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保健重点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6:16

婴幼儿保健重点

婴幼儿保健重点篇1

关键词:婴幼儿早期教育 智能水平 门诊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187-02

为了探讨教育和干预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从2008年11月开始,我院婴幼儿保健门诊开设了开始婴幼儿早期教育咨询服务,通过对100名婴幼儿提供早教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婴幼儿保健门诊建档的婴幼儿共计546名,其中接受早教咨询的共计100名,我们在同期未接受早教咨询的436名婴幼儿中选取100名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出生评分、父母文化程度等情况和接受早教咨询婴幼儿组相近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接受早教的婴幼儿作为观察组。

1.2方法

12.1 对照组婴幼儿保健方法:按照我院对儿童保健的规定,所有建档儿童每3个月进行一次儿保,监测体格发育状况并评价、营养指导及疾病预防,同时增加每三个月一次的智能评分监测。

1.2.2 观察组婴幼儿保健方法:在对照组婴幼儿保健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早期教育,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2.2.1建档婴幼儿均进行首次行为神经测试:这一测试结果是为门诊医生和家长了解幼儿的行为能力,门诊医生并根据测查结果制定婴幼儿所需相关训练计划,并指导家长按照计划对新生儿实施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训练。

1.2.2.2 1个月后,建档婴幼儿通过基本的试听刺激训练后,由早教医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服务,给家长示范一些对应有大运动和惊喜运动的训练方法,指导家长对孩子的认知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训练,并根据每名儿童的自身特点,向家长提供详细的智能训练指导意见和计划,指导家长实施家庭训练。

1.2.2.3门诊配备适量适宜的适龄的书刊、益智玩具、画报,交会家长使用这些玩具以及介绍家长阅读相关的书刊,使家长的家庭训练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受到练好的训练效果。

1.2.2.4做好家长的培训工作: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工作,大部分内容是由家长来实施的,因此,家长对早教内容的理解,对早教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孩子参加早教咨询的家长每周进行一次讲座,主要内容涉及智能发育规律与如何开发小儿潜能等知识。

1.3评价标准:

所有婴幼儿均每三个月测试一次智能,连续观察一年时间。测试方法和标准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制定的标准化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测试婴幼儿的观察智力发育指数(MDI)、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1]。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指数、心理运动发育指数统计

组别 N 第3个月 第12个月

MDI PDI MDI PDI

观察组 100 105.21±4.33 102.21±4.33 110.32±5.17 105.21±4.33

对照组 100 101.24±5.01 98.44±4.23 105.56±4.45 102.09±4.20

由表1可以看出,两组儿童的MDI和PDI在经过三个月和12个月的保健指导后,均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但两组比较,观察组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较对照组更好,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各项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发育水平成了衡量人的技能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整个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中,0-3岁是其脑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个期间,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及代偿功能[2],如果在此期按照科学的方法给予良好的刺激,不仅对其大脑和神经的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加快其大脑和神经的成熟,且还会对儿童以后的成长产生持久的良好影响[3]。早期教育是基于对大脑发育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对0-3岁儿童进行大脑发育和神经发育科学促进新兴技术[4]。因此根据儿童生长发育规律,采取科学方法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婴儿脑潜能得到及时、全面、健康正向的发展。对婴幼儿自身、家庭、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在所有儿保门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范存仁. CDcc婴幼儿智力发育测验手册[Z]. 北京: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998: 1-50.

[2] 王桂香, 刘晓红. 婴儿早期实验研究[J]. 中国优生优育杂志, 2004, (10): 4.

[3] 程淮, 籍孝诚. 要重视中国O~3岁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l, 9(1): 1.

婴幼儿保健重点篇2

【关键词】婴幼儿;贫血;血红蛋白;患病率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19-02

贫血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也是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6~36月龄婴幼儿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1】,也是贫血干预的重点人群。为了解广州市白云区婴幼儿的贫血情况,为婴幼儿贫血防治提供资料,现特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系统管理的11014例6~36月龄婴幼儿进行贫血状况调查分析。

1 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系统管理的、排除患有重大疾病和血液病的所有6~36月龄健康婴幼儿共11014例,其中,男童6260例,女童4754例。

1.2 检查方法 由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按照采血操作规程规范采血,采用美国SYSMEX CORPORATION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生产的Sysmex xs-1000i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

1.3 贫血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的6月~6岁以下儿童贫血的诊断标准:血红蛋白(Hb)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数据库软件处理数据,用SPSS16.0进行x2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分析,以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6~36月龄婴幼儿共11014例(男6260例,女4754例),贫血2913例,贫血患病率为26.45%,其中,男1804例(28.82%),女1109例(23.33%),轻度贫血2698例(24.50%),中度贫血214例(1.94%%),重度贫血1例(0.01%)。

