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2:33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1

>> 古民居的地域性差异 地域性视角下对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探析 中国古代的占卜与地域性 中国古民居旅游研究综述 潮汕传统民居的生态地域性简析 中国古代绘画地域性研究述评 工业遗产保护视角下辽宁城市节庆民俗地域性开发初探 浅谈古民居的修复与改造 传统民居地域性特征研究 浅谈中国古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相关问题 浅谈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的必要性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 地域性在小区设计中的体现初探 地域性民居文化与安置房设计 山神信仰:社会结合的地域性纽带 浅析中国建筑的地域性 重塑公共视野下的城市景观地域性 建构背景下的地域性呈现 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性表达 建筑地域性研究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图8 长滩子大院窗花细部

图7 空间主从 尊卑关系

在礼俗文化影响下,古民居轴线序列有着严格的主从、尊卑关系,

其造型与细部蕴含着教化理念,如对祭祀信仰空间的特殊设置(图5),

对堪舆之术的敬重与依赖,以及对地方性风俗的传承与发展。在规制

文化影响下,古民居必须在政府所允许的营建形制之内,不得越级;

受到当地经济制度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构造细部;又受到当地土地

制度(井田制、庄田制、族田制)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形制;其建构

也受到当地宗法民约的影响而呈现不同形制。因此社会地域性要素影

响下的古民居修复策略,必须严格考察论证古民居所处的地域文化以

确保修复时准确地获取其形制、构造细部、传统工艺、文化情感的原

真性信息源。

如在重庆潼南双江古镇长滩子大院的保护性修复中,十分注重对潼

南双江古镇地域文化的发掘考察。尊重原院落布局的“觅龙形势”(图6),

清除加建建筑对原有布局的影响,维护其整体建成环境的完整性。在院

落的空间形制上拆除后期改建部分,复建倒塌部分,恢复原有形制的主从、

尊卑关系(图7)。在潼南双江古镇文化传统影响中,流传着对于为学清雅、

为商富贵、为官显赫的理想以及对于福寿双全的愿望。这些理想与愿望

均生动地反映在了长滩子大院的细部雕刻中,通过对残存的帘架窗棂构

造细部与雕刻进行文化解读与技术复原(图8)。

3 技术组织影响下的古民居修复策略

在中国农耕社会影响下的技术组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季节性、

稳定性,主要由匠做组织、材料选取、结构技术、岁修制度组成。古

民居的建构受到各个时代技术组织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结构、材料、

构造细部、传统工艺里。

匠做组织涉及到工匠间的分工与合作、构件的制作与运输以及建

筑的营建与后勤,古民居受匠做组织的影响而呈现不同构造细部与工

艺。选材涉及材料的地域性特征,同时亦与屋主的社会地位、风尚与

传统息息相关,古民居受材料选取的影响而呈现不同材料做法。结构

技术涉及到建筑结构对待水平力与重力体系所做出的地域性回应,古

民居受结构技术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结构做法。岁修制度涉及到居住者

在建筑自然与人为的老化因子下所采取的措施,古民居受岁修制度的

影响而呈现不同材料与工艺。因此社会地域性要素影响下的古民居修

复策略,必须严格考察论证其所在区域的技术组织以确保修复时准确

地获取古民居结构、材料、构造细部、传统工艺的原真性信息源。

如在重庆磁器口古镇禹王宫保护性修复中,所采用的修复技术均建

立在磁器口所在区域的典型川东民居构筑体系内。禹王宫的结构技术采

用了抬梁构架与穿斗构架的组合构架方式,这是西南地区传统大空间木

构建筑的典型构架手法(图9)。在修复中保留其台梁构架及驼峰等构件,

对其进行加固维修(图10)。在修复中的材料选取上,均采用当地木料

与做法,拆除后期加建隔墙,恢复原有夹壁墙、装板墙(图11),恢复

大殿的原有形式、门廊,对缺损的构件按照原样进行修复与复原。

图9 禹王宫修复后抬梁式构架图10 禹王宫修复加固后的驼峰月梁大样图11 禹王宫夹壁墙、装板墙大样

图12 适应巴渝气候特征的夹壁墙现场施工图13 源泰和大院修复后的挑檐图14 源泰和大院深出檐屋面修复前后对比图

图15 源泰和大院天井、敞厅和过厅的轴线序列

4 环境气候影响下的古民居修复策略

中国幅员辽阔,经过世代积累的古民居营建具有极强的气候适应

性。环境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古民居的选址布局、形制、构造做法里。

古民居受到温差与风向的影响而采用不同选址布局与形制,受到

辐射与湿度的影响而采用不同形制与细部构造。如古民居在寒冷地区

为了防止热源散失,倾向于密闭性设计;干热地区为了缓和昼夜温差

过大,倾向于紧凑布局,减少向阳面积,设计高窗与浅色墙面,减少

太阳辐射;湿热地区为了防止湿度过大与辐射过于强烈,倾向于深挑檐、

大凉台、连廊、遮阳装置等。因此社会地域性要素影响下的古民居修

复策略,必须严格考察论证其所处的环境气候以确保修复时准确地获

取古民居的选址布局、形制、构造做法的原真性信息源。

如重庆属于湿热气候地区,潼南双江古镇也具有典型的“高温、

高湿、多雨、风缓”的气候特征。潼南双江古民居在适应此类型气候

的长期营造中,形成了特定方式的空间布局与构造措施。在其他地域

性因素佐证的前提下,重庆潼南双江古镇源泰和大院的保护性修复在

对其损坏墙体复原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当地传统做法,即白灰抹面竹

编夹壁墙和木构装板墙体系(图12),以利于通风、散热、防潮;在

对损坏的挑檐复原中,也采用了大挑檐的方式以适应当地多雨、高温

的气候环境(图13,14)。在确定中轴线上正房是否为当今现存的敞

厅模式时,通过对当地气候的特征分析以及从当地古民居应对这种气

候所采用的适应性策略推断:源泰和大院利用天井、敞厅和过厅的轴

线序列来组织交通以及采光通风(图15),而这种模式在潼南杨氏故

居群中也多次得到验证。

5 经济变迁影响下的古民居修复策略

在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经济体制下,社会结构与功能稳定、单一,

经济变迁渐进、缓慢。古民居受到各个时代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选址布局、形制、材料、构造细部上。

在传统社会里,古民居受到经济政策的变迁而采用不同选址布局

与构造细部;受到经济结构的变迁而采用不同选址布局与形制;受到

经济重心的变迁而采用不同材料与构造细部。

图16 杨氏故居修复整合图图17 修复后的杨氏故居的整合区域空间形态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资料快速增长与生活需求特点策划文化展览、艺术画廊等公共性极强的文化艺术活动,置入了

日益增强构成了一个崭新的、动态的平衡。如何恰当处理好空间职能展示潼南历史文化与杨家历史兴衰的展览,实现了原真性修复

的转换与原有文化情感的表达,成为验证是否能够应对这种变迁的核与保护性再利用的有机结合。

心内容,功能置换法、传统文化功能复原法等都是较为成功的方法。6 结语

因此,社会地域性要素影响下的古民居修复策略必须严格考察所在区根植于社会地域性因素下的古民居承载了传统民间生活,具有非

域发展现状,以确保为修复后的古民居提供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专业性与歧义性,饱含了多样的人地关系。笔者通过聚落结构、地域

如在重庆潼南双江古镇杨氏故居的修复中,在其他地域性因素的文化、技术组织、环境气候、经济变迁五个部分的考察,探讨了社会

佐证下,充分考虑到当代社会剧烈变迁对传统民居的影响。由于杨氏地域性因素影响下的古民居修复策略。历史研究、现场测绘、民居价

故居所属的永祠、杨公住宅、“源泰和”大院这三组建筑属于同值分析评估与修复设计这四个阶段的古民居策略中暗藏着一条不可拆

一宗族的建筑院落,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空间呼应关系。在保证三组分的脉络关系:只有根植于社会地域性要素下,对古民居建成环境、

建筑原有原真性信息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巧妙地利用后加的连廊与整形制、结构、材料、构造细部、传统工艺、文化情感进行原真性修复,

修的广场实现了三组建筑的一体化(图16,17)。并根据三组建筑的才是贯穿古民居修复内容的一条完整脉络,

注释

1原真性原则是国际建成遗产保护领域的基本原则,用来评价建成遗产的信息源是否真实有效。

图片说明

图4/图7,8/图9~11/图13,15/图16分别根据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偏岩古镇总体规划》/《杨尚昆同志旧居保护修复工程》/《磁器口禹王宫保护修复工

程》/《源泰和大院保护修复工程》整理绘制;图5源自http:///wmzh/2008-03/24/content_12435282.htm;图6源自文献[14]。

参考文献

[1] 侯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出版社,1997.

