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3:33

对法医学的认识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1

[关键词] 医学模式;医学本体论;历史演变

[中图分类号] R-0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a)-156-03

The historic evolution of medical ontology

WANG Hua-sheng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Baise533000,China)

[Abstract] Firstly, medical model contains medical ontology, med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medical methodology. Medical ontology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of med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medical methodology. Secondly, the medical history saw the historic evolution of the medical ontology from gods and spirits ontology to nature human ontology, theology ontology, human body ontology. However, it is said the essence of medical science is science of human being in contemporary medical modal.

[Key words] Medical modal; Medical ontology; Historic evolution

自1977年恩格尔提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理论界关于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有相当一部分论者却忽略了医学模式转变中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医学模式中的医学本体论问题。因而,从历史上来追寻医学本体论思想的发展轨迹,对于当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医学本体论

在哲学上,本体论是指“关于宇宙万物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医学本体论,是指“关于医学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它是医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基础或逻辑根据,简言之,是指关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理论界一般认为,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思考和处理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它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医学科学自身内在的科学发展问题,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医学科学实践或医药实践活动的问题,即医学方法论。我们认为,在医学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关于医学的”思维范式,即关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什么的思维框架问题。这是对医学是什么进行的哲学追问,即医学本体论。“关于医学的”思想是“医学的”思想由以出发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因之,医学本体论,既是医学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医学模式的本质基础或逻辑根据,它是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对医学本体论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回答医学认识论问题和医学方法论问题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医学本体论发生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反之,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医学本体论发生变化。从医史上来看,医学本体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发生着量的扩张和变化;当医学本体论再也不能为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提供本质基础之时(表现为医学本体论不能诠释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医学本体论就会发生革命性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医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 神灵本体论

一切科学都发端于神话和传说。卡斯蒂廖尼认为:“生物界中的妊娠、分娩、生长变化、死亡等不可思议的现象,不是感官所能直接了解的,于是他们(远古时代的人―引者注)便将其归之于至大至远的神。”[1]远古时代各民族对这种超自然的力量的表述是不同的,如神灵、动物、祖先、生殖等。因之,史前巫术医学模式的本体论认为,人来源于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它以神灵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或生殖崇拜为表述。基于此,其医学认识论认为,生命与健康是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的某种恩赐,而疾病与死亡则是魔鬼在作祟,或是动物、祖先或生殖的某种惩戒,对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祈福与驱魔,从事这种仪式的人被称为巫婆或巫汉(巫医)。在神话和传说当中蕴育着巫术的医学和经验的医学。

3 自然人学本体论

在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中,关于医学是什么的哲学追问在于人即自然的一部分,人即自然人,因而医学在本质上是关于自然人的科学。古代自然哲学是对神学的否定,即以自然否定超自然的神灵,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自然的物质。如西方哲学始祖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人也是水产生的;亚里斯多德认为,世界的本原同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构成。此时的医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属于自然哲学的构成部分。例如,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和生命由血、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元素构成,此四种液体配合正常时,身体处于健康状态;配合不当便生疾病,他在《论气、水和地区》一文中,把大宇宙(自然世界)和小宇宙(自然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卡斯蒂廖尼指出,希波克拉底一方面使医学摆脱迷信,一方面使医学摆脱哲学的思辨而走向临床方面,其医学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直观性的特征。中医本体论来源于《周易》。《周易》认为,世界的本原叫“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世界周期性的矛盾运动。人法自然,人也是由其内在的阴阳矛盾构成的。《黄帝内经》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观作为指导思想,认为大小宇宙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体处在身体内环境与自然外环境息息相关的制约平衡状态中,人体的脏腑不仅与宇宙相通,而且局部与整体相通,机体的情况都可以反映到局部和体表来。因此,中医本体论是一种自然生态本体论,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4 神学本体论

在中世纪,医学与宗教思想再次融合,构成了神学医学模式。这是对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否定,形式上看似是向巫术医学模式的复归。神学医学本体论即“神创说”,即人是神所创造的。医学认识论为“原罪说”,人类的一切肉体的疼痛和心灵的苦痛都是人类所犯原罪之故,基督耶和华被看作是一切肉体和心灵苦痛的救世主。医学方法论为“赎罪说”,主要医疗方法为祈祷、行按手礼、涂圣油。虽然医学是神学院的四大课程(神学、法学、医学、文法)之一,但医学在本质上是神学的附庸(僧侣医学)。简言之,人类由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而犯了“原罪”,疾病和痛苦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因而要向上帝忏悔和赎罪才能从根本上解脱肉体和心灵的疾病与痛苦。

5 人体学本体论

在近代医学模式的视域中,医学在本质上是人体学。人体学本体论是对神学本体论的否定。首先,人体学是医学可分性方法和还原论方法的本体论基础。近代医学模式,是在反对神学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它的特点是,以人性(人的理性)反对神性,以科学反对神学,张扬人的理性精神,高扬科学旗帜。它的哲学基础是近代西方哲学。近代西方哲学的特点是,身心二分、主客对立,无论是旧唯物主义把一切意识、精神现象归结于物质,还是唯心主义把一切存在、物质现象归结为意识或精神,都创设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其典型则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真正始祖,笛卡尔认为,世界存在两类本体,即物质本体和心灵本体。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的属性是思维,广延不能思维,思维没有广延。这种身心二分、主客对立的哲学本体论,为医学将人的心灵、精神、社会等因素从人中离析出来,着重研究人体――人的自然属性、生物生理属性方面奠定了本体论基础。事实上,近代医学在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时,首先就已经运思了可分性方法。然后,在运思可分性方法的基础上,运思着还原论方法。医生、哲学家拉美特利在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著名命题。在他看来,机器由零件组成,人由器官组成,只不过人这一机器比动物机器多几个齿轮,距离更为和谐而能思维。这种哲学观点,为生物医学模式把生物生命现象还原为机械、物理、化学现象提出了哲学理论基础。既然身心二元、主客对立,医学就可以排除人的心灵因素,着重研究人体;既然“人是机器”,医学就可采用机械、化学、物理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因之,医学在本质上是人体学。其次,基于这种医学本体论,其医学认识论的特点是:将人的心理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从医学中分离出去;重视人的生物属性、自然属性,重视人体器官之健全、身体之完整;健康也就意味着生理健康。正如姜柏生所说:“以桑克托、笛卡尔、鲍雷利等人为代表的医理学派,以西尔维为代表的医化学派就企图用物理和化学规律来解释生命和疾病现象。”[2]再次,其医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可分性方法、还原论方法和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仪器在医药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做到了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准确定位。但是,随着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在医学中的广泛运用,交叉科学、横断科学的诞生,生物学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也就凸显出来。

