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统计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38

对经济统计学的认识

对经济统计学的认识篇1

【关键词】会计存在会计意识辩证关系会计本质

【中图分类号】F230

会计本质作为会计基本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见解,诸如艺术论、技术论,发展到今天的信息论、责任论等。同时,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会计实务,进而对会计本身的发展、经济结果以及经济系统等诸多方面又产生影响。因此,推动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不断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什么?这种认识反过来又如何影响经济社会?以及这种关系背后的本质又是什么?这是文章想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即文章主要从会计本质的发展与演进过程来探讨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一、会计存在、会计意识与会计环境

(一)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

目前,理论界对会计存在概念还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解与界定,而关于会计意识,只有部分学者给出了与此相关的理解与概念。马元驹(2006)认为,会计意识主要是会计人员的规则意识,即会计人员了解和掌握会计规则(包括会计技术规则、会计游戏规则、会计道德规则)以及自觉遵循会计规则的意识,他强调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曾繁英(2013)认为,会计师的主流意识包括会计文化与职业道德,强调诚信是会计学科的基点,会计师应有诚信、守法公正的主流意识。这些理解主要从会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与工作意识角度对会计意识进行了阐述,但仅从一个较小的方面去理解会计存在会计意识不乏片面性,难以从根本上对二者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与认识。

在哲学范畴上,存在(物质)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恩格斯认为,物质无非就是各种物的综合,是从这一总和概念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而又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它是与思维相对应的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意识,则是与存在相对应的概念,它是对客观存在世界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印象感知、感觉和反映。存在是第一性的而意识则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对存在的主观反映,它对存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将哲学上的概念应用于社会具体方面是适用和相通的。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得到会计学科中“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概念及辩证关系。会计存在,是不以社会意识为转移的会计的表现方式,它是指会计的客观环境与现实条件,具体来说又包括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认识存在三个具体方面。自然存在可以理解为会计的技术性,即会计的作用与功能,社会存在即会计的社会属性,认识存在则是人们已经形成的对会计的既有的、确定的具体认识。会计意识是人们对会计的感知和认识,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下对会计现象的认识与理解,如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对会计目标的认识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或相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会计意识。从哲学意义上看,会计存在决定会计意识,会计意识是对会计存在的主观反映并对会计存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二)会计环境

环境是指“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会计环境就是会计所处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一般来说,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宏观环境和企业类型、管理方式等微观环境。会计环境是制约和影响会计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会计存在的基础。某一会计环境决定了某一特定的会计存在,即决定了会计的客观环境和现实条件,决定了会计应有的技术性要求,应具备的社会属性等。文章也是从会计环境出发,研究人们对会计本质认识的变化进程中所体现出的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会计本质的发展与演进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本质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它对事物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会计本质是体现会计内在关系的发展规律的根本属性,会计本质应当是会计特有的“质的规定性”。人们对于会计本质的认识属于会计意识的范畴,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甚至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人对会计本质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具体的会计存在,即会计所处具体的客观环境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而不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则是会计意识的具体表现。

(一)西方会计本质的演变

1.会计艺术论

进入20世纪初,企业组织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会计在企业核算中开始扮演着愈发重要的地位。但直至20年代末也没有一套完整会计准则体系和行动指南来规范会计行为,在这种经济和社会“放任”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发展和会计发展呈现出极大的不对称性。人们对于会计本质的认识仅仅是描述性的,会计的处理、报表的出具和会计信息的披露完全依靠于会计人员主观的判断与操作,会计是由会计人员通过个人技巧和经验表现出来的一门“艺术”。1941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也曾在会计定义中指出会计是一门艺术。由于艺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这种认识指导下,企业董事从个人利益出发支使会计人员滥用会计方法从而达到虚增利润、粉饰会计信息的目的,造成股票市场一片繁荣的假象,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股价泡沫破灭、市场崩盘,最终导致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无疑,“会计艺术论”这一认识是导致这场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会计信息论

经济危机后,美国社会开始深刻反思会计在经济社会中应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出台一套完整的准则体系对于规范会计行为显得必要而紧迫。一方面,学者们对会计的概念体系开始了大量与广泛的研究,1936~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为构建一个会计概念框架先后颁布了《公司财务报表会计原则暂行公告》、《公司财务报表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与报告准则》,Sanders,Hatfield和Moore于1938年出版的《会计原则公告》,MacNeal的《会计中的真实性》,Gilman的《利润的会计概念》,Paton和Littleton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以及Littleton于1953年出版的《会计理论结构》都为会计准则导向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20世纪40年代后期,专门研究信息的有效处理和可靠传输的科学体系――信息论开始得到发展,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至60年代,信息论已经渗透至多学科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应用。

在这种会计自身完善发展的迫切需要、会计研究的社会背景以及通讯科技的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开始逐步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即将企业有意义的会计信息传递给有关部门及个人的信息系统,它强调以货币计量的会计信息在经过输入、确认、处理等过程后,输出的信息要正确实用,保证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直至今日,会计信息论仍是关于会计本质认识的主流观点之一。

(二)中国会计本质的演进

1.会计方法技术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主要是向苏联学习。会计的记账方法、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也受到苏联极大的影响。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国民经济以货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记录。在这种国外背景与国内环境的综合影响下,人们对于会计本质的认识在于会计具有“技术性”,它是进行经济记录与核算的方法、技术与工具。陶德(1951)认为会计是一种物质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文字和数量统治记录。这种观念强调会计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应用型,重实务,而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会计主要完成其对经济事项确认和计量的工作即可。

2.会计阶级统治工具论

尽管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会计本质的认识是“技术论”,但对于其“阶级性”的争论也不绝于耳。一些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会计应为社会主义服务,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会计则应为资本主义服务。直至1963年《会计原理》一书中肯定了会计的“技术性”与“阶级性”,关于会计阶级性的争论才有所停止。其后在20世纪60~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转而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会计有服务于政治的需要,它成为统治者手中阶级统治工具。同时,在这一时期,受这种认识的支配,会计不能发挥其本身的作用与职能,自身能动性大大降低,会计实务与理论发展都受到了重创与阻碍。

