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2 17:10:46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1

能力作风建设:一是加强学习,组织劳动法和扬州文史专题讲座;二是组织服务对象对本办能力作风建设情况进行测评;三是评选“十佳农经干部”;四是全面总结今年能力作风建设工作。

新农村建设:组织对27个市级示范创建村和300多个全面小康创建村的考核验收工作;做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全市新农村建设情况总结;督查市级帮扶部门(单位)帮扶资金到位情况,做好扶贫工作年度总结;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年度工作考核考评,布置2010年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轮换工作;布置2010年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创建村和全面小康创建村的申报工作;组织开展20强乡镇工作情况调研。编发第二期《扬州农村通讯》。

三大合作:一是出台撤村建居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指导意见;二是下发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情况检查的意见;三是商财政部门审核下达市级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项目的资金;四是做好省第二届农民合作社产品展销会的各项准备工(!)作;五是与工商部门共同做好“三大合作”创新创优奖的申报工作;六是重点做好“三大合作”、农业保险的总结工作;七是做好相关业务工作年终报表汇总。

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做好省厅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合格乡、村检查的迎查和接待工作;认真开展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下发《扬州市农经综合服务示范乡镇命名决定》;继续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账工作;指导各地抓好2008年度农村财务年报统计汇总工作;继续配合市金融办指导相关县市小额贷款试点工作。积极鼓励在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农村行政村和乡镇范围内进行农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试点。

负担监管:做好省农民负担工作检查的迎查工作;继续抓好年终岁尾的负担监管,迅速查纠和处理好涉农负担的突出问题反映,防止矛盾扩大、反映上行,维护农村稳定;做好农村“六无”乡镇申报和初评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会同市局进行考核验收;对一事一议项目化管理试点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做好全市试点工作总结;做好农村扎口管理工作,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提出共性问题的处理建议。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 农村经济 贵州省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联方式,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包括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经济增长是指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1产业结构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事,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它的合理性对经济增长、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调整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优化调整。一地区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的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是指能够充分利合理的应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贵州省是农业大省,在发展弄春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过程中不仅着眼于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应当时时关注国家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动趋势,才能统筹好城乡经济同步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贵州省地处黔中腹地,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份。中央近十几年连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无一不提及贵州省农村乃至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出台了相应的惠农强农政策。2000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361.74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5.1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39.63元/人;2001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333.69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3.33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39.51元/人;2002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293.95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2.06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57.85元/人;2003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326.1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1.2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63元/人;2004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563.4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2.3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64.2元/人;2005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622.9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3.3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218.2元/人;2006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525.8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9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296.2元/人;2007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851.3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0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205.3元/人;2008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2187.6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9.1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284.6元/人;2009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2105.5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77.8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319.3元/人;2010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2271.4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6.8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336元/人;2011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2620.4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107.5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639.7元/人。从以上贵州省农村人均从一、二、三产业所得收入不难看出贵州省农民从三次产业中所得收入大致趋势是逐年上升的,但是结构依然为一产、三产和二产,其中农民主要你的收入来源于第一产业,收入的地二来源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则占农民收入的比例最低。合理的三产比例应为第三、二、一产业。然而贵州省的比例则为第一、三、二产业。由此可见,贵州省当前的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业,而非服务业,长此以往,贵州省的农村经济发展将会面对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局面。

二、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从上文对贵州省的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总结得出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一)农村经济的总体实力弱

贵州省深居中国内陆,地处黔中腹地,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农业的自然条件与平原地区相比比较欠缺,因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贵州省的耕地大多呈现小而多的形式,无法实现大面积的机械化耕种,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业,耕作效率很低。由此可见,贵州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而非农业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特征已由单纯数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实力增长很快。而贵州省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不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民收入不高,城乡差距明显。

(二)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就业结构水平低

贵州省农村就业结构水平较低,2014年,贵州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5516.46千公顷,耕地面积少,大量人口束缚在小块耕地上,束缚在农村地区,农村人口自然就业、农业生产、就业特征还处在较为典型的传统农业状态。2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分布在农村和农业,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制约了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唯有通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一措施,才能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再浪费,及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还向农村的第二、三产业转移。

(三)城镇化水平低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2015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为42.01%,远低于全国56.1%的平均水平。城镇的经济主要以传统工业为主,工业经济相对落后,产业层次较低,经济实力较弱,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及带动力都不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城镇化水平落后,必然会影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果最终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三、调整优化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的措施

农村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贵州省农村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坚持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农村经济增长质和量的跨越式的提高。贵州省必须意识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贵州省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省农村存在三次产业的效益低、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资源少、资源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贵州省需要根据自身特点,站在科学发展观层面,发挥自身后发优势、比较优势,推动农村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向新型产业化道路升级。

(一)加快农业发展向产业化迈进

贵州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多种中草药的产量居全国前列,但是总的来说,贵州省的农产品产量较大但是农产品的价位长期处于低位,数量虽多但经济效益低,农业初级产品多但相对配套的精深加工产品较少,经济效益低。因此,贵州省要想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并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要利用自身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加大力度发展食品加工业。要把农户和农村企业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企业基地农户三点一线的合作模式,做到三者之间互利互惠。要从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为农村现有的龙头企业提供支持和保障,推动龙头企业快速、良性发展、从而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调整优化贵州省现有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作为农村产业中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同时,农业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及原材料。优化升级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还能将土地对劳动力的束缚解放,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及消费动力,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贵州省农业资源丰富,要利用自身的资源,普及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率,要在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稳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其他产业即养殖业、林果业、蔬菜业、花卉业;因地制宜,多种经营,扬长避短,发挥区域特色和规模效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提升农村工业的规模和层次

贵州省农村工业存在结构单一、规模小、粗放经营等问题,调整贵州省农村现有的工业的比例和布局,提升农村工业的规模和层次。推进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发展集聚优势的高副加值工业产业。农村工业作为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工业化进程的主力军,所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农产品销售渠道得到拓宽,农业产业链得以延长,同时实现了农产品多面增值。贵州省应充分发挥自身良好的农村生态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出台相应政策促进招商引资,大力促进乡镇工业发展。同时,建立完善贵州省乡镇企业及民营经济的结构调整、引进和普及先进技术,优化贵州省农村工业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保障。

(四)大力发展贵州省农村第三产业

贵州省现有的农村第三产业呈现规模小、层次低的现象,对经济增长推动力不足,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的产业结构一般是第三产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然后是第二产业收入,最后为第一产业收入。所以,贵州省首先要根据现在三产的收入比例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形成合理高效的农村产业结构;其次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刺激潜在需求,改变管理体制,去除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浓、行业准入限制多的弊端,鼓励第三产业发展,使之形成产业规模化经营;三是要提高现有的第三产业发展效率,加快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避免农村地区形成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等的状态,提升贵州省农村第三产业的层次,跟随社会经济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金晶.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2.

