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高层建筑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06 11:38:09

二类高层建筑定义

二类高层建筑定义篇1

关键词:民用建筑;消防设计

Abstract: both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drawing review personnel and personnel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departments are to fire the national fire control standard as design, review the basis. But because of the standard terms have not part of the detail of the specific provisions and even conflicting, caus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urse of execution. Now just a few of the common problems often arguing discussed below.

Keywords: civil building construction; Fire fight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住宅小区内的综合楼

近几年,民用建筑的开发建设势头方兴未艾,住宅小区的建设规模不断增大,且均以高层建筑为主。按照规划部门的要求,每个住宅小区均要设有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在不将上述配套设施单独设置在一栋独立建筑物内的情况下,往往会被放到高层住宅的1~2层。此时对建筑物的定性往往会产生争论和分歧。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个项目:1栋建筑高度不超100米的30层落地住宅,每层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左右。一层设有4间共计90平方米左右的物业管理办公室、2间共计120平方米左右的社区图书馆、1间30平方米左右的公共卫生间。上述单体按照高层一类住宅楼进行的施工图设计,但在施工图审查时,审查人员认为该单体应该定义为高层一类综合楼。理由是本单体是由住宅、办公、公共用房三种功能组成的,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以下简称《高规》)中的规定:“由二种及二种以上用途的楼层组成的公共建筑为综合楼”。对上述论断,笔者不敢认同。《高规》对“综合楼”的条文说明中有如下论述“……综合楼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形式为:若干层作商场,若干层作写字楼(办公用),若干层作高级公寓;若干层作办公室,若干层作旅馆,若干层作车间、仓库;若干层作银行,经营金融业务,若干层作旅馆,若干层作办公室等等”。仅从字面上理解可得到如下信息:例举了3种情况的综合楼组合形式,且每种功能均以若干层作为使用面积表述。仔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规范定义的综合楼中每种使用功能均要占有相当的面积比例,最小也要占用一个楼层的面积,否则,该使用功能不能作为定义综合楼的依据之一。前面的举例中,办公和公用用房面积只占本层面积的1/3左右,定义为综合楼是在过于牵强。

笔者还曾遇到过另一个工程:1栋建筑高度不超100米、1~2层为每户面积不大于300平方米商服的30层住宅,每层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本建筑坐北朝南,在高层建筑南侧邻建(与高层主体分设墙体,中间为变形缝)建筑高度12.5米的3层地上停车库,每层面积3650平方米。停车场的长度与高层主体的长度一致。在停车库的上面有局部4层、总面积为350平方米的戊类库房(实为物业办公室)。在方案评审时,建筑专业给出的建筑性质为高层一类住宅楼。理由为:1~2层虽为商业用房,但每户的建筑面积均小于300平方米,可按商业服务网点视为住宅的一部分考虑;地上停车库与高层主体有独立的外墙,中间设变形缝,可视为是2栋独立的建筑物;局部4层虽最终的使用功能为办公室,但出图时按戊类库房标注,可视为是停车库的一部分。对上述论断,笔者持反对态度。首先,高层主体与地上车库虽各有外墙,但两栋建筑贴邻,车库上方15米高度范围内为高层住宅,不可能设置防火窗,从而地上车库应为高层主体的裙房,即这两栋建筑不是相邻建筑,应按一栋建筑确定建筑性质。其次,《高规》对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为:“居住建筑的首层及二层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该用房层数不超过二层、建筑面积不超过300平方米……”笔者对该条文的理解为:规范允许高层住宅的1~2层作为小型营业性用房使用,目的是满足本单体或小区的居民生活方便。虽然规范对商服网点的总面积比例没有作出规定,但规范条文中突出一个“小”字,同时隐喻一个“少”字,商服网点的概念不能无限延伸。当某建筑或某住宅小区周边临街建筑的1~2层全部用作营业性用房且总面积很大时,即使每户的面积均小于300平方米,但此时商服网点的概念将不再适用。上例中1~2层总建筑面积达到了3360米,完全具备了一般商场所需营业条件,虽可按规范字面定义为商服网点,但其最终的使用状况将大大超出“商服网点”的内涵,加大了火灾的概率和危险性。再者,规范中对戊类库房的定义为:“储存不燃物的仓库”,上例中车库局部4层的戊类库房近10间总面积达到了350平方米,一定说全部储存不燃物实在有些掩耳盗铃。并且,“戊类库房”仅是图面标注,而真实功能是物业办公用房。综上,该建筑实际上的使用功能为:住宅、车库、商业、办公,即使勉强将1~2层商业用房定义为商服网点,那么也会有三种使用功能,且每种使用功能均大于等于1层(车库局部4层物业办公室为独立的一层),应该定义为高层一类综合楼。经过长时间的争论,本工程最终按综合楼进行了各项设计。