3.会计管理活动论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日益活跃的经济活动要求会计的作用与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思想文化上,人们逐渐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思想,“会计管理”的观念开始传入中国。同时,会计迫切需要自身发展来解决自身受到的压迫与打击。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会计本质的“管理活动论”开始流行。杨纪琬与阎达五教授(1980)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项管理活动,他参与企业的计划、决策、预测和监督等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对经济事项的记录与核算,会计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和手段,它本身就具有计划、组织、领导等管理职能。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会计所扮演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会计的职能得到了拓展,会计开始在企业经济管理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一思想也奠定了中国会计改革的思想基础。

4.会计控制论与信息系统论

“控制论”的观点最早由维纳于1948年提出并应用于物理学领域,它研究的是如何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保持控制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随后控制论的思想开始在各个学科领域得到广发发展与应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得到建立与发展,受控制论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于会计本质的认识出现了“会计控制论”的观点。即会计是一项控制系统,它是经济控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系统中,会计能够为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优化决策,促成经济控制目标的实现,这一认识的主要学者代表有杨时展、郭道扬教授。

信息系统论源于西方关于会计是一项“信息系统”的观点。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的一份“基本会计理论报告”(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就提出“在本质上,会计是一项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思想观点的影响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使然,会计是一项信息系统的观念被广泛接受。于绪缨(1980)认为会计应是一项信息系统,为管理者提供信息咨询。葛家澍(1988)在《会计学导论》中提出“会计是旨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建立起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论强调会计的反映与监督职能,认为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参谋,这种认识明确了会计本身所具有的职能。

在这一时期,学术界百家争鸣,对会计本质的探讨与研究也愈加激烈与深入,形成了管理活动论、会计控制论与信息系统论等主要观点与认识。这些不同的认识,反过来在推动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实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新世纪对会计本质的新认识

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如火如荼地展开。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21世纪不仅是信息技术、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受益者。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经历了半个世纪研究发展日趋成熟,也得到广泛普及与应用。其次,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经济密切交流,世界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一方面,经济活动变得日益密切和复杂,企业的经济活动从传统的经营活动拓展到投资与筹集等各个方面,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企业的更新换代也不断加速,企业清算、重组等活动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增多,人们开始更多关注企业相关资产的产权问题。伴随着产权理论的完善,“会计产权论”成为对会计本质认识的新观点。会计产权论从产权角度解释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强调利用产权的方法对会计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从而实现产权界定与保护产权主体利益的目的。

另一方面,盲目的经济发展带来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的一系列空气、水源、土壤污染问题,给人类的生存空间带来巨大挑战,人们开始反思并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注重企业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关于会计本质的“会计责任论”应运而生。会计责任论是新环境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要求企业既要关注自身经济利益,也要注重职工利益、社会利益,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声誉、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也会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平衡,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会计本质演进下的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

(一)会计存在决定会计意识

从对会计本质的认识的演变来看,其实质就是会计存在决定会计意识。任何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会计存在和社会基础,即相应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不同的历史时期,甚至在相同的历史时期,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成为会计方法变革的重要因素,经济水平则影响着会计的作用与职能,在科技、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会计对其自身会产生自我发展与更新的迫切需要,会形成在特定时代背景与环境下的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于是人们对会计的本质就产生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人们在特定环境背景下对会计本质的主观反映,关于会计本质的某种认识若改变了其对应的会计存在,那么这种会计意识也便不复存在。

(二)会计意识能动作用于会计存在

会计意识是人们对会计存在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也许是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同时,这种反应也具有能动性,能动的作用于其产生的基础――会计存在。正确的会计意识对会计存在有积极促进作用,而错误的会计意识对会计存在则有消极破坏作用,当然,每种会计意识在产生时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原本某种合适正确的会计意识也会对会计存在产生消极作用。譬如,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中,人们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门“艺术”是有其合理性的,此时会计主要服务于业主而非企业股东,在没有完整准则的指导下,会计人员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即便有很强的自主性也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壮大,会计要向股东披露更多信息,这时在“艺术论”指导下随意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就会产生很大弊端与隐患。再如,会计信息系统论会促使企业在会计处理时选择更加合理、适当的方法,会计管理活动论使会计的角色与职能扩展到企业管理决策层面,这些都改变影响着会计存在的发展,推动人们对会计理论的研究。

(三)会计意识能动作用于社会发展

会计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体现于对会计存在,还包括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一般是同时对会计存在与社会发展产生能动作用。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制约会计存在,会计存在决定会计意识,反过来,会计意识影响会计存在,同时产生不同的经济结果与社会结果。艺术论使会计行为具有极大随意性,从而造成美国股价的虚假繁荣,间接导致了1933年的经济危机。同样,会计责任论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追求社会效益,使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会主动承担并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公众也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更多的监督,这样就直接或间接使社会效益得到提升,社会经济与生态也会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综合来说,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辩证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四、结论与启示

会计本质的发展与演进过程实质上就是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辩证关系的发展过程。即经济与科技等客观环境与现实条件影响会计的角色与定位,进而会计产生内部发展更新需求,在二者共同要求与前期对会计本质已有认识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现阶段相应对会计本质的认识,这一认识指导会计实践,产生不同经济结果,形成新的会计环境与会计存在,进而决定新的会计意识……如此循环往复,实现会计本质的不断发展与演进。这一过程既是会计本质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也是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推动会计实务不断进步,会计理论不断发展(图2)。

从会计本质的发展与继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辩证关系,而正确认识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辩证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处理好会计存在与会计意识的关系,能够对会计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更为清晰与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与把握。其次,它是我们认识研究其他会计问题的基础与起点,任何会计问题的研究都要从会计所处的宏观环境与其自身需求(会计存在)出发,结合实际,实事求是,而不能空谈认识与理论;同样,要充分认识到任何关于会计的认识(会计意识)对于会计实践与经济社会都会产生能动的反作用,任何会计意识都应与其对应的会计存在与会计环境相适应,因此会计意识应当与时俱进,从而实现不断更新与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开田.近代会计进化论――第二次科技革命与近代会计的历史演进[J].当代财经,2005(07)

