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学在轨道交通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1:58

论心理学在轨道交通的意义

论心理学在轨道交通的意义篇1

刘素君(1987,09-),女,西华大学管理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的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城市布局等方面有了明显转变。然而发展的弊端也逐渐凹陷,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交通问题正在受到各方面关注。尤其是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几乎无可避免的遇到了种种问题。轨道交通的建设正是解决这一系列的好办法,与此同时,伴随轨道交通的建设,房地产的结合开发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对当前城市交通建设及房地产互动开发研究情况进行梳理。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房地产开发;综述

引言

国外学者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房地产开发的研究始于1970年左右,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方法。研究的重点落在了轨道交通对房价的影响。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房地产开发的针对性研究还比较少。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有关轨道交通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关联性研究也就比较少。然而,过去几年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无疑是房地产方面的问题。老百姓除了关心房屋质量、物业情况等,在购房过程中另一个重要考察指标便是出行便利。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临近轨道交通的楼盘购房。轨道交通与房地产的互动开发两者紧密相连,受到了学术界、政府、房地产商、购房者等各类群体的关注。

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对轨道交通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蒸汽时代,轨道交通便已经出现。而几十年各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也表明轨道交通是改善或者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一味良药。在国标《城市公共交通常用术语》中,轨道交通的定义这样写道: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输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总称。通常情况下,轨道交通具有固定的路线,且路线较长,运输量大等特点。在《“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中,2015的全国轨道交通长度将达到3000公里。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以下几个作用。1:环保,轨道交通是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交通方式。尤其是国内近年广泛关注的雾霾等一系列环保问题,通过促进轨道交通发展能够良好的改善。2:改善出行方式。由于轨道交通的运输量大、乘坐价格便宜、不拥堵,人们更愿意选择轨道交通的方式出行。3:公共福利。轨道交通能够形成一连串的经济效应,尤其是本文关注的房地产。轨道交通对城市布局和发展模式都将产生影响,带动周边一系列郊县的发展。

在高速发展的另一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也表明了几个面临的问题。1:资金约束。这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例如大多城市的轨道交通中地铁造价一公里至少花费5亿元。2:运营成本高。轨道交通不仅前期投入大,完工后的运营成本也较高,包括人工费、轨道维护费等等。这就增大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例如北京市财政对地铁的补贴高达20亿。3:规划合理性。某些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属于盲目跟风,路线规划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导致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与轨道交通倡导的高效不符了。

二、沿线房地产互动开发

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出行方式、提高了效率、使城市与郊县联系更加紧密。人们对购房的考虑已经不局限于市区内,而是更倾向于轨道交通沿线的楼盘。目前的学术界研究主要采用外部性理论、区位、级差地租理论、住房存量与流量理论进行,考察最多的是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的价格影响。

首先要谈的便是价格影响。在目前的研究中,被公认的一点是轨道交通站点距离的远地直接关乎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距离城市的核心区域越远,城市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也越大。这是因为处于城市中心的交通选择较多,如出租车、公交车等,这就造成对轨道交通的依赖性不强,故而无法对房价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往城市,交通方式的选择余地变小,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依赖增强。当然,在市中心地带的其他因素也影响房价,城市轨道交通只是一方面,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城市房价与轨道交通的联系很大。可以这样说,区房价与到轨道站点距离之间的相关性比城市中心更为显著。也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在少数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在表现得很弱。这与它们处在高档住宅区有关,并且这些地区大多毗邻快速道路交通干道及开发区,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对这些地区房价的影响力很弱。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蓬勃发展,可以预见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房价的影响将更为显著,房地产的价格也会随之呈现出新的格局。

除了价格方面的影响,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的开发。在目前的研究中,对是轨道交通促进房地产发展还是房地产开发带来轨道交通发展还存在着争议,比较被认可的观点是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单一的将轨道交通或者房地产开发作为唯一因素。根据土地价格理论的分析,便利性是轨道交通对周边经济影响的根本来源,这当然包括了房地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奉行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要带动一个城镇或者一片区域的发展,“路”委实是根本前提条件,否则资源不流通、信息不顺畅如何谈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路的定义不再是简单的公路,此处的“路”应当定义为各种交通形式,轨道交通便是其中的一重要形式。从这个层面看,轨道交通确实能够带动沿线房地产市场的开发。从一个角度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膨胀、城市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往城市周边扩散,以此将房地产市场带动起来。而为提高城市总效率,将众多的周边地区连接起来,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轨道交通的发展。因此,笔者也赞成不简单的表述为轨道交通带动房地产开发或者房地产发展带动轨道交通,两者实为互相促进的关系。(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项目基金: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ycjj201358)

参考文献:

[1]王琼.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价格的影响[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2.

[2]官莹,黄瑛.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J].城市问题,2004(1):36.

论心理学在轨道交通的意义篇2

关键词:城市化 轨道交通 TOD 混合开发

交通对城市发展的 影响 一直是学者和政府关心的 问题 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已不仅仅是以城市化率为指标来衡量城市发展的一个问题,同时也融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第二次城市化的一些特征,即城市人口和就业向周边地区分散并逐步形成城市次级中心的过程。轨道交通在这此转型中扮演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呢?如何利用轨道交通的建设来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发展呢?本文将以轨道交通对杭州市城市发展的意义作一分析。

杭州实施轨道交通的必要性

杭州市是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经济 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人口和就业的持续攀升,道路交通已经不堪重负,并严重制约了杭州 旅游 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主城区,人们出于通勤成本、通勤时间之综合考虑,在主城区购房成为第一选择,而城区土地有限性与需求大量性的矛盾刺激房价不断上扬,使杭州成为全国第四个房价跨越万元级的城市。因此,发展新的公交方式,建设新的城市次级中心来缓解市中心的人口和交通压力,已迫在眉睫,同时对交平仰房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运用TOD理论充分发挥轨道交通效益

TOD(交通引导发展)模式主要思想是利用轨道交通引导城市轴向发展。即沿轨道交通线路进行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建设新的居住区和商业区。上个世纪末广泛 应用 于美国及东亚的各大都市,有效的改变了过去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和严重的交通拥挤等状况,促进了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杭州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初始阶段,运用TOD模式来指导城市开发对于减轻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宏观层面上,利用轨道 交通 建设,引导杭州市区人口和产业向副城转移。把杭州市的主导产业,如 电子 产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迁至规划中的三大副城,实施副城的功能划分,同时实施商住混合开发,在同一城区同时解决生活生产需要,避免大多城市面临的钟摆式的交通拥挤。上个世纪90年代,汉城为了抑制城区人口过度集中,缓解住宅紧张局面,决定在城区周围进行了大规模的卫星城建设,由于在开发这些城市的时候,土地利用上片面强调住宅的供给,忽视与产业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因此新建城市缺乏自立性,变成职能单调的卧城,并且卧城的大部分人口到汉城去上班,反而加大了市区的交通量和拥挤程度。对杭州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若干建议

车站区的规划和布置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所在区的功能定位。比如在江南城中心车站应配备较大的广场和停车场,设置高效优质的公交服务系统,而在其他一些较小的车站节点上,紧密的用地,良好的步行系统,较小的停车场反而可以促进人们通过自行车和步行外出,优美的步行环境,提升了居民步行意愿和步行距离。

实施交通需要管理,实现城市交通从需求跟进型向公交导向型转变。交通需要管理是指对非有效交通手段,尤其是对过度利用私人轿车进行适度的管制,以提高通行效率的一种交通政策。

