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化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07:33:37

正规化管理论文

正规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项目监理部;规范化;管理

项目监理部是监理公司与建设单位签订监理合同之后,为履行监理义务而在施工现场组建的、代表公司监督管理具体工程项目的职能机构。项目监理部由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代表(必要时配备)、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以及文档管理人员(大中型工程应配备)组成。总监一般由公司任命,其他监理工作人员的数量、专业分工、岗位职责等由总监根据监理规范、合同要求、工程类别、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监理人员素质等确定。项目监理部成立后,在总监的组织下,以监理合同、施工合同、施工图纸、质量验收规范以及监理规范等为依据,围绕监理目标,监理部成员各司其责,协同开展各项监理工作。

一、目前监理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全面推行监理制度已有十五年时间,目前国家在监理公司资质管理、经营管理、监理人员执业资格考试、注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区监理市场的运行、监理公司的管理以及监理工作的规范化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由于监理公司和监理注册人员的日益增多,监理市场的恶性竞争和非规范化管理状况也越来越严重。比如,一些监理公司为了节约监理成本,通过减少监理投入(如检测设备配备不足、减少现场监理人员数量和工作时间)、降低监理服务质量(如缩减监理服务内容、派驻缺乏经验的年轻监理人员、减少检查次数)、放松管理(公司对监理人员不认真工作、向施工单位“吃、拿、卡、要”等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方式维持生存。再加上一些建设单位对监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认为监理工作可有可无,随意压低监理费用,把监理单位仅仅作为自己的质检部门等)和有些施工单位不配合(对监理方下达的通知不理不睬,甚至威胁监理工作人员)等因素,造成监理单位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监理公司以及项目监理部的工作开展十分困难,管理上也越来越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无法实施有效监控。这样的监理管理状况,反过来也加强了人们对监理工作重要性的忽视,造成了监理单位信誉下降和监理取费的日益降低,监理单位生存越发困难,与国际接轨更成为梦想。

为了改变上述恶性竞争所带来的不规范管理现象,笔者认为,除了不断完善国家建设方面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建筑市场的行政管理力度、增强监理公司规模和实力外,还应该大力加强项目监理部自身的规范化管理,有效提高监理服务质量。本文就如何实施项目监理部的规范化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什么是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是对每个被管理者的职位、职权和职责进行合理设置,规定明确的工作标准、运行程序和规范制度,使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每项工作都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机制运行。规范化管理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项目监理部的规范化管理就是通过合理设置监理部的人员数量、专业分工、职位、职权和职责,规定明确的监理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把项目监理部各项监理活动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实现对监管活动的全程管理。

三、规范化管理的基本特点

规范化管理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结构化特点。即管理系统是有内部结构的,其内部结构由若干层次和功能模块组成。规范化管理不仅要细化、深入到各层次和功能模块,并且要使各层次和功能模块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二是信息化特点。即利用电脑和网络把各项资源信息(包括活动、记录、成果、设备仪器等)数据化、集成化,便于资源共享和利用。信息化是规范化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实现形式。三是标准化。即用统一规范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管理,使管理过程清晰、顺畅,便于专业化分工和数据化,提高工作效率,确立工作责任。四是制度化。即规范化管理的各个层面和环节都必须按照制度运行,运行体系同时是一个完整的规则体系。

四、项目监理部怎样实施规范化管理

根据对上述规范化管理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结合项目监理部的具体监理工作,笔者认为,要实施项目监理部的规范化管理,就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组建结构合理、功能全面、务实高效的项目监理部。首先,要重视项目总监的选拔和任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项目总监受监理单位法人代表的授权,全权代表监理单位全面履行监理委托合同,主持项目监理机构的工作。项目总监是监理单位在监理工程项目上设置的最高岗位职务,是项目监理部的直接领导,承担相应的行政管理责任,是公司的形象代表,是全体监理人员的表率。总监选得好,才能有效带动项目监理部开展规范化管理。因此,监理公司要选派责任心强、领导能力强、有合作精神、专业知识扎实、监理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和有良好工作作风的总监。其次,要合理配备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总监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公司实际情况,按照“持证上岗、结构合理、专业配套、数量合适、职责明确、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配备。如果工程规模太大,还可考虑配备总监代表和专职文档管理人员。

2、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包括监理管理制度和监理工作制度)。监理工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模式。监理工作制度化是有效开展监理工作的保障。

监理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现场记录、人员交接、信息处理、文件管理、监理档案管理、考勤办法、监理用品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主要是规范项目监理部的人、财、物和管理方式。

监理工作制度是监理人员从事具体监理工作时应遵循的规定和要求。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系统、规范、可操作的工作制度,就需要深入研究项目监理部的监理工作内容。项目监理部的监理工作主要有:图纸会审,编制监理文件,监理交底,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开工报告审批,分包单位资格审核,材料﹑设备及构配件检验,施工放线成果复合,工程变更审核和处理,试件见证取样,工序交接检查,隐蔽工程验收,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质量技术签证,签发监理通知,施工进度控制,工程计量,投资控制,工程竣工验收,工程索赔处理,召开监理工作会议,旁站监理,安全检查,编制监理月报,监理日志记录等。为了规范这些工作,每一项监理工作都应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如:文件﹑图纸审核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开工报告审批制度,材料﹑构配件检验及复验制度,设计变更审核制度,隐蔽工程检查制度,工程质量检验制度,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施工进度监督及报告制度,投资监督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制度,监理日志和会议制度,收发文制度,审批制度,旁站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监理例会制度,月报制度等。

在制定制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集思广益;(2)与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相吻合;(3)要与具体工程内容、建设单位要求等匹配,具有应变性和灵活性;(4)不断调整和完善。

3、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制度出台后,项目监理部各职能部门、总监、专监以及监理员在执行中遇到问题时要做到一律先按制度执行。若认为制度不合理,可及时向总监反映,由总监考虑是否需要按规定程序进行修订。所有的制度都必须进行有效的督促检查,检查和考核是加强管理的措施和执行保证。因此,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检查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和评价,找出项目监理部工作的不足和优秀经验,采用考核检查表进行标准程序检查和查阅有关记录等综合考核。当然,制度的执行也要考虑以人为本,讲究人性化管理,把原则性与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4、强化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规范化管理的核心。监理工作的目标来自于合同。通过对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的深入细致研究,可以明确监理工作目标、任务、内容、范围和步骤,同时对合同所约定的各方的权利、义务等有一个客观、全面、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为有效开展目标管理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各项制度的制定提供合同依据。

5、制定各项监理工作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规范各项监理活动。《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对每一项监理工作都有宏观的控制性的原则和要求。项目监理部要根据这些原则和要求,结合监理公司规章制度和工程实际情况对每一项监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明确目标、内容、要求、实施步骤、参与人员等,并在公司的指导下制定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形成监理工作的流程图和标准体系,使整个监理过程程序化和标准化。

6、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监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信息化、网络化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目前,多数项目监理部都配备有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网络等办公自动化设备。监理资料、表格等都可通过电脑填写和汇总整理,项目各方网上联络、文件传输也比较方便,十分便于管理,特别是异地管理。有了信息化的硬件手段,各项监理工作更易实现规范化管理。

7、强化岗位职责,加强对项目监理部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为了统一监理部工作人员的认识,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监理服务的质量和成效,总监可配合监理公司定期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监理专业知识、监理程序、监理技能、监理规范、验收规范、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对监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而且,按照公司的奖惩规定,定期对监理部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包括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等挂钩。通过这些措施,使监理部人员更加重视和实施规范化管理。

8、加强沟通,取得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支持和理解。在工程施工中,要使规范化管理能够真正得到有效实施,仅靠监理部自身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监理公司的支持、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理解与配合。监理部要把规范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实施方案、具体措施等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充分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

9、加强监理部办公室形象、工作人员用语、着装的规范化。监理部办公室墙上要张贴公司资质等级证书、营业执照、监理部组织机构图、总监工作职责、专监工作职责、监理员工作职责、监理工作总程序、旁站监理部位表、材料和试件取样送检计划表、晴雨表等文件资料,办公室内干净整洁,桌椅、资料摆放整齐,文件归档规范,安全帽挂设整齐等。工作人员用语礼貌、文明、专业,着装统一、干净、整洁。这些方面的规范化可以提升公司的形象,展示公司的实力,增强公司的信誉,为公司以后承揽监理业务打下基础。

10、监理公司应加大检测设备、仪器的投入。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检测仪器、设备既是监理公司实力的体现,又是项目监理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和检测的需要,同时还是监理公司有能力履行监理义务的一种保证。检测仪器、设备可由监理公司统一管理,各项目监理部需用时可按公司规定借出使用。

总之,项目监理部的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监理公司和项目监理部的各个部门和每个员工,甚至会受到有关方面的阻力,但对企业的发展和工程项目的监理而言,规范化管理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积累和创新,充分发挥项目监理部的团队优势,力求在实现监理目标的同时,创造出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一个和谐高效的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学海,程道亨.企业规范化管理问题思考.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4)

[2]李清立,田杰芳.建设工程监理: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管理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3]兰庭雁.浅谈项目监理内部管理.建设监理,2007(02)

正规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管理档案; 保密工作

中图分类号: G2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019-01

一、做好档案管理论文利用中的监督工作

1. 制度建设。档案利用规章制度一般有阅览制度、外借制度、复制制度等。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利用人员确定不同的利用范围,规定不同的审批手续,使提供利用工作有章可循,在大力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同时,确保不失密、不泄密及文件的完好无损。各项档案利用规章制度的条文应严密而简明,便于执行,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

2. 队伍建设。担负利用服务工作的档案管理论文人员,是利用制度的直接贯彻者,对档案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一是政治素质,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爱档案和档案事业;二是业务素质,要具备专业知识,熟悉所保管的档案内容,熟悉档案法规;三是文化素质,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能总结和分析利用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从中掌握利用工作的规律。此外,还要有敏锐的工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善于做利用者的工作,能独立处理利用中出现的一般问题。

3. 监督措施。在利用中,要根据不同的利用对象的不同目的,掌握其心理和思想动机,加强重点监护。有条件的档案馆室还可以安装摄像监视器。对某些为获取凭证而来馆查阅档案的利用者,要防止偷撕或涂改档案;对一些平时养成看书划线或翻书沾口水之类习惯的利用者,要及时提醒。做好利用监督,还要做到三勤:一是嘴勤,勤宣传利用档案的制度与规定,勤与利用者交谈,掌握其利用目的与动机;二是眼勤,勤观察动态,置每个利用者于视觉之中;三是手勤脑勤,勤分析利用者的情况和利用效果,勤检查被利用的案卷,勤督促利用登记制度的落实。要在利用者离去之前,仔细检查翻阅被利用过的案卷和文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并在利用登记簿上备注说明。对于损毁档案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及时报告有关领导,以便及时查处,挽回损失。

为了适应档案调密工作制度化、正规化的需要,应建立以下三个制度:(1)建立划定密期制度,以便届满自行解密;(2)建立调密通知单制度,对保密期间提前解密或发生升降变化的密级文件,要下发通知单告知档案馆(室),以便衔接工作,及时掌握,适时变动;(3)建立档案接收标准制度,加强档案的规范化建设。

要加强档案的科学管理。对密级文件特别是绝密文件应当单份盒装保存,彻底解决密与非密的文件材料混卷问题,堵塞过去那种因混卷在提供利用中造成机密扩散的漏洞,以及档案文件分散不集中,日后调密不便的问题。同时,要按立档单位档案中的文件密级编制目录或卡片,建立文件统计台帐和存放地点索引,为科学的管理,准确的掌握,有效的保密,及时的提供创造条件。

二、正确处理好档案管理论文保密与利用的关系

保守国家机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档案管理论文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日常工作中,档案管理论文人员十分重视档案保密,工作尽心尽职,但由于在传统的保密观念影响下,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着重保轻用、利用不足的现象。由此产生一些弊端:大批档案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甚至有些很有价值的档案长期被束之高阁,变成一文不值的废纸,造成档案浪费;领导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情况,有效地利用档案;档案管理论文人员的管理价值也难以在利用档案的效果中体现出来。上述情况表明,档案部门改变传统的观念,在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切实完善工作职能,为领导决策服务势在必行。机密档案应该保密,但保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利用,是有时间、地点、范围限制的利用,保而不用只会失去保的意义,失去档案的价值。当然,利用必须是在保密基础上的利用,无限制的利用会给党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危害。所以,对档案工作来说,保密与利用两者都十分重要,决不可偏颇。绝密档案应与非绝密档案分类保管。要设保险柜、保险锁、防盗器,从保管条件上确保绝密档案的安全。

提高绝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绝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保密意识,更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经常接触党和国家大量的秘密,所以档案人员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做到守口如瓶,万无一失,把保守国家秘密做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加强绝密档案的日常管理。绝密档案的调阅、移出、销毁等应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必须经指定领导人审批,认真履行登记、签字手续,任何人无权擅自调阅。绝密档案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对、检查,发现失密、泄密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补救。

三、进一步做好档案管理论文开放中的保密工作

一成不变地看待档案的秘密性,无视其秘密性的时效和范围,是不对的;但如果缺乏保密观念,对档案无视其秘密性,无限地扩大开放利用范围,也是错误的。因此,在开放档案为社会各界所利用的同时,应当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

