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制药工程专业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16

对制药工程专业的理解

对制药工程专业的理解篇1

关键词:一体化;制药工程;实验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24-02

制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调整后的整合专业,涉及化学化工、生物技术、药学和工程学等学科内容和知识,是利用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解决制药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专业[1,2],主要学习化学、化工、药学、制药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的基本内涵,并掌握药物工程设计基本方法,具有对药品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熟悉关于药物生产、设计、研发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

太原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生,由原有的精细化工和工业分析两个专业整合而成,目前制药工程的专业实验主要包括天然产物提取、药物合成、药物分析和药物制剂等几部分,其中天然产物提取包括茶叶中咖啡碱的提取、蛋黄中卵磷脂的提取;药物合成包括阿司匹林和苯妥因纳的合成;药物分析包括气相色谱法测定牛黄解毒片中的冰片含量、滴眼液中氯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银黄注射液中黄芩甙和绿原酸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和阿司匹林的红外光谱分析;药物制剂包括悬浮型液体制剂、乳剂、片剂等剂型的制备,但目前的实验教学尚存在以下不足:(1)各实验单独设置,具有明显的单一性和局部性,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关联性;(2)没有充分考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相互联系,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对实验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将实验内容与专业知识进行关联,导致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利于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针对上述问题,依据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本项目拟在制药工程现有专业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实现专业实验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关联性和延续性,以期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均能得到长足的锻炼和进步。

一体化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可以实现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一体化教学体系可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避免重复开设,通过一体化整合可将教学目标及开设次序前后相关联的内容合理设计,有利于培养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型人才。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3],本文针对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的现状,拟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对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进行改进。

一、一体化实验教学的实施思路

将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和改革,完成并实现专业实验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天然产物的提取。在茶叶中咖啡碱的提取、蛋黄中卵磷脂的提取实验中增加柱层析和薄层色谱分离、纯化方法;实验中分组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并让学生结合实验和专业理论知识分析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采用颜色反应、红外光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紫外光谱等手段对提取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2.化学药物的合成。围绕阿司匹林和苯妥因纳等化学合成药实现如下一体化过程:

二、一体化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

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教师应采取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的方式,主动引导学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气氛。教师除在关键环节进行把关外,对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学生应适当放手,充分保证学生的独立操作性,让学生在实验中领悟专业真谛,进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一体化实验教学实现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剂型、药物分析等全过程的有机统一,加强实验内容的延续性、系统性及完整性。

拟采用的实施方法如下:(1)项目组成员在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与实验指导老师就一体化实验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完善和确定一体化实验方案;(2)在向学生详细介绍一体化实验方案的基础上,采取“学生自愿报名、老师精心挑选”的双向选择方式完成一体化实验的初期参与人员的确定;(3)项目组成员、实验指导老师与学生就一体化实验方案再次进行充分交流与讨论,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方法;(4)实验后组织参加一体化实验的学生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实验中的收获和感受进行深入讨论,进一步完善一体化实验方案;(5)分析比较分别参加一体化实验和传统实验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及其得到的锻炼,证明一体化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验模式,进而实现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的全面一体化。

上述实施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三、一体化实验教学的实施目标

通过对制药工程的专业实验进行深化改革和整合,进而实现专业实验的一体化模式,加强实验的延续性、系统性及完整性,使专业实验教学实现由目前的传统实验向一体化实验模式转变,具体如下:

四、一体化实验教学的实施意义

在对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现状进行分析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及继续深造硕士研究生对制药工程毕业生基本技能的要求,提出对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进行改革,拟建立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体现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现药物的合成、提取、分离、提纯、工艺优化、质量控制、制剂研究等全过程的一体化。学生在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药物制备技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检测方法及药物制备过程中的设备布置、连接、作用和控制等,培养制药工程专业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海涛,苏琼.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一体化的初步探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2]陈三宝,朱智勇.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J].齐鲁药事,2010,(3).

对制药工程专业的理解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医药技术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制药工程专业是适应现代医药行业的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工科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和设计的应用型人才[2]。我国在2009年共有34所高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到2014年,发展至已有240余所高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药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学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和独立学院等[3]。制药工程专业的迅速发展充分说明了当今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学教育一直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方法训练、科学态度熏陶以及科学精神培养的问题;教学只是为专业知识服务,教学过程中沿用以分科知识为基础的纯学术化的知识结构,过分强调专科化,致使许多科学的分支或者综合性问题无法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缺少最新科学技术信息的融入和对陈旧知识的更替,缺少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知识,缺少与当前重大社会问题有关的研究和讨论,缺少对各种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忽视专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使专业知识越来越远离生活,忽视生产技术和应用知识,忽视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科学过程[4]。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兴趣,对所学到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素质提升受到阻碍。制药工程专业包含化学化工、药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且应用性强,采用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过分强调专科化,会导致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相对孤立,不利于综合各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各学科分支学科的学习更是被忽视;此外,传统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得专业知识远离生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难以认识到专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STS教育理念体现了现代社会对科学素养的更高要求,体现了现代科学教育不仅要培养理科专家,更要培育理解科学事实、方法、对象、对科学政策具备判断力的公民的教育思想[1]。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引入STS教育理念,可使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增强对个人、社会以及全球发展的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将STS教育理念引入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使制药工程学科与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制药工程专业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倾向,能够培养学生学会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STS教育理念的方法

2.1明确培养目标

制药工程专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学科范围广、应用性强等特点,因此,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制药工程专业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应统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避免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忽视素质教育,要从单一的专业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应用能力的训练,做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并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观念,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出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2.2调整课程体系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不断发展变化。目前,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工程类课程和药学类课程分布不合理、专业界限划分过于明显、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脱节等问题,不能满足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可引入STS教育理念对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在课程体系调整过程中,应注重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在基础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注重化学类、化工类和药学类课程的均衡分布;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注重通识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的开设;细化核心课程,突出其专业性和应用性;注意各个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相互衔接,突出课程体系的连贯性。

