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农业农村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1 18:15:49

村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村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1

一、坚持抗灾夺丰收不动摇,确保农业增产丰收

XX年我市干旱、阴雨、病虫等自然灾害交叉重叠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十分不利影响。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全抗全保的思想不动摇,立足抗灾夺丰收,全市共组织抗灾生产活动近20次,下发传真通知9份,做到有旱抗旱,有涝排涝,有虫治虫,有病防病,夺得了抗灾生产的全面胜利。一是搬大水抗大旱。XX年入春以来,我市气候异常,久旱少雨,3月至5月23日,全市累计降水比历年同期减少46-67%,受旱面积达532万亩,其中严重受旱346万亩。各级党委政府实行大员上阵,广辟水源,科学调度,精心组织,加强督办,做到了抗旱生产两不误。全市先后投入抗旱领导4274人,成立巡回督办协调组53个,投入劳力98万人,资金近亿元,机械3.1万套、56.3万千瓦,累计提引水7.2亿立方,抗旱面积达647万亩次,把旱灾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二是及时组织病虫防治战役。由于病虫害越冬基数高,加上持续高温干旱和种植结构调整,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发生。全市各级先后组织了早稻一代二代螟、中稻稻纵卷叶螟、第三、第四、第五代棉铃虫等重大防治战役。特别是在棉铃虫防治上,全市上下认识早、行动快、力度大、工作环节抓得紧、防治战役组织及时。全市共组织592个督办组,投入119名县市区领导、6129名乡镇干部、16744盏高压汞灯、123万农村劳动力开展棉铃虫防治战役,采取汞灯诱蛾、药物防治和人工捉虫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控制了危害损失。三是狠抓抗灾秋播。9月初至10月28日,长期低温阴雨给我市秋播生产和棉花采摘、晚稻收获带来十分不利影响。全市共组织了近10次大型活动,开展了5次检查督办。经过艰苦努力,全市共完成秋播总面积637万亩,比市计划增加47万亩,其中油菜播栽面积350万亩,比夏收面积增加25.6万亩,且基本实现了"双低"优质化。

二、坚持市场取向和效益优先原则,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XX年重点狠抓了“五优工程”实施,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呈现三大可喜变化。一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调减为731.9万亩,比上年减117万亩;油料面积增加到341.1万亩,扩大31.1万亩;棉花呈恢复性发展态势,种植面积127.4万亩,增加16.5万亩;瓜果菜、畜牧、水产等多种经营继续稳步发展。各地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搞调整,面向市场抓规模,把市场竞争力强、效益好的新项目作为主攻重点,鲟鱼养殖、珍珠吊养、网箱养鳝、鱼鳖混养、甲鱼两段养殖、稻田养蟹、大棚养鸡、黑药鸡养殖、以及大棚草莓、西甜瓜、脐橙、椪柑、蜜柚等项目在全市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观光农业开始起步。二是农产品品质明显改善,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优质稻(原部颁标准)面积达到340万亩,比上年增1倍;"双低"优质油菜面积311万亩,占夏收油菜总面积的96%;优质水果和西、甜瓜面积30.4万亩,增8万亩;优质三元杂交猪出栏占总出栏的36%;名特优水产品面积53万亩,增3万亩。全市创建农业品牌55个,其中有32个获得了部优和省优称号。三是区域特色经济初见端倪。各地依托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主导产业更加突出,规模更大,全市基本形成一乡一业的乡镇达83个,占乡镇总数的65%。

三、坚持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和经营管理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发展

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以来全市共融聚资金40多亿元,盘活存量资产30多亿元,建成年产值达千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家,其中过亿元的18家,过5亿元的6家,有6家企业跨入全省35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蓝田、龙发、银欣、天荣等4家企业被列入全国首批151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年产值过千万元的31家重点龙头企业可实现利润总额5.83亿元,比上年增长97%,产值利润率达到10.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上缴税金2.05亿元,增长13.%。

二是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快速发展。XX年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市政府下发了25号文件,为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市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到3255个,从业人员5万多人。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全市实行订单收购的农产品达到农产品总量的30%以上,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土地和农户达到40%以上,农民收入增量中的50%来自农业产业化。在抓好流通服务组织的同时,我市不断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建成了各类农贸市场280多个,年交易额40亿以上。市农委、农业局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荆州农业"网站,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发展步伐。XX年,我市乡镇企业始终把改革作为突破口,坚持依靠改革促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全市有乡村集体企业9203家,已改革8461家,改制5446家,改革面达91.9%,改制面达59.2%。同时,大力实施"151"工程,全市纳入"151工程"的160家重点企业有80%可以完成预定目标。乡镇企业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

四、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一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科技推广取得明显进步。XX年全市共培训农民100多万人次,组

织XX多名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重点推广了旱育抛秧、杂交棉、配方施肥、优化模式等10多项实用技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开始起步。全市10个农业科技园区先期投入资金3000万元,组建年生产200万株植物苗的组织培养室1个,连栋温室3.9万平方米,大中小棚近300亩,特种水产养殖示范面积3700亩,引进、试验种养业新优品种近百个,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是水利建设登上新台阶。XX年冬春,全市水利建设共开工10984处,完成土方11897万立方米。其中江河湖库堤防土方3316万立方米,完成投资近20亿元。堤防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分蓄洪区建设步伐加快,泵站检修全部完成,水库岁修完成较好,平垸行洪工程全面推进,小型农水建设有新的提高,以堤防建设为重点的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不断完善。

三是"绿化荆州工程"取得成效,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XX年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17.5万亩,占计划的145%;四旁植树1200株,占计划的109%;林业育苗1.1万亩,占计划的136%,森林覆盖率13.4。XX年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98.86万千瓦,拖拉机达到3.06万台,全年机械耕整面积达到492.4万亩,机械播种45.9万亩,机械植保997.2万亩,机械排灌1348万亩,机械收割147.2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0%。

四是气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血防和农村能源工作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化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减灾效益达到1亿元以上。全年血防工作完成普查钉螺面积152万亩,灭螺面积3.88万亩,治疗病人1.3万人。新建农村家用沼气池6000多口,推广省柴节煤炉灶4万多户,推广风力发电装置300多台,太阳能热水器1500台,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五、认真组织龙舟节和农民文化节活动,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XX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年。为切实抓好我市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农业开放开发步伐,全市农业系统积极参与“中国荆州端午龙舟节”和首届“中国蓝田农民文化节”活动,并取得突出成绩。龙舟节市直农口共组织参展名优产品近200个,现场销售10多万元,签订产品销售合同1769万元,共提出招商引资项目127个,向计委和外经委申报项目36个,有两个项目参加了市委、市政府组织的集中签约仪式,成交金额1.6亿元。其中湖北九联公司与马来西亚贝多恩公司合资建设的农产品贮藏保鲜项目,投资总额为1500万美元,被列为这次龙舟节活动外商投资额度最大项目。全市各级农业部门以“两节”为契机,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全市共引进项目84个,总投资4.7亿元。这些项目既有龙头企业的增资扩建,也有一批新的农产品贮藏加工项目,还有一大批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如监利、洪湖、石首、公安、沙市等五个县市区引资3200万元用于湖泊和低湖田开发,发展河蟹养殖,比上年同期增加1000万元。

六、认真贯彻落实农村政策,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XX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在监利召开现场办公会后,市委多次召开书记办公会、常委会和"四大家"领导联席会,研究落实农村政策工作,并召开3次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会,3次县市区分管书记会,先后制订下发了《关于解决当前农村几个突出问题的若干意见》和《撤、并、减工作实施意见》。市经管局和减负办对减负工作共组织了两次全面检查和四次明查暗访,仅市里检查所涉及的乡镇就有60余个,占总乡镇数的50%以上,对重点乡镇进行了多次检查督办,最多乡镇重复督办5次。同时,全市各级把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作为减负化债的治本工作来抓,共组派农村工作组2107个,抽调清理人员XX年8人,民主推荐群众代表70236人,对全市2940个行政村的财务开展了全面清理,组织力量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完善,并进一步强化了村帐站审制度。全市减轻农民负担、"撤并减"和化解村级债务等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一是农民负担比上年有所减轻。全市纳入卡内农民负担总额为84763.5万元,比上年卡内方案数减6441.5万元,人平负担208.2元,比上年减15.8元,亩平负担142.5元,比上年减11.6元,多数地方农民实际负担水平下降30%以上。二是农村财务清理成效显著。全市2940个行政村共清出经济问题涉及金额1229.84万元,对清理出的经济问题,各地采取边清理,边处理,边退赔的办法,严格依法办事,狠抓了退赔工作,各类经济问题都得到了处理,对清理出的违规收费摊派金额463.15万元,也已组织清退,对于涉案人,严格依法依纪查处,全市受党纪政纪处分共106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7人。三是村组不良债务化解目标可基本实现。全市有1537个村开展了减债工作,占总村数的52%。全年村级债务总额下降20-30%,20%以上的村偿清债务的目标可以实现。四是“撤、并、减”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全市359个管理区现已撤销339个,精减临时聘用人员2671人,已合并中小学662所,清退代课老师及临时工9321人,村干部严格按5-7人职数配备,并提倡村干部兼组长,共精减村组干部4932人。五是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及兑付工作进展顺利。XX年4月1日开展首期兑付,现已兑付股金16580万元,占应兑股金总额的61%,累计清收欠款10893万元,占放款余额的44%,其中石首市已全面完成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工作。全市二期兑付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同时,农村小康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XX年是我市组派农村小康工作队的第五年,也是结帐年,我们主要抓了组派工作队、检查督办、综合协调、总结验收等几项工作,确保了这项工作善始善终、圆满完成。

七、加快市直农口企业改革脱困步伐,确保企业职工利益和社会稳定

市直农口共有各类企业35家,在册职工1802人,资产总额12608.6万元,负债总额12386.2万元。35家企业全部亏损,其中25家已资不抵债,资不抵债总额3094万元。面对严峻形势,市委农工部成立了以部长窦华富为组长的农口企业改革脱困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深入企业实际,调查了解情况,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一是对14家有能力偿还债务、资产能变现、有足够资产买断在职干部职工工龄、安置好离退人员的单位实行全员工龄买断,并解除劳动关系,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二是对有资产可变现而又无力从事再经营的4家企业实行职工工龄、劳动关系买断后,保留法人管理物业,应付经济纠纷;三是对3家具