(一)做好档案的审查工作。审查工作是档案开放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开放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科学而准确地区分、判定档案的开放与控制使用范围。对这项工作可以分三步进行:一是初审,档案馆工作人员根据标准,对开放期限内的档案逐件进行审查,初步判定开放与控制使用范围。二是中审,由具有较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志,重点审查初审中没能判定开放与控制使用的部分档案,以确定其取舍。三是终审,由有关领导,根据初审和中审的情况,权衡利弊,进行综合分析、审查,最终决定与批准档案的开放与否。

(二)做好档案的解密工作。保密档案是有等级的,其划分等级是根据《保密法》规定,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确定档案的密级,就是为了让档案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密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档案。但是秘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秘密保管期限届满,便失去了它的保密价值,为此我们就不能按原有的保密文件管理,而应该按照公开文件进行管理。这就是档案保密的时效性。向社会各界开放的档案,必须是到了一定时限的档案,要开放,必须先进行划密解密,把未解密的列入控制使用的范围。过去,许多档案馆,对其所保管的注有密级的档案,没有定期解密,影响了档案的开放利用。对划密档案进行解密工作,应当遵循保密法的有关规定,即:“国家秘密事项在保密期限内不需要继续保密的,原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的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应当及时解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16条。这也就是说,解密是由原确定密级的机关、单位或其上级机关进行。

(三)做好档案开放前的基础工作。开放档案首先要做好档案开放的基础工作,即:

1. 提高开放档案案卷的内在质量。利用原有基础,进行系统整理,达到分类科学、组卷合理、编目清楚、排列系统的要求。

2. 建立健全档号。要适应开放后检索与管理的要求。

3. 编制检索工具。一是基础性检索工具,如《开放档案目录》;二是骨干性检索工具,如《开放档案卡片目录》;三是文字叙述性检索工具,如《开放档案全宗介绍》、《全宗卷》等,使开放档案的检索工具逐步形成以骨干性检索工具为主,以基础性检索工具为辅,以叙述性检索工具为必要补充的检索工具体系,实现检索途径的多元化。

正规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336-01

1 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现状

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不同于其它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作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大量的危险作业极易引发事故,而且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性相对来说也是较大的,可能会造成人员的群死群伤,所以在施工安全管理上必须细致入微、常抓不懈,否则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从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的现状来看,企业中普遍存在对项目建设施工的风险因素识别与控制工作比较粗放,缺乏精细化管理,《施工风险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从而导致在安全管理上所采取的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未遂事故和小事故发生率较高。由于项目建设施工承包商自身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监管存在问题较多,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素质较差,安全投入不足,尤其是在片面强调施工进度思想的指导下,导致施工建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从这个层面来看,企业有必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安全管理建设。

2 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在安全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中人的要素的角度来看,导致工程项目建设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中存在思想误区,直接原因是施工人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

项目建设施工现场情况比较复杂,各种危险作业较多,比如高处作业、交叉作业、用火用电作业、吊装作业、射线探伤作业等,施工作业的多样性、复杂性给施工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从实际施工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包括自然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下雨、下雪,大风、高温等天气状况,潮湿等恶劣环境因素造成设备不能正常使用。

除此以外,导致项目建设在安全管理上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如高处作业不系挂安全带,脚手架搭设不符合安全要求,电源接引不符合安全用电规范,所使用的施工机具设备破损严重或改动设备破坏其安全性能,现场安全监督不到位,安全监护人缺位等。举例来说,在脚手架未铺设脚手板的情况下即开始作业,或脚手板间距过大,都可能造成高处坠落而引发事故。

3 解决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策略

3.1 安全管理责任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安全管理中要不断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制,不断建立、健全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安全管理体制,不断强化企业各级责任者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以工程项目管理部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安全管理制度,确立工程项目管理部、施工监理、施工承包商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对施工中各类危险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有效地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3.2 不断加强安全培训力度

在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过程中不断加强安全培训力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强化施工人员在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方面的培训,从而确保施工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施工作业符合安全规范;二是不断提高施工承包商的安全技术装备及在安全技术方面的水平,不断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操作能力及安全技术水平进行培训。只有这样,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的水平也会随之不断得到提升。

3.3 完善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程项目管理部各部门的安全职责,明确工程项目管理部与监理单位、各施工承包商的责任、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施工用火、进入有限空间、临时用电、高处作业、射线探伤以及上述危险作业形成的交叉作业的管理程序和要求;细化施工人员和施工机具的管理,强化特种作业的管理,使工程项目建设在安全管理方面得到制度上的保证。

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才能使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得到完善,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总之,石油化工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工程监理、施工承包商、施工人员及施工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密切配合。只有通过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素质方面的培训,不断完善、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尤其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使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才能够真正实现安全管理应有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正规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能坐在这里参加竞聘,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个人对于工作的一些想法,我感到很骄傲。之所以感到骄傲,是因为我一直认为,工作这件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既是为我们的公司、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服务,同时也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寻找自我的一种途径。所以经过三年的努力,今天我能够坐在这里,心里充满的,是一种骄傲。然而谁都知道,一个人是没法做出成绩的,因此我很想借今天这个机会,对曾经无私栽培、扶助我的领导和同事们,以及每一天都在和我并肩作战的阅评部的各位战友,表达我难以言表的感谢,谢谢大家。20*年7月12日,是我走进×××的第一天,做文学频道编辑。那一年我21岁,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是整个编辑部年龄最小的编辑。之所以来×××,是因为我真的觉得这个工作太适合我了,那时候曾经开玩笑说,我所热爱的三样东西在我的工作称谓里就都有了,那就是“网络、文学、编辑”。当然,后来我慢慢懂得,×××能给予我的实在不止这三样而已。20*年的年底公司指派我开始策划网上论坛,于是这也成为了我工作的转折点。一个月的策划,一个月的准备,一个月的披星戴月,一个月的同甘共苦,我、×××,还有已经离开的×××、×××,还有×工,还有×××,甚至王总都是经常晚上陪我们吃方便面,每次回忆起那段时光,我都会很激动!因为论坛,就像我们亲手哺育的孩子,他出生的那一刻,总是难以忘怀。后来论坛开始慢慢步入正轨,试运行四个月之后我们又进行了改版和栏目调整,5月与广播电台新闻台合作“关注贫困大学生”活动;7月组织一系列征文活动;8月开始为可可西里捐书,到10月底为止的三个月中,募集了四千多本;9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我们第一次经历重大政治活动的考验,促成一系列加强管理的做法和制度诞生。在这期间,我还被公司派往北京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网站BBS管理培训班,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认识高度。去年3月,我又被公司派往北京,借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了9个月,这9个月的时间,让我站到了过去不曾站到过的高度,让我可以跳出自己曾经狭窄的纵向视角,第一次有机会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带着局内人的心态,去观察各网站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去了解我们的优势和不足,并借以思考应该怎样去做,因此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飞越。在我被借调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还创立了《××××××》,并一直坚持到了今天,这是他们的成绩。所以我想,我今天坐在这里,不光要夸我自己,也要夸我的战友们,因为他们所取得的成果我没帮上什么忙,然而我自己的那些微薄成绩,却始终离不开他们的帮助。阅评部的成立,对于论坛来说,又是一次飞越,扩大了我们的工作范畴,同时肩上的担子也重了。“阅”是监控,是观察;“评”是评论,是升华。监控是一面盾,然而一味追求安全就没有了发展,可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那么如何处理好迎合与引导的矛盾就是关键;评论是一把剑,不过是一把双刃剑,没有锋刃不好看,然而怎样处理好既不伤己又要伤敌的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度的把握,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但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们是最了解它的人,在整个网络评论界都正在摸索前进的时候,我们不一定比他们笨。我想这就是我竞聘阅评部主任这个岗位的优势和不足——对于评论,我经验还不够,但我了解它,这是信心的来源。今天我已经学会了钻木,我自信明天可以学会用火。下面我就把阅评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构想向大家汇报一下:一、继续严管论坛,充分挖掘互动栏目资源这么长时间的论坛管理工作,我们脑子里始终有一根弦,那就是保证论坛宣传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王总说过,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没有新闻宣传安全,其他一切都是白搭。“攘外必先安内”,我们只有在保证自己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主动出击。没有了盾,刀剑再锋利也是拼死的打法,不能长远。要做到严格管理,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阅评部要借这次“三项学习教育”的东风,把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时事政治作为今后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论坛管理和新闻报道一样,都需要深厚的理论积淀为后盾,我们是论坛管理的“正规军”,不能用“游击队”式的方法去管理。经验很重要,但“经验主义”不能成为工作的主导。我们现在部里的几位成员,除了新来的×××同志,其他几位都管理论坛超过一年以上的时间,我相信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其他新闻网站相比也不逊色,但监控工作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干得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松懈的思想,越容易依赖经验来判断是非。这不行,不断加强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时刻保持敏锐性和警惕性,不能松懈。2、坚持严谨,完善工作流程阅评部的前身——论坛管理组在两年多的论坛管理工作中,其实已经建立起了一些工作流程和制度,但因为大多数都是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所以都处于一种“不成文”的状态——大家都知道,也都这么做,但没有明文规定。下一步我们要建立健全一套明确的、科学的、符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工作流程,消除那些潜伏在节假日值班、工作交接,以及日常工作中的某些特殊情况中的漏洞和隐患。3、提早应对,增强预警意识今后每月月初我们都将对今后一个月内需要敏感留意的日子,如重大政治活动、各种纪念日、节日、历史事件发生日等等,做出预测分析。由此可以提早制订应对措施,不致事到临头才措手不及。严格管理不是目的,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给公司的20*年规划里面说,论坛的发贴量在20*年要达到每天一万以上,结果很快就达到了,现在论坛每天晚上关闭,日发贴量还常常能超过一万。通过这个我也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单纯的发贴量的提高,只能说明我们的论坛更热闹了,来的人更多了,但是相对于我们作为新闻网站的论坛来讲,意义并不太大。所以今后论坛的发展目标是提高整体水平,尤其是时政方面的讨论,要提高品味和层次。这个我现在还不能提出量化的指标,但是我的方向是利用评论员文章,提高时政版原创量,从而提升讨论水平,进而吸引更多高水平的网友加入,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我们还要争取组织更多更有意义的活动,让网民真正动起来,活动分网上网下,以网上为主,网下为辅。例如之前我们和新闻频道合作的网上义卖,还有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幸运12点”活动等,结合类似论坛两周年庆典这样的网下活动,这些活动除提高论坛知名度以外,还能为北方网赢得更多社会效益。二、改进舆情专报,做好“耳目”体现阅评职能也许有些同事还不了解,其实我们从去年四月就已经开始每天编写《××××××》,报送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厅信息处及集团领导,到现在已经超过三百多期。一直以来,我们的“×××”都主要以反映网友对天津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主。而今后,“×××”将逐步增加对外地媒体、境外网站等宣传渠道,涉及天津的报道情况的跟踪分析,紧急信息及时报,重要信息详细报,体现出阅评部“阅”的职能。三、组建阅评队伍,力争年内步入正轨组建自己的评论员队伍,组织评论文章,批驳网上不良思潮,是阅评部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现在已经逐步开展的,是我们在网友中物色评论员的工作。我们构想中的评论员的来源,还包括政府机关、社会科学界、各高校以及兄弟媒体的资源共享。后面一个阶段,我们将加快这方面的工作进度,主要包括:一方面要尽快确定评论员人选,开始对他们进行考核。我们在论坛里圈定的首批评论员人选限制在5人以内,不求多,宁缺勿滥,确定人选之后与他们进行细致的沟通,这个工作在五月底前结束。然后开始两个月的考核期,考察期结束后,认为合格,即发给证书,正式确立兼职关系。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与各政府机关、社会科学界、高校以及其他媒体联系,多管齐下。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相关的评论员工作制度,施行正规化管理。我们会联系实际,建立包括评论员招聘制度、管理制度能在内的相关规定,对评论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法可依。评论员文章要有组织、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评论员可以根据我们建议的题目撰写,也可以自己选择题目。对于稿件量的要求,开始时可以规定每人每周一到两篇,等评论工作走上正轨后再逐步提高。四、整合互动资源,发挥整体前进效能很早以前我们就有整合×××互动栏目的想法,我们始终认为建立“大社区”概念是必由之路。现在我们的交互式栏目,除大学生论坛以外,还有交友、相册、新闻评论等等,今后我们还会拥有嘉宾聊天室等更直接的互动窗口,而目前各自独立存在的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分散,也不利于整体的发展。比如有的网友知道论坛,但是不知道交友频道;知道相册,不知道还有新闻评论。而如果能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就像把分散各地的电脑商店聚合成中关村,整体前进势能要大于个体的发展。其实“大社区”的概念在我头脑里存在了这么多年,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比如说,我注意到时尚频道的一种做法很好,就是利用现有的新闻评论资源,结合投票,组织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把新闻评论变成小的论坛。我想这样的形式可以成为社区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体现和延伸新闻价值的重要方式。以更便捷的参与形式、更具时效性的讨论话题,吸引网民对热点新闻进行讨论,这将成为从传统新闻评论方式衍生出的一种更活泼、更生动的形式。继续严管论坛、改进×××、组建阅评队伍、整合互动资源,这就是我提出的未来一个阶段,或者说是今年内我们主要的工作内容。阅评部是整个网站与网民交流最直接的部门,所以我们必须开展各项活动,让网民真正参与进来,才能让网民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网民与网站联系更加紧密,把阅评部工作搞得更加有声有色。这些就是我今天的演说内容。只要领导、同事们信任我,愿意把任务交给我,我就有信心做好。谢谢大家!

