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8 17:58:01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1

关键词 海洋油田 安全管理 培训方案

一、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目的

通过理论培训增强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增强事故防范意识,完成工作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更新,对职业健康、安全技术及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有更为系统的深入认识,拓展其工作思维,提升其工作能力。

二、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方案设计

(一)培训模块确定

根据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目的,结合学员的工作经历和特点,设置了HSE法律法规、安全学原理基础、安全生产管理、HSE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安全环保技术、能力拓展和考试等培训模块。

(二)培训师资选择原则

培训师资优先选择具备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国家安全评价师职业资格的教师担任培训教师,同时兼顾老、中、青搭配。

(三)培训课程及学时安排

HSE法律法规模块设置职业健康管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三门课程,学时分别为2学时、4学时和2学时;安全学原理基础模块设置事故致因理论与事故预防原理和安全学原理基础两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和4学时;安全生产管理模块设置企业现代安全管理、事故管理与事故调查技术、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与演讨三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4学时和4学时;安全生产管理模块设置HSE管理体系、HSE风险评价、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应急救援组织建设与管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海洋油气生产事故应急处置与应急预案六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8学时、4学时、4学时、4学时和4学时;安全环保技术模块设置安全人机工程基础、防火防爆与消防安全技术、电气安全技术、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石油生产作业硫化氢防护技术、职业危害控制技术、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技术、海洋石油安全技术基础、海洋油气开采工艺安全技术九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8学时、4学时、4学时、4学时、4学时、4学时、8学时和4学时;能力拓展模块设置领导与管理艺术和钻完井工程基础两门课程,学时分别为4学时和12学时。此外,安排4学时作为考试时间。

三、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方案实施

(一)培训内容组织

根据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学时安排,分别确定其培训内容如下:职业病防治法、工伤保险条例等;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规定》、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相关的HSE法规和标准等;《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事故基本特征、事故模式理论、事故预防原理;安全方法论、安全社会原理、安全经济原理;安全管理的原理、特点及典型安全管理模式;事故与隐患管理、事故调查处理程序、事故调查方法与技术;陆地与海洋石油天然气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与演讨;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中海油HSE管理体系;HSE危害辨识、常用风险评价方法等;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与监控管理;应急管理的内涵与基本内容、应急救援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和原则?、基本要求、编制要点及方法;常见事故应急处置原则、方法和措施、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恶劣气候天气应急,溢油事故应急等;安全人机工程基础知识;防火防爆基础知识;电气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基础知识;预防硫化氢中毒的措施、硫化氢监测与个体防护设备等;海洋石油生产性毒物危害和其它危害控制技术与管理;海洋石油生产污染控制技术与处理方法、海洋溢油的处理与控制技术;海上石油结构物安全评估、检测维修及实时监测;海洋石油作业防台风(冰)基础知识及安全技术;领导的作用、领导的心理、管理协调与沟通能力;钻井与完井等。

(二)培训教师选派

根据培训师资选择原则,选派包括政府安全生产专家等在内的培训教师8名,老、中、青比例为3:2:3,教授、副教授、讲师比例为2:4:2,全部具备现场实践工作经历。此外,配置班主任1名,负责培训管理。

(三)培训教材及教学手段

针对培训特点,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培训方案准备培训课件。此外,一律要求多媒体教学,采用互动交流、授课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

四、结论

海洋油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方案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海洋油田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闵进.深化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5.

[2]杨顺,等..石油企业如何有效开展安全培训[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

[3]戈莉.探索如何提高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8.

[4]张庆国.打造优质培训教师团队 提高石油企业培训质量[J].石油教育,2011,3.

作者简介:徐春碧,硕士、副教授,现从事石油工程教学与研究。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2

[关键词] 内科;医护人员;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c)-0163-02

为更好地完成对老干部院前急救工作,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应充分地利用军医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军队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和轮训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1-2]。进行内科医护人员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干休所内科医护人员院前急救水平、急诊救治知识、服务和沟通协调能力,推动干部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3-4]。现将本院内科医护人员培训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4月内科医护人员40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19~48岁,平均(31.6±5.0)岁;学历:中专10例,大专8例,本科及以上22例;内科医护人员培训2个月196课时,共计8周的内科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和临床实习。

1.2 方法

1.2.1 老年患者心理特点 老年肺炎、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对病情和预后过分担心,在心理上呈现不同样式的变化,易出现紧张、焦虑、自卑的心理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生存质量。患者因病情复杂多变和反复迁延,增加了治疗的不可预期性,心理预期可能和临床治疗效果无法吻合,使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方面的依从性较差,同时临床治疗的不遵从又会影响治疗效果,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正常治疗。患者心理上的各种变化,加上病情进展期间内分泌的变化,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规律。患者年龄较大,很少与社会交流,害怕周围人群的歧视,接触面相对变窄,在心理上出现较大落差,无法适应,一旦与家人关系不融洽,很可能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出现较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出现抑郁症。

1.2.2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护理:患者应采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还可适当摇高膝下支架,床尾放置一个软枕头,垫在患者的足底,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资料显示,采取半卧位不仅可以加强对患者的定期翻身和叩背,且可以降低误吸和反流,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效吸痰护理:通过多年护理经验总结一套排痰程序,主要包括雾化吸入药物、变换患者、翻身叩背、应用震痰机进行排痰。注意进食后30 min内不能吸痰,防止造成误吸。掌握正确的吸痰时间和吸痰操作,既要做到有效吸痰,又要减少吸痰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

1.2.3 高血压患者护理 主要是鼓励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饮食上注意减少盐的摄入,按照国际标准每日摄盐量≤6 g,遵医嘱服药,避免遗漏服药导致血压不稳。鼓励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优质的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漫步走、打太极拳,根据自身条件决定运动的量和次数。

1.3 观察指标

1.3.1 医护人员知识考核情况 主要是对培训前后的医护人员医患沟通基本知识、患者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理论知识的考核情况进行比较。

1.3.2 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 参照“院前急救知识综合评价量表”对内科医护人员培训前后的院前急救知识、院前急救态度、院前急救行为、院前急救环境等进行评价,每项指标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医护人员的知识考核情况

培训后医护人员的知识考核结果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

培训后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均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干休所的老干部是主要的病例来源,由于老干部是个特殊的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所以医患沟通尤为重要[5-6]。干休所接诊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处于高发,多是内科急诊病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出血、脑血栓等,针对这类患者院前急救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而且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院前急救是一项长期的措施,通过建立和完善整体责任包干制,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找寻院前急救患者的最佳治疗模式,明确医护工作职责,改善医疗服务,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为老干部患者提供安全、满意、优质的医疗服务。院前急救的目的是要求医护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最大可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治愈患者的内科疾病,消除或缓解患者心脑血管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和生存率。院前急救过程中还会出现风险事件,在接待和抢救患者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性问题[7-8]。抢救时老年患者往往对于抢救环境不是十分了解,通过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快速进入抢救状态和做好角色转换准备,尽可能安排良好的抢救环境,保持患者稳定的情绪,医护人员还要自我介绍和安慰患者,并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沟通[9-10]。笔者通过分析本院内科医护人员40例的临床资料,主要是以急救环节为突破口的急诊流程再造,制订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急救流程,在充分做好人员、物资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协调指挥、合理分工,各组密切配合,工作重点明确,相互衔接和补充,迅速救护患者,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达到接到现场呼叫电话到医院医疗人员出车时间为5 min内,从患者进入急救车到完成伤情评估、分类5 min内完成,从分类编号结束到患者分流完成5 min内完成的标准,结果表明,培训后医护人员知识考核结果和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均明显优于培训前。

综上所述,加强内科医护人员培训,可以提高医护人员院前急救业务水平和素质,进一步完善干休所院前急救工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沈琼,余艳.层级培训在消化内科新护士带教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22-223.

