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校合作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1-30 17:10:14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篇1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主体因素 环境因素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达成是有条件的。合作达成条件主要有学校、企业和学生等作为校企合作参与者的主体因素以及法律、政策、经济等影响校企合作的环境因素。解析这些影响校企合作达成的相关因素,对校企合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主体因素

1.学校

就目前各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的实践来看,学校在校企合作的三个主体因素中起着推动者的角色。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面临着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更好解决学生实习与就业,树立职业学校的良好形象,打造品牌职业学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国内外的一系列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虽然各职业学校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但从实践来看,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学校自身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客观上制约着校企合作的发展,使校企合作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首先是对校企合作的内涵认识不足。有些学校凭着感觉,知道校企合作很重要,但为什么重要,重要在哪里,并不清楚。甚至有的学校只是因为校企合作很流行,因为别的学校搞了,所以自已学校也要搞,使有些校企合作有“合”无“作”。

其次是对校企合作的价值取向存在误区。有的学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把经济利益看得过重,以经济效益衡量校企合作的价值,错失了许多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制约了校企合作的达成和发展。与我校合作的淮安市金恒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对校企合作有着迫切需求的企业,在与我校合作的过程中,该公司也曾与其他一些职业学校有过接洽,希望扩大与职业学校的合作,但都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未能达成。

再次是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与实践存在着差异。有一些达成校企合作的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有很好的认识,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把校企合作放在重要的地位,只是把校企合作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补充。如果不从办学体制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形成以校企合作为中心的体制和制度,校企合作是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这也是很多校企合作的实践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影响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2.企业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必然主体。

企业需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人才输出端的职业学校与人才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职业学校才能充分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使职业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我国家电航母――四川长虹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它倡导人才资源是企业的 “第一资源”, 长虹重视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长虹的发展和壮大与他与多家中高职学校合作长期是分不开的。长虹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利大于弊。

企业需要技能型人才,却不知道主动去开发人才资源,主要表现为没有吧目光投向可以为其带来稳定人才资源职业教育,缺乏与职业学校合作的动力和主动性。

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本应是校企合作的积极推动者,至少应是校企合作的积极参与者。但现实是多数企业缺乏与职业学校合作的动力和主动性。从体制上看,企业是游离于现有的职业教育体制之外的。从企业的价值取向上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主要是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具有与生俱来的赢利性,而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这种冲突,也导致了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3. 学生

学生是校企合作的受益者。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锻炼了意志。学生参与企业的实习,提前感受到工作的压力与动力,给了学生顺利就业的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经济问题。总体来说,在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中,学生均能踊跃参与。

校企合作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为了学生的更好的发展。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因素对校企合作的达成和运行有重要的影响。

学生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影响校企合作最终实现的价值。学生必须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仍然是学习,而不是打工,只不过学习的环境、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的对象发生了改变。如果学生把参与校企合作视为打工,那么校企合作的目的将无法实现。

如上所言,校企合作使学生的学习的环境、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的对象发生了改变,实际上,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挑战。学生能否改变原来的学习习惯,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达成校企合作的目的,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最终实现。

通过以上三个主体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学校、学生和企业都具备了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但这种内在动力只是为校企合作的达成提供了可能性。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要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事业新的突破,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赢”,还需要一些其他因素的参与,特别是权威因素的规范、引导。

二、环境因素

1. 政策法规、体制因素

如前所述,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什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弱在校企合作!这主要体现在我们国家的政策法律环境和职业教育体制并没有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在政策法规方面,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些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如1996 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规定了企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义务;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有不少在宏观层面上支持鼓励校企合作的相关规定。这些政策法规无疑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视,也是目前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这些法规只是对校企合作从宏观上泛泛规定,不够完备、具体。鉴于这种情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第一次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专家说,制定这一法规,要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使校企合作真正促使学校、企业实现双赢、共赢。

校企合作的顺利发展,需要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保障,需要一系列政策的扶持。我们期待着适合校企合作的法律和政策氛围。

2. 经济环境

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反过来,经济也是影响校企合作重要因素。经济发达的地区,企业与学校相互选择的空间大,能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选择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也更显成效;而经济落后地区,校企合作也相对迟缓。

比如南方的珠三角地区,珠三角被誉为 “世界制造工厂”的聚集地,企业与职业学校可相互进行对口选择,他们的合作不是“一对一”,而是“多对多”,即一家企业可以选择多家学校,一家学校也可以选择多家企业,合作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合作的结果:解决了珠三角地区技术工人欠缺问题;解决了职教经费不足问题;解决了广东省其他落后地区学生就业问题。其校企合作为全国楷模。

3. 国外经验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模式。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眼中的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企业手中的教育”,从国家立法到校企合作具体模式,都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要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校企合作必将有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篇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需要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因此,旅游行业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之中,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为更好促进该行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许多院校都增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着为该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任。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到现在,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校乃至学生的关注。校企合作是一种可以使学校、学生乃至企业三方获利的新兴教学模式,下面本文将会重点探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与提高校企合作的途径问题。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

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的促进中职学校对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病的改革。我们知道,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的培养方案更加有针对性,可以使学校逐渐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毕业时,就可以直接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大大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缓冲阶段。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多个方面的互惠。第一,从学生方面来看,可以缓解学生的求学与就业压力,使更多的学生提高对此专业的关注度,这样反过来就可以促进更多人才的培养。第二,从学校方面来看,不仅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而且还使得自身有了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极大的降低了成本的投入,可以使学校有更多的资金来改善学校的硬件及软件教学环境,从而培养更多的全方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第三,从企业方面来看,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保证合适及稳定的人才输入,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学校资源来进行相关的人员培训,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合作企业参差不齐,部分学校为了获得所谓的好处费,在选择合作企业上,不是以学生的利益为考虑点,而是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结果导致很多信誉不好的企业成了学校的合作伙伴,极大的损害了学生对于校企合作的信心,很多学生实习回来之后,都会抱怨学校安排不合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第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不是很感冒。很多企业在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时,只提供一些顶岗实习的岗位,学生在这些岗位不仅学不到很专业的技能,而且还会产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厌恶情绪。此外,很多的旅游景点,甚至认为学生过来实习会影响其正常营业,因此一般只会在旅游淡季接收很少的学生来此实习。如此一来,校企合作效果很是不尽人意。第三,学生家长反对情绪。在大部分学生家长看来,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实习,如果长时间出去实习,学生就会收不住心,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学业的荒废;再者,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到酒店或者旅游景点实习,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因此极力阻止学生外出实习。此外,在他们看来,学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到酒店或者旅游景点这种复杂的社交场所去实习,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家长对学生影响是很大的,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就会特别抵触外出实习,认为去实习就是卖苦力、端盘子,没有什么技巧,导致学校的校企合作困难重重。