2.3改进教学方式

实施STS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向导”,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参与的程度[5]。根据STS教学的要求和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可以通过在常规教学内容中融入STS内容,紧密结合相应主题,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中开展STS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多介绍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沿知识;拓宽知识面,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

2.4建立评价体系

STS教育理念体现了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因此,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不仅局限于获得科学知识,还要注重对社会生活中与科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的认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过程、应用等方面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实施“全面考核”。评价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阶段,真实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3结语

STS教育理念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科学素养的更高要求,将STS教育理念引入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使制药工程学科与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制药工程专业的社会价值,能够培养学生学会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建立评价体系等方法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STS教育理念,培养出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对制药工程专业的理解篇3

一、制药工程教改历程

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中最早设立工科类药学专业的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前身化学制药工学专业始建于1952年,1953年开始招生。制药工程课程的开设和讲授与制药工程专业结伴成长。乘学校课程建设的春风,制药工程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深入的课程建设与改革。2005年至2006年,学校对制药工程进行了重点课程建设立项资助。2007年至2009年进行了校精品课程建设,同年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支持。经过一系列的课程建设项目,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手段到配套管理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完善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构建了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任课教师自身水平。

二、构建与时俱进的制药工程课程内容

(一)紧跟制药行业发展脚步,增加新工艺、新方法的介绍

目前,我们本科的制药工程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来进行讲授:药厂反应设备和车间工艺设计。药厂反应设备部分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的需要,吸取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反应器的经验计算方法,以反应器的结构型式为线索,摆脱繁复的数学推导,着重于基本规律的讲解;阐明了理想反应器、反应器型式及操作方式的选择、停留时间分布及测定等概念;重点讲述釜式反应器的混合机理和效果,搅拌器的选型与放大、搅拌釜的传热及工艺计算;对管式反应器、气液反应器、气固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等反应器理论和设备设计进行介绍。车间工艺设计部分主要讲述车间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车间布置设计和非工艺设计基础等内容,力求使学生掌握药厂车间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制药工程是一门药物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学科。因此,其在与实验室研究结合的基础上还有适应市场、客户及控制成本的需求,要求专业人员及时更新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和科技知识,更要求课程教师根据行业内工程的发展,对教学计划和内容不断进行调整。例如,增加目前正处于研究高峰期的超临界萃取装置、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膜蒸发设备及分子蒸馏设备、膜反应器及生物反应器、先进的流化床技术及流化床装置、先进的三相床反应器研究、制药洁净厂房空调净化系统、药厂节能措施和现代“精烘包”工序设计等内容。

(二)引入GMP理念,强化药品生产管理意识

《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Practice,简称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原料药生产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3]医药产品品种多、更新快,产量差别悬殊,药品生产的路线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制药车间设计的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课程中制药车间工艺设计部分内容体系已经落后于制药工业的发展,有些已经被淘汰或不符合GMP的要求。我们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将GMP的理念引入到课程中,让学生逐渐强化GMP概念,认识到符合GMP要求是制药工业的发展准则。例如,《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的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明确提出了热敏性药物设备的规定。教师在授课中与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了解到抗生素药物的结晶应该使用冷却结晶器或喷雾结晶器,也可以采用真空结晶操作,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药物分解降低结晶温度。学生在后期进行此类原料药车间工艺设计时,就能注意到这种特殊情况,并对此类药品的结晶工艺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前的设计中对周围的环境因素考虑不多,而现在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有整洁的生产环境,所处环境的空气、场地、水质都要符合生产要求,生产厂房及周围应无污染源;设计车间不同生产区域时,我们要求学生要严格按照GMP提出的非无菌原料药的生产要求执行,除粗品或浓缩液、活性炭、溶剂、外包装及其清理等置于一般区域外,其余工序均应设在30万级区域内(即:过滤、结晶、分离、干燥、过筛、混粉、内包装等);生产避孕药品时,根据GMP要求,厂房应安装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并与其他药品生产厂房分开,气体排放还需经净化处理。[4]

(三)案例教学,教学相长

硝化是制药中的一个典型反应类型,为使同学对这一反应类型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在硝化车间实习基础上,设计了乙苯硝化生成对硝基乙苯———对硝基乙苯分离———对硝基苯乙酮氧化的大设计题目,并拆分成几个小的分题目分组进行设计。答辩时将大题目组的同学统一进行答辩,以使学生对分题目有深入的了解,对原料药的整个生产过程有整体性认知。我们还在前期学生设计内容的基础上,列出了针对一些产销量小、新药的中试和放大的设计课题。例如,磺胺多辛车间工艺设计中增加多功能车间设计部分,使学生不拘泥于具体生产品种和规模,而是按照制药工业常用的化学反应和单元操作,选择不同规模的反应器、换热器、塔以及离心机、计量槽等通用设备,更新了学生药品生产及工艺设计的理念和思路。这类新型的设计题目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教师要先于学生进行设计题目的考察和复核。尽管工作量增加了很多,但在复核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工程设计思路也更加明晰,知识也得到了扩充。

三、将“大工程”观念引入制药工程教学中来

大工程观课程体系的“工程”指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环节,即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环节等课程。而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则由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构成。[5]课程根据培养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结合工科院校特点,逐步形成了制药工程课程体系。该体系结构为:课堂理论教学—校外实习(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课程完成后的总结性教学)三大板块。

(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

工程类课程教学要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强调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的同时,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实习通常作为学生贯通专业知识和集合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6]作为工程类课程,我们非常重视实习这个教学环节。为此,我们设立了两个阶段的校外实习。其中认识实习是在学生学过基础课程但尚未学习制药工程前进行的。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制药过程不熟悉,通过认识实习可以对原料药车间的各种单元操作、车间布置直观接触,为后面的制药工程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激发课程学习的兴趣。第二个阶段为毕业实习阶段。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提出药厂生产涉及的工艺路线、原料和设备选择、产品精制、车间管理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现代化药厂的生产和精制设施与装备,关注原料药质量生产管理规范在工厂的具体实施情况,有机会时还会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生产操作,使课堂内容在实际的经验中得到加深和升华。学生通过对典型的原料药生产车间的生产流程、生产管路的排摸,绘制工艺流程图和设备流程图,尽可能多地收集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数据,并对现代化制药车间布置获得初步认知。在学生收集到的生产现场数据基础上,教师归纳提炼出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将生产实习中的内容与工艺设计相结合,作为设计阶段的实际任务。

