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数字经济战略范文

时间:2023-12-22 17:29:17

各国数字经济战略

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篇1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一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二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三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要做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形势研判,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8日下午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就显著。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在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恢复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一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二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三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指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要全面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重点突破关键软件,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要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聚焦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

 

强调,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要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监管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要纠正和规范发展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和做法,防止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依法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要保护平台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要加强税收监管和税务稽查。

 

指出,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完善主管部门、监管机构职责,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要改进提高监管技术和手段,把监管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投资全过程。要明确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和义务,建设行业自律机制。要开展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公众监督,形成监督合力。要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要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就涉及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要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组织数字经济议题谈判,开展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维护和完善多边数字经济治理机制,及时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强调,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要做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形势研判,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强化安全意识,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

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篇2

商务部副部长 房爱卿

中欧在创新经济增长、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拥有诸多共识。中方期待与欧方一道,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动G20贸易投资合作机制,深化包括中欧在内的沿线国家互利互惠合作,实现贸易投资增长战略和目标。

意大利反垄断局主席 吉奥瓦尼・佩特鲁泽拉

许多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着深刻转变,当全球都在讨论如何在变化的过程中加强治理时,反垄断政策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竞争,管理部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权衡在促进创新的同时,提高市场效率,确保数字化产业建立在坚实的竞争基础之上,使既得利益者不对市场转型形成障碍。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化发展局局长 徐愈

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中欧均高度重视数字经济领域相关战略、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建议中欧之间加强政策和立法交流,分享最佳实践,加强培训和研发合作,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多层次交流与合作。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 鲁乙己

如何引导工业和社会各界向数字经济平滑过渡是欧洲的一项优先领域。中欧之间需要在政策方面进行相互协调并寻找对接点。“网间网”的部署将成为一项重点,未来基于5G平台提供的数字服务将数不胜数。

诺基亚公司董事长 李思拓

新诺基亚将一如既往地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全力支持“互联网+”、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等中国战略,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众多合作伙伴携手,在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中注入新活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童夫尧

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篇3

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为我们科学识变、精准应变、主动求变廓清了思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正确思维,以长远眼光、精准谋划完善战略布局,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次疫情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我们要举一反三,进行更有长远性的思考,完善战略布局,做到化危为机,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辩证思维,认清发展大势。要认识到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这次疫情还可能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出现重大变化。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尤其是充分发挥好全球最大最有潜力消费市场的优势,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

坚持底线思维,化解重大风险。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认识到,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决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在全球率先控制住国内疫情、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我们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同时还须增强防灾备灾意识,在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上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宁肯十防九空。在城市化战略中,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盲目“摊大饼”“一市独大”,而是要突出生态和安全,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

坚持创新思维,促进科技进步。这次疫情防控中,一方面,我国线上经济全球领先,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科技界经受了一次真刀真枪的检验,科技战线既显了身手,也露了短板。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同时,调整优化科技投入和产出结构,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推动科技创新多出“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

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篇4

21世纪被称为中国世纪,头十年已经过去,中华民族从哪里开始腾飞?是稳步前行的工业,还是日趋繁荣的服务业,抑或是其他新兴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正成为城乡间最活跃的群体。农村丰,则国丰;农民富,则国富;农业强,则国强;中国数字农村网立志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世界聚焦中国,中国农村走向世界。《时代・中国之声》携手中国数字农村网推出《聚焦三农》专栏,与您一起关注中国农村的人和事,把握农业发展的时代脉搏,见证农村的发展和崛起。

2011年5月1日,“中国数字农村网央视品牌榜”正式在CCTV-7播出,一个为全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涉农领域企业的品牌塑造、宣传阵地正在形成。

在我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023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正是这占全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上缴了约占国家税收总额50%的税收。目前,中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

然而,在当前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很多中小企业由于不注重品牌战略规划和投入,重心往往偏在企业内力的壮大上,对品牌等外力的促动作用重视不够,因而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甚至有的早早夭折,其中不乏深具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同时也有不少不论是在科技研发实力、产品创新能力还是产品品质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分析上述问题,主要原因除了企业领导品牌战略意识淡薄之外,还有另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必要的品牌推广资金和优质的媒体支撑平台。

中国数字农村网作为一个立志于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领头企业,始终本着服务“三农”的宗旨,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针对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品牌战略意识不强、策划推广资金不足、品牌宣传平台渠道资源欠缺等实际困难和需求,积极探索和开辟为全国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战略支撑的服务模式。

“中国数字农村网央视品牌榜”是由中国数字农村网联合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共同打造的强势品牌战略推广传播栏目。“品牌榜”依靠中央电台第七频道辐射全国的受众群体及关注军事农业受众的精准定位,着力于为各行各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铸造品牌形象,深化品牌内涵,提升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用户的忠诚度等提供良好周到的品牌策略服务和品牌战略支撑,为企业的品牌传播和品牌价值提升提供便捷、优质的传播公关服务。