四、解决途径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素质;法制化;法治化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universitystudent’sconsciousnessofsafeguardingtherights,pushingforwardmanagingtheschoolbythelaw,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illalteronidea,contents,activity,method;buildingupequalandnewrelationbetweenteacherandstudent;strengththedevelopmentofuniversitystudent’slawfulquality;thenormregulationLegalization;managingtheruleoflaw.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lawfulquality;

004年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系统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然而,从003年7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学校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得到加强,学生的维权意识也相对日渐增强,出现了学生状告学校的事件。大学生新的行为理念同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活动等发生冲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法律视角下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活动、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在学术界上,一般学者认为学校与学生的存在两种法律关系,其一是特别权力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对学生进行行政管理的特别权力,它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是不平等;学生具有服从义务。其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原因是高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形式多样化,鼓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然而随着大学生维权意识的提高,高校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推进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我们还要在师生中还要建立一种平等的新型关系。高校在管理上具有一种特别的行政权力,但随着高校收费上学以来,在民事关系上,学生与学校是一个平等的主体,学生在实行义务时,还享受在校的权力。我们知道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纯粹是的“义务”型,是一种强迫式的教育,总是要求学生必须做什么、接受什么样的思想。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往往会有一种逆反心理,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那种强迫服从的管制办法,向“权利型”的转变的理念,在学生面前没有任何特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一种新教育理念,也是作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教育手段。法律素质同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法律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当具有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意识,做到守法、懂法并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观念。

从人才培养来看,法律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开放的大环境下,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主力军,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也依法治国方针的需要,更是培养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正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易接受新鲜事物与思想,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大学生容易接触社会,对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会产生情绪化,如社会上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权钱交易等现象;在这个时候如能因势利导,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应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保障,更是大学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法律的本质来看,法律规范不仅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社会规范,而且应成为人们自律的一种行为准则。法是保护国家、社会、人民的利益,是保护各种合法权益重要武器,但是法在大多数下是拥有合法权益主体主动寻求法律保护,正如中国诉讼法上有一条“不告不理”的原则,这样就要我们懂法,具有法律意识,才能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从大学生法制意识现状来看,大学生法律知识严重缺乏,大多数学生不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明知受害也是不了了知,没有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如学生外出做家教、打暑期工、消费等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拿取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等现象。因此,在现在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时代,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教育时,要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依法办事的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以便将来能正确运用法律知识主动参与国家的管理。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规范规章要法制化

法制是法律制度(范文)的简称,属于制度(范文)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一个国家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范文)。在大学生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情况下,在依法治校的大环境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要针对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范文)。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不进行制度(范文)建设,就会很难科学、合理、规范地开展工作。

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范文)要依法修订。就目前大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来看,学校败诉的原因,是学校的规章制度(范文)陈旧,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些学校的内部规章制度(范文)与国家法律法规产生冲突,如果不对这些规章制度(范文)进行重新修订,必然面临更多的诉讼。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性的社会规范,并具有指导引、统一、评价、预测和教育作用。高校做事业单位,具有法律赋予的一种特别的行政管理权,但在法律的效力来看,学校的内部规章制度(范文)是不能以法律法规相冲突,效力是要低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高校依法治校的法应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的法律、条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范文)也要以法律为基础,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范文),使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而享受法律赋予给他们的权利,同时保证学校的管理合法。如一些高校都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记过(或留校察看)以上处分就不能得到学位。这种规定显然与《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冲突,是无效的。实践中的判例已经得到了证明。再从学生状告学校侵权诉讼案来看,很多是因为我们程序没有制度(范文)化,我们在对违规学生作出处罚时没有严格按法律程序实行,往往导致学校败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范文)化,一方面能起到规范思想政治工作作者的职责。另一方面发挥规章制度(范文)约束学生行为的功能,不过在规定学生义务时,我们要明确规定学生权利,以便具有可操作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规范法制化。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根据社会整体利益向人们提出的应当普遍遵循的行为善恶的准则,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行为来维持,法律规范主要是借助强制性来维持。高校的道德规范建设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有补充作用。在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形势下,道德规范有时会失去原有的规范和教育作用,高校在实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时,道德规范制度(范文)必须以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加强道德规范的法制化建设,同时德育教育还要依法实施,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学生的隐私权、名誉权等。

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管理法治化

法治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就是“法律治国”,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范文),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法制化与法治化是不相同的意义,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因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规范规章法制化后,我们依然还要实现管理治法,才能使我们的制度(范文)法制付以行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内在管理,存在说服教育,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大学生思想活动开放性与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原有的管理模式很难开展学生工作。如近年来,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增加,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受到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加快实现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因为,法治管理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性,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在依法治校的观念下,法治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我们的德育教育的方法。法治化管理不能替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我们可以实行德法并治。

从建立的平等师生关系来看,现在学校在民事关系中,不在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这样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我们尊重大学生的权利,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我们也要加强管理者法律意识,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范文)要了解,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办事,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将导致更多的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003年7月7日

[]靳诺主编德治法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004年9月

[3]周长春主编,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005年月

陈华洲、廖扬眉大学生维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006年第期

吴秀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初探[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004年第期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篇4