高层居住建筑消防电梯前室消火栓是否可计入消火栓总数

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即使是在同一座城市,不同区域的消防审批部门的意见也不相同。起因源自规范对此项内容的规定不一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以下简称《建规》)8.4.3.2的条文说明如下:“……为方便消防人员向火场发起进攻或开辟通路,在消防电梯前室应设置消火栓。消防电梯前室的消火栓与室内其他的消火栓一样,无特殊要求,但不计入消火栓总数内。”《高规》对是否将消防电梯前室消火栓计入总数未加说明。而2009年版《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中是这样规定的:“消防电梯前室应设室内消火栓,且该消火栓可作为普通室内消火栓使用并计算在布置数量范围内。”对同一个问题,三种不同的规定造成了从业人员的迷茫和争议。笔者现仅对居住建筑电梯前室消火栓(以下简称前室消火栓)是否可计入消火栓总数一事阐述自己的观点。

《建规》针对住宅的适用范围是“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此种类型的多层居住建筑规范不要求设置消防电梯,换言之,《建规》中对前室消火栓的规定仅适用于多层公共建筑,对不需要设置消防电梯的多层居住建筑无任何约束作用。《高规》要求消防电梯前室需设消火栓,但对是否将其计入总数未加说明。正常来讲,国家针对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分别颁布了具有法律意义的设计规范,从业人员就应该根据不同类别的建筑分别寻求法律依据,不应该互相索引,否则,颁布两套规范将失去意义。若上述认知成立,且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对工程设计实际操作的支持,笔者认为高层居住建筑中前室消火栓可以计入有效消火栓总数。

持前室消火栓不计入总数观点的另一个理由是:利用前室消火栓扑救起火房间时,需穿越电梯前室与走廊联通的防火门,造成烟气侵入,妨碍人员疏散。对此,我们可以从模拟实战加以分析:消防队员乘消防电梯到达起火楼层,第一时间在电梯前室拿到消火栓,开阀喷水、降温,在队友协助下打开通向起火点的联通防火门,边行进边喷水,打灭走廊内可能的零星火点,保证队友可以顺利地拿到设置在走廊内的消火栓。此时,前室消火栓打开通道的任务已经完成。但为了关闭联通防火门,消防队员需将正在喷水的前室消火栓移回前室、关闭联通门、关闭消火栓栓口阀门。这种操作是否会在实战中出现,笔者无法证实。但扑灭火灾的时效性是所有人都会认同的,在火灾蔓延前控制住火情是消防队员的首要任务。大多数的高层居住建筑,消防电梯前室与住宅入户门的距离都很短,前室消火栓完全可以到达火场附近,虽然其他消火栓的启动仅会滞后几分钟的时间,但对初期火灾的扑救,这几分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还会遇到这样一种户型:消防电梯前室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防火门与左右两侧的走廊联通,此时为满足《高规》、《建规》对消火栓设置的要求,可在电梯前室、左右走廊分别各布置一支消火栓。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左右两侧那边的住宅起火,不利用前室消火栓的情况下,另一侧走廊内设置的消火栓必须穿越2道防火门才能到达火场,防火门同样不能完全关闭。当然,在每侧走廊均布置2个消火栓是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的,但首先,消火栓布局过于密集,提高了建造成本,更主要的是在高层居住建筑中,电梯前室和走廊的面积均比较狭小,绝大部分仅可保证规范对疏散的下限规定,可以布置消火栓的位置极为有限,一个单元(不包括通廊式住宅)每层布置5个消火栓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实现。另外,除个别情况外,高层居住建筑消防电梯前室均设有正压送风系统,适当的加大送风量,可以有效的减少联通防火门开启缝隙造成的烟气侵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层居住建筑中,消防电梯前室消火栓可作为有效消火栓并计算在总数内。

小结

在民用建筑设计中,消防设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经济合理的进行消防设计,是每一名从业人员的头等大事。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不能盲目放大火灾危险性从而增加建造成本,也不能一味迎合开发商降低造价的要求而偷换概念。当然,更希望规范组在今后的规范修订中对此类问题给予更完善的说明和解释。

参考文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二类高层建筑定义篇2

关键词:规范;条文;商榷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泌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193-01

局部修订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6月份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作为建筑给排水领域的一部重要技术法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 5-2003(以下简称“规范”)不仅是设计依据,更是处理纠纷、打官司的法律依据,因此,其条文应力求准确、严谨,不生歧义。例如新《规范》自2010年4月1日起实施,但5月份才第一次印刷,显然“4月1日起实施”无法做到,这里就出现了漏洞。鉴于此,笔者根据学习新《规范》的体会,结合多年的设计、审图经验,就新《规范》个别条文存在歧义、不够严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借以抛砖引玉。(以下加黑字表示规范条文)。

