酒文化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2 17:38:54

酒文化的理解

酒文化的理解篇1

对于中国人来说,大多数人饮酒之意不在酒中,而在酒外。因为在中国酒文化中,酒是一种交际的工具。中国的酒文化十分丰富,首先是对酒名的斟酌。酒名不仅仅是一种酒的代号,而且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表达着美好的审美情趣。酒名的命名方式有很多,可根据人名、地名、制作原料和制作方式等来命名。其次是对酒器的重视,酒器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器的品种繁多,远古时代的酒器有罐、瓮、盂、碗、杯等。商周时流行青铜酒器,汉代盛行漆制酒器,东汉前后出现瓷制酒器。除了酒名和酒器之外,中国人的斟酒也很有学问。从斟酒的标准、斟酒的顺序、斟酒的姿势到斟酒的方式和时机都很有讲究。由于英汉语言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翻译中国酒文化时,就要特别注意西方读者的推理空间是否跟中国读者的推理空间保持等距。如果发生了偏差,不但会造成读者的误读,而且会影响中华酒文化的传播。

二、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酒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王建国认为:“文化翻译中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译语中文化缺省(culturaldefault)的处理。对于译语中文化缺省的问题,译者处理的方法一般有:脚注、不译和文内解释等形式。有时还有夹注、尾注,或者在前言和附记中进行交代等形式”[2]71。如何判断译语中是否存在文化缺省,缺省的程度如何,可以通过比较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的推理设想而知。当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的推理设想一致时,就不存在文化缺省问题,因此翻译时多采用直译;当译语读者和原文读者的推理设想发生偏差时,这些偏差就是由于文化缺省而导致的,那么在翻译时可以借助于王建国所提出的方法来进行处理。下面笔者将通过实例来分析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酒文化翻译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例1:四公子道:“这酒也还是有些身份。”邹吉甫道:“再不要说起!而今人情薄了。这米做出来的酒汁,都是薄的。”(《儒林外史》第九回)[3]“Why,thiswinehadbodyallright,”saidLouChan.“Idon’tknowwhattheworld’scomingto,”Chouwenton.“Thingsaren’twhattheyusedtobe:evenricewineispoorstuffnowadays.”(杨宪益,戴乃迭.译)[4]分析:这里所说的“米做出来的酒汁”就是米酒,是中国南方传统的风味小吃。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米酒是中国特有的,国外是找不到这种酒的。作为译语读者会对“ricewine”产生如下设想:设想A:Thisisakindofwine.设想B:Thiswineismadefromrice.中国读者对“米做出来的酒汁”的设想如下:设想A1:这是一种酒。设想B1:这种酒是米做的。虽然,中国的米酒还有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和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但在共有的原文读者中,这些信息是不存在的。除了对米酒有过特别研究的人,大多数中国读者对米酒产生的设想也只有以上两点。因此,这里采用直译的方法就可以使译文读者的推理空间和原文读者的推理空间等距。

例2:(王熙凤)便笑道:“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赐光谬领否?”(《红楼梦》第十六回)[5]Shesaidjokingly,“…preparedsomewaterywinebywayofwelcome.WilltheImperialKins-mandeigntoacceptit?”(杨宪益,戴乃迭.译)[6]分析: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通常会用溢美之词对他人及其物品大加赞赏,而用谦虚之词描述自己或自己的物品。王熙凤称贾琏为“国舅老爷”、“大驾”,而称呼自己为“小的”,并且把自己准备为贾琏接风洗尘之酒说成“略备一杯水酒”,体现了夫妻间的亲昵气氛[7]292-293。根据推理,原文读者一般会对“水酒掸尘”产生如下设想:设想A:水酒是中国人对酒的谦称。设想B:王熙凤备酒为丈夫接风洗尘。设想C:王熙凤想表达对丈夫的尊敬和亲昵。作为外国读者,对“waterywinebywayofwel-come”则会产生如下设想:设想A1:Thiswinemixedwithwater.设想B1:WangXi-fengcelebratethehome-comingofhishusbandwiththiswine.加以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推理空间不等距,其原因在于译文中对“水酒”的翻译不妥。由于这一酒文化在外国文化中缺省,外国读者难以体会到说话人的谦虚礼让之意,因此在翻译时,要进行文化信息的补偿。

例3:大家坐定,贾母先笑道:“咱们今日闲坐吃酒,太觉寂寞,也行一令才有意思。”(《红楼梦》第四十回)[5]AssoonasthepartywasseatedtheLadyDowagerproposed,“Let’sbeginwithafewcupsofwine.Itwouldbefuntoplayadrinkinggame.”(杨宪益,戴乃迭.译)[6]分析:行令饮酒是中国古代酒席上一种助兴取乐的游戏,而西方国家没有酒令之说,所以在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到这个文化缺省问题,对与“酒令”相关的文化信息进行适当补充,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推理空间等距。上面的译文直接把“酒令”译成“playadrinkinggame”,而未作任何注解。作为译文读者在推理理解时,不能通过“playadrinkinggame”得到与原文读者一致的设想,因此这种译法是不妥的。

例4:(宝玉)说道:“……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红楼梦》第二十八回)[5]Hesaid,“…drinkacupofwine,singanewpopularsong,andreciteeitheralinefromanoldpoemorcouplet,orasayingfromtheFourBooksortheFiveClassicsconnectedwithsomeobjectonthetable.”(杨宪益,戴乃迭.译)[6]分析:此段中出现了“门杯”、“酒面”和“酒底”等几个文化色彩浓厚的词。这些酒文化在国外是闻所未闻的,此处很显然存在文化缺省问题。“门杯”是指酒席上各人面前的一杯酒,一般作为行酒令的开始酒。行酒令前先斟满一杯酒,再行酒令,叫“酒面”。行完酒令后,饮干一杯酒,叫“酒底”。“席上生风”也是一个酒令,令中的关键词和所指之物必须与宴席有关,行令者根据这些东西,说一句成语。

那么,根据原文,读者可作推理如下:设想A:这是我国古时的酒令文化。设想B:行令时,各人面前放一杯酒。设想C:行令者在行令前斟满一杯酒。设想D:行令者在行令后要饮干一杯酒。此处译文对酒令文化做了解释性的翻译,译文读者通过这些解释进行推理得出如下设想:设想A1:Thisisakindofgamewhentheyweredrinking.设想B1:Theymustdrinkacupofwineaftertheysangorsaidsomething.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译文读者在设想中把“门杯”、“酒面”和“酒底”混为了一谈,只知道在说唱之后要饮酒,却使酒令文化在译文中消失了。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使酒令文化得以体现和保留,则笔者认为不妨把其中的“门杯”、“酒面”和“酒底”等进行音译,然后在文后适当加注,以作为对这些文化信息的补充说明。通过这一方法的运用,对译语读者的推理设想可及度进行调整,以实现翻译空间的等距。

三、结语

中华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酒文化的翻译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弘扬。研究表明,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酒文化翻译中的可行性不容置疑,但它也不是万能的。众所周知,文化翻译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可以说,有许多问题都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些文化翻译中的难题,就需要不懈地进行探索。

酒文化的理解篇2

【关键词】:精品酒店;文化体验;互动性;独特性

最近几年,国内酒店业受经济影响受到一定的冲击,另外一种酒店却越来越流行,这就是精品酒店,新型的经营模式与类型,引领世界的酒店潮流。国内酒店文化的发展变化,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对生活有更高的要求。酒店的发展与变化,是根据人们生活心理的变化,需求的改变而改变。精品酒店独特的设计、优质的服务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成为当地城市的标签。

