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13:17:43

正规教师论文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指针,以适应我镇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需求为目标,遵循中小学教育规律,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健全和完善优秀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创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环境,逐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奖励对象

1、全镇中小学校

2、全镇中小学在职教师

3、全镇中小学生

三、评奖时间

每学年度评奖一次(定于每年教师节前夕)

四、奖励办法

(一) 学校奖

1、每年高考,完成区局下达的高考本科指标,奖励5万元;每超一名指标,追加奖励2万元。

2、每年中考,综合名次在区内比上一年每提升一位,给学校奖励5万元;中考综合名次在区内达第五、第六名,给学校追加奖励5万元;达第三、第四名,追加奖励10万元;达第一、第二名,追加奖励15万元。

3、中考学生成绩进入区前十名的,每出1名学生奖给学校2万元;位列区中考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则分别追加奖励5万、2万、1万元。

4、每年小学六年级考试,综合名次在区内比上一年每提升一位,给学校奖励5万元;小学六年级考试综合名次在区内达第五、第六名,给学校追加奖励3万元;达第三、第四名,追加奖励5万元;达第一、第二名,追加奖励10万元。

5、小学基础奖:初中中考学校奖金总额的60%作为追加给小学的基础奖。

6、中小学校在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创建、评比活动中获部级奖的,每项奖5万元;省级3万元,市级1万元,区级3000元。条线荣誉按上述对应奖项的50%给予奖励。

7、中小学校在课题研究中省级课题每结题一项奖学校1万元;市级课题结题一项奖8000元,区级课题结题一项奖5000元。

8、学校教师在应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教学)学会组织的各级各类评课选优活动中获得一等、二等、三等奖的,给予学校奖励:部级的每人次分别奖给学校3万元、2万元、1万元,省级的2万元、1万元、5000元,市级的1万元、5000元、3000元,区级的5000元、3000元、1000元。学校再按校内奖励条例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学校教师在应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教学)学会组织的各级各类基本功竞赛和各级论文论著评比中,获得一等、二等、三等奖的,以上述应奖项的50%给予学校奖励。学校再按校内奖励条例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学校教师的(须经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定的正规书刊或应的各级学会的核心刊物上发表,“增刊”“特刊”和无书号的交流性刊物不算),给予学校奖励:部级的每篇奖给学校5000元,省级的每篇奖给学校3000元,市级的每篇奖给学校1000元,区级的每篇奖给学校500元。学校再按校内奖励条例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9、学校学生在应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教学)学会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给予学校奖励,学校再按校内奖励条例对获奖教师或学生给予奖励:部级一、二、三等奖,每人次分别奖励3000元、2500元、2000元;省级一、二、三等奖,每人次分别奖励2000元、1500元、1000元;市级一、二、三等奖,每人次分别奖励1000元、800元、500元;区级一、二、三等奖,每人次分别奖励500元、300元、100元。

学生作品发表按上述第8条教师奖项的50%给予学校奖励。

(二) 教师奖

1、对于获得学科带头人称号的教师在本镇中小学任教期间每月给予特殊津贴:区级学科带头人每月150元,市级的每月200元,省级的每月300元,部级的每月500元。

2、对于被应的行政主管部门授予各项荣誉称号的学校教师给予奖励。对获得省级综合性荣誉的教师,奖励5000元;市级综合性荣誉的教师,奖励1000元;区级综合性荣誉的教师,奖励800元。对获得省级条线荣誉的教师,奖励1000元;市级条线荣誉的教师,奖励800元;区级条线荣誉的教师,奖励500元。

3、每学年末,初中区统测各年级各学科名列区前五名的备课组,对该组科任(班级均分不低于区平均的科任)人均分别给予1500元、1000元、800元、600元、500元的奖励。

高中市统测各年级各学科备课组,每超过一所区“四星级”学校,每位科任奖励1000元。(学校根据获奖备课组教师的教学成绩具体分配奖金给应的教师)

4、每年对小学期末考核列全镇年级前三名的学科,分别给予1500元、1000元、800元的奖励。

(三) 学生奖(限在本镇就读的学生)

1、对高考分数达到省控本科线并被正规高等院校录取为本科生的高考前三名和中考获得本镇前三名的学生给予奖励。第一名奖励5000元,第二名奖励3000元,第三名奖励2000元。

2、对高考、中考成绩名列区第一名的学生追加奖励5000元,第二、第三名各奖励3000元,第四、第五、第六名各奖励1000元。

3、以上奖金可以兼得。

五、说明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撰写论文应是笔者自己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探索教学中的研究活动,其目的就是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方法确实对教育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可实际上,在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教学任务重、升学竞争剧烈、人事制度改革、落聘下岗的压力等,他们就像一根始终绷紧的弦,早出晚归,超负荷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工作,为了能够评上职称,他们就想方设法,特别是一些急等着评职称的人急功近利,去搞科研撰写论文,为了能把自己撰写的论文(实际是文章)发表,不惜一切代价,丢了主业(教学),一心抓副业(撰写论文),因为有了论文就可以在评定职称中的分数遥遥领先。在某些中小学一篇省级论文就可以抵上参加10年工作所得的教龄分数。(教龄分数一年才0.5分)教学成绩高低却不要紧。这样为了论文而荒废了教学,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给职称评定的积极性、权威性和方向性大大的打了一个折扣,与职称评定的最初目的相背而驰。

一些发表的论文(实为文章),同行编书过程中互相抄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换汤不换药的现象比比皆是。大量的滥编滥写的实在数不胜数,首先是名目繁多的“增刊”、“专刊”等大肆敛财,而一些让人看不懂得的论文(文章)大都出现在这类刊物上,以这种论文来定严肃、认真要求履行相应职务能力的职称评定实在是令人担忧中国的教育事业。这样撰写论文的意义已远远降低了其本身的意义所在,一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可能是一个经验总结,一份扎实有效的教案,甚至是在工作中提炼概括出的一两句话,哪怕还远远达不到理论化水平,不够发表但很实际管用的发言。这些反而比那些大堂之雅的论文更朴实、更真实、更具有实践意义。

有论文才能评定职称的框框,使不少教师铤而走险,不惜花钱找人找关系,买他人文章发表,美其名曰:本人教育科研成果。只要有了这一篇正规级别论文署上自己的大名进行发表,那么自己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了。用这样的论文来评定职称,难怪有关人士大呼:“打假教育”。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一生四处讲学,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如果孔老先生生活在我们的这个时代,按评定职称的框框他可能连个中级职称也评不上,就别说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了。但是他的许多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至今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指导意义,许多名言名理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而那些教师发表用来评定职称的论文也只有他自己看过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是一位教师的综合素质,注重的是一个教师的师德,教学业务能力。论文虽然是表示能力的,但不一定要发表,有没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科研撰写论文的能力,并不能因为他没有就否认了他的实际业务工作能力。有的教师论文水平较高,但课教得很糟糕,学生不喜欢上他的课,这样的教师也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反之,有的教师课教得非常出色,但因为手懒或不善长写作,无,难道你就认为他不具备晋升职称的资格,进而否认他出色的教学成绩吗?