充分运用各种 金融 工具,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地铁建设。由于地铁初期投入大、收益期长,而杭州地处民间资本富足的浙江省,如何合理有效的调动民间资本对杭州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轨道交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线路布局和土地开发利用,先进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手段是城市公共轨道交通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同时也能提升杭州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 文献 :

1.苏晓燕等.城市 经济 学.中信出版社,2003

论心理学在轨道交通的意义篇3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铁与轻轨)是大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骨干,是大众化、大运量、独立专用轨道的城市客运系统。同时又是城市的大型基础工程,所以它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并且对城市建设和规划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下简称“线网规划”)是一项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专业)规划,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新鲜的课题。我国对线网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受理论体系的制约,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线网规划却是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自1996年以来,有幸为广州、南京、青岛、天津、济南等城市主编“线网规划”,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并得到国内城市交通学界的热烈反响和广泛认可。为了进一步完善线网规划的方法,本文一方面向各位同仁介绍线网规划学术发展概况,另一方面对其中有争议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引起大家的深入思考,推动该领域规划工作的发展。

2.线网规划发展

2.1线网规划的历史

自1863年伦敦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以来,世界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已有43个国家的320座城市修建了轨道交通,其中115座城市修建了地铁,有一些大城市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总长达到100km以上的城市已经达到15个,最长的巴黎线网,整体规模已经超过550km。在这些城市线网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各个城市对线网规划的认识是不同的。

欧美国家受其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强调短期性、实效性和可实施性、因此忽视长远规划的意义。同时受建设投资体制的影响,基本上是“建设一条线、研究一条线”,强调本线的合理性、忽视线网整体的科学性。比如一些城市可以看到一条街道下敷设5、6条线路的不合理现象。这些城市目前已经普遍意识到没有科学的长远规划的“遗害”,近年来开始对线网整体合理性的研究,但限于线网已经形成规模,这种规划完善往往是“补丁”式的。而对于前苏联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受其规划学术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长远性的线网规划研究,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也比较丰富。因此,莫斯科地铁线网是世界上公认的规划得最合理、最有效率的线网。但是、受其学术思想的制约,线网规划也带有计划色彩强、静态色彩强、长远适应性查、灵活性欠缺的问题。

我国受前苏联的影响,从50年代开始就比较注重线网规划工作。整体性远期性规划的效益使我国近年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受益非浅。但是,我国的线网规划由于缺乏完整的方法体系和内容体系的支持,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内容过于简单、计划色彩较强和规划可实施性差等方面,距离城市对线网规划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线网规划开始自1996年《广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在此项规划中提出的一套方法体系和内容体系,对我国大城市线网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之后,许多城市均采用这套方法进行了新一轮线网规划。对比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聘请国外公司进行的线网规划,可以欣慰地发现我国的线网规划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

2.2线网规划的目的

人们的交通行为,实际上是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这一对矛盾因素平衡下的状态。快速轨道交通作为作为城市交通的一种方式,同样是需求和供给平衡下的出行选择。快速轨道交通的规划工作意义,就是要科学回答“快轨需求”和“快轨供给”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以及二者间动态影响关系和科学的平衡关系,从而阐明作为大城市客运骨干系统的发展方向,同时协调与城市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

因此,线网规划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下述方面:

1)保证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土地发展的刺激和诱导按总体规划意图发展

2)保证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交通发展的整体协调。

3)为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一安排创造条件。

4)科学合理安排城市财政支出

5)保证快速轨道交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主体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

3.1项目特点

线网规划是综合的专业交通规划,同时又是全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延续和补充,由于快速轨道交通的特点,规划和建设均会对全市的规划格局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本规划即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要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线网规划的研究工作涉及城市规划、交通工程、轨道交通专业工程、建筑工程及社会经济等多项专业。各专业相互联系紧密又彼此独立,因此整体研究方法是一个包含多项子方法的集合体系。线网规划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本身各子系统具有复杂的关系外,各种外界的影响因素和边界条件对本规划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不能把本规划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规划,既要重视其自身的建设运行机制,又要注重与外部环境及各种影响因素协调关系。

3.2研究方法的特点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一项涉及多个研究范畴的系统工程,研究理论涉及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建筑工程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学科理论,在各子系统中又包含各自的方法,线网规划将其统一为一个整体,其中,交通工程学的交通规划理论是本项目研究理论体系的主线。方法主要特点是:交通分析为主导;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近期规划与远景方案相结合

3.3总体规划方法、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3.3.1规划方法

传统的线网规划方法,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经验分析法、客流预测法、公交增长法等三种类型。这三种方法均各有所长但也都存在思路片面的缺陷。科学的线网规划方法是在总结先前方法基础上,采用一套相对复杂的方法体系,一般称之为“多模块网络层次分析方法”。这套方法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整体的工序(模块)逻辑关系和工作流程。

各模块内部研究系统。

详细阐述研究方法应参见后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章节

3.3.2主要规划内容和技术路线

线网规划工序全过程大致可分为四大部分,即背景研究、线网构架研究、规划可实施性研究和规划接口。

背景规划研究又称为基础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对线网规划的前提条件、影响因素、背景环境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自然、人文、规划、政策等。通过归纳总结这些规律性的城市特征,提出指导线网规划的原则和要点,并对城市线网的模式划分、合理规模、线网评价体系进行专题研究。同时,对国内外有关线网规划的经验进行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线网构架研究是线网规划的核心部分,主要是方案构思、交通模型测试和方案评价三个工序的循环过程,其目的是推荐优化的线网方案。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过分依靠定性分析容易造成主观臆断,过分依赖模型又容易受模型成熟程度和可靠性的影响造成宏观失控。整个过程是一个模糊的决策过程,是规划师和模型师的密切合作的过程。

规划可实施性研究是保证线网可行性的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专业性很强,线网是否可行受很多工程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一个条件不满足就影响整个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因此,必需以方案规划的形式提出具体的安排。这部分研究主要针对影响线网可行性的几个主要专项:车场设置、线路走向、线路敷设方式、主要车站分布、换乘站分布和形式、联络线分布、运营。由于规划可实施性研究是保证线网可行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这部分研究与前面方案构架研究也是一个循环过程。

规划接口主要承担线网规划与后续规划的衔接任务。线网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在线网规划完成后,将马上进行以下规划项目:

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的土地详细控制规划

针对线网的相关分区规划调整

快轨与城市交通其它方式的衔接规划

因此,线网规划必须对这些规划提出明确的规划条件和规划要点。

总体技术路线图

4.线网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忽视城市总体规划

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总体规划》是一切规划研究的指导性纲领规划,所有专性项规划都应在城市总体规划意图框架下完成。线网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下的专项规划,同时轨道今天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交通特征和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强大的引导作用。如果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意图发生偏差,可能引起整个规划体系的混乱,或者是线网规划本身不可行。因此,线网规划必须依据和支持总体规划,尤其在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三个方面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4.2忽视可实施规划研究

衡量线网规划优劣最关键的标准是这个规划能否实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技术非常复杂和专业的系统,而期规划的可实施性受多方面技术因素的制约,比如修建计划、车辆基地配置、运营组织可行性、三维的线路设计、换乘站形式、联络线建设等许多因素均能直接决定规划能否实施,因此线网规划可实施性的研究是专业要求非常高的规划。目前一些线网规划由于种种原因,专业研究非常欠缺,甚至只进行所谓概念规划不进行起码的专业可行性研究,这样的规划是否具有价值是值得怀疑的。

4.3研究对象界定不明确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明确研究对象,因为一个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如果研究对象含糊不清或面面俱到,很可能影响规划实际效果。在此,对一个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进行模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模式分析就是要回答以下问题:

1)从服务对象上讲,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分为市际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从旅行速度上讲,可分为快速和低速系统;从运行方式上讲,可分为封闭独立运行系统和开放混合运行系统。那么,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应包含什么范畴?