备全员买断条件的单位,在买断部分职工工龄后,推进股份合作制;四是对2家资金短缺、企业生产经营不能正常进行,且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公开拍卖出售;五是对2家有经营门面和场地,客观原因又不能实行买断或股份合作的企业实行风险租赁承包;六是对10家挂靠企业重新清理,通过法律程序,解除企业与各主管局的挂靠和依附关系,实行政企、事企彻底分开。同时,经多方努力,市政府已基本同意将农口企业脱困工作纳入市直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范围,享受市委[XX]12号文件给予的优惠政策,保障了职工的切身利益,保持了社会的基本稳定。

八、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

XX年是全市第二轮文明单位创建评审命名年,农口突出抓了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作法,结合“向朱学安同志学习”活动,制定下发了《荆州市农委系统学习朱学安,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的方案》和《荆州市农委系统学习张家港,开展文明细胞工程建设的方案》,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二是以"持卡建林、美化荆州"、"重温革命歌曲卡拉OK比赛"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载体,激发引导农口干部职工"创文明"的热情。三是及时发现并总结推广身边的典型人和事,努力创造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四是找差距,抓督办,促进农口文明创建工作的平衡发展,环境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全市农口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全市农口系统共有28个单位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其中有11个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4个被推荐为省级文明单位,市危水工程管理局被推荐为全省最佳文明单位,农委系统和气象系统被评为全市市级文明系统。全市农口省、市级文明单位个数比上届增加了5个,并涌现了2个文明系统和1个全省最佳文明单位。

同时,市委农工部根据中央、省市委XX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三讲”教育回头看工作,狠抓了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加强领导,统一部署。XX年初,市委农工部主持召开了各局办一把手和纪检书记会议,对全年党风廉政建设、反腐纠风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会上通报了1999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表彰了4个先进单位党组书记,何文富同志与各局办一把手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并对XX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市委副书记童水清同志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做到了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落实。二是明确目标,将责任制分解细化,结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使领导干部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组织各局办制订了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责任目标。三是加强教育,着眼防范,筑牢防线。根据省市纪委的统一部署安排,以5月份"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和9月份"警示教育"活动为契机,市直农口广泛深入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和利用重大典型案件进行警示教育活动。四是坚持制度,强化管理,堵塞漏洞。对各局办通讯工具配备情况进行了自查,推广了公用办公电话IC卡管理;对领导干部住房和住宅公款安装电脑组织了全面清理;对公务接待费用实行总量限额,一卡双签,定期公布;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行"法人经理负责制、工程招投标承包制、工程质量监理制、工程竣工验收制"等四制;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企事业单位年度经济责任目标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了及时纠正。五是重视,突出重点,狠抓查处。XX年,农口各局办共接待上访人员68人,收到件52件,调查查处45件,上报结果10件,立案7起,结案6起,基本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对反映的问题,农委纪检组会同有关局办一起研究措施,制定对策,向市委提合理化建设,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灭在明芽状态,较好地保证了农口稳定。

XX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化程度不高,结构调整没有突破性进展;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未能达到年初制定的增收目标;三是农民负担重,乡村债务重,减负化债任务艰巨;四是农口企业活力不强,经营状况不好,部分职工生活困难,存在一定的不安定因素。

村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2

20__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结合全面实施“万元增收计划”推进“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施“六十万”工程和“121”工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和谐发展,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一、全县“三农”工作的基本情况

20__年全县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15.2亿元,比上年增8%;实现农业增加值9.82亿元,比上年增2%,占GDP的比重25%左右;农村经济总收入19.86亿元,比上年增7;农民人均纯收入2925元,比上年增9.96,使全县“三农”工作呈现出“八个明显”的特点和成效:

(一)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和重视程度明显加强

20__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抓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核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早明确了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立足“三早”(早规划、早部署、早启动),着眼“三重”(重优势产业、重科技入户、重龙头带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实施“万元增收计划”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认真实施“六十万”工程和“121”工程,采取了具体有效措施,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确保了全年任务的完成和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1、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__年共完成粮食种植66.06万亩,粮食总产1.96亿公斤,比上年增4.15。其中:小春粮食种植21.84万亩,实现总产3746万公斤,同比增长10.55;大春粮食种植44.22万亩,实现大春粮食总量1.58亿公斤,同比增长2.74

2、烤烟生产平稳发展。投资近5000万元建成的40件基本烟(农)田水利工程、4000多个小水窖和120座QJ-III型改造烤房,在烤烟移栽、中耕管理和烟叶烘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__年全县共种植烤烟13万亩,收购烟叶33.9万担,平均单价11.70元/公斤,实现收购总产值1.98亿元。

3、畜牧业发展形势良好。围绕实施“121”工程,坚持“一稳定、两加快、三突破”结构调整方针(稳定生猪生产,加快发展奶类和禽蛋,突破性发展肉牛、肉羊和特色养殖),推进畜牧养殖示范小区建设,加强现代畜牧生产基地建设,使全县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畜禽产品产量全面增长。20__年全县扶持建成畜牧养殖示范小区有24个,扶持发展畜禽养殖大户876户,其中:存栏肥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有4户,饲养能繁母猪100头以上的有4户,饲养肉牛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有5户,年出栏肉羊500只以上的大户有4户,年出栏鸡5000只以上的大户有28户,1000只以上的有119户。预计全年肉猪出栏55.6万头,肉牛出栏3.1万头,肉羊出栏9.3万只;肉类总产完成5.7万吨;实现畜牧业现价产值6.64亿元,比上年增11.78;畜牧业收入达4.1亿元,比上年增6.8;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32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1200元。

4、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__年全县按照“四个重点”(重点产业、重点投入、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后续发展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各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优势突出,成效显著。万寿菊种植5.22万亩,收购鲜花3.62万吨,实现收购产值2172万元,比上年增655.98万元,增长43.27%;新植桑园11000亩,蚕桑种植面积达3.8万亩,养蚕3.9万张,全年生产鲜茧146万公斤,实现产值4800余万元,比上年增1341.3万元,增长47.74%;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5.5万亩,实现总产量达7.6万吨,实现产值5100万元,比上年增600万元,增长13%;种植啤酒大麦8.7万亩,总产17400吨(商品率25),实现产值2610万元,比上年增720万元,增长38.1%;中药材种植11000亩,预计可实现收购产值1320万元,比上年增540万元,增长69.23%;水产养殖面积达2.63万亩,比上年2.61万亩增0.8,预计可实现产值5000万元,比上年增1200万元,增长31.58;魔芋种植5040亩,预计总产量10080吨,实现产值1512万元,比上年增54万元,增长3.7。

5、林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县在坚持生态优先、兼顾三大效益和退耕还林“五个结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果产业。20__年新增经济林4000亩(其中:干果1000亩、水果1000亩、速生丰产林20__亩),现有干果面积15162亩,产量274吨,产值685万元;水果面积19000亩,总产水果6680万公斤,实现产值785万元;速生丰产林面积19500亩,产值(现主要是桉树)100万元;其他工业原料林20__亩,产量1400吨,产值100万元。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238万亩,占总面积的56.8,其中:经济林总面积达55662亩,产值达1640万元,比上年增500万元;实现产业经营收入380万元,比上年增8。

(三)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评活动成效明显

按照突出特色、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通过大力实施“六十万”工程和“121”工程,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势产业区域布局,积极创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进程,产业布局逐步向优势区域聚集,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实现了产业布局合理化、种植(养殖)发展特色化、基地建设规模化、优势农产品经营产业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烤烟、畜牧、万寿菊、蚕桑、蔬菜、中药材、啤酒大麦等七大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发展基地建

设成效显著,逐步形成了大坡、菱角万寿菊之乡,炎方优质马铃薯之乡,盘江优质茧丝绸之乡,播乐中药材之乡,西平优质稻米之乡、城郊商品蔬菜之乡、畜牧之乡和非公经济之乡,德泽低热河谷冬早蔬菜之乡的特色产业布局。同时,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专业村。据统计,全县已形成20多个畜牧养殖村、18个万寿菊种植村、12个蚕桑村、3个中药材村、2个优质马铃薯种植村、16多个蔬菜村、4个水产养殖村、3个水果村、1个“农家乐”村、1个蔬菜瓜果种植村。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7家(固定资产规模千万元以上的7家),其中: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的1家,达1千万以上的4家,500万以上的7家;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从事农产品加工有8家,流通有5家,养殖2家,中介服务2家,农产品加工开发深度和市场覆盖率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达80以上,初加工率达95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涉及到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行业。全县20__年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1231.29万元,固定资产26170.2万元;原料基地面积21.94万亩,加工农副产品95301吨,实现年销售产值23722.4万元,其中出口创汇262万元,净利润2841.29万元,上交税金(含减免税)1897.42万元。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县域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势农产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粮、烟、畜等传统支柱产业得以稳步提升,万寿菊、蔬菜、蚕桑、中药材、啤酒大麦等优势主导产业日益壮大,魔芋等后继特色产业初见成效,初步建立了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有各类专业协会组织27个,种植和养殖大户300余户,围绕主导特色产业跑市场、搞运销的1000余人。现已初步形成以博浩生物、澜沧江、珠江农业、银龙实业等为主的一批具有一定带动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以盘江乡蚕桑站(茧丝绸)、播乐乡中药材协会等为主的中介组织,各产业预计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3.5亿元左右,带动了全县8万多户农民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人均增收100元以上,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实现2925元,比20__年增长9.96。二是各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等认证工作取得实效。通过积极做好项目的储备申报,新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即__县大兴饲料公司、__县福上福葛根酒厂、__县三维饲料有限公司;新增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或绿色食品品牌认证,即:珠江农业公司通过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银龙实业有限公司通过了胡萝卜汁饮料部级绿色食品产地认证及产品认证,努力打造“珠江源”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等品牌,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县出现博浩生物、珠源无公害蔬菜、银龙蕻绿色果蔬饮料、福上福葛根酒、珠源药材、优质香米、丰雨和金光及金凤麟饲料等知名品牌,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企业的自主品牌、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五)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1、非农产业蓬勃发展。20__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发展壮大农村非公经济实体18个;预计到12月份全县可完成非公经济企业户4800户,比同期增长6;从业人员13535人,比同期增长2;完成营业收入31.93亿元,实现增加值15.4亿元。

