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12-04 17:07:35

学心理学的要求

学心理学的要求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要求;现代教学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生活压力的加剧,人们的内心也往往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什么样的心理是健康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心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话题。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定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

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王登峰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主要有以下五点: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既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又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实际。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人相互沟通和交流,人际关系和谐。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各自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情,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并进一步改变现实。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的积极情绪总是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观、忧愁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

二、对现代教学的几点要求

1.赏识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越是自尊、自信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往往越好,能显示出超常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尊。平时多与学生平等沟通,多给学生关爱,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学生的潜能一旦被激活,他们的自信心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对学习就会充满激情与渴望。

2.多活动,培养团队精神。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既尊重自己,同时又悦纳他人。那么这个人乐群性强,能与集体融为一体,同时又能从集体中获得自己发展的养料,不断完善自己。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比如每天早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升国旗,让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国歌声中得到升华;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小组竞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激发。

3.倾注爱心,给学生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师生之间愉快地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在愉悦中健康发展。作为一个教师,要把班内每个学生的情况牢记于心。要把自己的爱分给班上每一位学生,同样,作为学生,他们深深的敬爱自己的老师,快乐地从老师那里获得渊博的知识,同时又获得尊重、认可和鼓励。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师生之间乐于交流,用爱心相互感染,这也为以后学生踏入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专业辅导,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心境。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能适当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交中不妄自尊大也不恐惧害怕。每个学校都要设置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及时对心理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而且每个班每周应至少开设一节心理课。班主任也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当学生感情、生活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加以疏导。

总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评价标准不统一,误区多,只能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将培养大量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又有较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共同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学心理学的要求篇2

关键词: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改进措施

当前,社会上出现一些道德缺失现象,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忧虑和反思。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阶段,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道德水平及以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化心理机制由社会角色引导机制、比较机制、学习机制、亚认同机制等组成,对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些启示和指导性意见。因此,应在社会化心理机制的指导下,积极改进中学德育工作,从引导机制、比较机制、学习机制、亚认同机制四个方面探索德育工作新方式,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一、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1.中学德育工作内容政治化倾向严重

作为社会主义新生国家,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政治化教育,以抵制资本主义的攻击。正是受这种传统的影响,中学德育工作中的政治化倾向非常明显。德育教学工作中,偏重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忽视对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德育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德育的手段和形式单一化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依靠灌输,尤其是理论灌输。这种德育方式和手段的效果并不明显,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并未建立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机制。

二、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的要求

1.社会角色引导机制的建立

建立社会角色引导机制,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中学生的模仿和学习能力比较强,为中学生树立榜样,能够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树立榜样时,应避免单纯地说教,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为学生播放节目,如“感动中国人物”现场评选活动、“德耀中华”等,让学生了解优秀人物的事迹,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向他们学习。

(2)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指导。在教学工作中,应多鼓励学生,不要过分为难和批评指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要对学生多一些指导,帮助他们以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从整体和集体的角度考虑事情,提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2.社会比较机制的建立

(1)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鼓励学生进行适当比较。学生不能攀比,但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进行适当的比较,如创先争优活动、学雷锋活动等。通过适当比较,学生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保持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提升自己。

3.学习机制的建立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干力量,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学生德育工作的整体成效,教师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应加强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建立德育工作机制,营造校园德育文化氛围。中学德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依靠健全的德育工作机制。因此,应加快中学德育工作机制的建立,完善各项工作机制,确保德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建立学校和社会、家庭的联动制度,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除了加强制度、机制的建立外,还应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亚社会认同机制的建立

心理教育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不可避免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心理问题,调整好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问题。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确看待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面对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传统的德育方式、内容和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社会化心理机制的相关理论和内涵为改进中学德育提供了一些借鉴意义和指导意见。因此,应当在社会化心理机制的指导下,从引导机制、比较机制、学习机制、亚认同机制四个方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学心理学的要求篇3

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政治保障,也是政治引领。建管局党委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而以党建促业务,推动引洮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守引洮政治定位,带头做到“两个维护”