6 人学本体论

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视域中,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人学本体论是对人体学本体论的辩证否定,形式上似向自然人学本体论的复归。首先,现代医学模式,无论是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还是其他人提出的诸如整体医学模式、生态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等等,其医学本体论认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3]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相契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从事着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实践构成了物质与意识的中介,因而克服了主客对立、身心二分的形而上学观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就是说,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既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精神属性、社会属性,但其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作为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医学,就不仅要研究生物―生理因素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而且要研究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换言之,医学本质上是以社会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相应地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和人文精神。同时,现代医学模式不是对近代医学模式的彻底否定,而是对后者的扬弃,自然科学性质和科学精神构成了医学核心和基础。因此,现代医学模式视野中的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综合科学,它表征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同时,医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与哲学以人为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哲学视域中的人学比医学视域中的人学更一般、更根本、更高,医学视域中的人学是哲学视域中的人学的基础,哲学视域中的人学是医学视域中的人学的指导。其次,基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医学认识论的特点是:人既是系统,又是要素。人是系统,它由各要素组成,是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是生物(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统一体,是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人是要素,是社会系统之要素、环境系统之要素。因之,现代医学模式重视人的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再次,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其医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在医学科学及其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但是,传统的可分性方法和还原论方法仍然构成了现代医学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并在现代医学方法中得以放大。

7 结论

在医史上,医学本体论经历了从神灵本体论、自然人学本体论、神学本体论到人体学本体论,再到人学本体论的演变,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历经了多次的否定之否定。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医学本体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因之,医学本体论是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对医学本体论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回答医学认识论问题和医学方法论问题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医学本体论问题发生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只有在前提和基础方面,在医学本体论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就是说,在医学模式的转变之中,其前提性的问题就是,在医学本体论方面必须实现革命性变革。如果仍然固守在医学即人体学视野里,就不可能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因之,要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的本体论思想。

[参考文献]

[1][意]卡斯蒂廖尼.医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

[2]姜柏生.两种医学模式的方法论问题评价[J].医学与哲学,2000,(8):9.

[3]周向阳,夏澍耘.论现代医学的人文理性回归[J].湖北社会科学,2003,(8):8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基层中医院;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认知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42-01

在医院管理中,医院感染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现阶段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作为医务人员为降低医院感染率,保证医疗安全及提高医疗质量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从根本上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认知水平,选取基层中医院50名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基层中医院50名医务人员,其中男性39人,女性11人;平均年龄为26.9岁;研究生学历12人,本科学历21人,大专学历17人;护理专业29人,非护理专业21。

1.2 调查方法

具体调查方法为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医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当场对调查表内容进行填写与回收。

调查问卷发放50份,有效回收50份,回收率达到100%。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知识认知率

50名基层中医院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认知现状调查结果见表一。

3 讨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基层中医院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认知率达到49.4%,比相关调查研究结果略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未将部分知晓率加进去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比例最高的是医院感染控制责任归属知晓率,达到80.0%,由此充分表明多数医务人员都明白医院感染管理人人有责,这是值得医院欣慰的。居于第二位的是6步洗手法,所占比例为70.0%,另外,62.0%的医务人员知晓医院感染定义,此情况和现阶段将医院感染定义纳入医学课程教育有关。此外,比率最低的是医院感染管理重点部门管理知晓率,仅为12.0%,由此充分说明基层中医院医务人员有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但是严重缺乏重点部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知晓情况。

现阶段,标准预防是国际上公认的对医院感染进行控制的基本措施,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对标准预防概念有一定认知的医务人员比率仅为36.3%。所以,强化医务人员的标准预防理念,同时牢固树立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是极为有必要的。从本研究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1],基层中医院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总体认知情况并不乐观,除标准预防概念知晓率与医院感染管理重点部门管理知晓率比较低外,对一次性用品管理、医院感染三级管理机制、采集微生物标本、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消毒剂消毒时间灭菌消毒隔离以及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时限等相关知识知晓率也非常低[2]。出现这些情况的可能性因素有:一方面是近些年很多新标准规范与法律法规的出台,医务人员没有真正得到及时有效的培训;二方面是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生在实习期间,仅注重临床教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以及技术操作教育等,并没有重视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教育工作。

从根本上说,医院感染管理属于一门现代化而且正呈现迅猛发展、完善以及变化趋势的学科,医院感染管理通常涉及到多方面学科,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专业性,医院感染管理的核心与关键性内容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所以,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与学习,特别是加强培训医务人员知识薄弱点,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与认知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医院感染管理与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等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逐渐受到国内外临床界的关注。目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分级管理的关键。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做好医务人员岗前培训是其关键性措施,所以,加强医务人员再教育与岗前培训就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叶时英.基层医院新上岗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9):256-257.

[2] 郑梅.实习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认知程度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04):433-434.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 中医药;现代化;科学性;现代医学

Abstract: The key point of recoginizing TCM lies in philosophy, some imperfect philosophical concepts with shortcomings bother and bind us. Culture is of many factors, so is science. Western modern science is only a kind of form, while TCM is one of China traditional sciences. If not to research philosophy, not find support from philosophy, TCM will meet with many troubles. So some present philosophical outlooks must be broken out, and be revoluted from the publicrecognized stable outlook.

Key words:TCM; modernization; science; moder science

1 存废之争由来已久,中医已处在灭亡边缘

1.1 “取消中医”的主张有深层学术原因 今年10月7日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在网上刊登长篇学术论文,发起“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号称有万人跟随,引起医药和社会各界震动。后经查实,签名人数虽只百余,但此事不可小觑。因为中医存废之争已百年有余,至今未断。列数其大者,前有1929年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颁行“废止中医案”,后有1954年卫生部所谓“改造中医案”,此次网上签名可算是第三次浪潮。而在张功耀发难之前,已有若干科学界人士出来以现代科学的标准判定中医药“不科学”,是“伪科学”。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某院士和得到某大电视台及国内一些科学团体支持的某“反伪科学战士”,等。

可见,敢于站出来呼吁“取消中医”,并非孤立、盲目之举。对于这种主张光说一句“对历史无知”,显然不能解决问题。

1.2 中医学实际受到内外挤压 上述“取消中医”的主张来自中医界外部。其实更为严重的是约50年来,中医内部一直大力推行中医西化(“科学化”)的做法。其实质是不相信中医阴阳、五行、气以及藏象经络、药性归经等基本理论为科学,因此要用西医的细胞、蛋白概念,分子、原子理论和分解、化验手段重新解释中医,力图将中医整体之“证”,还原为解剖学的“病灶”,并从中药中提取所谓“有效化学成分”。目前,中医理论正在“科学地发掘、整理和提高”的说词下,逐渐被西医理论代替,而中药则成为西医的新药源。其结果,是在扶植中医的光照之下,取消中医。

