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0 16:57:42

苦难教育的意义

苦难教育的意义篇1

[关键词] 长征大学生艰苦奋斗

一、引言

总书记在中纪委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成由节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同时,艰苦奋斗是中国无产阶级在为革命事业奋斗的长期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不怕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的品质和作风,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和精神力量。红军长征精神正是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具体体现。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是必需和极为重要的。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思想上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生活上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学习上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工作上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

二、大学生思想素质现状及原因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部分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思想日趋淡薄。在思想上,部分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没有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缺乏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决心;在生活上,部分学生贪图安逸,不顾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一味追潮流、赶时髦,铺张浪费:在学习上,部分学生不求进取,得过且过,没有主动探索的要求和决心,一遇到困难就自暴自弃;在工作上,部分学生处处讲个人利益,缺乏奉献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求职时好高骛远.缺乏到基层锻炼的决心和勇气,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团队意识。

造成当代部分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大学生由于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故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和信息传媒的影响下,迷失了自我,以至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出现了问题。其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在当前形势下,艰苦奋斗教育逐渐淡化,教育力度不够,教育方式陈旧落后,不合时代要求。再次,大学生本身对艰苦奋斗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当代大学生大都不大懂得劳动的艰辛、创业的艰苦,对我国的国情缺乏全面了解,对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再加上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文明的车富,部分大学生认为艰苦奋斗是战争年代和困难时期的“专利”,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要尽情消费和享受。他们没有认识到我国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三、电影《长征》中的艰苦奋斗精神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影片《长征》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真实再现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1934年10月,“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根据地的失陷,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中央领导权的旁落及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使党和红军遭受到重大损失,红军由长征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遵义会议后红军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向,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四渡赤水,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中红军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长征是在极端残酷困难的条件下实施的战略退却,长征时期是整个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革命前途十分渺茫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奋斗史中最艰难、最困苦的时期。长征中红军将士遇到的艰难险阻,经受的痛苦磨难,可以说完全超越了人的心理和生理极限。长征中,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红军渡过了二十四条江河,翻越了一千多座高山,有时遇到急行军,昼夜奔袭一、二百里是常有的事。爬雪山、过草地是最艰苦的,许多红军将士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雪山草地里。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是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就是在这样残酷艰险的环境里,英勇的红军将士赢得了胜利,就是凭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凭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临的不仅是凶残强大的敌人、恶劣险难的自然环境,还有党内严重危害革命的左右倾机会主义。其处境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然而,面对这一切艰难险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将士以惊人的毅力和传奇的业绩,战胜了敌人,战胜了险恶的自然环境,也战胜了来自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这种在艰难险境中奋斗不息的意志和品质,正是长征精神最鲜明的核心。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就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故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是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凭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人,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长征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在逆境中坚持信念英勇奋斗的历史。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中国工农红军为基干的中国人民,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把长征精神的核心概括为“坚持信念、逆境奋斗”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发展壮大取得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

四、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的成才,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第一,把艰苦奋斗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坚定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红军是一所大学校,是具有很高政治素质的新式革命队伍,人人都具有正确坚定的政治方向。这种政治方向可以化为百折不挠、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德育工作,使学生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将其内化为思想素质,外化为学生的积极行动,帮助他们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各个专业在制定专业教育计划、教学大纲和组织教学中,必须明确提出并切实体现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培养的要求,如在体育教学中,把增加学生体魄与培养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联系起来,并可以通过开设心理保健课程,革命优秀电影欣赏课程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第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大学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仅仅靠一般的号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模范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除了长征中的红军战士,20世纪60年代的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20世纪90年代的孔繁森、李国安和新世纪涌现出的任长霞、牛玉儒等都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艰苦奋斗的典型,都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历史上形成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都是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也是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宝贵财富。

第三,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现在虽然不是战争年代,但红军长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牺牲奉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并不过时。大学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在大学中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要充分利用电视台、校报、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典型的先进事迹,不断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艰苦奋斗的良好氛围,从而把艰苦奋斗融入整个校园文化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中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身边的优秀典型是艰苦奋斗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在这个过程中,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以及学生家长自觉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同时,也要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广大大学生,以党团员模范作用带动大学生。

第四,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寓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仅靠理论的灌输是不够的,部分大学生艰苦奋斗思想日趋淡薄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国情、民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要组织广大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奋斗的艰难、创业的乐趣和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动力,磨砺和锻炼他们坚强的品格。如可利用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历史时刻,通过开展“重走长征路”、“纪念长征主题宣讲”和“走访老红军”等社会实践活动、到老少边穷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及参观访问,让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国情,通过国情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及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意志品格。

五、小结

苦难教育的意义篇2

关键词: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干部教育;时代性;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9-0046-03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但不能丢,而且应该更广泛地加以弘扬。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15这一目标凝聚了几代人的希冀,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必须看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梦”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地实现,而是有赖于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继续“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一、党员领导干部是艰苦奋斗教育的重中之重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2]22-23无产阶级政党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根本宗旨,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共产党人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如果放弃艰苦奋斗精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就会改变,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宗旨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决定的,更是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体现。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526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和作风如何,对全社会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正如同志所说:“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4]为什么对领导干部要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呢?这是由领导干部执掌行政权力、进行社会管理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党风、政风、社会风气联系在一起。领导带头艰苦奋斗,就能带出好的党风和民风。如果领导者意志衰退,追求享乐,那就会上行下效,把社会风气带坏,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甚至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我们高级干部首先把这方面的问题解决了,就能理直气壮地解决全国在其他方面存在的这类问题。上面的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没有讲话的权利,人们会问,你们自己怎样呢?”[5]278“只要高级干部带头,这个事情就好办了。”[5]216

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正是依靠自身艰苦奋斗的精神赢得民心,从而发展壮大并取得伟大胜利的。过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他们的伟大实践,为党和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影响了好几代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能否让艰苦奋斗精神蔚然成风,群众看党员,党员看领导,这已经是一条为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党内和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出现,与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失范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如同志所指出的:“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4]

从思想层面上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素质滑坡,已经与党的事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有一些资历较深的领导干部逐渐淡化了党的宗旨,远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甚至,违法乱纪,堕落为腐败分子。还有不少新走上领导岗位不久的干部,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社会阅历的局限,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大多没有经历过严格的党内生活、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锻炼,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分不清好坏、善恶、美丑,甚至把腐朽当神奇,最终沦为糖衣炮弹的俘虏。这些虽然还只是少数现象,但却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世界上不少国家的情况已经证明,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讲,如果骄傲情绪盛行、贪图享受情绪蔓延,那么,这个党的免疫力防线就会彻底崩溃,这个党的生命力也就会完结。

