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01 20:21:14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安徽,建议,对策

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种自然现象使整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失衡,并且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存问题。而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开发和焚烧(煤矿资源、石油资源等),或者大量的砍伐、植被和森林并将其点燃焚烧,这些都会导致二氧化碳大量的增加,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发展低碳的生活和经济是当代主要的任务,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一、安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现状

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群的构成之一,安徽省已经进入了世界级的城市群队伍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安徽省的经济产业非常的丰富,包含了机械、汽车、电子、农产品、化工等各项产业和各个领域,在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安徽省在环境污染和资源开发利用的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激化,实现发展低碳经济是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安徽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发展意识薄弱,低碳产业不健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每个政府和社会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很多城市的执法行政单位都意识不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缺乏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这样就会导致这个城市针对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意识的缺乏,缺少对“高碳”产业的控制,各个领域的生产和使用中都进行高开发、高利用,没有引进和利用低碳能源的意识,导致整个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

(二)市场经济需求过大,导致低碳经济发展缓慢。安徽省的产业结构非常广泛,针对于低碳的经济发展问题来说,控制难度非常大,节能减排和高污染的比重严重失调,影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安徽省经济在不断壮大和发展,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就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比如房地产的开发越来越多,在建筑的过程中,几乎都是高耗能的,而对于汽车领域来说,实现低能低碳就变得更加艰难,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日益增强,汽车的尾气排放难以控制,虽然政府能够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但是相关的措施和力度不够,难以具体实施,这就导致在经济需求过大的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非常缓慢。

(三)环保能源的使用量小。对于目前的安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很多人的节能减排意识还很薄弱,对于使用环保能源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仅仅是在人们生活中,有少量使用太阳能的家用电器,但是在产业开发中还没有大力的投入环保节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引进和开发环保能源的设备是值得研究的。

三、安徽省实现低碳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一)增强低碳环保的意识,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相关的政府和单位应该将低能减排的低碳环保意识充分的重视起来,并应该大力的进行低碳意识的宣传,可以在城市中各个地方的广告牌上张贴相关的低碳标语,将低碳的理念传达给每个人,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只有人人都能意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初步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符合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前,相关部门单位应该制定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确定好符合安徽经济现状的战略措施,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问题,制定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将国家制定的相关节能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管理,根据制定的目标和战略措施进行合理的规范,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好准备。

(三)发展使用环保、低碳能源。相关政府和执政单位应该大力支持低碳和环保能源的开发和建设,鼓励相关的技术单位开发出新能源,特别是有关生产设备的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出节能、节水、节油等高效节能的工程设备,并鼓励城市中人们使用节能环保的电器(比如太阳能的热水器)等,让环保、节能、低碳从每个人的生活做起,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产出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的环境,并且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还能促进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发展。

(四)优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保障。对于产业丰富的安徽省来说,影响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很多,这就需要相关单位进行宏观调控,优化各个产业的结构,实现节能。比如针对热力单位燃煤问题,就应该开发出过滤和净化设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针对以焚烧发电的企业,鼓励开发和使用节能设备或措施,比如利用风能、沼气等进行开发和利用;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问题,可以鼓励广大人民换坐公交、地铁、自行车等,大力投入氢能或者其他节能汽车的开发和使用,对于那些高耗能和污染严重的汽车进行取替,尽量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量;针对不断开发和兴起的建筑业,鼓励相关建筑单位投入节能的资源(使用材料或者技术),给与应用节能资源的单位表彰或其他奖励,提高节能环保资源能源的使用和投入量。

结束语:发展低碳经济不但是安徽省的重要工作目标,也是我们全国甚至是全球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只有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下,加强对环保和低碳的认识,将低碳环保、节能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大力宣传给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当中,让更多的人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开发出节能的设备器材,并投入到生产和使用中,彻底实现城市中的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祺.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6):35-57.

[2]周颖杰.区域低碳发展差异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创新科技,2015,09(7):24-26.

