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9 15:29:33

鼓励教学研究

鼓励教学研究篇1

关键词:鼓励方法;教学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07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79

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的重点是全体教职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关键也在教职工,所以要注重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校的工作和生活中感到愉悦和满足。但是,怎样才能使教职工更具有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呢?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职工的实际需求,科学有效地运用鼓励机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挖掘教师的潜力,关注教师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进而实现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权利和地位形同虚设,发言机会较少;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晋升等不及时、不透明,无法激励教师努力工作;鼓励方法运用不恰当,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等。实际上,鼓励应该是需求、动机、行为和目标的综合,只有教师的需求得到满足,然后才会激发他们教学的动机,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力量,从而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奋斗。本文旨在通过对鼓励方法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的分析,提出合理应用鼓励方法的策略,希望对学校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一、鼓励方法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鼓励可以使教职工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

教师长年累月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难免会出现“精神疲惫”或者“身心疲惫”,这时如果继续增加工作量,就会使教师对工作厌烦,使学校处于一种缺少活力的状态,对于学生的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及时地对教师进行鼓励,提高教师的士气,改变教师怠慢的工作态度,给教师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当教师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所以鼓励方法的运用能够为教师建立起自信,找到归属感,乐观地面对生活和教学。

(二)鼓励促进教职工个性发展,从而实现管理目标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职工进行鼓励不仅能够使教职工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还有利于促进教职工的个性发展和潜力发挥,从而满足教职工的发展需求,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学校管理者必须善于运用鼓励方法调节氛围,对行为积极的教师或者勇于进取的教师给予奖励或肯定,这样会使教师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强化教师的工作动力。要想实现学校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与奋斗,因此,学校要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制度和鼓励方案,使教师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做到双赢。

二、鼓励方法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实施动态、开放性的教职工鼓励机制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是组织好学校的人力资源,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高效率的教学环境,出色完成教学任务。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管理者要从实际出发,对教师的情况做到充分的了解,创设开放性的工作环境,实施动态的评价鼓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工作中要给教师工作的自由度,也就是让教师在工作中有时间和空间去展示优势,优化教师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创新进取的能力。动态的鼓励机制打破原有的“一刀切”模式,既关注教师的水平,又关注教师的潜力。

(二)运用鼓励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氛围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校园中得到极大的推广。要想校园和谐,首先人要和谐,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和谐发展。学校不仅要关心教育教学工作,还要营造和谐共赢、健康愉悦的校园风气,运用鼓励方法潜移默化地熏陶师生的观念和素养,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校规校纪等要体现人文情感,以人文关怀暖人心,多一份尊重,少一份限制;多一份感化,少一份指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让教师能够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统一。

(三)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明确鼓励的目标

人生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如此,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才能够号召教职工努力拼搏,创造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要为教师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正确处理学校利益与教师个人利益的关系,通过为教师规划职业生涯促进教师的成长。鼓励方法的运用会使教师找到自身努力的方向,认清自己的任务,提高工作效率。还要明确鼓励的目标,发挥鼓励的导向作用,

三、鼓励方法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一)鼓励方法要注意公正、合理、适时适度

学校管理者要把握好鼓励的时机,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有序,能够让教师心里感到平衡。在恰当的时机进行鼓励,会提高鼓励的效率,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一定要与所受到的鼓励相适应,才会达到预期的鼓励效果。如果鼓励太低,无法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则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果激励过高,则会让教师为了奖励草率行事,不顾后果,达不到鼓励的目标。同时,管理者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需求各不相同,在运用鼓励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鼓励方法,比如物质鼓励、精神鼓励等。

(二)多种鼓励方法相结合,找准鼓励的切入点

教师队伍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的集合,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学校还要给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日常鼓励过程中,可以多种鼓励方法结合使用,通常的鼓励策略是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坚定学校的既定方针。鼓励要抓准切入点,不合理的鼓励会使教师产生不安和紧张,尤其是在教师评优晋级过程中必须做到公平,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的评价方法。

(三)鼓励过程中要少用惩罚,多用奖励

鼓励教学研究篇2

为适应基础教育理科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了对实验教学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并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工作,使每个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教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如何利用好实验室,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近3年来,我们也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利用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的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

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的目的,是让学生和教师参与进来,把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的场所。实验室不仅仅是验证原理,从而理解、掌握书本上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科学毅力,从小打好科学研究的基础,将来成为科学研究的人才。