(二)强化课程设计,引入工程软件

近年来,一些院校的制药专业学生的毕业环节内容都以参与教师的药物合成科研课题为主,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缺少工程设计的训练。而进行物料、能量衡算和工艺设备选型、绘制出初步设计阶段的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车间布置图、设备装配图等工作是工程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为此,我校专业培养方案在第七学期安排为期4周的小设计,在第八学期安排为期22周的毕业大设计与制药工程课程相配套,形成“大论文小设计”或者“小论文大设计”的格局,学生同时得到药学科研及工程设计的全面训练。

无论大设计或者小设计都是在学生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后才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在前期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原料药车间工艺设计过程中将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车间的“精烘包”设计和管道设计等知识融会贯通。毕业设计是同学们在原料药厂毕业实习后进入的,由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内容或自拟设计题目布置设计任务书。学生先进行文献查阅、外文翻译等前期准备工作,在第七学期寒假前进入课题工作阶段。承担制药工程课的教师都会参与指导学生设计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课程设计内容讲解,重申课程中的有关概念,着重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工程制图能力,使设计与课程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学生通过设计环节的锻炼,加深理解制药工程的理论,并将之运用到实践中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制药工程设计可以借助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应用多种工程软件可以较好地解决制药过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中的问题。设计中一般会使用到PROII、AutoCAD等工程计算、设计和绘图软件。CAD绘图软件在设计中引入得比较早,前期也有相应的课程作为应用基础。目前在毕业设计阶段,同学们都使用CAD软件来绘制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重点设备装配图和车间布置图。而针对塔设备或一些带循环控制的计算,他们也会应用PROII等计算软件。这些软件的应用可以使学生以较少的精力去完成较复杂的计算和绘图任务,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解决工程问题上。

答辩是这一设计环节的主要考核手段。原有的答辩方式主要是教师问学生答,后逐步改为全体学生参加,由学生自己叙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到的公式和原理,给出选用手册和参考资料,并对照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纸,完整表达自己的设计方案,讲解自己设计的特点,重点突出自己的创新性,根据设计中给出的成本核算,对设计的车间进行经济分析。这种答辩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设计后期仍然可再进行方案比较,大大增强了学习主动性,也使学生能在正式进入生产企业工作时更快融入,工作更有开创性。

四、教学手段的综合利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制药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并涉及大量的制药生产设备的相关知识。学生此前从未接触过药品生产,文字性质的描述或者图示的方法不能有效地提供工程信息,学生对工程设备的操作状态及结构没有直观的认识。教学实践证明,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屏幕上,可以最大限度弥补学生工程观念不足的问题。本课程组织任课教师对上海及外省一些大型制药企业进行调研,并以工程为主线结合制药理论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为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内容。课件使用动画演示各种制药设备的原理,可使学生看得清、搞得懂。比如,新型的膜蒸发设备采用动画演示,学生先前通过图片了解了设备的主体结构,再看动画,就会感到复杂的机械原理变得浅显易懂了。我们还将药品生产企业原料药生产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及车间的布置穿插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们制药专业专职教师的培养一般是从本科、研究生到博士一路直读,尤其到研究生阶段会以制药合成研究为主线,研究性强而工程的概念并不强。我们制药工程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实践出真知”。针对教师队伍的现状,我们提出了“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请进来”指的是学院和专业将有实践经验的工厂技术人员和GMP专家请到我们课堂上,担当部分课程的教学和讲座教授,将他们的工作经验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走出去”则是鼓励和推进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前往企业实际部门参与研发、工作或实习,尤其鼓励青年教师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工厂实习、参观、参与培训的方式丰富自身技能,储备教学能量。学院和系每年组织资深教师带队,带领青年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在工厂实践中进行教学体验,增强青年教师自觉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学院还会借助上海医药实习平台,选派专职教师到上海医药及下属公司挂职锻炼,分别在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等车间的专业岗位见习,从中了解掌握制药企业药品生产的流程和体系,进一步加深教师对制药应用技术的感性认知。去年还组织了本课程青年教师参与了上海市药监局举办的“2011年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系列讲座”,通过听取行业内资深专家的专题报告,专职教师们对课程中涉及的GMP厂房、设施与设备的新趋势、制药设备和管道的洁净设计及制造检验标准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可望在讲课或进行课程设计中遇到有关硬件建设和改造、生产运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时,能更好地将新版GMP要求传达给学生,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工程设计施工、生产运行管理的需要。

对制药工程专业的理解篇4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实验 三维 课程体系 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与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化学制药工艺学等理论课程关系紧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加深对这些理论课程的理解,还可逐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最大误区在于高度类似药物化学专业实验课程,这和制药工程专业成立的背景有关。1998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成立制药工程专业,该专业由原化学制药、生物制药(部分)、中药制药(部分)及制剂工程等专业整合而成,主要是应用化学、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实现药品生产的规模化和质量管理的规范化[4-6]。要顺利达成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深刻认识该专业和上述药学专业的不同点,即制药工程专业更注重解决药物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难题。那么在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这些不同点呢?我们在多年的工程化教学中累积了一些教学经验,2007年我校张珩教授主讲的课程“制药工艺设计”获批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获批国家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2010年我校制药工程教学团队获批部级教学团队,2011年我校作为省属本科院校率先跻身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些为我们构建基于“卓越计划”的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三维课程体系指明了研究方向[7]。

1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三维课程体系的构成元素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三维课程体系由基础实验、创新研究实验和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三部分组成。三维课程体系的辐射式教学模式方便学生了解药物生产制造的全生命周期即“实验室小试-中试放大-工业生产”。该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如下:

(1) 基础实验是由化工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药物,要求学生掌握单元反应原理、实验操作技巧,产品结构鉴定和质量分析方法等[8]。基础实验在教学实验室进行,面向的是制药工程专业所有学生,它的学分属于必修课学分。

(2) 创新研究实验是基于“各种大学生创新研究基金”的研究型实验,它要求学生掌握文献检索和整理的方法、合成路线设计与评价、实验操作规程的编写,实验室合成的全套原理和操作技巧、产品的分析鉴定、合成工艺的优化、生产成本的核算、实验小论文的撰写等。创新研究实验在教师科研实验室进行,面向的是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它的学分属于选修课学分。

(3) 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是基于AutoCAD的药物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它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图纸绘制的行业标准和技巧、单元设备的选择及操作、工业流体输送等。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在计算机房进行,面向的是对工程设计、工业生产有兴趣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它的学分也属于选修课学分。

新的三维课程体系既普及了教育面,也提炼了教育点。通过基础实验,学生掌握了药物合成和生产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然后以兴趣为教育点,可以将学生培养成卓越的制药工程师或卓越的药物研发人员。

2 基础实验的改革

我校基础实验一般为60 学时,主要是验证和演示性实验,教学内容还是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制备、分离、分析的原理和操作技能[9],但更注重联系制药企业的生产模式,这就反映了”卓越计划”的两个特点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以及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10-11]。具体措施包括:

(1) 引入工厂常用的简捷式分析方法。例如引入薄层色谱法监测反应终点、反应的选择性、产品的纯度、鉴定反应产物;引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产品含量分析。传统教学中,合成实验和分析实验是两门独立的课程,但工业生产中,合成和分析是融为一体的,因此工业常用分析方法的引入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制药工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工程。如在局麻药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中,以对硝基苯甲酸等为原料,经酯化、还原、成盐、精制制备盐酸普鲁卡因,可以进行五大技术训练:学甲苯共沸带水打破酯化反应平衡的原理及操作,掌握工业常用还原剂铁粉盐酸的原理和操作,学习碱性药物成盐的原理和操作,掌握盐酸普鲁卡因的药典鉴别方法,学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的方法。

(2) 引入“正交实验设计法”开展基础实验的教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所有学生使用教材规定的同一工艺条件如温度等进行实验,学生机械地重复实验,不知道工艺条件是如何确定的,更不了解工艺参数的波动对产品收率和纯度的的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引入“正交设计”来克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正交设计是研究多因子实验的方法,它借助于规格化的“正交表”,科学地挑选实验条件,并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分析实验结果,优点是实验次数少、分析方法简单、重复性好、可靠性高,能够通过代表性很强的少数实验,摸清各因子对实验指标的影响情况,找出最佳的参数组合[12]。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按“正交设计”给每个学生小组安排不同的工艺条件,小组内的每个学生独立按照本组的工艺条件进行实验,然后对本组的实验收率取平均值,最后通过“SPSS19.0(Statistical Program for Social Sciences 19.0)”软件或“正交设计助手3.1”软件对各个小组的平均收率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得出最适合工业化的工艺条件,例如最优的反应温度、摩尔比、催化剂等,同时通过“正交设计”还可以得出工艺参数和收率的关系,还可以根据各个工艺参数对收率的影响力进行排序,从而得出实验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利用“正交设计”确定最优的反应条件时,考察的指标既可以是反应收率、产品纯度等技术指标,也可以是生产成本等经济指标。由此可见,“正交设计”能大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正交设计”中不同工艺条件的结果比较更是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用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奠定了基础。

3 创新研究实验的教学

创新研究实验表明: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实践更能够创造新理论。创新研究实验与“卓越计划”的第三个特点即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相互呼应的[13]。我们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选修创新研究实验课程。他们先申报创新研究基金,例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校长基金等,然后在指导老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项目,时间持续一个学期。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由于这类实践选修课难度大、耗时长,需要给出比重较大的学分。自我校2006年设立首届大学生校长基金以来,制药工程专业每年都有约10个同学受益。2011年我们选送的创新研究实验项目“抗抑郁药噻萘普汀钠的合成新工艺”和“腺嘌呤的合成新路线”分别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及创新实验项目成果展示会”一等奖和三等奖。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在学校进行。武汉生物谷的崛起为我校开拓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例如世界十大制药企业辉瑞制药挺进生物谷;中国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落户生物谷。2012 年,我校和药明康德武汉分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药明康德批量接受制药工程专业的暑期实习生和毕业论文。实验场所由学校向企业延伸,弥补了学校实验教学经费缺口,缓解了实验用房紧张,更重要的是在企业开展的实验教学更接近行业生产的真实面貌。

4 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的教学

为彰显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与药学专业实验的侧重点的不同,我们引入了新的一环即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这一点也与“卓越计划”的第三个特点高度吻合,也是跨课程实验的一种体现[14]。药物生产制造的全生命周期是“实验室小试-中试放大-工业生产”。要体现制药工程专业实验的工科特色,必须把中试放大和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工程技术知识和难题纳入到教学内容中;而要体现制药工程专业的行业特色,必须把药物工业生产的法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引入到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中。而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正是药物工业化生产的前奏,也是和GMP联系最紧密的一项工程。

具体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室工艺绘制管道仪表流程图和车间设备平立面布置图。学生以工艺和设备为主线,将实验室的设备转换为工业化生产设备,要考虑流体输送,要合理安排管路、阀门和仪表,要设计好质量控制的方法,要全面安排原辅材料的回收套用,要合理处理“三废”,要合理规划厂房,要正确布置设备等。由于这种实践选修课耗时比创新研究实验短,学分可适当缩小。我们在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课程的开展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在第四届和第五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中,我们的作品“年产316吨硫普罗宁车间工艺初步设计”和“年产500吨N-乙酰-L-半胱氨酸原料药车间工艺设计”分别获铜奖和金奖;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中,我们的作品“年产2000万支静脉滴注用奥美拉唑钠无菌冻干制剂车间工程设计”和“多肽无菌冻干注射制剂车间工程设计”分别获三等奖、二等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湖北省第五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上,我们的作品“腺嘌呤的新工艺及中放流程设计”获得一等奖,学生将实验室工艺研究与流程设计有机结合,工程能力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2012年,我校与国药集团武汉医药设计院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该院批量接受制药工程专业的暑期实习生和毕业设计。近年来,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在武汉医药设计院、山东省中医药设计院、重庆医药设计院中实现了高端就业,这也体现了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的重要性。

