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3:36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篇1

6月22日晚,一个标题为“江西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一个女生跪在地上,被旁边几个女生连番扇耳光,用脚踹。被打女孩一语不发,双手护着脸。5分5秒,打累了的几个女生开始要求下跪女生自扇耳光……

7月14日,江苏省泗洪县一中学学生被发现浑身是血倒在学校附近,经抢救无效死亡。

7月17日,贵州省曙光中学一个八年级学生,被多名同学强行拉出学校,围殴致死。

前不久,3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因虐待同学而被控“绑架”“折磨”等重罪,如果罪名成立,他们或面临终身监禁的惩罚。

…………

最近一段时间,一个个校园暴力事件涌进了人们的视线。施暴者的凶狠、残忍与嬉笑,受害者的惊恐、无奈以及闪着泪光的眼睛,让每个人不寒而栗。这些孩子的年龄与他们的所作所为形成的反差触目惊心。是什么造成校园暴力频发?这个毒瘤能不能清除?如何还校园一方净土?

校园暴力的成因

校园暴力,主要指学龄期青少年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斗殴、、敲诈财物等暴力行为。法制网舆情中心曾专门对2015年1月至5月发生的见诸媒体报道的40个校园暴力事件,进行调查并出具了报告。据报告,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第二、第三位,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报告指出,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另外,从对校园暴力处置结果来看,因恶性犯罪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仅仅因为日常摩擦和看不惯等原因,就采取这样残酷的暴力手段,校园变“江湖”,令人匪夷所思。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阶段。当他们的情感无法满足,得不到期望的关怀,没有感情的依托,没有精神的指导时,很容易成为脱缰的野马,或者沉默隐忍,或者变成施暴者。校园暴力的产生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校园暴力源自社会学习,而人最初的学习都是来自家庭,不良的家庭教育会导致暴力倾向的增加。学校老师长期负面的指责和批评也会增加学生的暴力倾向。学生自身所承受的压力和心理问题也是一方面的原因,竞争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部分青少年心理的扭曲。由于得不到适度的疏导和释放,这些问题就通过暴力和犯罪的方式表现出来。

总之,心理上的狭隘、自私、唯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

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

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学者对台湾中学生遭受校园暴力的对象和成因进行分析,发现三类学生容易被欺负,包括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和“异类学生”。施暴原因及条件包括受害者的人际关系不佳,潜在施暴者会基于情绪(看他不顺眼和厌恶)及工具目的(金钱及地位)而展开攻击。受害者因为力量失衡而无力反抗,或者因为害怕被报复而不敢告诉他人,这会让潜在的施暴者得寸进尺,不断重复这种暴力行为,形成长期欺凌。

校园暴力打破了校园原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成为充满是非的“江湖”,青少年应该坚决向校园暴力说“不”,坚决避免和制止校园暴力!

不崇拜暴力文化。遇到问题时理智解决,切不可用拳头伤人。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在学校与同学和睦相处,不要挑起矛盾,成为学校的“异类学生”。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在这些地方活动时最好结伴而行。受到攻击时,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如果退路被攻击者截断,或无人前来救助,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遭受语言暴力时最好的办法,一是保持沉默,避免事态升级;二是自我反省,分析自己的行为或做事的方法本身是否存在问题;三是调整心态,不要让他人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健康。如果在学校遇到了排斥、歧视、孤立等心理暴力行为,应从自我心理调整入手,积极、主动地去与别人沟通,弄清楚原因。如果自己无法解决,可以向老师求助。学生应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一定要想办法求助。一旦有情况发生,及时告诉家长、老师和警察,他们是值得我们信任的人。遭遇校园暴力时,不要顺从沉默,导致长期被欺凌的情况发生。发现校园暴力时,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及时报告师长。纵容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周遭同学的漠视。

看国外如何应对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这一问题在国外也相当普遍,各国都采取了相应措施。

美国:外来者要进入学校,必须先按门铃并登记,在学校活动时必须佩戴标明身份的标志,如“家长”“志愿者”,等等。

日本:校园门口配备有校方的警卫员,还有一些地方组建“妈妈特工队”,协助学校警卫队来保护孩子的安全。

德国:让学生学拳击、太极等,以此提高自我防卫能力。开展“善良教育”。打击校园“小霸王”,对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有权把他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性管教。

阿根廷:在学校附近经营的商贩会被邀请加入校园安全体系,担当起流动岗哨的职责,协助警方关注校门口的可疑人。

法国:对暴力玩具说“不”。现在国际上流行的暴力玩具、有暴力行为的电玩等,在法国都不受欢迎。

英国:强制“小霸王”家长上养育课。法庭会强制家长接受养育课程,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儿童。那些不服从这项法规的家长,将被处以最高1000英镑的罚款。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篇2

[关键词]美国;校园暴力;现状;原因

学校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之一,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甚至会超过在家的时间。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活动与交流的场所,因此保障校园安全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关键一环。然而,近几年世界各国的校园暴力事件不断涌现,暴力事件发生率越来越高,暴力形式越来越恶劣,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威胁。最早校园暴力研究起源于美国,且美国的情况也相对严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从美国校园暴力的现状特点和产生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对美国校园暴力现象进行初步探究。

一、校园暴力的现状及特点

(一)校园暴力的定义

校园暴力又称为学校暴力。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也有研究对校园暴力的定义和划定范围略有不同。但综合来看,校园暴力就是发生在校园中、校园附近或上学、放学路上的,加害人蓄意对学校教师或学生的人身、财产进行伤害或威胁的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类型

