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范文

时间:2023-12-13 17:32:55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篇1

中国瓷器艺术在西方人眼中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意义,但在陶瓷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词多译、译名混乱的现象,影响了陶瓷艺术美学内涵的传达。如何准确、恰如其分地翻译以向世界诠释陶瓷艺术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精要?这一问题在当今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陶瓷英译里有种现象:景德镇“青花瓷”的英文blue--white是由两个表明青花瓷原色的单词blue和white,其间加一词合成的;而浙江龙泉“青瓷”的英文则不是按其原色—绿色译成greenporcelain,而是根据17世纪法国一个剧本中男主人公的名字译成celadon;江苏宜兴紫砂陶的英文是boccaroware(惠宇,2003:2152),也不是按其原色译为purple-red-brownclay。这说明西方读者对上述英译文的接受肯定与不同民族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存在一定关系,与艺术上的审美价值(aestheticvalue)判断有一定关系,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无意识中对陶瓷的外文翻译产生了影响。那么在陶瓷英译时译者究竟应该如何关注接受主体的文化基因,翻译出以受体为中心的译文,从而使译文引起属于原文审美构成的“联想”(sociation)?虽然,我国自八十年代起就有学者运用接受美学研究翻译问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朱健平,2002:6-9),但诸多研究集中于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广告翻译方面的应用,强调“重视对译文读者的关照”。本文尝试将该理论应用于与美学紧密相关的陶瓷领域,依据接受美学理论,考察陶瓷领域主要与色彩相关的一些典型术语,探讨作为跨文化接受主体对于陶瓷翻译活动的影响,强调译者对跨文化读者接受性的关注度,以期达到陶瓷英译传递中国陶瓷文化精髓的预期效果。

2接受美学与陶瓷英译

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unfoldness)和阐释的不唯一性,认为“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改变读者的期待视界实现的”。所谓“期待视界”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任何读者在接受活动开始前,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界”,即“对每部作品的独特的意向”(朱立元,2004:61-63),阅读前的意向和视界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主张“接受者的审美能动性起着关键作用”,这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因为“翻译就是释义,让外国读者理解、认可和接受中国文化。”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是原文的接受者(receptor),可将自己对审美客体(aestheticobject)的审美认识注入译文;另一方面,他又是阐释者,“必须考虑到译文读者对译文可能产生的想象与感觉”(方梦之,2011:262),以恰当的手段使读者对译文引起属于原文审美构成(aestheticconstitution)的联想。陶瓷翻译的目的正是为了再现原文审美构成,使跨文化读者理解、接受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相符合的信息,以达到宣传中国陶瓷文化的目的,因而我们应当关注接受主体的期待视界———跨文化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对陶瓷英译的影响,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填充文本或作品的潜在的审美价值,使译者和读者的视野相融合。总之,翻译时需充分考虑跨文化读者的接受视角。本文依据接受美学,选取陶瓷领域“龙泉青瓷”、“红釉瓷”、“薄胎瓷”、“青花瓷”为例进行探讨,从文化审美、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的层面关注跨文化读者的接受性。

3从文化审美关注译文读者的接受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龙泉青瓷”的英译常出现一词多译,如:china,greenporcelain,Longquanporcelain等,我们认为上述译文都不如celadon更容易为西方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据《英语词源典故词典》的释义,china源自16世纪晚期古波斯语chini,古波斯人把通过丝绸之路运去的中国瓷器称为chini,英语把它吸收过来曾先后拼写为chiny,cheney,chenea等不同词形,最后为china,与中国瓷器闻名于世显然是有密切关系的(2009:58)。有人之所以用了china指瓷器,是因为中国在海外最早是被叫做china(瓷器)的,此后中国便被世界各地称作瓷器之国China了,《英汉辞海》对china的解释“influencedbyChina,thecountry”也印证了这一点。可见,china主要反映了瓷的原产地在中国,指非工业用瓷,无法反映“龙泉青瓷”的艺术造诣。而porcelain则源于法语porcelaine,《新时代英汉大词典》把它翻译为“瓷料”、“瓷器的总称”(2004:1773),外研社在2010年版《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对该词的解释中强调“ahardshinywhitesubstance”,porcelainclay,即“瓷土、高岭土”(陆谷孙,2007:1521),以上表明该词侧重指工业用瓷、瓷土,与独特的青瓷尚不够贴切。Greenporcelain似乎是“青瓷”字面对译的结果,因“green”属英语颜色词,我们不妨根据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来考察此译,汉语中的绿色多用于褒义,代表大自然和希望,是环保的代名词,象征着年轻、朝气蓬勃、茁壮成长;虽然英语中的绿色也有inthegreen(年富力强、青春期、血气方刚)、greenoldage(老当益壮)、greenmemory(栩栩如生的记忆)等褒义语,但多数情况下为贬义,如表示“嫉妒、眼红”,相应的词组有:greenwithenvy,tolookthroughgreenglses,begreen-eyed(苏立昌,2009:225);还表示“稚嫩”、“工作不熟练”,如:greenh(生手),greenman(无经验的工作人员),greengrs(幼稚,无生活经验的)(秦涵荣,2009:233)。可见,在西方,“绿色”并不像在汉语中那样总是引起积极美好的联想,故把“青瓷”译为greenporcelain似乎缺少生动,有意犹未尽之嫌,尚不能有效传达原语而达到效果等值。