局党委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领党员、干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制定实施办法,建立督办台账,形成了“建立台账、专人盯办,会议传达、研究部署,调研督查、现场核查”的工作闭环,持续开展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围绕落实视察引洮工程时的重要指示,不断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在社会上广泛营造了关心和支持引洮发展的大好局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局党委坚决贯彻落实“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指示批示精神,率领党员、干部放弃春节假期,紧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二、持续深化理论武装,着力学懂弄通做实

把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首要任务。局党委坚信科学理论是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全面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引洮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持续学思践悟。通过自学精读领悟原理、集中研讨深入探究、重点发言激发思考,将学习心得与实践思考融会贯通,促使理论学习不断有新收获。坚持学习调研与推动工作相结合,局党委成员去年带头深入一线调研30余次,真刀真枪解决20多个省委省政府和省水厅高度关注、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做到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坚持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认真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研究制定专项整治总体实施方案以及4个具体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整改并取得积极成效,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更加浓厚。今年来,局党委围绕“六稳”“六保”的政治政务,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强化安全运行管理,供水目标按期实现,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水价改革加快推进,“清四乱”专项整治成果丰硕,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模范机关建设全面展开,文明单位创建有序推进,节水机关建设已基本完成,可以说,各项工作得取得了高质量发展。

三、全面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党建全面过硬

层层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面从严治党,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围绕落实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细化分解任务,推动全局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班子成员每年对分管处室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情况进行检查,推动责任落地。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加大考核结果应用,以考核促落实。同时,夯实党建工作中的党支部这个组织基础。有句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筑牢党建工作基础,受张局长安排,我和张书记每年都进行党支部工作检查和督促,指导支部持续完善机制、固强补弱,不断强化组织力和政治功能。但是,我们支部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业务轻党建,思想认识不强。有的支部对处室的业务工作抓得紧,但是对支部建设在时间、精力和研究方面投入不足;有的支部政治站位不够高,对规范化建设没有从讲政治的高度去推动;有的党支部就党建抓党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得不紧、融合度不高;部分党员干部对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不上 心,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认为支部建设是书记的事,与已无关。重传统轻创新,工作方法不活。有的支部贯彻落实上级指示批示精神,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简单念文件、读报纸,一传了之;有的开展学习局限于会议式,习惯于你讲我听“灌输式”学习,达不到入脑入心的效果;有的开展党建活动形式单一,找不到有效的形式和载体,主动策划不够,主动策划不够,党员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简单敷衍,对党员布置任务多、检查督促多、交心谈心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少。

四、认真落实标准要求,全面保障工作规范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加强新时代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求新突破,才能推动机关党支部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不断提高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1.突出政治标准,发挥支部在政治引领中的“导航仪”作用。一是突出政治引领。讲政治是第一要求,要把讲政治的要求落细落小,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两个维护”。二是压实政治责任。支部书记要切实履行抓支部建设的具体责任,进一步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不断提高党支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三是提升政治能力。支部要把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加强政治领导能力的培养锻炼,增强机关干部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善于斗争的“底气”,使政治能力与所处岗位职责相匹配,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2.打牢思想根基,发挥支部在夯实理论基础中的“宣传员”作用。一是突出主体作用。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组织党员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视察引洮工程时的重要指示,十六字治水方针,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党员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思想的精髓要义,并将理论学习与推动引洮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彰显示范效应。总结和推广支部工作法,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示范效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优秀党员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造良好业绩。三是激发动力源泉。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开展谈心谈话制度,定期开展党员思想动态分析,及时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困惑、工作压力和实际困难,既严管又厚爱,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思想解惑、文化解渴、心理解压、生活解困”。

3.提升支部组织力,发挥支部在监督管理中的“大熔炉”作用。要坚持党内生活高标准。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规定,坚持把主题党日活动与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有机结合,突出政治学习和党性锻炼的目的。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让党员干部在组织生活的“大熔炉”中接受锻炼、增强党性。同时,在监督管理方面要严起来。对党员监督管理要全天候、全覆盖,把年终考评和平时监督结合起来,把党建考核和履职尽责结合起来,落实好请示报告、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党员向支部述职等制度,把党员教育管理抓在经常、融入日常。积极探索党员过“政治生日”的有效形式,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和情感认同。

