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的中医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14 17:42:11

正规的中医培训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1

在国外,全科医师均是经过正规医学院校本科学历教育后,再经过严格的全科医生住院医生培训,才能正式上岗,他们能够正确地接诊并及时处理或转诊病人。国内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存在多种培训形式: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等。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为医学生日后成为全科医师或专科与全科医师的沟通和协作打下基础;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以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为目标,通过规范化培训,使其达到主治医师水准;继续医学教育是时展的需要,通过强化计算机网络知识,培养学员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员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岗位培训则是现阶段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生进行的转岗培训。从长远看,我国全科医师将主要通过毕业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进行培养。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

提高全科医疗服务质量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生命线,关键是培养一支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医德、医风高尚的高素质全科医生队伍。由于国内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滞后,使我国目前合格的全科医师为数寥寥,目前正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极少,很难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

为了顺利开展培训,卫生部于2000年颁布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和《全科医生培训大纲(试行)》等文件。迄今为止,国内仅有北京、浙江和上海等地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学员不足1000人。北京市于1999年开始实施了“百千万”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即培养100名全科医师骨干、认定1000名全科医师职业上岗服务资格和完成10000人次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于当年招收了首届“毕业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班”;截至2004年,经过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师为142人。

2000年,浙江大学医学院开展全科医生住院医生培训项目,招收47名学员;2005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布了《浙江省2005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简章》,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招收20名学员。上海市从2000年12月~2004年9月,共举办5期毕业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班,实际招收125名学员。第1、2期共32人分别于2004年12月及2005年7月完成培训并获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另有93名学员在读,现均已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并通过考核,进入临床实习和社区实践阶段。部分省市正在尝试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进展也极其缓慢,全国大多数省份尚未开展。按照目前国内规范化培训的规模和范围,将难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需要,难以改变社区医务人员学历低、职称低的局面。

现阶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师规范培训存在以下两种现象:一是没有开展的省市不愿意开展,表现为积极性不高,卫生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培训对象所在单位均有一定抵触情绪;二是已经开展的省市正面临培训学员数量越来越少、培训效果不好、学员流失严重等问题。

经费问题必要的培训经费是决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内已开展规范化培训的地区均为经济较发达地区,政府财力雄厚,可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参与培训的单位科研、教学等力量较强,但此模式难以在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复制。当前,规范化培训经费的获取途径尚缺乏政策依据,卫生行政部门难以下拨大量培训经费。按照每人每年2500元培训费计算,4年脱产培训就需要1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经费完全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个人承担,必然导致他们积极性下降,不愿参加培训。

学员自身问题规范化培训存在着生源不足的问题。由于当前社会舆论对全科医学和全科医师不理解,相对专科医师而言,全科医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导致学员觉得全科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前途未卜,对自己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多数学员刚从高等医学院校毕业,面临谈恋爱、成家立业等实际问题,思想难以稳定。参加培训时,学员难以从本单位获取奖金及各种福利,经济负担较大。经过4年的规范化培训,学员能否返回到原单位从事本行工作,也是一个未知数。

用人单位的问题参加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的学员所在单位主要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经济拮据、人力资源不足等原因,加之经过4年的规范化培训,推荐参加培训的学员能否返回原单位等多种因素,导致所在单位难以支持年轻医师的培训。根据卫生部规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需脱产3~4年,而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不久,一方面人手紧缺,另一方面又要抽调人员去参加培训,很易陷入两难境地,特别怕出现“鸡飞蛋打”的局面。尽管双方可签定工作协议,但其约束力有限。学员长期脱离原工作单位,若与单位缺乏沟通,单位将难以用其才,学员难以尽其才。

其他问题 目前国内仍有相当数量的省市区至今未制定本地的全科医学教育规划或几乎停留在文件纸面,对全科医学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下降,导致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卫生部早在2000年即颁布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但迄今尚缺乏具体而有效的实施方法和保障措施,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严重缺乏师资、培训工作不规范、培训基地和教材建设亟待加强等。2006年底卫生部试点评定出的部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带教师资自己尚未接受过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呈现出“专科医师培养全科医师”、“外行带内行”的现象。

建议

鉴于现阶段国内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困难重重,难以满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迅速发展对全科医学人力资源的需求,根据我国国情,拟提出以下建议。

深入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模式从长远看,毕业后的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全科医师的重要途径,且是培养全科医师的正规途径。但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安排专项财政经费,加大对培训的支持力度。通过扶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减轻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负担,保证规范化培训的顺利实施。各地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阶段来选择和确定培养全科医师的方法,确保全科医师的培养能满足社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政府应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全科医学教育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全科医学人才。由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难以解决当前全科医生数量不足和质量层次低的问题,在现有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培养全科医生的其他途径。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方案。如有学者提出_3],在有条件的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增设直接以培养全科医生为目标的全科医学本科专业,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对象是参加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后入学,经过5年(本科)的全科医学正规学习,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并在今后的社区实践中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这是当前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的一项应急措施。

在我国开展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之一,就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全科医师是构成该人才队伍的核心。当前,如何根据国情在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这对于全科医学学科本身和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缓解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的急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2