另一方面,从陶瓷美学角度而言,我国2000多年的青瓷制烧历史自古就有“尚青”思想。“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属皆从青。”②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漂瓷”、唐越窑的“秘色青瓷”,到龙泉青瓷,从宋代官窑的“青器”、汝窑的“天青”瓷,到钧窑的窑变青瓷,可谓瓷种纷繁,釉色斑斓,诸如翠青、冬青、天青、粉青、梅子青、水青等,都无不以青为尚,表明了祖先们对大自然绿色的理解与爱戴。唐代诗人陆羽赞越窑青瓷“类冰”“似玉”,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它的巧夺天工。③南宋龙泉窑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陶瓷美学意境,使青瓷呈色青翠纯正、釉汁莹润,烧造成功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代表了龙泉青瓷的最高艺术水平,如此艺术造诣远非英语中普通且贬义强的green一词所能蕴含和体现,龙泉青瓷具有的“诗风之纯”、“楚骚之情”、“建安之骨”、“唐诗之秉”和“宋词之意”的美学特征,⑤也不是英语green一词所能涵盖。显然,无论greenporcelain还是Longquanporcelain的英译都如同没有文化内涵的符号,无法与西方读者的审美情感相融合。但英译文celadon则不同,Celadon本身是个外来词,源于16世纪晚期法国作家杜尔夫的小说《牧羊女亚司泰来》中主人公牧羊人Celadon(雪拉同)的名字。后来该小说被搬上舞台,剧中男主角Cela-don(雪拉同)身穿一身青衣,这种颜色的衣服当时在巴黎很流行,恰逢龙泉青瓷首次运到法国,巴黎市民赞叹那葱翠釉色,将其与剧中Celadon(雪拉同)所穿的衣服相媲美,称“青瓷”为celadon。④据《英汉辞海》释义:celadon即fr.Celadon,tree’sloverinHonored’Urfe’sromanceL’tree’s(1610)(1987:810),强调了“雪拉同”这一名字的由来;《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对celadon的解释为:mid18thcent.:fromFrenchceladon,acolournamedaftertheheroind’Urfe’sptoralromanceL’tree(1607—27)(2007:337),侧重指出男主角雪拉同身上衣服的青色;《新时代英汉大词典》则把celadon直接翻译为“青瓷(著名中国瓷器)”(张柏然,2004:349)。此外,2010年人类非遗龙泉青瓷法国巴黎展《中国意境》⑤中的英文说明始终用LongquanCeladon表示“龙泉青瓷”,这与上述各词典提供的celadon的意义是完全吻合的,能使跨文化读者顿然领悟,实则是唤醒其记忆,将其导入当年巴黎观众特定的审美体验(aestheticexperience)中,唤起美好联想,填充瓷器潜在的审美价值,而瓷器作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器物代表,其蕴含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等也正是现当代陶瓷艺术和用器追求的核心价值。通过以上比对和考证,可以更加确信“龙泉青瓷”的英译是Longquanceladon,这正是对西方读者审美情感关注而使其理解和接受的翻译结果。红色乃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一种颜色,它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惠宇,2003:226),汉语中的“开门红”、“走红运”、“红得发紫”、“红极一时”,文学作品中的“红妆”、“红榜”,戏剧中的“红脸”无不说明这一点。若将瓷器与红色融合一起,便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最好诠释,“红釉瓷”就是一例。其英译涉及颜色词“red”,虽然该颜色词在西方文化中侧重于负面意义,如习语beinthered(负债),gointored(出现赤字),seered(大发雷霆),beredcarded(被赶出)(秦涵荣,2009:475)等,表明红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但“红色”的内涵在两种文化中却有相同之处,在西方人类文明中,红色常是天主教的象征,称红衣主教,有至高无上的威严。另外,在西方的许多建筑中经常采用红色坡屋顶与红色墙壁,这些已被作为民族文化留存下来。

⑥由于火在中西方人类发展历程中均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而火的颜色正是红色,因而从色彩的感情角度而言,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均表示热烈、欢快、热情、激昂、奋发向上等积极的精神状态,如英语中的red-letterdays(大喜日子),red-carpettreatment(铺红地毯欢迎重要人物)就说明了这点。因而,使用原色词red把“红釉瓷”直译为red-glazedstoneware,“釉里红装饰”直译为Theunderglazedreddecoration等不仅推介了古老的中华文化传统特色,也表明了对西方文化审美传统的关注。

4从思维方式关注译文读者的接受性

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是江西景德镇著名传统瓷器品种种工艺产品之一,特点是瓷胎薄如蛋壳、透光,胎质用纯釉制成。制作技艺“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多次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吴山,1988:8)。以如此高超技艺制作的薄胎瓷,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并非简单地按字面译为thin-bodyware,而是译成egg-shellporcelain(惠宇,2003:220)。经查阅,egg-shell在《剑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仅有其字面意义“thehardoutsidecoveringofanegg(蛋壳)”(2008:691),《英汉辞海》将它译为“薄胎白坯瓷器”、“薄胎瓷”(1987:1663),《新时代英汉大词典》把它译为“蛋壳细薄瓷器”(2004:716)。《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这一词条则进一步完善:作为名词表示“蛋壳”;作比喻意表示“薄而易碎的东西”;作为修饰语表示“(ofchina)ofextremethinnessdelicacy”,指(瓷器)薄胎的,egg-shellporcelains即“薄胎瓷”(2007:676)。从中西文化差异来看,中西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差异便是西方人重个体(individuality),偏重分析性(analytic)思维;中国人则重整体(integrity),长于综合性思维(synthetic)(陈宏薇,2010:20)。整体性思维的一个重要体现便是词义的笼统与模糊性上;分析性思维则表现在词义的具体性上,因而汉语中概念具体的词语,往往不宜生搬硬套地译成英语,而需把汉语具体的概念化为英语具体的词语,即“刻意地贴近受众的思维和表达习惯”(袁晓宁,2013:93),因而egg-shellporcelain的英译符合西方人对这所谓“神技”瓷器的认知和理解,这是对西方人分析性思维的关注,由此达到了让跨文化读者准确理解薄胎瓷的目的。

5从语言习惯关注译文读者的接受性

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产品———景德镇的青花瓷是一种白底釉层下饰有青色花纹的瓷器,只用一种色来装饰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及艺术语言,为其它色彩斑斓的陶瓷所不能代替。“青”在汉语中不仅表“绿色”,还有“蓝色、黑色”之意,中国古代《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⑦,表明并未把青色与绿色或蓝色等同。经查阅各大汉英词典,几乎没有“青花瓷”的词条收录,按其字面对应似乎可译为porcelainofgreenflower或porcelainofblueflower,然而实际上,青花瓷是根据它客观的外观颜色————蓝色和白色英译的,其英文blue--white(惠宇,2003:1299)是由表明“青花瓷”原色的两个英语颜色词blue和white,加连词构成合成词blue--white,约定俗成沿用至今。英汉民族对同一色彩概念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联想,从陶瓷色彩视觉美感功能性的普遍性来看,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文静、安详与洁净,其沉稳的特性及理智、准确的意象,使青花瓷有着“素肌玉骨,沉静典雅”的美感。英语中的blue虽在描述人的情感时带有贬义,指人的情绪低落、忧愁苦闷。如:theblues(忧郁、烦闷或蓝调音乐),singtheblues(垂头丧气),bluefit(郁郁寡欢)(秦涵荣,2009:44),但蓝色在英美人的心目中一如中国人一样产生美妙的遐想,常用来形容天空和海洋———blueskyorbluesea,显示大自然或人们心胸的开阔。据《英语词源典故词典》,其它表示积极意义和引起美好联想的习语,如:blueribbon(蓝绶带,最高荣誉),bluechip(蓝筹股,热门货),blue-brickuniversity(蓝砖大学<指今天英国人所称的剑桥、牛津等名牌大学>);blueblood(名门出身)(2009:38)。白色是西方文化的崇尚色,从感彩角度而言,白色的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表示纯洁无暇、真实。汉语中的“白色”用来隐喻美德,如“白璧无瑕”、“清清白白”、“冰清玉洁”(苏立昌,2009:227)。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如whitethanwhite就表示清白无比,指“从未做过任何坏事,行为总是诚实的人”;其它表示积极联想意义的词语还有awhiteday(吉日),awhitehope(足以为某一团体带来荣誉的人),whiteknight(主动帮助别人或组织的人),awhitelie(善意的谎言),awhitewar(不流血的战争)(秦涵荣,2009:656)。两个寓意美好的颜色词合成的“blue--white”,早已成了西方人用以表示“青花瓷”的一种语言习惯,一种蕴含了艺术审美意义的语言习惯。我国青花瓷各个时代经典产品的英译文同样说明这点,如元代的青花釉里红(blue--whitewithunder-glazedredorblue--whitewithcopperredcolors),明代的青花缠枝莲纹盘(blue--whiteplatewithlotusscrolldesign),清代的青花莲托八宝纹壶(jarwiththedesignofEightBuddhistEmblemslotusinblue--white)(吴桂元:1994),以上译文中均使用blue--white,折射出青花瓷典雅清新的艺术特征,迎合了各时代跨文化读者的欣赏习惯,使译文顺利进入他们的期待视界而为其接受,顺应了跨文化读者的审美期待。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篇2