美国校园暴力表现出类别的多样性,通过对已有案例的整理,可以将其划分成以下几类。

1.欺侮

欺侮(Bullying)是指强势个体对弱势个体持续施行的故意的攻击,欺侮者和受欺侮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力量的不均衡。欺侮行为并不是偶发的,而是长期持续地一直存在[1],包括直接身体欺侮、言语欺辱或社会拒斥。男孩主要是以身体欺侮居多,女孩则是以言语或社会拒斥居多。

欺侮不仅仅是校园暴力的一种类型,而且可能是更严重校园暴力的前奏。2003年4月,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权发展学会(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的研究指出,欺负或受欺负的儿童携带枪支进入校园、打架斗殴和受到伤害比没有此类经历的儿童比率要高得多。[2]美国国家威胁评估中心(the National Threat Assessment Center,简称NTA)对2000年37例校园枪击案件的调查显示,2/3以上案例中的青少年说自己对同学和老师开枪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同学的欺侮。[3]

2.枪击

枪击是校园暴力中最为严重的暴力行为,虽然发生的次数不多,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危害。根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校园死亡枪击案上世纪90年生了9起;2000年以来就已经有9起,其中仅2006年就发生了3起。更严重的是一连串的恶性连锁反应:在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事件发生后的两年内,一名被杀死的学生的母亲因为不能忍受丧女之痛自杀;一名目睹屠杀的学生也因受不了刺激而自杀。

校园枪击案的特征较为明显。相比于其他几类校园暴力的随机性,校园枪击均做好了充分准备,包覆性更大,且一般有明确的报复目标,在相对严密的计划下实施起来也就有高效性。

3.性骚扰

校园性骚扰是一种后果很严重、处理起来很复杂的校园暴力行为,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伤害,而且对整个校园产生消极的影响。1993 年,美国高校妇女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简称 AAUW)的研究结果表明:80%以上的男生和 70%以上的女生曾遭遇过性骚扰,并且有 1/4 以上的学生“经常”经历性骚扰。[4]性骚扰包括非身体的性语言、性玩笑、性手势,针对身体的触摸、推操、搂抱等等。女生被骚扰的情况比男生严重得多。

4.网络暴力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暴力也浮出水面。网络暴力行为是指“通过交互式的数字技术或移动电话,偷取或篡改受害者的信息,散布谣言,以受害者的名义发表言论等,给受害者带来一定的物质损失或精神伤害的行为,可称之为通过网络的暴力行为。”[5]由于网络暴力的加害者不用直接面对受害者,也看不到受害者的反应,可能会刺激加害者更肆无忌惮地进行暴力行为,造成的伤害也可能更严重。

(三)校园暴力走向

根据美国学校安全中心2005年关于学校暴力死亡人数的年度统计报告,“从1992年到2005年,12~18岁的学生受到暴力侵害的比例从1992年的4.8%下降到2005年的2.8%;1993年到2005年,在校内外打架斗殴的学生百分比从42%下降到33%;同一时期内,9一12年级的学生在校内持枪、持刀和棍棒的比例从12%下降到6%。”[6]从以上数据来看,美国校园暴力问题有一定的缓解,校园安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从近期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作案比率的下降并不代表问题的减少,美国校园暴力问题表现出了以下几个走向。

1.校园分布不平衡

2000年美国学校犯罪与安全研究(SSOCS)发现,1999年-2000年,大多数学校只发生过一起暴力事件,而一小部分学校集中着大量的暴力事件。其中7%的学校(5,400所)犯有50%(735,000起)的暴力事件,18%的学校(14,500所)犯有75% (1,090,000起)的暴力。在城乡分配上,暴力事件集中在城市学校,而城市郊区学校较少。

2.加害者与受害者年龄越来越小

1994年美国司法公布了一个报告,在1988―1992年间,针对12~17岁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上升了近24%[7]早期儿童性情变得更加狂暴,他们在还未进入青少年时就实施了更多的暴力犯罪。校园暴力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3.情节更加严重,涉枪案增多,单次死亡人数增加

90年代校园枪杀案只占所有青少年枪杀案的1%,但是涉及多位受害者的校园枪杀案由平均每年一件增加到每年5件,单次事件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而到200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公布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周报中表示,与学校校园有关的凶杀案件共有109起,造成学生死亡的人数为116人,其中以枪杀死亡的比例最高,达到65%。因此,虽然犯罪率有明显降低,但造成的伤亡并没有显著下降。

二、校园暴力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原因十分复杂,校园暴力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产物,其产生不单是学校系统内部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交织作用而导致的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学生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使得美国校园暴力现状十分堪忧。

(一)学生个人因素

1.个性心理

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受到激素等影响,这个时期,青少年很容易情绪波动,并产生叛逆心理。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2001年初公布的一项报告说,美国10%的儿童存在精神健康问题,每10名儿童和青春期少年中就有一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严重程度足以构成伤害,而能够接受所需治疗的人数估计不超过五分之一。

虽然相关研究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通常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身体上的攻击行为,而且由于家庭环境对性格的影响,来自下层阶级的孩子比来自中产阶级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8]