[3]董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3(6):41-43.

[4]吴骏; 冷兴; 解晨晨.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经济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 58-62

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联项目《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A2014024)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

一、 低碳经济概述

㈠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㈡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长远看,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我们存在利用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使我国一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竞争优势,甚至扮演领先者的角色,并尽早到达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的拐点,这已从近几年我国开展节能减排的实践中得到初步证实。同时,一些省份和城市也表现出利用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增长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的积极性,也已开展了一些相关的试点工作。

另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首先,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而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其次,“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分别多出30%和70%。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再次,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仅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发展中的中国的沉重负担。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中国的低碳发展应立足本国基本国情并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并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了实质性贡献,我们需要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下去,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采取更加稳健的策略,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㈠规划先行,为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并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走低碳之路的重要载体,纳入可持续工业化和可持续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目标整合到各项规划和政策中去。近中期应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核心,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通过综合措施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碳汇,降低面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和损失。

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人均能源资源很少,近年来能源需求快速增加。2009年的能源消费量已达到31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占到了7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大,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对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随着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我国能源需求必将持续增长。从目前情况来看,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将达到45亿吨标准煤以上,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很大。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今后能源发展的重要任务。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潜力大、清洁环保、可永续利用的特点,开发利用好可再生能源,是解决人类能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更是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㈢提高能源效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能源效率是指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经济价值或物品产量,与生产、加工、转化、使用等各环节的技术和管理密切相关。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根本出路。从每个行业来看,都有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挖掘这些潜力的出路是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和综合利用。如钢铁行业,采用大型先进焦炉、高炉、转炉、电炉等设备,普及热装热送、连铸连轧等工艺流程,全部回收焦炉气、高炉气、转炉气,实现联合循环技术发电和供热,可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节约能源资源。此外,采用先进的建筑供暖、制冷、照明技术,选择经济合理的交通运输技术,对节约能源资源、实现低碳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㈣加强沟通协作,提高参与能力

加强部门、地区间的合作,吸引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共同促进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全球资产配置方式的转变。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近中期,可通过选取合适的指标承诺符合国情和实际能力的适当的自愿减缓行动,为防止气候变暖做出新贡献,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要求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大幅度减排温室气体,并建立“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后危机时代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中国信息报.2009-08-13

[2]成西.低碳生活就在身边.天津日报.2010-01-05

[3]史立山.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途径.中国投资.2010-03-19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1.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特征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与此不同的是,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立足于生态,着眼于经济,强调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生态资本的投入效益,认识到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要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

2.宜宾白酒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2.1 可行性分析

2.1.1白酒行业的原料适于发展循环经济

白酒酿造以粮食为主要原料,而原料来源于土地,酿酒后的丢糟历来都是家畜饲养的饲料。目前,规模化酿酒后的丢糟,则采取工业化加工为丢糟粉、麦可利动物保健元素等饲料原料,饲料饲养家畜后的粪便,又是极好的有机肥,最终又回到有机原粮种植基地的土地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循环发展途径。

2.1.2白酒行业是个小污染行业,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酿酒企业的主要污染物为丢糟、黄水、有机污水、燃煤烟尘。其中:丢糟、黄水已完全循环利用,仅考虑如何提高其加工深度和精度,进一步提高技术附加值,控制一定产值的资源消耗;有机污水可以处理到符合养鱼的质量而排放,循环进入大自然,还需研究其回收利用途径,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控制一定产值的资源消耗;燃煤烟尘通过处理后,达到标准排放,但未能循环利用,只有通过技术的进步,对燃煤设备进行技改,才能有效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2.2必要性分析

