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存在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8 17:27:03

电竞存在的意义篇1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安全 经济安全 技术安全 信息安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已经成为一个新兴支柱产业,而且前所未有地影响其他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严格控制其高端通讯技术、计算技术的应用和传播,比较重视信息产业的安全状况;而我国无论是在主观意识上、技术标准上还是产业管理政策上,都忽视了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防范。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如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提上日程。笔者从产业安全的含义界定、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构成三个方面阐述通过加快创新发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安全。

产业安全的定义

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对产业安全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概括起来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的认识问题。从狭义角度看,产业安全仅仅只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不涉及技术领域,只是运用经济手段寻求经济的安全性,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从广义角度看,产业安全指的是保证产业顺利发展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广义的产业安全是指一国重要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使产业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能够抵御外来各种因素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

产业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一)产业保护理论

产业保护理论是研究产业保护对象、产业保护手段、产业保护程度和产业保护效果的一种产业安全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产业保护的目的是保护产业的竞争力,使被保护产业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保护的手段应该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多种保护方法;保护的对象应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节能的产业和具有强外部性的产业;保护的难点是对开放度和保护度的把握,在国家层面上是开放的,在产业层面上是适度保护的,即应为产业发展提供开放的成长环境和良性的保护措施。可见,产业保护对竞争环境的培育很重要,这种保护应是暂时的、高效的,旨在促使产业自身产生出一种技术外溢,并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从长远来看,只有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才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治本之策,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集合构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及发挥。也就是说,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和形成的优势,它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从竞争优势的形成角度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强调和依赖于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强化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等。

(三)产业控制理论

产业控制理论是从产业控制力的角度探讨产业安全的理论,它主要关注外国直接投资(fdi)通过股权、技术、品牌、经营权、决策权的控制,而对东道国产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东道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一国的产业控制力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本国资本对国内产业的控制力和对市场的占有程度;第二,是本国政府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力和产业政策效应。产业控制力的高低主要受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会侵蚀本国资本的产业控制力。

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释义及其构成分析

与一般产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研发投入高、创新速度快、风险性大等特点,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内容与一般产业安全相比,运行过程中对技术和信息传递的要求更高,具有特殊性。根据产业安全的概念,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水平时,不仅要从经济角度出发,还要注意电子信息产业中技术开发、使用等方面的安全。

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概念做出如下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其所处的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保护措施相对合理,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相对完善,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保持要素的高投入并持续培养以技术为核心的内在竞争能力,使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抵御外来各种因素带来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根据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概念的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可以分为经济安全和技术安全两大部分。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

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是经济领域中的产业安全问题,主要考察产业所处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环境是否有利于产业发展;产业在国际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何在,是否有竞争优势;产业和产业内技术是否过于受国际市场制约;政府和企业对行业的控制程度如何,是否很大程度上受外资和国外市场的影响等。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部门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税收、投资等方式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环境产生影响,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刺激和保护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开发政策、风险资本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等。

市场竞争环境是指我国加入wto后为了与国际体制接轨,我国的国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芯片、手机、电脑等高技术的电子信息产品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进行生产销售。但同时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量进入,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同一行业或行业之间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能否扩大市场份额,取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能力。

2.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持产业的生存空间是指国内产业的产销量应该快于或至少不慢于国外产业产销量的增长,只有这样,国内产业才能保持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余地。而维持产业一定的生存空间要求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够显示一国某个产业的竞争优势,揭示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电子信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电子信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在国内市场上,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其竞争力较强,因此,在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方面,更侧重于其国际方面的竞争力。

3.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依存度过低,说明一个国家产业发展过于封闭,而太高又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在对外依存方面是否安全可以从产业的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资本对外依存度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等方面考察。

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原材料、零部件进口和产品出口外国市场等的依赖程度。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越高,产业受国际市场负面影响因素就越大,产业的生存安全度就更低。参考国际经验,将进口依存度的“基本安全”状态范围定在30%较为合理,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可以算出其它安全值。

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如果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较高,说明对外国资本依赖度越大。如果外资供应有较大的变动(如撤资或垄断),那么将会影响到产业的正常发展。

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在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情况下,短期存在着技术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产业停滞风险;从长期看,如果引进与消化不能协调进行,产业不可能建立起自主的技术研发体系,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安全更没有保障。一旦外方停止转让技术,而产业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又严重不足,将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其生存安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许多行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

4.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与产业对外依存度相同,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主要反映本国政府和企业对产业的控制程度。如果控制力过低,某一行业有过多的资本股份和市场份额控制在其他国家或集团手里,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没有自。反之,如果控制力过高,又不利于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考察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是否恰当,可以从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和外资技术控制率等方面考察。

外资市场控制率反映国内产业市场上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按照国际反垄断法的规定,该指标的警戒线为20%,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股权控制率反映国内企业资产股份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通常来讲,单个企业外资股份额达到20%~30%可达到对企业的相对控制,超过50%即达到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因此,该指标应限制在30%以内,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技术控制率是从技术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的情况。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与国产化率之和为1,可通过国产化率计算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将外资技术控制率按产值加权平均,即可得出产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和信息安全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和信息高要求的特征,在分析电子信息行业的安全时必须考虑其技术和信息安全。

技术是把“双刃剑”,凡有技术使用的地方,就有安全问题存在,技术发展越快,技术给人类安全带来的威胁就越大,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后果的具体体现。技术的社会后果,是指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之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或不良影响。技术的社会后果,一是背向社会后果,二是侧向社会后果。背向社会后果,即技术成果被用在与该项成果创造者的预想和公众利益完全相反的方向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在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时应考虑好此项技术是否会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加强防范,采取一定措施,利用技术有利的一面而控制其有害的一面,保证产业技术的安全。

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电子信息产业本身的特性,此行业对信息系统有很强的依赖性。再加上电子信息企业几乎所有的数据和商业机密都存放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内,所以这些都给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一旦管理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电子信息产业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从大的方面讲,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运行安全(主要是由网络和计算机构成的平台)、交易安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内容安全、个人或单位隐私保护。

参考文献:

1.何维达,宋胜洲等.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2.高虎城.产业安全来自国际竞争力[j].中国经济周刊,2004(8)

电竞存在的意义篇2

关键词: 电视媒体;品牌;经营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3-0003-02

随着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深入,电视作为第三产业,便自然由纯事业单位演变成事业和企业的混合体,不仅保留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更兼备特定的产业属性。电视节目走向市场,是发展的必然,竞争是市场经济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事实,不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在竞争中消亡,电视事业也不例外,所以在媒体相互竞争的氛围中,谁能夺得先机,在媒体品牌经营上下功夫,就会立于不败之地。电视媒体品牌经营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电视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1什么是电视媒体品牌

关于品牌,有侠义和广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标记、符号等的组合,通过它可以帮助人们辨认某个生产者、销售者或他们的产品、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及其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这是侠义的定义。

对于电视媒体品牌而言,它包括电视媒体整体品牌、频道品牌和栏目品牌3个层次,更适合于广义的定义,按照广义的定义,电视媒体品牌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括多个方面含义。

1.1属性

一个电视媒体品牌首先给观众带来某种特定的属性。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表现出的是公正,良好的声誉,是“政府镜鉴、改革喉舌”,而《幸运52》表现出的则是轻松、快乐和益智。

1.2利益

一个电视媒体品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属性,观众收看节目是想获得利益,如作为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忠实观众,他可以从节目高智力的交锋中受益匪浅,作为白城台的《健康直播》的观众,可以在节目中寻求到预防和治病的知识。

1.3文化

电视媒体品牌应负载一定的文化,并以该文化为品牌的主要内涵。中央台《东方时空》从创建至今,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改版,从这一过程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一种创新、自我的内在文化。

1.4个性

电视媒体品牌还应该是有个性的,这既是观众个性化需求的要求,也是自己区别与其他电视媒体的前提所在。它体现的是“我就是我”的意识,如白城台的《社会聚焦》和《关注》,虽然属于新闻类栏目,但观众可以明显感受到二者的个性是不同的。

1.5观众

观众是节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也是该品牌的主要内容,当观众想到白城台的《开心乐园》时,没有人会将其与成年人联系在一起。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多,不同观众对节目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在设置栏目时,要考虑到大众、分众和小众。

