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38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1

关键词:现代化;陶瓷雕塑;材料;语言表达1陶瓷雕塑材料语言表达的概述

陶瓷雕塑是一种以陶瓷为原料进行外形加工和样式制作的一种立体化的欣赏型器具,它是现代化装饰物品之中的一种,也是现代化雕塑自然化的表现物品之一,陶瓷雕塑的材料从视觉与触觉两个方面来讲,都具有一定的独特价值,其生态性价值丰富和独特,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大,人们通过对他的欣赏,发现其中的道德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观,提高自我的认识,转变对社会的看法。陶瓷本身特性就是变化丰富多端,手感细滑的一种材料,其中肌理变化更是可以提高人们对其的语言的欣赏态度,陶瓷雕塑的本身价值要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陶瓷雕塑也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社会环境的风格进行确认,从而从实际角度出发实现对环境艺术的表达,通过利用特殊的环境及地理位置,加上材料应用的变化,实现陶瓷雕塑本身的升华,当前我国国内对陶瓷雕塑在环境之中的实际应用研究还很少,存在很多陶瓷雕塑在环境中缺乏考虑和考虑不全的局限性,在表达情感方面存在很多缺点。陶瓷雕塑未来的发展需要根据环境和社会中人们的心理需求特点,考察环境空间和人们心理美学方面的一些切入点,了解该如何发展有效的陶瓷雕塑艺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然而在这个方向上,陶瓷雕塑的原料使用类型占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2陶瓷雕塑的肌理美感

肌理是一种材料与技法的综合表现,运用材料不同的配比、组织和构造,运用不同的表现技法表现出不同的触觉感和视觉感。肌理作为陶瓷艺术的术语,指的是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手法并对烧成情况加以控制,以使陶瓷表面形成给人某种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的效果。由此可见,陶瓷的肌理是材料、制作、烧成等因素的综合表现。肌理值得是一般的表面抛光后的纹路,肌理一般可以分为自然肌理和人造肌理,这两种肌理也具有不同的特性,自然肌理指的是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加工的自然性质的材料本身具有的特点,比如石纹、木纹、陶土原有的肌理,这些纹路都是天然的纹路,表现力最具自然感,让人对雕塑艺术的认识停留在纯正天然的自然美感之中。而人造肌理指的是艺术家的人为作用所产生的肌理纹路,这些纹路主要是一种人工艺术加工方法,比如笔触、墨迹、刮痕、刀迹、凿痕、挤压、拍击、模印等。现阶段的陶瓷雕塑工艺比较考虑人性化的因素,所以对于人工制造的基本形态都比较重视艺术表现力,对于最终的烧制成型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对其制作的全过程而言,陶瓷雕塑的表面肌理纹路可以人造,也可以遵循自然美感,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艺术价值的表现力。人造肌理中还存在很多仿自然形态的人工肌理,比如仿木纹、仿竹纹、水纹、鱼纹、藤纹、草纹等的肌理。肌理在陶瓷雕塑的创作和欣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对于陶瓷雕塑的审美角度可以影响到陶瓷雕塑自身的肌理效果,陶瓷雕塑是客观的形态与主观艺术设计的结合,影响人们的感官认识和大脑的意识,古代的陶瓷雕塑上存在很多肌理条纹,比如绳纹、点戳纹、席纹、符号纹,这些纹样多留下粗糙的痕迹。而现代人的审美价值观是对现阶段的陶瓷雕塑艺术作品的肌理存在明确的一种定位,陶瓷雕塑作品要具有现代化特色,还要具有个性化的品位,甚至要具有趣味性和新奇感,让人了解到陶瓷雕塑对于生活的帮助。陶瓷雕塑的特殊肌理效果可以帮助雕塑本身获得更多的欣赏价值,比如胎体的残缺、孔洞、缺釉、釉泡、裂釉、斑点等。荷兰艺术设计大师安乔恩・雷斯的陶瓷雕塑作品《海神尼普顿》,自然的裂缝、空洞,和衣着的残缺而形成特殊的肌理效果。这种效果就是现代化的肌理艺术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

3陶瓷雕塑的触觉质感

质感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物体材质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包括触觉上的感觉和视觉上的感觉。陶瓷雕塑的触觉质感,是指主体通过触觉而感知客观物体表面特征,对材料进行触觉感受后,经大脑综合处理对材料表面特征的主观映像。对于陶瓷雕塑作品,人们拥有不同的艺术价值定位,陶瓷雕塑作品带给人们的不同触觉体会和不同的质感,可以影响到其对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一种全新认识。陶瓷雕塑的创作者会因为这种有效的评价对陶瓷雕塑进行设计时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陶瓷雕塑作品的触觉本身可以体现出粗糙、细腻、破损、坚硬等不同的感官表现,其中粗糙指的是材质的颗粒选择比较大,通过一些简单的烧制工艺塑造成型,让陶瓷雕塑显得粗犷有力,提高了陶瓷雕塑的文化价值和自然魅力,让陶瓷雕塑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从朴实中体现出了不同的质感,更有一种原始文化和自然之力的感召意味。如陶艺家吕品昌的陶瓷雕塑《遗迹物》,它是几个陶瓷雕塑组成的群雕。有的雕塑是由几个部分烧成后组合而成。这些雕塑没有施釉,全部素烧,并且通过凿、划、刻、切割等手法形成一定的肌理,所以他们给人粗糙的质感。而细腻值得是材质选择细腻,颗粒较小,制作手法比较细致,制作工艺科学有效,带给人们比较细滑、温和的体会,让人们感受到陶瓷雕塑工艺的价值,让人了解到陶土之中人们触觉与质感的体会,了解到细腻的陶瓷雕塑的价值意味,让社会生活的气息寄存于陶瓷雕塑之中,让陶瓷雕塑变得更具有魅力。如众所周知的维纳斯断臂雕塑像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例子,因为一条胳膊的断裂而让维纳斯的雕像具有了残缺美感,被称为雕塑中材质细腻与外形搭配的最佳案例。坚硬,是指雕塑者运用粘土的可塑性和丰富的表现性,仿其他硬质材料的效果。陶瓷可以仿石材、钢铁这类硬质材料,如油画家和陶瓷艺术家周晓冰的陶瓷雕塑《面具》,整个雕塑通过肌理的处理,以及烧制的控制,给人石雕的触觉质感。