2、劳务产业发展强劲。按照“五个一批”(依托__县域内的中央、省、市大中型企业就近就地转移一批;发展县域二、三产业,消化一批;发动能人带出一批;向发达城市成规模组织输出一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吸纳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范围不断扩大,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全县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2704人,其中:职业教育学历培训85人、职业技能培训206人(扶贫培训171人,占职业技能培训83)、“阳光工程”引导性培训3379人、实用技术培训9034人;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471人;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预计达8.5万人(次),实现劳务产业产值23060万元。

3、各项减负政策落实有效。一是农业税减免让农民受益增收。自20__年起,全县全面免征农业税,总额达954.42万元,户均免税__.17元,人均免税27.74元,较改革前,全县减负总额2154.5万元,户均减负257.72元,人均减负62.63元。二是落实政策直补促农增收。20__年全县共发放优质粮食良种补贴90万元,种粮农民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280万元,大型农机具购机补贴60万元,退耕还林4.4万亩兑现资金3224万元。三是农村合作医疗互助助农增收。自从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互助后,__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有79560户,共296946人,累计减免补偿260341人次,减免380.11万元,人均减免补偿14.6元,有效遏制住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让农民能看病,看得起病。四是教育“两免一补”帮农增收。20__年春、秋季学期教育“两免一补”,共对贫困生62370人免除学杂费460万元;为11155名农村中、小学生贫困生提供11155套免费教科书,共计90.58万元;全年寄宿制学校办学28所补助34.9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困难的问题。五是落实减负政策保增收。通过全面落实“四项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一事一议”和“两工”管理,深入开展减轻农民负担专项治理,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反弹得到有效控制。

4、扶贫开发取得突破。20__年共完成省、市、县三级重点村建设15个(省级8个、市级4个、县级3个),投资315.12万元(财政扶贫资金175万元、自筹140.12万元),建设项目88件(省级53件、市级23件、县级12件);向省扶贫办申报易地搬迁扶贫项目1个,计划搬迁530人,申请扶贫补助资金265万元;向市扶贫办申报小额扶贫贷款指标600万元;协调县农行选择一批能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龙头企业给予贴息贷款扶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工作开展有序。

(六)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运用进一步加强,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明显提 高

20__年全县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运用进一步加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广和主体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农技推广体制不断创新,农技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八项重点农业科技措施”全面推广。全县共完成推广59.5万亩,举办示范样板4.5万亩,并通过召开现场会和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形式完成农业科技培训18500余人(次),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引进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成效显著。积极引进港啤1号、澳选3号推广种植啤酒大麦8.7万亩;引进靖麦11号举办高产示范样板300亩,完成杂交小麦试验四组展示面积50亩;举办小春马铃薯样板200亩,引进小春马铃薯新品种宣薯3号,举办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种植小春马铃薯样板102亩,最高单产达2500公斤,免耕马铃薯比常规亩增7,商品薯增25,实现亩均纯收入1160元;推广优质水稻新品种10万亩,举办优质稻样板5000亩;广泛推广适宜农桑系列、育711、盛东1号等优良高产品种,播种沙伦、丰驰杂交桑。三是科技培训及学历教育有序开展。完成科技培训5.77万人次,其中:“阳光工程”培训5500人,“农民绿色证书”培训3956人,蚕桑技术培训3000人次,蔬菜技术培训2510人次,魔芋技术培训1700人次,水果技术培训980人次;万寿菊技术及土肥技术培训40000人次;播出《绿证园地》栏目22期;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学员84人。农业广播学校招收本科学员26名,招收专科学员5名,毕业大专学员20人。

(七)各项支农工作准备充分,成效明显

1、财政支农投入加大。一是结合“万元增收计划”的实施和“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县、乡两级财政和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全年县级财政对“三农”发展共投入4204万元,比上年增长52.37。二是财政培育农业产业和扶持龙头企业力度加大。20__年县委、县政府安排产业配套扶持经费474万元(其中150万元用于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改造和基地建设补助),比上年增170.85;新增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养殖小区4个,扶持新建1个投资20__万元的__县中药饮片加工厂和1个投资4000万元的茧丝绸加工厂(目前__县中兴茧丝绸实业有限公司正在投资建设)。

2、农资淡储充足,供应正常。一是淡储充足。20__计划组织供应各种化肥30000吨,农药200吨,农膜200吨。截止9月底,共购进和储备各种化肥35891吨,农药230吨,农膜200吨,分别占计划的119、115、110,比上年同期增长10、8、60。二是供应情况正常。截止9月底,全县共销售各种化肥30531吨,农药163吨,农膜152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10、80;销售各种中小农具110万元,保证了农民群众农业生产生产需要。

3、支农贷款力度加大,农贷资金运行情况良好。一是支农贷款力度加大。20__年全县加大支农贷款力度,至9月末,__农行和__信用社共有贷款余额145885万元,其中:农行各项贷款88194万元,比年初增加了46332万元,净增率为52.53;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57691万元,比年初增加了9546万元,净增率为16.55;有支农贷款余额99807万元,占贷款余额的68.41。同业市场份额分别位居全县第一和第二,为大力支持“三农”、服务好“三农”垫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农贷资金的运行情况良好。至20__年9月末__农行支农贷款有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8,主要投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5.99亿元,个体非公经济的发展100万元。__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24010万元,占贷款发放的69,主要投放贷款化肥5313万元,养殖2286万元,农药、农膜籽种752万元,农业加工机械597万元,个体户、饮户、生产用房、住房、燃料、中小农具等15062万元;全县已有67206户农户享有农村信用社贷款,占农户总数的77.75。同时为确保全县“三农”农贷资金需求,农行向上级行借款25000万元,信用社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4900万元。

4、农机化发展较快,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一是农机具持续稳定增长。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414.3万瓦特,其中:大型拖拉机214台,小型拖拉机3183台,各种配套机具2357套(件),农副产品加工机具3812台,农用排灌机械1855台。二是农机化作业显著提高。到目前为止共完成机械耕耙面积25.92万亩,占全年计划的88;机收小麦2480亩;抗旱抽水灌溉面积3.21万亩;机械运送农用物资20.41万吨。三是圆满完成农机购置补贴项目。20__年争取到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0万元,拉动农民积极投资160多万元购买了21台大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4套,于20__年9月27日完成交机工作。四是农机监理工作和农机安全生产意识加强。截止10月,全县共出动农机监理人数18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播放交通宣传光碟10场次,受教育驾驶员527人,受教育群众1085人,查处违法驾驶人数457人,通过专项整治活动,使广大驾驶员和农民群众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使全县拖拉机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五是农机技术人才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基本能满足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稳步提高,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多方协调筹集资金,不断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具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去冬今春,全县共投资7658.45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960件,新增灌溉面积1000亩,改造中低产田300亩,改善灌溉面积12.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解决、改善农村人畜饮水3处,新增供水人口20__人;加固水库9件,新建塘坝1座,治理河道4.93公里,整修排灌渠道224.5公里,建“五小”工程3535件。突出“两个并进”(即产业结构调整到那里,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跟进到那里),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科技创新力度,认真做好了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沟渠的清淤修复管护工作和生产用水的调给,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措施,确保了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增强防灾减灾和抗洪防涝能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年计划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推进“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施“万元增收计划”为核心,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打造工程”、“村庄环境靓化工程”、“素质工程”、“先锋工程”和“社会发展推进 工程”,全力打造“传统居家型”、“现代经营型”、“民俗文化型”、“自然风貌型”四种新农村风格,各试点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预计创建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80元,将高于全县平均数100元左右,比上年增12%。农村电力、道路、沼气、广播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全县今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影响“三农”发展的不利条件、实际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

1、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缓慢。一是水利基础脆弱,全县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化程度仅达57左右,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的发展。二是农用机械应用不足,大部分农业机械主要为运输、小型加工、排灌,但机耕、机种、机耙、机播、机收严重不足。三是乡村道路和村庄道路等农村基础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困难,不利于农用物资、农副产品运输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全县农业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并未改变,农业综合开发相对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缓慢,已直接严重影响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农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各项发展建设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等问题突出;种子化肥柴油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农民种植(养殖)成本上升,隐性负担加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推广体系薄弱、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增效难;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紧缺,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困难,增收幅度缓慢。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基地与龙头存在脱节,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和特色不够明显;农业龙头企业不大不强,市场信息不灵,深加工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整体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链短,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难以大范围带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4、群众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力度。同时,部分领导干部农业农村工作的整体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强,缺乏城乡统筹、工农联动的观念,仍未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不善于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典型引路的方法、手段领导农业农村工作,在工作中统筹能力、“结合”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总结分析今年“三农”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对当前农业生产能力、农民富裕程度、农村发展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判断。既有很多有利条件,又面临不少困难,我们必须坚定领导和服务“三农”的决心不动摇,坚持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坚持强化“三农”工作不松懈,下更大的功夫,花更多的精力,不断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努力把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明确任务,真抓实干,努力开创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一)基本思路和目标

20__年__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县委二届五次全会、县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__和谐社会的任务和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突出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谐新农村和促进农民增收三个重点,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标准化生产,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结构,着力抓好“六十万”和“121”工程建设及“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力争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方面得到提高,实现畜牧业、优势农产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劳动力输出与转移四个突破,努力实现农业快速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围绕这一思路,20__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8亿公斤以上;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长6%以上,农业生产总产值达16.5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7%以上,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达3120元以上;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收入1亿元以上。

2、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努力实施“六十万”和“121”工程,把__县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烤烟生产供应基地、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蚕桑养殖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啤酒大麦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畜牧业生产基地,努力创建1个部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1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

3、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构建“和谐__”。积极做好今冬明春32万亩、投入7000万元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争取工作,完成小水库、小水窖的规划。