学心理学的要求篇4

20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我国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悄然兴起,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成为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发展性和预防的重要形式。广大教师一方面大胆实践、勇于尝试,对活动课的实质与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活动课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试阶段,对于其评价原则百花齐放,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要遵循学生心理需求发展规律,在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采用契合学生心理需求的理论与技术,引导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即“以需定辅,以辅导需”。

一、转化社会要求,发展学生积极心理需求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开始就寻求与学校教育目标的融合,活动课常会与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混淆,显现出社会本位的倾向。这样的理论假设个体一切心理活动和发展都依赖于社会,教育作为促进个体身心有目的变化的手段,主要是反映社会的观点和意志,传递社会的经验和价值。这样的倾向在活动课中体现为用社会要求代替个体心理需求。

比如题为《管好你的小手》的小学低段活动课,一个“管”字充分反映了教师用遵循集体纪律的要求,代替个体发展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心理需求。依此目标设计的活动集中于讨论不遵守课堂纪律给自己、同学和老师带来的不良后果,而未考虑小学低段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动手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最好方式,更没有顾及个体心理发展无法达到社会要求时内心承受的焦虑与压力。

从世界心理卫生运动发展史来看,人们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认识主要经历了治疗、预防和发展的过程。一段时间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单纯地关注了少数学生心理发展表现出的问题,忽视了全体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该目标充分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有学者根据积极心理学原理,列举了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增进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而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实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以遵循个体心理需求发展规律为前提条件。实现社会要求向个体心理需求的转化,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为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的根本依据。

二、转向伦理道德,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果说用社会要求替代个体需求反映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本位倾向,那么单纯强调价值中立则显现出个体本位的倾向。价值中立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原则,强调咨询者对来访者的价值观念要无条件积极接纳,坚持不判断、不指导和不主动的态度。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对价值中立原则要历史地辨证地看待。

首先,源自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中立原则扎根于强调个体独立与自主的西方文化,移植于强调集体一致与人际关系的中国文化,其普适性仍需考证。其次,价值中立原则往往针对社会情境中具有一定自省自治能力,价值观与社会要求基本一致的成年人;学校教育情境中面对的主要是社会化尚未完成,价值观正在形成的未成年人。采用价值中立原则无疑意味着学校退出了伦理道德教育的舞台。第三,且不说咨询者价值中立无法做到,“即使你认识到把自己的价值观加于当事人是不适合的或者不道德的,你仍然会以某些微妙的方式影响他们赞同你的看法”;就是倡导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今社会也存在普遍认同的伦理道德标准。美国价值澄清学派的衰落并向传统品格教育的回归就是最好的事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伦理道德教育的转向。缺失伦理道德的心理健康是更严重的疾病。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心理需求健康发展是活动课的义务与本职。

三、分析发展规律,采用最优理论技术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个体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爱和尊重等缺失需求,以及求知与理解、审美、自我实现等成长需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的积极心理需求在发展阶段和构成成分上也存在不同的层次关系和子需求。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掌握需求发展规律,探明需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需求发展过程和条件,才可能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比如形成积极情绪包括认识、感受、表达和调控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积极的自我意象包括过去与未来的我、他人眼中与自我眼中的我、现实与理想的我等不同需求。需求分析是沟通心理发展规律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桥梁。

20世纪90年代约有250种心理疗法得到承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术是个重要的问题。从教学设计角度讲,活动课目标确定并完成需求分析后,结合文化和学生的特点,适合需求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术就应该比较具体了。比如学习积极应对技能可能适合采用行为理论和技术,树立自尊自信可能适合采用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和技术,增进主观幸福感可能适合采用合理情绪行为理论技术等。当然,多种理论与技术的整合应用已经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重要的是心理需求、发展规律与辅导理论技术的匹配性。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以需定辅,以辅导需”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原则的尝试性探索,希望能够立足科学性与专业性,体现教育性与本土性,为活动课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学心理学的要求篇5