正规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文章标题:新闻网站阅评部竞聘演讲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能坐在这里参加竞聘,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个人对于工作的一些想法,我感到很骄傲。之所以感到骄傲,是因为我一直认为,工作这件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既是为我们的公司、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服务,同时也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寻找自我的一种途径。所以经过三年的努力,今天我能够坐在这里,心里充满的,是一种骄傲。然而谁都知道,一个人是没法做出成绩的,因此我很想借今天这个机会,对曾经无私栽培、扶助我的领导和同事们,以及每一天都在和我并肩作战的阅评部的各位战友,表达我难以言表的感谢,谢谢大家。

20xx年7月12日,是我走进×××的第一天,做文学频道编辑。那一年我21岁,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是整个编辑部年龄最小的编辑。之所以来×××,是因为我真的觉得这个工作太适合我了,那时候曾经开玩笑说,我所热爱的三样东西在我的工作称谓里就都有了,那就是“网络、文学、编辑”。当然,后来我慢慢懂得,×××能给予我的实在不止这三样而已。

20xx年的年底公司指派我开始策划网上论坛,于是这也成为了我工作的转折点。一个月的策划,一个月的准备,一个月的披星戴月,一个月的同甘共苦,我、×××,还有已经离开的×××、×××,还有×工,还有×××,甚至王总都是经常晚上陪我们吃方便面,每次回忆起那段时光,我都会很激动!因为论坛,就像我们亲手哺育的孩子,他出生的那一刻,总是难以忘怀。后来论坛开始慢慢步入正轨,试运行四个月之后我们又进行了改版和栏目调整,5月与广播电台新闻台合作“关注贫困大学生”活动;7月组织一系列征文活动;8月开始为可可西里捐书,到10月底为止的三个月中,募集了四千多本;9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我们第一次经历重大政治活动的考验,促成一系列加强管理的做法和制度诞生。在这期间,我还被公司派往北京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网站BBS管理培训班,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认识高度。去年3月,我又被公司派往北京,借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了9个月,这9个月的时间,让我站到了过去不曾站到过的高度,让我可以跳出自己曾经狭窄的纵向视角,第一次有机会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带着局内人的心态,去观察各网站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去了解我们的优势和不足,并借以思考应该怎样去做,因此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飞越。在我被借调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还创立了《××××××》,并一直坚持到了今天,这是他们的成绩。所以我想,我今天坐在这里,不光要夸我自己,也要夸我的战友们,因为他们所取得的成果我没帮上什么忙,然而我自己的那些微薄成绩,却始终离不开他们的帮助。

阅评部的成立,对于论坛来说,又是一次飞越,扩大了我们的工作范畴,同时肩上的担子也重了。“阅”是监控,是观察;“评”是评论,是升华。监控是一面盾,然而一味追求安全就没有了发展,可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那么如何处理好迎合与引导的矛盾就是关键;评论是一把剑,不过是一把双刃剑,没有锋刃不好看,然而怎样处理好既不伤己又要伤敌的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度的把握,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但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们是最了解它的人,在整个网络评论界都正在摸索前进的时候,我们不一定比他们笨。我想这就是我竞聘阅评部主任这个岗位的优势和不足——对于评论,我经验还不够,但我了解它,这是信心的来源。今天我已经学会了钻木,我自信明天可以学会用火。

下面我就把阅评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构想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继续严管论坛,充分挖掘互动栏目资源

这么长时间的论坛管理工作,我们脑子里始终有一根弦,那就是保证论坛宣传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王总说过,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没有新闻宣传安全,其他一切都是白搭。“攘外必先安内”,我们只有在保证自己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主动出击。没有了盾,刀剑再锋利也是拼死的打法,不能长远。要做到严格管理,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阅评部要借这次“三项学习教育”的东风,把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时事政治作为今后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论坛管理和新闻报道一样,都需要深厚的理论积淀为后盾,我们是论坛管理的“正规军”,不能用“游击队”式的方法去管理。经验很重要,但“经验主义”不能成为工作的主导。我们现在部里的几位成员,除了新来的×××同志,其他几位都管理论坛超过一年以上的时间,我相信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其他新闻网站相比也不逊色,但监控工作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干得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松懈的思想,越容易依赖经验来判断是非。这不行,不断加强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时刻保持敏锐 性和警惕性,不能松懈。

2、坚持严谨,完善工作流程

阅评部的前身——论坛管理组在两年多的论坛管理工作中,其实已经建立起了一些工作流程和制度,但因为大多数都是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所以都处于一种“不成文”的状态——大家都知道,也都这么做,但没有明文规定。下一步我们要建立健全一套明确的、科学的、符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工作流程,消除那些潜伏在节假日值班、工作交接,以及日常工作中的某些特殊情况中的漏洞和隐患。

3、提早应对,增强预警意识

今后每月月初我们都将对今后一个月内需要敏感留意的日子,如重大政治活动、各种纪念日、节日、历史事件发生日等等,做出预测分析。由此可以提早制订应对措施,不致事到临头才措手不及。

严格管理不是目的,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给公司的20xx年规划里面说,论坛的发贴量在20xx年要达到每天一万以上,结果很快就达到了,现在论坛每天晚上关闭,日发贴量还常常能超过一万。通过这个我也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单纯的发贴量的提高,只能说明我们的论坛更热闹了,来的人更多了,但是相对于我们作为新闻网站的论坛来讲,意义并不太大。所以今后论坛的发展目标是提高整体水平,尤其是时政方面的讨论,要提高品味和层次。这个我现在还不能提出量化的指标,但是我的方向是利用评论员文章,提高时政版原创量,从而提升讨论水平,进而吸引更多高水平的网友加入,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我们还要争取组织更多更有意义的活动,让网民真正动起来,活动分网上网下,以网上为主,网下为辅。例如之前我们和新闻频道合作的网上义卖,还有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幸运12点”活动等,结合类似论坛两周年庆典这样的网下活动,这些活动除提高论坛知名度以外,还能为北方网赢得更多社会效益。

二、改进舆情专报,做好“耳目”体现阅评职能

也许有些同事还不了解,其实我们从去年四月就已经开始每天编写《××××××》,报送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厅信息处及集团领导,到现在已经超过三百多期。一直以来,我们的“×××”都主要以反映网友对天津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主。而今后,“×××”将逐步增加对外地媒体、境外网站等宣传渠道,涉及天津的报道情况的跟踪分析,紧急信息及时报,重要信息详细报,体现出阅评部“阅”的职能。

三、组建阅评队伍,力争年内步入正轨

组建自己的评论员队伍,组织评论文章,批驳网上不良思潮,是阅评部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现在已经逐步开展的,是我们在网友中物色评论员的工作。我们构想中的评论员的来源,还包括政府机关、社会科学界、各高校以及兄弟媒体的资源共享。后面一个阶段,我们将加快这方面的工作进度,主要包括:一方面要尽快确定评论员人选,开始对他们进行考核。我们在论坛里圈定的首批评论员人选限制在5人以内,不求多,宁缺勿滥,确定人选之后与他们进行细致的沟通,这个工作在五月底前结束。然后开始两个月的考核期,考察期结束后,认为合格,即发给证书,正式确立兼职关系。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与各政府机关、社会科学界、高校以及其他媒体联系,多管齐下。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相关的评论员工作制度,施行正规化管理。我们会联系实际,建立包括评论员招聘制度、管理制度能在内的相关规定,对评论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法可依。评论员文章要有组织、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评论员可以根据我们建议的题目撰写,也可以自己选择题目。对于稿件量的要求,开始时可以规定每人每周一到两篇,等评论工作走上正轨后再逐步提高。

四、整合互动资源,发挥整体前进效能

很早以前我们就有整合×××互动栏目的想法,我们始终认为建立“大社区”概念是必由之路。现在我们的交互式栏目,除大学生论坛以外,还有交友、相册、新闻评论等等,今后我们还会拥有嘉宾聊天室等更直接的互动窗口,而目前各自独立存在的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分散,也不利于整体的发展。比如有的网友知道论坛,但是不知道交友频道;知道相册,不知道还有新闻评论。而如果能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就像把分散各地的电脑商店聚合成中关村,整体前进势能要大于个体的发展。其实“大社区”的概念在我头脑里存在了这么多年,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比如说,我注意到时尚频道的一种做法很好,就是利用现有的新闻评论资源,结合投票,组织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把新闻评论变成小的论坛。我想这样的形式可以成为社区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体现和延伸新闻价值的重要方式。以更便捷的参与形式、更具时效性的讨论话题,吸引网民对热点新闻进行讨论,这将成为从传统新闻评论方式衍生出的一种更活泼、更生动的形式。

继续严管论坛、改进×××、组建阅评队伍、整合互动资源,这就是我提出的未来一个阶段,或者说是今年内我们主要的工作内容。阅评部是整个网站与网民交流最直接的部门,所以我们必须开展各项活动,让网民真正参与进来,才能让网民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网民与网站联系更加紧密,把阅评部工作搞得更加有声有色。

这些就是我今天的演说内容。只要领导、同事们信任我,愿意把任务交给我,我就有信心做好。谢谢大家!

正规化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主要特点

1、领导重视,人员齐全。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干部能力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在领导干部中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局详细制定年度读书学习计划,将理论学习与当前形势结合在一起,并制定方案上报局党委讨论。局党委高度重视,党委书记亲自批示,并作读书学习动员讲话。机关正副局级领导干部对参加读书学习活动非常珍惜,十分重视,人员齐全,保证了读书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2、精心安排,特色明显。为使读书学习活动更具实效,局党委对学习的内容作了认真研究与讨论,一把手亲自参与学习内容安排,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学习内容、读书交流、考核方式上彰显特色,确保了读书学习活动取得实效。在学习内容上,局党委结合城市管理实际,确定了依法行政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学习内容,给予了实际工作很多的启迪;在读书交流上,安排了各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后的心得体会交流,撰写调研文章,交流读书学习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拓宽了以后工作的思路;在考核方式上,为防止出现应该自觉读书学习却不自觉读书学习的情况,局党委对读书学习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单位年终考核,跟评优评先进挂钩,确保了读书活动的组织保证。

3、认真学习,成效显著。参加读书学习的领导干部十分珍惜这次读书学习机会,正确处理好工作于读书学习的矛盾,集中学习时认真听讲,自由学习时专心致志,平时加强相互间的交流、沟通。读书学习活动始终洋溢着认真学习、团结互助、和谐活跃的气氛,保证了此次读书活动高层次、正规化、有特色。

二、具体情况

对照兴组(20xx)98号文件《关于对市管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情况进行年度考核的通知》要求,我局对局领导班子成员全年读书学习情况进行了了认真的自查,具体情况如下:

1、政治理论学习方面。

局党委坚持每月一次的专题学习制度,一年来,我局领导班子集中学习内容全面,既有中央和地方省市党委相关政策、形势学习内容,如《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等党建精神学习内容,《同志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贺国强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党纪要求相关内容,《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贾春林同志在市委十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苦干实干,奋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等农村改革精神,也有中央和地方省市领导、罗志军、李伟分别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有《梁保华同志在全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精神。通过前后十二次政治理论集中学习,局领导班子的政治理论素养明显提高,自觉加强了党性修养,加深了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增强了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为共建共享和谐富强的兴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网上培训方面。

今年开通的20xx年公务员网上自选培训课件,主要以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等公务员能力发展和提高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全体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为目的。局班子全体成员积极参加了网上培训,认真收看课程,在3月份和9月份分别按照规定时间认真学习《公共经济》和《公共服务》等必修课程外,还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一门培训课程。我局领导班子除系统学习了《公共经济》和《公共服务》必修课程外,还认真学习了《公务员职业精神的修炼》《创新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城市发展战略》《心里调适》《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公务员工作方法》《公共服务能力》等选修课程,在全部修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应参加考试的同志全部一次性通过了网上测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自主读书方面。

我局每个领导干部在思想上都强化了学习意识,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作为领导干部自身发展与成长的需要。局班子成员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个人爱好和岗位需要,在全年五本必读书目中,自选4本认真学习,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牺牲业余休息时间学习,强迫自己多读书学习,并逐步养成好读书的良好习惯,让自主读书成为领导干部提升自我、提高服务科学发展水平的必经途径。用学以致用的态度,学以修身、学以资政、学以经世,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

4、脱产或专题讲座方面。

为更好地推进我局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兴化市委关于全面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部署要求,认真组织包括我局正副乡局级领导在内的中层以上干部26人以定时定点的方式集中学习了干部能力建设系列讲座6次,并要求在每次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讲,做好听课笔记,还在适当的时机组织了相关学习专题的讨论。除完成市委布置的任务外,我局还根据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需要,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举办了一次法律法规培训,局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参加学习,增强了依法管理意识。通过系列讲座和依法行政法律法规学习,我局领导干部既进一步加深了对当前形势的认识与理解,也学到了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与实效沟通的技巧,还学到了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知识,这对我局领导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和能力素质的提升都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5、撰写调研文章、心得体会方面。

除了市委考核要求的一篇调研论文或者心得体会之外,我局关于领导干部读书学习还专门另发了通知,提高读书活动要求与质量,要求每位领导干部全年在完成4本必读书本的基础上,再完成4篇心得体会。

