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4:20

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

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篇1

【关键字】建筑学;基地;研究

在旅游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为看到的村庄或者寺庙以及景区里某个房屋惊叹不已,其实这种惊叹不只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奇特美丽,还有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完全和谐共处,他们本身就已经是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关系,即建筑本身就是作为一部分特性空间存在于基地中的;那么基地对于建筑来说,基地对建筑的产生则有着强大的约束力。一个建筑设计不能就单单的从建筑本身的功能进行,还要考虑到他与周围的基地环境的整合和匹配,把与周围环境的彻底融合作为自己的设计目标,完善自己的设计。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建筑行业也随着科技文明飞速的发展着,人们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丰衣足食,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既要建筑与基地环境匹配融合,也不能对基地产生环境污染和综合利用率低等资源问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们认真的考虑艺术、科技和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创造出规划合理完善、外观美观得体,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的建筑设计。在中国其实也不乏有把建筑与基地环境完美融合的案例,既取得了建筑上的标新立异,环境资源又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案例一:河南大学新校区研究生综合楼群创作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南大学的地理位置,他坐落于河南省开封市,学校的总占面积是180万m2,其中的校园的东南角方向是研究生综合楼,占地大约是6万m2,主要有提供食宿和教学的功能[1]。

河南大学新校区的主要格局是“y”字形空间结构,呈现出一种非常自由灵活的空间特征,打破了原来呆板的校园空间布置。一条从东北到西南的主轴线,把整个校园的建筑群体连接起来,看起来建筑犹如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穿梭,环境与建筑交相呼应,实现了建筑群体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轴线一般在一个区域内起统领的作用。河南大学校区的“y”字形轴线就是一条主要的校园交通通道,但他又把周围的校园景点串联起来,不但对整个校园的空间布局起到了一定的统领作用,而且也呈现出了整个校园空间灵活多变的特点。在建筑布局上也采用的是院落组合,这样既满足了通常校园建筑的功能需要,也有效的实现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十分巧妙的躲避开了基地东南角的污水处理站,同时也实现了空间形态的自由灵活,又与中国的传统建筑表达方式相当的吻合,可谓是一箭多雕。

河南大学新校区的设计重点就是“y”字形的轴线,而且在轴线的中心位置把一个多功能厅与一个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一个视觉上的焦点——“日月同辉”,使整个校园建筑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艺术、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河南大学建筑楼群实现了与环境的完美融合,两者相得益彰,主要的原因就是把基地周围的环境特征作为出发点,有效的调整了基地环境的特征与空间格局的关系,让建筑楼群与环境错落有致的呈现,看建筑楼群犹如在环境中蜿蜒展开一般。

案例二:四川光雾山的接待中心

四川光雾山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的南江县与川陕的交界处,海拔高度约为1000~2508m,占地面积约为830km2,主要景观有“峰奇、石怪、水秀、谷幽、山绿”一说,其中有一条连接汉中与巴中的古道,据说在这条古道上韩信曾被萧何月下追赶,诸葛亮派兵出祁山,还流传着我们红军战士的英勇故事[2]。

光雾山的建筑群体聚落考虑到四面环山,镇上溪流潺潺,“几”字形的道路通向外界等基地特征,决定利用山地的坡度与坡向以及溪流的特点,将整个光雾山的建筑群体脉络定位“一轴、两核、三带、五节点、六组群”,形成自由延续、休息与鉴赏并存的旅游特点。

光雾山的群体脉络的“一轴”主要体现在一条贯穿于东西的轴线,它依据整个基地南北短东西长的特点,把建筑群体分出了一个明确的空间顺序;“两核”即为景区的入口广场,和接待中心楼前的公共广场,他们把游客从轴线上分别引导上廊桥和不同的景区内;“三带”则是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以及景观层次、开发顺序的不同,把整个景区分成的公共设施带、观景商业带、临水景观带;“五六节”则是景区内主要的几个景观,即桃源人家、临流枕溪,碧水沧浪等;“六组群”则是指把整个景区有机整合起来的六个建筑单体,他们把整个景区融汇成立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开发景区的同时,尽量的保存原有的基地特征,比如植被和地形的原貌,川北的民居特点等。

光雾山的建筑群体符合当地的基地特征,依据自然的山水格局,建设不同场景之间的秩序变化,使整个景区呈现犹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独特感受。

无论是建筑设计与基地环境的匹配与整合,还是建筑与基地特征的亲近融合,都是为了促进建筑与基地特征的和谐发展,他们也都只是使环境与建筑相得益彰的手段。一个完美的建筑设计形态,无论如何描述,他的生成都是由环境的激发和促使的[3]。建筑设计的完美呈现需要基地环境的烘托与融合,那么一个特定的基地环境之中,也必然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建筑设计特征。在这片特定的基地环境中,这些独特的建筑设计找到自己的适宜方式,与环境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使其他的基地环境只能望而兴叹。

参考文献

[1]许继清, 基地环境特征的建筑表达——河南大学新校区研究生综合楼群创作[J], 工业建筑,2007,37(9)

[2]沈济黄, 李宁,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匹配与整合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3)

[3]王玉平, 李宁, 杨易栋, 彭怡芬,建筑与基地的亲和性——中国禄丰侏罗纪世界遗址馆1)设计回顾[J], ,建筑学报,2010,2

作者简介:

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篇2

关 键 词:环境艺术 设计教学 空间意识 建筑空间 传统造型艺术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建造适合于人的生存,有益于人的活动,并具有一定艺术氛围或艺术意境的物质空间的现代整体艺术设计学科。研究建筑内部空间组合与分隔及家具、陈设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而研究建筑外部空间限定与组织及建筑、绿化、小品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或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由此可以认定,提供人们生活使用的环境空间,与限定环境空间的环境实体要素,以及环境空间与环境实体的营造法则,即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的根本和核心课题。就环境而言,空间与实体是构成它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而就环境艺术设计目的来论,其造型活动的核心,则主要是创造能够包容人的“内空体”空间环境。所以空间是设计的主体,人是设计的主角。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曾说过:“掌握空间与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我们将这一论断推广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也是正确的。因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教学指导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多门类造型艺术并存的、新兴的关系艺术。它将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各门类艺术,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整体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环境艺术“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或者称为空间艺术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门造型艺术的空间都更为复杂、更难被人们所理解。在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仍然比较多地存在着“重实体、轻空间”,片面地重视环境实体表象,而轻视环境空间功能和环境空间艺术意境的思想意识。这种片面、落后的错误思想意识,误导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空间意识,正确认识环境艺术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环境空间之中,也知道空间指的是什么含义。但是,若从教学的角度来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又会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样复杂与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本身的非直观性造成的。环境实体部分,因其具有直观性,很容易被人关注、认识和熟悉。相反,环境空间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忽视,相对显得陌生。二是因为人们对造型艺术空间的知识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来讲,学生认识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大多从绘画、摄影的二维平面空间开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维实体(占有性)空间;最后到建筑、园林的四维(内空体)空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越复杂的“空间”概念,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理性思维的参与方能把握。未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的人很难认识和掌握复杂的四维,甚至是具有“多维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感觉环境实体。可是,环境空间印象的获得,如果仅仅依靠某些感官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一般知觉之上的高一级的综合知觉。要想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空间的特征,通常还要调动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们对实体的感觉和认识要先于空间,易于空间,而对环境空间的感觉和认识则后于实体。

传统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欣赏到实体审美对象。它们运用的空间特征比较单纯,而且作用也次于实体艺术形象,人们多习惯于对实体形态的审美关注。新兴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主流诞生于传统造型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形态向现代艺术设计形态转型期的新专业学科。其办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当新的教学体系尚未确立之前,旧的造型艺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然还会占有极大的优势。目前还有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依赖于工艺美术现成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甚至还会使用绘画和雕塑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习惯于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识,而对环境艺术独特而重要的空间本质特点,则认识不清或重视不够。实践中往往把直观的环境实体形态,如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围合空间的界面或空间的“外壳”,以及雕塑、壁画、植物、水体等环境小品和公共设施,作为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的主要对象。反而将提供人使用的环境空间场所,弃之于脑后,忽视它的存在。将环境艺术设计教与学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空间界面的造型装饰或环境艺术品的创造上。淡化了空间功能的探寻及空间整体艺术意境的学术研究,教学空间意识滞后于教学实践。造成用表面化的“装饰装修设计”,代替深层次“空间艺术设计”的一些不良教学弊端。

现行小学、中学美术课程,以及艺术设计类高考的备考科目中,均没有针对四维造型艺术空间知识的学习内容。一般人对造型艺术空间的了解,仅仅涉及绘画、手工美术或雕塑小品等二维、三维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赏建筑与园林艺术?解读建筑、园林和城市环境的空间美学价值的知识十分欠缺。然而,进一步探究环境艺术空间特征时,我们发现它比传统意义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空间概念复杂得多,也并非是各门类造型艺术空间简单的累积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准确的,它是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的新型空间概念,因而令人感觉陌生与难懂。

二、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空间

在艺术辞典或美学书籍中,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和工艺美术统称为“造型艺术” 或“空间艺术”。诚然各门类的造型艺术均离不开“空间”的特征,并且都会在环境艺术之中呈现出来。但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概念却不尽相同。

绘画的“空间”是平面二维的,尽管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但人与画面为静态相对,仅凭视觉观赏。雕塑的“空间”是立体三维占有性空间,是以三维实体占据空间,本身并不能产生空间,人只能从外部环绕欣赏它,雕塑形体与观众分离,人在形体外面以视觉或触觉感受它。工艺美术的“空间”与绘画、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维和立体三维的。

建筑艺术是人造环境的“主体”或“骨架”部分,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间比其他造型艺术复杂得多,它属于三维限定性空间,并具有四维的特性,人是在“内空体”中通过运动觉和视觉把握对象。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曾经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建筑空间的特征,他说:“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应该讲这种空间特性,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特性,也正是整个环境艺术的特性。其实,除了建筑设计以外,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和城镇规划设计等,与环境空间相关联的造型艺术设计,无一不使用这种空间“语汇”。从个体的室内、庭园、广场、道路等场所,到庞杂的城镇都市群体形态,无一不是能够包围人和物的“内空体”空间。布鲁诺·赛维进一步的论述更加肯定了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的这种空间特性,他说:“如果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是由六个面所围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墙),这并不意味着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围成的空场,如(无盖的)庭院或公共广场——就不能同样有效地数作空间了”,“……所有城市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用的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了我们在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也指出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由地面和竖向界面两个要素构成的,比起建筑室内少了一个顶面要素。建筑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自然成为最能让人了解和认识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我们运用这一学科知识,推而广之,就能认清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空间特征。

从环境艺术整体来看,单纯凭借建筑模式还不能完整地解读这门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极其复杂的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语汇”。卢原义信曾说过:“由建筑师所设想的这一外部空间概念,与造园师考虑的外部空间,也许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个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所以,外部空间与单纯的庭院或开敞空间自然不同。”这就是说,建筑所研究的空间,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环境艺术探讨的空间。邓庆尧在其著作《环境艺术设计》中指出:“环境艺术是多学科互助的系统艺术,环境艺术是多门类并存的关系艺术。”由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构成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艺术空间为“主体”,再综合其他造型艺术的空间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间体系。

三、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美

笔者认为,要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规律与特征,寻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这门新兴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独特的时空美,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研究,并区别它与其他传统造型艺术之间的异同。环境艺术使用的是丰富复杂的空间与时间综合“语汇”,创造的是真实立体的空间形象。纵使环境空间由各种实体物质要素限定构成,可是诱惑视觉的形、色和材质等,并不是环境艺术审美的主要对象。反之立体真实的空间艺术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艺术不具备或无法比拟的艺术特征,真实空间美是环境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最大的区别。

1.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性

工艺美术、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形象,主要表现在实体形态方面。不可否认,绘画和摄影等造型艺术,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绘和表现空间,写实绘画中应用的透视技法,即根据人眼观物的规律,精准地描画真实空间;摄影更能丝毫不差地记录或还原一瞬间的空间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画,画得多逼真;一张照片,拍摄得再生动,它们终归还是一个只能看,而不能走进去的虚拟空间。现代科技制作的电脑三维动画,或环型全景电影,能让人眼感觉到画面的纵深层次或环视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视听,产生空间幻觉。但仍然是针对人的某些感觉方面制作的“虚像”,终究无法把人带进真实的环境空间中,去感觉冷暖干湿,嗅闻芳香气息,触摸软硬粗细的真实存在。