心理教育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教育实践,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的自我革命。它牵涉到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必然对全体教师特别是学校心理辅导员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

明确这一教育实践对教师的角色、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无疑将有助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顺利地开展,使之早日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

一、心理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应有的职责、义务及相应的行为规范与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教书的角色强调有余,而对其他的角色重视不足。因而,有的堪为“经师”,却不为“人师”。随着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观念的深入人心,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育人,开始有意识地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指引方向,扮演着学生“导师”的角色。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对学生“育人”的指导,往往仅集中在思想政治道德这些层面的指导,甚至停留于“假、大、空”的说教或简单的灌输。

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有的教师一味依靠传统的管、卡、压的高压政策,忽视心理的辅导、认知的引导、情绪的疏导、情感的培养。不仅影响教学、管理效果,而且造成教师困惑、辛苦,学生压抑、痛苦,出现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的尴尬局面。

因此,要想适应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改变被动局面,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知识上的“经师”、人生方面的“导师”,还应努力扮演好“心师”的角色。

这些角色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力求做到: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能成为其灵魂的“工程师”,为其心理正常发展导航;在教书育人中,尽量避免劣性刺激,成为其心理健康的“保护神”,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护航;能指导学生自我护心、育心,做其心理卫生与心理修养方面的导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矛盾时,能做学生决策的“顾问”,辅其解惑、参谋。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要求教师注意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对学生心理的劣性刺激。学校教育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特别是儿童和少年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育之中,还很幼稚、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的调适能力等都不强。教师有意或无意的心理“虐待”有可能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完全毁灭。所以,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需要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个性进行扬优抑劣,以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给予学生适度的心理压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保健,尽量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现代教师还应努力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者。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理发展、心理适应或障碍性问题。作为一般的教育工作者,从防治心理问题、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主要是指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明显心理问题,而不能置之度外或将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对学生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障碍引发的行为问题,要尽量运用谈心、咨询等心理辅导的办法去解决,而不是简单说教、惩处。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许可范围的问题,应及时介绍给学校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予以积极配合。

学校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是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学校教育实际,他们必须肩负更多的任务,扮演更多的角色。除了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之外,还得对其他教师在心理教育与辅导方面给予帮助;同时,还应对整个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策划、组织,当好学校领导在心理教育工作方面的参谋。

因此,学校心理辅导员需要扮演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者,心理障碍的发现者、诊断者和矫治者,教师心育工作的指导者,学校心育工作的策划者等多种角色。

二、心理教育对教师知识结构与能力的新要求

根据心理教育目的及途径的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心育工作。与此对应的是,他们需要分别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

在知识结构方面,学科教师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的教育科学知识外,要想适应心理教育的要求,必须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参与这项工作的教师首先需要全面理解心理教育的内涵、意义、特点、原则、目的、途径和方法等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育心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认清自己的职责;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具体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矛盾,以便科学施教;另外还要掌握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的基本方法。

总之,心理教育工作需要教师能主动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之所需,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机地结合教书育人进行护心、育心。对此,不同的教师还要有所区别。例如,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比其他教师的更大,他们的育心意识与育心能力对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由于现代德育中已经包含有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一部分内容,在现有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已包含有大量的心育要求与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和班主任仅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育人观念、教育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难以适应心理教育的要求。所以要求他们务必要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接受继续教育等途径,进一步系统学习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学会观察、调查,及时发现学生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学会运用谈心、咨询的方法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度心理问题;能组织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开设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讲座以及心理辅导课。这样,有助于班主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的轨道,更有实效性。使学生管理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接轨,易于入耳人心,乐于为学生所接受。

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将育心与教书相结合,在教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内在积极性的调动,内驱力的激发,对学生感知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和注意力有意识地加以培养、训练。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使之有信心学、有能力学、快乐地学、轻松地学、主动地学,让学生在健康的心态中,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智慧潜能得到科学开发。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想扮演