1.精品酒店的定义

精品酒店(BoutiqueHotel)一词是从开发商伊恩・施拉德(Ian Schrager)和他的合作伙伴史蒂夫・鲁贝尔(Steve Rubell)在将一个小楼摩根斯(MORGANS)改建成一个高档酒店时得来的。Boutique,本意为“较小的妇女服饰店、珠宝饰物”,因此可理解为小、时尚或与时尚、潮流紧密联系的。著名饭店专家梅厄・勒斯(MayerRus)在权威的《HOTELS》杂志上撰文对BoutiqueHotel作了本质性的诠释。美国精品酒店的管理泰斗依艾恩・希拉格一针见血地提出:“精品酒店”仅指那种具有一个鲜明的与众不同的文化理念内涵的酒店。

“精品酒店”是那种具有一个鲜明的与众不同的文化理念内涵的酒店。精品酒店的“精”体现在对生活的追求、对文化的独特理解、对环境的的选择。

2.精品酒店的设计要点

精品酒店的设计要点:对文化的理解、定位、服务的演变

精品酒店与众不同,源于它对生活、文化的独特理解,萃取到文化中的精髓进行运用,回归生活的本质,拒绝浮华。因此对文化的提取不能浮于表面,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让客人得到独特、新鲜的体会。当精品酒店体验成为印记,在客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时候,这种酒店文化理念就会成为客人对当地的一种独特印象。

酒店设计需要准确体现酒店理念,酒店融入环境,成为环境的亮点。用材方面尽量采用当地材料。酒店功能需要对传统功能布局的突破,例如客房与卫生间的关系,大堂的功能变化,大堂与环境结合,传统的大堂消失。

过往的酒店服务是让客人被动接受,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需要更多的体验与生活,因此“服务”就会演变为一种互动性活动。客人可以在酒店区中与工作人员互动,参与各种园艺、厨艺的活动,这个时候,工作人员成为朋友,“服务”意识被模糊,变成一种分享与生活。

3.精品酒店的特征

精品酒店区别于传统的酒店,有很大的特征:独特性、体验性、绿色环保。

精品酒店的独特性。为了能够吸引客户,酒店设计强调原创与独特。酒店的客户群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注重生活的品质和质量,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崇尚设计感的环境,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酒店设计需要彰显个性,寻找独特的元素,从而树立酒店品牌。

精品酒店的体验性。能够给客户留下美好回忆的,不只是酒店的本身,同时是酒店的活动内容,客户在酒店里面能够获取独特的生活享受,与她日常生活有很大区别的。酒店的设计可以带来更多的活动与享受,例如可以举办活动的花园。角色的互动与融入,可以成为客户旅途的一种回忆,对精品酒店的特殊体验。

精品酒店的绿色环保特征是最大的时尚体现,与环境融入,因地制宜就是绿色环保的体现。设计过程中,采用当地的材料,利用最先进的绿色技术,同时运营过程中对当地环境没有任何的破坏影响,同时能够提高客人对酒店的归属感及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4.精品酒店的案例

安缦(Aman Resorts)酒店,作为精品酒店的佼佼者,1988年,安缦第一家精品酒店从普吉岛诞生。Aman在乌而都语中既是“和平“的意思,安缦诠释奢华低调、雅致天成、和平宁静的品牌理念。目前,安缦集团于全世界有着27座风格各异却极尽奢华的精品酒店,与全球其他奢华酒店集团不同,安缦始终在坚持走小而精的路线,一般每一个阿缦一般只有二三十间的套房(suite)以及十多间的别墅(villa)。目前安缦在中国有俩家,北京的颐和还有杭州的法云。

北京颐和安缦酒店,位于颐和园东门,犹如一座世外桃源毗的皇家园林,为四合院,客房总数为51间。酒店设计由一系列院舍结集而成,当中有些更是逾过百年历史的建筑。颐和安缦的客舍及套房汲取了传统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及颐和园一脉相承的庭院风格,为整座酒店带来经典高贵的气氛。颐和安缦的客房设计采用了向颐和园传统建筑风格致敬的风格。所有套房均围绕着内庭排列,庭院以十字花径分割,周围翠竹掩映,并栽植了与传统庭院相得益彰的名贵树种。审美趣味极大地借鉴了中国明朝的建筑和设计风格,并大量使用了传统材料。地面上铺设的是特别仿制的金砖,精心打磨后散发出一种厚重的色泽。天花采用开放式设计,使木质屋顶的梁椽榉架一览无余,具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和独特的低调奢华。

非洲&Beyond公司的非洲奢华营地。&Beyond最初成立于1991年南非的Londonlozi 私人动物保护区,如今已经在亚洲跟非洲多个国家拥有着33座豪华营地。对于顶级营地来说,位置是最关键的,特别是客人与野生动物的距离。顶级营地都会设置在各个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内,然后营地非但没有任何护栏以便野生动物自由出没,然后一般还会特意的修上饮水点来吸引动物。同时由于自然保护区的限制,相对于固定营地的制约性,当地人发明了移动营地,就是根据客人的行程搭建营地,配备服务团队,当客人离开的时候,营地被拆掉运到下一个地点。

Abercrombie & Kent其中一个著名的精品酒店:西班牙的Masia Con Torre的酒庄。Abercrombie & Kent,世界最大的豪华旅游公司,公司主要针对的客户群体也基本都是净资产超过500万美金的高端人群。酒店针对对住宿方面有很高标准的高端客户,一方面这种独栋别墅,庄园,古堡的形势可以最好的保护客户的私密性,同时有很大的新鲜感。Villas & Chalets 更赋予了客人一种家的感觉,配备有自身厨房,起居室,影音室,健身房,游泳池,桑拿等诸多设施的私人住宅,一般有着3-8间左右的卧室。欧洲奢华旅游发展的趋势就是逐渐向这种私人化,小型化,却富有自身特点的旅行体验所延伸。

参考文献:

[1] 王雪,贾智红.精品酒店的文化特色定位与设计表达[J]. 华中建筑. 2012(06)

[2] 乔文黎,张春利.精品酒店设计解读[J]. 城市建筑. 2012(04)

[3] 章宇贲,张维.精品酒店建筑的DNA[J]. 新建筑. 2011(03)

[4] 上海现代都市建筑设计院项目组,俞挺.精品酒店专题研究成果报告[J].建筑创作. 2011(05)

酒文化的理解篇3

《语文课程标准》把“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中学现代文阅读并不检测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或对文化类名词术语的解释,一般考查学生对一些文化现象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相关信息对文化现象作具体的解释。

文化类现代文阅读的考查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在文化类散文中考查,一是在叙事写景类散文中考查。

【技法指导】

综观2010年中考语文文化类现代文阅读,各地更加注重隐性地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要求学生联系相关的文化背景作出评价。如2010年江苏苏州中考语文试题《寂寞的月亮》第19题:为了月亮,人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作者认为“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请以读过的诗词为例(上文中出现的诗歌除外),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如苏轼借“月有阴晴圆缺”来比况“人有悲欢离合”是自古难全之事,劝慰人们不必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耿耿于怀,他的这句诗正是他写给“我们自己”的。