1.3 中医学正在灭亡边缘挣扎 从目前医疗机构来看,中医泰斗,50年代曾任卫生部中医司司长的吕炳奎沉痛地说:“现在的中医院,除极少数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方向外,大部分已名不副实,名义上是中医医院,实际已经变成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西医院,只是门诊上用点中药。病房里已完全西医化或半西医化。”

从培养人才来看,高校中医药学西医化非常严重。学生学的内容多为西医,中医经典被列为选修课,甚至中医博士都不读《内经》。毕业生的普遍反应是“对中医没有信心。”中医大家,为治疗“非典”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指出:“现在的中医教材存在很大问题,搀杂了过多的西医理念,冲淡了中医自身的理论基础,这让一些中医学生丧失了对中医的信任和信心,丢掉了中医的根本。”“照此下去,用不了十年,中医药将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

2 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只承认西医学是科学,不理解中医学是与之本质不同而有自己特殊发展道路的另一类科学

2.1 科学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正像文化是多元的那样,科学也是多元的,而不是“只有一个”。应当把科学与科学方法、科学与科学形态区分开来。凡能够获得正确知识和规律性知识的认识活动,以及经过这样的认识活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科学。科学的实质不变,而科学方法和科学形态总是在变化之中。如果只承认一种眼前暂时处于强势的科学形态和与之相应的科学方法,而否认其他科学形态和另类的科学方法,表面上似乎是在维护科学的严肃性,而实质是束缚了科学的手脚,限制了人类认识的眼界。

世界存在不仅在领域上是无限的,就是同一领域,其存在的层面也是无限的。领域不同决定科学分为不同门类,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而同一领域的不同层面(如人的生命领域,有支持生命的物质实体层面,还有生命运行的自然整体层面),其规律形态不同,须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把握,所形成的概念体系和知识形态也就不同,这就决定了科学多元。

迄今在人类的历史上起过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至少有两个源,两个流。一个是发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一个是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科学。

2.2 西医研究支持生命的物质实体层面,中医研究生命运行的自然整体层面 支持生命的物质实体层面和生命运行的自然整体层面,即生命整体系统及其与外部世界的无限复杂的运动关系层面,对于生命的存在都是不可缺少的,都起着决定的作用。前一层面表现为组织构造和物质元素构成,其规律系实体之间的规律,具有稳定性和确然性,须要用分解和还原的方法获得。后一层面表现为丰富多样且千变万化的现象,其规律系自然的整体运动关系的规律,具有变易性和极大的包容性,须要用静观和意象的方法获得。所谓静观,是观察对象、揭示规律以不干预、不设定为前提,即保持对象的自然整体状态。所谓意象方法,则是做概括却不离开现象层面之“象”的认识方法。对自然整体层面的认识不强调对象的客观性,只强调认识的真实性。

由于这两个层面(物质构成和自然整体)的差别和对立,因而认识它们所采用的方法方向相反:一个要使对象分解,将整体还原为部分,一个要保持对象本始的原样状态;一个必定破坏自然整体,一个坚持维护自然整体。就是说,这两条认识路线具有互斥性,均以否定对方的存在为前提。这就决定了它们无论怎么巧施,都只能进入自己的层面,不能进入对方的层面;它们各自取得的认识成果,不可能相互沟通。由是,就形成了关于人的生命的两种科学体系。西医学属于前者,中医学属于后者。

2.3 科学多元发展必将成为世界的大趋势 西方科学不是万能的,有固有的局限和不可克服的负面效应。其宰制对象的实验方法所获得的规律,必定将人类引导到与自然对立,与他人对立,与自我对立的严重境地。这已是众所周知。

中医学和整个中国传统科学以现象层面,即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为认识的重点,形成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认识路线。静观和意象方法所获得的规律,是关于天地万物自然整体状态的规律,依这样的规律实践,其结果则是人与人、人与万物共存、共荣、共享。中国古代科学曾领先世界十几个世纪,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这一世所公认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的认识路线是行之有效的。西方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正是因为中国的认识路线与西方有本质不同,而绝不表明中国的认识路线已经告终。

很显然,只要世界有现象存在,事物有其自然整体层面,对这一层面的认识就永远不会终结。因此对中国传统的认识路线应当发展,而不是弃置。

西方科学和哲学偏重物质实体,所以长期以来忽视现象,不懂得现象原来是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不承认现象的本体意义,不知道现象层面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遗憾的是,这种观念至今还严重地锢蔽着我们。可是西方先进的哲学家们,一百年来已在不断批判他们自己的认识论传统。最早批判的是尼采,后来的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他们认为,西方理性虽然产生了科学,但不能认识世界的本原,同时给人类带来很多危害,使人性泯灭,人变得不自由,成为追求物质的奴隶。法兰克福学派将西方科学理性命名为“工具理性”,指出其巨大的局限和对人类的束缚。胡塞尔则提出现象学的方法,希图克服西方科学理性的狭隘和局限,在世界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美国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更一针见血地指出,现象的丰富性被(西方)科学无情地丢弃了。

可见,中国传统的认识路线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我们应当沿循中医自身的规律继承和发展中医,同时还应当全面弘扬中国的传统科学。可以预见,国际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强调,对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视和鼓励,必将促进科学的多元发展。

3 建议

我们认为,突破一元科学的哲学理念,是当前中医走出困境和发展中国传统科学的关键。这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维护全人类的健康和持续生存,具有无比巨大、深远的意义。中医界其实有许多人对中医现状不满和忧虑,但不敢直言,为维持生计,不得不违心做许多西化中医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3.1 在科技部成立“中国传统科学司”,其当前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传统科学的认识论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为以后发展中国传统科学做准备,同时为中医走出困境提供哲学和科学理论根据。

3.2 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化分为“中西医结合管理局”和“传统中医药管理局”两个平级的局,分别管理这两个“长期并存”的领域。

“传统中医药管理局”按照中国传统的认识路线组织人力领导传统中医的医疗、研究和教学。其领导者和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必须坚信中医学是与西医学不同的另一套科学体系,有自己特殊的发展道路。只有坚守这一观念的人,才允许参加这一领域的工作。