2)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与其它轨道交通的功能和空间关系如何处理?

3)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应如何划分层次?各层次适宜选用何种模式并达到何种服务水平?各种模式技术发展水平和发展动态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对线网规划方向产生重要影响的前提性课题,目前各城市线网规划均对这些问题研究较少。

4.4客流预测工作中的问题

客流预测是线网规划中进行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因此客流预测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线网规划的效果。但从目前线网归划中的客流预测情况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

(1)城市交通模型还未完善建立:

线网客流预测是一种宏观层次的客流预测,因此要求模型在宏观方面性能要突出。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除广州使用了START模型外,还未见到其它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宏观层次交通模型。所使用的模型基本上是微观层次的详细交通分析模型。即便是这些模型,本身受基础数据丰富、真实程度以及对模型和城市规律熟悉程度的制约,在模型运用上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此,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科学的线网规划,就应在这些城市中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完善的模型体系,而且这些模型应在本城市中有一个相当的积累完善过程,成为相对成熟的模型。

(2)难以建立土地发展和交通预测的动态联系

土地利用和交通之间有明显的互动联系,但是目前的客流预测工作对土地开发强度影响基本不能作出动态的反映。尽管土地发展和交通预测方面都有各自领域内的分析模型,但由于两类模型的原理和数学语言差异很大,而且从事土地发展和交通预测研究的人员对彼此领域研究甚少,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两个方面的研究能实现模型兼容,因此对彼此的考虑只能是定性分析或静态层次的计算。这实际上是整个规划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的技术瓶颈,但这个问题不解决,客流预测工作就很难保证可信性。

(3)缺乏交通影响分析研究

线网客流预测的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线网内部客流增长及特征进行预测,二是对线网对于城市综合交通影响进行分析。现在,线网规划中对线网自身的客流预测工作进行得比较深入,但对线网外部交通影响的工作进行得不够充分,难以回答“线网建设后,城市交通的变化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4.5用道路规划的思路进行线网规划

道路上的交通载体是汽车,汽车运行的特点是方向灵活、彼此干扰、客货混杂;快轨系统上的交通载体是列车,运行的特点是方向一定、干扰较少,客运为主。正是由于其交通载体的不同,这两大交通系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网络形态、网络节点、中心区网络影响、环线功能、对沿线土地发展影响等多个方面。由于道路网络建设发展较早,规划理论和经验比较成熟,因此在快轨线网规划的起步阶段,比较多地借鉴了道路网络规划经验。随着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理论的逐步完善,业内人士应逐渐认识到与道路网络规划的区别。由于这些区别的存在,就必须注意在规划和建设阶段,协调二者的关系。

4.6重视线网规划,忽视用地控制和管理

线网规划的成果必须落实到土地管理体系,对快速轨道交通设施用地进行有效控制。但是,一些城市出现了重线网规划,忽视土地控制规划的现象。实际上土地控制规划是一项同样复杂和专业的工作。其中不但要根据专业要求绘制合理的用地红线,还要对规划控制方法进行研究。线网建设往往是几十年上百年的长期工程,对如此漫长时间建设项目的土地控制管理肯定不能简单“严格控制”,而是应针对不同建设时间和不同设施性质进行分类管理,最大程度利用城市土地的价值。

4.7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

4.7.1环线设置问题

各个城市的线网规划中一个存在的争议就是是否设置环线,不可否认这受道路系统规划思想影响较大。但根据研究,这两大系统中环线的作用存在本质区别。在道路网络中,环线的作用在于屏蔽中心区过境交通,虽然环线会造成车辆一定程度的绕行,但高速度却抵消了空间距离上的损失,所以环线对过境或跨区交通有较大的分流作用。快轨是方向固定的交通系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线路间的交通转换不能象汽车那样灵活,而是要通过旅客换乘的办法实现,而换乘的时间损耗比汽车改变行车方向的时间损耗大。同时,由于快轨是独立的、准点运行的运输系统,穿越中心区不会影响旅行速度,即便拥挤也不会对综合服务水平产生明显影响,使用环线反而增加换乘次数造成延误,因此快轨环线的交通分流作用受到限制,尤其是交通屏蔽作用不如道路环明显。

快轨环线的客流取决于沿线人口和就业数量,也就是环线自身串联的客流集散点的规模。比如著名的伦敦环线地铁,全线串联了13座铁路车站,每座车站又基本上是伦敦市区向伦敦大区辐射的放射形铁路的起点站,所以它始终具备较高的客流。又如在广州快轨线网规划时,曾经根据城市特点,提出过几个在不同位置设置不同规模的环线的比较方案,但这些环线方案在进行模型测试后,普遍存在客流不高,平均乘距明显低于其它线路的特征,换乘率增加,线网非直线系数比无环线线网增加将近10%,因此最终环线被否定。

根据城市特点,科学设置适宜的道路环线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设置快轨环线必须十分谨慎地进行研究,更不能为了具备环线而设置环线。

4.7.2机场专线问题

近年来,建设连接机场的专用快速轨道交通线似乎已成为各城市普遍追求的模式,但其中隐含着相当的风险。

机场客流一般由旅客、接送亲友和机场及周边就业职工构成。航空出行一般是800km以上的长距离出行。由于全程出行时间较长,其对到港时间长度要求比较宽松,因此对快速并不过分要求,但对到港方式的便捷程度(是否是门到门)、准点率和舒适度要求很高

在机场接运方式中,主要有个体机动车(出租车、公司自备车、私家车)、机场巴士和快速轨道交通。由于个体机动车在舒适性、门到门便捷性、快速等几个方面占据优势,因此一般个体机动车在机场接运方式中占主要地位。机场机场由于一般都在建设时配套有专用高速公路,这种优势则更明显。其次是机场巴士,该方式在门到门便捷性、快速等几个方面也有优势,一般也占有重要地位。快速轨道交通的优势是准点、快速,最大的缺点是门到门便捷性差,因此在客流竞争中优势并不明显。这就是世界各国单独服务于机场的客运轨道专线客运客流效益普遍不好的主要原因。

因此,建设机场专用快速轨道交通线必须慎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充分论证:

是否有客运功能以外的非常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

机场客流是否足够大到需要快速轨道交通衔接;

机场接运方式中,轨道交通的综合竞争力如何,竞争关系如何处理;

机场专线市内起点位置是否合适,能否在中心区建立行李办理设施,如何降低运营成本;

4.7.3半径线设置问题

在世界许多城市建设或规划有连接边缘组团到中心区的半径线,从表面上看,这符合客流方向,客运效果较好,因此受到一部分规划者的推崇。实际上,半经线存在很大的弊端,集中反映在运营和交通影响两方面。