[2] 张健,刘玲玲,刘力戈,等.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内科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病案,2011,12(2):65-66.

[3] 何晓峰,张存泰,刘文励,等.内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在客观结构临床考试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1):1403-1404.

[4] 陶怡,陈瑞林,徐米清,等.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319-320.

[5] 袁克莉,邹扬.内科标准化病人的选择及培训[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2):1553-1554.

[6] 王秋兰,朱建坤.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其在内科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96-98.

[7] 刘君芹,曹青,薛晶.心血管内科低年资护士专科强化培训模式及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8,23(5):48-50.

[8] 赵桂黔,詹海涛,张白燕,等.以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培养医疗专业学生临床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9(1):91-92.

[9] 曾勇,姜林娣,赖雁妮,等.标准化病人连续工作的时间对OSCE评分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07,5(2):93-96.

[10] 支晓,何文英,马骏骥.消化内科新进护士培训方法探讨[J].河北中医,2010,32(6):955-956.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3

关键词施工企业HSE管理体系问题 对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SE system audit in the course of the operation of HSE management system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management,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proposed management measures.

Countermeasures of enterprise HSE management system of ke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3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施工企业HSE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随着业主生产辅助活动与主业的逐渐脱离,施工企业作业活动已渐渐渗透到业主生产经营活动的诸多方面,其HSE管理状况和现场表现将会直接影响业主的整体HSE业绩。笔者结合在对施工企业体系审核过程中存在的实践经验,对施工企业进行体系审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管理措施。

1施工企业HSE管理体系运行存在问题

1.1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不充分

在对施工企业审核中发现,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主要体现在业主入厂教育培训,如进入业主生产区域应遵守的劳动纪律,安全纪律等方面,缺乏安全知识、安全防范技能和HSE规章制度的培训学习。其次,在审核中发现,业主对施工企业施工人员实施的培训代替了施工企业单位对员工、临时聘用人员的培训,而施工企业单位的HSE规章制度往往束之高阁,其HSE制度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使得现场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时有发生。

1.2没有针对具体施工项目进行危险源辨识和环境因素识别

施工单位按照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建立HSE管理体系,其目的是围绕作业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一系列管理,提高防范风险的水平,以体现HSE管理绩效的提升。体系建立之初,施工企业建立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清单》往往包揽了将来施工企业所承揽的工程项目存在的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但是没有对具体所在施工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危害因素分析和环境因素识别。如:某储罐公司承揽了储罐本体预制、安装施工任务,但在提供的《危险源清单》中辨识了中毒等危险因素,在《环境因素清单》中辨识了污水排放等与施工活动无关的环境因素。

1.3HSE记录管理不系统、不规范

“做你所写的,记录你所做的”,这是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本要求。策划、建立HSE管理体系时组织根据其施工活动需形成相关的程序、制度,每个程序都附有一个或几个记录表形式,是证实程序文件得到有效实施的证据。但是在体系审核中发现,项目部在记录管理上缺乏追溯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在审核过程中某些项目部在接受审核时HSE管理人员将HSE记录集中提供给审核员,并向审核员交代说所有的记录都在这里,并没有按照标准条款的要求,审核员需要哪方面的记录就提供哪方面的记录。有时提供的HSE记录不能涵盖所有的HSE管理活动,没有按照标准要求对HSE体系运行过程所形成的记录分门别类予以标识、保存和系统化管理,从提供的HSE运行记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如:管理方案缺少公司领导审批而影响其实施的可信性;项目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清单及是偶那个场所职业危害告知缺少作业人员的签字。某些记录管理活动的客观证据不足以体现本单位的管理活动的实质,如内审记录、数据分析等知识应付审核的需要,对于HSE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成为纸上谈兵。

1.4HSE管理制度不切实际,与施工现场的作业活动不相符合

在现场审核时发现,尽管按照要求建立了《HSE管理程序》、《HSE管理制度》,但多数单位提供的管理制度和程序文件是套用相似的文件,更有甚者将与其自身风险活动无关的程序和制度也加以套用,业主管理不严格的单位项目部此种现象尤为突出。如:某些项目部提供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清单》中无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及其管理,但在管理制度中将危险化学品管理程序描述的非常详细和具体;在风险管控方面,对一些比较简单的施工作业活动,提供出的管理制度内容繁杂,可操作性差;而对于一些与作业活动有关的的风险却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予以控制。

1.5应急演练针对性不强

在审核中发现,部分单位通过工作危害分析辨识了重要危害因素,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但是在施工过程控制时为了赶工期、赶施工进度,没有组织应急预案的培训和相关知识的教育而直接组织施工;有的项目尽管组织了演练,但是演练培训记录没有针对性,不符合施工现场的实际,如:项目部提供的110米反再框架安装施工中《重要危险源清单》中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这两项是风险值最高的两项,但是提供的演练记录却是“消防应急预案演练培训”记录,在施工过程就控制中没有针对高空坠落造成的人员伤害进行演练,会造成风险控制措施不到位,更谈不上应急设施配备了。

1.6施工现场的HSE监督检查流于形式,PDCA循环管理方法运用不到位

经过对施工企业历年发生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由于违章作业、现场缺乏有效安全监管而导致的事故占80%,主要表现在施工行为不规范,随心所欲;施工前安全条件确认不彻底;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隐患不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等。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员工的习惯性违章依然存在;二是施工现场的管理者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存在走马观花,一看了之的态度。在审核项目部的检查记录中存在着“一切正常”的记录,没有具体记录具体的检查内容是什么,每次综合性的HSE检查针对性不强。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只在记录中登记上“已整改”,没有将检查问题进行阶段性总结,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发生问题的管理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以避免重复发生,就是论事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按照体系要求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PDCA循环管理,也就不能实现持续改进的管理要求。

1.7体系运行侧重安全,环境和健康环节薄弱

通过对施工企业的审核中发现,提供的HSE记录中安全方面的记录相对全面,但是能够提供的环境和健康的记录很少,这就反映出各级管理人员的环境和健康的管理理念没有充分融入到管理活动中,在多数人的观念中还是重视安全的内容会多一些,不能全面反映两个体系运行的整体情况。

2施工企业HSE管理体系运行控制对策

2.1加强HSE教育和培训

项目部开展有针对性的HSE教育,教育内容包括:从事本岗位作业必要的安全知识;机具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文明施工基本要求和劳动纪律;本工种容易发生事故的环节;部位及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岗位主要危害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的相关内容等。项目部应结合施工现场特点,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HSE教育,可以分为入场教育、班组安全活动、专项教育、现场专题会等多种形式。