[2]葛家澍,杜兴强等.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1

[3]李定清,罗勇,姜永德,陈煦江.会计基本理论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8

[4]韩东京.中国会计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

[5]刘常青.中国会计思想发展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

[6]樊培银,顾莉莉.会计本质重新解读[J].财会通讯,2013(07)

[7]马元驹.论会计规则与会计规则意识[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02)

对经济统计学的认识篇2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在过去的2008年,是一个多事之年,我国经历了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的轮番冲击,经济增速回落,然而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止步,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国内企业统计工作的改革也日益提上日程,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就企业统计工作的改革,本文将予以分析。中国论文联盟

1 经济形势介绍

2008年,总体来说,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我国农业生产形势依旧良好,消费需求增长较快,通胀水平也在进一步回落。但全球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因此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世界经济减速导致的全球性需求减少引起我国2009年上半年出口量下降,使得国内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突出。为此,我国中央政府适时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来扩大内需,在2009年的上半年,国内经济已经呈现回暖的趋势,cpi消费者指数在今年2月份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在逐月下降……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政府的经济振兴措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积极迹象。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外的学者和机构都视中国为这场危机的救世主,认为中国的经济将推动全球经济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2 目前我国国内企业统计工作现状

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就是通过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准确及时把企业的产、供、销的数据较全面、较具体地反映出来,把感性认识变为一组组供领导和决策者参考的数据,统计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在当前的上述的国内经济形势下,本文对国内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认识不到位

统计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根本的一点就是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够,因此导致企业管理者和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模糊、并对其重要性了解甚微。很多企业的领导者都认为统计工作只是简单的数据记录和计算,统计数据就是填填数字及报表,对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决策没有指导和参考作用。

2.2 统计方法、手段有待改进

在当今的信息化的经济环境中,国内很多企业的统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都亟待改进,有的甚至还是改革开放年前的统计方法和手段。例如很多企业的统计工作都是以手工统计为主,未能实现统计方法的信息化。

2.3 统计指标落后

当前,企业经营者重视的是市场信息、经营质量、经营环境等经济运行质量指标,而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统计系统则要求企业上报以经济总量指标为主、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为辅的指标系统,导致企业管理者对自身企业统计的信息不感兴趣,集中地说明了企业统计指标的落后不科学,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2.4 统计监督机制缺陷

由于国内企业的管理者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足,及对其的重视不够,使得国内企业的统计监督机制存在缺陷或不健全,统计人员与会计人员混用,统计数字经常被随意修改,大大降低了统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降低统计信息的有用性。

3 企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需对企业的统计工作做出改革,以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对企业统计工作提出的挑战,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管理者服务,提供有用的统计参考信息。

3.1 转变认识

首先,应该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使其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要彻底地认识到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因此企业领导和相关的统计人员则应该多学习现代统计概念,应认识到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所以应该转变认识,加大统计工作投资力度。

3.2 改善统计方法、手段

改善企业统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势在必行,企业应该加大对统计工作的投资力度,争取实现统计工作信息化,可根据国际企业的成功经验采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来全面根本上改善企业统计方法,能节约时间并能有效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为企业领导者管理决策提供统计信息。

3.3 设置适宜的统计指标体系

企业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环境来设置合适的统计指标体系,来综合反映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因此,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量身打造适宜的统计指标体系,适当的时候并可设立专题性指标体系,从而使得指标体系既能反映企业运转情况又能够与政府统计要求相适应。

3.4 加强统计监督力度

统计工作的监督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其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企业在对日常统计工作的各方面进行改革的同时,也要对其自身的统计监督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统计工作的全面性。

3.5 人才培养

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注重对统计人才的招募和培养,以备不时之需,应该对企业统计人员定期开展培训来提高技能,使其获得了现代化统计概念的同时,又能熟练操作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工具,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提升统计信息的准确性。

当前,我国还未能彻底地走出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经济未实现全面复苏阶段,基于此特殊阶段,国内企业统计工作改革的步伐刻不容缓,需要不断地适时改革来促进国内企业统计工作的发展,对企业发展及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苗敬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2.

[2]李瑛珊.对统计工作改革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3.

[3]刘颖.李新.企业统计在新经济中的改革[j].科技信息.2007.

[4]卢蓉.我国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

[5]周四军,刘颖.论统计技术的创新与实现.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07-10.

[6]毛春元.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再认识.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10-17.

[7]肖文渊,陶正纲,张文丽.统计技术在饲料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版), 2005-06-30.

[8]肖文渊,吴成茂,罗俊春.统计技术在饲料质量管理中的应用.饲料研究,2005-05-10.

[9]崔腾,刘天盛.浅谈统计技术在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6-04-25.中国论文联盟

对经济统计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企业统计 市场经济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春风,在经济的各个层面逐步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流的同时, 我国经济发展步人了质与量齐发展的阶段。而一直以来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组织的企业,在迎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来自市场的风险,而这也从外在环境要求了当今的企业家同时要有创新的勇气, 以及善于思考的头脑, 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即将或正在出现的问题和市场变化时,作出正确、快速的应对措施, 立企业于不败之地。如何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牢牢占据领导者的角色则是一个企业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在此情况下,有效把握市场波动的主节奏,则是企业处理和应对风险的必要措施,企业统计作为一项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系统的、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料并进而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研究的工作。对企业而言,企业统计具有积极把握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态和制定市场策略重要的指导作用。毫无疑问这也成为了企业统计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首要任务。