首先,半径线客流分布往往呈现一个明显的楔形,就是约靠近中心区客流约大,而在客流最大处,车上所有旅客上下列车势必在终点站列车停站时间增加,这时,车站列车折反返能力能否满足最小列车间隔就很成问题,这给列车正常运营造成相当的风险。

其次,线路截止在中心区某处,车上旅客不一定是全部到这个地方,但必须在这个地方下车,由此势必给这个区域引入相当大的无关客流。这些无关客流需要换乘地面其它交通方式,而轨道交通客运量往往很大,因此会给这些交通平衡很脆弱的地区增加很大大交通压力,形成新的交通瓶颈。

因此,从理论上讲笔者一般不赞成半经线的设置,当然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7.4换乘节点和合理分布

快轨线路如果想获得较好的客流效益,一般都希望通过城市中心区。因此整个线网的换乘节点都集中在中心区。一种意见认为换乘节点这样分布可以符合一般城市客流中心区为O点或D点集散的规律,因此也符合主客流方向。而且换乘发生在地下或相对封闭的轨道交通换乘车站,不会增加地面交通压力。而且会给城市中心区提供强大的交通供给和方向周到的交通可达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换乘节点分布在中心区,势必吸引部分出行OD点均在区的客流在中心区换乘,也势必加大中心区今天交通压力。而且换乘站工程复杂,集中在中心区进一步增加了工程难度和代价,因此换乘节点应外移。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因此如何分布换乘节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论证,尤其是交通影响分析和工程费效比论证。

5.结束语

论心理学在轨道交通的意义篇4

关键词:绿色交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在当前世界各国大力提倡公共交通的政策下,轨道交通正以其快捷、安全、准时、容量大、能耗低、污染轻等优势成为各大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追求“绿色交通”的优选方式.由于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巨大、工期长,特别是其线路走向及布置对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格局及城市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城市轨道交通 网络 的规划至关重要.其中,轨道交通线网方案评价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关键环节,是方案优选的基础.因此,建立 科学 、合理、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判定“最优满意”方案的必要条件.

1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线网评价的主要内容

“绿色交通[1]”是一个理念,也是一个实践目标,注重“以人为本、公共参与”的规划原则,最终强调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它基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具体体现.

轨道交通网络与道路系统不同,道路无论在何处,都会很快充满交通量,著名的Downs定律曾用“三头齐发”原则来表述这种现象.而轨道线路若规划和选线不当,将吸引不到理想的客流量,而且线路不可能随意更改.如果这样,轨道交通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资源也是巨大的浪费,“公共参与”更无从谈起.

据国外 研究 表明,处于不同成长期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产生的作用(改善交通、支持和引导城市发展)不同.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因此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重视引导和适应城市的发展.

另外,与其他系统相比,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环境优化和资源优化两大特征[2].

总之,在“绿色交通”理念的指导下,对城市轨道线网的评价必须注重轨道交通与综合运输、土地使用模式、 社会 、 经济 、环境、资源、生态协调发展,同时考虑可实施评价,以此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2 现有评价体系 分析 综合分析

广州、南京、大连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综合评价指标[3],与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线网评价的主要内容相比较,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忽视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难以体现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乃至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更难以体现对城市发展格局、发展形态的引导性.

2) 某些定性分析的指标缺乏客观性,如促进合理的土地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难以确定,规划者在分析时常常融入本人的主观意识,势必会降低它的科学性.

3) 在同一评价体系中,有些指标相互关联,如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指标体系中,公交平均出行时间与平均出行车速相关,线路负荷强度、公交出行比例与日客运总量相关.

4) 忽视可实施评价,除广州市轨道路网评价有所考虑之外,其它城市很少考虑可实施评价.不具有可实施性的方案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必须进行可实施性评价.

可见, 目前 各大城市的轨道线网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绿色性”评价,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不能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更没有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的理念.

3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评价指标体系

3.1 决策因素分析

以线网方案的评价内容为基础,密切联系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方法 以及线网的功能定位,针对目前所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以“绿色交通”为理念,在大量的调查资料基础上,广泛吸收专家的研究成果,经综合分析、归纳、研究对比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4,5],确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评价决策因素为三个要素,并以此作为评价体系的三个准则层.

1) 城市协调性 从宏观层次上考察不同方案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吻合程度,考虑轨道交通线网的布设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程度,评价轨道线网规划方案对城市经济、环境、景观风貌及对城市的发展等所造成的 影响 .

2) 综合效益性 从空间、时间及与其它各交通方式的衔接上综合体现不同方案给城市和城市居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不同方案对居民出行条件的改善程度等社会效益.

3) 建设实施性 从工程施工、技术方案、投资以及分期建设的合理性角度考察规划方案实施的难易程度,对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进行分析.

上述3个准则层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反映出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城市发展对交通系统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另一方面,这三个准则层从规划主体、出行者、运营者、工程实施者四方利益出发,体现出线网规划方案决策是权衡多方利益进行价值判断的多目标冲突分析过程.

3.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评价的主体指标及其含义

综合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决策因素,利用目标层次分类展开法,从轨道交通与城市协调性、综合效益性、建设实施性3个角度出发,对轨道交通路网方案评价的主体指标及各指标的含义进行分析.

3.2.1 城市协调性

1) 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从轨道线网方案的总体结构上衡量方案是否支持城市的发展格局,轨道线网在市中心区形成的客运枢纽站以及与城市活动中心区域相匹配形成的客运交通走廊是否与城市的扩展方向吻合,是否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 体现轨道交通线网的布局线路及场站设置与城市的布局结构、 自然 地质、人文 历史 、土地利用、景观风貌、旧城改造等协调程度.

3) 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规模、分期建设与城市近远期经济能力的适应程度,以体现“绿色交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经济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可持续性.

4) 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 评价城市轨道线网在运营以及项目建设期间对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粉尘、水质等.

5) 与城市景观风貌的协调性 主要考虑轨道交通路基和站点的布局、形态、造型、色彩,轨道与两侧人造、自然、历史景观的协调性,以及轨道布置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保护.

3.2.2 综合效益性

1) 轨道交通所体现的社会效益 主要考虑由于轨道线网的设置对居民出行条件的改善程度,包括出行时间、出行换乘次数、出行路段的负荷均匀程度.同时考虑对整个城市的交通结构的改善作用,以及对居民及乘客的环境影响程度,体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目标.

2) 轨道交通所体现的经济效益 主要考察轨道交通的建设给社会或运输 企业 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吸引大量客流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如沿线地面、空间、地下交通和其他经济项目开发的效益.

3.2.3 建设实施性

1) 建设的可能性 主要评价工程建设条件、工程造价、项目融资能力、既有设施利用程度等.

2) 分期实施的可调节性 考虑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变化,轨道交通设施扩展或缩减的自由程度,分期实施方案的可调节性及组合的灵活性等.

3.3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对各主体指标含义的分析,遵循科学性、可比性、综合性、可行性、协调性等原则,确定更加满足“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为3个准则、14项指标的递阶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此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反映了“绿色 交通 ”的内涵,不仅从综合效益层的7个指标评价了轨道交通建设的基本目标以及轨道交通建设将带来的 经济 效益,也从与城市 发展 协调性的4个评价指标上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以及对城市环境、景观等的 影响 协调程度,同时从建设实施性的3个评价指标体现了对方案建设的可实施性评价.