2.2完善制度及程序文件

HSE管理的核心就是对其策划的都作业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管理。这项工作的前提以满足法规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前提,编制符合企业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导制度、程序。完善责任连带制度,通过执行连带制度,确保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要求。完善HSE教育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应规定具体详实,以确保全体员工均能得到HSE方针、政策、法规和职业健康、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并经考核后方可上岗工作。要完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建立安全控制措施与意外及紧急情况时的应急预案,加强与现场作业的相关方协作,共同管理施工现场安全工作,有效控制不同施工作业活动的风险。

2.3强化加强现场HSE检查

按照体系文件要求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专业检查和综合性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开具不符合项报告单,督促被检查单位限时整改,并做好信息反馈、跟踪验收工作。检查组织部门及时将检查结果记录备案,以证实其遵守国家和安全规章制度。同时,定期组织召开会议落实对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以提高自主管理的水平。

2.4开展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演练

施工单位根据承揽的项目实际情况辨识评价处重要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根据辨识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在进入施工现场作业前组织应急演练,以提高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现场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演练结束后,组织相关人员对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继续拧评估,及时修订并完善应急预案。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4

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省、市、国控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要求为指导,以创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为首要目标任务,以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系统建设。为强化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现安全生产目标,保障员工生产、生活安全,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为公司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特拟定2021年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2021年公司将继续把安全生产、职业健康、消防管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公司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效益”和“零起点”安全管理理念,持续深化开展“讲形势、讲任务、讲责任”三讲活动,增强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担当意识和本领意识,坚持 “安全管理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和应急救援到位”的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五到位”落实要求,通过安全文化和精益安全宣教培训营造公司安全文化氛围,调动职工全员参与安全生产积极性,持续改善公司安全生产、职业健康与现场管理绩效,有效控制工伤、职业危害事故发生,持续为公司创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安全职责,使安全工作做到“职责明确,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为实现2021年公司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而努力奋斗!

一、全年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安全生产目标:

1.安全责任书签订率100%

2.全年工伤死亡事故为零,重伤事故为零,轻伤及轻微伤事故控制在2%以下。

3.排查治理重大事故隐患,确保隐患整改率达到100%,一般事故隐患整改率96%,加大监督检查、安全巡查力度。

4.事故结案率达100%,事故责任人处理意见落实率100%

5.特种设备检测率达100%。

6.加大对设备安全工作的管理,设备按期进行维护保养,重大设备责任事故为零。

7.职工安全及职业健康知识培训率达到95%。

8.改善工作条件, 现场职业卫生检测合格率100%,职业病发生率为零。

9.严格按照“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复工安全。

10.杜绝环境污染事故。

11.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零。

12.选择合格供应商,采购产品合格率100%。

13.确保年度安全投入足额保障。

14.“安全生产合格班组”创建率达到90%

15.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16.上岗员工安全培训覆盖率100 %

17.加强公司门面营业房的安全监管力度,加大监督检查、消防安全巡查。确保安全隐患按期整改率达到100 %,火灾、较大人身伤害事故为零。

二、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完善安全组织和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并保障有效实施。

1、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指示,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明确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的目标责任制管理,与部门、车间、个人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并实行属地管理原则“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违章,谁负责”的管理原则,层层落实,加强监督,严格考核。

2、切实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严格执行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治理管理制度,确保作业活动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认真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对照《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消防法》完善与本公司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记录台帐。按时完成、改进各项工作。

3、严格执行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责任,保证完成公司交代的安全任务,做到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的认真落实。

4、强化现场安全管理,认真抓好特种作业的管理,严格遵守审批程序,加强作业过程监控,加大监护力度,节假日和特殊时期作业本部门、车间领导必须坚守现场,确保作业安全。

5、合理进行工作安排,加强协调、沟通,抓好跨区域作业、交叉作业、工作变动时段的管理。

6、严格按照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组织开展综合、专项、节假日等各种安全检查活动,发现隐患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及时整改。并将隐患整改情况备案。

7、严格执行外来公司进行施工、维修过程中的安全协管规定,明确安全生产条款和责任,并加强监督。

8、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开展生产现场职业危害检测,定期组织接害职工进行身体检查,协助上级防疫部门做好职业病的检查防治工作,并根据岗位实际情况对生产岗位提出职业病预防性建议。

9、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例会,总结安全生产工作,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整改与预防措施,交流安全工作经验,传达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布置有关安全工作,通报安全检查情况。

10、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要求确保排污达标。

三、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

切实加强安全宣传、培训工作,让安全意识深入到广大干部职工的心中。

1)组织领导员工进行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熟悉、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和自我防护知识,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做好员工安全培训记录。

2)对换岗、转岗、复工人员,相关部门要进行安全技能和岗位操作方法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并且建立相应的安全培训记录。

3)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对特种作业人员按国家规定开展专业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定期进行复审,做到持证上岗。

4)使员工能够熟练掌握小型工伤的紧急处理措施,将伤害控制在最小程度。

5)使员工能够熟练的使用劳动卫生防护用品,降低职业病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6)使员工能在突发事故中正确熟练地采取自救和互救措施。

7)通过各种形式(警示牌、宣传栏、标语等),使员工明确自己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明确在危害发生时的救护措施。

8) 定期组织消防应急演练(灭火、逃生)。

9)完善车间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提高车间的应急响应能力。继续修订应急预案,除公司组织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外,车间对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每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及自救能力。

四、认真开展特种设备年检工作及加强配电房用电安全管理工作

1、公司现有特种设备行车11台、叉车2辆,除一辆3吨叉车较新且性能良好外均已老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开展特种设备年检,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尽快整改,确保能安全使用,确保不出安全事故。

2、公司配电房关联着厂区生产、办公用电及门面房的正常用电、安全用电,加强配电房的用电安全管理非常重要,确保用电设备的良好运行,也是确保公司安全用电、正常用电的前提保障,5月份进行配电房的高压预试检测工作,确保配电设施正常、安全工作。

四、深入开展好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工作

根据公司安全生产现状,确定出2021年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岗位、重点部位,完善各类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加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力度。严格按照国控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要求,开展各类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排除安全隐患,严格按照各项法律法规规定强化专项整治。

1、认真开展公司级季度安全检查、巡查和专项安全检查,车间每月组织进行安全自查自纠,班组坚持班中的安全检查,车间领导、班组长加强日常安全巡查。

2、坚持做好各种隐患的排查,防患于未然。要把无事当有事,无中找有。排查隐患最重要的是要细致,慎之又慎,正如公司提出的精细化管理一样,不采取细致全面的方法、手段,就可能对问题视而不见,就可能对发现的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安全生产是动态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可能又会出现,一定要彻底执行全员排查隐患的长效机制,去解决问题。

3、加强对岗位现场的安全管理,及时查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现象,最大限度降低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部门、车间生产工作正常运行。

4、加强公司门面营业房的消防安全检查,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安全巡查,确保安全。