平时同学们应多注意以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为内容的阅读材料,要注重日常生活与所学知识的结合,要有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准备:

一、熟记、理解课内名句

如:在沙尘暴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这道题是显性地考查学生对优美自然环境描写的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学生可写《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桃花源美丽景色的句子。当然,学生在熟记课内名句的基础上也要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

二、了解文化内涵

如2010年山东东营中考语文试题《淡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淡竹高尚品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其中第八段写了李白等诗人及其诗句。考题的第23题问到能否删掉这部分内容,并要求说明理由。这道题的答案中的一个要点便是:丰富了“竹”的文化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联系文化背景理解评价

学生对中国文化要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如对中国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的追溯和思索等。这在一些相关的开放性试题中有所体现。如2010年福建厦门中考语文试题《春卷》第17题提到:作者最后庆幸“幸亏我没有女儿”。解答此题时,同学们需要联系传统“女主内”,没女儿,女儿就不用辛苦繁杂地制作这么讲究的春卷了,因此说“幸亏我没有女儿”。文中并无其他提示,学生只有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才能较好地理解其意。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千年鸣鹤

胡遐

古镇鸣鹤是环湖而建的,大多数的民居都朝着湖面,开门见山又见水。据传古镇鸣鹤形成于公元8世纪末,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唐元和年间,乡人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殁于京,乡人哀之,称其故里为鸣鹤。但是我潜意识里却一直以为鸣鹤的来历还要往前推,要知道鸣鹤那地方本来就是水草丰茂之地,杜白两湖依山傍水,或许早年确有鹤栖息,鹤鸣惊人,《诗经》之《小雅・鹤鸣》中写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那虞九皋的名字的出典就在诗经里啊!那么这应该也是鸣鹤的出典了吧!我愿意这样想。遗憾的是鸣鹤已经并入了观海卫镇,不知道已经走过千年的鸣鹤古镇是否会湮灭在时光的隧道里。

老街有两条街,分别为上街、中街,两条街呈平行状,中街自头至尾有多座桥与上街相连。我是从中街进去的。中街的入口就有一桥,临湖,名曰陡塘桥。可以想见,当年那白洋湖的塘堤是多么的陡,当然现在那塘堤已经用水泥浇铸,宽阔干净的塘堤伸向远处。想知道陡塘桥的风貌,有清人叶元垲的诗为证:“腰塘杨柳任风飘,抵拂寻春小女髫。五磊石湫游遍后,夕阳红近陡塘桥。”今日的陡塘桥雨雾笼罩,别有一番迷人的风姿。

小河似缠绕在鸣鹤古镇上的一条绿丝带,那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桥就像绿丝带打成的一个个美丽的蝴蝶结。一座又一座的桥接踵而来,有精美的石刻装饰的,也有完全不事雕琢的,简单的几块条石架在河两岸就是一座桥。这里不得不提一提中街中段的运河桥,那座桥很有气派,拱形,桥身如长虹饮涧,拱跨两岸,桥两边有护栏、立柱,可能是为了保护运河桥,也为了方便两岸的车来人往,运河桥的旁边不到两米远,新架了一座水泥桥,和运河桥并立。在鸣鹤现存的石桥中,运河桥是我最喜欢的。中街的陡塘桥、运河桥和上街的沙滩桥都是列入慈溪市文物保护点的,由于河道比较窄,所以三座桥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是单孔石桥,但是各有建筑特色。

这些桥在岁月的风雨中站成一种姿态,高傲挺立,沉淀了时光,积淀了鸣鹤古老的文化。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10期)

1.文章开头介绍鸣鹤镇的由来,体现了鸣鹤镇的哪些特点?

2.文中引用清人叶元垲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文章第三段中的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酒语

吕游

中国有句老话:“一人不喝酒。”一人独酌,喝的尽是相思,饮的尽是忧虑,连斟酒都斟的是倾斜着的离愁。

在异地他乡饮酒,酒中常常不知不觉掺入了家的味道。酒亲如兄弟姐妹,见酒如见家人,捧酒如捧亲情,举杯举的全是故人泪。杯里有乡情,酒里有乡魂,滴一滴,也是一声沉沉的乡音;喝一口,哪怕你身处天涯海角,也立时会醉倒在家的怀抱。

说酒杯小也真小,说酒杯大也真大;杯里装得下家乡的那一座山,杯里常涌动着家乡的水。有时,我真不忍心端杯,我怕一下喝没了我的故乡。

乡思的酒最醇厚,只因乡思是时间酿成的酒。你的乡思有多浓,酒的浓度就有多浓;你的乡思有多深,酒的度数就有多深。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一江思乡酒。有时,你就是将这深深的山谷作杯,把这长长的江水化为酒,也饮不尽这长长的乡愁。

甜不甜,家乡水;醉不醉,故乡酒。为什么喝一口家乡的水整个身心都醉了?因为那不是水,那是用乡恋酿成的酒。故乡的那条弯弯的小河,在游子眼中分明是弯弯的一河酒。为什么酒杯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因为年年中秋与春节,每一个中国人的酒杯里都跳动着一轮圆月,都装满了一个团圆。

酒是心境。以水当酒,是因心情;没有心境,酒不如水。好酒独饮难品味,人生最苦乃独醉,与友分享,酒才是酒。

酒是音乐。饮酒时相互碰一碰酒杯,静静聆听一下那种美妙清脆的声响,恍如天籁。

酒添豪情。酒喝到最醉时,山当枕,云为被,海成杯。喝到兴致,真想邀太阳下来也喝一杯,真想与满天星月也碰一碰酒杯。

酒是钥匙,能打开心之门。人在骗人或说谎时,大都是清醒的,而酒中跳动的都是真诚。喝了酒,真话、掏心窝的话多,假话、虚伪违心的话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酒是朋友,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一杯好酒一好友。酒如兄弟、知己。一叶舟,一壶酒,一壶一知音,谁能与我同醉,乃人生一大快事;谁能为你心醉,乃一生最美幸福。天之涯,海之角,“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用“//”将文章分为两部分,并归纳大意。

2.写出与文章第四段中画横线句子主题相同的一句古诗。

3.在文章第十段画横线处写一段话,要求与前几段构成排比。

酒文化的理解篇4

【摘 要】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中源远流长、传播广泛而又长盛不衰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其中,酒曲这种风俗小调因其广阔、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功能。从人的社会化的视角深入分析酒曲的精神内核,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层面),情感交流与互动(情感层面),伦理道德观念内化后的实践(行为层面)递进式地呈现社会化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酒曲文化的功能和当地民众对酒曲文化的认同与情感内化的过程,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社会化 陕北民歌 酒曲

陕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地处中国东、西部的交汇地带,跨域辽阔,气候干燥,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会区,长久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此频繁来往。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促进了东西部文化的交流碰撞,还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颇有助益,从而形成了中华大地上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中源远流长、传播广泛而又长盛不衰的文化形式,逐渐与广大陕北人民的生活、精神、情感融为一体,成为既反映地域民俗又传递情感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

酒文化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也是陕北地区民俗的重要内容,陕北民歌与酒文化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中,多流行于榆林和延安的酒曲因其唱词朴实、内容诙谐、寓意深长等特点深受劳动人民欢迎。