2.2.1反哺农业的必要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既是一项惠农政策,也是推进工农业相融互动、协调发展的一项有效途径。近年来,宜宾市凭着自身优势,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积极探索工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反哺农业之路,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通过采取优惠政策,扶优扶强,落实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是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公司+支部+协会”、“订单农业”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产一斤酒约需三斤粮,全国白酒现在三分之二是液态酒,人们消费需求由液态酒(酒精勾兑酒)消费向固态发酵酒(粮食酿造酒)消费转变,使酒用粮食需求增加,缺口大。据有关资料统计,宜宾大量酿酒用粮需外调,酒用粮食零星种植,原料供不应求,宜宾红粮缺口20万吨。

三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转移,增加劳务收入。据统计,2009年翠屏区16户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中有4794名固定职工,其中23010属于农民工,同时每年季节性用农民工2000多个,仅此一项将每年为农民工带来劳务收入2000元以上。

2.2.2促进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

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有参观游览,参与生产过程,学习管理经验,购买产品等,容知识性、观赏性、商品性于一体,可以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能带给人们温馨愉快的生活感受:传递丰富新颖的知识、展示激动人心的场面、提供货真价实的白酒产品、让人们体会富有成就的喜悦。还能让人们了解白酒的生产过程,这些特征表明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带给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另一方面,白酒工业旅游的发展依托白酒企业现有的设施条件,同时增加完善部分与旅游服务相关的设施和内容,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为白酒企业增加利润和收入开辟新渠道。同时,工业旅游的发展还大大增加了白酒企业的就业容量,降低了就业门槛,这对于就业负担过重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具有明显的就业替代效益。而且,白酒企业开发和利用白酒旅游资源对于吸纳失业劳动力,缓解突出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旅游业每就业一人,会带动相关产业5—7人就业,尤其为白酒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寅宾白酒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3 1整合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基础

宜宾除五粮液、五粮春等全国知名品牌外,还有叙府、竹海酒业、梦酒、故宫御等区域性品牌,具有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先天条件和基础,只要善加扶持、精心培育,其品牌价值会快速提升,届时,宜宾将成为中国名牌白酒荟萃之地。优先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白酒生产企业。在融资渠道上积极探索库存原酒抵押贷款等模式,扩大对白酒企业特别是成长型白酒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在建设项目上鼓励企业技改扩能,通过技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换代,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在税收政策上建立激励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激励机制,将本地企业技改资金投入纳入招商引资政策管理,帮助企业规避和减少相关税费,降低白酒生产税赋,提高中、低档白酒的市场竞争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3,2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只有立足特色,发展产业,建立企业利益与农民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以工哺农、兴企富民。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笔者认为,宜宾作为中国酒都,应以白酒主业为龙头,实施四大措施:

首先,向饮料产业延伸。玉米浆、果汁果蔬、茶饮料三大饮品系列,既与白酒生产有着“不解之缘”,又在我市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白酒企业应抓住商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产业开发,与农民签订规模种植合同,为农民提供种子、资金、技术等项服务,农民按照订单合同进行种植,真正做到反哺农业。

其次,向饲料产业拓展。如前述“循环经济”模式,笔者建议投资一定数量资金筹建有机饲料加工厂,对酿酒生产的酒糟、玉米浆生产剩余的玉米棒芯、秸杆等进行深加工,为农民发展奶(菜)牛、生猪、鱼禽等养殖业提供饲料。这一产业开发,将有力推动该地区农民规模化养殖的进程。 第三,向养殖业扩展。在发展饲料产业的同时,饲料工厂还应与农民联合,开展两大规模化养殖:一是投资资金在宜宾几个县镇建立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一定数量的奶牛、年产一定数量的优质鲜奶,并为周边地区农户提供优种后备奶牛;二是投资金在部分乡镇建立生猪养殖基地,既发展商品瘦肉,又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链条,起到“循环经济”作用。两大养殖业采取“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办法,以五年为达产目标期,可创造不错的收入,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最后,向有机肥料产业推进。投资兴建有机肥料加工生产基地,按照“工业化生产、无害化处理”方式,将禽畜粪便等加工成有机肥料,为茶农生产有机茶、菜农生产有机菜和农民种植粮食提供肥源。