4陶瓷雕塑的视觉质感

陶瓷雕塑中的视觉质感指的是主体的视觉因为受到客观物体的影响而产生了变化,这种特征还对材料本身的视觉效果做出了严格的定义,对材料的使用定制了严格的标准。材料的选择是经过选择后才进行制作的,材料的视觉感受是经过大脑综合处理后对材料本身的表面状态产生的一种定义,这种对陶瓷雕塑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完全是停留在视觉感知雕塑的表面特征的一种粗犷的表现能力。很多艺术作品都会选择比较粗犷的原料进行塑型,在雕塑表面上会塑造出粗糙质感的肌理效果,给人粗犷、自然朴质的感觉。柔软,是陶瓷雕塑在视觉上给人柔软的质感。这是一种视觉的冲击力,这种陶瓷雕塑的塑造对于人们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一种触摸的冲动,粗糙的表面让人从心理上更易于接受整个雕塑带来的全新体验,雕塑中还要注意光洁程度,光洁指的是陶瓷雕塑给人光滑洁净的视觉感受。能给人光洁的视觉感受的陶瓷制品一般都是施釉的。这种光洁程度的运用表现出雕塑本身的整洁感和顺滑的感觉,让人更容易接受雕塑体现的文化内涵。

5结束语

陶瓷雕塑是用陶瓷材质而创作的圆雕艺术品,一般指有一定空间体量的具有独立性的陶瓷雕塑。它是可视、可感、可触的艺术品,也是一种以物质载体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的艺术品。陶瓷雕塑多数要经模印、镶嵌、捏、堆塑、镂空、雕刻等成型过程后烧制而成。陶瓷雕塑的塑造材料对陶瓷雕塑的精神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的表达最具有代表性,是陶瓷雕塑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王瑞芳.论现代雕塑的材质美[J].山西大学.2010(05):5052.

[2] 王永亮.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比较研究[J].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06):1012.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2

关键词 民族文化,现代陶瓷艺术,传统陶瓷艺术

1引 言

我国的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开始,先人们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使具有民族特色的陶艺在火的艺术中升华。质朴纯真的民族陶瓷艺术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使人们对这种民间文化艺术有着一种强烈又执着的眷恋之情。我国陶瓷艺术博大精深,其发展不仅凝聚了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发展历程,而且还凝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才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一直受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人们的审美情趣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论述民族文化的涵义和民族文化在传统陶瓷艺术中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形式,以及对传统陶瓷艺术中的民族性的继承与批判等方面,分析了民族文化对现代陶瓷艺术的意义。

2何谓“民族性”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所谓“民族性”是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地区特征。无论是艺术、文学还是生活习性都透露出自身区域的特征。以中国画和西方绘画比较为例,西方绘画侧重于光影、结构、透视和色彩等,而中国画追求意境,抽象写意,不求写实形似,酣畅淋漓地表现情感。因此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各自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我国是以汉族为主,包含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不仅是汉族文化,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3民族文化在传统陶瓷艺术中的表现

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一直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回顾早期的传统陶瓷,人们不会忘记早期的彩陶艺术。精美绝伦的造型、优美的图案、精湛的制作把陶土推到了艺术的顶峰。远古时期的人们用泥条盘筑和慢轮拉坯成形,装饰上多采用图腾和劳动场景的抽象表现,或是对自然的仿生和模拟等题材,使整个装饰图案富有节奏感。先辈们善于就地取材,在劳动过程中与自然进行磨合,创造出彩陶纯朴的美。秦汉时期的雄浑、古拙反映在陶塑和石雕两方面。如著名的兵马陶俑雄伟壮观,而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表现手法则简洁有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崇尚玄学清议,为文讲究淡泊、清瘦、飘逸。因此画像砖多出现圣贤高士。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人们自信、积极向上,在文学上,唐诗千年不衰,表现在陶瓷上则是经典的唐三彩,色彩华丽,陶瓷造型饱满富丽。唐三彩中的贵妇人面部圆胖,梳各式发髻,穿着各种彩色服装,风格优美;唐三彩中的动物着重动态的描绘,情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都体现了唐代“开放、自信、向上”的社会风貌。后期传统陶瓷分为官窑和民窑两大部分。官窑瓷无论从造型到装饰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迎合了统治者的审美需要。早期的官窑瓷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造型与装饰配合得恰到好处,而后期的艺术格调却逐步降低;而民窑瓷则展示出质朴的民间艺术,它的形式和装饰是人们劳动的精华,民窑来之于民,用之于民。宋代磁州窑丰富的产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其最具特色的装饰为白地黑花纹饰,选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以简炼纯熟的手法结合精湛的工艺生动地表现出来。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富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宋代陶瓷作品的总体特征是纤细、精巧,这也满足了宋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到了明清时期,陶瓷装饰手法逐渐向绘画方面转变,文人画家介入陶瓷领域后,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画已广泛运用在陶瓷上。另外,还有紫砂壶因古朴风雅的造型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传统陶瓷具有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贯穿着民族性格和情感,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征。

