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2 17:20:43

碳中和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金融;构建

中图分类号:D91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4-0078-04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近几年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对世界气候变化影响的凸显,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低碳经济被誉为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1]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驱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支持。低碳金融是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金融形式。我国低碳金融法制建设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减排目标实现和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低碳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

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与投资。[2]低碳金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金融创新,是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金融形式。

1.低碳金融以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为目标

现代金融是优化资源配置、积聚资金的重要方式。低碳金融是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形式,其对低碳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功能。低碳经济的基本目标是要降低企业能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粗放型生产模式向集约型、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的转换。低碳金融的目标之一则就是帮助和促使企业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到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策之中,促使企业扭转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模式。低碳金融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和契合性。低碳金融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将经营活动的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必然自觉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己任,将资金融通给具有长远生态利益的环保产业,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低碳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保障功能

在产业发展中,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要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重要主体。扶持低碳产业发展是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式。对于传统产业,低碳金融通过支持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产业转型等方式实现产业的优化。而对于低排放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则通过支持其产品研发、销售市场拓展、技术升级等,促进其快速发展。低碳金融是低碳能源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持,其为低碳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资金的保障。低碳金融也是促进低碳消费的有力武器,其通过对低碳消费行为和方式的鼓励和扶持,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比如对于绿色能源汽车、低碳房产等消费行为,低碳金融可通过银行授信额、信贷利率、低碳保险等制度给予鼓励和支持。

二、我国低碳金融立法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气候日趋变暖、自然灾害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共识迅速增长。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全面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加入公约的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率先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而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后承担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还确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的三种机制,即国际贸易减排机制(I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为了支持与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2003年6月,世界银行集团的国家金融公司在国际银行业发起了“赤道原则”。到2006年,“赤道原则”金融机构遍布全球,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90%以上。[3]在联合国的推动下,许多国家开始了低碳金融立法实践。

为了推进节能减排,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和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利用金融手段推进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坏境保护局先后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开始重视通过金融手段促进环境保护发展。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局联合证监会公布《上市公司环境审计公告》,2003年颁布《上市公司或股票再融资进一步环境审计公告》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确定了具有不良环境行为的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规制。2005年12月,国务院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政策体系。”2007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接着,国家环保总局、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2007年11月,中国银监会又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

随着对金融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深化,利用金融来推进环境保护的立法活动日益增多。但是,我国低碳金融法制建设还处于发展初期。我国还没有以支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低碳经济发展为主要宗旨的低碳金融立法,有关环境金融规范大多数表现为部门规章和政策性规范,立法层次不高,法制的约束力不够。这些立法活动主要目的是为环境和金融部门提供指导性规范,而缺乏可供实施的具体制度设计,且规范之间存在重复和冲突之处,直接影响到这些金融立法规范之间的效力。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碳减排目标,要求我国必须转变传统的高排放和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低碳转型。就我国经济发展来看,构建以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为己任的低碳金融制度迫在眉睫。

三、我国低碳金融法律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合作原则

低碳金融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容易引发市场主体搭便车现象而出现市场失灵。这种带有公益的产品,市场主体不会主动提供,这就需要政府干预以克服市场失灵。但是,低碳金融具有正外部性并不意味着低碳金融只能完全由政府来提供。完全由政府提供的低碳金融运转机制,不仅政府财力不足以承担制度运行高昂成本,而且会出现政府失灵,直接影响到其低碳金融制度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性。因此,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构建市场化运作的低碳金融体系是低碳金融制度构建的基本思路。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协调合作,是低碳金融制度构建的原则。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低碳金融制定完善的规范体系,采取适当的支持和鼓励措施,引导市场主体从事低碳金融活动,并通过监督和惩罚措施,限制金融机构支持高污染、高排放的市场主体的融资行为和违法行为。低碳金融政策并不完全是一种强制性规范,由低碳金融政策转化为低碳金融促进型法律,是我国低碳金融制度构建的合适路径。

2.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生态效益优先原则是指金融机构在从事投融资行为时,要将生态效益的选择放在首位,其次再考虑经济效益。低碳金融必然要追求经济效益,要求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否则其无法实现经营的持续性。低碳金融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存在冲突之处,但是两者可以协调和兼顾。如“赤道原则”就在二者关系的处理上体现了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在构建低碳金融法律制度过程中,生态效益优先应成为指导性原则,并通过一系列的金融规范设计,使之成为金融机构基本的行为规范。

3.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并重原则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为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服的需要而创造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开拓新的金融市场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4]低碳金融及其制度构建是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创新,其与传统金融在理念、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制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低碳金融制度的构建离不开金融创新。但是,由于低碳金融特别是在金融工具创新上比较复杂,加上在运行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其诱发系统性风险的几率较高。低碳金融法律制度构建,也离不开金融监管的跟进。金融监管是控制金融风险和激励金融创新的重要力量,在低碳金融法律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强化金融监管是发挥其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和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条件。

四、我国低碳金融法律制度制度构建的主要内容

1.低碳金融的立法体系

低碳银行制度。低碳金融银行主要包括政策银行和商业性银行。低碳金融政策性主体是专门从事政策性低碳信贷金融机构,其资金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充分实现国家的产业调整规划目标,在现有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之外,应成立绿色经济政策性银行。同时,应制定专门的服务温室气体减排的绿色政策性银行法,对政策性银行的宗旨与目标、设立程序、业务范围、组织机构、业务规则等作出具体的规定。[5]商业性低碳金融主体以实现生态效益为基本目标,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展开业务活动,其运行资金来源多样。商业性低碳银行主要通过开展低碳信贷、低碳中间业务和低碳金融创新等为低碳经济提供投融资服务。