1.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

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以下简称学员)汉语水平较差,理解能力不强,对3年培训时间不能接收因而影响培训的正常进行的问题。我们在早期采取了多种方法培养规培学员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认识态度,如下措施。

1.1成立班委会

对招录学员组织摸底考试,掌握学员基本情况,包括对规培的认知度、语言表达、基础知识、基础操作能力、生活水平。挑选其中有组织能力、有责任心的人员担任班长。通过多次理论与技能考核挑选成绩优秀工作积极学员担任学习委员。让学员成为一个团体,有归属感。班委作为学员与管理人员沟通的一个纽带,通过定期召开班委会增加与学员间的沟通交流,逐渐了解学员的心声。对个别有问题的学员采用单独交流查找问题,帮助学员解决工作、生活上的问题增加师生亲密度。

1.2建立培训制度

解读国家及自治区层面上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让学员充分了解此项培训是国家深化医疗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医院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例会制度,不定期召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解决培训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以及重大决策的制定。每季度召开1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会议,对规培教学工作做季度性反馈,提出整改措施。每月1次规培教学管理会议,召集规培秘书或学员对本月存在的问题进行双向反馈,并对管理层、专业基地、科室、带教医师四个层面进修问卷调研。明确规定新招聘医学生未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不得定科留用。解决学员关心的人事关系,工薪待遇问题,保证在我基地培训人员待遇不低于本院住院医师,制定奖罚机制贯穿整个培训过程,鼓励学员努力学习,积极工作。

1.3明确学习需求作为规范化培训的出发点

随着心理学、社会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将进行深刻的变革。面对这样的形势,只有进行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提离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而终身教育其有延伸和补充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使在岗从业人员拓宽知识面.不断提商专业技术水平,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最广泛、实用、快速、有效的途径[3]。医院人才数量的多寡、医疗质量的高低、学科种类的配置及医院文化的传承、医疗新技术的递进都日益突出人才需求,高层次人才成为促进医院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4]。毕业后的医学生即缺乏临床经验的阅历,又要充实医学新颖的知识。只有经过规范化的培训才能弥补上述存在的问题使医学生转变为合格的临床医师。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均采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法培养医学人才。已证实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2.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很多人对学习感到厌烦,而医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终身学习,规培是医学生毕业后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培养医学人才奠定基础的必经阶段,因此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2.1评选成绩优秀学员

理解了规培的重要意义及势在必行的局势,学员的抵触情绪也逐渐缓和。建立奖励机制,通过月出科考核连续优异学员给予奖励,并作为推荐年度优秀的优势条件,同时作为毕业后择优留院的条件之一。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奖金、小礼品及精神上的表扬,充分利用竞争机制激发学员的荣誉感和学习的兴趣。

2.2成立研究学习方法的品管圈

由规培学员组成研究学习方法的品管圈,从学员层面对规培教学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并组织探讨,调动部分学员的积极性,通过圈活动来调动更多的学员的投入到团体活动中来。增设了夜间自习室,组成学习兴趣小组。

2.3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品管圈活动学员自发组成兴趣小组,制定小组学习计划与培训内容,以团队形式在培训基地开展经典病历分享、基础技能操作培训比赛等活动。再分享中增进同学关系,竞技中促进彼此成长。

2.4课外体育活动

健康的身心是医生救助他人的最基本保障。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负面情绪是无法专心投入到医治他人的服务中去的。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举办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围棋比赛等锻炼身体、促进团结、增进友谊。我们通过举办班级内足球比赛选拔了优秀的队员,再组织不同年级的联赛,比赛的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加深了不同年级的友谊,同时也增强了班级内学员的团结,同时锻炼了体魄。

3、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故而我们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规范教学查房,让学员亲身参与,严把培训过程关。制定了培训日,在培训日内开展理论、技能授课、病历讨论、教学查房等教学内容,固定日期培训并上报管理部门,便于监管。

3.1推广PBL教学方法

医学基本知识在大学阶段已经熟知,进入临床前即在规培阶段是复习知识、转化知识的阶段。故而我们极力建议避免过多纯文字性的理论知识介绍,避免使学生感觉回到大学时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课堂上争取让每位学员都有发言机会,尤其是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员通过师生交流迫使他们关注老师的问题,动脑去思考。

3.2自己动手当老师

首先让成绩较好的学员尝试做授课,布置给学员他认为自己最擅长的课题,制作教案、授课PPT,然后由专职指导医师指导修改。从整改准备工作中使学员体会到授课的不宜,增加对教学工作的理解。在指导修改中学到更多知识与授课技巧,经过充分准备与试讲后正式当“老师”在台上给所有学员讲课。一来锻炼了此学员的授课能力,二来使学员明白备课不容易,也调动了下面听课的学员的积极性。之后我们逐一安排学员讲课,使每位学员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3.3规范化教学查房

规定教学查房每月至少2次,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教学查房1次,主治医师教学查房1次。带教医师按教学大纲挑选典型的临床病历设计简单的教案,老师要做因人施教的查房计划。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引导学员回答或提出疑问,动脑思考,启发过程。老师再对问题进修解疑、补充、示范、纠正错误观点的过程来提高学员理论结合实践与临床思维能力。通过教学查房的实践,使学员切实体会到教学查房时的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方法,对真实病历的层层剖析中去领悟和学习科学思维及实际动手的规范。