2.2 不同月龄组贫血情况 6~36月龄婴幼儿总的贫血患病率为26.45%,随着月龄增长,贫血患病率逐渐降低,6~11月龄组贫血患病率最高(35.29%),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9.80,P

2.3 不同性别、不同月龄组贫血患病率比较 6~36月龄男童贫血患病率为28.82%,女童为23.33%,不同性别贫血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7,P

2.4 不同性别、不同月龄组血红蛋白水平 6~36月龄婴幼儿总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为115.95±12.53 g/L,其中,男童为115.43±13.15 g/L,女童为116.64±11.64 g/L,不同性别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P

3 讨论

3.1 广州市白云区6~36月龄婴幼儿贫血现况 此次调查显示广州市白云区6~36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26.45%,以轻度贫血为主;男童贫血患病率高于女童,不同性别贫血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7,P

3.2 婴幼儿贫血的防治方法 一般认为,婴幼儿贫血的主要原因有:①胎儿期铁储备不足:母孕期缺铁或贫血、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等;②铁摄入不足:乳母未及时补铁、喂养不当、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铁强化食物摄入不足等;③铁丢失过多:失血、感染等。大量研究证实,贫血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和智能发育【4-7】等,因此,预防婴幼儿贫血刻不容缓。婴幼儿贫血的防治【8】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①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妊娠期贫血、哺乳期贫血及婴幼儿贫血危害性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加强妊娠期、哺乳期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的宣传和督促等;

②加强高危儿管理:低出生体重儿生后2周即应给予铁剂补充;

③科学喂养,合理添加辅食:提倡纯母乳喂养4-6个月,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儿应采用强化铁的配方乳喂养;4-6个月的婴儿引入的第一个半固体食物(或泥状、茸状食物)应是强化铁的谷类;引入其他食物不可减少婴儿的基本摄乳量(>800mL/d);婴儿7个月后逐渐引入富含铁的动物性食物。

④及时处理血红蛋白正常低值(110 g/L)和轻度贫血:家长对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后果不了解,认为血红蛋白正常低值(甚至轻度贫血)可“食物补充”,未引起重视,即使治疗也不能坚持完成疗程;不少儿科医生也不重视血红蛋白正常低值和轻度贫血,未给予相应防治建议和治疗等。血红蛋白在110 g/L的正常低限婴儿及轻度贫血患儿亦应给予铁剂至少3个月。

⑤加强婴幼儿贫血的筛查工作:建议婴儿每3个月筛查血红蛋白1次,早期发现有不适当铁贮存的婴儿;1岁后儿童每年筛查血红蛋白1―2次,早期治疗轻度贫血。

⑥补充多种维生素:如VitA、B12、B2、叶酸等。

综上所述,广州市白云区婴幼儿贫血状况已构成中度公共卫生问题,需加强婴幼儿贫血危害及防治措施的健康教育宣传,加强儿童保健中婴幼儿贫血防治工作的开展,加强婴幼儿贫血筛查,同时,儿科医生应加强认识并及时处理血红蛋白正常低值和轻度贫血。

参考文献:

[1] 崔颖,杨丽,檀丁,等.中国西部10省市农村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2):1159-1161.

[2] WHO/UNICEF/UNU. Iron deficiency anaemia: assess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M].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1(WHO/NHD/01.3).

[3]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状况与健康调查报告-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41.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0-562.

[5] Hartfield DS, Tan J, Yager JY,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ron deficiency and febrile seizures in childhood [J]. Clinical Pediatrics,2009,48(4):420-426.

[6] 李国华.儿童缺铁性贫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防治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5):391-392.

[7] 张文汉,胡素君,刘一心.轻度缺铁性贫血婴幼儿体格生长及智能行为发育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662-1664.

婴幼儿保健重点篇3

【摘要】探讨基层婴幼儿保健门诊中早期健康教育的服务模式及效果评价。方法 以儿童保健医生为指导者,“医教结合”对100例试验组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和营养指导,定期监测其生长发育过程,提前干预;与常规体检对照组婴幼儿100例进行对比。结果 试验组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智能发育均优于对照组,而营养性疾病的发病率则低于对照组,均P

【关键词】早期健康教育;应用;基层婴幼儿;保健

婴幼儿早期全面发展逐渐受到重视,但早期教育的服务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别。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基层儿保门诊开展多元化、灵活丰富的婴幼儿早期健康教育服务,研究早期健康教育对基层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研究对象为2010年11月-2011年11月参加儿童保健系统化管理的健康婴幼儿(孕37~41周,出生体质量2 500~3 300 g,出生前后未合并高危因素)200例。其中以第1次体检自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并坚持按照要求进行训练的婴幼儿为试验组,以常规体检婴幼儿为对照组。试验组100例,男童56例、女童44例,试验开始平均年龄(39±1.2)d。对照组100例,男童47例、女童53例,试验开始平均年龄(37±1.0)d。

