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5 18:02:40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1

[关键词] 《辛亥革命》;意识形态;国家认同;国家神话;国家气质

由张黎导演的《辛亥革命》围绕着“君主,建立民主”这一核心主题和意义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再现。但我们所要勘察的一方面是《辛亥革命》所再现的辛亥革命历史事实和历史史诗,另一方面是《辛亥革命》是如何来“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也就是说,在《辛亥革命》的具体叙述中隐藏了怎样的国家意识形态对革命的表述机制,对革命英雄的想象图式以及表达了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何种政治诉求和意愿,“如果说电影是由一系列镜头组成的,它们是按一定的方式被制作、选择和组接的,那么这些操作将为设计和实现某种意识形态的立场服务。”①

一、革命表述与国家认同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媒体文化中的图像、音响和宏大的场面通过主宰休闲时间、塑造政治观念和社会行为,同时提供人们用以铸造自我身份的材料等,促进了日常生活结构的形成,人们使自己嵌入到文化当中。”②换而言之,电影在为观众提供视听元素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认知国家、民族、社会和自我的诸多材料,并通过这些视听材料在个体精神中的渗透和灌输来塑造个体的思维观念和社会行为,使其在个体的认同体系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按照道格拉斯•凯尔纳的这种逻辑进行推演,《辛亥革命》同样为个体提供了认知材料和认同联系方式,并构建了关涉某一对象的态度和观念。具体而言,《辛亥革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国现代革命的革命群体、革命理念、革命机制和革命实践等一系列元素和材料,并对其进行意识形态化的意义生产,进而使我们对辛亥革命形成高度认同,使个体的国家皈依、社群归属、历史认知和社会实践具有同构性和同一性,“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历史,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关系到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对国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③而《辛亥革命》的这种革命表述和国家认同意愿在影片开端秋瑾就义中关于革命的阐释场景中表现得十分显著,整部影片也是围绕着革命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并主要将其投身到孙中山这一人物身上。孙中山的革命理想主要集中在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现代民主共和体制和解除个体的精神奴役,实现民众的自由、平等和博爱上。再现了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民族危亡时机,经过反复的考量,艰辛的探索和无畏的牺牲,最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制政体,展现了孙中山崇高的革命形象和无私的革命思想和精神。

正是由于以孙中山为表征的这种革命行为、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的正当性、合法性和崇高性使其超越了地域、种群、宗教和文化之间的隔阂,使人们认识到现代国家和国体的建立是个体发展、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民族的现代化构建,个体公民身份的获取和民主社会的建立都是与现代国家认同有着内在的关联。这就要求,每个个体都要具有对现代民族国家高度认同的诉求,并主动将自己投放到创建现代国家的进程之中,从而使其由以封建传统政治文化为根基的旧式国家认同向以现代政治文化为内质的现代国家认同转变,并从封建国家专制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辛亥革命及其革命精神被提纯转化为一种不可辩驳的政治思想资源,一种国家社会实践的合法性形象,一种国家历史的精神图腾,一种符合民主、正义和自由的标志符号,另一方面,在对民众参与革命认同的过程中,民众由传统的政治附属体上升为政治主体,即国家的主人,革命成为民众自己的事情。而国家也恰恰是在民众的认同过程中而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合法性,“至少在当时一般民众心目中,‘革命’已深具政治正义性与合道性。”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革命话语成为《辛亥革命》的惟一话语和思潮,改良主义、民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话语和思潮依旧在其中闪现,只是得到的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否定而非认同。

二、革命英雄与国家神话

雷蒙•威廉斯在《关键词》一书中指出:“在历史上由武装起义或暴力冲突所引起的政治争议中,‘革命’专指暴力颠覆。”⑤在某种意义上,《辛亥革命》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暴力的展示,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场景和细节,“革命本身就是最残酷的冲突,各种人物都被卷入革命大潮之中。”⑥影片中大量残酷的战争场面不断地冲击和考验着观众的精神承受力,导演企图用这种真实的暴力场景来还原辛亥革命的历史本相。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否定革命的暴力和牺牲的意义,但我们需要考量的是电影描述了革命暴力的哪些内容,革命暴力与革命英雄之间有何种内在关联,对革命英雄的暴力行为如何阐释和解读,革命英雄的暴力行为与现代国家神话建构之间存在怎样的指涉和关联。