引导参与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全天候开放实验室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理科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课题的研究。“引导参与”是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自然科学实践的第一步工作,理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研究活动,我们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在教学中特意给学生留一些研究的课题实验,如:家庭实验、习题实验、课上实验的延伸与扩展、探索性实验、开设校本课程等。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自己科研的空间。

协助参与

学生走进实验室还不能独立地完成科研实验,而需要实验教师的配合与协助。实验教师也应该努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职能,以人为本,从课上的服务,走向课间和课下,最终成为广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科研的“小助手”,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既为理科教师准备实验,也为学生的科研服务。也只有这样,实验室才能真正成为师生进行科学研究的主阵地。

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即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参与和教师参与。实验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科技发展靠的是具有科技能力的人才,科技人才依赖于实验知识的构建。众所周知,国内外的科学家是始于青少年时代就对科学现象的着迷、好奇与探索,这种科学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参与,教师的参与,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合作。

一、学校给予鼓励

学校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入实验室,切实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开展实验研究。鼓励是一种号召,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开展课外的理、化、生、科研究活动,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也是一种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科研活动得以坚持,持之以恒,不断发展,取得更多的收益和研究成果。学校通过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开展理、化、生、科研究活动的交流,举办成果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科研生活,都是很好的鼓励方式。有了学校的主动地参与,积极地鼓励,大力地支持,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会开展得有声有色,培养出自然科学人才,达到科学启蒙的育人效果。

二、教师给予辅导。

教师给予学生们精心的辅导,也体现在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方面的实验研究,也确实需要教师给予耐心的辅导。如实验器材、材料的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科学性;解决问题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实验步骤是否规范;以及撰写科学、规范的实验报告等,均需要教师的辅导。全天候开放实验室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

三、学生个性发展

课堂实验教学必须保证,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有一些缺点。从理、化、生、科教学来说,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研究自然科学的内容必然有局限性,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受限制。从客观上讲,主要原因是因为研究的对象都是教师精心安排的,研究活动都是教材规定的内容,不可能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只不过是按教师统一的要求操作而已,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学校采用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拟订的程序、方法进行研究,既注重了人的发展,也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参加实践研究,要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学校不能搞“一刀切”,只能是号召、鼓励,必须坚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寻找的问题,确定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这样做才能使科研活动具有生命力,才会有成效。■

鼓励教学研究篇3

关键词:小学教师;学习社群;教学效能

国内不少学者指出,教师是专业工作,专业工作必须不断进修成长,以维持一定的服务品质。教师专业成长是一条迈向高品质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教师专业权力可以充分发挥的必要做法。一些学者在探讨参与专业发展的教师对教学影响的研究时,发现参与专业发展的教师影响其教学实务。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育品质的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教育改革的成败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多数学者所主张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包含于下列六个层面中:教学技能;班级经营;辅导技能;专业态度;人际沟通;研究发展。

一、教育行政机关的保障措施

1.善用激励策略,提升教师效能,落实专业成长绩效

根据过往研究结果可知,教师乐于专业成长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教学上的需求及教师自我学习与成长,其次为进修后可晋级加薪的诱因。因此建议教育行政机关应更加重视及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提升教师效能。本文针对小学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制订适当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各项进修,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2)绩效考核应发挥积极性的功能,除了作为奖励依据外,更重要的是作为成员培训、进修发展的参考,以提高年轻的、资历较浅的教师在专业成长的意愿以及积极性,同时也可成为年长的、资历深的教师持续专业成长的动力。

2.应对各领域教师专业需求,详细规划进修内容与方式

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而言,不但是时势潮流,更是具体迫切的需要。根据过往研究结果可知,研习办理的时间、方式及内容等也会影响教师选择进修成长的意愿。教育行政机关在规划教师进修活动时,应先以能符合教师的需求及掌握时代脉搏,并以实用性为导向。而进修的方式也须配合教师工作作息,利用寒、暑假进修时间办理。

二、学校行政的保障措施

1.鼓励教师成立学习社群,提升“研究发展”的风气

过往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良好,但在教学“研究发展”上,尚有可努力的空间。因此,为了提升教师的研究发展风气,可鼓励教师成立学习社群,借助团队合作、分享、对话的组织学习,以共同合作的方式发展教学计划,并从事教学研究、发表成果,教师能将内隐知识在分享、对话之中交流,同时也可激发教师以创新方式从事教学。