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服务行业,要靠教师高尚的情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钻研教材,身体力行的去影响学生。要讲论文写得好,大多数人也可能比不上大学里的专业教师,但任何一位家长送孩子上学,关注的是这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关注是这所学校里的教师是否热爱学生,是否有较强的课堂水平,不是看这所学校里的教师会写论文,写了多少论文。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一、在材料的整理上具体有以下一些问题:

1.无据材料。

材料的生命在于真实可信。说话有根有据是取信于他人的首要条件,教师的评审材料也是如此。因此,教师提供的实绩材料一定要有可信的旁证材料做佐证。如根据《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下称《评审条件》)第十九条“教学工作要求”第三点“教学成绩显著”中“现任职以来,开过校级以上的观摩课、示范课,并获得优秀等次”的,要求提供“教案、课堂教学评价表等原始材料”。再如,第二十一条“指导在职青年教师”中“任职以来,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过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被指导对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明显成绩。”要求“能提供反映指导在职青年教师过程的原始材料”。一些教师不能在这些方面提供原始材料的复印件,只是在材料上简单地写上“每学期都能开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方面只有青年教师写的“指导感言”,而缺少学校的“青蓝合同”等证明材料,这样就难于说明教师们的真实情况。

有些在《评审条件》中没有明确要求的,也必须把佐证材料或过程性材料补充进去。如:兼任辅导员、课外活动小组和运动队训练等工作的,需要有活动方案、计划、实效等材料佐证。在教学工作中,显著的教学成绩要有体现学生成绩的材料。

2.无效材料。

无据材料当然是无效材料,但在教师们提供的材料中,无效材料还包括教师们提供了大量的过时的或无关紧要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让评委眼花缭乱,也浪费了大量的纸张。职称评定要求提供的实绩材料大部分是要在“任现职以来”所取得的,如教育工作,应提供任现职以来在班主任或其他教育辅导工作方面的实绩材料,及相关的荣誉称号,教学工作方面要求提供任现职以来教师的教学成绩或学生的成绩。

无效材料,还包括“下级”不能证明“上级”。在教师上交的材料中,教师在上一级部门获得的荣誉或参与的活动,因原始材料的丢失而只开具学校的证明,这是很难说明问题的。

无效材料在教师提供的论文中尤为严重。论文评审中的教师,要求是在正规的刊物上发表,得到国家出版总局确认的,其主办单位或主管单位为教育主管部门、各大学、教育学会等;论文获奖要求是通过正规渠道评比的,如省教育厅、省教育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省教研室、教科所(教科院)等,“凡在各种增刊、内刊、专辑、论文集上发表的文章及复习资料、辅导材料、试题集等性质的出版物,均不作为申报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材料”。在教师的材料中广泛出现了类似什么“教育论坛”、“中华教育研究会”、“教育创新研究”等莫名其妙的杂志,或以某某杂志社、“教师培训学会”等举办的论文赛。教师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或参与此类评奖活动,花费了很多费用,但对自己的职称评定没有任何用处。希望广大教师不要再花这样的冤枉钱了。

无效材料增加的是材料的厚度,但没有提升材料的质量。职称评定工作,是依条例打分的,符合条例的材料才给分,与材料的厚与薄,纸张的多与少不成必然的正比关系。所以,教师们要仔细阅读《评审条件》,严格按照条例认真准备材料,材料做到既精要又准确。

3.无序材料。

材料除做到精要、准确以外,还要有序,以方便评委能迅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材料。虽然每个评委都是认真负责的,一本材料要反反复复地翻阅多次,生怕遗漏有价值的材料,但职称评审是一项十分紧张与繁重的工作,评委的精力不会永远旺盛,精神与视觉的疲软遇上无序的材料,出错的可能也是会有的。无序的材料表现在:材料整理没有秩序,分类不清;同一材料反复多次使用;材料标识不清,无法检索等等。

二、填报与整理职称材料的几点建议

1.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材料的填写一定要实事求是,且要依照职称评定的要求及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填写与整理。教师特别要注意《无锡市晋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一览表》的填写,因为这张表所涵盖的内容基本可以体现出评审者的基本情况,执行委员最终投标也主要是依据这张表来的。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有教师们在填写这张表时问题较大,在《任现职以来主要工作成就、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一栏中,有教师分类不清,用词过于“铺张”,不够实在,所含的有效信息不多。这栏的填写要求能简明扼要地把最能反映自己工作成就与业绩填上去,如师德、教育教学、教研能力、专业发展、学术成就等实绩表达清楚。“获奖情况”一栏,要填写上级主管部门授予的荣誉,自己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获奖情况等。在“论文论著”一栏,首先要填写获得最高档次的鉴定论文两篇,再填上自己在正规杂志上发表,及通过正规渠道评奖的论文。从评审的情况看,有教师填了些类似《中华教育与教学杂志》等非法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章,而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的却没有填入。

2.编排有序、方便检索

无效材料,不但会增加评委的劳动量,也有可能会降低自己的标准。教师的评审材料(主要是附件材料)在装订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排,前面要附上目录并编上页码,最后可以在每份材料的右下角空白处统一写上页码。这样装订的材料就清晰明了,也方便检索。材料的顺序一般为:①封面、目录;②专业资格、学历水平、业务进修等相关证明;③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材料;④教育教学科研的相关材料;⑤其他能反映工作实绩的有关材料等。

(具体编排顺序可以参照下文的附件。)

3.论文材料真实完整

提供的论文要求同时提供杂志的原件,如因其他原因不能提供原件者,所提供的复印件信息要完整,如有些教师只提供杂志的封面与正文复印件,我们就无法确认刊物的性质,有些教师提供的获奖证书上举办单位的章也模糊不清,影响了论文的评审。发表文章或参编大型书籍的复印件应包括杂志或书籍的封面、封底、版权页、目录及本人的文章或编写部分等内容。

三、关于职称评审工作的一些想法。

标准的客观性问题。职称评定是以一定的标准为准绳的,评委们是依照评分标准逐条给分的,从形式上讲评审工作可以工序流程化,“工序流程”可以让评审工作达到最大限度的公正客观。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有很大的弹性,教师的一些工作也很难被量化,教师成绩或荣誉的取得也有一些机遇性,一些老师特别是老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工作成绩没有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基于这些原因,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会体现出一些人文关怀,当然人文关怀是拒绝长官意志与人情关系的。

职称评审工作的导向性。职称评审工作会有一定的导向性,引导其他教师的发展方向。教师职称评定别鼓励班主任工作,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教学科研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也实行加分制,职称评定的天平会偏向一线教师及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个人专业发展,教学与科研等方面有显著的成绩。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师专业道德;专业伦理

在当今大力提倡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机会均等的背景下。专业道德的提出昭示着幼儿园教师在当代社会将面临更多的职责挑战。因为“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日这样不容置疑”,“他们要为培养一代新人的性格和精神作出贡献”。从保障儿童权利角度看,学龄前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弱,最需要法律保障与伦理关怀。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和专业发展中加强专业道德建设非常重要。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