4 民族文化是提高现代陶瓷艺术文化品格的基础

传统陶瓷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辉煌的过去,现代陶瓷艺术继承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并结合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且对传统陶瓷艺术既有继承又有批判。中国传统陶瓷的审美有一定的形式化模式,从造型形式和装饰手法上都明显地体现出来。传统陶瓷艺术造型讲究和谐、平衡、对称、韵律等。这种美的法则曾经是经典,经过历代的一味承袭,就使得中国陶瓷艺术的审美产生了程式化模式,片面地继承会使现代陶瓷艺术丧失创造力。然而,另一方面很多现代陶瓷艺术工作者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追求时尚、流行的陶瓷,照单全收地接受外来文化,许多作品只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没有内涵和意义。甚至一味模仿国外陶瓷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毫无个性可言,无法讲究文化背景,浮浅乏味。一部分陶瓷艺术家认为,具有民族性的传统陶瓷形式单一、拘谨,釉面光洁、无暇,造型完整优美,这些都束缚了现代陶瓷艺术家的创造思维。但是我们还是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个时代,不论发展进程如何快,艺术都应与本民族的审美意识相结合,虽然加速对外交流非常必要,但也不能盲目地跟从。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应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借鉴西方的表现手法与形式内容。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刻及人文宗教的集合体,加上精良的制作工艺、丰富的造型装饰,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含量,使人们在欣赏、使用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强烈感染,品味到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文明。现代陶瓷艺术区别于传统陶瓷艺术的产品意味,强调个性,突出个人风格,但也必需要有本民族的文化含量,这样才会形成独特的民族语言,成为国外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

我们不能盲目举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旗帜一味封闭,但也必须充分了解本民族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在陶瓷艺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民族性”的淡化必将阻碍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纵观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实质就是艺术对不同文明生存条件下的人类需要的适应和满足。人们以陶瓷为媒介和方式,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而现代陶瓷艺术的精神性和审美性正是中国深厚精神文化基础与现代意识相碰撞的产物。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正是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重任。中国现代艺术陶瓷创作者们强调自身审美情趣的表达,这种审美情趣也与民族文化有着明显的关联。另外,现代陶艺的创作,需要个人广博的文化知识积淀和丰富的学识修养。陶艺家既要有地域性文化特征和材料优势的发挥,又要有本民族的文化积淀,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现代陶瓷文化相衔接,这样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才会具有世界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180~224

2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 东方出版中心,1999:58~83

3 当代中国陶瓷名家作品赏析[S].北京:2002:45~52

4 岱 晖.管中窥豹-论中国现代陶艺观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关系[J].景德镇陶瓷.2007,115:29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3

【关键词】陶瓷;欣赏;要素;文化符号

1 陶瓷欣析的普遍性

对于陶瓷欣赏首先确定陶瓷是一门艺术,所以陶瓷艺术欣赏并非特立独行与其他艺术门类,正是如此她也有着与其他艺术同样的欣赏基础和特性。所以弄清艺术的欣赏概况对于欣赏陶瓷亦是至关重要。

功能性。美学基本上包括着研究客观现实美,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这种审美又并非真实的美与丑,善与恶,而是经过创作者处理过的关于事态之情感的艺术表现功能,主要是以创作者个人的内心感受为主。

认知性。这种认知性具有双层的概念,一层是出现在创作者的认知中也就会展现在作品中的形式,另一种是对于观众而言的全新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创作者在完成初次创作之后,到观众欣赏后再进行多次创作的一个过程。或是说使观众感受到更多的作者的内心情调,作者在企图与观众达到一种“知音”关系,而很难达到“共鸣”。

教育作用。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的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但所感受到的依然以作者个人的内心世界内心情怀和精神为主。

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一则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再则更多的还是作者自己的自娱自乐作用。正如董其昌所言,画之功能就是“自娱”、“以画为乐”、“寄画于乐”、“画中烟云供养”、“多寿”等,也就是通过绘画已达到自娱和健身之作用。

符号性。任何艺术仅是属于一种关于形式的符号。然而这种符号又并不是真实世界里面所呈现的任何事物,仅是通过作者先天学习而后天感官和经验及长期思考而得来的某种符号形式的表现。

2 陶瓷作为工艺美术的赏析

那么当陶瓷又作为一种工艺的美术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还应该怎样对陶瓷进行全面的欣赏?除上述心里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几个概念。首先是工艺,工艺是指将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a法,技术等。工艺美术,是指工艺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由此可以粗略的理解为陶瓷是将未成形的泥土经过加工才成型,正由于其加工过程的繁杂故而陶瓷可以说是火的艺术,泥的艺术,釉的艺术。然后才是美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的美术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造型的设计,造型的美感与欣赏,另一个是装饰的艺术。或许在一定情况下陶瓷与中国画是同源,陶瓷从泥经过加温成型的过程相当于造纸的过程,只是造纸没有像陶瓷一样要呈现出明显的形状也就是美,而这也可以说是陶瓷欣赏与国画欣赏的一个最大的不同。

首先便是了解其艺术表现技术。艺术技术即是艺术手法是创作者将精神美转化成物质美的纽带,一件优秀的作品如果没有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便不能将好的情感意境和情趣表现得淋漓直至。所以对于艺术技术手法的评价和欣赏便是在欣赏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对于陶瓷便会首先对于其材料(泥土的品性,形式等)进行评价。不同的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形式,所以了解泥性也就是原材料的形式是欣赏瓷器的一个条件。第二个便是对于陶瓷工艺的技术进行了解,在这里便是指其成型之前的技术,用什么样的方法成型,用怎样的形式塑造,因为没有好的方法很难实现好的造型,即使有了很好的情趣而没有合适的技术和方法也很难实现“梦想成真”。综合此两点便可以体会出创作者在初期的艺术意图和艺术期望。

陶瓷的特性便是火的艺术,火是艺术家与成型作品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所以除去了解材料和手法,还需要了解火对于陶瓷这种工艺美术的重要意义。不同气候下的作品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形象,所以对于温度的控制,窑位的摆放,烧制的方法等火的艺术对于陶瓷的欣赏至关重要。

造型设计也是在这一环节中应该去注意的,那么在设计中技术和意义也便产生了。每件艺术品都有着她特殊的意义,有的先从联想而来,有的从生活实践中而来,有的则是从文学或者是音乐等因素中而来。对于陶瓷,虽不像中国画一样受到某些形式的限制,但她毕竟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例如古彩这种陶瓷艺术形式,名五彩,后也叫做古彩,必定有着他的特殊性意义,是否古彩与五彩的意义不同,还是当时是对于五彩的一种期望,希望它能展现出古意,或者有更新的形式出现。现在很多的学者认为古彩应该有古意,虽不尽然,但这是对于陶瓷的某种欣赏意义的评价。