“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6]4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能不能在新时期发扬光大,首先在于能否抓好思想教育。思想领域里的斗争有一条规律,那就是正确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必然乘虚而入。因此,邓小复强调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特别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要“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7]290“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7]306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关键在领导,重点在干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具体而鲜明地体现在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艰苦奋斗当中。不愿意艰苦奋斗的政党,不可能成为先进的党。只有抓紧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艰苦奋斗教育,使其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表率,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我们的事业也将无往而不胜。

二、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艰苦奋斗教育的重点难点

现阶段,我国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和高学历化的趋势。领导干部大都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有丰富的在岗工作经验,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比较强的自主性和思辨性的心理特点。领导干部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往往抱着审视的态度,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自觉不自觉地持某种批判的心态。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简单地认可别人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答案。教育学中有一条普遍的规律,那就是人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必然会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事实到理论概括和判断的上升过程。党员领导干部的艰苦奋斗教育也不例外。对他们的教育同样需要使用确凿的事实、生动的形象和活泼的语言,但领导干部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已经不以此为满足,而是要从这些形式和载体入手,上升到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论思考,来寻找工作生活中现实问题的答案。

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心理的这种特点,决定了针对他们的艰苦奋斗教育着力点主要在理论,在理想信念,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列宁讲: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一条对于执政党的领导干部而言,尤其具有现实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最根本的因素就在于是否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相关论述的正确性。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只有从理论上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才能朝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不懈奋斗。逻辑上的推论必然如此。而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共产主义还不仅仅是对客观历史规律的真理认识,更应该诉诸精神层面,升华为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说到底就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8]212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更具有关键性。理论必须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绝不只是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演绎,它还必须在艰苦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反复甄别和比较。历史证明,仅仅凭课堂上的灌输,单靠书本,是造就不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在旧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带着对国家或个人出路的寻求,在反复的比较中接近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同样,新时期的领导干部也注定要在社会主义现实运动曲折发展的风浪中,通过认真和独立的思考去理解马克思主义。讲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9]840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的形成、巩固乃至丧失,同样和当下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比如,有些领导干部淡漠了艰苦奋斗意识,把做官、做大官当成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尽管干部教育一再淡化做官意识,讲社会分工都是平等的,强调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但渴望当官、不择手段地跑官者还是大有人在。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做公仆的“好处”太多,而且这种不老实的行为有时还真能奏效。现象也许并不普遍,但由此造成的恶劣影响却不可低估。有些时候,怨不得人们有做官的欲望和跑官的热情,因为现实教给他们的最佳选择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干部艰苦奋斗教育最大的难点恐怕还是如何令人信服地说明现实问题,并经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如果我们的思想工作只是讲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而现实提供给人们的图景却常常相反,那又岂能不使人产生价值观念的错位和颠倒。所以,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首先是要面对现实敢讲真话,同时更要举全社会之力一扫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毕竟人们的价值和是非评判,更多的还是来源于现实的教导。当人们看到错误的东西在现实中到处碰壁,被绝大多数人所不齿,头脑中原有的那些错误认识自然就会发生改变。

我们说,强化领导干部的艰苦奋斗精神重在教育,而教育的效果又受制于社会实践的状况。在这里,似乎产生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悖论。对于这种缺乏辩证法的机械论观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写道:“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能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中的观念中。”[10]62精神现象的解释权最终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影响并在许多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11]477马克思在其理论初创时期就已经意识到:“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12]91站在辩证法的立场上,对邓小平所讲的“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7]327我们不能狭义地解读为学院式教育,而更应该理解为一种“历史的合力”,理解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为夺取政权而艰苦奋斗的革命生涯里,极端险恶的生存环境使我们党在客观上、主观上都非常自觉地谦虚谨慎,与人民群众保持了血肉联系。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如何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首先,在现实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国家,无一不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需要,使得商品货币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或复归,而市场经济内在的逐利机制和分化机制,必然使掌握社会资源的领导干部面临强烈的利益诱导。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们也有极大的腐蚀和毒化作用。再者,过去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着某些失误和片面性,导致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逆反心理,似乎一提艰苦奋斗就是“老一套”,就是“唱高调”。解决好上述这些问题绝非易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对艰苦奋斗的内容做出全面正确的阐释,努力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加强党员领导干部艰苦奋斗教育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因为担负了重要的职责,相应的要求自然也更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领导干部实施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关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真抓实干。着眼于提升领导干部艰苦奋斗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贯彻好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要贯彻好“时代性”原则。艰苦奋斗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有其具体、丰富、科学的内涵,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在战争年代,艰苦奋斗具体体现在穿草鞋、吃树皮、爬冰卧雪,甚至受酷刑、洒热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体现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努力探索、积极进取,以及保持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上。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艰苦奋斗则具体地表现为一种志向宏大、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经验表明,坚持艰苦奋斗在和平建设时期要比战争时期难得多,在执政后要比执政前难得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比在封闭的、计划经济的条件下难得多。时代变了,条件不同了,讲艰苦奋斗不能只停留在要求人们节衣缩食、控制消费上,而要立足新的实践赋予艰苦奋斗崭新而丰富的内涵,使教育内容与时代合拍,教育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体现出时代的鲜明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贴近生活,打动人心,增强领导干部艰苦奋斗的自觉性。

第二,要贯彻好“一致性”原则。艰苦奋斗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不是人的先验本质。要使领导干部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离不开全社会协调一致的教育合力。只有各条渠道、各个环节都处于一致的教育影响下,才能确保受教育者沿着同一轨道去提升道德认识,践行艰苦奋斗。在共和国建国初期,艰苦奋斗的实践标准比较单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这保证了当时艰苦奋斗教育的成功。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由于过多地强调多元性,教育中双重或多重价值标准并存,导致受教育者往往无所适从。比如,如何辩证地处理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无私奉献与有偿服务、艰苦奋斗与禁欲主义的关系,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澄清和引导。此外,不同的教育渠道经常“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仅难以形成合力,反而相互矛盾、相互抵消。一方面是大力倡导无私奉献、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艰苦奋斗教育缺乏一致性,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相矛盾,这种状况严重降低了教育的水准和效果。实践充分证明,不同的教育渠道分则俱损,合则两利。