2电视媒体品牌经营要以频道品牌推广为基础

面对我国近20个电视台,众多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固守早已成为“昨日黄花”。频道运营的时代已经到来,“频道总监”这一称谓对电视人来说已经不在陌生,作为一个频道的“道长”,他们肩负着频道内容制作和经营管理的重任,写过《电视整合营销传播》的张小争大胆预言:“中国电视业已经进入了运营频道时代”。看来,频道品牌含金量的高低将决定着专业或非专业频道未来的生命力。

电视频道的品牌推广就是频道经营者根据自身文化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通过频道定位、理念设计、频道包装等一系列手段,对电视频道的形象特征进行塑造和宣传推广的过程。

2.1要坚持科学的频道定位

电视频道的科学设立不应简单依据行政区域划分或领导意志来实现,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的基础上,从而顺利适应媒介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对现有频道来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频道定位并进行系统策划和总体设计。清晰、准确的频道定位为品牌推广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方向上的保障,在品牌经营过程中,频道经营者要注意:一要注意频道诉求理念的单一性和灵活性;二要结合诉求点对频道进行总体设计,具体包括色彩、风格、声音、字体、态度等诸多方面的重点。

2.2包装是电视频道品牌推广的重点

尽管目前不少频道缺乏详尽的频道包装和栏目推广的理念,但适当运用频道本身的优势对频道和栏目进行宣传,无疑是既省钱又省力的好办法。

一是通过ID和形象宣传片树立频道形象;

二是通过收视宣传和栏目包装维系品牌形象;

三是通过频道编排达到最佳形象推广效果;

推广频道品牌工作是频道品牌经营的延伸。它包括广告宣传、公共关系等策略,目前不少频道通过异地媒介说明会、客户联谊会、媒介推广会等进行形象推广,也有的频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观众参与,为频道添新。如白城电视台经济生活服务频道并举办的“白城市老虎杯模特大赛”场面空前,在成功举办活动的同时,也成为提升频道知名度的一个卖点。

对电视频道经营者来说,科学的形象推广策略是应对未来传媒市场的竞争利器,谁率先采用并积极探索,谁就赢得了广大受众的注意,就会在频道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3 电视媒体品牌经营要以节目为第一要素

电视媒体的节目生产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它是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而进行的意识性生产。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电视节目作为一种特殊的营销产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承担着服务观众和广告客户的双重功能,节目的整体产品概念的一重属性把满足观众的需求作为自己的生存意义所在,因为从社会的要求看媒体追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和手段。因此,这一重要属性是节目整体产品概念的附属性。上述的双重属性表明,电视媒体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观众和广告客户的满意为指针,要从观众和广告客户的角度,用观众和广告客户的观点而不是电视媒体自身的利益观点来分析和广告客户的需求,尽可能全面尊重、维护观众和广告客户的利益。

总之,电视媒体在进行品牌经营过程中要主动走向市场,利用市场的力量促进电视媒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要坚持党性原则,主动服从和利用行政力量,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参考文献

[1]杨思明.品牌经营策略.经营管理研究,2003.

电竞存在的意义篇3

一、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思想认识和发展理念。建设和谐社会是全党、全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是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景所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中,构建和谐企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之所以这样认识和定位,一是企业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直接创造价值的主体和单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经济命脉所在,是支撑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更是我们党执政的物质经济基础,因此,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讲是经济的来源和物质的保障;二是企业承担着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基本责任和基本任务。在担负建设和谐社会任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赋有十分重大的责任;三是国有企业是国家的主导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力企业作为重要的国家经济支柱和社会公众化的产业,更为国家和民众所关注,建设和谐企业,也必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为此,我们电力企业做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就必须抓好建设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通过深化改革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和价值的提升,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和谐企业要在建设和谐社会总体要求下实践探索

一是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我们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的投身和共同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

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和”被广泛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方面,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谐”,有协调、融洽的含义。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力量就会增大,就能无往而不胜。和谐的思想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和时展中不断寄予向往的追求与理想。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句话“二十八个字”进行的高度概括。其基本特征为“五个统一”即: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公平与效益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就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任务、目标下积极探索和实践构建和谐企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三是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认识和分析。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企业长远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就我们发电企业当前和长远的发展来看,构建和谐企业的任务还任重道远,有利条件和一些困难因素还需要我们 认真加以对待和在构建中不断加以解决。从有利条件看: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构建和谐发电企业指出了总体方针和保障;深化改革为建设和谐发电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发电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和运检分离,有利于按照电力市场化取向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去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企业价值,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广大企业员工对生活质量水平更高的愿望,将成为企业努力提升经营效益的内在动力;职工民主意识和追求和谐意识的明显增强,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企业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在求生存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建设和谐企业增添了压力也是动力等。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同时,就我们发电企业目前来讲,构建和谐企业还面对着一些困难因素:诸如思想观念、企业经营绩效增长方式的亟待转变;企业担负的服务社会公众的任务更加艰巨;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愿望不断提高,企业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将进一步触及企业和员工利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企业管理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职工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企业民主政治和落实维护基本权利提出了新要求;计划经济体制下存留的历史问题和企业按市场规律运作出现的摩擦碰撞,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矛盾对企业的负面影响等等,这些现实和矛盾问题将对我们建设和谐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和影响。我们既要抓住有利条件和机遇、努力构建和谐企业,全面推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宏伟目标,又要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大力促进构建和谐企业。这既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在具体实践和探索中去把握、去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我们既要立足企业实际,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又要着眼长远,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的各项具体工作。

三、构建和谐企业是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电力企业作为作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实现利润效益最大化的经营单位,在建设和谐企业的任务中有着重要的责任。如何认识建设和谐发电企业的重大意义,努力构建和谐发电企业有以下一点思考:

(一)推进改革是建设和谐发电企业的必然要求。深化发电企业改革,实施公司制改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有利于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突出发电主营业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与效益, 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能力。企业改革的深化将使企业在体制、机制和管理方法上,在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建设上有质的飞跃,企业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将得到全面提升。这一切都将有助于建设和谐企业和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发电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对建设和谐发电企业几个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一是提升企业效益与服务社会公众的关系。体制改革后,提高企业效益愈加成为企业的突出任务。作为基础性、公众化的发电企业,在市场化的生产经营中, 要在服务社会公众中,寻求提升企业效益的市场,以提升企业效益的成果来赢得服务社会公众的市场。以此来开辟实现发电企业更大的市场空间。二是内部市场和谐与竞争及外部竞争市场与和谐的关系。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各大集团的竞争,发电企业既面临内部和谐与竞争的新变化,又面对着与外部发电市场、煤炭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在处理内部关系上,要在和谐竞争的基础上,既妥善解决好历史和现实的经济利益关系,又要注重在竞争中求和谐的长远利益关系;在对外关系上,要积极应对外部的发电和供煤市场,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是首要选择,这也是市场规律所致,同时也要积极培育和谐的外部公共关系,以双方共赢的原则,处理好对外的竞争与发展。三是眼前利益困难与长远利益发展的关系。改制后,发电企业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遗留物”和历史包袱,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和克服,(各企业情况不一,但都不同程度存在),又要尽快的适应进入市场竞争的运营规律,在思想上就要树立“利益得失”观念。即有得有失,失得是改革竞争的必然结果。不能用计划经济下的“得”来衡量市场体制下的“失”,要经得起“得失”的考验。在一定程度上,就要克服暂时困难、失去一些既得利益,寻求长远发展利益,这既是一种现实、也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四是强化内部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关系。要按市场竞争和效益为上的原则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防止追求和谐而可能出现的松于管理、严于不力的局面。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的资源价值与其结合在一起,要发挥以人为本在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在管理效益中的作用。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相互关系。建设和谐企业要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保持企业经营绩效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建设和谐企业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发展企业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尊重职工的民利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政治保证,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政治前提;发展社会主义企业的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建设和谐企业提供思想保证、政治动力和智力支持,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反作用。构建和谐企业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靠调节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更要靠不断提高职工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来实现企业的和谐,凝聚起全体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理想信念目标,共铸和谐企业。

电竞存在的意义篇4

广播频率品牌经营的内涵提升

品牌给予消费者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它作为产品标识的意义。在广播频率同质化竞争的背景下,广播频率品牌作为产品标识的意义日渐淡化。在广播频率经营进入新一轮变革的条件下,频率品牌的内涵必须超越产品标识论的范畴。

1.品牌是基于听众体验和认同的品牌,没有听众忠诚度就没有品牌。成功的品牌不仅包括电台频率的知名度,也包括听众对电台频率品牌的忠诚度。因此,建立与不断强化电台频率和听众的关系,是提升电台频率品牌价值的关键。