3.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应“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对“农业产业化”与“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环经济是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产业化是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偏离产业化路子便成为无源之水,而农业产业化离开循环经济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企业反哺农村,最忌拚资源、盲目上项目和搞短期效应;只有走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杨柳,白酒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8,(2),64-66.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篇4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经济转型发展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1.1职业教育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如果职业教育违背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宗旨,便失去了职业教育的存在价值。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体现在该国或该地区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教育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兼具教育与经济两重性,职业教育能够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满足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

1.2经济转型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愈演愈烈,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科技和人才的培养上,职业教育在提升科技和人才的质量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转型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依据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和未来需求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和措施,把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融入到经济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有助于实现职业院校的自身价值,最终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1.3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转型的发展要求

一国或一个地区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其教育有着不同的定位。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技术熟练的初中高级产业技术工人来满足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可以为经济的转型发展输送大量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服务至上和质量至上,职业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

2职业教育适应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专业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具有相似性,没有突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忽略了经济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职业院校中有一部分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符合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和专业结构的设置方面存在培养目标过宽过高、模糊不清、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甚至有些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紊乱,核心课程不明确,专业课课时不够充分,有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太少。还有些专业缺乏相应的学科支撑,不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限制了职业教育在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2.2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高,实践环节有待改进

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不高,获取知识的来源单一,限制了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难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更不用说培养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对于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但从目前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看,实践教学条件相对滞后,实验设备不够新,缺少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导致学生在实习中的效率较低,收获的实践技能不充分,无法适应经济转型的发展需求。

2.3招生规模的数量不突出,职教投入力度不充分

目前,人们对职业院校仍存在偏见,认为本科要比专科有优势,因此在职业院校招生时面临着一定的阻碍。从职教经费的投入看,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很大,职业教育的投入比重较低,难以满足职业院校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有些职业院校教学设备陈旧、有实践经验的师资不足,不少学校缺少实训教室、实习场地等。有些专业教师年龄过于集中,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正常的梯队,个别专业缺乏高级职称教师和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缺少符合标准要求的专业带头人。

3职业教育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制定契合产业转型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建设

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也是职业院校融入并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服务。因此,职业教育应根据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遵循国家颁布的课程和专业设置的基本标准,结合职业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设置专业。通过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建设。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专业群建设。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从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出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会,把职业院校办成经济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3.2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实践环节

以经济转型为背景,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进一步推行订单式培养和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不仅教授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符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标准,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不断加大职业院校的教育投入,尤其是对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的经费投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安排,开设职业技能训练等创新创业课程的比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提高技能水平,将教学内容与技术应用和服务社会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3.3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篇5

【关键词】国家土地政策;土地规划;对策建议

一、国家的政策与调控解读

1.国家的相关政策

关于2006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土地和房地产的相关政策的主要内容3月5日,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表明了中央政府对 2006 年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政策指向;

5月17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包括住房供应结构、税收、信贷、土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方面。

5 月 29 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被称为九部委“十五条”,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对套型面积、小户型所占比率、新房首付款等做了量化规定,提出90平方米、双70%的标准;

5月31日,国税总局下发《关于加强住房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 6月1日后,个人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将被全额征收营业税;

7月6日,建设部颁发《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明确90平方米标准为单套住房建筑面积;建设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的通知》,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预售许可证后,应当在10日内开始销售商品房;

7月11日,建设部联合其他五部委下发《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也就是“外资限炒令”;

7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九个国家土地督察局派驻地方,全国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土地审批利用,将纳入严格监管之下;

7月 26日,国税总局《关于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从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强制性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

8月1日,国土资源局制定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正式实行;

9月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建设部联合《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境外购房主体购买境内商品房的外汇管理;新华社授权全文播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11月7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提出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2.政策解读

从 2006 年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对土地和房地产控制的政策可以看出,由于目前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低成本工业用地过度扩张,违法违规用地、滥占耕地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对土地利用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上政策可以总结出国家对土地规划的重视:

(1)保护耕地,加强管理。将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包括占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依据;实际用地超过计划的,扣减下一年度相应的计划指标。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依法由国务院分批次审批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调整为每年由省级人民政府汇总后一次申报,经国土资源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由省级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实施方案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2)特别提出对被征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安置费,要切实保障。这样做才能放心做好土地规划工作;

(3)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牌挂方式出让,并建立最低出让标准。这是由于工业用地出让费用偏低,对于土地有效利用更进一步有了保证;

(4)农用地不可擅自作为建设用地使用,切实保护耕地。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禁止通过“以租”等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符合规划并严格限定在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范围内;

(5)从法律上严格监督管理,对于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严惩;

(6)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保证公正、公开、公平原则。

二、对国家土地规划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土地是民生之本,土地的科学规划,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的基本依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更加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

(1)统筹安排城乡土地利用,完善土地市场储备。要建立起土地储备制度,出台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和规则等。首先各地应根据自身情况尽快出台《土地储备办法》,使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合理确定土地储备规模。土地储备机构要确定一个能够依据自身储备能力,储备土地“吞吐”自如、能充分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并对土地市场产生强有力调控作用的土地储备规模。进而,在市场供大于需的时候,土地储备机构将市场上闲置、低地价、低效率利用的土地通过收购、收回等方式储备进库;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从土地储备库释放土地,以控制土地价格上涨,抑制土地投机。最后,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多角度的评价体系。

(2)合理制定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供应的数量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首先土地管理部门应会同计划、规划、房产、建设等部门,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掌握城市存量土地、增量土地供应情况,根据房地产需求、房地产销售和空置等情况以及城市规划、国家及城市产业发展政策等,制定合理的土地收购储备计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实行土地供应总量控制。

其次,未来各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应包括土地出让总规模、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开发时序、空间布局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内容,做到土地供应计划既定量又定位,并向社会公布信息。

除此,还应制定中长期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形成长期、中期和年度计划相协调的完整体系,完善城市土地供应计划体系的时间序列,避免土地过量供给造成房地产泡沫,真正发挥土地源头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在制定供地计划时,除了科学确定土地供应数量外,还应对所供土地的地段或位置做出合理安排,保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房地产业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3)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市场多元管理是当前土地市场发生一些问题的重要根源,应适时建立一元化的土地市场,按照“供需平衡、适度从紧”的原则投放土地并且清理闲置土地。强化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功能。

(4)控制土地开发建设数量与速度

拆迁速度不宜过快。大规模的城市拆迁改造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它可以带动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旺盛,推动存量房及增量房交易的快速增长,这是它的积极效应;另一方面,过快地大量地拆迁,势必造成短时期内购房需求迅速膨胀,房市供不应求,导致房价非理性猛涨,也会给安置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诱发社会问题,这是它的消极效应。随意要根据各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进行合理的计划。

参考文献:

[1]周诚.城市地价概论[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3]彭补拙,周生路等编著.土地利用规划学[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篇6

(二)扩量降费,切实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第一,要做好国务院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6条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建议由省金融监管和中小企业管理相关部门牵头,在抓紧制定我省实施细则的同时,定期联合开展全省金融系统落实情况的检查和通报工作,奖优罚劣要同步跟进。第二,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支持,在大力引进外埠金融机构落地吉林的同时,在地方金融机构组建上实现突破。我省9个市州目前只有吉林银行一家区域性银行,而与我省相邻的辽宁省,在沈阳、大连、锦州、营口、本溪、葫芦岛等地区都组建了区域性银行机构,对构建本地区发展所急需的金融环境,特别是为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建议我省要创造条件,做好相应协调和准备工作,争取率先在吉林、延边等地区尽快建立区域性地方银行。第三,积极加快吉林省股权交易所规范运行,开辟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建议我省学习借鉴中部6省做法,在为中小企业打造一个新的融资服务平台的同时,为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提供退出通道,为我省培育一批规范的后备上市企业。第四,构建小微企业征信机制。尽快着手整合分散在工商、银行、税务、司法、工信等部门的小微企业信用记录,加强信用管理和运用,提升小微企业整体信用水平。