3.4经典病历讨论

经典病历分享作为知识点回顾,临床思维训练的一个手段,让学员充分发言,阐述自己对疾病的分析、诊断、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等进修阐述,通过大家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老师再公布正确答案,让学员通过病历讨论了解临床思维过程。同时很多病种在学员轮转期间不一定都见得齐全,可通过经典病历讨论弥补此处不足。

3.5教考分离,多站式考核

由临床带教科室自行组织出科考核,往往出科成绩偏高。其中与监考不严格,部分医师应付了事,认为不应太过于认真,甚至有开卷考试。故而我们采取了教考分离原则,即由科室带教、培训,出科考核则由医院管理部门组织,负责出题安排考试时间,成立考核督导小组,抽调其他科室工作人员交叉监考。出科考核采用多站式方式,考核内容为专科知识、辅助结果判读、专科病史采集、专科体格检查、专科病案分析、专科技能操作。部分专业可适当取舍考试内容。如:放射专业只考核专业知识、辅助结果判读、专科技能操作等。

4、投入充足的教、学时间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间为3年,提供了较充足的教与学的时间。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与内容(试行)》制定轮转表,分初级、中期、晚期有侧重点培训。初期以强化基础理论、技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结果,运用临床思维能力分析病情、诊断疾病。中期以通过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实践为主。后期以临床知识能力运用提高,加强文献阅读撰写论文同时加强英语能力培养。

有了正确的认识态度,再形成浓厚的兴趣,加以正确的教与学的方法,给予充足的时间,相信围绕上述四个因素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道路刚刚起步,还很漫长且需要持续下去,需要继续探索更好的、更适合国情、地方特色的教与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段沙,李大蓉,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培训在SARS防治中的应用调查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08

2、贺晓生,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临床实践教学策略探讨,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2:744

3、吴仁友,陈明,杨碧君,李锦,建立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初步探讨,绩效教育研究,2001,6:6-8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3

论文关键词: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

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构成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体系,被称为“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而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培养合格专科医师必经的重要阶段。专科医师制度是国际公认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包含专科医师培训、准人和管理。医学毕业生要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经过严格的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化的培训,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才具备专科医师资格,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工作的普通专科医师或亚专科医师。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已建立了成熟的医师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开展培训初期以政府为主导;二是配套制度完善,宏观上有立法制度;三是政府对培训有统一标准,严格控制培训人数,并提供经费;四是具体培训过程由非政府性质的组织或协会负责;五是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权,颁发行医执照和许可;六是培训基地多数是大学附属医院,但政府从整体上规划,将培训工作纳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大局中,不是某个医院或大学的人才培养问题;七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八是行业协会和医疗市场对医师执业具有约束力;九是公众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对专科医师质量的评价。

一、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基本现状

卫生部于1993年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开始培训试点工作,奠定了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1995年,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正式启动了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培训全过程为5年,前3年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培训,后2年进入三级学科接受专业定向培训。1998年,卫生部颁发了《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管理办法(试行)》,对培训合格者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晋升主治医师的必要条件,先后有20多个省(市)的卫生厅(局)、高等学校、卫生部直属医院被授权颁发培训合格证书。1999年,国家建立起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注册制度,加速了医师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2006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我国的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全国25个省市307家医疗单位共申报了3048个试点基地。经过卫生部组织专家实地评审,在12个省(直辖市)共遴选出涉及34个试点专科的1100个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培训基地绝大多数在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培训基地招生规模为17536人,其中普通专科12045人,亚专科5491人,其中,其中7省(市)的培训基地均在高等学校,其余5省(市)部分培训基地在医学高校。

就黑龙江省而言,1999年,哈医大开始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国家卫生部授权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单位。2006年,又成为全省唯一开展专科医师培训的试点单位,共有培训基地57个,分布在3所附属医院。

二、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特点

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培训基地是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附属医院和大学是隶属关系。因此,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一是有利于培训管理的高效统一;二是有利于培训要求和标准的统一;三是有利于考核标准的统一;四是有利于医学毕业生的直接选拔。因此,构建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体系是培训标准的统一和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质量监控体系设计原则

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和完善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根据我国的国情,再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持创新和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科技水平、医疗服务需求的众多不同因素,根据医学科学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的特点,制定并逐步完善住院医师培训过程质量监控管理措施,确保各项制度和措施在实践中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三)质量目标定位

培训质量的目标定位是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结构和功能设计的重要基础。我国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旨在通过规范化培训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技术队伍,使我国的医师培训模式、理念和培养质量标准实现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养制度。

(四)质量监控的管理体系

1.政府支持,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指导、监督;医师协会积极参与沟通和协调。2.落实层级管理,医学高校构建内部的学校、二级学院、培训基地三级质量监控体系。3.实现开放的质量监控体系,接受来自多方的监督,加强各环节质量监控措施的信息反馈。