然而,即使在目前,现行的企业统计活动方式虽然经过不断的改革,但仍是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上建立起来的,其也存在调查内部化、简单化的特点,仍未脱离原有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操作性。除此之外,其也已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使企业统计逐渐丧失了其原用的活力。同时,不管是对政府还是对企业而言,企业统计对于国家政府实行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性与企业统计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是同等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主体早已确立且逐步完善的我国经济状况下,使我国企业统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则是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通过之上的分析,我们应该对两种经济体制下企业统计功能的转变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从思想上改变我们对企业统计职能及其必要性的认识则是必要的。一、转变企业统计只为政府统计服务的观念。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 建立政府与企业平等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新型关系,通过法律的维系而不是行政来保障二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首先对于企业而言,要正确认识到为政府统计提供原始资料、满足宏观管理的需要的义务,但同时也明确自己具有依据企业事实上报相关材料的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改变以往对企业统计无用论的错误认识和观念,充分且重新认识到企业的统计的作用。此外,在以市场为基准的经济形势下,努力将统计工作向更深度挖掘和延伸,加强企业对统计资料和数据的分析能力,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效率。最后,转变企业重会计轻统计的观念。会计和统计是企业的两大基本核算体系, 二者作用是彼此互补,难以相互取代的。近年来会计和统计体系的相互补充无疑不说明这一现象。在宏观统计指标的生成过程中是以某些财务指标为基础等等, 总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统计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会计体系是从企业资金的运动进行核算,从微观诊断了企业某一处的问题, 企业统计是从总体上考察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从整体考察了企业的健康状况。

企业统计是一种从宏观层面对企业自身以及经济整体运行状况的分析和评估,一般情况下,是有相关部门通过采用的合理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来完成测度。从其定义来看,相关方法和指标的选取则是影响企业统计信息准确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企业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则是必要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统计的主要方法则是通过报表的简单加减完成的。

最后一点,作为一项统计工作,统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影响企业统计工作质量的另一个影响因素。培养一批具备一定的统计知识,经济及相关专业的知识是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同时具备相当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的应用知识, 应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利用数据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国专业统计人才大多集中于省市级机关单位、学校。而企业的统计人员不仅缺乏统计专业统计知识素养,也对企业统计的作用存在认识不够的问题,他们行为以及相关工作报告的质量也容易受“长官意志”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领导应该独具“慧眼”,有意识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关系,充分发挥统计在企业中的参谋作用,充分认识到统计人才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总之,我们通过各个层面的转变,使企业统计工作紧密贴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让企业统计成为直接面向企业, 直接为企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勇于创新,大力转变观念, 对传统的统计调查方式进行改革, 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统计工作制度, 用准确的统计信息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 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梁惠琼.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统计改革[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03)

[2]刘泽.面向市场的企业统计 [J].华东经济管理.2000(01)

对经济统计学的认识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对策

1 知识经济的涵义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阶段,现逐步开始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在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土地是单一的生产要素;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前期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与资本,后期则还包括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当推知识,尽管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仍是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但已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至关重要,而知识却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表现在国民财富中,人力资本所占比重已大大超出二分之一,而信息产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 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对会计对象的冲击。现行的会计模式是以企业的价值运动作为自己的对象,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财富,对获利驱动力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对象的冲击具体体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冲击。会计要素的定义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进行修改,以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目标。例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整个资产总额中的份额将超过有形资产。因此,资产及其他会计要素的内涵将发生变化。

(2)对会计目标的冲击。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形成了两个学派:一是受托责任学派,二是决策有用学派。显然这两个学派在会计导向及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点上是大相径庭的;在导向上,前者是面向过去,后者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侧重点上,前者强调可靠性,后者则更着重相关性。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发展的主旋律,代表了会计发展的方向。因此,未来会计的目标将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兼顾受托责任信息。

(3)对现代成本管理的冲击。成本管理的对象应全面化。当前,普遍认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是对企业整个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耗费的,即在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中的各种成本进行的管理,而却忽视了抽产前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过程的成本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种耗费支出将上升为整个产品成本的60%~70%。因此,也应把这部分支出纳入到成本管理的对象之中且作为管理的重点。成本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是决定企业成本高低的关键,成本管理要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人力成本问题成为整个成本管理的关键。

(4)对资产概念的冲击。企业的经济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指物质或财务资源,通常表现为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是由人力资源和知识两部分构成,其中人力资源是知识的载体;知识通过人的积累、运用、创新而发挥作用,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源泉和动力。把人力资源和知识纳入企业资产的范围,无疑是对会计观念的重大挑战,它意味着传统的资产概念将被赋予新的含义。资产范围的扩展,将为会计的核心问题之一——资产计价带来新的课题。

3 加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树立全新的会计观念

(1)树立面向未来的时空观念。传统会计采用的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回顾型时空观。通过对过去业务活动的记录和总结,对过去的业绩和行为结果做出评价,并以此指导现时事务。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时空观要由回顾型转向展望型。通过对现在的认知。为更好地把握未来服务。第一,要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构建一种紧跟时代面向未来的会计组织结构体系及方法体系,使会计系统与周围环境紧密地融为一体。第三,改变以定期结算为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第四。利用网络世界的时空优势,构建网络会计体系,实现会计的实时动态处理、在线管理及远程控制等。

(2)树立创新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整个时代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它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因此。会计领域也必须具备创新的观念。会计创新包括结构体系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3)树立网络系统观念。知识经济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即网络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系统设计、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网络系统观念为基础,做到会计系统结构网络化、会计理论网络化、会计方法网络化、会计信息网络化。

(4)树立动态时点观念。知识经济时代要树立动态的会计观念,从动态角度对会计环境及会计要素项目进行评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实施以时点为基础的动态实时会计系统。

(5)树立积极的风险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风险的时代,风险伴随着人类的一切活动。面对日益增加的风险,我们应该通过积极的风险管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承认风险的必然与可能,采用积极的方法去认识、反映和控制风险,使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风险反映系统,一个预警系统。承认风险与收益并存,正视风险,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地创造收益。

3.2 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

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人力素质已经成为生产函数的内在部分,成为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

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使人们关注两个基本定律: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是人力资源是比其他任何经济资源都更为重要的资源。只有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才能促进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近年来,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许多经济学家指出:企业家精神、现实主义与创新精神是高高举起美国经济的几大支柱,其前提是巨额的人力资本投资。美国每年投人1000亿美元用来提高实业界人士的素质。