好心理素质的培育者,心理问题的发现者、诊断者与矫治者,教师心育实践的指导者,学校心育工作的策划者等角色,需要拥有独特的知识结构。概括地说,需要拥有扎实的心理科学功底,熟悉教育的艺术,了解心理卫生的知识以及医学的常识。这些是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必须掌握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懂得心理保健的方法,通晓心理辅导的实用技术,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这些是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要求。另外,教师还需要有社会学的视野、哲学的头脑、丰富的生活阅历、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是搞好心理辅导工作的特殊素质要求。

同其他教育者相比,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的专业化方面要求更高、能力要求更强、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求能够上好心理教育活动课;能针对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辅导讲座;能够组织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心理保健;能够运用观察、调查、测量等手段进行心理测评,并能对心理问题进行诊断;能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能够对学生心理发展、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对轻、中度的心理障碍进行矫治;能够对与心理问题相关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转介;能够对其他教师或学生家长开展心理辅导时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能够为学校策划、组织心理教育工作,为领导提供有关方面的决策参考。

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还需要心理辅导教师注重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敏锐的观察能力、迅捷的反应能力、准确的分析能力、敏感的移情体验能力、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这样广大心理辅导教师才能在心理教育和具体的心理辅导实践中应付自如。

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的特殊性,需要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有很好的个性修养,这些都是从事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

根据心理咨询的特点,要想使心理咨询顺利、有效地进行,除了富有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责任心、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等个性品质外,还要求心理辅导教师能够遵循以下原则:能尊重学生,对他们真正表现出兴趣;能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听到与自己相反的观点、意见时,不排斥、不厌恶、不愤怒;听到学生叙述一些自己觉得不好的行为表现时不发火;对学生所说的话能抓住重点;能够体会、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当学生不按自己的忠告或建议去做时,能够不生气不随意责怪;当遇到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时,仍能保持热心与耐心,而不灰心、急躁;在无聊和烦闷时,能够领悟到一些幽默;不好为人师或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能够接受一种不适于自己,但却合理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在从事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时,也能努力去适应,而不会出现低落情绪;能够在化解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不给自己带来不愉快;在学生无端发火时,能保持坦然的心态,扮演好“出气筒”的角色,自己不生气。既能产生同感,又能调控、转移情感;能够从帮助学生中真正体验到乐趣。

由于个性特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在选拔、录用、训练心理辅导员时,有必要参考这一职业的个性要求。对于不具备心理辅导员资格的教师,应慎重考虑,理智选择。

学心理学的要求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现实要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65-01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中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那么,怎样让我们的教学设计合理有效,从而在短短的三年初中时光,为数不多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是我们一直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着手教学设计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

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作具体的设计: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是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青春欲望渐渐萌发、童心玩念依旧旺盛、自我管理逐渐变难。面对这样的特点,在初一年级主要教学设计围绕新集体的适应、人生理想规划来设计。学生在适应了新集体建立了基本的安全感的基础上,开始对未来有一个初步的人生规划“长大了我要干什么?”让学生点燃理想,初步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至少是初中阶段的目标。

初二这个年龄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又一个高峰期,他们的心理特别敏感、容易冲动,“直面青春期”的教学设计,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比较顺利的面对青春期。对青春期逐渐了解适应后,面对即将来临的初三,很多孩子是既期待又有恐惧的,设计“直面初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他们为即将来临的初三做好准备,有助于缓解焦虑,快速的进入并适应初三的紧张学习状态。

初三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讲,又是人生的一个关键点,在这里学生面临人生中很重要的选择,所以,在“直面初三”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在比较清晰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完善职业规划,这个规划不同于初一时的规划,应该让学生通过量表测试,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一个选择:上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确定了自己的中考目标后,学生自然会按着自己的目标有的放矢,完成初中学习的最后一段历程。学生的任务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了冲刺阶段,这时学生面临着一天天临近的中考,会有紧张焦虑的情绪,此时,缓解考试焦虑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学生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和焦虑,带着轻松,走进中考考场。

二、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初中生的四大心理需求:合理的物质需求、朋友的交往需求、对异性关注的需求、获得帮助的需求。这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这些心理需求。