对于装饰的了解。或者可以把这个观念归纳成为一个“绘瓷学”。最为明显的有两种装饰手法,一则是中国画式样的水墨装饰(对于此手法表现于陶瓷尚待讨论)二则是综合式的纯装饰手法。究竟怎样的装饰形式才表现才好,是否应该适应时代的特性和趋势,还是保留传统的绘画形式和法则便是对于陶瓷“绘画学”一个评价和欣赏角度。

还有一点是陶瓷与很多艺术形式的最大的不同,便是对于装饰和造型的结合是否完美这一欣赏要素。因为陶瓷是这两个方面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简而言之,当你的艺术形式装饰手法与陶瓷的器型和形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是最佳状态,如同事物的两面,他们是缺一不可的,或许在轻重程度上略有不同,有人更加注重形式美,有人更加注重造型美,她是一种物质方面审美和精神方面审美共同的产物;然而当你的造型脱离的装饰或者说装饰不符合造型的时候便会产生一种不和谐的环境,所以对于画面感和形式感以及器型的美感的要求被不断地提高了,所以说陶瓷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一种较为复杂和综合的考察,考察的是创作者对于不同的器物去创造不同的美感的一个挑战,更是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不同层次的审美的考验,艺术世界便在这三者中不断地被扩大再缩小在扩大的重复。

3 总结

对于陶瓷的欣赏是一个及其繁杂的过程,需要掌握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众多,故而在某一个时期他的受众面和理解面很难和其他的艺术形式比较,更难以被大众所充分欣赏,这需要作品和创作者以及欣赏者共同的进步和理解。在此略谈陶瓷欣赏,希望可以更多的靠近欣赏者的思路,或者改变一些对于陶瓷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欧阳云编.清初思僧绘画艺术读解与鉴赏[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4

我国现代陶瓷雕塑创作的创新手法

1.泥料的创新

在我国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创作者可以更多的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创作中。在他们的作品中,比较看重的是泥的表现。陶瓷雕塑都是以泥为原材料的,泥的运用才是陶瓷雕塑的根本所在。关注泥、釉、火这些陶瓷雕塑在形成过程中所必备要素本身,才是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者的兴趣所在。陶瓷艺术的基础在陶瓷原料,在于对泥、釉、火这三要素的认同。在今时今日,科技飞速发展,很多新型材料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陶瓷艺术的制作泥料也有了更多的品种,创作者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泥材是陶瓷雕塑的基础,选择合适的泥材才能恰当的表达出创作者的意志。而泥材在陶艺制作过程中,会经过火烧等工学,这些工学会使泥材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不同的泥材,不同的制作工艺,最后所呈现的肌理效果也是不同的。创作者他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肌理效果的表现性,来展现他们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思想自由的社会,陶瓷艺术创作者可以大胆的通过其作品来表达其思想,传达其情感,而不是受陈规旧律的束缚。因此,这些创作者可以有一个比较发散的思路和开阔的视野,思想也变得多样起来,这些反应到艺术创作上,就是创作形态的多样化。千百年来,我国的陶瓷创作在各个阶段是相对独立的,而现代陶瓷创作则让各个创作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必要的时候产生互补,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泥巴进行刮划、撕扯、褶皱等成型方式,让泥巴最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正是这种对泥料的创新运用,丰富了陶瓷雕塑的创作手法和创造形式,促进陶瓷艺术的发展。

2.釉料装饰的改变

釉料装饰是陶瓷雕塑必不可少的部分,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之笔,每个陶瓷雕塑都需要的。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各样的釉料被生产出来。陶艺釉色展现,在过去,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倾向于使用“青色”。但是,在现代,创作者思想得到解放,在釉色的使用上可以更加的大胆和多样化,完全可以通过釉色展现宣扬自己的意志,表达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当代的陶瓷雕塑创作者在继承了传统的“青色”和“类玉”的釉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各种新的釉色不断出现。在传统的陶瓷雕塑中,釉料装饰一般会要求完美无瑕,如果出现了黑斑、釉面吸烟、缩釉等,这些在烧制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就会被认为这次的制作是不成功的,这次的作品是不好的。但是,在现代,这些制作过程中留下的所谓瑕疵,不再被认为是评判作品好坏的重点,反而是可以接受的,就像人无完人一样,甚至由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受到赞美。当代陶艺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新釉料的发明和使用,另一方面得益于烧成设备上的技术进步。当这些技术都具备的时候,创作者的创作外在困难就基本扫除了,可以专心的搞自己的创作,而不用为材料和技术手段发愁了。在当代陶瓷雕塑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大量传统釉料的使用,还可以看到新发明的几种釉料大受创作者们的喜爱,并且被不断的应用在他们的作品中。比如有新彩料、盐烧釉和乐烧釉等。这些新的釉料和新的烧成技巧,使得完成的器物在实用性方面与传统器物并不相同,更符合现代人的使用需求。

3.陶瓷彩绘的综合运用

陶瓷雕塑在烧制完成后,一般都需要在其表面绘图各种图案,使其更为美观、更具欣赏价值,而且在彩绘中,创作者的思想得以体现。不同的彩绘图案反映的是不同的创作情怀。在现代,陶瓷彩绘不再是简单机械的描摹,更多的是陶艺家的原创,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展现。现代创作的主体是陶瓷雕塑创作者,他们赋予作品生命,让陶瓷雕塑在具备一定的实用性的同时,还带有一定的人文性质。这与千百年来我国传统的描摹陶瓷绘画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给陶瓷雕塑以新的生命,对陶瓷雕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大多数中国人对陶瓷艺术都有一定的情结,因为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基本家家户户都有陶瓷器物,人们对陶瓷艺术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当代技术的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给陶瓷艺术创作更多空间和更多可能。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使得人们对陶瓷艺术的需求向着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确定了陶瓷艺术新的发展方向。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5