6、参加学历教育方面。

我局领导班子成员7人中3人为大学本科,4人为大学专科,文化程度构成合理。今年我局领导暂无人参加学历进修教育。

7、积极参加市委组织的领导干部演讲、交流、研讨等活动。

为了更好地丰富城管文化的内容,进一步推动读书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检验读书学习情况,同时也为自己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我局领导干部积极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局主要负责人两次参加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干部管理论坛,积极参与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我为**发展作贡献大讨论征文活动,亲自撰写《打造服务品牌,构建和谐城管》并荣获三等奖。其他两位领导成员踊跃参加市委组织的领导干部读书征文活动,在认真学习、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阐发了个人的阅读感受和领悟心得,为**工作开拓新的局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全市机关人员公文写作竞赛中,我局领导班子成员也主动参与,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正规化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地实现创新,但是在施工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由于技术缺陷而造成难以解决的问题出现。那么,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在实施建筑工程中,不断地完善施工技术,并提高创新意识,在实施先进的施工技术的同时,还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技术能力,引导施工人员自觉承担工作责任的同时,还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寻求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以推动建筑行业脉象创新发展的道路。

一、建筑工程施工中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一)实施施工技术创新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动态发展态势,使我国的建筑业面临更为激烈的行业竞争。虽然建筑业在近些年来发展迅猛,但是相比较于西方发展国家,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特别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实践应用中,由于施工技术的相对滞后,导致建筑行业生产力发展潜力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这就意味着建筑创新施工技术在实践应用领域还存在着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生产力要快速稳定地发展,就需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求,不断地创新施工技术,在提升自主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实施技术能力的改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二)实施施工技术创新更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技术时代。各种信息技术被渗入建筑施工技术当中,推动了施工技术的科学性、知识性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要面临提高施工质量的压力,施工技术成本也要相应地有所增加。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元素,并将政治元素和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推动建筑行业的全面发展。作为极具历史性的传统行业,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要持续发展下去,就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创新思想,以顺应时代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实施施工技术创新,更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

(三)实施施工技术创新是提高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在目前的建筑行业市场中,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就需要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以工程质量取胜,获得市场竞争力。向技术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成为了建筑行业参与竞争,提高力的主要方式。那么,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组织技术创新队伍,创新施工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而且还促进施工人员从技术的角度分析行业市场,并着重于施工技术创新研究,以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要实现施工技术创新,需要制定系统化措施,诸如实施市场调研,并对创新目标做出预测;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建立技术创新的有效评价机制等等,使创新技术满足了建筑工程实际需求。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策略

(一)强化施工观念的创新

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要发展下去,就要提高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开放性竞争环境,只有提高建筑施工质量,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才能够以技术作为支撑,使建筑资本运作能力起到推进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快速发展的作用。那么,除了要提高建筑施工管理,还要树立施工创新理念,采用科学的技术创新策略,在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从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采用技术合作或者自主创新的方式,开辟施工基础创新的新途径,以扩大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点。技术创新的能力,直接关乎到技术更新的速度,也预示着企业的运行效率。企业要想持续获利,还要具有创新技术转化能力,以快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根据需要调整施工技术创新机制

建筑施工企业要实施技术创新,就要组织具有创新精神和核心竞争力的团队。为了适应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快速更新换代,调整施工技术创新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以促进技术动态化创新发展。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分析,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因此,提高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并强化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激发施工人员接受技术培训的积极意识,可以将激励机制引入到施工技术人才培养技术中,不仅要实施专业技术培训,更要重点强调技术创新的精髓,以为创建专业技术化和正规化技术创新组织奠定基础。在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上,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化,所有设计到专业技术的知识,包括技术检查、监督管理以及经济、法律知识等等都要有所涉及,以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应用

建筑工程建设中,各种新型技术被研制出来,但是一些技术在实际施工现成应用,并无法实现其功能价值。因此,施工技术人员就要将基础创新建立在传统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在施工实践中实现技术升级。

(一)防水施工技术

防水施工主要是在裂缝部位实施防渗漏处理。在选防水材料的时候,要结合施工工艺,以做到复合防水、多道设防、节点密封。

目前的屋面方式普遍采用了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的新型施工技术。在具体操作中,要处理好板缝和节点,分层次涂膜。当一层涂料干燥成膜后,才可以涂布后一遍的涂料,最上面的涂层要超过1毫米。涂膜防水层的收头不可以出现流淌的现象,更不可以堆积。

外墙防水采用加气砼砖墙的创新施工技术,即将钢丝网固定在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当固定好钢丝网后,实施基面处理、抹灰层施工。砌筑的时候,要分次砌筑,注意使用干砖砌筑,不可以在砌筑的过程中浇水。做好后续防水施工工作,可以选用skk 水性超低污染氟涂料,涂刷在找平层上,大约为3毫米厚度。当涂刷完毕后,要即使淋水养护。

(二)钢筋的连接施工

钢筋的连接施工可以采用机械连接,也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为了对施工技术以有效控制,技术人员实施了技术创新。将接头面积控制在50%以下,主要涉及到的是受拉对象,诸如钢筋的梁类墙类以及板等等,在连接直螺纹的时候,利用钢筋进行连接,主要是利用了套筒连接放置于其两端的钢筋。套筒外所暴露出来的钢筋不可以超过1个。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获得了较高的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建筑施工企业要长足发展下去,就要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就要向技术要效益。建筑施工企业要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就要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创新策略,以确保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实现整体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鹏宝.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0(05).

[2]张广振,李云钦.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17).

[3]陈健锦.新时期建筑工程创新施工技术的应用策略[J].中国科技博览,2011(33).

[4]林烨欢.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18).

正规化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我们局的物业管理是从20__年起步,目前仅限于××地区。运行以来,我们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尤其在物业管理方面问题较多。物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说明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做的不够好,没有达到住户的要求,但是物业管理工作是我们局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局是大家的企业,我们居住的小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从事的事业和争取实现的目标是共同的。物业管理又关系到各小区住户的切身利益,搞好物业管理工作是我们物业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需要业主、住户和业主、住户所在单位的支持配合。因此,在物业管理工作范围内全体业主、住户和物业公司应该共同走出六大误区:误区之一: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应该包容一切。我们承认物业公司的工作应该包括物业管理的主要工作,但不能包容一切。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客观存在,其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外因在事物的变化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物业管理工作中,内因是指我们××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业主、住户反映的问题说明我们物业公司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作为物业管理者,怎样带领全体业主走出误区?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1、体现物业管理的内含。物业管理是指居住和非居住物业的产权人委托物业管理企业按合同以住户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对业主及物业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提供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服务。在物业管理实践中,我们把物业管理归纳为一种服务,这种服务包括了对物业的管理、维护、修缮。物业管理必要条件是必须迎合住户的需要去进行,必须站在一个服务者的角度去实施,这样才能考虑到业主的需要,从而使业主满意。所以,我们要以住户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并为其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我局的物业管理工作中,幼儿教育、医疗保健、餐饮服务、超市购物、环境绿化、职工娱乐等等方面设施的建设,使其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

2、强化物业管理的机制。我局的模式就是自管自建物业管理。物业管理与各单位的关系最为密切。当业主利益与单位的利益发生利害冲突时,作为物业管理公司应该怎么做?从物业管理的定义看,物业管理公司应该代表业主利益,替业主说话。但我们物业公司与局以及各单位之间又有着种种的关系,所以,每当业主利益与局以及各单位之间利益发生利害冲突时,物业公司就不是很好地代表住户利益替业主说话,反而代表局的利益。出现了物业公司两头为难的状况,尤其是物业小区建设时遗留的质量问题,使我们的工作非常被动。强化物业管理的机制建设是我们的重点。

3、强化为业主服务的意识。只有树立了为业主服务的意识,才能考虑住户需要什么,才能不断地完善物业管理。作为一名业主、住户如果自己的需要物业管理公司都给予了,住户必定产生满足感。住户的满足感会给企业的发展产生动力,“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是从我们企业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体现的,我们局的发展,物业管理是一项不可少的内容。住户的满足感还会带来业主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好感。住户一旦有了好感,即使我们的工作中出现不足,住户也会谅解我们的,问题自然就减少了。相反,物业管理者不能提供业主的需要,住户的需要满足不了,住户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对物业管理公司产生反感。再加上物业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和工作中的疏忽,业主自然就会反映情况、指出问题。所以,物业管理增强为业主、住户服务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公务网20__-7-2214:57:32

在物业管理中外因是业主(住户),外因在事物的变化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物业管理反映出的各种问题实质都是由建筑物区分所有权问题所派生出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只去要求物业管理公司怎么做,也要考虑一下作为业主应该怎样去做。企业是我们的企业,我们的目标和利益是共同的,业主(住户)应该自觉地与物业公司配合,不能一味的让物业公司包容一切,有些投诉和不满意,其责任并不在于物业管理公司,而是在业主方面。同时有些问题也是需要由社会来解决的,我们局和物业公司也没有办法解决。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业主、住户对物业管理工作的影响,走出误区。业主、住户对物业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业主、住户的价值观念,树立服务也是商品的意识。马克思说:“任何时候,在消费品中,除了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外,还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服务是一种无形的商品,但这种无形的商品应该是有偿的。业主、住户要得到物业公司的服务,首要条件是业主出钱,物业公司出力。我们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我们企业,享受了多年的多种多样福利型服务,花钱买服务的意识显的更淡薄。马克思说:“服务这个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它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因此,一旦将服务置于市场中,以赢利为目的,获得了报酬,则显示服务具有交换价值。与其它通用产品不同的是,它的特点是活动过程的结果与顾客的消费同步,也就是说服务在成为产品的同时就成为商品。由此看来,业主得到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实际上是得到了劳务这一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要付出金钱的。所以,花钱买服务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很多人仍然习惯于已成为历史的房屋管理福利政策,对物业管理中“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不予接受。只有相应的付出,才能得到相应的服务,物业管理公司有了足够的经费才能更好地为业主服务,没有经费怎么运行?另外,物业管理者的服务应得到业主的配合与支持。每位业主都应该把这些设施看作是自己家的东西。遗憾的是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个别业主、住户过分强调自己“上帝”的作用,过分的强调自身的权利,滥用权利,而不承担自己应履行的义务,造成“业主角色错位”,造成了业主自我心理的不平衡,从而背离了物业管理法律关系的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尊重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原则。小区的绿化、消防设施、电梯的安全运行等等,我们的维护、维修是应该的,是我们的工作,但必须得到业主的配合与支持。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应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有一种合作过“日子”的心理,以诚相待、以心相处、以和为贵,共同管好居住区,我们局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会更美好。

2、业主的支付能力和相应的购买力。业主、住户有了价值观念,有花钱买服务的意识还不行,除了考虑恩格尔系数外,重要的是有足够的钱去付享受服务所需的那一 部分,就是说应有相应的购买力。但是,如果业主有了花钱买服务的意识,可购买力达不到,物业管理公司也没办法。所以购买力这一问题应由社会来解决,由政府来解决。像我们这样的行业必须由企业来解决。不久的将来,物业管理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同交通、读书阅报、吃饭、上学、工作等一系列问题一样。既然在我们员工工资中有房补、粮补、书报、交通、通信、卫生等组成部分,那么,何不再加上物业管理这一项呢?给人们一定的补贴,提高人们在物业管理方面的购买力,这样有利于物业管理的普及和发展。购买力中所反映的有些问题是需要由社会来解决的,而我们局,我们物业公司根本没有办法解决。

3、环境建设的作用。环境熏陶,对人的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在人的素质提高过程中,环境就是外因。好的文明的环境,通过潜移默化催人进取,摈弃陋习,从而具有文明优雅、健康向上的良好素质;相反,长期生活在陈规陋习的环境中,人容易丧失上进心而随波逐流。因此,物业管理要特别注重环境建设。

一是硬环境建设。也就是狭义的“环境”,包括办公场所的宽敞、整洁、美化、绿化等等。除了整洁和宽敞外,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和高雅的审美意境也重要,有利于在仪表、言行等方面不断改进,自觉地向优环境靠拢,从而渐渐形成人和环境和谐统一的良性循环。文明优美的环境的长期熏陶,还会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积极向上,使工作成为员工一种需求,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

二是软环境的建设。软环境更侧重于氛围、风气的营造。小区的良好风气、业主的举止文明、身边榜样、小区集体荣誉感等等,都有助于小区业主养成积极上进的好习惯和心态。软环境的建设比硬环境的建设要艰难的多,它不仅需要物质的支撑,更需要机制的配套,需要全体业主和业主所在单位一致的努力。而且,良好风气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坚持不懈的工作。软环境的建设比较漫长,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环境建设必须要有业主和小区各单位的支持和配合。

误区之二:物业为主,用多种经营弥补物业管理经费不足。这只是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管理价格不到位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手段,我们物业公司管辖的幼儿园、医务所、员工餐厅,是我们物业管理和拓宽服务范围的主要方面,对我们来说是必须要有的,但是,让其赚钱来弥补物业管理经费,用物业管理的经营机制去衡量,是物业管理经营机制扭曲的表现,而不是物业管理正常的运行机制,不能作为物业管理经验来推广。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有正常的生存机制。作为市场行为,物业管理不仅自身的消耗应该得到补偿,而且还应该有盈利,如果靠“多种经营”收入来弥补物业管理经费的不足,反而成了物业管理的负担,结果必将削弱甚至放弃物业管理,受伤害的还是广大业主自身。20__-8-1823:54:00