酒曲,是陕北人民在饮酒猜拳时助兴的一种民间歌曲,因贴近生活,成为陕北餐桌文化和酒桌文化的一部分,称做“酒曲”或“酒令”。它属于民歌体裁风俗小调的一种,曲调一般固定不变,唱词则根据饮酒时的情境即兴创作,根据酒曲的内容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敬酒曲和对酒曲两种。

陕北地区素有“无酒不成宴”之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民间音乐的不断发展,酒曲逐渐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有酒就有曲,无曲不饮酒,无曲不成宴,形成了当地的一种饮酒习俗和文化特色。酒曲的独特性在它的社会功能上颇有体现。它不仅包含了一般酒歌中蕴含的实用性与娱乐性,还因其广阔、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鲜明的教育功能,历史、文化的承载和传播功能,情感、信息的传递功能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酒曲经久不衰的传承过程,实际上也是陕北人民精神和思想的成长史,它丰富的内在特质,为我们展现了当地人从拥有自我意识到形成其伦理道德观念这样一条社会化的道路。从人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来研究酒曲,不仅能让我们对酒曲的社会功能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们理解陕北民歌的传承路径和陕北人民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一、自我认知的逻辑生成——酒曲互动促成长

酒曲,是与餐桌文化和酒桌文化相伴而生的音乐形式,主要以声音和节拍传递旋律,以祝酒词等表达感情。人们在酒席间互唱酒曲的过程,在传播学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信息的交流过程。正是丰富的信息传递与社会互动构筑了陕北人民的认知体系,推动了认知层面的社会化,使人的个性得以健全。

1、自我意识的凸显

符号意义上的文化互动,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来源,酒曲在表达和传播上表现为一种语言符号,并以其角色扮演的社会化过程完成人的渐进成长和人格完善。酒曲,无疑就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互动时所使用的符号,而歌唱行为本身则是个体在社会大舞台上按照特定规则完成角色扮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不仅歌唱者自身会对自己进行评判,这个行为所涉及的其他个体对歌唱者也形成看法和评价,歌唱者进一步对他们的看法和评价作出反应,逐步形成自我认识。

符号互动论作家乔治·H·米德认为,自我主要有“主体性的自己”和“客体性的他人”,客体性的他人表达的是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主体性的自己则是主体对他人或是客体的反应。在陕北地区这一特定社会情境中,以酒曲方式进行的人际交流自然是个体的重要社会体验。对歌过程中,主我在释放本能反应的同时,必然要对经验进行深层反思,与制约社会情境的客我不断互动、相互作用,从而在歌唱中加深自我观察、自我评价,构成人格的动态发展过程。

2、心灵的形成

通过演唱酒曲,陕北人民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也形成了米德所谓的“心灵”。幼儿最初在宴席上听到酒曲时,不能理解歌词的意义,只会做出受到刺激后的本能反应,例如简单的模仿等。通过观察与模仿,儿童意识到不同的歌词会使他人做出不同的反应,他们从这些反应中学会理解酒曲歌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开始主动学习运用这一社会姿态。当儿童能够在大脑中运用符号或语言预演针对客体可选择的行动方案,选择合适的酒曲进行演唱时,米德称这一过程为“想象性预演”。米德认为,若个体具有了“想象性预演”的能力,个体就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心灵”。因此,心灵的培育发展是一个培养“想象性预演”能力的过程。

在对各种酒曲的普遍意义有所把握后,个体借助酒曲的唱和与他人进行姿态的会话,由此形成的意义系统在个体心中内化、积淀下来,个体就有了心灵、有了思考,为以酒曲形式进行的共同交流提供了可能。随着人的成长,个体通过酒曲进行的社会互动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由此形成的心灵也处于变化中,不断地向更高的社会化层面发展。

3、对社会的认知

自我意识的凸显和心灵的形成为社会认知奠定了基础。对于儿童而言,群体的普遍歌唱,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熟悉的歌唱环境。这种熟悉感让儿童认识到,我们这里本来就是这样:有酒就有曲,无曲不成宴。根据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人一来到世上就不可避免的与周围人和环境发生交集,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他们学习经验、丰富自身,它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强调通过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发掘个性和潜能。于是,儿童通过酒曲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始了解和把握社会。

酒曲不仅仅引导儿童开始认识社会,更贯穿于个体社会认知深化的整个历程中。约翰·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写道:“社会不仅是由于传递、传播而得以持续存在,而且还应该说是在传递、传播之中存在着……人们因共有的事物而生活于一个社会中,传播就是人们达到共同占有事物的手段。”酒曲传播把人和社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酒曲把它的内在特质变成所谓的“共同占有的事物”,这种事物越多,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就越充分。

米德认为,社会主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学习理解对方“有意味的符号”,并获得与客体性的他者基本统一的“共同意义”。由此可见,互动是以对符号的使用为先决条件,以“共同意义”的生成为最终目的,而自我、心灵和社会这三个层面的认知则是在符号使用的基础上实现共同意义的基本分析单位。酒曲这种符号,在千百年传承过程中使人们在逐步凸显自我、形成心灵、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认知层面的社会化,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二、情感的价值认同——情真意切化杯中

儿童在参与酒曲行为中所引起的各种情绪在认知系统的作用下,逐渐沉淀为稳定的情感态度,实现了个体对于社会情感生活的适应和创造。换言之,酒曲的传唱推动了人的社会化过程,同时,社会化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情感历程。酒曲对情感社会化的动力机制及作用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动机作用

酒曲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苏珊·朗格),必然带有某种情感或态度——快乐、喜欢、敬畏、尊重、羡慕、爱情、责任等等,社会化对象通过对酒曲活动的感性参与而获得的深层情感为其做出内化或拒绝教化的决策从而确立某种态度提供了直接动机。

2、导向作用

社会化的主体在对个体实施社会化的时候,总会与一定的情感相结合,酒曲歌词通常会赋予社会认可的事物以积极的情感,赋予社会不认可的事物以消极的情感。这种情感对社会化的对象具有明确的信号导向作用,告诉社会化的对象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譬如在劝酒歌里有一首《担承我们年轻人》唱曰:“一来我人年轻,二来我初出门,三来我人生认不得人,好像那孤雁落在凤凰群,展不开翅膀放不开身。叫亲朋你多担承,担承我们年轻人初出那一会门。”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希望他们明确自己在这个社会所处的位置,引导他们建构起有关约束、责任、秩序的情感知识。

3、感染作用

酒曲作为陕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与空洞的说教和强制的命令相比,酒曲的歌唱者用他的行为向其对象传递某种信息时,对象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情感规范,并在歌曲所建构的氛围中得以加强。比如,神木酒曲《好容易遇在一搭搭》:白粼粼清酒脆香香菜,我把那朋友们请起来。二秋秋韭菜扎把把,好容易遇在一搭搭……句句流露出主家对客人的珍惜和热情,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强化了酒桌上的深厚情谊。作为社会化对象的个体在接受或拒绝某些社会事物时,总会受到对方情感的感染,在由移情过程唤起的情感共鸣中更容易接受施教者的思想观念,使社会情感得以融入日常生活规范。

4、培养作用

在情感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的主体对象不仅要获得相应的情感知识,还要学会情感表达、情感运用和情感控制等多种情感能力。酒曲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功能,为参与者提供了发展情感能力的契机。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常常对歌,一方唱一方和,表达爱意,在喝酒时便通过酒曲往来传递情意,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情感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当然,恋人间表达的是爱慕、依恋之情,对同伴表达的则是友爱之情,对长辈表达的是尊敬之情,这些不同的情感表达能力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酒曲来锻炼。

