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象征

时间:2022-09-19 02:15:37

【摘要】《罪与罚》全面展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色:其一,人物性格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由外入内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意识由内向外的表述;其二,在人物独立于作者的基础上,人物的思想...

摘 要: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主要的作品之一,它为作家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在《罪与罚》中作者广泛地描绘了俄国人民当时的悲惨境遇。本文选取卡捷琳娜这个形象进行分析,通过描述她的苦难生活,她对苦难的态度,以及将她和另外一个苦难的象征索菲娅进行对比,最后透析出作者的苦难观。

关键词: 《罪与罚》 卡捷琳娜 索菲娅 苦难 信仰

作为苏联文学界的“泰山北斗”,高尔基对于作家的评价总是很谨慎的。但他曾毫无保留地称赞沙皇时代的一个作家为“最伟大的天才”,并说:“就表现力而言,可能只有莎士比亚才能与之媲美。”而这个作家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高峰,它为作家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罪与罚》以贫穷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之后遭受的巨大的心理折磨为主线,广泛地描绘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并以基督教原罪的眼光,将人间的罪恶和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

《罪与罚》全面展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色:其一,人物性格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由外入内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意识由内向外的表述;其二,在人物独立于作者的基础上,人物的思想和他们对话中表达的不同观点,和作家的声音处于平等地位,构成小说的复调;其三,运用象征、梦境、典故、暗示等艺术手法,扩展作品的思想容量。小说的最后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受了《圣经》的感召,接受了索菲亚的福音,获得了新生,代表了东正教信仰的最终胜利。但是在整部作品中作者却详尽地描绘了破坏这种信仰的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卡捷琳娜为代表的苦难者,这些苦难者因为苦难太深,于是开始怀疑上帝的仁慈。另一条则是俄国当时流行的新思想,例如卢仁所代表的资产阶级伦理学,这些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是无神论的论调对于这种信仰的冲击。而与这两条主线相对立的则是索菲亚,同卡捷琳娜一样,她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但是她在苦难的重压之下始终坚定地遵循自己的信仰,最终她的坚定不仅感化了拉斯柯尼科夫,而且让自己获得了幸福。

本文选取卡捷琳娜这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并通过她和索菲娅的比较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呈现的对信仰的追求。

作者首次将卡捷琳娜这一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是通过她丈夫马美拉多夫的叙述。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代表她的少女时代。这个时期的她是幸福的,她是一个军官的女儿,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是在一所省立贵族女子中学毕业的,毕业的时候,她在省长和别的大人物面前跳过披肩舞……第二个阶段是她的第一次婚姻。这个时期她的生活是喜忧参半,卡捷琳娜出于爱情跟一个步兵军官私奔并生了三个孩子。她非常爱她的丈夫,可是他却迷上了纸牌,吃了官司,接着就死了……留下了孤独无依的卡捷琳娜和三个孩子。第三个阶段则是她的第二次婚姻,代表着她全部的苦难。在她的第一任丈夫死后,她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留在一个偏远荒凉的县城里,她走投无路,一贫如洗,于是嫁给了马美拉多夫,从此苦难不曾离开过她。

在拉斯柯尼科夫跟随马美拉多夫回家之后第一次见到卡捷琳娜时,作家通过拉斯柯尼科夫的目光这样描述卡捷琳娜的相貌:“这是个骨瘦如柴的女人,个儿挺高,身材细细的,长得倒也端正,还长着一头漂亮的深褐色头发,脸颊上真的泛出了潮红……嘴唇焦干,呼吸很不均匀,断断续续。两眼像害热病似地闪着光,但目光是锐利而呆滞的。”这一系列的外貌描写将卡捷琳娜的苦难生活一下子清晰地反映了出来:沉重的生活重担让她骨瘦如柴;脸颊上的潮红与断断续续的呼吸说明她是一个肺痨患者,已是命不久矣;这样一个还算漂亮的并有着很高修养的女人却嫁给了马美拉多夫这样的人,“拉斯柯尼科夫也觉得她跟马美拉多夫确实不相配”;而她锐利却呆滞的目光也说明了她深受苦难的折磨,人已经趋于麻木。