因此,过多地强调物业管理企业用多种经营收入弥补物业管理收入的不足,只会给业主形成误导,业主会习惯地与计划经济时的福利型管理相比较,到我们真正的实行物业收费管理时候,就会阻碍物业管理正常价格的形成和物业管理机制的建立。

误区之三:物业管理企业是微利企业。大家都知道,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利润必然趋向平均化,就是资本至少必须获取平均利润。我们局建局近三十年,住宅建设共有9万平方米。但是,近几年来,我局的住宅建设飞速发展,尤其是20__年到20__年近三年多的时间内,我们局新建和在建的职工住宅12栋,达6万平方米,成为建局以来建房最多,面积最大的时期。我们不要与三十年比,就从近三年看,没有任何理由说物业管理投资就应该微利?至于我们没有实行物业管理收费,是局领导从长远看,从各个方面考虑的,与物业管理企业是微利企业没有因果关系。在物业管理价格不到位的情况下,只有背靠主业,维持公司运行。但是,我们必须要有的这样的共识:公益事业和商业行为是一个行业两个不同的领域,[,!]如果作为公益事业,政府就应该给予补贴,如果是商业行为就应该遵循市场规律——等价交换。一个游戏不能有两种规则,这是最起码的常识。

误区之四:物业管理=房屋管理。我们承认房屋管理是物业管理的一项内容,我们局目前的职权在行政事务部,一部分的维修维护在我们公司。但是,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的体制,我们不能简单的用数学加法来理解和解释物业管理的含意:物业管理=房屋管理。我们局将生活服务公司改制成立的物业管理公司,对实行物业管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物业管理完全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因此,逐步进行管理收费和住宅商品化是实现物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在目前物业管理收费不到位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尝试小区内的物业公司、业主和各单位共同管理的模式,首先由各单位出点水电、取暖费,以维持物业公司的正常运行,并且在住宅楼的建设过程中加强管理,建成使用以后质量问题实行终身保修。

误区之五:物业管理中职责界定问题。职责界定不明确是当前物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局的物业管理中,职责界定是指施工单位、行政事务部、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住户)四方,在以物业为中心而发生的责任确定,由于职责界定欠明确,往往会造成某些责任的盲点。实践中,物业开发建设遗留的质量问题,使得物业管理承担了本该由建设单位在建设时承担的责任,使住户和物业公司发生了种种矛盾,其实,事情的责任并不在物业管理公司,但是由于职责界定的不明确造成了双方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冲突,这类事件在当前我们的工作中反映的尤为突出。目前,我们的物业管理要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应解决问题。

误区之六:××物业公司=××生活服务公司。20__年我们局将××生活服务公司改制为××物业公司,这不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将我局 后勤管理向市场化过渡迈出关键的第一步,是质的变化。物业管理公司不是福利机构,而是企业。公司的成立告诉居住在我们各个小区的住户,物业管理要开始收费了。物业收费是必然趋势,因为企业要服务于社会,但必须减轻企业办社会的压力。目前我们局暂时没有实行收费是出于大环境考虑的。随着后勤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局最终也要实行物业管理收费。当然,物业管理收费我们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现在,物业管理费普遍实行的是按物业面积大小收取,而且这种办法似乎已经被人们所接受。这种办法表面上看起来公平,其实掩盖着不公平。比如住房面积大的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未必就大。相反,住房面积小,居住人口多的住户产生的垃圾要多一些,对环境和安保的影响要大一些。而物业管理只是管住户门口以外的公共部分,住户室内的面积大小似乎与物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住宅面积的大小只与住户的维修有关。因为住房面积大,相应的屋顶等面积分摊就大,而维修费与通常收取的物业管理费无关。因此,我认为,我们局将来实行物业收费,收费价格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20__-7-2214:57:32

一是住户人口的多少。从物业管理角度看,人口多少与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对环境的享有、对保安的工作量有直接的关系,而这些方面直接关系到物业管理的工作量。

二是住房及小区环境的新旧程度。对不同的物业来讲,物业越陈旧,小区共用设施、共用设备越陈旧,日常清扫维护工作量越大,因此,同一物业随着年代的增加,物业管理费用应逐年增加(这里还不涉及房屋、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的收缴),如绿化基础差、工作量大的收费应越高。

三是物业管理的价格与共用设施设备的规模有关。不同的小区,共用设备品种多的,管理和维修工作量就大,费用就应越高。如我们的小区有自备变压器,供水供暖,物业公司要对这些设备进行管理、维修,付出的劳动量就大,收费就应该高。如××小区和小高层的供热、供水、电梯等系统,维修工作量更大,这些付出都应该通过收取比其它小区高的物业管理费获得回报。小区公共场地绿地比例大,清扫养护工程量就大,物业公司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也应该通过收费标准的不同得以体现。

严格地讲,物业管理收费应逐步到位,受市场承受能力的制约,在目前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每月物业管理费过多,我们企业职工是难以承受的,每月的工资,要交几十元的物业管理费,所占比重太大。但是,物业管理企业又不是福利机构,而是企业,不可能承担救济义务,因此在物业管理价格不到位的情况下,只有维持目前的现状,但我们的住户要有思想准备,不能简单的认为:××物业公司=××生活服务公司。在大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收费将逐步到位。

正规化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非营利性,非营利性医院,医院分类管理,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Abstract】This article risen from the enaction of the Decision of the Reform of Medical Care System in Town in 2000, which divides China’s hospitals into profit and non-profit categories. The article expounded the concept of “profit” and “non-profit”,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non-profit hospitals in other countries, and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profit hospital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compared the “non-profit” hospital with the all-free hospital service in planned economy. It suggested that the key problem in classified management of hospitals in the reform of medical care system is how to keep hospitals public beneficial while the government failed to take all the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market econom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is article try to give an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for China’s non-profit hospital system.

Key words: non-profit, non-profit hospitals, classified management, reform of health care system

2000年2月,为配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明确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8月,卫生部及有关部门出台13个配套文件,对卫生事业的补助、人事制度、税收政策、医疗服务价格、药品相关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操作规范。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即《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机构改革的力度,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将医疗机构划分为非营利性与营利性两种类型,分别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

将医院划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进行管理,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还是首次采用。这次医疗卫生机构的分类管理改革具有什么意义?什么是“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非营利性”医院同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性质的国有医院有什么不同? 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我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行。本文在对“非营利性”医院的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已有经验,对我国非营利医院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医院体系的构建提出公共政策建议,从而为进一步深化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非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

“非营利性”的组织开始受到关注和研究只是近20年的事,但这种组织形态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历史(萧新煌,2000)。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有一些不同界定,并同“非政府组织”、“慈善组织”、“志愿组织”、“免税组织”、“民间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等概念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Wolf于1990年归纳的非营利性组织的根本特征被较为广泛采用,包括:1)有服务大众的宗旨;2)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3)有一个不致令任何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度;4)本身具有合法免税地位;5)具有可提供捐赠人免税的合法地位。

近来最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归纳的非营利性组织应具有的五大特征,即:1)组织性,指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2)非政府性,指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也可称为“民间性”;3)非营利性,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分红或利润分配;4)自治性,指有独立的决策与行使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5)志愿性,指成员的参加特别是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和志愿性的,组织活动中有一定比例的志愿者参加。

上述陈述显示了非营利组织的核心特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概念有着浓厚的西方文化背景。因而它在被引入中国的时候,国内研究者做了适当的变通。一种最简单的界定方式是按照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所获法律地位来界定,这样主要包括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和依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王名(2001)将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划分为社会团体、经济团体、基金会、实体性公共服务机构、未登记或转登记团体等五类,其中“实体性公共服务机构”指各种民办的医院、学校、剧团、养老院、研究所、中心、图书馆、美术馆等,相当现行法律体系中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应用上述概念体系给中国的“非营利性医院”作一个定位。在现行法律体系中,最符合这一定义的应该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范畴。但是以中国目前存在的实际情况看,自建国后对全民所有制的强调,1997年全国480万医务人员中,个体开业的只占3.6%。所以对于“非营利医院”,“民办”二字的界线显然是不适宜的。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医院还属于国有的“事业单位”体制,分类管理的尝试,正是试图对这一体制的突破,但是即使在分类管理以后,将非营利医院纳入“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框架,也是不恰当的,所以这一转变的真正实施,必然会牵涉到法律规范等各方面的一系列调整。

因而在对我国“非营利医院”的界定中需要澄清三点:第一,医院的分类管理与医院所有制的关系。“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的概念借鉴于西方的概念体系,在我国“事业”单位设置为主的医院体系向营利性、非营利性医院转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分清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标准同所有制概念是两个不同的分类维度,非营利性医院是有其特定的条件和运作机制的,原有的国立医院是否可以通过简单规定整体转化为非营利性医院,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第二,很难严格按照西方通行的定义来界定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这一问题同样体现在“非营利医院”的分类管理过程中。如医院的法人地位,其“独立性”、“自治性”等,这给本来便是新事物的医院分类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第三,与之相连的是医院“非营利性”的判定和评估。“非营利性”不仅是一个名义,它将涉及税收、筹资体制、运作管理等一系列方面的问题,所以医院划归为非营利性后,如何运作,社会又如何监督和保障其非营利的性质,都将是面临的具体问题。

二.国外营利性医院与非营利性医院的区分管理

西方国家非营利性医院的主导地位,是与现代西医医院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最早的医院建立于罗马帝国时期,其发展与基督教的兴衰有关,因而最初的医院便带有宗教福音的性质。经历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兴起使医院也带有较强的福利性质,而70年代(石油危机)后期以来,这种政府福利体制陷入困境,西方国家也开始寻求多方承担社会责任的道路,对非营利性医院的研究也更加受到关注。

80年代中期美国有6900所医院,其中最多的是私立非营利性医院,共3400所,其中25%与教会相关。目前美国的医院,公立医院占2 7%,均为非营利性医院,私立医院85%左右是非营利的,在5200家综合医院中,营利性医院则只有700家,不足1 5%(代涛,2000)。美国的非营利医疗机构最主要的特征有如下几方面:

a. 利润不可再分配:指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全部利润不能被任何人或企业据为已有,不得用于其它事业投资、工作人员福利等,只能用于提高医疗服务的含量或质量,或者非营利目的的活动,如社区的免费医疗、低价医疗、科研和社区的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等。这是由法律规定并有税务机关进行严格审计审核,监督实施的。

b. 享受免税待遇:非营利医疗机构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捐赠免交所得税。

c. 捐赠人享受免税待遇:美国法律规定,非营利机构不得向社会发行股票,但可以发行免税债券,即债券购买人获得的债券利息免税。

d. 与营利性医院相比较,医疗成本相似,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不同:二者的医疗成本没有统计学差异,利润率(营利医院以税后利润率计)均在4%左右。但营利医院大多集中在富人区,提供的服务多集中在赚钱的项目上,严格按照成本效益核算进行投资;非营利医院则分布在社区中,需要为更多的贫困病人提供非赢利性的服务,不过它们也同时存在大量非常赚钱的高新技术项目,并在教学、科研、新技术的使用上占据优势。

日本的医院绝大多数为非营利性,其中80%为国立或公立的,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入建设,公立医院收入主要靠医疗保险收入和政府补贴。面对经营亏损问题,日本的非营利医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改善经营管理。

在澳大利亚,根据《公立医院法》,公立医院包括两类:一类被称为“法人医院”,由根据该法具有法人资格的医院组成;一类为“独立机构”,包括根据议会有关法令建立的医院、宗教组织资助医院、根据《公司法》注册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诊费、公共和慈善捐款、政府补贴和其他杂项收入,如投资利息、参观收费、商店收费等。

三.我国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分类管理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随着整个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逐步进行,开始是一个散在的、量变的、摸索中的过程,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3]出台,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真正被提上发展日程。1998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4],在两江等地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推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00年,配合这一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机构改革的力度,决定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补偿机制以及所有制的改革一直逐步推行,为什么在2000年提出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分类管理的新思路?我国自建国以后,医疗卫生事业始终是国家福利事业的一部分,在人们的观念中,医疗卫生机构天经地义地不应该是以赢利为目的的,那么“非营利性”医院的概念又有什么特殊含意?首先根据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医院分类管理办法中的营利性与非

表1: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比较

对比项目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营利性医疗机构

经营目的

满足社会公众基本医疗需求

投资回报

收入去向

弥补医疗服务成本;

自身发展,改善条件、发展新项目

投资者经济回报

服务任务

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政府举办的还完成政府交办其他事物;

可以提供少量非基本医疗服务

依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

重大灾疫情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

财政政策

享受同级政府财政补助

不享受政府补助

价格政策

执行政府规定医疗服务指导价

价格放开

税收政策

享受相应税收优惠

依法照章纳税

财务会计制度

财政部、卫生部颁布《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

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和有与关政策

划分原则

现有政府举办承担基本医疗服务、代表区域性或国家水平的医疗机构;

社会捐资兴办的医疗机构;

企事业单位为本单位职工设立医疗机构

政府办其余医疗机构自愿选择;

企事业单位设立对社会开放的医疗机构自愿选择;

城镇个体诊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

国有或集体资产与医疗机构职工集资合办的医疗机构自愿选择

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特点作一简要归纳(见表1)