建筑是最能让人联想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建筑物包含众多的室内空间,建筑群体组合又限定出丰富的室外空间。可是它的整体气势、总体形象特征更多地是从外部获得的、给人带来类似雕塑体积造型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只有环境艺术突出地表现了空间性审美特征。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试想一下,若仅仅凭借静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图画,就想欣赏和感悟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艺术环境的丰富多变、生机勃勃的景致,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无疑是不现实的,只会落得个纸上谈兵或盲人摸象的结果。再如,旅游到了丽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边,而未能进入其内部游赏。就根本无法感悟到纳西人家小桥流水、天人和谐的空间意境;也欣赏不到“天堂”般绮丽多姿的西子湖风景美,留下的只有无限遗憾。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调动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中出现了对真实空间美艺术特征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虚拟的设计表现效果,作为构思、设计、评价的最主要对象,其重视程度超过了对真实环境空间的注意。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几乎把环境艺术设计课演变成了效果图技法训练课,或者装饰艺术创作课来上,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正如多年前布鲁诺·赛维批评错误的建筑评论时所言:“评论家们把评价绘画的方法扩大运用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这就把一切都缩减到仅有图面上的价值。”“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

2.环境艺术的时空综合性

现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对空间的狭隘理解,爱因斯坦之后空间与时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由庞杂的真实物体组成,通过连续观赏审美的环境艺术系列空间,必须以运动为基础才能实现。这种独特的运动观赏方式,给它的空间艺术结构中融入了时间的因素。以空间美创作研究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讨论空间审美时,时间也就成为新的课题。波兰闵可夫斯基曾经提出“四维空时连续系统”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空间除长、宽、高三维之外,还必须加上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这正是环境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时空综合的“四维空间”特殊性。

众所周知,通常艺术专业的分类方法之一是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标准。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为动态的时间艺术类型;而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甚至建筑艺术,则为静态的空间艺术类型。实际上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并非单纯的静态空间艺术,在三维之外均离不开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具有强烈的四维空间特征。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拓展开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生俱来带有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它不同于一般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造型。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要感悟和审美,观赏者必须沿着一定的路线“边走边看”。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既要以造型艺术为基础,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

音乐形象是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形象。在流动的时间中音符、乐句都不停变换,形成几乎不重复的音响,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音响组合成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形象。环境艺术形象虽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须沿着一定次序排列、延伸、连续和展开。室内外环境艺术,在构思、设计、欣赏时,同样讲究前奏、过渡、高潮和尾声各不相同而又连续的计划安排。研究流动的时间、运用连续的时间,成为音乐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十分相似的共同规律。

3.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鲜明特征。它不像大多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作品那样,可以随意搬运到不同的地点展出。中国瓷器和秦兵马俑可以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欧洲巡回展出;中国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来自法国卢浮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馆藏绘画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论是谁、身居何处,要欣赏故宫、颐和园等中国皇宫及皇家园林,或者参观法国凡尔赛宫、罗马斗兽场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须通过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实现审美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一座公园,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各种联系,这就是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

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大环境是设计作品的背景条件,它能烘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是大环境的精华部分,又提升大环境的审美质量。若两者关系失调,效果就适得其反。故宫、天安门广场的恢宏气势,出自于京城广阔平原上的中轴线整体布局;圣马可广场优雅的艺术氛围,得益于威尼斯水城和亚德里亚海的映衬;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东,是为了顺应苍山在西、洱海在东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就好似从当地“长出来”的,凸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唯一性”景观风貌。旅游的魅力充分显示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并以此成为永恒吸引游人的“法宝”。

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当前还有些设计教学实践中因为忽视这一空间艺术特征,导致师生无视本土文化传统和地方环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环境“舶来品”,过分宣扬“洋”材料和“洋”工艺。仿效抄袭,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脱离本地环境,违背周围条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业。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实际,就会知道对于固定不动的环境艺术来讲,没有本地个性特征的环境形象,必然丧失吸引力。丑陋的环境作品因为固定不动,强迫人们观看,危害远远超过普通造型艺术劣质品。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必须针对其专业要求,全面深入地认识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加强空间意识的教育培养。师生务必突破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概念和习惯,从传统造型艺术“感性”的虚拟空间感悟,转变为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理性”的真实空间思索。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广泛吸纳各门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将立体真实空间意识注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以造型艺术为主体,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时空综合属性。重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扎根于现实生活背景,充分挖掘和应用本土历史、地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凸现鲜明地域环境特色和创造“唯一性”景观风格的原创精神,杜绝抄袭,避免概念。拓展参观考察、写生勘测等实践性教学手段,努力结合现实项目展开教学实践。树立全面、正确的空间意识,摒弃片面、错误的空间概念。

参考文献:

[1](意)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2](日)卢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3]刘天华著.园林美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篇3

内容摘要:环境税是政府实现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之一。环境税的实施有独立型、融入型及税费并存的三种模式。本文对环境税三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应以环境保护为基本目标,选择独立型环境税模式。以此为基础,文章提出构建我国独立型环境税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环境税 环境税模式 独立型环境税

环境税是政府矫正污染行为、实现环境保护的有效经济手段。狭义的环境税是指对开发、保护和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环境资源的开发、污染、破坏和保护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的一种税收。广义的环境税则包括狭义的环境税、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税收和优惠政策、消除不利环境影响的补贴政策和环境收费政策。本文所指的环境税是指狭义概念上的环境税。显然,在我国现行的税制体系中,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税。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依赖排污收费来治理环境污染问题,这虽然对破坏环境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由于立法层次低、征收范围窄、征收标准低等诸多原因,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难以对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作用,调控力度十分有限。相比之下,环境税不仅上升到法律层次,而且对于征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计税标准等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其无论是法律效力、透明度还是可操作性均要优于排污收费。因此,目前理论界对于我国开征环境税已经达成共识。然而,要开征环境税,首先必须解决环境税模式问题,即从我国国情出发,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税模式。

环境税的主要模式

根据环境税在整个税制体系中的地位,当前世界各国的环境税总体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即独立型环境税模式、融入型环境税模式和环境税费并存模式。