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基础上。在专业领域内合理行使其专业权力以完成专业职责与使命的一整套伦理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对专业的道德信念与责任、对儿童及与其有关的教养者的伦理责任。它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所建立的伦理标准都有较为充足的专业和理论依据,充分考虑了教师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特点,实际,全面,具体,规范,要求适中”。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幼儿教育作为特殊的文化或精神活动,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是首要的、基础性的要求。如果缺乏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本质的认识,那么其专业道德就难以真正确立,伦理方面的审视就缺乏标准,因此,只有认清专业道德规范。才能保障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生活价值并确保他们正确行使专业权利。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的向度

幼儿园教师论文专业道德发展的向度包括教师对专业的责任与信念、对幼儿发展的责任和伦理道德态度两方面。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中。教师对专业的责任、信念是基础。专业责任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包括对教育专业的承诺、责任及对儿童的责任。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应担负的专业责任通过教育法规、教育政策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式予以规定,例如我国《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条、《教师法》第一章“总则”部分和第二章“权利和义务”部分规定了教师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相应的岗位职责和可以享受的权利等。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为例,其中包括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项要求,但这六项要求都在强调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具有职业化色彩,缺乏专业性特征,在教师专业标准方面还没有相关的准则。在教师对待学生的伦理道德问题上,也没有相关的、能够体现教师专业的法律法规依据,更多的是从传统道德的信念体系和职业道德角度看待问题。国外的一些相关文件则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全美教育协会。1975年制定的《美国教育协会教育专业伦理守则》不仅提出了教育的专业道德规范,也对教师履行专业职责提供了判断标准,它规定“教育者有无限接近最高大的标准的责任,教育者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保护学与教的自由和保证所有人在教育上的机会均等”……为了得到同事、学生、父母以及社会成员的信任和尊重,教育工作者应当追求并保持最高水平的专业操守,要履行对学生的承诺、对专业的承诺。在“对专业的承诺”中指出“基于深信教育专业服务品质直接影响国家人民的福祉,教育工作者应当全力提升专业水准、带动行使专业判断的风气、吸收值得信任的人投入教育生涯、防范不合格的专业实习”。这些规定,表明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确立了教师在专业工作过程中应坚持的道德职责标准,体现了教师道德的专业性。

与幼儿园教师对专业的责任相比,他们对幼儿的伦理道德与发展责任的意义与价值更为深远。鉴于我国目前没有针对幼儿教育专业责任和专业伦理守则之类的条文,笔者以美国为例对此进行分析。美国不仅具有整个教育行业的专业伦理守则,而且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于1990年针对8岁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专门制定了《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伦理守则》,该守则制定的初衷是“引导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的责任及行为,并为解决早期教育可能遇到的主要道德困境提供一般原则”。

该伦理守则分为幼儿、家庭、同事、社区与社会四个方面,并说明了这四方面的专业责任和专业关系。每个方面又包括守则的理念和原则两部分,具体阐述了幼教专业人员在该领域的主要责任,并指出幼儿园教师论文教育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以对几个方面核心价值的承诺为基础的:承认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独特而且重要的阶段,以幼儿发展的知识为基础和幼儿共处。尊重幼儿的尊严、价值和独特性,在以信任、尊重和关心为基础的关系中协助幼儿和成人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在“对儿童的道德责任”方面,规定教师对幼儿的道德责任理念包括六个方面:熟悉幼儿教育的知识基础。并通过继续教育和在职训练跟上时代的潮流:以幼儿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对每位幼儿的特殊了解作为实务的基础:认识及尊重每位幼儿的独特性及其潜力;承认(认知)幼儿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创造及维持可促进幼儿的社会、情绪、智力和身体发展的条件;支持特别需要参与与其能力一致的正规幼儿教育方案的儿童权利。

美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守则成功之处在于不仅确立和表达了专业道德规范,还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履行专业伦理责任的指标和判断标准,并把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责任、信念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在建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和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过程中借鉴。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路径

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是在完善教育法规、建构教育专业伦理体系、发展专业精神、走向专业伦理的过程中实现的。

首先。完善教育法规、建构幼儿教育专业伦理体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当前的状况看。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多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待的,或者说是基于对教师职业崇高性的认识而对教师人格的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幼儿园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在对教师的期待与评价上,存在过分突出教师的道德标准、忽略教师专业标准的现象。支持教师职业感的是“园丁”“春蚕”之类强调辛劳和奉献的道德准则,而非真正的专业标准。这是一种理想的期待,而无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基础。上述提及的美国的两部守则。所规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职责都是基于法律和专业的视角,以充分考虑幼儿园教师论文工作专业特点为基础的,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各种行为规则都被定位在法律框架之内。如守则中关于教师与儿童、家长,教师与同事等伦理道德关系的处理准则。就是由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派生出来的。这种在法律和教育行业理论守则指导下的教育活动显然是一种专业道德活动。而不仅是一种职业活动。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始终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从最初的一般性德行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义的专业伦理规范。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笔者认为,我们也应结合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建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规范。使幼儿教育专业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违背教育伦理道德不仅涉及道德问题,更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意义上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其次,发展专业精神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水准的途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实质上是一种“角色”伦理。即按照社会赋予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角色和教师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的主要职责来确定其基本的伦理规范。体现为一种专业精神。“教师的角色化是一个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的存在。它凝聚着教师对自身使命的某种敬畏。敬畏必然表现为道义、良知和职责。事实上它通过教师角色的‘耻感’来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自律,体现为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所以,幼儿园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应包括让其对自己的角色和专业使命形成一种敬畏的精神,敬畏不是迫使自己服从权威、承担责任,而是一种人性的内在要求,是尊重本专业的基础与实践的动力。发展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精神,需要规范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按照要求选聘教师。真正强调专业伦理(而非一般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将专业知识纳入专业伦理的视野之内,将比单纯地呼唤伦理道德更能发展出独特的专业伦理学术建制。

再次,走向专业伦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建设目标。专业道德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一方面。专业道德更强调专业性与主体性,专业性实质上是指某一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因为一种职业的专业化提升如果没有专业道德规范及其提升。如果不能赢得社会对其的高度信任和尊重。那么该职业在社会生活中很难取得相当的专业地位。也就是说。一种专业之所以成为“专业”,除了专业人员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外,公众对于该专业人员的道德也能够抱有很高的信任与期待。幼儿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与专业无缘,幼儿园教9币的专业性难以得到社会承认,他们常常被定位为“保姆”“孩子王”的角色。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其专业道德发展由强调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幼教人员服务的对象是幼儿,幼儿对于本身所受到的不当对待很少知觉,也无力改变,专业伦理可以督促幼教人员避免做出对成人有益但对幼儿不利的事情。

正如IBSTPI教师道德规范所指出的:教师应该思考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问题——“我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以便为特定受众有效提供特定内容,以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教师能力体系中的知识内容领域有问题,学习者很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不是分割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甚至可以说其专业道德的建立依赖于专业知识。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特性理解程度的不断提高,目前幼儿园教师论文道德发展的非专业状况必然会得到改变。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研究成果及已经建立起来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形式来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之路已经铺开。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4.

[2][8]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U].教育研究,2005,(1):48—51,49.

[3]LYNDAFIELSTEIN,PATRICIA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39.

[4]黎琼锋。从规约到自律: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A):36.

[5][6]冯晓霞。幼儿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58—159,159—160.

[7]程晓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8—01—23.