通过对“非营利”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对比,应该认识到,“非营利性”医院并非是原有的福利性质医院,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划分,明晰了这样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明确区分出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种类型的医院,认可了二者的同时存在。由于受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医疗机构的性质始终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尽管在理论界进行过不少次关于医疗卫生事业性质的讨论,但总是陷于对福利性和经济性的争论,其讨论的结果多是采用一种变通的表达方式,如“公益性的福利事业”、“具有生产性的福利事业”等,这使得在面向市场和竞争的改革路途上,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处于尴尬的两难地位。我国绝大多数的医疗服务机构都是由政府兴办的非营利公益性机构,随着政府资助的逐渐退出,它们需要自己直接面向市场经济,而另一方面又受着“福利”性质的制约,出现了畸形发展的补偿机制。97年《决定》中区分出基本医疗需求,也在另一个侧面为医院的经济管理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但这一《决定》并未将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与医疗机构的运作管理相联,非政府兴办的、营利性质的医疗机构仍然缺少有效的法律生存空间,这反过来又使得非营利性医院定位不明,责任不清,也使其产生许多问题。明确区分出两种类型的医院,不仅规范了非营利性医院的发展,而且在制度层面上认可了营利性医院的存在,这将使医院有更多样化的发展空间。

第二,将医疗机构的性质与其具体运作过程区分开来,使医院走出“福利论”和“产业论”的二难处境。“非营利性”概念的引入,是使医院摆脱意识形态制约的一个有利因素。因为从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医院这样的福利事业单位,制约其改革的一个很大因素是,面临市场经济,政府投入不足,无法将医院作为公益机构进行规范,而将其推向市场按市场原则进行规范,就会产生对其社会主义福利性的置疑,改革试点虽然试图以各种方式控制医院行为,但仍未能触及医疗服务机构角色矛盾这一核心问题,从而使补偿机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对医院扭曲行为的固化。“非营利性”的概念关键是将医院的性质与其经济运作机制两个层面的问题区分开来。“非营利性”的组织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并不意味所有产品或服务是免费提供(萧新煌,2000),非营利并不等于运作中不能产生利润,更不意味不能谈经济、谈经营,非营利性的医院不仅需要有自己完善的经营理念,而且常常赢得利润。从上一节所述Wolf以及ICNPO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不以利润为组织经营的目标,利润不用于分配或进入任何私人帐户,而是将之回馈给有利于组织宗旨达成的运作或组织本身的建设。

因而,“非营利性”的医院与既往政府福利的医院的本质区别是:“非营利性”的医院并非政府全面承担责任的、不讲经济运作的事业单位,它本身是一个独立运作的实体,是承担经济责任的主体,而不只是政府责任的一个执行单位。换言之,它有着与企业所不同的宗旨或经营目标,应当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但它仍然是独立的运作机构,需要有经营的观念,承担经济和社会的责任。“非营利性”的概念应该使我们认识到,经济行为和机构的性质并非是同一层面的事物,不能以有无经济运作来定性机构的“福利性”还是“产业性”,从而不以“福利性”制约医院的经营管理体制,也不能没有评价标准地将医院“产业化”。医疗机构应该有自己地经营理念和管理体系,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地评判标准,而从“福利”性与经济运作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第三,规范非营利性医院自身的运作。“非营利性”在中国是一个新的词汇,但在国际上已经有较系统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将中国的医疗机构运作机制纳入国际体系,有利于借鉴国外的经验,规范医院的运作行为。正如“非营利”在国际上有的一些通用含义与评价标准,中国的“非营利性”医院也不能停留于原来的政府福利性质。医院分类管理不仅意味着划分出了“营利性”的医院,而且对于“非营利性”的医院言,需要向规范、独立的非营利组织运作体系转化,这包括对于宗旨的认识、非营利经营的理念、市场定位、筹款、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能力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完善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等等一系列转变。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医院自身,尤其其管理者等各方面的配合与变革。

四.构建我国非营利性医院的组织和制度框架

如上所述,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分类管理的思路,是针对于目前医疗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即政府无力再承付医院一切负担而实行无限制的福利政策,同时要保证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公益事业以社会效益为首,这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对卫生事业的定性及其困境。它提出了一个良好的思路,使医院成为独立运作的机体而能够保证其公益的性质,规范其发展。这也体现了医院分类管理中的“非营利性”医院与原有作为福利事业单位的医院之间存在着的根本区别。

为此,在构建我国非营利性医院的组织与制度框架时,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 “非营利性”医院的关键是其宗旨(Mission)。在国外成熟的非营利机构中,已经形成一套管理、经营、发展、评估的策略和方法,所有这些形式之上,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即非营利组织的公益使命。它们可以有经营,有市场,有营销和利润,但所有这一整套东西,都是为其宗旨或使命服务的。我国福利医疗机构向“非营利性”组织转变的过程,也必需深入理解其核心,即宗旨的转变。需要注意的是,“宗旨”是一个非营利机构的运作灵魂,它是有切实的意义,有其特殊内容,与每一个具体行为相关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福利”的定性。

第二,非营利医疗机构是一个独立运作的实体。它有着社会公益性的使命,但同时也需要有运作机制上的组织独立性。使政府福利的事业单位转化为非营利组织,还需要进一步明晰责权,在运作机制上给予医院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医院自身也必需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目标,认识到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医院的能力建设,包括如非营利性机构的筹款方式等,改变政府与医疗机构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关系,使医院走向自立和监控发展之路。

第三,完善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正如前述,评价一个非营利组织并不是以其有无市场经济行为为指标的,但这也不等于说医院就可以用企业一样的原则进行市场评价。非营利组织有其特有的判断和评估体系,我们在认可医院的经济行为与独立运作的同时,必需完善和加强对其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其中,对其宗旨之执行的监督和评估是最为关键的。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与管理,需要进行规范化引导,尤其要健全卫生法制,使医院管理走上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另外,在监督机制中,还应该重视行业自律的发展。如在美国的医院管理体制中,医疗行业中介组织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代表医院与政府交涉,进行医疗保险和医院管理的咨询,建立医疗健康统计资料评价指标数据库,大批量选择筹资方式使协会成员在采购时节省经费,开展各种医疗保险服务,开展通过互联网络了解购买价格等,医院协会实际上分担了部分行政机构管理职能。

第四,“非营利”的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还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医疗机构的发展,有着与国外不同的历史,是在不同的起点、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之上,因而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历史,特别要考虑到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相适应的地方,进行及时的调整。

第五,调整政府在卫生健康事业中的角色与作用。医疗保健部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政府在其中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自建国以来,卫生部门既开办医院又管理医院,成为医疗部门与公民健康的双重代言人(孙志筠,1999),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传统福利性的医疗卫生机构向非营利性医院转化,政府必需作出相应的角色调整,对非营利医院给予恰当的优惠政策和法律制度环境建设,完善其监督机制,对其实行评估等,而不是承担起全部责任。只有政府职能相应进行了转换,传统福利性的医疗卫生机构向非营利性的转化才真正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Salamon,Lester M., 1999, Global Civil Society,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99.

Wolf,T.1990,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Y.: Prentice Hall Press.

柴建军,陆涛,Ho-sunLam,BethSchauer,“美国医院管理论坛 (一 ):美国医院简述”,《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2000,1:36-39。

程广德,“非营利性医院的界定及政策选择,”《理论研究》,2001,1:20-21。

代涛,“关于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有关问题的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7:390-392。

冯文,“美国医院发展史 (1 )”,《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2000,2:58-61。

冯文,“美国医院发展史 (1 )”,《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2000,3:119-122。

胡凯,“转型期我国医疗机构的政府管理”,《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2:37-40

胡善联,“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的界定”,《中国卫生资源》,2000(3),2:53-54。

兰迎春,陈丽,“对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思考”,《卫生改革》,2000,10:18-19。

黎东生,“非营利性医院的经济学特点及其利润再分配特色初探”,《理论研究》,2000,10:16-17。

彭瑞骢,1992,《中国改革全书》,大连出版社。

王名,“中国NGO及其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关系”,“两岸NGO发展论坛”会议发言稿,参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简报》第六期,2001.9.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0(20),8:3-4。

萧新煌,非营利部门组织与运作,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0。

徐德志,“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分类管理的难点及其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8:510。

薛继宏,窦圣红,崔春茹,“日本私立医院管理见闻”,《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49-50。

叶恒波,杜国兵,“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几个趋势及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2:75-80。

张丹,“美国非盈利医疗机构的发展及现状”,《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9,2:81-84。

周良荣,“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几个问题探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12:722-724。

周良荣,李钢强,“非营利性医院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91-93。

注释:

[1]贾西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王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教授

[2] [2000]16号

[3] 中发[1997]3号

正规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本文拟在整理农村现行的社会救助措施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体系进行总体性思考的初步框架。即重塑农村社会救助概念,建立发展型政策框架,实施全覆盖的农村贫困救济制度,突出能力扶助和公共服务——投资农村公共福利资产和社区组织,支持集体福利,整合各类资源,探讨社区扶助型的社会救助,为农村逐渐向现代化目标发展服务。

一、中国农村社会救助领域中的主要措施

在中国农村社会救助领域,现行的主要政策措施有五保供养、特困户救济、临时救济、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政策等。下面分述之。

1、五保供养制度

对农村“三无”人员实行五保供养,是我国农村长期实施的一项基本的社会政策。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制定了《农村灾荒救济粮款发放使用办法》,把无劳动能力,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定为一等救济户。1956年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对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社员,给予保吃、保穿、保烧,年幼的保证受到教育和年老的保证死后安葬,简称“五保”,享受五保的农户便统称“五保户”。1978年,在研究五保工作立法时,又把五保条件进一步修改成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形成了“三无人员”的完整概念。1994年,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民政部了《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正式通过法规的形式对五保供养的性质、对象、内容、形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敬老院的建设。五保供养的资源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来自村级集体经济,分田到户后部分来自五保户田亩的代耕收入,部分来自乡村的公共事业收费[3].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五保供养经费转变为政府开支。由各级财政在对乡、村的转移支付资金中提取。

目前,我国农村五保户供养对象共有255万人。其中,集中供养的者约69万人,分散供养者约有189万人。

2、特困户定期定量救济政策

如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政部锲而不舍地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起初的思考是普遍推行农村低保制度,并从1994年开始试点探索。但是几年试点下来,完全依靠地方政府的财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显然不可能,

在国情国力的限制下,需要调整政策,确定新的救助办法。2003年初,民政部通过对农村困难群体的调查研究[4],制定了对生活极度困难,自救能力很差的农村特困户的救济办法。主要做法是对不救不活的农村特困户发放《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实行定期定量救济。以农村救济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做法避免农村社会救济的随意性、临时性,切实保障好农村最困难的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3、临时救济措施

临时救济的主要对象是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和农村特困户救济标准,生活水平略高于特困户的一般贫困户,其生活水平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的边缘地带,一旦受到饥荒、疾病、意外伤害等影响,就很容易陷入贫困境地。这些人有劳动能力或生活来源,或有法定抚养人,但由于遭受到重大疾病等意外情况的困扰,也可能陷入到生活困境,对于这部分人,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目前采取了临时救济的方式。临时救济一般都采取不定期的多种多样的扶贫帮困措施,如年节来临时给予生活补助,或不定期地给予生活物品救助的方式等。救济经费一般由当地政府财政列支,辅之以社会互助的方式,如辽宁通过扶贫帮困手拉手结对子,建立扶贫超市等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临时救济的形式也是我国传统的扶危助困意识的最好体现。

4、灾害救助制度

灾害救助对象是突然遭受灾害侵袭的农户。早在1950年代初期,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了“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的救灾方针;到时期,又提出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1983年,救灾工作思路又充实为“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强调群众自救与国家救济相结合。90年代初,为探索救灾管理机制,民政部提出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理念。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出台《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明确救灾工作的四级响应规程。救灾资金每年由中央安排特大自然灾害补助费,地方予以配合投入的资金每年在20-40亿元左右,救济灾民的总数每年至少在5000万以上。保障灾民灾后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病能医,有房能住,仅每年恢复因灾倒塌的房屋就高达100-300万间。

5、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4年以来,为了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生活问题,民政部门进行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试点探索。目前,这一制度涉及全国27个省的2037个县、市、区,有6个省(市)建立了城乡一体的低保制度,被纳入对象的人数为407万人,但在各地极不平衡,有的县才几十个人,有名无实,有的县标准很低,每年仅有百元左右,还不能保障按时发放,有的地区低保制度已经出现了逐步萎缩的趋势。2003年4月,民政部要求中西部没有条件的地方不再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继续实行这一制度。北京、上海、天津和浙江、广东、江苏、辽宁决定继续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且尽快做到应保尽保;山东决定在本省东部地区农村继续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福建省则决定从2004年起在全省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且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农村低保资金4亿元,为这项制度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财政保障。

6、扶贫政策

我国从80年代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扶贫攻坚计划(简称八七扶贫计划)。起初只侧重生产性扶贫,忽视了其他方面,90年代后,扶贫政策调整为全方位的扶贫。扶贫即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生产自救能力与给予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的救济,两类政策是并行不悖还是扶贫替代救济,是有争论的。以造血为目标的扶贫政策显然有巨大效应,据统计,贫困人口从2.5亿人下降到现在的3000多万人就是证明。但是,扶贫不能替代救济政策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农村五保户和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鳏寡孤独、因灾害等造成家庭生活常年困难的特困人口,只能采取救济政策。