2.品牌是基于电台营销能力的品牌,缺乏对品牌的塑造、维护与创新能力,就谈不上品牌的竞争力。近年来,电台频率营销已逐渐从过去的“大众传播”转而面向“小众传播”,越来越多的电台频率注重贴近市场的需求变化,注重通过细分市场来确定自己的产品定位和目标受众。此外,基于准确定位基础上的有效的营销手段,对于品牌的塑造也至关重要。

3.品牌是基于产品个性的品牌,是一种广播频率区别于其他广播频率的突出特点。广播频率的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听众群定位的个性化和内容与形式的贴近性,只有这样,其品牌效应才能充分显现。

4.品牌是基于特定文化意义的品牌,是赋予电台频率文化价值的过程。在种类繁杂、内容丰富的广播频率消费时代,人们的收听不仅在于获得信息和休闲娱乐,还在于寻求一种消费的意义。如听众之所以选择“交通频率广播”和“本市新闻广播”,与其说是对内容和消费资讯的关注,不如说是更能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生活品味。

广播频率品牌经营的理念创新

品牌经营是广播频率市场化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当前的广播发展中有着双重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业内广播竞争已从单一的内容竞争转到品牌竞争上来,品牌经营已成为电台应对频率同质化趋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在电台面临新媒体冲击的背景下,以网络、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等为代表的数字媒体已经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进一步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所以,强化以提高电台竞争力为目标的品牌经营创新战略,将成为推动广播变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台广播频率品牌经营的创新应该认真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化竞争意识,推进广播频率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化。竞争是广播电台频率品牌经营的直接动因,也是广播频率品牌经营的具体目标,频率品牌只有在充分的竞争环境下才能形成竞争力。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的有效竞争是以规模经济和有效利用资源相结合为主要特点的。从我国广播电台规模经营相对滞后的情况来说,显然后者的要求更为紧迫。即通过信息、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来提升广播频率的品牌影响力。

以适应听众需求的动态定位为手段,以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为目标,加大广播频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能力。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听众群的构成日趋多样化,其消费的层次、品位和兴趣也在发生着变化,听众收听收看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居室。通过网站、手机报、数字电子播放器、3G移动互联网等信息载体接受信息并参与互动,已成为听众新的听读方式和消费潮流。听众定位和市场细分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动态的和不断细化的过程。近年来,常熟台以中老年为主要收听对象的《午间风——行风热线》,其收听率在当地遥遥领先,并且平均每月受理来信、来电、短信求助、上门投诉等达1000多起,深受听众喜爱。该栏目2011年入围中国广播60强栏目名单,这与其对听众的需求和消费心态的深刻了解及准确把握密不可分。所以说,品牌的价值存在于电台频率与听众或行业单位的关系中,只有及时研究和把握受众消费兴趣的变化,创造多方面的“兴趣点”,才能提高听众对广播频率的认同感。

2.重视服务营销对于广播频率品牌的促进作用,提高广播频率品牌的市场扩散能力。电台频率品牌的价值不仅要靠实实在在的内容,还体现在频率的社会服务和经营媒体的能力上。比如,交通广播的“户外活动”——现场直播或连线报道,交通广播爱心车队系列公益活动,司机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包括交通法规竞赛、主持人和热心听众驾驶技能比赛、司机卡拉OK大赛、有车家庭趣味运动会等),通过整合众多社会资源,为本地公安交警、交通运管和企业、公众之间搭建起沟通互动的桥梁,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3.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构建品牌价值的利益共同体。广播频率品牌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内容的质量和贴近市场的听众定位,与其良好的主持人队伍、广告商、分类型热心听众“粉丝”等资源也是分不开的。如交通广播频率能够拥有来自社会交通行业并兼具良好经营素质的出租车“的哥”“的姐”所组建的、相对固定公益活动合作伙伴——“爱心车队”,其品牌就会得到有力的支持,其品牌形象就会被大大强化。

4.提高广播频率品牌战略的执行力,实现广播频率品牌的增值和延伸。战略的意义不仅在于制定,更在于执行的效果。广播频率品牌的执行力,一方面体现决策管理层对人力、资本和生产营销流程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体现在战略是否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并形成生产力。员工只有充分理解广播频率的发展愿景,知晓广播频率与竞争对手相比应该为听众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才能以自上而下的合力为自身广播频率品牌创造价值。广播频率品牌战略除了内部执行力的提高以外,对现有的品牌资源进行合理的延伸,逐步形成品牌体系和多样化的媒体服务格局,也是战略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广播频率网上收听收看,办“看得见”“立体化”的广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各栏目主持人博客、微博、QQ群,广播特色频率在本地广电门户网站和广播电视节目报上的推介、标识、知名主持人的形象宣传等,多媒体互动实现品牌系统构建的良性循环。

广播频率品牌是一个虚实共存的结合体。所谓实,是听众通过收听所获知的具体信息,它以满足听众的信息消费需求为目的;所谓虚,是听众从广播频率个性化宣传和市场定位所体悟到的价值理念,它以建立听众对广播频率的情感忠诚度为归属。虚实两者都必须在频率的核心价值统一之下,而频率的核心价值就是在于其文化内涵的积淀和不断提升,这样才能达到广播频率品牌经营的至高境界。

电竞存在的意义篇5

首先,从国内对“互联”一词尚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界定,唯一对此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界定的是信息产业部令第9号<<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这一部门规章。而<<司法解释>>是在法律存在漏洞和法律规定的比较原则和笼统的情况下,对法律的补充,具有填补漏洞的作用。由此,进一步结合当前的电信实际情况,制定出<<司法解释>>的目的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教育和保护人。司法解释的出台,对于打击各类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及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犯罪行为,保障公用电信设施的安全运行将会发挥积极作用。互联互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互联互通问题涉及经济、技术、法律等诸多领域,因此,电信业互联互通不仅要有技术保障,更要有法律的约束。

针对<<司法解释>>的公布、实施。笔者认为,电信网间“互联互通”是真正碰不得的“高压电”,对打击破坏网间互联的犯罪行为具有巨大的震慑作用。从司法解释的要点在电信互联互通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充分认识到适当的法律约束无疑对电信互联互通工作具有一定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接着,又深一步对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构成要件进行详细的解析,并分别对本罪的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的认定进行论述。

最后,通过对电信企业贯彻“互联互通”司法解释引起的思考,从各电信运营商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到竞争与竞合带给电信企业的利弊,都一一做了深度的分析、对比。

[关键词]互联互通、电信行业、司法解释、理性思考

2005年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生效,信息产业部从法律方面解决电信互联互通问题走出实质性的一步。

从1998年开始,通信业相继进行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电信重组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建立起了新的电信市场格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让通信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在垄断被打破之后,如果不能适时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电信业就有可能陷入混乱,近年来,电信企业在互联互通问题上摩擦不断,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了砍断光缆、人为中断网间通信的恶性事件,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电信市场秩序,损害了国家、行业、消费者的利益,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改革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为什么妨碍互联互通的行为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互联互通就是形成有效竞争的基础和前提,部分运营企业的领导者法制观念淡薄,甚至将中断通信、危害国家通信安全的犯罪行为视作“竞争手段”加以利用。要从根本上解决互联互通问题,高悬法律的“达摩克立斯”之剑势在必行。

一、互联互通的定义及法律效力的界定

1、互联互通的定义

国际电信联盟(ITU)和一些国家(地区)的电信法也对电信网间互联作出了定义。从这些定义看,电信网间互联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网间互联,二是业务互通。网间互联的目的在于实现业务互通。电信法可以将电信网间互联定义为:建立电信网间的有效通信连接,以使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能够与另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相互通信或者能够使用另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各种电信业务。这个定义既提到了网络连接,也涉及到了业务互通,比较全面、简洁地概括了互联互通的内容。至于网络是两个网络直联还是通过第三方网络互联转接,因为这是实现的具体方式,可以在电信网间互联的有关条文中作具体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具体应用法律的共性问题所作的联合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属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解释。<<司法解释>>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刑法有关条文。

4、制定<<司法解释>>的目的

我国《电信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电信网之间应当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公平公正、相互配合的原则实现互联互通。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拒绝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专用网运营单位提出的互联互通要求。

制定<<司法解释>>的目的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教育和保护人。司法解释的出台,对于打击各类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及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犯罪行为,保障公用电信设施的安全运行将会发挥积极作用。互联互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互联互通问题涉及经济、技术、法律等诸多领域,因此,电信业互联互通不仅要有技术保障,更要有法律的约束。