[2] 张松.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阿摩斯.拉普卜特. 宅形与文化[M].常青,徐菁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李晓峰. 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李新建,朱光亚.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对策[J]. 新建筑,2003(4):38-40.

[6] 罗哲文. 古建维修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3):55-59.

[7] 马炳坚. 谈谈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J].古建园林技术,2002(12):58-61.

[8] 张兴国,冷婕.文物古建筑保护原则中原真性的认识与实践――以重庆湖广会馆修复工程为例[J].2005(4):1-4.

[9] 郭璇,张兴国.近代中国建成遗产保护思想的国际性诠释[J]. 建筑学报,2009,(6):24-27.

[10] 李光明. 三峡库区新滩古民居及其搬迁保护――以郑韶年老屋为例[C]. 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2009,1:139-147.

[11] 许东风,魏宏扬. 重庆传统民居空间环境对气候的适应性[J].室内设计,2001(4):1-5.

[12] 刘先觉. 古民居保护与利用的新思考[J].建筑与文化,2006(4):74-78.

[13] 钟行明. 中国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保护与传承[J].华中建筑,2009(3):186-188.

[14] 陈果. 潼南双江镇长滩子大院保护修复研究[D]. 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

作者简介

徐辉,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地域文化与建筑理论、传统民居修复原理与策略、当代建筑建构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2

埃及人均国民收入1417美元(1999年),家庭平均收入7570埃镑,人均收入4493埃镑(1美元合3.4埃镑)。过去,埃及的城镇住房以独门独院的平房为主,富裕的人家盖两层小楼。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人口剧增,仅开罗市就有15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住房危机。据了解,埃及城市现有半数住房年久失修,不少住房是危房,许多人无家可归,违章建筑到处都是,由于地价贵,不少开发商为牟取暴利,随意扩大建筑面积,甚至违章加层,时常发生塌房死人等恶性事故。有一幢7层楼房,上面竟然加盖了5层,结果大楼垮塌,死伤近百人。有鉴于此,埃及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对付住房危机,最近几年来,埃及每年新建住宅保持在27万套,投资保持每年90亿埃镑,由于埃及城市失业率高,居民普遍收入低,政府通过低息贷款资助家庭购置住房,每年提供6.2亿埃镑,年息5%,每一购房者可向政府申请1.5万埃镑的低息贷款(40年还贷期),不足部分可申请银行商业贷款。在已故总统萨达特的倡议下,埃及开展了建设青年公寓计划(也叫未来公寓计划,意为建设一批代表埃及将来居住水平和发展方向的现代化住宅),计划兴建15万套,由埃及建设部负责修建,资金的50%由企业家捐助,另50%作为私人发展商投资,租售价格由政府确定(以收回成本为确定价格的依据),目前已建成7万套。埃及的住房一般不作外墙装饰,所以城市里的住房看上去都是千楼一面的混凝土外墙,但室内装潢都比较讲究,被称为埃及城市一怪。在埃及的城镇,还可以看到许多未完工的住宅工程,屋顶上树着密密麻麻的钢筋,但屋顶下面的房屋已经使用了多年。

据了解是因为埃及的法律造成的,埃及的房屋都要交不动产税,业主于是跟政府玩起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把戏,让住宅永远处在“半拉子”工程状态,就可以永远逃避交税了,而由此造成的城市景观方面的损害,则多年解决不了,大家都觉得这是法律的失败,也有人呼吁修改法律,但至今还是老样子。

二、埃及卫星城建设的得与失

埃及国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但只有5%的土地适宜居住和耕种。为了解决建设用地,从1975年起,经过专家的论证,埃及开始在沙漠地带建设卫星城和经济型住房。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潮,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设,目前已有12个卫星城初步建成。

位于开罗市郊区十几公里的十月六日卫星城,1979年开始规划建设,卫星城分为工业、住宅、娱乐三个功能区域,规划人口65万,计划建成生态型绿色卫星城。第一期现已建成,良好的环境和配套设施,使卫星城的空气质量、绿化率等指标大大高于市区,吸引了1000多家企业落户卫星城。为了吸引企业和居民入住卫星城,埃及政府采取了三项优惠政策。

一是优惠的税收政策,规定凡在卫星城落户的企业,在10年内免收海关税和企业所得税。

二是优惠的房价,由于沙漠土地地价十分便宜,卫星城的房价只有200多埃镑/平方米,仅相当于开罗市区房价的四分之一,工业用地价格更加低廉,因此对中低收入家庭和中小企业很有吸引力。

三是简便的手续,1997年,议会通过了“投资鼓励和刺激法”,设立专门机构对外商投资实施统一管理,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和资本市场,吸引外国投资。卫星城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由政府设立一家开发公司统筹进行环境和配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统一对外招商引资,办理有关手续。

公司隶属建设部,政府之间的协调事宜由建设部负责。然而,由于摊子铺得太大,全面开发使埃及的财政不堪负担。特别是与城市市区连接的交通建设滞后,卫星城对有钱人缺乏吸引力,对穷人还是买不起住房,致使有相当一部分房屋闲置。

三、埃及重视建筑科技发展

埃及虽属第三世界,但在科技和人才方面比较重视,建设部门也重视建筑科技工作。早在1954年,就成立了建筑方面的研究中心,期间虽历经几次战争的创伤,但该中心的发展一直得到埃及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中心隶属建设部,在全国设有分支机构,除承担住房与建筑方面的科研任务外,还负责建筑材料质量及钢筋混凝土质量监测、建设科技人才培训(全国设有75个培训中心)、建设标准规范的制定,并参与全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新城规划、低标准住宅设计等工作,中心实行零预算,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也可以通过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收费补充经费不足,收费标准由建设部会同财政部制定,地方政府和外国基金组织也经常提供一些资金援助。

四、埃及重视古建筑修复和保护项目

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其中不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神往。修复和保护古建筑自然成为历届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务。

艾资哈尔清真寺是开罗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该寺占地1.2万平方米,380根大理石圆柱,三个巨大的圆顶和五个高耸的宣礼塔,构成了气势磅礴的大清真寺,反映了伊斯兰建筑风格和艺术的独特魅力。它同时也是一所荟萃伊斯兰学者、在国际上享有权威的综合性伊斯兰教大学,对这样一所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由建设部负责,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后,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开罗的城墙修复工作近几年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城墙周围曾经是开罗颇有名气的死人城,是开罗的一大奇观,在死人城里,生活着超过50万的居民,这些人都是最低层的劳苦大众,在埃及城市化的高潮中进城淘金,他们付不起房租,只好以墓地为家,与尸骨为伴,是埃及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墓地的居民情况十分复杂,居住和治安条件十分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尘土飞扬,垃圾成堆,政府多次进行清理整顿,但收效甚微。长期以来都是政府的一块心病,后来政府通过改造旧城墙,引导和资助居民搬迁,一举两得,是比较成功的做法。

埃及在修复和保护古建筑方面的主要经验,一是加强立法,在古建筑周围,严禁私搭乱建,根据立法,埃及当局采取果断行动,用推土机把金字塔周围地区包括已故总统萨达特别墅在内的房屋建筑、夜总会和其他娱乐场所统统推倒,变成绿化地带。二是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全民保护古建筑意识。三是依靠专家队伍,将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交给专家去做,不搞长官意志,修复方案要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修改,甚至要在世界范围内征求意见,方案不成熟,宁可不修。四是采取多种方式增加投入。除政府的财政预算外,主要的修复资金来自世界有关组织,各国政府援助及世界范围内的民间捐助,在世界各地,都有一批热心的志愿者,为埃及古建筑修复工程拉赞助,埃及政府及有关部门,以项目为对象,通过广泛的宣传介绍埃及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修复计划,呼吁世人为保护人类的共同遗产给予资助,为埃及古建筑的修复保护工作争取到大量的资金,差不多所有的大型古建筑修缮项目,背后都有大量的外国资金的资助。

三、埃及重视建筑科技发展

埃及虽属第三世界,但在科技和人才方面比较重视,建设部门也重视建筑科技工作。早在1954年,就成立了建筑方面的研究中心,期间虽历经几次战争的创伤,但该中心的发展一直得到埃及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中心隶属建设部,在全国设有分支机构,除承担住房与建筑方面的科研任务外,还负责建筑材料质量及钢筋混凝土质量监测、建设科技人才培训(全国设有75个培训中心)、建设标准规范的制定,并参与全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新城规划、低标准住宅设计等工作,中心实行零预算,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也可以通过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收费补充经费不足,收费标准由建设部会同财政部制定,地方政府和外国基金组织也经常提供一些资金援助。