关键词:教育管理;家校合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强调教育的文化内涵,强调学校教育的开放,将学校、家长和其他社会力量看作是促进人的发展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共同因素,并特别强调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各国学者普遍认为,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它必须依靠社会的各种力量,尤其是增强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家庭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

有关“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涵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英语中“家校合作”的表述有“parental involvement”(家长参与)、“parental participation”(家长参与决策)、“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parent-school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配合)等[1]。

我国学者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一观点,强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变了我们教育界以往一直认为家庭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家庭对其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2]。

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1.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家校合作有助于提高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责任感,激发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监督,从而使学校教育更加科学合理。管理学责权统一的原则表明,在管理活动中责任与权力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因此,学校管理过程中有关各项决策、措施的制定有家长的参与,就会增强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兴趣爱好,家长参与管理,可以促使学校教育更加科学合理。

2.从协同学的角度看。

家校合作是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同效应的表现。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过程中,需要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同效应的表现之一,它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

3.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

学校教育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师生间不可能产生很多一对一教育的机会。而家庭成员间的接触是面对面的,成员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而且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相互影响,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持续最久,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非常有利。这些优点是无法比拟的,因此,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

4.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指导。

由于多数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往往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会出现偏差,突出表现在由于溺爱而放纵,或者由于严厉而苛责。因此,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导,二者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我们虽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家校合作的探索方面仍显薄弱,特别是家庭与学校的科学互动、沟通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从影响家校沟通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这些因素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显然是有意义的。

二、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因素

1.不愿作为的因素。

学校在家校合作过程中一般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大多数合作也往往由于他们的不愿作为而中断。学校方面持有的消极态度和浮于表面的沟通形式强烈表达了校方不愿与家长合作的情绪。校方可能宣称他们欢迎父母的参与,而实际上他们又认为父母在学校中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从而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父母的观点和反馈是仅供参考。教师不愿合作是因为存在意识上的抵触情绪,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自信型教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最有发言权,家长的参与只会给教师添加无谓的麻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多持这种观点;自卑型教师多是新教师或年轻教师,他们在与家长讨论教育问题时常常感到经验不足,特别是遇到一些拥有高学历或丰富阅历的家长时,他们会感到极不自在;中立型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倾向,他们认为家长没有必要介入学校事务,当家长参与学校的日常运作和决策时,他们会产生职业权威受到某种威胁的恐惧感,进而防备家长真正参与学校教育[3]。

2.不能作为的因素。

从学校方面看,教师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和不相称的教师待遇使很多教师无暇顾及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仅仅是做做表面文章,应付上级检查和监督。从家长方面看,一个家庭的文化背景、经济收入及家庭结构等都会影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行为。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家长在行为上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美国最新一项研究以家长网络(社会资本的核心概念)为着眼点,分析了不同阶层的家长网络对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其结果就是“强势群体往往能够凭借自身的权力和资源优势,优先获得与使用某些有限资源,并且凭借阶层内的强大关联的制约来保证资源在群体内的优先流通。”[4]弱势(贫困)群体却因为无法通过有效的关系网络获取机会与资源,从而总是处于不利境地。换言之,弱势群体的学生家长无法并且无力参与学校教育。

三、对促进家校合作的思考

1.建立相关政策法规。

目前,因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具体的人员负责,使家校合作多停留在浅层次,无法深入开展。笔者认为,可借鉴国外家校合作的一些经验,如英法德等国都把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很多国家有专门负责沟通、联系的人员和机构。我们对学校、家庭指导力度不够,同时对家校合作制度也缺乏相应的考评、制约机制,可以说有关家校合作的政策几乎没有。因此,尽快建立相应法规,显得十分迫切。

2.拓展沟通方式和渠道。

成功的合作,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沟通是合作的基础。家庭和学校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彼此了解,通过语言等多种媒介而进行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的过程就是沟通。我们家校沟通方式多是通过成绩单、家长联系本等来传递信息,很少采用人际间的交流(如家访、校访、协助课内外教学活动等)。家长会可谓是我们最常见的家校合作形式,但实际上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家长会上多讲学生的问题,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拓展家校沟通的方式和渠道就成了当务之急。校方应该运用多种沟通方式(如打电话、发短信、发电子邮件等)与家长取得联系。

3.转变双方的观念。

校方和家长应树立新型合作观念:家长可以以一个学习者和支持者的态度参与学校活动,有责任心、有能力的家长可以聘为学校活动的志愿者,甚至家长可以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是相互支持、共同协作的。家庭教育并不是从属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并不是处于主导地位,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是平等的。当家校合作的观念深入到家庭和学校内部后,家校合作的作用才可能真正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6):23-24.

[2]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5-156.

[3] 彭茜、郭凯.家校合作的障碍及其应对[J].教育科学,2001(1):35-36.

[4] 王敏捷.社会分层在家校合作中的表现及其影响[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47-48.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心理素质;影响因素;调查;统计

随着我国职业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职业院校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目前全国所有在校大学生中,约35%为职业院校学生。从家庭环境来看,职业院校学生70.5%来源于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如工人、农民家庭,且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是很高;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来自经济落后、地理偏僻、基础教育不良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背景和心智发展历程,职业院校学生有着许多与公办高校学生不同的心智特征,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危机,如经济问题、城乡差别、学习障碍、教育预期、社会家庭压力、情感困惑、就业与职业、歧视与自卑自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本研究着重从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各种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全面调查与统计分析,以期充分了解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征、心理状态及其产生的根源。

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因素:

(一)学生心理素质情况调查统计表五: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情况和父母职业情况(见表1)

(二)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看法

在调查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看法时我们发现,西安国营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一般不招收民办非统招生,一些技术性强的单位,如较大型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电子、通信类技术研究单位,民办院校的学生一概不要,招聘民办院校学生的大多数是民营或私营企业,这些民营或私营单位,一般不在乎学生的学历,但对统招生和有“国证”(即国家承认的自学考试或学历文凭证)的学生还是优先录用。我们重点调查了10家有职业院校学生的单位,这10家用人单位中,5家是售楼中心,3家汽车销售和维修单位、2家电子产品生产单位。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其中大部分从事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月薪一般在800~1200元之间,另外根据销售情况有一定的提成。提起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看法,这些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最大优点是办事灵活,工作热情高,而且对待遇的要求也比较符合实际,缺点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三)公办院校学生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看法.