4.5.7厕所、盥洗室等需经常从地面排水的房间,应设置地漏。

与老《规范》比,该条删除了“卫生间”一词。条文解释为“本次局部修订不强调在卫生间设地漏。”意思是卫生间可不设地漏,但正文又要求厕所应设地漏。正文与其解释自相矛盾!从正文看不出“卫生间可不设地漏”,因为卫生间俗称厕所。根据《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GB/T50504-2009第2.5.6条,卫生间是“供人们进行便溺、盥洗、洗浴等活动的空间。”,即只要是能进行“便溺”或“盥洗”或“洗浴”活动的空间,均可称为卫生间。设计规范没有关于厕所的定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厕所是“专供人大小便的地方。”显然厕所亦属卫生间。现实生活中,卫生间、洗手间、化妆间、厕所等是同一个意思。因此,条文应该明文规定哪些卫生间不设地漏,以便操作。

4.5.14在排水管上设置检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2 埋地横管上设置检查口时,检查口应设在砖砌的井内;

注:可采用密闭塑料排水检查井替代检查口。

3 地下室立管上设置检查口时,检查口应设置在立管底部之上;

4 立管上检查口检查盖应面向便于检查清扫的方位;横干管上的检查口应垂直向上。

第2款应删除“砖砌”二字,任何检查井都可以。

第3款可删除。在立管上设置检查口,自然会在立管底部之上,不可能在立管底部之下,否则就到横管上去了。

第4款“横干管上的检查口应垂直向上”,规定过于呆板。如果楼层的横干管紧贴楼板,检查口垂直向上反而不方便检查清扫,侧向或者朝下可能更方便。宜改为“检查口检查盖应面向便于检查清扫的方位”。

4.6.2下列情况下应设置通气立管或特殊配件单立管排水系统:

2 建筑标准要求较高的多层住宅、公共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高层建筑卫生间的生活污水立管应设置通气立管。

与老《规范》比,2款主要增加了“卫生间”,“住宅”后面的“和”改为“、”,“宜设”改为“应设”。

首先,“建筑标准要求较高”这一定语涵盖范围不清。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只涵盖“多层住宅”;第二种是涵盖“多层住宅、公共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高层建筑”。从“10层及10以上高层建筑”分析,这类建筑不必要求“建筑标准要求较高”,确实应设置通气立管,笔者以为还是应作第一种理解。

其次,建筑分类重叠,缺乏逻辑性。民用建筑分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条文应从这两类建筑进行规定。根据本条规定,应设通气立管的建筑包括:

1)公共建筑(含高层和多层);

2)部分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和非住宅类居住建筑(如宿舍等):

住宅:高层住宅、建筑标准要求较高的多层住宅;

非住宅类居住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

综上所述,只有10层以下的非住宅类居住建筑、建筑标准要求不高的多层住宅,可不设通气立管,其他建筑均应设通气立管。故本条文宜改为“公共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居住建筑、建筑标准要求较高的多层住宅卫生间的生活污水立管应设置通气立管。”这样,既无歧义,建筑类别又更加清晰明了。

4.6.5建筑物内各层的排水管道上设有环形通气管时,应设置连接各层环形通气管的主通气立管或副通气立管。

4.6.3~4.6.5条文解释图1,结合通气管的连接层数还是沿用老《规范》每隔2层连接,与4.6.9第4款“每层或隔层与专用通气立管、排水立管连接”规定不符,易造成误解。

4.6.9 6当污水立管与废水立管合用一根通气立管时,H管配件可隔层分别与污水立管和废水立管连接;但最低横支管连接点以下应装设结合通气管。

不宜强调污水立管与废水立管,应扩展为两根排水立管合用一根通气立管的情形。

宜改为“当两根排水立管合用一根通气立管时,H管配件可隔层分别与2根排水立管立管连接,但最低横支管连接点以下应装设结合通气管。”

4.6.13通气立管长度小于等于50m且两根及两根以上排水立管同时与一根通气立管相连,应以最大一根排水立管按本规范表4.6.11确定通气立管管径,且其管径不宜小于其余任何一根排水立管管径。

表4.6.11通气立管均比排水立管小一号,由于规定通气立管“管径不宜小于其余任何一根排水立管管径”,表4.6.11的规定就失去了意义。

宜简化为“通气立管长度小于等于50m且两根及两根以上排水立管同时与一根通气立管相连,其管径不宜小于最大排水立管管径。”

本条规定了多根排水立管共用一根通气立管,且通气立管长度小于等于50m时的情形,也应明确规定通气立管长度大于50m时,是否允许多根排水立管共用通气立管。

4.6.16当两根或两根以上污水立管的通气管汇合连接时,汇合通气管的断面积应为最大一根通气管的断面积加其余通气管断面积之和的0.25倍。

不必强调“污水立管”,宜为“排水立管”。

4.9.22A满管压力流屋面雨水排水管道管径应经过计算确定。

新增条文,疑画蛇添足。任何给排水道管径均应经过计算确定。压力流屋面雨水排水系统使用了多年,并非新技术,亦无需强调。

4.9.36A下沉式广场地面排水、地下车库出入口的明沟排水,应设置雨水集水池和排水泵提升至室外雨水检查井。

新增条文。不应限定提升到雨水检查井,排到沟、渠、湖泊等均可。后句宜改为“应设置雨水集水池和排水设施。”