(一)独立型环境税模式

独立型环境税模式是指在现行税制体系的框架下,根据污染者付费或者使用者付费原则,以筹集环保资金为目的而独立征收环境税的一种实施模式。独立型环境税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筹集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资金,满足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需求。即将所收取的环境税收入用于改善环境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建设及环境管理等方面;二是按照污染者付费或者使用者付费原则设计征税对象、纳税人和计税标准。也就是说,环境税的征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三是矫正污染负外部性。通过征收环境税,提高污染企业产品的价格,使其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活动主体损害环境的行为,矫正市场失灵。

(二)融入型环境税模式

融入型环境税模式不单独设立环境税种,而是运用税收激励等手段把环保理念融入已有税种,通过对现行税制的整合、完善,来提高税制体系的绿色程度,形成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的税制体系。概括来说,融入型环境税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由于融入型环境税模式不需要设立独立的环境税种,因而不需要通过人大立法程序,只需要国务院批准即可实施。这样,在不过多增加税收成本的前提下,就可以使现行税制体系绿色化;第二,不会对现有税制体系造成太大冲击。融入型环境税模式实现环境保护的途径是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理念融入税制体系,但并不改变现行税制体系框架;第三,与独立型环境税模式相比,融入型环境税模式对环境污染的矫正功能更弱,同时也不利于筹集专项收入治理污染。

(三)环境税费并存模式

环境税费并存模式是指在进行环境税征收的时候,保留部分环境收费的制度。这就意味着,如果采取这种模式的话,必须对各种项目上的征税或收费的形式做出选择。一般而言,主要根据效率因素(如征收对象稳定与否、征管的难易程度、征收水平的高低等)来进行税费的抉择。如果征收对象相对稳定,征收较容易,考虑征税的形式;如果征税对象不稳定,征收难度较大,则考虑采取收费形式。

我国环境税模式选择及设计

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而目前的排污收费效率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环境税应成为提高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管理的创新手段之一,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改善环境状况是我国开征环境税的首要和基本目标。基于中国环境税的这一基本目标定位,再考虑环境税三种模式的各自特点,可以发现,独立型模式是我国环境税的最优选择。第一,独立环境税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行为课征的独立税种,能较好地体现我国保护环境的税法精神。第二,独立环境税可以直接限制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行为,减少消费者对污染产品的消费。第三,独立环境税表明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及坚决治理环境的决心。当然,要开征独立环境税,实现环保目标,必须科学设计好其各个构成要素。

(一)环境税税权的划分

从理论上来说,环境税可以划归为中央税,也可以划归为地方税或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就我国国情而言,环境税宜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在环境税收入方面实现四六或三七分成。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排污收费征收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征地方环境税,相应的阻碍较少。而且环境税主要收入归于地方税收,能确保地方上的环境和生态保护工程以及城市环保公共设施等资金需求,并改变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态度, 促使地方政府承担更多的环境保护责任。另一方面,环境税部分收入上缴中央财政,主要用于全国性的荒漠治理、水土流失防治以及具有明显外溢性的跨区域自然环境治理项目等,确保全国范围内的环保事业协调一致发展。

(二)纳税人

如前所述,环境税的纳税人主要根据两个原则来确定,分别为污染者付费原则、使用者付费原则。具体到我国,则更适宜采用污染者付费原则。首先,污染者付费是对污染排放征税,而使用者付费则是对污染产品征税,显然,前者的环保效果要远优于后者,能更有效地解决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上的突出问题。其次,开征污染排放税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征管基础。在实施了多年的排污收费制度后,我国的环保部门在污染排放的环境检测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管理经验,而且污染排放税和目前的排污费缴纳主体相吻合,不会引起被征税者的抵制。因此,污染排放税的征管难度和成本将大大降低。最后,污染产品税与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消费税和资源税等在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等方面基本一致,开征的话,势必与我国现行税制产生冲突。而污染排放税显然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三)征税对象

从长远来看,环境税应从宽设定征税范围,将一切对环境有污染的行为、产品与服务都定为征税对象。但考虑到我国目前在环境税征收管理方面尚缺乏经验,纳税主体适应性也较差,而且还涉及到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的协调难题,因此,可以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办法。具体来说,在开征初期,可以考虑先从易于征管的课税对象及重点污染源,包括各种废气、废水、废渣、工业垃圾以及对环境、资源危害程度较大的污染物等入手,未来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扩大征税范围。

(四)税率及计税依据

就税率而言,环境税税率是否恰当对于环境税能否取得预期目标十分重要。税率过高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削弱其市场竞争力。税率过低又难以引导企业减少污染行为。为了实现污染成本负外部性的内部化,理想的环境税税率应等于每单位污染物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之间的差额。此外,就计税依据而言,根据国际通行的做法,对排污行为征税,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

开征独立环境税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开征独立型环境税对我国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明确独立型环境税的各个构成要素后,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解决其他系列相关问题。

(一)独立环境税与现行税种之间的协调问题

一方面,独立型环境税在具体种类的设计、税率水平以及收入的安排上要科学设计,从而与现行税制良好整合,不引起税制效率损失。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的实际背景下,独立环境税的开征还要处理好不同利益集团,包括企业、个人、政府部门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以及代际之间的分配问题,同时对在环境税改革中的利益受损者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以尽可能实现税收的公平。否则,独立环境税的实施将会使现行的税制体系更为复杂,不仅增加税收管理成本,影响税收的效率与公平,而且也难以达到保护环境的政策目标。

(二)总体税负平衡问题

环境税的开征应以不增加总体宏观税负为前提。这就意味着,伴随着环境税的出台,应采取相应措施削减其他税负,如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等。否则,宏观税负水平将急剧上升,不仅对企业发展和个人消费产生抑制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阻碍作用。

(三)规避风险

环境税的开征不仅会对消费、投资和出口产生很大影响,存在一定的经济增长风险。而且它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污染检测仪器和设备,以及对专业人员的培训等,引发相应的社会风险。因此,我国在环境税改革之初,尽管预期环境税改革将具有良好的长期效益,但也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在税制结构、福利制度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等方面还不是很完善,环境税的改革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并进而引发各种潜在风险。这就要求政府坚定信心,通过采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合理利用环境税返还制度、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等措施来强化风险管理,降低制度变迁成本,提高社会福利。

(四)加强政府监管问题

环境税的开征无疑是由税务部门来进行征管的,这就意味着原来由环保机关负责的事情现在需要环保和税务机关两个部门共同协作监管。因此,明确两部门各自的权责范围,建立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规避由于多头管理而导致权力寻租及相互推诿等现象的发生,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作用,是我国在实施环境税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结论