[9]樊浩,等。教育伦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61.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围绕“保平安、重养成、抓质量、师生同成长”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办学宗旨。围绕全区“夯实发展基础、聚合资源优势、坚持精细管理、打造教育强区”的教育发展思路,坚持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以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为着眼点、以有效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研究创新,提高教学效率为生长点,全面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指导。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造就和形成一支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以求实的精神,务实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具体目标

1、抓好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加强课题的研究工作和课题的管理工作。

2、构建学校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体系,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形成我校校本教研特色。

3、强化教师科研意识,使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力争走在全区前列。

5、进一步实现教育科研的规范性管理,重视已有科研成果的巩固、推广和发展。

6、以重点课题的研究带动科研工作的开展,确保各项实验研究达到预期目标。

7、培养出一支政治方向明确、业务素质较高的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参与研究,学以致用。

1、将教研、科研、教师教育三个方面整合起来,以省、市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教研组活动为基础,以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为目的,校本培训继续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进行。

2、强调以自学为主,立足于自省自察。本学期除了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学习外,积极提倡教师自学,做不同层次的读书交流,强调自学后的反思。

3、立足学以致用,让教育科研的意识在行动中得到体现。同时指导全校教师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成果运用于教学中,解决教学中实际的问题,并在实践中检验完善。

(二)加强立项课题的过程性管理、指导,确保实验达到预期目标。

1、召开各课题成员研究会,组织学习并修改方案,讨论阶段性研究计划,以及相关的子课题,要求计划有实效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研究,切忌走过场。学校行政将加强指导和督促,听取意见,协助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适时聘请专家、领导指导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使课题研究有序、正规进行。

(三)把教育科研工作与师训工作结合,强化参与科研的意识。

1、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使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深入人心,并自觉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

2、在各类课题实验过程中,采取集中自学、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形式,强调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

(四)把教育科研工作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认真实施课程改革计划,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

1、严格执行新的课程标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进一步做好新课改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评价工作,积极探索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手段。

(五)抓好科研常规工作,重视已有课题成果的实验和研究。

1、重视常规科研工作的管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类工作。

2、重视已有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及时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

(六)制定并认真落实课题研究的制度,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高效的进行。

1、加强对课题的指导,深入课堂、年级组和教研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协调有关问题的解决。

2、召开课题学术研讨会,征求各方面的建议,集思广益。

3、组织实验课题汇报会,展示实验阶段性成果。

4、认真组织阶段性验收,并及时总结。

5、注重课题研究过程中各类资料的积累工作。

6、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课题的实施由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组长要制定好课题实施计划,指导课题小组的成员展开研究工作,及时收集课题资料。有困难及时向学校科研室报告。

(七)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科研网络,推进课程改革。

“人才出课题,课题出人才”。本学期将在原有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紧扣我校的课题的研究,让大部分教师参与科研,使教师明确教学科研对个人成材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以校长室、教科室为主导,教研组为中介和桥梁,课题组为主体的三级教科研网络,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有目的、有计划的、有重点地开展教科研工作,把教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八)教育科研的常规工作:

1、搞好教育、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规范科研管理,建立章程制度。

2、加强学校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使老师们掌握科研课题的选题、立项,具体实施的操作方法。

3、重视教师科研论文的撰写及评选工作。继续做好教师各类科研文章的阅读、指导、修改工作,加强向外推出的力度。举办教师论文和教案的评优工作。

4、重视教师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的撰写及评选工作,促进学校校本教研深入开展,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剖析,培养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四、逐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并通过学校教育科研计划。

2、制定并通过省课题的学期计划。

3、组织全校教师参加以“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

4、做好省学会论文的征集工作

5、做好“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工作。

十月份:

1、做好市论文的征集工作

2、组织全校教师参加以“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有效课堂” 为主题的教研组研讨活动。

3、组织教师参加科研培训。

十一月份:

1、组织学校课题中期阶段成果汇报会。

2、针对“落实成长记录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

3、结合“家长开放日”进行家长评价的落实。

十二月份:

1、复习研讨课展示.

2、开展优秀教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3、教师教科研学习笔记和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的展示、交流。

一月份

1、整理一学期学校教育科研有关档案。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6篇

笔者从事一线教育工作32年,从一名代课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深感教师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自身成长与学生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近年来,笔者应邀到省内外讲座80多次,无论是讲师德自育还是讲业务自进,核心的理念就是教师价值观的坚守与重构。本文拟结合自身实践与理性思考,就凸显“修炼中发展”的教师价值观建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教师价值观构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教育整体规模的扩张,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给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教师价值观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

1.从教师入职状况与专业背景角度看,“好歹找到一份工作”的观念遮蔽了教师“热爱”的价值追求,需要教师作“补课性”修炼。

笔者曾担任本市、杭州某区等教师招聘评委,每年又参与本校与本市新教师培训,当问及“你为什么选择做教师”时,有不少应聘者或新教师坦言:“就业压力太大,工作不好找。”“做教师待遇虽然不是很高,但还是工作比较稳定。”“好歹有一个工作,解除了父母的担忧。”在平常教师的闲谈中,也有教师说到:“没有考取公务员,没有考取事业编制的,只好来当教师了。”“读了十多年书,从来没有想到要做教师,最后这样,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从实际情况看,真正因为喜欢教师这一职业而选择做教师的并没有占大多数。同时,从新教师的专业构成看,近年有大量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做了教师,他们没有接受过师范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正规的学习,更没有接受过师范里有关终身从教等职业理想的教育,大多还没有在中小学实习的经历,对从事教师职业“没有感觉”,对教师职业的付出与投入没有必要的思想准备。

还有,虽然以往即使在师范生包分配的时代从事教师职业也可能有无奈之处,不少教师也是“先恋爱后结婚”,但从近年情况看,有的教师身在学校,与教育“结婚”了,但还是想走,并不想“恋爱”。

从这些情况看,要使一位教师热爱教育,就需要作“补课性”的修炼,当然不只是补一些专业知识。

2.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角度看,“方向性迷失”的状况遮蔽了教师“奉献”的价值自律,需要教师作“治躁性”修炼。

现代社会行业分工日益细密,不同行业的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容易使人产生各方面的攀比心理;加上时代的开放步伐加快,社会流动性不断扩大,一些对自己从事职业感觉不很理想的人,往往感觉心神不定,甚至迷茫困惑,有一种“找不着北”的感觉。

影响到教师队伍中来,不少教师对学校相对清苦、相对封闭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显得不满意,容易产生一种功利、浮躁的心理。有的教师一心想着通过考公务员等途径跳槽;有的教师感觉自己的收入与付出不相称而情绪波动;甚至有的教师也总想着能够通过投资、家教等来获得一些做教师的“补偿”。

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有的教师奉献意识薄弱,除了上课以外,学校安排的学习、监考、家访等工作,都感觉是额外的事,甚至做什么都似乎要谈条件谈报酬。静不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不能认真批改作业与辅导。一部分教师缺少了以往优秀教师自学投入的动力和热情。

3.从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要求角度看,“被动适应”的姿态遮蔽了教师“责任”的价值自砺,需要教师作“突破性”修炼。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顺应着社会与时展的需要,凸显学生主体的发展,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部门也通过多种形式对一线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