[2]王鑫. 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研究[J].市场研究,2015.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农村体育;经济发展;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农村经济快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愈加显示出来。体育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对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增强凝聚力,加深友谊,提高生产效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以南通市部分农村体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为题,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总结如下。

一、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的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亿万农民健身工程”、“体育三下乡”等活动,并颁布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和《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使我国农村体育取得了全面发展。张发强在《大力繁荣农村群众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中总结农村体育的发展: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二是体育场地设施有所改善;三是“全民健身宣传周”和“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四是体育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五是农村群众体育竞争和激励机制更趋完善。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为20世纪末农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客观评价农村体育,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这种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形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加了难度。但用发展眼光看农村体育现状,广大农村也蕴藏着极大的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开展体育活动的空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生产力彻底摆脱了前30年所处的保守、停滞的落后状态,走上了活跃发展的道路。由于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农村乡镇的迅速发展,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这些巨大变化,导致了农村人口总结构中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工人数量――第二产业大军人数的不断增加。大量离土不离乡、亦工亦农的社办厂工人,开始加入到工业生产大军中来,小乡镇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工人的迅速增加,各种专业户及第三产业大军的涌现,这一切都表现了我国农村由农业劳动逐渐转变为工业劳动的总趋势。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这种生产结构的变化,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首先表现为大大缩短了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并使得农村与城市在需求上更加接近起来。而这种一致一旦形成,就带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远性。农村乡镇作为上联城市、下联农村的枢纽作用也更加明显,这就使得体育迅速普及到农村成为了真正的现实。所以,农村体育的发展能经久不衰,是和农村这种新产生出来的生产结构分不开的。

二、南通市部分农村群众体育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 南通市郊区农民的物质生活已达到温饱水平。农民物质生活丰富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迫切,农村群众体育活动规模不断壮大,形式丰富多彩。体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参加人数达到60%以上。由于农村传统体育和民俗文化的影响, 现代竞技性体育项目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使农村体育竞技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改革以前,农村群众体育基本上由政府投入。现在,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民口袋有了钱,他们自己拿一部分,政府补贴少部分,乡镇企业再赞助一些, 由原来的单一形式,转变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形式,逐步走上社会办体育的道路。像老年门球队,导引养生功班等。

第一,农村体育是农村乡镇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促进了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体育的竞争属性、进取精神、群体意识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乡镇企业的建设,成为一种企业精神,会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青州特力饮料公司,是一家乡镇企业,通过体育建设,提高了全厂职工凝聚力,推动了企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我国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文化水平及文明程度较低,不少地方陈规陋习,封建流毒较深。农村群众体育的开展,对于摒弃陋规恶习,激发人们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都具有独特的作用。现在,农村青年开展有益身体健康的球类活动,老年人打太极拳、扭秧歌,活泼健康。总之,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开展农村体育能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挖掘潜在的农业生产力。南通市许多经济发达的村庄,农民企业家都非常重视发展群众体育,因为他们深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农业和乡镇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竞争,这就同农村的身体素质优劣、智力水平高低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该村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村干部积极组织村民参加文化体育活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卓有成效的群众体育活动,使村民的身体素质提高,村里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

第四,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得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同时,现阶段农村体育的发展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一方面,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匮乏,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大力发展农民体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体育落后状况,必须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来实现;另一方面,农民的生活观念落后,健身意识差,转变农民体育观念,提升农民健康意识,需要通过政府“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普及与推广等途径来实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能对它起推动作用。因为发展经济的关键是提高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体质,就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体育则是作为提高人的素质与体质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发展经济,就必须重视体育。我国农村有句口头禅:“无病就是福。”为此,农民一旦富裕了起来,对体育是舍得投资的。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出现,农村企业在创名牌、争市场打开产品供销渠道时,经常借助于体育交往来实现以上目的。同时,体育作为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作为一种对人们的凝聚力,正在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因为这样,体育的发展已引起了农村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注意了对体育的投资。今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体育的投资将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这必然会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邓毅明,武晓君,曹杰.我国大众体育中农民体育问题浅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45-47.

[2]李海英,柴志铭,刘军勇.贫困地区乡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5):22-24.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4

这次区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我区“十五”期间和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这次会议,会前做了专题研究,今天的大会上,区委x书记、区政府x区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回顾“十五”期间,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十五”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的五年。五年来,我区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历史机遇,围绕跨越式发展战略和“四区”建设目标,落实惠农政策,狠抓“三大基地”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一五”规划起好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

(一)农民增收迅猛。“十五”期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2292元增长到2005年的3365元,年均增长214.6元,年均增长46.8%,较全市的3188元高出了5.5%,而且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两年增收超过300元。

(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我区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以畜牧、蔬菜、花卉、水果、水产五个主导产业和草编、蚕桑两个特色产业的农业优势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其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80%以上。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由2000年的57.4%提高到2005年的62.9%,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3.7%提高到2005年51.5%。董家花卉示范区、团结莲花精细蔬菜示范区、团结土柱特色水产示范区、何市王家和大山铺盐井生猪换种示范村等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示范效果明显。

(三)带动主体迅速壮大,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十五”期间,我区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农业专合组织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明显增强。培育了市级龙头企业4家(即:自贡市龙雨渔业公司、川泰饲料公司、倍乐瑞克动物药业公司和天花井食品有限公司,其中自贡市龙雨渔业公司被评为自贡市十强龙头企业)。全区已累计发展专合组织20个,成员超过3000人。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大户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有农村经纪人800余名、农村专业大户近2000户,带动农户1.5万户。引进云南久泰药业、四川康源无花果开发有限公司、尚乐食品等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

(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五”期间,畜牧、水利、农林各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良好。生猪换种项目超额完成“十五”目标,建成规模化纯种猪场1个,选留和更换二杂母猪2683头。投资151.16万元,建成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实施节水灌溉工程2.5万亩,治理旱山村五个村。完成低产田造3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万亩,建成农药残留检测中心一个。完成退耕还林24098.5亩,天保工程完成人工造林4750亩,封山育林5500亩。实施新村扶贫村7个,卫生院扶贫2个,中央扶贫贴息贷款龙头企业1个,扶贫资金总额2037万元。立项并启动了计划投资5003万元的日元贷款生态县建设项目和计划投资1430万元完成1.2万亩省级土地整理项目。新改扩建农村公路80.14公里,乡村机耕道建设28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31平方公里。整治病险水库10座,防治白蚁水库6座。技改电力提灌站7个。新增水井800口。新改场镇供水工程3处。完成投资217.42万元的团结渠节水灌溉工程。继续推进了红层找水、沼气池建设、农村特困对象危、破、烂改造工程,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二、总结2005年,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成效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干部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05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1.32万吨,超市下目标任务0.29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达6.41亿元,同比增长5.8%,超目标任务0.3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增加值完成2.68亿元,同比增长6.7%,超目标任务1.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5元,较上年增加358元,增长11.91%;劳务输出7.4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73亿元;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粮经比调整为37.12:62.88。农民增收目标考核全市第一名,畜牧工作考核全市第一名,林业工作二等奖,文明新村建设受到表彰,劳务开发基地评为2005年度市劳务开发先进示范并推荐为省的优秀示范基地,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建设加速推进