一、花鸟画应从浅绛彩瓷的色彩中汲取营养

浅绛彩瓷画延续了元代开始的浅绛山水主色调——淡赭色辅以淡青绿色。赭色接近江南山石土皮的本色,而淡青绿又与江南茂密的自然草木相似。浅绛瓷画的设色虽然淡薄却层次丰富水色灵动,既能体现自然山石、树草真实物象的本色,又不失中国水墨的画意。用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淡紫等色彩渲染,营造画面淡雅柔丽,素静空灵之感。不论是细笔轻抹还是浓墨漫染,均可以从浅绛彩瓷里的赭色或淡青绿主调中得到协调和统一,既带有纸绢画淡抹轻染的调子,还能保留其他诸色明净、清朗、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浅绛”活化于其他花鸟、人物、器物等一切绘画题材之中,反成为当代花鸟画大可借鉴的用色之道。花鸟比山水取象微观,故而更显细致活泼。花木、虫鱼、藤蔓、枝干,无不艳丽多姿、生机盎然。借鉴浅绛之妙在于三点:

其一,加入不同厚度的淡赭色、青绿色元素,可以有效降低花鸟画常用题材中高纯度色彩元素可能带来的刺激感。赭色与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调和经低温烧制发色,色浓厚处绽放出明艳本色,而色薄处显出似有若无的浓淡层次,整体倾向于一种更接近土地的自然暖调。统一在淡赭色基调下,不论是玫红、翠绿、湛蓝还是亮黄,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色感依旧层次清晰色调明艳,少了刺激和生涩,多了沉着与柔和(图1)。

图1  清光绪浅绛彩花鸟温酒器

其二,吸收浅绛色调可以降低画面补色强烈的对比度。花鸟题材中多红花绿叶、翠鸟碧水、五彩昆虫等鲜艳物象。加入淡赭或浅青绿基调,画面即便是红绿、黄紫这样的补色,也能调和统一起来,形成质朴温暖、鲜艳庄重而不媚俗的沉稳色调。如浅绛彩画名家刘芳谷的“富贵长春”瓷板画,余焕文的“松鹤图”对瓶,都以牡丹入画(图2、3)。浅绛设色清淡,唯有牡丹却以艳红色提神,如秋林中采用红枫点缀。牡丹与偏赭色的绿叶、石头及松树并置时,虽多有红绿之交,却格外艳丽典雅、大气雍容,毫无媚俗感。

图2  刘芳谷(光绪) 富贵长春 浅绛彩瓷板画

图3  余焕文(光绪)松鹤图 浅绛彩瓷对瓶

其三,借鉴浅绛彩瓷的设色可增添花鸟画面的古意。浅绛最早见于元代,浅绛山水的高古色调印象深入人心,形成古雅韵味的一种参照印象。浅绛彩瓷复兴了这种设色方式,从色感认知上能引发人们对悠远年代画作的联想。吸取“浅绛”色调,营造雅致文人画之古意,与花鸟画的创新并不矛盾,反而是继承传统的奇妙手法和途径。历经悠久时间方能沉淀出的浑厚淡定的浅绛色调,使花叶、鸟虫、石头、水流、云彩这些寻常元素显得格调高雅,与众不同;在花鸟创作缤纷繁杂的当代,能赋予花鸟作品返璞归真的朴拙古意和恬静气息,也给观者带来久违、平和而深远的归属感(图4)。

图4  笔者创作榴实图

二、浅绛彩瓷从构图画幅上为当代花鸟画带来启发

浅绛彩瓷视瓷画为纸面,打破器形对固定图案的束缚,摒弃辅助纹样,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皆遵循中国画的构图意识,从无穷的空间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因器形制宜”、“以小见大”、“面移景易”地对瓷器从平面到空间展开经营,可谓艺术价值极高的形、器、画综合创作(图5)。

图5  程门 高山流水遇知音帽筒

浅绛彩瓷的画幅构图理念,暗合花鸟小品的气质追求。高宽胖瘦的瓶罐碗盘,各种不同的瓷器器形,对于画家来说既是束缚,又是天赋。就好比琢玉一样,须得因材施艺,方能将其潜在的美挖掘到极致。花鸟画的尺幅较之山水人物格外灵动,有各种画幅如条屏、斗方、扇面、册页,也应像瓷画一样顺应尺幅外形以意布局,不拘一格,彰显各种构图的变化和差异之美。

三、浅绛彩瓷的文人画气息可为花鸟画家吸收

浅降彩瓷由过去宋院工致转而师法元人的淡雅,一改传统粉彩的工艺性表现,融入文人雅士悠闲清静的情趣,开创出诗书画印相结合、焕然一新的瓷画面貌,作品多带有很强的“文人画”书卷气。清代本是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出不少风格化明显的顶级文人画家。晚清的浅绛彩瓷家也在瓷画中寻求主观意识和感情色彩的表达,将传统文化和高人逸士之风雅带入到寻常百姓家,一时百家争鸣,瓷艺和画艺的文化内涵和品位都得到极大的提升。相比之下,今天花鸟画的创作处在有史以来最为开放和自由的时期,对花鸟画创新的样式和途径也宽容到极致,而传统的审美评判标准几近失衡。提倡改革创新固然重要,但花鸟画家也应该师法心思细密的浅绛瓷画家们,不能丢失可贵的文化精神、笔墨章法、审美意趣;对花鸟树木等自然物象的提炼和思考,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学养,才能使花鸟言之有物而不空洞,使画的境界高雅不落俗套(图6、7)。

图6  笔者创作 芍药花

图7  笔者创作 荷塘藕花图

四、浅绛彩瓷交叉创新的意识值得花鸟画借鉴

浅降彩瓷是传统绘画与瓷器发展交叉产生的艺术形式,其重要的创新意义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粉彩瓷画基础上开创了新技法,使发色效果浅淡酷似水墨韵味,带来彩瓷面貌的巨大变革;二是开书画入瓷的先河,融 合诗书画印元素于一体,彰显画家个性化的艺术魅力,提升了瓷器的艺术价值;三是源于浅绛山水,却不拘于此,吸收一切可入画之花鸟鱼虫、人物景象,使国画在瓷器的模式下得到了发展。交叉创新在今天的花鸟画创作中仍是重要的变革动力。当今艺术门类繁多,审美多元化,艺术之间的交集碰撞空前增加。花鸟画在坚持本味的前提下,也可以大胆借鉴吸收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其他艺术语言。例如花鸟对年画、油画中色彩的借鉴、对元代“墨花墨禽”意气的吸纳、对现代都市生活新题材的反映、对摄影构图技法的吸收……当代花鸟画应寻求值得交叉借鉴的一切可能,以推动自身不断创新。