关键词:装饰风格;家居空间;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47-01

一、陶瓷与现代家居空间

家居装饰首先应认真考虑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随人们的居住环境、社会角色、经历、成长环境、年龄、性别、品位的不同而有区别的。现代陶瓷艺术的作用是为家居内部空间环境增添美的情趣和欣赏亮点。不是仅在室内摆上几件陶瓷艺术品这么简单。这样不但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会降低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整体品位,室内陶瓷艺术不是“添加”的艺术,是除了自身艺术性之外与所处空间环境相互融合、呼应、整体协调的艺术。在现代家居中,一件小小的陶瓷艺术品所占的位置很小,但它对人视觉上的感受却不容低估。如挂于墙壁或置于台桌上的陶制灯罩,其形态各异,长方体形、三角体形或半圆体形,以及不规则状,透过体面上雕刻的各种随意的几何纹样,带出了一份温情与纯真,见不到华丽的包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浓烈的人情味。

从陶瓷艺术品的摆位看,最主要的是它和家居的协调性。特别是在自然装饰风格的家具空间中,用组合型陶艺布置较大的居室,陶器的选择,或以动物、人物组合,或以花草、树木组合,抽象派、卡通式都可选择,只要是色彩、形状搭配得当,都可使居室显得高雅。悬挂型陶艺可根据不同的图案烧制成壁画、瓷盘挂在墙上,墙上可设置专门的彩色灯光照在陶艺上,突出图案的艺术特色。雕塑陶艺让家居的局部和整体空间都变得赏心悦目。陶瓷艺术品往往以小巧、精巧、隽永的形象引起人们的兴趣,以变形又颇含哲理的联想启迪某种情致,以材质的选择蕴涵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陶瓷与家具陈设

陶瓷艺术品的摆设既要考虑到空间,也要考虑到家具的式样、颜色。一般情况下,青花瓷应和颜色深一些的家具搭配,互相映衬,艳丽的陶瓷制品则要同色彩轻巧的家具一起放置,避免靠色。传统家具应配以造型传统、古朴、凝重,典雅的陶艺,突出其大方、庄重、宁静、气派的感觉;而现代家具则应同造型、色彩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作品搭配,使之更加和谐和具有现代感。另外,陶瓷艺术品的形式、大小、色彩、形式也应该与室内整体空间、色彩、氛围相协调。陶瓷艺术品可以设置于专门的陈设柜架上,例如将客厅中的装饰架做成半通透隔离架,既是一种空间划分方式又是很好的陶艺陈设架。架上陶艺品较多时应将其按大小、颜色和风格归成小类,矮小的置于前边。陶艺品既要考虑视觉效果,又要为自己的日常生活留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小的挂盘或陶瓷版画一般成排横置或斜置与客厅、卧室的墙上,可以形成较好的装饰效果。大件作品则一般设置与墙角或玄关处,客厅、卧室甚至门外两侧都可摆放,此时一般成行或对称,距离也需要宽松些。这样,既可防止碰破,又不会妨碍室内行走路线。

三、陶瓷在家居中的文化功能

陶瓷在现代家居中除了它广泛的物质功用之外,还有它的文化功能。当下,人们奉行“以人为本,物为人用”的主旨,以人为主体,物为人服务。在现代社会中,各种陶瓷物品必须具有便利人的生活,美化人的生存环境的作用,使得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获得源自这些寄托和承载了人们情感的陶瓷物品所带来的愉悦,从而引发人们健康良好的心绪,促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陶瓷物品的创造与应用,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融洽和依赖,这体现了陶瓷的人文性特征。

在“现代艺术”文化认识领域中,从理论思维角度常把实用目的的物质排斥在文化范畴之外,艺术常常强调物质的观赏性,而陶瓷实用功能是这种文化类型的主体。多数造型形象都有约定而稳固的文化象征内涵,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在这种艺术境域里。陶瓷物质的实用预示了精神心理满足和生活期待,而不是抽象于生活内涵的形式。实用不仅仅是物质的使用功能,而是使用价值存在的同时,审美价值两方面文化的功利延伸。在历史上的陶瓷虽曾成为喜欢"把玩"的奢侈阶层的消费对象,有一些品种渐趋非实用功能,观赏功能成为陶瓷制作的主流。宋官窑青瓷那些形态,主要还是生活日用器皿,它由实用创造心理渐次向形式审美过渡,始终顽强固守着原始器皿功能意识,实用的和审美的文化性高度叠合。陶瓷超越了其他艺术门类的穷研极巧,永久的承载着实用功能和精神功利两大内容。

四、总结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6

关键词: 陶瓷艺术 美学 价值内涵

一、陶瓷材质的运用及审美价值

陶瓷是人类生活中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从开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工艺和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价值,逐渐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

1.陶瓷的制作材料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在陶器工艺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了瓷器。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但和陶器有着本质的区别。瓷器是由瓷土作胎,表面施高温玻璃质釉,经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胎质烧结,变得不吸水或吸水性很小,敲击时可发出清脆的声音。瓷器作为观赏和实用相结合的工艺品,其艺术价值,除了表现在造型与纹饰方面外,还决定于瓷器的外形美与整个瓷质的有机结合。

2.现代陶瓷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审美价值

陶瓷艺术是艺术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念、思想、工艺的结晶。制陶的过程带给人们的是惬意、快乐,它以泥土的表现力展示艺术家特定的艺术风格。

陶瓷艺术的时代特征,表现在某一特定陶瓷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原始陶器的朴素纯净,魏晋青瓷的沉厚古朴,唐宋风格富丽俊雅,明清青花瓷的优雅清丽。各期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负载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需求和美学内涵。陶瓷的审美观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对人的审美观念有影响,这就要求陶瓷艺术家把握时代的精神,深入到生活中去找寻灵感、发现思路、表达理想。