为了了解公办院校学生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看法,我们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到公办院校去访谈,另一个办法是将在公办院校上学的我们学生的同学或朋友,请到我们学校来。通过这办法我们了解到公办院校学生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学习不太好,所以才上职业院校。学习不太好的原因,有的是初中阶段学习挺好,但在高中因上网、打游戏、谈恋爱,没有抓紧时间学习;有的是高一、高二没有好好学习,高三也努力了,但因基础太差,高考成绩不理想;有的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如家庭环境不好,如家长因忙于工作,一直对孩子的教育抓的不紧,高中阶段一直得过且过,还有的是父母离异、出事故等;有的是学习方法不对,本人也一直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有个别的是对公办院校录取的专业不满意,所以到职业院校。

2.职业院校学生不如公办院校学生好找工作。因为目前社会上存在一定的歧视民办院校的现象,所以他们在就业方面一定会受到影响。

3.职业院校校园环境普遍比较好,但学习风气不太浓,不象公办院校各种考研班、培训班及各种学术讲座非常多,上自习要占座位,职业院校这方面要差一些。

4.职业院校学生总的来说在穿着、打扮等方面的花费比公办院校学生多一些,在学习方面的花费比公办院校的少一些,花在学习方面的时间比公办院校的少一些,想继续深造的学生比公办院校的少一些。

5.职业院校的管理比公办院校的管理严格一些,如有专职班主任,舍管老师也比较多。

以上是我们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及其影响因素所做的调查,相信对于积极探索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征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合理规划其职业发展方向,防止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各种问题等方面提供有用的依据。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政府、学校及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在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共同促进职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富华.对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现实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4.

[2]王滨有,韩宪州.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篇6

本调查报告的分析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网络问卷的调查结果,调查主要是在北京、大连、宁夏、郑州、青岛、成都等省市进行。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其中,共收集到有效问卷数据包括:学生版68 812份,家长版83 427份,教师版13 616份。考虑到一至三年级小学生的识字量及理解能力有限,可能会在作答上遇到困难,因此本研究仅以四至九年级的学生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其中:四年级12 633人(18.4%),五年级18 529人(26.9%),六年级13 438人(19.5%),七年级11 244人(16.3%),八年级9 402人(13.7%),九年级3 566人(5.2%);男生34 969人(50.8%),女生33 843人(49.2%)。

二是攀登阅读平台上学生阅读情况的数据跟踪统计结果,用户包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共17万名学生。

研究工具有:自编《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学生版)》《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家长版)》《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调查问卷(教师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时间、阅读偏好、阅读兴趣、阅读方法、校园阅读环境和家庭阅读氛围6方面内容。

结果与分析

(一)从总体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良好,但逾两成学生反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本次调查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闲暇时间最喜欢做的前3项活动分别是:课外阅读(61.1%)、看电视/电影(44.8%)、听音乐(43.8%)。从喜欢课外阅读的中小学生比例来看,小学生(66.9%)要高于初中生(50.6%)。

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修养(68.8%)、提高学习成绩(53%)或满足兴趣爱好(52.7%)。学生阅读具有较高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83.9%的学生出自于主动选择,仅有11.5%的学生是被老师要求进行阅读、4.6%是被家长要求的。

本次调查还表明,学生阅读时间较少。从课外阅读时间看,有30.9%的学生表示每天花在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30分钟,还有39.5%的学生表示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只有21.8%的学生表示每天阅读时间超过了1小时。

导致课外阅读时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有42.8%的学生反映是功课太多,23.8%的学生反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从功课太多的原因比例来看,初中生为50.1%,远超过小学生31%,也说明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明显高于小学生。

(二)从阅读媒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更倾向于纸质图书,但初中生对数字阅读的兴趣明显高于小学生

从阅读媒介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最喜欢纸质图书阅读的比例(73.5%)占绝对优势;而在喜欢的数字媒介中,手机阅读(17.3%)要远高于电子阅读器和电脑阅读(3.5%)。可见,手机阅读已成为中小学生青睐的数字阅读方式。其中,小学生喜欢数字阅读的比例为20%,而初中生占比为38.6%。可见,初中生对数字阅读的兴趣明显高于小学生。

关于家长对阅读媒介的态度方面,调查发现有97.3%的小学生家长认为纸质书阅读的方式最好,支持数字阅读的仅占2.7%。而初中生家长中,认为纸质书阅读较好的有87.5%,支持数字阅读的比例为12.5%,远高于小学生家长。可见,初中生家长对学生进行数字阅读的宽容度更高。

家长对数字阅读的看法中,72.7%的家长“因为担心对孩子视力有损害”,而反对数字阅读;12.8%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阅读不健康的内容”而反对数字阅读;4.6%的家长因为“电子书不用支付高额书费”而支持数字阅读,9.9%的家长“因为数字阅读较为方便”支持数字阅读。

(三)从阅读兴趣来看,学生偏好小说故事类,但教师推荐书目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匹配性较低

从阅读内容兴趣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小说类(46.2%)、童话故事类(31.5%)、教辅类(25%)、历史类(24.2%)、动漫卡通类(23.2%)、科普类(20.1%)。可见,中小学生选择科普类图书的比例相对较低。

来自攀登阅读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学生认证测试完成的193.4万册图书的总数据中,科普类图书占比为11.72%,相对寓言童话类(29.71%)、故事类(23.7%)、小说类(23.56%)而言,仍属较低。同样,来自攀登阅读热门图书行榜中,排名前200位的图书中,科普类图书也仅占8%,而故事、小说、寓言童话等图书则占到88%,同样也显示出科普类图书的阅读有待加强。学生阅读书目的类型有待引导和均衡。