《辛亥革命》对革命英雄的塑造在某一方面主要是通过对英雄革命暴力的展示来完成,并集中在黄兴这一人物身上。在影片中黄兴最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不是它的革命思想和军事才能,而是在战场上舍我其谁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人格。在一定程度上,黄兴的革命英雄气质和革命暴力行为成为确定其历史意义的一个标识和原点。尤其是在当黄兴俯览长江江面上14省宣布独立的木牌的场景,更是将黄兴的革命英雄形象和革命家的壮志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虽然黄兴这一革命英雄形象在线性时间链条上已经处于“前现代”阶段,但革命英雄所进行的革命实践、革命思想及其所涵纳的价值体系却没有线性时间性,“它以同样的方式解释现在、过去和将来。”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辛亥革命》中关于以黄兴为代表的革命英雄叙事阐释为一个关于现代国家的神话叙事,黄兴等革命英雄虽然是一个历史事件,但他们却为我们解释现代国家的起源和意义提供了一个没有时间限制的开放性场域和原始模型。从辛亥革命帝制创建民主共和政体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延伸到当下社会所进行的民族复兴运动,我们都可以在革命英雄身上寻找到线索,革命英雄及其暴力行为与现代国家建构发生了不可分割的关联,从而被提升为一种政治话语和国家神话。或者说,《辛亥革命》对革命英雄的塑造已经成为一种政治仪式和重塑现代国家神话的手段,通过对革命英雄的认同和宣扬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震颤,进而对人们的情感进行唤询,最终完成人们对革命英雄的无限崇拜和敬仰。至此革命英雄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此同时,与革命英雄紧密相连的建构现代国家事业也获得了神话的地位,“爱国的咏叹”和“强国的梦想”在英雄身上实现对接。

这种关于革命英雄与国家神话的叙事不免让我们产生一种警惕和怀疑,在辛亥革命历史进程中国青年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复杂情感,普通民众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肤浅理解,革命中心城市与边远农村对革命辐射效应的截然不同的反应,晚清的民主共和政体与西方现代国家政体之间的分歧与背离等问题,并不能因为革命英雄和现代国家政治正当性的建立而被遮蔽起来,至少应该在影片中留下一个思考的裂隙。

三、革命女性与国家气质

导演张黎曾经表达过对《辛亥革命》的期望:“希望能把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拍摄成为一部感人的、有震撼力的、有生命质感与人格气息的好作品。”⑧张黎所期望的“感人”“震撼力”“生命质感”和“人格气息”在某种程度上被投射到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身上。无论是秋瑾对革命的无限忠贞,还是徐宗汉的刚强坚毅,林觉民妻子的无畏顽强……这些女性形象都对我们的灵魂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和捶打。但影片中的这些女性形象除了具有母亲、妻子、女儿等这些女性自然身份属性认同之外,还具有革命者的社会属性身份认同。也就是说,影片中这些革命化的女性更加能够引起我们的关注,她们穿军装、留短发,充当战地医生、护士,为了唤醒民众的革命意识她们组织宣传队,与国民革命军一同为了革命而奋斗。