5、加强设备科日常安全隐患巡查工作,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及时组织有关部门整改,发放隐患限期整改通知书,暂不能整改的,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6、继续严格落实预案演练计划,充分有效发挥演练作用,提高员工抢险自救的能力;并加强对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确保紧急情况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7、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督查检查工作,完善安全大检查工作制度。

五、继续做好员工安全、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贯培训工作,倡导“以人为本”安全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导向,让员工树立正确、健康的安全观,提高员工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氛围,实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转变。提高工作主动性,弥补安全生产被动管理的不足。全员安全综合素质是影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核心因素,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全面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促进全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思想,组织开展好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和“安康杯”竞赛、“安全生产法宣传周”以及“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等活动。

1、安全培训,首先是安全意识培训,其次才是安全技能培训,培养员工与管理层的合作态度,放在安全意识教育之前,也就是靠培养员工的合作态度来逐渐培养其安全意识。

2、督促车间、班组开好安全会;适时提供安全信息和安全指导工作。使员工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和加强,做好人的本质安全管理工作。

3、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有关安全生产法规、法律及安全生产知识,做好新员工上岗及调换工种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事故的发生。

4、每年组织两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使每位职工熟练掌握消防安全知识,熟悉灭火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

5、深入开展好“安全月”和安全生产竞赛活动。充分利用好6月份的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通过悬挂安全宣传条幅、公司LED显示屏、张贴安全生产标语、公司《安全简报》、“郑勘安全”微信群、安全专题板报、观看安全教育视频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达到以月促年的目的。提高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引导部门、车间建立安全文化理念,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将安全生产与保公司稳定、和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6、强化对外来维修、施工人员的管控、和管理力度,实行进厂前安全教育,施工过程现场监督、监管,对施工周期较长的进行每周一次安全例会。避免因监管不到位造成安全事故。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5

 

序号

培训班名称

培训对象

培训内容

人数

天数

时间

地点

主办处室

1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保密工作培训班

厅机关各处室、直属机构、各直属单位保密工作人员

保密业务知识及警示教育

55

1

9月

济南

办公室

2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政务公开工作视频培训班

厅机关各处室、直属机构、各直属单位、各市生态环境局政务公开工作人员

政务公开工作新要求,依申请公开办理要求

75

0.5

9月

济南

3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档案工作培训班

厅机关各处室、直属机构、各直属单位、各市生态环境局档案工作人员

档案工作相关业务知识

75

2

6月

济南

4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政务信息写作培训班

厅机关各处室、直属机构、各直属单位、各市生态环境局政务信息工作人员

政务信息编报方法、技能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60

1

5月

济南

5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审计工作培训班

厅机关各处室、直属机构、各直属单位,各市生态环境局审计工作人员

培训审计工作有关要求,通报厅内部审计工作情况,介绍国家重大政策跟踪审计和省级预算审计工作情况等

70

2

6月

济南

6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环境信访业务培训班

厅机关各处室、直属机构、各直属单位、各市生态环境局信访工作人员

环境信访业务

90

3

8月

滨州

7

全省生态环境科技和清洁生产管理培训班

各市生态环境局负责生态环境科技和清洁生产相关工作的负责同志及工作人员

清洁生产相关法规政策、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清洁生产的计划、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实地调研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先进案例,解读国家和我省生态环境科技方面的政策措施

80

2.5

7月

威海

综合处

8

全省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培训班

各市生态环境局负责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的科(处)室负责同志及工作人员,厅机关有关处室、直属机构、有关直属单位工作人员

国家和我省环境经济政策、生态环保产业、环境与健康有关政策措施

60

2

6月

济南

9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培训班

各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规划工作的科(处)室负责同志及工作人员,厅机关有关处室、直属机构、有关直属单位工作人员

解读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安排部署工作任务

65

2

8月

威海

10

全省生态环境法规与标准培训班

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法制、执法、水、大气、环评、标准管理的工作人员

新发布的法律法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执法实务,国家和我省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新发布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

260

2

10月

济南

法规处

11

第40期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培训班

部分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主要负责同志

我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与总体思路;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内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环境管理实务;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技巧等

60

5

9月

威海

人事处

12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人事工作培训班

各市生态环境局分管负责同志、人事科(处)负责同志,厅直属机构、各直属单位人事科负责同志

干部任免、考核、监督、工资等业务,干部人事方面新文件、新政策、新要求解读

60

3

8月

青岛

13

全省环保资金项目管理培训班

各市生态环境局财务审计科(处)主要负责同志及工作人员,水、大气、土壤等业务科(处)负责同志

国家及省有关资金项目管理政策规定解读,环保资金项目储备库建设调整、项目安排、年度实施方案编制、绩效评价等具体程序及工作要求,资金项目审计检查发现问题防范等内容

80

3

9月

威海

财务处

14

全厅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培训班

厅机关各处室、直属机构、各直属单位财务人员

国家及省关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会计制度、会计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最新政策规定解读;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及部门预决算报告编报的具体工作要求;近年来巡视、审计发现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60

3

6月

淄博

15

排污许可及总量减排管理人员培训班

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排污许可管理的工作人员

部分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常见问题典型案例及审核整改要点(一期)

180

1.5

11月

待定

总量处

16

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总量减排管理的工作人员

总量减排核算要求(二期)

180

1.5

11月

待定

17

环境统计数据审核技术培训班

各市生态环境局负责环境统计的工作人员

环境统计数据审核技术要求及内容

70

4

4月

网络

18

环境统计业务培训班

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环境统计的工作人员

环境统计报表制度、数据填报及软件系统要求及内容

200

1.5

11月

济南

19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和指标体系培训班

申报国家或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的科(处)负责同志

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和指标体系;国家和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和指标体系

100

2

10月

威海

生态处

20

水生态环境管理业务培训班

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水生态环境管理的工作人员

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业务;水生态环境保护业务;“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考核要点解读

198

2

待定

待定

水处

21

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储备库建设培训班

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储备库建设的工作人员

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储备库建设相关政策,有关工作要求、工作程序等

300

0.5

3月

网络

大气处

22

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培训班

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处)工作人员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任务、要求等

189

2

4月

网络

23

全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培训班

各市生态环境局分管负责同志,相关业务科(处)室主要负责同志及工作人员

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要求

53

1

8月

济南

24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培训班

各市生态环境局分管负责同志及有关工作人员,重点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有关工作人员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规程、技术知识和形势任务;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履约形势、政策法规、备案管理要求等

177

2

9月

济南

气候处

25

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培训班

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同志,业务科(处)室负责同志及工作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解读及有关土壤污染防治文件培训;“十三五”规划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评估总结;净土保卫战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十四五”规划土壤污染防治及项目库建设培训

320

3

9月

青岛

土壤处

26

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培训班

各市生态环境局分管负责同志,业务科(处)室主要负责同志及工作人员

《山东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和《山东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方案》,化工集聚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工作;“十三五”规划地下水污染工作评估总结;“十四五”规划地下水污染防治及项目库建设培训

80

2

7月

东营

27

全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培训班

各市生态环境局分管负责同志,业务科(处)室主要负责同志及工作人员;部分承担国家和省相关试点工作的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厅土壤处(农村处)、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专班、执法局、省生态环境规划院有关工作人员