5.1用水定额、水温和水质 宜改为“热水定额、水温和水质”。

5.4.1水加热设备应根据使用特点、耗热量、热源、维护管理及卫生防菌等因素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生活热水侧阻力损失小,有利于整个系统冷、热水压力的平衡;

第2款像条文解释。作为条文应只提要求,不阐述理由。结合5.4.1的要求,该款宜改为“生活热水侧阻力损失小。”

5.4.3医院热水供应系统的锅炉或水加热器不得少于2台,其他建筑的热水供应系统的水加热设备不宜少于2台,一台检修时,其余各台的总供热能力不得小于设计小时耗热量的50%。

医院建筑不得采用有滞水区的容积式水加热器。

老条文。如果竖向有分区,应规定各区的水加热设备不宜少于2台。

条文解释逻辑混乱。“医院建筑不得采用有滞水区的容积式水加热器,因为医院是各种致病细菌滋生繁殖最适宜的地方,带有滞水区的容积式水加热器,其滞水区是水温一般在20℃-30℃,是细菌繁殖生长最适宜的环境……”这里谈的细菌繁殖生长环境是指“容积式水加热器滞水区”,非“医院环境”,显然是混淆了二者的概念。因此,应规定“所有建筑不得采用有滞水区的容积式水加热器”。当然,直接淘汰“有滞水区的容积式水加热器”最省事。

参考文献:

二类高层建筑定义篇3

一、疏散出口数量

关于出口数量,因为商业网点术语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且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中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定义相同,这就给设计带来不同的要求,现将不同规范中所涉及得到的条文罗列如下:《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0045—95(2005年版)中第6.1.8条:公共建筑中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60m2时,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0.90m。公共建筑中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75m2时,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40m。《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第5.3.8-1条:公共建筑和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中各房间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该房间相邻2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置1:1房间位于2个安全出口之间,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20m2,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9m2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外,房间位于走道尽端,且由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15m、其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1.4m。据了解,深圳某些建筑消防支队执行《高规》GB50045—95(2005年版)中第6.1.8条,面积超过75m2时要求两个疏散出口,且要求相邻2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而郑州市无论多高层均执行《建规》GB50016—2006中第5.3.8-1条,当底层超过120m2时要求两个疏散出口,有些城市执行各自不同的地方规定,比如上海重庆等城市据了解一个疏散出口即可,并无其他要求。

二、层高

商业服务网点层高的要求主要来自《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中第9.1.6条:住宅建筑的防火与疏散要求应根据建筑层数、建筑面积等因素确定。注:1.当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应将住宅部分的层数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层数叠加计算建筑层数。注:2.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m进行层数折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根据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住宅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设定为一层二层,而根据上述条文每层按3m计算,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则一层加二层的总高度最多为3+3+1.5=7.5m,大于7.5米则应计算为三层,这就不能再归为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了。本人认为两层7.5米的层高实际也是能满足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等功能的,但精明的开发商哪里满足于做上述几种功能的建筑,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实际设计中商业服务网点的地上一二层的总高度往往能做到8.5米左右或更高,实际用途大部分被改为大商业、餐饮或其他类型。

三、节能

商业服务网点的节能设计有如下两种观点:观点一,住宅为居住建筑,节能计算依据为国家或各省市所制定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而商业服务网点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理应而且必须按公共建筑设计标准来计算节能,因其所适应的标准不同,计算方式也不同,结果没有可比性,因此应分开计算,分别达到所需要求。观点二,商业服务网点的确为公共建筑,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住宅节能比公共建筑节能所执行的标准要高,按国家规定,以寒冷地区来说,住宅执行节能65%标准,而公共建筑执行节能50%标准(部分省市执行节能65%标准),所以全按住宅节能结算所得结果更能起到节能的效果,在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在国家一再提高(而且仍将提高)节能标准的趋势下,这种做法应得到提倡,而且,根据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民用建筑工程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09J801设计说明中深度规定条文的3.15.1应认为:商业服务网点按住宅计算节能应为允许的。第3.15.1条本工程为建筑,建筑应执行标注和地方主管部门的规定。注:公共建筑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居住建筑执行不同气候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注,有些地方也制定了严于国标的地方标准。有些建筑为综合楼,建筑下部为公共建筑,上部为住宅,此种情况分别执行两个标准或按较严的标准。

四、结语

设计应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建筑类型来进行,原则上商业服务网点应按公共建筑来计算节能,但在某些住宅内含较少非住宅功能的情况下,在业主同意的前提下,可按较高标准来计算节能,不仅提高了节能效果,更有利于业主统一订货及统一施工。

二类高层建筑定义篇4

 

关健词:高层建筑 美学 生态环境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近年来,随着建筑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还在进一步扩大。当代建筑美学正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对建筑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它反映了当今建筑美学发展的新趋向。本文主要阐述了不同时期的高层建筑的美学价值。