低碳证制度。证券市场是低碳经济主体进行直接融资的核心场所,其与低碳银行的间接融资相比,融资的风险和压力要低些。我国通过证市场为低碳经济发展融资还处于十分滞后状态。目前,在深圳、上海两个交易所上市的具有低碳概念的公司尚不足10家,总市值为3222.6亿元,只占总市值的2.76%。[6]低碳证券制度主要通过优先安排低碳企业上市发行股票、证、基金和风险投资等,为低碳企业发展筹集资金。我国应适当降低低碳产业和企业上市标准,大力开发证券投资产品,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低碳保险法律制度。低碳生产方式的变革,势必带动包括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等一系列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也必然出现新的风险因素和新的风险种类,从而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从投资到见效的运作周期长,需要资金量大,需要保险资金这样的中长线资金的介入。低碳保险通过为低碳产业提供保险服务,创新低碳产业保险产品和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支持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衍生金融产品制度。低碳衍生金融产品是随着碳排放权交易而发展起来的新型金融产品。碳排放权交易具有长期性和风险性,金融机构为防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转移交易风险和获取利润,从而开发和设计了一系列的低碳衍生金融产品。低碳衍生金融产品制度通过规范衍生金融产品契约,价格发现、交易机制等,不仅为低碳经济建设项目融资,而且起到丰富低碳金融市场资金流动和集聚作用。

低碳民间金融制度。低碳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正规金融体系的支持,也可以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补充支持作用。我国民间金融规模很大,如给予合理引导和规范,对低碳经济发展也能起到不可忽视作用。目前,我国民间金融还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呈现较高的投机性、流动性和短期性等特征,难以为低碳经济提供长期和持续的金融支持。在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融资渠道受到严格控制情况下,民间金融有时成为其“帮凶”。因此,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鼓励民间金融为低碳经济提供稳定和长期的融资服务,控制民间金融对高碳产业融资,构建低碳民间金融制度具有必要性。实现民间金融的低碳化,构建低碳民间金融制度,引导民间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可以一举多得。

2.低碳金融风险控制法律制度

金融风险是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包括个别金融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于低碳产业项目经营风险和技术风险较高,企业初始资金不充足等原因,低碳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其他金融。低碳金融应构建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以保障自身经营安全和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低碳金融风险控制制度应从两个方面进行构建:一是完善低碳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二是健全金融监管机构的风险监管制度。基于低碳金融运行规律的特殊性和风险表现的差异性,我国应专门设计针对低碳金融进行监管的指标体系,以实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与控制金融风险等多重目标。

3.低碳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低碳金融牵涉社会公众利益,关乎金融系统安全,因此离不开适当的金融监管。首先,金融监管机构应该更新监管理念,转换监管方式,将环境风险和生态效益纳入金融机构行为监管之中,探索监管创新的新思路。其次,金融监管机构应吸取国际上对低碳金融监管先进经验,针对低碳金融业务的具体风险因素,出台相关的风险控制标准,以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低碳金融活动。最后,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协作,建立低碳金融信息共享制度,探索建立低碳金融风险共同分担机制。

4.低碳金融扶持法律制度

在低碳经济还没有成为主流时,需要政府通过扶持低碳金融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国家可通过窗口指导、再贷款利率优惠、税收优惠等政策,倡导金融机构注重长远利益,将资金投入新能源开发、低碳技术研发、企业的减排和污染治理,植树造林等领域,以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在低碳金融产品设计中,既要考虑到生态效率,也要考虑到产品持续发展能力。国家既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要求传统金融产品在运行中兼顾生态效率,也可以设计出新型金融产品。对于低碳金融产品,国家应通过财政资金补贴、税收优惠、降低准入门槛等方式进行支持。

参考文献:

[1]毕军,张永亮.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低碳经济之路[J].中国发展,2009(6):2.

[2]李平.基于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的构建[J].生态经济,2010(8):123.

[3]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27.

[4]曹龙骐.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06.

碳中和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金融政策;低碳农业;信贷支持;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前提下,针对当前传统农业投资大、耗能高、污染严重等缺陷,从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的角度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各国之间的竞争开始表现为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的竞争。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步伐刻不容缓。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泉,同时碳素也是由于土壤圈转化而来的。低碳农业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保持农作物的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低碳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的支持作用,为低碳农业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1 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性 

1.1 发展低碳农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效应的重要前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2007年,ipcc公布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在1906年到2005年的100年时间里,世界的气温平均上升了0.74度。同时,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多,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因此,发展低碳农业迫在眉睫。发展低碳农业,能够更好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增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保护地球作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2 发展低碳农业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 

全球气候的变化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出能力。同时,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农业方面的相关专家认为: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将会下降10%左右,如果到了21世纪中后期,玉米、水稻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产量将会下降37%。因此,我国更好的发展低碳农业,是解决粮食稳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推广先进的技能环保农业技术、创新能源技术,更好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3 发展低碳能力也是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 

党中央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问题,造成了农产品的污染,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农作物收获之后,很多农户焚烧秸秆,造成了大气的污染。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环境,同时也危害着农民的健康。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只有发展低碳农业,才能够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为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重要的保障。 

2 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信贷支持的现状 

2.1 金融机构对低碳农业的资金支持不充足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步伐刻不容缓。但是由于我国的低碳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的支持作用,为低碳农业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入资金和技术匮乏,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投资的风险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资助低碳农业的方面力度不大。政策性银行虽然加大了对低碳农业的投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投资主体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提升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是,政策性银行在承担某项具体职能的时候,会受制于利益差别的影响,造成用于低碳农业的资金发生产业流动转移。这样就造成了政策性金融银行对低碳农业的资金和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低碳农业的稳定发展。 