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篇5

尼克拉期・尼葛洛庞帝的一本《数字化生存》一时风靡全球,原因在于他准确预言了人类正在经历的一场数字化、网络化革命。其实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已经从理论上指出,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战胜以农业生产工具为基础的封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所导致的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在短短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所促成的生产力进步超过了人类过去几千年生产力发展的总和。而在一个半世纪后,始自20世纪中期的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力进步,又将人类社会推向了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力进步,又将人类社会推向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下述新趋势:(一)从生产力方面看,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基础,在企业数字化生存成为必然的选择;(二)从生产关系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在日益加深,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面对着一些全球问题,如能源、环境、人口、粮食、战争与和平等问题,离开人类的共同努力和一个全球性的管理规则,任何问题都不可能彻底解决;(三)从微观层面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跨国界的战略并购一浪高过一浪,国际环境的外部压力和公司内在发展战略要求,逼迫它们不得不加快扩大规模,占领国内外市场的步伐,而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又加速了中小企业进入这一竞争队伍的步伐,从而使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四)从宏观层面看,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宏观经济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国民经济有可能实现更加依靠知识资源的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趋势,出现所谓的新经济。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日益向网络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次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质变的革命。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在由传统的资本经济向数字化网络经济转变。

二、警惕网络经济的西方范式

网络经济时代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以1992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倡导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NⅡ)为开端。从1993年起,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继美国之后,日本、英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国家纷纷提出建立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自从互联网这一国际信息高速公路开通以来,网络经济发展势头已迅猛超出了所有预言家的想象,正以几何级数高速膨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资本家是利用一种新技术,而且仅以它能否带来比不用它时更大的经济利益为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正是这样一种与巨大经济利益相关的重大技术发明,它惊人的发展速度几乎完全在于巨大的利益驱动。“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野蛮发家史,走的是一条强盗式的道路,它们通过掠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才换来了今天的经济发展成就。一旦达到目的,就将一套冠冕堂皇的所谓贸易规则制定出来,将非法变成合法,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金科玉律。现在,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再一次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机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想重温旧梦,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发起新一轮“圈地运动”。它们试图依托网络和信息优势,控制世界的有形和无形资源,使之朝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方向流动和积聚,以期达到像19世纪资本主义列强通过强大的资本优势控制世界一样,在21世纪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控制世界。这种“吸血鬼”式的网络资本主义特征是信息时代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倾向,它的实际价值和所产生的效益绝非首日之殖民掠夺,技术侵略等传统手段所能够比拟。

面对这一严峻形式,我们必须关注近10多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这两个引人关注的发展趋势和它们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世界经济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网络经济的实质

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篇6

关键词:苏格兰;公共图书馆;战略;服务设计;数字技术;社区

中图分类号:G259.5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6

1.引言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图书馆战略既是对当地图书馆发展现状的总结,也是对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饱含着当地图书馆人的才学与智慧,对于它的思考与分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条开展图书馆研究的捷径。如,于成杰等学者对于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发展规划的思考,申晓娟等学者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分析等都为未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参考。

2015年6月2日,苏格兰图书馆与信息委员会(The Scoaish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uncil简称SLIC)在苏格兰图书馆与信息专家学会年会上了《目标与机遇:2015-2020苏格兰公共图书馆战略》(以下简称《战略》),提出了旨在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积极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6大战略目标与18条建议。《战略》后,笔者在网络上进行了持续关注,并于2015年9月抵爱丁堡大学开展访学后对爱丁堡(苏格兰首府)主要公共图书馆、格拉斯哥(苏格兰最大城市)部分公共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苏格兰公共图书馆初步体现和《战略》中继续强调的“深度开放”“数字融合”“社区营造”“服务集成”“创新创业”“满意度评估”等要点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对《战略》各项目标和建议中隐含的服务设计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故此,笔者希望通过对《战略》的研究与思考,能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因为体制缘故,苏格兰在很多场合使用国家(National)一词,但其仍是英国的一个地区,通过对大英图书馆2015-2023战略和苏格兰国家图书馆2015-2020战略的对比分析可发现,大英图书馆更多地放眼世界、以引领国家发展为己任,苏格兰国家图书馆相对地立足本地,以服务民众生活为宗旨。因此,本研究也希望能为中国的区域性公共图书馆,如各省市的公共图书馆带来一些服务方面的启示。

2.《战略》编制的背景与过程

苏格兰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十分发达,在生活着500多万民众的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超过600个图书馆网点。据统计,2011/12年度,61%的民众使用了图书馆服务(高于英格兰与威尔士)Ⅲ,2013/14年度有约2000万册图书被借出,图书馆访问人次达2800万,网络访问人次增至1360万,图书馆使得人均(全民)21英镑的年成本实现了人均(图书馆用户)166英镑的年投资回报。因此,公共图书馆在苏格兰被广泛认可,受到高度评价,但为保持长久的活力与持续的发展,历经150年岁月的苏格兰公共图书馆需要在新的经济背景、政治形势、技术环境和社会现实下重新思考来理解新的挑战与机遇。《战略》应时而生,是苏格兰公共图书馆历史上第一份部级发展战略,意义非凡。