1早期的离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美国的芝加哥。作为当时的商业中心,芝加哥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人口的猛增,特别是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使得城市重建问题特别突出,为了在有限的市区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屋,高层建筑便首先在芝加哥出现了。目前较普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幢有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便是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代

    这个时期的高层建筑造型特征是:体形较规整,在竖向划分为三段体顶部、墙身和基座;顶部往往设计成象征高直式教堂的尖顶或退台;顶部及外墙上采用大量的附加装饰,包括古典的线脚和浮雕;在墙身部分多为厚墙小窗和竖向体量划分的处理;而在基座部分,还往往保留了古典的壁柱及柱式。

2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大量兴建,并向超高层发展,继而在欧洲、亚洲、澳州及第三世界国家都相继出现许多高层建筑。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的兴盛时期:h。从二战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发展的繁荣时期。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高层建筑之一,他的造型不仅反映了现代建筑的美学原则,也反映了其先进的结构特征,并力求创造独特的建筑上部造型和轮廓线,成为业主和企业在城市中易于识别的广告性标志。然而,由于现代建筑忽略了历史文脉,排斥装饰,过分强调工业化作用,到处出现的是工业化的高层建筑造型,而忽视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3新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新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它在继承和发扬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的同时对现代主义的局限进行了改良、发展和完善。其坚持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化,追求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但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重新诊释。这种设计思想表现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功能、结构、设备、材料等因素的重要性比其他建筑类型更为突出。新现代主义在高层建筑立面造型上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和提升,高层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四方体,而往往是以抽象的儿何体或组合几何体,以富有形态、材料质感和色彩变化及结构美感的新视觉形象出现。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它们是近邻环境的一部分,并发展出多种对城市、对环境的认识理论。不同的理论也导致了现代主义对环境的不同处理手法。今天的文脉要求我们城市结构、文化、尺度、材料等广泛问题进行调查,以追求建筑在时空上的特定位置感和多种文脉关系,使工程与建设地点融为一体,创造特定的环境气氛。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现代主义对体形的关注正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解释和认可。

4目前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每个时代的审美观都受到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深刻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认识科学美和艺术美的问题,又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提出来。随着亚洲特别是环太平洋西岸地区在近二十几年来经济的飞跃和持续发展,高层建筑建造的重心已从美国转移到了这一地区,大量的高层建筑和摩天大楼在这里应运而生,可以说这里成为了新一代高层建筑的试验基地,在这些地域中,我国的上海浦东新区无疑是最新最辉煌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在我国的香港、广州等地,经济的腾飞也带动了高层建筑的发展,比如在香港建造的中环广场大厦、中国银行大厦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汇丰银行大厦等。日本也突破了地震的限制,建造

[1] [2] 

了横滨里程碑大厦和东京都厅舍等高质量的建筑,韩国和新加坡也都掀起了高层建造的热潮。

    世纪年代,建筑的生态设计意识与城市生态学已成为建筑师广泛关注的重点。绿色建筑的创作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技术陆续推开。将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将使用功能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提倡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对话,建造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和生态城市已成为新一代建筑师追求的建筑美学目标。在世纪,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亲切、舒适、方便、美丽的个性化现代城市,是建筑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工程结构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给高层建筑形体创造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创作空间,各国城市建设已进入高潮,高层建筑以它特有的优越性,对现代城市及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层建筑中运用现代艺术的原理与手法,在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无疑会对国家城市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有针对性的对高层建筑进行造型及美学研究,有利于我们对高层建筑的进一步认识,从而为高层建筑的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类高层建筑定义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1 高层建筑的定义

高层建筑,超过一定高度和层数的多层建筑。在美国,24.6m或7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日本,31m或8层及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英国,把等于或大于24.3m得建筑视为高层建筑。中国自2005年起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米高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为高层建筑[1]。但是,超过24米的单层建筑不算高层建筑。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将高层建筑分为4类:第一类为9~16层(最高50米),第二类为17~25层(最高75米),第三类为26~40层(最高100米),第四类为40层以上(高于100米)。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将住宅建筑依层数划分为: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顶的嘹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2.1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settlement observation):对被观测物体的高程变化所进行的测量。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复杂而大型的工程建筑物日益增多,工程建筑物的兴建,改变了地面原有的状态,并且对于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及周围地层的变形。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沉降观测应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固定(永久性水准点)的测点进行观测,测其沉降程度用数据表达,凡三层以上建筑、构筑物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人工、土地基(砂基础)等,均应设置沉陷观测,施工中应按期或按层进度进行观测和记录直至竣工。

2.2 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2.2.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要求

建筑物随着楼层的不断增高,负荷也在不断增大。对于沉降的观测精度要求比较高,为了能够精确地反应出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我们对于仪器的选择也是要求比较高的。我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该小于形变值的1/10-1/20,水准尺我们最好选择锱合金水准尺,它对于环境和温度的变化受到的影响比较小,如果我们选择塔尺,应该使用第一段标尺。我们对于观测人员也是有严格要求的:必须能够熟练使用仪器,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能够根据不同工程的特点,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的选择观测方法。