二、适当的法律约束对互联互通无疑具有一定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为了切实惩罚破坏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违法犯罪行为,信息产业部于2003年4月致函最高人民法院,建议对破坏电信网间互联互通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进行司法解释。该函引起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人大法工委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高人民法院在广泛调研,并征求相关部门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2004年8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22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并于2004年12月30日正式公布,2005年1月11日起实施。笔者认为,电信网间“互联互通”是真正碰不得的“高压电”(“高压电”是电信业界对“互联互通”司法解释的形象比喻),对打击破坏网间互联的犯罪行为具有巨大的震慑作用。

要点之一:砍电缆等“硬破坏”不行,修改数据、制造网间不畅等“软破坏”也不行

<<司法解释>>明确了采用修改软件、数据等非物理性手段设置障碍的行为属于破坏公用电信设施。

对于采用删除、修改、增加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等手段,阻碍或者破坏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行为,是否可以适用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定罪处罚,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认识。这个问题是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司法解释>>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苏泽林曾经指出,对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中规定的“破坏”一词,不能仅仅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性破坏手段,如砍断电缆、锯断光缆、毁坏通信电源等,还应当从广义方面理解。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的“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这是原则性的规定。采用修改软件、数据等手段进行破坏,虽然公用电信设施的硬件没有遭到破坏,但是公用电信设施由于功能受到损坏而无法正常运行和工作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的“破坏”,构成犯罪的,应当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定处罚。

因此,<<司法解释>>第一条中明确规定,破坏的手段既包括“采用截断通信线路、损毁通信设备”的手段,也包括“采用删除、修改、增加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等手段”,从而明确了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中的“破坏”,包括采用修改软件、数据等功能性破坏的行为。

要点之二:什么情形属于“危害公共安全”和什么情形属于“严重后果”的犯罪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

<<司法解释>>明确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

由于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比较原则、笼统,没有明确具体的定罪量刑的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各地司法机关对一些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的刑事案件无法处理或者定罪量刑的尺度不统一。<<司法解释>>对此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对此类犯罪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司法机关处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疑难问题,对于充分发挥刑法的保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要点之三: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与一些相近犯罪的界限

(1)区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

<<司法解释>>第三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尚未危害公共安全,或者故意毁坏尚未投入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造成财物损失,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但是如果其毁坏财物的价值数额达到了犯罪的程度。比如,实践中故意破坏光缆、电缆等公用电信设施,没有危害公共安全,但电信设施价值较高,造成的损失数额较大的,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2)区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与盗窃罪

实践中盗窃公用电信设施的犯罪活动较多,因此,<<司法解释>>第三条第二款区分不同情形作了相应规定。对于行为人盗窃正在使用中的公用电信设施,即使数额不大,但危害了公共安全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定罪处罚;对于一个行为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应按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

要点之四: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背后指使人难逃法网

<<司法解释>>明确了指使、组织、教唆他人实施故意犯罪行为的,按照共犯定罪处罚。

<<司法解释>>第四条规定,指使、组织、教唆他人实施本解释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的,按照共犯定罪处罚。<<司法解释>>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实践中一些故意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进而破坏互联互通的行为,大多是一些电信运营商的主管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员,基于不正当竞争而组织、策划、指使有关人员实施的。为避免实践中仅仅处罚具体实施破坏行为的人,而放纵背后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使者,<<司法解释>>把指使、组织、教唆他人实施故意犯罪行为的人员也纳入刑法制裁的范围。这样规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公平的。

因此,各电信运营企业要加强树立正确的竞争观,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开展理性竞争。不要为了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打击竞争对手,触犯刑法。

三、关于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构成要件

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下称“本罪”),是指故意破坏正在使用中的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这是一种以公用电信设施为特定破坏对象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下面对本罪的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进行解析:

1、本罪的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通信方面的公共安全。犯罪对象是正在使用中的公用电信通信设施,包括公用电信交换设施、通信线路如架空线路、埋设线路、无线通信网、移动通信基站,以及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等等。应该明确指出,本罪的犯罪对象是正在使用中的公用电信通信设施,且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尚未危害公共安全,或者故意毁坏尚未投入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造成财物损失,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

笔者对《司法解释》第三条的部分内容有不同看法,首先,故意毁坏尚未投入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不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以及盗窃公用电信设施价值数额不大,但是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仍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这些规定符合刑法的立法精神。因为,只有对正在使用中的电信设施进行破坏,才可能给公共安全带来危害。其次,《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尚未危害公共安全,造成财物损失,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对此,笔者认为有悖刑法的立法精神。道理很简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属于一种危险犯,根据我国《刑法》的立法精神,并不要求发生实际的危害后果。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无论造成实际损害结果或虽未造成实际损害结果,但足以造成严重后果的,均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因此,除了法律明文规定的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必须以造成严重后果为犯罪成立的必要要件以外,故意的行为即使尚未构成严重后果,但只要造成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状态,就构成犯罪。当然,如行为人破坏的虽属电信设施,但仅属于一般性的服务设施,如宾馆、单位内部的电信设施,城镇中的公用电话亭以及一般的居民家庭电话等等,都不属于本罪对象。对之进行破坏的,构成犯罪的,应以他罪如故意毁坏财物罪等论处。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破坏方法多种多样,如拆卸或毁坏公用电信设施重要部件,砸毁电信设备,偷割、截断电(光)缆,毁坏杆路、管道(孔),故意违反电信服务规范使通信无法正常进行,或者删除、修改、增加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等。

构成本罪,只须在客观上实施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的行为,并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无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均可成立。这里危害公共安全,一般是指通信设施因遭受破坏失去原有功能,以致造成公共电信不能正常进行。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数的单位和个人无法正常进话音或数据通信活动的,或由此可能引起其他严重后果的,均应构成本罪。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既有一般主体,又有特殊主体。也就是说,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专门从事电信通信业务的人员。凡已满16周岁,具有辩认控制能力的人,均能成为本罪的主体。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犯罪主体应当是指自然人,不包括单位。

实践中,一些故意破坏电信网间互联行为的恶性案件,主要是由电信运营商的主要领导或主管人员基于恶性竞争目的而组织、策划或指使有关人员实施的。为此,《司法解释》第四条规定,指使、组织、教唆他人实施本解释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的,按照共犯定罪处罚。因此,有些领导或主管虽没有直接参加破坏电信网间互联的行为,但由于组织、领导或教唆他人实行了犯罪,仍将以共同犯罪论处。如果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起组织、领导作用的,将作为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定罪量刑,按照其所参与的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4、主观要件

《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其破坏电信设施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公共通信的安全,并且希望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公共通信的安全,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实施本罪的动机可以是多种多样,但破坏网间互联的动机基本上是出于不正当竞争。当然,动机如何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四、电信企业贯彻“互联互通”司法解释的思考

贯彻落实“互联互通”司法解释,不仅仅是全行业推进互联互通工作,保障网间通信的一项措施、一个步骤,还需要人民法院、电信监管部门、电信企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但主要靠电信企业提高认识,调整心态,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电信改革形成多家电信运营商后,出现了网间的互联互通问题。虽然总体看来互联互通是好的,保证了世界最大的电信网的正常运转。但是,由于竞争加剧,一些企业错误地把阻碍互联互通当作竞争手段,造成网间互联互通不畅。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砍对方电缆、锯对方基站铁塔的恶性事件。互联互通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原因,有人们观念问题、有经济利益问题、有管理问题。目前,“互联互通”司法解释、国办75号文件、通信网络监控系统进展顺利,以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基本解决了管理问题,而以电信网的经济成本核算为主的经济手段尚未出台――这恰恰是解决互联互通问题根源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电信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理性竞争,合作共赢为上策;远离,规范经营为中策;不以为然,以身试法为下策。既然有上策,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呢?

