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心罚”

时间:2022-10-01 06:55:56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文意识的加强以及法制观念的提高,在当今校园里,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变得越来越少。照理说,师生关系应该更加和谐了。但是,当我们去用心回味的时候,却发现一些学生过得并不快乐。在他们眼里,似乎有一种“惩罚”更加令人烦恼,这就是“心罚”。

所谓“心罚”,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心灵施暴”。这样形容并不夸张。长期处于心罚状态下的学生,身心难以健康成长。在孤独、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的作用下,他们只能违背天性,向快乐告别。“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如果处理不当,精神上的创伤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

现代人都在追求一种理念――“有尊严的生活”。这样,大家才会觉得有安全感,有归属感,有幸福感!毕竟社会带给我们的压力太多太多了。而我们的学生呢?心智尚未成熟,承受能力有限。面对繁重的学业以及附带的压力,他们更需要“尊重的教育”。而“心罚”正使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

在校园里,防止“心罚”的关键还是在于它的始作俑者--教师。一方面,教师需要提高师德修养,富有爱心,培养耐性;另一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中,教师要多积累和探索“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经验。

总结起来,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一、做学生头顶上的同一片阳光

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最需要什么?当然是别人对他的关注。在教育实践中,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学生有特长,他们能够赢得周围更多的目光。可是,也有这样一些学生,个性较强、问题较多,始终徘徊在班级群体的边缘。

对待这些问题学生,有的教师置之不理,视若无物:“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更有甚者,出于个人恩怨,在班级中制造舆论,禁止其他学生与之交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要被他带坏了。”最终,孤立、放弃使这些学生被进一步边缘化。

而一名负责任的教师应该及时洞察到这个情况,树立公平的意识,广播雨露。对问题学生,不孤立,不放弃。把大爱融入到平日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话语虽简,情谊至深。让学生感受到,你就是他们头顶上的同一片阳光。

二、犯错的同学也需要尊重和体谅

对于犯错的学生,个别教师有一些口头禅,譬如:“真是猪脑子,撞墙死了算了。”“死猪不怕开水烫,你这孩子彻底没救了。”“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是典型的人格侮辱。可是,我们都明白,很多时候,学生犯错只是出于天性的自然流露,并未涉及到人格。于是,问题变得严重了。

学生和教师是有地位差异的,他们的痛苦一般无从宣泄。不良情绪的积聚,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排解,就有可能对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同学会逐渐丧失对自尊和自信的追求与认同,自暴自弃,排斥一切,沉沦下去。最严重的,莫过于消极情绪在极端压抑下的不当释放,个别学生由此走上向别人甚至社会报复的不归路,这样的例子已经很多了。

面对学生的过错,教师要换位思考,理智应对,付出应有的真诚与宽容。这绝对不是妥协,也不是为了袒护、放纵学生的错误。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在批评教育的同时,把尊重、体谅留给学生,还他们一个愉悦的心情。

三、不要让学生的想法没机会表白

有的教师存在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吃过的盐比你们喝的水都多,我放出的话,学生就得听。”在这种氛围下,教师成了班级舞台的权威,学生则沦为道具。双向的交流互动变成了教师单边的控制,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性格的塑造,师生情感的交融。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保守、平庸,缺乏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为可悲的是,对于这种“唯我独尊”的感觉,有些教师却享受其中。

我们的教育对象已经是一个有思想、有自主意识的主体了。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各种机会去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最终让学生意识到,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的潜能和作用才能被发掘出来,在完成学业和参与班级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之,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做到“以生为本”,强调学生独立,发扬班级民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所以,让我们多给孩子一点空间吧!

上一篇:剪纸――炫舞在校园中的三步曲 下一篇:快乐童声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