2.1《战略》编制的背景

2.1.1新经济形势下的政策环境

由于经济和人口问题的加剧,英国及其他经合组织国家都认为需要重新思考传统的公共服务模式来应对“风暴”,通过削减拨款、调整各项服务的投入比例来减轻财政负担的压力大增。近年来,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上有最直观的体现,自2011/12年度以来,苏格兰地区已有13个图书馆网点关闭(全英国关闭120个)。网点关闭是比较极端的情况,影响有限,更大的负面效应则来自于普遍性的开放时间缩短、馆员减少和馆藏购置压缩,这对于图书馆服务而言更加致命。如苏格兰国家图书馆2015年大多数新书只馆藏1册,复本量为0,给借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这种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必须向民众和政策制定者重新表达自己:公共图书馆正处于转变之中,它不仅是知识和地方文化的收藏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创新和创造的中心;它不仅提供基于图书的服务,同时也帮助民众改善技能,让社区更富活力,并主动支持政府实现执政目标。

2.1.2数字技术普及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如今,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使得人们获取信息、探索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普及让民众有更多的渠道参与公共事务,沟通与交流变得更为简单和便捷。数字技术是21世纪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图书馆所有工作的基础。而与此同时,仍有一些人需要外界帮助来进入数字世界。获得数字红利。据统计,苏格兰有约1/5的人被排除在互联网之外,被称为“最后的1/5”。互联网原本可以成为减少不平等、消除社会隔离帮助自我改善的有效工具,然而“离线”使得这些原本弱势的民众处于更为不利的位置,于他们而言,数字技术加大而不是减小了现存的社会和经济分化,这恰是图书馆应该发挥关键作用的地方。时代转变的挑战中包含着动人的机遇,使得图书馆有可能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未来,图书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能否满足不断提升的民众需求,应对不断进化的数字世界。编制者希望通过《战略》为民众与政策制定者勾勒出一种高效、有力、以人为中心的数字时代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2.2《战略》编制的过程

《战略》的编制工作由SLIC领导下的苏格兰公共图书馆国家战略小组负责,工作内容包括独立研究、调查问卷、相关学术报告和场馆实地考察。《战略》的编制是一个严谨务实、多方配合、共同努力的过程,苏格兰文化、欧洲及外事大臣――菲奥娜-希斯洛普评价到:《战略》的建立在全苏格兰图书馆人的辛勤工作之上,将为充分释放图书馆的力量指引方向。

3.《战略》分析

3.1《战略》的主要内容

《战略》包括了愿景、使命、6大战略目标、18条建议以及对应的7项国家成就(苏格兰政府的执政目标,总15项),每一条战略目标下都有结合案例展开的进一步阐释(见表1)。

3.2《战略》的特点

3.2.1较为全面的现实分析

《战略》运用了大量客观数据,从多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苏格兰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的成就,以及在WiFi覆盖、民众参与、馆员培养、资源数字化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还对在当前经济背景、政治形势、技术环境和社会现实等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3.2.2较为紧密地对应政府执政目标

1972年出台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当局的责任”。国家和地方政府是公共图书馆的上级领导机构,财政拨款是公共图书馆主要的财政来源,因此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必须配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大政方针,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做出贡献。《战略》在目标、执行以及评价层面都紧密对应了相关的苏格兰政府执政目标――国家成就,确保公共图书馆的成绩成为政府政绩的一部分。

3.2.3较为细化的发展建议

为了保证各项战略目标可落实、可评估,《战略》在提出宏观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18条具体的公共图书馆发展建议,以及一些更为详细的子建议,并结合案例予以进一步解释。对于图书馆的具体操作者而言,《战略》既指出了明确的路线,也提供了实际的参考。

3.3《战略》的要点

可能因为过于细化,抑或是文化差异、语言隔阂的缘故,《战略》的阅读体验稍显琐碎和混乱,其内容之间多有牵扯甚至重合。《战略》细致、具体的特点或利于当地图书馆的实际操作,但不利于其他地区图书馆从自身特点出发来参考和借鉴。归结起来,《战略》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面向公众的基本服务、生活服务、职业服务和着眼于自身的资源拓展、管理优化。基于以上梳理,可进一步将有较强参考价值的内容提炼为“深度开放”“数字融合”“社区营造”“服务集成”“创新创业”“满意度评估”6大要点。

3.3.1深度开放

《战略》强调了公共图书馆要向所有人深度开放,并指出要借助数字技术和创新来更好地实现深度开放。如,用一个通行的用户身份来访问所有公共图书馆,甚至大胆设想一种出生后自动获得全境图书馆用户身份的机制。全境“一卡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爱丁堡正在推行的“爱丁堡图书馆护照”已经覆盖了超过20家的市内图书馆,持照者可以凭一证访问所有的加盟网点。不过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手续不够简便,各图书馆执行不同的管理规则、开放时间,并且为避免混乱,只许阅览、不许外借等。当然,尽管有诸多不足,“爱丁堡图书馆护照”仍不失为深度开放的有益尝试。