近年来,我国会计学界已经开始关注对人力资本会计的研究,并已初步取得一些成果。但随着人力资源重要性的不断增强,许多更加迫切的问题会摆在人们面前。事实很明显,只有充分运用自身掌握的所有智慧的企业才能在知识经济时期获得成功,而对这种智慧的投资、贡献等做系统的计量与报告,正是人力资源会计的直接目的所在。

对经济统计学的认识篇5

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一)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存在畏惧心理

《计量经济学》主要是对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课程内容涉及到许多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学生在第一眼接触到教材的时候,往往容易被众多的数学公式所吓倒,在还未学习之前就容易形成一种对该学科的畏惧心理。

(二)部分学生认为学科的实用性不强

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观念更多地强调实际操作能力,也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校学习期间更注重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而《计量经济学》相对于某些学科来说,由于其较强的数学性而被一部分同学认为空洞、深奥而无实用价值。

(三)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统计学知识欠缺

由于本校学生是二本生,在进入大学时,大部分同学的数学基础都较差,再加上大二时的《统计学》知识也掌握得不牢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四)部分学生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很多同学比较注重学习的结果――期末考试成绩。因此,他们往往不太注重学习的过程,只是寄希望于任课老师的期末考前复习,以突击的方式去应付考试,期望能够过关就可以了。

(五)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欠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计量经济学》本身的数学性较强,在与学生的谈心中,我了解到有部分老师本身的经济学知识不强,再加上教学艺术欠妥,在授课中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学激情,因而造成了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产生

了对该课程的厌倦情绪。

二、强化教学改革,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助过程,对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几年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在分析教师和学生双方原因的基础上,我认为为了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率,必须实践教学改革。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手:

(一)教师做好教学前的引导工作,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教育的工作既是教书,更是育人的工作。针对部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畏惧心理,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可以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在引导的时候主要强调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方法技巧以及《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等内容。从而在正式学习之前就消除部分学生的畏惧心理。

(二)教学中多使用案例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外因起辅助作用,而内因才是起主要作用的。《计量经济学》的很多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材对概念的解释也比较专业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的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以具体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来讲解相关概念,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地接受相对枯燥的概念。

(三)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串联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是在大三时开课。它与《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经济数学》、《概率论》等学科都具有较高的关联度,而这些课程往往是在大一、大二开设,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连贯性把握不够强,容易出现在学习中脱节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必须要进行串联,让学生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这样更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系统化的知识。

(四)改革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艺术化

大学里的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往往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容易让学生疲倦、甚至厌倦。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推销员的角色,既注重对推销品的宣传介绍、演示,也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看法。比如,采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把握程度、了解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感性认识程度;每一次课给学生留下5―10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向我提问。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个性化教育

由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是文理科兼收的,学生的数学知识参差不齐,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视同仁,往往会产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状况。因此,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的难易程度上,我取其中,基本做到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听懂。在课堂之上,我是教师;在课堂之下,我跟学生做朋友,让“吃不了”的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向我提问,给“吃不够“的学生我另外布置学习任务――有一定难度的参考资料。

(六)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紧密结合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等教育者职责所在。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学生直接理解和接受相对较困难,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上机操作相关软件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每一学期,我都要安排一定的课外调查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具体的经济生活中去感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也实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的紧密结合。

(七)改革课程考评机制,实行全方位考评

传统的教学考评机制往往比较注重学生的期末笔试成绩,这将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建议在对学生期末考评时,运用综合考评体系,志在建立一套能够对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进行综合测评的考评机制。初步的设想是在期末总分确定时,增加出勤率、回答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比率,适当降低期末卷面成绩的比率。这样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实践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助协作、共同进步的过程。我相信在教师和学生树立起自信心的基础上,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消除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畏惧心理,树立起愉快学习的理念,一定会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与学的双赢。

对经济统计学的认识篇6

【摘要】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研究的分析范式通过序次Probit模型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数 据得以实证检验;并基于实证角度提出贯彻“问题导向型”教学改革应主要应集中在教材选用、以案例和实际问题为导向,调 整改革现有课程设置与评分级制等方面因素,能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并能为探索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专业课教学新型教 学模式。

前言

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的交 叉学科,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地位逐渐加强。经过21 年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探索,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 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教学手段 与形式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 不够高;

二、没有有效的适合本科层次学生学习的互动式教 学手段,从而使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