2.2 我国的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融资体制过于保守,对投资产业的信心不足 

我国的金融机构在对低碳农业的融资过程中,融资体制过于保守,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发展前景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对低碳农业的投资信心不足,从而导致了低碳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融资困难的情况。这样一来,低碳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缺乏先进技术和充足资金的支持,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低碳经济也处在萌芽阶段,再加上低碳农业的风险性比较大,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对低碳农业的投资是很少的,阻碍了低碳农业的发展。 

2.3 低碳农业的利益回报不稳定,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到目前为止,我国低碳农业还处在政府的投资阶段。由于低碳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一种非市场化行为,这样就不能有效地保证社会的投资者得到自己应有的那份回报和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金对低碳农业的投资积极性就不高,投资融资的渠道也变得狭窄,从而严重制约了低碳农业投资的多元化和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3 强化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信贷支持 

3.1 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 

完善政府职能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对低碳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能源的立法工作,完善立法体系。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保障能源发展战略的有序运行和实施,进而确立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的法律地位。第一,要积极制定和修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更好的保护环境和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奠定重要的基础;第二,积极制定与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激励和引导经济主体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第三,政府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发展。其次,政府要完善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积极鼓励经济主体和民众提高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形成对民众的法律约束;再次,政府要加快推进我国的能源体制改革,加快能源改革的步伐。积极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积极推动当前我国可再生资源发展的体制建设,进而能够更好的培育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资源,实现政府职能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 

3.2 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低碳农业的金融政策支持 

首先,不断加强和完善关于低碳农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工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要从低碳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前景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和金融信贷的管理制度创新,更好地利用我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努力建立起由金融政策支持的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长效机制。其次,要积极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金融政策对低碳农业的信贷支持过程中,金融机构应该加强与低碳农业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积极监督和引导金融机构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改善节能环保领域的融资服务。再次,相关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金融理念,充分发挥我国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对低碳农业投资的创新力度,降低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筹资成本。 

3.3 支持农业领域低碳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提高低碳领域的技术水平 

在发展低碳农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靠先进科学技术的保障。农业政策性金融要积极把金融信贷与低碳科技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支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大力推广低碳农业的科技成果。比如说;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小组在河南成立了低碳农业合作试验示范基地,对低碳农业进行了研制和开发。通过多年的努力,这个小组研发了应用生物质碳工程的转化技术,新型高质量肥料的研制开发,最终形成了规模的生产力,促进了低碳农业的发展步伐。 

3.4 大力支持农资行业发展,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党中央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就是来源于农作物化肥的使用和牲畜的粪便。例如,生产和使用氮肥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310倍,牲畜的粪便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人的80倍。因此,低碳农业的金融性政策首先要加大对农资行业的投资力度。可以通过对牲畜粪便进行有机处理。比如可以推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将牲畜的粪便以及生活垃圾制造成沼气,这样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清洁能源,促进农业低碳化的快速发展。另外,还要加大金融机构对肥料改进的程度,国家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缓控释肥等,促进农业肥料利用率的提高,进而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了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3.5 金融机构应该严格管理,突出重

点,加强对低碳农业的金融服务工作 

首先,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支持。各个银行金融机构应该研究有关节能环保产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快信贷管理和金融产品的制度创新,进而充分利用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信贷支持节能创新的长效有机机制。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科技产业重大项目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其次,建立低碳农业的贷款交易平台。贷款交易作为一种最新的银行业务,对经济战略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发展低碳农业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贷款力度,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再次,实现金融机构外部监管框架和层次的宏观化。通过加强系统性、宏观性的监管框架,进而形成积极有序的同行业竞争态势,实现信贷工作的有序运行。 

3.6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能够有效地促进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实现循环农业,能够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的相互转换,废弃物的交互利用,比如说:可以把种植业的一些秸秆作为牲畜的肥料,牲畜的粪便可以作为种植业的肥料,这既可以保持生态之间的有机平衡,同时也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为低碳农业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金融政策应加大力度支持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循环农业,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进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碳中和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中国城市低碳;规划方法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does not have a set of perfect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syste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urban China, the city looking for low carbon target and low carbon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 China city low carbon; Plann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中国城市低碳规划框架

中国当前尚缺乏成熟、系统的低碳城市规划方法体系。但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思路应该包括如下5方面内容,即: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城市低碳目标和低碳发展路线图低碳发展指标体系低碳发展重点方向低碳重要措施。

二、城市低碳目标和低碳发展路线图

在城市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低碳发展是以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作为基本方向。实现这个目标,可以是绝对总量目标,也可以是强度目标。但是两者相比之下,绝对总量目标本身的分解性、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比较强,而整个城市可以逐渐转变为低碳城市,主要是在碳排放的硬约束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在确立低碳目标的过程中,逻辑性还是比较强的。欧洲各国大城市因为本国对于减排的目标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城市为了可以发挥应有的带头作用,对于低碳发展更加积极,针对一个国家而言,有越高的低碳目标,最终实现的低碳目标就必定会高出越多。

当对定量化的低碳目标有所明确以后,下一步就应该将城市发展的低碳路线图确定下来。在城市今后发展各种情景的基础上,对各主要部门和行业的可能CO2排放情况和减排潜力明确下来,将模型分解目标作为依据,寻找出主要部门和行业的减排目标和实现途径。反溯法在国际上对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有所确定的重要方法,它的核心是:首先将让人们的某种期望目标所建立的场合合情合理;其次,将未来可能出现的常见与现实系统相结合,最终找到可以适合最佳场景。

针对日本来讲,在2005年大概就有801万吨的CO2,按人均来算,大约排放CO25.4吨。而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发展情景和低碳的发展状况,大概要在2030年,要达到下降排放量的40%,这是与1990年CO2排放量相比有大幅度地降低。为了可以将低碳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提出六大战略:

①发展成为步行城市,最好不适用车辆;②在城市中大力对森林和建筑进行保护;③在生活方式中逐步实现低碳;④工业去碳;⑤可再生能源要实现利用价值;⑥将基金机制建立起来。但是在这几种战略中,只有第六种方案对减排不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如果在细致地分析六大战略,首先使各个部门明确减排目标,然后在根据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使各部门明确自身的职责。这对于今后城市实现低碳目标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从而决策者可以确定付出努力和成本是否有价值,同时也是对公众低碳宣传的重要内容。

三、城市低碳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评价城市低碳发展现状,并且可以明确城市今后发展方向。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低碳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要考虑指标的可计算性和可考核性。指标体系的原则应该是协调发展和减排的关系; 反映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突出低碳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核心原因。此外,国外许多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划都包括了对低碳行动方案的监督机制,也有城市根据排放清单提供的基准数据对其行动方案执行状况进行比较评估。因此,国内城市可以考虑将一些常规性指标例如燃料使用、汽车出行百分比、车辆行驶里程等纳入城市低碳指标中进行年度考核。

四、城市低碳发展重点方向

1.低碳交通

2008 年全球交通用油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的61. 4% ,总量达 21. 50 亿吨标油,交通部门已经成为全球石油消耗的最大和增长最快的部门。根据 IEA 计算,2008 年全球交通部门排放 66. 05 亿吨 CO2,占据能源活动 CO2排放的 22%。2008年全球道路运输排放 48. 48 亿吨 CO2,占交通部门排放的 73. 4%。因而道路运输是交通 CO2排放的核心主体,而城市是道路运输尤其是道路客运的主体。城市交通的低碳发展包括改变交通模式、提高机动车能效、替代能源和提高行驶效率等方面。

2.低碳废弃物处理

城市废弃物处置包括垃圾处理和废水处理,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 CH4。城市废弃物所排放的CH4是城市 CH4关键排放源。全球约 3% ~ 4% 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由垃圾填埋产生。垃圾填埋后,垃圾中的有机物进行好氧分解,时间可能持续数天或数月,当填埋区内氧被耗光,垃圾中的有机物生化反应进入厌氧阶段。有机物厌氧分解生成的气体为 CH4、CO2。由于城市垃圾往往经过人工收集和管理,因而很容易形成厌氧条件,创造产生 CH4的途径。所以城市废弃物处理的 CH4排放在西方城市清单中往往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绝大部分以填埋形式处理,占全部处理量的 70% 以上。因此,清洁、有效地利用垃圾填埋场产生的 CH4,是中国城市废弃物低碳发展的方向。

五、城市低碳规划重要措施

1.城市低碳措施的原则

城市低碳措施的设计原则可以借鉴 Stern 等人基于行为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①将高影响行动设定为优先级。②提供足够的财政激励。③有力地推广项目。④利用可靠的信息辅佐决策。⑤项目简单易行。⑥提供质量保证。

2.低碳措施需要侧重考虑的内容

城市低碳措施需要侧重考虑各类技术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支持措施同时,对于各类低碳措施和技术,应该估算出其成本或者对 GDP 的影响,减排潜力大小以及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决策者明晰在多少投入的情况下,能获得多少环境、经济、社会收益,以便决策者的决策能得到各执行部门和广大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国际城市在低碳发展战略中比较注重经济成本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就业率等)。首尔的“低碳和绿色增长总体规划”中提出 2030年将会带来 100 万个就业岗位; 西雅图低碳发展规划中清洁技术提供工作岗位的比率比全美平均水平高 64%等。

六、结论

尽管中国许多城市已经确立低碳发展之路,也积极编制了城市低碳规划,但是作为一个学术方向,中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尚属起步阶段。当前已经完成的一些城市低碳规划的许多内容还是传统城市规划和城市专题规划的套用。城市低碳规划与中国城市以往各类规划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区别,即其有非常明确的碳排放约束作为核心目标,其他各类路线图、重点方向和措施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服务的。所以城市低碳规划逻辑性非常强,可考核性和可测量性强。这一点国内城市和国外城市完全一致。本文在研究中国城市低碳规划的逻辑框架时,提出了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国际城市低碳规划普遍面临的,有些是中国城市特有的,但理清中国城市低碳规划的逻辑思路和解决的重点问题,无疑是中国城市低碳规划发展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蔡博峰.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01).

[2]戴洁.碳减排项目设计原则[J].中国环境科学. 2010(12).

[3]蔡博峰,曹东.中国低碳城市发展与规划[J].环境经济. 2010(12).

[4]林文棋.北京空间发展情景分析[J].北京规划建设. 2012(03).

碳中和的重要性篇4

上海建设与发展以碳交易市场为特征的环境能源交易市场,是国家和上海“十二五”规划发展战略导向,也是上海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有效抓手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动力,更是培育和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的重要战略抓手。

建设上海碳交易市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加强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创新、建设碳交易市场是推动“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的迫切需要。碳排放权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是运用金融杠杆,实现节能和碳减排的重要市场机制。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及国家发改委有关工作安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上海作为试点地区之一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工作,以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的碳交易市场。从国家政策导向而言,上海运用市场化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上海已通过一些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在节能减排工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目前仅依靠行政手段已经无法完全解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及确保上海“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因此以最低的成本、对经济增长最小冲击的手段即融合运用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来推动节能减排成为上海发展低碳经济和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当然之选。

2008年至今,国内各地先后建立了二十余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环境能源市场建设被推上新一轮区域性经济竞争的风口浪尖,上海加快推进碳交易市场平台发展的任务刻不容缓。