本次调查表明,学生阅读书目主要来源于:老师推荐(68.6%)、同学推荐(64.8%)、父母推荐(37%)。而教师推荐的阅读书单,分别依据:名师名家推荐(54.3%)、教育主管部门推荐(42.4%)、名校推荐(31.7%)、学生反馈推荐(27.3%)。这一数据反映,学生反馈推荐得书目占比较低,教师推荐书单时较少考虑学生的反馈。

攀登阅读平台的数据统计同样也反映了教师推荐书单时较少考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我们对比了学生的热门阅读书单和教师推荐书单(阅读量和推荐量在前100名的书单),结果表明这两个书单中重合的部分只有32本,教师推荐的书单中,学生喜爱的书目只占32%。

(四)从阅读方法和策略上看,大部分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指导

科学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功阅读的保障。本次调查显示,仅有17.5%的学生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而82.5%的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其中,有33.7%的学生会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写。而在读书批注方面,只有20.7%的学生会在阅读中经常做批注,56.3%的学生有时做批注,而23.0%的学生从来不做批注。在阅读流畅性方面,14.4%的学生反映会用手或笔指着来读,有31.8%依然会逐字读,而只有35.7%的学生能够做到流畅性阅读。

本次调查发现,只有29.2%的学生反映在学校经常得到过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的教师指导。对教师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对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在校园阅读推广工作难点中排在第三位。而在家庭中,只有22%的学生表示“会经常得到家长在阅读方法、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

(五)从校园阅读情况看,阅读支撑软环境已初步形成,但缺乏有效的监控及评价方法

此次调查发现,88.9%的教师反映学校设立了阅读课程,但只有55.7%的教师反映学校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在校园中,学生们是否会交流课外读物。结果表明,有26.2%的学生选择他们会和同学经常交流课外读物,有63.7%的学生选择有时会交流。此外,33.9%的学生选择教师会经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49.7%的学生选择教师有时布置。

在对教师进行的“校园阅读推广工作难点”的调研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难以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39.6%),缺乏方便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阅读量(35.6%),对学生缺少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35.3%)。总体来说,缺乏有效的监控及评价方法是当前校园阅读推广困难的主要方面。

(六)从家庭阅读氛围来看,家长对学生的阅读参与程度较低

对家长是否与学生一起阅读的调查表明,有14.6%的学生选择“家长会经常与自己共读一本书”,有39.6%学生选择“家长基本不与自己共读一本书”。亲子之间是否会交流阅读体会,只有17.1%的学生选择“家长经常”与自己交流课外阅读体会,而34.7%的学生选择家长“基本不会”与自己交流课外阅读体会。在督促孩子阅读方面,只有28.0%的家长表示会经常督促孩子阅读,还有21.4%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从不过问”。总的来看,家长对学生的阅读参与程度较低。

家长自身阅读方面,25.9%的学生选择父母在家基本不阅读,只有24%的学生选择经常阅读。此外,家长阅读量明显低于学生,一年内阅读量少于5本的家长高达83.8%。

对策与建议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提升学生阅读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中小学阶段,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形成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将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学会阅读”。

学校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上下功夫,让学生走好阅读第一步。通过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爱上阅读;通过科学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探索如何开设体系化的校园阅读课程及阅读能力提升机制,使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学习,课内学习反过来又刺激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得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借助“互联网+”,构建校园阅读的监控评价体系

为深层促进校园阅读的开展,须进一步搭建立体化的课程促进体系和实施有效的效果评价手段。一方面,在学校传统阅读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学校课程和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这是拓展学生阅读空间,丰富阅读体验,提升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积极借鉴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城区及大兴区,山东青岛等地区所开展的“互联网+阅读”的跟踪评价模式,借助互联网工具,建立学生终身阅读的电子档案,实现对学生阅读数量、阅读效果的量化跟踪及监控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获得学生阅读行为习惯的个性化数据,从而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针对性的阅读指导,使校园阅读推广工作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三)引入新媒体手段,构建中小学家校合作阅读共同体

家庭阅读环境及家长的阅读指导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推进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阅读的引领作用,尝试引入现代新媒体手段,建立家校合作阅读的沟通、协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构建促进中小学生阅读的家校合同共同体,使学校更好地将阅读课程、阅读要求、阅读活动等信息传递给家长,并且加强教师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提升家长的阅读指导能力;同时,也使家长更深层次地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来,积极主动配合和推动学生的阅读,实现家校阅读氛围的统一,达到阅读效果的一致。

(四)落实全民阅读行动计划,为学生阅读的整体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阅读氛围和社会基础配套环境,是影响学生阅读的重要因素。在倡导全民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相关资源与校园阅读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在儿童出版领域,为校园阅读建立公共基础书目查询和分级评价机制,使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都能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阅读的图书;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公共图书馆、社会绘本馆以及阅读推广人等相关资源,与学校进行密切融合,为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提供便利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链接

美国少儿阅读推广模式

作为国民教育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阅读是美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积极倡导的行为模式。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上曾显著地写着:“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将在学校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1.政府持续推动

1994年,全美教育进展评估委员(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的一项报告显示,美国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40%达不到基本的阅读水平。这项数据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克林顿于1997年发起了一项“美国阅读挑战”的阅读运动,目标是让所有美国儿童在小学三年级末就具备独立有效的阅读能力。布什政府延续前任做法,于2001年发起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的法案。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他分别提出《美国振兴及投资法案》和《冲顶计划》作为教育指导方针,继续将美国阅读行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2.构建分级阅读标准和体系,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美国有几套完善的阅读分级标准和体系,如蓝思(Lexile)、阅读促进计划(Accelerated Reader Search Engine, AR)、阅读发展评价体系(Development Reading Assessment, DRA)、阅读校正体系(Reading Recovery)、阅读数量分级体系(Reading Counts Level)等。阅读分级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将出版物的难度等级与儿童阅读能力水平做一个匹配,实现“把合适的书籍、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送到孩子的手中”。