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十三五”规划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评估总结;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十四五”规划,重点是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项目等内容

80

2

5月

威海

28

全省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及重金属环境管理培训班

各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固体废物、化学品和重金属管理的相关科(处)、固管中心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

固体废物与化学品、重金属环境管理工作要求和业务知识

100

2

6月

济南

固废处

29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培训班

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辐射监管的工作人员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核安全文化、核技术利用辐射防护安全监管行政执法及案例、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系统运用等

100

1.5

6月

济南

核与辐射处

30

全省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培训班

各市生态环境局、部分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环境应急管理的工作人员

环境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与典型案例分析、舆情应对处置技巧与典型案例分析

170

4

4月

淄博

应急与

舆情处

31

全省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人员培训班

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工作人员,有关市、县(市、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负责环评审批业务的工作人员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技术导则、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政策等内容

220

2

9月

济宁

许可处

32

全省辐射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人员培训班

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工作人员,有关市、县(市、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负责环评审批业务的工作人员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技术导则、辐射类项目环评审批政策等内容

120

1

9月

济宁

33

全省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人员培训班

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7市生态环境局或行政审批服务局负责海洋工程环评业务的科(处)室负责同志、技术评估人员,7市所辖涉海县(市、区)负责海洋工程环评业务的管理人员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围填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内容

60

1

10月

青岛或

烟台

34

全省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管理和技术培训班

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及驻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相关监测管理和技术人员

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管理和技术知识讲解,现场实践培训

120

3

4月

淄博

监测处

35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培训班

参与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人员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政策规定、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业务流程和工作要求、督察工作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120

3

4月

济南

督察办

36

省生态环境厅直属机关处级干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

厅直属机关处级干部(参加省直机关处级领导干部学习班的除外);厅直属机关各基层党组织委员会委员、党务联络员

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

160

3

5月

济南

机关党委

37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

党建工作培训班

各市生态环境局党组负责同志、各基层党组织负责同志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学习教育,党章专题学习,开展红色教育

75

7

9月

待定

38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党务、纪检干部培训班

各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分管党务、纪检工作的负责同志,厅机关各处室、直属机构、各直属单位党组织党务、纪检干部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学习教育,党章专题学习,党建、纪检监察工作实务

100

3

10月

待定

驻厅纪检监察组、机关党委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6

关键词:信息化应急培训;应急人才;定位;对策

信息化战场,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战斗力,以至于人与武器结合等因素组成的战斗力中,信息主导为核心,技术为牵引,先进军事理论和军事素质塑造为内涵,加快培养胜任信息化应急作战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院校应及时调整和确定新的信息化应急人才素质、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战略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适应院校转型,创新院校应急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信息应急视野和创新意识新型人才。

一、院校信息化应急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信息应急培训的认识不一,存在惯性意识

院校信息应急培训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效益显现慢,军队职能部门和人员对信息应急培训工作的认识需要经过观望、参与、支持到迫切需要的提高过程。对于信息应急培训工作认识还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到院校信息应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没有完全从微观管理的范畴中挣脱出来;其所拥有的院校信息化应急培训管理权力仍然过于集中,自然院校也就难以充分彰显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于创新院校应急培养模式。

(二)院校信息应急培训思想观念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不相适应,整体规划缺乏

院校信息应急培训缺乏整体发展战略、系统规划和对信息应急培训的有效整合,信息应急培训共享程度低。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成体系开展建设,各自为政、自主建设,导致信息应急培训重复建设、共享困难,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传统作战理念和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信息应急培训“信息为主、体系取胜”的观念尚未完全确立,认为信息应急培训能力建设是主管部门的责任,自身建设就可以了,主动作为的思想意识缺乏。院校信息应急培训机制仍未充分发挥其本应具有的作用,自我发展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未感受到信息时代带来的压力、动力和活力。

(三)信息应急培训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院校信息应急训练始终不能摆脱专业的束缚,缺乏与其他院校开展相应训练的有效举措。获取信息应急的渠道不够成熟,信息应急保障效率不尽人意;基于信息应急体系的网络训练和实战化对抗训练没有展开,信息化应急训练器材和模拟仿真训练设备还比较缺乏,缺乏信息应急挖掘能力,深层次的信息应急得不到充分发挥,决策支持能力、智能化、个性化信息应急能力有待提高;信息化应急环境建设滞后,网络训练手段集成化程度低,功能相对单一,不具备开展基于信息化应急体系下联合处置演练的功能。制约了信息化应急人才能力的形成,以知识为主导的知识服务模式尚未建立,在充分挖掘信息应急需求、帮助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决策或直接解决问题方面有待增强。

(四)培训经费不足造成学员动手能力大幅下降、教员的培训水平不适应信息化的需要

由于院校信息应急培训经费不足,投入到培训方面的经费增加不多或没有增加,导致了培训经费的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了实践培训环节的质量。信息应急学员培训的操作性实验改为演示性实验。教师中不少人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在培训方法及培训艺术、培训经验方面比较欠缺,其培训质量不太尽如人意、达不到学员的期望值。不合理的师生比给教员带来了过重的课时负担,过重的课时负担影响了教员的培训水平,导致了院校培训质量的滑坡。

二、信息化应急人才的定位

信息化应急人才和平时期是“处突、维稳”的生力军,战时是赢得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力量。打信息化战争离不开信息化武器装备,而每件信息化武器装备都是时代科技进步的结晶,操控这些“复杂的巨系统”本身就需要高素质的信息化应急人才人。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但体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无数的节点联线成网聚合而成,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体系应急威力,需要每个节点将功能发挥到极致。更加强调基于信息系统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实时力、精准力、创新力、转化力、强体力”的时代特征。

(一)实时力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7

【关键词】 基层医护人员; 心肺复苏; 培训质量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155-02

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不够,专业人员的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医疗从业人员实施的CPR仍不尽如人意,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2];心脏猝死患者不良预后与复苏过程中实施了质量差的CPR有很大的关系。培训效果的体现就是CPR的质量如何,其指标包括:按压位置、按压深度、频率、按压放松周期、通气频率与通气量等。基层医护人员在社区服务的第一线,第一时间接触患者,必须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加强基层医护人员的救护意识、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3],国内许多专家采取了不同的培训方法,现综述如下。

1 基层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普及的现状

本市急救中心依托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除完成玉林市城区和周边院前患者的急救工作外,有相当部分的工作量是对乡镇卫生院危重患者的抢救与转运工作,对乡镇医院急救技能水平比较了解,所以从2009年将培训的重点工作放在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培训上,尤其是心肺复苏技术。

目前基层医护人员掌握心肺复苏知识普遍较差,杜丽鹏等[4]经过调查认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心肺复苏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差,合格率低仅为8.33%和12.50%;徐俊[5]调查只有41.6%的乡镇医师了解心肺复苏知识;高玉凤等[6]和李国明[7]认为乡镇医院护士对心肺复苏新理论掌握普遍较差;笔者通过对本市7家乡镇医院450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结果:掌握心肺复苏术操作只有36%,与国内专家调查结果相符,因此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急救技能的培训极其需要。