针对此情形,提出下列几点建议:(1)成立教学研究会。强化教学研究会的功能,促进班群的团队合作功能,增强创新教学、协同教学及研究发展的风气,并鼓励教师彼此分享教学资源及教学心得,以提升教学能力,进而增强教师研究发展的能力。(2)鼓励教师积极从事行动研究。以解决实际教学上的问题,并可增进教师研究进修的风气。(3)激励教师建构知识型学习组织。校内应建立奖励进修的制度,提供奖励诱因,激发教师不断专业成长的动机与意愿,如此不仅可以加速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学校组织的学习与建构新的知识。

2.增加校内成员间的专业对话,建立辅导制度

一些过往研究发现,年龄较大、资历较深、兼主任教师,专业成长情形较好。因此,鼓励资深教师传承班级经营与教学经验,协助年轻、资浅或未婚教师的专业成长,解决一些教学上的难题。具体做法如下:(1)建立教学辅导机制。建立资深优良教师对资浅教师的教学辅导机制,发挥同事视导的功能,将对提升教师自我效能及学校效能相当有效益。(2)落实校内“教学评价制度”。成立教学评价小组,成员应包含资深且绩优的教师,在教学评价的后宜进行教学辅导,以协助教师专业成长。(3)成立“协同成长团体”。鼓励成立读书会式成长团体、问题导向式团体及中心主题式成长团体等,可协助教师提升专业知能,解决一些教学上的难题。

3.激励教师参与专业成长,提升教学效能

根据过往研究结果得知,教师参与专业成长,对其本身发挥教学效能有重要的关联性。校长和主任的带领也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意愿的因素之一,故学校方面要采用高倡导高关怀的领导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项专业成长活动,以提高教学效能。

提出下列几点建议:(1)以教师专业上的需求为依据。教师专业成长计划的实施,要以教师为主体,应让教师参与规划,教师才会积极投入;符合教师的需求,对教师专业技能才有实质的帮助。(2)运用多元的专业成长活动形态。教师的进修需求是广泛且多元的,不同领域教师其专业成长的内涵、学习方式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活动形态,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与目标。

4.积极寻求外部资源,协助教师克服困境

根据过往的研究,学校积极配合大学生到校辅导学生,不仅可弥补学校人力的不足,而且能使教师在“班级经营”“课程教学”“辅导学生”方面,获得协助及学习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针对各地所具有的大学资源,校方可积极寻求外部资源或教育单位的支援,形成策略联盟关系,以协助教师克服所面临的困境,进而突破自身瓶颈以改进并创新其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振坤.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分析及实践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2]岳淑菊.浅谈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策略[J].中小学校长,2009(9).

鼓励教学研究篇4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南京市10所初中学校的400名学生和40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检索国内外关于运动参与的理论以及研究情况,了解有关政策法规,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把握学生运动参与研究的成果,确定本次研究的基本框架。

问卷调查法。(1)问卷的构成。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运动参与的具体行为及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表现情况。(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49份,有效率为95.5%。(3)问卷的信度。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在长春市某小学和某中学,对学生进行问卷重复测试,两次测试间隔几天,结果表明,重测系数R=0.859,说明被测学生对于各题目的回答具有一致性。(4)问卷的效度。请12位专家(教授4名,副教授3名,高级教师5名)对运动参与层次的操作指标和结构以及问卷的内容进行了效度检验,并结合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

实地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

二、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师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的选择

表1:体育教师喜欢教授的运动项目排序表

表2:学生喜欢学习的运动项目排序表

由表1和表2的对比可见,教师所喜欢教授的内容中田径项目排在第一位,而学生较喜欢的羽毛球与新兴项目却未能上榜,与学生所想要学习的内容差别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在体育课堂上的内容安排不能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从而使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下降。

2.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

由表3可见,学生“愿意与好朋友一起参加体育活动”所占比例较高,而其他选项比例都低于10%。但是在常规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常常为了方便,随意组织个人、他人或安排小组练习。学生“想与好朋友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