4 应用 实例

以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 网络 规划为例,进一步说明所建立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考虑到武汉市的交通瓶颈为过江 问题 ,对指标C7轨道客运量占公交方式比例稍作调整,涵义变为跨江客运量中轨道方式占公交出行的比例,建立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模型.

采用层次熵决策技术[6],对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两个推荐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最终 计算 各评选方案距理想点的距离,距离越小,则方案越优.其结果与专家评审意见一致,如表1所列.

5 结束语

实践表明,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合理的、 科学 的,针对具体城市的交通问题变更某些指标的涵义,可以使它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它的建立,将为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方案提供更科学的评价依据

参考 文献

1 丁卫东,刘 明.交通方式与城市绿色交通.武汉 科技 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2003,26(1):50~533 顾保南,方青青.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0(1):24~27

4 张 航.高等级公路路线方案的优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3,27(4):486~488

5 陆化普,朱 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北京: 中国 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3;59

论心理学在轨道交通的意义篇5

关键词:轨道交通 交通系统轨道类型 轨道选型

交通运输是城市基本职能和物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运输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从地下铁道诞生以来的100多年间,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方式,由于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对各种轨道交通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不但概念不清楚,而且叫法也不统一,给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及选择合理的轨道交通方式带来严重的障碍。

因此,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和定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但可以清晰地阐明各种轨道交通的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化对各种轨道交通的了解,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选型提供理论依据。

在纵览世界各国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形式的基础上,基于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可将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形式分为以下8类。一些特殊型式的城市轨道交通(例如缆车和索道等),由于使用范围不广,故此处没有涉及。

1 地铁

地铁(英语用Metro, Underground Railway,Subway等表示)是由电气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全封闭的地下隧道内,或根据城市具体条件,运行在地面或高架线路上的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通常根据城市环境条件的情况,地铁列车主要在城市地下空间修筑的隧道中运行,当条件允许的时候,也可以穿出地面,在地面或者高架桥上铺轨运行。为了降低工程费用,目前地铁系统中地面和高架线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 轻轨

公共交通国际联会(UITP)关于轻轨运输系统(Light Rail Transit,简称LRT)的解释文件中提到:轻轨是一种使用电力牵引,介于标准有轨电车和快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和城市铁路),用于城市旅客运输的轨道交通系统。轻轨是从新式有轨电车逐步发展到路权专用、自动化程度较高及车辆在地下或高架轨道上运行的

城市轨道交通形式。轻轨发展的某一阶段也许是最终阶段,但也许可以进一步发展到更高阶段。

因此,轻轨是一种技术标准涵盖范围较宽的城市轨道交通形式,低技术标准的轻轨接近于现代有轨电车,而高技术标准的轻轨则接近于轻型地铁。

3 单轨

单轨系统(Monorail)是指通过单一轨道梁支撑车厢并提供导引作用而运行的轨道交通系统,其最大特点是车体宽度比承载轨道宽。以支撑方式的不同,单轨一般包括跨座式和悬挂式两种类型。由于单轨系统的单方向小时运量为5 000~20 000人次,故单轨常常被认为是轻轨系统的一种。但实际上,单轨车辆的轮轨支撑形式以及走行方式与轻轨列车有很大的不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单轨应该独立列为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形式。单轨系统大多数情况下采用高架方式,其景观性较好。根据需要,单轨列车也可在地面或地下运行。

4 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Tram或Street Car)是使用电力牵引、轮轨导向、单辆或两辆编组运行在城市路面线路上的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有轨电车的历史比较久远,其前身是19世纪初期的有轨马车。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到了19世纪末又逐渐由蒸汽驱动过渡到电力驱动,形成了近代有轨电车的雏形。有轨电车运量小,且在街道路面上与其他交通混合行驶,其安全性和准时性较差。

5城市铁路

城市铁路(Urban Railway)是由电气或内燃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市区、市郊以及卫星城之间,以地面专用线路为主的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城市铁路实际是从干线铁路发展而来,只是城市铁路更多地具有通勤和公交性质的运营特征。按照城市铁路运行区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市区铁路、市郊铁路和机场联络铁路等。

6 磁浮系统

磁浮系统(Maglev System)是一种运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电磁原理,依靠电磁力来使列车悬浮并走行的轨道运输方式。它是一种新型的没有车轮、采用无接触行进的轨道交通系统。磁浮交通系统是20世纪一项伟大的技术发明,

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轨道交通来说,它投入实际使用的历史并不长。上海磁浮试运营线是目前唯一投入商业运营的线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对磁浮技术进行积极的研究,其中主要以德国和日本的技术较为成熟。

7 新交通系统

对于新交通系统(Automated Guideway Tran-sit,简称AGT),目前还没有统一和严格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讲,是那些与现有运输模式不同的各种短距离新交通方式的总称。狭义的新交通系统则定义为:由电气牵引,具有特殊导向、操纵和转折方式的胶轮车辆,单车或数辆编组运行在专用轨道梁上的中小运量轨道运输系统。

结语

如何适宜地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有很多政策性和技术性的课题需要研究。只有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引进消化,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才能避免日后因现在的粗放发展而付出惨痛的成倍的代价。

参考文献:

[1]陈海龙,李淼.上海轨道交通人民广场换乘枢纽研究与设计[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7(3):7-10.

[2]蔡君时.城市轨道交通[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3

论心理学在轨道交通的意义篇6

[关键词] 青岛 轨道交通快线 土地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随着中央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的日益清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势在必行。为此,青岛市提出,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青岛在对外开放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以大容量、智能高效、绿色环保、低碳的优势成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在我国大中城市掀起了新一轮的轨道交通建设高潮。

根据青岛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青岛市将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交通发展模式。《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3~2020)青岛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总规模420.6km,由市区轨道(地铁线230 km/7条)和轨道快线组成(190km/7条)。

作者有幸主持本项目的前期建设方案研究工作,深感项目在青岛轨道交通中的建设意义,以下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2、西海岸轨道交通快线概况

青岛市以“走向深海、走向高端”的战略为目标,规划了以“蓝海战略”为核心的“大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本项目响应国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青岛市“蓝色跨越”战略,对青岛市加快转化经济发展形式,培育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将推动西海岸经济新区功能提升,成为“青潍日”城市圈示范区、核心区。是推动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快速发展,支撑董家口、古镇口新兴港区的建设,带动沿线各组团发展、拓展组团功能、提高沿线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基础设施,是青岛市“一环四线”快速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线起于黄岛区嘉陵江路站(与M6、R9、M1线换乘),经由黄岛区、朝阳山CBD,胶南市、古镇口服务保障区、港城CBD,终到于董家口港城站,并预留延伸日照条件。线路全长68km。

项目最高速度为120km/h,采用高架、地下和地面线相结合的敷设方式,其中高架线48.9km,占75.2%,地下线9.3km,

占14.3%,地面线6.8km,占10.5%。全线共设13个车站。

3、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城市建设方针要求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保持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的协调发展。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进行存量挖潜和资源储备,既有利于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将轨道交通引发的土地开发增值收益回馈于政府,也有利于为轨道提供稳定的客流支撑,支持轨道交通及各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城市。西海岸轨道交通快线的实施,将对沿线区域空间产生强大的吸引效应,刺激沿线区域的深度开发并增强轨道走廊的开发强度,提升功能,优化城市用地布局。使土地从原有的粗放型利用,转向高附加值的利用,新的人口和就业中心将向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周围转移,区域的土地开发将走向集约化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必将得到较大提升。