四、埃及重视古建筑修复和保护项目

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其中不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神往。修复和保护古建筑自然成为历届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务。

艾资哈尔清真寺是开罗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该寺占地1.2万平方米,380根大理石圆柱,三个巨大的圆顶和五个高耸的宣礼塔,构成了气势磅礴的大清真寺,反映了伊斯兰建筑风格和艺术的独特魅力。它同时也是一所荟萃伊斯兰学者、在国际上享有权威的综合性伊斯兰教大学,对这样一所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由建设部负责,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后,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开罗的城墙修复工作近几年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城墙周围曾经是开罗颇有名气的死人城,是开罗的一大奇观,在死人城里,生活着超过50万的居民,这些人都是最低层的劳苦大众,在埃及城市化的高潮中进城淘金,他们付不起房租,只好以墓地为家,与尸骨为伴,是埃及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墓地的居民情况十分复杂,居住和治安条件十分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尘土飞扬,垃圾成堆,政府多次进行清理整顿,但收效甚微。长期以来都是政府的一块心病,后来政府通过改造旧城墙,引导和资助居民搬迁,一举两得,是比较成功的做法。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3

关键词:平原河道;护岸形式;生态

中图分类号:TV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2-0128-01

平原河道除主航道、骨干排涝河道的部分地段、主城区河道的高坎地段外应多采用多形式的生态河坎。现本人在管理实施的河道整治工程有浙东古运河陶堰段专项治理工程、绍兴县南运河综合整治工程、绍兴瓜渚湖直江整治一期工程等工程,下面主要分析浙东古运河陶堰段专项治理工程中河道护岸的几种形式。

1工程概况

浙江古运河西起钱清镇,东至陶堰镇泾口,河道全长43.45 km,其中绍兴县境内河道全长21.17 km,越城区22.28 km,属萧绍运河水系。浙东古运河历史上是一条重要航道,沿途穿过钱清镇、绍兴县柯桥城区、越城区、皋埠镇和陶堰镇,古纤道贯穿全段,部分河段是重点文物保护范围。浙东古运河具有行洪排涝、水量调蓄、景观休闲、生态环境等功能。

本工程通过护岸等工程措施,对浙东古运河陶堰段进行专项整治,河道起点为皋埠界,终点为陶堰镇泾口,河道治理总长7.124 km(含白塔洋),护岸总长16.528 km,其中老河坎利用4.451 km,老河坎整修4.030 km,新建护岸8.047 km,另需设置一定数量的河埠。本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治涝标准为20年一遇。

2河道形态

目前我国很多的河流河岸的硬化、河道断面的整齐规划,设计的初衷主要是使水流能够更快的通过,增加行洪能力,减少土地的流失,防止水流冲刷岸坡等情况的出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下垫面硬化、洪峰流量的加大,雨水的汇集,河道越来越窄,河道的基本功能降低,从而造成城市的抗洪压力逐渐增大。并且硬化光滑的堤岸导致贴岸水流的速度增加,从而导致水流能量的集中,形成巨大的破坏力,使水流冲刷堤岸的风险不断增加,而且对下游以及城镇村庄也具有很大的威胁。因此在浙东古运河陶堰段专项治理工程设计和规划中,应该根据河道工程的任务以及目前河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治。

3平原河道的护岸形式

平原河道除主航道、骨干排涝河道的部分地段、主城区河道的高坎地段外应多采用多形式的生态河坎。在对平原河道防洪排涝护岸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河道堤岸的安全性,除了堤防等级的提高还应该多从河道清障、清淤、拓宽河道等多方面考虑,在修建护岸、堤防,还应该特别考虑河道穿过的城镇村庄以及农田等地段,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应加强河道生态性,减少硬化的现象,并允许河道的多样化,减少水冲刷,同时还应注意景观建设的需要。

3.1A型护岸

对于通过村庄、或当地政府已有规划的河段,为减少两岸土地征用及建筑物拆迁数量,或与已有规划相衔接,一般采用该种类型的护岸形式。A型护岸采用浆砌条、块石重力式挡墙结构,墙顶高程4.80 m,迎水面坡度1:0.03,背水面坡度1:0.5,墙身用M7.5浆砌块石砌筑,墙面用20 cm~30 cm厚浆砌条石一丁一顺砌筑,墙顶用10 cm厚旧石板压顶;挡墙基础为30 cm厚C20砼底板,基础顶高程3.20 m。

在对平原河道护岸的过程中采用这种浆砌块石砌筑护岸形式的主要特点是:有很好的护岸效果,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成品石料,其他的建筑材料使用也较大,在亲水性和透气性明显不足。

3.2B型护岸

为体现河道的生态性,对于两岸为农田的河段,一般采用该种类型的护岸形式。B型护岸为生态型护岸,采用松木桩结合干砌块石护岸结构。松木桩长3.0 m,梢径不小于φ12 cm,间距

20 cm,桩顶高程3.90 m。松木桩内侧为干砌块石挡墙,挡墙顶高程4.50 m,基底高程3.80 m,高0.70 m,顶宽0.35 m,底宽0.70 m。其主要特点是:施工技术要求较低、方便简单,有较好的护岸效果,在亲水性和透气性上效果明显。但应严格按照松木桩打桩的施工规范要求实施施工。

3.3老河坎整修

主要包括二种情况:一是对于原河坎挡墙相对完好,仅局部损坏或压顶较差的地段,仅对原河坎挡墙作破损块石置换及拆除原压顶后重新用10 cm厚旧石板压顶;二是对于原河坎挡墙整体较差、损坏较严重的河段,一般需拆除原挡墙一皮砌石后,对其以上部分重新进行砌筑处理。在满足护岸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持原河坎,墙顶高程按实际情况确定。

4河道生态护岸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4.1工程设计的技术要求

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满足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还应该注意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其他经济效益,因此,河道生态护岸应满足工程设计中的技术要求。

4.2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

河流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是相对和谐的生态系统,并且在河流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并且泥沙和水流是河道以及河岸生物生存的技术,因此在对河道生态护岸设计的过程中,应使河道、河水以及河岸以及岸边植被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通过水文分析进行确定水位的变化,并选择合适生长以及抗洪,成活率的高的植被。为了保证河道两岸以及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护岸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对水环境以及生物的影响。此外,在岸坡上设置多孔质构造,为水生生物创造安全适宜的生存与生长空间。

4.3生态护岸体现人水和谐的理念

生态型河道应该是亲水性河道,因此在生态护岸设计中应该体现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而且必须综合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为高低错落、格式多样、水陆交融的栈桥、石阶、亭榭、长廊等亲水平台,使河道河流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好去处。

4.4构建自然与美学相结合的水景观

在对城市河道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根据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文脉,并且还应该与回归自然提高城市的品味相结合,在对河道护岸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自然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河道形态以及断面的设计,但是应避免防洪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4.5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在河道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以防洪为主的综合治理工程,其效益不仅体现在防洪安全上,还要体现在社会公益性上。规划建设时,要妥善协调好各有关方面的矛盾,处理好投资与利益的关系。注意就地取材,尽可能利用原有和当地材料,节省土地资源,保护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管理维护费用。

参考文献

[1]刘娜娜,杨德全,张书宽.生态河道中护岸形式的探索及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10:97-99.

[2]高明波,刘建新.浅析河道护岸破坏因素[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17(8).

[3]徐项.生态景观型山区半山区小流域治理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

118-120.

[4]金术英.几种平原河道护岸控导整治措施[J].吉林水利,2007,1:128-131.