畜禽产业。积极推进了生猪换种工程,巩固了何市镇王家村生猪换种成果,投资137万元引进良种公猪30头,引进洋二杂母猪1126头,培育二杂母猪种猪场1个,发展重点乡镇2个,建设市级生猪换种示范村1个,区级示范村7个,全区换种1500头以上,新发展年出栏100头以上肉猪养殖户120户,全年出栏生猪17.6万头。蛋鸡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建设蛋鸡养殖示范区,现已发展1000只以上养殖户26户,3000只以上16户,1万只以上3户,全区蛋鸡存栏达40万。

蔬菜、花卉、水果、高密度养鱼等产业。通过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宣传推广和培训力度,巩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100亩,新发展设施栽培6000亩,启动了蔬菜科技示范园建设。蔬菜年产达到15.73万吨,产值1.42亿元。北环路花卉产业带发展花卉300余亩。巩固无花果生产基地1500亩。完成水果高换700亩。巩固完善市级核心区100亩特色渔业基地,发展高密度养鱼农户2000户,助农增收2000万元。

草编、蚕桑、手套加工产业。集中成片新发展灯蒲草种植300亩,全区已达1050亩,新开发品种5个,培训草编人员500余人;通过佳宝公司与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荣成公司合作新发展桑园1500亩。采取政府引导、协会助推、龙头带动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发展以新店镇为主的手套加工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

(二)狠抓“四轮驱动”带动主体作用明显增强

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扶持力度,使其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依托蔬菜协会、尚乐食品厂,发展订单蔬菜2.5万亩;依托龙雨渔业公司,发展高密度养鱼基地0.8万亩;依托多利种猪场,实现生猪换种1500头;依托天花井食品公司,发展无公害优质肉猪定单3000头;依托蛋鸡协会,发展规模养鸡40万只;依托佳宝公司发展桑园0.4万亩,养蚕2512张。同时,新发展专合组织2个,新培育农村经纪人200余名,专业大户500余户。版权所有

(三)实施品牌战略取得实效

以市场营销的理念,着力培养大安农产品品牌,努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及品牌附加值。在第二届四川·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天花井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长明火边子牛肉”和牛佛宫廷烘肘两个产品夺得金牌(全市4块)。倍乐饲料有限公司的“倍乐牌”饲料获省著名商标。区养鸡协会申报的蛋鸡生产基地、鸡蛋分别获省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金河源肉食品有限公司申报的猪肉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山”牌和“三多寨”牌鸡蛋,朝天寺牌蔬菜全面进入城区超市,无公害水产、畜禽产品正在抓紧申报。

(四)农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成功引进了四川久泰药业公司,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二是成功引进四川康源无花果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无花果种植及深加工。三是成功引进浙江台州业主成片开发进行西瓜新品种规模种植200亩。四是引进北京泛华公司在凤凰乡结合花卉项目发展休闲农业。五是在第十三届重庆经济协作区市长联席会上,成功签约协议项目5个,协议资金达5.6亿元。在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农博会项目册中,成功录入投资7400万元的优质肉兔产业化项目和1000万元的花卉科技示范园项目,是全市两个成功录入的区县之一。

(五)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基地示范区和文明新村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实施各类农业项目31个,投资额达1508万元,与去年同期比增加500万元,增长49.6%。2005年底日元贷款建设生态县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5年建设期总投资5003万元,其中日方贷款3312.83万元。成功争取1.2万亩省级土地整理项目,1430万元专项资金已到位部份,正组织实施。全面完成了永嘉瓦厂村、三多寨洞云村、何市三和村三个新村扶贫建设工程,启动了大山铺盐井村、团结朝天村两个新村扶贫建设工程。2005年度市产业化示范村建设项目全面或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即:投资230万元实施了团结镇土柱村、凤凰乡永胜村以花卉、蔬菜、水产为主的示范村建设。投资77.05万元实施了大山铺盐井村、永和村生猪换种示范村建设。按照文明新村建设要求,超目标任务实施了三多寨卢家村文明新村建设。

(六)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按照“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得要求,建立健全了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在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到了“九个必须”,实现了“十个不漏”和“8个100%”的目标,使我区成为全市唯一的无疫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疫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已完成了全面防治的阶段目标。版权所有

(七)加强银政、银企合作,金融信贷支农上了一个新台阶

积极为银企牵线搭桥,川泰集团等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获得了贷款2000万元的受信额。农村信用社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投放以小额农贷为主的农业贷款达25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00万元,增长10%。

(八)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加快了农村税费改革步伐,农业税全面取消。落实了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计生补助等政策。规范和推进了农村“一事一议”工作。实施了村组财务双代管。农村信用社改革、粮食购销市场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农村贫困、特困户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

(九)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52期,培训劳动力3.34万人次,对外劳务输出8.1万人次,就地转移5.9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93亿元。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仍然处在爬坡阶段,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投入仍然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农业产业化推进缺乏有力支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四是农村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新划入乡镇无项目支撑。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揽2006年的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思路和总抓手。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2006年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促农增收为目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多元投入为主体,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全稳定。

(二)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五个理念:树立市场导向的理念、集约经营的理念、和谐发展的理念、外向开发的理念,现代化发展的理念;遵循六大原则:“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的原则,“发展主导,项目推动”的原则,“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原则,“民为主体,实惠农民”的原则,“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原则,“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抓好七件事发展新产业、创建新组织、培训新农民、建设新设施、打造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建好村班子。

(三)工作目标

全年粮食总产量实现11.32万吨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6%,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实现52000万元、增加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20元以上;对外输出务工人员8.0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67亿元;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个、启动新村扶贫和和谐新村2个;新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户以上;对上争取项目11个、资金500万元。

(四)2006年农业工作重点

1.以北环路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园区经济建设。北环路都市休闲观光农业要坚持绿色、生态、特色、精品之路,结合区域内各项农业项目,4月底前,建设局、农业基地管委会、凤凰乡政府负责完成示范区规划编制,落实产业发展规划3000亩,设计规范民居建筑风格;凤凰乡、农业基地管委会负责完成永胜村核心区作业设计,5月份前初见成效。示范区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0万元,引进建设规模50亩以上的业主3户以上,花卉龙头企业3户以上,力争建设花卉展示中心1个。大牛路畜禽养殖示范区建设:推进何市王家村养殖示范小区和以大山铺盐井村、永嘉瓦厂村、新店余家村、回龙狮子村、牛佛藕塘村等为重点的优质肉猪养殖小区建设,全区新培育100头以上养殖户20户,200头以上养殖户10户,年生猪出栏达26.9万头;示范区发展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50户以上,无公害蛋鸡养殖达20万只以上;在大山铺大山村、青龙村和新民董家村各建设无公害蛋鸡规模养殖小区1个,带动全区蛋鸡养殖达50万只以上。以牛佛为中心的种植加工示范区建设:优质粮种植达60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0亩;新申报以牛佛、永嘉、新店、何市、回龙、庙坝为主的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2.5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品种2个。全区力争蔬菜总产量达16万吨,产值达1.45亿元。