3.1青岛西海岸现状及规划

西海岸经济新区现状建设用地337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6.07%。现状景观资源有海岛12处、沙滩9处、湿地205平方公里,风景旅游度假区9处,港口资源合计吞吐能力超过7亿吨。

未来西海岸经济新区将立足青岛市、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依托长三角和渤海城市群、面向东北亚,建设“一门户二中心三基地”。成为国际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国际航运枢纽、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示范区、国家海路统筹发展实验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先导区,将逐步构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发展核心和“青潍日”城市发展组团的重要海路统筹增长轴,成为现代海港之城、国际合作之窗、蓝色创新之核和世界旅游之湾。

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布局为“一核两港”和“九湾七区”。

本项目线路全长68km,其中位于建成区约21km,分布于黄岛区及胶南市,新建区44km。

3.2城市轨道交通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理论

城市轨道交通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理论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经济学家(诺贝尔获奖者)William Vickrey认为大容量的轨道交通通过沿线土地开发可带来显著的增值效益,轨道交通的高度能达性能够吸引各种商业、金融、文化、生活等设施向轨道交通高度集结,刺激周边土地的高效开发利用,从而沿线实现土地的增值。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的计算方法主要有资产估值法、部分均衡分析法、一般均衡分析法和特征价值模型等

我国目前常用理论主要有廊道效应理论、TOD相关理论及特征价格模型等。

3.2.1 廊道效应理论

该理论研究对土地的利用侧重效应分析,在城市和轨道交通共同作用下,城市土地结构是在城市与轨道交通形成阶梯度场,即人工廊道效应,廊道效应包括廊道效本身及其辐射区域。廊道产生的实质在于围绕廊道一定范围内存在效应梯度,理论上可用对数函数表示

式中:e为梯度场效应;D为距离;a为常数,表示最大廊道效益。其函数图形如图 ,当d1扩展增大到d3时,廊道效应则由e1降至e 3,廊道效应的强度随廊道等级高低变化。廊道效应其决定城市景观结构和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城市廊道距离衰减函数曲线如下图。

廊道效应由流通效应和场效应组成,轨道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侧重于廊道的场效应。轨道交通的建成大大改变了沿线土地的可达性,使城市的交通区位发生重构。土地的可达性随着距离城市中心区距离增大逐渐衰减,使城市土地的效益潜力递减,从而引起城市地价由中心向外星带状排列。因此,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和结构变迁起着重要的诱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刺激城市土地开发、改变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式以及促进城市形态的发展等方面。

基于廊道效应原理,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比较,表明轨道交通改变了沿线可达性,产生了人工廊道效应。这种效应随着距车站的距离增加而逐渐衰减,同时地价增值也随之衰减。可见,轨道交通的廊道效应调整了沿线土地利用结构,它使得车站2km范围土地增值了约40%。

3.2.2 TOD理论

公共交通导向式的土地开发(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建成TOD,是一种结合土地利用的交通战略,适用于大都市或小的社区。它是城市从靠小汽车低密度蔓延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公共交通走廊为发展轴、公交站点为节点的布局方式,在各节点集中土地开发,是一种集居住、工作、商业等功能的混合开发,并且这些节点都在步行距离范围内。

TOD开发区的节点位置,主要布置商贸、金融、邮电等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个核心商业区,每一个TOD开发区都需要一个与他相邻的次要区域,其有低密度的住宅,公共学校,社区公园,密集的工作机构,停车场等。次要区域支持TOD区的商业运转,同时为公交系统提供足够的乘客。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总长约500km,共由21条线路组成,其中地铁一号线沿途分布10个站点,附近均出现房地产开发的热潮,而且站点地区还逐渐形成核心服务区,其中大的枢纽站包括金融、商业、邮电、咨询和交通等多个行业,随着不断的建设和发展,上海轨道交通地区已逐步走向成熟。在站点地区土地规划、核心商圈的形成、交通换乘等方面己逐渐呈现出TOD区的特点,其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发展和运用

3.23特征价格模型

特征价格模型(Hedonlc Price Model,I-IPM)是国际上分析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价格影响的重要方法。它揭示了消费者对商品中所包含的各种特征的效用大小的评估,虽然内在价值不能单独交易,但却反映了一些可交易商品(如住宅)的属性。特征价格模型通常用函数的形式表示,有线性、半对数、对数等几种。

同济大学何宁博士根据运输成本和土地价格的理论关系,修正了日本学者Aoki的定量关系式,构造运输成本和土地价格的理论模型:

P=e-aTC+b

或P=e-aTc+b eb=Pmax e-Atc

式中:P为地价,TC为距离市中心区的交通成本,a、b为模型参数。

广州市的地铁物业比其他物业的价值高20%~30%,有的地方房地产涨幅也在100~150%。如芳村区地铁沿线的商品房随花地大道与珠江隧道的建成,特别是广州地铁一号线的通车运行、鹤洞大桥的通车等交通条件的巨大改善,土地升值很快,升值约1000元/m。由于地铁的建成,坐落于地铁车站周边的物业,尤其是商服业对地铁的敏感程度非常高,其租金的增长为40%~500%。

3.3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方式

青岛西海岸轨道交通快线沿线土地利用规划应灵活运用以上理论,并结合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使其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形成互动,以便使沿线城市土地资源效益得到最大化。规划思路从土地开发规模和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模式两方面进行规划。

(1)车站周边规划

车站是客流的集散点,也是网络节点,是城市轨道最重要的建筑物,做好用地控制和高强度开发是关键。按交通合理区、土地价值影响范围法及节点导向型分类法,车站可分为:综合枢纽站、换乘站、片区中心站及一般站,其中综合枢纽站和换乘站客流强度高,车站周边土地含金量最高。车站影响范围可用下式确定:

式中:m 为车站类别;P为接驳方式;T为接驳耗时;V为交通工具出行速度。

从东京、首尔、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成熟开发的实践看,车站周围800m以内开发效果最佳,建议青岛西海岸轨道交通快线以车站800m周围作为重点开发区域。

青岛西海岸交通快线车站周边开发强度依次为朝阳山CBD站、嘉陵江路、三江路、江山路、上海路、古镇口、港城CBD、董家口港城、灵山卫,其它车站依据规划择机开发,其中西海岸新区朝阳山CBD站为本线的重中之重。

规划的朝阳山CBD是整个西海岸的核心及经济新区发展的启动区,规划拟利用2km2地下空间形成高速公路、快轨、城市道路及海运的综合交通枢纽及地下商业中心。

朝阳山CBD站所在区域目为新建区,土地利用空间巨大,是西海岸轨道交通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重点。规划需从战略角度,结合朝阳山CBD规划统一布局,采用地下、地上及枢纽周边综合开发格局,实现开发效益最大化。

(2)距轨道交通快线车站2k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统一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通过改善沿线地域的通达性,极大地刺激了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从而提高了沿线土地和其他不动产产业的开发利用价值,距车站的远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具有明显差异,按地价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其利用类型依次为居住、商用、公共建设、工业和其他类型,建议青岛西海岸轨道交通快线按下表分配。

西海岸轨道交通快线主要用地分配表

(3)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方式还应主要的问题

青岛西海岸轨道交通快线沿线68 %为新建区,开发条件较好。在土地综合开发规划时,需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沿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针对西海岸轨道交通快线的走向和城市土地利用基本现状,对现状土地利用和轨道线网图进行叠加分析, 得出西海岸轨道交通快线沿线各站点800m及周边2k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