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通过环境税来保护环境已为大势所趋。然而,环境税的实施有独立型、融入型及税费并存的三种模式。我国环境税要实现制度建设初衷,就必须采用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实施模式。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独立型、融入型、税费并存的三种模式特点,发现独立型环境税是我国的现实选择。与此相对应,我国未来要顺利开征独立型环境税,其税权、纳税人、课税对象等各个构成要素的设计就必须结合我国已有的税收体系状况,而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高效的环境税制度,并在我国整个税制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伯颖.论适于中国国情的环境税模式选择.现代财经,2008(11)

2.高萍,计金标,张磊.我国环境税税制模式及其立法要素设计.税务研究,2010(1)

3.梁丽.我国开征环境税:源起、机理与模式.财经问题研究,2010(9)

4.洪源,罗宏斌.我国开征环境税的目标定位与基本构想.税务研究,2008(8)

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篇4

关键词:整体环境;功能;审美意义;室内设计

中国分类号:TB4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3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思维也在变化,对于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求也在相应地提高,室内设计不仅需要对人们的心理、生理等要求予以满足,还要对实用功能、文化内涵、人际交往、人与环境等多项关系基于环境整体的不同程度来进行综合性地处理,同时还需要将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充分地体现出来,对审美情感进行有效地表达,本文就室内设计中的美学法则进行探讨。

二、基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法则

室内设计的本质就是造型艺术,它是组合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使之能够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但是室内设计又不同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实用的动能属性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特点。基于形态学视角来看,室内设计中的内容任务及美学要素可以分为以下一些方面:

(一)美学装饰要素

室内整体空间中顶、墙等各界面及柱子等建筑构件,对其进行适当的装饰,构成了完美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和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能够将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也能够展现出不同风格的魅力,体现出设计者的思想与风格设计。

(二)空间要素

室内设计中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同时要合理化布局空间,所以,设计者要赋于空间一种全新的形象,同时也要对时代审美特点和技术特点勇于探索与创新,而不能只是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三)美学色彩要求

室内色彩除了会影响到视觉环境外,还会对人们的心理、情绪造成直接地影响。科学的运用色彩能够有助于健康、有利于工作,只有将室内设计中的色彩处理得当,才能够获得美的效果,也能够符合空间的功能要求。

美学装饰要素、空间要素、美学色彩要求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但是却不能孤立对待,它们一起构成了室内设计中的美学价值,缺一不可。形态学提供了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同时还将其应用在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和甄别艺术设计的风格、流派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而言,主要是考虑如何张扬设计的个性,对室内设计中自我创造的思维特征以非中心、非总体性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规范、审视,由此可见,形态学视角对于室内设计的创作带来了许多富有成效、且又积极向上的影响。

三、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的表达

当代室内设计应该要树立起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大环境概念,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广场、街道、庭院,乃至整个社区、地区、城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二是指狭义的室内环境,主要包括室内声、光、热、空气质量环境、视觉环境、空间形态等心理环境、物理环境。

每个地方都由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社会背景、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当地所独有的理想精神、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差异的地域文化,它和气候、物种、地貌等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当地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室内设计强调“以人为中心”,那么就要求不仅要基于功能方面来对符合人们生存和生活方式所需的实用要求出发设计,而且还应该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人文关照予以考虑,满足人们的心理愿望。室内设计应该基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来表现其风格形式,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运用符号学的方法、理论来符号化处理设计元素,能够通过对设计形态符号的隐喻功能、象征功能充分运用,来体现审美价值、审美意义,表达审美情感,将室内设计的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内涵准确地反映出来。室外大环境的“外”和室内设计的“里”,二者均是不可分离、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室内设计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切记不可脱离大环境中的社会意义、社会特征、文化、自然来进行孤芳自赏。从目前来看,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相互类同的情况,这主要是来自于很多室内设计师不了解大环境这个整体,进而使得设计构思封闭局限,让整个设计流于一般、缺失内涵。

参考文献:

[1]黄薇.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之美学精神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7).

[2]张雪,詹秦川.浅谈技术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07).

[3]王钰锋.浅析我国传统室内设计的意象之美[J].艺术教育,2008,(01).

[4]沈菊,欧阳巨波.室内装饰设计的美学体现[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02).

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篇5

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在我国历史文化的酝酿下,由多民族美术文化相融合产生的,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以及地域性特点。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对现代环境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民间美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入手,对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传统民间美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标是为居民提供符合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的高品质生存空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我国居民的审美取向与行为方式。因此对如何将传统民间美术中蕴含的文化精髓以及民族情感,融入到现代环境技术设计中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随着西方文化逐渐对我国艺术思想以及思维方式造成影响,对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传统民间美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融合过程,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间美术从民间衍生而来又根植于民间。传统民间美术是我国艺术设计理念的基础以及源泉,是艺术心理的发端。传统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部分,不仅包含了我国传统艺术语言以及文化符号,而且凝聚了我国人民最为纯粹最为质朴的艺术思想。传统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形态,具有多变性以及独特性的特点,其美术造型风格多样、造型各异,且自身艺术思维方式较为独特,审美意识具有我国的民族特点。面临着现阶段中国传统本土文化逐渐迷失的问题,对传统民间美术中的精华元素、人文精神以及民族情感进行挖掘与提炼,并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可以有效地丰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语言,从而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的高品质生活空间,满足我国居民的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建立在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性新型学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环境艺术主要指的是构成人类生存空间并进行美化的系统化设计,是对生活环境进行规划的设计过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人文、生态、经济、艺术等多个方面[2]。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对于推进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也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符合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高品质生存空间,这就需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不仅要尊重文化传统,还应当顺应时展趋势。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1)艺术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国居民对精神文化提出了相应的需求,要求社会环境中各种物件体现出相应的整体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整体性艺术,对空间关系、形体关系以及色彩关系都有所把握,具有统一性艺术化特征。

2)现代化特征。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单一性的设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因此绝大多数设计师在开始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在赋予现代环境技术设计一定的声光设计效果的基础上,为现代艺术设计赋予了现代化特征。