2.成瘾问题

美国青少年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发生率近些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底由密歇根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11%的八年级学生、24%的十年级学生、32%的十二年级学生在过去一年中吸过大麻。吸食过的青少年不仅会出现严重的身体健康问题,往往也会出现严重人格障碍,为了能长期吸食,他们可能去偷盗、抢劫,做各种违法犯罪的暴行,由此形成的错误道德认识及暴力观念极易诱发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婚率激增,能将婚姻维持在十年以上的夫妇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90%下降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50%。[9]而且同居、未婚生育和同性恋人数剧增。美国统计局的2005年“美国社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的美国社会中,有50.2%的家庭为非传统家庭,其中近50%为单亲家庭。

非传统家庭出身的子女得到的父母关爱相比于双亲家庭要少得多,使子女易产生人际关系紧张,孤独,自卑,厌世甚至等情绪。美国健康和公共服务部《1992年美国儿童的健康》的研究表明,家庭破裂和缺乏父母的监督和关爱是导致青少年行为包括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家庭暴力

家庭内部存在暴力倾向,父母染有恶习,动辄拳脚相加,或有违法犯罪行为,子女会因此对暴力行为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耳濡目染便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Flalmery和Wiiliams的研究表明,受过虐待或忽视的儿童在成人期以前要比没有受过虐待或忽视的儿童超出38%的可能性因为暴力犯罪行为而被捕。

美国的家庭暴力一直是婚姻、家庭社会的顽症,而且其严重程度也在逐年加深,这边对校园暴力起了火上浇油的影响。

3.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承担主要教育任务一方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养成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发现,校园暴力实施者的父母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有一定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过度严厉型,体罚或其它激烈行为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形成“暴力引发暴力”。二是溺爱型,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无限宽容,孩子的不良行为无法得到纠正。三是忽视型,孩子缺少父母的关心,越来越有反叛性和攻击性。

(三)学校因素

1.自由教育观念

美国中小学教育是典型的自由教育,这种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但自由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不好把握程度,一旦过了头,自由教育就会变成“放任自由的教育”。学生的纪律问题、生活情绪问题是归学校的专职辅导教师负责,但辅导老师精力有限,不能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学生出现的行为问题。久而久之,不守规矩的学生就会形成一种不良行为的习惯,那么,出现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就很自然了。[10]

2.道德教育不足

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沦丧,学校又忽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和伦理道德教育,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价值淡薄,对人的生命的漠视使校园暴力的强度、残忍性和随意性不断加剧。例如,一项对城市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 20%的学生认为将偷他们东西的人枪杀没有错。[11]

导致美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是专职的辅导员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第二,美国公立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的内容很容易成为各个政党相互争夺的地方,许多中小学校基本不开设道德教育课,即使开设也是形同虚设。

3.学校缺乏处理暴力的资源和技能

学校针对校园暴力的防范措施是制止和减少校园暴力的重要条件, 然而大多学校本没有有效防止暴力行为的项目和计划。1992和1997年在俄亥俄州做的对1251名学校管理者、教师和评议员的调查发现,50%中学教师和57%的小学教师不知道其学校是否有应急计划,24%的中学教师和27%的小学教师不愿为预防项目工作甚至参加培训。[12]学校防范及干预的不足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校园暴力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

(四)社会因素

1.暴力文化泛滥

美国司法部长约翰・阿什克罗夫特指出,化解当前校园暴力危机最有力的因素应是新闻娱乐业而不是更严厉的枪支管理法。一个美国青少年18 岁之前在各种传媒上能看到 4 万起谋杀案和 20 万起其他暴力行为。美国全国反电视暴力联盟(National Anti-TV Violence Union)曾对美国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内容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全国无线、有线电视节目中,有 37%含有暴力;家庭影院有线台的节目中,86%含有暴力;美国电视网台的节目中有 85%含有暴力。”[13]铺天盖地的媒体暴力内容,很容易对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恶劣影响,造成儿童对暴力的崇拜,导致不计后果的模仿。2001年2月5日,堪萨斯州霍伊特警方查获的三名预备攻击自己学校的学生,他们承认是1999年科隆比纳高级中学枪击事件的两名的崇拜者。他们计划攻击学校纯粹是为了模仿那两名的行为。

2.枪支管理

美国把个人自由放在无可替代的位置,持枪也被认定为自由权的重要一部分。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美国民间枪支大概有2.35亿,然而据统计,1972 年以来,美国平均每天有 80 多人因枪杀案毙命,其中约有 12 名是儿童。

拥有枪支本身无可厚非,真正关键的是对枪支的管理。研究估计,0. 5%到 9%的学生在任何特定时间内可能携带有枪支。虽然美国对购枪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但近半数高中生和1/4的初中生承认他们如果想获得枪支就能得到,超过10%的学生承认他们在过去的一年里事实上携带过一支武器到校。[14]不从源头上对枪支进行有效地限制,校园枪击案就无法得到有效的避免。

3.种族及文化差异

自1965年美国颁布移民法案以来,美国移民的人数逐年增多。尽管美国一直致力于消除种族歧视,但在南部的一些区域,种族矛盾仍然十分明显。《1993年哈里斯关于美国中学种族歧视和暴力研究:预测协作效应》中报道,75%的被调查学生经常看见或亲耳听到多个种族之间针锋相对的对抗。用自己所持的价值观、文化观来衡量其他的群体和其他的文化,种族之间的矛盾很容易产生。而这些矛盾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可能就会演变成校园暴力。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篇3

中国德育:司教授,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专访。近年来,“绿领巾”“红领巾”等校园软暴力问题引起极大关注,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呢?