认知指导情感的形成,而在酒曲互动过程中情感知识的丰富、情感能力的发展又成为进一步认知的基础,两者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使伦理道德实践贯穿于酒曲行为中,最终形成了如今带有鲜明礼俗特征的酒曲。

三、伦理实践的内化机制——酒俗传承礼为先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佳誉,自古以来,礼便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范例。对社会规范的了解与对血缘关系的认同相结合,形成了传统酒文化中以酒礼来规范和调整君臣、父子、长少、贵贱等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而这一伦理观决定了酒曲成为礼俗的典型表现。

伦理实践在酒曲中最突出的反映自然是那一整套特定的程式、步骤和规范。在神木、府谷一带,酒坛场的流程主要分为告坐、要酒、看酒、让酒、奉承、对酒、退酒等,不同的环节对应不同的酒曲,如迎宾曲、起酒曲、敬酒曲、对酒曲、劝酒曲、辞酒曲、散酒曲等。当进了主家的大门,对方会先给你唱一首迎宾曲:“风尘尘不动树梢梢摆,这梦也不梦那老张来。一般的那烟酒是没多炒两个菜,招待得不周你多呀么多担待。”酒坛开启后,主人或陪酒的宾客开始唱敬酒曲活跃气氛和送上祝福。酒过三巡,酒量小的人可以唱辞酒曲推回去,既不失礼,也不至于扰了兴致,这些形式中凝聚的正是融合在陕北人民生活中的礼。

除了上文所说吟唱酒曲特定的套数,针对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主家和宾客,酒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家庭小聚,氛围轻松活跃时,常有表达生活琐屑或简单情绪的对歌,即兴出口,各显其能。如一方唱道“月儿弯弯照高楼,几人欢乐几人愁,什么人在高楼饮好酒?什么人丢下在外头?”,另一方则对上“月儿弯弯照高楼,新女婿欢乐新媳妇愁,客人亲戚在高楼饮好酒,吹鼓手丢下在外头。”没有九曲回肠痛彻心扉的深情,浅唱辄止,韵味无穷。若是请喜拜寿则又不同:“喝酒的人儿坐朝廷,荣华富贵你享不尽。那是咿呀嗨,是喝起来。”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始终贯穿其中。

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对伦理学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最终给出结论,即他试图论证的“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正确性。“人道主义伦理学”认为,伦理行为规范应来源于人的本性,否则就会使人的情感和精神分裂。但是酒曲文化中体现的并不是这样一种人道主义的伦理观,就本质而言,中国的酒礼给人们灌输的就是三纲五常的伦理传统。饮酒高歌不是肆意忘情的一种举动,它会因为个人的身份、地位或者他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而改变精神内核,人们内在的本源性的需求被压抑,人的本性反而受到了某种家庭关系或社会关系的束缚,这在弗洛姆的作品《为自己的人》中偏向于“权威主义伦理学”一派。在这样一种伦理观念中,由权威来说明什么对人是善的,并由权威规定行为的法则和规范(这里所谓的“权威”指的是非理性的权威,可以理解为通行的集权主义和反民主主义制度)。当然从这种意义上讲,在唱酒曲的过程中指导人们践行礼仪的伦理道德,并不能完全契合权威主义伦理学的观点,毕竟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历经多次时代性变革的中国已然不是一个完全由权威来主宰的社会。但是单从酒曲这一种礼俗行为观之,历史的车轮在过去几千年里留下的深深车辙,依旧把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烙印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内心。

结语

酒曲文化的内在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作为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质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还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了陕北人民的生命历程。情感对认知产生影响,认知又反作用于情感;同时认知和情感双向作用,赋予了酒曲行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色彩,这种逐步深入的社会化过程在不少陕北民歌的传承中都有体现。数百年来,陕北民歌就是在这种生命本能和社会演化的驱使之下匍匐而生、匍匐而行、匍匐而歌的。近年来陕北民歌的影响力渐趋衰微,光从音乐魅力与历史积淀两个主要层面彰显它的价值已远远不足,选取“社会化”这样的理论研究视角,关注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健全,或许能挖掘出陕北民歌鲜为人知的根性价值,为其传承和发扬开拓光明前景。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社会实践重点支持项目】

参考文献

①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三联书店,1988

②诺贝特·埃里亚斯:《个体的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8

③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53

④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华夏出版社,1999:131

⑤张智斌,《论陕北民歌的功能性在当代社会衰微及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55-156

⑥孙端详,《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⑦李蓉、王立刚,《试论中国酒文化的伦理底蕴》[J].《作家》,2011:152-153

⑧李苓,冯剑侠,《电视访谈节目中的符号互动——以〈鲁豫有约:爱人同志〉为案例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106

⑨万伟成,《中华酒文化的内涵、形态及其趋势特征初探》[J].《酿酒科技》,2007(9):104-107

⑩刘军,《少数民族的酒歌及其社会文化功能》[J].《云南社会科学》,1995(5):66-69

⑾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

酒文化的理解篇5

生信守三不:不酒、不烟、不茶。

或问:何以不茶?解放战争,战事急,岂容慢品热茶。从东北进军海南,江水、湖水、溪水,塘水,舀起近水救急渴。急不择水,胃肠好,什么水都甜。解甲后,不再喝生水了,然而喝凉白开水已成积习。冷眼看热茶,无视茶,独钟情于水,写过赞水的《水是茶魂》。

不烟:演戏也不真吸,只吐不纳。因无“烟披诗里存”,与诗无因缘,诗梦/朦胧,终未圆。

不酒:少年不知愁滋味,滴酒不沾过古稀,老年不知酒滋味。酒诫不是醉话,而是旁观者客观之言。

酒人都有酒理:魏武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被奉为消愁的绝对真理,离愁:“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聚首:“酒逢知己千杯少。”晴,虽个酒天一色;雨,喝得散尽阴霾。诗人贾岛不轻畅饮,怕推跌敲倒,每年岁尾,把诗稿供奉案头,以酒祭诗曰:“劳吾精神,以是祭之”,一切祭祀,都是祭己。”“心到神知,祭品我吃。”贾岛祭的不是诗神,打牙祭祭自己的渴喉。

酒人说:“一人不喝酒。”李白独喝闷酒,《月下独酌》寂寞难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欲邀“寂寞嫦娥”,共饮,消解长夜寂寞。依“一人不喝酒”的铁律,便聚饮。聚饮,便劝、便逼,一醉方休。劝酒,以“葡萄美酒认光杯”,诱劝。劝杯都是金杯银杯,宋李阳“绿蚁金杯劝”即是。魏泰《东轩笔录》记载:“北番每宴使人,劝酒器最大者,剖大瓠之半,范以金,受三升。”是镶金的大瓢。软劝不成便硬灌:“豸虎国夫人,房梁上悬鹿肠,注入酒解结,灌入口中,美其名曰:‘洞天圣酒’”劝杯兢奇斗巧,明代《留青日札》中劝酒奇器甚多,要者有美人壶,凤擎荷叶杯,凤口注酒不溢,必饮尽再注。还有奇妙蟹杯,你只“舔一舔”或者取巧泼溢,蟹既钳唇,必须“一口闷”,才松脱,《红楼梦》王熙凤逼刘姥姥用的成套的套杯。