但是在这些革命女性身份认同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意识形态话语谱系和成规。因为,身份认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是由族群、地域、阶层、性别、价值观等多种相互排斥、对峙的因素形成的复杂的文化体系,将其放置在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之中,身份认同往往转化为现实的阶级属性的确认。因此,身份认同的产生通常都包含了繁复的政治运行机制和国家意识形态因素,“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通过认同一定的身份来确定自己的位置。社会为不同的身份建构了不同的本质和价值,身份体系的重组即意味着权力机制对身份的本质和价值做出重新规定。”⑨[HJ1.65mm]所以,对影片中女性所具有的革命身份的探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探寻。在影片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她们都为了革命而献身,共同支撑起革命的天空,他们的性别身份已经失去了界限,却共同拥有革命身份。这种身份属性和身份认同的选择与辛亥革命的革命思想高度契合。她们完全展示出男性革命英雄所具有的特质美,成为男性革命英雄气质的一种重要的表征和隐喻。一般意义上而言,一个国家所推崇和建构的是具有英雄气质的社会群体,一个国家的政治运动、社会实践和文化发展与身份结构的再生产密切相关,而身份认同又是在实践中被组织起来的,或者说,国家实践中的身份结构再生产直接关联到国家男性英雄气质的建构。所以,《辛亥革命》中的革命女性身份认同就与国家气质的建构产生了内在的关联,并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表征,与此相对,影片中女性的女儿、妻子、母亲身份得到弱化。即使是黄兴与徐宗汉的爱情也是建立在建构国家气质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典型的“革命+恋爱”模式,他们之间的三次别离和三次相聚都是为了强调“关于理想的情怀”,而这个理想不外乎是建立一种现代民族国家的英雄气质,把对异性的爱提升为对英雄所具有的牺牲奉献精神的爱,扩大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爱。

注释:

① 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②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导言》,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③ 王兴东:《剧本,一剧之本――电影文学剧本〈辛亥革命〉创作谈》,《文艺争鸣》,2011年第4期。

④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93页。

⑤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3页。

⑥ 王兴东:《塑造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电影剧本〈辛亥革命〉创作谈》,《中国艺术报》,2011年1月28日。

⑦ [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导言》,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⑧ 杜思梦:《〈辛亥革命〉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电影报》,2010年7月8日。

⑨ 何言宏:《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2

 

9月17日上午,四川师范大学民主党派、侨联纪念辛亥革命**周年报告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纪念会由川师大统战部董杰部长主持,民革川师大支部主委黄英教授热情致辞纪念辛亥革命**周年,民盟川师大支部主委许晓光教授作主题报告。

川师大各民主党派党员、侨联会员济济一堂,尤为令人感动的是,众多年高德劭的老党(会)员冒着大雨前来参加报告会。

黄英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首义精神。她指出:辛亥革命的首义精神就是“敢为天下先”,这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开创的伟大事业,从新中国的创立到改革开放,都是“敢为天下先”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今天,我们川师大各民主党派、侨联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和“博爱”的思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盟川师大支部主委许晓光教授做了题为“辛亥革命与四川保路运动”的专题报告。报告分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的准备、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对辛亥革命和保路运动的评价”四个部分,生动而详尽地呈现了从四川保路运动到辛亥革命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许晓光教授指出: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点燃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曲。广大四川人民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辛亥革命虽然未尽全功,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深入人心,为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走上历史舞台提供了契机。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及其奋斗目标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报告图文荟萃,资料翔实,深入浅出,令大家深受启迪,收获很大。

董杰部长对民革川师大支部主委黄英教授充满激情的发言表示肯定、对民盟川师大支部主委许晓光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号召川师大各民主党派、侨联以纪念辛亥革命**周年为契机,深入学习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做出更大贡献。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3

读辛亥革命感悟历史1

在1911年10月10日的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这枪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改革开放后,社会进程的主干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提倡自觉,自主,自尊,自信,自强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意识在萌芽中茁壮成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敢闯、敢干‘敢试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弘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的红日,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我们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而自豪,更为即将到来的明天而意气风发。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一些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对经济的影响: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对思想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读辛亥革命感悟历史2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从年秋天武昌城头震惊世界的一声枪响,到今天中国大地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图景,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巨变,蕴含丰富历史启示,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标明了走向未来的前进方向。

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回顾百年波澜壮阔历程,深切缅怀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崇高精神,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深刻阐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意义,深情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将极大地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百年回眸,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永远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作为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从危亡到复兴,从古老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学习和弘扬其“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继承和推进其现代化国家理想,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百年来的探索与奋斗、苦难与辉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这些基本历史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沿着正确道路顺利前进;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才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在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距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现代化事业。

回首百年历程,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历经百年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全体中华儿女应当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汇聚在民族复兴旗帜下,砥砺奋斗精神,共绘发展蓝图,共襄振兴大业,努力作出无愧于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贡献.