第三,要贯彻好“互动性”原则。只有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做到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一方,要着力发挥主导性,敢于教育、善于教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很高,因而工作责任心强,也敢于教育。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教育工作者有一种“失落感”,甚至认为教育、引导是一种说教,是“假、大、空”,因而在实施教育中“藏着掖着,像个‘地下党’”。[13]以这样的心态当然无法有效地开展教育。随着领导干部学识水平的变化和知识结构的变化,过去那种借助于组织权威“我说你服,我打你通”的方法失效了,教育者必须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技巧,才能切实担当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任。而作为受教育者一方,领导干部并不是被动的客体,要充分利用他们学习自主性强的心理特点,发挥其教育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使领导干部认识到,艰苦奋斗教育不是额外负担,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种充实、完善自我的内在需要。只有教育双方共同努力,良性互动,艰苦奋斗教育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人民出

版社,2012.

[2]中国共产程[M].人民出版社,2012.

[3]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J].求是,2003,(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6].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纪念中国共

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

1996.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8]叶笃初.党员干部艰苦奋斗作风读本[M].红旗出版社,

2003.

[9]著作选读(下)[M].人民出版社,198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3]陈曙光.马克思:深刻影响历史发展的千年伟人[J].中

苦难教育的意义篇3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具有重大的

历史和现实意义。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党永不变质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带领人民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精神,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了蒋家王朝和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党和人民克敌制胜的法宝;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带领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取得了“两弹一星”“嫦娥探月工程”、空间站建设和科技、经济、工农业发展的诸多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载人航天精神、石油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为世人所景仰,成为成就事业的巨大动力。实践证明,艰苦奋斗精神是克服困难、兴业发展的意志力、信仰力和内驱力,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什么时候坚持了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党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什么时候坚持了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国家就会兴旺富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党不忘初心永不变质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甚至直接关系到党的生存。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正致力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前提需要艰苦创业作保障,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理想目标,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先。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具有现实作用

党和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造并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坚持用这一精神教育干部群众,使新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一些艰苦奋斗教育的良好做法和传统,在当下也具有实际效果,需要不断继承和发扬。

树立艰苦奋斗典型,寓教于形。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出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从雷锋、焦裕禄、孟泰,到张海迪、徐虎、孔凡森等等,这些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伟大典型,为全国人民塑造了学习的楷模,激励一代代中国人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艰苦创业,奋斗不息。大庆油田近70年的开发建设,也涌现出会战初期的“王、马、段、薛、朱”五面红旗和王进喜、王启民、李新民“三代铁人”。进入21世纪以来,杨善洲、李保国、罗阳等成为各行各业选树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这些优秀代表是各个历史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影响带动着全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发展建设前赴后继,忘我奋斗。

开展艰苦奋斗教育活动,寓教于情。中华民族特别重视艰苦奋斗的启萌教育,早期的艰苦奋斗教育立足于家庭,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已经启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古语格言寓意深刻,在少年时期就能种下艰苦^斗的种子。当代父母要继承这些好传统,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及早对子女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党的各级组织历来十分注重对职工进行艰苦奋斗阵地教育。诸如组织职工参观革命圣地、到先进企业、英雄部队学习考察。大庆油田经常组织的参观铁人事迹展览馆、铁人一口井、历史陈列馆、“松基三井”等,触景生情、深入实地教育职工。一些单位请会战初期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作报告,以举办座谈会等形式,都使职工认识到今天的发展来之不易,进一步拉近了新老职工的感情,增强了对经历过艰苦奋斗年代的老前辈的崇敬感,不失为艰苦奋斗教育的良好做法。

把握艰苦奋斗教育重点,寓教于理。当代青年,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受过艰苦年代的生活磨难和考验,他们追求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待遇和高品位的经济文化活动。而这些,只有付出艰辛努力,才能达到。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社会物质财富还不够极大丰富,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还需要给青年讲国情、讲理想、讲道理、讲责任,教育青年自觉艰苦奋斗,为民族振兴、企业发展做贡献。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具有时代特色

开拓创新,因时施教。历史发展,艰苦奋斗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与当前的形势、目标、任务、实际相结合。具体讲:要与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相结合;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相结合;与“两学一做”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教育相结合;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相结合;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教育相结合;与岗位成才、科技报国教育相结合;与推进发展、建功立业竞赛相结合;与降本增效、提升效益活动相结合。从而教育和带领职工立足岗位为民族振兴、企业发展艰苦奋斗,创业奉献。

解放思想,因变施教。当今社会,不论从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科学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这就要求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要适应发展变化而变化。在教育的方式上,要由灌输式教育向灌输和诱导式双管齐下转变;由过去的“忆苦思甜”教育向忆苦思甜和“望甜思责”教育并用转变;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由僵化思想、保守意识向改革开放、更新观念转变;由习惯于横向攀比向宏观经济生活的横纵双向比较转变。当代青年善于横向比较,比谁的工资高、谁的待遇好。这样一比,就比出了失落感和抱怨心。要“忆苦思甜”,引导他们纵向与上世纪60、70年代相比,使他们看到如今职工工资已发生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这样比,就比出了幸福感和爱党爱国的民族自豪感。更要引导青年“望甜思责”。当今,我国的经济总量已步入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但横向比,我们的人均GDP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的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还不多。我国还有很多人不能保证温饱,生活在贫困线下。这样比,就比出了忧患意识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进取心。要教育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质量意识。教育他们自觉摒弃计划经济积习,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引导他们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由单纯求速度向效率质量并重转变;由花钱大手大脚向控成本增效益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强国。

联系实际,因行施教。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实际特点。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艰苦奋斗教育。在干部层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开展反、树正气教育;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在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石油、钻井等行业,开展攻坚克难、建功立业教育;在科技领域开展勇于创新、提技攻关教育;在机关部门,开展优质高效服务教育。应提倡企业或行业精神,创造行业艰苦奋斗教育的小气候,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教育不同行业职工,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民族振兴、企业发展争做贡献。