1、倡导电信企业选择竞合的第一个理由

纯竞争的观念已经落后,双赢的战略联盟才能把蛋糕做大,企业需要和谐和合作。讲“竞争”,以往不少电信企业,尤其是基层电信企业存在认识误区。一些人认为,互联互通是培养竞争对手,而不是培养合作伙伴。这实际是把竞争理解为“就是比对手强”,事实上应是“使自己更强”,在这个意义上,合作正是使自己变得更强的有效方法。如今市场竞争的趋势正在从竞争走向竞合。一字之异,意味深长。著名的银行家勃纳德.巴舍奇说过一句话:“你并不需要熄灭别人的灯光以使自己明亮。”互联互通司法解释生效后,“砍电缆”只能“熄灭了别人的灯光,也熄灭了自己的自由”。实际上,所有的灯光全部发光,大厅才会金碧辉煌;所有的网络互联互通,通信才能造福社会。

2、倡导电信企业选择竞合的第二个理由

从理论上讲,互联互通意味着资源共享、各方共赢。通信经济理论中“n平方法则”和“规模经济性原理”告诉我们,当网络规模资源与系统的用户按比例增加时,系统的规模越大,就越经济。为了迅速提高网络的价值,各电信运营企业商都期望实现互联互通。有数据表明,互联互通后,各电信运营企业的网络价值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其中,中国电信的网络价值提高了1.7倍,中国移动的网络价值提高了10倍,中国联通的网络价值提高了126倍。合作,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整合经济、达到多赢。合不合作,说到底就是一个能否实现缩小成本、扩大利润的问题,这也符合今年“两会”所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本意。既然各方皆有利,何乐而不为?

电信企业应该形成共识:追求单赢,不现实也不经济;选择“竞争-竞合”策略不仅明智而且重要。我们愈加坚信:和谐于竞合,竞合带来共赢,共赢催生效益。

结束语:<<司法解释>>将有利于各电信企业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我们相信,电信企业互联互通也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适时、李彩、胡可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

[2]斯蒂格勒主编;<<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

[3]余永定、郑秉文主编;<<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产业>>,中国文献出版社,2000年。

[4]陈代云主编;<<电信网络的经济学分析与规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电竞存在的意义篇6

[关键词]竞价排名 关键词 合法性 商业机会 共同侵权

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而使更多的人接触到网络和使用网络,网络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网络搜索业的发展,出现了诸如Google、Baidu、Yahoo!等一系列大型的搜索引擎网站。而与此同时在网络上形成的各种因搜索显示排名引发的侵权或利益纠纷也层出不穷。最近百度“竞价门”事件由中央电视台的连续两次负面报道而闹得沸沸扬扬。在此体现了主流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巨大,但是其实相关的法律诉讼早已有之,只是不怎么为人所关注。一方面相关的案件还没有最终的审判结果,另一方面此类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下面我们以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分析竞价排名引发的商标侵权问题。这两个案件性质基本相同,一审的判决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司法界对搜索引擎商的权力义务认识上的偏差。

竞价排名是一种按效果付费的网络推广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广告主在购买该项服务后,通过注册一定数量的关键词,按照付费最高者排名靠前的原则,购买了同一关键词的网站按不同的顺序进行排名,出现在网民相应的搜索结果中。同时根据对不同地域范围的划分通过关键词点击链接量收取相应的点击费。

一、“百度案”和“Google案”案例问题分析

百度案:即上海大众搬场公司诉百度商标侵权案。大众搬场公司对“大众”商标拥有专有权,但是网民在使用百度搜索其公司名称时,在搜索结果中百度所提供的其他搬场服务的链接包含不少冠以该公司名义或包含该公司商标关键词。该公司遂向法院,要求百度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损失。2008年6月25日,上海大众交通、大众搬场公司诉百度一案一审结束。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正式裁定,百度提供的竞价排名和火爆地带等网络营销推广业务作为一项新的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的广告业务不同,因此百度不承担虚假和侵权广告责任。法院还同时认为百度竞价排名并非广告,被告不构成直接侵权。但对于其他网站明显的侵权行为,百度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主观上存在过错,客观上给原告造成了一定损失,法院最终裁定百度赔偿两原告5万元人民币。

谷歌案:谷歌案中原告对“绿岛风”享有商标权,由于Google在通过“绿岛风”这一关键词检索时,为存在市场竞争关系的企业――第三电器厂提供链接而引发的诉讼。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在2008年5月24日判定第三电器厂承担赔偿责任,但同时认为,谷歌搜索引擎商对第三电器厂的网络信息不具备编辑控制能力,对该网络信息的合法性没有监控义务,且在诉讼过程中已及时停止了对第三电器厂提供关键词广告服务,因此,谷歌不构成共同侵权。

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案例的异同点。相同点:(1)搜索引擎商提供竞价排名服务;(2)被告将竞争对手商标作为关键词;(3)原告都将侵权第三方和搜索引擎同时作为被告,认为他们共同侵权;(4)没有明确共同适用的法律依据。不同之处在于判决结果在搜索引擎商是否构成共同侵权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引发争议的问题有:(1)商标作为关键词使用的合法性,竞价排名构成商标侵权的法律依据何在;(2)搜索引擎商是否对第三方网页内容的合法性具有监控义务;(3)竞价排名是否是一种广告行为;(4)搜索引擎商是否构成共同侵权。

二、相关知识产权法理分析

1. 商标作为关键词使用是否具有合法性

竞价排名中客户将竞争对手的商标作为自身关键词是否构成商标侵权?现分析将第三方商标作为客户竞价排名关键词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客户冒充第三方商标通过搜索关键词链接到达其网页的客户造成混淆,使顾客误认为其网址就是所要寻找的公司网址。

第二种情况,客户只是在检索结果中造成混淆。误进入客户网页,即到达链接网址后识别并非所要找寻的公司网址,但是两者提供相同或近似的产品或服务。

第三种情况,客户将第三方商标作为自己的检索关键词,但是彼此不存在市场竞争关系,类似与同一商标在不同类别注册使用。

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都会给第三方即商标所有者造成一定的损害。但是用商标法来进行规范存在一定的尴尬。传统对于商标法的理解及其权力都是和实际的产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商标法对于商标侵权的定义,商标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其中第五项(五)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可以用于竞价排名案件的解释,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所称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1) 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

(2) 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

可以看出这两条在规范和约束竞价排名中使用第三方商标作为关键词和搜索引擎商的行为都存在不足,但是从案件的判决结果,法院都是认为侵犯了商标的专有使用权,对于搜索引擎商的责任却存在争议。我们认为商标不一定要结合商品使用,正如知识产权的行使基于无形的财产一样,商标本身具有信息属性的特性,单独用于产品推广或者用与对商家的识别,甚至凝结了公司的信誉等各种无形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是由朱基总理在2008年8月3日签署的,可以看出它已经不能完全很好的解释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所称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搜索引擎商必需对顾客提交的根据竞价排名而得出的具有广告性质的检索关键词进行必要的合法性审查。即使竞价排名不属于广告行为,但是其将他人商标作为自己网页检索关键词的推广方式至少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依据上面分析得到的三种可能情况,为了避免案件中类似的情况的发生,我们认为客户提供的资料内容至少应该真实客观。真实即客户必需提供工商注册登记的合法信息,检索关键词不得侵犯存在竞争性关系的他人商标或者名称,其次要限定在所经营的产品和服务范围之内,这样就可以避免关键词侵犯非竞争性商标的情况。例如一家水果商将苹果作为自己的关键词,虽然与苹果电脑的商标相同但是因为他们不存在竞争性关系,且属于客户经营的产品,所以其仍然具有合法性。简要地说就是关键词只要是其所经营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名称且不包含同行竞争对手的商标就属于合法关键词。

2. 搜索引擎商是否对第三方网页内容的合法性具有监控义务

从“谷歌案”中的解释来分析:法院判决结果中认为谷歌搜索引擎商对第三电器厂的网络信息不具备编辑控制能力,因此对该网络信息的合法性没有相应的监控义务。我们认为此种说法比较牵强且与原告诉讼的违法行为根本无关。判罚只能解释搜索引擎商对客户的网页合法性不负有监控责任,但是没有很好地回答其利用原告商标进行检索链接这一侵权行为做出解释。因为完全可以存在这样一种事实,客户网页内容完全合法,也没有侵犯第三方的包括商标权在内的各种权力,但是仅仅是在利用搜索链接引导潜在客户到达其网络页面过程中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搜索引擎是否存在对“关键词”审查的义务。在此我们还需要先行确定竞价排名是否具有广告性质。我们认为竞价排名是一种广告性质的商业行为,因为其通过操作排名先后引导消费者的点击并向排名客户收取了相应的费用。根据竞价排名的广告性质,搜索引擎商必需对顾客提交的检索关键词进行必要的合法性审查。假使竞价排名不属于商业广告行为,但是其将他人商标作为自己网页检索关键词的推广方式至少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因为网络链接关键词虽然并没有直接用在产品上,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认为用在了产品推广的过程中。而用竞争对手的商标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广显然侵犯了别人的利益。