2.结合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带。经贸局牵头,农业部门、各乡镇配合,以饲料、兽药、中草药加工、肉类加工、蛋鸡加工为重点,3月20日前完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初步规划。按照“扶龙头、壮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继续扶持龙雨渔业、川泰饲料、倍乐药业、天花井食品集团等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将久泰药业、金河源食品加工、吉星药业、联益帽业等企业培育成市级龙头企业,确保全年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户以上。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以四川久泰药业、泰山药业为龙头,在三多寨、大山铺、何市等乡镇集中发展中药材示范基地500亩,全区发展5000亩。以天花井食品加工、金河源食品加工等为龙头,发展优质肉猪、肉牛养殖加工基地。以佳宝公司为龙头,力争养蚕达3000张,鲜茧产量80吨以上,以庙坝镇为主新发展小桑园3000亩。以康源果业、青兴果业公司为龙头,巩固现有3000亩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力争实施低产果园改造1000亩,在大山铺、团结等乡镇带动农户发展无花果种植3000亩。以龙雨渔业为龙头,在团结、三多寨、新店等乡镇新发展高密度养鱼500亩,特色鱼养殖100亩,适度发展生态鱼养殖。以联益帽业公司为龙头,巩固现有蒲草种植面积1000亩,新发展200亩,全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以科龙公司为龙头,抓好优质稻订单生产,使全区优质稻种植面积达5000亩。

3.以重大项目实施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农业基地管委会牵头,农业、建设等部门和各乡镇配合,按照“以促农增收为目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多元投入为主体”的思路,于4月10日前完成我区“十一五”新农村试点建设规划和2006年即将启动的凤凰永胜村、三多寨芦家村、公平村、元湾村新村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启动和平乡金胜村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确立各村主导产业支撑,规划基础设施配套体系。芦家村于梨花节前,永胜村于5月份前实现阶段性目标。做好6月份市的新农村建设迎检工作。二是全力以赴实施好2006年度土地整理项目和日元贷款项目年度计划。3月15日前完成项目实施方案。农林局、农业基地管委会、财政局等抓紧组建自贡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4月份前完成土地整理项目招投标启动工作。三是全面实施农村道路“通畅”、“通达”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80公里,实施渡改桥4座,配合实施乡镇小码头建设4个。四是争取新开工新村扶贫、水产产业化、蚕桑基地建设等14个项目;加快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电力提灌站等8个项目。五是农业、国土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方向,分系统做好旱山村治理、病害水库整治、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团结渠续建配套、林业中心建设、机耕道路建设等9个项目的包装、申报等工作,全年力争对上争取项目11个,争取资金500万元。六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年引进投资额达50万元以上的企业5个。

4.以科技为支撑,强化品牌营销。一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技术优势和农村经济人才和实用人才的作用,切实开展好先进实用技术的指导、培训和推广。二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继续实施“科技兴农”项目,发挥科技园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三是树立品牌营销意识,着力打造“朝天寺”、“天花井”等农产品品牌,规范统一使用农产品品牌行为,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做好劳务开发工作,拓宽增收渠道

劳务开发工作要坚持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经营理念,大力培育和完善五大体系,实施好六项工程建设。一是完善劳动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启动劳务开发信息网络建设工程。二是建立健全培训资源体系,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充分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确保全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73万人。三是完善劳务转移输出体系,实施成建制输出工程,全年实现劳务输出7.44万人,就地转移5.68万人,外派劳务50人以上。四是建立与劳务输入地协作体系,强力推进劳务合作工程。五是建立维权救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维权救助工程。六是大力抓好“回引”工程。全年回引投资额达50万元以上的业主20个,其中投资额达200万元以上的5个。

(六)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奖惩逗硬

1.各乡镇党委、政府、区级各部门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带领和组织广大农民加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特别是对口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查,注意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切实提高工作执行力。

2.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宣传。要切实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动员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可喜局面。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增强宗旨观念和法制、政策意识,着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和村(居)民委员会建设,提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自觉性和本领。

3.明确责任、强化目标考核。各农业部门、乡镇要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要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每月要将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每季度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措施,半年区委、区政府将组织专门力量,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全面的督查,确保各项工程建设落到实处。

同志们,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农村暨劳务开发工作会议的精神,齐心协力、奋力拼搏、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早日实现我区农业农村工作新跨越,为早日实现“四区”建设目标而努力工作!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5

这次区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我区“十五”期间和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这次会议,会前做了专题研究,今天的大会上,区委x书记、区政府x区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回顾“十五”期间,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十五”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的五年。五年来,我区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历史机遇,围绕跨越式发展战略和“四区”建设目标,落实惠农政策,狠抓“三大基地”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一五”规划起好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

(一)农民增收迅猛。“十五”期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2292元增长到2005年的3365元,年均增长214.6元,年均增长46.8%,较全市的3188元高出了5.5%,而且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两年增收超过300元。

(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我区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以畜牧、蔬菜、花卉、水果、水产五个主导产业和草编、蚕桑两个特色产业的农业优势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其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80%以上。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由2000年的57.4%提高到2005年的62.9%,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3.7%提高到2005年51.5%。董家花卉示范区、团结莲花精细蔬菜示范区、团结土柱特色水产示范区、何市王家和大山铺盐井生猪换种示范村等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示范效果明显。

(三)带动主体迅速壮大,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十五”期间,我区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农业专合组织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明显增强。培育了市级龙头企业4家(即:自贡市龙雨渔业公司、川泰饲料公司、倍乐瑞克动物药业公司和天花井食品有限公司,其中自贡市龙雨渔业公司被评为自贡市十强龙头企业)。全区已累计发展专合组织20个,成员超过3000人。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大户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有农村经纪人800余名、农村专业大户近2000户,带动农户1.5万户。引进云南久泰药业、四川康源无花果开发有限公司、尚乐食品等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