苦难教育的意义篇4

【关键词】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提出依据;实施途径;实践活动

1.实验课题的提出和涵义分析

“什么是艰苦奋斗精神?”这是课题组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艰苦奋斗”是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奋勇拼搏”。我们研究发现“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是“放之世界而皆准”的美德。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从埃及金字塔的历史遗迹,到中国三峡大坝的耸立;从“茹毛饮血”的人与自然的斗争,到“阶级社会”的人类斗争,无一不体现人类的艰苦奋斗精神;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更是一部艰苦奋斗的血泪史,“台儿庄血战”、“二万五千里长征”都是极好的佐证。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他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发出了“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的号召:解放战争时期,同志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世纪所造成的差距,必须下定长期奋斗的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同志强调“千万不能沉湎奢华、贪图享乐”、“要坚持勤俭节约为本,努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时代赋予了艰苦奋斗精神崭新的涵义――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不怕困难,不贪图安逸,不坐享其成,勇于拼搏,努力进取。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

2.实验方案的设计依据和实施途径

2.1 实验方案的设计依据。“怎样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是课题组明确目标后的总体思想。课题要求“加强社会实践”,并且“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作准备”。我们思索――开展哪些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怎样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等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对学生开展了专题调查,并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分析。

其二,认知上有误区。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有三个小题学生回答:“不知道,没想过”。学生说的显然是真话,问题中提到的三点,他们也许没有接触过,或者说距离他们还遥远,因此他们没想过。事实上,透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问题内的偏差:

大多数学生把“艰苦奋斗”近似理解为“勤俭节约”,因此他们不清楚国家的“刺激消费”经济措施与“艰苦奋斗”到底矛不矛盾。应该说我国“刺激消费”的经济措施并不意味着“提倡挥霍”。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提倡的“艰苦奋斗精神”中我们更注重的是“奋斗”。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上的偏差以至于他们认识不清这些问题的实质。这必将使现实与其已有道德基础相冲突,使之产生认识的迷惘。

在学生的理解中,“艰苦奋斗”应该是作大事的人或者大人们所具有的,等他们长大后再培养这种美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现在需不需要艰苦奋斗不经心、不在意,甚至认为现在富裕了,再不需要尝试父辈的艰辛,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种想法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正是需要教育者的指导和自我修养来达到完善的时期。此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期待着长大后才修身,那是不可能的。纠正学生的这些想法,是我们进行德育的重要环节。

其三,从思想到行动的鸿沟。受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差,可塑性强。即便是已经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基础,在纷繁的社会现实环境中也难保不受影响。我们暂不谈85%以上的学生喜欢吃零食、也不谈75%以上的学生希望发家致富,就谈谈如果说在创业中需要坚强的毅力,拼搏的精神,就我们调查,能过关的就没有几人了。我们的学生愿意艰苦奋斗,但在现实生活中,挥霍浪费的有,怕苦怕累的有;随遇而安的有,毅力不够的有……总之,“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同学很多。今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利用“思想上的巨人”的优势,引导学生去击败“行动上的矮子”。

2.2 实验方案的实施途径。建立在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题要求,我校课题组在课题实验方案设计中,拟定或正在实施着有针对性的多种途径,确保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2.2.1 利用学校教育这一优势环境,继续加强学生的道德基础,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学校这一教育环境有局限,但具优势。学校教育的局限在于简化了学生生活环境,容易让学生走进复杂社会时产生陌生感、甚至迷惘、偏差。然而正是这种“简化”恰好是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可以有选择的、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包括艰苦奋斗精神),趋利避害,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三步走的形式,即“思想教育”――过渡(思想到行为的具体化)――行为教育。

(1)、继续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思想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是需要一个很好积累的过程”。虽然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把“艰苦奋斗”作为德育目标之一,但由于受他们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推测他们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因而我们利用讲座、板报、阅读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更多、更深刻的资料,以供给学生的品德积累。

(2)、针对于“调查”中学生理解的偏差等等,结合初中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学生一个“合适”的定义。初中学生被称为“小大人”,大道理,你讲他懂,小事情,你教他做,然而大道理与小事情之间的联系,他们往往弄不清,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艰苦奋斗”精神有一种“仰望”的心理,即他们认为艰苦奋斗应该是作大事情或者是大人们所具有的,至于自己他们则认为还没有到需要艰苦奋斗的时候(没什么大事或没长大)造成这种理解的原因是多方面,如学生心理知识以及我们的德育材料、德育目标等。在实验中,我们组织了一次为时四节课的讨论,请看现场实录:主题是“我们的艰苦奋斗”,刚开始时,没有学生发言他们都不能理解“我们”的艰苦奋斗。他们都认为艰苦奋斗是一种优良传统,是人们一代代继承下来的,他们都把“艰苦奋斗”四个字作为一个概念放在脑海里。后来,一个叫杨威的同学发言:“我们的艰苦奋斗应该继承老一辈革命家不怕吃苦、不怕累,努力学习,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好……”教师立即加以引导:努力学习容不容易?(学生将发言情况的理解模式理解为与大人或大事联系在一起)学习中有哪些困难?你们克服了所有困难吗?学生议论纷纷,就有各种困难,有的克服、有的没有克服(突破思维的瓶劲)。教师肯定的说克服一次学习中困难就是作出了一次们的“艰苦奋斗”。学生惊讶!讨论!辩论!最后学生一致通过一些讨论:1.我们已经作出不少的我们“艰苦奋斗”;2.我们还有更多的事需要艰苦奋斗,通过这次讨论,我们给予学生一个明确具体的说法:艰苦奋斗应该是一种精神风貌,任何一次克难奋进拼博进取的努力都应该是一次艰苦奋斗,对于学生,任何一次战胜自我,有所改进就是“艰苦奋斗”,目标具体了,学生方向就明确了,目标离学生近了,学生行为就有了动力。