(二)主要意见及建议

1、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后劲。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整合现有资源、资金、项目,努力争取上级支持,拓宽建设融资渠道,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办法择优扶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投资、投料,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打牢农村发展基础、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增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后劲。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特色经济。结合“六十万”和“121”工程,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科学筛选确定农业发展产业,合理规划布局,按照“四个重点”的思路,集中有限的资金,加大重点产业投入扶持力度,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建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产业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形成传统产业巩固发展,重点产业突出发展,后续产业逐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3、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育新兴支柱产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快农村劳务市场建设,开发劳务合作项目,把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短、平、快产业抓实抓好,坚持三个结合(坚持县内转移与县外输出相结合、坚持季节性转移与长期转移相结合、坚持有序转移与自发转移相结合),做到“五个一批”,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发展劳务经济。

4、加快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加快小集镇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拓展城镇集聚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引导和牵动农村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农 村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根据集镇建设的功能定位,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5、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挖掘增收潜力。一是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以减负促增收。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十项扶持政策、六项奖励激励措施、六项服务承诺,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三是继续加大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投入扶持力度,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对与农有关的企业,适当放宽相应政策,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切实做好项目储备,找准项目申报的突破口,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支持,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发展;积极支持农业小企业的发展,以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四是积极发展“龙头 基地 农户”,“支部 协会”、“协会 农户”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五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投入,切实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6、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改善和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健康蓬勃发展;立足乡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盘活存量资源,采取资源开发、产业经营、有偿服务、管理增效等形式,充分调动村党员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走“支部+协会、协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发展模式,积极创办、领办、引办各类经济实体,依托协会开展产业化经营活动,领办经济协作联合会、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发展壮大村(社)集体经济。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7、统筹兼顾,做好各项工作。一是积极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结合实施“万元增收计划”为重点的“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引导和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规划布局,积极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建活动,加快“六十万”和“121”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积极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搞好良种良法配套服务,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技术服务体系、信息网络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四是集中精力抓好当前冬季农业开发及小春生产,及早部署20__年生产规划,切实加强和抓好明年烤烟、万寿菊、蚕桑及中药材等主导产业的规划布局和生产指导。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深入抓好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精神文明、民主法治等方面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和谐__”建设步伐。__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村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3

一、2020年工作亮点及主要做法成效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种植业生产情况。一是粮食生产:2020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99.7万亩,与2019年持平,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0.43万亩(早中稻播种面积12.04万亩,中晚稻播种面积12.84万亩,其他粮食5.55万亩),产量达到10.1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42.67万亩,基本与2019年持平。二是水果产业:2020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18万亩(其中:柑桔橙柚种植面积6万亩,水晶梨种植面积5万亩,鹰嘴桃等优质桃水果种植面积1.2万亩,其他特色水果面积约5.8万亩),挂果面积14万亩,总产量预计达14万吨(除水晶梨产业遭遇去年秋冬严重干旱,今年盛花期再遇倒春寒雨水天气影响导致大减产外,柑桔类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他桃李梅等特色水果全面丰产),总产值预计近10亿元。

2.畜牧业生产情况。2020年,生猪存栏20万头以上,出栏约50万头,能繁母猪年底存栏约2.8万头;“三鸟”饲养量1450万只,其中存栏约450万只,全年出栏约1000万只;牛羊年底存栏5.05万头(其中羊4.85万头),全年出栏3.8万头(其中羊2.8万头);畜禽肉类总产量5.41万吨,畜牧业总产值约10.8亿元。

3.水产生产情况。2020年,全市淡水养殖总面积为2006公顷,其中池塘620公顷,山塘200公顷,水库1299公顷,与去年持平。另外,稻田养鱼面积80公顷。全市水产品上市量为7624吨,其中淡水捕捞产量146吨,养殖产量7478吨。孵化鱼苗8800万尾,投放鱼种产量1000万尾。

(二)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高标准建成XX菜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XX菜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总投入资金1.93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地方统筹资金5054万元,企业自筹资金9274万元,建设项目27个。省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已按照相关规范程序使用完毕。目前,菜心种植面积达10.8万亩,产业园农业总产值达到20.2亿元,菜心产业总产值12.9亿元,占产业园农业总产值的63.8%,产业园内农民收入为17345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23%。

2.加快推进农业“3个三”工程。2020年,新增柑橘种植面积约3000亩,全市柑橘种植面积为5.3万亩。新增茶叶种植面积800亩,全市茶叶种植面积约为1.1万亩。1-10月,清远鸡出栏795万羽,存栏405万羽。

3.“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有序推进,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一是我市2019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扶持19个新型经营主体支持19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财政补助资金1900万元,资金已使用1883万元,使用进度为99%,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目前,XX水晶梨、XX鹰嘴桃、XX南岭高山茶、XX蜜柚已入选2019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XX菜心、XX砂糖橘、十月红桔、XX高山番薯、XX澳洲龙虾等5个产品已入选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XX市丰阳镇、东陂镇被广东省评定为“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为”专业镇,丰阳镇湖江村、大富头村等22个村被广东省评定为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二是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的工作要求,2020年省、清远市下达我市建设任务19个,我市按照省市有关工作布置和要求,对30个入库项目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审打分(排序)。经局党组及局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在XX市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公示,同时征求了市直有关单位和各镇(乡)人民政府的意见。目前市政府已批复,财政扶持资金已于7月30日拨付至实施主体帐户,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

4.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市认定家庭农场243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604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8家,其中县级1家、市级27家(省级以上的12家)。

5.实施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一是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建设。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已有1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新增无公害2个申报中,1个地理标志(玉竹)申报中。二是大力推进省名牌产品申报和管理工作。目前,全市共有省名牌产品12个。XX水晶梨、XX鹰嘴桃、XX南岭高山茶、XX蜜柚已入选2019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XX菜心、XX砂糖橘、十月红桔、XX高山番薯、XX澳洲龙虾等5个产品已入选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我局正组织条件成熟的农业企业申报“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6.大力推进农业风险防控监管,保障农产品供给。一是强化抽样检测、筑牢安全防线。广泛开展抽样检测工作,严格风险监督。目前,全市共抽检种植类农产品917批次,合格率99.9%,定量检测215个,合格率100%;瘦肉精检测2350份,合格率100%,定量检测88个,合格率100%;渔业定量检测4个,合格率100%。针对夏季上市水晶梨、鹰嘴桃等本地特色水果,加大检测力度。二是做好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2020年,瘦肉精监测尿样3000份,检测盐酸克伦特罗3000份,莱克多巴胺3000份,沙丁胺醇3000份,检测结果全部阴性,确保了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执法行动。1-11月,农资类立案11宗,结案11宗,罚没金额43976元。出动执法人员1564余人次,检查农资门市1006余家次,确保农民群众购买安全放心的农资产品。四是认真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2020年,组织发放了猪口蹄疫疫苗50万毫升,牛羊口蹄疫疫苗20万毫升,禽流感H5+H7疫苗250万毫升,小反刍兽疫疫苗9万头份。免费发放消毒药物393箱,共3930公斤。

7.积极做好农村青年科技教育培训工作。2020年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100人;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农业三品工程领军人才培训、基层农技员和科技示范户等培训班共九期,培训人数360人。

(三)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

1.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2017年底我市被批准列入省级第三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选取了10个镇(乡)25个行政村27个试点单元作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拨付4500万元到各镇乡政府,部分项目已生产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19年选取了6个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作为我市2019年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拨付270万元到各镇乡政府,目前,6个试点项目已完工。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12个经济联合总社、165个经济联合社、1605个经济合作社完成清产核资。集体资产总额清查核实为13.45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总额2.96亿元。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确认成员身份数458334人。发放股权证书到乡镇89870本。

3.加强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中农发〔2019〕11号)和《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农经发〔2019〕6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规范农村用地建房过程,起草我市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已面向社会征集意见,预计11月可提交市政府出台办法。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持续提升

1.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我市切实贯彻农村人居环境整三年行动计划安排,全域开展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重点的村庄清洁专项行动,通过建立“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推动落实农村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长效管护,巩固美丽乡村创建成果。截至目前,我市1428个自然村已有1142个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达标率为80%,达到“美丽宜居村”的行政村67个,达标率40%,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我市66个省定贫困村(下辖488个自然村组)100%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50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达标率为75.8%。

2.持续开展美丽乡村梯度建设。从2018年开始我市按照《XX市“美丽乡村2025”行动计划》工作部署,持续通过EPC统筹创建和镇村自创的方式开展美丽乡村梯度建设工作。截至目前,我市1428个自然村达到美丽乡村标准的自然村有676个(其中整洁村347个,示范村286个,特色村40个,生态村3个),美丽乡村覆盖率47.3%。

3.以“三个示范”打造美丽乡村精品工程。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梯度建设的基础上,一是整镇推进丰阳生态宜居示范镇创建,将丰阳镇打造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目前丰阳镇87个自然村中已建成美丽乡村45个,建成率为51.7%;示范村自然村有158个,已建成美丽乡村的有99个,建成率为62.7%。二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大力打造大路边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龙坪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九陂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XX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西岸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东陂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西江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等7个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各片区总体建设进度约为70%,预计年末可基本建设。三是沿主要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线路启动XX高堆湿地公园至沙坊精品线路、西岸黄花坪至东陂地下河精品线路、九陂镇李屋村至龙潭景区精品线路、丰阳镇畔水村至夏东村精品线路等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目前,项目已启动概念规划等前期工作。

4.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一是按“应改尽改”原则全面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根据各镇乡上报省人居系统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农户118517户,其中不纳入户厕改造范围农户共3408户,纳入户厕改造范围的农户共115109户,截至2020年10月底,累计改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户数共115109户,普及率达97.1%。二是按需推进农村公厕建设。据村庄实际需求,2020年各镇乡计划建设228间公厕,已完成建成公厕94间。

(五)脱贫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XX市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164个(含星子社区),其中,相对贫困村66个,分散村98个。截至2020年11月,XX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39户16705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3077户10344人,占比61.9%;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4762户6361人,占比38.1%。目前,全市相对贫困户和相对贫困村已完成退出程序,并在广东新时期脱贫攻坚信息平台完成标识。目前,XX市投入资金4.2亿元,实施长效产业项目22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27个,到户类项目133个,带动全市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增收约2500元。