(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五”期间,畜牧、水利、农林各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良好。生猪换种项目超额完成“十五”目标,建成规模化纯种猪场1个,选留和更换二杂母猪2683头。投资151.16万元,建成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实施节水灌溉工程2.5万亩,治理旱山村五个村。完成低产田造3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万亩,建成农药残留检测中心一个。完成退耕还林24098.5亩,天保工程完成人工造林4750亩,封山育林5500亩。实施新村扶贫村7个,卫生院扶贫2个,中央扶贫贴息贷款龙头企业1个,扶贫资金总额2037万元。立项并启动了计划投资5003万元的日元贷款生态县建设项目和计划投资1430万元完成1.2万亩省级土地整理项目。新改扩建农村公路80.14公里,乡村机耕道建设28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31平方公里。整治病险水库10座,防治白蚁水库6座。技改电力提灌站7个。新增水井800口。新改场镇供水工程3处。完成投资217.42万元的团结渠节水灌溉工程。继续推进了红层找水、沼气池建设、农村特困对象危、破、烂改造工程,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二、总结2005年,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成效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干部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05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1.32万吨,超市下目标任务0.29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达6.41亿元,同比增长5.8%,超目标任务0.3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增加值完成2.68亿元,同比增长6.7%,超目标任务1.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5元,较上年增加358元,增长11.91%;劳务输出7.4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73亿元;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粮经比调整为37.12:62.88。农民增收目标考核全市第一名,畜牧工作考核全市第一名,林业工作二等奖,文明新村建设受到表彰,劳务开发基地评为2005年度市劳务开发先进示范并推荐为省的优秀示范基地,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建设加速推进

畜禽产业。积极推进了生猪换种工程,巩固了何市镇王家村生猪换种成果,投资137万元引进良种公猪30头,引进洋二杂母猪1126头,培育二杂母猪种猪场1个,发展重点乡镇2个,建设市级生猪换种示范村1个,区级示范村7个,全区换种1500头以上,新发展年出栏100头以上肉猪养殖户120户,全年出栏生猪17.6万头。蛋鸡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建设蛋鸡养殖示范区,现已发展1000只以上养殖户26户,3000只以上16户,1万只以上3户,全区蛋鸡存栏达40万。

蔬菜、花卉、水果、高密度养鱼等产业。通过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宣传推广和培训力度,巩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100亩,新发展设施栽培6000亩,启动了蔬菜科技示范园建设。蔬菜年产达到15.73万吨,产值1.42亿元。北环路花卉产业带发展花卉300余亩。巩固无花果生产基地1500亩。完成水果高换700亩。巩固完善市级核心区100亩特色渔业基地,发展高密度养鱼农户2000户,助农增收2000万元。

草编、蚕桑、手套加工产业。集中成片新发展灯蒲草种植300亩,全区已达1050亩,新开发品种5个,培训草编人员500余人;通过佳宝公司与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荣成公司合作新发展桑园1500亩。采取政府引导、协会助推、龙头带动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发展以新店镇为主的手套加工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

(二)狠抓“四轮驱动”带动主体作用明显增强

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扶持力度,使其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依托蔬菜协会、尚乐食品厂,发展订单蔬菜2.5万亩;依托龙雨渔业公司,发展高密度养鱼基地0.8万亩;依托多利种猪场,实现生猪换种1500头;依托天花井食品公司,发展无公害优质肉猪定单3000头;依托蛋鸡协会,发展规模养鸡40万只;依托佳宝公司发展桑园0.4万亩,养蚕2512张。同时,新发展专合组织2个,新培育农村经纪人200余名,专业大户500余户。版权所有

(三)实施品牌战略取得实效

以市场营销的理念,着力培养大安农产品品牌,努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及品牌附加值。在第二届四川·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天花井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长明火边子牛肉”和牛佛宫廷烘肘两个产品夺得金牌(全市4块)。倍乐饲料有限公司的“倍乐牌”饲料获省著名商标。区养鸡协会申报的蛋鸡生产基地、鸡蛋分别获省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金河源肉食品有限公司申报的猪肉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山”牌和“三多寨”牌鸡蛋,朝天寺牌蔬菜全面进入城区超市,无公害水产、畜禽产品正在抓紧申报。

(四)农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成功引进了四川久泰药业公司,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二是成功引进四川康源无花果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无花果种植及深加工。三是成功引进浙江台州业主成片开发进行西瓜新品种规模种植200亩。四是引进北京泛华公司在凤凰乡结合花卉项目发展休闲农业。五是在第十三届重庆经济协作区市长联席会上,成功签约协议项目5个,协议资金达5.6亿元。在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农博会项目册中,成功录入投资7400万元的优质肉兔产业化项目和1000万元的花卉科技示范园项目,是全市两个成功录入的区县之一。

(五)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基地示范区和文明新村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实施各类农业项目31个,投资额达1508万元,与去年同期比增加500万元,增长49.6%。2005年底日元贷款建设生态县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5年建设期总投资5003万元,其中日方贷款3312.83万元。成功争取1.2万亩省级土地整理项目,1430万元专项资金已到位部份,正组织实施。全面完成了永嘉瓦厂村、三多寨洞云村、何市三和村三个新村扶贫建设工程,启动了大山铺盐井村、团结朝天村两个新村扶贫建设工程。2005年度市产业化示范村建设项目全面或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即:投资230万元实施了团结镇土柱村、凤凰乡永胜村以花卉、蔬菜、水产为主的示范村建设。投资77.05万元实施了大山铺盐井村、永和村生猪换种示范村建设。按照文明新村建设要求,超目标任务实施了三多寨卢家村文明新村建设。

(六)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按照“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得要求,建立健全了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在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到了“九个必须”,实现了“十个不漏”和“8个100%”的目标,使我区成为全市唯一的无疫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疫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已完成了全面防治的阶段目标。版权所有

(七)加强银政、银企合作,金融信贷支农上了一个新台阶

积极为银企牵线搭桥,川泰集团等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获得了贷款2000万元的受信额。农村信用社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投放以小额农贷为主的农业贷款达25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00万元,增长10%。

(八)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加快了农村税费改革步伐,农业税全面取消。落实了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计生补助等政策。规范和推进了农村“一事一议”工作。实施了村组财务双代管。农村信用社改革、粮食购销市场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农村贫困、特困户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

(九)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52期,培训劳动力3.34万人次,对外劳务输出8.1万人次,就地转移5.9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93亿元。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仍然处在爬坡阶段,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投入仍然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农业产业化推进缺乏有力支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四是农村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新划入乡镇无项目支撑。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揽2006年的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思路和总抓手。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2006年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促农增收为目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多元投入为主体,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全稳定。

(二)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五个理念:树立市场导向的理念、集约经营的理念、和谐发展的理念、外向开发的理念,现代化发展的理念;遵循六大原则:“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的原则,“发展主导,项目推动”的原则,“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原则,“民为主体,实惠农民”的原则,“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原则,“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抓好七件事发展新产业、创建新组织、培训新农民、建设新设施、打造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建好村班子。

(三)工作目标

全年粮食总产量实现11.32万吨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6%,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实现52000万元、增加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20元以上;对外输出务工人员8.0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67亿元;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个、启动新村扶贫和和谐新村2个;新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户以上;对上争取项目11个、资金500万元。