3.科学的监控评价措施,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

州或地方学区规定了学生的阅读数量,并用信息技术手段来监控学生的阅读行为,并且将学校的阅读情况与政府资金支持进行关联。

调查者说

寻找校园有效阅读之路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计划到中高考改革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共同指向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各地学校都相继举办读书节、读书周、读书月等活动,很多学校也都在积极打造书香校园。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校的阅读推广活动,发展势头良好,效果也十分明显。

但是在势头良好的另一方面,并不说明我们校园阅读促进工作毫无问题可言,不需要我们反思和提升。笔者通过走访国内外学校的调研对比发现,我们在阅读推广的热情中需要冷静思考当前还存在的问题,从中探寻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从而让校园阅读促进工作走向实效。

当前,部分中小学校阅读促进工作的目标还不够清晰,思路不够明确,教师难以明确定位校园阅读的相关活动。在学校走访中,很多教师表示:学校开展的阅读活动多,但是能提供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较少;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多,但是受学生欢迎的图书少;学校提的阅读要求多,但是跟踪监控手段少。此外,很多教师也反映,由于老师工作繁忙,无暇涉猎大量的儿童读物,因此在给学生推荐图书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阅读的基础体系、促进手段及评价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十几年前就开始进行分级阅读体系的构建,同时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在落实阅读推广的实效方面,也有一整套的监控评价体系以及督促激励措施来保障学校阅读工作的有效落实。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篇7

家教的几个误区

两种错误的观点 第一,家教是家长的事。许多人认为家教是单纯的家长行为,因为家教是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对孩子的教育,以家庭为主、以家长为主,所以大家觉得家教的责任全在家长,与别人无关,甚至有些学校和教师也有类似的观点。第二,教育学生是教师的事。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和教师,教育学生就是学校和教师的事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责任全在教师。前几天有位学生家长在和教师交流的时候还口口声称:“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得管好教好我的孩子”。这种观点在农村相当普遍。

家教花的钱越多效果就越好 有些家长把家教看成一种时尚,不从家庭、孩子实际出发,盲目跟风甚至攀比,认为请了家教、上了培训班、花了钱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了。结果既花了钱又搞得自己、孩子身心疲惫,孩子该补的没补,该学的没学,耽误了大好时间。

家教走向极端 一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在家教过程中容易走极端,从而出现了“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等家教类型。这些家教方式结果很明显,事与愿违,出力不讨好。

分清角色,同担责任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学校教育的单方面的家教,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学校和家庭要在家教中分清各自角色,承担各自责任,共同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的角色作用:引领与示范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在家教中“学校应该领导家庭”。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拥有大量的专职教育人员,能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施教。因此,在家校合作中,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应起示范作用,学校应该在家校合作中发挥领导作用。

教师的角色作用:策划与指导 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清楚不过了。因此,教师在具体每个孩子的家教中,应该给予家长具体的指导,并针对学生实际,帮助家长在实施家教中做好策划。所以,教师应该是家校合作中的策划人、组织者、推行者、指导者、咨询者。首先,教师要成为家校合作的策划者。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家,也应该是一个领导者。教师应该为家校合作出谋划策,提出新理念,创造新方法。其次,教师要成为家校合作的组织者。在一个班上,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教师对每个家长一视同仁,目标单一,是家校合作的领导。而家长与家长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每个家长都不同程度地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因而家长很难在家校合作中起到组织和领导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和家长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家长有时也把自己当作了教师的学生,教师成为家校合作的组织者是顺理成章的。最后,教师要成为家校合作的参与者。教师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既教育学生,也可以指导家长,所以教师应该在家校合作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合作互动促成效

由于学校在家教中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家校合作成效如何,关键要看学校在家教中采取的方法是否得当。家校合作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有成效也不同。根据经验,笔者认为,下列一些方法值得借鉴。

成立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家校合作的高级组织形式。家长学校可以由部分家长和几位学校教师组成。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定期召集家长开会,家长学校也可以监督学校的办学情况。学生家长是家长学校的主体,但具体工作由学校发起和组织,学校有义务指导家长学校的工作。

经常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家校合作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它为教师、家长间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平台。通过家长会,家长如实地了解了自己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现状,在今后的家教中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去给孩子补课,不用盲目加班加点乱补。家长会在家教中的作用是凸显的。当然,召开家长会学校和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把家长会开得有水平促成效。

家访 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佳家校合作方式。家访中,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还可以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通过家访,教师可以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促进教师与家长的感情,有效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推动家校合作的健康发展。

举办学校开放日 在学校开放日期间,学校请家长来校参与学校教育的活动。这样,家长就能和自己的孩子共同体验学校教育,还能更多了解学校概况和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家长通过听课、参加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还可以学习到许多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家教方法,真是一举双得。

家校在家教中的合作与互动是当今培养学生的有效办法。只有学校和教师在家教中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领家长科学合理的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也就是家校合作互动,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对家校合作的看法篇8

现在职业教育应该说跟其他的普通教育,其他的普通的中职,普通的高中,以及普通的学校比起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说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在这个时候,那么人们就要深究一下,职业院校为什么有这样的发展。下一步还将怎么样去发展,有什么样的难题,怎么去突破。所以今天我就结合目前的形势,就是说所在现代职业形势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以及构建这个模式所需要的一些环境,特别是法制环境。这样那么我们都知道,就是现在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它是处在一个经济的转型和升级的发展时期,我们国家已经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一个经济大国,那么下一步我们经济走向发展,是实现一个中国梦的发展。那么这样一个发展,自然就带来了经济的转型和升级的发展。然而这个时候,经济的转型和升级的发展,必然就催生了我们现代的教育,现代的职业教育。

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孕育了产学结合,这个模式我第一次听到的是,很早以前主要讲的是后两季,就是校企合作。大概在年初,在我们国家两会的时候,咱们鲁昕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专门加了一句产学融合。归纳起来就是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那么应该说从上个世纪后期,就是九十年代以及末期,到现在我们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高速发展中,我们职业教育已经为社会,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千万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且在学校的建设当中,职业教育跟普通高校的教育,是有本质上的区别,人才培养的标准、人才培养的方法、人才培养的内容等等,都有别于我们普通高校。