碳市场建设及碳金融发展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需要。广义而言,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主要包括温室气体的排放权及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直接与间接投融资及其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碳金融可以表现为四个层面:基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对低碳项目投融资的贷款型碳金融;基于低碳项目的风险投资和直接融资的资本型碳金融;基于碳排放权实物交易的交易型碳金融;基于碳排放权和其他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投资的衍生型碳金融。

自《京都议定书》2005年生效以来,碳金融市场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发展新业态。碳市场建设和碳金融发展是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上海碳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必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面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丰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

碳市场建设、低碳技术推广是探索中国特色低碳绿色发展经验的有效途径。目前,发展绿色经济、节能环保、降低碳排放已成为重要的国际先进生产力发展潮流,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已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新领域、新焦点、新高地。如何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加快推动低碳技术、低碳环境和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经验迫在眉睫。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应从自身发展实际和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市场建设、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等,运用金融杠杆,探索和积累低碳绿色发展经验,加快形成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和低碳绿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上海碳市场发展的挑战与目标、任务

上海碳市场发展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碳交易的地方制度缺失。碳市场刚刚兴起,各类制度尚未全面建立,特别是法律上无法可依,碳市场基本处于制度无序的状态。二是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目前,各地政府各自建立当地的碳交易所造成了资源的属地化、市场的分割化、信息的封闭化。上海要打造全国碳市场、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更加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国家有关部委的全力支持。三是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激烈。上海碳交易市场在与国际市场接轨同时,也面临与国际其他同类交易所的市场竞争,上海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规模及发展力度亟待加强。

上海碳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政府关于低碳经济工作的方针部署,着力推进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着力提升碳市场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我国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碳市场的稳定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上海碳市场发展的主要任务:创新碳交易机制,发展碳市场,将碳交易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调控、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手段;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碳金融,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为重要平台,引进、集聚、培育和发展碳技术研发商、集成商、经纪商、投资商和具有国际权威性的碳评估机构,形成国际化金融服务新业态,创全国之先、争全国之优,抓紧展开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布局,为上海建设国际碳金融中心服务。

推进上海碳市场建设的建议

为了更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切实推进上海碳交易市场建设,建议上海大力推进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加大宣传舆论导向力度。加大碳交易的宣传工作力度,增强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节能减排的舆论导向,为上海碳交易市场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第二,加快建立上海碳交易市场体系。一要支持并积极参与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加大争取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力度,力争上海先行先试;加大市财政税收支持力度,给予碳排放权交易免税支持,建立市碳排放权交易专项扶持基金;从政策、制度、税收、资金等各方面给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大力支持。二要做大做强做优碳交易市场平台。完善碳交易体系,建设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碳交易服务市场平台。政府推动加快碳排放核算方法及核查标准的开发和制定,抓紧建立并完善碳排放指标普查、统计、认证、核算核定体系;加强对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政策、税收和资金支持力度,培育国内碳交易相关的碳金融服务产业发展。三要逐步拓展碳交易市场研究领域。市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探索包括林业碳汇、海洋渔业碳汇等新领域,为进一步扩展上海碳交易市场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加快建立碳交易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碳交易制度体系,加快完善配套政策,抓紧地方立法工作,抓紧制定上海碳交易市场管理办法,从政策上引导、法规上支持,扶持碳市场积极有序发展。

碳中和的重要性篇5

发展低碳经济,无疑需要有法制的跟进与改变。近年来许多国家、地区出台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立法。英国在2008年正式通过《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首个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写进法律的国家。德国制定《废弃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节省能源法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立了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法律框架;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 6月,美国通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权(碳排放权)限额———交易体系的基本设计,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碳减排形势不容乐观,相关立法也因之面临严峻挑战。虽然现有一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立法和政策性、纲领性文件,①但相对低碳经济本身的系统性与复杂性,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立法仍然缺乏,比如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专门引导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全国性法律,诸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专门性的能源法律也未出台。其中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尤为匮乏。

从现有地方立法情形来看,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地方立法很少,很多地方只有数量极为有限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以江西省的能源立法为例(节能、开发新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只有一部地方性法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与节能、开发利用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相关,且是2002年通过的,具今有10余年的时间,亟待修改与完善。虽然近几年江西省在能源方面的政策法规逐渐增多,②但数量仍然不多且立法层级比较低(多为政府规章及行政规范性文件)。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地的经济情况、低碳基础(资源禀赋、能源结构、技术引进等)也各具特色,全国性的立法不可能解决各个地方低碳经济领域面临的所有问题或全部问题。因此,在加强全国性低碳经济立法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地方低碳经济立法。各地完全可以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技(技术)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2010年安徽省人大代表联名建议安徽尽快出台《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条例》,建议“安徽应率全国之先,为发展低碳经济立法。”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也提到“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配套立法为重点,更加注重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领域的立法,抓紧制定关系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急需的法规”。

深圳市2011年6月出台《深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确定将制定《深圳经济特区低碳发展促进法》。由此可见,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为研究对象,不仅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探讨,更是一种具有现实针对性和迫切性以及对策应用性的探讨。