(四)2006年农业工作重点

1.以北环路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园区经济建设。北环路都市休闲观光农业要坚持绿色、生态、特色、精品之路,结合区域内各项农业项目,4月底前,建设局、农业基地管委会、凤凰乡政府负责完成示范区规划编制,落实产业发展规划3000亩,设计规范民居建筑风格;凤凰乡、农业基地管委会负责完成永胜村核心区作业设计,5月份前初见成效。示范区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0万元,引进建设规模50亩以上的业主3户以上,花卉龙头企业3户以上,力争建设花卉展示中心1个。大牛路畜禽养殖示范区建设:推进何市王家村养殖示范小区和以大山铺盐井村、永嘉瓦厂村、新店余家村、回龙狮子村、牛佛藕塘村等为重点的优质肉猪养殖小区建设,全区新培育100头以上养殖户20户,200头以上养殖户10户,年生猪出栏达26.9万头;示范区发展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50户以上,无公害蛋鸡养殖达20万只以上;在大山铺大山村、青龙村和新民董家村各建设无公害蛋鸡规模养殖小区1个,带动全区蛋鸡养殖达50万只以上。以牛佛为中心的种植加工示范区建设:优质粮种植达60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0亩;新申报以牛佛、永嘉、新店、何市、回龙、庙坝为主的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2.5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品种2个。全区力争蔬菜总产量达16万吨,产值达1.45亿元。

2.结合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带。经贸局牵头,农业部门、各乡镇配合,以饲料、兽药、中草药加工、肉类加工、蛋鸡加工为重点,3月20日前完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初步规划。按照“扶龙头、壮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继续扶持龙雨渔业、川泰饲料、倍乐药业、天花井食品集团等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将久泰药业、金河源食品加工、吉星药业、联益帽业等企业培育成市级龙头企业,确保全年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户以上。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以四川久泰药业、泰山药业为龙头,在三多寨、大山铺、何市等乡镇集中发展中药材示范基地500亩,全区发展5000亩。以天花井食品加工、金河源食品加工等为龙头,发展优质肉猪、肉牛养殖加工基地。以佳宝公司为龙头,力争养蚕达3000张,鲜茧产量80吨以上,以庙坝镇为主新发展小桑园3000亩。以康源果业、青兴果业公司为龙头,巩固现有3000亩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力争实施低产果园改造1000亩,在大山铺、团结等乡镇带动农户发展无花果种植3000亩。以龙雨渔业为龙头,在团结、三多寨、新店等乡镇新发展高密度养鱼500亩,特色鱼养殖100亩,适度发展生态鱼养殖。以联益帽业公司为龙头,巩固现有蒲草种植面积1000亩,新发展200亩,全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以科龙公司为龙头,抓好优质稻订单生产,使全区优质稻种植面积达5000亩。

3.以重大项目实施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农业基地管委会牵头,农业、建设等部门和各乡镇配合,按照“以促农增收为目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多元投入为主体”的思路,于4月10日前完成我区“十一五”新农村试点建设规划和2006年即将启动的凤凰永胜村、三多寨芦家村、公平村、元湾村新村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启动和平乡金胜村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确立各村主导产业支撑,规划基础设施配套体系。芦家村于梨花节前,永胜村于5月份前实现阶段性目标。做好6月份市的新农村建设迎检工作。二是全力以赴实施好2006年度土地整理项目和日元贷款项目年度计划。3月15日前完成项目实施方案。农林局、农业基地管委会、财政局等抓紧组建自贡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4月份前完成土地整理项目招投标启动工作。三是全面实施农村道路“通畅”、“通达”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80公里,实施渡改桥4座,配合实施乡镇小码头建设4个。四是争取新开工新村扶贫、水产产业化、蚕桑基地建设等14个项目;加快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电力提灌站等8个项目。五是农业、国土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方向,分系统做好旱山村治理、病害水库整治、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团结渠续建配套、林业中心建设、机耕道路建设等9个项目的包装、申报等工作,全年力争对上争取项目11个,争取资金500万元。六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年引进投资额达50万元以上的企业5个。

4.以科技为支撑,强化品牌营销。一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技术优势和农村经济人才和实用人才的作用,切实开展好先进实用技术的指导、培训和推广。二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继续实施“科技兴农”项目,发挥科技园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三是树立品牌营销意识,着力打造“朝天寺”、“天花井”等农产品品牌,规范统一使用农产品品牌行为,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做好劳务开发工作,拓宽增收渠道

劳务开发工作要坚持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经营理念,大力培育和完善五大体系,实施好六项工程建设。一是完善劳动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启动劳务开发信息网络建设工程。二是建立健全培训资源体系,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充分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确保全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73万人。三是完善劳务转移输出体系,实施成建制输出工程,全年实现劳务输出7.44万人,就地转移5.68万人,外派劳务50人以上。四是建立与劳务输入地协作体系,强力推进劳务合作工程。五是建立维权救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维权救助工程。六是大力抓好“回引”工程。全年回引投资额达50万元以上的业主20个,其中投资额达200万元以上的5个。

(六)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奖惩逗硬

1.各乡镇党委、政府、区级各部门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带领和组织广大农民加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特别是对口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查,注意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切实提高工作执行力。

2.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宣传。要切实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动员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可喜局面。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增强宗旨观念和法制、政策意识,着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和村(居)民委员会建设,提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自觉性和本领。

3.明确责任、强化目标考核。各农业部门、乡镇要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要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每月要将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每季度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措施,半年区委、区政府将组织专门力量,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全面的督查,确保各项工程建设落到实处。

同志们,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农村暨劳务开发工作会议的精神,齐心协力、奋力拼搏、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早日实现我区农业农村工作新跨越,为早日实现“四区”建设目标而努力工作!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6

2006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两个趋向”的转换规律,根据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建设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立新体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我省成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具体来说,要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二三产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和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作用,积极探索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着力推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一是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抓紧制定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划。注重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有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着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继续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和“走出去”发展。抓好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二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施“强龙兴农”工程,重点培育百万农业大户和1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做大做强一批品牌响、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加快农作制度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重点研发和推广一批农业节地、节水、节能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绿色安全等技术,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和沃土工程,全面启动“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加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三是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结合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和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海岛渔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严密防腐剂控重大动植物疫情,加强农业防疫体系建设,切实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腐剂控工作。五是抓好粮食工作。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流通能力和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依托县城和中心镇,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把一批有特色产业基础的小城镇培育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极。着力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特色块状经济产业升级,引导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切实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为农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创造更好的环境。

二、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

明年是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第四年,全省累计要完成8000个行政村的整治和80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的建设任务,经过五年努力,让浙江农村面貌有一个大变化。

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要进一步加大这一工程的实施力度,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加快村庄整治建设的进度,提高整治建设的质量。采取“点、线、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办法,环杭州湾发达地区、综合实力百强县、百强镇的村庄整治要全面展开,高速公路国道沿线村庄要集中整治,丘陵山区要结合生态村、特色村、“农家乐”旅游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整治。深入推进村庄垃圾无害化处理、生产生活污水净化治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加强“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加大村庄整理和宅基地整理力度,加快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探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进村庄整治的路子。

进一步整合部门力量。加大乡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绿色生态家园、绿化示范村、沿海台风多发地区危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力度,并与村庄整治建设更为紧密地配套。开展“一村一企结对建设农村新社区”活动。