3.3.2数字融合

《战略》谈到,要确保公众能便捷地获取数字化身份,轻松地进入数字世界,更好地享受数字红利,如将图书馆卡与“苏格兰一卡通”整合(已在部分城市内的部分图书馆实现)、24时/7天地开放数字资源等。提高馆藏资源电子化的程度也是《战略》中强调的工作。如今16%的读者使用Kindle等电子阅读器,40%的家庭拥有平板电脑,绝大多数人使用智能手机,电子书的出借量不断上升,但是电子书的馆藏量却仍然大大低于实体书。让WiFi覆盖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是《战略》极为重视的一项具体目标,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这一目标变得更为迫切。《战略》谈到,已有72%的图书馆提供WiFi服务,未来再增加100万英镑的投入将能实现WiFi全面覆盖的目标。

《战略》还谈到,数字素养对人们日常交流、学习工作、参与公共事务、改善经济状况极其重要。公共图书馆应在培养民众数字素养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因为它具有如下优势:(1)它是一个处于社区中心,有大量数字资源和设备,并且安全而开放的空间:(2)它拥有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工作人员;(3)它多年来积累的组织技术培训的经验。“格拉斯哥生活”与苏格兰Coderdoio(一个提供免费编程培训的国际组织)合作,在格拉斯哥的米切尔图书馆创建了一个数字制作空间,为青少年提供免费的编程培训。青少年可以在一个安全、有趣和社交化的环境中学习程序语言,制作APP和游戏,促进了STEM技能的提高,为将来更好地就业打下基础。《战略》十分关注最后1/5的“离线”人口,认为公共图书馆需要提供更到位的服务来改善这些最不愿参与传统培训的人的数字素养。有意思的是,调查显示过半的弱势群体(与“离线”群体有较高重合)认为IT技术的改进能够鼓励他们使用图书馆。

3.3.3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是指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的过程。《战略》认为公共图书馆应在社区营造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可通过提供信息平台、集会空间、技术支持来促进民众参与社区活动、决策社区事务,其可借助丰富的本地文化馆藏帮助社区塑造自身形象、建立文化认同。苏格兰政府公共图书馆进步基金在2013-2014年度支持了5家图书馆参与社区营造培训,2014-2015年度的支持数量增至10家。

3.3.4服务集成

《战略》提出,公共图书馆(现有馆)要努力成为连接其他公共服务的枢纽或(新建馆)直接与其他服务机构集成为社区公共服务港。“生活高地”(一个旨在推进文化教育、运动休闲、健康福利的公益组织)在阿维莫尔构建了一个包含图书馆、学校和休闲中心的社区服务港,显著地提高了图书馆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效果。阿维莫尔社区服务港通过服务设计取得了这一成绩,如图书馆与休闲中心共用前台,使用同一张会员卡:图书馆员和休闲中心职员分担职责:图书馆服务分为两级――核心时间段的员工服务与普通时段的自助服务:设专人网络监控社区服务港的所有服务。

3.3.5创新创业

《战略》着重谈到,公共图书馆要通过提供免费WiFi、联合办公、会议空间以及行业资讯、培训课程对创新、创业进行支持。北欧与荷兰有一种新的定义:图书馆是一个创新和创造的地方,是一个商业启动基地和技术实验室。这种从信息和知识消费到更富创造力的模式的转变可以在日渐受到重视的图书馆众创空间里看到,人们在这里分享想法并创造性地使用技术与数据。从“众创空间”的特点(开放与低成本、协同与互助、结合、便利化、全要素)来看,其与图书馆的公平、开放、均等化、无障碍等服务理念高度契合,在图书馆已经相对成熟和上下自成体系的服务框架内去构建面向大众、借力图书馆资源的“众创空间”,是一件对双方发展都有利的事情。爱丁堡市立图书馆通过与“商业门户”建立合作关系,在“市中心复兴”基金的支持下在辖下三家图书馆设立了“创业港”。自创业港开办以来,已经主办了174场工作坊,有2150名创新创业人士参加,孵化多家初创企业,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自身的影响力。

3.3.6满意度评估

和许多服务领域一样,如何评估服务是关键所在,《战略》希望通过“图书馆服务有多好?”满意度评估模型来促进公共图书馆提供更好的服务。苏格兰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成果指标来驱动公共服务改革的地区,具体到图书馆,不是看人流和书流量,而是看服务活动、学习课程、创新工作坊的民众参与度,看对小到个人目标,大到国家成就的贡献度。这一测量工具叫做公共图书馆质量改进矩阵,2014年该矩阵被进一步修订为“图书馆服务有多好?”满意度评估模型,引导图书馆管理者在社区参与度和满意度的层面上评估图书馆的工作。