读辛亥革命感悟历史3

百年激荡,回首辛亥。

在辛亥革命中,后被誉为“国父”的孙中山同志,在那个乱世之中,呐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汇集各方力量,创立下了同盟会。这些拥有着满腔热血的爱国同志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也成为他领导革命的旗帜。同盟会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发动了一次次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大多失败,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振奋全国人心!在武昌起义胜利后,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构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这年是辛亥年,此革命也因此称为“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等爱国同志的不懈艰难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这是后人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佩之情而挥毫写下的诗歌:“百年辛亥,革命万岁,把平生血泪都耗尽。天下为公,十三年流离颠沛,制良策,功盖三民。抱负救国,殚精竭虑,反封建,一生伟绩,万人仰止,谁人问,发白双鬓,犹未悔,国魂不死…”

在这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的正确领导也是这次革命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看到中国那时因为清政府的固执、封建、无能而受尽了仅略者的践踏,任凭着侵略者破坏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整个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他立下决心必须要改变中国,使中国不再受到他国的侵略,重新屹立在世界之上。并且说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豪言壮语。

辛亥革命也告诫我们要铭记革命的重大好处,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历史时刻在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光辉弹指的一瞬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历史悠长的中国,从没有哪一个百年,像这一个百年般惊心动魄、脱胎换骨、翻天覆地。这一百年来,风风雨雨,点点滴滴,记录下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辉煌,一份梦想。一百年后这天,我们苦难的祖国最后由衷地欢畅,豪迈地走向繁荣富强。千万年古老的土地,曾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那“东亚病夫”百年耻辱的帽子,最后被我们抛到了太平洋上,我们实现了重整河山的梦想!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4

一百年前的今天,在武汉这片热土上,湖北革命党人打响了震惊中外的第一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祭奠在辛亥革命中舍身成仁、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们谨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无尽的怀念!

武昌首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对近代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拓展了中国先进分子救亡图存的视野,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辛亥革命体现的忧国忧民、以国家前途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英勇顽强、愈挫愈奋的团结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传承发扬。

此时此刻,我们无比怀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怀念他心忧天下、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怀念他反对专制、肇建共和的伟大功绩;无比怀念在武昌首义中慷慨捐躯的辛亥英烈们,怀念他们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壮烈牺牲的伟大壮举;无比怀念支持革命事业的爱国侨胞和所有爱国志士,怀念他们仗义疏财、共赴国难的伟大品格。他们以实际行动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们为中华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从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以完成孙中山先生未竟事业为己任,奋力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是,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武昌首义,震惊世界,这是武汉的骄傲和自豪。一百年来,伟大的首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武汉儿女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武汉这座曾经流淌过首义先烈热血的城市发生了沧桑巨变,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武汉的殷切期望正在变为现实。今天的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已经形成现代化大都市城市格局,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智力密集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市人民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励精图治,推动武汉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奋力实现大武汉复兴。

同志们,朋友们!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5

1911年10月,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 其年为旧历干支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运动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历经了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到最后革命的失败。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辛亥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前所未有的。辛亥革命**了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民主自由思想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更重要的是,辛亥革命让中国***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辛亥革命**了清王朝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为中国***的成立扫除了最初的障碍;辛亥革命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国家领导人和万千人民都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诞生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