2.2.2 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个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2.2.3 观测点要求

观测点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所以我们要选择最能反映沉降特点的位置作为观测点。通常我们会把建筑物纵向和横向的对称点,作为观测点,相邻点之间的距离一般规定为15-30之间,这些点的选择要确保均匀的分布在建筑物周围。一般情况下,在图纸上会标明专门的观测点,我们要严格按照图纸进行。在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各施工阶段对于观测要求,尤其是在装饰阶段,墙或柱子的装饰面是否会挡住观测点,从而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的意义。

2.2.4 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2.2.5 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

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应按设计要求,一般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民用建筑每加高一层应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应在不同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施工单位在施工期内进行的沉降观测,不得少于4次。建筑物和构筑物全部竣工后的观测次数,第一年4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至下沉稳定(由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为:砂土地基2年,粘性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当建筑物和构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的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1次的连续观测,同时应对裂缝进行观测。

2.2.6 沉淀观测精度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在没有特别要求的情况下,在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第一,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1.0,n表示测站数;第二,前后视距≤30m;第三,前后视距差≤1.0m;第四,前后视距累积差≤3.0m;第五,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mm。

3 结束语

沉降观测的时候,要严格根据测量基本要求进行实测,在前后观测的时候要选择同一把尺子,避免尺子的不同造成误差;每次观测都要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不能随意更改;在观测的时候要确保每次观测的环境基本一致;如果建筑物的沉降每天发生变化,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采取相应措施。只有切实做好高层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才能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才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杰.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

二类高层建筑定义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域;环境

地域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大到国家、城市,小到具体的场地环境。要对高层建筑的地域性进行相应的研究,首先就应该对于地域这一个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应当牢牢把握住地域这个概念,才能对于来自各方面的因素加以审视,并且对地域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使得高层建筑也成为表达地域信息和文化内涵的一种新载体。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丰富多彩的,并且都有着各自的特色,而高层建筑出现至今也不过数百年的时间,还没有形成自身的地域特色,虽然高层建筑出现于现代,但这并不影响高层建筑的地域性,反之,还可以将高层建筑的地域性和现代性综合起来考虑,使得高层建筑也拥有与传统建筑相一致的地域特色。

一、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

高层建筑的建造和发展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产自于现代的城市。高层建筑往往有着巨大的体量,而且其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往往也很强,高层建筑对于现代的建筑技术、美学进行了充分淋漓的体现,对于整个城市的形态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的发展十分关注,高层建筑风格的转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较为关心的话题,也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重点。高层建筑设计风格的转变与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对于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的探索是十分有利的。对于高层建筑的设计,其理念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第二种是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工业主义建筑设计是以适应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工业主义建筑设计所讲究的是建筑的功能,所以在设计中往往注重的都是对于材料和结构进行最率真的表达。而工业主义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则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工业主义建筑设计理念的补充和完善,虽然其也强调对于材料和结构的率真表达,但它更注重对于建筑的语义表达,工业建筑人文化设计理念对于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城市的整体文脉更加重视。

二、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

(一) 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建筑的平面构思与城市的整体规划以及地域文化的特征都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平面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当地城市规划的现状,同时结合地域性的原则。高层建筑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必须要对已经存在的城市加以考虑,进行平面设计的第一步并不是对于高程建筑物主体进行设计,而是要使得高层建筑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整个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的一个部分。如果高层建筑的选址位于城市的视觉通廊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加以处理,第一是通过限制的方式,所谓限制就是说在规划上通过视线分析来对建筑物的高度加以把控,使其不破坏城市原有的空间结构;另外一种就是利用,利用不同于限制,是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比如所利用视觉的穿透性,将高层建筑的底部或者局部进行透空,这样就可以使得视线对原有的通道加以维持。通过这种方式,对于视觉通廊进行了有效的维护,而且也有利于形成对景。

(二)立面造型的地域性表达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是其标志,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高层建筑的立面造型就好比城市的表情,可以向人们传达城市的文脉特色及其文化发展程度,所以对于立面造型的设计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许多的城市都希望能够实现高层建筑的地域性,使其能够代表他们的城市,人们的这种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高层建筑存在的原因。高层建筑的形体塑造和立面元素的设计对于其地域风格的塑造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两者有机地进行结合,共同体现了建筑的美学。建筑的立面效果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的,比如说建筑的构成比例、建筑的材质以及细部的装饰还有色彩效果等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构成建筑的立面表现,所以要实现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可以通过对这些立面元素进行有效的处理来实现。