(三)加大财税扶持力度。首先要做好国务院关于财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3条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工作,尽快制定出台实施细则和配套举措。其次要根据年度税收增长幅度逐年扩大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规模,建议我省的资金总量年增幅度应不少于八千万元,尽快对省内各级政府设立该项基金做出刚性要求,并明确其中用于小微企业的具体比例。三是确定政府采购中小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具体比例政策,其总量要大于30%,降低注册资本、资产规模等门槛条件,允许采用核定征收的小微企业也能享受税收优惠,细分小微企业税率优惠幅度。四是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适当调低各项正常行政事业收费标准,免除开办过程中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并在一定期限内免征企业所得税,适当降低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率,对困难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给予相应减免和补贴。

(四)引导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一是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把支持中小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推动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实现品牌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要加强产业链接,打造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长效稳定的配套机制。选择产业聚集度高且中小企业密集的行业和区域及全省最有基础和潜力的产业,实施产品集群培育计划,高起点地建设一批集群化特色产业基地。

二是推进中小企业进入新兴产业和部分垄断行业。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开放民间投资领域,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以及金融服务、保险、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领域,参与政府投资项目、政府采购项目和国有企业大项目,制定中小企业投资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税费减免、服务支持等激励政策,同时对受宏观调控转产和退出且受损较大的中小企业建立补偿机制。

三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实力。发挥政府投入对创新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和鼓励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积极鼓励组建中小企业技术联盟、校企联盟,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建议将合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研发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的政策,扩展至省级以上中小企业研发机构,适时出台研发设备进口关税减免政策,建立企业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社会标准的奖励制度及知名商标和知名品牌奖励制度。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篇7

关键词:制约 农业经济 对策建议

■一、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业发展遭受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匮乏以及耕地面积不足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环境,气候,资源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趋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愈演愈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愈发突出。

农村闲置劳动力过多,农村劳动力就业难,这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目前有3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而就目前的生产力及生产水平而言,整个农业发展只需要1.8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这将导致将有1.2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伴随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闲置。

农业资金严重缺乏,农业银行在市场化,商业化的经营理念知道下,极力减少农村营业网点,造成扶贫资金不到位,农村金融发展全面滞后,商业金融在农村市场的作用逐渐削弱。农村金融政策功能机制落后,农业发展银行作用片面。农村信用社随着主要的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担负着正规农业贷款的大多责任,这就限制了正规的农业贷款,虽然农村信用社网点覆盖了多数农村,但是得到贷款扶持的农户仍然非常少。

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设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农村与城镇居民享受的待遇差距非常明显,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投入有限,政府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求,仍有部分地区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当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县为主”,义务教育体系的城乡分割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样,政府投入在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不足也非常明显,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有限,远不能满足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亟待解决。

■二、深入改革,转变思路,为农业经济发展谋求新的出路

2.1调整农业机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以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攻击体系整体平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尤其是口粮应当基本实现自给自足,而不能够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粮食的自给应当在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水平之上。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逐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也应当关注畜牧水产和林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畜牧水产和林业在整个农业体系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分配农业区域布局,使得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作物集中到优势产区中来,形成科学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扩大农产品生产链,发展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真正实现农民增收。