五、结语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篇3

关键词: 陶瓷艺术 美学 价值内涵

一、陶瓷材质的运用及审美价值

陶瓷是人类生活中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从开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工艺和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价值,逐渐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

1.陶瓷的制作材料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在陶器工艺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了瓷器。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但和陶器有着本质的区别。瓷器是由瓷土作胎,表面施高温玻璃质釉,经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胎质烧结,变得不吸水或吸水性很小,敲击时可发出清脆的声音。瓷器作为观赏和实用相结合的工艺品,其艺术价值,除了表现在造型与纹饰方面外,还决定于瓷器的外形美与整个瓷质的有机结合。

2.现代陶瓷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审美价值

陶瓷艺术是艺术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念、思想、工艺的结晶。制陶的过程带给人们的是惬意、快乐,它以泥土的表现力展示艺术家特定的艺术风格。

陶瓷艺术的时代特征,表现在某一特定陶瓷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原始陶器的朴素纯净,魏晋青瓷的沉厚古朴,唐宋风格富丽俊雅,明清青花瓷的优雅清丽。各期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负载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需求和美学内涵。陶瓷的审美观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对人的审美观念有影响,这就要求陶瓷艺术家把握时代的精神,深入到生活中去找寻灵感、发现思路、表达理想。

二、现代陶瓷艺术的美学内涵

1.现代陶瓷艺术的形式美学

形式美是指构成陶瓷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和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陶瓷的形、色、声等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所构成的形式因素是来源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人类通过视听感官接受来自于它们的物质刺激,并能感受到审美愉悦,所以它们具有审美意义的属性,是可传达和获得某种情感意味的属性。

2.现代陶瓷艺术的造型美学

陶瓷造型的设计,使用性是造型的第一属性,造型的形式美是表现事物内容的外在形象,它必须与内容完美地统一,而外在形式美先于造型内在美被人们感知,通过形状、结构、色彩等要素表现外在美。形态传达给人们的视觉印象是有很大差别的,方形、圆形、三角形、矩形各有其独立的造型语言,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形象和心理感受。其中,圆形在造型中运用得最广泛。而方形则显示了端庄规整的气氛。

3.现代陶瓷艺术的装饰美学

在纹饰造型上,陶瓷艺术注重自我感知、自我创造,这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艺术家们更有别出心裁的创造,用多种兽禽的部分组合成理想化的龙、凤;画鸡和羊表现吉祥;画牡丹、芙蓉寓意富贵;画莲花、石榴象征求生。在工艺技术上注重人与物的感情沟通,从而在作品中显示出很浓的人情味,这种创造极大程度上发挥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4.现代陶瓷艺术的审美取向

由于陶瓷与生活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生活方式促使了陶瓷形态的不断变化发展,使陶瓷形态不断出现新的面貌。陶瓷的审美功能是其内在和外在形式唤起的人的审美感受,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是陶瓷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高级精神功能因素。具备美的陶瓷,没有人的情感认同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1)节奏美

节奏作为一种普遍规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经过相应的改造和应用过程中,人们逐步将生活中的节奏运用于艺术,比如远与近、大与小、断与续、虚与实、强与弱、起与伏等通过艺术处理,都会产生节奏,在陶瓷艺术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节奏给欣赏者带来的视觉和精神美感。陶瓷的节奏美是通过其构成因素的硬软坚柔、轻重缓急、光滑滞涩、疏密、曲直、大小、重复等运动来体现的。

(2)肌理美

不同的陶瓷材质和工艺技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美感,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形式。陶瓷外在肌理的设计需要体现其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不同意义,使陶瓷肌理能够充分满足人的视觉、触觉感受和心理要求,从而提高陶瓷的外在质量和审美内涵。

(3)社会美

生产陶瓷的最终目的是以陶瓷产品的形式作用于人类社会,其中不仅要满足人的生存与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充分考虑人类丰富的精神需求。

三、现代陶瓷艺术的价值内涵

1.商品价值

陶瓷是非常古老的手工业,当陶瓷从家庭制作转向作坊制作,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属性已经完全显示出来,陶瓷其实有着非常客观的经济价值。

2.装饰价值

和传统陶瓷相比,现代陶瓷艺术更强调作品的欣赏功能,具有装饰价值。现代陶瓷艺术的建造基础就是欣赏功能,无疑为其装饰价值确立了前程。

3.收藏价值

艺术品价格的决定因素是艺术价值。现代陶瓷作品不管是釉上色还是釉下彩都能够应用自如,呈色艳丽,先进的工艺技法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现代陶瓷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已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陶瓷艺术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艺术风格体现出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思想情感,反映出时代的脉搏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二十一世纪是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世纪,新的世纪赋予人创造力,陶瓷艺术家以神圣的创新使命,努力推动传统陶瓷语言改革的变化和发展,其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与当今世界艺术的多层次空间中脱颖而出,创造出了能够表达当代人们乃至社会的超前艺术思想和新颖的符合语言,并通过泥与火的工艺凝铸,将彩绘与雕塑融合在一起,使之在火的洗礼中不断趋于完美,从而逐渐成为现代中国陶瓷艺术范畴审美理念的新导向。

参考文献:

[1]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正安.陶瓷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

[3]刘秀兰.走进陶瓷[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1.

[4]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5]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6]蒋才东.陶瓷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7.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篇4

关键词:日用瓷 构思理念 欣赏者

日用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必要部分,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创新,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艺术风格语言。那么为什么有些瓷器你可以欣赏很久,愿意使用很久呢?我想这就是器物的内涵,它的构思理念打动了你。

之前看过一个关于日用瓷的展览,它把它的灵感图片和内容涵义一起放出来。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看到一件作品一开始觉得是尚可甚至普通,但当你看过作品的灵感来源或构思理念之后,你通过想象感受到其中的创作演变,就会对这个作品更加有情感递增。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陶瓷是人类器物文明的主角之一。它从最初单纯的实用性质,到人类有了审美观念后,丰富了装饰、器型设计,之后通过人文思想的参与,有了陶瓷设计的构思理念。

人在观看陶瓷作品时,首先是视觉冲击,其次是构思理念带来的深层影响。如果作品背后的构思理念引起观赏者的兴趣与共鸣,那么就能增加人对作品的心理冲击力。

对一件作品的看法如果倾注了感情,那人与物之间就会产生共通性,任何器物是传递信息的作品,它的接收者是人,如果作品里隐含的情感元素能唤起人的共鸣,就会让你想要去使用它。