2)沿线土地利用规划分析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本线线路走向,在沿线各站点800m及周边2km范围内依据城市用地分类标准, 对规划用地性质进行分析,包括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等。

3)沿线现状用地权属分析

结合《土地管理法》,对沿线土地权属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现状用地性质,明确各个地块的使用权。对于线路经过的未开发区域确定其土地的所有制形式。

4)全线土地储备情况分析

以沿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沿线现状用地权属分析、沿线建筑质量分析为依据,对全线的土地储备情况进行定量统计。

4、结论

(1)青岛西海岸轨道交通快线与沿线土地协调综合开发,以轨道交通快线建设为契机,引导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形态的良性发展,合理高效开发项目沿线土地综合利用。

(2)根据本项目的功能定位,城市轨道交通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理论及国内外成熟的开发经验,结合项目的特点,提出项目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的思路。同时为类似项目沿线土地开发综合利用提供借鉴。

(3)结合本项目特点,合理选择沿线土地开发模式及强度,建议按沿线土地利用的优选次序为:商业办公―居住―工业。在新建区加大开发力度,特别是朝阳山CBD、上海路、古镇口、港城CBD等站点。

参考文献:

[1]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探索与实践》 (2010)。

[2]叶霞飞,顾保南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8.1)。

[3]杨京帅,蒋玉琨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规律的探讨,《城市快轨交通》(2005. 3)。

[4]周俊、徐建刚 城市轨道交通的廊道效应与城市土地利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5)。

论心理学在轨道交通的意义篇7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轨道交通专业 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29-03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来构建。对于高职轨道交通专业来讲,实践性教学是使学生加深对轨道交通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职业资格能力,实施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环节,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整体教学的效果。因此,高职轨道交通专业应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重视和加强实践性教学。

一、轨道交通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一)实训硬件设施条件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正经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和建设热潮,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就业市场,这吸引了不少职业院校竞相开办轨道交通专业,其中也包括一些缺乏成熟办学条件,特别是师资与实训设备硬件条件的院校无法正常开设各种实践性教学。

(二)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由于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必要的实训设备硬件设施,无法正常开设各种实践性教学,因而他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把课时都安排在理论教学上,减少了专业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淡化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削弱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不健全。一些新开设轨道交通专业的职业院校,它们的专业教师很多是从其他专业,如汽车工程、机电工程等专业转岗过来的,这些教师一方面对轨道交通专业不甚了解,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忙于课程理论教学,分身乏术,无法进行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与提高,又由于没有专职实训指导教师,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支撑,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四)缺乏系统实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成熟的实践课教材和大纲,轨道交通专业尤其明显。虽然部分职业院校组织编写一些实训指导书,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反映当前迅速发展的轨道交通专业的现状。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选用实践指导教材、制订实训计划与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存在各取所需的现象。

(五)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方面,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与质量监控方面,还缺乏健全的实践教学组织机构与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文件,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1]

(六)主动探究实践教学的深度不够。在各种评估检查的推动下,许多院校开展了一些实践教学,但由于受到实训经费、指导老师、实训场地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对实践性教学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具体组织实施方面,探究的深度远远不够,还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从而影响了学生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提升。[2]

二、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因素。[3]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是专业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专业的整体教学效果。轨道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对轨道交通专业劳动者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必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是适应轨道交通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实践性教学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重要途径。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轨道交通专业很多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在实践后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并在实际生产中加以运用。从职业教学的特点来看,要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学习环境,加强专业训练和职业技能的锻炼,为轨道交通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践性教学是拓展、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作为该专业的高职学生,应该着重塑造自身综合职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以适应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是激发学生就业意识的需要。实践性教学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创新实践,通过具体的专业训练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作为一名高职毕业生,必须要能迅速进入角色,胜任工作,才能赢得企业认可。[4]

三、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落实办学指导思想,体现办学定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改革,配置教学资源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从高职教育的特点看,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来构建教学体系。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各职业院校应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调整、优化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改变实践教学的课时少,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的状况。要结合轨道交通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聘请一些长期从事轨道交通专业的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

四、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突显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为达到轨道交通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科学合理地划分课程类型。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起来,既可让教学考核保持职业性方向,又可避免重复考核。在课程设置时,根据轨道交通企业的需求进行课程调整与课程内容改革,打破学科体系,合并相关课程,将课程分为公共课、职业技能理论课(主要是指专业课本身,还有直接或间接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的课程)与实践教学课(主要是教学性实践与生产性实践)。这样把实践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有利于实践教学的组织,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4]熟练的技能必须经过反复练习,不断强化才能达到目标,因此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予以明确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积极探索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5]按照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逐渐探索以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四双制”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并举的“双大纲制”;理论教学课堂和实践教学课堂并行的“双课堂”制;专业教师聘用应执行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的“双师型”素质制度;以及学生实行“毕业证书”与“岗位技能等级证书”的“双证书”制度。[6]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轨道交通专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根据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规律,构建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保障与实践教学评价等要素在内的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要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使实践教学体系各个要素在运行中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要协调配合,同时要对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尝试,保证实践教学正常运作。[7]

六、切实抓好四项基本建设,保证实践性教学有效开展

(一)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科学、规范、高效的实践基地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和环境育人的教育观念。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轨道交通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重要选择。[8]

职业院校建立轨道交通专业实践基地面临设备投入、技术以及运作成本等诸多问题,多数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践基地时有心无力。因此,实践基地建设应坚持“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相统一。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轨道交通企业的技术、设备与环境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通过互利的原则与校企共建的形式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根据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及课程设置的需要建设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的实训基地和模拟实训室,利用专业仿真实训软件开展仿真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选择轨道装备生产制造企业或轨道运营公司,进行联合办学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合作协议书或举行挂牌仪式,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双方职责,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运行制度等。根据轨道交通专业的特点,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岗位认知与顶岗实践实习,让学生感受轨道交通企业的生产环境,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实训教材是指导师生进行实验实训的理论参考书,要充分发挥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特别是轨道交通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作用,调动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合轨道交通生产工作实际,组织轨道交通行业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编写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将大量生动的案例充实到实践指导教材中,编写出适合本校的实践课教材或实验实习教学指导书,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三)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业务指导者,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能讲会做”,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5]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省市技能大赛;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走进企业,通过访问工程师等形式进行企业锻炼,参与轨道交通企业生产运输、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实践经验;搭建专业教师成长发展平台等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是一个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实训基地文化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可以使校园生活得到丰富,使师生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因此,在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研究如何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环境上建立完善的文化制度建设理念,彰显轨道交通专业特色,塑造融校园文化和轨道交通企业文化为一体的校企文化,积极推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良性运作。

七、建立健全实践性教学评价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为促进实践性教学质量提高,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宏观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这也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师生进行奖励,对不按实践教学计划执行或对实践教学内容随意削减的师生要给予处罚,进一步规范实践性教学行为,才能激发师生勇于探索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根据轨道交通专业的特点,考核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查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二是考核学生职业素养,如遵守有关操作规程、规章制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等;三是考查学生的实习态度、劳动观点、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等。[4]

八、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提高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只有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科学的调节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正确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我们应自觉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主动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扎实有效地进行轨道交通专业改革与创新,探索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自我完善机理,构建开放式管理、高效能运作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合格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

[ 注 释 ]

[1] 陈虹.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现存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1(1):134-135.