1.减贫成效方面。一是实际减贫人口的真实情况。截至2020年11月13日,XX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39户16705人,均达到2019年贫困人口脱贫标准。分别占XX市贫困户户数、人数的100%;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019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6.88元,脱贫人口在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用电、电视信号覆盖、网络信号覆盖、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和稳定收入或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均已得到落实。二是贫困村居民人均可以支配收入情况。XX市2019年相对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1.53元(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为11022元以上)。

2.精准帮扶方面。一是落实县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责任。XX市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定期主持召开有关扶贫工作议题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推进扶贫各项工作。二是落实党委书记遍访制度。市委书记把扶贫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了遍访工作计划,严格落实党委书记遍访制度。自2018年起至2020年11月13日,市委书记已遍访相对贫困村66条,脱贫任务重的非贫困村35条。三是落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行业扶贫责任。2016年以来,XX市定期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阶段性重点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明确解决措施,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聚力攻坚,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3.加强扶贫产业项目管理,完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一是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各镇(乡)成立了以镇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相对贫困村成立了村扶贫资产管理委员会,高位推进、细化分工,使扶贫资产管理工作有序、有效、扎实推进。二是我市印发了《XX市扶贫资产管理办法(试行)》,对我市扶贫资产管理范围、登记、归属、管理职责、管理和收益分配方式、清查处置等六个方面作出了明确指导。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重点对象的监督,健全扶贫资产项目常态化监管机制。四是扎实开展扶贫资产清产核资、权属界定、资产登记等工作。目前,全市共摸查和确权登记形成的扶贫资产项目853个,资产金额41473.26万元(其中,经营性项目226个,资产金额32043.5万元;公益性项目627个,资产金额9429.77万元)。

4.继续实施精准扶贫“以奖代补”政策,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通过制定和实施XX市精准扶贫“以奖代补”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户为单位发展种养项目的一次性资金补助;以务工增收的贫困户,按务工合同与时间段为计算补贴;对贫困户创业,扶贫就业基地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进一步激励我市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生产、种植、养殖或外出务工就业的积极性,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确保如期完成贫困户增收脱贫的目标任务。

5.推进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平稳良性发展。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粤农扶办﹝2019﹞35号)等文件精神,我市积极推动扶贫小额信贷发展,落实扶贫小额信贷相关政策,全力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今年以来,我市共新增贷款户数12户,贷款金额60万。为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金需求,我市通过与农业银行、农商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展开合作,深入基层,对有发展愿望、有发展项目的有劳动力贫困户介绍小额贷款免息等优惠政策,逐户入户了解情况,掌握贫困资金需求情况,全面进行风险评估,依法依规做好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落地和宣传工作。

6.办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开展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不仅为我市的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也能营造良好的社会公众参与和支持扶贫事业的公益慈善环境。2020年,我市“630扶贫济困日”活动接收捐赠资金259笔419.84万元,在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产业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积极探索消费扶贫发展道路。一是制定实施《XX市消费扶贫实施方案》,以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支持对象,以购买贫困户农特产品和服务为主要手段,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积极跟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消费扶贫新格局。二是积极推销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筹备建立消费扶贫电商平台,着力为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提供稳定持续、辐射面广的电商销售渠道。三是根据省扶贫《关于规范扶贫产品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粤农扶办〔2020〕75号)精神,加强和规范我市扶贫产品认定管理工作,目前已有7家带贫经营主体在广东省扶贫产品认定系统中通过省级公示,认定了水晶梨、鹰嘴桃、黑皮鸡枞菌、腐竹、腊味、茶油、菜干等一系列扶贫农副产品。四是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目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共采购扶贫农产品24.66吨,以购代捐金额31.44万元。

(六)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工作。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74%,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达到100%。对2018年中央财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剩余1140万资金进行调整,支持第三方处理主体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重点,对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现有处理设施扩建、技改,推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促进畜禽粪污转化增值,每间可申报财政奖补资金200万元以内;支持规模畜禽养殖场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企业(含新建、在建)等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与饲养规模匹配的栏舍雨污分离改造、种养平衡管网和沼液储存池、干粪棚和堆滙池、改造节水饮水设施和异位发酵床建设、购置固液分离机和改进节水养殖工艺和设备等,落实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中小规模化养殖场户每间可申报财政奖补资金30万元以内,着重抓好上述申报项目企业的工程进度。

2.加快新建屠宰场规划建设进度。我市城南的XX市畜禽屠宰场项目正在做环境评估和风险评,估项目建设时间约需2年,设计规模为年屠宰生猪150万头、牛5万头、羊30万头,占地面积约100亩,总投资一亿元。力争在2021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我市生猪屠宰将逐步实现统一收购、检疫、屠宰、配送,从而确保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肉”。

3.强力推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整县推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我市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目标是到2020年镇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要求达到40%,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目前,我市1428个自然村中完成雨污分流(或污水暗渠化)的自然村为1062个,占我市自然村总数的74.36%,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村530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7.1%。今年EPC新建的844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中处理终端已基本建成的村有266个,建成率31.5%。按目前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看,今年可完成500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我市今年新建的8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总体进度约为60%,按当前进度看可确保2020年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的工作目标。

4.高标农田建设进展顺利。2020年,我市完成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47万亩,按时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3.45万亩建设任务,为我省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国第一名做出了贡献。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向我市人民政府发来感谢信,肯定了我市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作成绩并向我市表示诚挚感谢。

2020年我市继续跟进实施机构改革后XX市自然资源局移交的2018年度XX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建设面积4.18万亩,按照省市要求应于今年年底完工。目前,该项目总体工程进度约98.5%,预计11月底完工。

2020年省市下达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18万亩,其中高效节水0.15万亩。目前项目总体进度约40%,正在紧张实施中。我局将进一步加强项目监管,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确保按照省市要求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

二、2021年工作安排

(一)产业发展

1.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发展。一是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发展,做好粮食生产指导工作,确保完成我市的粮食生产任务及顺利通过清远市的粮食工作政府责任制考评。二是认真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施方案,加强沟通协调,细化工作措施,切实抓好项目实施。

2.继续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规范新增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修订我市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力争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民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50家。

3.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强化服务,积极沟通省绿色食品管理中心,组织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以绿色食品认证为主开展申报工作。

4.充分利用好县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平台,通过技术联合,构建起“外援专家—内源专家—乡土专家”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式农技推广服务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乡村建设

我市将按照省市有关部署和我市发展定位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提质工程。一是在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基础上启动农村“四小园”建设,因地置宜对农村空置地进行美化绿化。二是加快推进沿主要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线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建设。三是推进大路边镇大路边村、星子镇沈家村、XX镇沙坊村、丰阳镇畔水村进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四是进一步完善村镇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覆盖率。

(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建立健全脱贫长效机制。统筹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防贫。按照“六个留下”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充实内容,丰富内涵,形成更加系统、科学、具体的长效机制,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

2.进一步抓作风固成果。加大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力度,着力解决扶贫领域突出问题,确保正确的攻坚方向。一是坚持目标标准,始终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不能擅自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目标,也不能随意降低标准,搞数字脱贫,算收入脱贫。二是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三是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通过“四项措施”、约谈提醒、执纪问责等方式传导压力,推动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的落实,并把减负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3.进一步抓宣传树典型。一是大力宣传致富带头入的典型案例和自主脱贫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引导贫因户,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前有方向,形成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二是树立脱贫先进典型。树立一批基层扶贫干部典型、一批驻村帮扶干部典型、一批脱贫致富群众典型、一批社会帮扶典型,营造良好攻坚氛围。

4.继续做好2020年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和风险管控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扶贫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确保扶贫小额贷款按照政策要求落实执行。一是加强扶贫小额贷款的精细化管理,落实风险管控,密切跟踪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出现的风险及早发现、及早化解。二是做好精准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工作,合理运用扶贫小额贷款的风险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担保和补偿功能,实现扶贫小额贷款业务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5.做好2021年革命老区项目申报建设工作。着力做好我市2021年革命老区项目相关可行性研究和申报建设工作,抓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解决老区群众生产生活上的突出困难,加快我市革命老区的发展。

(四)农业基础设

1.2021年,我局将继续做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项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耕地质量水平。一是继续做好已完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等后续工作。二是完成省市下达的2021年度3.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三是完成省市下达的2万亩土壤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建设任务。

村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4

(一)狠抓资源保障工作,保护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确保了全区耕地保有量3.998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3.0514万公顷。完成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建设、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及界桩设立,逐级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二)狠抓责任措施落实,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

1、主动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报批工作。今年全区共上报乡镇建设用地1个373.1805亩和1个独立选址项目351.312亩。

2、严格设施农用地管理。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和政策宣传,印制了“申办设施农用地项目须知”宣传资料。进一步规范、简化申请办理程序,2013年上报了12宗设施农用地,区政府已批复了9宗。

3、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工作的力度。已上报李端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并通过省厅入库,待省厅批准立项后即可开工建设。

4、强力推进土地整理项目。

一是积极申报。今年已组织申报27个土地整理项目,其中:正式立项的有15个;省中心已踏勘现场的有6个;2个立项资料已上报省厅;正在进行4个项目的立项资料制作。

二是积极实施。有3个区投资1个省投资项目已开始进行实施;有2个项目正在进行施工机构比选备案工作;有6个项目(北域早茶基地范围内)正在进行施工招标文件备案工作;有2个项目(北域早茶基地范围内)已立项;有3个省投资项目,正在进行施工招标文件编制工作。

(三)狠抓监管防治工作,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加强矿山安全检查,有力推进了“打非治违”行动。分局先后十余次开展了“打非治违”和煤矿专项大检查工作,并协助区工信局、区安监局开展煤矿关闭重组工作,强化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推进了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加大了安全巡查力度,特别是省政府泸州会议后,分局专门抽调了由局领导组成的检查组,深入矿山企业检查安全生产落实工作,全区煤矿按规定停产整顿外,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制度完善,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隐患。

2、加大地质灾害巡查力度,确保汛期安全。下发了2013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加大了地质灾害巡查力度,对全区9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逐一排查,从而有效地做好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着力加强汛期值班制度的落实,做到了有险即出,有事即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从而保证了上传下达的顺利落实,保证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落实。