三、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框架设计与构建

就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而言,培训的质量监控应包括多个层面,既有内部质量管理:医学高校和培训基地(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又有外部质量监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社会及公众评价等。培训质量监控是在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培训质量的诸要素和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保证培训工作按计划正常进行,并达到质量目标的过程。针对整个培训过程,由学校、二级学院、培训基地等三个层级构成了质量监控的纵向体系结构,上位组织对下位组织有指导、监督、质量控制的职责。培训质量监控体系设计为四个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的功能既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又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紧密联系,协调一致,形成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调适和完善,从而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培训过程。

(一)决策子系统

决策子系统的功能是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根据各环节评价的信息对培训过程进行调控和指导。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学校成立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管理和指导全校医师培训工作,对培训基地不定期抽查。由学校主管领导、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学院及各临床学院的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对全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工作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以及对各临床医学院及各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进行工作指导和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与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继续教育学院)合署办公,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人员由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教务处等)的负责人组成,便于工作协调。

(二)培训管理子系统

培训管理子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决策子系统的意见和过程评价子系统的信息反馈,调整培训方案和培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整个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各临床医学院成立的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对本学院医师培训提供专业指导、管理和对培训学员进人培训基地的考核和准人,对培训基地周期性考评、复核。各临床医学院对本单位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给予工作上的积极协调及资源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与所在临床医学院和上级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沟通。

(三)过程评价子系统

过程评价子系统的功能是按照培训管理子系统的培训方案具体组织实施,依据培训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对培训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保证培训效果。在临床医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培训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培训基地在专科医师培训质量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质量监控关注的主要环节,主要职责是:严格按照培养标准实施培训工作,负责对准入学员培训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评价,并及时与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进行信息沟通和反馈,并接受工作指导、监督和管理。

(四)结果评价子系统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4

自2009年8月起,英国所有受训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被限制到48小时(平均工作26周)。欧盟工作时间指令(European Working Time Directive)作为对工作时间的规定被写进英国法规,其目的是通过强制规定休息时间、年假时间和最多工作周数,提醒人们重视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没有人愿意回到过去动辄每周工作100个小时或者更多周数的年代。然而,人们也担心,该法规已经对医生的临床医疗培训数量和质量产生了潜在的负面影响,乃至对患者的临床服务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有什么证据可以证实这些担忧吗?数量能代替质量吗?

催生相关制度的重新设计

2010年,John Temple在其工作时间限制规定对医生临床医疗培训质量影响的研究综述中指出“高质量的培训可以在48小时(每周)之内完成”。不过,他强调如果受训医生在下班后还要承担主要工作,如果对他们的监管不完善,或者如果他们的学习机会极其有限,那么很可能持续存在一些培训障碍,以至无法达到那种预期的高质量的培训效果1。他认为,该法规应该成为重新设计临床服务和培训制度的催化剂。传统的经验学习模式是受训医生花费很长时间为患者提供临床服务以获得临床技能和知识,这种传统模式应该由适当监管的服务环境中咨询医师服务和高质量培训所代替。

2012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General Medical Council,GMC)在其文献研究综述中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文献的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整体研究表明限制工作时间对医生培训和患者照顾的影响是中性的或者有益的。只不过,医生对限制工作时间的态度是负向的,尤其那些高年资医生2。

GMC对受训医生的调查结果是:自实施每周48小时工作制度以来,各年级各专业的受训医生对临床医疗培训的满意度比上一年同期有所增长3,英国医学会(BMA)也没有找到证据证明在实施工作时间法规之后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人数有所减少4。

相较于其他课程,一些专科培训课程进行了调整,以适应限制工作时间的规定。在麻醉科文献中,没有找到证据证明麻醉科受训医生的实践病例数或培训机会有所减少,文献显示考试通过率始终如一,交给监察机构的数量并无增长5,6,相反,自实施限制工作时间的法规以来,受训医生的病假数有所减少7。来自英国皇家麻醉医师学会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受训医生都会在规定时间内继续完成基于实践的评估8。据英国儿科与儿童保健科皇家医师学会的报道,为应对限制工作时间的新规定,在急诊服务流程再造和咨询医师服务中一直有充分的培训机会9。

挪威的医生

其他国家的证据似乎也支持每周48小时内能够培训出合格的医生。挪威医生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实施工作时间的限制。1994至2012年,挪威的受训医生在5至7年的研究生培养阶段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5小时。多数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显示,挪威的专科医生培训是令人满意的10。在临床常规治疗中,较多的监管和较少的工作量作为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会减少受训医生达到专科医师资格的机会。

虽然Temple的许多建议尚未被采纳,但是英国政府委托Temple做的进一步独立调查报告已于2014年3月出版,该报告专门研究了限制工作时间的法规对英国医疗服务体系和医学专业人士的影响11。该报告一方面肯定英国不断培训出有能力胜任临床工作的医生,另一方面也指出一些专科医生自愿加班加点地工作以获得必要的临床技能。令英国和爱尔兰麻醉医师协会以及麻醉医师培训组织(代表其受训医生成员)尤为关切的是,政府能否接受更广泛地鼓励医生自愿退出工作时间限制的建议。它将允许(甚至要求)受训医生去选择工作超过平均48小时的限制(但不超过“新政”所限制的56小时)。英国爱丁堡外科皇家医师学会也曾质疑这一建议,认为完全有可能在每周48小时工作时间内培训出合格的外科医生12。他们担心自由选择退出的建议只会让受训医生填充值班表上的空隙,提供更多的临床服务,结果失去其他教育机会。