作者简介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4

关键词:仿古建筑管理对策消防

1引言

台儿庄古城坐落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内东南部,是古运河畔唯一一座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南北交融、东西合璧的文化名城。台儿庄古城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37万,分为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古城建设按照“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融入数字古城、节能古城、生态古城的概念。集商贸、旅游、文化、娱乐为一体;融八种建筑风格于一城(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是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台儿庄古城建设主要表现为古迹修缮、复建和仿古新建。其中仿古新建建筑占古城建设的主要部分。在此,笔者结合台儿庄古城消防安全现状,就仿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以及消防管理提几点对策。

2 仿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仿古建筑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形象、风格上基本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因为仿古建筑的特殊性,为了保护原本建筑式样、功能,在建筑结构、建筑耐火等级、防火间距、消防通道、消防设施等方面往往与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和标准不符,具有较高的火灾危险性。

2.1 建筑结构的火灾危险性

台儿庄古城中的仿古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较少。主要通过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外观及建筑内部采取一定的措施,不同程度地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及装饰风格,或有木柱木梁、木檩木椽,或有木隔扇门窗、或有斗拱挑檐、或有雀替挂罗、或有彩画灰塑等。这些木质材料的大量应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耐火等级。为展现古风古韵,建筑内部装饰装修以及家具摆设多采用木质、苇箔、棉麻等易燃可燃材料,使火灾荷载增加。仿古建筑中所采用的木料多用油脂含量高的柏木、松木、樟木等优质木材建造,且采用各种木雕技术,从消防角度看不仅增加了木材的表面积,而且使木材更加通透,一旦燃烧,火势蔓延迅速。

2.2 建筑布局的火灾危险性

台儿庄古城集中体现了“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等八种建筑风格,多以各式各样的单体建筑为基础,组成各种庭院,在庭院布局中,基本采用“四合院”、“廊院”的形式。如古城中的“万家大院”具有典型的鲁南民居特点,就是以一座座单体的房屋、楼台、亭阁组成的类似于“四合院”的建筑布局。这两种布局形式都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在建筑布局上,为体现其规模壮观,气势宏伟,各个庭院之间廊道相接,建筑物彼此相连,组成较大的建筑组群。这种布局导致建筑之间防火间距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防火间距,一旦起火,火势就会迅速蔓延,形成大面积的燃烧,导致火烧连营的局面。2.3消防通道的火灾危险性

古城中的消防通道最宽处6m,最窄处不足1m,多数通道宽度大多不足3m;通道上往往设置台阶、石桥、木廊等,使大型消防车辆无法通行;一些通道两侧栽种花草、树木,不仅占用了疏散通道,而且增加了可燃物,降低了消防通道的耐火等级,一旦发生火灾,势必影响人员疏散逃生。2.4消防设施存在的危险性

仿古建筑的屋顶多为曲面屋顶,如锥形、穹窿、双曲拱屋顶等,结构复杂,自动消防设施特别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难度较大;并且为保证建筑的“仿古”、美观,往往以牺牲建筑自动消防设施为代价。古城建筑内已经安装的室内消火栓,由于与古城风格不符,往往被遮挡、掩盖或拆除。2.5 致灾因素多

2.5.1建筑使用性质多样。台儿庄古城集文化、商贸、旅游、娱乐于一体。在文化展示上,围绕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和鲁南文化,规划建设运河奏折展馆、兰祺书寓等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博物馆;在经营业态上,主要以国内高端品牌的酒吧、茶楼、客栈和运河沿线及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主,景区内商铺、客栈、茶楼、酒吧、咖啡厅云集;在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上,围绕“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建有8大景区和29个景点,这些景点以及建筑物性质多样,功能复杂,用火、用电、用油、用气量大,致灾因素多。

2.5.2人员密集。台儿庄古城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人流量达万人。 游客带进火种或易燃易爆危险品,特别是乱丢烟头等行为难以控制;古城内各店铺经营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较强,消防安全意识相对淡薄。一旦发生火灾,易造成重大伤亡。

2.5.3宗教活动多,火灾危险性大。台儿庄古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宗教活动场所多,号称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因此,民间佛教信徒进行烧香拜佛等宗教活动者甚众。宗教活动常见的用火形式主要有烧香化纸、燃点蜡烛、供龛上的植物油灯、灯节等大型用火活动。此外,还有定时的庙会,临时性的超度道场等宗教用火活动,无形之中埋下了众多火灾隐患。

3消防管理对策

3.1做好仿古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防火工作

3.1.1防火间距和防火分隔。新建仿古建筑设计时要特别注意防火间距,应尽可能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对确实无法解决的防火间距,可借鉴古建筑中原有的防火墙设计,设置硬山墙、马头墙、风火檐等,在形式和功能上达到统一;相邻隔墙上应尽量减少门窗、空洞数量和面积,必要时设置防火门窗、防火卷帘等进行防火分隔;也可通过调整或改变使用性质和规模等方式解决。

3.1.2阻燃处理。对新建、修缮工程,尽量采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材料,非使用不可的木材应浸泡在磷酸铵、硼酸、氯化镁等阻燃剂里进行阻燃处理。已建成仿古建筑,其主要建筑构件如柱、梁、檩、椽和楼板等主要木质构件须进行阻燃处理,一般可采取在木材表面涂刷或喷涂阻燃物质,在木材表面形成一层阻燃层,以降低木材表面燃烧性能,阻滞火势蔓延。建筑内部装饰装修材料,如胶合板、饰面板等墙面装饰材料也应采取涂刷阻燃涂料、防火漆等方式降低燃烧性能;对各种纺织品饰物应采用阻燃品或用阻燃剂进行防火处理。

3.1.3消防车道。仿古建筑的每个群组都应至少应开辟出一条消防通道;在不破坏整体布局的情况下,尽可能设置环行消防车道,消防通道宽度不应小于4m,路面上不应设置台阶、拱桥等,已设有台阶的,可设置钢质材料的台阶护桥,以便于消防车通行;消防通道上设置的石桥、路面下的管道、暗沟应能承受中型消防车的压力。

3.1.4消防站、消防车辆装备。要因地制宜建设消防站,配置消防车辆装备。消防站的建设不必参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要求,可结合仿古建筑的特点,建设小型、适用的消防站。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设计为与古城建筑群格调相一致;配备的消防车辆装备器材也要与消防通道相适应。如目前台儿庄古城配置了两部中型消防水罐车,还配备了适合在狭窄街道和不平路面行进的2部全地型消防摩托车,在此基础上,结合台儿庄古城“水乡”实际,配备了一艘消防艇,巡逻在古城内河道上。

3.1.5消防设施器材。在仿古建筑范围内,应设计、布置消防供水系统。充分利用台儿庄古城水量充足,水网分布广的特点,设置环状消火栓供水管网、消防水喉、鹤管、取水码头以及手台消防水泵相结合的消防供水系统,满足灭火实战需要。应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要求,配备足够的移动式灭火器,可按照每建筑面积100配置2具,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建筑,每层配备不少于2具4ABC干粉灭火器的标准进行配备。在不影响原有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古建筑艺术风格的前提下,在重点建筑内或按照《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第4.1.1条规定的场所,应安装闭式自动或简易喷水灭火系统,火势容易蔓延的场所或区域应安装水幕。

3.2做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3.2.1要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部73号令有关规定,参照《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有关要求,成立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建立专兼职、志愿消防队,明确各级防火责任人,逐级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和岗位防火责任制;要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并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操作规程。

3.2.2要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要经常性地开展消防宣传,通过发放宣传标语,张贴宣传画,设置宣传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消防安全常识,提高全员消防安全意识;要加强从业人员岗前和定期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定切合实际的灭火疏散应急预案并经常组织演练,切实提高群体防范能力。

3.2.3要加强消防设施和器材日常管理维护。发现擅自停用、挪用、遮挡、损坏、拆除或埋压圈占消防器材设施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必要时,移交执法部门依法进行处罚;要加强自动消防设施管理,严格消防控制室值班和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要加强安全疏散设施器材的管理,确保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应急广播系统完好有效。

3.2.4要定期地组织开展防火检查和每日防火巡查,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防火检查应至少每月开展1次,由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有关部门,围绕消防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检查;防火巡查应每日进行,按照营业期间每2小时巡查1次的频率进行,防火检查和巡查都应填写记录,并由负责人和当事人签字存档。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能当场改正的应责令当场改正,不能当场改正的,应及时反馈,并采取有限措施加以整改。

3.2.5严格用火、用电管理。在仿古建筑物内使用煤炭、液化石油气、柴油、酒精等燃料的,必须制定严格的防范措施,有专人负责监管;设置的炊煮炉灶与烟囱的设置,必须符合防火安全要求。设置“严禁烟火”等醒目标志,警示游人不要在公共场所和旅游景区内吸烟;要加强动火管理,严格动火审批手续。进行电气焊、木材加工和熬炼桐油、沥青等明火作业,必须经批准后发给动火作业许可证,并落实防火和灭火措施后方可进行。 要对拜祭用的香火实行严格管理,香炉、焚纸炉应在殿堂门外的安全地方采用不燃材料设立,并有专人值班巡查,经常清灰;禁止在仿古建筑区燃放烟花爆竹等。要严格用电管理,严禁乱拉乱扯电源线路,在殿堂内禁止使用碘钨灯等大功率照明灯具和电炉、电水壶等电加热器,所用照明灯具不准靠近可燃物;营业结束离开时,要做到人走电断。