1.2 方法:1) 对照组按照传统的4:2:1体检模式接受常规的体格检查。试验组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0~6个月每月1次,6个月~1岁每2个月1次,1~2岁每3个月1次进行保健。

2) 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内容及实施方法:①早期教育。依据鲍秀兰教授《0-3岁教育大纲》按各年龄段所在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会、感觉综合5个方面的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由儿保医生通俗易懂地讲解项目,示范动作并根据训练情况及时发现发育相对延迟的婴幼儿和落后能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②健康教育。定期开办家长学校课程,内容包括母乳喂养、婴儿护理、婴儿营养与辅食添加、疾病预防、早期教育及心理保健等。

2 结果

1) 2组婴儿体格发育情况比较:试验组小儿1周岁时的体质量、身长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 2组儿童智能发育情况比较:试验组儿童在各能区发育商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早期健康教育是将儿童早期教育、营养指导、保健、心理行为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起来对婴幼儿家长进行全面的育儿指导以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3.1 体格发育的影响:婴儿的早期抚触,被动体操及各阶段运动训练能促进血液循环及呼吸功能,增加食欲和机体抵抗力,改善睡眠,调节生长激素,促进体格发育。本研究试验组男女婴幼儿体质量及身长发育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综合训练配合营养指导、合理膳食对婴幼儿体质量及身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智能发育的影响:在婴儿期,由于言语交往能力有限,心理发展可有效地通过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婴幼儿亲密程度,母婴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婴儿心理发展极为有利。

3.3 营养性疾病的影响: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通过建立婴幼儿健康档案及对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的监测,适时进行血常规及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发放营养处方,尽早干预。

3.4 早期健康教育的服务效果评价:近年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都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儿童早期发展的综合指导,在基层借助儿童保健医师已具备保健专业知识及家长沟通技巧,“医教结合”,将早期健康教育纳入基层儿童保健常规工作中,婴幼儿家长正确育儿知晓率得到有效提高,早期教育更易推广。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儿童体格发育不重视心理、智力、行为发展的状况,在提高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水平的同时,改善医患关系,增加彼此信任度,增加了儿童保健门诊量,提高了儿童保健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王念蓉.早期教育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1):58-59.

[2] 林传家,李寄平,张秀玲.Gesell量表―――0-3岁智力发育诊断量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87:2-10.

[3] 田本淳,健康教育概念[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2):89-91.

婴幼儿保健重点篇4

[关键词]基层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婴幼儿;行为发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6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婴儿早教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到了普及儿童早教的工作中来[1]。基层儿童保健主要服务于散居儿童,以儿童的健康发育为中心,提高父母多加利用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的意识,最终起到促进儿童健康发育和成长的目的[2]。本文主要对2013年2月-2016年5月城乡结合部基层儿童保健婴幼儿进行研究,主要观察婴儿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是否有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5月城乡结合部基层儿童保健婴幼儿作为研究主体,按照建档顺序分为A、B组,每组100例,胎龄6-12个月,婴儿出生时均可以独立呼吸,不存在畸形和其他不良因素,对比两组婴儿的胎龄、体重、性别及父母的身体、职业、年龄和家庭情况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O.05),可比较。

1.2 方法

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会直接影响家长的信任度,定期为医务人员组织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显得非常必要,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学习到新的知识,还可以与同行业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有效的促进的自身专业度的提高。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不仅仅包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也需要在根源上让家长了解到儿童保健的作用和效果,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基层儿童保健的重视度,以此提高婴儿的后期发育水平。可以定期举办健康讲座,邀请儿科专家为家长普及儿科专业知识,为家长发放育儿手册,详细讲解育儿常识,了解家长遇到的问题,并进行现场答疑,同时为家长推荐实用的育儿书籍,深入的c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也可以根据婴幼儿发育的特点,设定适合此阶段儿童的小游戏,以此来刺激儿童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以及其他身体协调能力等,锻炼儿童的社交能力、交往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1.3 评价标准

根据《北京儿研所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小儿行为发育水平进行评估。本次测试的主导人员为有资深经验的医务人员,医生不参与任何工作,也不清楚整体干预的流程。对比两组儿童的首次行为发育水平,6个月后对比两组儿童的行为发育水平。评定婴幼儿行为发育水平主要包括5个指标,分别为: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行t检验,当P