实际上,当下的困难并不是由工作时间限制规定本身造成的,而是由该法规在英国的实施方式造成的,英国过分依赖受训医生提供的临床服务。按照限制工作时间的规定排班,值班表上会出现无医生值班的空隙,这意味着受训医生必须在工作时间之外填补值班表上的空隙,从而错过白天的培训机会。试图以“自愿”选择退出的方式来缓解当前医生培训的困难,完全无济于事:值班表无处不在。建议以自由选择退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会使患者因医生的疲惫不堪而面临安全隐患,还会扼杀重新设计临床服务和医生培训制度的努力尝试。在他人监督指导下做好少量工作远比在无人督导下独自承担很多工作要好很多。

由于诸多原因,咨询医师的服务是至关重要的13。我们要把握时机,把咨询医师服务和Temple的其他建议一起付诸实践,而不是固步自封。这样,我们才会继续在每周48小时内培训出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医生。

不能――Andrew Goddard

根据目前的培训时长和服务要求,不是所有医生都能在每周48小时工作时间内培训达标。医学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伟大职业。它令人受益匪浅,它变幻莫测,它展现出各种职业生涯路径以完善每个医生的技能和个性发展。这意味着医生的培训需根据不同专科的特色而相应地变化。手术室的麻醉科医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肯定与门诊的普通内科医生不同。我们也许可以在当前的医疗服务体系内培训出各类医生,但是对于医院的临床工作而言,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聚焦培训质量

英国皇家医师学会在过去10年里收集的数据对此予以支持。超过50%的咨询医师和受训医生明确表示每周48小时的工作已经降低了培训的质量14。

“培训时间”的问题在医院医生的早期职业生涯阶段尤为突出。那些已经完成临床核心培训的受训医生中大概有44%提及他们并没有获得成为一名高级专科受训医生所需的充分培训15。当被问及他们为什么没有获得充分培训时,大多数提及由于过度的临床服务压力。

临床核心培训所要达到的医学专科标准,多数是以门诊患者的需求为基础。患者希望他们在诊室里遇到的医生是在医院里诊治过大量患者的经验丰富的医生。那些完成临床核心培训的受训医生中有1/3(36%)在过去一年里参与的门诊工作不超过10个诊室15。“看到一例,实践一例,教导一例”是一句古老的医学箴言。然而在门诊,许多受训医生甚至没有“看到一例”。

那些完成临床核心培训的医生正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表明立场,GMC有关申请离开英国的最新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16。2013年,在1210名完成核心培训的医生中有42%没有参加当年的高级专科培训,选择在英国或其他国家进一步完善基础培训17。一方面令人欣慰的是,这部分医生意识到他们没有获得充分的基础培训,寻求进一步完善培训;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目前的医生培训还不充分。

医师注册的情况相对好些,在过去5年里有所改善。2013年,在完成培训的医生中仅有1%提出一般内科的培训不充分。然而,有18%表示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培训,还有30%认为培训得“相当好”18。医生对培训的意见不尽相同。

以操作为基础的专科

许多以操作为基础的专科面临的问题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减少,动手操作的次数也大幅减少。例如,1998-2002年呼吸科受训医生在获得培训结业证书之前可以动手操作的支气管镜检查的平均数是448次19。2010-2014年是287次,减少了36%。实际上,近几年的平均操作次数也足以保障受训医生获得培训结业证书(如果他们能够达到平均数),但是正如结肠镜检查和其他检查所显现的,医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不良检查操作与他们的操作次数相关20,21。外科医生对动手操作的经验及其能力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22。

大量证据表明,临床服务压力正影响着受训医生参加正式培训、获得反馈建议(临床培训的一个关键支持环节)以及感受团队精神的能力。最后一个要素十分重要,因为在一个支持与协作良好的团队里,受训医生对培训的满意度比较高,学习能力也比较强23。未来几年(可能是一个保守的估计)英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医院似乎不可能风平浪静。许多受训医生的确非正式地选择延长工作时间。这并非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因为它是前后矛盾的,无法解决因培训时间不足而产生的根本问题。

此外,由于增加全科受训医生人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目前并无打算要以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培训为由增加医生的总人数24。增加全科医生人数是一项必要措施,但对医院医生培训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乃至咨询医师也认为他们去培训的时间越来越少。公立医院正在努力控制咨询医师工作计划中“专业配套活动”的数量,以及通过压榨劳动力来获得更多的临床效益。如果我们不留出时间来支持未来医生的培训,那么这种短期的收益就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培训现状的回顾25像笼罩在医院临床工作上空的乌云,对培训时间缩短的问题议论纷纷。每周48小时的工作时间似乎并不会增加,临床服务的压力似乎也不会缓解。说到证据,医院的医生们也还需要许多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缩短培训时间会产生更好的医生。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5