3)情感化特征。现阶段国际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方向逐渐向情感化设计偏移,简单来讲就是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关注居民实际需求,集中力量进行人性化设计。在情感设计基础上对设计手法进行探索与创新,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符合时代需求的同时,设计出人性化的生活空间。

4)民族化特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单方面强调设计的现代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但也导致我国居民失去相应的民族文化寄托。因此现阶段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逐渐开始将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进行融合,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赋予相应的民族化特征[3]。

三、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造型上的应用

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元素主要起源于我国人民的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是人们通过对生活进行总结从而绘制出的图形与图案,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并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求。从传统民间美术的视角进行分析,造型运用是较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造型与图案可以满足人们差异性的观赏与使用需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运营可以有效地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艺术设计可以在对传统民间美术艺术进行创新的同时,结合实际设计需求,从而推动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传统民间美术讲究意形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造成了积极性的影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拓宽其现实作用与历史意义。与此同时,传统民间美术中的各种意象与符号也都具有深刻蕴味与意义,这种意象与符号也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

2、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上的应用

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上的应用是二者相融合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设计作品纹样、色彩等传统民间美术方面的视觉传达。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首先应当建立在尊重艺术精神基础上,在融合的过程中既应当考虑传统民间美术色彩、造型上的视觉表达,尊重原有艺术形式的秩序与韵律,也应当深入考虑对艺术设计气韵的营造。在融合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形象上的拷贝与复制,而应当借由传统民间美术创造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意味的形式。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应当对整体设计的韵味与气质进行把握,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民间美术的灵魂,从而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灵动性。

3、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进行创新运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通过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符号进行提取、转化与重构,从而突破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思维定式,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进行演绎。尽管传统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象征,但其在审美情趣等方面仍与现代元素有所差异,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进行合理的加工。并通过对传统民族美术元素进行解构与重塑,使其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5]。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的应用应当结合现代化元素进行合理的改变与创新,从而有效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当传统民间美术元素同现代化设计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冲突时,应当明确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的滞后性,在有机运用的过程中将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化先进设计理念进行融合,从而有效地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4、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地域元素

地域性与民族性是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对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行考虑,通过将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且符合区域性文化环境的设计作品,从而丰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6]。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不仅应当体现出地域性的风格与特色,还应当对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进行考虑。将地域性元素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塑造出既符合传统民间美术审美观,又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产物。传统民间美术的地域性元素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演化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认知,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将传统民间美术的地域元素加以应用,在充分联系设计实际的基础上,对地域性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进行融合。

5、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材质上的应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符合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高品质生存空间,环境设计工作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间的冲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提高原有资源的资源利用率,创造具有自然性特征的新空间是设计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在选取设计材质上,可以借鉴传统民间美术的造物造景经验,充分利用设计材质的自然属性,对设计材料的自然美感进行有效地提炼[7]。这就要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采取当地特有的材料以及人工资源,在尊重地域性地理特征的基础上对特有资源进行有意识的开发与创造,从而拓宽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国民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艺术内涵需求越发强烈,将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可以为民众的艺术情感带来寄托,并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水平。

作者:李盖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

参考文献

[1]李沙,乔薇.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04:226-227.

[2]皮佳.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5,22:137-138.

[3]袁磊.民间美术的构成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2:184-186.

[4]胡悦.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元素的吸收与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何静.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大众文艺,2014,02:87.

[6]阳欢.民间美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4,04:82-83.

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篇6

城市主题文化的概念简析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基调,是它的灵魂。包括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宏观分类,也包括文学、艺术、绘画、音乐和建筑设计等微观分类,也有东、西文化的分类。而城市主题文化则是有机结合这三种类型的文化,实现为城市发展服务的目的。城市主题文化主要是根据特有的文化特征构建城市空间的形态,围绕这个空间进行设计和发展。由于是这种主题文化是基于城市独特的资源,所以尤其能体现城市的特征,打造城市的主题文化和品牌文化,使城市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形态,以及文化艺术都能够彰显其中。城市主题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可以突出城市的特质,且贯穿所有城市资源,形成一种城市的文化符号。

公共装饰艺术的基本特征

1.公共装饰艺术与空间环境的融合

在建设城市的公共环境中,利用公共装饰艺术可以对环境起到很好的美化作用。当然,实用性是公共装饰艺术的基本原则,也是基本要求。所以,在进行公共装饰艺术设计时,要做到与周围环境的相融合,使艺术依附于空间环境。根据不同的场景特征,分别体现在环境装饰、建筑装饰和街景装饰中。同时,根据艺术依附的不同环境,要适当对装饰艺术做出调整和改变。只有综合、协调考虑各个因素,才能使公共装饰艺术在空间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之达到更完美的状态。

2.公共装饰艺术与人文环境的融合

在城市环境构造中,人文环境的建设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发展公共装饰艺术时,也要使之达到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在构建城市主题文化中,公共装饰艺术所承载的是文化的职能,所以在进行装饰时一定要基于文化,设计符合人的体验的艺术。例如,西安市的公共装饰艺术设计,就是遵循盛唐时期的文化特征进行的设计,将盛唐文化体现在了每一城市雕塑中,包括所有的环境陈设也无不包含着盛唐的元素。比如有名的亚洲最大矩阵喷泉广场一大雁塔北广场,在对其进行装饰艺术中,可以看到像大唐精英人物雕塑、大唐盛世书卷铜雕、丝绸之路浮雕等等。广场的整体装饰理念设计都与唐朝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打造了一个唐文化的公共广场。

公共装饰艺术在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1.艺术造型中人为形态的设计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以往只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件或者材料,在公共装饰艺术的设计下,转而变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也形成了环境装饰的一种理念。常见的如桌、椅、钳、麻将、篮球等,在经过艺术放大和变形处理后,将其安置在特定的场所,使之体现出耐热寻味的艺术特性。例如,著名的装饰雕塑――大衣夹,座落在美国费城的城市中央。设计者通过对衣夹的放大化处理,将其置身在群楼之中,俨然成为了受人瞩目的焦点。衣夹是日常生活用品,当人们看见这种东西被人艺术化之后,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觉亲切的新鲜。因此,这种人为形态的造型能够使作品更贴近人的生活,不仅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的亲和力,美化了人们的心灵空间。