教师安排的差异和学生对学习伙伴的选择导致了学生情感度和兴趣的降低,因而无法保证课堂练习时间和次数以及认知、意志等心理因素的投入,最终造成学生的运动参与度降低。

表4: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情况统计表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除了言语类行为如口令、讲解、提示等外,非言语类的行为如身体鼓励、目光、表情等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渴望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进行关注和鼓励。从这一点上看教师的鼓励是学生学习动力。

调查表明(如表4所示),对学生进行身体鼓励方面,学生感到教师经常进行鼓励的仅为22.5%,很少进行鼓励的却为28.2%。目光交流的调查表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非言语类行为运用还应不断加强。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目光交流鼓励与激励学生学习,对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参与度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方法的比较,学生认为“很少传授”的有9.4%,而“经常传授方法”的老师,对学生传授体育锻炼方法的意识比较淡漠,没有将体育锻炼视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内容,视为造成学生认知错误和课外锻炼时间、频率、强度等投入少,进而导致学生运动参与层次下降。

鼓励教学研究篇5

关键词自悯 父母养育方式 大学生

1问题提出

自悯(self-compassion)包含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三种成分。自我友善指友善、宽容的对待自己,容纳自己的“小缺点”,而不是严厉的自我批评。普遍人性感是自悯的中心,指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各种经历,而不是将自己与周围的世界孤立开来,认识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和失败。与普遍人性感相对的是孤立感。正念是指以一种清晰和平衡的方式觉察到当前的情形,既不忽视也不对自我或生活中的不利方面耿耿于怀,与正念相对的是过度沉迷。

自悯作为自我观的一种新形式,会对个体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Leary等研究了自悯对于个体应对负性事件的作用,发现自悯能很好的预测个体面对负性事件时的情绪及认知反应,且自悯也能较好地缓解负性事件带来的不良体验。高自悯个体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会更多地运用情绪聚焦应对中的接纳、积极再解释和成长等策略,较少采用回避策略。自悯水平高的个体抑郁症状在5个月的调查时间内有更多的减少或较少增加。对于年轻的女运动员,自悯与其羞愧、害怕失败、社交体型焦虑、恐惧负面评价、强迫练习等负面情绪和行为呈负相关,也拥有大于自尊的预测力。这说明,除了提高自尊,发展自悯对年轻女运动员来说更利于培养积极的运动经验。”

Neff和McGehee对青少年群体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母亲的批评和紧张的家庭关系与自悯呈负相关,而那些体验到来自父母接纳和肯定的个体则报告了更高的自悯。这或许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悯水平关系密切,但已有研究中,自悯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甚少,自悯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也尚不明确。期望通过本研究,一方面能够为阐明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悯的关系增添新的证据,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从而促进个体自悯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对5所高校共计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482份,有效问卷435份,有效率为90.23%。其中大一110人,大二116人,大三112人,大四97人。

2.2工具

(1)自悯量表。采用自编的自悯量表,量表由16个条目组成,由被试独立完成,包含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正念三个维度。量表采用5点记分,“完全不赞同”记1分,“比较不赞同”记2分,“不确定”记3分,“比较赞同”记4分,“完全赞同”记5分。该量表信效度良好,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914~0.974之间,间隔14天的重测信度为0.566~0.778,结构效度为0.818~0.962。(2)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BD。采用杨红军等2009年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arental BondingInstrument;PBI)的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是评估个体对儿童时期(16岁以前)父母养育方式的认知的自陈量表,分为包含23个相同条目的父亲量表(PBI-F)和母亲量表(PBI-M),分为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三个因子。该量表采用4点记分,“非常不符合”记0分,“比较不符合”记1分,“比较符合”记2分,“非常符合”记3分。修订后的中文版PBI具有良好的信效度,m合于我国大学生。其同质性信度为0.745~0.858,分半信度为0.661~0.844,重测信度为0.746~0.941。

2.3实测程序

先将两个量表合并编排,以班级为单位,尽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团体施测。问卷委托任课教师协助施测,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并事先让任课教师熟悉指导语。再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完整性与真实性检查,之后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3结果分析

3.1大学生自悯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自悯得分及父母养父方式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父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子女自悯均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相关(见表1),表现为:(1)父母亲的关爱及鼓励自主因子与总体自悯及各维度之间呈中等程度正相关;(2)父母亲的控制因子与子女总体自悯及各维度之间呈较低的负相关。