(1)成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在护理部领导下成立院内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组织结构:组长1名,秘书2名,组员10名。小组人员素质要求:①组长和秘书从现任护士长中选拔,要求中医知识扎实、中医护理技能熟练,且具有丰富的中医辩证施护经验,较强的教学科研和指导带教能力。②组员需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中医护理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且院级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考核位于前50名,中医护理技术月操作例数超过100次。专业小组职责:①根据国家和医院发展规划,制定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负责院内中医护理技术的培训考核和资质认证。②参照《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2],结合临床实际,不断修订完善中医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评分标准。③结合病人治疗康复需求,不断引进和开发中医护理技术,实施前做好调研论证,培训后组织实施,同时做好效果观察和安全性评价。④指导临床中医辩证施护、中医特色康复和健康指导工作,定期考核评价。⑤根据需求进行院级中医护理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⑥对中医护理工作提出持续改进意见和建议等。

(2)穴位点按推压法资质申请、培训、考核和认定。穴位点按推压法缓解急性尿潴留操作的资质认定,每年6月和12月组织2次,凡符合基本要求的临床护理人员,由科室推荐,填写资质申请表,培训前一个月上报至护理部,由中医护理专业小组对全院申请人员的条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根据本期申请人数制订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中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中医经络理论培训一周10个学时,技能操作培训两周20个学时,循经取穴定位和按摩手法4个学时,该技术系统操作培训16个学时;技能培训采用老师示范指导和学员实操互评相结合,便于强化记忆。

考核评价和资质认定工作由中医护理专业小组,依据操作规程和评分标准组织进行。①该技术操作规程,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的《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穴位按摩法操作规程制订,内容包括:评估、目标、操作禁忌、告知、物品准备、操作程序、护理及注意事项等。临床实施时需结合骨伤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与医生有效沟通后,合理选择适应症和把握操作时机。②操作评分标准依据管理年和等级医院的评审标准制订,评价细则包括操作者素质要求、操作前准备、操作方法、操作后处理、操作熟练程度、理论知识掌握等。③评价内容包括理论提问和限时操作,总分100分。3个评委为一组,评价得分取平均值,分值在90以上人员护理部签发培训合格证书;低于90分者,延长半年认证,重新进入下一轮的培训考核。④新获证人员前两次临床实际操作,需在取得证书半年以上老师指导下进行,并可通过操作视频不断强化学习。以分批培训层级带教,达到该项操作全院的同质化服务要求。2结果全院36个临床护理单元,目前开放床位1269张,2009年1月~2013年12月符合条件申报该项操作认证的护士人数352人,获得资质证293人,通过率83.24%。全院接受该项操作病人次逐年递增,详见表1。

2讨论

2.1以微创传统护理技术缓解病人痛苦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人们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中医护理技术在疾病治疗康复及预防保健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平乐正骨穴位点按推压法,通过循经取穴,以适宜的穴位刺激,达到调理阴阳、疏通水道缓解急性尿潴留的目的,避免导尿减轻病人痛苦,降低侵入性操作引起潜在院内感染风险,同时节约成本,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2.2符合规范化和专业化培训要求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的建立和专业化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我院中医护理专业化水平,利于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符合国家《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建立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要求。并依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不断提高护士队伍专业化水平,开展中医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事业。

2.3资质认定实现同质服务要求同质服务是JCI国际标准对医院服务的要求,指在同一医疗机构的任何一个部门,具有同种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的病人,都有权利得到相同质量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为了使不同操作者实施穴位点按推压操作时达到同一水准,医院建立保证执行一致性的制度和流程,在培训举措上,加大力度,注重实效,求真务实,打破了以往培训走过场的情形。采用专业小组进行规范化理论和技能培训,采用临床层级带教指导和视频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实现操作的同质服务。

医院同质服务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处于医疗体制改革的中国医疗市场而言,JCI标准要求的医疗护理服务同质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在为病人提供同质服务的道路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如何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在为病人提供同质服务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6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2058-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在欧美的许多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包括学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在内的医学教育体系,即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在某一医学专业领域足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综合训练,使其达到从事某一临床专科实践所需要的基本要求,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却缺乏必要的职业前培训,医学生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也没有充分的规划,而就是这些大学生一毕业就马上面临着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在一些基层医院,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马上就得独挡一面,这必然会有一些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完全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马上面临的将是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医患关系问题以及其他的很多社会问题,从实习医生到医生转换时间过快过短会给刚毕业的医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实习期间,医学生只有一个学生身份,不需要做出任何的诊疗决定,平常也只是写写病历和病程记录,完成实际的临床操作机会也很少,因此毕业后立即从事医疗工作,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1.2 在实习期间,医学生的职业并没有定,实习也只是走马观花的到各科看一看,对自己真正从事的专科并没有重点学习,所以毕业后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实际上知之甚少。这样的医生在基层,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特别是手术等工作无疑将把患者置于危险的境地,是不负责任的。很多专科医生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明显的不足再进行临床进修,虽然对后续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而一些坏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一个医科大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不论是否被用人单位接受,是否确定了自己的专业,都应当在一定规模的医科大学继续2年左右的职业前培训,再继续从事相应的临床工作。用人单位虽然会损失一些眼前利益,但将来的收获是更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可用和可信度高的,必然会减少用人单位的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