时下,劝酒之具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人性化了。陪酒靓女,以口杯度酒;金杯银杯不如美女口杯。不用劝,人自饮;宁在花下醉,醉死也风流。应验了韩愈的诗:“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唯知醉红裙。”红裙陪酒、红唇度酒,酒不醉人人自醉。不止膻荤盘列,而是荤段子轮番“不解文字饮”。中国酒文化,文化从酒中淡出,杯中唯余浑浊的黄色。酒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酒的精魂。诗与酒是共生的,袁枚说:“平生品味如品诗”。什么叫“文字饮”?饮出诗意。文字饮是诗词酒令,且不说酒令的专书,便是《红楼梦》“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农妇刘姥姥、薛大傻子都应对裕如。可见,文字饮之普及。刘姥姥的牙牌令,是以三张骨牌的点数、色彩合成形象。令是:

“左边四四是个‘人’”(人牌:上四下四皆红)。

“中间三四绿配红,大火烧了毛毛虫。”(斜七:上三绿、下四红。农村常见毛虫,是刘姥姥本色。)“右边幺四真好看:一个萝卜一头蒜(?)(幺四,上幺红下四绿。)理应是四头蒜,一头或是抄误。《红楼梦大辞典》曲为之解,一头紫皮的四瓣蒜,大误。

今时,提倡民族复兴,文化复兴“文字饮”也不能例外。酒令对联应成为酒人酒话,将那荤话昏下挤出酒市,是盛世之盛事。

酒人酒话:应是文字饮的文饮,文明之饮。附上两则诫话:

一妻诫:刘伶酒痨病重,妻子苦劝戒酒,刘伶叫妻子摆酒神前立誓,誓词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妇人之言,慎不可听。”把祭酒,一饮而尽,颓然醉倒。

酒文化的理解篇6

关键词:需要层次论;酒店;基层员工;激励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102-02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提出的。他基于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和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之分,提出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三者他称为较低的需要,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后二者称为较高的需要,后者则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

尽管需要层次论从提出到现在一直颇受争议,但由于其出发点是从人的需要这一关键点来研究人的激励行为,易于理解,在实践中得到了管理者的普遍认可。本文正是在这种基础上进行的酒店基层员工激励研究。

1 酒店基层员工激励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酒店服务质量的提高

酒店业作为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本身有着很强的服务性,而在目前激烈的酒店行业竞争中,各个酒店更加强调服务性这一特点。酒店的基层员工直接服务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高低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调动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来提高服务质量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有效的激励能够创造出满意的基层员工,满意的基层员工才能更好去服务于顾客,使顾客满意从而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因此,在当前激烈的行业竞争背景下,酒店应更加重视基层员工的激励,充分调动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酒店服务质量。

1.2 有助于提高员工酒店文化认同感

酒店文化是酒店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酒店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酒店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由于酒店业是一个人员流失率较高的行业,特别是酒店中基层员工的流失更加严重。有效的激励,如关于酒店文化的基层员工学习激励,能使基层员工对酒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认可酒店的文化,并在日常的服务中体现酒店的特色。故加强基层员工对酒店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其对酒店的忠诚度,对酒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有助于酒店未来发展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发展,对酒店管理专业性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酒店能否招聘到了解本酒店的发展历程,同时又具有专业管理知识的人才直接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好坏。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酒店中基层员工大约有40%-60%是各高校酒店管理或者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一定专业基础,而且大都想走上管理的岗位。鉴于此,如果这些员工在基层得到锻炼后仍能为酒店所用,一方面员工自身得到了发展,有了更大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对酒店的忠诚度,另一方面酒店有了解自身的专业管理骨干人才,为酒店的未来发展在人员方面奠定了基础,可谓双赢。

2 酒店基层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对基层员工的激励

目前我国大多数酒店,特别是一些本土发展起来的酒店,酒店的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落后,管理者对基层员工不够重视。甚至有些酒店领导认为自己是员工的上级,就对基层员工指手画脚,导致不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基层员工的工作只要是不违反酒店规定,无论表现如何都一样,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这种忽视酒店基层员工激励的结果是酒店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酒店服务质量下降,有能力、想有所作为的员工离开酒店去适合自己的酒店发展,如此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而且给酒店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2.2 激励方法过于大众化,忽视激励对象的特殊性

我国大多数酒店目前对基层员工采用的激励方法都一样,无视员工的需求,而且激励的形式侧重于物质方面的奖励,形式单一。这种激励方法很难调动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这对所有基层员工都是一样的,员工没必要那么努力地去工作;二是激励的形式主要以物质奖励为主,没有考虑基层员工在不同时期的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表明,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而且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对其有影响,所以这种不区别层次,不分对象的激励方法对基层员工的激励效果不佳。

2.3 基层员工的培训流于形式不重质量

酒店员工培训是新员工进入酒店后的第一件事,是员工对酒店真正认识的开始,是酒店经营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我国内的许多本土酒店,对于基层员工的培训只是流于形式。酒店人力资源部对新进基层员工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让员工了解宾馆的相关规章制度、酒店发展历程等,剩下的培训都交给各部门,而各部门又没有专门的培训人员,所以新进基层员工培训就是走个过程。新进基层员工不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造成的结果就是酒店服务质量上不去、效益不佳。

2.4 酒店的文化导向缺乏特色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酒店,除了一些特色酒店,基本上没有体现自己酒店物质层次的酒店文化。就笔者曾经实习的酒店来说,此酒店建设秉承“以人为本、以和为美”的理念,形成了酒店独特的园林环境。酒店这种物质层上的建设不仅使基层员工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而且满足了顾客的各种需求,但酒店却没有重视酒店特色文化的塑造。酒店的文化在物质层的确有自己的特点,但酒店核心层文化跟大多数酒店相比,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仍然是“客人永远是对的”,没能体现酒店文化的独特之处。

3 酒店基层员工激励改进措施

3.1 重视“以人为本”的激励

在酒店基层员工的激励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员工的激励,做到以员工为核心,根据员工的需求进行激励。首先酒店管理者要改变那种传统观念,认识到酒店发展需要基层员工积极工作,而员工的工作热情需要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同时酒店管理者要尊重基层员工,让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这样才能增强员工对酒店的忠诚,更好的服务于顾客。如此给予基层员工有效的激励和充分尊重,他们才能留在酒店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给酒店带来可观的效益。

3.2 实行差异化的激励

酒店基层员工的激励应实行以物质激励为主,多种激励方式结合的激励形式。基层员工以物质为主的需求层次决定了其主要激励因素仍然是物质的激励,酒店要针对员工的工作表现给予合适的物质激励。当然物质激励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就要求酒店及时准确了解员工的需求,针对员工不同时期的主要需求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例如在员工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时,酒店可以安排稍微高于员工工作能力的任务,让其独立完成,在员工成功完成后就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样就会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给其提供了发展空间,员工自然就会留下来更好地为酒店服务。

3.3 酒店各部门配合加强员工的培训

目前酒店基层员工培训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酒店对基层员工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人力资源部与其他各部门协调配合不一致导致的。在改变酒店对待基层员工的传统观念,认识到其重要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酒店的基层员工培训应该分为新进员工的基础培训和老员工的奖励培训两大部分。

(1)酒店新进基层员工的基础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让员工了解本酒店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并掌握所需要的专业服务技能。