二、现代陶瓷艺术的美学内涵

1.现代陶瓷艺术的形式美学

形式美是指构成陶瓷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和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陶瓷的形、色、声等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所构成的形式因素是来源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人类通过视听感官接受来自于它们的物质刺激,并能感受到审美愉悦,所以它们具有审美意义的属性,是可传达和获得某种情感意味的属性。

2.现代陶瓷艺术的造型美学

陶瓷造型的设计,使用性是造型的第一属性,造型的形式美是表现事物内容的外在形象,它必须与内容完美地统一,而外在形式美先于造型内在美被人们感知,通过形状、结构、色彩等要素表现外在美。形态传达给人们的视觉印象是有很大差别的,方形、圆形、三角形、矩形各有其独立的造型语言,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形象和心理感受。其中,圆形在造型中运用得最广泛。而方形则显示了端庄规整的气氛。

3.现代陶瓷艺术的装饰美学

在纹饰造型上,陶瓷艺术注重自我感知、自我创造,这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艺术家们更有别出心裁的创造,用多种兽禽的部分组合成理想化的龙、凤;画鸡和羊表现吉祥;画牡丹、芙蓉寓意富贵;画莲花、石榴象征求生。在工艺技术上注重人与物的感情沟通,从而在作品中显示出很浓的人情味,这种创造极大程度上发挥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4.现代陶瓷艺术的审美取向

由于陶瓷与生活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生活方式促使了陶瓷形态的不断变化发展,使陶瓷形态不断出现新的面貌。陶瓷的审美功能是其内在和外在形式唤起的人的审美感受,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是陶瓷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高级精神功能因素。具备美的陶瓷,没有人的情感认同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1)节奏美

节奏作为一种普遍规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经过相应的改造和应用过程中,人们逐步将生活中的节奏运用于艺术,比如远与近、大与小、断与续、虚与实、强与弱、起与伏等通过艺术处理,都会产生节奏,在陶瓷艺术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节奏给欣赏者带来的视觉和精神美感。陶瓷的节奏美是通过其构成因素的硬软坚柔、轻重缓急、光滑滞涩、疏密、曲直、大小、重复等运动来体现的。

(2)肌理美

不同的陶瓷材质和工艺技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美感,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形式。陶瓷外在肌理的设计需要体现其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不同意义,使陶瓷肌理能够充分满足人的视觉、触觉感受和心理要求,从而提高陶瓷的外在质量和审美内涵。

(3)社会美

生产陶瓷的最终目的是以陶瓷产品的形式作用于人类社会,其中不仅要满足人的生存与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充分考虑人类丰富的精神需求。

三、现代陶瓷艺术的价值内涵

1.商品价值

陶瓷是非常古老的手工业,当陶瓷从家庭制作转向作坊制作,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属性已经完全显示出来,陶瓷其实有着非常客观的经济价值。

2.装饰价值

和传统陶瓷相比,现代陶瓷艺术更强调作品的欣赏功能,具有装饰价值。现代陶瓷艺术的建造基础就是欣赏功能,无疑为其装饰价值确立了前程。

3.收藏价值

艺术品价格的决定因素是艺术价值。现代陶瓷作品不管是釉上色还是釉下彩都能够应用自如,呈色艳丽,先进的工艺技法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现代陶瓷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已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陶瓷艺术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艺术风格体现出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思想情感,反映出时代的脉搏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二十一世纪是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世纪,新的世纪赋予人创造力,陶瓷艺术家以神圣的创新使命,努力推动传统陶瓷语言改革的变化和发展,其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与当今世界艺术的多层次空间中脱颖而出,创造出了能够表达当代人们乃至社会的超前艺术思想和新颖的符合语言,并通过泥与火的工艺凝铸,将彩绘与雕塑融合在一起,使之在火的洗礼中不断趋于完美,从而逐渐成为现代中国陶瓷艺术范畴审美理念的新导向。

参考文献:

[1]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正安.陶瓷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

[3]刘秀兰.走进陶瓷[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1.

[4]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5]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6]蒋才东.陶瓷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7.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7

论文关键词:陶瓷艺术,学院派,创新精神,否定传统

一、学院派陶瓷艺术的概述

学院派陶瓷艺术的产生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国瓷”的烧制。以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家祝大年,高庄等为代表,设计制作了一批即继承传统装饰纹样,又融入西方雕塑造型观念的实用型器物。此后形成了一批专业艺术院校,艺术院校陶瓷专业以及陶瓷艺术研究所等,并影响了一批五六十年代的学生,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周国桢教授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韩美林教授等。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学院派的发展经历了与民艺派风格的融合,受西方现代艺术与陶艺的影响,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感受,不受传统,地域及创作形式的影响,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陶艺作品。

二、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现状及个例分析

当今的陶瓷艺术,艺术价值相对较高,有代表性的就是景德镇瓷器,既有继承传统的民间工艺大师的作品,又有一批新生代的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院派青年作品。学院派的代表例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何炳钦教授,他的早期作品运用了传统的装饰元素,将中国吉祥的花卉图案经过设计组合,通过浅浮雕工艺进行制作,使用素雅柔和的色釉进行装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融入了自我的艺术感觉进行创作,个人风格非常明显;后期作品用色泥镶嵌创作花卉素材的现代陶艺,将色泥组合成花卉,镶嵌在泥片造型作品中,保留了创作中泥土的运动状态,将陶瓷材料美感营造到了极至;近期的创作又加入了青花花卉元素,不仅如此,为了作品的稳定性还花消大量时间研究稳定的釉里红,使用到个人创作中。何炳钦教授将继承来的传统当中的精华元素与自己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从花卉样式到器皿造型再到亲自动手镶嵌现代类创作,始终都在探索和研究,甚至利用高科技成型手段进行创作,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都是无前例的。立足本土的传统图案花卉素材在他的思维牵引下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继承与创新的“差异化”。汤正庚的青花山水更是独具一格,由于他长期从事国画山水的教学与创作研,有着雄厚的国画功底,其陶瓷作品以中国水墨绘画为雏形,在继承传统国画中对于笔墨神韵意境追求的同时,加入了自己对于山水画表现力的理解,从形式上打破传统。他的早期作品致力于青花瓷表现的探索,画面敦厚华滋,水色交融,在典雅精致的瓷韵中蕴含着高洁意境,皴法独具一格,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现代多元艺术语境中有一定的独特性。