7、其他救政策

首先是农村医疗救助政策。自2003年始,在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亿元资金用于对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医疗救助支持,这项政策已经在一些地区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其次是教育救助政策。政府鼓励各类社会团体、基金会资助农村的贫困生。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公益筹款的教育救助项目都有不错的扶持效果。第三,一些地区如浙江、宁夏等地的政府致力于探索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对农村的救济工作做出了一些新的部署,虽然属于地方政策,不过,却代表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的政策取向。

以上各项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都发挥了各自的功用,但是由于各项政策出发点、目标、标准都有很大差别,并没有合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救助政策,各项制度在面对贫困这一课题时既有重叠交叉,也有覆盖不全,导致资源浪费,政策效果不明显,不应保而保,应保却未保的现象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整合政策,构筑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总体性框架。

二、现行农村社会救助领域的主要问题

1.传统五保制度不敷需要,救助资金严重不足,救助范围窄,水平低

面对农村的贫困问题,传统的农村五保救济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仍然以五保制度解决农村贫困救助问题,至少有三大矛盾:一是救济范围太窄。根据民政部2003年全国特困户的大规模调查,我国农村特困户人口已经高达2000余万人,而五保供养对象仅有255万人。二是救济经费不足。五保供养的资源来源在税费改革之前主要来自村社农民互助,而不是政府的公共财政,税费改革之后,尽管经费来源从村社转向财政,不过,鉴于人数统计和人均标准的等信息收集和传递等问题,财政拨款的总额已经不足,再加上五保拨款采取加入中央财政对乡村总体转移支付额打捆下拨,常常在执行中被各种名目所侵占,发到五保户手上就所剩无几[5].三是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出现矛盾。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是两种不同的五保户供养方式,区别在于五保对象进农村敬老院还是在家生活。由于集中供养的标准远高于分散供养——据江西调查[6],大约高出1-2倍,以至于按分散供养标准拨付的五保经费不合理地集中到敬老院中的五保户,分散供养的人均资金被摊薄。

2、救助对象难以对准最需救助人群,扶贫政策未摆脱“救富”倾向

近10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集中财力针对贫困地区开展的大规模扶贫项目,的确提高了贫困地区发展的潜力,使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有所降低,但在同时,这种针对地区的大规模帮扶政策也导致了一些问题,一是扶贫资金投入量很大,但是扶贫效率不高。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不对称,据统计,全国每年用于扶贫投资的总额高达200—300亿元,其中扶贫贷款占45%,中央及地方财政扶贫占41%,其他各种捐款及外资等占14%.1986年开始强调以开放性扶贫取代生活救济性扶贫后,很多扶贫计划着眼于建设项目,贫困户未能直接受惠,贫困人口的教育素质、民主法治能力等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二是扶贫项目由于惯性使然以及权力控制等因素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摆脱“救富”倾向,扶贫方面的大量投入未能有效地缓解农村贫困户的生活。一些建设投资项目由于设计上的原因或者在基层出现了政策走形,相应的资源仍掌握在小部分基层的相对强势团体中,难以真正用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困农民,部分情况下并没有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这使人们对扶贫工程在某些程度上存有疑问,甚至影响了政府形象,破坏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目前,政府尽管开始注重在全方位扶贫上下工夫,但是由于缺乏与救济性扶贫政策的整合,致使一方面,对农村扶贫的固定投入并没有带来解困目标的稳定实现,相反,又出现了贫困反弹的势头。另一方面,实施传统的给予性救济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同时采用现代扶贫救助这一积极的工作思路。

3、农村社会救济量大面广,资金严重不足,筹资方式混乱

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接受各种定期救济(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救济)的人数约有1160多万人,接受各种定期救济的农户(包括困难户、五保户等)约有632.7万户,农村中接受临时救济的有2009多万人次,而实际需要救助的人数还远不止此。目前,中央直接的投入仅有救灾补助资金,包括倒房重建、口粮救济、紧急转移安置以及衣被和治病补助在内的救灾资金预算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各种扶贫贷款、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以及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农村发展战略也把重点放在加大对农村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教育投入、卫生投入上。但是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申请到的扶贫资金并没有落实到预定的目标上,贫困家庭未能从扶贫贷款中得到好处。显然需要为了同一个目标的资源整合。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救济资金不足、来源有限,而救灾款相对资金充足、来源渠道通畅,因此,向上级多报灾情人数、争取更多的救灾款拨付,成为大部分地区筹措农村社会救济资金的主要方式。其实,救灾与扶贫常常可以统一起来。在灾情面前,没有任何储蓄的特困户、贫困户最需要救助。救灾资金既可以用于农村灾后的应急救助,也应该用于灾后较长一段时间的社会救济工作。但是,由于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救灾制度规定打酱油的钱不可以打醋,救灾的资金不能挪作它用。这导致争取救济资金的良好愿望与虚报受灾面积和人数的错误手段相结合。在错误手段下,良好的愿望被扭曲,利用每年的报灾时机任意套取救灾款补救济缺口的现象在各地时有发生,以筹措特困救济和临时救济资金为名的灾情报送甚至成了一些人大搞腐败、贪污救灾款的防空洞。这种现象正在悄悄地定型化,成为扭曲救灾政策的一种潜机制。

打破这种潜机制,需要研究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研究该体系中救灾政策与救济政策的相关性,找到整合这两项政策的方法。

4、救助政策冲突及重复覆盖状况的存在

如特困户与五保户政策之间存在覆盖现象。两种政策之间不同在于保障对象的甄别标准不同。特困户救济对象,是年收入低于627元以下的贫困农民。五保政策的对象标准没有收入界限,是依照无法定抚养人,无劳动能力和无生活来源这三个条件界定的。而在农村个体经济恢复之后,由于鳏寡者都分有土地,有生活来源,个体劳动也不像集体劳动那样可通过比较评估劳动能力的有无和大小,因此甄别五保户的后两个条件都被模糊化为鳏寡老人的年龄指标。即到了一定年龄就可视为丧失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一般来说,我国农村的鳏寡老人享受五保待遇的年龄被确定为男性60岁,女性55岁甚至50岁。

其次是保障水平的标准不同。特困户的保障目前由各地实行定期定量救济,救济水平只能保障最低生活。而1994年颁发的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十条规定:“五保供养的实际标准,不应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由于五保对象多是孤老残幼单独生活,各方面消费较高,所需要的供养费用较多。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五保对象的供养水平不应低于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二。在贫困地区和灾区也要切实保障五保户的基本生活。

第三是保障资源的来源不同。在农村集体经济时代,土地共有,五保户与特困户保障都由集体根据土地的收成采用一定的分配方式解决。农村经济改革实行分田到户以来,直至税费改革之前,五保户保障作为村社的社会传统采取了村民互助、人人缴费的方式,并且以政府文件的方式被固定下来,即乡村两级从公共提留和统筹金中解决五保供养费,而特困户的保障却没有村社来源,必须由政府出资保障。

以上的三个区别体现了两类不同的社会保障政策思路和政策目标。

特困户救济政策以收入水平划界,救济定时定量,已经覆盖全国,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除定量的标准制定方法尚未统一,救济经费还受到限制外,可以说已经具备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雏形,属于现代社会救助政策。

以年龄界限作为鳏寡老人享有某种社会保障待遇的标准,是一种典型的老人福利的传统政策。它以鳏寡老人这一特殊人群为目标,排斥非鳏寡老人,不到年龄不能享受;它追求相对较高的经济目标——根据条例规定五保老人的待遇要达到一般收入标准甚至中上标准。只是,由于实际操作中五保供养经费严重不足,导致福利政策变形,演成福利加救助的社会政策。不过,谁享受福利,谁得到救助,并非政策目标的设计而由机制扭曲所造成。

据广西民政厅有关干部调查和估计,目前有30%左右的农村五保户有劳动能力,15-17%的五保户既丧失劳动能力、又丧失生活能力,居于两类之间的,是丧失劳动能力、但没有丧失生活能力的五保户,估计占到53-55%.对于劳动能力处于高端、中端、低端的五保户统统采取同等标准、一律扶助的政策,自然会出现高端者获得中等或者中上生活水平,低端者连最低生活都难以维持,中端者可维持下等生活水平。并且,有的地方还出现“政策搭车”现象,把特困户、困难户等都挤到五保户中来,有的只因为是“双女户”也给予救助。尽管由于农村税费改革给五保供养制度带来较大的冲击,但相比于特困户救济制度,其政策更为宽松,资金相对充足,而作为不救不活的、生活更为贫困的特困户救济情况却相差很多。

5、农村社会的公共生活遭到破坏

公共生活是构成一个社区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人类发展史证明,生产力越不发达,公共生活对于维护社区安全的效用就越大。中国农村分田到户之后,尽管农民的个人收入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缺少了集体的保护,缺少了由集体支撑的公益资源和公共生活,农民被投入到巨大的不安全当中。许多农村公共设施如乡村小学、敬老院、乡镇卫生院等陈旧破败,村卫生室私人化,村社的互助传统受到忽视,人际关系恶化,这些都导致农村社区的社会公共生活并没有随收入的提高而改善,而是明显地下降了。农村社区的生存环境恶化,受损失最大者是贫困农民。

三、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的难点与分析

1、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定位的困难

首先,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不能仅仅满足于社会静态的生存需要,政策设定必须不断满足发展中的动态需求。但是,目前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固定性与社会变动性的背景发生矛盾,传统的分配型政策不适应发展中的农村社区的社会救助需求,为此,政策必须变化,要按照发展的特点对之分区分类,选择发展型政策来适应发展型的背景。其次,政策定位的困难在于要认清社会救助只是再分配手段还是同时兼有激励和促进发展的功能。我们认为,社会救助必须要适应再分配手段和最低生活保障双重功能。必须考虑到医疗、居住、教育等方面的救助需求,逐渐扩大救助项目的支出保障范围,结合社区投资和经济手段进行操作。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工业社会的产物,以保障市场体制下人的生存权和生活权为目的,以集体抵御风险、尽可能覆盖全社会的方式为手段,属于社会组织化程度很高的一种社会制度。而农业社会风险与工业社会完全不同,社会组织化程度很低,只能靠天吃饭,谈不上有组织地抵御社会风险。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完整地提出过农村社会保障的命题。

中国却必须提出这个命题。这是因为:在中国,农村人口占主要比重的格局将会维持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制度矛盾也不会在短时期内完全解决。在从农业社会向着工业社会过渡的长周期中,需要寻找一种力量,防止过渡现象的定型化,推动新形成的社会力量和各种组合关系持续不断地演进,而不是固定化和僵化。这种力量应该成为贯穿在中国各项社会政策之中的灵魂。换言之,促进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融合而不是分裂,促进城乡一体化而不是二元化,推动城乡利益分配的公平化而不是畸形化,这才是中国社会政策之魂。

以这个观点研究和设计中国农村的社会救助制度,既要明了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农业社会里分散经营的贫困农民而不是工业社会的贫民,懂得保障贫苦农民的利益就是维护工业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又要认识到对农民的社会救助不单纯出于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而是对后发者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力求尽快提升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2、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设计中的困难

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设计难题,在于如何以较高的制度效率保障农业社会在分散经营条件下的贫困农民的生活。这是因为:

第一,传统政策按人群而不是按功能划分,按功能划分要重建概念,重组制度。救济与扶贫结合是制度效率较高的工作思路。尽管理论逻辑很清晰,一遇到农业社会不可控制的自然条件的约束,实际的逻辑却很难清晰。农民虽然有土地作为生产资料,但是受自然条件、环境、气候、灾害等因素影响会导致年收成不稳定,特别是一部分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群众,由于缺乏基本的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条件,暂时的收入提升并不可能彻底摆脱贫困的命运。

第二,核准对象是实施任何救济的首要要件,但是,在农村,划定救助对象的难度很大,这给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不小的困难。由于农村资产积累和生活消费的特殊性,实际上很难用一个确定的基准线予以准确地度量,保障的水平很难确定。曾有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贫困识别方法,如运用参与式贫富排序方法识别农村低保对象[7],也有的根据有无劳动能力、收入以及遭受灾害等情况把贫困户按照程度分为相应的类别[8],还有的研究提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不能仅仅简单地包括食物和生计安全,还必须考虑到与之相关的居住、教育、社会服务等需求。社会救助的方面越广、范围越大,搭便车的机遇越多,划定救济对象的难度往往也越大。

第三,地区发展不平衡性与救助制度多样性如何有效整合的问题。农村土地承包以后,随着观念的变迁和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原有的集体保障功能削弱,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对于家庭服务等资源以及社会救助资源的运用也出现障碍,农村人力资源闲置,村委会、学校、卫生所、养老院等场所的社会化服务开发严重不足。农村社区的大量社会公共资源没有纳入社会救助的视野,致使社会救助措施往往停留于单纯的资金支持,无法与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资源达到有效整合。

3、两种现存的政策倾向

当前,有关社会救助的两种政策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第一,过分强调扶贫对解困的功效,将只适合一部分人的政策扩大到全体贫困人口,并以经济政策来替代社会政策。社会救助作为帮助农村社会中无力自助的弱势群体满足其基本生活状况的社会保障政策,无疑是政府制定城乡共同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扶贫生产对解困的功效,忽视社会政策的作用,甚至以经济政策替代社会政策,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第二,救灾救济等政策脱离能力扶助,单纯强调给予,从而使得救灾救济款物平均发放、随意发放等现象严重,甚至成为农村干部腐败的温床,同时,滋生了部分人群的依赖思想。