1.3 实习期间,虽然与患者也时有交流,但是真正的医患沟通还是由老师在进行,因此实际上刚毕业的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等也是很不足的。无论在哪种医疗模式和背景下,医患沟通永远都是重要的,对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疑虑,顺利开展医疗工作,保护医生自己都具有重要作用。

1.4 我国长期以来包分配的方式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远期规划。尤其在简短的实习期间,学生只能选学一些专业,从而无法全面了解各个专业,也不知道自己最适合的专业是什么,在将来的工作选择中大多比较茫然和被动,这对将来的职业兴趣的建立就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全面而又有重要的职业前学习中,医学生们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 解决的措施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我国的本科医学生实行正规的职前培训,这对完善我国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形式可以采取讲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专科培训和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等。我们觉得这几种方式结合可以进行,而且最好在正规的医科大学进行。

2.1 对刚毕业的职业前培训应当包括一系列的讲座,这些讲座包括临床思维、理论、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等,从而全面提高其专业理论和职业道德水平。虽然在本科学习中也接触了不少的理论,但由于缺乏实践的指导,以往的学习往往显得空洞而不易强化,在职业前的讲座却可以紧密结合我们的临床工作,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而牢记在心。而良好的医德医风则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2.2 全科医生培训适用于所有刚毕业的医学生。医学知识需要融会贯通各专业,虽然目前在许多医院已经开展了全科医生培训,但普及率并不高,很不利于将来基层卫生工作的开展,而各高等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全科医生课程的更少,目前全国99所高等医学校中只有20余所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使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全科医师后备队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开展职业前全科医生培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职前培训中,在全科医生培养基础上进行的专科培养也有重要性。很多基层医院专科技术落后或设置不全,工作后根本无法提高专科技术。在我国北京等地区意识到专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并出台了《北京地区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住院医师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使专科培训走上了正规化,但那只是在少数地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专科培训基地,如果在医科大学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基础上的专科培训必能为我国培养大量的专科人才。

2.4 完善职业前培训的考核制度。在规范化的医师职业培养过程中,了解培养成绩的方式就是考试,目前我国广泛开展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当适合每一位毕业生,经过规范化的职前培训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应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只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是不够的,目前的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着重于理论考试,对医德医风和操作技能却无从考核,因此凡参加医科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来对职前医师进行全方位的认证。

总之,我国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应当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考试后才能够适应复杂的临床工作,我国应当建立起这种规范化的毕业后教育体系,才能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7

一、我院规范化培训工作首届规培生顺利结业

今年首届规培生共**名参加了考试,其中本院培养的**名,外单位协作培训**名,共**名考生通过了省卫计委组织的结业考核,加上去年已通过**名首届社会规培生,合格率达到**%,超全省平均值**个百分点。

二、住培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初步实现住培工作信息化管理

今年上半年,经专家认证考察、省机电招投标、软件安装调试等程序,我院住培平台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从而实现了我院近千名规培生(含专硕并轨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目前我院的住培工作已向着“线上登记-线下培训-临床轮转-模拟考核-评估反馈”等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稳步推进。

三、新招录规培学员112名,并完成入职教育工作

今年4~6月,按照省卫计统一部署,我院完成了112名新一批规培生中招录工作。此次招录对象涉及人员层次较广。其中既有已参加工作,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的临床医生,又不乏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硕士、博士,绝大多数为今年刚刚本科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此次招录还体现了两大特点:第一,从招录专业看,在保持原有中医科专业招收规模的基础上,同时新增了社会招录的中医全科规培对象**余名,人数和专业方向都创历年新高;第二,今年是规培结业考核参加全国统考的第一年,许多考生已经意识到规培阶段对一个临床医生成才的重要性,故纷纷主动前来报名。如****医学院等全国知名医学高校的毕业生来报名参加考试。

四、在培人员实现临床技能(模拟)考核常态化

今年上半年,我院针对不同年级学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全院范围内各类考核6次,基本实现了科科有出科考,季季有技能考的情况。目前所有技能考核都已实现了OSCE化(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即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下半年的8月17日,我院将在中国医师协会指导下,统一参加全国住培生年度理论考核测试。目前,我院综合运用各种考核手段,科学评估反馈住培学员的评估效果,稳步提升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

五、我院隆重举办2017年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表彰大会

为充分调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积极性,有效激发规培学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印发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估方案(2017版)》的精神,我院积极组织部署,于2018年6月中旬下达了《关于评选2017年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住院医师”的通知》。经个人申请、老师推荐、民主评议、学员投票、名单公示,医院复核等程序,经研究决定表彰***等**名同志为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7年度优秀住院医师”。我院在今年7月27日隆重举办2017年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表彰大会,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凤凰网、消息日报、江西卫生报等媒体都对此事件进行了关注报道。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8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 培训 医学教育

【Abstract】Standardized patients (SP Standardized Pati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edical students and resident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and examination, but the standard SP lacks effective guidanc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ircumstance of th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combined with the literature, to explore effective forms of SP trai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 applic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Key words】standardized patients; Training; Med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8-01