3.2大学生自悯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悯的影响,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以大学生自悯的3个维度和总体自悯得分的均分为因变量,以父母养育方式6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自变量入选方法为逐步删除法。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1)在总体自悯因变量上,有3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一共可以解释自悯55%的变异量,按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它们分别是:父亲关爱因子、母亲鼓励自主因子和母亲关爱因子;(2)在自我友善因变量上,有2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一共可以解释自我友善51.3%的变异量,按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两自变量分别是:父亲关爱因子和母亲鼓励自主因子;(3)在普遍人性感因变量上,有3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一共可以解释普遍人性感44.5%的变异量,按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它们分别是:父亲关爱因子、母亲鼓励自主因子和母亲关爱因子;(4)在正念因变量上,有2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一共可以解释正念50.6%的变异量,按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两自变量分别是:父亲关爱因子和母亲鼓励自主因子。(5)在所有自变量中,父亲教养方式对自悯的预测力大于母亲教养方式。

4讨论

一般而言,父母亲的关爱,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依恋。Mosewich等的研究显示,安全的依恋与自我怜悯呈正相关,而先占和恐惧依恋与自我怜悯呈负相关,从而表明了依恋在自我怜悯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张雪琴等又发现,父母亲的情感温暖还能减少大学生的孤独感,而孤独感与普遍人性感的反面――孤立感极为相似。上述研究都提示,自悯与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

本次研究证明了这种推测:大学生自悯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其中,父母亲的关爱、鼓励自主与大学生自悯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的控制则与自悯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父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和母亲关爱三个因子对整体自悯及普遍人性感有显著预测力,这三者的预测力由高到低为:父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母亲关爱;父亲关爱因子和母亲鼓励自主因子对自我友善及正念有显著预测力,其预测力由高到低为:父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

鼓励教学研究篇6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人员;专业化

一、图书馆中的管理人员配置与职责

(一)图书馆管理人员配置的构想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应当有完善的人员编制结构;一个完整的图书馆应当在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工勤岗位均有相应的人员。通常来说,中职学校的图书馆应设置馆长一人,副馆长一人,专业馆员与管理人员各两人,工勤人员一人。

(二)对图书馆管理人职责的构想

馆长作为图书馆的“一把手”,主持图书馆的全部工作;副馆长应协助馆长开展各类工作;专业馆员应一人负责图书、教材的进出,一人负责图书的编目;管理人员应分别负责图书的借阅与归还工作,教材的发放与登记工作;工勤人员负责图书馆卫生的清洁工作。

二、如何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一)完善行政职务晋级制度

对图书馆管理人员中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具备管理能力且研究能力强的人员,应优先聘任为图书馆中的行政人员,在行政定级、薪酬待遇上给予提高,鼓励优秀的专业人员参与到行政管理中来,促进图书馆的全面、专业的发展。

(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与聘任

鼓励符合评审图书资料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管理人员参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核定相应职数,对已经具备图书资料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管理人员给予聘任,优先聘任管理人员中的优秀人员。

(三)鼓励进行理论研究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撰写、,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从参与课题研究到独自主持课题研究,对、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鼓励加强学术研讨与交流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图书馆交流研讨,组织馆内人员参加图书馆类的讲座,撰写心得体会,通过现代化网络教育开展多形式的继续教育,以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学术水平,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研究水平。

(五)完善评优制度

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量化考核,根据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德、勤、效、能四个方面进行考评,年终在述职的基础上,以民主投票的形式,选出优秀人选,报请学校给予表彰,以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六)增加阅读量

由馆长牵头,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每月至少阅读图书馆类的文章三篇或者相关书籍一部,撰写阅读笔记,旨在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阅读笔记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认定为继续教育的学时,两全其美。

(七)以老带新,师徒结对

图书馆专业发展离不开老、新人的共同努力,新人有着饱满的精神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老员工有着丰富的工作管理经验,这就需要老员工和新员工进行结合,以老带新,师徒结对,老员工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带教过程中进行传授,结合新员工的创新意识,共同促进学校图书馆的有序发展。

(八)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图书馆管理的专业发展需要全新的现代化系统导入,在图书馆的电脑中应导入全新的管理软件,如:编目管理系统、图书借阅进出系统、教材征订账目系统等多种软件,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促进图书馆管理的专业发展。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导入,这就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管理人员除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外,还得掌握各种系统的操作,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业余时间应加强计算机学方面的研究与训练,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业务。