2 结果

根据《北京儿研所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测量结果显示,干预前对比两组婴幼儿的发育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经过对B组儿童进行6个月的健康干预之后,B组婴幼儿无论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还是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上的发育商均较A组高,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的发育主要体现的大脑神经的发育,而儿童大脑发育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即婴幼儿时期。科学研究表明,在儿童婴幼儿时期供适当的活动锻炼,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的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最大程度的开发婴儿的脑潜能。本次主要针对基层儿童进行6个月的健康干预,得到的效果显示适当的健康干预可以有效的促进婴幼儿的发育商,主要体现在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能力上,说明健康发展干预可以促进婴儿智商发育,值得广泛推广[4]。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重要的成长时期,此时期内的家长引导和周围环境等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发育商,也对后期儿童的性格养成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此时期内家长一定要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并且给予正确的引导。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儿童保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的重视,使家长认识到保健工作不仅仅是对儿童的身高、体重等进行测量,给予儿童各个时期的预防接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发育商[5]。

由此可见,加强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健康干预可以改变家长的固有想法和思维,提高家长的保健意识,使其得到正确的育儿方法,建立良好的育儿观念,更好的从自身做起普及儿童保健工作,最终起到促进婴幼儿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的目的。因此,给予基层婴儿健康教育干预可以促进婴儿行为发育,值得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洁.基层儿童保健中婴幼儿行为发育的保健需求与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3,8(6):265-266.

[2] 赵秀勉,白力甲,刘秀敏等.基层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对婴幼儿行为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5):2048-2049.

[3] 迪力娜尔・依马木.基层儿童保健中婴幼儿行为发育的保健需求与干预[J].养生保健指南,2016,24(21):83-83.

[4] 王红艳.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干预对基层婴幼儿行为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8(19):163-164.

婴幼儿保健重点篇5

用知晓率描述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的现状;比较不同户口所在地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的现状及其相关知识获取途径及利用率,用R×C表检验。采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录入,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419例产褥期妇女年龄18~44岁,平均(26.74±4.38)岁,中位年龄26岁。户口所在地:城市205例(48.93%)、乡镇85例(20.29%)、农村129例(30.79%)。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4.30%)、初中128例(30.55%)、高中及中专130例(31.03%)、大专及以上143例(34.13%)。职业:医务工作者10例(2.39%)、教师40例(9.55%)、公务员14例(3.34%)、个体75例(17.90%)、公司职员或工人53例(12.65%)、服务人员10例(2.39%)、临时工25例(5.97%)、无业157例(37.47%)、其他35例(8.35%)。

2.2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现状419例产褥期妇女对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总知晓率为37.06%,其中仅有4.06%知道果汁、蔬菜汁等的添加时间,11.69%了解预防佝偻病的措施,42.48%了解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措施,13.13%知道开始断奶的时间,能正确回答首选辅食者仅占18.62%。

2.3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城乡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不同,均为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农村大于乡镇;除“保健培训”和“其他”2个项目外,城乡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均以“医务人员”告知为主要途径,“保健培训”利用率最低;但城市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以“报刊、书籍”次之,乡镇以“健康知识宣传册及资料”次之,农村则以“亲朋好友告知”、“报刊、书籍”、“健康知识宣传册及资料”次之,见表2。

3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食品丰富多样,小儿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减少。但父母在婴幼儿喂养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懂科学、不会喂养等因素,仍是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与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大问题[4]。因此,医务人员应做好产前宣教,包括孕期营养与保健、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等[5],增加早期教育方面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儿童保健的预见性指导作用,将早期教育纳入儿童保健常规工作之中,向父母灌输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理念,让每位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6]。

3.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个月内婴幼儿最好的喂养方式的知晓率达70%以上,关于婴幼儿过敏应对的知晓率达90%以上,这说明母乳喂养的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反映出人们越来越强的保健意识。但产褥期妇女关于婴幼儿喂养和疾病预防知识仍相对缺乏,且对大部分知识的知晓率均低于50%,尤其以乡镇妇女表现突出。如辅食的添加时间,首选辅食,果汁、蔬菜汁等添加时间,开始断奶时间等知晓率均出现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的趋势,而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或断奶都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且与婴幼儿的营养不良有关[7]。因此,保健人员需重点加强乡镇、农村产妇的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和普及婴幼儿保健知识[8],使家长掌握正确的辅食添加及断奶时间,从而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使其健康成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常见疾病,家长对这两种疾病的患病原因及预防知识知晓率都较低,也基本呈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的趋势。有研究表明,儿童骨营养水平与维生素D摄入量及日晒时间密切相关,特别是4~6月龄婴儿需添加富含铁的泥状食物如含强化铁的米粉以补充铁营养[9-10]。因此,相关部门应普及相关疾病的患病原因及预防知识,倡导家长携带婴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以补充维生素D,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从而预防佝偻病。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婴幼儿辅食,控制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的发生。