(3)、不断强化,养成行为习惯。在第一阶段,我们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奠定了基础;在第二阶段中,我们给予学生一个具体可以达到的目标,接下来就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了。这一长期的实验活动中我们采用了学生监督、学生评论等多种方法,最值得一提地“学生行为卡”,课题组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种卡片,记录自己的每天克服了多少困难,作出了多少努力(包括失败的努力),定期交流,由于实验时期长,学生出现了各种情况,一种:一些学生刚开始的一两个月内严格要求自己,付出努力也多,卡片内容也十分丰富,但过了一段时间逐渐放松了自己要求,卡片内减少了。我们在总结时要求这类学生按时期自我统计,学生往往因为虎头蛇尾不好意思,就会努力改进。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自我监督”;还有一些学生,他们以完成任务的形式每天两三张,天天如此,能坚持较长的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这类学生的卡片与其他(选取的)学生卡片交流,进行对比,我们称之为“对比监督”;第三类学生,他们根本做不来,偶尔能完成一次,这样我们不批评而是采取“及时表扬”的方法,有一次表扬一次,因为这类学生往往缺乏的就是肯定。在实验中,每一类学生群体并不是固定,因而我们灵活运用这三种方式,督促或鼓励学生,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2.2.2 结合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教育学》指出“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主要影响”,湖北省教研室一次调查表明79%的学生认为家长对其影响力最大。然而现在家庭教育与学校乃至社会教育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比如课题组要求“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而部分家长总是在上学千叮咛万嘱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要太节惜啦!”还有我们要求学生假期中必须在田地里参加劳动,结果部分家长用来照顾学生的时间比学生劳动的时间还长;如此等等,虽然家长的目的并不是故意干扰,甚至有些家长反对,他们认为多花点时间学习就行啦!实验但确实不利学生品德的形成,而且学生的品德形成又不可能跳跃家长这一环境。面对这些问题,课题组首先要做的“联系家长”。我们先向家长讲清我们实验的目的――培养学生克难奋进,战胜自我的精神品质,其次我们抓住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讲述了这种品质是学生成长乃至成功必不可少的品质,最后,我们让家长回忆自己的奋斗历程,明白学生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就这样很多家长经过与我们的座谈,联谊,充分认识到实验的意义,他们由原来的不经意变成了我们的“家庭实验教师”,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利用家长,共同教育,有效的弥补教师的单一说教。

课题组在取得家长认同以后,制订一系列措施的生产实践活动,如帮助父母参加春耕、秋收等劳动,从劳动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规模较大的是“一块试验地”实施,时间以2003年3月至2003年8月,在这一漫长的实践活动中,学生100%学会用锄(实验前为80%,主要是城镇居民的学生不会用),90%的学生会用钯除草(实验前仅60%),60%的学生不仅有收获,而且还获得其他的农业知识。同学一致体验到十分辛苦,困难重重,他们在交流克服困难的种种心得,成功者说应该怎样怎样?失败者(无收获的同学)说不该怎样怎样,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有两点可以肯定:1.学生们体味到父母的艰辛,增进了与父母的情感;2.学生们都坚持下来了。这说明他们在不需要教师(有的可能有家长)的监督下,自我要求,克服困难,在品质形成上更进一步了。

利用农村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拓展了艰苦奋斗的外延,弥补了学校对学生行为培养的偏面性。

学校在实施家庭实验的同时,注重跟踪调查,让学生把课堂上接触到的历史古人或伟人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比照,把现实经历与自己的理想比照,让学生明确理想需要奋斗才能实现,以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

2.2.3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尽管学生在学校表现不错,可是离开学校以后,逐渐发生变质的仍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免疫力"差。因而课题组特别注意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锻炼。”

实践一:社会调查――调查你们村(学生生活地)谁最富有,他们的财富是怎样获得的?(目的:针对部分学生“对富裕的生活有一种崇拜心理,往往忽略他们的财富是经过艰苦奋斗才获得的”这一现象开展此次活动,旨在鼓励学生创造财富,但不要迷失自我,同时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以下是李阳同学的一段参观感想(摘录):李叔叔(枫树垸村三组李桂林年收入自称过3万,实则不止),盛赞了他的母亲,他说起当年他们娣妹三人还小的时候,他母亲一人养活了三头猪,现在他们都长大了,他那70多岁的母亲还在养两头猪;他说他最大的财富不是现有的家产。而是从他母亲那里接过来的那种辛勤的品质。后来,我们见到那位可敬的老人,她那双干枯的手仿佛在我的心田里种下一粒种子――奋斗……

实践二:种树比赛――时间2003年3月至5月。(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即便是一件及其简单的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具有恒心,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要求、自我奋斗的历程。)

实践三:一块实验地――时间2003年3月至2003年8月。学生汇报近半年内的劳动收入,交流劳动心得,体验艰苦奋斗的现实意义。

……

以上的实践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付出一番努力,经过一番奋斗,才会有所收获,不要在生活中迷失自我。

3.实验实施过程中的体验及思考

课题组回顾业已过半的实验,分析学生现有的思想状况,我们认为课题取得一定的成绩。首先通过学校“三步走”的教育方式,学生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在思想上,学生深刻领会到艰苦奋斗现阶段的具体含义,不再把它作为一种“崇高品质”而敬仰,而是把它融洽到自己的行为中去培养,他们能正确认知,解释一些现象,也能制订符合实际的具体目标;在行动上,他们改变了奢侈浪费的恶习,不再吃苦怕累,纪律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学习更加刻苦。

其次,通过家庭和社会实践,他们懂得了艰苦奋斗更广阔的涵义,能在更多的方面、更复杂的环境、更自觉的培养自己的艰苦奋斗的品质而建设祖国,建设家乡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这3年来的实验研究,我们深深体会到以下三点对实验产生了重大影响:

3.1 选择实验教师的先进性。实验教师的选择是实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要求的实验教师的先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面:

①思想的先进――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乐于参与本次实验;其次要能对该课题有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要把思想认识从“勤俭节约”的传统观念中提升到“克难奋进”的高度。②教育艺术的先进性――在我们的实验中,由于实验材料“学生”会以其业以形成的思想素质而在实验中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思想状况或行为,我们的实验教师要善于从这些千差万别的现象中捕捉、分析、引导学生的思想,这是 一种高深的艺术,我们要求实验教师能具有这种艺术能力。我们从本校承担过“九五”国家德育课题的教师中,选择工作能力强的两位教师担任,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3.2 选择参与实验学生的代表性。我们的实验是一种实用性研究实验。按这类实验的基本要求,我们选取学生尽可能做到具有代表性。我们定位实验范围为“农村初级中学”,这意味着我们研究的社会环境是农村,研究对象是初中学生。当前的农村经济格局、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本地区经济特色而言,既有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也有经商有道的商贾,还有外出务工者、在家耕种者等 等;就学生家庭的精神文明状态而言,有努力进取的,有碌碌无为的,甚至有文盲或盲流。因而我们选取实验学生必须考虑这些环境因素;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社会、家庭对其影响极大。考虑以上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我们调研了学生的家庭住址(社会环境方面),以及家庭人口、文化素质等情况(家庭教育方面)。我们从学生中选取集镇居住的学生30人,居住在沿路、沿河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的学生30人,偏僻、闭塞地区居住的学生57人(以上是两个实验班总人数) 。我们对这117名学生按家庭经济来源以“上班”、“经商”、“打工”、“务农”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值得强调的是我们选取的确良117名学生没有在智力方面作要求,也是按其他班同样的标准划分的。成绩优差搭配。我们之所以不刻意要求智力,而刻意要求学生的家庭环境,旨在达到让我们实验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农村初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使我们的实验结论更具有科学性、容易推广。