2 基层医院医护人员CPR考核错误原因分析

2.1 颈动脉判断错误原因

考核基层医院医护人员450名,劲动脉单项合格279名,合格率62%,与文献[8-10]的研究相符。判断错误主要原因是:判断时间不够或超时;触摸位置不准确;手指不规范等。正确的操作是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的第一指节的指腹触及气管正中相当于喉结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凸肌前缘凹处,触压颈动脉,手指放于与颈动脉垂直方向,判断时间5~10 s为精准。

2.2 胸外心脏按压错误原因

胸外心脏按压主要问题是按压过浅和手法错误,在接受考核的450名医务人员中,有274名该项目被扣分,占61%,与黄素芳等[9]的研究相符。影响胸外心脏按压质量相关要素包括按压定位、按压者姿势、胸外心脏按与人工呼吸的比例(30∶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不少于5 cm,即挪度安妮心肺复苏模拟人按压深度提示绿灯闪亮,考核中单因素错误率不高,如定位错误主要是按压部位移位;按压者姿势错误为两肘关节松动、按压冲击或用腕部力量;按压频率140次;另一影响按压品质的重要因素“每次按压放松时胸壁要求充分回弹”,按压没节奏。

2.3 有效开放气道错误原因分析

在考核中,开放气道不正确占81%,与应菊素等[11]的研究相符。主要原因是:手法错误,气道没打开;右手或第二指关节压迫下颌部软组织或气管正中部位,这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平时操作少有关。开放气道利用仰头抬颏法或在检查义齿时,应把左手小鱼际肌放在患者前额稍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处,向上抬颏,使鼻尖、耳垂与地面成一垂直线,切忌下压下颌骨掰开口腔。

2.4 有效人工呼吸错误分析

在450名人员考核总结中,口对口人工呼吸错误原因主要是:吹气量不足、不捏鼻子、漏气、使胸廓不起伏,尤其在第一和第五循环更明显,这与齐卫国等[12]的研究的记录相同,造成失败的原因在第一循环主要是气道开放不完全,第五循环主要是施救者疲劳,不能达到人工呼吸持续吹气1 s以上和有效气体量使患者胸廓起伏。在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时的错误,主要是:CE手法错误、气道没打开,先扣面罩再打开气道致使气道不完全打开和面罩不扣紧漏气等。

3 影响医护人员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的因素

3.1 急救意识

学员学习的动机及态度决定了其培训效果的好坏[2,6,13],基层医护人员经常认为,抢救是大医院的事情,危重患者入院马上转院,或认为心肺复苏简单,使用率不高,在培训时不积极练习,认为流程熟练就行,结果是“一说就会,一做便错的窘境”[14]。

3.2 工作环境与接受培训

江淑聘等[8]和蒲晓煜等[15]认为,急诊科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考核成绩要高于其他科人员,这与他们在急诊科的工作环境,经常经历抢救,接受CPR培训,应急能力较强有关系。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因抢救危重患者机会不多,实际操作机会较少;设备不足、缺乏心肺复苏模拟人;接受培训机会较少等。

3.3 培训间隔时间对CPR测试成绩的影响

齐卫东等认为[12]和蒲晓煜等[15],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后6~12个月,对其进行复试,结果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实施。因此培训间隔时间对心肺复苏培训质量有影响。

3.4 培训方式

国内许多专家研究认为不同的培训方式对培训效果有影响[16-18]。本院急救中心从2009年起,将对乡镇医院医护人员急救技能培训纳入到工作计划中,每年有计划对一些对口支援卫生院进行培训,但从每次危重患者转运了解,急救技能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从2011年开始,使用PDCA管理的办法进行培训,首选进行30~60 min的多媒体理论讲解,再进行动作分解,注意点说明,然后是整个流程连贯性的示范,再让学员提问后,练习2个学时后考核,同时相隔4~10个月后再进行复查和第二循环的培训,结果学员的心肺复苏掌握在86%以上,较以前的培训效果更好。

3.5 施救者疲劳可影响心肺复苏效果

在450名医务人员考核成绩中,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被扣分的项目,是按压深度不够、位置移动和吹气漏气、潮气量不足,主要在三、四、五循环操作中,第五个循环更明显。这与Ochoa等[19]和Ashton等[20]的报道相符。Ochoa等[19]还报道连续胸外心脏按压成功率第1分钟为79.7%,第2分钟为24.9%,第3分钟为18%,第4分钟成功率为17.7%,因此疲劳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技能掌握不高,与很多因素有关,目前培训不足、急救意识缺失、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培训教材、缺乏CPR技能评价与长期培训效果评价机制较为突出,而CPR的培训是长期坚持的过程,规范CPR培训与复训,只有连续的复训才能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才能使基层医护人员急救意识及急救技能得到提高,因此在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培训的同时,探索使用PDCA的管理方法,对每次培训结果进行确认,对不适宜的培训方法进行改善,进入下一个循环的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基层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CPR技术。

参考文献

[1]赵玉兰,孟凡山,戴冬梅.我国心肺复苏术培训的现状及展望[J].护理杂志,2009,26(6B):25-26.

[2]杨正飞,黄子通.如何改善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2):1139-1143.

[3]王长远,孙长怡,秦俭.基层医师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研究[J].医学综述,2011,17(25):2378-2379.

[4]杜丽鹏,张海燕,王建林,等.基层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调查与培训效果保持[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2):262-263.

[5]徐俊.乡镇医师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18-19.

[6]高玉凤,杨磊.乡镇医院护士心肺复苏知识更新情况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65-66.

[7]李国明.医务人员CPR操作现状的调查[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6):2417-2420.

[8]江淑聘,全小明,邓少娟.护师心肺复苏考核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8): 2053-2056.

[9]黄素芳,郑丹莉,全薇,等.低年资护士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考核精准性评价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8):2292-2293.

[10]黄素芳,王芳,胡友珍.单人徒手心肺复苏培训的难点和重点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7):27-29.

[11]应菊素,郑小伟.43名护士单人心肺复苏操作精准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3):62-63.

[12]齐卫东,房兆国,汪翼.影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分析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8(10):20-23.

[13]罗丽云,王彦.影响临床护士掌握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新知识,2009,19(3):191-193.

[14]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1668-1669.

[15]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J].护理杂志,2009,26(14):35-37.

[16]姜金霞,彭幼清,马素芳,等.上海市一二级医院临床护士心肺复苏技能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6):1093-1096.

[17] Heidenreich J W,Berg R A, Higdon T A,et al.Rescuer fatigue:standard versus continuous chest-compression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J].Acad Emerg Med,2006,13(10):1020-1026.

[18] Steen P A,Kramer-Johansen J.improving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 GuaIity to ensure survivaI[J].Curr Opin Crit Care,2008,14(3):299-304.

[19] Ochoa F J,Ramalle-GOmara E,Lisa V,et al.The effect ofrescuer fatigue on the quality ofehest compressions[J].Resuscitation,1998,37(3):149-152.