四、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出路

1、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目标和主要参量

政策目的:在分散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保障有地的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有效地遏制农业社会里农村社区内部和城乡之间生活差距加速扩大的趋势,真正核准救助对象,保持适度的救助水平,讲求资金投入效率,促进社会分配正义和发展正义。

政策方式:

政府对符合救助标准的贫困农民实行生活补贴制度,可在现有的特困户与困难户救济方式基础上加以完善。将五保户供养政策分解为特困五保老人定期定量补助政策与五保老人福利政策。

重建农村社区,对农村公共设施和社区自治组织进行规划、融资和排产,造就社区救助的公共资源和公共资产条件。

政策导向:

第一,用以支持集体付款的方式来救助个人,注重社区公共资产的积累。

第二,坚持倡导家庭保障,特别是家庭养老保障,在此基础上开展社区互助、形成社区共同意识、增进社区凝聚力。——稳定和开发社区的社会资本。

第三,强化对社区各类社会公共设施、医疗、教育服务等项目和公共空间的投资,积累社区的公共资产。——培育社区一定的自我保障能力。

第四,根据政策目标整合救灾救济、扶贫救助、贫困救济三类资源并进行重新配置。扶贫资金需要向着社区的医疗、教育、老人福利等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倾斜。其间也应包括以提供少量赠款的方式,帮助农民组织村社的医疗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等自治组织。——增强政府为发育和整合农村社会救助资源进行规划、融资和治理的能力。

当前农村不宜采取类似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方式,因为低保线统一性确定性强,而救助对象不确定性强,不容易对准救助目标。同时,对于农村社会救助对象来说,救助效率较高的不是资金,而是物资。社区救助的目标是解决本社区内部贫困居民的生活补助问题,以促进社区的和谐与发展。社会救助的资金来自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社区救助主要采取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方式。

2、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政策提供方式上由分配型走向发展型。

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执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培育一种解决眼下困难为了更好前进的发展机制。如前所述,在社会转型过渡的长周期中,需要寻找一种防止过渡现象定型化的生动的力量,它能推动正在形成的社会力量和各种组合关系持续不断地演进,而不是固定化和僵化。这种力量就是以保护与激励并举为特征的机制。如果说,以定时定量为特征的特困户与一般困难户的生活补贴制体现了保护的功能,那么,以救急为特征的救灾救助可能相对体现了推动农户尽快恢复生产的激励功能。两者的有机配置就是保护和激励双重功能的配置。搞好了可能作为一种弹性方式,有效地推动对贫困农户的能力补偿和能力建设。鉴于现行的五保供养政策难以核准救助对象,核定救助水平,将应予以激励的有劳动能力的鳏寡老人混同于必须保护的弱能与无能者,导致政策效率低下,因此,需要分解现行的五保户供养政策,对特困五保老人实行定期定量补助,对其他五保老人根据社区集体的意愿,通过社区公共设施实施救助或公共福利的方式予以照顾。

实施农村社区救助的前提,是社区的公共资源如医疗、教育、福利等公共设施得到较为充分发展,同时,建立社区自治组织,明确公共资源的社区产权,使公共资源资本化。社区救助就是合理地配置这些资源,提高社区内全体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生活素质。越是贫困地区,其实越需要加强能够促进公共生活的各项公共建设。因为这类建设给予贫困人口的社会利益最大,最能保护和激励贫困人口通过加强社会组织性和推进公共生活的方式获得与其他人平等的社会地位。

农村社区救助是一种集体决定的救助,也是一种救助对象的核准机制。如前所述,在集体生活中最容易判别每个人的能力,判断谁应该受助。集体的公共意志完全可能将无劳动能力者、弱劳动能力者区分出来,不仅社区予以保护,还可以为政府实施的社会救助核准对象。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包括五保户,在其具有劳动能力期间,社区可通过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施以援手,这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总之,激励有能者,保护弱能者,对能力不同的受助者区别对待,不采取不加分别的政策待遇,是实现社会救助政策效率的基本保证。

第二,政府资助从资金投入为主过渡到资产投入为主,形成村庄公共资产。

国家投入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投入的社会救助资源,包括救灾救助和贫困救助资源。另一类是通过投资社区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形成的社区公共资源。例如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小学、敬老院、五保村等的投资。扶贫资金中应该有一部分直接投入农村社区公共设施。

村社自有资源指的是家庭及其人际网络,村委会、党支部以及社区的各类自治组织,以及村委会办公场所、小学、公共电讯、卫生室、卫生站、卫生院、敬老院、老人村、戏台、公共仓库等设施。

两者并举的原则,是要求村社与政府机构同样作为农村社会救助的主体,履行村社的公共职能。譬如,运用村社中的一切可用资源,使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得到充分和有效的组合与发挥。要注意的是,这种社会救助与社区救助并行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需要逐步建立。建立初期,政府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既要培育村社的公共资源,鼓励村社形成自有资源和公共资产,又要发挥政府对整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进行规划、融资、安排、管理、监督等功能。为此,政府需要成立社会救助资源整合协调机构,推动相关的各类机构通力合作。

第三,从生活救济为主过渡到能力扶助为主。

目前,农村最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就是农产品的收入低于成本,种粮越多越亏损,农民无法依赖农业而生存。中国自古就强调安居乐业,那么,农民的“业”究竟在哪里,靠什么能够使农民得到生存的保障?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不仅囿于农业本身求乐“业”没有出路,就连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国际社会的传统道路也未必对中国有效。因此,中国需要尝试适合自己国情的农村现代化之路。这条道路的方向如前所述,是促进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融合而不是分裂,促进城乡一体化而不是二元化,推动城乡利益分配的公平化而不是畸形化。这三条可以作为衡量中国各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准星,当然,也是衡量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设计思路的准星。

为朝向这个方向,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承担着对后发者进行人力资本投入的一份责任。同时,为了扶助作为中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重要结构组成部分的社区救助,在重建社区公共设施,积累社区公共资产的进程中,政府和社会要对农村社区进行物质资本的投入。

人力资本和社会性的物质资本投入正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它同时也是农村走向现代化之路的基本保证。这些资本投入既是社会投入也是经济投入,它会改变农村社区决定社会生活的规则,会形成新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组合,这种力量也许会将农村社区的公共资产与农村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要求城市与农村进行资源交换的市场机制。由此,有可能走出一条发展新路。

3、政策体系设计——分区分类的结构化救助模型

一个有效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必须建立在对农村社会的不同分类和对农村社会中不同生活风险的分类的基础之上。我们根据农村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大致划分为a、b、c三种类型,这些类型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拥有不同的村社资源,居民面对不同的生活风险,可根据各自的需求和资源条件选择不同的社会救助类型,实施不同的优先事项。

上表展示的是一个思维模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农村地区资源不同、面临的风险不同,因此选择的社会救助模式也不同。

a类地区由于靠天吃饭,地区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好、风调雨顺的地区,农业收入虽然偏低但较为稳定,也存在走向富裕乃至小康生活的机会;但对大多数以半寒冷、半干旱气候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山区和高原地区来说,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依靠主业的风险很大,所以面临的生活风险也最大,一旦遭遇天灾人祸,甚至生存也存在问题,只能依靠经济再分配(救济)来支撑生活。这类地区还有一个特点,尽管社区人均公共资源程度较低,由于传统的社区人际关系未被完全破坏,社区的凝聚力相对较强,农民有迫切愿望组织起来改善生活,所以,给点阳光就灿烂。通过投资社区公共资产的方式整体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使贫困群体受惠,是实施社区救助的一条可探索之路。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在延安洛川旧县镇所做的农民医疗合作社及社区卫生服务的试点可证明此点。

对于b类地区,由于农业地位下降,朝向工商业发展多元产业,因此,工商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状态,工商业与土地的依存度决定了生活状况。这个地区的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就业保障的重要性逐渐超过土地保障。工业社会的风险日益突出。因此,这类地区的社会救助类型需要更多地朝向工业社会,政府实施的社会救助包括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以及医疗救助和教育援助需要规范化,同时,也要注意建设社区公共资产,发挥社区自行组织的救助作用。

c类地区由于失地,劳动人口的生活来源与城市趋同,风险也趋同。社会救助的类型应该与城市相同,即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特别注意的是,做好失地补偿工作,将士地补偿金与城市的社会保险相衔接。

至于a类地区是否不断地向b类地区演化、b类地区不断地c类地区演化,这是另一个问题,即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道路问题。不断演化论表现了对农村现代化只能走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预测和判断,分道扬镳论即a类地区可能走出相对独立的现代化之路则是另一种预测和判断。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可能视社区救助为落后模式,只有城市的规范化救助才是先进模式。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即本文的观点,认为人类在21世纪通过对20世纪的反思,完全可能重建自己的社会生活规则,寻找一种资源消耗较低、社会参与较高、整体性更强、更突出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在强化社区公共资产建设、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基础上形成的社区救助制度,未来甚至有可能比政府制定的社会救助制度更加长命。

4、具体建议

第一,收集和整理农村社区的基础数据,对农村社区按发展程度进行分类。

由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对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收入分配调节和社会共济上还需要有综合的考虑,把处于不同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同类型地区区分开来,使救助政策各有侧重[9].为此,可考虑收集和整理农村社区的基础数据并进行地区分类,检验是否可以划分为上述的a、b、c三类。此外,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社区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基础性数据的统计工作,包括有无劳动能力、病残情况、家庭及社会援助情况等等。

第二,整合资源统筹用于全覆盖的农村贫困救济制度目标。

我国目前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政出多门。中央财政直接的投入的有医疗救助资金、救灾补助资金、转移支付中的五保户供养资金;各级地方政府投入的有五保户供养资金、农村敬老院资金、特困户补助资金、农村低保资金、临时性救济资金,还有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投入的各种扶贫贷款。这些资金只有通过整体性的整合,才有可能减少浪费,发挥资金合理配置的效益。这就需要将各类资金按照其目的、用途、下拨程序、拨付方式等各项指标进行整理,而后逐项讨论整合的可能性。例如救灾资金与社会救助资金其实在执行中已经整合,但是极其不规范,需要研究规范化的方式和步骤。

第三,聘任专家进行社会救助政策评估,提高救助效率。

作为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的公平性尤为重要。社会救助政策的定位、采取的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和公正、公平,救助工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政府的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如何等等,都需要通过评估来评判和监管。中国正在进入社会政策时代,需要依靠政策出效益,把社会政策评估逐步纳入正规化的制度运行中,实属时代的需要。政府部门要聘任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进行社会政策评估,还可避免在政策制定和决策中的失误。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的公共资产和社会资本,推进公共服务、能力扶助和集体福利。

农村社区救助的关键是善于拓展农村的公共空间。它需要进行社区重建,重置社区公共资产。目前由于取消农业税和乡镇体制改革,致使乡镇出现了一些闲置的公共资产。还有一些村小学的校舍、乡镇的办公室、以及乡办企业由于并撤而房屋闲置,这些都可以作为政府通盘考虑加强农村社区公共资产建设的因素。合理利用现有资产要与发展新的农村社区资产相结合,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推进农村社区资产建设的进程。为做好这项工作,政府需要做出发展规划和提出具体政策的指导性方案。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当代中国的民政》,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北京

2.民政部《社会救济法》起草办公室,《社会救济立法资料汇编》,1998年6月

3.埃斯平-安德森著,郑秉文译,《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4

4.杨团著,《社区公共服务论析》,华夏出版社,2002年

5.默顿著,《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1999年

6.李强著,《中国扶贫之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7.贾应生,王宗礼著,《中国西北地区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

8.陈宗盛著,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马晓河主编,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10.杨刚著,农村养老资源的制度性建构——沿海两地三村养老保障制度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1.杨团、张时飞著,当前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困境与出路,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2.徐勇主编,《三农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3.唐钧,《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华夏出版社,2003

注释:

[1]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监测调查显示。

[2]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坚在日前召开的智力支边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向与会的派人士所介绍,贫困人口指的是人均年收入637元以下人口。

[3]1985年国务院规定,乡和村供养五保户的费用,“实行收取公共事业统筹的办法解决”。1994年《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明确提出,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五保供养的经费和实物,乡人民政府负责五保供养工作的实施。

[4]通过全国大规模的核查,认为农村特困户主要是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鳏寡孤独、因灾害等造成家庭生活常年困难的特困人口,大约有2000万人。引自王振耀:“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调整”。

[5]江西五保户调查显示,2002年,jh乡下拨ht村财政转移支付五保资金仅为400元,全村7名分散供养对象年人均只有57.1元,比该乡规定的年人均500元标准少442.9元。依此推算,仅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五保金部分供养现有分散五保对象,全村资金缺口大概在3100元左右。

[6]杨团、张时飞,江西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调研报告,载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调研报告汇编

[7]见中国社会政策网(www.social-policy.info)2002年7月张时飞的文章。

[8]如辽宁省西部的贫困地区北票市,把农村贫困户分为特困户,严困户,一般贫困户,重灾户等四个类别,其中,特困户约占总人口的0.4%-1,严困户约占1%-1.8%,一般困难户约占3%,重灾户约占3%.

上一篇:新高考政策范文 下一篇:书法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