3.2.6加强综合治理,形成安全保障的合力。仿古建筑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规划、建设、公安、消防、民政、旅服委等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把消防安全管理纳入到综合治理中去。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公安派出所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真正使消防工作深入到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教育到全体居民群众,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小结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5

风雨沧桑龙首关

龙首关西靠苍山云弄峰,东临洱海,始建于南诏皮罗阁时期,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后历代均有修缮,是研究南诏以来大理地区政治、军事、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作为大理的北部屏障,龙首城以其锁山控海、易守难攻的特点,成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所到必克,但在龙首关遭到了大理国将士的顽强反抗。久攻不下,忽必烈只好将主力转移到苍山背后,越过苍山天险,最终才攻下大理。龙首关于大理国的军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古龙首关城约两平方公里,四周有5道城墙,5道城门,有各种军事设施,明清时期增设5座中式建筑的碉楼。在北城墙中部的北城门上,曾经书写着“龙首关”3个大字。城门径深10多米,这里以前是从北部进出大理的惟一通道,也是著名的茶马古道。

龙首关现存遗址,北城墙全长600米,最高处17米,底宽15米。距北城墙约700米的南城墙长900米,高12米,底宽18米。整个城的砖石等建筑物,毁于解放前后,其城基夯土部分保存完好,在各现存古城中亦属罕见。1988年,龙首关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忽必烈未能破”的古城墙被拆

2007年,大理市委、市政府决定扩建国道214线上关至北五里桥段。在勘察路线时,文化部门提出在尽最大努力保持城墙完整性的前提下,公路走向最好选择在南城墙缺口处,且与西城墙保持50米的安全距离。当地村民也赞成这一方案,认为公路从此通行,对古城遗址破坏较小。

然而,开始施工后,村民们惊讶地发现,南城墙、西城墙陆续被挖了一个大缺口,卡车轰隆隆地开了过来,进行打桩建基。这时他们才知道,最后出台的施工方案,竟是横切龙首关南、西、北三道城墙的路线。这样,新建的公路将穿古城而过,龙首关遗址将被严重破坏。目前,龙首关遗址南城墙、西城墙、两道北城墙已不同程度遭到破坏,破坏面积达12350平方米。

这样的结果,让世代居住于此的上关村村民们难以接受。“龙首关、龙尾关是不可分割的,龙首关被破坏了,大理的历史就不完整了。我们大多是原来龙首关守城戍边的将士后裔,看到这样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就要毁于一旦,真是感到惋惜呀!”上关村村长沈康生扼腕叹息。

沈康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龙首关被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因为是不可移动文物,文物部门委托上关村对其进行保护。这些年来,村民们都很珍惜这些古城墙。“我们曾经走过弯路,以前大家不知道它的价值,盖房时没砖了,就过去搬几块,还在城墙上开荒种庄稼。不知者不为怪,自从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大家都很自觉地保护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

村民们想不通,最后的道路施工方案竟然公然违反《文物保护法》,对古城遗址大肆破坏和野蛮施工。沈康生说,最后的施工方案,有关部门根本没有向村委会和村民们通报。

村民告诉记者,修大丽(大理――丽江)公路时,已经破坏了东城墙,当时龙首关还未被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人们的认识有限,“但为何现在明知是文物,还要公然破坏呢?”

大理市交通局党委书记赵勇超的解释是,“这是没办法的事,怎么都绕不过去。道路要修,上面是苍山,下面是洱海,中间是村民住房,很难考虑周全,肯定要破坏一部分的。”

在村民们看来,这样的施工方案将使龙首关遗址遭到严重破坏乃至消失,使大理的旅游事业失去一个极具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的亮点。大理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文化旅游区,境内有“风、花、雪、月”四大奇景,其中的“上关花”,就在这座龙首关城。近些年来,不断有投资者到此考察,希望对龙首关进行修复,从而开发以古典名胜为特色的旅游。目前,这一计划随着龙首关的破坏而流产。

村民代表胡学书告诉记者,除了破坏文物,在龙首关内的施工将采用爆破、钻井、挖掘等作业,会大大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危及上关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上关村的地质灾害观察员,胡学书对此非常担心。他和沈康生等几名村民代表自去年以来,一直向有关部门反映,至今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施工方连破两道城墙

据了解,建设项目立项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于2008年5月22日下发文件,根据《文物保护法》以及《云南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的有关规定,需对沿线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龙首关遗址进行文物保护评价并出具可行性报告书,方可进行施工建设。对改扩建公路工程沿线进行文物调查、勘探,由大理州文物管理所负责,大理市文化局配合。

既然在项目实施之初,就有文物部门依法介入并提出意见,为何最后的道路施工方案竟是穿城而过呢?

大理市文化局给村民们的答复是,国道214线上关至北五里桥段涉及龙首关遗址,市文化局多次与市交通部门进行实地勘察,提出在尽最大努力保持城墙完整性的前提下,公路走向最好选择在南校场城墙缺口处的意见,这一意见也被规划部门采纳。最后省文物局批准的通过龙首关城墙的位置,与市文化局、交通局在勘察时统一的意见是一致的。但2009年,公路建设工程开工时,“由于设计方设计的龙首城道路走向与省文化厅审批的线路衔接上出现了偏差,加上施工方与文化部门衔接沟通不及时”。

而工程指挥部的解释则是“由于工期紧,工程任务重,施工过程中碰到道路走向偏高、涉及苍山保护等问题,施工方将路线往下移了100米,造成连破两道城墙的情况。”

村民们告诉记者,这里苍山保护线标志位于半山腰位置,原设计公路路线位于山脚地带,海拔高度均在2200米以下,根本不存在触犯《大理市苍山保护管理条例》的问题,而且经过有关部门论证是可行的。交通部门的这种说法,是在为其违法行为开脱。

2009年6月,大理市文物管理所得知此情况后,及时向州文物管理所汇报,并会同州文物管理所赶到现场进行调查。州文化局两次下达停工通知,称云南省文物局对公路修建出具了专门的《考古评价书》,州文管所特请交通局工程师到现场,对此作了详细说明。但交通局不履行有关手续,擅自施工,严重违反了《文物保护法》第17条的规定。州文化局要求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主动与有关部门衔接,待省、州文物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后,并由市文物局签发复工通知书后,方可复工,否则,将按有关法律规定予以处罚和追究责任。

但据村民介绍,工程从未因此暂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问及为何文物部门下发两次停工通知都未理会,交通局赵勇超书记轻声笑了一下说:“文物部门不就是要钱嘛!要我们出考古发掘的费用。谈不拢就下达停工通知。现在我们已经把钱打给他们了,所以他们也就不说什么了。”

赵勇超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展示了他们给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电汇凭证及该所为其开具的发票,费用是224万元。记者查阅了《文物保护法》,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赵勇超强调,扩建的214国道是云南省公路网主骨架之一,是连接大理、丽江、迪庆等地的重要路段,也是云南西部通往和东南亚各国的重要路段,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2009年12月9日,国道214线上关至北五里桥指挥部给村民们的答复也强调说,“这是省政府重点项目之一,工程的建设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改善公路基础设施,提高国道214线的通行能力,加快推进“6+1”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促进公路沿线人民群众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积极配合公路建设的工作,但我们实在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明明可以绕开,偏偏要穿城而过,以破坏龙首关遗址为代价?”沈康生说。

如何亡羊补牢

目前,城墙被破坏是无可挽回的事实。谁该为此违法行为负责?接下来又该如何补救呢?

2009年7月13日,大理州委副书记王桂芳组织召开了由州文化局、大理市人民政府、市文化局、214公路建设指挥部、市交通局及州、市文物管理部门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参加的龙首关公路建设现场办公会。会议指出,由于衔接上的原因造成道路走向的改变,违反《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要求施工方向州文化局作出检查。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就如何弥补造成的破坏进行了讨论,认为避免新开挖而对城墙造成二次破坏,原则同意了公路通过龙首城的线路补救措施,即公路穿过南北城墙部分采用双拱桥,券门南北外面上书“龙首关”,券门内侧南北书“史冠南疆”和“百二河山”,其拱桥设计要以原城墙轮廓走向保持一致。公路建成后,应在遗址上立碑说明古城的演变情况及历史意义。为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对地下文物造成破坏,在原城墙及城内中心区必须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费用由市交通局承担。

这一处理结果让村民们很失望,没有任何人对破坏文物的行为负责,而有关部门对此的处理似乎也基本上默认了当前的事实。现实中,一边是考古人员在进行考古发掘,一边是公路建设仍在马不停蹄地进行。

村民们认为,按现行方案施工的最终结果,将是整个龙首关内城和四道城墙被毁,相关部门提出的保持整体风格不变,根本无从谈起,所谓的券拱门修复也完全没有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写上‘龙首关’几个大字,这就是龙首关了吗?”