一、作品构思理念的概念

一件日用瓷作品包括这些元素:

1、工艺 就是制作技术程度,手工艺或机械化难易度和它的实用价值。

2、设计 有器型、花面装饰、釉色等,决定美观程度。

3、构思理念 从制作者来说,其背后的人文思想,制作器物匠人精神,对器物的概念,理解都是构成其作品的理念的重要部分;从作品上说,或沿袭传统再创新,或反传统,艺术化创新;或强调优雅精致品质,或强调质朴纯然风格,根据制作者想表达的日用瓷作品的质感、风格、意义,其装饰、造型是通过哪些元素创造,细节处理的原因,都是其构思理念的组成部分。

二、从观赏者角度出发,解读日用瓷作品构思理念的作用和意义

1、观赏者观看作品的过程

人首先通过视觉再到大脑思维分析,在观赏作品的时候先是通过视觉冲击力,如果让它了解到作品背后的构思理念,就会引起思考或共鸣,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2、举例说明观赏者解读背后构思理念从而对作品更有好感度的原因

首先从制作者的人文精神来说,以著名陶艺家L u c i e Rie作品为例。她的作品都是生活里能被使用的器物,具有简洁、自然的个性特征,不矫饰、不夸张、不刻意,不被过分设计,更多是顺从材料本身的意愿,让每一件作品自成一个世界。这些作品历经时间的淘洗,不仅没有失去魅力,反而被越来越多的世人喜爱,得到越来越高的评价。原因不仅是她的作品打动人,她的人格魅力,她的内在精神思想更打动人。她是一位灵魂陶艺家,一生只做一件事,长达6 0年,那就是陶艺。她曾说过一段话:“有人问我把自己归为当代陶艺家还是传统型,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艺术是永生的,不管新或旧。艺术理论对我来说没有意义,我有的只是对美的追求,这就是我的哲学。我也不会努力去做唯一或者创新,如果你硬要让我定义什么的话,我觉得自己不够聪明,这就让我不停地前进来继续我的作品”。当你不知道这个作品制作者是谁的情况下看她的作品,会觉得其作品简洁朴素优雅,真挚又自然。但当你知道她的故事后,对她的作品会更存有感动和钦佩。Lucie的作品,她把她的精神融入到器物里,当观赏者通过书本或其它知识了解了Lucie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理念后,会通过她的作品联系到她本身的精神,就会对她的作品印象更加深刻,会有对坚持执着,坚持初心的感动,对匠人精神的感动,这种感染力是很强的,是普通工业复制品取代不了的,有一种人文思想在内。

其次从解读作品本身来说,由于日用瓷是生活器皿,它的很多元素来源并不像风景油画一样一目了然,观赏者要了解为什么这个器皿的造型、装饰要这样处理,构思元素又是从哪来,会更加懂得器皿的实用价值和美的价值。这样你对作品的审美层面就并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你有了了解的过程,会使人与器物更有亲近感,也许会有情感的共鸣。

以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为例,对于陶瓷知识没有深入了解的人来说,走进博物馆看到青花瓷,大概都是觉得大同小异的蓝白瓷器,很难对其中一件产生独特的印象。但其实圆润或刚硬的器型线条,繁复或清雅的图案,这些都跟朝代的风格和实用人群息息相关。且青花瓷上面的花纹常常有吉祥的寓意。这件梅瓶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型酒器,胎骨细腻洁白,釉质滋润透亮,青花色泽浓艳。元代的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也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圈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与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圈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佛经中说曼荼罗始转于东方,末至西北,总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围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龙纹等为饰,寓意皇帝威仪天下。

就纹饰来说,观赏者通过这些背后的故事,会了解其装饰花纹的意义,它的装饰风格跟元朝有什么联系。就造型来说,更能理解其器型设计的来源和气质,会对这件作品更了解更有熟悉感。

三、结语

如果你不了解安迪沃霍尔。那么你看他的作品,也许只看到了玛丽莲梦露,看到了头像,看到了汤罐头,你会觉得没意思。你不知道他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如果你看蒙特里安的作品,也许你只看到了黑红白黄相间的方格块,你不知道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建筑、工艺和设计产生很大影响。但当你知道他们的艺术理念后,也许你会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他的作品。通过了解可以打开另一个审美层面。

人是情感动物,人因为有思考的过程,有情感的交流,所以才会对器物有更多的感觉,因此向观赏者传达日用瓷作品背后的理念非常重要。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篇5

[关键词]德化;陶瓷;艺术特色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这是人类最早把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活动。中国素以陶瓷蜚声世界,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在八十多年陶瓷历史长河中,陶瓷大师们点石成金,创造了许多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人间瑰宝。这些陶瓷产品既是中国历代社会的重要工业品,又是当时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日用品和观赏品。它不但在物质方面起到改善人类特定时代生活条件的作用,而且以绚丽多姿的造型,精湛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唤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无限美好,中国陶瓷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永恒的社会效果,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已成为人类共享的宝贵财富。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德化瓷传统技艺自德化窑烧制开始就已经形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并在吸纳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我们下面展开探讨。

1 德化陶瓷艺术历史沿革

商周至唐代德化窑的产品为原始青瓷和青瓷,年代的个性化特征明显。胎质较松软,胎釉结合好,釉层比其他时期厚,釉呈淡青色或青色。器形矮小,圆胖。北宋以青白瓷为主,还有部分青瓷,器形表面装饰丰富,有阳纹和阴纹,纹饰题材较广,常见的有缠枝纹、卷草、流云、篦纹、篦点纹、团花、莲花、莲瓣、牡丹及釉下文字,构图疏密有序,变化大。改变了唐代器物素面的做法。南宋的年代特征有纪年器作为参照,这一时期仍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瓶和军持在结构上改变了矮胖的审美观,讲究颈部高度与体量的匀称统一,器物开始由“矮胖”变为“苗条”。南宋晚期至元代,器物除延续南宋生产的青白釉瓷外,且采用了氧化焰烧成工艺,使器物釉面莹润、光亮,釉层厚、呈牙黄色;图案简洁、精美,以宗教图案为多。

明代是德化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在生产工艺、烧成工艺、产品质量、品种、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远在宋元之上,其主要标志是白瓷被誉为“中国白”而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推动了世界陶瓷业的创新革命。明代德化窑瓷器质地洁白细坚,烧结度高,釉色匀称,釉质细腻,光泽莹润,如脂似玉,个性化时代特征明显。

清代早中期,德化窑白瓷延续明代风格;青花瓷达到全盛,五彩瓷画面有所提高,出现了粉彩瓷;各种色釉瓷不断产生。清代中晚期,白瓷产量开始减少,只保留部分雕塑产品;青花瓷占据主导地位;五彩瓷和色釉瓷工艺特色形成。民国时期青花瓷产量减少,白瓷产品增多,釉上彩装饰手法有所创新,主要有五彩、墨彩,还出现了金彩、黑花、电光、贴花等工艺。