三、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要求,把教育、卫生、科技、体育强省建设和社会保障的重点放到农村,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全面建立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真正做到让农民群众看得起病、有地方看病、加强预防少生病。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投入,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城乡衔接的供水供电、公共交通、邮政通信、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针对农业生产者的养老保险制度。积极落实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政策。加强农村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四、切实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农民素质建设

顺应产业升级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按照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培训质量,完成160万人的培训任务。

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适应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要求,重点培训社会需求量大的制造业技术工人和专业服务人才。适应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培训农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社长、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督促企业切实承担起对已在岗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职责。

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整合城乡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扩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招生人数。对农村后备劳动力主要通过职业教育的形式来培训,使新生代农民既有学历证书,又有技能证书。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使农民群众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提升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形成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

五、创新村民自治和基层组织运行机制,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建设

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作为建设和谐农村的关键来抓。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管理建设。健全和完善党领导下的以“四民主、两公开”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推广村民委员会直选、一事一议、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制度,真正使广大农民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切实让农村工作指导员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职责。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和发展新时期“枫桥经验”。加强农村司法援助体系建设。

切实搞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以这一教育活动为契机,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难事、急事、实事入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激发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机关部门要配合农村先进性教育,广泛开展“真情送服务、建设新农村”活动。

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城乡协调的新体制建设

着眼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城乡配套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的城乡协调发展的新体制。

全面推开农村综合改革。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在全省推开以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和村级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户籍管理及配套制度改革。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并积极探索与户籍制度改革相一致的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义务兵优抚安置、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等配套改革办法。消除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形成城乡居民平等就业制度,扩大农民转移就业渠道。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补偿标准,保障农民利益,建立标准相互衔接的区片综合价制度。积极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

稳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积极探索在城郊区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探索建立农民集体财产增值与公平分配机制。深化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积极探索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新路子,鼓励基层供销社参与兴办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农民集体财产增值与公平分配机制。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功能。积极发展农业信用担保,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建立各大商业保险公司联保、专业合作社互保、政府补助的农业保险制度。

七、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加快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步伐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进一步加大“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和“百亿帮扶致富”等工程的实施力度。

扎实推进下山移民、产业化扶贫、农民培训等重点举措。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主要迁入地,集中抓好高山远山地区、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和海岛地区的整体搬迁工作,力争“十一五”期间每年下山搬迁5万人以上。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山水资源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山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来料加工和旅游休闲产业,把欠发达地区建设成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观光休闲胜地。把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性措施来抓,每年培训对欠发达地区培训18万人以上。健全培训就业机制建设,促进更多的欠发达乡镇农民走出家门,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7

拼搏之年。省级有关部门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年是市实施”十二五“计划的关键之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九届五次会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人为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农业农村能源环保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一、主要工作

1.农村能源建设。

节柴改灶推广10000眼,年全市计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0口。沼气综合利用10万亩,培训技工和农户50000人次,实施村容村貌整治50个自然村。截止年5月31日,全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11628口,占年计划的116.28%;节柴改灶8559眼,占年计划的85.59%;沼气综合利用推广5.5万亩,占年计划的54.96%;培训农户21353人次,占年计划的42.7%。新建沼气的总产气量达465.12万立方米,节约薪柴2.3万吨,相当于4万亩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减少水土流失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万吨,二氧化硫158吨,节约燃料费、电费406.98万元,同时为农户增收节支930.24万元,促进了庭院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沼气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纽带,既能提供生活用能,又可提供优质有机肥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节柴改灶年可节柴0.86万吨。

截止到5月31日,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培训农户。全市共完成沼气综合利用5.5万亩,培训农户2.14万人次,共施用沼肥40万吨,为农户节约了农药和化肥,为我市推广生态农业和沼气综合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沼气建设项目。

对年中央扩大内需新增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进行了自查。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年农业建设项目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云农(计财)字115号要求。

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2906口(石林1373口、东川733口、禄劝800口)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计划54个(石林36个、东川18个)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2个(东川2个、禄劝10个)。

分别是五华(市五华区众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官渡(羊甫联合牧业有限公司)石林(神龙育种有限公司)嵩明(农生种猪科技有限公司)安宁(惠嘉托佩克育种有限公司)原种场)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5291口(东川2291口、富民1000口、禄劝1000口、寻甸100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5座。

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项目及大中型沼气工程属于国家拉动内需新增的国家重点项目,根据中央要求。年新增投资在今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年新增投资要求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局在省农业厅召开项目启动会后,已要求项目县全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中,经过九个县区的奋力拼搏,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967口,其余的正抓紧时间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有3家已完工,有4家正在建设中。

3.完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培训

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7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通知》云政办发82号)要求及省农业厅的安排。确保我市技术人员能够正确掌握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邀请了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和老师为我市业务技术人员分别对秸秆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调查与评价方法、入户调查技巧、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处理及审核上报等工作作了认真、细致的讲解。

4.完成《滇池”十二五“防治规划》中农田径流控制项目方案

明确我局负责滇池流域范围内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及农田径流方面的污染防治工作。分工明确后,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第153期会议纪要。根据会议纪要的要求,局已完成了滇池流域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已上报省农业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六处。

5.起草《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规范项目建设,为加强我市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的管理。确保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市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6.起草《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随着农村能源户用沼气池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项目建后管理,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农村沼气管理办法(试行)起草了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7.建立市农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认真对照年目标责任书的任务分解,为进一步做好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准备相关材料,迎接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考核。

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根据《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市年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昆节减办发5号)精神。将年市农业局节能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8.编制《市农业节能减排规划》

也是唯一的特大型中心城市,省会城市。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流通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把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工程。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充分认识到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将目前单纯追求高产的农业增长模式逐步转变为农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增长模式,最终实现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就是要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农业节能减排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滇池水污染治理的需要。

9.编制完成《十二五”市农村能源规划》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大提出。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充满机遇和挑战。认真贯彻”“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我市”十二五“规划重点目标之一,确保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实现”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市农村能源建设以”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为方针,经过市级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提出了市20112015年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规划》

10.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省级建设资金510万元(每村10万元)截止年11月底,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村51个。省级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年5月,按照农业厅《关于上报年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总结的通知》云农办经字91号)进行了检查总结。全市51个项目村共完成投资3453.21万元,除省级补助510万元外(每村补助10万元)引导投入资金2943.2万元,占总投资的85%3003.21万元拉动资金中,市、县、乡投入1007.68万元,占拉动经费的33.6%社会资金624.39万元,占21%;群众自筹集资1311.15万元,占43.7%群众累计投劳46739个。通过整治工程,项目村完成村庄道路硬化49346.21米,新建村庄道路22060.74米,支砌排灌沟渠12362.37米,安装人畜引水管道25189米,种植绿化树161604棵,绿化花草27635平方米,安装路灯247盏(其中,太阳能LED路灯40盏)建设文化室67个2618.9平方米、公厕73座、垃圾收集点139个,项目村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项目村建议数50个,年。控制数60个。市组织县区申报省级村容村貌项目57个,项目正在申报中。