比如青春期,他们的异性关注需求常常让他们很困惑,而且也因此会有一些事端出来,这时候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异往的指导,这个指导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的同时也能比较清晰的认识异性。

青春期的孩子还有一个我们容易忽视的需求---获得帮助的需求。有一些孩子在此时人际交往不成熟,尤其是发生冲突,遇到威胁的时候,他们因为得不到家长老师的理解,困惑无处诉说,矛盾无法解决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应该在恰当的时机,设计如何学会保护自己的内容,让他们能够学会在遇到困惑时求助于可以求助的人,避免不必要的悲剧的发生。

三、立足学生的现实要求完善教学设计

我们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是心理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同时又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来到校园,他们在完成生理心理成长的同时,他们要完成学业,为以后的人生奠基,如何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给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从心理学的角度让他们知道大脑记忆的特点,设计“科学用脑、轻松记忆、创新思维”等内容;同时,了解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设计“我的时间我做主、珍惜时间”让他们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这些设计,会对他们面对现实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学心理学的要求篇7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从一进校门开始就面临求职就业问题,相关求职就业的心理困扰也一直贯穿于四年的学习历程。随着大学生在实际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和求职成功率的降低,他们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在求职过程中,不少大学生屡屡吃闭门羹,自信心大受打击,严重者还患上了心理疾病。在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大学生求职就业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求职就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竞技状态,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此,研究大学生求职心理问题和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应对策略,对指导大学生求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表现

1. 焦虑心理

求职中出现焦虑心理,诸如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工作后能否胜任等。焦虑心理在一些性格内向、成绩不佳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规定期限内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他们会为此而烦躁不安、忧心忡忡或无所适从。

2. 期望值过高

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总将目光锁定那些经济效益好、地理位置优越、待遇高的行业和岗位,为了留在大城市的党政机关工作,即使放弃事业的发展机会,也在所不惜。

3. 盲目攀比

求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盲目攀比,特别是看到与自己成绩、能力差不多的同学都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时,觉得很没面子,因而将求职就业目标定得过高,错失良机。

4. 缺乏竞争勇气

一些大学生渴望平等公正的竞争,但真正有机会时,却又顾虑重重,缺乏实践的能力和勇气;遇到困难时,不能灵活调整自己,总打退堂鼓。

5. 从众依赖,缺乏独到见解

有些大学生不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选择:一是依赖政策和他人的帮助,不主动去选择和积极竞争;二是坐享“优生优分”的待遇,听凭学校的就业安排。

6. 缺乏吃苦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都想毕业后干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但同时又缺少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想走捷径进入工作条件好的工作单位,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更不愿意到偏远山区或深入基层,不能从小事做起。

将以上六种心理问题和表现可归纳总结为三个维度,即认知心理、情绪心理和社会心理问题:(1)认知心理问题:自我认知不准确(自负和自卑心理);(2)情绪心理问题:悲观不满和焦虑心理;(3)社会心理问题:从众和攀比心理。

二、成因分析

对大学生求职就业心理问题原因的分析,首先要在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和学校)和国内就业形势的宏观体系中思考。家庭因素:父母期望、父母职业、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大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学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学生朋友的影响、是否恋爱等。社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角色模式等。

1. 个性特征

与求职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性格、自我意识等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着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心理与行为。

2. 自我同一性混乱

什么是好工作?其实这很难界定,大企业有大的难处,小单位有小的优点,机关稳定、外企风险、基层有机会,这都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大学生心理上尚未自我同一,还处在迷茫、彷徨或摸索之中,求职中表现在对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不清晰,往往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认为多数人喜爱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结果忽略了自身的长处,丢失了优点,产生盲目从众和攀比的心理。

3. 自大与自卑

自大者求职时往往好高骛远,这个职位看不上,那个单位也不行。自大心理是缺乏自我认识、缺乏客观评价自我的外在表现,极易脱离实际,缩小职业选择的范围和余地,使之陷入工作难找的尴尬境地。而自卑者则是过低估计了自己的水平和实力,总觉不如别人,缺乏自信,不敢竞争,这种情况在自我意识不健全、性格内向或生理有缺陷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较突出。