司晓宏:我们平时所说的校园软暴力主要是说介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或态度行为,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冷漠、教训、威胁、嘲讽、孤立、控制等。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实施校园软暴力,既有显意识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下意识行为,并且这种下意识行为具有习惯性强、隐蔽性深、危害性大等特点。教师一些看似无意识的言行,却可能刺伤学生的心灵,导致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进而不喜欢这门学科,最终可能导致产生厌学情绪。而教师往往会给这些学生贴以“差生”“刺头”“绿领巾”等标签。这种“标签效应”容易导致学生人格的扭曲,产生“退缩性人格”。有些孩子跑到网吧进入虚拟世界——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个世界才是美好的,有吸引力的。不仅如此,还可能导致“爆发性人格”,性情异常暴躁, 内心世界充满攻击性, 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敌视。特别是还可能导致学生因无法还击教师而转向自我伤害,如吸烟、酗酒、自我封闭、离家出走、企图自杀等。也有可能将怒气撒向同学,对他人和社会采取偏激行为。校园软暴力表面上发生在校园中,但它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社会危害不容忽视。而最可怕的是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性,还在无意识地爆发着软暴力。

中国德育:您提出最可怕的是很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软暴力的危害性,还在无意识地爆发着软暴力,这表明教师对于这一问题的实质还认识得不是很清楚。您认为校园软暴力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

司晓宏:校园软暴力最根本的问题是背离教育宗旨。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生成人、解放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只有对准了人本身,才称其为真正的教育。可以说,人的发展是学校教育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既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归宿。我们再从教育规律来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信任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成功的首要前提,也是教师职业动力之源泉所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就不能歧视部分弱生;全面,就不能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循此出发,教师必须以满腔热忱来对待学生。而校园软暴力行为无疑与教育的基本旨归和教育自身的规律相背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来讲,他们正处于注重感性和情感,渴求得到理解的时期,校园软暴力的出现,会有碍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德育:校园软暴力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您怎么看?

司晓宏:校园软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古人就有“师道尊严”“以吏为师”的传统,老师高高在上,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关系缺乏民主平等。其次,教师的职业态度和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由于教师的工作劳累,职业压力大,这造成相当一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并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往往会成为教师转嫁心理压力、缓解职业倦怠的工具,成为老师心情不佳时的发泄对象,这其中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自制力较差,逆反心理严重,上课时爱做小动作、与同学说话,不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等等,这些很容易诱发教师软暴力行为。另外,家长也具有“助推”作用。对孩子过分期待,在教育上不配合,也常常导致教师行为上的软暴力倾向。

中国德育:如前所述校园软暴力对学生有较大的危害,那么,您认为校园软暴力对我们教师自身是否也会产生危害?如果会,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司晓宏:事实上,校园软暴力肯定也会使教师受到伤害。其一是影响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失去了和谐、合作的伙伴,教学从何谈起呢?其二是损害教师自身形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而校园软暴力的出现,必然会破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其三是影响教育质量和效果。教师的校园软暴力行为必然会挫伤学生接受教育的动机和态度,以致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其四是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就造成障碍。教师的职业倦怠导致一系列不良的教育活动过程体验,不佳的教育效果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反馈,致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和职业胜任感、成就感受到阻碍和挫伤。

中国德育:正如您所言,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应该说,每位教师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造成的结果可能是致命的。但目前班级授课制下,很多教师感觉到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孩子。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司晓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知识是不可能冷冰冰地毫无感情地从一个脑袋装进另外一个脑袋。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没有积极的情感,任何一项目标都无法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并不是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就在课堂之中。如果学生连老师的积极情感都无法体验得到,那怎么能期望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呢?虽然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不可避免,但个体生命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老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中国德育:那么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避免校园软暴力现象呢?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篇4

【关键词】初中校园暴力; 原因; 对策

1校园暴力的概述

1.1校园暴力的含义: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1] 专家认为,校园暴力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广义上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等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程度的侵害行为。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对学生身体和精神,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本文所指的中学校园暴力,即狭义的中学校园暴力。如初中学生中,一些学生信奉暴力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压小、以强凌弱。[2]

1.2初中校园暴力的表现:初中生校园暴力主要表现在: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收取“保护费”;嘲讽、欺负他人,在网上扬言要收拾某人……有些孩子被大孩子施暴后,变本加厉地从比自己更小的孩子身上“找回来”, 学校里一些孩子受了欺负,不再向老师、家长寻求解决办法,以为找几个“哥们儿”就可以解决问题,打击报复,以暴制暴。[3]

1.3校园暴力的危害: 校园暴力不仅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更严重的是危害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有的学生被侵害后,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不敢去上学,害怕去上学,甚至想退学。校园暴力不仅给受害者造成极大的伤害,对施暴者的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这些孩子一旦接受了暴力崇拜的“黑道原则”,将来走入社会后便很难遵纪守法,最终可能会与社会对抗,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校园暴力还 破坏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校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同时频发的校园暴力还直接导致社会秩序不安定。

2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

归结起来主要有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

2.1个人原因: 首先,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加之面临考试、升学等诸多人生选择的压力,遇事往往不冷静、易冲动、敢冒险,处理问题也常常不计后果。一旦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就很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其次,从个别的人格特质看,一部分中小学生的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对别人的施暴行为一味地容忍、迁就,忍气吞声,便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甚至会使暴力行为升级。还有一部分学生性格暴戾、偏执、过激,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同学间矛盾或语言摩擦,也会使其难以承受或丧失控制力,就会演化成极端的暴力倾向,催生出一起起校园暴力事件。再次,法制观念淡薄,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学习,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其它知识的汲取,尤其是法律知识。不知道哪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的哪些权利受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也不知道怎样依法维权,要么忍气吞声,任其侵犯,要么打击报复,以暴制暴。