村民们认为,实际上并不存在有关部门所说的“二次破坏”问题。“原设计方案是从原有的城墙缺口经过,且与西城墙保持50米的安全距离,较之目前对整个内城进行开挖的破坏来说,孰轻孰重,有关部门不会不知道。”他们对目前这一处理结果不满,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改线施工,才是亡羊补牢之举。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6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 土压平衡盾构机 石砌三联拱桥 千年古城墙

1工程概况

西安地铁一号线TJSG-7标【玉祥门站~洒金桥站】区间讫里程YCK17+616.900YCK18+676.500,左、右线长1059.6m。区间隧道位于大庆路、莲湖路正下方,线路区间依次穿越环城西路拟建下穿道,护城河老桥,玉祥门城墙。盾构隧道穿越的玉祥门城墙是部级重点保护文物,盾构隧道穿越的护城河上的石砌三联拱桥,距隧道拱顶仅4.5m,地层为湿陷性黄土。如何保证桥和城墙的安全是本工程最大的难点,也是西安地铁一号线最大的风险点。

2湿陷性黄土的特性

2.l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

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O.01ra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ram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rn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从以下表1可见,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

2.2土的湿度和密度

湿陷性黄土之所以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除上述在遇水时颗粒接触点处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外,还在于土的欠压密状态,干旱气候条件下,无论是风积或是坡积和洪积的黄土层,其蒸发影响深度大于大气降水的影响深度,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的压力和适宜的湿度往往不能同时具备,导致土层的压密欠佳。

3、土压平衡盾构机工作原理

盾构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一个圆柱体的钢组件沿隧洞轴线边向前推进边对土壤进行挖掘。该圆柱体组件的壳体即护盾,它对挖掘出的还未衬砌的隧洞段起着临时支撑的作用,承受周围土层的压力,有时还承受地下水压以及将地下水挡在外面。土压平衡盾构机工作原理是把土料(必要时添加泡沫等对土壤进行改良)作为稳定开挖面的介质,刀盘后隔板与开挖面之间形成泥土室,刀盘旋转开挖使泥土料增加,再由螺旋输料器旋转将土料运出,泥土室内土压可由刀盘旋转开挖速度和螺旋输出料器出土量(旋转速度)进行调节。

4工程重点、难点及对策

4.1本工程重点和难点

1、盾构机在湿陷性黄土和砂层等不良条件下掘进,如何控制好地面沉降,保证莲湖路东西主干道的畅通;

2、盾构隧道穿越的玉祥门城墙是部级重点保护文物,盾构隧道穿越的护城河上的石砌三联拱桥,距隧道拱顶仅4.5m,如何保证桥和城墙的安全。

4.2 针对重、难点的对策

在湿陷性黄土这样的不良地质条件下,采用盾构法进行施工是最科学的方法,但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本工程根据“地质是基础,盾构机是关键,人是根本”的原则,对本工程的重难点进行分析,采用以下施工对策:

1、进行地质祥勘和补勘,收集详细的地质资料;

2、编制盾构机穿越玉祥门城墙与护城河上石砌三联拱桥的祥细施工方案,并组织包括文物专家在内的专家进行评审;

5穿越护城河石砌三联拱桥技术

5.1 工程概况

护城河水面宽20.2m,水面与护城河桥面高差约7m,流向自南向北。护城河桥由三个桥跨构成,两侧单拱为钢筋砼实腹拱桥(新桥)、桩基础。中部为石砌结构三联拱桥(老桥)条形基础。

盾构隧道拱顶为古土壤、新黄土(饱和)、新黄土(湿陷)、素填土,洞身及拱底范围内为

粉质粘土夹粉土、中粗砂层。地层的均一性差且多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洞身围岩存在的砂层透镜体广泛分布,土层多饱和状态,易坍塌下陷变形。

拱桥采用MU80 的条石、50 号砂浆,模型大小为桥梁外边向外25m范围,首先分析隧道先进行左线掘进,时间相差15d后右线掘进。

5.3技术措施

主要分工程辅助措施和盾构施工控制措施两个方面。

5.3.1工程辅助措施

鉴于护城河老桥为石砌结构,桥基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稍有不慎可能导致基础开裂甚至桥梁垮塌,为保证盾构安全、顺利穿越对护城河老桥进行加固是十分必要的。

采用厚250mm钢格栅喷射C20砼将整个浆砌结构用喷射砼包裹,钢格栅主筋Φ22,垂直线路方向间距800mm。在桥基下单排布设间距1.5m袖阀管,注浆深度河底以下3~5m范围,在盾构通过之前实施袖阀管注浆。

5.3.2盾构施工控制措施

1、土仓压力设定:初步设为0.1~0.15Mpa,并根据地面沉降监测情况进行调整。

2、掘进速度设定:通过护城河桥时降低掘进速度,尽量减少对地层的扰动,严控掘进姿态,减少纠偏。掘进速度控制在15~30mm/min,刀盘转速0.6rpm。严控出土量,通过试验段计算的出土松散系数,每环出土量控制在55m3左右。总推力控制在1100~1500 T,刀盘扭矩控制在154~257 T·M。

6穿越玉祥门城墙技术

6.1 工程概述

玉祥门是西安西城墙北段在解放前开的城门。位于莲湖路与西城墙交汇处,连接体基本是在原遗址上修建的,中段(砼结构范围)全长70.148m。设五孔交通通道,座于道路中心线中如图15。基础为C20钢筋混凝土条石基础,基础埋深在地面以下2.1米,基础底距盾构隧道顶部覆土约14.3米,外墙挂饰砖。

6.2 技术措施

主要分工程辅助措施和盾构施工控制措施两个方面。

6.2.1工程辅助措施

1、袖阀管注浆加固

在玉祥门城墙条基下单排布设间距1.5m袖阀管,注浆深度可达城墙基础以下3~5m范围,在盾构通过时根据监测情况实施跟踪补偿注浆。如图12 玉祥门城墙袖阀管注浆加固图。

2、交通疏导

玉祥门城墙主跨门洞在盾构施工前对从主洞通行的车量暂时疏导至两侧门洞通行,然后挂设尼龙网,尼龙网挂设完毕恢复交通。

6.3.2盾构施工控制措施

1、土仓压力设定:初步设定为:0.17~0.23Mpa,并根据监测情况调整。

2、掘进速度设定:掘进速度控制在20~25mm/min以内,刀盘转速0.9rpm。严控出土量,通过试验段计算的出土松散系数,每环出土量控制在55m3左右。总推力控制在1500~2100T,刀盘扭矩控制在总扭矩的40~60%。

6.4 施工监测

施工监测作为本次穿越玉祥门城墙的重要技术措施,在施工中严格按既定方案对玉祥门城墙进行实时监测,在盾构穿越期间,依据监测情况对掘进速度、土仓压力、注浆压力等参数及时修正。左、右线盾构隧道已顺利通过玉祥门城墙,最大沉降为2.5mm,小于10㎜控制标准的要求,玉祥门城墙非常安全。

7技术总结

通过对西安地铁一号线TJSG-7标盾构机在湿陷性黄土地层中过护城河桥和玉祥门城墙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西安修建地铁有许多的文物需要保护,特别是过护城河桥和城墙这类重点文物,国家和地方文物部门高度关注,标准大大提高,施工难度非常大。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在土受到水的浸扰后会发生湿陷,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会引起不均匀沉降而发生地面深陷。而本工程正处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进行盾构机掘进,又要保护好文物和莲湖路主干道的交通安全,因此,对施工方案和盾构掘进参数的选定至关重要。本工程多次组织专家会议,施工方案经过反复论证才确定,主要是盾掘进中如何控制对土体的扰动,避免引起黄土的湿陷性而产生不均匀沉降,这一点非常关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本工程既有盾构施工的控制措施,又有辅助措施,相互配合,取得到了良好效果。其次,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和管理,严格执行施工方案,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地下铁道施工及验收规范》2003版。

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3、《复合地层中的盾构施工技术》主编竺维彬 鞠世健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7

【关键词】历史保护建筑;修旧如故;检测;鉴定;加固改造

百余年独特的发展历史,使鼓浪屿形成了具有浓厚人文景观、复杂历史情趣、诸多国家风格、中西合璧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优美的环境及独特的历史背景,使鼓浪屿在清末民国时期成为众多民族资本家及官宦士绅的向往之地,有实力的人士纷纷上岛筑屋,并以此为理想的安身之所。为了保护这些建筑,在不破坏原建筑的情况下,对建筑结构的检测、综合分析和鉴定,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可以对工程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加固措施,达到既能保护历史文化,又能满足使用功能要求。通过保护、修复和利用,体现历史建筑政治教育、社会文化与旅游经济价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历史厚重感,塑造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充分挖掘历史地域人文景观。