3.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均以“医务人员告知”为主要途径,虽然城乡产褥期妇女对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获取途径略有不同,但足以说明医务人员在此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在提高城市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乡镇和农村也不可忽略,且应针对乡镇和农村的产褥期妇女文化水平低、保健意识淡薄等特点,加强并采用该人群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儿童保健知识宣教,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认识,使其能积极配合或采取主动、正确的喂养方式[11]和疾病预防方法。

婴幼儿保健重点篇6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0-3岁婴幼儿的教育也在相关教育政策中逐渐显现出来,并取得了一些进展。0-3岁婴幼儿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可以反映出0-3岁婴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建国初至今的0-3岁婴幼儿教育政策的梳理,从而把握我国0-3岁婴幼儿教育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0-3岁;教育政策;政策梳理

作者简介:黄少芸(1964- ),女,汉族,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吴文青(1987- ),女,汉族,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3-0061-02

随着脑科学研究不断有新进展,人们认识到0-3岁是人一生中发展最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早期的经验对人一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0-3岁婴幼儿的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开端的教育,甚至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因而0-3岁婴幼儿教育政策在整个教育政策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建国初至“文化大革命”前的0-3岁婴幼儿教育政策(1950年-1965年)

1949-1957年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初创时期,国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规范学前教育。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正式将学前教育纳入我国的学制系统之中。1954年宪法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使儿童受教育有了最高宪法的保证。1958年在经济上的“大跃进”,在学前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事业的盲目发展和以寄宿制为主的办园方针,政府颁布的学前教育政策多强调高目标,忽视经济现状,造成学前教育的泡沫式发展,教育质量下降。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此方针的引导下,幼儿教育机构根据经济、师资等实际条件采取了保留、撤销、充实等手段,朝着充实和提高的目标逐步恢复了正常的发展秩序。

在这一大背景下,0-3岁婴幼儿教育政策也在曲折中有了一定的发展。1956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颁发《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指出全国保教事业已有很大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发展方针不明确;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界限和领导关系不明确;缺乏应有的制度,缺乏经常的监督和领导。针对这些问题对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发展方针、领导机制、经费设备,以及在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做出了规定。1956年3月,教育部、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又联合发出《关于中、小学、师范学校的托儿所工作的指示》,指出“在教育工会组织的积极协助下,依靠群众,举办各种类型的托儿所”的必要性,并要求“积极改进其工作,使之巩固、发展”。对中小学、师范学校的托儿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肯定,指出存在的影响托儿所的巩固和发展的问题,对加强和改进学校托儿所的领导和管理做出了指示。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全国应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内”基本“完成使学龄前儿童大多数都能入托儿所幼儿园的任务”。1958年12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公社“要办好托儿所和幼儿园,使每一个孩子比在家里生活得好,教育得好”及由父母决定孩子是否需要寄宿等。这两个政策在“大跃进”的国情下出现的,强调高目标,违背了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

二、改革开放至今的0-3岁婴幼儿教育政策(1978年至今)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幼儿教育事业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79年6月,五届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五条明确规定“积极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速培养建设人才。我们必须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相应地加快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十分重视发展托儿所、幼儿园,加强幼儿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1979年7月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等五个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托幼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五个方面的指导性意见。这个时期,托儿所和幼儿园仍然按照1956年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颁发《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的精神,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分开管理,托幼机构行政上归所属单位管理,业务上教育部门分管幼儿园,卫生部门分管托儿所。尽管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称呼有了明确的区分,但是在政策法规的字里行间中,两者并没有明确的区别,教育政策总偏向于幼儿园教育,对3岁前的托儿所教育没有明确的政策规范。

1980年10月,卫生部、教育部颁发《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草案)》。到1980年11月,卫生部颁发的《城市托儿所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才确定了我国现行的托儿所制度,明确了托儿所的性质。1981年6月,卫生部妇幼卫生局颁发的《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根据三岁前小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托儿所教养工作的具体任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就0-3岁婴幼儿的集体教育工作做出的明确规范。该文件沿用至今,在提高托儿所的保教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可以看出这两个法规是专门针对三岁前婴幼儿教育、但也是专门针对城市婴幼儿教育的,没有考虑到农村的婴幼儿教育。1985年12月,卫生部颁发了《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该文件对托幼机构的各项卫生保健工作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确保了婴幼儿的健康与安全。1987年9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了建筑设计与设备的标准与要求。1994年12月卫生部、国家教委在《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中对托儿所的保健设备和保健人员的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保健工作的内容也有详细规定。这一期间教育政策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托儿所的环境与保健方面。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儿童与教育的主要目标有“发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策略措施有“建立并完善0-3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合理规划并办好教育部门举办的示范性幼儿园,同时鼓励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积极探索非正规教育形式,满足边远、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2001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13号文件,转发了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计委、民政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卫生部、国务院妇女工委、全国妇联等《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涉及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事业发展、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今后五年(2003~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和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为提高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保障儿童身心健康,2010年卫生部、教育部《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该《办法》适用于招收0-6岁儿童的各级各类托儿所、幼儿园,托幼机构应当贯彻保教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和指导。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检查指导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