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到学校的日常课堂中,就不难发现好多老师依然故我,对新课程适应得有点可怜,很勉强。关键的是没有继续学习、不断探索的动力。如果这些现象发生在一些老年教师身上似乎还可以理解一些,最大的问题是许多年轻教师更不愿学习思考;加上绝大部分年轻教师本身是应试教学的产物,只会做题,不会学习与思考,上的课比老教师还要“老”。不少老师只顾“我的课上完了”,却很少从真正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淡薄。

4.从实绩考核与评价机制的角度看,“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的偏向遮蔽了教师“育人”的价值自觉,需要教师作“超越性”修炼。

当下教师考核与评价,存在着注重教师所任班级学生考试分数的偏向。学生考试分数与教师评优、晋级、经济利益挂钩,对于激发教师积极性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不无积极意义,问题是,如果把教师工作局限于抓考试分数,就有大问题了。

教书育人,应是教师的核心价值追求,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全部。退一步说,就算抓好考试成绩,如果没鲜明的育人意识,教师眼前看不到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人,只是功利地通过加班加点来抓分数,就是抓分数也不会有很大的起色。教师只有修炼自我成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才能超越自我,才能高屋建瓴,日常教学包括抓考试成绩才会游刃有余。

二、“在修炼中发展”的几个抓手

基于上面的分析与思考,笔者以为,在教书育人的宏观价值框架下,一线教师的价值观重建,需要凸显“修炼中发展”的理念,在修炼中培育浓厚的职业情感,在修炼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修炼中增强自己的实践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不断提高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在修炼中不断发展,才能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修炼中发展,其路径是多样的,下面结合笔者的自身体验,谈几个主要的抓手。

1.给自己至少找两三位适合自己学习的精神导师。只有不断丰厚自己的人生底蕴,才不致在价值冲突中成为迷途羔羊。

人的发展内在强劲、持续的精神动力,精神的修炼需要榜样的力量,需要适合自己的人生引路人。这样的榜样或引路人,可以是你身边的某一个普通朋友,也可以是你从未谋面的精神偶像。

经常想起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作的乡下教学点,一共才六个班级,晚上只有我一人在学校。没有电话,没有电视,只有与书相伴。有幸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从书中认识了于漪和魏书生两位人生导师。魏书生为了做教师写了100多份申请的执着、做了教师以后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影响了我。到现在,包括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如我一直让学生写“每日思考”,都源于对魏书生教师的模仿。于漪老师一生从教的坚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坚定了我终身从教之心。后来,还遇到过不少我教师生涯中的一些“重要他人”。

而当第一次读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便认定这一生永远离不开他了。史铁生外在的坚忍与内心的丰富,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常思一二”则会让我们更加珍惜。想想史铁生,我们做教师的再苦再累,都是不值一提的——这其实远没有理解史铁生之于我们精神修炼的意义,教师缺少的是史铁生那样的精神内省,这种精神内省便是修炼,借此,我们才能变得丰富,才能实现超越。

2.每天留出至少一刻钟静心阅读“磨脑子”的书。只有这样持之以恒的阅读,只有这样有点“艰难”的阅读,才能不断拓展自我,修正价值取向。

曾听一位家长介绍其孩子的“运气”:平常在学校考试没有得过第一名,但在高考中获得了省文科第二名。之所以有这样的“运气”可能与这样的“投入”有关: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做作业,而是阅读家长从单位带回来的各种报纸。阅读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哲人说,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可教。但在现实中,教师除了看点教学参考书以外几乎不看书不看报的不在少数。这固然与教师日常教学担子重、事务多有关,但要真正获得发展,离不开读书。

梁启超说过,有书呆子,然后有学问也。教师读书要特别强调不同于一般社会人工作之余的消遣性阅读,应该读一些自己读起来有点“吃力”,甚至有点“不喜欢”的书,这样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研究空间,真正获得教学的自由境界。

读一些磨脑子的书,往往比听一些书家的讲座有益处。在新课程培训过程中,不少专家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人觉得西方的教育是优于我国的,西方的教育都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而如果你自己肯读一些原著,就会发现,即使是西方的教育理念也并没有这样强调。如罗伯特·斯蒂文(美国)的《教育心理学》中提到:“通常情况下,直接教给学生技能或信息,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更有效。”可见,读这样的书,可以使我们获得新知,增强自信。

3.每学期至少精心打造一两堂“拿得出”的课。只有精心打造,只有“拿得出”,才能扎实地提升自己的学科教学水平,坚定教学信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课堂。虽然教师每天都在上课,但并不见得每一位老师都能上出几堂“拿得出”的课,甚至有的老师的课一年不如一年,没有一点发展的势头。

笔者所说的“拿得出”的课,主要是指学生、同行和专家大致认可的课。只有学生认可你的课,你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而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同行和专家的认可则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激发后续努力的动力。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一位老师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其工作热情、其对自身的要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操作的革新也往往因为这一关键性事件而改变。

课堂的打造其实也不难。肯投入时间,反复细读教材、研究学情,尽可能多地占有优秀教师的相关解读与案例,愿与同事精诚合作,反复磨课,敢于挑战自我,这样便可打造出理想的课来。

4.时刻从学生终身发展视角倾心追求“亮得出”的成绩。只有对学生终身发展关系密切的成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

诚然,有教育必有考试,有考试难免谈分数、谈应试。如果你爱教育,爱学生,就不能不关心学生升学成绩——这对学生的一生来说也是非常现实非常关键的事。问题是,教师的价值,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而言还对社会贡献而言,应该体现在“育人”的境界上。教师的努力在“育人”的价值背景下,才能有效地研究教学,包括研究高考。教师自身就要自觉在修炼中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包括提升学生考试分数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能力上难以突破的现象,笔者曾作过连续多年的悉心探索。①收集近十年高考用过的现代文100篇;②先裸读,试命题并拟答案,对照真题揣摩比较;③每篇写2000字左右的细读,编《美文赏读》;④从中选择典型材料让学生训练,明方向、悟方法。这样的研究与探索提升了自我,从打造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进行有效训练,节省了学生训练时间又提高了实效。在2009年新课程改革第一年高考中,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在进校时是第二、三层次的,高考语文平均分超过了本地一流生源学校实验班的学生。

5.时常“站在地上”写一些“有分量”的论文。论文就是日常教学下的蛋,只有养成细察深思的习惯,才能不断发现、不断解决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

笔者近十年来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40多篇,出版教学专著3部,其中《语文教学的突围与超越》获得地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这些论文或专著的撰写,并不是因为作为语文教师的文字功底,而是因为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养成了对现实问题细察深思的良好习惯。

笔者以为,教师的论文应该是“日常教学下的蛋”,日常教学有所感、有所思,反思与整理便是论文;教师论文应该是“孵化后续教学的蛋”,论文写作既是对“我是这样做的”之反思,更是“我还可以怎样做的”前瞻性探索,写作过程中必然有新的发现,对后续教学具有现实的创新意义。

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写成了论文《写学教育: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路径》一文,发表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这篇论文的写作,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教学上的创新举措。在初中教学中引导学生写“每日200字”,在高中教学中引导学生写“每日思考”,通过写作,使自己的经验积累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写”提升为一种优化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路径,这对此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6.永远把“师生关系”作为“我自己”的课题。这是关系到师生终身幸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分析和解决一切教育教学问题的必然视角。