[2] 刘玲娅.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 OL]..

[3] 何学坤,刘淑芬.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141-142.

[4] 徐新玉.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0(8):71-72.

[5]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2005-10-28.

[6] 邱荒逸,邱秧琼.由地域社会经济的状况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3-65.

[7] 郑玉刚.财经管理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艺术,2005(12):7,24.

论心理学在轨道交通的意义篇8

关键词:轨道交通司机;安全行为特征;安全指标;安全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它凭借着运送量大、快速、准点、低能耗、少污染、乘坐方便、舒适等优点,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在保障轨道交通大力发展的同时,安全运行始终是永恒主题。

1.安全评价及相关理论

1.1安全评价理论

1.1.1安全概念界定

对安全的认识,目前有两种观点。绝对安全观认为安全就是无事故,无危险。相对安全观认为安全是指客体或系统对人类造成的可能的危害低于人类所能允许的承受限度的存在状态。现代安全科学理论的研究认为安全是系统运行过程的状态描述量,是和危险互为对偶的两个系统过程的状态量。安全是指人类所面临的系统存在或运行的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低于目前人类所能接受的最低限度。由此可见,安全是相对的。由于安全含有人类的认识能力与过程,因此安全是相对发展的系统状态描述量。

1.2安全评价的概念

安全评价就是对被评价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安全程度的评估,以此来确定人类对该系统运行状态的认可与否,并为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信息基础。其特点是评价不仅考虑系统内的危险物质、危险结构,且考虑到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及其与危险物质、危险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评价结果是对系统运行过程安全状态的总体反映。评价中含有人类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探明系统的安全状态水平,了解系统安全的薄弱环节,改进系统安全水平。

安全性评价最早主要用于工业领域,对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上。对机器设备的评价其理论与测试方法已较为成熟。但对于生产系统中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研究,无论在理论与方法上都似乎由于人的复杂性而未得到应有的进展。

1.3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方法是进行定性、定量安全评价的工具。安全评价的内容十分丰富,安全评价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安全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也不同。

目前安全评价方法有很多种,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使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在进行安全评价时,应根据安全评价的对象和要达到的评价目的,选择适用的安全评价方法。用于安全评价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各种方法的出发点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适应对象不同,又各有优缺点,使得人们遇到安全评价不知道选用那种方法也不知道评价结果是否可靠,基于这种现状,对不同的安全评价方法的思路、特征、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汇总对比,并给出选择。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按照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可分为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和定量安全评价方法。随着安全评价的不断发展,在国内外出现了许多评价方法,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日本劳动省六阶段法、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蒙德法等。

2.职业适应性

目前在地铁行业有关于职业适应性分析方法上的研究,主要基于寻找到一些评价心理能力的指标和因素,共同的指标有准确性、注意力、快速反应能力、熟练性和判断性五项最重要心理素质能力以及稳定性、记忆力和协调性三项较重要的心理素质能力。这些研究基本上反映了心理素质能力适应性和人机环境适应性,符合安全职业适应性的研究方向和要求。揭示了人的安全素质取决于心理能力,而心理能力取决于心理资源,可以通过心理资源的状态来反映安全职业适应性。为安全职业适应性的评价奠定了基础。这样就可以建_立一套以心理资源、心理能力和心理负荷为核心的安全职业适应性的理论体系。可以应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安全素质进行测量和评价,明确人在工作中的心理适应性和人机、环境适应性,就是人的安全职业适应性。

机车司机职业特点:担负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运输的重大责任;不规律的作息制度;信息量大、突发事件多。机车乘务员是一种特殊职业人群,其职业的特殊性表现在工作空间狭窄、作业时持续伴随噪声、振动、作业时间不分昼夜、注意力高度集中、视听觉始终处于警觉状态并要承受列车行驶时的运动惯性和离心力。极端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使机车乘务员比一般职业人群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而机车乘务员的职业使命,又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机车乘务员安全行车的重要保障。

3.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评价

对于轨道交通司机安全性评价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本文从安全行为、组织行为等理论的基础上给出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性评价定义: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性评价:以行为科学、认知科学、信息处理和系统分析、概率统计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安全工效学、安全系统工程学等多种方法,对影响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状况的行为、生理和心理素质的状态进行科学准确地测量和评估,使其能准确、恰当、充分、可接受地完成其所承担的绩效标准范围内的工作任务,提高轨道交通司机成功地完成任务或作业的概率。

3.1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行车标准

轨道交通运输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整个动态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十分权威的规定来制约和维持它的运作,即行车规则。运行规则主要种类有:《行车组织规则》、《列车运行图》、《技术管理规程》、《站场管理细则》、《行车高度工作规则》、《客运组织规则》以及各车站的((站规细则》等,另外轨道交通运行的文件还包括了各行车组织、管理部门制订的其他相关文件。《技术管理规程》是综合性规程,包含了行车组织运作在内的各专业、各工种的规定;《行车组织规则》是指导行车、运行工作进行的重要文件;《列车运行图》是行车、运行的综合性计划和执行工具,其他文件都是为了加强对行车管理、确保运行正常进行而制订的支撑性文件,用以规范各具体执行部门的行车组织工作。行车安全规章是一个规范准则,它规定了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法则,具有强制性;是所有参加运行的人员都必须遵守和执行的。

3.2轨道交通司机的任职要求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驾驶的特殊工作要求,对轨道交通司机的基本素质做了规定,除了对裸眼视力、胖瘦体型、身材高矮有专业要求外,轨道交通司机还需要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电动列车安全行车及应急处置基本技能,具有识读一般的机械图纸、电动列车设备、控制原理图的能力,掌握电动列车的检查与准备、驾驶操作、故障判断及应急处理、列车调试等的能力。基本要求如下:

1)必须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并且要有能够不断学习与遵守规则的素质,富有纪律性、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保证安全行车的基本因素之一。

2)司机必须掌握列车的基本构造、性能,具有一般的故障处理能力,熟悉运行线路和停车场等基本设施情况,熟练掌握担任驾驶区段、停车场线路纵断面情况。

3)司机必须掌握其他相关的业务能力和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如懂得救援的过程和方法、懂得消防灭火的要求、学会扑灭初起火灾的方法、知道常用灭火机的使用方法等。

4)司机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并取得/电动列车驾驶证0后才能独立驾驶电动列车。如脱离驾驶岗位》个月以上,驾驶列车时必须对业务知识和安全运行知识等进行再培训与考核,合格后才一能上车。另外还要满足相关的身体状况要求和心理状况要求。

4.结语

本文通过深入调研,根据轨道交通司机的实际情况,运用人的安全行为分析的观点和方法,确立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性评价指标,建一立安全性评价体系,主要成果有:

以人的安全行为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的调查、事故案例分析、访谈及向安全专家的咨询后,确立了影响轨道交通车司机行车安全的评价指标项目集,然后使用因子分析方法使项目的因子得到简化,明确,确立4个一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下设20个二级指标,建立了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并明确每个项目指标在整个安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及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何理,钟茂华,史聪灵,石杰等.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

学技术2009,5(6)

【2】梅振宇,王炜,陈峻.我国发展大城市轨道交通问题初探【J】.城市公共交通,2004

【3】梁文娟,王凤英.浅谈安全评价的方法【J】.2004

上一篇:电工安全标识牌的辨识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主要就业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