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心”的隐喻

时间:2022-09-14 12:03:12

【摘要】Lakoff(1981)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是利用熟悉的事物、概念作为参照来认识我们不熟悉的事物、概念。这样的话...

摘 要: 隐喻不仅仅是一个纯语言的现象,也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的一种认知现象。所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它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发展史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是针对汉语中常出现的词汇“心”作一个简单的隐喻分析,来说明隐喻在我们的生活的语言使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 “心” 实体隐喻 容器隐喻 空间隐喻

1.引言

认知语言学发展之前,语言学家们都把隐喻看作是一个纯语言现象,但是事实上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还属于人的思维范畴。亚里士多德是大家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论述隐喻的大师,他把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格,认为语言的转义实现了隐喻,但是要实现隐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具体的表现形式确常常是缩略的或者是暗含的比较,例如我们常说的“暗送秋波”、“广撒情网”、“军民鱼水情”等。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使得人们把隐喻仅仅停留在了把它以一种修辞格来对待。直到Lakoff和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的开始(林叔武,2002)。也正是这本书的出现掀起了对隐喻研究的热潮,改变了传统的语言修辞观。

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及各种语体当中经常出现。它是认知语言学的范畴之一,认知语言学反对以理性主义和以这一哲学理论为基础的西方语言学“客观主义范式”和形式主义方法论,提倡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和推理的过程中,人类的社会经验和身体经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人类的概念并不像功能学派所提倡的是抽象的符号和物质直接对应的产物,而是体现于图示结构和心理意象等方面的人类想象能力的结果。

Lakoff(1981)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是利用熟悉的事物、概念作为参照来认识我们不熟悉的事物、概念。这样的话就慢慢形成了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之间的转换,即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它是一个概念体系,是一个统一的一致的整体。我们在认识这个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隐喻概念体系是一个不可缺少部分。Johnson(1987)和Lakoff(1987)都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意象图式,它是人类对事物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构建的认知结构,是在人类的经验和对事物的理解中形成的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人类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另一种基本结构。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为我们提供了构建无限多个意象图示的依据。本文也是从意象图式的角度来分析汉语中词语“心”的隐喻概念。

2.对汉语词汇“心”的隐喻分析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其认知的立足点是“意象图式”。通常情况下我们比较熟知的有:中心―边缘图式、容器图式、循环图式、力图式连接图式、部分―整体图式等。如上所说这些意象图式所产生的依据是我们现实的生活经验。而隐喻我们通常情况下有实体隐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之分。本文主要是结合实体隐喻的特征,以及意象图式中的容器图式和空间隐喻理论来分析汉语中的“心”。

2.1实体隐喻(Heart as an object)

实体隐喻是指:人类以自身的经验和生理实体为基础,把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实体(胡壮麟,2002)。“心”原本指的是人的心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个器官,在我们的很多用语当中的“心”,我们已经赋予了它实体的特征。既然为一个实体,那么就会有实体的一些基本属性,如:能否运动,是否易碎,存在,属性,重量,温度,材质,颜色,数量,好坏,真假,软硬,大小,粗细,等等。

正常情况下,实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只要力量够大,就会产生位置的移动。这种物理运动也会在“心”这个词的使用中体现。比如在英语当中,我们常说:move one’s heart, change my heart;在中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动心”,“变心”,“回心转意”,“推心置腹”,等等。例如:

(1)老大娘被我的话说动了心,炕角上的两个人也坐了起来。――《沿河儿女》

(2)还是深阔无际,不着一字,她的爱是神秘而伟大的,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首的。――《冰心作品集》

实物有是否易碎的特征,在外力的作用之下会改变原来的形状,物理上的这种反应也会映射到“心”上,就会因感情的打击而被击碎,打破。因此英语里面常有:break my heart,broken heart,汉语中常有伤心,心碎的说法。例如:

(1)母亲在儿子面前曾提过几点,得到的回答是那么生硬,使老人很伤心。――《迎春花》

(2)金环再次闭上了眼睛,这次闭眼是她在想外面的同志们,她的心碎了,多田的话她一句也没听见。――《野火春风斗古城》

实体存在于外部世界,要占据自己的位置。这种物理现象映射到“心”上,心就有了有无的属性。所以我们常说“有心”、“无心之过”、“没心没肺”,等等。

(1)王德越想越不高兴,有心辞职不干,继而想到李静告诉过他,凡是应当忍耐。――《老舍作品集》

(2)在我们匆忙赶路无心理睬的时候,云隙中散射出灿烂的金光。――《冰心作品集》

除此之外,经过隐喻映射的“心”作为一个实体,还有很多其他的属性,如重量,温度,材质,颜色,数量,好坏,真假,软硬,大小,粗细,等等。这些属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和文学作品中常常体现出来。例如:

(1)他的心硬了,不预备再逃出死亡而继续去偷生。――《四世同堂》(软硬)

(2)李云龙一听就明白了,顿时捶胸顿足地叫起屈来:“天地良心,老子什么也没干呀!”――《亮剑》(好坏)

(3)他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心在一点点变软。――《亮剑》(软硬)

(4)李云龙暗暗乐了,他要为自己粗心大意付出代价了。――《亮剑》(粗细)

2.2容器隐喻(Heart as a container)

当我们把“心”看作是一个容器的话,容器的很多特征也自然会附属到“心”上。例如容器有内外之分,对应的就有“内心”和“心里”等。容器可以是满的,也可以是空的,所以常有我们说的“心满意足”“亏心事”“空心”。容器也会有内容,于是就有了“居心叵测“心怀鬼胎”“不安好心”的说法。容器可以打开也可以关闭,“开心”“关心”的说法也就应运而生了。在日常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出现。例如:

(1)在我的内心深处,亲情胜过了爱情。

(2)自己心里的痛苦只有自己才最清楚。

(3)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4)爸妈常说:“只要你健康,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5)祁老人的诚意欢迎是李四爷心中痛快了一点。――《四世同堂》

(6)看见车上背后那朵红星在她黑发上照耀,我觉得一切的亏心和辛苦都忘了!――《冰心作品集》

(7)马背上的和尚眼疾手快地一个空心跟头翻过去,稳稳的站在地上。――《亮剑》

(8)李云龙道:“欧洲和太平洋离咱们太远,咱们还是关心眼皮底下的事儿吧”《亮剑》

2.3空间隐喻(Heart as space)

空间可有三维、二维、一维之分。而“心”投射到空间中,在它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可看出它具有三维、二维、一维的特征。三维的空间有长、宽、高。这一特征映射到“心”上就出现了“心高气傲”“心高志远”“心宽气朗”等类似的词汇。当“心”被概念化为一个二维空间的概念,即一个平面时,我们常常看到“一片丹心”“心叶”等词汇。若将其看成一个一维空间概念,那么它又具备了一维空间(线)的特征。我们常说一条线,线有长短、有粗细等特征,因此我们常说“一条心”“存心”“语重心长”“粗心”“细心”等。

(1)对待这件事情,我们大家必须要团结起来,一条心才行。

(2)仅借此物,聊表存心。

(3)众多的事情摆在我面前,让我心乱如麻。

(4)过去所犯的错一直是我心里的心结。

(5)由于答卷时总是粗心大意,他始终都拿不到理想的成绩。

(6)他心系家乡,表达了绵绵的赤子之心。

(7)他难以忘记父亲生前的语重心长。

3.结语

由上文的简单分析可知,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简单的词语“心”就能体现隐喻的多重理论。同时对汉语“心”的隐喻的简单分析,也反映了人们对“心”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空间思维。也进一步证实了把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嵌入到语言学中,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隐喻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齐振海.论“心”的隐喻[J].外语研究,2003,(3).

[2]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齐振海,覃修贵.“心”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J].外语研究,2004,(6).

[4]王文斌.“心”义文化探索[J]汉语学习,2001,(3).

上一篇: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豫剧唱词英译 下一篇:英汉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