3. 竞价排名是否是一种广告行为

如果客户的网页叫做广告,那么竞价排名至少是广告的广告。认为搜索链接并非广告的观点认为广告本质在于介绍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搜索引擎商在竞价排名服务中仅仅是链接客户网站,只有被链接的客户网站才可能真正起到介绍产品作用。 我们认为竞价排名服务就如同电视台黄金时段和空闲时段所播出的广告并无二致,搜索引擎的主页面(尤其是竞价排名的页面)属于搜索引擎商所有,这个界面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是有价值的,属于稀缺资源,(和广告一样可以被认识为一种注意力经济。)而竞价排名恰恰是对这种有限资源的一种创新利用,人为干预搜索结果。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用户通过关键词检索得到的链接应该如图(1)所示,因而搜索引擎商负有保证其信息真实的职责。

竞价排名则是对搜索工具的非中立使用,难以以技术中立“避风港”原则予以免责。如图(2)所示是百度案和谷歌案所反映的用户通过非法关键词出现的情况,第三方商标所有人的网页访问客户受到“阻截”,被引导到竞价排名所服务的客户网页。

从企业的动机来看其行为无非想要获得更多的关注,而其通过相关关键词检索得到的用户关注往往更是一种有效注意力(关注与关键词有关的信息或者产品的潜在客户),这种获得现在客户的关注可以识别为一种商业机会,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通过竞价排名,企业购买到的是一种商业机会。

从广告的本质来看,广告的本质有两个,一个是广告的传播学方面,广告是广告业主达到受众群体的一个传播手段和技巧,另一个指广告本身的作用是商品的利销。 总体说来,广告是面向大众的一种传播;艺术的高雅性决定了它的受众只能是少数,而不是绝大多数人。显然竞价排名是属于传播学范畴的。

4. 搜索引擎商是否构成共同侵权

这涉及到合理注意义务的定性问题,在此应该分为两种情况:

(1)传统意义的合理注意――“避风港”原则,当搜索引擎商接到侵权通知后24小时内取消链接,删除搜索结果,做到法律要求便可以免责。

(2)竞价排名情形下的注意义务,之前意境有过详细讨论,加价排名属于广告行为,对于搜索引擎商来说,必须受到广告法的约束,由于未尽责而给第三方造成损害则构成共同侵权。

三、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问题的要点如图(3)所示:竞价排名的客户使用他人的商标作为自己网页的关键词有违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理应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范和约束。其次竞价排名中所涉及竞争对手商标的关键词侵犯了第三方的商标专有权,应受到商标法的约束。最后,作为搜索引擎上提供的竞价排名服务是一种对搜索结果的人为调整,是对有限网络页面的商业化利用,本质属于广告行为,因而必需对所提供的信息负有真实性的审查和监控义务,也即受到商标法的约束。结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竞价排名属于一种广告范畴内的行为、用于企业整体性的推广,招揽潜在顾客。

2. 竞价排名关键词需要通过合法性审查,不得侵犯商标权。合法性包括至少真实性的审查,并且关键词应该限定于客户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范畴内,非竞争性企业或公司之间,商标法侵权不适用。

3. 利用竞争对手商标作为自己的检索关键词不仅侵犯的商标专有权而且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4. 搜索引擎商在提供中立检索结果中适用“避风港”原则,在做到相应的法律步骤情况下可以免责。但是对于商业性质的或者说广告性质的竞价排名应该负有真实合法性审查义务(注意义务)。

5. 搜索引擎商对于客户网页内容的合法性不具有审查监督义务,依然适用“避风港”原则。

最后想要说明的一点就是,网络环境下的一切行为只是人们日常生产活动的一种延伸,并不具有不受法理约束的特殊性。面对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我们要分析每一个行为主体活动的本质,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事实的真相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科技在飞速地进步,这一切都给社会的规范管理带来相应的难题,但是一切的改变都不会发生在一瞬间,我们总有时间去研究解决之道。其次我们认为事物改变的往往只是表象,本质其实并没有发生改变。改变更多的体现在技术或者方法上,例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跳高从跨越式到背跃式的演进,改变的只是方法和技术,然而跳高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所以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一切经济活动仍然要受到普通法的约束,而不需要重新立法,以免走进帕金森法则的怪圈。

参考文献:

电竞存在的意义篇7

首先,从国内对“互联”一词尚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界定,唯一对此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界定的是信息产业部令第9号这一部门规章。而是在法律存在漏洞和法律规定的比较原则和笼统的情况下,对法律的补充,具有填补漏洞的作用。由此,进一步结合当前的电信实际情况,制定出的目的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和保护人。司法解释的出台,对于打击各类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及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犯罪行为,保障公用电信设施的安全运行将会发挥积极作用。互联互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互联互通问题涉及、技术、法律等诸多领域,因此,电信业互联互通不仅要有技术保障,更要有法律的约束。

针对的公布、实施。笔者认为,电信网间“互联互通”是真正碰不得的“高压电”,对打击破坏网间互联的犯罪行为具有巨大的震慑作用。从司法解释的要点在电信互联互通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充分认识到适当的法律约束无疑对电信互联互通工作具有一定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接着,又深一步对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构成要件进行详细的解析,并分别对本罪的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的认定进行论述。

最后,通过对电信企业贯彻“互联互通”司法解释引起的思考,从各电信运营商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到竞争与竞合带给电信企业的利弊,都一一做了深度的分析、对比。

[关键词]互联互通、电信行业、司法解释、理性思考

2005年1月11日正式生效,信息产业部从法律方面解决电信互联互通问题走出实质性的一步。

从1998年开始,通信业相继进行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电信重组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建立起了新的电信市场格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让通信企业在竞争中壮大,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在垄断被打破之后,如果不能适时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电信业就有可能陷入混乱,近年来,电信企业在互联互通问题上摩擦不断,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了砍断光缆、人为中断网间通信的恶性事件,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电信市场秩序,损害了国家、行业、消费者的利益,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改革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为什么妨碍互联互通的行为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互联互通就是形成有效竞争的基础和前提,部分运营企业的领导者法制观念淡薄,甚至将中断通信、危害国家通信安全的犯罪行为视作“竞争手段”加以利用。要从根本上解决互联互通问题,高悬法律的“达摩克立斯”之剑势在必行。

一、互联互通的定义及法律效力的界定

1、互联互通的定义

国际电信联盟(ITU)和一些国家(地区)的电信法也对电信网间互联作出了定义。从这些定义看,电信网间互联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网间互联,二是业务互通。网间互联的目的在于实现业务互通。电信法可以将电信网间互联定义为:建立电信网间的有效通信连接,以使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能够与另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相互通信或者能够使用另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各种电信业务。这个定义既提到了连接,也涉及到了业务互通,比较全面、简洁地概括了互联互通的。至于网络是两个网络直联还是通过第三方网络互联转接,因为这是实现的具体方式,可以在电信网间互联的有关条文中作具体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具体应用法律的共性问题所作的联合解释。属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解释。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刑法有关条文。

4、制定的目的

我国《电信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电信网之间应当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公平公正、相互配合的原则实现互联互通。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拒绝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专用网运营单位提出的互联互通要求。

制定的目的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教育和保护人。司法解释的出台,对于打击各类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及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犯罪行为,保障公用电信设施的安全运行将会发挥积极作用。互联互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互联互通问题涉及经济、技术、法律等诸多领域,因此,电信业互联互通不仅要有技术保障,更要有法律的约束。

二、适当的法律约束对互联互通无疑具有一定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为了切实惩罚破坏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违法犯罪行为,信息产业部于2003年4月致函最高人民法院,建议对破坏电信网间互联互通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进行司法解释。该函引起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人大法工委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高人民法院在广泛调研,并征求相关部门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2004年8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22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司法解释》),并于2004年12月30日正式公布,2005年1月11日起实施。笔者认为,电信网间“互联互通”是真正碰不得的“高压电”(“高压电”是电信业界对“互联互通”司法解释的形象比喻),对打击破坏网间互联的犯罪行为具有巨大的震慑作用。

要点之一:砍电缆等“硬破坏”不行,修改数据、制造网间不畅等“软破坏”也不行

明确了采用修改软件、数据等非物理性手段设置障碍的行为属于破坏公用电信设施。

对于采用删除、修改、增加电信网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等手段,阻碍或者破坏电信网间互联互通的行为,是否可以适用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定罪处罚,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认识。这个问题是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苏泽林曾经指出,对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中规定的“破坏”一词,不能仅仅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性破坏手段,如砍断电缆、锯断光缆、毁坏通信电源等,还应当从广义方面理解。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的“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这是原则性的规定。采用修改软件、数据等手段进行破坏,虽然公用电信设施的硬件没有遭到破坏,但是公用电信设施由于功能受到损坏而无法正常运行和工作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的“破坏”,构成犯罪的,应当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定处罚。