三、对0-3岁婴幼儿教育政策的梳理

国家政府部门颁布的0-3岁婴幼儿教育政策的文件虽然不多,但是根据以上对政策文件的描述与分析可以看出:从1950年――1965年,这一时期中国学前政策表现出苏联特色,相关的部门开始针对具体的问题及时地制定相关政策。从1978年――1979年,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育政策混在一起,政策文本里无法看出关于托儿所的具体政策规范,3岁前儿童教育在整个学前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中处于边缘的位置。从1980年――2000年,政府在这个时期出台了几个有关托儿所的政策法规,对托儿所的性质和要求做出了明确说明。但是政府只关注到了正规的教育机构――托儿所的保教工作,重点在保育上,并且重视的是城市托儿所的保育,因而忽视了家庭里三岁前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忽视了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忽视了农村三岁前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从2000年至今,政府强调“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特别将0-3岁早期教育从托儿所机构教育扩展到多种形式的教育,从只关注三岁前儿童的保育与教育扩展到对三岁前儿童及其家长或看护人员的指导。但是在这些政策中,有关三岁前婴幼儿教育的条文还只是附属于整个学前教育政策的文件中,而且关于三岁前教育政策的内容所占比例也很小,其内容较为抽象,属于理论层而的政策。但是无论如何将0-3岁婴幼儿教育纳入教育政策的决策主流,三岁前婴幼儿教育才能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资源。于是,在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政策文件中,只要涉及学前教育,几乎都有类似“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表述,在这个时期,三岁前婴幼儿教育领域不仅仅是正规教育机构的舞台,各种部门乃至民办机构也纷纷涉足。

虽然0-3岁婴幼儿教育政策在教育政策中的内容所占比例很小,远比不上以3-6岁儿童为主的幼儿园教育,但是0-3岁婴幼儿的教育在我国各种教育政策法规中逐渐突显出来,在我国已被纳入学前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开端,这些都预示着,幼儿教育的向下延伸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何媛,郝利鹏.我国当代0-3岁婴幼儿教育政策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庞丽娟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唐淑,钱雨.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60年大事记[J].学前教育研究,2009,(9-10).

[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婴幼儿保健重点篇7

【关键词】城市 婴幼儿 早期教养

一、城市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的现状和问题

终身教育从0岁开始,0~3岁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0~3岁婴幼儿共计有7000万,其中城市占1090万。其中又有约80%的婴幼儿散居在家庭里。现阶段家庭早期教养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1.专门教养机构和幼托机构缺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婴幼儿教育的关注不断升温,家长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养,对托儿班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他们更愿意把婴幼儿送入专门的教养机构,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教养压力,而且也能保证孩子的智力、情感、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得到良好的指导。而现实是托幼机构设置严重不足,有些中小城市基本上没有什么正规的托儿班,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

2.家庭教养中普遍重智商,轻情商

在目前的家庭教养中,家长多重视婴幼儿生理发育、保健和智力开发,忽视婴幼儿心理健康保护以及情绪、感情、社会性发展和人格的早期培养。在婴幼儿发展的早期,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使婴幼儿的整个大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卡内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靠的是知识和技能,85%靠的是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这占85%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指的就是情商,情商应该从小培养。事实上很多家长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许多家长急于追求婴儿向小大人的方向发展,把一个人一生中应当学会的东西都提前学会,带来一系列超前教育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3.家庭隔代教养带来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当今社会,年轻的父母们需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事业,在这种情况下祖辈家长参与对婴儿的带养并承担一部分家务,既是家庭的需要也对社会发展有利。然而,隔代教养也带来了。通常,祖辈一些问题。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带养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容易忽略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通常采取简单的直接满足的方式,而容易忽视引导孩子通过探索、学习和经受锻炼获得满足。年龄差异、时代差异和代际地位的差异,也使家庭中不同代别的人,在教养孩子问题上往往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孩子教育问题