11.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省农业组和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按照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市农业组已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完成了工作,数据上报及普查档案整理工作已通过省级质量验收,目前,现正在进行普查数据开发及撰写普查技术报告工作。

普查范围涉及14个县(市)区,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共涉及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及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源四个污染源。127个乡镇,330个行政村。全市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22715个(其中:种植业污染源7229个、畜禽养殖污染源6464个、水产养殖污染源1694个、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7328个)普查结果显示:

占全流域总排放量10130.01吨的22.54%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排放占77.46%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为主的格局没有变化。①滇池流域总氮总磷合计: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2283.31吨。

畜禽养殖业排放的8844.75吨COD基本上没有处理,②滇池流域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2.36%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15718.18吨。而城市污水COD处理率达到产生98038.02吨,去除83096.5吨)84.76%相比之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占总量的80%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20%总磷的污染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60%工业和城镇生活占40%化学需氧量(COD由于城市污水去除率较高,③滇池流域总氮的污染以工业及城镇生活为主。农村污水几乎没有处理,农村生活比重占40%农业生产占22%工业和城镇生活占38%农村生活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市年农村能源建设及农业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的正确领导下。但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县区与县区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增长不平衡,自筹能力低;二是国家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影响沼气池的推广;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缺少发展后劲。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按照市委九届五次(扩大)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思路,拼搏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下半年我处工作提出以下工作重点。

村农业发展工作总结篇8

为深入推进农民增收工作,特别是帮助农村低收入群众脱贫致富,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区开展“包村帮组助户”促进农民增收活动,现就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深入推进“三问三解”活动的基础上,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实施领导、部门、干部及热心企业“包村帮组助户”活动,进一步明确包抓责任,落实帮扶措施,健全帮扶制度,以扎实有效的行动,帮助群众加快增收致富步伐,提高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服务群众中锻炼培养干部,在转变作风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区统计局农民收入调查数据为基础,进一步摸清各村群众收入底子,重点对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的农户进行包抓帮扶,促其增收致富。本次活动自启动,至底结束,分两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到底,包抓户人均纯收入明显增长;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

第二阶段:到底,包抓户人均纯收入在当前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5000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三、包抓形式

本次活动由区委、区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区农林局牵头实施,采取区级领导、部门领导及企业包村,机关事业单位包组,干部包户的形式开展。包户干部人数由各部门、各单位按包抓任务分配(见附表)、在低收入农户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确定,原则上一名干部包抓一个农户,包户干部名单由包抓单位和部门以村为单位汇总后,分别报区委组织部、区督查考核办、区农林局、区人社局备案。各单位、各部门在包村过程中不得随意调整更换包户干部。

四、主要任务

(一)包村领导任务

1.指导有关镇办制定各村农民增收计划,协助包抓村解决农民增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所包村实现农民增收目标任务。

2.指导包组单位、部门及包户干部工作。

(二)包村企业任务

1.搭建村企对接有效平台,与农民合作发展产业项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企业加快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2.有计划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就业技能,引导农民创业、就业。

3.优先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4.配合包户干部开展工作。

(三)包组单位、部门任务

1.深入宣传中省、示范区及区委、区政府各项惠农政策,统一广大农民群众认识,教育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科技意识和发展意识。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找准存在问题,挖掘发展潜力,帮助村组制定和落实农民增收措施。

3.结合群众需要,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农民培训,所包村组每年有10%的农民获得农民技术员证书。

4.广泛搜集和提供致富信息,引导农民确定发展项目,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村组90%的农户有致富项目。

5.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高会等展销会,促进农产品展示和销售,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

6.协助镇办、村组做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三问三解”活动深入开展。

7.深入调查摸底,在入村一周时间内确定低收入农户和包户干部,在全村范围公示,并以村为单位汇总后报区农林局备案。

8.指导包户干部开展工作。

(四)包户干部任务

1.帮助农户寻找致富项目,协助农户申请小额创业贷款,指导农户实现自主创业。

2.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农户参加“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产销衔接活动,实现果蔬产品优质优价;帮助群众联系客商,解决当前苗木销售问题,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3.根据农户家庭实际和个人特长,积极与区内企业和劳务中介联系,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4.组织引导农户在农高会期间发展餐饮服务、房租经济等,多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

5.依托农高会大好平台,积极组织农户参展参会,开阔视野,寻找和发展致富项目。

6.帮助农户解决增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实现增收目标。

(五)镇办任务

1.安排各村认真配合包村领导、企业,包组单位、部门和包户干部开展工作。

2.抓好辖区农民增收日常工作,确保完成农民增收任务。

五、工作要求

(一)保证下乡时间。区级领导下乡入村原则上每月不少于3天,部门领导下乡入村原则上每月不少于5天,包户干部下乡入村原则上每月不少于10天;企业下乡入村时间由企业根据生产需要自行确定。

(二)公示包扶内容。结合所包村组和农户的实际,客观准确公示帮扶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和工作措施,并公示包户干部姓名和联系电话,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三)轻车简从办事。包村领导、干部要按照安全、务实、简朴的原则,尽量减少基层负担,认真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坚决防止形式主义,自觉维护党政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记好工作日志。包村领导、企业以及包户干部要在帮扶工作过程中记好工作日志,在帮助农户增收致富的同时,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增进干群关系。

(五)写好工作总结。各包抓部门、企业及包户干部要认真总结“包村帮组助户”活动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工作实绩,以及在促进干部职工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进一步转变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工作总结材料分别于前和前报区农林局。

六、保障措施

为确保活动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区上成立三个工作组:

(一)督查组。由区督查考核办牵头,区委区政府办、区委组织部、监察局、人社局参与,定期不定期对包村包户干部到岗和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督办,每月进行一次全面通报。对工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帮扶成效显著、基层干部群众满意的要通报表扬。

(二)考核组

1.对机关事业单位及人员的考核。由区农林局牵头,区督查考核办、统计局及有关镇办参与,对有关村组和农户的增收实绩进行测算认定,作为对包抓部门、干部考核的主要依据。考核工作结合部门目标任务季度考核进行,对部门实行扣分制,扣分办法由区农林局制定,报批后由区督查考核办执行;对包户干部考核实行评分积分制,具体办法由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制定,原则上由考核组每季度末根据干部实绩给予评分,活动整体结束后进行总评。对累计积分在前30名的干部,区上将在活动总结大会上进行表彰奖励,并在干部提拔使用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工作不力,没有完成帮扶任务的包村领导、包组单位负责人和包户干部要进行诫勉谈话。

2.对企业的考核。由区中小企业局牵头,工业园区办、农业园区办参与,在公开公正、严格评比的基础上,对包村工认真负责、帮助农民增收成效明显、热心农村公益事业前10名的企业,提交区活动总结大会予以表彰奖励,并在以后企业项目申报等方面优先考虑。

上一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