4. 自身因素

(1)缺乏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不是大学生过剩,而是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没处理好个人与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关系。(2)不能正确处理动机冲突:大学生求职就业动机冲突多表现为双趋式冲突和趋避式冲突。(3)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往往退避三舍,缺乏竞争意识和创业精神。(4)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不佳:用人单位特别注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承受创新能力、爱岗敬业精神及健康状况,而这些素质恰恰是其所缺乏的。

5. 用人条件苛刻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成绩优秀、党员、学生干部等,均被列入招聘条件,并经常设置一些不现实的条件,让从未有过求职经验的大学生很纠结。有的单位提出宁愿要素质差一点的男生,也不要德才兼备的女生。

三、调适对策

不健康的求职就业心理,不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和融入社会,而且还可能引起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做好大学生求职心理问题的调适,显得十分严峻。

1.正确认识评价自我

(1)自我思考: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在哪?自己的性格特点怎样?优势与不足是什么?最适合干什么?(2)社会比较:选好参照尺度,可以与他人比较,特别是与自己条件情况相似的人进行比较,也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及参加社会活动的结果来分析认识和评价自己。(3)心理测验:可根据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心理学专用的标准化量表,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通过结果分析,明确个性特征,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减少求职就业选择的盲目性。

2. 正视现实

现实是客观的,无论对自己有利或不利都必须接受,并将出发点放在社会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不足;要认识到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不一定能做到,别人的优势也许是自己的劣势。

3. 求职前的演练

(1)本色面试: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资质与阅历都较浅,虽然其对工作的渴望比较迫切,但往往力不从心,心慌意乱,临场失手在所难免,而本色面试能帮助其真正放松,发挥最佳水平。(2)着装不宜过于正式:不少大学生认为求职的第一项准备工作就是置办一套标准的职业套装,其实不然,除非行业提出明确的着装要求,因此在着装时只要保持自然得体,看起来优雅大方即可。(3)敢说“我不知道”:考官提一些很高深的问题,考查的是大学生的诚心与承受力,当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可大方地说一句:“对不起,我不知道。”(4)不掩饰紧张情绪:如果面试时感到非常紧张,不妨试试和考官坦言:“非常抱歉,我现在很紧张!”这样的好处是能让考官与你共分压力、舒缓情绪,轻松展示自我。

4. 完善职业规划教育

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还会对其四年的学习动力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的全部,并关系到个人的持续发展。因此,高校不仅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更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制定就业目标,并围绕就业目标系统规划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知识框架、研究方向等内容。可以说,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宜早不宜迟。

5. 强化就业指导,提高求职技巧

高校要安排专人收集并及时相关的就业信息,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建立就业信息库,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能了解供需信息,减少就业的盲目性。要尝试并逐渐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扬长避短,顺利就业。同时,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及时事政策解读等讲座和咨询活动,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制度和政策,分析社会需求与自身优势,正确面对求职中的心理困惑和挫折,学习求职技巧,找到满意的工作,提高就业率。

6. 借助社会力量

解决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除学校和学生努力外,还必须借助社会力量调动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的积极性。(1)完善就业法规。司法和立法机关要加快法制建设,尽早完善就业法规,建立健全就业相关制度,进一步推行和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劳动市场的竞争。(2)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温馨的人际关系的氛围。

四、结论

求职就业是人生驿站中一次重要的选择,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心理素质影响择业目标的确立,也影响目标实现的进程。因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求职中是否能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自我,能否在选择和被选择中表现自我,适应新环境,迅速进入角色,顺利接受各种考验,并最终作出决策。可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择业目标的实现起着促进保障的作用,在关键时刻能让大学生充分施展才智、挖掘潜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宿愿,作出骄人的业绩。

参考文献:

[1]陈琼.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教育背景[J].广

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3).

[2]彭华慧,鲍丽娟,张桂兰.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及调适

[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

[3]周玉林,朱娜.新时期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及调适

[J].兰州学刊,2010(1).