3.3 中医高校一般分设“中西医结合部”和“传统中医部”两大部分,实行分别管理,各设属于自己的相关学院、系科,各自安排适宜本部的师资培养和教学计划。对传统中医部的学生,要做好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训练。

3.4 成立官办和民间的传统中医学术团体,出刊传统中医杂志,开展学术活动。

3.5 以中国传统的认识路线为指导,编写中医学的教科书,供高校和自学选用。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4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整群抽样确定湘南学院2012-2014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共315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其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对循证医学了解程度、学习目的、循证医学知识的获取途径、应用循证医学的主要障碍等5个方面内容。问卷调查表采用电子邮件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15份,回收315份,有效问卷31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男生164人(52.1%),女生151人(47.9%)。2012级103人(32.7%),2013级110人(34.9%),2014级102人(32.4%)。

2.2循证医学的了解程度、学习目的

被调查的315名学生中,12级学生因为必修循证医学这门课程,对EBM知识及相关技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83名(80.6%)学习过相关知识;13级中56名(50.9%)接触过循证医学知识;14级中仅有36名(11.4%)主动学习过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关于学习循证医学目的设计五个选项:指导临床实践,指导科研、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不知道。数据结果显示:循证医学可以指导临床、指导科研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所认同并接受。

2.3学习循证医学知识的途径

2014级医学生主要通过期刊、杂志、上网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3级医学生主要通过学术讲座、期刊、杂志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2级医学生则主要通过课堂和学术讲座来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不同年级医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途径不同。调查中了解到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生于大三期间必修循证医学课程,所以2013-2014级学生还未系统学习过该门课程,只是依靠期刊、杂志、网络和学术讲座等途径获取零星知识。

2.4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可能存在的障碍

开展EBM实践教学的主要障碍有:对循证医学缺乏认识、检索和评价证据能力不够、缺乏循证治病有效或有参考价值的病例及查到有效证据难以应用于临床实际问题,同时外文文献阅读困难也不容忽视。

3.讨论

本研究从调查者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同年级临床医学生认可和接受循证医学的理念、方法和原则。学生有意识到循证医学在指导临床实践、科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指导临床实践的认识和需求从22.33%增加到77.45%。学生刚入学时主要通过期刊、杂志等途径了解循证医学知识逐渐转为课堂、讲座等方式来获取相关知识。说明我校开展循证医学教育逐见成效。循证医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而且是在这种认识方式和方法指导下为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只有通过循证医学课堂强化循证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医学研究证据检索与评价知识,才能将循证医学真正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及指导科研。循证医学教学法强调从传播相关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从短期的“充电”转变为终身教育的新的循证医学教育观,培养和造就适应时展需要的医学人才。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5

[关键词]整合医学模式;急救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6(c)-0143-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medical model in emergency medical teaching research.Methods Two questionnaires (Paper A and Paper B) with the same content were issued by using self-controlled method to 93 interns who had internships in General Hospital of Yankuang Group from September 1st,2015 to May 16th,2016 before and after integrated medicine training respectively.Corresponding questions on the interns′ recognition of integrated medicine,emergency medicine under integrated medicine training and the application degree of long-wire-guided gastrointestinal tube replacement were answered so as to mak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ummarized results.Results After integrated medicine training,interns showed a marked increase in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concept,specific content and mode application purpose of integrated medicine,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degree of long-wire-guided gastrointestinal tube replace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It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to teach medical students integrated medical content in emergency medical teaching.

[Key words]Integrated medical model;Emergency medicine;Education

整合t学是医学发展的需要、趋势和必然方向,整合医学的临床思维和应用更是急救医学必须的,一切有利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所有措施都应该及时落实。2014年底,课题组立项时查阅国内外文献,未发现密切相关性研究,结题前再次复习近3年文献,整合医学模式在肿瘤内科临床带教[1]、呼吸系统疾病教学[2-3]、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4]、组织学教学[5]、肝胆外科[6]等有叙述性的研究描述,笔者等从整合医学的认识、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方面的认识和相邻学科技术转化应用实例三方面内容培训实习医生、评价培训效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面对急危重症患者综合临床救治和思维能力,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经验。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兖矿集团总医院2015年9月1日~2016年5月16日的全体实习医生,包括济宁医学院60名、冀唐医学院24名、山东中医药大学6名、菏泽医专2名、潍坊医学院1名,共93名实习生,不包括实习护士,发放A卷93份,发放B卷93份,收回A卷93份,收回B卷79份,A卷有效回收率为100%,B卷有效回收率为84.95%。

1.2方法

此次问卷目的是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教研中的探索,包含A卷和B卷,A卷和B卷内容完全一致,教研组对实习生进行关于整合医学与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实习生对长钢丝引导下胃肠管更换术的应用程度作为检验实习生通过培训后对整合医学认知程度的检验标准。问卷中的问题有3个方面:

1.2.1实习生对整合医学的认识 此方面包含3个问题,①整合医学的概念,该题目选项包括A.不知道;B.仅了解;C.熟悉并应用。②目前认为整合医学的具体内容,该题目选项包含:A.学科交叉;B.转化医学;C.临床医学与预防保健相整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防控;D.内外科整合,优化治疗;E.整合各亚专业资源;F.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整合;G.医学与人文的整合;H.整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医学人才;I.以上都是;J.以上都不是。其中I项为最佳答案。③整合医学模式应用的目的,该题目选项包含:A.还器官为患者;B.还症状为疾病;C.从检验到临床;D.从药师到医师;E.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其中E项为最佳答案。

1.2.2实习生对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方面的认识 此方面包含4个问题,①急救医学医护人员要求,该题目选项包含:A.应用最有效的措施用最短的时间救治患者;B.急会诊各专业救治。其中A为最佳答案。②急救t学工作的主要内容,该题目选项包含:A.心、肺、脑的复苏;B.循环功能引起的体克;C.急性创伤;D.多器官功能的衰竭;E.急性中毒等;F.急救医学还要研究和设计现场抢救、运输、通讯等;G.以上都是;H.以上都不是。其中G为最佳选项。③急救医学组成部分包括,该题目选项包含:A.院前处理(急救中心);B.院内抢救;C.危重患者监护病房(EICU);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其中D为最佳选项。④急救医学技术在实际工作应用原则,该题目选项包含:A.不知道;B.仅了解;C.无伤害。其中C为最佳选项。

1.2.3实习生对长钢丝引导下胃肠管更换术的应用程度 该题目选项包含:A.不知道;B.仅了解;C.熟悉并应用。其中C为最佳选项。

1.3质量控制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发放调查问卷,发放时进行现场说明指导,在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完毕后统一回收,审核确定是否合格并剔除无效问卷,不合格无效问卷包括未答完整问卷、矛盾答案问卷,以确保回收率及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录入和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实习生对整合医学的认识