5 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三维课程体系是基于药物生产制造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化训练[15],同时,必修实验课和选修实验课的有机结合可以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专长,培养行业精英。

药物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实验的引入使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从药学重心向工程方向转变,能够培养工科学生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强烈的工程意识及独特的经济视角。

参考文献

[1] 马红梅,候志安,徐仲玉,等.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112-115.

[2] 邱俊,王亚红,钟芳丽,等.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1):245.

[3] 颜范勇,刘冬青,王兵,等. 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建设与学生素质培养[J] .药学教育,2008,24(2):48-49.

[4] 陈三宝,朱智勇.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J].齐鲁药事,2010,29(3):185-187.

[5] 叶勇.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层次化创新模式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1):102-104.

[6] 冯淑华,林强,李可意.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21(4):85-87.

[7] 张珩,杨艺虹,万春杰,等.创建国家精品课程制药工艺设计的体会[J].药学教育,2008,24(2):7-9.

[8] 许海丹,顾霞敏.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10,38(7):274-275.

[9] 欧阳臻,宁德刚,徐卫东,等.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4):71-74.

[10]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11] 吴朝建.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全开放实验教学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21(1):108-111.

[12] 张丕德,龙晓英.正交设计与数据分析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25(5):546-551.

[13] 田运生,刘维华,王景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26-129.

[14] 吴静,邱丽颖,邬敏辰,等.基于核心技能分析的生物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 . 江南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29(4):353-356.

对制药工程专业的理解篇5

关键词:药学专业;校企合作;专业建设

一、建设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验收

2004年,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德职院)依托原医药系医学师资等较好的资源基础,根据常德医药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新增了药学专业。随着药学专业的发展,并考虑药学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如药店、药厂)有别于医院等因素,药学专业于2009年从原医药系中独立出来单独建系,即原医药系分为医学系和药学系。自建系以来,药学专业获得了多种荣誉,从招生规模、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状况等方面综合来看,可以说药学专业是常德职院发展最快最好的专业。药学系获得的主要荣誉如下:(1)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这是药学系唯一一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获得了省教育厅600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2015年已经通过建设验收。(2)湖南省药学专业学生技能抽查标准开发主持单位。(3)湖南省药学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4)湖南省省级教学团队。常德职院共有3个专业为省级教学团队,药学专业位列其中。(5)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二、着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

药学专业的服务面向、职业岗位以及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等,是团队持续探索的问题。首先是明确专业定位,然后是基于专业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相对于办学历史较长的成熟专业,新设专业面临的问题更多、认识更多元、探索更为艰难。药学专业团队加强学习和交流,吸收职业教育主流理念,利用可以借鉴的兄弟院校经验,深化焦点问题的思考,形成团队共识。(1)文献学习。国家层面和湖南省职业教育重要文件的学习,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职业教育类期刊以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等网站有关栏目。(2)外出学习。教育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组织的教师培训班;兄弟院校参观考察,如组织各职能部门和系部主要负责人到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考察学习,促进了药学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国外学习,如新加坡理工学院学习。(3)专家讲座。邀请专家到学院举行讲座,如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大奎教授、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教授等。(4)研讨会。经常性地就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以及学生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头脑风暴”,激活教师潜力,凝聚团队力量。通过学习思考探索,形成了一些共识。如培养药学专业人才,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应该始终如一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

三、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

药学专业管理层对重要职业教育文件的深度理解、对新理念的及时吸纳和对医药产业的职业教育敏感度以及基于理性决策的执行力,对专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医药产业职业教育敏感度的表现:(1)关注医药行业发展,捕捉可能有助于药学专业发展的医药行业信息。(2)跟踪常德市、湖南省区域内知名药品营销企业、药品生产企业,寻求可能合作的契机。(3)洞悉和引导合作企业的职业教育内在需求,找到校企双赢的切合点,由初期的浅层合作发展到深层合作。专业建设内容丰富,包括专业建设理念学习和探索、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发展规划制订、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学术活动开展、专业建设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条件改善以及课程开发与改革等。各项专业建设内容都与校企合作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一)优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合作办学的老百姓大药房、益丰大药房、康普药业、金健药业等是湖南和本土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副会长单位。借这些行业组织会长、副会长之力,药学系充分发挥了行业组织的作用,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结构进行了优化。现在的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了企业高管和从事药品生产、检验、调剂、营销、研发的一线专家,现有30多名委员会成员分别来自于医药企业、药检所、药监局、教学科研单位。药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了章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委员会职责包括提供专业定位、职业能力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的指导性意见、建议,指导、协助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

(二)“共建共管、共育共赢”形成校企深度合作机制[1]