4.战略的设计思考

4.1公共图书馆与“事”的设计

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赫伯特・A・西蒙说过:每个人都在设计着自己的行动方案,以求将现状改变为自己所希望的样子。这一生产物质产品的精神性活动,从根本上说,与开方治病或设想一项新的销售计划、一项社会福利制度,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按照西蒙的观点,所有人们将知识、经验以及直觉投射于未来、目的是改变现状的活动,都带有设计性质。从这个角度看,《战略》的本质是一种设计战略,每一个战略目标都是一个设计目标,每一条建议都是一套设计方案。在西蒙“人为事物”基础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明确了“事”与“物”的区别――“物”泛指材料、设备、工具等;“事”则是“物”与“人”的中介关系。柳冠中认为,在信息、服务经济时代,更多的设计是在创造“事”,而不仅仅是“物”。立足于西蒙与柳冠中的设计理论来审视图书馆,可以发现“物”即是书籍、资料以及数字化的文本、图像,或者我们可以直接将书籍、文本中的无形信息理解为一种抽象的“物”,而“事”就是读者与这些书本、知识的关系。不难理解,现代图书馆从来就是关乎“事”多于“物”的,收集、保管文献资料,营造、优化图书馆空间,说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处理读者(人)与知识(物)的关系――求知(事)。

由《战略》所展现的图书馆事业图景来看,今天的图书馆正由一个书籍和知识的保管者越来越多地向公共生活的服务者、社会创新的实践者转变,无疑,“事”所占的比重更大了,并且变得越来越复杂。实际上,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图书馆,也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在设计学科的发展中也有直接的反映――服务设计的概念由此而生。

4.2公共图书馆与服务设计

4.2.1《战略》中的服务设计思考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设计领域的一个明显事实是“服务设计”的兴起。欧洲的一些设计强国,如英国和丹麦等,不仅在其经济领域大力推行服务设计,更将其触角延伸向更为广阔的医疗、健康、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公共领域。2008年,国际设计研究协会将服务设计定义为:服务设计从客户的角度来设置服务的功能和形式。它的目标是确保服务界面是顾客觉得有用的、可用的、想要的;同时服务提供者觉得是有效的、高效的和有识别度的。

参考上述定义,纵观《战略》,无论是基本服务层面的“与生俱来的图书馆用户身份”,还是生活服务层面的“社区公共服务港”,还是职业服务层面的“创业港”都包含着浓厚的服务设计意味,而管理层面的“图书馆服务有多好?”更是一种服务设计思维的直接呈现。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学者也意识到服务设计对优化图书馆服务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将服务设计理念融入图书馆服务领域,一些知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设计研究也已迈入实证阶段。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成立全天开放的服务设计工作室,开展前期设计理论、设计流程和设计工具的探讨和交流。当前许多学者对图书馆服务设计的思考都可以在《战略》中找到呼应。如,徐越人谈到的“要不断创新图书馆社交化空间服务功能”可与《战略》中让图书馆空间成为一个社区营造、协同创新中心的思想呼应。

4.2.2《战略》中服务设计思考的不足之处

《战略》中的服务设计思考主要以图书馆为中心,探讨如何赋予图书馆更多的功能,缺乏进一步的换位思辨,即使是前文提及的社区服务港也仅是图书馆与其他服务部门在空间上的简单组合。何思倩通过对地铁图书馆的考察研究了乘客使用自助阅读设备的行为特点以及设备和环境对乘客的影响,为地铁图书馆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意思的是,何思倩的研究似乎更像是以地铁为中心,用图书馆元素来丰富地铁的内涵,与社区服务港中的”简单相加”不同,此处的图书馆元素已经依据地铁环境与乘车行为做出了适应性的改变。反观《策略》,为什么不能将图书馆服务提炼为一种可以重组和移植的元素呢?图书馆的数量和变化空间都是有限的,而可以与图书馆服务结合的事物以及由此而来的可能性却多得多。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换位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灵活地理解图书馆的服务和角色。

地铁图书馆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关于图书馆的服务设计不应局限于图书馆本身,而应将视野扩展至更为广阔的空间。事物是广泛联系的,仅仅着眼于一事一物来规划和设计无法满足民众日益进化的服务需求,也无法应对开放、复杂、不断变化的未来挑战。

4.3公共图书馆与框架创新(Frame Innovation)