2.1.1整合医学概念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整合医学概念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2整合医学内容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整合医学具体内容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3整合医学模式应用的目的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整合医学模式应用目的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实习生对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方面的认识

2.2.1急救医学医护人员要求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急救医学医护人员要求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培训前便十分熟悉(选择最佳选项的人数均占90%以上)(表4)。

2.2.2急救医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急救医学工作的内容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培训前便十分熟悉,提高不明显(表5)。

2.2.3急救医学组成部分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急救医学组成部分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培训前便十分熟悉(选择最佳选项的人数均占90%以上)(表6)。

2.2.4急救医学技术在实际工作应用原则 统计学分析显示,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急救医学组成部分的认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培训前便十分熟悉(选择最佳选项的人数均占90%以上)(表7)。

2.3实习生对长钢丝引导下胃肠管更换术的应用程度

培训前后,实习生对长钢丝引导下胃肠管更换术的应用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整合医学理念提出时主张组织多学科团队重视研究过程和方法论的探讨,主要理由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整合、系统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的整合、生物科学与人文哲学的整合和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整合[7]。整合医学是从人的整体角度,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整、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整,即整理的整,是方法,是手段,是过程;合,即适合的合,是要求,是标准,是结果。内涵包含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的统一[8]。在疾病认识上,整合医学需要从遗传、生活方式、治疗方案、预后、最好临床依据、生物信息学办法预测疾病的整体转归,在疾病处理上重视的不是给患者一个方法而是要给出一个方案,该方案包括疾病的最优化治疗、二级预防、生活方式和心理调节等全过程指导[9]。

整合医学在急救医学教研方面的应用,国内外未见密切相关文献报道。李丽君等[10]述整合医学发展应始于急诊和重症医学,将急危重症医学进行整合改革,将相关领域最先进的理论和临床技能渗透及融合到疾病的急危重症阶段的新医学学科,必将有益于大量急危重症及多脏器病变患者的治疗。病例导入式教学法(CBL)[11]、情景教学[12]、分层次多元化培训模式等在本科医学教学或培训的应用[13]文献于国内可见,在国外发现加强心脏生命支持(ACLS)教育模式在本科急救医学教学的应用[14]和混合模式在训练外科和急救医学住院医师中的应用[15]的文献,目前国内外均未见述及整合医学在急救医学教研中的应用的文献。

本研究设计干预前后发放相同的试卷,基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16],PBL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加强记忆效果[17];也是自身对照的需要,同样的实习医生培训前后答同样的问卷,影响因素只有培训。

本课题组从3个层次向实习医生讲授了整合医学的概念和内容、整合医学模式在急救医学方面的认识和医院、应用。通过自身对照,让实习医生在授课前后做同样的问卷,把问卷汇总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培训前后,实习生对整合医学概念、具体内容等的认识有显著差异,实习生对急救医学组成部分的认识无显著差异,且在培训前便十分熟悉。可见在急救医学带教中向实习医生传授整合医学内容是可行的、有效的。在实习医生培训后,确因某些原因少量问卷未能收回,虽对研究结果影响不大,需要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杨镇州,蓝保华,何昊,等.用整合医学理念提高肿瘤内科临床带教质量[J].重庆医学,2016,45(7):995-996.

[2]尤青海,桂淑玉.整合医学模式下呼吸系统疾病教学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2016,21(10):1923-1924.

[3]王立红,顾岩.整合医学模式下呼吸系统疾病教学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9(1):37-39.

[4]徐晓旭,孙文萍,朴荣日,等.用整合医学模式下影像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31(5):561-562.

[5]龚淼,李莉,周美琪,等.以整合医学为导向的组织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8):782-785.

[6]邝学军,彭钊,王建钧,等.整合医学理念融入肝胆外科教学查房的实践与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 18(2):72-75.

[7]王永炎.整合医学理念的形成与提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7):533-535.

[8]樊代明.整合医学的内涵及外延[J].医学与哲学,2017,38(1A):7-13.

[9]吴玉章,方建群,李燕,等.整合医学理念下医学教育学科及管理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医学教育管理,2016,2(3):509-512.

[10]李丽君,高彦霞,陈尔秀.整合医学发展应始于急诊和重症医学[J].医学争鸣,2014,5(1):19-21.

[11]方涛.CBL教学法在急救医学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4,(9):84-86.

[12]吐妮莎古丽・外力.情景教学在“急救医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64.

[13]张连荣,谢少清,张小红,等.分层次多元化培训模式在急诊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 15(30):3169-3170.

[14]Polglase RF,Parish DC,Buckley RL,et al.Problem-based ACLS instruction:a model approach for undergraduate emergency medical education[J].Ann Emerg Med,1989,18(9):997-1000.

[15]Noeller TP,Simish MD,Holmes L,et al.A theme-based hybrid simulation model to train and evaluate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J].Acad Emerg Med,2008,15(11):199-206.

[16]瘟⑾模李国霞,李娇,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整合课程的启示[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44-746.

[17]尤青海,牛成成,朱钟鸣,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呼吸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11):1941-1943.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6

    医学院校应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加强本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并使学生养成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的良好的法律素养。这对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实现新医改的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为全面了解安徽省主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的现状,笔者所主持的课题组以“安徽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现状”为主题做了调查与研究。

    (一)调查对象

    调查采用分类分层抽样方法。调查对象包括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等省内4所主要医学院校的近1000名学生以及附属医院的220名临床医务人员。从2006级、2008级和2009级本科生中随机抽取1000人,发放问卷(A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6份(占94.6%);医务人员中,发放问卷(B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占96.36%)。调查组走访了相关教学人员,收集了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还走访了淮北市人民医院、宿州市立医院和蚌埠市中心医院等单位的医患关系处理部门。调查结束后,调查组成员进行分组讨论、总体研究,对我省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德与法制教育教学状况、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参考有关学者对国内外一些医学院校进行的类似调查及研究结果,从中可以较清楚地反映出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的整体状况。

    (二)调查内容

    一是调查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以及师资等状况;二是调查本专业学生对开展医德与法制教育的认知状况、实际效果及存在问题;三是结合学校教育和医院临床工作实际,了解学生和医务人员对新医改背景下高校加强本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全部调查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管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医学生对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和新医改的认知较为明确