上有矛盾,从而影响到亲子关系。

二、现阶段城市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问题的成因

1.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主要局限于3~6岁幼儿教育阶段。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在大部分地区尚未纳入现行的学前教育体系,教育部门、卫生保健部门、妇联、人口计划生育部门、街道居民委员会,好像谁都可以管,又谁也管不好。导致现阶段城市婴幼儿只能以家庭散养为主。目前,在中国只有很少一部分婴幼儿进入正规的学前托幼机构。

2.现实原因

我国家庭日趋小型化,年轻的父母没有条件自己带养孩子,而能让家长放心托付婴幼儿的专门的教养机构和托幼机构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婴幼儿只能以家庭散养为主。请保姆带孩子,保姆的薪酬、健康状况和个人素质等,都是婴幼儿父母顾虑的因素。于是,在城市家庭中,多由祖辈承担起照顾婴幼儿的重任。

3.认识观念存在偏差

对早期教养的认识偏差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忽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认为婴幼儿幼而无知,对他们进行教育如同“对牛弹琴”徒劳无益。因此,只重视婴幼儿的吃穿、健康等生活上的问题,忽略了早期教育。二是传统观念认为早期教养应该在幼儿园、托儿所这样的集体教养机构内进行。面对众多家长的需求,一方面现有的托幼园所在容量上与育儿的能力上都无法适应需要,另一方面家庭中良好的教养资源又被闲置。三是社会和家长把早期教育理解为超前教育有些幼教机构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婴幼儿实施超前教育。

三、对解决城市婴幼儿家庭教养问题的思考

婴幼儿的早期教养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和全民族的未来,应从长远的战略高度,由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切实抓好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尽快制定0~6岁学前教育法规,推动托幼一体化的进程

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应该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依法保障每个婴幼儿接受早期教养的基本权利。应深化教养体制改革,建立由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机制,形成0~6岁学前教育整体、系统、科学的管理一体化格局,将学前教育的法定年龄从3岁向下延伸到0岁,对婴幼儿教养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2.探索建立将社区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与婴幼儿保健服务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

探索建立一种将社区婴幼儿早期教养与保健服务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不仅能够保证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的连续性和持续性,而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人力资源。并开展适合社区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早教服务模式,如在社区的市民学校、教育学院或综合活动中心开展早期教养指导活动和服务,建立“育儿教室”,成立祖辈家长委员会等,为市民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3.树立科学的早教观念,为婴幼儿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在婴幼儿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抚育者,也是保健者、研究者和反思者。要让婴幼儿在自由中孕育创造,在尊重中培育自信,在关爱中感受幸福,在和谐中健康成长。

一是重视婴幼儿情感的早期培养。对于婴幼儿的早期需要,尽可能地给予理解、尊重和满足,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作为父母,首先要懂得爱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社会在温馨、关爱的家庭环境中,这会使孩子的脾气变得更温顺、更自信。

二是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担负起教养责任。在庭教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包括说话、动作、气质、性格、思想方法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婴幼儿。所以父母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形象,是家庭教育中最有效、最重要的教育。首先,母亲要用最温柔的爱与婴幼儿相处。应该抽出时间多陪伴婴幼儿,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关心和满足婴幼儿的情感需求,建立与婴幼儿的依恋感。其次,父亲应多参与婴幼儿的早期教养。婴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亲的关怀,在0~2岁,母爱是婴幼儿成长中的关键因素。但到了2~5岁,父爱的介入成立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父亲的重要作用表现为把依恋中的母子分开,以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形式,并形成平衡的家庭情感。对于有祖辈参与的隔代教养家庭来说,婴幼儿的教养应该以父母对孩子的亲子教养为主,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养只能起辅助和补充作用。

三是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父母应保证每日有1小时以上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子交流。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选择空气新鲜的绿化场所,开展适合孩子的户外游戏和体格锻炼,创设与周围成人接触,与同龄、异龄伙伴活动的机会,感受交往的愉悦。学会关注、捕捉孩子在情绪、动作、语言等方面出现的新行为,做到及时赞许、适时引导,满足孩子的依恋感和安全感。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在生活活动中随时随地与孩子多讲话,进行沟通交流。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从各个方面满足和开发他们的良好求知欲望和要求,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珍惜孩子的求知欲望,耐心而热情地倾听,认真简要而正确地回答小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幼教连锁大举进沪传统教育将受冲击.新闻晚报,2001.

[2]杨雄里,董奇等.科学与儿童智力发展.1999,4:32.

[3]新浪科技.ttp://.cn.2004-04-28.

[4]张民生.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9.