三、学生通过课程学 习,却不能很好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的前沿发展动 态,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有效启发。 这些成为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人员面前的主要研究课题。 基于以上的不足,本文试图解答以下几个疑问:(1)是 哪些因素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2)从实 证检验角度验证对教学效果产生阻碍的因素进行改进,能否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3)推行“问题导向型”计量经济学教 学是否可以通过这些措施加以实现?由此,本文通过向地方 综合类高等院校(xx大学经管学院)财经类本科学生随机投 放《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利 用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了教学质量绩效; 通过实证分析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寻找理论支撑点; 并提出从教材设置、多媒体互动环节、实验课时设置与利用 案例提高操作能力这几个环节入手来完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 学手段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正文安排如下:(1)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 研究文献的回顾与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 新点;(2)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利用序次Probit模 型和实证分析;(3)最后提出从教材设置、教学安排与其他 交叉学科互动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改革建议。 二文献回顾 计量经济学具有多学科(统计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 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一般本科学生都是在先修学完统计、 数理经济学及经济学基础课程后才学习该课程。计量经济学 教学日的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案例操作实践,掌握 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能够运用 统计工具与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 习和与工作打下基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 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 置和规范课程内容。教学应改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Ⅲ。大规模采用多媒体 教学,统筹安排实验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建设教学案例库 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 EDP(Exploration—Discussion—Practice)教学模式能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教学互动性、方法多样 性和措施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深刻理解 和灵活应用,激发其学习激情和创造力口1。通过组织学生参与 统计调查实践活动,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合实际经 济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未尝不是教学工作的新颖方 式“1。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效果较好 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堂教 学嵋““;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一个统计应用软件的学习,掌握有关计算软件的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兴趣‘71【8】。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将前人提出的“研 究型教学法”与“案例型教学法”有机结合并加以拓展9。纵 观过去的计量经济学教研文献,“研究性教学”与“案例型教 学”的教学建议提出得非常具体、也较富有针对性。但不足 的是,这些论述基本停留在对教学现状归纳总结和教学建议 层面上,利用调查问卷信息的教学论文尚处在定性分析阶段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很好地利用调查问卷数据进行 相关定量分析,以序次Probit回归实证检验结果来验证前人的 理论论述;为“『口j题导向型”教学方式运片j在计量经济学教 学实践提供了实证依据,教学改革的教学建议因此也变得更 有针对性。 三数据说明与实证分析 从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众多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者普遍 认为:选用适宜的教材、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 学生与教师在课内外的教学辅助活动都会对教学效果的提高 产生正效应。为此,我们进行相应实证检验。 首先,将教学改革调查问卷设计为两部分:教学现状问 卷与教学改革意向”。在)【x大学(地方综合类院校)经管学 院大四学生中随机投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 有效问卷比率达76.5%。该学院财经专业采用国内大多数二本 院校采用的传统计量经济学教材。教材以数学的公理化、形 式化为基础,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环节共48课时,形式为考 试科目,教学注重数理逻辑推导与定理证明的知识连贯性, 但理论联系实践尚待提高。 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学生修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后对该课 程的认识:有10.87%的认为对将来学习工作有用,用处不大 的达到69.48%,认为无用的为20.65%。这说明现有的计量经 济学的核心课程地位与重要性并未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来。 另外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来看:表示对现有教 学满意的为11.96%,比较满意的为40.22%,不太满意的 34.78%,不满意的达13.04%。从这一结果更看出现有的教学 尚有改进的余地。表l对教学现状其余部分加以说明。在教学意见部分,问卷显示认为现有计量经济学选用的教 材不合适的主要原因:(1)认为课本内容过于复杂;(2)难以 理解的比率为61.29%;(3)认为课本内容太浅的为3.37%;(4) 课本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为33.87%;(5)认为教材质量尚待改进 的为1.61%;(6)其它理由为1.61%。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 中不满意的意见集中在:(1)公式推导部分的枯燥乏味为 56.52%;认为计量分析解释部分繁琐为34.78%;(2)实际经济 含义解释过程冗长无味的占22.83%;(3)联系实际经济现象的 讲解不够精彩7.61%;(4)其他部分为4.35%。而对教学改革 的建议则认为应该增加实际案例讲解达60.87%:应增加计量统 计软件使用讲解为35.87%;增加多媒体互动环节教学的为 33.69%;增加实验教学(上机实践)为43.48%;增加总课时安 排的为9.8%;其他要求为2.17%。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 有教学模式创新的努力方向。问卷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愿意在白备电脑或网络机房学习使用统计软件的比率高达56.74%,不愿意的仅为1 8.265%;无所谓的比率为25%。由此也看出创 造条件激发学牛学习统计软件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可 操作性。反馈信息对增加案例教学环节与问题导向犁教学法的 建议集中在:(1)通过阅读经典计量文献,增加计量经济学论 文研读与分析为14.13%;(2)增加与国际贸易、会计学、市场 营销、财政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经典案例的论证分析上的为 48.91%;(3)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分析的为20.65%; (4)提出以学期课题形式,在老师指导下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的为35.87%。另外对是否愿意利用所学知识,协助教师完成科 研的反馈意见显示:同意的为51.09%,不同意的为27.17%, 无所谓的为21.74%,这也反映出学生急切希望认真学习计量经 济学课程、更好地学以致用的热情。 为得到定量分析结果,我们采用序次Probit与序次Logistic 回归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测“。首先因变量为对现存计量经 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用Y表示,Yt的分类为{2-“满意”,l_ “比较满意”,o=“不太满意”,一l=“不满意”};对有无统计 学课程的前期课程准备为xIl’其取值分类{l=“满意”,o=“不 满意”,;对选用教材的满意程度为)c12t,其取值分类{l=“满 意”,o=“不满意”};x3t、)(0、X5I x翻分别表示对是否需要 进行统计学课程的前期准备、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否采用 案例作业进行教学与有无上机实验课教学环节,其选项定义分 类均为fl=“有”,o=“没有”}。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与表3。从表2与表3的分析结果来看,表2中卡方值、Pseudo R2均大于表3中的结果,同时回归结果也较为合理,所以选 择Ordered Probit作为回归模型。序次Probit回归检验结果显 示有无统计学学习背景与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呈现弱 相关性,但在序次Probit回归显然比检验要比输出的渐进z从实证检验结果清晰地看出,增加计量经济学教学统计 软件讲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效采用、增加实验教学环节、 利用实际经典案例进行授课以及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选取, 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其作用排序呈现递增的态势。从这几 个方面入手能够有效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对该课 程的重视程度。而有无统计学等课程的前期准备虽然在实证 检验中表现出与教学效果的弱相关,但这并不能说明前期课 程的知识储备不重要,结果只是反映出计量经济学教学在课 程前半段的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回顾可一定程度弥补统计学课 程缺失给计量经济学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教学建议 对于以培养满足地方建设需要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普通高 校来说,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率成为教学首要目标。通过计量经济 学这样的交叉学科课程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问题导向型” 教学模式,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从实证结果中可以发现“问 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可以从教材改革、案例讲解、用好用活 多媒体互动环节、增加实验教学环节,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相 应课题的研究等形式来加以完善。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l以选择适合的教材为切入点。根据笔者在国外留学以 及回国任教担任计量经济学专任教师的授课经验发现国外对 于计量经济学本科阶段教学中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由易到 难,具有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本科初级计量经济学值更为准确,可应用LR卡方检验结果验证xlt是否应该被剔 除。同时,利用Likelihood.Ratio检验是否应该将xlt剔除出 回归方程式,其结果显示LR般1)2=10.32,Prob>t2.司.0132;说 明原有orderedprobit模型中Xlt不可或缺,学习统计学前期课 程对回归方程式的贡献显著,无法剔斛101。ECON315与理论为主、实践辅助的本科中级计量经济学 ECON435和其他计量经济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类课程组 合。课程设置具有梯度,能较好地将理论、实践和案例教学 结合,凸显出计量经济学经济与管理类主干核心课程地位。 在这方面我国地方高校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尚无法达到,因此 选择一本好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入手引导学生自助学习,尤为 重要。采用国外主流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的中译版,如东北 财大出版社出版的希尔等人著的《初级计量经济学》与詹姆 斯H.斯托克、马克w.沃特森著的《计量经济学精要》的中译 本,教材偏重实践应用,大量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实例贯穿 全文,较适合数学功底不强的文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可 作为普通高校财经专业学生《计量经济学》入门教材的首选。 2提倡互动式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对于各教学章节,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 辅以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先模拟课本例题,完成课后习题。 对于理论教学部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 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板书的电子版,完全照抄课本内容,知 识传授过程完全“一言堂”的弊端。采用声光影结合,通过 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经济现象,模拟采集经济数据的全过程, 通过统计软件运行演示,对统计结果的注解与分析来指导学 生更为直观与具体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指导学生通 过课后使用统计软件完成布置的习题与小课题,以抓问题主 线为中心,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研改革下一 步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3以加强实验环节来夯实教学效果。建议增加实验课程 课时,利用实验课指导学生掌握一种统计软件基本操作。在 实验课环节中,充分利用学校网路机房的硬件资源,通过对 上机实践、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来熟悉该软件, 引导同学自主完成统计回归分析与简单统计编程的练习。提 倡实验教学中采用导师指导下的学牛自主研究,将学生划分 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研究课题(现实经济问题的处 理)。小组内部采用组长负责,自主寻找感兴趣的小课题,利 用业余时间搜集实验数据,选择应用模犁及进行小型科研创 新,完成计量分析,最终合作完成最终研究报告,做剑学以 致用。 4通过与其他财经课程的横向合作丰富教学案例库。货 币银行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市场营销的实际案 例比比皆是,可以借鉴使用。备选案例还可从教师的研究课 题、历届学生的统计调查分析实践材料、以及统计教学案例 集中抽取,构建教学案例库,以备教学实践。 5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兴趣小组 来提高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科研与教学实验中,利用团队的 能力来实际解决经济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工作能力。