(三)剖面设计与地域环境协调

高层建筑在剖面高度上的延伸实际上也是空间在竖向上的延续,所以高层建筑的剖面设计也可以使得高层建筑更好地与地域环境相协调。高层建筑的剖面设计需要对于采光以及通风等一些列的问题加以解决,同时高层建筑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空间关系,给人以更好的感受。高层建筑的剖面设计实质上是对于空间的设计,每个地区对于空间的理解和解释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高层建筑最容易在剖面设计中体现出地域特性。由于高层建筑相比于传统的建筑而言,往往有着更多富于变化的空间,所以在进行剖面设计时,可以对这些空间加以充分的利用,通过对空间的设计来体现地域文化。高层建筑的剖面设计与地域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着许多隐性的联系,所以在设计时,应该对地域气候环境以及建筑空间中人的交往空间加以关注。除此之外,剖面设计对于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的生成还发挥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衔接作用,高层建筑的整体造型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平面围合生意,第二是竖向空间构成具形,但如果二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那么高层建筑的造型是不能形成的,所以就需要剖面设计来对二者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形成良好的高层建筑空间。

三、结语

高层建筑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当前城市中拥挤的问题,使得土地的利用率更高,虽然高层建筑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但其在地域特性方面仍然没有形成如传统建筑般的效果,所以应该加强对于高层建筑地域特性的研究,使得高层建筑也能够对传统的地域文化加以很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冯海桃.浅谈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J].科技资讯,2010(15):91-91.

[2]陈沃江.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4):107-107.

二类高层建筑定义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施工;问题

一、高层建筑的特点

通常来说,高层建筑是指楼层大于十层的住宅或者建筑高度在二十四米以上的建筑,如一般意义上的写字楼、办公楼、高层居民区住房等。从这个意义上看,高层建筑最明显的特点是建筑楼层多、建筑高度足够高。但是,从高层建筑的内涵看,高层建筑不仅仅是具备上述两个特点,也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楼层的数字堆积,高层建筑在使用用途和建筑结构上要求具体更高的技术特点,使用功能也不局限于某一类单一用途。

高层建筑施工一般主要包括土建施工、装修施工和安装工程等,而这些组成部分之间也不是单一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一般是相互影响和协调的。高层建筑的安装工程需要更多的专业和技术知识,它的主要安装过程涉及到管道安装、通风设备安装及电气设备安装等。此在,高层建筑施工的难度大主要是由于高层建筑的施工材料较多、施工场地相对小,并且一般工期相对较长,对施工工人身体和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不同作业工人相互合作,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面临许多问题,必须充分认清这些问题,才能再遇到类似问题时有效解决。

二、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质量管理问题

从高层建筑的特点就可以看出,高层建筑对技术要求较高,对质量必须严格把关,因为良好的技术支撑是进行高层建筑管理的基础。尤其在现今经济发展迅速,技术更新较为频繁,高层建筑又是需要技术含量较高、较为专业的行业,因此必须在技术更新背景下加强技术质量管理问题。然而,由于不同技术专业有其自身的属性和特点,在高层建筑具体施工过程中不容易相互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企业带来不便,进而对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二)领导者忽视安全管理

企业法人是整个施工建筑企业的法定代表,企业法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而建筑企业的具体项目精力则是施工企业建筑安全的直接负责人,与建筑企业施工安全有直接关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城市化的不断加深,很多施工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争取更多的利益,利益成了建筑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他们很少去关注一线工人的安全问题,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者一般都忽视了安全生产对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管理主要表现在形式上,或者更确切的说没有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

(三)建筑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缺乏

众所周知,建筑市场的管理制度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至关重要,高层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具备良好的管理,建筑市场管理必不可少。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尽如意,显著市场管理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具有重质量、轻安全的心理,在施工过程中甚至没有将安全管理经费计入成本核算中,安全检查也仅仅是进行形式上的检查,并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实地考察和调研,这主要是由于却反建筑市场管理监督管理,对建筑市场的监督力度不足,甚至将个人感情掺杂其中,严重影响正常监督力度的发挥,监督流于形式。(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伟宏路桥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光业.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6).

[2]任兆江.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0(35).

[3]何佐良.浅析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7).

[4]韩华柳.有效进行电气施工管理的措施[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5]冯茂才.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管理[J].企业导报.2011(09).

二类高层建筑定义篇8

【关键词】土工试验;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运用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 lar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bear a plurality of railroad, highway project construction claim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pointed out the enterprise current claims the main problem that the job exists, combine railroad,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features, standing in the contractor angl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claim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are preliminary research.