因此,第一条中明确规定,破坏的手段既包括“采用截断通信线路、损毁通信设备”的手段,也包括“采用删除、修改、增加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等手段”,从而明确了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中的“破坏”,包括采用修改软件、数据等功能性破坏的行为。

要点之二:什么情形属于 “危害公共安全”和什么情形属于“严重后果”的犯罪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

明确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

由于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比较原则、笼统,没有明确具体的定罪量刑的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各地司法机关对一些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的刑事案件无法处理或者定罪量刑的尺度不统一。对此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对此类犯罪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司法机关处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疑难问题,对于充分发挥刑法的保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要点之三: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与一些相近犯罪的界限

(1)区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

第三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尚未危害公共安全,或者故意毁坏尚未投入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造成财物损失,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但是如果其毁坏财物的价值数额达到了犯罪的程度。比如,实践中故意破坏光缆、电缆等公用电信设施,没有危害公共安全,但电信设施价值较高,造成的损失数额较大的,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2)区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与盗窃罪

实践中盗窃公用电信设施的犯罪活动较多,因此,第三条第二款区分不同情形作了相应规定。对于行为人盗窃正在使用中的公用电信设施,即使数额不大,但危害了公共安全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定罪处罚;对于一个行为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应按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

要点之四: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背后指使人难逃法网

明确了指使、组织、教唆他人实施故意犯罪行为的,按照共犯定罪处罚。

第四条规定,指使、组织、教唆他人实施本解释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的,按照共犯定罪处罚。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实践中一些故意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进而破坏互联互通的行为,大多是一些电信运营商的主管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员,基于不正当竞争而组织、策划、指使有关人员实施的。为避免实践中仅仅处罚具体实施破坏行为的人,而放纵背后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使者,把指使、组织、教唆他人实施故意犯罪行为的人员也纳入刑法制裁的范围。这样规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公平的。

因此,各电信运营要加强树立正确的竞争观,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开展理性竞争。不要为了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打击竞争对手,触犯刑法。

三、关于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构成要件

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下称“本罪”),是指故意破坏正在使用中的公用电信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这是一种以公用电信设施为特定破坏对象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下面对本罪的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进行解析:

1、本罪的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通信方面的公共安全。犯罪对象是正在使用中的公用电信通信设施,包括公用电信交换设施、通信线路如架空线路、埋设线路、无线通信网、移动通信基站,以及电信网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程序等等。应该明确指出,本罪的犯罪对象是正在使用中的公用电信通信设施,且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 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尚未危害公共安全,或者故意毁坏尚未投入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造成财物损失,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

笔者对《司法解释》第三条的部分有不同看法,首先,故意毁坏尚未投入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不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以及盗窃公用电信设施价值数额不大,但是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仍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这些规定符合刑法的立法精神。因为,只有对正在使用中的电信设施进行破坏,才可能给公共安全带来危害。其次,《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尚未危害公共安全,造成财物损失,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对此,笔者认为有悖刑法的立法精神。道理很简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属于一种危险犯,根据我国《刑法》的立法精神,并不要求发生实际的危害后果。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无论造成实际损害结果或虽未造成实际损害结果,但足以造成严重后果的,均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因此,除了明文规定的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必须以造成严重后果为犯罪成立的必要要件以外,故意的行为即使尚未构成严重后果,但只要造成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状态,就构成犯罪。 当然,如行为人破坏的虽属电信设施,但仅属于一般性的服务设施,如宾馆、单位内部的电信设施,城镇中的公用电话亭以及一般的居民家庭电话等等,都不属于本罪对象。对之进行破坏的,构成犯罪的,应以他罪如故意毁坏财物罪等论处。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破坏多种多样,如拆卸或毁坏公用电信设施重要部件,砸毁电信设备,偷割、截断电(光)缆,毁坏杆路、管道(孔),故意违反电信服务规范使通信无法正常进行,或者删除、修改、增加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等。

构成本罪,只须在客观上实施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的行为,并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无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均可成立。这里危害公共安全,一般是指通信设施因遭受破坏失去原有功能,以致造成公共电信不能正常进行。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数的单位和个人无法正常进话音或数据通信活动的,或由此可能引起其他严重后果的,均应构成本罪。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既有一般主体,又有特殊主体。也就是说,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专门从事电信通信业务的人员。凡已满16周岁,具有辩认控制能力的人,均能成为本罪的主体。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犯罪主体应当是指人,不包括单位。

实践中,一些故意破坏电信网间互联行为的恶性案件,主要是由电信运营商的主要领导或主管人员基于恶性竞争目的而组织、策划或指使有关人员实施的。为此,《司法解释》第四条规定, 指使、组织、教唆他人实施本解释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的,按照共犯定罪处罚。因此,有些领导或主管虽没有直接参加破坏电信网间互联的行为,但由于组织、领导或教唆他人实行了犯罪,仍将以共同犯罪论处。如果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起组织、领导作用的,将作为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定罪量刑,按照其所参与的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4、主观要件

《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其破坏电信设施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公共通信的安全,并且希望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公共通信的安全,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实施本罪的动机可以是多种多样,但破坏网间互联的动机基本上是出于不正当竞争。当然,动机如何均不本罪的成立。

四、电信企业贯彻“互联互通”司法解释的思考

贯彻落实“互联互通”司法解释,不仅仅是全行业推进互联互通工作,保障网间通信的一项措施、一个步骤,还需要人民法院、电信监管部门、电信企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但主要靠电信企业提高认识,调整心态,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电信改革形成多家电信运营商后,出现了网间的互联互通。虽然总体看来互联互通是好的,保证了世界最大的电信网的正常运转。但是,由于竞争加剧,一些企业错误地把阻碍互联互通当作竞争手段,造成网间互联互通不畅。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砍对方电缆、锯对方基站铁塔的恶性事件。互联互通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原因,有人们观念问题、有利益问题、有管理问题。,“互联互通”司法解释、国办75号文件、通信监控系统进展顺利,以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基本解决了管理问题,而以电信网的经济成本核算为主的经济手段尚未出台――这恰恰是解决互联互通问题根源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电信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理性竞争,合作共赢为上策;远离禁区,规范经营为中策;不以为然,以身试法为下策。既然有上策,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呢?

1、倡导电信企业选择竞合的第一个理由

纯竞争的观念已经落后,双赢的战略联盟才能把蛋糕做大,企业需要和谐和合作。讲“竞争”,以往不少电信企业,尤其是基层电信企业存在认识误区。一些人认为,互联互通是培养竞争对手,而不是培养合作伙伴。这实际是把竞争理解为“就是比对手强”,事实上应是“使自己更强”,在这个意义上,合作正是使自己变得更强的有效方法。如今市场竞争的趋势正在从竞争走向竞合。一字之异,意味深长。著名的银行家勃纳德.巴舍奇说过一句话:“你并不需要熄灭别人的灯光以使自己明亮。” 互联互通司法解释生效后,“砍电缆”只能“熄灭了别人的灯光,也熄灭了自己的自由”。实际上,所有的灯光全部发光,大厅才会金碧辉煌;所有的网络互联互通,通信才能造福。

2、倡导电信企业选择竞合的第二个理由

从上讲,互联互通意味着资源共享、各方共赢。通信经济理论中“n平方法则”和“规模经济性原理”告诉我们,当网络规模资源与系统的用户按比例增加时,系统的规模越大,就越经济。为了迅速提高网络的价值,各电信运营企业商都期望实现互联互通。有数据表明,互联互通后,各电信运营企业的网络价值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其中,电信的网络价值提高了1.7倍,中国移动的网络价值提高了10倍,中国联通的网络价值提高了126倍。合作,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整合经济、达到多赢。合不合作,说到底就是一个能否实现缩小成本、扩大利润的问题,这也符合今年“两会”所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本意。既然各方皆有利,何乐而不为?