利用知识竞赛和论文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所 学的统计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利用竞赛、知识问答、学 术研讨会等方式启发学生“比学赶超”。 6改革现有成绩评价制度。学校往往采取闭卷考试这种 单一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这种评价方法重知识考核, 轻能力考核,造成学生平常不用功、考前搞突击,只注重书 本知识学习、轻视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 模式,避免以期终考试成绩定终身的情况,将卷面成绩和平 时上机实验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结合起来评定计量

经济学 课程的总评成绩。可以采卷面成绩40%+研究报告30%+学期 论文30%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学习情况。使课程评价真正起 到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 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通过课程评价中的反馈 信息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内容与 方法。

参考文献 【l】刘雪梅,邢丽娟.谈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l 13—115. [2】胡新艳,陈文艺.EDP教学模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J】.高等农业教育,2006,(4):58-60. 【3】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 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4):108-1 10. 【4】王忠.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能力的培养叨.统计与咨 询,2007,(3):30—3 1. [5】王锋.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J】.江 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101-103. 【6】李国荣.培养统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索[J】. 统计教育,2007,(9):17-l 8.

对经济统计学的认识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价值 特点

知识经济,也叫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是和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从概念上来讲,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传统经济而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对于经济的影响力远远高于传统的物资和资本,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增长而增长。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经济时代并不是直接将知识直接代替传统的物资和资本,而是运用知识将物质和资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新配置,从而制造更多的财富。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比掌握物质和资本更有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事物都因为知识基础代替了原本的物质基础和资本基础而发生变化。以传统的物质和资本为基础的会计价值当然也不能避免,它也必将完成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变迁。

一、重新界定会计价值的归属问题

从经济学方面来讲,一件事物是不是有存在的理由,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看这件事物中存在不存在人类的劳动,在物质生活或者经济生活中有没有使用的价值,就是说这件事物能不能够被使用,如果这件事物能够被使用,那么它就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不能够没使用,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而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价值是依附于主客体的存在而存在的,如果主体不存在或者客体不存在,那么价值也就不存在。当主体在某些方面的需求能够被客体所满足,那么客体的价值才能够被完整地体现出来,反之,客体将不存在任何价值。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哲学研究的范畴是远远大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的。哲学研究的内容不但包含着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而且还包含着经济学研究内容中不存在的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样就将价值所包含的内容放大到了社会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等多次层面。

从传统的物质和资本为基础走向以知识为基础,会计的价值也被赋予了文化层面的意义,被赋予了哲学上的意义,因此,会计价值也就从经济范畴走向了哲学范畴。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价值既然归属了哲学,那么会计价值认知也应该从哲学方面入手,对会计价值的经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进行重新认知。

二、会计流程决定会计价值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会计流程既可以实现会计的经济价值,又可以实现会计的文化价值。从实质上进行分析,会计价值的实现就是通过会计流程来完成的,会计流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会计价值。

在会计流程中,会计的运行规则决定了会计价值的高低。由于人们在知识经济的认识上还不太到位,因此,在制定会计规则时肯定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同时,在会计规则的实施过程中,人的主观意识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动机都会直接对会计规则的实施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文化就成为了会计流程、会计规则是不是能够严格得到执行的主要因素,会计究竟会怎样处理获取的信息,是按照会计流程、会计规则进行严格处理,还是不按照会计流程、会计规则进行处理,将直接引发企业跟用户之间信息对称或者不对称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会计价值一部分的会计文化就对会计价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会计价值的特点

(一)会计价值具有目的性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会计价值直接指向会计主体,通过指导会计主体的行为和活动来实现会计价值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价值直接为会计主体进行指导,并且规范会计的行为。