清代、民国时期,德化窑瓷的胎质、釉色、装饰工艺独具特色,在器物上留下了这一时期独有的制作、烧成工艺痕迹,为后世提供了辨别的依据。

2 德化陶瓷艺术特色分析

(1)商周至唐代德化窑器物艺术特色。商周至唐代德化窑器物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釉色淡青,或青色,或青黄,或青蓝,釉面光亮,使用后常出现冰裂纹。青釉瓷烧成出现的色调变化加上自然的冰裂纹,使器物产生一种色调幽雅、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的整体效果上,早期德化窑有的口沿捏成花口,有的讲究各部位的搭配,有的讲究线条流畅,这些都是表现造型艺术的做法,使器物产生一种造型简朴实用、稳重大方的艺术效果。装饰艺术是对器物进行打扮的一种手法,对整体器物的艺术效果影响十分重要。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还处于萌发阶段,主要体现在对器物上所贴的双耳。通过对早期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分析,才能发现唐代德化窑瓷与其他窑口的区别,才能从艺术的角度认识早期德化窑瓷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2)宋代德化窑瓷器的艺术特色。北宋釉的艺术在原有青瓷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配制了青白瓷;造型艺术讲究粗犷与精细的有机结合,器物造型迎合外销,特别是华人海外驻足地市场的需求;装饰艺术由堆贴发展到细致的刻、划,讲究刻画构图的精美。南宋德化窑的工艺全面兴盛,艺术成就显著,釉的艺术丰富,色调变化多,有的是窑内温度不同造成的窑变现象,有的是人为配方的结果,这一时期新增的釉色有影青、酱釉、青黄釉等;造型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由北宋时期的大口、低矮改进到小口、高瘦,整体造型“苗条”。装饰艺术在北宋刻、划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雕、塑。刻划讲究精致,并运用了模印法印制各种装饰图案,使装饰艺术又有了新的内容;雕、塑手法是在堆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宋的雕、塑工艺是德化窑雕、塑工艺的初始阶段。彩绘艺术,这一时期主要是釉下用酱釉或黑釉色料写上文字记号,或简单图案,这一做法开德化窑彩绘艺术的先河。

(3)元代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元代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釉、造型、装饰等几个方面。元代德化窑改进了以前龙窑的烧成工艺,开始使用分室龙窑,分室龙窑把以前龙窑的还原焰烧成改为氧化焰烧成,提高了烧成率。氧化焰烧成的器物釉面莹润、白中微带黄,呈牙黄色,俗称象牙白。釉层厚、温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造型矮小稳重,模印成型,露胎处有明显的粗裂痕,造型艺术讲究线条的变化。装饰手法以模印为主,同时还沿用前期雕、塑、刻、划等手法;装饰图案以宗教题材为主,图案线条浮出器表,构图精美。

(4)明代德化窑陶瓷的艺术特色。明代德化窑的白瓷、釉上彩、釉下彩瓷的艺术虽然时有体现宫廷等上层社会的生活,但更主要的是体现民间的气息;雕塑瓷主要体现宗教的艺术;外销瓷主要体现域外文化风情。

明代德化陶瓷的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和人物两大类。器物从日常器物、器具到陈设用具都讲究线条简洁,内涵厚实,生动活泼,如碗、杯、盘、壶、炉、罐等。人物讲究神态与所表达的内心世界的有机结合,通过衣纹线条的处理来表现东方艺术的魅力,如观音、文昌、达摩等。胎釉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的表面,通过莹厚透明的釉药对器物表面和造型的烘托来增强器物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器物具有一种独到的艺术魅力,即莹润感增强,线条圆润流畅,光线下流光溢彩,使人感觉有一种高雅别致的艺术效果,如象牙白釉、猪油白釉器物等。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精雕细镂。通过刻、雕、捏等手法在作品线条、眼、手、脚等细部的综合运用,加上胎釉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栩栩如生,如观音、缠龙壶等。装饰艺术包括范围较广泛,主要通过堆贴、彩绘、浮雕、刻画等装饰手法来体现作品的特色艺术内涵。白瓷上的釉下青花彩绘和釉上五彩在另一个层次上体现装饰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民间题材图案的选用、推广,为后来德化民窑青花瓷、五彩瓷艺术特色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装饰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艺术欣赏价值。如龙瓶、梅花壶、八仙杯、五彩罐、青花瓷等。

(5)清代德化窑陶瓷的艺术特色。清代白瓷,早期仍保留明代晚期的特征,质地洁白,温润,呈糯米胎;釉面较厚、莹润,猪油感强,俗称猪油白;或清白如葱根,俗称葱根白;器内叠烧支钉痕明显;足圈满釉或露胎有模印的水纹;装饰仍采用印花、贴花、透雕等手法。中晚期由于烧成工艺和瓷土配方的改进,德化窑瓷多数采用还原焰烧成,白瓷质地坚硬,表面时微有泛灰。釉面白,明亮,时微泛青,积釉处泛青尤为明显。

清代早期,特别是康乾时期,德化窑的青花瓷采用的发色料为国产青,含土钴(即石墨)比例较大,发色带有灰暗感;配料时如果添加的泥浆浓度高,或青花料浓缩,绘画在器物的坯胎上常出现积釉现象,上釉烧成后出现积釉的不规则纹状,俗称“蚯蚓走泥纹”。随着苏黎麻青和金门青的进入,德化窑的青花瓷发色青亮,色阶清晰。德化窑清代粉彩瓷色彩鲜艳,构图大方,用笔自然随意。在白瓷器釉上满彩,是这一时期釉上彩绘的又一新的尝试。

3 德化陶瓷艺术的现实意义

陶瓷文化是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陶瓷文化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有面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一个法文的特定名词,让一座山区小县走进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这就是“Blanc de Chine(中国白)”——福建德化瓷。德化陶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印迹,为世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作为我国陶瓷的重要代表,2003年,德化县人民政府正式启动“德化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搞好德化陶瓷艺术的深入研究,对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陶瓷传统艺术,推动我国陶瓷艺术加强与世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从留下印纹陶器他们的足迹,一直到今天千年炉火从未中断,千年文化流传有序,实为奇迹。它面向大众,品种繁多,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艺术天地,开拓出古代陶瓷美学新境界。德化陶瓷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白”。德化陶瓷作为我国著名的陶瓷代表,它以民间大众淳朴的艺术风格和简练的工艺特点,博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世界各大博物馆也均有德化陶瓷的精品珍藏。随着德化制瓷业的发展,而用独有原材料生产的瓷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打出了“德化”品牌,提升了这一山区小县在世界的知名度,而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古瓷都。

参考文献:

[1]郑小平.德化青花瓷器装饰艺术浅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饶媛媛,张玲霞.试论现代青花艺术的时代性[J].南昌高专学报,2010(6).

[3]苏友.德瓷雕观音艺术的历史与创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4).