药学专业与省内外多家知名医药企业合作办学,开办了得到高度认可的冠名企业订单班,包括“益丰店长班”“老百姓储干班”“益丰班”“养天和班”等。经过多年校企双方的磨合,从企业被动参与发展为企业主动介入校企合作,实现了校企实质性的合作办学,形成了“共建共管、共育共赢”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做到了药学专业与企业的共生共长。“共建”指深度合作的校企双方投入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团队、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资源和药学文化。就实习实训基地来说,校企共建了10家校外示范性实训基地,包括药品生产实训基地、西药房、中药房、药品检验中心等。“共管”指成立了由学校牵头,药学专业团队、药监主管部门、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等组成的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会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订单班管理办法、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及安全卫生规范、教学工作管理条例、教师企业轮岗培训制度、兼职教师聘请和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建立了药学专业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平台专门设置了实习企业和就业单位栏目,及时通报企业新动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了实习交流群组和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将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三者相连,便于校企、师生的交流。“共育”指根据合作办学协议,企业指派专员来校进行企业文化和制度宣传、生产工艺和产品知识介绍、职业化培训、拓展训练、专业课程教学等,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共赢”指校企合作的双方互相开放基地和厂房,共享设施设备和资源,实现“学生当员工,员工来培训,教师当技师,技师来教学”的互动双赢。学校给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师资等,并对企业员工进行转岗培训、职业技能培训、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与GMP(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培训等,提升员工业务水平;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四、三方联合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结到课程的改革[2],这意味着课程开发至关重要。常德职院将药学专业的课程开发分为两个环节。第一,成立课程开发小组。课程开发小组成员涵盖学校、行业、企业三方人员,即对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有一定认识的药学专业骨干教师、高职院校教育专家、医药行业协会专家、各类医药企业专家等。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于医药企业的现场专家应是小组的主体,从人数来看,应占小组成员的多数。小组设组长1位,由药学专业带头人担任;设秘书1位,由药学专业文字功底较好的教师担任。通过印发学习资料等形式使小组成员了解课程开发理念与相关理论,如关于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做”,即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围绕“做”展开的。围绕“做”的意蕴是落实到“做”,但不仅仅是“做”本身,还有对“做”的理解,对“做”的态度。人才规格可以从“做”“理解做”“对待做”三个维度认识和界定。“做”,应该既包括能够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的从事相应职业必备的操作技能,也包括不一定能够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的必需的职业能力——用“能力”指称。“理解做”包括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统称“知识”。是否愿意“做”、是否用心“做”、是否值得“做”、是否把“做”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抑或视为事业等,即对待“做”的价值判断、情感、意向等心理倾向——用“态度”指称[3]。又如,关于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三个利于”。一是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与医药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以药品生产与检验、药品营销与调剂活动为主体,融知识、能力、态度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二是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课程包括执业药师考证课程;三是利于学生继续教育,与升本主要课程融通[4]。第二,进行课程开发工作。(1)召开课程开发研讨会,进行蕴含于相应职业工作过程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议中尤其要发挥每个现场专家的作用,认真记录他们的会议发言,完整收集他们填写的有关文字资料。(2)整理课程开发会议资料。(3)由课程开发小组的学院方成员赴医药企业调研,验证、充实和完善研讨会获得的资料,形成完整的医药企业方课程开发资料。(4)由课程开发小组的学院方成员将企业方课程开发资料转化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5)吸纳和综合其他有关信息,最终确定或修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组织形式等。其他有关信息,如人才需求和就业学生信息,包括到省市人才市场或登陆有关网站调查药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人才供需比、人才需求类型、人才需求地域分布、人才需求企业分布等;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医药企业,调查企业岗位设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如将职业能力分解为单项能力,并调查各单项能力的重复率、重要性和难易度;了解随着劳动组织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所致的对原有职业岗位提出的需要改进的职业能力,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等;进行以就业学生为对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包括就业岗位、岗位适应能力、个人升职空间、工作生活环境、工资福利待遇等;进行以用人单位为对象的就业学生评价调查,包括岗位能力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发展前景评价和同类学生优劣评价等;利用药学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平台,设置合作企业栏目,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等。以下是药学专业课程开发的主要成果形式:

(一)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就业面向医药公司、制药企业、社会药房、各级医院(药剂科)、药检所、药监局等,如驻店药师、医院药师、药店店长、中药调剂员、医药购销员、药品学术推广员、终端销售主管、区域经理、药品检验员、质量管理员、生产工艺员等。

(二)合理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5]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19门,包括执业药师考证的6门课程(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物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订单班学生第一二学年在学院修完药学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接受合作企业文化、理念、制度和产品知识等方面的培训。采用“并行”和“串行”结合的课程结构,完善了“1.5+0.5+1”的教学组织模式,“1.5”是并行的专业课程,“0.5”是串行的岗前培训与考证,“1”是1年的顶岗实习。实行“五个一体化”,即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职业技能与素质培养一体化、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

(三)高效的“三步六环节”实训体系

[6]以药学服务岗位为例,根据药学服务岗位要求,参照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等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湖南省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学生技能抽查标准,校企共同确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按基本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生产实践三步设计实施适应不同层次、阶段和需求的模块化实训体系。第一步开展基本技能实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掌握常见药物制剂、药物批号、有效期和失效期的识别,特殊药品管理,药物处方基本结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用药及抗感染药等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或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他用药注意事项等。第二步为综合技能实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药物知识技能完成实训项目。能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能正确进行药品分类陈列,能进行药品验收、保管与养护,能运用药物知识分析处方,能正确分析临床案例并指导合理用药,能根据情景开展药学咨询服务,能有效管理并使用特殊药品等。第三步是生产实践,要求学生在药店、药房等真实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能进行处方调配工作,开展各种药物咨询服务,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与简单处理;能针对常见典型疾病初步推荐药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并告知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饮食等注意事项;能对常见病合理用药案例进行正确分析及宣传教育等。教、学、做合一的“六环节”教学组织形式为:(1)选项目,做准备;(2)定方案,分步骤;(3)做项目,练技能;(4)查问题,改方案;(5)演操作,说要点;(6)评优秀,谈体会。通过“做中教、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全面践行教、学、做合一。

(四)周全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性指导文件,是编制课程标准的基础,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与学制、服务面向、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简介、考证安排、课程教学进度安排、毕业条件、其他等项内容。

(五)规范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结构、学时安排、教学基本要求等,是选择或编写教材和进行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时、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课程考核评价、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资源等。

(六)易懂的自编教材

每门课程教学都有各自的教材,教材可以选用,也可以自行编写。教材的使用应采取选用优先的原则,即依据课程标准选择适合的,且普遍认为质量上乘的教材。在没有适合教材的情况下,组织编写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水平,便于学生学习的教材。教材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有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以保证教材内容符合职场实际。

作者:傅新民 王宪庆 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涂冰,魏来,谭敏等.对接产业、校企双赢的药学专业建设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4(23):22-2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4.