3、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和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区财政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1400余万元,全力推进地质灾害应急排危治理工程。其中象鼻街道大地村七组金滴水滑坡应急治理工程通过验收,山哪吒行宫应急治理工程通过终验,观斗山地质灾害群治理工程、赵场街道金星村方石包、牟坪镇金银村3社大山滑坡、李庄镇高桥村3社崩塌等4处应急排危工程正在实施。菜坝镇油房坡滑坡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完成施工图设计,工程招标方案已上报省、市审核。已将山千佛寺、李端镇大山村桅杆坳滑坡、安阜街道杨湾社区荷花池崩塌等3处作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上报省厅。

4、切实增强地质灾害避险能力。共投入经费132万元,其中省级110万元、区级22万元,完成了3个地质灾害避险场所建设,11个避险点场地建设,组织了两批共40户村民地灾防灾避险搬迁工作。

(四)狠抓服务环境建设,夯实助民增收基础

1、做好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截止11月底,全区土地登记发证共计39575宗,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17726宗,集体土地使用权21705宗,集体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88宗,注销登记33宗,抵押登记23宗,抵押贷款20.91亿元,均高效务实、按期办结,严格依法保证了土地登记的权属合法、程序到位、主题正确,提高了土地登记公信力。

2、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农村集体土地颁证工作。按照省厅和市局的总体安排,我们于年底开始统一部署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今年是实施工作的最后一年。截止目前,已全面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其中:集体所有权颁证1970宗(完成率99.8%),宅基地使用权颁证97451宗(完成率85%,区政府目标任务为70%),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颁证380宗(完成率10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工作经费到位不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申报立项多,需要投入的经费特别多,存在资金不足和部分项目经费存在资金不能按时到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按计划实施和推进。土地报批、基本农田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经费也存在不足问题,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项目多,任务重,工期紧,部分地方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项目建设认识存在偏差,重视不够,基础工作做得不细,致使项目设计、施工设计推进难度大,在建中时有阻工现象发生。

(三)农村宅基地颁证工作各乡镇(街道)推进情况差别较大,部分乡镇已达85%以上,个别乡镇只有40%。

三、2014年工作重点

(一)强力推进耕地保护工作。全力推进土地整理项目全履盖,做好已申报的立项工作,争取更多上级资金投入;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控作用;按时保质完成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任务。

(二)积极做好土地报批工作。积极汇报,多方努力,尽力争取用地指标。

(三)积极做好矿产资源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争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严格工程项目管理,使项目落到实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新设矿权出让、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及汛期值班、巡查、排查等工作。

村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5

一、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各乡镇及各涉农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国际稻米城,争当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排头兵”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一手全力以赴抓抗灾救灾,一手坚定不移抓农业发展,克服了特殊困难,顶住了特殊压力,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改善:

——新农村试点村快速推进。2009年纳入全县试点工作范围的自然村共100个,其中省级试点自然村74个。今年以来,我们牢固树立“战役意识”“民本意识”“平台意识”三种意识,紧扣提升试点村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五种生活品质目标,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强化措施,不断提升试点工作的操作层面和工作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全县共投入资金3138.32万元,截止到11月底,全县74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点100%完成村庄规划;建设村内主干道107.9公里,改水3917户,改厕3319户,改房1319户,使用清洁能源1971户,其中使用沼气户数939户,使用太阳能户数832户;各试点自然村电视和电话基本普及。全县已形成“一村一品”试点村75个,其中贡米、雷竹、吊瓜、泡桐、蚕桑、无籽西瓜、蔬菜等种植类的专业村46个,生猪、龙虾、渔业、珍珠、獭兔、麻羊等养殖类的专业村15个,加工、运输、商贸、劳务、农业旅游等各类的专业村14个;试点村农民人均“一村一品”纯收入2437万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1%。

——“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强势推进。全县上下坚持以“四化“为目标,严格按照“弘扬抗冰保电精神,决战‘一大四小’工程”及“全县总动员,会战一百天,决胜十万亩,绿化我万年”的要求,以山上绿化为依托、以通道绿化为重点、以城镇绿化为突破口、以农田林网建设为支撑,不断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造林绿化,有力地推进了我县“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全县已完成新造林5万亩,其中补植3万亩;完成育苗1780亩,雷竹施肥1万亩,义务植树60万株。今冬明春10万亩造林任务,截止目前,已全部落实造林主体,外业规划设计全部完成,全县完成整地挖穴面积6万余亩。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万年县用水安全规划》已获县人大常委会批准;《万年县江河流域综合规划》和《万年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已进入尾声,三个规划的编制,必将为我县今后争取水利项目奠定扎实基础。姚坊电排站更新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彻底解决了我县滨湖乡镇的排涝问题,这是我县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6月份的防汛过程中,该工程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张家山及8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建设,完成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5座,解决存在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人口2.2万人,改造中低产田1.25万亩,建设标准农田5000亩,全面启动大港桥渠系加固工程。争取到齐埠圩除险加固工程等21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国家或省相关项目笼子,项目资金将过亿元;创新水务管理机制,成立了万年县水务管理委员会,向水务一体化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成功组建了大禹水利投资有限公司,将有效破解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瓶颈。

三稳:

——粮食作物稳定增产。通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确保了粮食主产县的地位不动摇。全县共落实水稻面积59.62万亩,较去年增加3.53亩,粮食总产量达4.77亿斤,较去年增加0.04亿斤,实现了连续五年超历史。

——畜牧水产稳步发展。全县注册养猪企业共发展到23家,成立了养猪合作社5个,建立种猪场6个(其中一级资质2个,二级资质4个),建成万头以上规模猪场20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专业户196户(其中:1000头以上的有48户)。预计全年生猪出栏60.2万头,其中:供港7.3万头,分别比去年增长20.2%、25.86%;生猪产值预计可达9.3亿元,较去年增长41.3%。肉类总产量51280吨,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产值达11.28亿元。全县共完成水产养殖面积65600亩,同比增长1.7%。其中珍珠养殖面积达6000亩,完成水产品产量XX0吨,同比增长37.9%,水产品总产值达到2.6亿元,同比增长30.9%。

——农业效益稳键增长。全县农业生产总值预计达22.28亿元,同比增长39.25%,农民人均收入3720元,同比增长101元,增长2.8%。

三提升: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万年珍珠集团顺利重组,贡米、生猪二大产业集团发展迅速,其中万年贡米集团年产20万吨大米生产线已开工建设,生猪产业集团4个万头猪场正在新建。万年贡米集团已成为省上市指导公司,珍珠集团成为市上市指导公司,万年生猪集团的上市准备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万年贡米集团可望实现产值13.85亿元,同比增长19.4%;生猪产业集团预计出栏生猪58万头,实现产值10.8亿元(数字来于生猪集团,其计算的产值超过农业局上报的全县生猪产值);全县各类农业企业已发展到250家,新增6家,万年贡米集团、万年生猪产业集团、万年珍珠集团、凤珠实业公司、喜果绿化公司5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企业入围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选名单;雷竹、油茶、吊瓜、食用菌、蔬菜五大新型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雷竹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油茶面积2万亩,吊瓜面积3000亩,食用菌面积5万平方米,大棚蔬菜基地近1000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注册73家,新增8家;农村经纪人已达478人;14个专业村被列入省“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新获绿色食品标志2个,全县获得绿标的农产品已达11个;五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建设实施单位已完成计划投资额的77.6%,预计12月上旬可以全部进行项目验收。共4页,当前第1页1

——民生工程保障水平明显提升。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放早稻良种补贴等各种涉农补贴3384万元,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覆盖面100%。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新型农民3300人。扎实推进了1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扶贫工作,扶贫搬迁移民400人;保障城镇低保对象2885户、9460人,发放低保金1263万元,人均补差达140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4529户、10835人,发放低保金675万元,人均补差达50元,发放城乡低保对象副食品补贴157.9万元;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86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开展了五保对象普查活动,全县共核定五保对象2521人,下发五保金380万元。水库移民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拨付移民项目资金172.5万元。

——森林防火防控水平明显提升。面对灾后森林防火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全县各级投入前所未有的人力精力,采取前所未有的断然措施,打赢了一场科学防火的人民战争。(1)高位推动。将原森林防火指挥部升格为由县委书记任第一总指挥、县长为总指挥、分管副县长为指挥的森林防火指挥部,进一步加强了森林防火的领导。同时,县政府专门从财政安排了60万元经费,用于购置灭火装备,切实提高防火专业队伍防火灭火能力。(2)四级联防。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森林防火联防长效机制,县里成立了一支30人以上的森林防火专业消防队,实行军事化管理,集中食宿,24小时在岗待命。每个乡镇、村委会、村小组按营、排、班的民兵建制形式,分别成立了一支40人以上的半专业森林消防队,20人以上的森林防火应急队,10人以上的森林防火巡逻队,形成了四级联防、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3)全县动员。从各县直单位抽调了1409名干部在全县143个村(居)委会、1268个自然村和居民小组开展“千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广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防火期间,以县长令的形式印发了7万余份《万年县森林防火禁火令》、印刷了7万份《森林防火基础知识小册》发放到全县每个农户手中,并在全县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小孩教父母”活动,将森林防火知识、法规带进千家万户,做到森林防火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森林火灾高发态势,实现了清明期间“零”火灾目标。

总的来看,2009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措施扎实、成效显著,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二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从XX年年9月份开始,全县化肥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复合肥较去年同期增长80%,尿素增长25%,钾肥增长100%,磷肥增长90%,农药增长10—20%,因农资价格上涨,每亩双季稻种植成本增加了130元左右,而国家补贴为每亩136元,比去年增加了57元,农资涨价幅度远远超出国家惠农补贴幅度,较大程度影响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虽然从XX年开始实施的三年病除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梓埠联圩电排站更新改造工程顺利结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我县仍还有较多小型水库、万亩以下圩堤极需除险加固。同时,由于渠系配套工程严重不足,灌溉设施薄弱,导致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水库虽然修好了,但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2010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201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县“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的关键一年,根据当前农村发展改革形势,按照县委、县政府战略部署,2010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全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综合各种因素,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目标:农业总产值达到24.06亿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936元,同比增长5.8%;粮食总产稳定在4.5亿斤以上。具体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创新一个机制,推进三大建设,实施五大工程。