***总书记曾说,中国***80多年所建立的伟大业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孙中山先生历史功绩的继承、发展和光大。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它为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封建殖民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使中国***意识到没有革命的理论、政党、暴力手段,就没有革命运动的真理,也就不可能让中国人民找到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

2001年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存。我们要在全国人民中继续发扬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努力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都深信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理论形成的“思想材料”。让我们铭记革命精神,不断努力开创,用我们最饱满的热情和力量去爱人民,爱党,爱国家。

汇报人:思想汇报网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6

辛亥革命纪念馆观后感1

回眸辛亥110年——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后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十三周周日我们暨南大学理工学院食品系的同学参观了位于广州长洲岛的辛亥革命纪念馆。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敬重的打量有些泛黄的照片,虔诚的观看珍贵的视频,仔细的聆听那些铿锵有力的声音,心中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息。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我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没落,以及封建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制度的黑暗。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便是这伟大的一步。

尽管由于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辛亥革命在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联合绞杀下遗憾失败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没落的清王朝,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称之为伟大的原因。

时光流逝,尽管已经一个世纪过去,回眸辛亥革命,我们会发现那一段浴血奋战的历史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推翻了一个如迟暮老人般的清王朝那般单薄。回眸心还没革命,我们可以知道,当意识到一个局面无法以温和的方式改变时,我们就应该勇敢的发出我们的怒吼,用一种势如破竹的果敢去打破这一种我们所不能容忍的局面。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最初如何不希望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革命者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同时辛亥革命的失败也值得我们深思;正是由于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辛亥革命才会这么快的走向失败,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在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的过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革命先烈那种抛头颅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在选择革命时,便已经知道他们选择的很可能是一条不归路,但是,为了国家的兴旺,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还是无悔的走上这条道路。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长眠广州东郊黄花岗。正是这些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革命党,用生命与热血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历史,他们的那份大义凛然,那种勇往直前,始终令我们饱含激动之情,自豪之气。

新的时代新的起点新的气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学会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首先,我们应该拥有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

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孙中山早在青年时期便已经有了提出禁鸦片、种蚕桑、办教育的主张。其次,我们还要重点培养我们“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也必须有改天换地,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同时革命不可固步自封,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精神是我们应该牢记于心的。 现在的中国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这一刻,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奋斗与牺牲,仍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辛亥革命纪念馆观后感2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章,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年以来的封建帝制,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参观了武昌的辛亥革命纪念馆,让我们仿佛身处在那个战火四起,为推翻压在人民身上的封建帝制和帝国主义压迫而奋力反抗的年代。

进入辛亥革命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事一部关于清末民初人们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而发起起义反抗斗争的画面的浮雕,仔细观察浮雕,让我们感觉自己置身于浮雕中,仿佛自己就是浮雕中那个端着枪,揭竿起义,奋力反抗压迫二斗争的一员。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到当时浮雕中人们那种反抗的心情和士气。进入馆内,可以看到陈列的那个时候的各种重要报纸文件,往上看,墙壁上有一个屏幕,上面的时局图时隐时现,每当看到这幅图时都有一种很愤懑的感觉,看着那个时候的中国几乎被帝国主义完全瓜分掉,我想很多中国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吧。接着前进,可以看到那个时期人们的雕像,还有他们使用的刀和转轮手枪等武器。再往前行,我看到一幅痛心疾首的图片,上面是几个革命党被几个外国人砍掉了头的照片,照片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是还是能看到那些革命党人的头在地上,身首分离,而那几个外国人还在笑着,我在这张照片前停留了许久,深深地感觉到内心的刺痛,想着前一百年前的中国这样的现象恐怕还很多吧,不仅仅是刺痛,内心里更多的还有愤怒,他们外国人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杀人却还这么张扬跋扈,明目张胆,而后更可气的是这样的事情居然没有人管,可气可悲。但是也为那些为中国的前路勇往无前,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的革命党人的探索精神深深折服感到钦佩。继续前行,可以看到各路人们为清末中国的出路所做出的探索,有洋务派诸多代表的简介和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接着参观,会发现一个展馆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国父孙中山先生,介绍他为当时中国出路所做的各种活动和努力,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先后几次流亡日本和美国,但在国外,他也一直在为救过带路的探索作出努力,成立兴中会和同盟会,联合诸多爱国志士共同探索救国之路,可以想象他当时遇到的困难和阻碍,但是他依旧不畏一切困难,坚持着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正因为此,我们现今才如此敬重孙中山先生。