大胆设想,如果图书馆真的成为《战略》所希望的那样一用户身份与生俱来、公共服务高度集成……这会成为一个完美的终点吗?悉尼科技大学教授、设计学者Kees Dorst认为当今世界的”新问题”是开放、复杂、动态以及网络化的。其所描绘的问题图景完全可以囊括《战略》所期望的图书馆服务一开放的资源与角色,复杂的服务与人流,动态的管理与规划以及高度网络化的人际与利益关系。一个高度集成的社区公共服务港可能面临的问题与Dorst列举的存在”促进消费”与”抑制偷窃”矛盾的零售店空间,存在”城市形象输出”和”市民正常生活”冲突的国际马拉松赛有很强的结构上的共性。《战略》所描绘的道路是许多图书馆事业的必行之路,新的服务设计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必然引发新的问题,Dorst所描绘的图景值得深思。在定义新问题的基础上,Dorst又进一步谈到,当前许多组织在运用传统的问题解决思路来应对新问题时会陷入一种”压下葫芦起了瓢”的窘境,疲于应付却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因此,Dorst提出了一种以创新为中心的新方案来帮助组织解决类似问题一框架创新(Frame Innovation)。框架创新不再纠结于直接的解决方案而是着眼于问题发生的广阔背景,创造一种通达问题本质的方法。

Dorst所提出的观点、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不断变化与演进的公共图书馆角色,能为我们思考《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或许,它还会成为我们解决未来图书馆服务新问题的一把利剑。

5.结语

《战略》的编制为苏格兰公共图书馆事业近五年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路径,对推进苏格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苏格兰公共图书馆系统是世界最先进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之一,其《战略》要点中所展现出的人道主义、数字关怀、服务意识、设计思想十分值得我国公共图书馆学习,而其中所蕴含的社区理念,本地文化情怀更可为中国的区域性公共图书馆借鉴。

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篇7

【关 键 词】 数字机场;机场建设;民航信息化

数字机场是中国民航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它一般指机场能够有效获取、分类存储、自动处理和智能识别海量数据的、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度智能化的、既能虚拟现实又可直接参与机场管理和服务的一项综合工程。它伴随所在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和谐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为所在城市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设施和服务。

和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所需的关键技术一样,数字机场、智慧机场所必需的关键技术包括:超大容量超高速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图像分析与处理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测绘技术RS即3S技术)、网络技术和智慧感知技术等。数字机场、智慧机场所必需的基本知识自然也同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一样,包括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统计学、城市生态学和城市管理学等。因此,无论从科学层面的定义,还是从管理层面的定义,数字机场/智慧机场同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一样,均可视作是人类发展的台阶式进化,其中既包含着生产方式、文化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社会经济变革,也包含着决策、管理和服务等的革命性进展。中国数字机场/智慧机场的建设,将对中国民航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民航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中国民航和机场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实现民航强国的梦想以及民航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认为,从宏观层面上进行思考,有以下几个战略要点应当加以集中关注。

1、数字机场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是实现数字机场的战略准备

机场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是任何一个机场进入数字机场/智慧机场的先决条件和战略准备。与数字城市一样,一个机场的数字化水平,首先取决于它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与该能力有充分联系的信息产生、信息传递和信息应用等各个环节。数字机场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其中心始终围绕着机场对于信息获取总能力的持续提高。

对于一个高效、便捷、动态的数字机场建设而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居于战略基础地位。这事实上是一个联系着空中、地面和地下的立体网络,该网络通过各类传感器、各类应用终端、各类传输通道、各类反馈系统、各类自动识别系统和各类虚拟现实中心等组成,从各类信号(包括卫星信号)接收、图形图像处理、传输网络、超大型计算机枢纽同常规的人文、经济、环境统计资料的有机结合,形成数字机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了不断更新的技术进步,也包括了不断提高的机场管理水平,同时还牵涉到所在城市和行业立法与决策的相应转换,从而为信息机场数字化水平的整体提高,编制出高质量的发展蓝图。同时,数字机场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作为最必要的战略准备,还必须针对每个机场的自身特点及机场的发展方向,严格地从空间布局、网络构建、数据处理、应用领域、信息安全和效能评估诸多方面,做出与传统机场和城市规划相连接的整体思考。

2、机场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是数字机场建设的战略基础

一个机场的信息化程度,从源头上取决于该机场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容量、速度、便捷性、可靠性、可更新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从宏观上去考察,一个数字机场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机场区域(主要是机场总体规划内)的数字土地(地籍)和噪声相容性管理:主要对机场规划、土地利用、机场空间布局、机场图形及其动态变化、机场区域噪声的动态变化等,一直到机场基础设施(航站楼、跑道与滑行道系统等)的动态记录和识别。

(2)数字环境管理:对于机场中垃圾处理状况、环保设施以及机场生态、机场绿化等的系统档案。

(3)数字交通管理:立体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交通网络管理,以机场为枢纽的综合交通体系。

(4)数字灾害管理:机场火灾、地震、交通灾害、管道泄露、地面沉降等。

(5)数字犯罪管理:机场安全、罪犯识别等。

通过以上几大类的机场数据库建设,将为促进数字机场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共享架构是数字机场建设的战略核心

数字机场的最大服务对象和需求用户是关于机场信息资源(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共享的全面建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加速发展,联系到所有驻场单位、每个旅客和在机场的工作人员的切身需求,机场信息资源的全方位、多等级和虚拟化建设与共享,将成为未来机场发展活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4、以机场为枢纽的智能交通体系的全面建设是数字机场的战略启动