    调查中,学生对“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条件”的认知如下:回答应具备“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与良好的法律素质”的学生占84.67%,表明本专业学生入学后通过2至5年大学学习和对现实的思考,对其未来职业规划已有较明确的定位。在本专业“开展学生医德与医疗法律知识的学习对未来工作的影响”一题中,认为“能维护自己的权益”和“能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学生合计达86.79%,体现了本专业学生对未来职业要求有较明确的认识。对“落实新医改提出的‘构建健康和谐医患关系’应做到下列哪些?”这道多选题的选择结果(见表1)表明:广大学生一方面赞成党和国家推进新医改政策,另一方面迫切希望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加强医务人员医德与医疗法律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占85.41%),将医德与医疗法律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医德与法制教育状况和效果不容乐观

    1、学生对本专业的医德与法制教育状况的认知

    统计结果(表2)表明:学生对本专业培养方案关于医德与医疗法律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仅为30%左右;获得医德与医疗法律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医学伦理学和医疗法律公共课”(占60.68%);对所讲述的内容认为“学时适中、内容丰富、效果良好”的学生仅为27.58%。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对所开设的医德与法律等人文课程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仅有约半数的学生表示“学过、较熟悉”或“学过、掌握一些”医德与医疗法律知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成为造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中对目前医患关系“不满意”和“不清楚”的人数合计达66.28%。

    2、临床医生对本专业的医德与法制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中作用的认知

    调查中,认为“一名合格医生应具备的条件”是“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与良好的法律素质”的医务人员占82.55%,这一结果与被调查的学生的认知(84.67%)基本一致;对“您认为对医学生进行医德与法制教育同现代医学教育的关系”这一问题,选择“是其重要内容”和“有一定联系”选项的人数合计达89.15%,体现出加强本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调查还表明(表3):医生认为“加强本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在未来医疗实践中”既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赞成者达74.52%,这同被调查学生的认知相比更具理性),又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医疗卫生单位的健康发展(医生中认为“所在医院每年因医疗纠纷支出占全年业务总收入的比重”在3‰以上的比例达45.28%)。

    3、学生和临床医生对本专业医德与医疗法律等人文教育改革期待强烈

    表4显示,学生和医生迫切希望对当前医德与法制教育的现状进行改革。医学院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加以完善,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一般讲授”方式(学生和医生赞成者分别为15.01%、18.87%)。只有探求“医、德、法”有机结合、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医学人文教育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促进新医改目标的实现。

    4、医学院校医德与法制教育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学本科院校普遍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取得了较大成绩。本次调查表明(表51:安徽省四所主要医学院校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必修课中,人文社科课程学时数比例达10.85%-14.05%,同时各高校均开设相关人文选修课程。这同上世纪末人文课程偏少、学时约占总学时8%的状况相比有了较大进步。但是,分析发现,各校所开设的人文必修课程仍然停留在以政治教育为主的意识形态类课程上,而作为主要塑造学生医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医疗卫生法规”等课程的学时数仅占人文课程总学时的20%左右。各院校从事本专业医德和医疗法教育的师资队伍仍停留在“学人文者医学知识欠缺,学医学者人文知识不足”的层面。如某所院校的“卫生法学”课程是由社科部清一色的法学专业教师承担,且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而某高校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仅作为限选课。调查还表明,人文课程大多安排在低年级进行理论授课,教育主体缺乏临床体验,缺少在实践中养成人文素质的机会。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新医改的要求,医学院校要逐步确立和强化新医改背景下的医学科学发展观。教育目标必须更多地强调敬业精神、人文和科学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培育高人文素质的技术人才。作为医学人文教育核心内容的医德与法制教育应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予以改革和完善。

    (一)确立符合新医改政策的医德和法制教育观

    1、当前医务人员和医学生的医德修养与法律素质不适应新医改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体制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经济生活领域的假冒伪劣、分配不公;政治生活领域的贪污腐败、徇私舞弊;社会生活领域的诚信缺失、坑蒙拐骗等。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和前一轮医改造成医务人员思想混乱,部分医务人员在金钱和物质利益诱惑下心态失衡。收受红包,接受商业贿赂、药品回扣,“天价医疗费事件”等阴暗面频频曝光于新闻媒体。还有近期发生在南京的“徐宝宝”事件、广东的“活婴被当成死婴丢弃”事件和“孕妇保胎护士却错发堕胎药”事件等,都不同程度折射出医疗行业部分医务人员医德的缺失和法律意识薄弱。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造成医学生在专业思想、人生价值、学医目的及卫生服务信念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缺陷,相当数量的学生医德观念淡薄,助利化趋向比较明显。调查表明:有41.75%的学生选择本专业的目的是“受人尊重、收入较高”和“有利于就业、工作稳定”;同时,医德主体的责任意识总是不敌自我保护甚至过度自我保护意识。对于“您最希望通过医德与法律学习所获得的帮助是(可多选)”这一选题,选“医疗纠纷防范”的学生和医生分别为78.12%和69.81%,选“日常维权”的学生和医生分别为67.87%和65.57%。

    本次被调查的医生整体学历层次高(硕士以上者占总数的49.06%),专业技术水平强,但对医患关系的认知仍需提高。他们中认为医患关系是“施救者与被施救者”的人数占25.46%(学生占35.20%),这说明中国传统医学中“施恩救世”的观念根植于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脑海中,不符合现代执业环境要求。

    2、改革与完善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德与法制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应建立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符合新医改要求的医德与法制教育体系。有关部门应组建一个由医学教育、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医事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专家组成的研究机构。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7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模式;重要性;综述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一名词的提出,使医学与生命科学联系密切、相互作用,人们开始重视人文素质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乃至世界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必须顺应当前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法律知识,打破传统医学弊端的壁垒,进而促进我国医学教学的有效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医学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医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低下,一些医患纠纷所带来的惨痛代价让我们难以承受,加上网络、媒体的大肆宣扬,引起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这些现状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当务之急、大势所趋。国内外学者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人文素质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求以及教育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同时这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张宏[1]认为:我国当前的医学教育模式要求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人才,除了专业的医学技术水平,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医学技能固然重要,然而人文素质却是对一个人责任心、爱心、耐心的综合体现,只有实现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医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杨晓东、马雪梅、孙云晖[2]等人认为: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已经被时代摒弃,开始注重对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对病人的关心和照顾,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因此,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开始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余天雾、李静[3]等人认为:当前的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社会医疗纠纷案件频繁发生,这大多数是由医患矛盾引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对医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我国当前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现有的临床医学经验,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是我国医学模式转变的需求,也是病人的文化、情感、健康的需求。吴珊珊、李艳艳、李微霞[4]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医学生选拔与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校园文化体系没有建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法律维权意识淡薄,法学课程与医学课程缺乏有效地链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这一方面能够帮助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医学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使其爱岗敬业,为患者着想,丰富其自身的内涵;另一方面能够对当前社会的医患矛盾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缓解医患纠纷频发难题,进而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

