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司法对法官的影响

时间:2022-09-19 02:19:54

能动司法对法官的影响

摘 要:"能动司法"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司法实务部门和法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尽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其均尚无统一的认定,但该理念对整个司法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本文试图从能动司法理念的要求和内涵出发,结合实践,讨论能动司法对法官这一司法主体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能动司法、法官、思维模式、法官角色

能动司法,主要是指司法主体在司法活动中,既不能因法无规定而拒绝裁判,也不能绝对中立、被动,而应着眼于社会的安定和谐,积极行使权力,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解决纠纷,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笔者认为,能动司法对法官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能动司法改变了法官的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法官的行为标准大致可归纳为:独立、被动、慎行。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快,大量形态各异的社会问题频现,法律所承载的价值和理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法官的行为标准和思维模式跟上形势的脚步。"时代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民法官的司法方式。"①

(一)由被动转向主动

能动司法倡导法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被动受理案件、被动听取当事人列举证据的习惯模式,变被动为主动,贯彻到司法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如主动联系企业、群众,为其提供法律建议;在纠纷发生时,主动组织调解工作,争取讼前化解矛盾;为弱势群体提供司法便利,提供上门立案、预约立案等司法服务;审判中,必要时依职权主动调取证据,促进案件的公平和效率;在涉案人数较多或有其他必要情形时带案下访,主动面对群众,解决突出问题,化解纠纷。

(二)由片面转向全面

能动司法追求案件的社会效果和个案正义的统一。这就要求法官在判案时,全面看待案件背后的社会效果,不能孤立、机械地办案。同时,能动司法为纠纷的解决提供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法官在处理纠纷时,应全面看待案件的细节,鼓励当事人选择最优的处理方式解决纠纷,促进纠纷及时、有效解决。

二、能动司法调整了法官的角色定位

(一)创造性司法解释者

社会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不断有新的争议出现在法官面前,没有先例可以遵循,即使有先例可供参考,机械的借鉴也可能导致不为当时社会所接受的判决。在能动司法理念中,事实判断和法律适用在法官那里不再是一个机械的动作,而是包含着法官的智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法官可以根据自身经验、知识、社会一般观念来创造性的解释和适用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裁判者,而是兼具解释性立法者的角色。

(二)"身兼数职"的法官

王胜俊院长指出:"能动司法是人民法院司法理念的重大创新。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不能因循守旧、被动应付,而必须主动服务,积极作为"。在"主动服务、积极作为"的引导下,法官的角色将不限于具体案件的裁判者,法官的职能还将扩展到潜在纠纷的预防、已有纠纷的多种方式解决、法律服务、司法建议等方面,成为纠纷的调解者,政府决策的顾问者,群众法律意识的教育者,法律文化的传播者等方面。

三、能动司法扩展了法官的工作内容

首先,能动司法要求广大法官依托审判工作,成为"社会工作者"。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涉及面广、事关社会稳定的中,发挥审判的职能作用,妥当处理好各方矛盾冲突,运用法律的智慧,配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其次,能动司法要求广大法官依托司法职能,积极帮扶献言献策,成为"法律顾问"。注意透过审判工作发现和分析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及时向所在辖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相关建议,主动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法律层面上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解决潜在纠纷的主动权。

再次,能动司法要求法官发挥司法的社会引导功能,成为"群众工作者",以"司法为民"为指导,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为群众宣传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惑,解决人民群众内部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引导人民群众自觉知法、守法、用法,引导社会尊崇正义、提倡诚信,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能动司法对法官的素质提出新要求

能动司法的实施依赖于法院具体制度的建立和法官的积极执行,能动司法效果的实现需要一大批职业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广的法官,这是能动司法成功的主体条件。在能动司法的语境中,法官的自由裁量空间更大,角色内涵更丰富,这也意味着他们承担了更大的责任。能动司法对法官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客观上--"能"

沈家本有曰"夫法之善也者,乃在用法之人,苟非其人,徒法而已。"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官是连接法律文本与社会的纽带,是实现个案公正从而达到社会公正的关键环节。

能动司法对法官素质的要求,首先表现为法官了解案情,运用法律的能力。这是司法对法官素质的基本要求,能动司法的理念要求法官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司法技术,在裁判时,不刻板的关注法律条文,而是以法律条文为指导,综合考量案情,做到裁判的实质公平。

其次,能动司法对法官素质的要求表现为增强法官综合考量社会效果,提高裁判质量的能力。司法是人的过程,法官是司法过程的主导者,因此司法过程不可避免的会牵涉到法官本身的知识、智慧、情感、缺陷和弱点。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任何的案件也处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网络之中,个案的裁判,不仅仅要考虑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还要考虑到判决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在个案裁判中回应社会司法需求,通过执行政策等将法律规则的有效性与公众司法需求度紧密联系,寻找平衡利益格局、解决社会利益冲突的最佳分配方案,增强司法的公信力是能动司法的题中之义。

再次,能动司法对法官素质的要求表现为法官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积极履行自身职权,要立足于案情本身,放眼于案件之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党和国家的政策,判明办案方向,把握案件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西方国家能动司法的实施,都是以高素质法官队伍的形成以及维系法官队伍良好素质的系统化制度体系较为健全为基础的,相比之下,我国司法队伍的素质和相关制度都火候不够,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西部和经济落后地区基层法院法官的素质亟待提高。

(二)主观上--"动"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司法工作要克服的困难也非常多。能动司法对法官的主观态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动司法要求广大法官树立"司法为民"意识,深入基层,特别是要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去。将积极性渗透到法官工作的各个环节,化解群众内部纠纷,提供法律服务,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同时,能动司法对法官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官的职业操守关系到司法的公正与权威。能动司法延伸了法官的职能,使得广大法官掌握了更多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司法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进一步增强,掌握司法资源的法官面临的诱惑日益增多,加上我国司法系统内部激励制度不足,刺激法官"知法犯法"的因素逐渐增加。因此,除了制度上强化法官激励监督,也要求法官自觉抵御腐朽思想的侵扰,坚守法官的基本职业道德。"能动司法不是包揽一切,任意妄为,而是要做到积极有为,有依法司法,既不缺位、不虚位,又不越位、不错位。法官必须做到能动,而不盲动。"②

结语:能动司法理念对整个司法乃至社会体系的影响是巨大的,具体到法官这一司法主体而言,能动司法拓展了法官的角色内涵,要求广大法官转变思维模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司法事业当中,回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

注释:

①公丕祥:《能动司法与社会公信:人民法官司法方式的时代选择--"陈燕萍工作法"的理论思考》,载于《大法官论坛》,2010年第4期。

②公丕祥:《能动司法与社会公信:人民法官司法方式的时代选择--"陈燕萍工作法"的理论思考》,载于《大法官论坛》,2010年第4期。

作者简介:卢华斌,女,汉族,1988年7月生,江西九江人,华南理工大学2010级法学硕士,专业及研究方向:法律史。

上一篇:浅析债权侵权行为的要件 下一篇:票据抗辩制度的立法现状分析及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