而后作家还通过两次事件将卡捷琳娜的悲剧性命运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次是马美拉多夫被马车碾到送到家里并濒临死亡。当马美拉多夫被马车碾到并送到家里的时候,读者可以通过作家的笔触感受到卡捷琳娜内心的绝望,“卡捷琳娜站在那儿,脸色苍白,气也喘不过来”……“把命赔上了!”卡捷琳娜绝望地喊道,奔到丈夫面前。而在这次的描述中作家也首次触及卡捷琳娜承受诸多苦难后表现出来的对信仰的怀疑。例如当神父说“上帝是仁慈的;依靠至高无上的神的帮助吧”时,卡捷琳娜立刻反驳道:“哼,仁慈,却不顾我们!”还有当神父劝她应对临死的人饶恕时,她这样说道:“啊,神父!您讲的都是废话,废话!饶恕!今天,要是他没有给马车轧着,准是喝得醉醺醺地回来,他身上只有一件衬衫,穿得又脏又破……我呢,直到天亮还在水里洗呀涮呀……天一亮,我还得立刻坐下来补衣服――我的一夜就是这样过的!……还谈什么饶恕不饶恕?就那样,我也饶恕了!”从卡捷琳娜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她在苦难下对信仰已经失去了坚持。还有一次是卡捷琳娜在马美拉多夫死后为他举办丧餐。尽管她只有拉斯柯尼科给的仅有的一点钱,但是她还是要坚持举办丧餐,为了“穷人的骄傲”,而这份骄傲只会让她的苦难变得更为深重。之后在丧餐举办过程中索菲娅被卢仁诬陷偷钱,卡捷琳娜自始至终相信索菲娅的清白,并在真相大白后去寻找“真理”,而这显然加速了她的死亡。在找谢苗・扎哈雷奇的上司碰壁后,她便疯了似的带着孩子们上街卖艺,而后在追赶逃跑的孩子的过程中吐血,最终死在了索菲亚的住处。至此,她的悲剧性命运,她的苦难生活终于随着死亡画上了句号。而卡捷琳娜在临死前的一段话也再次印证了她在苦难之下已经失去了对信仰的坚贞,“什么?请神父?不要……你们哪儿有多余的钱呢……我没有罪……没有神父,上帝也会宽恕我的……他知道我是怎样受苦受难的!……要是他不肯宽恕,那就不要他宽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深重的苦难已让她难以承载,她是带着对信仰的怀疑死去的。因为苦难太深,就会让人怀疑仁慈上帝的存在。

文中和卡捷琳娜形成对比的则是索菲娅,她同样受苦受难,是苦难的象征。为了养活一家人,她成为了一个。她是一个连自杀权都没有的人,因为没有她,全家人都将无着落,甚至全部饿死。于是她选择在屈辱的生活里苟且地活着、忍受着……但是跟卡捷琳娜不同的是,她并没有被深重的苦难压垮,她的信仰始终坚贞如一。当拉斯柯尼科夫问她:“索尼娅,你经常向上帝祈祷吗?”索菲娅回答说:“没有上帝我怎么成呢?”她给拉斯柯尼科夫读《圣经》,“好像她在公开陈述自己信仰似的”。她读道:“主啊,我信!我相信你就是基督,就是神子,是我们盼望已久,要到世界上来的救世主。”她认为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犯罪是因为脱离了上帝,受到了魔鬼的诱惑。在索菲娅的感召下,拉斯柯尼科夫最终接受了她的福音,获得了新生。而在文章的最后,在西伯利亚的劳役犯中,索菲娅俨然成了圣母式的人物,所有的人都喜欢她、尊敬她,与她之前的苦难生活截然不同。她在遭受苦难后由于对信仰的坚持最终获得了新生。由此,作家的目的展露无疑:只有在遭受苦难后依然对信仰坚贞的人才能获得新生。这也再次充分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基督教作家。

参考文献:

[1][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朱海观,王汶译.罪与罚[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语言教育研究中的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 下一篇:多元文化系统视野下的徐迟译《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