(二)会计价值具有共享性

会计价值不但是实施会计行为的个人必须遵循的原则,而且还是整个会计行业必须遵循的原则,通过各项原则,可以帮助会计个人或者整个会计行业判断是非,理顺思路,选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会计价值具有稳定性

无论是传统的以物质和资本为基础经济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价值都具有稳定性,会计价值一旦形成,就会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并且成为整个会计行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四)会计价值具有约束性

作为整个会计行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会计价值对会计行为的标准,会计行为的尺度进行了规范,这样就决定了会计价值具有约束性,如果会计价值约束性缺失,那么会计价值将会成为一纸空文,整个会计行业必将失去统一的行为准则,也必将造成整个会计行业的混乱,必将引起企业生产的混乱。

(五)会计价值具有复合性

一切事物都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作为特殊经济形态的知识经济也是如此。知识经济的动态变化势必导致会计价值的动态变化,这样一来,会计价值也就充满变化性和复杂性,从而形成会计价值的多位性。尽管会计价值的内部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但是,会计价值对外却是以整体形象出现,这就决定了会计价值具有复合性。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来源于以物质和资本为基础传的统经济时代的会计价值也必将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此,作为企业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知识经济的特征,认真分析和研究企业的经济运行特点,努力寻找会计价值的契合点,理论联系实际,顺应时代的要求,实现会计价值的合理回归,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价值,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完成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徐世坤.浅谈会计价值的理性认识与回归.中国城市经济.2011.03

对经济统计学的认识篇8

[摘 要] 从会计观念由传统的反映型向预测型转变;树立全新的动态时点的会计观念;会计学的关键字是财富;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会计风险是最佳的选择等四个方面对会计观念的变化物质基础和环境依据,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两者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翔实的例证,阐明了会计观念的发展变化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和谐,任何先进会计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会计观念的创新。

[关键词] 会计观念 知识经济 创新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知识型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总是伴随着人的思想、观念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疑对会计这一古老而重要的职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为了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大胆地、客观地运用全新的思维,创造出一系列知识经济时代全新的会计观念是当今会计领域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1 会计观念应由传统的反映型向预测型转变传统会计是采用一种针对过去的经济业务的记录和反映,借以对过去经济事项的监督、总结和评价,是一种事后会计的观念,因而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传统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谁能采用创新的思维预测未来,谁就能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掌握主动权。会计学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随着人们对时间与空间观念的变化认识,必然要将会计观念由反映型向预测型转化,通过对现在的认知,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这个问题解决了,会计就能更好地发挥反映、监督、预测、分析、评价等职能,彻底抛弃以过去为重心的理论体系的传统观念;建立面向未来的全新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有利于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面向未来的会计组织结构体系及方法体系,也使会计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有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体系的建立,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与质量,使得人们摆脱了以定期结算为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所带来的会计信息滞后之苦。

2 树立全新的动态时点的会计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会计假设冲击很大。电子商务和网络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会计主体的实体概念,无形资产的广泛应用和循环,从而动摇了会计主体的稳定性假设的基础;由于网络公司的出现,使企业的寿命大大缩短,因为网络公司为了达到其既定目标临时迅速地形成一个结盟,一旦任务完成,目的达到,其网络公司很可能立即清算、解散,因此传统的会计持续经营的假设就被打破,所以,一系列基于持续经营假设的会计方法就势必随着这种企业非持续经营的新特征而改变;当今经济社会的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最新的财务报告随时可以得到,不必要对会计期间进行划分,因此动摇了传统的会计期间的假设,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采用,这就加速了全球间资本流动,商品的价格也随之发生变动,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商品、不同币种对资产价值产生影响,这样一来就改变了币值不变的传统会计假设。

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必须与当今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的反应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相适应。如果会计管理活动与之不相适应,象传统会计分期核算那样掺杂过多的人为因素,死死地坚持会计分期,必将会成为制约会计变革的桎梏。因此,建立以时点为基础的实时会计报告系统是当今会计界的必然选择。

3 会计学的关键字是财富会计学是一门对财产及其来源构成及变化进行计量,说明财富变化的趋势及原因,并对一个组织或个体创造财富能力进行评估及预期的科学。会计学的重心实际上就是财富,人类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财富是最具有控制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通过有形的、无形资产等来控制社会和他人的资源,在传统的会计中人们容易把资产与财富混同,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资产的实际的范围,并造成了变化的障碍。当今经济社会必须强调会计资产向财富回归,突破传统会计的范围,将一切具有目前价值并可能带来或控制未来利益的资源尽可能纳入会计计量的范围,实现会计资产与财富概念的一体化,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4 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会计风险是最佳的选择当今经济社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时代,面对日益增加的风险,忽视和逃避都是不可取的。应该通过采取积极的管理措施,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同时,风险与机遇总是并存的,逃避风险就是逃避收益,风险本身并不可怕,逃避风险才是更大的风险,逃避风险将会失去重要商务机会和经济收益,而机会和收益的丧失也是一种巨大的风险,只有在承认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采取积极的、最佳的控制才是唯一的正确的选择。会计工作面对多变复杂的经济环境,想以不变应对万变是不现实的,也是十分可怕的。传统的会计模式希望世界的区域一分为二,没有第三个区域,要么全盘地承认,要么全盘地否定,不存在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矛盾空间。传统的会计模式是建立在种种假设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之上进行的会计处理,提供的会计信息只能是以种种会计假设为前提的,一旦这些会计假设的基础失去了,这些会计信息就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这实际上带来的是更大的风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给决策者决策造成误导,导致决策失败。因此,会计界应该重新承认这种现实,承认传统会计方法下提供的会计数据有虚假的弊端,承认风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建立全新的财务风险观念。总之,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行为是整个时代的发展动力,创新促进发展,它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会计领域也必须具备创新的观念,彻底摒弃陈腐的会计观念,让全新的会计观念深入人心,让全新的会计观念占领会计领域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 林保军.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122-123.

[2] 杨哲旗.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的影响与创新[j].中国总会计师, 2006, (32): 54-55.

[3] 赵弘.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北京:中国改革出版社, 1998.

上一篇: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范文 下一篇: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