随着医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在我国逐步开展,为保证医学生和住院医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医疗工作质量,标准化病人SP应用而生,但规范有效的培训方式尚是热点之一。标准化病人分别作为“提供病史和体格检查者”、“评估者”和“教师”所应采取的培训形式,以促进SP参与医学教育应用的发展与成熟。

1.标准化病人(sp)的概念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又称模拟病人(simulatedp?鄄

atients),或者病人指导者(patientinstruc-tor),是指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患者,其经过培训后,能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及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1][2]。

2.标准化病人( SP)的准备

2.1 SP 的招募

目前我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非医学专业的大三以上学生作为预报名对象。

SP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素质:1.根据SP角色的需要,尽量有合适的年龄和性别,根据经验,正常成年人基本都可胜任,SP受训者文化程度越高、体力、记忆、注意力越好,具有守时,可靠,时间有弹性等良好的品质,培训周期就会明显缩短[3];2.SP受训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并能接受学生的检查及检验。在进行问诊及体格检查时能够很专注,结束问诊后 ,能够正确回忆学生的表现,并能记录下来。并且可以直接给予学生回馈意见;3.SP必须在一段时间内重复演出数遍,而他每一次的表现都能完全相同;4.角色扮演是SP的主要工作,所以他们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能够表现出真正病人的反应,SP需要非常熟悉所扮演的角色,并且还要尽量演出该病人的应有表情、声音与动作。5.具有敬业精神并乐意做此项工作;6.最好为非医务人员。

2.2 SP的培训

2.2.1培训计划和队伍

首先成立SP培训专门组织机构并制定SP培训工作计划,实行培训对象预报名和面试,尽可能选择符合上述基本素质的参与者作为培训对象。培训工作既有领导支持和教师参与,有计划实施的指导。陕西中医药大学在首次承担国家中医药类执业医师考核改革工作后,在临床技能考核项目启动的初级阶段,就建立以教务处为项目领导机构,教务处、专项办公室、诊断学教研室负责人为负责人,组织相应教师负责培训和后续的教学工作。教师组织有诊断学专职教师、内、外、妇、儿等科的教师和医学教育研究与管理人员参与,学习SP培训方法及应用,互相磋商和学习。熟悉SP角色作用和培训方法后,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包括培训地点、时间安排排、内容进度和分组情况。

2.2.2 培训方法

确定SP 人选后,根据“脚本”( 国家中医药院校执业医师考核改革项目试点试用试题或学校教务处统一制定的考题) 对SP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问诊病人的培训、体格检查的培训和表演病人的综合能力训练。用完整示范脚本培训SP, 培训老师由各诊断学教研室骨干教师进行专门训练。并以中医专业毕业实习生模拟考试 SP,检查培训效果,同时经过校专家验收。

2.2.3 具体培训内容

根据SP所起的三种作用(“提供病史和体格检查者”、“评估者”和“教师”[4])进行培训。可以以此为培训方向,为培训做指导。

(1)首先开展集中授课,通过视频网络学习其他院校SP的培训方法,学习SP的职责及意义,SP应用现状等,调动SP们 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其职责感。

(2)按照诊断学的学习要求和临床特点,使SP熟悉问诊的一般过程和思路,学习问诊的技巧和内容,学习配合和评价医学生的问诊过程。充分熟悉病案材料,让每名SP掌握1~2个病例,由培训老师介绍该脚本涉及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症状表现等,使SP能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基本地掌握所需模拟的病例。把SP分为4-5个组,用以下流程进行培训:讲解―示教―演练―讨论―互查―提问―评估―总结。

(3)流程培训完成后,让SP背诵脚本内容及评分标准,由专业医师模拟不同水平的医学生与SP进行一对一考核训练, 由培训者和 SP 分别评分并对比,并记录每次训练的成绩和评语。实战演练。熟练掌握脚本和评分标准后, 由专业医师或不知情的医学生与SP 反复演习巩固,SP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换脚本,互相问诊查体。一般经过两个月左右SP即能完成以上培训步骤。

3.SP 在培训中的应用体会

如何对医学生和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进行客观、公正、可靠、有效的考核评估,多年来一直是医学教育中探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多个院校如浙江医科大学等几所院校用标准化病人( SP)对本专科学生进行考核评估临床技能的经验,SP考评已作为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临床技能考核的重要手段。SP运用可以建立客观有效地临床技能考核体系;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助于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5]。

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基训练,其中基本技能操作就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训练,以适应中医药院校执业医师考核的改革,通过参与SP的培训工作,我们将在未来把SP的应用扩大到诊断学教学等临床课程中来,希望通过今后的教学改革,能够更好地发挥中西医结合SP的作用,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飞.SP 训练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运用及效果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79-80

[2]张健,苏晓琳. 标准化病人的培训、考核及管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9(23):1833- 1834

[3]沈婷,邹扬,缪青等.标准化病人(SP)的培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87- 88

[4]沈婷,邹扬,缪青等.标准化病人(SP)的培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87- 88

[5]姜宏,汪悦,唐宇宏等.中西医结合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技能考核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06―107

作者简介:

上一篇:审计报告审计建议范文 下一篇:医疗保障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