1、工程概况

该建筑建于1916年,为二层砖混结构外廊式建筑,拱形大方古朴,线条简洁流畅,型制和材料简单,建筑外墙整体为青水墙。占地面积1676.4平方米,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

2、现场勘察与质量鉴定

委托厦门市房屋安全鉴定所及厦门市检测中心对该建筑进行了实地查勘,并形成鉴定结果,详情如下所列:

2.1沉降与倾斜测量。采用经纬仪和水准仪分别对建筑的倾斜和不均匀沉降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表明:该建筑向北倾斜,并产生不均匀沉降,经验算基础偏小。

2.2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检测。抽查梁、板、柱:配筋、保护层及截面尺寸略低度于现行规范规定的要求,部分梁板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缝宽在0.1~0.5MM不等,裂缝部位的钢筋已经有锈蚀现象。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对混凝土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等级较低,碳化严重。采用里氏硬度法抽样检测钢筋的抗拉强度,结果表明:强度设计值为280MP。

2.3墙体检测。采用回弹法对砖墙的黏土实心砖进行抽样测定,并对水泥石灰混合砂浆进行检测,强度等级均偏低且部分墙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裂缝。墙抹灰层空鼓,部分剥落,砂浆粉化,墙体渗水腐蚀,部分有弓凸变形。

2.4抗震性能检测。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抗震设规范》和其它相应的标准、规定,对建筑物结构体系、构件承载力、刚度、构造的合理性等进行检查鉴定,结果表明:该建筑不能满足现有规范的抗震要求,若要达到现有规范的抗震要求则必须进行特殊的加固处理。

2.5装修与装饰。(1)地面:一层铺地砖局部残破,部分地面改为水泥铺砌;左边廊东部早期改造,加建厕所;二层廊道多处后期搭盖灶台、水池、洗澡间等附属设施;二层部分木板地面破损;(2)墙面:墙面灰层大部空鼓,砂浆粉化,灰皮多处脱落;西南及南侧墙面树根附墙蔓生,墙面渗水严重;室内木板壁隔墙部分残破,出露空洞;(3)屋面:屋顶北侧烟囱破损严重;屋瓦残破,瓦垅凌乱,屋面漏雨严重;(4)其它:木楼梯多处破损,扶手松动;壁炉或被封堵,或遭脱落,已不复旧貌;门窗多处缺失,有的被封堵,有的被改为后期式样;天花破损严重,多处脱落或无存;墙面灰饰多处粉化,墙线等无存;空坪范围较大,缺少管理,杂物横陈,院前屋后杂草丛生,树枝横长,环境极其混乱;大门仅存二侧立柱,门外石砌台阶残断,台阶外侧被乱条石、后期建筑等侵占、叠压,门面外观凌乱无序;墙仅余墙基,墙体及墙帽无存;违章搭盖严重。

2.6原因分析。该建筑建造年限久远,已超过安全使用年限,其建筑材料全面自然老化、损坏,加上失修失养,造成屋面渗漏严重,墙体风化,砂浆粉化,构件裂缝变形,白蚁蛀蚀,强度、刚度持续削弱,承载力明显不足,居住安全未能保证。

3、加固改造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检测和鉴定,对该建筑的质量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准确的鉴定结果。根据鉴定结果,在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下,我们就可以对建筑物的质量隐患进行一些合理的、有效的加固改造措施。

3.1基础的加固处理。采用注浆的方法对地基处进行理,它有处理效果好、施工周期短、无振动、无噪音、污染小、造价低等优点。基础断面较小,强度较低:先对该建筑进行纠偏,后采用扩大基础断面方法加固。

3.2墙体结构的加固。外墙体在内侧采用单侧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以形成组合砌体,满足使用要求。墙体裂缝采用环氧树脂压力灌注法进行修复,风化严重的墙体采用定制砖进行置换。墙体外立面在清除青苔、杂草、风化层后,分片剔除原砖缝中表面低标号的砂浆(深3cm),后采用高强度聚合物砂浆填缝,砂浆颜色与原有砂浆相同,最后喷涂防风化涂料两遍,这样大幅提高砌体的承载力及延性。内墙在凿除粉刷层后采用双侧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这样使墙体形成组合墙体,俗称夹板墙,大大提高砌体的承载力及延性。

3.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有不同程度的裂缝、钢筋锈蚀现象,混凝土胀裂、脱落。采用环氧树脂压力灌注法修复,对锈蚀的钢筋进行除锈,混凝土存在胀裂、脱落的部分凿除并清洗干净,用高强度聚合物砂浆复合面层加固后,表面打磨平整,无杂物和尘土;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用丙酮或二甲苯清洗钢板及混凝土表面,进行粘贴钢板加固,再粘贴碳纤维布加固以提高构件承载力;钢筋混凝土板用粘贴碳纤维布加固以提高板的承载力;后用水泥砂浆抹平,最后采用涂膜方法进行防水、防潮和防裂处理。

3.4装修与装饰修复。维修之前,对拆除重砌的部位要进行拍照和文字记录,作为重砌时的依据;同时对拆下的原构件要进行详细的编号,仔细地拆、卸、码放,有序地进行,达到“修旧如故”、恢复原貌的目的。维修工作严格遵循“不改变建筑原状”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存现有的构件,恢复本来具有的文物风貌及周边环境。尽可能多地保持和利用原有的材料、构件,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性、艺术性与科学性。拆除后期所添加的违章搭盖建筑、木隔断等,清除后期封堵的走廊、拱窗,以恢复建筑之旧貌;加固、修补木楼梯及木门窗;剔除墙体表面风化的抹灰层及其下粉化砂浆等,重抹灰层,按原有式样重塑相应部位的墙线等。

4、结束语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8

[关键词]天水古民居;病害调查;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G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115-03

杜甫诗曰:“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王昌龄亦有诗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提及的“飞将军”正是汉代名将李广,其故居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飞将巷内,俗称大李家巷,巷口曾立一古牌坊,匾额上书“汉飞将军李广故里”,牌坊和匾额均已不存,但飞将巷之名沿用至今。飞将巷西临伏羲庙,北靠陇东名观玉泉观,巷前两株600多年的苍天古槐,虬枝繁茂,巷内原有“飞将故里”石碑一通,今已无存。

飞将巷呈南北巷道与东西巷道相接的“丁”字形格局,南北巷道长约170米,东西巷道长约90米。目前,飞将巷的古民居院落门牌号有25个,全巷占地面积约20亩。“飞将巷”古巷幽深,庭院宽敞,房舍精美,花木扶疏,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具有重要的史料作用和研究价值。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和旧城改造速度的加快,加之年久失修等原因,飞将巷正遭受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毁损,如地基沉降、墙体老化、木构件的糟朽、生物侵蚀等,古民居改造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总体状况令人担忧。

本文以飞将巷古民居为例,通过实地考察,追溯其历史由来,总结其建筑特色,重点调查古民居房屋中存在的病害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病害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发展建议,以期为天水古民居的保护提供参考资料,并借此提高保护天水古民居的公众意识。

一、飞将巷历史沿革

天水市秦城区西关有40多条巷道,文化底蕴较深的要数飞将巷。飞将巷的命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广从军后,忠心耿耿,功勋卓著。“(匈奴)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李广拜为右北平太守后,“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来此称谓传到了汉朝朝野上下,人们都将李广称之为“飞将军”,原来李广家族居住的李家巷道遂改名为“飞将巷”,一直流传至今。

二、飞将巷民居建筑特色

飞将巷民居主体为土木结构,多采用混以草质特制而成的土坯,这种土坯又称“胡基”,结实、牢靠,待土坯干燥硬化后砌筑成墙,多采用一层走码、一层丁头的砌筑方式,土坯墙砌筑时每层或隔层铺以麦秆、木板或竹筋,以增加房屋的整体抗震和防潮性能。

飞将巷民居以明清民居为主体,在建筑风格上融合南北,又自成一体,有着其独特的建筑特征。从建筑布局来看,多为三重空间的中庭式四合院。飞将巷31号院落是典型的四面房屋围合一个中心庭院的中庭式四合院,具有十分明显的三重空间,即庭院的明亮空间―周边廊檐的“灰空间”―四面房屋室内的暗空间。在建筑风格上,飞将巷民居体现了中国文化极强的内向品格。飞将巷9号和31号院落四面房屋面向庭院一侧均有檐柱带廊道,墙身处于金柱位置,整面墙除了窗下槛墙为砖砌外,其余均为充满着柔美木质纹理的门窗,这种浓郁的内向界面大大强化了庭院的内向品格。此外,受到中国传统庭院式布局与儒家礼乐秩序的制约,飞将巷民居庭院空间围合,严整纵深,中轴突出对称,被赋予了礼仪上的等级意义,各房院尊卑分明,结构严谨,功能齐全。