[4]许庆裕.浅谈德化窑古瓷雕塑艺术[J].上海艺术家,2009(4).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篇6

馆藏特点

馆内展示的藏品以精品外销瓷和铜胎掐丝珐琅为主,兼以瓦当、画像砖、陶器、陶俑等为辅。

主体陈列由三部分组成:

一、盛世遗珍――汉瓦当集萃展

西汉帝京长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世界性盛誉的大都会,面积达36平方公里。

高楼林立,拔地而起,长乐宫等大型建筑都使用了大量的享誉中外的“秦砖汉瓦”。然而它们不仅是古代最著名的建筑材料,更是在朴实、厚重、洗练的形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鲜明的秦汉文化特色,成为独特的艺术珍品和宝贵的历史资料,也因此有着很高的研究、观赏和收藏价值。

二、海天瓷韵――外销瓷精品展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我国最早的瓷器是青瓷,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其造型主要是仿陶器和青铜器,原始青瓷是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到了东汉时期,青瓷烧制基本成熟。外销瓷是专供出口的一个特殊瓷器品类,它保留了中国传统瓷文化的基本元素,也引入了浓郁的异域风情,融汇中西文化,能够跨国界、跨地域为各方人士共同接受,从而具有了普世价值,展出的璀璨绚丽的瓷彩莹辉,带给观者无尽的遐想。

此部分展区内包含的瓷器,囊括了广彩、德化瓷、珐琅、青花、矾红、粉彩等诸多瓷器品类,可以称得上是种类多、体量大、品类全。

三、宝器金风――珐琅器珍藏展

五百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一种瓷铜结合工艺生产的器物――铜胎掐丝珐琅,也叫做景泰蓝,它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集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特殊工艺品。它汇萃自然界物质精华,又经能工巧匠精心打造,既闪耀着金属的夺目辉煌,又映射着瓷器的典雅晶莹,最适宜摆设在庙堂华屋之上,以营造出雍容华贵的王者气象。

“长乐未央”瓦当(汉代)

瓦当又称“瓦头”,是古代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水、排水,保护木质结构的屋架部分,同时也起到了美化屋檐轮廓的作用。瓦当当面纹饰主要有图像纹、图案纹以及吉祥文字,其中以文字瓦当价值最高。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长乐未央”瓦当,是汉代最常见的吉语瓦当之一。像这样形制规整、边轮较宽、中心有一个突起钉做装饰的瓦当形制,是非常典型的汉代瓦当。

“关”字瓦当(汉代)

这件是西安美都博物馆所藏字数最少的瓦当,当面中心有一个字“关”,这个“关”字,代表的是当时的关口。这件瓦当出土自河南新安,是西汉时函谷关门楼用瓦当。“关”字瓦当的出土也为考古工作者研究关口建筑物的具体所在地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这是一对粉彩描金抚琴情侣故事图将军大罐。将军罐是一种罐的式样,因上面的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这件将军罐的外部装饰,顶部有宝珠钮,盖部有对称云间纹,开光内绘制远山渔舟及倚松高士图,肩颈部分以蓝釉划分为多层装饰,罐腹的两侧开光内绘制高台抚琴及月夜私会图,有专家认为这里描绘的是名著西厢记中的场景,西厢记的故事始终是历代各种艺术品上永恒的爱情题材。整个大罐外形饱满,体型硕大,堪称珍品。2009年这对将军罐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蓝釉夔纹象耳瓶

瓶身有青花夔龙纹并有青花印章,内白外蓝,晶莹剔透,色泽优美,给人一种典雅的感觉,特别是瓶身两侧有两个象首卷象鼻衔环,更彰显着异国特点。蓝瓶是东方艺术的特点,象首衔环是西方人的喜好,白蓝搭配更为赏心悦目。它的底部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寄托款,此瓶属于罕见的色彩品种,价值高于普通祭蓝釉瓷器。

康熙青花果纹大盘

盘心以连枝手法绘制带蒂桃纹与佛手纹,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底部双圈足内落“慎德堂博古文”六字楷书款。这件青花西蕃莲纹大盘也是康熙年间的,瓷盘酱口,盘心绘大朵西番莲纹,外壁绘三组青花花卉,底部为双圈足(流行于清康熙早期景德镇的器物上,造型为内外两重圈足,内足较浅,由外足支撑)及青花双圈博古图记款,为康熙青花大盘精品。西蕃莲,原产巴西后经由欧洲传入中国,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植物。以西洋植物入画,如同大量使用进口彩料、模仿西洋画风的做法一样,是清代康熙时期艺术上的新气象。因此,这件青花西蕃莲大盘,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是盛世的产物。

地理位置及交通

博物馆位于西安市沣渭新区丰景路中段,坐落于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其具置就是西汉初期的皇宫――长乐宫的所在地,与东面的汉代长乐宫4号遗址博物馆、南面的未央宫前殿遗址博物馆和北面的未央区千亩桃园毗邻。

明代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番莲纹觚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篇7

一、陶瓷艺术装饰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

装饰这个词语,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公元5 - 6世纪,装饰是指修饰、打扮之意。陶瓷装饰简单地说,就是对陶瓷器物进行修饰、打扮,它是通过釉色、纹饰来美化陶瓷造型,达到釉色、纹饰与造型完美结合,用陶瓷装饰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创意。那么什么是陶瓷艺术装饰语言,笔者认为,陶瓷产品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作品,其在造型及装饰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和形式。陶瓷装饰设计不同于一般绘画性艺术品创作,它的平面构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体形体上完成的,必须服从陶瓷器物的形状和部位对装饰绘画的题材、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从任何一个角度对其立体形态的陶瓷器物及附属的装饰纹样进行审视,使之达到合二为一的完美性,才能称得上成功的陶瓷装饰。因此,陶瓷装饰是一种有局限性、有工艺材料限制及艺术要求的、同时以绘画或雕刻方式来完成的艺术创作,这就是陶瓷装饰的艺术语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含有①观念文化(思想理论,传统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学说);②历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和艺术品,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书法、绘画);③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④有关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等古代书籍。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自然、奇偶、会通精神。

陶瓷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每一件陶瓷作品都是由陶瓷材质、造型和装饰三个基本要素有机统一组成的整体,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文化特征。陶瓷器皿在实用的前提下,具有造型规整、装饰多样、内涵丰富的特点,陶瓷艺术装饰经过数千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其装饰形式基本可以归纳为釉下彩、釉上彩、釉、颜色釉和综合装饰五大类。

陶瓷艺术装饰以其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制作技艺、奇特的创意以及全新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绘画形式,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陶瓷艺术装饰创作过程始终贯穿了整个艺术创作的审美发生、审美创造、审美接受三大环节。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史与经济发展中,陶瓷艺术装饰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陶瓷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艺术品是陶瓷文化传播使者。陶瓷艺术装饰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陶瓷文化精神。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艺术不仅是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精神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