教育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是常识。但具体到日常教学之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明白并有意识地进行思量与探索的。

教师一厢情愿地“为了学生好”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开学第一天为了了解暑假里学生上网吧的情况而让去过网吧的同学举手,结果使得没有举手的两位同学显得“孤立”与尴尬。而当看到这么多学生上网吧后,老师拉下脸来说:“现在高三了,要为自己的前途负责,不能上网,不能打球,就是父母死了也不要去想!”教师这样“为学生的前途着想”,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而“好的关系”之“好”也并不是简单地与“坏”相对的概念,它是极其复杂的、具体到每一个细节的、许多时候只有具体的教师具体的学生自己才能感觉到的一种状态。

师生关系怎一个“好”字了得,往往存在一堆堆的细节之中。有一位女生到办公室问一位年级组长:“刚才上体育课时有的同学向体育老师请‘例假’,老师,什么是‘例假’?”年级组长非常自然地把《现代汉语词曲》递过去说:“你自己查查看。”女生接过词典,翻到解释,看完后对年级组长说:“我明白了,谢谢老师!”然后走出办公室。这位年级组长非常智慧,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可能使师生的这次交往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就是说“你自己查查看”这句话时“你自己”三字的强调,也极有可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7篇

说来可笑,我初次写作投稿,便有了一次几乎可以说是“被骗”的经历。十几年前,刚参加工作不久,满怀激情的我在教学中有所感悟,便写了下来,刚好看到一家省级语文教育权威杂志上刊登的一则征稿启事,便将这第一篇论文寄了出去。时间不长,编委会就来信,说我的论文已获得全国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并经过编辑润色马上可以发表,但必须资助版面费、审稿费等各项费用400元,或者助销价值800元的各类教辅资料。接到获奖通知,真是有点喜出望外。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农村中学的普通教师来说,论文获得全国性奖项,谈何容易。于是,毫不犹豫地将钱汇了出去。后来这篇论文被选编在一个论文集里。捧着这本厚厚的论文集,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着实沾沾自喜了好长一段时日。直到后来,因为评定职称,才知道自己受了骗——凡在增刊、特刊、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不能作为职称评审的科研依据,只有在有正式刊号的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才有效。多数正规的期刊非但不要作者资助版面费,且发表后还有稿费。400元的版面费现在也许并不稀罕,但对于我当时那点微薄的教师工资来说,这段记忆让我平添些许心酸和无奈。

但这次“被骗”的经历虽然让我吸取了教训,却也更加促使我却也萌发了科研的意识,养成了经常看书学习、勤于练笔的习惯。最初一段日子,练笔甚多,可惜发表、获奖的却很少,石沉大海或退稿成了寻常之事。有一次《语文教学之友》的主编戚万君老师亲自给我来信说:“希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欢迎你继续赐稿!”这时我才恍然所悟,原来是文章的理论深度不够,阐述的观点缺乏理论依据,而没有理论支撑的文章是零散琐碎、行之不远的。没有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无异于盲人摸象、瞎子过河。于是从1994年开始,我便开始注重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以及期刊报纸的阅读。毫不夸张地说,在刚工作的10多年间,工作之余,我几乎读遍了当时学校和个人订阅的二十多种教育与教学类杂志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每一篇文章。特别是较为系统地阅读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这三位老语文教育家的理论著作。许多内容至今还记忆犹新:叶老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吕老的“语文课的少慢差费”以及张老的“语文教学科学化”等等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教育思想都一直在潜移默化之中指导着我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平时只要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我更是从不放弃。曾经多次聆听过顾明远、于漪、钱梦龙、张定远、顾黄初、朱永新、魏书生、李镇西、何永康、吴锦、成尚荣等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也曾多次利用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当面向专家们请教或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学习探讨。在长期的交流投稿中,我和全国10多家中文核心期刊或省级以上语文专业期刊的编辑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在书写中捕捉点滴感悟,在阅读中逐渐抵达思考的深度,在交流中碰撞出火光,那些日子里全心全意的付出,让我在自己的一方教育园地上收获了葱茏和芬芳。凭着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仅在2010年这一年内我陆续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名作欣赏》《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省级以上专业期刊20多篇。

激情燃烧的岁月

难以忘记的是2010年6月高考期间。高考第一天语文考试结束后,我应一家地级报社之约请,针对江苏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写了一篇作文点评的文章,发表在6月8日的地级晚报上。毕竟高考联系着千家万户,对试题的评价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发表的当晚,来自苏北县城的一位退休职工看到我的文章后,深受启发,欣然提笔给我写信一封。内容摘录如下:“我今年已年届78岁高龄,又逢我省高考,我虽老眼昏花,但文趣未减。今日拜读了您今年对高考作文的评点文章,收获颇多。时至晚饭过后,我的情趣高涨,因而操笔试作,用时156分钟完成今年高考作文写作。尊敬的老师,我们从未谋面。今日,很不好意思,将我的试笔之作寄上,恳请在百忙之中,为我烦神评阅,给以评点,并予以回复,使我这个爱好语文的夕阳学员,能得喜悦,以颐天年!”我不知道是怀着怎样的激动心情读完这封信的。与其说是激动,倒不如说是感动!这位素昧平生的老先生着实让我无比动容。78岁高龄,老眼昏花,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夜晚,用时156分钟,写成了一篇还算作上乘的高考作文。是什么在促使着这位老人作出如此惊人之举!我想是一种炽热的精神,一种对语文的坚守,一种对语文发自内心的热爱使然。这种对语文的执着精神,着实让我敬佩、震颤,并且愿意躬身学习!其实,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在投身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应以满腔激情全身心投入,那样定能收获累累硕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自己才能有意识地主动去做好事情。在教育科研上有了初步的收获之后,便有了一种渴望、一种激情,还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科研意识。刚从大学毕业时,我当时的美学老师亲笔给我写下了这样的毕业赠言:“做教师,就要做个好教师!愿青春的活力永远陪伴着你,让母校的温馨永远激励着你!”这语重心长、鼓舞人心的话语令我终生难忘!毕业后,年仅20岁的我,被分配到县内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任教高中语文。年龄比我的学生大不了几岁,活脱脱是个孩子王。农村的生活、工作条件很差,每月的工资水平很低,但精神世界的富有,可以掩盖物质生活的贫乏。每天上班时可以与充满稚气与淳朴品质的农家子弟朝夕相处,下班后可以与三五同事漫步充满青草与麦香气息的田间小道。这是何等诗意的生活!我深深地依恋着这片纯洁而美丽的校园,热爱着这个平凡而神圣的职业。我也清楚地知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是既会教书又能育人,像于漪、魏书生、李镇西这些教育名家大多是从做好班主任开始的。正是本着这样的信念,我刚毕业那两三年,做班主任工作热情高涨,激情似火,但经验不足,班级管理往往事倍功半、事与愿违。于是我便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较为系统地阅读了班主任管理方面的理论书籍。先后拜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等等。这些教育理论著作给我的教育与启发很大。于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运用学到的教育理论,果然效果良好。工作20年,做了15年的班主任,即使是先后在两所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担任学校中层干部的10多年间,尽管学校兼职工作较多,平时事务冗忙,我也不忍割舍我的班主任情结。甚至还一度进行了一个人同时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的教改实验,且效果很好。班主任工作很苦很累,但因为它是高尚的职业,是育人的事业,是心灵的工程师,所以也是其乐无穷。2007年教师节,学生来信说:“听您三年的教诲,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回忆您熟悉的背影,就是我们最大的寄托和鼓励!”15年的班主任工作,我犹如辛勤的农人,甘苦自知,那汗水里溢满了谷穗的芳香:1995年4月,我工作没几年,就作为唯一的一名来自农村中学的班主任代表,在全市中学班主任工作培训班上作班主任经验介绍。1996年5月,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研讨会上,我组织开设的《把忠心献给祖国》主题班会,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1997年教师节,我被评为大市首届中学优秀班主任。从2000年起,所任班级两次被江苏省教委、共青团省江苏委联合表彰为先进班集体。先后有10多篇德育、管理方面的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做个明白人