2.2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摇篮。只有健康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一颗健康成长的心灵会在家庭环境中体会到幸福与快乐,反之则不然。”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健康都是保持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很多问题可以从父母、家庭里找到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宽严失度,两种极端。 一方面是父母对子女无原则的溺爱。不少家庭因孩子是独生子女就对其溺爱、娇惯,要求不严,一味顺从。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较严重的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发泄自身的愤怒。 另一方面,有的家长信奉“黄荆棍下出好人”,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动不动就斥责、打骂;这种野蛮粗暴的教育方式,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受到这种逆反心理的影响,他们多半是破罐子破摔,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习惯于用暴力解决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冲突。

第二,家庭结构的缺陷。

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忽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有的家长自身就行为不端,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偏执不和谐, 让孩子满脑子闪现的都是打架斗殴、强者为王的画面,一旦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便会发泄出来,打架斗殴也就在所难免了。许多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或因夫妻双方工作忙,对孩子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子女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甜蜜,这部分学生便常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有的家长则不注重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与方法,与孩子缺少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内心变化知之甚少。

2.3学校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法制教育不到位。在升学率和就业率指挥棒的引导下,学校片面地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专业知识课开得多,文化课也不少,至于学生的德育课,则被看成是“轻点”和可上可不上的课,或者即使开设了德育课,也只是流于形式,让学生们自习或讨论,这样加强的则是学生的应试教育,而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都被忽视了,结果是只要学生成绩好,便一俊遮百丑了,就什么都好;同时,法制教育的滞后,使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不懂法,不守法,法律维权更是奢谈了。

第二,学校管理不严。

从中学校园暴力的形成来看,在管理方面有很大的漏洞。校园治安管理主要依靠校园内的治安保卫部门进行,而学校治安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不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加之本身法制观念不强,导致在处理校园内治安问题时的处理方式不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时治安管理的松懈也导致校园治安违纪事件多发。

第三,学校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教育惩责手段。一方面现代教育思想提倡以人为本,对学生只强调教育,不能惩罚。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对学校教育行为要求极为苛刻。稍有不慎,家长来学校里闹,社会的指责,舆论的谴责,让学校、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如履薄冰,缺乏有效的手段。高中尚有一把开除学籍的“尚方宝剑”,初中连开出的权力都没有,甚至有的学生自己无心学习,老师劝说还中途辍学的,学校、老师还要去家里做工作把他们“请”回来。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屡教不改,为所欲为,即使处分通报满身,也毫不畏惧。教师教育无效,辅导效果极差成为教育领域一大难题。在教育手段的无能与教育者的尴尬中,少数学生会更加肆无忌惮,这也是初中校园暴力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2.4社会原因

第一、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坑蒙拐骗、、贪污受贿等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致使青少年 盲目模仿和崇拜。特别是一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械斗、色情,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使得青少年经不起诱惑, 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致使校园暴力频频上演。

第二、社会、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过分渲染,对学校责任的过分苛求,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第三、我国法制不够健全,对未成年人只强调保护,不注重惩罚,对一般违法的未成年人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导致一些青少年为所欲为。

3校园暴力的解决对策

第一、青少年学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遇到暴力侵害要冷静对待,不能以暴制暴,也不能忍气吞声,要学会保护自己。要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要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第二、家庭中父母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向善向上的道德情操,要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以互敬互爱的形象,为孩子成长提供舒心的家庭环境。杜绝家庭暴力,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引导教育子女,为人处世,为子女示好范引好路,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 之心。关心爱护子女,多和子女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第三、学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要努力营造“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环境,建设良好的校风。培养学生在日常交往中的容忍与大度。容忍与大度是一种美德,是交际中所必不可少的。 教师与家长应注重此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怀着一颗宽阔的胸襟与人相处,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设好心理健康课,开展好心理咨询。教师走进学生的心里,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学生的暴力思想扼杀在萌芽状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维护校园秩序的自觉性。学校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学校管理制度,对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及时制止,有效化解,合理处理。

第四、社会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规范文化市场净化各种传媒,减少污染源。加大对网吧的治理整段力度,依法 取缔黑网吧,依法查禁色情、暴力网站,净化网络环境。加大对学校师生侵害的案件的处理力度,严惩扰乱教学秩序,危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中小学校安全事故(特别的暴力事件)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完善校园安全的监督管理责任机制,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为惩罚有一般违法行为的青少年学生提供法律依据,以约束他们的行为。

总之,发生在我国中学校园的暴力伤害事件,如不及时加以教育挽救,将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威胁。我们只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共同关注与努力,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预防,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共同为广大中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世杰. 校园暴力现象及其防治[J].成功(教育),2010年10期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篇5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初84班的__,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反对暴力,共建和谐校园》!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

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

花开的日子,我们遨游在校园这个知识的海洋,和老师一起编织梦想;

花开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

校园,是培养人的地方,是文明的殿堂;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然而近来,却常常看到暴力事件的发生。很多同学总是出口成脏、恶语伤人,有些同学总是横行霸道,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欺负弱小,甚至打群架。这些现象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要知道,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安宁的学习环境;没有校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校园暴力主要有以下表现:

1、语言暴力。有的同学喜欢耍派头,总是盛气凌人、目空一切,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一开口就是“老子”、“我儿子”,把脏话都变成了口头禅,一说话就扯开嗓子喊,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殊不知这些表现都显得很没有素质、很没有教养。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有的同学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在初二75班,很多同学常常辱骂、欺负本班的__。

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纠纷,由口语辱骂升级到拳脚相加。

4、讲所谓的“义气”,用暴力手段争论长短。这类事件,往往由上述两种形式引发的,由个人与个人之间,升级到群体。如最近学校处分的那些同学。

5、有的同学喜欢耍派头、逞威风。他们总喜欢找别人的麻烦,看别人不顺眼,甚至是自己错了还摆出一副你奈我何的姿态,仗着自己有一帮所谓的“哥们”就横行霸道,一点点小事就打群架,甚至叫校外的人打架。

校园暴力不仅给同学们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更给他们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伤痕,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影响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同学们,面对校园暴力,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反对暴力,远离暴力,共建和谐校园,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健康成长。

一、培养健全的人格、做一个文明的学生。做事不能冲动,说话不能盛气凌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要考虑后果;发生矛盾时不要抓住对方的错误不放,而应该检讨自己错在哪里;总之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交友要谨慎,不与行为不端的人联系,不与社会上的人交朋友,不要上网交友,更不要网恋;多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远离不良文化。

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事要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少去情况复杂的场所,不要单独外出,身上也不要携带太多的钱物;受到暴力侵害时,采取灵活的应急措施,要及时报警。

每当我在校园里往返时,总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总有同学成群结队的聚在一起,或是耀武扬威的在校园里晃荡;他们总摆出一副自以为“很酷”的姿势,说话也总带着蛮横的腔调;有的手上还叼着烟头。他们的这些表现正游走在暴力的边缘,却离文明越来越远!他们遗忘得太多,忘了自己的祖国曾经千疮百孔,忘了自己曾是日本人眼中的“东亚病夫”,忘了他们那顶着烈日还在挥汗如雨的辛劳父母,最可悲的是,他们竟忘了自己还是一个学生,忘了我们的今天正是祖国的明天!

恰同学少年,我们应该满腔热血!在这花样的年华里,我们怎能荒废了美好的时光!同学们,让我们远离暴力,共建和谐的校园!

和谐是一幅精美的画卷,令人惊艳,令人回味!和谐的校园——会给空虚的心灵带来希望;会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会给卑微的灵魂带来自信。让我们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希望看到奋发有为的同学;我希望看到充满活力的校园!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学习;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乐园中陶冶情操;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我今天的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打击侵害校园犯罪,加强自我防卫能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几年来,侵害校园的案件以及学生犯罪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学习、教学秩序。我们一方面对侵害校园的犯罪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园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主体因素上看,一是自我控制能力脆弱;二是头脑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激粗暴:三是贪图享受。从客观因素上看,一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二是学校教育的失当;三是社会文化氛围消极方面的误导;四足缺乏社会救济措施;五是法制教育相对滞后:六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对学生来说,让犯罪远离校园,应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犯罪滋生的土壤。许多案例表明,校园犯罪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气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纪律差的学校,发生的事件越多。学校犯罪事件又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勾当,因此它只能在黑暗中进行。如果我们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参与犯罪者就不敢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学校的正气,就是全校同学的正气,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

我们在打击侵害校园犯罪的同时,还应加强自我防卫能力:

1、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你们要多学点法律知识,弄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才有可能自己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同时也有可能制止他人违法犯罪。

2、增强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为什么侵害校园犯罪屡禁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团结起来,缺少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面对犯罪分子的暴力威胁,竟然会束手无策,让他们得逞,原因是他们被犯罪分子的暴力所屈服。

3、掌握防卫方法。一是要看好自家门,宿舍门要随时关好,钱财要妥善保管;二是外出要请假,夜行要结伴,让同学老师知道你去哪里,或者遇到问题有个照应,防止犯罪分子袭击;二是同学们应该学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篇6

关键词:校园暴力;产生原因;解决方法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在安全的环境、良好的风气中学习的权利。而创造这种环境与风气便是国家是学校是社会义不容辞的义务。而随着近来越来越多校园欺凌的视频在网络上曝光,校园暴力已成为大家重点关注与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我们需要及时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分析现状出发,对当今各个地区的校园暴力的情况做了大致了解调查,深入探讨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校园暴力的近况,如何有效预防和解决校园暴力等问题。

一、何为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含义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及敲诈勒索等一系列行为。具体有例如发生在校园内及周边地区,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从而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包含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其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甚至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人格的发展。

二、校园暴力的近况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暴力事件,这是世界上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的校园暴力近况

在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发生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暴力程度也是越来越严重,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来,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暴力表现出团伙性、报复性、残忍性等特点。2003年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的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1]:49.2%的同学承认对他人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3%的同学承认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侵害。

(二)美国的校园暴力近况

校园暴力在每个国家都有发生,而美国属于较为严重的国家。据美国国家学校安全中心的统计和调查[2],在2007-2008学年,美国K-12年级供油5570万学生,在该学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中共有43人死亡。在2007年有150多万12-18岁的青少年受到非致命的校园暴力伤害,包括82.68万盗窃和68.41万暴力。10%的男中学生和5%的女中学生在校园遭到过武器威胁,32%的学生遭到过欺辱。85%公立学校至少发生过一例暴力犯罪、盗窃或其他罪行。