在景德镇这片具有极强包容性的陶瓷艺术孕育地上,同时也存在着一批以继承传统为主的民间陶瓷艺术家,他们将优秀的陶瓷制作工艺传承到了极致,例如陶瓷艺术大师彭竟强,他的花鸟可谓将传统的粉彩工艺延续到了极致,他对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有着全新的理解与认识,认为只有先继承好了优秀的传统工艺才能既而加入自己的认知进行个性化创作。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研究,他真正做到了与创造经典作品的古人进行交流与对话,从古代作品中学习精髓和技术。他为了看傅抱石的用笔专门跑到南京去看原作,感受原作与画册的区别,从绘画大家那里吸取养分,再站在他们的肩膀上重新面对古彩工艺。他将西方现代艺术以及时代给予他的影响运用形式表现出来,对于空间的表现强烈的反映出他的个人艺术修养。

三、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的思考

这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存在,就不免会引起一些矛盾和争议的产生,学院派认为,大师们再怎么做都做不过古代官窑,而能代表当代中国人审美思维特征的现代陶瓷还是需要学院派陶瓷创作者们去创造。他们站在不同层面上,代表着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趋向,他们的创新精神也会引领将来陶瓷艺术的发展。现如今,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到底是怎么样一种思想在引领这种“创新精神”呢?不难看出,由于对传统陶瓷艺术的这种排斥,导致现今许多年轻的学院派陶瓷创作者所谓的创新走向了盲目跟风的现状,这股风主要来自日韩和欧美,而完全对我们的传统工艺视而不见,甚至把继承传统看做是可耻的。

艺术需要创新精神,但是创新的理念来源于我们个人的艺术感知力,个人的精神感受,而非流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传统”有两种不完全相同的含义,一种是指已经成为历史的事物,,而另外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一种贯穿古今的内在联系,甚至还包孕在未来。艺术创新中的“反传统”,对于“传统”的第一层意义上的否定还是言之有理的,但是换个角度来讲,如果将创新与传统彻底的隔开,彻底地否定传统,是不可能成立的,除非我们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而艺术活动也将返回到原始艺术。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曲解与排斥也是有历史性原因的,逻辑也很简单,传统的艺术既然产生于过往的封建社会,那理所当然带有落后,封建的影子,因此现在必须否定与弃之。因此由于这种传统艺术的阶级性,使得它的民族性与传承性也受到了否定。尤其是在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以后,加上中国艺术市场的大环境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许多艺术家们迷失了方向,忽视了艺术创作本身的意义,出现了迎合市场,崇洋媚外的现象,陶瓷艺术界亦是如此。

四、当代学院派陶瓷艺术的发展对策

好的陶瓷艺术的创作应该是个人化的,不论表现形式是融合了传统元素还是现代的表现手法,只要出发点是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表达或是对于艺术的一种探究的态度,那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论表现形式是沿袭传统还是借鉴西方的现代艺术。艺术本就是无界线的,更何况工艺性较强的陶瓷艺术。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往往就是因为他们的不拘一格,因为他们懂得“取其善者而用之”。对于我们年轻的学院派创作者来说,“善者”即是优秀的传统工艺。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纵观历史上的艺术潮流变革,学院派陶瓷艺术才算刚刚起步,像初生的太阳,既然有了优秀的领路人,只要重视自己的艺术生命,相信我们的路会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 朱良志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 徐书城 中国画之美.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6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8

关健词:线条;现代陶瓷雕塑;价值

1 引言

对于历史学家而言,线条是人类最早进行事件记录的刻画符号,对于绘画家而言,线条是最直观的勾勒世间万态的朴素语言,对于数学家而言,线条是最基本的运算自然奥秘的几何代表。线条在每一门科学中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地位与魅力,甚至被赋予特殊的意义。线条是抽象艺术的构造基础,在现代陶瓷雕塑中也有其独特的作用,被赋予很多的意义,拥有自己潜在的价值。

2 现代陶瓷雕塑中的线条

2.1陶瓷艺术中线的属性

在人类最早的一类工艺品古陶中,线条就是最基本的元素,无论是盘筑法遗留的一圈圈线条,还是古陶烧成后的曲线,都在说明线条陶瓷艺术的重要作用,线与线的交错融合恰恰构成了面的丰富。线本身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是人类对于自己的所见从脑海中抽象而出的,用来记录自己亲眼所见的并且有价值或印象深刻的景象。线可能是早期人类偶然间看见海天一线的勾画,可能是看到树木笔直挺立的描述,也可能是随手一划的惊奇,等等。我们无法知晓线条究竟是如何产生,但也无法改变它从产生时就具备的由具体事务抽象而出的性质,远古人类将它绘制在古代陶器中,用来表达自己对神灵的崇拜,并逐渐将线的使用扩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之中,我们必须敬佩先民的创造,使这样一个抽象性极强的概念构筑起陶瓷艺术的基础。线条对于陶瓷雕塑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构造起面的基础,是对陶瓷雕塑外形轮廓进行规划与制约的重要理念。线是达成陶瓷雕塑视觉的现实实体,是对陶瓷雕塑轮廓勾勒的重要保障,更是对陶瓷艺术内容描绘的基本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说,线是陶瓷雕塑中最重要的概念,远远超越了色彩概念。