二、陶瓷装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一件绘有精美的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弧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自然界已经脱离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商、周时代是以青铜器为时代标志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瓷纹饰和青铜器饰相似,刻纹白陶的烧制成功是制陶工艺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岭土制坯,烧成温度达1000多度,素洁可爱的造型与优美的纹饰相结合,逗人喜爱。

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主要朝建筑用陶和冥用陶两个方向发展。当时各侯国大兴土木,亟须大量陶制材料,这样就促进了建筑用陶的工艺水平。秦汉时期,“秦砖汉瓦”更成为制陶艺术的佳话,陕西省西安市郊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形体巨大,数量众多,生动地反映出秦兵剽悍雄伟的真实面貌。隋唐时期的三彩也是陶器中的瑰宝。

从商周到汉唐时期的陶器造型来看,它更多的是反映人和社会,人已成为陶器造型的主体,陶瓷艺术装饰反映了人间生活的千姿百态,陶器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入,体现出汉唐文化的人文精神。

魏晋南北朝的中国,进入了瓷器时代。隋代,中国窑工烧成了白瓷,隋代这项伟大的成就,改变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以邢窑白瓷最为有名,有“类雪”之誉,开创了“南青北白”新格局。有“诸窑之冠”美称的越窑,在唐代创造了中国青瓷艺术的高峰境界,唐代诗人陆龟蒙曾经写出这样的诗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他把越窑的青瓷形容成“千峰翠色”,正是对越窑瓷青翠莹润之釉色特点的诗意写照。

宋、元时期的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国传统瓷艺达到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和类玉的品质体现的最为深刻的时代。钧、汝、官、哥、定五大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上登峰造极。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静品格,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求的审美风范。

明清时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术的基础上,达到了制瓷业的顶峰。永乐年间的白瓷洁净如玉、薄如纸,给人以甜美的感觉;永乐年间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温单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祭红见于成化,鲜红夺目,祭蓝以氧化钴为色料,蓝色纯正。宣德年间的祭蓝瓷尤为精致。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后期有所发展。康熙时期的青花纹饰采用西洋画技。雍正、乾隆时期彩釉瓷发展最快,雍正时期以清丽妩媚见长,乾隆时期以富丽堂皇为特点。这期间烧制的仿古窑精品,无论纹饰、造型、款识都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

追溯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陶瓷产品,陶瓷装饰有两大特点:一类是以适合陶瓷器皿的图案纹样装饰形式;另一类是以中国绘画形式在陶瓷器皿上进行的工艺转换表现形式。

三、陶瓷艺术装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陶瓷艺术装饰形式从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可分二类:一类是写意绘画,另一类是工笔绘画。这两种绘画装饰形式都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时期特征在陶瓷产品上的呈现。唐代长沙窑出现釉下彩绘花鸟,正值唐代花鸟画艺术已有相当高水平时期,技法成熟、笔法流畅,一气呵成,自然生动,是唐代民间花鸟画的艺术风格。而宋代的陶瓷刻划花的精细都是反映了花鸟绘画风正转化为工细的工笔画的鼎盛时期。也为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笔古、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陶瓷艺术装饰形式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画都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艺术装饰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现。陶瓷艺术装饰反映了中国人文画历史性影响,形成了中国陶瓷装饰特有的艺术风格。

陶器和瓷器是人为制作的物品,它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人的主观意识,陶瓷艺术装饰表达了人的自然观念,人的想象、情绪和理想。陶瓷艺术装饰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历代陶器和瓷器装饰纹饰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虫,又有人类自身,而且在这一纹饰中,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陶瓷艺术装饰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中国瓷器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所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它不愧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篇8

关键词:古代工艺美术作品; 欣赏;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68-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美术教育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珍视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当下赋予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一、对工艺美术作品的认识

工艺美术是生活的艺术,也是生活文化的活化石。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为造型艺术之一。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较早,如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商代以前已有刻纹白陶,商代已有玉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民族独特的艺术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欣赏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愉悦的情感之外,还应感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虽然教学建议首页上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教师应搜集相关资料,采用相关策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传统艺术的熏陶。

例如第8册首页介绍了瓷器。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了“原始青瓷器”;东汉时期就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制瓷技术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极盛时期,“汝、官、均、哥、定”五大名窑异彩纷呈;明清时期可以看成是全国瓷器的制造中心。清代的粉彩、珐琅彩等瓷器多有创新,不仅运用了青瓷、白瓷胎釉烧制工艺的全部优秀成果,而且出现了在一件瓷器上运用不同釉彩的组合形式,使传统工艺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师选择播放流行歌手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告诉孩子周杰伦擅长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孩子动手进行模仿,画画装饰纹样,画画写意画,学学构图的方法等等。

例如第九册选取了我国唐、元两朝的金银器,有唐朝的刻花赤金碗、镂空银香囊、鎏金鱼龙纹银盘、刻花銮金鹦鹉纹银罐,元朝的如意纹金盘等。这些金银器雕刻精细、工艺绝伦,雍荣华贵,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第10册中选取了中国明、清两朝的家具,有明朝的黄花梨南官帽椅、紫檀透雕花牙平头案和黄花梨琴桌、香几、方凳组合,清朝的填漆龙纹梅花式香几、勾云纹双幅雕花太师椅等。这些家具选料考究、雕刻精细、工艺绝伦,雍荣华贵,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顶峰。在形态结构上,明清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明式家具大体上造型简洁,刀工疏朗明快,造型、结构基本上有了一定的型制,给人一种“素面朝天”的自然美感。当时许多文人雅士都积极地参与了室内设计及家具造型的研究,促进了明代家具大幅度的发展,使得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发扬光大,推陈出新。明代家具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明代家具的风格,装饰也是恰如其分,点缀其中,可谓“多一分则繁,少一分则寡”。颇有文儒高士的雅逸。这种简约风格一直延续到清初。

教学中老师出示清朝的“勾云纹双幅雕花太师椅”和明朝的“黄花梨南官帽椅”,两张图片进行对比,让孩子进行仔细观察,小组进行讨论,利用反义词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体会不同风格的两种美。孩子很快找到感觉,老师在黑板上列出关键词:

“简约――繁复,质朴――华丽,素面朝天――浓妆艳抹”

这时候老师出示某拍卖行的拍卖明代家具的价格表,孩子们被价格表上的数字震惊了,艺术的价值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这些工艺品真的是艺术殿堂的瑰宝啊。

在《古代青铜艺术》一课中,因为青铜器艺术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引导学生从青铜与历史的关系入手,了解古代青铜的起源、分类、纹饰、铭文、发展,从而把握其艺术特色和内涵。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整合相关内容,制作成大信息、多元互动的专题性学习网站,营造出悠远的历史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让学生从历史发展中汲取营养,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审美的教育。

审美不是天生具有的,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通过欣赏,培养和提高了孩子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潜移默化地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作为文化学习的美术学科,它又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扬的教育任务。在学习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徐健,成剑编著.《有效教学》,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术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徐思明著.《中国工艺美术》,山东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范文 下一篇:有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