[20] Ashton A,McCluskey A,Gwinnutt C L.Keenan Aid Effect ofrescuer fatigue on perfcormance of continuous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s over 3 min[J].Resuscitation,2002,55(21):151-155.

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篇8

[关键词] 领导干部;应急意识;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 D0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1-0076-04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出频发的趋势,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具备临时性、突发性、危害性大、易演变等特点,如果不加以积极应对或应对不当,政府都会非常被动,这对领导干部的应急意识与应急能力是一个考验。[1]在我国,领导干部掌握着较大的行政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其意识和决策往往起关键性作用。

一、分析框架与研究设计

(一)分析框架

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一般认为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领导干部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瞬间会对突发事件原因、处理预案以及行动计划有一个综合认识,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应急意识。意识具有个性化特点,意识决定行为。换句话说,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意识不同,就会决定你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不同的领导在面临同一突发事件时,因意识的差异采取的行动自然就会不同。

研究过程中,问卷设计了“突发事件对领导干部的意义、领导干部处理突发事件的喜好方式、突发事件对于领导干部的最大挑战”等问题,按照处置突发事件的五个阶段——预警、保障、响应、应急恢复和行政问责,分别对领导干部的应急意识进行了考查。此外,考虑到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一个综合系统,除了要考虑领导干部的主观意识外,还要分析客观事实和社会因素,所以增设了主观问题,在问卷中增加了专业知识和有关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等相关问题。

(二)研究设计

课题主要以某省城管、公安、卫生、计生等4个领域的领导干部为研究对象。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这些部门都是与民众直接打交道的政府部门,他们的领导干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积累了较多的实际经验;其次是这些政府部门涉及的领域都是社会矛盾的高频爆发区,领导干部在处理突发事件中需要倾注更多的知识和精力。因而,这样的问卷调查更能凸显领导干部应急意识的水平和应急能力的实际状况。

问卷调查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在每类机构中随机抽取400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1260份,有效回收率为78%。在回收的1260份问卷中,男性1080人,女性180人;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占40.5%,40-50岁之间的占50.8%,50岁以上的占7.9%;职务处于科级的占80.2%,处级及以上的占19.8%。

二、领导干部突发事件应急意识的现状分析

问卷调查主要以国家和某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基础,分析结果如下:

(一)关于应急知识储备与预警意识

知识是意识形成的基础,它在人脑中的反映便构成意识。为此,着重考察了领导干部的知识储备情况,包括“所读相关书目的数量、是否清楚预警的级别、如何搞清上报的内容、影响预警的因素和面临困难”等4个问题。调查表明,有17.5%的调查对象没有读过应急管理方面的书籍,读过3本以上的人仅占4.8%。这表明,大多领导干部在应急意识的知识基础存在一定的欠缺。

在将年龄、性别、职务和所读书的数量等四项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时,发现年龄与所读书的数量、质量方面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年龄越大,所读书的数量越少;职务与所读书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职务越高,所读书的数量越多。由此看出,高年龄、低职务领导干部应急意识的知识准备相对薄弱,需要重点提高,

在涉及具体应急知识,尤其是预警问题时,部分领导干部的熟悉程度亟待提高。例如,当问及“应急属于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在几小时内立即如实向省应急指挥中心报告”时,只有53.7%的领导给出了正确答案;问及“应急上报的内容”时,有17%的调查对象没有给出正确答案,另有15%的调查对象不知道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分为几级。

有意思的是,当问及“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哪个因素更为相关”时,6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体制原因,只有16.7%的调查对象认为是危机意识缺乏造成的。这表明,领导干部多将突发事件更多地归因于外界,其中体制问题成为影响政府管理的主要因素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应急预警面临困难的问题上,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信息传递还没有做到及时准确”(18.3%)、“无法对事件发生进行正确的研判导致处理起来不够专业”(14.3%)、“缺乏危机意识是应急预警的主要困难”(4.8%)。其中,信息传递涉及政府管理部门的运作方式,属于机制问题;而后两者均属知识和意识的范畴,说明领导干部已认识到应急意识的重要性。

此外,调查显示,仅有42%的调查对象表示布置过本地区、单位和部门的应急演练,58%的调查对象表示布置过应急法律知识培训和学习,只有40%的调查对象表示应该建立起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并且经常关注相关监测、交流。这表明,领导干部应急预警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应急知识的学习和交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关于应急保障意识

应急保障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的突发事件所作的有针对性的准备,包括知识、方案、物资等方面。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所在省的《地方应急管理条例》为知识基础进行调查,发现只有41%的调查对象表示认真详细学习过相关文件,约10%的调查对象只是象征性的传阅过,大部分政府机关对这类学习没有硬性的考核要求。这表明,目前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相关文件仍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具体方案实施方面,当问及突发事件基本抢险救援队伍的构成时,有90%以上的调查对象选择“公安、消防和卫生”,这与文件规定是符合的。而当问及所在单位有无指定具体的应急处置专业技术方案时,66.8%选择了“有”,但有22.2%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可见,不同单位有关应急保障的工作布置存较大的差异。调查显示,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应急保障工作的成效,如果单位“一把手”重视,应急保障工作就会扎实很多。

另外,分别有76.3%、77.1%和78.8%的调查对象认为应急保障应在财力、医疗和交通三个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有19.8%、15.1%和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急保障在技术、物资保障和专业人员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三)关于应急响应意识

应急响应是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实施环节。虽然在国家和地方的应急预案中,“具体由谁去做,怎么做”都已有明确要求,但当问及“较大或一般的突发事件应由谁负责及果断处置”时,只有46.7%和47.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正确答案,即“省应急指挥中心和当地行政部门”,这说明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不清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承担主体;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应由省长担任总指挥,而这只有67.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正确答案;另外,突发事件一般情况下应由现场指挥部发挥权威消息,但有11%的领导干部选择错误。这说明,在应急响应阶段,不少领导干部对相关政策法规还缺少细致的了解,甚至对一些原则性的规定都没有掌握。

在具体应对过程中,80%以上的调查对象表示作为地区或单位主要负责人,如果正在省里或市里参加重要会议,获悉本地或本系统发生大型突发事件,会请假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这说明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意识已经具备。同时,他们对于依法应对的重要性也有较高的认同感,认为应急法律和应急预案是应对危机的基本依据,处置突发事件前一定要熟知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

当问及应急响应有几个阶段时,93.3%的调查对象将责任追究排除在外。这说明应急响应的主要任务是行动,大部分采取“先处理事件、再追究责任”的做法。但伴随新媒体的兴起,微博会使某个危机事件在瞬间传遍全球,所以问责不及时容易引起更大范围的猜测和质疑,导致更大的“次生灾害”。所以,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应急响应意识,还要适应民众要求,做好迎接行政问责的准备。

应急响应须在正确的决策指引下进行。85.7%的调查对象认为集体决策的力量是影响应急响应最为重要的方面,其次是调动资源的便利、应对外界的能力和专业知识,三者分别为79.8%、67.2和59.7%。由此可见,应急响应中光依靠某位领导个体的认识和能力远远不够,必须汲取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领导中形成整体意识,进而指导整体行动。