(九)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鼓励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学历再教育,在现有学历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函授、自考、网络教育等成人教育形式提升自己的学历,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十)加强外语学习

鼓励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外语学习,阅读外语书籍,提高词汇量,加强外语语法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才能更好的进行外语书籍的管理。

三、图书馆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一)提供优质服务

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部门,为学校师生提供着图书借阅的服务,提高了图书馆管理人员专业性,才能以最专业、最优质服务理念为学校师生提供图书借阅服务,让学校师生在业余时间能够在图书馆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二)传递文化信息

学校图书馆是文化信息传播的场所,在服务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文化的交流,只有专业性较强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才能将优质的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给予学校师生最佳的交流平台。

(三)促进教学研究

学校教师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教学研究,这就离不开图书馆提供给教师们优秀的教学书刊,专业性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结合老师们的需求,根据研究的重点,提供馆内外优秀的书籍给予教师,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研究质量。

(四)收藏学校经典

图书馆除了对学校书籍的管理,还肩负着收藏学校光荣史的职责,专业性较强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在学校图书馆中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校园历史进行收集与汇编,进行馆藏,在新生到来之际,能够查阅到老生们的优秀事迹和学校的光荣校史。

(五)正确信息

学校的网站中设有图书馆一栏,需要图书馆在这个栏目中传递正能量,将图书馆中的消息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专业性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更好、更正确的进行信息判断,以最快的速度、最优质的信息在校园网站进行。

四、结语

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决定着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只有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让图书馆管理人往专业化进行发展,才能使图书馆的管理再上一个台阶,使图书馆的管理趋向完善。

参考文献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专业系列职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廉茵编著.

鼓励教学研究篇7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师[2012]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财务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未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未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未来。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确保青年教师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专门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和载体,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青年教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完善选聘优秀青年教师兼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校风校纪建设、论坛活动、文化引领等,激发青年教师的职业追求、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核和奖惩制度。青年教师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自觉践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不散布错误政治观点和有害言论信息。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按有关规定严肃予以处分或者撤销教师资格。

二、健全青年教师选聘和人才储备机制。高等学校在核定的编制和岗位总量内自主公开招聘教师,严格教师资格标准,注重品行要求,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探索新聘教师兼具教育类专门知识或学位的制度。进一步优化教师学缘结构,鼓励高等学校加大聘用具有外校学习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发挥博士后流动站培养青年教师的作用,注重把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的优秀人才充实进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以国家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为依托,探索建立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遴选与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相结合的新机制,通过跟踪培养,吸引优秀学生学成后回国任教。高等职业学校要注重选聘既有丰富生产服务管理实践经验又有良好理论水平的优秀人才任教,鼓励高等学校聘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三、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推动高等学校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产学交流、教学研究、教学咨询、评估管理以及职业发展咨询等,帮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各地各校要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建立健全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和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等,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

四、完善优秀教师传帮带团队协作机制。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完善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创新团队的制度。建立完善青年教师职业导师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技能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指导。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创新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激励和引导青年教师重视教育教学工作。

五、造就青年学术英才和学科带头人。实施好“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引进和培养青年学术英才。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增设专门项目,支持自然科学35岁以下、人文社会科学40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鼓励各地各校依托重点学科、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培养拔尖人才的平台作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对表现优异者予以重点培养和扶持。扩大国家公派留学 “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包括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选派规模,名额分配向中西部地区高校倾斜。各地各校要积极拓宽渠道,支持青年教师赴海外进修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六、优化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完善符合青年教师特点的用人机制,完善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积极吸纳青年教师参与重要学术活动、重大项目研究等,努力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实践中大胆探索、发挥所长,对于成就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予以破格任用。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

七、保障青年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体现岗位职责、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教师分配激励机制,保障青年教师合法权益,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范教师校外兼职兼薪行为,激励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关心青年教师生活,各地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困难,让青年教师安居乐业。

八、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地各校要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要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经费保障。各地要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宣传优秀青年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青年教师,形成关爱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教育部 中央组织部 中央宣传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鼓励教学研究篇8

一、巧妙进行课程编排

一是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内容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小学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

二是开展活动,鼓励交流。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数学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数学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创设教学环境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变成“只听不说”的哑巴,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扼制。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数学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上一篇:风险规避方案范文 下一篇:农田水利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