地方立法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促进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法未到位的情况下,相关地方立法也能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地方立法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形是全国性立法尚未确立,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需要“试验田”进行试验立法。从节约能源的地方立法情况来看,我们就能充分意识到地方立法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中所充当的角色,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制定了本地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或《节约能源条例》,这些地方立法依据本地区能源禀赋、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实际需要而制定,推动了对本地区能源的发展。仅依靠全国性的法律来规制、调整,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低碳经济领域,地方的能量远远大于中央。要控制和确保这些力量的行使,需要通过地方立法来实现。地方立法可以说是融合了国家立法态度和地方特色需要的产物。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亦有差异,环境问题十分复杂,各地区能源利用、单位GDP能耗、节能目标、低碳经济趋势等差异很大(见下表),需要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和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绿色采购等相关规定的专门法规和规章。广东、上海、江苏、重庆、天津等省市人均GDP、能源利用、单位GDP能耗、节能目标不同,其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也显著不同,这些地区性差异显示,一些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比另一些地区面临的困难大。在此情况下,地方立法实现“因地制宜”地创新、“因能制宜”地推进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适合本地区情况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是上佳选择,不同的地区制定的立法有不同的侧重点,充分地发挥了地方立法在建立健全并逐步形成低碳法制体系方面的作用。

促进低碳经济的地方立法进路

碳减排与能源、环境息息相关,低碳经济地方立法涉及到能源立法、科技立法、知识产权法、政府采购法、财政金融立法、消费立法、产业调节立法、生态补偿立法等相关领域,应建立、健全这些领域的法制体系并予以协调,保障低碳经济发展。各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立法应有因地制宜、因“资源”制宜的特色。内容包括制定新法规、规章,清理、修改与低碳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法规、规章等。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应该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

(一)步骤

1.地方上应该掌握本地低碳经济基础情况,研讨本地低碳经济立法框架的建构。在分析本地实际情况包括能源开发利用情况、环境影响情况、现行有关低碳经济的政策和立法的基础之上,重点关注和探讨本地低碳经济立法框架建构的问题。如清理本地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将阻碍低碳经济发展或不适合目前社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废止或修改,确定当前地方低碳立法的空缺、完善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立法体系,研究如何提高有关促进低碳经济的地方立法质量,从而强化其实施效果。

2.确定本地关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内容和探讨地方立法途径。有关促进低碳经济形成发展的地方立法,与全国性立法和一般的地方性立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立法内容和立法途径方面也应有针对性。在立法内容上,就地方低碳经济的定位、政策措施的运用,如规划、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方式问题、管理体制诸如物价、税务、科技、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应解决如下一些法律问题:(1)低碳(零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促进;(2)低碳(零碳)产品、产业的支持与保护;(3)低碳产业规模与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如产业链条化的一体性、区域内碳交易市场的开拓以及其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衔接等;(4)对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地方立法转化;(5)有关促进低碳经济地方立法发展的体系化问题。

3.开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预期与实施效果评估工作。根据本地区特色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预期,并在相应立法实施后积极开展地方立法实施效果评估工作。

(二)重点

1.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不能盲目制定地方法规或规章,应考虑到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构乃至整个地方的法规体系协调统一的问题,将制定新法规、规章与废止、修改现行法规、规章相结合;加快地方低碳立法步伐的同时,切实提高立法质量,避免原则性强、操作性差的法律法规出台;将地方低碳立法与地方能源、地方环境立法等相结合,并注意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不仅要重视本地方的低碳法规规章体系,而且要制定全国性低碳经济法律的配套法规,同时,注意地方立法与全国性法律的协调一致。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地方性法律规范。各地方应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就立法领域而言,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加强知识产权立法、能源立法、湿地保护立法、碳汇立法、生态补偿立法等;就管理体制而言,各地应根据情况考虑是否设置统一的低碳经济主管机关,建立适应本地低碳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就城市(地区)发展而言,各地应根据本地情况选择重点产业、行业或单位实施低碳经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并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并考虑是否创建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城市;就应急制度而言,为应付能源、环境突发事件,各地应制定相关应急法律制度,就能源、环境应急的各项具体措施做出相应规定;就公用事业制度而言,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低碳经济市场以及多方筹集资金保障低碳项目实施,需要对低碳公用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此外,还有推广低碳技术、加速低碳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源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问题,均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立法规范。

3.明确违反低碳经济的法律责任、确立责任追究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需明确违反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责任,首先,地方立法需落实地方各级政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责任与任务,监督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细化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中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标,督促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实行低碳经济发展领导责任制。另外,落实政府绿色(低碳)采购制度,由地方政府带头采购低碳产品,引领公众低碳消费,敦促企业的生产、投资和销售活动向低碳方向发展;其次,明确企业减碳的目标,如果采取签署自愿协议的方式,地方标准应该严于国家标准,约束企业行为,限期治理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高碳企业,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比如对企业超标排放)。这方面需要注意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的统一。最后,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一方面,发动公众力量,加强公众和舆论监督,保证各级地方政府、企业积极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立法加强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与节约能源等方面的教育,将生态教育、低碳教育、能源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

4.立法内容兼顾行政管制性规定与经济激励性规定。地方政府的低碳经济立法不仅需要管制性规定更需要经济激励性规定。低碳经济是发展问题,需遵循经济规律与市场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立法应发挥市场作用,运用价格、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为企业自觉开展碳减排及低碳技术研发提供内在动力。避免行政管制性规定多、经济激励性规定少的问题。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将认证、标签、协议、倡导低碳消费等自愿性政策融入立法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

总之,我们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融经济激励(定价、交易、补偿)、行政管制(命令、处罚)与国际合作于一体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法律体系。将实践中、改革中形成的碳减排措施或发展低碳经济的有益经验等上升为地方立法,加快健全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配套地方法规(规章)体系;推动地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进入立法框架,加快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标准、技术规范,并将“低碳经济”目标实现程度纳入各级政府官员考核体系。

碳中和的重要性篇6

摘 要:碳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同时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应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1-0066-03

低碳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但又纷争不断。本质上看,“低碳”强调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排放、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不是两难困境,而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置身于低碳经济时代,江苏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

由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费结构,加之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激增,碳减排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