所谓医学模式,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医学的一些基本观点与思维方式,它与社会经济、政治相适应。而经济政治的发展反作用于医学模式,创新医学模式才能适应经济政治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我国的医学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郭瑞[5]认为:我国近代医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它主要致力于对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疾病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然而,新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存在法则,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将疾病作为中心,医生起到主导作用,身体上的疾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心理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仅仅以技术为中心难以满足社会对医学的发展需求。医患关系变的单一且冷漠,且与利益挂钩,忽略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对患者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加重了治疗负担。因此,必须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实际,对患者要兼顾疾病与心理的关怀,顺应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卢书明、李春艳、李艳霞、路岩、段志军、杜建玲[6]等人认为: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主要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力度不够。这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对现实利益过于看重,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缺乏医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不仅对医患关系认识不到位,而且还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待患者更是缺乏耐心与同情心,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持不严谨态度。医学生难以明确自己和患者的权利和义务,不能用法律的天平来衡量自己及其患者的行为,医学生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医患关系缓和的强有力的保障。医学生应尊重法律,从法律层面去考虑医患问题,用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会增加患者的信心,使患者增加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对患者基础的问题细心讲解,保障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信息的对称,解除医生的后顾之忧。有了法律的保障,医生才会放心大胆投入到治疗工作之中,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的发生。法律素质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素质,为医学新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生能够综合社会、心理、生物等多种因素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这也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彭恩胜、傅琛[7]等人认为: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知识素养与外在表现,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定要将人文素质作为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对医学生来说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要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与医学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实现全方面的发展。其次,当前的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院与患者之间成了一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只有具有人文素质底蕴的医生,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全方面的关注患者,使医患间形成和谐、良好的关系。最后,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完善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使我国的医学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道路。邱晓霞[8]认为:当前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法律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闹”问题加剧,因医疗事件产生医患纠纷甚至走上法庭的现象逐年增多,引起社会的恐慌,这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法律知识的培养,提升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能够使医生在医院工作中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针对我国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必须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有效的改革。彭恩胜、傅琛等人认为:我国的大多数医学院校缺乏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结构的资深教师团队。即使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却缺少人文素养教学方面的能力,造成了医学生专业医学技能与人文素养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不能够满足当前的医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医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出一批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使其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动力基础。陈芳、赵海录[9]等人认为: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会有50%左右的医学生从事医疗服务,为了使这些医学生能够顺利上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必须为他们提供充分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体验,学到一定的医学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这种实践效果远比单一的课堂知识的学习更为有效。把传授法律道德知识与法律的实践结合起来,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知识维护自己及其患者的合法权益,切勿使学习的法律知识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把法律的意识贯穿于对医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和课程学习的始终。孙鹏、刘诗权、胡智昕等人[10-12]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认识。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促使教师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而忽视法律等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促使医学生在举手投足间将法律作为行为准则,转变为内在的道德,为以后成为医务工作人员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开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演讲比赛以及话剧大赛等活动,使医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请法律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分析具体的案件深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促使医学生学会将法律知识与医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有的放矢。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医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念,不为外在的物质条件而转移,进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巩建鹏、李燕琼[13-14]等人认为:要想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就必须加强医学生的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将医学生真正置身于医学活动中。这一方面能够提升医学生的专业医学技能,另一方面能够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对于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外部要求。因此,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体制,丰富教育形式,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变医学生法学知识不足的局面,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医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的医学模式,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宏.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8):51.

[2]杨晓东,马雪梅,孙云晖,等.构建新医学模式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1):1537-1538.

[3]余天雾.探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60-161.

[4]吴珊珊,艳艳,李微霞.独立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6-38.

[5]郭瑞.新医学模式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视听,2012,(6):67-69.

[6]卢书明,李春艳,李艳霞,等.临床教学中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4):441-444.

[7]彭恩胜,傅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21):65-67.

[8]邱晓霞.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探讨[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8):757-759.

[9]陈芳,赵海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路径思考[J].神州,2014,(5):49-50.

[10]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11]刘诗权,毛业波,唐国都.新医学模式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及途径的思考[J].内科,2013,(1):79-80,101.

[12]胡智昕,曾娟.新医改背景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青年时代,2014,(14):62-63.

[13]巩建鹏.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及学生人文素质情况调查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15,(17):246-247.

[14]李燕琼,夏波.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教育的全程———谈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8-19.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8

西医,亦即是现代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实验、观察和实证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是开放式的,与现代科学中的生物学、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紧密相连、互相渗透;它的发展是从宏观不断走向微观,一步一步向生物内部深入的过程,是现代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中医理论源自于古代哲学,秉承了中国人特有的类比思维模式。它的主要内容有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学说。这些学说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学,都是运用哲学的思辨方法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治疗进行宏观上的把握。与现代自然科学相比较而言,中医更具有人文科学的特性。由于缺乏西医学上的解剖结构、实验论证、观察推理等方法,其认识的层次比较表浅,不分明;它只有宏观上的把握,没有微观上的深入研究;并且缺少通用的现代科学语言。因此,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但发展很缓慢,不但没有产生突破性的进展,反而与现代自然科学距离越来越远。以至于现在,中医被很多人认为不属于自然科学,甚至有人认为其不是科学、甚至是伪科学,应将其废除。关于这一观点,当代的中南大学教师张功耀和当年法国传教士李明、俄国传教士塔塔村诺夫的话很能说明问题。李明说:“两千多年前,黄帝写过有关论著,从那时开始,中国的医生就把这一学科看成是整个医学的基础。他们在医学上从未取得过较大的进展”。塔塔村诺夫说:“确信中国的医书都是按照同一种模式,根据古代医书一字不差而写成的之后,我们便不再需要注意了解近代出版的医书和古代的医书……无论是二三百年之前出版的书中,还是距今相当近的时候出版的书中,医学的所有原理和主要基础知识,都是一样的。他们有着共同的来源:《黄帝内经》”。2006年张功耀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和网络上,发表了“告别中医中药”的一系列文章,呼吁国家采取办法“推动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系,回归民间”,他的观点曾获得了包括西医专业人士在内的很多人的广泛响应。他说:“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中医不是什么积极的文化,更说不上是什么科学,都不够格称为伪科学”[6]。