所以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所有的高职院校,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在专业建设上,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以及在面向市场的分歧等等,都作出了巨大的成就。由此所以我们今天,职业院校的发展,或者是在整个社会中,得到了很高的认同。大家都知道了,认识到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高职院校所发挥得几大作用。可是反过来,我们也在思考,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实企上后面也蕴含着许多至于高职和中职发展,现在有这样的说法。是上面地方的,是政府热社会冷,学校热、企业冷;职教自热,其他教育看冷。包括刚才有一个题目叫做要怎么样提升和增强职业院校自身的尊严的问题。那个题目也就是从某个层面也反映了,其他教育看我们职业教育,还不是这种眼光,我们自己感觉自己很好。其他教育还不是这样。另外还有一个政策上,国家各省,各地区也出台了很多许多的政策来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那么政策比较热,也就是行动是冷的,还有不同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东西部就有一个明显的差距。东部地区更热,西部地区要相对要冷一些。当然现在也在追赶,但是总的来说就是说职业教育在大好的经济形势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体现出它的存在性,需要性和必要性,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总的形式来看,还是乍暖还寒,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形式发展必要的产物,我们职业教育是不可能就此断头,那么它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或它还有我们职业教育的人,还肩负着很多巨大的任务,那么怎么样去走好职业教育的路。

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

首先就是要走一条现代化职业教育的道路。而且还要坚持产学融合,工学结合的模式,这样去走好职业教育的路,这就是第一部分,那么怎么样去走好这条路,实企上关键就是在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上,或者是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说是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核心的重要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许多职业院校都作出了许多艰辛的富有成效的探索,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启发。我们自己也作出了很多探索。我们学校大概是从08年的时候,就做了一个叫S—ESE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这个模式实企上就是产学融合,共学结合一个体现,一个模式。那么这个模式主要的是想第一,就是要想体现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当中,老师说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什么什么。最后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所以我们在这个模式的时候,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是企业跟学校共同在一起,研究这个人才培养的标准,人才培养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方法及计划等等。也就是企校合作。为什么把企业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以企业的需求,为我们培养自立,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然后是学校在跟企业紧密合作,再来完成整个人才培养这个过程。我们用了一个三层循环一个模式来体现,

那么在这个S—ESE培养模式中,把人才整个培养中,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层也就叫准备阶段。那么这个准备阶段就是在培养人才这些,我们首先要制订一个好的,未来岗位的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三个方面构成,标准、内容和计划,

然后第二层就是人才培养具体的实施阶段,对我们常规来说,就是三年的教学阶段,中间这个阶段就是第二个阶段,那么这个阶段我们采取三层循环的教育,标准和教育层次,以及教育的追求目标。来完成我们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那么第一层我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未来得岗位,未来职业岗位在那里,未来各位需求在哪里,他们该学什么,所以我们第一层要了解我们的目标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是第二层。第二层的目标就是要完成学生针对未来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群。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核心技术等等。那么在第二层当中,我们要完成这样的教学。

在第三层,我们主要叫做体面层,或者是叫掌握层。那么这一层主要就是要完成学生掌握的核心技能、核心技术以及其他的,那么怎么样跟未来的职业岗位,零距离的对接,无缝对接的问题。大部分的时间要学生真正的职业岗位上去学习,是要完成这样一个过渡。那么从这个模式来讲的话,我们中间这个阶段,前边这个阶段,以及后面还有一个阶段叫做“学生的质量评价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当时列举了四个方面的评价,现在我看这个做了就业的评价,这些都属于这个阶段的问题,那么这几个阶段的教学活动,显然是离不开企业的。也就是说要把校企合作这个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做好,实施好。那么首要的条件就是跟企业的合作,如果跟企业的合作仅仅表面的,就是挂一个牌子,一个实习基地,所谓的第三年顶岗时期等等。可能达不到我们理想的目标和目的,达不到我们的追求。

那么也就是说,要实施好产学融合,这个人才培养模式的话,首要的条件就是要企业,以及学生。包括学生还有整个社会,以学校一起来互动,真正的深层次的合作,深层次去办学才能够实现我们职业院校,人才质量提高的这样一个目的。那么再次当中,应该说我们各职业院校也作出了很多努力,校企合作也做了很多有效的成绩。我们学校在这当中,也走出了一些路子。我们跟地方的企业医院等等做了很多合作,但是我们学校这个合作,我们提出来是以专业为基础的,以企业的合作。因为我那个学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校,他不可能整个一个学校跟一个企业合作,就把所有专业的这种人才培养的问题解决。那么就要分专业性跟企业合作。也就是说以专业为背景,去跟企业合作,一个专业背后一定要有相应的企业,至少要有一个或者一群,企业群体。来支撑它的事情,但是在这个合作当中,我们现在总的体会到,还有一些问题。但是企业不积极,企业有的时候往往跟学校联系的时候,出面的人是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或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而不是企业整个总经理,或者是企业的投资人,主管等等这一类。

但是你给他的人,质量怎么样,它回去以后往往还说,我这个企业要经过什么半个月、或一个月的培训。甚至有的技术性更强,还要经过三个月这样的培训。我们的人才能够上岗,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无缝对接,我们办学目的就是要解决企业这些问题。所以这个事情上,我们就不能够很好的合作。那么这说明很多情况下,我们合作办学,这个创新模式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元素,就是企业这个元素。他没有很好的加入到我们这个职业教育上来,那么这就是很大程度上,应该说是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那么为什么阻碍校企合作发展会有这些问题呢?那么我认为这些问题是多方面,但是其中有主要的问题,我认为一个是我们法制化,就是校企合作法制化环境,还不够高。还不能够支撑校企合作这样硬性畅通的一个环境,还非常重要。