在问及“应急响应阶段面临的最大困难”时,21.4%的调查对象认为是协调和动员各方资源,7.1%的人认为是信息。在我国现行政府管理体系中,实行的是经费预算与使用“部门化”,协调资源就变成了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始终存在,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解释就是缺乏统一的意识体系。然而,突发事件的应对不可能由某个部门单独完成,必须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快速、有效地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关于应急恢复意识

应急恢复是突发事件的事后阶段,强调整体秩序的恢复,包括受突发事件影响的相关区域乃至全国民众情绪、心理和秩序的恢复(见表4)。在问及应急管理的恢复模式时,76.0%的调查对象倾向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政府是大包大揽型的全能型政府,但随着突发事件的增多和社会力量的成长,民众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迅速提升,全能型的政府治理模式受到强烈冲击。

应急恢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因为人的心理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此,研究将“应急培训和演练”列在问卷调查中,88.3%的调查对象认为这是恢复重建的必要内容。然而,只有40%的人实际参加过应急方面的专门培训和演练。具体原因有两个:一是不愿意参加;二是没有可参加的相关训练课程。

调查显示,领导干部更加注重社会秩序的恢复,调查中该比例达到63.2%。这主要因为,社会秩序的恢复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否一直是衡量突发事件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的主要标志,因而各级政府尤为重视。但道路、生产的秩序恢复容易,而灾难过后人的心理恢复很难。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很多家庭破碎,其带来的心理创伤可能持续终身。然而,有30%的调查对象却认为情绪类恢复要比秩序恢复来得容易。这是一种不当的应急意识,将误导相关决策。

(五)关于应急意识中的行政问责

问责是客体对主体的过问和监督。应急意识不仅包括如何看待突发事件,而且蕴含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态度、能力之中,包括领导干部如何有效、合适地处理好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因而行政问责是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要想了解领导干部对行政问责的看法,首先要了解行政问责在各单位的具体情况。调查显示,67.6%的调查对象表示单位有行政问责的具体措施,21.6%的人表示没有。

在问责过程中,领导干部如何看待这种监督制约机制是其能否顺利推行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领导干部最为担心的是在问责中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基于此种担心,当问及“更能接受哪种形式的问责”时,选择“内部问责”和“专门问责机构”的比例高达67%(见表5)。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有的问责体系和制度不够健全,容易使领导干部在问责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是领导干部自身缺乏应对问责的经验和方法,特别是应对外界监督和问责的能力还不足。

三、简要结论和应急意识培养的建议

从调研情况来看,领导干部有加强应急管理知识和意识的主观需求,也有基于社会形势变化、公共危机事件发展所引发的迫切需要。如何创新培养方式,强化领导干部应急意识和提升他们的应急水平迫在眉睫。[2]

(一)国家顶层设计和社会层面的推动

培养领导干部的应急意识,需要将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植根于领导干部的神经中。要使之进入领导干部的潜意识层面,可将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意识和能力考察列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要创新普及体系,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创立应急管理的专栏、专门频道,将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来看待;加快培育应急管理类社会组织,建立应急管理志愿者队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3]

(二)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应急意识培训的分类体系

1.在培训内容上加入社会心理学知识。突发事件的发生或扩大与民众心理的变化有着直接关系。例如,2011年10月发生在广东的小悦悦被两车碾压事件之所以在网络上一经曝光,即刻引起全民愤慨,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再如破窗效应,即车窗一旦被第一个人打破,里面的物品很快会被偷光,即使将车子停放市民素质很好的区域。当前网路谣言的快速传播就是此种效应作用的结果。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民众或领导干部类似情绪的影响。[4]而且,除少部分自然灾害类事件具有“突发”特征外,绝大多数公共事件的发生都是上述情绪演变、发酵进而爆发的结果。所以领导干部应急意识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专业救援知识层面上,必须掌握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律,从而及时、有效地遏制、发现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2.在培训方式上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从意识培养的专业角度来说,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意识的形成是克服本我、认清自我和尊重超我的综合过程,不但要求对外界事物的本质有清晰的判断,而且还要善于利用外界来帮助自己调整现有的意识。行为主义学派则认为,环境刺激决定人的行为模式。现有的意识培训主要是围绕实际操作技能、法律法规、应急管理理论、应对媒体的技巧、预防与准备方面的知识、决策指挥与应急处置等方面展开,都是灌输式教育,对领导所处的环境影响甚小,缺乏意识引导和环境刺激。而调查发现,主观意识和所处环境恰恰是制约领导迅速采取行动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培训设计中可适当尝试使用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等培训模式,让领导干部们在体验中学习成长。

3.以“群众上访”小组为例分析小组学习模式在应急意识培训模式中的应用。某地区计生委组织开展一期领导干部应对群众上访的培训班,培训方式以往都是大班化教学,小组学习模式是设立几个12-16人参加的参与式学习小组;传统培训基本采用填鸭式的“台上台下”讲授模式,而小组模式是设立“何为群众上访、上访人员和接待人员的心理特点、上访的情景模拟、上访环境和价值追求、处置策略”等子主题,分别加以讨论,强调互动分享,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小组带领者会对每一个组员充分关注并引导其发言;传统培训中参与者的社会标签化程度高,很多突发事件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很难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述出来,而小组学习模式中有严格的小组规则,保密、真诚、保护是核心规则,个体作为独立的对象,没有身份、地位等标签,只有相同的小组目标,这有利于组员完全放松,可以就有关敏感话题展开深度交流。

4.在应急管理意识培养步骤上。可以按照“日常行为引导—应急意识研究—后续压力排解”的程序进行。在日常行为引导方面在办公区域设立应急通道标识,增设应急管理标语和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内容,把部门网站与相关应急管理网站进行链接,行政会议和党员生活中增加应急管理知识的学习讨论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组织成员;要组织各类专家对突发事件的规律进行研究,特别是非自然类突发事件发生中人的心理规律的研究,形成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意识谱系;在后续压力排解方面,建议建立领导干部特别是一线领导干部定期心理辅导机制,设立心理热线帮助领导干部及时走出心理困惑。定期开展心理问卷测验,及时了解领导干部的心理状态,针对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出现的逃避、害怕、内疚、情绪化等心理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行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刘丹.刀尖上的舞蹈:领导干部危机应对意识与能力调查[J].决策,2011(6).

Liu Dan. The Delicate Dance: Leading Cadres Crisis Respons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to Investigate. Decision Making, 2011(6).

[2]刘云光.应急管理培训的实践与创新[J].求实,2011(1).

Liu Yunguang. Emergency Management Train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ruth-seeking, 2011(1).

[3]刘锦东等.关于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质量的调查与建议[J].继续教育,2009(11).

Liu Jindong.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of improving Leading Cadres Emergency Management Training Quality. Continuous Education, 2009(11).

[4]孙龙,任丙强当前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与互联网监管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四个城市的实证调查[J]科学决策,2011(7)

Sun Long,Ren BingqiangExploring the Cyber Security Awareness among Public and the Innovation of Regulation Pattern of Internet in Contemporary China A Survey Research in Four Cities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2011(7)

上一篇:室内绿化设计案例范文 下一篇:电气火灾预防安全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