(三)日本的校园暴力近况

在日本,根据一项调查显示,16%的日本学生做过欺负别人的事,35%的人被欺负过,即欺负别人又被别人欺负的占38%,两者都没有的仅占12%[3],校园欺负问题已成为日本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经常受欺负的孩子通常会情绪低落、感到孤独、由此引起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继而发展成逃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欺负者来讲,欺负他人很容易形成相当稳定的习惯,导致以后的暴力犯罪。[2]

三、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个体因素

年龄是影响暴力的最大因素之一,暴力的类型与年龄相关。这种相关性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生活经历相联系的。此外,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是影响暴力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超出常规的行为、学习成绩差、控制力弱等因素对暴力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报作用,早期吸烟、吸毒、女生缺乏自尊等问题都会增加暴力行为的危险性。

(二)家庭因素

由于现代工作压力,很多双职工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使孩子缺少家庭关爱,甚至存在家暴等原因,都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干扰其人格和观念的发展。Flannery和Williams研究[4]表明,受过虐待或忽视的儿童在成人以前要比没有受过虐待和忽视的儿童超出38%的可能性因为暴力犯罪而被逮捕。

(三)校园文化的影响

现今社会是一个注重学历和文凭的现实社会,青少年面对主要的高考压力,课业成为他们的巨大负担。教师和家长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与成绩,使其过早承受过重的学业负担,于是当紧张和压迫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便会通过暴力行为发泄出来,即表现为校园暴力的形式。

一些学校的分班措施,或是老师对优生差生的区别对待严重伤害大多数学生自尊,容易引发厌学情绪,对学校和老师反感。由于课业上屡遭挫折,丧失学习兴趣后行为愈发堕落。在外游荡,拉帮结派,结交社会的不良人员。由于青少年期处于叛逆且大胆时期,容易受到哥们义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并逐渐在老师看不到的暗处形成不良氛围,导致其价值观和主流社会产生较大偏差。由此,开始产生校园暴力。据某省少年犯管教所的调查[5]显示,72%的少年犯在校时就是备受冷落的“差生”。

(四)社会文化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然而在广泛传播的信息中也包含很多不良信息,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有暴力倾向的信息有很强的敏感性,心智不成熟的他们便会盲目效仿。据调查显示,约有40%的青少年实施暴力的方法是通过媒体上犯罪新闻获悉的。由此可见,带有暴力倾向的媒体渲染对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四、校园暴力的防控措施

(一)家庭防控

家庭环境也是导致暴力倾向的一大缘由。因此,家庭防控应当作为第一应重视的防控。家长应该重视孩子心理健康,对子女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依赖;家长一定要避免对孩子的心理惩罚,孩子在生活中做错事应正确引导而不是打骂或体罚;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一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教育子女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要友善他人。

(二)学校防控

学校是学生除家以外,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学校及其相应组织应当作为防控校园暴力犯罪发生的源头。学校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对于暴力行为进行惩处;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加强在校学生呢个的自我保护;加强门卫制度,严禁校外人员无故进入校园;学校也应设立课堂教会学生如何让正确处理校园暴力。

(三)社会防控

针对引发校园暴力犯罪的外在因素,社会防控亟待解决。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及教育力度,让社会充分认识到校园暴力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对于暴力的传播。

五、结束语

校园暴力是一个严重严肃的问题,想要有效防控解决校园暴力的问题,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我们应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进行开导与教育,将暴力事件降到最低。(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宏飞,叶映华.杭州市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

[2] 李云鹏.美国保卫校园的安全机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

[3] 文部科学省.平成21年度(2010年)[R].

[4] Flannery、Wiliiams调查结论[Z].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篇7

校园暴力无疑是一个老话题,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有些是出于校外因素,比如社会暴徒为泄私愤,闯入校园攻击学生;也有些案件纯粹发生在校园内部,伤人的可能就是老师或者学生。暴力手段超乎人们的想象,动不动就揪头发、脱衣服、拍照片发到网络空间,更恶劣的,甚至逼自己的同学吃屎喝尿等。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反映出一些家庭和学校家风、校风堪忧,也折射出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的存在问题。那么,校园暴力为何频发,对此有何对策?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校园暴力频发主要有哪些原因呢?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教育首当其冲要反思。在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下,当下家庭、学校重视学生的智育、轻视学生的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应该说,学校德育的成效主要在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和确立上,而这些成果又逐渐被智育化了。比如,许多道德观念和标准被用于政治学科的测试或者用于写作,用于“得分数”去了。同样,考试可以说是智育的主要手段,甚至也可以看成是智育的内容,因为考试本身也是学习。而考试不作弊,仅仅是德育中一个极小的内容。谁都知道作弊不好,那么就考试而言,正确的“道德观念”已经形成了,但很多学生为了分数而明知故犯。所以说,如果没有行动去落实和体现也是空泛和无意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让教育回归本真,教学生首先学会做人,需要我们的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为之共同努力。但是,教育是春风化雨的长期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与施暴者处罚过轻,甚至免于处罚也有很大关系。诚然,校园暴力中的很多施暴者,还是不懂事的孩子。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应当替他们的未来着想。但是,这不等于不要处罚。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以美国为例,学生施暴可能被告上法庭,并受到处罚,这种处罚可能是罚款(父母不得代为付款),也可能是参加强制性社区公益劳动。另外,未成年的孩子在外面胡作非为,家长至少没有尽到教育、监护职责,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也和传媒文化影响有关。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未成年人深受网络游戏、暴力电影、及影像等荼毒,崇拜甚至模仿暴力行为。目前,虽然法律法规规定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不能让未成年人进入,但业主受利益驱动,有令不行、“屡禁不止”,甚至将未成年人“锁定”为主要顾客。虽然我国有关保护青少年的法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色情文化,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色情场面。 暴力和色情因素对尚不具备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造成负面影响较大,孩子们很容易学坏。“导致校园暴力犯罪的诱因主传媒文化影响几个方面。”福州市中级法院少年庭副庭长林守霖认为,环境是目前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也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暴力孩子背后常有不称职的父母, “在一般学校就读的弱势群体家庭成长的孩子,校园暴力倾向高于其他孩子。”林守霖分析说,这些孩子的家长为了生计奔波,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和爱护,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往往采用打骂方式教育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压抑、逆反、对抗的情绪。此外,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孩子教育是当前一大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实际上是缺位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让这些孩子缺少亲情关注,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