三、飞将巷民居保存现状调查

飞将巷的许多民居建筑几经历史变迁,房屋基础沉降,墙体掏蚀、风化、裂隙,木构件糟朽、霉变等病害十分严重。据调查,许多民居建筑普遍存在住房破旧拥挤,环境杂乱无章,基础设施落后、老化缺失,房屋耐火等级低等问题。由于居住面积少、家庭人口多等原因,致使民居院落擅自改造,改建、新建建筑物在层数、体量、外观与传统建筑风格不协调。在市容改造过程中,道路拓宽导致沿街的古民居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荡然无存。虽然飞将巷9号院落于2002年被列为保护院落,但仍然没有逃脱被损坏的遭遇,依旧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拆除的危险。

四、病害类型及病因分析

从飞将巷古民居保存现状调查来看,病害主要以物理损害为主,其次是生物损害和化学损害。

(一)物理损害

1.地基沉降

地基基础沉降是目前古民居出现险情的重要方面,表现为墙体开裂、倾斜、大木架走闪、局部柱顶石下沉等,其形成原因与地震、大木糟朽、院落积水、地下工程或树根对基础的破坏等有关。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裂缝,裂缝的形式有正“八”字、倒“八”字、斜缝及竖缝。天水历史上地震频发,据《天水历史上的地震灾害资料汇编》统计,1654年天水曾发生过8级地震,强烈的震动使建筑木构件扭曲变形、墙体损坏、地面基础沉降。

2.墙体损坏

建筑材料是非均质的材料,其成分及结构存在差异,体现在建筑材料强度的差别,抵抗外界温湿度、光照等因素能力的不同上。温湿度变化以及受力不均匀都会引起建筑材料的形变。飞将巷民居墙体损坏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掏蚀、剥落、空鼓、鼓胀等,造成这种损坏的因素主要有木架倾斜,用料简陋或做法粗糙,基础受到破坏以及雨水侵蚀、风化作用等。其中,风化是最常见的病害,一般发生在墙体土体表层,在风吹、雨淋等自然因素作用下,表层土体强度下降、颗粒黏结力降低,继而引发表层土体剥离、剥落、掏蚀等。

3.建筑构件的损坏

飞将巷民居建筑构件出现不同程度的糟朽、弯曲变形、剥离、脱落等病害。许多房屋建筑木柱腐烂、弯曲变形,构件缺失,照壁、脊饰剥落等十分严重。因地震或主导风向的影响、局部地基下沉、荷载大或年久漏雨等原因,尤其是年久失修的木构建筑结构中受弯构件如梁、枋和檩等局部糟朽严重,甚至整体构件出现弯曲、劈裂或底部折断等现象。

(二)生物损害

天水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湿润,夏季雨水多,秋季多阴雨连绵。民居建筑材料木材、泥草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蛋白等有机质,易滋生霉菌和害虫等有害生物。湿润的气候更有利建筑材料吸水润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为有害生物的生存提供有利条件。尤其是夏天,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出现生物病害,以木构件霉变、虫蛀最为明显。有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取食材料、代谢物如乙酸等增加材料的酸度、污染材料,致使木构件表面出现绿色、黑色的沉积物和斑点,严重威胁着木构件的安全。此外,房屋砖瓦缝中,构件相接的土灰层,长势茂盛植物的根系能够深入构件之间或腐朽的构件内部,加速构件劣变。植物的根系还会形成导水管,使水分沿着根系深入构件内部,使木质纤维继续吸水、溶胀,加速有害生物的繁殖。

(三)化学损害

温湿度、有害气体、光以及灰尘等会对木构件造成不利影响。建筑木构建多属于有机纤维质地,是多孔性物质,具有亲水性,吸水膨胀,失水则收缩,受环境湿度影响较大,尤其是忽高忽低的温湿度变化对它们的破坏性就更大。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机质材料水解、氧化、光解等反应速率加快,尤其是在酸存在时,水解使纤维强度显著降低,甚至有的材料一碰即碎。波长短、能量高的紫外光可引起有机材料表面变质并加速这种变质反应,使材料分子结构发生改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中的污染物如SO2、H2S、NO2等含量增加。这些污染物对民居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有些污染物还会在其传输、扩散过程中与紫外线或其它物质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形成更具有危害的二次污染物危及民居建筑安全。灰尘往往含具有酸碱性的化学微粒、金属粉尘、微生物孢子等,一定程度上会加速化学反应的发生。灰尘积落在建筑上,不仅会造成化学腐蚀和机械性损伤,而且还会改变建筑外观色彩,形成污垢层。

(四)人为破坏

人为破坏也是造成许多民居损坏的重要因素,如拆毁、改建、污染、环境破坏等。市容改造使许多民居处于危难之中。飞将巷9号院斜对面为李广赏花的修竹院,当地人们习惯叫“李世世院”,意为李广世世代代之院,1958年居委会从飞将巷堵门泥墙改道,目前在旧城改造中现已被拆毁。由于居住面积少,家庭人口多等原因,许多民居被过度使用,或被擅自改造,违章搭建较为严重。改建、新建建筑物在层数、体量、外观与传统建筑不协调。飞将巷民居大多为群众自身使用,并且为多户同时使用,许多房屋住户并非是房屋主人,对房屋保护意识不够,生活污水、垃圾等随意丢弃在巷道上。

五、关将巷民居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评估飞将巷民居的价值,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

飞将巷作为西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民居的保护与管理的关键在地方政府,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对优秀民居院落科学评估的同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切忌不负责任的调查和简单的大面积拆除。评估应遵循以实现民居的保护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客观真实地反映民居现状,深入调查并分析传统民居保护的价值及意义。保护规划的制定要在尊重民居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制止建设性破坏,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修复保护民居建筑,增强病危民居稳定性

在遵循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的原则下,充分发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作用,努力探索符合飞将巷民居保护与修复的方法,实现民居“修旧如旧”的目标。如墙体裂隙、风化等病害先用化学方法加固,然后灌浆加固。对于整体木构架歪闪,首先需将构架扶正,然后再采取加固措施防止再度歪闪。

(三)加强生物病害的治理,防止民居建筑有害生物孳生

发生霉变虫蛀的民居建筑,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化学方法如使用联苯菊酯等化学药品进行喷洒灭杀。白蚁蛀蚀糟朽中空的柱子,应采取灌浆加固进行保护修复。杂草丛生的民居建筑应先将杂草拔掉,以防止植物的根系对建筑木构件的损坏,然后用灰将瓦缝重新勾抹严实。

(四)深入开展民居病害机理和治理的研究

通过史料、实物调查、现代分析测试手段等弄清各种病害发生的机理,探索民居病害治理的最佳方法。通过研究和探索,挖掘出古民居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提出保护的新思想、新理念,从而充分展示古民居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也为其他民居保护提供参考资料。

(五)大力拓宽宣传范围,提高居民保护意识,关注民生

由于古民居保护的宣传面小,有些民居虽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院落,但政府没有采取实质性的保护措施,古民居基础设施仍旧比较落后,缺乏排水等公共设施,居民未从保护民居中获得好处,民居仍处于濒危状态。因此,保护规划既要保护那段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自己的历史,又要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飞将巷民居的调查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飞将巷民居病害以物理损害为主,其次是生物损害和化学损害。其中墙体掏蚀,木构件糟朽、霉变、褪色、变色,生物病害等是威胁民居耐久保存的关键因素。飞将巷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还急需居民保护意识的提高,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第二,飞将巷的传奇色彩增添了历史文化名城天水的魅力,丰富了天水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民居建筑突显了古人在兼顾地理环境、经济利益和文化传统三方面需求的高度智慧。飞将巷民居作为古城天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水人文精神和生命血脉的一部分,蕴含着成熟的审美观,凝聚着世代传承的亲情,承载着浓郁浑厚的人气。然而,自然的淘沙和人为的破坏使这一文化遗产趋于消失,因此,保护、研究这些建筑遗存,在历史文化、经济、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2]侯秋风.甘肃天水明清民居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南喜涛.天水古民居[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5]闫晨曦,黄伟.天水市古建筑的生物危害状况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

[6]余晖.燕坊古村传统民居现状调查与古建筑保护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上一篇:沟通的技巧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