[3]傅新民.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格新解[J].交通职业教育,2014(2):48-50.

[4][5]涂冰,谭敏,任旻琼等.“三方联动”构建实施就业导向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3(12):31-32.

对制药工程专业的理解篇6

关键词: 制药工程;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R-4

太原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是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1998年对高等本科院校专业目录调整之后, 由化学化工学院原《工业分析》和《精细化工》两专业合并而成的一个新的本科专业。其本科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制药与生物工程基础和制药与生物工程专业理论,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科学实验、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的能力。

一、改革制药工程专业实验设置

我系前些年来实验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实验依附于各门理论课、实验课没有单独设置,实验内容、方法、实验所用仪器设备与现代化的科技发展相比严重滞后,实验关联性和系统性较差,以验证性为主,几乎没有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实验考核不单独计成绩甚至不计成绩。因此,我们在专业实验教学中对上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革,重点改革了专业实验设置,首先是将专业实验从相关的理论课程中独立出来,将专业实验课程单独设置,单独进行考核。精选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实验内容,在实验中尽量选择能够提供给学生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的机会,多开综合性实验、加大设计性实验的力度、增开创新性实验。

二、改革和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

1. 更新和精选实验教学内容

对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验,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制药工程、制药工艺学、药物制剂等课程的实验内容,特别是对有毒、易制毒、重复性、演示性、验证性、单一性和陈旧性等实验内容进行更新,选择具有先进性、环保性、代表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新内容,把新的实验方法和新的实验技术引入到更新和精选的实验教学内容里,提高学生使用新的实验方法和新的实验技术的能力。

2.调整专业实验课结构

调整实验课安排和结构,将原来需要两个、甚至三个学期完成的专业实验课,即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程、应用光谱解析、制药工艺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制药分离工程、药物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等实验内容进行精选、归并,适当压缩学时后调整到一个学期完成,重点加强学生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他们使用现代化仪器的能力。提高和加强学生的科学实验、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采用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方法

利用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方法,按专业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四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因此,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是如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根据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系重新编写了专业实验教学大纲,组织专家、教授和资深教师编写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并于2014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该实验教材主要有药物合成、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农药合成等数十个实验内容。

三、开设综合性实验、

综合验内容主要涉及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药物制剂、微制药学、分子制药学、制药工艺学、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分离工程、现代仪器分析等理论课程,其特点是各门课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实验课程多、内容广泛,为此,我们必须精选综合实验的内容和优化理论课之间实验项目的组合,选择实验内容的重点是要侧重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根据我系制药工程设备基础较好的优势,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重点突出了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药物制剂、制药分离工程和制药工艺等。

四、加大设计性实验的力度

在专业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开设设计性实验,它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培养优秀化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加大了设计性实验的力度,在实验学时数、实验所用仪器和药品等条件上给予最大限度的保证。同时我们还根据各门专业实验课的特点安排不同的设计性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创新了新的实验方法,并写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设计实验研究报告。学生的独立设计实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增开创新性实验

1.加强实验室现代化建设是开展好创新性实验的基础和条件

专业实验室是开展创新实验,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 [1] 。因此,我们就必须加快专业实验室现代化建设,为开展好创新性实验创造条件。近年来,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先后建立药物化学、药物合成、中药提取、制剂、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学、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光谱分析、制药工程等功能性实验室。

2. 构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开展好创新性实验的根本保证

为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 教育部推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同时山西省、山西省教育厅、太原理工大学也先后推出了各类学生科技创新课题, 为了确保“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技创新课题的顺利进行,我们制药工程专业对以前传统的封闭式实验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开展和实施了一系列全新的实验室开放式运行模式,包括实验室大型仪器与设备、实验时间与空间、实验项目与内容的全面开放,为创新性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最有效的根本保证。自2007年以来,我们生物与制药工程系先后承担了部级、山西省、山西省教育厅和太原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多达几十个创新项目。

实践证明,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采取的改革、创新措施有利于优秀化学人才的素质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和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8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z]. 教高司函[2008]82 号,附件15, 2008: 57-58.

[2] 牛莉莉,吴良,吴晶.“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过程管理模式探析[J]. 纺织教育, 2009, 24( 9) 11-13.

作者简介:张照昱,男,1960年出生,工程师,主要从事生物与制药研究。

对制药工程专业的理解篇7

关键词:教学目标;中职学校;微生物;实践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订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尤其在实践教学中,如果没有目标,就如航海时没有灯塔,很容易迷失了方,向。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教学目标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教学实际的统一。只有依据课程标准,制订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教学的预期效果。这样的教学目标能够发挥其功能性,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为了突出职业教育课程的逻辑核心是“工作实践”,强化“以实践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教理念,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以微生物课程为突破口,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制订微生物实践教学目标:了解学生,了解企业,进行课程分析。具体过程如下:

一、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习、工作情况

在新课程下要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就我们中职学校而言,学习对象为中职学生,要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我们首先要了解中职学生的特点。中职学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其年龄正处在青年的早期,这时学生的生理发育已趋于成熟,而心理上的成熟度却远未跟上,与一般高中生相比,其心理也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考不上普通高中,在家长督促下被迫去上中职学校,这就造成这些人在心理方面缺乏自信。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们往往觉得低人一等,极易自暴自弃。在学习上,他们一方面对一般的学习生活没有兴趣,厌学情绪明显;另一方面在学习上也易产生畏难情绪,尤其是难度较大的专业课,常常使他们无所适从,产生畏惧心理。然而,中职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很迅速。他们在行为特点上有个明显的长项,就是喜欢实际操作,喜欢动手。虽然他们厌学文化理论课,但对于实践课、实验课以及其他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往往兴趣浓厚,而这正是中职学校学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必备条件。如何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强中职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中职课改的重要任务。