(一)实施五大工程,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从根本上弱化了我县在农业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必须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市场牵动、基地促动、标准驱动、内外联动”五大工程,努力构建龙头企业加工附加值高、带动农户增收能力强、特色基地发展速度快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1、大力实施标准驱动工程。坚持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大监管力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水平。加快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步伐,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能力,组织开展农产品例行监测和抽检活动,公布监测结果,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确保消费安全。严格农产品生产全程监管,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切实从源头上杜绝各种安全隐患,严防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培育万年生猪、万年贡米、万年珍珠等知名品牌,支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力争2009年认定无公害产地3个、认证绿色或有机食品4个。共4页,当前第2页2

2、大力实施内外联动工程。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密切农产品经贸往来,强化信息、市场、管理、资源多方面交流、对接、联姻,力争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开展战略合作,有力提升我县农业开放度和外向度;坚持以“现代、科技、规模、高效”为标准,加强与对台联系,积极引进台资企业,加快赣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力争到2010年,该试验区初具规模,发挥出示范效益;积极鼓励各类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突破传统地域界线,走出万年门户,开发利用外地资源,实现农业的外向扩张。

3、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工程。围绕贡米、生猪、珍珠三大产集团和省市龙头企业,做好项目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力争三大产业集团早日上市,其它龙头企业实力更强、带动作用更大。研究出台扶持本县骨干企业的具体措施和评选办法,重点扶持50个强势骨干企业,促使全县农业企业整体崛起。进一步发挥我县资源、产业优势,吸引县外资本、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到我到投资、开发农业,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集团,借助外力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链条长的大型农业项目,用一流企业、一流技术、一流产品尽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今年新增农业企业10家,其中加工型企业新增5家。

4、大力实施市场牵动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市场体系,以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专业市场为重点,放手发展、积极引导、逐步完善,为农产品销售提供载体。加快培育各类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发展壮大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队伍。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抓紧实现与乡镇站所、农产品市场、龙头企业、农业中介组织的联网,开拓无形市场。

5、大力实施基地促动工程。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5亿斤以上。围绕贡米、生猪、珍珠等特色农业,重点抓好裴梅的3000亩有机贡米基地、湖云的万亩省级水稻高产示范片、以梓埠为主的20个万头猪场、以石镇为主的千亩吊瓜基地和5万平方米的食用菌基地、以上坊为主的千亩大棚蔬菜基地等建设。力争2009年生猪出栏70万头,实现产值10亿元。

(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不相适应,劳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利用不充分,双层经营体制“统”的层次薄弱等矛盾,重点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下功夫,努力推进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一是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为重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管理和服务,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者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现代农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制度性的关键性举措,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促进加快发展。使其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一经营及发展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扭转双层经营体制“统”的功能薄弱的格局。适应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重点通过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机制创新,奠定农业公益性服务的基础;研究制定扶持发展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其成为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和发展规模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

(三)推进三大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抓好项目申报工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战略机遇,认真研究和用好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盯紧重点支持领域和项目,做好项目的策划、规划、立项、编制及申报工作,争取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级计划笼子,确保并争取突破应有份额。另一方面,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尽快完成《万年县江河流域综合规划》和《万年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设审;抓紧实施大港桥、群英2座中型及11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切实做好大港桥(含余源)水库灌区渠系配套加固工作,全面启动万亩圩堤齐埠圩除险加固和鄱阳湖二期治理第6个单项工程,大力实施以供水水源地、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和崩岗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项目,继续推进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农田4.5万亩;解决全县12乡(镇)2万人口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2、推进新农村建设点建设。坚持用经营的策略建设新农村不动摇,以打造有个性的特色化村庄为核心,进一步创新思路、机制和方法,强力推进,快速启动,较好保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全省、全市格局的领先地位。在选点定点上,突出“三个优先”:优先选择国道、省道沿线和中心城镇、旅游景区周边的村庄列入明年试点范围,集中力量打造连线成片精品亮点;优先选择一批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乡村文化的个性化村庄,并给予叠加点扶持其改善基础设施和打造工作特色。优先选择先期成立理事会、组织完成“三清”、签订农户分户项目协议书、筹集资金10万元以上的村庄列为试点。在工作方法上,坚持“四个结合”: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同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相结合,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同弘扬稻作文化相结合,把改水改厕同普及太阳能和沼气建设结合,把推进城镇化和实施民生工程相结合。在推进机制上,注重“五个强化”:强化结对共建机制、强化项目推进机制、强化规划执行机制、强化投入多元机制、强化奖优罚劣机制。共4页,当前第3页3

3、推进“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紧紧围绕“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三年总体目标,深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推进造林主体多元化、林权交易市场化、林业经济产业化。力争再完成造林绿化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提前一年完成省里提出的预定目标。一是推进造林主体多元化。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责权利结合的原则,在稳定所有权,完善承包权的基础上,坚持依法、平等、自愿、有偿原则,积极鼓励林地合理流转;尽快出台具体政策,鼓励各类法人、经济实体和个人以承包、租赁、拍卖、返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林业建设和综合开发。二是推进林权交易市场化。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和评估中心,成立网上林业产权交易平台,力争将网上林业产权交易平台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林业产权交易网,充分激活和规范全县林权交易市场。三是推进林业经济产业化。大力发展以杨树、泡桐等树种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进一步壮大以雷竹、油茶、花卉为主的经济林基地,积极培育和扶持林业加工企业,加快林业产业一体化进程。力争新建雷竹基地3万亩,油茶基地4万亩,林业产值突破10亿元。

         2009年我们县的农村工作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也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成长中得到了巨大的进步,相信农村一定能够做好,在不断的成长中,农村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做好的工作,我们一定会继续不断的努力下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就在今朝,而不是将希望放在将来,曾经的我们是那样的成功,相信我们在2010年的工作会更加的好做!

村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6

全面完成粮食生产任务,重点抓好耕地抛荒治理工作和小浦560亩双季稻示范基地建设,顺利通过了省市检查验收并获好评。创建了村1000亩油-稻-稻县级示范基地,带动天堂、上应、仙水、曹子芳、天禾塘等村共种植油菜4000亩,成为全县示范样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方兴未艾,新兴生态养殖合作社正在申报部级示范社,原始生态特种种养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创建了金银花种植、竹柳种植、富贵鸡养殖基地,产品供不应求,着实谋划做好了镇万亩葵花园高产生态种植基地前期准备工作。

二、林业工作。

铁腕措施狠抓森林防火工作,宣传标语铺天盖地,禁火令发放8000余张,每户不漏。严禁违规野外用火不留情面,送拘违规野外用火肇事者3人。全镇干部职工分5个巡逻防火组,各区各片包干负责,确保了全镇森林防火形势平稳。

三、水利工作。

完成曹子芳、湖塘、仙水、便冲等村农田改造规划设计,使灌溉渠道标准化;完成天堂--石桥中渠标准化改造;完成浦江支渠险段整固;启动小Ⅱ型红旗、劳武水库除险保安工程;总投资400万元上应村狮型垅、天禾塘村大瓦冲、坦泉村双泉冲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面动工,预计2014年春节前可竣工;建立了防汛预警系统和16个上型号水库管护员管理制度,并聘请了18个管护员;曹子芳、湖塘、仙水、便冲4个村的所有灌溉渠道纳入了烟田整理项目整理项目,现已启动招标;投入8万元完成了洋佳村毛根塘组饮水工程;天禾塘、曹子芳、湖塘、上应、、大岭等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也已动工,可完成渠道标准化12公里;双万工程也已全面启动,17个村共计划完成595处渠道清淤和塘坝维修任务。

四是烤烟工作。

发展种烟大户22户,引进外地种烟大户18家,种植优质烤烟2840亩,已收购烟叶6100担。同步推进烟水、烟路和烟房配套设施建设,新建标准化烤烟房群1个(12栋),烘烤工厂1个(50栋),成功组建永旺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五、畜牧水产和动物防疫工作

新兴万头猪场投资300万元进行了改扩建。投资160万元的国家沼气发展项目已经快完工,预2014年计春节前完成。新建了洋佳、石桥2个1000头猪圈,投资近100万元新建了牲猪定点屠宰场,推动了定点屠宰,做好了畜禽和动物防疫工作。

六、新农村建设工作。

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曹子芳村已全面完成规划设计,投入200万元完成该村S212沿线牛角元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计划

一、新农村建设工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扎实推进曹子芳村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建设新村镇、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逐步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

二、交通水利建设工程。力争在两年内完成全镇2座小I型水库、14座小II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协助县水利局对浦江支渠、牛型垅水库、桃李冲水库干渠进行维修。完成对商业街的绿化工程。

三、村庄亮化建设工程。以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村庄亮化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力争今年内完成1—2个村的亮化建设。

四、农林生态建设工程。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改进农产品品种和耕种方式。今年将着力抓好永旺合作社的油—稻、烟--稻的轮作模式,创建千亩油菜基地、千亩烟叶基地。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积极引进大户造林、公司造林,确保引进的植树大户或公司有山造林、有地植树。

五、稳步发展烤烟产业。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在抓好烟叶收购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做好明年烟叶种植前期准备工作,逐步推进育苗工厂建设。

六、积极发展特种养殖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推动发展特种养殖业。着力抓好村的万头猪场,以及洋佳村、坦泉村的生态养殖场的发展。

村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7

2007年上半年,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农业农村工作有关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工作目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切实抓好我镇各项农业农村工作,使我镇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抓好春季备耕工作,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进行。针对去年冬末今春少雨的天气,我镇未雨绸缪,年初向岗谢镇买水30万立方,分别抽调到林沥、心埔、子营、石龙等4个村的蓄水塘,切实保证我镇春耕生产用水。此外,我镇还对农用物资市场进行整顿,杜绝买卖假农用物资现象发生,确保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的正常供应。从而切实保障各项春耕工作的顺利进行,全镇共完成水稻播种面积1043亩,蔬菜播种面积5260亩,甜玉米播种面积3150亩,其它播种面积320亩。