当代医学生的中小学教育经历都是应试教育。他们所接受的教育,除了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外,自然学科仅仅是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学等,很少涉猎到其他领域的学科。医学生的这一教育背景,使他们在面对中医和西医这两种医学体系的时候,更容易认同西医,更容易接受西医是科学并且西医比中医更加科学的观点。上中医课时,笔者对所在校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第一个问题是“上中医课前,你了解中医吗?”备选答案有三个:一是听说过,但不了解;二是听说过并有所了解;三是了解。70%的学生选择第一个选项,表示听说过,但不了解。第二个问题是“中医和西医哪个更科学?”备选答案有三个:一是两者都科学;二是中医比西医科学;三是西医比中医科学。86%的学生选择第三个选项,认为西医比中医科学。第三个问题是“你有兴趣学习中医吗?”备选答案仍有三个:一是感兴趣;二是好奇想了解一下;三是不感兴趣,但为了考试被迫学习。80%的学生选择第二和第三个选项。这一调查结果,从某个方面说明了当代的西医学生,普遍持有西医比中医科学的观点,并且缺乏学习中医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而且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没有兴趣,学生自然就不愿意学习中医了。

2西医与中医理论存在巨大差别,难以理解中医

西医是来源于西方国家的医学,与东方的中国不同。它研究的医学是基于解剖与实验,从微观入手,以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直观、可视、可实证的方法研究人体,并以之为基础论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一门学科。其方法与现代科学具有一致性、同步性。中医学则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主要以援物比类、司外揣内、心法等方法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缺少现代科学通用的方法手段。两者在方法学上存在根本不同的认知方法。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中西医理论差异就出现了。虽然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但是其理论却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渗透于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每一个角落。归纳起来,中西医理论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表述;二是对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诊断治疗的认识。语言表述上,中医更加明显地具有哲学思辨、人文学科的特点和色彩;而西医则是具有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学等现代科学通用的语言。在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同一个组织器官有着不同的功能描述,同一种疾病有着不同的病理、病因解释和不同的治疗手段。这里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一个例子是关于内脏“脾脏”的功能,中医认为其具有“运化、统血”的功能。在人体出现消化不良、出血等情况下,要考虑脾的病变;而西医则认为其是免疫器官,与中医的消化功能根本不搭界。另一个例子是,病人出现多尿、尿有甜味、消瘦等症状时,中医的诊断是消渴病,其病理机制是阴虚燥热、津伤;而西医的诊断就叫糖尿病,其机理是人体胰岛素减少或抵抗,血糖升高所致。西医院校的课程设计,一般是临床医学专业第一年安排西医基础课程,第二年或往后才安排中医学这门课,这一设计无疑使学生在学习中医之前形成了一种西医的思维定势。这一思维定势将束缚学生对与西医理论有着巨大差别的中医学的理解和学习。在教学中,笔者也观察到,对于中医的脏器生理功能的学习中,其与西医有关联的内容,学生容易理解与记忆;而与西医无关或者在西医学中根本不存在的一些内容,学生则很难理解和记忆。有一个考试题目为“中医心脏的生理功能有哪些”,80%的学生能答出“心主血脉”的功能;而仅有30%的学生能答出“心藏神”这一功能。究其原因,很明显中医“心主血脉”与西医“心为血液循环动力器官”的认识有相似之处,学生容易理解记忆;而对于“心藏神”,神是意识思维,西医认为其属于脑的功能,心脏并无此项功能,因此学生便难以理解和记忆了。

3对策

3.1要突破学生中医无用论的惯性思维学生存在“西医有前途、西医更科学”的思维惯性,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医无用论”。无用就没有学习的必要,没有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因此,突破学生西医的思维惯性,首先就是要破除其所形成的“中医无用”的观点。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存在就是合理的。中医能生存几千年,自然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医的疗效性。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是公认的。疗效不管大小,只要有效就是其存在的最大理由。医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解决人类疾病的痛苦,而中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病人的痛苦。尽管用西医理论还无法解释其疗效的内在机制,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其疗效的评价。同时,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的这些疗效性,正是当代科学研究中医的动力所在,这也是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必要性的所在。第二,中西医具有互补性。西医理论强调微观,其优点是研究深度逐层次不断深入,也正因为如此,其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对人体的认识缺乏整体分析、横向联系,易出现片面性、孤立性。而中医正好相反,它强调的是宏观整体观。它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本身、人体与外界的社会、自然环境都有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中医的这一整体观念理论,对西医的研究方法是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目前正在倡导的整合医学,就是中医整体观念理论在西医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另一方面,当今西医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但对于疾病仍存在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还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当中有的正好是中医的强项所在。一个较浅显的例子,绿脓杆菌的感染,虽然几十年前发明的抗生素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但由于现代抗生素的滥用,绿脓杆菌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不断增多,使西医已经解决的问题又成了新的问题。而中医在这方面却显示了它的独特疗效。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调整了人体的整体状态,调动人体内一切抗病因素抑制耐药的绿脓杆菌,最终治愈疾病。类似的例子,临床上已有大量报道,人们在临床实验中亦亲身体会过,这也是得到了包括西医在内的医学界的认可。

3.2突破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认识的惯性思维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等的认识是以解剖、实验为基础的,它的角度和语言表述明显区别于中医,两者存在较大差别。千万个差别里面,最典型并且最容易困惑学生的就是同一个器官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理功能。中医和西医对人体脏腑、组织的观察,都有心、肺、脾、肝、肾、大肠、小肠、心包、胆、血液等器官。但是中医和西医对这些器官功能、解剖位置的认识却是不相同的。西医院校的学生总是不由自主地用西医学上关于这些器官的功能、解剖位置去认识理解中医关于这些器官组织的功能、解剖位置,这就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增加了学生学习中医的难度。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突破学生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西医思维惯性的关键点,就是突破西医对脏腑器官,血液组织的惯有认识,灌输中医关于脏腑,气血津液学说的内容,使他们在接受中医理论的时候,又能与西医进行比较区别。作者曾经设计了一个突破西医思维定势的例子。上课时,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一个问题“肝脏在什么情况下没有解毒功能”,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受到西医思维的影响,学生很难回答。大部分学生认为严重肝病,特别是肝硬化时才是没有解毒功能的肝脏。而答案是“中医的肝脏”,因为中医的肝脏是不存在解毒这项功能的。这打破了学生已有的西医关于肝脏生理功能的惯性认识,建立起中医的思维。学生对于中医脏腑、气血津液学说难理解的问题解决了,中医难以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上一篇:对自然地理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