其次,作为中职教师的我们,更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实习、工作情况,以使教学目标制订得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以及医院中西药房、化验室、药品检验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从事相关行业的生产、流通、销售以及药品的调剂、化验等岗位工作。通过走访、座谈、问卷、企业实践等方法,对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荔湾区中医医院、广州百山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了解。通过了解近五年我校某些中职实习生、毕业学生的实习和工作情况发现,学校与企业合作不足,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完善微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好地确定微生物课程的实际应用。

二、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制订微生物实践教学目标,我们要主动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因此,目标的制订要适合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一般而言,大纲和教材都是静态的,往往几年不变,而社会发展却是动态的,可以说教材内容对时代进步来说总是滞后的。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适当地根据社会需要,充实必要的内容。为此,我们通过走访、座谈、问卷、企业实践等方法,对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百山制药有限公司、广东粤兴医药有限公司、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荔湾区中医医院、深圳市龙岗区南湾人民医院、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有限公司等相关用人单位进行调研。通过企业反映发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低;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个人道德行为欠佳等。造成这样的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职业学校的课程与企业的工作实际脱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三、了解微生物课程的开设情况

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要了解教材、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思路去设计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如,我们通过走访、问卷和上互联网搜索资料等方法,对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州卫生学校等相关学校进行调研,从而了解到相关学校的专业设置、微生物课程的开设情况、教材的选用情况、实践(实训)教学的组织和设置、实践(实训)设备、技能竞赛的开展情况等,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组织实践教学。

四、确定微生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职业学校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为例,微生物实践教学目标应结合我校近两年来新的专业设置(由原来的药物制剂、中药药剂、药品营销、药物分析检验、中药营销、生物技术制药、食品化妆品检验、制药设备维护、商务英语等专业改为制药技术、中药制药、药剂专业、药品食品检验、中药专业、生物技术制药、制药设备维修、商务英语等专业),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就业方向和企业的需要。根据上述原则,现把我校涉及微生物课程的六大专业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类主要是制药技术、中药药剂、药剂专业、中药专业等,第二类主要是药品食品检验专业,第三类主要是生物技术制药专业。通过把专业分类,更好、更恰当地确订微生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能力培养的目标,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最后,通过技术人员、专家、教师们讨论,归纳出我校微生物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为微生物技术基本要求、安全要求与实验常用设备的操作;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人工培养技术;菌种的选育及保藏技术;微生物分布检测技术;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测定技术;药物体外抗菌试验;药品卫生检验技术;常用血清学试验等。

总之,为了制订更适合学生、贴近学生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从了解学生、了解企业、进行课程分析等方面着手,以使教学目标制订得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制药工程专业的理解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 GMP教学 改革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持续高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带动了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整个制药工业的繁荣。与此同时,对药品生产实施全过程监控,把影响药品质量的人为差错以及对药品的污染和交叉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成橹埔┕ひ党中发展的重中之重。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全称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制药行业都以GMP作为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GMP也是药品生产企业对药品质量进行全面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高专院校药物制剂专业学生毕业后,制药企业是其主要的就业方向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GMP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制药专业、药物制剂专业等药学相关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文主要对高职高专院校药物制剂专业GMP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在GMP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仿真实训相结合,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保证教学效果。

一、理论教学

我国现行版GMP全文共有十四章共313条,内容繁多,知识点较为琐碎,使理论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理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

首先是教材的选择,经过综合比较,最终选择《药品GMP实务》作为参考教材。该教材以我国现行版的GMP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药品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的相关GMP知识,而且每个章节都附有知识链接、课堂讨论、目标检测等学习模块,条理清晰,内容科学实用,难度适中,对没有GMP相关知识基础的药物制剂专业学生来说,《药品GMP实务》是一本比较合适的参考教材。但是该教材中各个章节的设置是参考2010版GMP中各章节排序,在教学过程中按该章节顺序进行讲解,系统性不强。经过调研,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将原来的章节顺序打乱并重新整合,以药品生产过程为主线,即按照物料采购、生产前准备、生产操作、生产结束、质量检查、药品销售的顺序,将课堂教学内容分为7个模块进行教学[1]。

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比较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比如在介绍现行版GMP时,采用比较法,将我国现行版GMP与1998版GMP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版本之间哪些条款有变化,有哪些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GMP的理念,加深对现行版GMP的认识;也可将我国的GMP与美国的CGMP进行对比,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纵向上找到我国的药品生产行业与国际之间的差距。

在教学内容上,应做好相应的取舍。GMP内容十分丰富,而理论教学时间安排十分有限,无法对每个知识点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贴近学生、贴近岗位”为原则,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的,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取舍。

二、实践教学

GMP中每个条款的实践性都非常强,而在校学生从未真正在制药企业一线岗位上从事过药品生产工作,几乎没有药品生产实践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即使能够记住GMP中的条款,但是对条款的理解仍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在GMP教学过程中,应突破课堂教学的框架,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资源――药物制剂实训平台,通过构建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通过药物制剂生产技术训练让学生掌握各类制剂的最基本的单元操作,比如固体制剂的粉碎、分筛、制粒、干燥、压片、包装、检验等操作。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技能后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也就是按照GMP 的运作流程和SOP(标准操作规程) 的要求,模拟岗位环境进行现场操作,熟练掌握药物不同剂型的制药工序、设备和生产操作技能。通过实践教学的训练,结合理论教学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可以达到能力和素质共同培养的目的,在药品生产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同步建立良好的GMP意识。

三、GMP仿真实训

GMP仿真实训系统能够完全实现制药生产主要工作任务的模拟,学生进入GMP仿真实训环境,犹如进入真实的GMP车间,可以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制药生产的全过程,模拟实实在在的技能训练。

四、总结

在GMP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上述立体式的教学手段,对GMP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法规解读,而是在仿真实训时的实习模拟,在实践时可以操作。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将来也能够更快地融入工作情境,适应制药企业的工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业工程概论范文 下一篇:工程机械市场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