3.3 选择实验材料、方法的生活化。在面对学生精神品质的个案分析时我们指出:学生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性。学校常规德育工作一般是以教材为蓝本,以说服教育为主要手段,即使能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实践,也是在教师设定的环境中开展的。因而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基础,但缺乏实际环境的分析、处理的能力。在实验中,我们扬长避短,采用一系列具体的活动。比如2003年3月份,我们发给实验学生每人一棵树苗,要求学生种下去。当时只是说两个月后评比,不说明这是实验。两个月以后树苗有的生长茂盛,有的枯死。我们充分肯定管理好的学生,请他介绍如何管理树苗,表扬他的“艰苦奋斗精神”。后来,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有这些语句:“栽活了一棵树也是艰苦奋斗?”“原来无论在任何环境、任何时间,只要能做到不断的克服自己、克服困难就是艰苦奋斗精神,并不是伟大的人、做伟大的事才叫艰苦奋斗。种树中有艰苦奋斗精神体现,那么学习中、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体验。“这次实验的材料就是树苗,方法是学生不经意的自己动手,目标是理解“什么是艰苦奋斗精神”。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成功达到实验目标。2003年年末,我们组织了调查,但我们确定的调查对象不是“本地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绕开名人、伟人的目的是避免学生总是认为“艰苦奋斗只与名人、伟人有联系”),而直接是“打工者”;调查的问题――干什么工作、工作时间等问题。大多数实验班学生的家长正在打工,而且一般在年关回家团聚。学生调查这些问题既能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又能领略到父母奋斗的艰辛,父母们也往往会借机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次调查既让学生明白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艰苦奋斗,而且有效的利用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进行补充。以上两例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材料、方法的生活化。这个方法的提出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艰苦奋斗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我教育。

苦难教育的意义篇5

摘要:严格的管理强化纪律观念;以艰苦的训练磨练顽强的意志在体育游戏中培养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在体育竞技中增强科学的竞争意识。

关键词:体育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的学校德育教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有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等品质。

1 严格的管理强化纪律观念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就是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将学生组织起来,调动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活泼地开始一堂课的学习.准备活动包括整队、报数、清点人数、队列队形练习、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等等。队列队形和体操队列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种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此外,体育教学要求学生穿适合运动的衣裤(如冬天不戴帽子、手套;夏天不穿拖鞋、凉鞋等);衣袋里不装有碍活雍陀跋彀踩的物品,(如小刀、钢笔、钥匙等)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先请假,上课铃响后,迅速整队、报数、清点人数、师生相互问好,严格按教师规定的队形、顺序、要求进行准备活动,严格遵守课堂组织纪律,不做与课无关的其他活动等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严格的纪律观点,是极好的德育教育形式。

2 以艰苦的训练磨练顽强的意志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体育课学生个别活动的机会较多,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同时,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箱、双杠、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要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拨、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的含义.体育运动对抗性强,难免会有身体接触,甚至会出现受伤,同时体育运动时学生情感得到充分释放,一些学生会出现出口成“脏”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能不管不问,而应该及时制止这种不良行为,使学生明白文明语言的重要.体育运动必然涉及到体力消耗,具备肯吃苦的品质对于体育课,尤其是体育训练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我在担任体育教学的同时,还担任校篮球队的教练任务。由于学生整体基本功不强,训练的初期我安排较多的基本功――球感的训练.开始同学们练习很认真,但时间一久队员就产生厌烦的情绪,总是要求打比赛。我把这归结为队员 “不肯吃苦,怕吃苦”,不愿意持久地机械练习基本动作,对此我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他们树立肯吃苦的意识,并帮助他们认清只有基本功,才能在将来的真正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光的观念。在这当中,我又加入了培养集体荣誉感等德育因素,使得队员们心劲陡增,练起来也更加努力了,也再没有人发牢骚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动作时,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热情帮助,讲清道理,分析原因,使学生感到既严肃又亲切,激发学生改正错误动作的意志情感和信心。同时坚持正面教育、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善于发现先进,培养体育骨干.学生由于在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兴趣爱好、认识水平、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使学生能在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氛围中形成优秀品质,并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巩固.

3 在体育游戏中培养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它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集体主义、同学友谊、自觉遵守纪律、勇敢、果断的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做击中目标(用球代替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又如,做头上胯下交叉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

4 在体育竞技中增强科学的竞争意识

教学比赛能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技能,以及在复杂的比赛条件下,合理运用技术动作的能力,培养坚毅、勇敢、果断、克服困难、自制能力、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品质。如进行蓝球教学比赛时,安排学生裁判,学生裁判水平不高,难免出现判罚不准确的时候,这时我就要求队员必须服从裁判的判决,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同时在激烈的比赛中,学生通过掩护、策应、传切等战术配合最后精彩得分的喜悦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也能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真谛,还能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品质。

5 在课程管理细节中促进良好的习惯养成

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学生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总之,体育教学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支持和推动它,使它在学校教育中有更大的作用。体育和德育分属不同的教育领域,但它们之间有很多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地方。体育能给德育提供理论实践的场地,德育又能指导体育促进体育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伟.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因素的浅析[J]. 现代交际. 2014(07)

[2]高士刚. 体育教学在学生道德意识培养中的意义[J]. 运动. 2014(14)