美国耶鲁大学曾经对学生进行过一次跨度2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目标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引导和动力保障作用,不可不重视。其实,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也必须要有明确而具体的发展目标,要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事教育科研,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有清晰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指向,要做一个明白人,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是在为一个怎样的目标努力着,而不是人云亦云,糊里糊涂地跟着别人的路子走。2000年开始,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原国家教委将研究性学习列入新的课程标准,于是研究性学习一度成了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之下,我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自己思考、研究、实践的目标,并与同事一起申报了《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研究》的省级课题。尽管这一课题最后没有被批准立项,但在有效而专注的尝试中,我们也收获甚多。我曾多次在省、市、县、校等各级研究性学习探讨会上交流发言,并多次获奖。近二十年来,国内外一些教育专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问题解决”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以课改的先进理念,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省清江中学于2006年12月申报了“十一五”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我作为该课题组的核心成员,积极投身该课题的实践研究。根据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围绕“问题解决”,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解决”模式。特别是在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了扎实有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在以往的研究中,“问题解决”在数、理、化、生等诸多理工类学科教育研究领域往往受到普遍的重视,而在语文、外语等人文社科类学科中往往处于受冷落、被忽视的地位。我们通过实践研究证明,“问题解决”在人文社科类学科中同样适用。

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我深深地认识到,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有着清晰的研究思路,并能够紧紧围绕课题既定的研究重点开展研究,才少走了很多弯路,才能在这条寂寞的路上更加执着、专注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用爱心书写最美的教育诗篇

平时,一提到教育科研,大家总会想到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并且常把二者等同起来,认为教科研就是做课题、写论文。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做课题写论文固然重要,但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应该是分析、研究、思考、总结的过程。其实只要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就可以揭开教育科研神秘的面纱,就会发现教育科研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它是无处不在的。它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可以说有教育教学实践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教育科研滋生的土壤。

河北省衡水中学的一位班主任向校长李金池诉苦要求开除一名调皮学生时,李校长叫这位班主任把这名后进学生的教育转化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这个年轻的老师这样去做了,果然收获很大。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喜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事事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更重要的是在很多的考试中,他们会拿到好的成绩为班级、为老师增光添彩。我们对这类学生格外恩宠,宽容有加,他们就像夏天的花草,在老师的呵护下长得愈加茂盛。而很多成绩平平,甚至学习吃力的学生经常得不到老师的夸奖,他们身上的一点点问题老师也会作为教育素材而喋喋不休。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破罐破摔、厌学消极的心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2003届高三我班有个姓施的同学,外地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又是独生女,性格怪僻、自私,不善与人交往,但上进心很强。据说她是因为在原来学校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实在念不下去才转到我校来的。面对这样的一个困难学生,受李金池校长的启发,我暗暗将她也当作课题来研究。但这个课题没有立项申请,也没有专家论证,有的是教师心目中的对转化这名学生的希望和信心,有的是尊重、热爱、欣赏和宽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也同样说得好:“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老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他、赞美他。”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别人的认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他人的赞扬,总会给人以愉悦的情绪体验。这一点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我在平时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实践中,处处做有心人,始终关注着她的日常行为,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她的闪光、可爱之处。这一做法,果然奏效,孩子的变化是可喜的,甚至是惊人的。高考过后,这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重点大学录取。我觉得,对一名普通教师来说,联系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才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教科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最重要、也最实用的教育科研应该是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如何积极推进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如何在教学中做到“低耗而高效”?多年来,我一直在为此而不懈努力着。围绕这一目标,我注重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正是由于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充分重视,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也先后20多次获得市级以上各项表彰。

在时代的浪潮中,在教育的第一线,在新的征程上,我期待自己更加虔诚,永远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因为,我深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贴近学生,融入课堂,走进心灵,方能苦中有乐,方能书写最美的教育诗篇。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8篇

一.浮皮潦草,准备不足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上一堂有效的作文讲评课,需要做大量的具体的琐碎的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讲评的材料准备应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批改学生习作,积累一定量的讲评材料;第二,搜集专家学者的相关经典理论材料;第三,作文讲评课中学生即席发言形成的鲜活材料。笔者认为,当前作文讲评课中,绝大多数教师不能作如此充分准备。究其原因有三:首先,作文讲评的目的性不明确。因为不知道讲什么,所以就不知道准备什么。其次,教学态度不端正,有些老师认为学生作文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我们认为如果学生一味练,错误地练,教师难辞其咎。持无师自通思想者是懒惰思想作祟。他们认为阅读教学够紧张的,阅读训练够多的,又因为作文水平的提高速度缓慢,不易出成绩,因此出现了作文题目随意出,作文批改敷衍了事,作文讲评随意说几句。有些教师只是读几篇优秀作文就算是作文讲评。试问,这样的作文讲评课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吗?这样的作文讲评课能解决学生的哪些问题呢?再次,就是教师本身的素质差,主要是一些青年教师,他们自己的写作能力不高,无法评价学生作文的优劣,自然就无法准备材料,无法上好作文讲评课。

二.面面俱到,目标不明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过:每次作文,只要学生完成了教师设定的目标,就给高分。这给我们的作文讲评的启发是,作文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作文训练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求全责备。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的兴趣从哪里来?我们认为让学生获得作文的成功感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最佳途径。对此,教师就应该制订作文训练计划,作序列训练,譬如语言专项训练、结构专项训练、过渡专项训练、情节专项训练、例证专项训练等。每次专项训练只要基本合格,就应该作充分肯定,给予高分。我们必须区分平时作文训练与作文考试的界限。平时作文应专项突破,分步落实提高。但是,目前作文讲评却不是如此,不少教师充当的是法官,一次作文训练、一堂作文讲评课,总是涉及作文的方方面面,不是否定这,就是否定那,导致学生自认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自卑感油然而生。因为求全责备,所以一次次的训练,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打击,最终导致畏惧心理的产生。试问这样的讲评课属不属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三.理论有余,升格不够

有经验的教师皆知,作文讲评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但是更要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的道理。专家学者的理论必须与学生写作紧密结合,否则,这种理论只能是空洞的,无实践价值的。目前,一些教师从专家层面上大谈文章的起承转合,一套套的理论,一筐筐的方法,学生只能是望洋兴叹。我们认为,有效的作文讲评课应该是学生作文升格课,帮助学生一步步、一点点走出困境。这需要教师投之以热情,付之以耐心。作文升格讲评,实际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作文水平提高的途径,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才能使学生获得写作的兴趣。