从碳排放清单看,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8005.3万吨增至2008年的1.7亿吨,增幅为118%;碳排放结构呈工业主导性,工业碳排放占比达86%,其次为交通和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碳汇能力下降显著,碳吸收水平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从碳排放强度看,单位GDP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降低了20%,说明近年来江苏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吨/人上升至2.27吨/人,说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快速。

从产业碳排放看,碳排放强度高低顺序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占比95%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从城市碳排放看,最高的是苏州(2747万吨),其次为徐州(1567.7万吨),再次为无锡和南京,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源消费量较大,碳排放量也较大;徐州、淮安、连云港、镇江、扬州、镇江和宿迁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2吨/万元),说明这些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与国内相比,江苏城市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但远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城市,其中碳排放强度是北京的2倍多。

从区域碳排放看,碳排放量最高的是苏南(735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56%,其次为苏北,苏中最少(2233万吨);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苏北(0.72吨/万元),其次为苏中,苏南最低(0.46吨/万元);人均碳排放最高的为苏南(3.16吨/人),其次为苏中,苏北最低(1.09吨/人)。

从外贸碳排放看,“江苏制造”通过贸易形式为国外生产承担的碳排放不容忽视。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达3108.5万吨,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8%,比重较往年略有上升;同时,通过进口商品避免了1311.2万吨的碳排放量。

从土地利用碳足迹看,单位面积碳排放近5年来快速上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这说明居民集聚区和生产活动集中区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区域。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

在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并在技术层面上是一致的;与节能减排是手段、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

在发展方式上,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增强碳吸收能力,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在发展机制上,把政府作为、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低碳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基础,要通过市场规则的合理设计和激励约束政策安排,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减排、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如果说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提出了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那么,产业、技术、资金和载体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

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最近确立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等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包括制订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政策。江苏也要积极行动,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江苏实际的低碳发展标准和低碳经济路线图,增强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将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目标,鼓励地市级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支持重点行业部门制订专项规划。打造低碳经济载体,选择典型区域、行业和企业先行试点,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多层次的低碳经济示范。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碳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外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碳密度只有能源行业的碳密度的1/10左右,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低碳高效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限制高耗能产业,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考虑到各种碳排放项目的年增长速率不同,应重点加强对能源高消耗部门和碳排放量较大领域的减排,如工业能源消耗、城市生活能源消费、垃圾焚烧与填埋等,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江苏碳减排的十大工业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它们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

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环节。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用能部门技术进步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保持38%左右,2050年的贡献度将达50%左右。要大力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着重在清洁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与装备、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加快先进技术替代和重大技术突破(见下表)。对江苏来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开发应用,逐步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深化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技术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包括长三角区域合作。

探索碳金融和碳交易发展。当前碳排放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要尝试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场所,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的联系和对接。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或专项资金,扶持低碳技术先行先试、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的引进与转化。

建设低碳新型城市。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仅次于工业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源。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特性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碳排放,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缓解“城市病”,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一是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体系,合理配置城市内部功能区,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冲突。二是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轻轨、地铁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公交换乘枢纽,构筑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的城市交通体系。三是推广建筑节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3左右。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四是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建设城市绿化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把营造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的重要措施。

降低土地利用碳足迹。江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但可以在土地利用方面寻找碳减排的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根据相关研究,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要加强对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控,在土地规划中考虑碳足迹效应,开发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区域生态管护,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营造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增强生产性土地的固碳效率,降低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

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观念,建立理性、适度、节约的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向低碳转型。建立和推广“低碳生活”和“低碳家庭计划”,因地制宜地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第418-424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第415-416页.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二版导论.

碳中和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碳纤维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181-01

一、碳纤维简介和碳纤维的用途

碳纤维是纤维状的碳素材料,含碳量在90%以上。它是利用各种有机纤维在惰性气体中、高温状态下碳化而制得。碳纤维具有十分优异的力学性能,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的比模量的纤维。特别是在2000℃以上的高温惰性环境中,碳材料是唯一强度不下降的物质。是其他主要结构材料、金属及其合金所无法比拟的。除了优异的力学性能外,碳纤维还兼具其他多种优良性能,如低密度、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抗疲劳、震动衰减性高、电及热传导性高、热膨胀系数低、光穿透性高、非磁体但有电磁屏蔽性等。

作为高性能纤维的一种,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是先进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增强材料,已在军事及民用工业的各个领域取得广泛应用。从航天、航空、汽车、电子、 机械、化工、轻纺等民用工业到运动器材和休闲用品等。因此,碳纤维被认为是高科技领域中新型工业材料的典型代表,为世人所瞩目。碳纤维产业在发达国家支柱产业升级乃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材料的更新换代也有重要意义,对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我国碳纤维发展历史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碳纤维研究开发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但进展缓慢,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对我国几十年的技术封锁,至今没能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工业及民用领域的需求长期依赖进口,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技术的发展,尤其制约了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极不相称。所以,研制生产高性能、高质量的碳纤维,以满足军工和民用产品的需求,扭转大量进口的局面,是当前我国碳纤维工业发展的迫切任务。

三、碳纤维生产方法

目前,工业化生产碳纤维按原料路线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和粘胶基碳纤维三大类。从粘胶纤维制取高力学性能的碳纤维必须经高温拉伸石墨化,碳化收率低,技术难度大,设备复杂,成本较高,产品主要为

耐烧蚀材料及隔热材料所用。由沥青制取碳纤维,原料来源丰富,碳化收率高,但因原料调制复杂,产品性能较低,亦未得到大规模发展。由聚丙烯腈纤维原丝可制得高性能的碳纤维,其生产工艺较其它方法简单,而且产品的力学性能优良,用途广泛,因而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今碳纤维工业生产的主流。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生产主要包括原丝生产和原丝碳化两个过程。原丝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聚合、脱泡、计量、喷丝、牵引、水洗、 上油、烘干收丝等工序。碳化过程主要包括放丝、预氧化、低温碳化、高温碳化、表面处理、上浆烘干、收丝卷绕等工序。