2.2发展非农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向非农产业合理转移,优化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快速发展的合理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坚持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和加速农业人口的转移速度。发展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充分发掘农业就业岗位,扩大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市场。对于限制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大力排除,加快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必须为农村剩余劳动向城市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制度上下功夫,创造农村剩余劳动“进的来,留得住”的制度环境,这就要求首先要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清理阻碍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扩大农民进城的渠道,必须对现有的一些限制行政策措施进行改革。提高农民就业素质,针对农民做必要的技能培训,切实保障农民务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样,必须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3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教育条件,让广大农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形成稳定的支农资金来源,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向农村地区倾斜,继续保持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把支农指出的增幅维持在财政收入增幅的水平之上。合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减少资金流通环节,形成农民直接补贴体系,把资金使用在合理的位置。加大农业科研力度,推广高产农产品种植,加大农业投入。逐渐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人口基本的医疗卫生需要。新型合作医疗不应当只关注重大疾病的保障,同时也应当对卫生教育,疾病预防,门诊费用进行补贴。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完善医疗救助体系。

2.4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拓宽农民贷款渠道,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依据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有利于农户获得正规农业贷款的指导思想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科学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深入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商业银行对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明确农村信用社所有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银行在吸收农民存款的同时必须要保证一定比例的农业贷款,缓解农民贷款压力,显著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贷款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云.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5,10(07):67-68

对经济发展的建议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县域经济;影响;建议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金融系统虽然没有受到严重冲击,但金融危机导致的实体经济下滑已经较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县域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类影响。笔者所在的安徽省明光市为欠发达地区,部分出口企业受到了直接冲击,订单下降,部分内贸企业受间接冲击,表现为产销不畅,对金融、税收、就业的影响均有一定的体现。

一、对企业的影响

1.对外贸企业的出口(尤其是对美国出口)影响严重。据外贸部门反映,以出口业务为主导的服装、水产等加工企业,出口产品量价齐跌。由于汇率波动,一方面造成企业汇兑损失,另一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降低了出口竞争力,内外需求双双疲软,订单萎缩,生产减缓。如某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对美出口占其出口额的90%,因金融危机影响,现在每月对美出口产品只有一个柜,而去年有10几个柜。某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继电器,因原材料价格的巨大跌幅,空调市场的严重不景气,导致产品滞销,大量积压仓库,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迫使企业减产和裁员以渡过难关。调查中还发现某出口企业12月份无订单,企业不得不暂时停止生产,仅保留部分管理人员为明年市场恢复时作相应准备。对欧洲出口企业表现主要表现为订单下降,但也有企业订单增长,如某香水企业表现为订单下降,而某食品企业对法国的出口还在扩大规模,其订单已订到明年。

2.部分内贸企业产销不畅。一是本地为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购销企业销售减少。因受广东等地相继有部分企业关闭或暂停营业影响,销售到沿海各地的大米、面粉、油脂等粮食产品竞争残酷,销量变小、销价变低、利润空间减少。二是矿产品加工等资源型企业,由于受国际油价暴跌的影响,矿土、石英砂等价格下滑,且有效需求和市场景气度下降明显,库存明显增多,应收账款回笼较慢,企业流动资金较为困难。三是为大型企业配套的企业,受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响,其经营困难正在逐步显现,如某企业其产品主要为大型钢铁企业钢炉做配套,目前大型钢铁企业处于限产状态,从而影响到其生产。部分企业未受金融危机影响。如某消防器材厂,近期生产的订单,都是去年上半年以前的订单,由于钢材大幅度降价,企业利润反而上升了。金融危机对内贸企业的影响主要是订单在不断减少,且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企业对前景不乐观,特别是价格不稳定,企业不敢盲目生产。

3.对房地产企业影响严重。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一是体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明显不如预期值。房地产开发企业受冲击较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吃紧,房地产业销售前景不容乐观,表现为几家较大房地产公司中仅有一家楼盘销售较好。二是从居民购房者看,由于受宏观经济及房价下降预期的影响,居民购房数量大不如去年那么积极踊跃,商品房销售明显下滑,成交量萎缩,有意购房户持币观望。受沿海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房价下跌影响,居民认为房市会继续下跌,同时,利率下调仍将继续的心理预期,也进一步引导客户处于观望心理。受