2.不同材料塑造艺术形体

装饰材料是构成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材质应用,可以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在装饰艺术中,工艺材料对加工者的技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也制约了装饰手法与表现的风格。在加工装饰艺术中,所用的材料非常多,且材质的形状、纹理、质感等都有区别,不同的材质可以营造不一样的效果。

3.色彩装饰的效果

色彩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心情与情感,也能带给人不同的心灵感受。由于人天生对色彩的敏感特征,所以利用色彩进行装饰艺术的美化,可以渲染出更丰富的意境。在装饰艺术中,色彩装饰是一种审美意象主观性的表达,能更直观地表现设计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但是,也要合理运用色彩装饰,不同色彩的效果都有差别,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选择符合环境韵昧的色彩。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中,零星的色彩点缀能够创造更和谐融洽的空间关系和氛围。例如,在《火烈乌》这一钢雕装饰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强烈的大红色,将作品空灵的形体与周围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营造出种富有生气的城市环境。

结束语

装饰艺术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促进城市的发展,更好地利用该手段,对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建设人文城市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从不同的方向加强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是提升城市综合能力素质的关键。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新区大浪办事处)

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篇7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审美特征;思考

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存在着某种辩证关系。在环境设计中设计理念主要发挥着指导性的意义,好的环境设计能够使人们改善环境观念和设计观念。使人们的审美水平得到提升,增强人们得环保观念,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理念和设计形态离不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情况各不相同,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设计水平也各不相同,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得到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业得到了人们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对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的某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1 影响传统设计理念和审美特征的主要原因

(1)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都决定了中国人的审美特点,中国人习惯把环境设计理念与大自然相结合。在布局设计中追求自然美,把建筑和大自然中的山水和植物巧妙合理的结合到一起,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中根据自然因素设计出大自然中的景色,再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把自然美和人工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人与自然相结合的艺术体。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温和,更容易贴近大自然。人们利用大自然的环境将自己的智慧表现出来,通过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将人的感情更好的表达出来。

古印度的北面是高山,其他三面环海,北部高山的影响阻碍了冷空气进入,加之其属于热带和亚热带,造就了该地区气候非常炎热,但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源,很多观念和思想由此而产生,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古希腊处在地中海的北岸,西欧的文明在这里萌芽。人们出行和运输主要是依靠海运,所以人们在不断地航海中掌握了熟练地技术和经验。人们会积极理性的去对待大自然。在设计中主要坚持对称、整齐的观念,像雅典卫城的设计就有明确的中轴线。

(2)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

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也对环境设计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大部分依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农民希望大自然风调雨顺满足人们的愿望,来收获更多的生产。在环境观念中,人们更多的希望将自己和大自然理想地结合在一起,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一切。

在十九世纪,蒸汽机的问世使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人们为了追求生产的效率和利益,放弃了悠闲安稳的生活。当人们以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定能够战胜一切的时候,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一系列污染问题使人们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在工业先进的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开始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消极慢慢地转向创造自然。

(3)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是受多方面的原因影响的,除了以上因素外,社会制度和文化对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它的美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去创造,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美。中国园林的美也是如此,并不是在复制大自然的美,而是将自然内在的精神表现出来。古代的皇权制度对环境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古罗马帝国的各种建筑都展现的是壮观、威严的外貌,意在掌控大自然。

2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

(1)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理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设计也逐渐地转变,慢慢地进入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当中。对于人性化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社会需求而设计,以尊重历史文化和习俗为前提,使环境设计更好地贴近人们的生活和自然,而不是仅凭设计师本人的思想和理念进行设计。

(2)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1999年北京召开的UIA大会都提出了有关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规定和原则。环境设计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视,在不破坏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利用大自然中的万物为人类的生活和环境创造出更好地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生存的环境,这样才能够达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环境规划需要多方参与。

环境设计包含了多种专业和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起完成。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将多方的工作在环境设计上有效合理的结合在一起。避免相关的各行业人员各行其是,造成环境设计中的漏洞和缺陷。

3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环境设计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环境的设计,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环境也需要设计。人们的生活活动是各种各样的,所以对环境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环境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了很多学科专业,需要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等学科的相互结合共同设计完成。所以,环境艺术充满了广泛性和丰富性。

(2)环境设计的多层次性。

环境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让人们在生活中达到使用安全、方便、经济的目的。不同的设计对象其设计要求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环境设计中要突出设计的外观舒适度,因为对一个设计产品,人们最初的感觉就是凭借视觉、嗅觉和触觉。所以,要根据不同人的要求来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和装饰。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人们的视觉疲劳和安全因素。另外,一个好的环境艺术产品能够影响人们的心情和思想。

(3)环境设计的关联性和空间的统一性。

在环境设计中必须要稳扎稳打,考虑到设计的整体综合性。不能因为单独的设计而影响甚至破坏周边空间的环境和产品,必须正确地处理好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环境,将空间范围内的所有关联的事物相融合统一起来。只有这样设计者才能将美好的环境展现出来,创造出第二自然。

(4)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展现出设计的美,而且必须具有实用性。就像房子内的装修设计最基本的就是要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使用和需求。对于室外的产品设计出了要达到美化社会和视觉享受外,还要和人们的使用相互融合,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环境设计的审美特征对环境设计教育的影响。

由于环境设计的学科专业比较多,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不管对于哪个学校的专业来说,只能具备其中一种或者几种的专业知识,很难达到具备环境设计所涉及的所有学科和专业。作为一个优秀的环境设计师,就必须要在环境设计中具备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素养。

综上所述,设计理念和审美特征可以受到地理环境、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主要有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理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规划需要多方参与等主要设计理念,而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多层次性、统一性、实用性及专业性。

参考文献:

[1] 宋子仪.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中国生态学报,2012(11):3233.

[2] 丁砚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山西林业科技,2012(06):7475.