根据产品规格的不同,碳纤维目前被划分为宇航级(aerospace-grade)和工业级(commercial-grade)两类,亦称为小丝束(small-strand tow或small tow )和大丝束(large-strand tow或 large tow) 通常把48K以上碳纤维称为大丝束碳纤维.包括48K、60K、120K、360K和480K等。宇航级碳纤维初期以1K、3K、6K为主。逐渐发展为14K和21K主要应用于国防军工和高技术,以及体育休闲用品,像飞机、导弹、火箭、卫星和钓鱼杆、高尔夫球杆、网球拍等。工业级碳纤维应用于不同民用工业,包括:纺织、医药卫生、机电、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和能源等。

四、我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现况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碳纤维,历经近50年的漫长历程。在此期间,由于国外把碳纤维生产技术列入禁运之列,严格控制封锁,制约了我国碳纤维工业的发展。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从无到有,逐步建成了碳纤维的工业雏型。 20世纪70年代初突破连续化工艺。1976年在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建成我国第一条PAN基碳纤维扩大试验生产线,生产能力为2t/a。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高强型碳纤维的研究,于1998年建成一条新的中试生产线,规模为40t/a。我国主要研究单位有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上海合纤所、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面对国外在技术、设备、品种和性能等方面激烈竞争,迅速发展的局面。我国碳纤维生产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无论产量、质量均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目前制约我国碳纤维发展的首要原因是原丝质量不过关,其它原因还有生产技术及设备等。

五、我国碳纤维消费情况与需求

尽管我国碳纤维生产发展缓慢,但消费量却与日俱增,市场需求旺盛。主要集中在文体用品和航空航天方面,一般产业需求增长也比较迅速。国内碳纤维应用的主要领域有如下:

航空、航天及国防领域、飞机、卫星、火箭、导弹、雷达、体育休闲品、高尔夫

球、渔具、网球拍、羽毛球拍、箭杆、自行车、赛艇等新兴市场碳纤维基增强工程塑料、压力容器、建筑补强等。

国内PAN基碳纤维材料加工业已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市场开发能力,市场需求比较旺盛,但碳纤维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大量进口。此外,考虑到我国碳纤维的应用还在不断发展,许多用途还有待开发我国碳纤维未来的潜在消费市场,对碳纤维的需求量将更大。因此,未来我国碳纤维的市场需求前景广阔,潜力极大。

六、发展趋势

碳纤维属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优异性能,有广泛的用途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碳纤维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发展我国的碳纤维工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针对当前现状,必须加快我国碳纤维发展进程。

碳纤维生产工艺流程长,技术关键点多,是多学科、多技术的集成。发展我国的碳纤维工业,当前首先要解决工程化问题,可采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办法,尽快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在工程实践和生产实践中锻炼人才,积累经验,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真正掌握核心技术。首先必须解决

碳中和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农业;低碳农业;二氧化碳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的会议,让“低碳经济”;成了2009年的岁末热词。一时间,所谓碳税、碳汇、碳交易、碳足迹、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建筑、低碳城市、低碳生活蜂拥而至。低碳经济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其实并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一般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所谓低碳,就意味着环保、节能减排,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1低碳农业的概述 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低碳理念的本质就是降能节约。低碳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低碳农业是一种比广义的生态农业概念更广泛的概念,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象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在农业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低碳农业还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

低碳农业也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 “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确定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探寻减排办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然而,低碳农业虽然前景广阔,但距离“低碳农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劳动力是发展低碳农业前期投人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尤其是知识型劳动力的投人;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特点决定了规模化低碳农业发展的困难。发展低碳农业,需要大面积采用生态农业的部分技术、需要相应的生产技术与之相匹配、需要政府和一些高校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特别是市场的衔接。

2农业与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消长关系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农业生产在全球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H4, N20)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人大气,CH;可在长期淹水的农田中经发酵作用产生,全球一半以上的N20来自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 2.1农业是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 2.1.1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土壤圈是地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交界的一个圈层,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人类与生物生活栖息的基地,而且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枢纽。土壤圈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土壤圈是碳素的重要贮存库和转化器。其贮存形式为土壤有机质,它含有的有机碳量占整个生物圈总碳量的3/4。储存的大量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和功能的核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加速了农田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进而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CH4等温室气体,尤其是千百年来因种植水稻而形成的水稻土,每年排放的CH4占全球 CH;排放总量的10%一15%。二是土壤呼吸使大量的有机碳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土壤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是相当可观的。据估算,全球每年由土壤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量约为 (0.8一4.6) xlOlsg。因此,土壤呼吸的微量变化将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显著变化,从而影响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伴随的全球变暖和其他气候因素的变化。

2.1.2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的一个排放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大量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t的二氧化碳。一是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已引起各类生态系统显著变化,如毁林开荒、放牧、种植经济收益高的作物、弃牧毁草开垦、草场退化、农田侵蚀性退化、土地沙化等森林和草场破坏所引起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是双向性的:一方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被毁坏林木、草通过燃烧或腐解而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增加。二是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其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目前由于土地利用变化每年向大气中排放1.6 Pg碳,约占人类活动总排放量的20%。长期以来大量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转换,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三是施肥不当会加剧温室效应。向土壤中施用石灰能够降低土壤的酸性,促进作物生长;但是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溶解和释放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尿素施用过程中碳素的易挥发性也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损失。因此施用石灰和尿素也成为二氧化碳的排放源。由此可见,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上一篇:温室气体原理范文 下一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