数字机场的先行战略启动,应首先考虑机场交通智能化的全面建设以及以机场为枢纽。机场交通,尤其大中型规模以上机场的交通是一个高度动态化的空间网络体系。它从一个(随机的)起点,经过不同等级通道,通过不同交叉联结,经历不同信号调控和不同速度交混,走到目的地的(随机的)终点,其中还包括了不同车辆特性。不同静态交通(如停车场、修理厂、洗车厂等),不同环保要求和不同交通工具的具体规定。机场交通智能化的最终目的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路程最小化、时间最小化和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函数、形成以机场为枢纽的智能综合交通体系。

机场交通智能化必须把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的3S技术,加上各种智能化传成器,结合机场规划中的现实交通网络(包括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空中交通和铁路、公路、水路)和未来发展的交通网络,在数字机场的总体规划下,完善不断变化着的机场电子地图和各类地物标志,周密设置不同交通等级的虚拟控制中心,虚拟流动模拟、虚拟通过能力、虚拟交通疏导方案、虚拟交通寻的优选,从而将移动物体(车辆)的流动通量,无人值守的自动调控信号及车载智能终端等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和优化决策组成一个高度灵敏的智能交通系统,该系统将成为数字机场建设中首先实现的可行目标。

中国的数字机场建设,是促进民航行业信息化的最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数字机场的实现,将会更加优化地去配置机场的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由此达到大力节省资源,提高整体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推动行业和社会进步,改善生态质量的基本要求,将民航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规定的目标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仅以11年前世界银行对数字城市的测算,一个规模百万人口城市的数字建设,当其基本达到开始实际应用的程度时,该城市的总产值(城市总财富)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会增加2.5?3.0倍,相当于是目前传统城市状态下的3.5?4.0倍,这意味着数字城市可促进经济水平翻两番,实现“四倍跃进”。如果同时加上城市的环境保护、城市的组织程度、城市的文化建设等,其价值还要大大超出仅仅只对经济增长的度量。对于机场这样的技术密集型的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其综合价值就更大。根据研究,对于民航而言,1份的投入,产出至少为8份。

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篇8

关键词:企业;数字鸿沟;诱因;建议

一、“数字鸿沟”——未来贫富差距的诱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深入推进,信息时代的产业格局以及全球化产业分工逐渐有了分晓,而不均衡发展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也逐步凸现。“信息差距”与“数字鸿沟”不仅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反映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就其产生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率彼此间差异很大造成的。近年来,数字鸿沟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1999年发出警告:把这个世界的贫穷人口从数字革命中排除出去是危险的,并一再强调要打破数字鸿沟。2000年以来,联合国、欧盟、OECD、亚太经合组织、八国首脑峰会等纷纷围绕数字鸿沟问题展开讨论。与此相关的政治和外交活动日益频繁。世界范围内的数字鸿沟拉大了南北经济差距,突出了美国的一超地位,加剧了国家内部分化;国家范围内的数字鸿沟拉大了地区间的发展平衡;而行业间的数字鸿沟则强化了竞争中处于优势企业的强者地位,对信息化落后的企业而言更是严峻的挑战。更为严重的是,今天的 “数字鸿沟”就是明天的财富差距。在信息时代,这种差距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的不同和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而不断扩大,而且扩大的速度要比工业化时代快得多。随着人类慢慢步入信息社会,企业也要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转变经营职能。新一轮的生产经营计划要紧靠信息技术的支持与获取。正像美国企业管理专家彼特·德鲁克所说的那样,信息社会的主要职能是 “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与分配,而不再是物质的生产与分配”。

二、现代企业为什么会跌入“沟”中

在国内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过程中,有的企业已经适应了信息社会的行走规则,逐步地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有的企业则很不幸,他们陷入了“数字鸿沟”的泥潭中。那么这些企业为什么会跌入“沟”中?这其中主要分为两种原因。其一,有些工业社会时期经营很好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生产及战略经营的重要性,仍然以传统方式经营企业,缺少掌握准确信息的能力和手段,信息资源的稀缺使企业原先的优势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已不复存在,逐步跌入数字鸿沟的深渊中。目前国内实现信息化和没有实现信息化的企业已经表现出很显著的差异。未实现信息化的企业制订决策是基于推测和评估,而信息化企业则是基于全面了解、精确掌握,在IT 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对企业资源进行相当精确和有效的配置,在经营措施出现失误之前可以及时察觉问题所在,尽快纠正,这是传统企业无法做到的。其二,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时代的到来,但并没有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实施信息化建设,怎样实现信息化生产,只是一味盲目地搞“网络建设”,在重金投资建立了一流的通信——计算机网络之后,网络系统上信息贫乏、数据混乱、应用系统相互割裂成为一些“信息孤岛”,远不能支持管理决策。这就需要我们深思: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战略,应该找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数字鸿沟”究竟在哪里,研究跨越这种“鸿沟”的策略和方法。