苦难教育的意义篇6

(一)通过阅读教学融入自然、品读生命

大自然是人类的导师,面对世间形形的生命,大自然均以“众生平等,万物一体”包容着。《囚绿记》中那一枝不愿被囚禁在暗室里的常春藤一直向阳伸长伸长,让我们体验到了生命的顽强和自尊;《寒风吹彻》里呼啸的寒风可以将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但行走于人生的冬天,不是只剩孤独。我们可以品味作者沉静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的生命的温情;《瓦尔登湖》上空旷宁静,梭罗带着我们远离都市的喧嚣热闹,放下物质的欲念,在这深邃清澈的湖里净化心灵,寻找生命的本真、心灵的家园;在美丽幻化的《霞》里,冰心先生带着我们感悟“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原来生命中的痛苦于人生不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痛苦的体验使生命对于快乐的体验更加甜蜜……通过阅读这些描写自然的文本,学生品读生命,扩展了人生的经验,体察到了生命的无处不在和宝贵,生命教育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二)直面挫折苦难,适时进行苦难教育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但很多年轻人对于苦难挫折没有免疫力,轻易便被打倒了。所谓苦难挫折,包括了天灾人祸造成的时代动乱、身体疾病、生命逝去,以及人生中家庭事业婚姻的变故。在高中语文课文中,像史铁生、谢坤山、贝多芬、司马迁等人都是遭遇了身体残疾、病痛的折磨,但他们都能赋予生命顽强的精神,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而像古代那一批在仕途上不得志或中途被贬至蛮荒之地的文人骚客,满腔抑郁哀愁,或作诗或著文倾述衷情,而对生命,他们没有放弃,有的甚至在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自然里才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当然,面对高中生,只靠这些前人作榜样还是不够的,他们可以带着哲思来品读苦难挫折。如《面对苦难》、《只因为年轻啊》、《不完满才是人生》等文本就是很好的教材,在这些课上,老师可以启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生活境遇,发现苦难的价值,学会“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苦难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即使生活于和平年代,谁也无法保证人生一帆风顺,适时接受一点苦难教育,受益匪浅。除了课内文本学习,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的课外文本,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余华系列作品、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史怀哲《敬畏生命》等,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延伸生命的价值。

(三)在阅读文情并茂的文本中,强化生命情感教育

人比动物复杂高级,这不仅因为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还因为人能感知理解的情感比动物丰富且深刻。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电子信息发达的时代,如无情冷酷的高学历者、视手机电脑为亲密爱人的“御宅”族、为末日降临欢呼的青少年等屡见不鲜,漠视生命、消极厌世、抗拒社会人际的人为数不少。生命的情感教育缺失,是导致此现象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恰恰能在审美体验中通过动人心弦的情感来潜移默化感化心灵,从而育化出健康的人格。教学文情并茂的文本,教师应尽量避免做过多的技术性分析解读,重点探究为何文本能传递出如此动人的情感,如教授《沙田山居》《荷塘月色》《望海潮》时,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美景里蕴含的是他们对家园深深的依恋喜爱之情;《项脊轩志》《与妻书》《上邪》《孔雀东南飞》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爱情永恒的魅力;《陈情表》《我的母亲》《碗花糕》中,拳拳亲情间的关怀感人心扉,那是生命最原始的牵系;淳朴深厚的友情里,《冰心:巴金这个人》《与微之书》《送沈子福归江东》等文本都寄予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宝贵友情的珍视。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到了人世间情感的丰富多彩,进而认识到“情”的重要作用,生命情感教育渐渐在发生影响,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生命也渐趋阳光和欢歌。

(四)捕捉文本中关于死亡的解说,渗透死亡教育

只有正确地认识死亡,才能使学生面对亲人朋友的死亡打击、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早年曾与死亡擦肩而过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下了对于死亡的感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教学中在此可设置一个讨论,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对死亡的看法,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看清了死亡的本质,并不是让我们消极去等待,而是在这“向死而生”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选择的可以创造的便是这过程了。我们还可以效仿国外死亡教育的一个做法,让学生学完此课后写一份“我的遗书”,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十几年来的人生,领悟到在有限的生命里,生命的宝贵,以及拼搏奋斗、享受生活的重要性。通过死亡教育,学生得到的并不是面对死亡的恐惧,而是站在一种新的高度来提升生命的境界,从而达到生命与生活的和谐统一。当然,死亡教育要推广开来,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二、活动单元教学

粤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是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活动单元。“认识自我”是人提高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必需的过程。利用这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可以布置探究性写作或活动性写作。如可以布置学生以“走进大师生命,感受人格魅力”“我的家族发展史”“家乡的婚礼丧礼习俗研究”等题目去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要过高要求学生的研究论文的学术质量,在此过程他们能增强对生命珍视意识,获得生命意义的升华就是有收获了。又如举办演讲活动“生命的绽放”,学生可以谈对自己生命的感悟,对自我的认识,也可以对其他生命体的观察思考。

三、写作训练教学

(一)实施以生命为主题的写作训练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与作家、文本交流之后,自然会联系自己的经历,得到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宝贵而短暂、零碎,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梳理记录,很可能转瞬即逝,生命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要重视这些体验,创造一个平台,及时进行以生命为主题的写作训练,才能让学生叩问生命心灵,将感悟体验转化为文字,沉淀下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选择一些有关生命问题的作文来写,如《为生命着色》《生命的遇见》《我的生命历程》《生命如歌》等作文题。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也应写出具有独特生命体验的文章,不要以假大空的文章来应付。当教师发现学生作文中流露出消极或错误的生命意识时,要及时疏导、积极引导,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人类的每一个脚印中。只有能直面冲突、能够隐忍、能够积极与现实沟通的人,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二)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随笔,用心灵关注身边的生命状态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对校园、家乡的自然植物观察,对身边动物的关爱,对身边的生命体和环境的关注思考,诉诸文字,我手写我心,在写作练习中体会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珍贵,感悟生命的意义。

苦难教育的意义篇7

【关键词】学校 体育 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各种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学生的道德意识有逐渐淡化的趋势。体育教师和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远远多于其他教师,因而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发现的也多,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基于此,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堂、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向学生渗透道德意识,培养道德观是很有优势的。学校体育正是运用有限的时间采用积极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在校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与德育、智育协调发展,达到培养现代化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1.1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教学过程的首位。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中,经常表现的怕苦、怕累、怕脏、胆怯等现象,既有身体素质问题,也有思想问题。对此,我们应及时采取措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在练习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通过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进一步培养他们坚忍不拔、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1.2 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必须遵守的制度,建立和贯彻课堂常规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教育的过程。教师应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严格考勤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教师应对遵守课堂常规者进行表扬,对违犯课堂常规者提出批评,并将课堂常规的评比结果记入期末总成绩。通过课堂常规