[4]丁歆,王华敏.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重庆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学心理学的要求篇8

管理心理学源于心理学,依托于管理学而发展起来,是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现代的企业管理已经不单纯是对一些制度的简单制定和对工作目标的考核,更多的是从人本位角度出发去挖掘员工潜在的工作能力,将企业发展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互相的价值体现,这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更高层次追求。管理心理学就是在这样的管理目标要求下应运而生的,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机关、学校、医院等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马斯洛理论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是激励理论在管理心理学中的一种体现,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自然需求,因此,研究马斯洛理论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即通常所说的普通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本质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管理心理学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此可见,普通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管理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二者是一般与特殊、主干与分支的关系。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内容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性需求中的最根本需求,也是需求层次的最底层需求,是人本性的自然流露和体现。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最原始需要和维持生命体机能的最根本需求是一个人不可替代的需求底线,如果这种需求不能够得到满足,那么其他的活动就难以开展。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就是给人生存的基本保障。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二层,是高于生理需求的,在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对安全的需求就上升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安全需求是对人身安全的要求,在能够保证生存的条件下,如何不受外部侵害,生活在相对和谐的环境中,是人类生存中高于生理需求的较高要求,但归根结缔这也是一种生存本质的体现,因此,安全需求也是属于相对低级的需求范围的。

(三)社交需求

人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社交需求是人社会本质的直接体现,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都需要在相互的交往、交流过程中实现。社交需求是人在进行社会活动过程中的根本需求,是与其他人交往的一种本能需求,同时也是生活在和谐、安定环境中的一种开放式需求。如果安全需求无法满足,那么人人都将生活在自我封闭、处处担心的惊恐状态下,是无法敞开心扉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社交需求也就无从谈起。

三、需求层次理论与管理心理学的结合

(一)满足员工各层次需求,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以马斯洛需求为出发点,对员工的各层次需求进行理性的分析,首先,作为管理者应当给予员工基本的生活保障,以薪资和福利的形式来保证员工根本生活需求,也就是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上给予最大的满足。建立健全职业保障制度,提高员工的职业安全感,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这些都是作为管理者所需要提供的。此外,当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被满足后,企业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尊重需求,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制度和合理的选拔、晋升制度,这样可以满足员工不断得到认可,地位获得提升的需求,并为员工规划职业成长路线,使之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诱发和激励员工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从而带动工作积极性的攀升,创造个人潜能价值。在工作上,一旦员工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认可,企业可以赋予员工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方面能够激励员工向更高的工作要求挑战,获得更高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员工自身都没能发现的潜能,帮助员工完善自我。

(二)随着员工需求结构的变化,来制定激励政策

企业管理终究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要关注员工心理变化与起伏的,也就是要以员工需求变化为关注点。通常工作的初始阶段员工的低级需求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保证员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一定的社会需求是企业较为容易做到的,通常可以以物质奖励作为满足方式,同时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然而,随着员工在企业中不断成长,需求层次也会不断上升,当高层次需求占据主导时,单一的物质奖励是无法满足员工高层次需求的,因此,精神奖励自然成为了另一种激励手段。精神奖励是针对员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设计的,这种需求具有长期性,因此,必须考虑到如何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这种长期的精神激励。将员工的梦想与企业的理念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员工在实在自身价值的同时企业的价值也得到同步的体现,这才是成功的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策略。不难看出,在高层次的需求下,企业与员工的统一将是满足高层次需求最有保障的手段,从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的角度入手,可以使企业管理者从纵向的角度,更加清晰的了解员工需求,更加明了的对企业员工的心理进行剖析,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管理决策,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力的管理依据。

四、结语

现代的企业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因此,從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人性的需求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马斯洛需求理论简单、明了的给出了需求层次的纵向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掌握员工需求,同时针对需求来制定出适宜的激励制度,将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统一起来。将马斯洛需求层次引入管理心理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不但能够对员工心理进行较好的解析,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一些外部理论引入管理心理学,更好的支撑了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克难,现代管理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

[2]张天昊,现代管理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7.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6期

上一篇:电工实训总结心得范文 下一篇:城市设计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