电信企业应该形成共识:追求单赢,不现实也不经济;选择“竞争-竞合”策略不仅明智而且重要。我们愈加坚信:和谐于竞合,竞合带来共赢,共赢催生效益。 结束语: 将有利于各电信企业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互惠互利、共同的有效激励机制。我们相信,电信企业互联互通也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1] 张春江、李适时、李彩、胡可明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年。

[2] 斯蒂格勒主编;,上海三联出版社, 1989年。

[3]余永定、郑秉文主编;,中国文献出版社,2000年。

[4] 陈代云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电竞存在的意义篇8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国际竞争力 体育用品业

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开始风靡全球。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的企业开始纷纷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一些实力雄厚的体育用品公司开始加强自身的电子商务建设,并将其作为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国内体育用品业走向世界市场之际,进行电子商务对提高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作用的研究变的很有意义。

一、电子商务和国际竞争力概述

电子商务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90年代。但目前对于电子商务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专家做了不同的分析:世界经合组织秘书长唐纳德·J·约翰逊的定义是:“通过通讯网络和国际网络电子数据进行的商业交易。”国内学者李琪认为电子商务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子商务即使用各种电子工具从事商务或活动。狭义电子商务即主要利用Internet从事商务或活动。杨坚争教授认为电子商务系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

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电子商务简单的讲就是“电子”和“商务”的结合。“电子”即高度发达的通讯系统,“商务”即各种交易活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可以降低营销、交易及管理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压减库存,进而缩短企业生产周期,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以其全球性、交互性和经济性等特点有效延伸企业活动空间,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影响因素。世界经济论坛1994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指出,国际竞争力指“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体育用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其能够在全球市场上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现代社会是知识型、信息型社会,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提高体育用品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参与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电子商务环境给体育用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电子商务环境给体育用品业带来的机遇

(1)及时掌握体育用品业国际市场动态,把握市场发展机会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用品交易方式。它通过互联网将体育用品消费者、供应商、生产商和销售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完成整个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转。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性,体育用品企业可以及时获得国际市场的行业价格信息、供求信息,以及生产材料信息、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源信息等等,从而及时转变企业经营决策、调整发展方向,高效整合各种资源,有效地提高体育用品企业应对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企业也因此会获得高额利润及更多的市场发展机会。

(2)有效改善体育用品企业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国际形象

开展电子商务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海量存储技术,建立客户资源管理系统,随时追踪、查询、维护客户和业务关系,有效实现个性化客户服务,增加客户的满意度;电子商务的交互性又可以实现高效的顾客投诉受理系统,及时发现问题,改善企业服务质量;建立虚拟社区,在增加客户忠诚度的同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企业经营方案。电子商务的全球性导致无论虚拟社区还是客户资源管理系统,所有的服务都将直接面对全球的消费者,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有效地提升体育用品企业的国际形象,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电子商务可以有效降低体育用品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体育用品企业的电子商务运作可以有效整合全球资源,降低体育用品生产、管理和流通成本。同时,企业可以采用ERP系统,实现企业财务、生产计划与控制、销售与分销的电子化管理,从而优化企业资源,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从企业内部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例如,李宁体育用品公司在2000年正式启用ERP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的电子化管理,提升了企业内部运作效率,从而使李宁与阿迪达斯、NIKE在企业内部管理上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有效提升了李宁体育用品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2.电子商务环境给体育用品业带来的挑战

(1)我国体育用品业电子商务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2006年上半年C2C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111亿元, B2C市场交易额是17.618亿元,C2C市场交易额要远远高于B2C市场交易额。截至2006年6月,我国经常上网购物人数已达3000万人,有四分之一的网民经常在网上购物,与上年同期相比,经常购物的网民增长了50%。在支付方式上,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也呈逐年递增趋势。

上述表明电子商务在我国已经蓬勃兴起,但也存在不同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极度不平衡现象。近年,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发展迅速,一些实力雄厚的体育用品企业开始寻求海外机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国内体育用品业巨头李宁公司先后签约意大利及法国顶尖设计师、赞助西班牙国家队、与NBA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签约沙奎尔·奥尼尔等NBA球员,一系列的国际动作迅速提升了李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拉开了国内体育用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序幕。

随着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利用网站推广自己的产品已成为各体育用品公司热捧的营销方式,这也成就了体育用品业进入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雏形。福建万年青运动器材有限公司、深圳好家庭实业有限公司、青岛英派斯集团等一批体育健身企业也建立网站,进行网上广告促销业务;李宁、361°、安踏、鸿星尔克等纷纷开通自己的网站或者与门户网站建立合作关系进行电子商务的初步建设,其中李宁体育用品公司还建立了ERP等相关信息系统来加强内部管理,从内部提升企业竞争力,并在2000年开创的“一动网”,运用互联网整合体育商务、体育明星、体育赛事,进行深度开发,但也仅是动态信息,与消费者进行双向交流而已;而真正实现电子商务运营,通过互联网及其他现代通讯系统完成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全部环节的体育用品企业还几乎没有,现状表明体育用品业网上的业务仅限于介绍、宣传和推销各自的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在全国各行业中已经严重滞后。

(2)我国体育用品业电子商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行业开放迫使我国体育用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主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这不仅是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发展民族体育用品业的责任所在。而完整的电子商务运营将充分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现代通讯网络全球性和快捷性的特点,直接满足全球的消费者。目前,我国大部分体育用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者与其他门户网站建立了伙伴关系,这都为电子商务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但无论是与国外体育用品企业电子商务建设水平还是与国内其他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相比,我国体育用品业电子商务建设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①体育用品企业的管理者电子商务应用意识薄弱。体育用品企业管理者对电子商务认识上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他们对电子商务本身的陌生,不懂其能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广阔前景。国内的很多体育用品网站设计华而不实,消费者浏览网页主要是为了获取产品信息,可是网站设计者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娱乐和动感视觉上,反而使浏览产品的过程过于繁琐。最终导致消费者匆匆离开,品牌形象也大打折扣。至于在线购买和支付功能,国内仅有匹克等少数体育用品企业的网站具有该功能。

②体育用品企业专业电子商务人才匮乏。国内很多体育用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依赖于专业技术公司,企业内部却缺乏专业人才的积累,造成公司信息流通不畅、电子商务建设滞后、管理运营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简单地讲,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公司软硬件系统、数据库的维护与更新和数据的收集、处理及等,如何从公司战略出发,进行电子商务建设还得依靠企业内部大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才,因此,培养能够立足国际体育用品市场的电子商务专业化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③体育用品企业电子商务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投资回报较低。很多体育用品企业仅把网站作为产品信息和展示产品的平台,没有把其作为一种信息、资金和产品流通的渠道,因此仅投入较少资金来维持其网页的更新;还有一些企业把添置相关设备简单地当作了企业的电子商务建设,而这些都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管理者看不到回报,就会减少资金的投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也导致了企业电子商务建设的滞后。

④体育用品企业组织结构冗余和管理方式陈旧不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体育用品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建设、应用ERP系统的仅有李宁体育用品公司等少数企业,以前的企业组织结构属于传统的垂直指令结构。基层的部门之间交流很少,高层领导者也很少能接触到生产一线的情况,信息流通不畅、准确度低、反馈时间长等都造成了企业组织效率低、对市场的不敏感和难于把握市场机会。而所有这些都与电子商务要求的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在线交易和安全便捷的支付功能格格不入,这也造成了体育用品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于立足。

三、加强电子商务建设,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国际竞争力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影响因素。世界经济论坛(WEF)1994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指出,国际竞争力指“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体育用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指能够在全球市场上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现代社会是知识型、信息型社会,实现电子商务应用已经成为提高体育用品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转变观念,认识电子商务对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电子商务在企业的不断应用,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都将发生深层次的变革。体育用品企业经营者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理解电子商务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性,整体规划企业电子商务建设,成为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立足的基本和前提条件。

2.建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电子商务涉及到企业的生产、流通和管理的全部环节,这就要求所有员工必须掌握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参与国际竞争又要求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要了解国际体育用品市场动态和交易规则。因此,在电子商务的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对既懂电子商务又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建设。涉及企业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的环节,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引进尤为重要。

3.加大电子商务投入,提高效益产出

电子商务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其中软件部分包括电子商务后期经营方案和软件的更新、维护及升级。电子商务软件是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因此也显得尤为关键,投入力度也应加大。但必需关注投入产出比例,要切实解决体育用品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遇到的瓶颈,最终达到为企业获得利润的目标。

4.有效开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组织结构、制度创新,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电子商务的应用涉及到企业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流通渠道的转变,因此企业必须调整组织结构,完成制度创新,实现资源共享,树立经营者服务意识。同时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条例和法规,保证企业内部高效运营,使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论

上一篇:智慧医院发展报告范文 下一篇:流体力学相关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