二、推进职业教育法制化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经济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在法律支持方面的一些情况。你比如说美国,它从一百多年前,开始建立了最早一个职业教育法,师傅带徒弟,怎么样规范的带。他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找的时候也是师傅带徒弟,但是那个没有国家的,没有法律的。那么美国开始有了后来一直到贫济法,职业信念协作法等等等等。那么这些法律的成长和产长,具有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针对性,而且是根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客观需求制订这些法律,还有对这些法律的从第一部土地法,到最后面的技术教育法,那么都有相互的这种继承的关系,总的来她都对整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了一个强大的支撑,在美国职业教育的法案,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对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导和支撑的作用。

他比较注重法律的实施,法律的实施程序上的规定。那么这些法的制订,有一个畅通的体系去运行。那么也就是说无论是美国的,还是德国的。双元制,这个发达国家,这个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联系。特别是校企合作怎么样去做好,企业怎么样为这个职业院校做好这个问题,那么都由这个国家的法律的层面为整个校企合作,撑起了一把巨大的保护伞。

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自身、我们国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就颁布了《教育法》,而且95年的第二年,很快就随着颁布了《职业教育法》,那么可以说这个《职业教育法》是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应该说在这个里程碑上,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那么也就是说,在这个法制化的轨道上,我们包括现在在职业教育在顶岗时期,等等方面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加上我们国家出台了很多教育法的规定等等。以及我们整个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所以我们职业院校的发展才走道了今天。

但是在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的时候,在今天我们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使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核心问题的时候,那么怎么样去做好,这个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在法律层面上,怎么样再去支撑好一个强大的保护伞的时候,我们就发现我们的法律制度,就不够,第一他的内容涵盖不前,他的保障不前。法制化程度不高,首先我们看一看他存在大概有几点问题,第一我们职业教育法,他是国家层面的,那么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法,他显然就很严格,对具体的,他就说的少一点,他无法对现实中的中职的,高职,普通地区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活动,特别是校企合作。有一个强大的有效的支撑和约束力,它没有。

第二有一个双师资队伍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教师担任专职教师,那么这一条也就是说为我们的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法律的义务,这些其他部门,其他行业上,为我们双十建设提供这样一个保障。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法,对这个校企合作,它明确了义务的问题,还有企业以及社会在这个校企合作中,实企上参与度是不高的。那么这一方面有什么关系,你看第三十七条规定,应该接纳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学和教师实习,对上岗时期应当基于适当的劳动报酬。那么这个实企上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我们仅仅是上岗时期的时候,是顶岗时期,仅仅是一点相应的劳动报酬吗?不可能。我们需要的校企合作,不仅是在实习阶段,应该从人才培养的方案前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三年的,以及学生毕业以后,质量半年的跟踪等等。这些方面我们都知道,更应该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的合作。另外我们还存在合作是要有双赢的,大家知道的。那么企业跟我们学校合作,我们学校跟企业合作,我们的盈利点在哪里,企业的红利点在哪里,双方都是有红利,我们的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就基本上没有多少,而且往往讲的都是义务,而没有提到企业跟学校合作办学,合作实习,或者说怎么样以后企业有哪些权力,有了这个义务以后,有了哪些权力,还有哪些责任,还有是与非的结果,这些没有明确的说出来。那么这些应该说,就导致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冷淡。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终了方面。

现在我们看见有些业大的企业,明知已经看见了这个问题。但是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它是没有这么高的理解。所以第五点,它只强调这个义务没有这些责任的话,他不可能积极参与到我们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当中来,所以这个时候哪怕是政府,我们很多政府都在出台很多政策。积极鼓励企业跟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但是由于这些不明企业,权力、义务、责任,以及是与非的结果没有明确。所以可以说是校企合作的联姻问题,心猿意马、无心问津。职业院校心有余而力不足。

怎么样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怎么样构建校企合作,怎么样做好这个事情,从法律的层面,我们存在这么一些问题,我本人有这样一些思考,第一不能缓,事物的发展在产生周期,那么将来他肯定会更健康的壮大,现在还在找。缓一段时间。法律确实不是一朝一夕。要使他健康地发展,健康地壮大。那么这个事情也刻不容缓。第一我们建议是尽早着手,从我们现实着手,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而且我们制订这些法律法规的时候,还要考虑长远。就是应该考虑在完整高校有序这样一个长远这样一个体系下。

我们尽早着手可以尽快出台一些针对性校企合作法律规定。所以使尽早着手严考虑。第二还要调动各方,各级这种积极性,制订相应的实施条例,建立健全这个法律体系,那么应该说顶层的设计和下层的实施一定要结合起来,不论是顶层设计,不管下层实施。而且下层实施更重要,特别是我们地方的市县的一级政府,制订了实施性的规定、条规很重要。发挥哪怕是部门、行业的、管工业的、管教育的,怎么样去制订。因势利导,这样发挥各行业,各部门,各地方政府的优势和针对性,来制订我们具体实施层面上的法规。

第三建立为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校企合作服务足够的法律的保障。以及一些机制,可以说这个校企合作中的经费问题,现在我们都知道,国家的法规是4%的文明经济的归教育,那么多少的归职业教育?多少的归校企合作。这些要进一步明确的。而且还要明确清楚,就他承担的这个义务以后,他有什么权力,是不是他有免税的权力,就是我们在发达国家是知道,发达国家的企业是高税,如果你做公益事业以后,你可以免高税,所以很多企业,很多有成就的人。他最后总是要写选择一部分去公益事业,他有这样的权力,免税的权力。

甚至还有如果你不做这样的事业,不做这样的投入,你将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后果。那么意思是说,总的来说就是加快校企合作法制化的进程和提高。进一步让企业以及全社会来提高认识,特别是让企业由配角转为主角。现在它作为校企合作,他是配角,他不是主角。他们也认识到了了,那么由配角转为主角,由表面的校企合作,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样来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可持续双赢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对这个法制化环境的思考。

我们马上又要召开职业教育会议,并且马上要出来两个新的文件,应该说我们总的形式对职业教育是很好,虽然现在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在国家这个政策,以及我们职业院校自身的努力下,我们职业院校一定会乘风破浪。

上一篇: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范文 下一篇:安全应急预案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