二、加强林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保证。今年上半年,我镇重点抓好林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林业方面:1、认真抓好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森林防火责任,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和防火队伍;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火意识;实行森林火情举报奖励制度,调动群众防火积极性,形成全民监控的良好局面;同时筹资建成一条长13公里的森林防火带,确保我镇上半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2、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我镇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集资金,投入到沥镇公路泮沥段绿化建设和森林防火带的建设中,进一步绿化、美化林沥,较好地完成了植树造成林任务。

水利方面:1、多方筹集资金,投入87万元资金加固冯村堤围东室段,全长0.76公里,共砌4.537万土方,2895石方;2、抓好各水利工程的防汛工作,成立“三防”领导机构,制订防汛抢险岗位责任制,建立一支约1500人的防汛抢险队伍,确保防汛责任、防汛人员、防汛器材三落实。3、抓好各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水。

三、抓好畜牧防疫工作,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面对突如其来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我镇迅速成立防治高致病禽流感防领导小组,加强对全镇防疫工作的领导;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禽流感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防疫意识;同时,我镇派出得力干部协助兽医站开展全镇禽只的普查、防疫工作,切实做到防疫人员、防疫经费、防疫物资三到位,确保我镇禽只100%注射疫苗,同时积极协助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各项防疫措施,从而使我镇取得了防治高致性禽流感工作的胜利,无一例禽流感病例发生。

在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工作的同时,切实抓好动物春季防疫工作。我镇召开动物春防动员会议,向各村委会主任和有关单位领导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层层落实春防责任,全镇共签订责任书119份;镇政府拔付防疫经费34000元,确保各种防疫设施到位,全镇牲畜90%以上注射疫苗,鸡、鸭、鹅100%注射疫苗,确保我镇无动物疫病发生。

四、设立农残检测站,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为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推动我镇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我镇专门设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站,成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小组”,加大蔬菜的安全监督力度,制止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上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系数,确保我镇无一例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中毒事件发生。

五、推行会计委派制,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根据我镇农村财务管理的实际,我镇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1、成立林沥镇推行“会计委派制,组帐村管”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农村财务会计审计站,专项负责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全面负责会计的选拔培训、业务指导等工作;2、健全农村票据管理制度、会计员职责、出纳员职责和理财小组权限等一系列配套制度;3、加大监督,做好村组财务公开。要求各村委会聘任会计每季度按统一格式标准在各村委会、村小组村务公开栏上公布各村组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提高农村财务的透明度,推动农村财务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促进村组集体经济的发展。

七、搞好三峡移民房屋修缮工作。

为妥善处理三峡移民房屋修缮问题,保证三峡移民房屋修缮工作顺利进行,我镇成立林沥镇三峡移民房屋修缮领导小组,抽调得力干部开展工作。镇领导和镇府干部,加班加点,耐心细致地做好三峡移民思想工作,消除移民疑虑,圆满完成上级交付的移民房屋修缮协议书签订工作和施工队进场准备工作。此外,我镇每天派2名工作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反馈移民房屋修缮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确保下情上达,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做好移民房屋修缮工作。

总的来说,我镇上半年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1、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基地规模不够大;2、农产品的销售、加工方面较薄弱;3、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解决的。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抓好“三高”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二、搞好冬修水利工作,重点抓好堤围除险加固、灌溉渠道的修整和排灌站的修复等水利工程。

三、继续抓好动物防疫工作,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四、继续抓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

村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8

年初以来,县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好各项农业农村工作。自4月爆发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我局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疫情局势总体向好。

一、决战扶贫攻坚,扎实推进产业脱贫

1.深入开展“百村百业”产业竞赛活动。积极投入到“春季攻势”、“夏季比武”扶贫工作热潮,着力提升产业组织化和利益联结程度,确保实现每一户贫困户都有一项稳定增收产业。目前,全县3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151个,带动农户32.8万户,覆盖率100%,带动贫困户11419户,覆盖率100%,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7868元,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8834元。目前,全县安排产业帮扶财政专项资金30689.31万元,采取“龙头企业+农户”、“银行+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自我经营等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规模化产业,创建重点产业和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有40个,产业组织化程度达到93%以上。在40个产业扶贫项目中,其中养殖业27家养殖规模123391头(只),种植业10家种植热带水果12203亩,捕捞业3家,深海网箱养殖1家525口,带动贫困户11419户,覆盖率100%,全县贫困户获得收益4343万元。

二、调整农业结构,推动产出优质高效

2.优化种植业结构。推进退蔗改种,推动冬季瓜菜、水稻制种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继续扩大凤梨、凤梨释迦、蜜柚、百香果等新兴产业规模。全县全年计划完成退蔗改种2万亩,计划复耕面积0.32万亩,目前已完成退蔗改种面积0.58万亩,复耕撂荒地810亩。全县上半年冬季瓜菜种植面积17.1万亩,瓜菜产量399342吨;热带水果种植面积118686万亩,热带水果产值283120吨;热带作物种植面积354281亩,热带作物产值17669万元;全县规模化养殖场69家,畜禽产量31269吨,产值10.75亿元;全县水产品产量450472吨,海洋产业增加值106亿元,休闲农业收入9227.97万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0048亩,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含农产品加工园区数量、共享农庄数量)10个。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目前,我县共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10家,其中家庭农场 13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9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6家,2019年,组织申报省级龙头企业3家,达到9家。全县共有21个合作社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带动贫困户587户,人口2822人。计划聘请第三方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全面清理,对不规范的合作社进行整改,帮助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合作社管理制度、合作社章程等,进一步规范合作社管理。

三、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激活农村资产资源

4.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收尾工作,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落实农村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工作,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实施流转合同制、备案制,做到数据信息的统一录入、维护和管理,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系统,规范流转行为,完善流转的中介服务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

5.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力争年底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任务。加快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和建立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6.开展“三清两改一建”行动。以“清洁村庄美化家园”为主题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完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基本建成“户清扫、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全县共配备村级保洁员1387名,收运车驾驶员446名,配备各类收运车辆1711辆,垃圾桶10000个。对田间地头堆放的废旧农膜等农业品废弃物进行集中清理,今年5月份局联合海南天明农业环保科技公司在加来、南宝等两大洋田清理回收田间废弃物共32.78吨,其中农药、化肥等包装物15.12吨,废弃膜17.66吨。清理面积覆盖3万多亩。

五、实施“四个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

7.实施质量兴农。健全县、镇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充分发挥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现有检测站的作用。已完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临城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加来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博厚、皇桐、加来、新盈、波莲、调楼、南宝、东英等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室检测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农业执法检查,强化台账制度管理,严力打击假劣行为,从源头上杜绝假劣农资进入生产领域,当前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8%。

8.实施绿色兴农。依托现有的种植养殖基地,重点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按照“废弃物+清洁能源+有机肥”三位一体技术路线,以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工程建设为纽带,突出有机肥、沼肥利用,在热带水果、冬季瓜菜等优势区,重点推广“果(菜)-沼-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今年早造水稻病虫害采用无人机统防统治5333亩次,减少病虫交叉传播感染,节约农药量20%。化肥农药减施工作宣传发动、土质采样。已建设1家有机肥厂,主要处理养殖场畜禽废弃物,年可处理畜粪便10万吨,年生产有机肥5万吨,扶持各镇新建沼气工程15个。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改造2万亩中低档制种基地,提升耕地质量,推进撂荒地恢复生产,积极开发新增耕地资源。目前已经完成35个项目前期工作,共规划高标准农田4.0922万亩。

9.实施科技兴农。实施新一轮新型农民培育工程,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0人以上,已拟定2019年农技推广实施方案和招标方案,采用招标方法,筛选培训学校后,抓紧实施培训工作,报县财政局联合发文后实施。

10.实施品牌兴农。围绕“临高田品”实施“1425”品牌战略,建成1个县域农业公用品牌、4大种植产业带、2大养殖业、5大品牌体系。围绕临高五粮(淮山、地瓜、芋头、毛薯、大薯)和十大“特色热带水果”(红心蜜柚、凤梨、凤梨释迦、莲雾、百香果、香蕉、荔枝、蜜枣、菠萝蜜、橙子)打造“五光十色”的种植业品牌。目前,龙洲一号莲雾连续获得屯昌“农博会”莲雾评比擂台赛一等奖,海南临高泉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黑猪获得最美海南黑猪二等奖、临高华雨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荔枝获得荔枝类二等奖、临高南堂种植专业合作社菠萝蜜获得菠萝蜜类二等奖、临高宏辉热带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菠萝获得菠萝类二等奖;获得“三品一标”产地证13个,农业品牌奖励57个。

六、强化渔业渔政管理,打造海洋渔业大县

11.强化水产养殖管理。按照《临高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划定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规范管理养殖生产,建立退出机制,引导养殖项目进行改造或者产业转型升级。调整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区域,鼓励引导养殖企业、合作社或个人在马袅湾海域、深远海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对接海南大学,跟踪我县小瓜虫病防控技术研究项目的开展情况。组织开展全县渔港和水产养殖污染普查工作。按照《临高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在近岸陆侧200米外发展临高苗种产业。临高县头洋湾部级生态养护型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已2019年3月17日正式开工建设,至5月底,已完成工程总量62%

12.强化渔港渔船管理。新盈中心渔港配套设施建设已经列入《海南省2019-2025年的渔港建设规划》。黄龙渔港、美夏渔港和黄龙避风锚地升级改造项目已完成各项前期工作,目前上报国家农业农村部审核。美夏、调楼已完成二期疏浚修复工程。由于头咀村民阻扰施工,经多次协调也无法施工。黄龙、美夏渔港升级改造和黄龙避风锚地项目已完成项目各项前期工作。更新改造30艘大型钢质渔船,组织37艘渔船赴南沙捕捞生产, 37艘南沙生产钢质渔船更新改造已全部完工,并已下水,其中有35艘已完成办理相关证书、证件并已投入生产,1艘已办理完成渔船相关证书证件,但未投入生产,1艘在办理渔船相关证件中。

13.强化水产品质量检查。积极配合国家农业农村部和省质检中心到我县开展水产品产地抽检。加强开展水产品质量现场监管,争取现场检查养殖企业(户)80个,对今年到期换证监测的省级龙头企业和无公害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组织材料进行上报。

七、全力防控非洲猪瘟,争取早日彻底清除

上一篇: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工艺美术的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