土地价格的影响,当地房地产价格下调的空间不大,房市供需之间的博弈将持续下去。

二、对银行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影响总体较小。国有商业银行对本地企业贷款较少,发放的主要是房地产贷款,因当地房价绝对值较低,所以降价空间不大,商业银行对于借款人资金来源、收入来源及稳定性和可靠性也都有明确的要求,客户还贷能力总体较高,目前资产质量较好。但由于受沿海中小企业倒闭及裁员影响,可能会有部分客户还款能力下降影响还贷,目前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属关注类贷款比例较少,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

2.金融危机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影响甚微。由于农发行贷款企业户数相对较少,仅有储备库及四家粮食加工企业,其中储备库承担国家储备、地方储备、代收调控粮、国家临时储备收购等任务,其执行的全部为政策性任务,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四家民营加工企业承担米面油加工销售等工作,他们的经营性质决定基本上都是采取以销定产,达不到盈利目的绝不轻易加工销售。所以金融危机对农发行贷款影响有限。

3.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影响较大。一是表现为信贷资金营销难。从信用社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分析,制约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千方百计组织用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没有市场,导致业务发展缓慢。即使按照2008年初核定的信贷规模,也还有近1个亿资金没有投放出去,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很难找到更多的符合信贷投放标准的企业。二是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波动,企业经营困难程度加大,企业贷款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贷款风险有逐步显现的可能。

三、其他影响

1.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明显

从明光市看,近三年财政收入高速增长,2008年全年财政收入3.2亿元,比上年增加20%。但与往年相比,增速下降,并且7月份和11月份单月同比去年同期收入下降。预计对2009年上半年影响较大。

2.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

一是因本地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正常,新增失业人员较少。二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较少,有零星人员返乡。

3.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较大

因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担心,且实际收入增加较慢,居民更加注重节约,不愿意轻易消费,导致消费不旺。重点显示耐用消费品支出减少,如保险公司反映,2008年8月份以后,个人新车保险的极少,往年恰恰是新车购车险旺季,表明现在购新车较少。

四、政策建议

在国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方面首先要树立信心,清醒认识困难只是暂时的,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必将能战胜危机。各方面应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增强区域经济活力,促进和保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引导当地产业升级,从而减轻和消除金融危机对当地财政、就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1.企业应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合理安排生产

从受影响较大的企业来看,企业不仅关注世界经济受影响情况,也关注企业所处行业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需求及应变手段安排,如某企业进行了相关产品加工销售。对于受影响较小或未受影响的企业也应积极关注行业情况,确保生产经营正常。出口企业可以利用国家提高出口税率的有利时机,合理安排产品外销。企业应避免采用停产等极端方式回避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保持人员相对稳定,确保在市场恢复时有相应的技术力量和劳动力。

2.利用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银企合作,促进企业渡过难关

金融部门和企业应充分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强银企沟通与协作,促进银行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暂时困难银行予以贷款支持。如银行可以对当地有竞争潜力特色产品进行资金支持,促进企业产品占领更多的市场。包括通过创新贷款担保、抵押方式,提前做好授信,积极关注企业经营状况,通过适当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减少贷款需要的时间等支持企业发展。企业经营良好,银行才能获得经营效益,资金安全性也能有保证。

3.利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争取项目,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一是利用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政策,做好基础建设。如村村通工程、渡改桥、水利等各项新农村建设,要积极筹措安排配套资金,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做好规划、征地等工作,从而为当地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争取项目资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各类建设项目,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对于已批和在建项目要做好项目管理、资金专款专用,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4.积极招商,鼓励创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

一是要以完善的设施条件、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好招商工作,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努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是鼓励居民创业,让外地返乡或本地人员利用自身的技术或管理等优势创办企业。如给与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规划为创业园,开发本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增加就业和资金积累。三是推动存量资产重组,促进乡镇企业向产业集聚区和小城镇集中,提高县域产业集中度,努力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区域发展格局。四是合理开发资源,资源型和非资源型产业并举,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壮大支柱产业,培育知名品牌,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上一篇:欧姆定律的文字表达式范文 下一篇: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