的执行和评比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讲文明讲礼貌的品质

1.3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把思想品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例如在技巧和跳跃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优良品质;在队列教学中,培养学生精力集中的习惯和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优良品质;在球类教学中,培养学生机智、灵活、团结互助和热爱集体的优良品质;在长跑教学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事实证明,这些具体措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关键作用。

2.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1 体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在体育理论教学中,通过对新旧中国体育史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旧中国体育的屈辱历史和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在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用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大赛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他们为了祖国的荣誉而发奋读书的精神。把当代体育运动的新形势、新动态、新知识,尤其是我国体育事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及时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树立为振兴中华而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例如,组织学生观看运动员的训练和各种比赛录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健儿在各种比赛后的领奖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用这些真实的事迹去教育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学生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

3.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3.1 生存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有关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健康地发展。生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

3.2 一般认为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许多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游戏的性质,能够激起学生的运动兴趣。要想达到任何一种运动项目的较高水平,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设定运动目标,通过艰苦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通过运动中的合作、对抗与竞争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对竞赛规则的遵守,增强自我控制力,并在比赛中体验成功与挫折。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够促进学生生存技能的学习,建立正确的生存价值观。

3.3人的智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非智力因素也是不可以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挥具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学校体育在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朝气蓬勃的运动场上,良好的群体氛围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情绪。体育运动所表现的顽强拼搏精神能激励青少年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面对激烈运动中的对抗和竞争,使他们体验到奋斗的艰辛、胜利的喜悦、失败的痛苦,而这些心理品质的体验有助于他们在工作中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通过艰苦的训练达到较高运动级别的体验能够移情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同样会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增强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

4. 结束语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关系到学生能不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健康的社会人,决定学生能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作为教师必须把不断提高队伍的自身素质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具有高水准的思想素质,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风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亚明.试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2]王洪海.论体育中的道德教育[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4)

苦难教育的意义篇8

(一)高校大学生军训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开展军训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要确保国家安全,应从青少年抓起,增强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使当代大学生自觉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2.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处处以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在军训过程中,按部队建制将受训学生编成班、排、连、营等单位进行训练,人人都要自觉维护集体荣誉,为集体争光,训练之余的互助互爱,礼让谦恭,使同学们进一步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使一度淡漠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在军训期间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教官们的军人气质、军人作风以及高度组织纪律性都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守纪律、听指挥的好作风,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同时军训时对宿舍内务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做到军被成块、铺面整洁、各种物品摆放整齐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官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大家都把遵守纪律看成是自觉行动,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培养艰苦奋斗的好作风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

(二)高校军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智育的发展

军事理论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智育的全面发展。军事理论课所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科学,现代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学生学习和掌握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军事科学技术成就以及本专业在军事上的应用情况,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三)高校军训有利于学生体能的发展

1.军事技能训练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增强紧张艰苦的军训生活,是锻炼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首先,军训是紧张、严肃、艰苦的,从早到晚,整个训练计划安排都是满满的,站、坐、立、走日常行为都有严格要求,通过训练一扫平时稀松、自由散慢的习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这是身体正常发育、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其次,军训烈日下的操练和高强度战术训练,使同学们感到兴奋、紧张、疲劳,正是这种艰苦训练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发展。

2.军训使学生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砺军事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军事教育在对受教育对象的培养过程中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要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启发自觉性,从而自觉接受教育自觉搞好训练;另一方面,还要靠强制的力量,实现教育训练的目标,这种强制性,有利于受教育者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练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从而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3.军训增强了学生的自立能力90后大学生生活依赖性强,“娇、骄”二气重,自我立能力差。军训期间,一切都采取军事化管理,用条令条例严格要求学生,并制定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内务卫生要求,一日生活制度等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内务、参加劳动等,使学生学到了最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了自立能力,并养成了善于用自己的双手把宿舍改造成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好习惯。军训不仅是传授军事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立能力的园地。

二、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军训的素质教育功能

(一)军训前做好“三到位”

1.学生认识到位。军训前要通过各种途径,如形势报告会、军训动员会、演讲会、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录相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军训是增强国防意识、培养优良作风、磨练坚强意志、增强组织纪律观念的有效途径,号召每一位参训学生抓住军训契机,树立“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从军训开始”的意识,在思想上真正做好吃苦的准备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预防新生在军训前期表现的理想化心理、逆反心理和怯训心理。

2.领导重视到位。学校党委、行政领导要充分认识军训在整个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把大学生军训看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将军训作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课,统筹安排;要配备军训专职人员,拨付军训专项经费,以确保军训的正常运转。

3.具体措施到位。得力的措施与严格的制度是确保军训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高等院校要将学生军训制度化,规定新生入学后第一门课是军训,并将其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考试、统一检查评估;将军训内容制度化,以文件的形式规定政治教育、条令学习、军事训练、武器常识、野营拉练的比例和课时;将军训管理制度化,成立相应的军训组织管理机构,规定各级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各司其职,增强系统性。

(二)军训中注重“三个培养”,多角度、多途径贯彻素质教育内涵

1.注重军训对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军训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军训期间,组织学生学习军事思想、军事战略、现代军事科技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在这种特殊课堂上,让学生系统地接受革命老前辈在战争年代里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和平时期人民的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无私奉献精神等教育,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和比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注重军训对大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军训中要把对大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吃苦耐劳精神与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和培养贯穿军训全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鼓励他们通过部队艰苦生活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克服自理能力差的弱点;通过严格的训练和严明的纪律克服娇气和散漫,增强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组织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学籍管理条理等资料并进行考试,使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文明的大学生。

(三)军训后做好的总结工作,发扬“三种精神”,巩固军训的教育成果

1.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军训结束后,要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军训的这一成果,通过举办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讲座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增进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了解,增强集体主义精神。以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为契机,营造积极向上、勇于拼搏、为校(系)争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发扬奋发向上、刻苦求知的精神。在军训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通过举办系列演讲赛、辩论赛、书法赛、英语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和竞争意识,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职能部门的齐抓共管,营造奋发向上的优良校风和学风。

3.发扬严于律己的精神。军训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和组织纪律观念。在日常的基础文明建设活动中,都按照严格标准要求学生。军训过后也要经常开展宿舍内务和宿舍文化检查评比活动。通过开展课间考勤制度,对旷课学生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等处分。这些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律精神的保持和发扬。

上一篇:生活垃圾分类方法范文 下一篇:对于网络暴力的看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