那么,面对校园暴力,我们该有何对策呢?

第一,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专家指出,青春期少年心理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健康科学的引导、教育、帮助、疏导。福建附一医院心理咨询室主治医师庄子森认为,消除“校园暴力”,心理教育要跟上。他建议每个班级配备一个心理辅导老师,由学校加强对心理辅导老师的相关培训,同时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特殊生心理档案,积极予以辅导,将“校园暴力”解决在萌芽状态。有业内人士认为,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更加倾注关心与爱心,无论家长或老师,都应秉持平等观念,耐心地与孩子沟通交流,让他们生活中充满阳光。从心理学的角度,犯罪的青少年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有偏执倾向的占80%,平时就有暴力倾向的占20%。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可明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很多学校都有心理教育课程,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但校园暴力事件依然不断,并不是说这些课程设置不科学,而反映了当前一些学校没有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专家指出,落实心理教育是许多校园当前要做的一件事。

第二,加强家校联系,呼吁家长要负起引导责任。校园暴力事件虽然促使大家反思目前的教育方式,但更要“棒打”最负引导责任的为人父母者。专家指出,事件反映了很多父母的不称职,“不能一味以成绩为中心,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生理变化、思想品德、健康状态、行为修养、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情况。”

第三,要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从长计议当然必须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入手,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法制意识。从眼前来看,必须尽快健全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惩罚机制,让施暴者受到应有的处罚,让施暴者家长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于网络上的那些暴力图片,也要依法治网,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避免那些校园暴力中的无辜受害者再次受到伤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请法院走进校园和学校进法院两种形式,开展“以案说法”的法治宣传,加强中小学,特别是普通中学的法治教育。同时,适度介入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辅导,改进家长的教育方法。

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看法篇8

2016年,北京中P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校园暴力事件一度成为媒体讨论热烈的话题。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校园欺凌现象。有的提出修改《刑法》降低刑事惩罚的年龄;也有的主张对网络游戏、影视作品严加管理,以防止青少年模仿;还有的主张用好现有资源,将问题少年送入“工读学校”。

对网络游戏、影视作品严加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防范校园欺凌,关系到未成年人保护、学校教学秩序,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以前,我们对校园欺凌缺乏清晰认识,觉得是同学之间的打闹、玩笑,而对校园欺凌事件处理不当,对学生、家长、学校造成多重伤害。在我看来,防范校园欺凌应从社区、家庭、校园周边环境、校园人员等角度依法管理。从现实来看,迫切需要一部校园安全法出台,制订校园、政府、家庭、社会等各方的责任清单,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

站在预防角度,防治校园欺凌还要扎紧社会环境的篱笆。我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也听他们说起,对高仿真环境中的枪战、暴力游戏非常感兴趣,因为“玩起来很解气,有斩妖除魔的英雄感觉”。我当时就想,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实施暴力后不感到害怕?是不是在游戏里看惯了血腥场面,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黄色、枪杀、暴力类网络游戏和影视作品,让他们分不太清楚游戏和现实的区别?所以,我建议对网络游戏、影视作品严加管理,扎紧社会环境的篱笆,保护孩子们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

“问题少年”送入单独场所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长华:我希望对八种严重犯罪――“杀人、爆炸、抢劫、绑架、、伤害、纵火、投毒”,考虑将刑事责任能力年龄降低到12岁至14岁,并且对于从轻、减轻或免除情节要严格限制,以真正树立起此年龄段人员对“法律”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修订《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增加“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等内容,适度降低校园欺凌或者校园暴力事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使中小学生明确并承担欺凌与暴力的相应法律责任。同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即工读学校)接受矫治和教育。

由于该措施属非法定强制性措施,而是由监护人或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加之当前工读学校的数量正逐步减少,因此实际走进工读学校的“问题少年”有限。目前迫切需要落实和完善收容教养、工读教育等制度,明确实施细则,加大对相关矫治场所的资金、人员投入,用足用好我国已有的制度资源。

增强教师应对欺凌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学校应当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构建,除了学习成绩,还应将日常表现、道德素养等综合因素纳入考评体系。对教师开展法治教育和校园安全知识技能培训,增强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认知和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完善对学校的考评机制,严格考查法治教育效果,对法治教育不到位导致学生产生违法行为的,在绩效考核中应当实行一票否决制。

编后语

上一篇: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 下一篇:对二胎政策的看法和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