首先,由酒店人力资源部组织并从各个部门选出骨干人员组成专门的培训小组。

其次,根据酒店的战略目标、发展前景并结合各个部门的工作岗位需求,制定整体培训目标和具体的培训内容。

接着,在新进基层员工进入岗位之前,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

最后,人力资源部在新进员工到达岗位后,随着酒店岗位的需求变化或者员工提升的需要再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同时不定期对员工各项技能进行抽查。

经过系统的培训,新进基层员工不仅熟悉了酒店的概况和各种规章制度,从而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行为,而且对酒店各种服务技能有了全面的掌握,能够给予顾客专业化的服务,提升酒店的服务质量。

(2)酒店老员工的奖励培训,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员工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获得后,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成为其主要的需求。这类因素的改善能使员工感到满意,起到激励作用。故对于酒店老员工的培训应有别于新员工的基础培训。

这部分的培训,酒店应该根据酒店的发展战略,针对基层老员工中工作表现突出、有发展前途并且对酒店忠诚的员工,给予员工升职或者才能更好地体现所需要的专门职业培训。培训的方式一般可以选择让员工带薪到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

基层员工的奖励培训,不仅能够让得到培训的员工技能提高,职位提升,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而且对于其他基层员工也是一种激励,让他们看到发展提升的希望,从而获得努力工作的动力。

3.4 创建适合酒店特点的企业文化

酒店在文化精神层的塑造,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符合酒店自身发展的部分,形成体现酒店特色的文化。以笔者实习的酒店为例,酒店的建设秉承的是“以人为本、以和为美”的理念,酒店的建筑处处体现着这种理念。因此本酒店可以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具体来说“以人为本”的酒店文化塑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酒店员工为本。尊重员工,满足员工的基本要求,重视对基层员工的激励,这样才能使员工不仅仅是为了拿工资而应付日常的工作,而是真正把自己作为酒店的一员,积极努力工作。

另一方面,以酒店顾客为本。酒店业作为服务性要求高的行业,一直是把顾客奉为上帝,但实际上顾客并没有享受到上帝的待遇。造成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因为酒店没有满意的员工,员工自身没有得到尊重。在酒店做到以员工为本的前提下,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再在以顾客为本的文化理念指导下,必能为顾客提供人性化的令顾客满意的服务。

4 结语

随着酒店业的竞争不断加剧,酒店基层员工的激励已成为酒店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那些对酒店忠诚又有着发展潜力的基层员工,他们的去留关系到酒店的未来,因此酒店基层员工的激励问题急需解决。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酒店基层员工的激励方面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7-248.

[2]刘玺.浅谈酒店建立良好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服务意识[J].商业经济,2010,(5):67-68.

[3]罗昱.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探究[J].财会通讯,2010,(7):100-101.

[4]陈杰.基于“Y”酒店管理理论谈酒店文化的建设[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4):36-37.

酒文化的理解篇7

关键词:《说文》;肉部;酉部;饮食

东汉学者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许慎通过对古老汉字的解读,揭示了这一文字体系形成之际华夏民族的文明程度,以及应用过程中人们赋予文字的社会意义。

汉字是一种具有独特构造方式和结构系统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先民在造字之初,一般“据义取象”,即凭借对语言中的词义的理解去选取外界的物象,来“具象显意”,即制作成汉字来显示所要表示的词义。本文就《说文》涉及到的一些饮食方面的文化信息做了一些梳理,希望能有利于人们加深对《说文》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有关饮食的社会情况。

《说文・肉部》共收字140个,重文20个,新附字8个,保存了大量的人类食肉信息。《说文解字》中“肉”的甲骨文是,小篆字体为,《说文》:“肉。象形。凡肉之皆从肉。如六切。”( z ì: 大块的肉。)不管是甲骨文还是小篆字体都像极了一块大肉的样子,中间的竖道则可以理解为肉的纹理。

肉的吃法除了常见的烹煮,还有炙、脍、醢、脯。“炙”小篆字体为,《说文》记载:“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凡炙之皆从炙。”“炙”即现在的烤肉。“脍”小篆字体为,《说文》记载:“脍,切肉也。从肉。古外切。”这表明古代人已经十分讲究刀工技术了。成语“脍炙人口”,本义为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这说明“炙”是当时高级精美的肉食。这一成语现在也被用来比喻好的音乐、诗文等受人称赞,人们把高尚的精神享受比做品尝美食,这正说明了饮食烹饪,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醢” 小篆字体为,《说文》记载:“醢,肉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醢皆肉也。曰:作醢及者,必先膊乾其肉。乃之。以粱麴及。以美酒。置中。百日成矣。此从肉从酉之也。”“醢”是肉和水产品做的肉酱。“脯”小篆字体为,《说文》记载:“脯,乾肉也。从肉甫。方武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田之脯腊胖之事。注云:大物解肆乾之之乾肉。薄析曰脯。”脯是把野味和家畜肉制成肉干。

甲骨文的“酉”是,字形像一个酒坛子,是个象形字,其字形就像一幅画,画面上是一个卓然独立的高颈、尖底的酒坛子:最上面的一横代表坛子口,向下的部分是坛子的脖颈,脖颈下的一横代表坛子的肩部,而最下面的四边形结构,就是坛身。“酉”字的本义应该是酒坛子,作为部首,用来表示和酒有关的事物,是以容器来指代所容之物。严格说来,“酉”这个字表示酒的时候,是借代而不是象形。《说文》记载:“酉就也。八月黍成,可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皆从酉。”《说文・ 酉部》共收字75个,其中涉及了十分丰富的中国古代的酒文化。“酉”字后紧接着就是“酒”字,其小篆字体为,《说文》记载:“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从水从酉,酉亦。”我们可以看到,许慎对这两个字的训释基本相同,那么“酉”和“酒”可能是同一个字,在金文的形体上,两者是一样的,金文的“酉”与“酒”是同一个书写形式, 都是 。“酉”用酒器之形来表示酒,而“酒”则用酒器中装盛液体来表示酒,后来“酉”字被假借作为地支名了,而“酒”继承了“酉”的本义继续流传下来。《说文・酉部》所收字中,“酉”、“酏”等说明了当时酿酒的原料多为谷物中的黍,而以米为曲; 而“醴”、“酉古” 等则说出了酒酿造的次数以及成熟时间。许慎虽然没有在《说文・酉部》中把酒加以分类,但他也提到了酒的清浊颜色、厚薄、苦甜味道等: “,泛,行酒也。”、“醪,汁滓酒也。”、“,酒也。”、“醇,不浇酒也。”、“,厚酒也。”、“,酒味苦也。”“酏:黍酒也。从酉也。一曰甜也。”、“酉弋:酒色也。”等等。

说到酒,就想到了“饮”字,甲骨文的“饮”字为 ,小篆为,象人以手扶酒坛,俯身、张口、伸舌就饮于酒坛边。就饮者引颈、张口、伸舌的典型动作,夸张而又幽默地表现出了我们祖先开怀畅饮的豪情。

“即”字的甲骨文是,字的左偏旁是一食器,满盛美味食品,右部是跪坐的一个人,正在进餐。小篆为,《说文》记载:“即食也。从。子力切。”故“即”字本义是人就食。而徐曰:“即,就也。”现在所谓“即席赋诗”、“即席挥毫”中的“即”字都还保留着这个意思。甲骨文的“卿”字是,象两个相向跪坐的人,面对盛满食品的食器,正尽情享用。其小篆为,古“卿”字是“飨”的本字,意为两人对食,《说文》记载:“,人酒也。从食从,亦。切。”其记载的小篆字体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飨”字是“用酒食款待人”。这些造型有趣的方块字,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古人就宴的情景,使人们得以管窥古代饮食生活之一斑。