Key words: contractor; construction claim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are preliminary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岩土工程勘察是为土木工程建设服务,通过对工程地质的调查、测绘、勘探、采取土试样等方式进行室内试验或者现场检验,对试验结果加以统计、分析,对土木工程施工工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编制满足施工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成果报告文件,这对于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以及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岩土工程勘察来说,土工试验资料必不可少,因为土与一般的建筑材料不同,其具有特殊的复杂的物理性质,这种特殊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它本身的特殊复杂的力学性质,不同地区的土又有不同的变化,诸如土的干密度、孔隙比、孔隙度、饱和度、液限与塑限等。土的这些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土工试验的必要性,在岩土勘察工程中,通过对土工试验资料的合理运用,能够避免工作中许多问题的出现,同时促进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主要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通过对施工场地原始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的论述,提供各地基土层承载力标准值,其中最重要的是依据土工试验、标贯试验以及静动探试验等资料。本文结合建筑实例来说明土工试验资料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一.某建筑概况及其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所选建筑由两栋十三层高级住宅楼,加地下车库,两栋五层住宅楼以及一栋四层的办公楼组成,其中高级住宅楼为剪力墙结构,其他均为框架结构。建筑群所在地区地貌较为平坦,原为郊区农田,地貌单元为平原。所选建筑群地基分六层构成:(1)耕地土壤:黄褐色,松散状,湿度略高,厚度约0.2-2.2米左右;(2)粉质黏土:黄灰色,可塑状态,湿度略低,厚度约1-3米左右;(3)淤泥质粉质黏土:灰黑色,软~流塑,厚度约5-9米左右;(4)粉质黏土:褐色,可塑状态,厚度约1.5-6.5米左右;(5)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状态,厚度约1.3-6.8米左右;(6)风化闪长岩:厚度3.5-7.8米左右。下层均为风化岩石。所选区域内地下水类型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度承压地下水,浅层地下水主要集中在(1)层到(4)层的土层空隙中,深度承压地下水主要集中在第(6)层及其下部。

表1各土层主要物理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二.岩土工程分析

1.场地稳定性及抗震性评价

地质结构稳定,土层分布稳定,没有影响工程的不良现象,综合评定属于稳定场地。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土质,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烈度为5度,属于抗震有利地段。

2.地基土评价

土层第(2)层为湿度略低的可塑粉质黏土,土层压缩系数的计算为a1-2=0.31mPa-1,属于中等偏高压缩性土质,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可作为住宅用地天然地基的持力层。第(3层为)淤泥质粉质黏土,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第(4)层为可塑粉质黏土,土层压缩系数为a1-2=0.25mPa-1,属于中等偏低压缩性土,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第(5)层为硬塑粉质黏土,土层压缩系数为a1-2=0.18mPa-1,属于中低压缩性土,承载能力相对来说高一些,第(6)层是风化闪长岩,属于软岩,岩体质量等级Ⅴ级,可作为高层住宅预应力管桩桩端持力层。

表2 场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

3.基础类型选择

根据各土层主要物理学性质指标统计数据以及场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进行分析,本区域内第(2)层的粉质黏土因其压缩性中等偏高,承载能力相对来说较强一些,所以可以用作住宅用地,同时作为住宅楼的独立基础持力层。高层住宅地下车库的建设的基础形式可以选择片筏基础,同样可以将第(2)层作为持力层来使用。地下车库在建设时,基础砌置深度至少6米左右,因此其基底主要在第(2)层粉质黏土上,因地下潜水影响,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抗浮设计,由此,建议采用桩基础,选择第(4)层为桩基础的持力层。两栋五层住宅楼以及一栋四层的办公楼均建议采用桩基础进行建设,同时以第(6)层闪长岩作为管桩桩基持力层。桩基础在建设时,建议采用预应力管桩,桩基设计时,要考虑桩身会穿过比较厚的松散土层等因素,合理进行桩基建设,在计算基桩承载力的时候,还应考虑到桩侧遇到的阻力,在建筑过程中,加以关注并解决。

表3 桩基设计参数

4.基坑工程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规定,此次建筑工程的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地下车库基坑开挖面积大,深度在6米左右,且由于地下潜水水位较低,对施工影响大,所以条件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施工难度。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有关规定,此建筑地基的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如果地下车库的基础采用片筏基础,那么基坑开挖后,由于第(2)粉质黏土的土层比较薄弱,所以必须考虑第(3)层淤泥质粉质黏土(软~流塑)对于建筑物地基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措施加以排除,保证建筑物地基安全。

三.勘察探讨

岩土工程勘察涉及科目很多,诸如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等,这些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建立在良好的实践基础之上。对掩体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实际问题的解决既要依靠理论知识,也要依靠专业经验,同时要结合不同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本构模型,合理运用参数,有针对性地开展试验,那么工程问题的解决就有了良好的前提。技术人员在学习和利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隐藏在公式与规律背后的限定条件和特点,以确保理论知识能够被正确运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固有勘察经验的束缚,易使技术人员犯下错误,为降低勘察失误,技术人员要坚持现场观测,并将现场观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估、总结,始终坚持动态设计,注重施工验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必要时还需进行施工勘察,进行有效补救,以防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小结

土工试验资料对于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意义重大,从岩土工程勘察的必要性出发,土工试验必须不断深入拓展,与时俱进,针对土的各种性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与创新,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更多的辅助与使用资料。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关海波,宋海滨,韩金才.合理选择工程地质勘察手段的重要性[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0,(6).

[5]陈新建,孙琳,李新星,孙巧银.隧道工程地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6(1).

上一篇:商业计划书的盈利模式范文 下一篇:冶金发展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