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许多企业受益匪浅。但是,信息化不是什么“万灵药”,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才会成功。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失败现象很多,我们的企业应该反思,应以战略的眼光,审时度势,找出信息化之“弊病”,走出失败的怪圈。

三、走出“数字鸿沟”之路

企业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只有思想上真正领悟了其中的意义才能使企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方向对了,也就避免了走入“数字鸿沟”的歧途。究竟什么是企业信息化?让公司里的每个员工都上网,给每个销售人员都配上笔记本电脑,再建立一个网站就是信息化吗?这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并非实质。从本质上讲,企业信息化就是应用信息技术重构企业核心业务,加强企业运作控制,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未来的企业如何能活下去,其致胜的关键在于巧妙连接信息情报与策略性管理。企业决策者必须迅速分析、理解与处理情报资讯,同时迅速付诸策略性思考,调整经营的脚步,以便掌握时机,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管理者更应该是调兵遣将的高手,既能善用资源,又能灵活运用情报资讯、拟定战术。未来的商战必须配合财务系统、行销网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整合”,打的是整体战,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竞争”而且是“合作”,情报信息的分享、充分运用才是未来企业致胜的要素。这才是企业全面的信息化意义所在。

信息化的意义搞清楚了,对于那些在企业盲目进行网络建设,并没有真正运用信息为自己服务的企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把数字化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这是一种在全企业范围内实施的综合性战略计划,采用这种计划的企业,要坚信数字化管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至关重要,要不遗余力地推行数字化管理战略计划。

2. 建立支撑数字化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形式。为了实现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并取得成效,就得建立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一是要有负责数字化管理活动的领导人,承担制定数字化管理的计划和战略;二是成立专门的小组,完成与数字化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三是建立支撑数字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另外数字化管理适应的组织形式是"扁平型"的结构,而不是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

3. 企业中的“信息孤岛”。“信息孤岛”是指原有的企业有部分职能部门分散地开发了各自的信息系统,并没有考虑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形成了大量冗余信息,使信息无法整合,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所以,要在企业中实行全面的信息化改造,进行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需要对信息资源重新规划。

4. 进行IT咨询,解决信息化上马的盲目性。lT咨询不同于传统的管理咨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战略方面,后者一般包括战略和决策咨询,而前者则偏重于电子商务条件下的战略计划与转型;管理方面,后者以投融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会、生产组织为主,前者则主要涵盖了业务流程重组以及ERP系统应用实施等;信息方面,后者是传统化的市场调查、分析与信息整合,前者则以IT市场分析咨询和互联网信息服务咨询为中心。

IT咨询可以辅助企业信息化实施项目从可行性分析到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包括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项目管理、应用效果评价和用户的培训。而分析多数信息化失败的原因在于前期的分析不够,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使得对信息化的困难估计不够,对企业业务流程的转变措手不及。因此,要加强前期需求分析过程中IT咨询的力度,做好人员的培训,使企业的业务流程顺畅。

5. 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建立学习型组织。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知识创新凸显,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之间大有加大数字鸿沟的趋势,由于导致“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差异,因此人力资本应当成为今后企业重视的首要资本,并加大力度吸纳顶尖的高新科技人才,企业在吸引一定的信息技术人才的同时,更要使企业调整组织结构,建立学习型组织,以适应社会及外界环境的变化。思想上的认识会导致企业内因发生变化,但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通过企业的外因,即企业的外部环境讨论一下走出“数字鸿沟”的道路。

6. 加强信息化过程的监理工作,有效地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在信息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企业与开发商经常发生意见分歧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原因就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一种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致使项目在质量、进度、投人等方面都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和控制。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重要的职能作用。因此,当前急需政府的介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信息化项目监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使信息项目监理工作实现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并且有法可依,维护用户的利益。从这当中可以看出来,政府的作用是必须的。

7. 调动IT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在跨越数字鸿沟的历史进程中,IT企业可谓责任重大。可喜的是,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上,许多IT企业都表达了消除数字鸿沟的宏愿。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丁健说:“数字鸿沟对于我们来说,真正要做的是发现沟在哪里。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发现我们的客户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沟,并帮助他们更快地将沟填平。”其实,从长远考虑,IT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最终也会使自身受益。因为只有帮助大多数国家、地区、群体成为网络经济和社会的正式参与者,才能拓宽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 “数字鸿沟”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从某种意义来说,弥合这种差距的过程,又恰恰给IT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所有参与因特网革命的公司都有机会去消除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鸿沟,同时它们也会最终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后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综上所述,企业当及早准备,谨防跌入“数字鸿沟”。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尽早转变思维观念,把自己的企业纳入到全球化的信息平台上,让企业全方位共享社会信息资源。同时,需要政府及全社会对企业信息建设的支持与关注,使企业尽早走出“数字鸿沟”的阴霾,实现信息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付立宏. 关于数字鸿沟的几个问题.图书情报知识,2003,(2).

2.郑宇,苑春强.全球“数字鸿沟”问题.国际资料信息,2002,(5).

上一篇: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范文 下一篇: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