婴幼儿保健重点篇8

[关键词] 婴幼儿;营养状况调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8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54-03

儿童早期的营养不良对于儿童体格及智力发育均会产生影响,不利于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婴幼儿期的生长发育迟缓与贫血伴随的认知能力缺损往往是不可逆的[1-3]。为了解我地区婴幼儿的营养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旨在降低我地区儿童低体重的发生率及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本研究对深圳市松岗街道婴幼儿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及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7月在本所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6个月~3岁的深圳市松岗街道儿童567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常住人口。

1.2 方法

统一制定问卷调查表,对3岁以下儿童的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儿童性别、民族、分娩地点、出生日期、出生身长、出生体重、是否早产、主要看护人、近2周是否患腹泻或呼吸道感染、开奶时间、是否食用初乳、出生后6个月内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断奶时间等;家庭经济状况,如上一年家庭各项收入、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等。

1.3 评价标准[4]

采用WHO标准中的Z评分法评价儿童的营养状况,年龄别体重Z评分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

注:与女童生长迟缓和消瘦比较,x2分别为=78.346,89.336,P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深圳市松岗街道婴幼儿一般情况比较

本研究调查婴幼儿5670例,其中男2890例,女2780例;第1胎有3157例,占55.68%。出生体重≤2500g有115例,占2.03%;>4000g 873例,占15.40%。其中早产儿有75例,占1.32%,过期产59例,占1.04%。

2.2 营养不良状况分析

生长迟缓检出率最高,为21.35%;消瘦检出率最低,为7.11%。随着儿童月龄增大,生长迟缓率和体重低下率均呈现增高趋势(P

2.3 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以生长迟缓、体重低下和消瘦的发生情况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出生体重等15项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结果显示,15项影响因素中,除母亲年龄这一影响因素外,其余均与婴幼儿营养不良相关(P

3 讨论

婴幼儿期在儿童生长发育中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婴幼儿的营养状况可以反映儿童的健康水平,也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水平[5-6]。营养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婴幼儿期的营养不良既对儿童体格及智力发育产生影响,甚至对于成年后的健康状况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婴幼儿期的营养不良所造成的生长发育迟缓是不可逆的,而且它和成年后机体的重要修复功能关系密切,成年人的机体修复功能差,就会使工作能力降低[7-9]。

在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中,家庭经济条件优劣成为优质辅食能否添加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父母文化程度高低也对婴幼儿的喂养、看护产生影响,尤其是母亲文化程度高低较父亲文化程度高低的影响更大,直接影响了婴幼儿的辅食喂养种类选择、婴幼儿的照料及婴幼儿疾病发生频率、处理等;疾病的发生使婴幼儿的食欲、消化吸收能力降低,加大婴幼儿能量的损耗,并且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10-12]。

本研究结果显示,生长迟缓检出率最高,消瘦检出率最低。随着儿童的月龄增大,生长迟缓率和体重低下率均呈现增高趋势(P

婴幼儿营养问题的发生与不科学的喂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为提高家长保健意识,我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利用常规门诊、孕妇学校、家长学校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儿童营养知识及国家的营养政策,提高家长对儿童营养科学知识的兴趣,宣传正确的喂养知识,改变家长不合理的喂养方式。同时,利用相关专题宣传日(周)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例如利用世界母乳喂养周,采取播映公益电视广告、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母乳喂养宣传活动,营造母乳喂养社会和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淑云,林传家,薛沁冰,等.儿童保健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

[2] 赵丽云,刘爱东,于文涛,等.八省城乡0~5岁婴幼儿生长发育与家长喂养行为的调查分析[J].卫生研究, 2006,35(1):82-84.

[3] 汪思顺,卢启良,平波,等.贵州农村各民族儿童铁营养与贫血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73.

[4] 聂少萍,马文军,李剑森,等.广东省24个月以下婴幼儿营养不良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1(8):1067-1071.

[5] 许小频,沈彬,聂少萍.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发展趋势的研究--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成果报告[R].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8.

[6] 杨虹,方志峰,赵琳,等.2008年广西部分贫困农村2岁以下婴幼儿营养不良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研究,2010,39(4):469-477.

[7] 梁镇忠,林爱华,杨燕,等.广州市婴幼儿营养不良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J].医学动物防治,2010,26(2):110-114.

[8] 杨媛媛,刘黎明,孙晓勉,等.陕西农村0~18月龄婴幼儿贫血及体格发育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2):120.

[9] 王跃进,樊志红.邵阳市城区846例婴幼儿营养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0):1378-1379.

[10] 宋涟漪,朱静,王碧琛.不同喂养方式的42天婴儿体格发育情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21(1):24.

[11] 史宇晖,郭卫东,陈磊,等.内蒙古某地区0~2岁蒙、汉族婴幼儿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1):2978-2980.

[12] 郑小璇,熊超,刘娜,等.中国西部五省农村婴幼儿营养不良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19-23.

上一篇:证券市场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地理信息的定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