2.2现代陶瓷雕塑中线的丰富内涵

在现代陶瓷雕塑中,线条的内涵超越了古代,极大的拓展出了更加丰富的外延。现代社会带给艺术塑造更多的手段与便利,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可能。现代社会为陶瓷塑造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材料、烧制手段、颜色类型,极大的突破了古代陶瓷雕塑的局限。同时,又为这些艺术带来了更丰富的线的内涵。如古代陶瓷雕塑中利用坯釉收缩的差异而产生的冰裂纹受人们追捧一样,现代社会技术下,线有了更多的展现。如利用现代科技可以更好的控制火温而产生的不同火痕和陶瓷纹理,更加夸张的线条塑造形象,线条设计更加抽象,雕塑更加影响深刻,突破了传统对陶瓷雕塑的线形构造。现代陶瓷雕塑对线条的使用早已突破了线条的抽象性的单一特点,融入了大量表意的因素与色彩,使线条在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上转变成为集表象与表意于一身的现代意义上的线条内涵。这样的线条内涵使现代陶瓷雕塑的发展更能突破固有束缚,艺术与美的表达更加丰富与多样,正如著名大家安格尔所说“线条就是一切”,这句话在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3 现代陶瓷雕塑中线条的价值

3.1塑性价值

线条在陶瓷雕塑中最基本的价值就是塑性价值,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塑性价值都是陶瓷雕塑的基本价值。由于现代社会拓宽了线的内涵的表达,使它成为表意与表象的融合,塑性的价值也随之更加突出。现代陶瓷雕塑不再像古代更多塑造成人们生活品的样式,更多走向曲线优美的艺术品,这类艺术品的线条塑造更为丰富,同时难度也越来越大。大量的佛教、民间艺术融入其中,展现出众多出彩的现代福娃、观音菩萨、笑口弥勒,同时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猫型、大象型、景观型艺术作品出现,这些作品需要将线条更加抽象,以表意的理念的线条塑造雕塑的造型,例如刘正先生的《惊蛰》,吴为山先生的《睡童》、《齐白石》、《阿炳》等现代作品,在表象的基础上,更增添了情感的意味与价值观的表达,这样的线条塑性更加抽象与流畅又或是线条更加冲击。以吴先生的《老子出关》为例,利用层层线条的冲撞与堆积,塑造了老子出关时人物的骨架部分,同时纤瘦的线条塑造使雕塑抽象与写意。这样线条的塑性价值不再单纯的帮助雕塑成型,同时也含有了现代雕塑以雕塑品艺术价值更加浓厚为出发目的艺术塑性价值,使这样本身朴实的价值在现代社会更加凸显出情感的成分。

3.2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指线条在现代陶瓷雕塑品中担任装饰功能所带来的美的享受与艺术的认知。线条不单单担负着雕塑的塑性,同时承担着雕塑品的装饰功能。从原始时期开始,人们就在用线条表现古人的审美,例如半坡人《人面鱼纹彩陶盆》,而现代人则利用现代的优势,根据自己的观念重新塑造加工线条,使线条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种色彩线条的运用组成了美的表达与享受,或是冲击或是协调,以不同的美感吸引着欣赏者的眼球。线条的表达及其丰富,运用组合变化多端,这在西方的雕塑作品中更能直观体现。线条可以刻画而成,也可以堆砌而成,它为许多陶瓷雕塑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形成了强与弱的融合,美与丑的协调,明与暗的结合,充分的表达着艺术家们的对美的理解,带给欣赏者不同美的冲击。如欧洲国家或少数民族的民族雕像,抽象的雕塑上刻画着不同颜色的线条,樗们崇拜的祖先增添更多的神秘感,却没有人会觉得突兀,反而充满了异域的美感。线条是创造美的感受的基础,是每一位艺术家的缪斯女神,它的审美价值不容忽视。

3.3情感价值

陶瓷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品,它含有制作者丰富的情感表达,特别是现代陶瓷雕塑作品,艺术家们往往更加追求情感的表达远重于写实。每件雕塑都是作者价值观与审美的展现,更是作者对事物的看法与自己感受的塑造,好的雕塑作品往往能引发观赏者的共鸣,使作者感同身受。例如姚永康先生的《自喻》,抽象的雕塑表达了受压迫,小心翼翼压抑做人的情感,冰冷的色彩正如他此刻内心的冰冷,下部的扭曲亦如当今社会压力下人们挺不直的双腿,带给欣赏者极重的压抑感,而引发欣赏者的共鸣,反思当今生活现状,直视自己内心同样的苦楚。正是这样,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更多的人,或是喜悦,或是哀伤,或是压抑,或是迷茫,现代陶瓷雕塑作品真实的反映了每一位艺术家对于自己现今生活的反思,线条成了最好的表达手段。艺术家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就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每一条即将下手的线条之中,让每一个线条都带有情感,述说着自己内心,因此每一个陶瓷雕塑都是会说话的作品,它们用自己的身体、表情、颜色、形状等等述说着创造者赋予它们的情感世界,而这是在依赖者用线条进行塑性、进行装饰时融入进去,却带出了更丰富表达。

4 小结

对于现代陶瓷雕塑而言,线条突破了传统,成为了表意与表象的完美融合,同时在完成过程中,线条又带给陶瓷雕塑塑性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情感价值。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三种价值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如果没有塑性又何来审美与情感,如果没有审美又怎能有人欣赏发现其中的情感与塑性乐趣,如果没有情感表达塑性与审美就没有被认可而延续后世的可能。这三者在雕塑完成的过程中就注定难以割舍了,每一个好的陶瓷雕塑品都必然会融合这三者,才会被世人认可而成为经典。因此当我们在认识陶瓷雕塑的价值时,必然不能分割三者,要全面认识,才能更好的认识陶瓷雕塑作品以及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连德理. 浅析中国传统陶瓷雕塑的线条美[J]. 艺术科技, 2013, 26(1):69-69.

[2] 武岚. 论线条在现代陶瓷雕塑中的价值体现[D].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1.

[3] 孙金德. 论现代陶瓷雕塑[J]. 陶瓷研究, 2001, 16(4):32-33.

上一篇:国际税收产生的原因范文 下一篇:对投资学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