《说文》是我们研究探索古文化的一部重要资料,其中所录的一部分汉字能透视出当时的文化现象及风俗习惯,本文通过对一些字体的分析,得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些微信息,希望有助于对古代社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2]李玲璞.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酒文化的理解篇8

[关键词]宴席礼仪;酒水;“5W”法则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139-02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更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象征。“无酒不成宴”,古今中外,酒水在人际交往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古有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总理用茅台酒招待美国总统尼克松,打开了中美邦交的大门。外国酒文化也源远流长,如法国人用拿破仑为白兰地酒命名,并将正宗的“拿破仑白兰地”称为“常胜将军”,将冒牌的、质量差的“拿破仑白兰地”称为“常败将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酒水已经成为应酬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范围也扩大到形形的各类酒、水、饮料等可供饮用的液体,可以是白酒、黄酒、红酒、洋酒等酒精饮料,也可以是果汁、酸奶、凉茶等软饮料,还可以是调制的各种鸡尾酒。然而,成也酒水,败也酒水,如果疏忽了酒水礼仪,不仅难以达成宴请应酬目的,而且还会影响日后人际关系的维系和发展。因此,出席应酬宴请时需深入了解“5W”酒水法则,充分考虑目的、对象、环境、品种、方式五大因素。

1分清主次,明确宴饮目的(Why)

宴席作为一种普遍的饮食现象和社交手段,因参加者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纵观古今,酒水作为一种情感催化剂、关系剂,在各类宴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宴饮的目的可以是增进了解、联络感情,也可以是求人办事、公务接待。因此,参加宴饮之前有必要对宴请的主题和目的进行了解,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亲朋好友间以增进感情为目的的宴饮一般氛围比较轻松,因此酒水的选择和饮酒量的多少往往以交情和个人特点为主要依据。而公务宴请通常是以洽谈、协商、公关为主要目的,所以要以宴席上“尊者”的意见为主要依据。所谓“尊者”,是指需要突出尊重的对象,比如职位高者、年龄长者、来访者等。

如果自己是主人,应围绕宴请目的做好系列安排,比如选择合适的地点、时间及陪同人员,饮酒过程中尽量围绕主题开展交流、调节气氛。如果自己是主宾,则应事先了解对方的目的,分析其所托之事是否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以便出席宴请时心中有数,把握饮酒分寸,掌握社交主动权。如果自己是陪客,也应充分了解主人的目的和期望值,扮演好“陪酒员”的角色,切不可喧宾夺主,或是过于沉默低调。

2有的放矢,了解宴请对象(Who)

参加宴席之前,对席间宾客的性别、年龄、身份、喜好、身体状况等信息进行适当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优化宴请的效果。

第一,通过对宴请对象特点的了解,科学安排菜肴和酒水。比如可以为女性宾客安排红酒或果汁类饮品,而为男性宾客安排白酒等烈性酒品;为老年宾客准备健康饮品,为幼童少年提供易消化的温热饮料。再如,有些客人对酒水品牌也存在一定的选择差异性,事先了解有利于投其所好、避其所忌,提升客人满意度。

第二,通过对宴请对象身份和个性的了解,合理选择陪酒人员。商务应酬和公务接待中陪酒人员的选择,要注意与接待规格相适应。根据接待方主陪和被接待方主宾的身份特点,一般有高规格陪同、低规格陪同和对等规格陪同三种,以高规格陪同、对等规格陪同为好。若因特殊情况只能安排低规格陪同,也有必要向客人进行适当解释。此外,为客人安排个性相投、话语投机的陪酒人员,也有利于充分营造宴席的融洽氛围,有效强化人际关系。

第三,通过对宴请对象身体状况和个人喜好等方面的了解,适度把握饮酒量。例如,有些人对酒精过敏,有些人患有肝脏、心脏等方面的疾病,如果不加了解强行劝酒,轻则妨碍健康,重则危及生命。因此劝酒、敬酒也应“知己知彼”,饮酒量恰到好处。

3有礼有节,适应宴席环境(Where)

礼仪环境也是影响礼仪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样的行为和装束在不同的礼仪环境影响下所达成的效果具备差异性。因此个人装束和饮酒方式均应适应具体所处的礼仪环境,例如在酒吧饮酒可以豪迈或随性,装束可以时尚或休闲;出席家庭宴饮,穿着当以舒适为主,饮酒氛围宜轻松温馨;公务宴请中个人形象应得体大方,敬酒劝酒更应注意礼节,以对方感受为出发点。再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

4细致周全,选择酒水品种(What)

一方面,酒水的品牌和价格体现着宴席的档次和品质,所以宴请方可根据宴席预算选择合适的酒水。在菜品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高档酒水体现着宴请的高档次。因此一般家宴应该合理预算,量入为出;公务宴请也应崇尚节俭,避免浪费。

另一方面,酒水的品种应与菜肴相搭配。例如西餐素有“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之说,意即红酒适宜搭配牛肉等红颜色的肉食,而搭配海鲜鱼类则适合选择口感清冽的白葡萄酒。中式宴席往往菜肴种类丰富,荤素兼备,在选择酒水品种的时候,可根据宴请对象特点适当考虑酒的度数和功效,比如一些酒因添加了其他物质而具有特殊功效,不便一次多饮,故应适量控制。

5敬劝有度,讲究饮用方式(How)

首先,敬酒和劝酒作为宴席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俨然成为酒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古有“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现在一些地方饮酒习俗中更有“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吐血”、“宁叫胃肠穿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等说法。然而宴席礼仪中,根据所处地域“入乡随俗”和结合个人特点“因人而异”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西方国家的酒文化中,认为虽然酒是情感纽带,但喝多喝少是自己的事,因此跟外宾喝酒时适宜举杯请酒,但不宜劝酒。

其次,不同品种的酒水也决定着需要选择不同的饮用方式。比如白酒、洋酒等烈性酒,适合使用小酒杯细细品咽,豪饮容易导致醉酒伤身;红葡萄酒适合采用高脚大肚杯,“一摇二看三闻香”,然后小口慢慢品尝,不应加入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白葡萄酒、啤酒等饮品冰镇后饮用口感更佳,而调制的鸡尾酒则适宜在短时间内饮用。

再次,宴席中敬酒的顺序有讲究,一般可以按照座次顺时针进行,必要时可以先主后次。敬酒时应双手举杯,起身致意,口道敬酒词。除非自己是领导或长者,否则不可一人敬多人,但有时为体现尊重,可以多人同时敬一人。向尊者敬酒时,可使自己的酒杯边缘略低于对方杯口,以示敬意,距离较远不便于碰杯时,可离座前往其身边欠身相邀;和平级、同辈饮酒时,杯口平齐表示“平起平坐”,距离较远时举杯示意即可。

总之,礼仪无小事,细节定成败。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着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酒桌奥妙,遵循酒水法则,能够有效增进人际关系,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雪华.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对比――品酒[J].旅游纵览,2013(7).

[2]汪连天.职场礼仪心得(之六)商务宴请礼仪[J].工友,2009(6).

上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范文 下一篇: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