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篇8

关键词:特色校园景观;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个性创造;文化特质;生态自然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10-03

随着我国教育的迅速发展,关注校园景观建设逐渐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普遍共识。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校园景观建设领域一直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模仿成风,千校一面,导致校园风貌同质化,学校特色缺位。

特色是一个或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或形式,是“这一个”事物的独特属性。创建特色校园景观是营造学校物质文化,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校园景观特色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特色的重要组成,它既能鲜明地体现学校的独特个性,又能成为学校历史的积累和沉淀,也能成为学校办学理念升华的载体。

诸多学校景观之所以丧失赖以存在的个性特色,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管理者没有严格遵循特色校园景观创建的基本原则,导致校园建设迷失了科学创建的基本方向。所以,要成功建设特色校园,首要条件是深入理解并严格遵守这些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

1981年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通过的《华沙宣言》确立了“建筑―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强调一切的发展和建设都应当考虑人的发展,“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共同目标,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从这样的前提条件出发,无论对于怎样范围和性质的规划和设计,“改进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应当是每个聚居地建设纲要的目标”。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今天,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追求已成为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人是社会的主体,以人为出发点是衡量一切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标准。校园规划的主体是人,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于校园景观的营造中。现代校园景观的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要注重对人在校园中活动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校园景观,以适应校园师生的多样化生活的需要。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是教学环境,是育人环境。大学校园景观是无声的课堂,对大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大学校园中生活的主体是师生,师生的行为是产生校园功能的本源。师生的心理及行为决定着校园空间的使用方式,所以在规划前应注重分析师生的心理及行为。根据师生的活动规律合理地进行结构布局和交通组织,营构一个“为人”的环境而不是“人为”的环境。就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而言,‘以人为本’就是充分考查分析师生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of the people),以师生各种需求为尺度(by the people),设计出满足师生各种活动需要和尊重师生的心理需求(for the people)的校园环境,简称‘3P’,可以说‘3P’贯穿于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始终。

2 个性创造

从人性的角度看,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气质。任何人都是一种个性化气质的存在,个性化气质是人的存在方式。同理,校园景观也应该是一种个性化气质的独特存在。不同的大学校园景观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特气质,校园景观的设计应突出校园自身的形象特征。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好坏,将对大学的发展和校园场所精神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把校园景观建设成有特色的个性化校园景观,成为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课题。④

个性特色是指校园在布局形态与景观方面所具有的与其它校园不同的内在本质和外部特征。现代中学校园的个性表现在他独有的地域性和人文景观上。校园的基本建设要凸现其地域特色。校园内的古树名花等等都是宝贵的犬然财富,如能在校园园林建设中充分利用,定能产生良好的视觉及环境效应。校园规划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利用民族和历史文化,要将办学特色和文化教育的历史传承,通过人文景观的精心规划、统筹安排来加以塑造,注意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与深层融合,并努力形成个性特色,向师生传达育人理念、审美信息和文化基因。

彰显个性必须坚持校本化景观设计理念。所谓校本,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认为,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个性特色是校本化的应有之义。校本特色,又称为学校特色或学校个性特色,它是学校在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以及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因此,揭示和表达学校本质,充分展现校本特色,是设计师和规划师在进行校园整体环境与景观规划设计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状是发展的前提。高校在考虑其自身的发展战略时,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历史传统、现实条件和未来面向,从而做出合理的定位,形成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对校园景观的设计和营造提供关键性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在该过程中,真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个性风貌,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3 文化特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文化特质是特色校园景观的基本特质,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与景观的作用是相互的,文化通过景观来反映,文化改变着景观。文化与景观在一个反馈环中相互影响。现代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高品质景观的标志,拥有文化内涵,就拥有了高质量的景观。大学作为典型的文化地,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文化要素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大学校园景观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的挖掘及表达的程度。每一个校园都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这使校园环境更加多彩化而不是单一化。设计时在校园景观构成中加入文化要素,并不是无用之功,它使校园景观更具光彩,使那些无形的文化更趋清晰而不是萎缩甚至消失。在校园景观的表现中文化要素与其他要素相比,体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使校园更具个性。而在校园景观设计中,选择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景观要素,展示本校特有的文化内涵,以视觉形象激活人们心中模糊的记忆,使记忆中的历史人物、故事、遗迹,在师生的头脑中逐渐显现,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还是一种新文化的产生过程。有形与无形的文化要素,通过景观的重塑,更接近人的生活,并通过历史文化中有用的‘基因’与现代校园环境景观中的新元素进行重组,与之相互结合,构建出新的文化。

凸显校园景观的文化特质,必须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坚持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在尊重学校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扬弃与创新。校园文化的设计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又必须站在“今天”的历史地位,反映历史长河中“今天”的特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延续和文脉传承。因此,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的文化原则,是校园景观设计应充分重视和大力倡导的。

4 生态自然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要素。现代景观设计的本质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美学规律,并融入某种人文思想内涵,通过创新思维和艺术构思,来改造和创建优质的人居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一个具有审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环境,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良性互动。

任何可能的景观方案都应该是以文化价值和生态知识为基础的景观设计。⑩校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景观生态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维护和改善,而且能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维持校园生物多样性、异质性及校园特色的创造。同时,生态特色的加强,将使校园景观在生态性与经济性规律的作用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校园健康发展的要求,又是设计者责任感和价值观的体现。创造生态特色的过程是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以空间环境为目的的工作过程。因此,设计师在设计生态景观时,在立足于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基础上,合理设定校园增长边界控制,从整体考虑出发,从合理布局景观斑块,有效提高景观异质性和延长斑块周长以及提高斑块间相关性2方面人手,对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再创造,使景观创造与生态原则相吻合,体现形式与内容内在的理性与逻辑性,以期形成景观生态特色,使高校校园景观系统得以优化,最终创造出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为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适宜的环境。形成有利于校园环境质量改善,促进校园建设和谐;有利于教育激发学生的生态意识,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强化校园文化的中心辐射作用,拓展辐射作用的传播范围,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传播的整体化校园生态特色。

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维持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功能,是保持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是景观持续性的基础。校园规划要认真调查了解规划区域内的自然景观资源,如:历史文化遗迹、湖泊以及大的植被斑块等,它们对保持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及保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尽可能地给予保留、维护或整改。尊重自然原则还包括能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生物气候、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充分使用当地建材和植物材料,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保证场地和谐的环境特征与生物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校园景观规划需要统筹兼顾,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周翔的设计方案,才可能成功创建特色校园,最终实现校园育人的目标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东徽,明珠,蔡晓琳.高等院校校园景观特色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

2 贾德华、王万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景观没计》,《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

3 葛现玲,《大学校园个性化环境景观营建探析――以川大江安校区为例》,《四川建筑》,2012,32(2).

4 李东徽,明珠,蔡晓琳.高等院校校园景观特色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

5 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中国水和水电出版社,2006.

上一篇:环境设计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下一篇:含氟废水处理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