辛亥革命纪念馆共分为五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展厅,所陈列的物品比上述叙述中的要多的多,我在上述中的叙述只是针对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纵观整个辛亥革命纪念馆,可以说是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一部近代史。看着馆内陈列的物品,让我们深刻的认知了这样一段日子,当时的中国人民受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但是他们没有被压垮,而是想尽自己的一切办法去探索出路,拯救当时身处水深火热的中国,哪怕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到深深的敬意,我想来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的人们大多和我有相同的想法吧。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不仅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近代中国的发展史,而且还能深深地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我想,这也正是建立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意义所在吧。

辛亥革命纪念馆观后感3

2021,是辛亥革命的110周年纪念,在这个意义重大的一年的开头里,我去参观了湖北武昌的辛亥革命纪念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依托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而建立,该旧址原为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钰1910年(清宣统二年)建成。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孙中山先生民族民主革命旗帜指引下,敢为天下先,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武昌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7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笔者的理解是:“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着重理解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

教科书关于本科有三目: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其中基于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可以整合为:辛亥革命的酝酿;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的结果;辛亥革命的评价。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艰难历程,也让他们的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的意识也开始形成。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还停留初中认知水平阶段,再加上对历史科不重视,于此教师需要对深层次的东西表象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正在形成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从而满足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救亡图存。近代中国人民面对列强侵华,进行了一系列反抗侵略、求民主的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其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孙中山先生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发展历程及其评价。

教学重点:革命的背景,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权。

(2)理解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史观分析、评价历史问题。

(2)学会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孙中山越挫越勇的革命精神。

(2)认识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趋势打开了历史闸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剪辑视频《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上的讲话》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明确20世纪三次巨变所处的地位,增强学生宏观化历史的感觉,以及学习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革命的酝酿

以表格为载体,结合材料,师生共同探究辛亥革命酝酿的背景。

设计意图:认识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民族资产阶级的强大、从政治纲领的提出到组织的建立、从人民的斗争到武装起义,一度前行。

(三)革命的爆发

播放并展示有关武昌起义的视频和形势图和素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加深对武昌起义的印象,更加直观地认识民主共和整体架构,真切感受《临时约法》这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民主共和的热切追求。

(四)革命的结局

对于辛亥革命的结局有胜利说,也有失败说。

成功说: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史观评价历史事物,

从而多种角度思考辛亥革命的结局。

(五)革命的评价

结合一些材料,对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如:

1.从革命史观看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另一方面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整体史观看 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3.从文明史观看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从社会史观看 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民国时期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5.从现代化史观看 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近代化。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六)课堂延伸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观点。

材料 从七十年代末起,我多次说,应当对辛亥革命等等重新认识、研究、分析和评价,应该理性地分析和了解革命方式的弊病,包括它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破坏。……确实有巨大的破坏力量,它可以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但是,以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确实是一种幼稚病。……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是关门主义,而是和世界沟通的调整和完善。它是对各种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逐步进行改良。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篇8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皇帝制度,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辛亥革命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千古不变的封建专制――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中国历史上掀倒皇帝宝座的例子很多,每次掀倒后,又有新的皇帝重新登上那个宝座。近代中国也是这样: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号称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也免不了要登上皇位;也是一场以拥立皇帝为目的的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旗帜上写的是“扶清灭洋”,就是说反对外国侵略,拥护皇帝。辛亥革命则不同,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掀倒了,皇帝宝座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宪观念,成立了共和国,这就是中华民国,从而结束了几千年习惯了的对皇帝、宰相、大臣的顶礼膜拜。从此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政治鼎革,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一系列的变化,带来了对外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以共和制代替帝制,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的角度说,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共和制代替帝制,是中国历史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中国人从此抛弃了对皇帝的信仰,这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成立,各种政党组织、群众团体公开成立,纷纷表达各个不同利益集团对时局的意见。在时代的碰撞、打磨中,有两个政党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重心。这就是1921年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后正式成立的中国共产党,192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加以改组后的中国。国共两党的联合与斗争,成为此后半个世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内容。

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是辛亥革命开启的。毫不夸张地说,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拉开了序幕。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实现共和。共和国的执政者只能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这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随即文告,宣布“永久建立共和政体,与世界列强并峙于太平洋之上,而共享万国和平之福”。不久就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鄂州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地区性资产阶级民主立法,为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制订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范本。《临时约法》贯彻了在民、三权分立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宪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是中华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临时约法》具有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人民的民利在此得到较为充分的肯定。因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尽管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破坏了《临时约法》,法制观念仍为民众所接受。用宪法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共和最大的特点。

提出民族平等和中华民族新概念。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革命,“五族共和”思想和中华民族概念为此后中国的民族平等提供了思想基础。从民族革命角度说,反满是要反对满族作为统治阶级的特权。这种统治特权反映在民族关系上,就是民族不平等。因此,孙中山曾说,民族主义,是要扫除民族的不平等。当然,这个民族不平等,也包括后来他所说的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不平等。取消民族不平等,是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孙中山在1912年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立即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这就是“五族共和”的主张。五族共和是以取消民族不平等为先决条件的,五族共和就是五族平等。随着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就是中华民族新概念的出现。中华民族的概念规定了中国境内各民族是一律平等的。民族平等,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这个称呼为全国各民族人民所接受。

提倡以人民为本位的公仆精神。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自称人民公仆,从而确认人民为本位。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为感谢各省代表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在致各省都督电中称“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把大总统等同于人民的仆人,体现了人民至上的革命精神。他曾以大总统名义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他还说过:“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孙中山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廉洁自持,始终保持国民公仆形象。孙中山曾对来访者言:“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一样。”这是一种伟大的公仆精神,也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珍贵的政治和精神遗产。

辛亥革命的当代启示

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为革命胜利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鉴湖女侠秋瑾被捕,她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体现了她“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的爱国情怀。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林觉民、方声洞,在参加起义前夕写给妻子和父亲的信,更是体现了一个革命者既爱亲人、更爱祖国,为了挽救祖国可以抛妻别子的崇高境界。武汉革命党人詹大悲在他主持的《大江报》上刊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时评,公开号召“爱国之志士”、“救国之健儿”起来革命。

维系海峡两岸、世界华侨共同的历史记忆。辛亥革命的历史,还是今天海峡两岸,香港、澳门和所有海外华侨华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正确阐释辛亥革命历史,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坚持反“”,坚持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的重要思想基础。华侨给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人力、财力的巨大支持,香港和澳门是当年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出发地,港澳人民也给予孙中山巨大支持。现在,香港、澳门已经回归祖国,但两岸尚未统一。海峡两岸同胞及全体中国人都要厉行孙中山振兴中华及中国应该统一的伟愿,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局面,站在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维护共同的政治基础,促进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进程。

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关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追求,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孙中山在失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职位后,精心设计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他提出中国应追上世界的发展,中国应该“驾乎欧美之上”,中国应该统一,这些都成为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今天,除了台湾与祖国的统一尚待完成,其他各项大体上达到或者超过了孙中山先生当年的预想。我们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向着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

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和启示是丰富和宝贵的。但是,辛亥革命终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发展证明: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历史也已经证明,这一选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都是这一选择的必然结果!

上一篇:探究式教学的步骤范文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