四.主导过重,主体不明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已深入人心,在阅读教学中广大教师能广泛践行,但是在作文讲评中却很少得到体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演独角戏,搞一言堂。大讲结果,忽视过程;大讲问题,忽视亮点;大讲理论,忽视实践。我们认为,作文讲评课特别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作文的问题产生是有原因的,应该让学生说明作文生成的过程。对此,可以让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讨论,营造民主的讲评氛围。在辩论中使学生获得真知,在辩论中使学生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新课改后,作文讲评中的问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必须引起教育界的领导、专家、同行的高度重视,必须研究措施大力解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改变教学理念,重视作文教学

不论是传统语文教学,还是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教学着力点是语知教学和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只是作为一个随机应变的角色。有时间就训练,没时间就少训练或不训练。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思想作祟。是的,从比较的角度分析,语知教学和阅读教学见效快,作文教学见效慢;语知教学和阅读教学易操作,作文教学难操作;语知教学和阅读教学学生感兴趣,作文训练多数学生害怕。对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一名不会作文的中学生,能否称得上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一个只会读背分析的中学生,能否称得上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的中学生?古人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只有经典文章不断出现,人类的文明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如果我们培养的接班人连文章都不会写,后果不堪想象。因此,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语文教师必须站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高度来审视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不能被蝇头小利蒙蔽双眼。一方面要高瞻远瞩,做一个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教好学生作文,也只有教好学生作文,才能真正学好语文,也只有改变了教学理念,重视作文教学,才能花时间、花气力去讲评好作文。

二.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讲评效率

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强调训练和讲评的针对性、渐进性和反复性。对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调研所教学生作文的现状:学生已经训练了什么?训练了多少数量?文体、结构、语言和写法等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后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问题必须反复解决?一个学生的数个语文教师实际上扮演的是接力赛的角色。作为一个有责任的语文教师必须花时间花气力深入研究学生的作文根底,周密部署,详细制订作文教学计划,分步有序进行作文训练和作文讲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作文讲评的效率。如果盲目训练,无序讲评,势必造成学生作文的厌烦心理,势必导致作文教学走入死胡同。

三.搭建成长平台,提高教师素养

作文讲评课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部分教师的素质不高。有些教师自己写不出好文章,怎能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呢?对此,各地教育局、各校应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教师提高写作水平。可以硬性规定部分教师每学年完成若干篇论文,或举办教师论文比赛活动,或鼓励教师在正规报刊,或举办作文讲评课评比活动,或请有经验的教师开设作文讲评示范课,或请专家学者做作文讲评讲座,尽快让素养不高的教师成熟起来。

四.编写讲评教案,遵循规律上课

大家知道,绝大多数教师成为教学能手,大多得益于优秀教案,是优秀教案的启发,青年教师才懂得了教什么、怎么教。反之,还不知道青年教师要走多少弯路。这是阅读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同理,作文教学更需要优秀教案或优秀课堂实录的出现,这是广大教师多年的期盼。我们真诚地希望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倾心研究,早出这方面的专著,尽快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21世纪COE计划 全球COE 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55-05

[作者简介]王涛涛,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广东广州 510520)

日本自1990年起开始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领域,以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出台了措施和政策,包括大学评估认证制度、整合国立大学、促进国立大学的法人化、将市场机制导入高等教育等措施,其中最著名、成果也最为显著的政策是2002年出台的“21世纪COE计划”(Centerof Excellence,COE,卓越的研究教育基地)与2003年起实施的“特色大学教育支持计划”(GoodPractice)。这些计划按照学术审议会的定义是为了打造“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能推进世界最顶端的学术研究的卓越研究基地”。前者目前进入第二阶段“全球卓越的中心(研究教育基地)计划”(GlobalCOE Program,全球COE计划),后者以重点发展大学的特色,通过竞争性的经费资助来推进学校特色化改革与教学效果的提高。改革的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科研基地,培养优秀年轻科学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此举是日本在“大学结构改革方针”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引入竞争机制进而带动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重要计划。系列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利用重点资助的方式,建设世界一流科研基地,起到辐射效应,进而提高日本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

(一)计划背景与内容

20世纪初,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日本政府在临时教育审议会上提出了国际化、信息化、高度化、多样化的发展目标。此后政府开始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全球化问题,引入竞争性原则,有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想法,希望从700多所大学中选拔出30所大学建设为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教育机构,称为“顶尖30构想”。2001年文部科学省提出“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主张对卓越的教育研究进行支持,目的在于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研究型大学。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于2002年6月14日正式实施,旨在促进大学教育研究系统的重组与改革,积极发展前瞻性创新学术领域,并培养具有研究才能的博士生,提升大学研究技术的层级与标准,改进研究生教育和加强研究能力,以便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发展国际领先性的卓越研究及建立国际卓越的教育和研究中心。计划原则上一次资助5年,一项一年资助1亿至5亿日元不等。由第三者评估机构日本学术振兴会设立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委员会审批及评估计划的整体运作。

(二)计划类别

2002年日本政府确定了4个学科类别和1个领域结构分别为“生命科学”,“情报、电学、电子工程科学”,“化学、材料科学”,“人文科学”和“跨领域、综合领域、新领域”结构,每个领域选出30个研究基地,提升领域的学术水平。2003年资助“医学”,“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机械、土木、建筑等其他工程科学”,“社会科学”,“跨领域、综合领域、新领域”这4个学科类别和1个领域结构。2004年集中资助“新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2002年申请项目共464项,通过113项,各领域的通过率相当接近,整体通过率平均约为24.4%;2003年共申请611项,通过133项,整体通过率约为21.8%,其中“数学、物理、地球科学”领域的通过率较高,约为27.9%,“跨领域、综合领域、新领域”最低,约为14.2%;2004年“新科学领域”申请降至320项,通过28项,整体通过率约为8.8%。

(三)获选学校类别

表2显示,从2002年至2004年通过2l世纪卓越中心计划资助的学校类别来看,国立大学得到大部分资助名额,2002~2004年分别占总资助数的73.3%、72.9%及82.1%,三年资助项目高达204项,平均资助比例为76.1%;私立大学的资助比例低于国立大学,这三年分别占总资助数的22.1%、23.3%及14.3%,三年资助项目60项;公立大学三年的资助比例为3.6%、3.8%及3.6%,三年仅资助10项。然而目前文部科学省的最新统计显示,各类别大学数量依次为国立大学86所、公立大学95所、私立大学597所,国立、公立、私立的比例分别是约11.1%、12.2%和76.7%,国立大学的院校数量最少,却得到大部分的资助。由此可见,日本的国立大学具有较高学术研究实力。

(四)资助金额

表3显示了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2002年至2004年资助额度的变化。国立大学在2002~2004年受资助金额比例分别是77.6%、78.5%和79.2%,公立大学比例则是3.2%、3.0%和2.5%,私立大学为19.2%、18.5%和18.3%,资助金额因为2007年(评估2002年的计划)~2009年(评估2004年的计划)间的中间评估结果而有所增减。

(五)评估方式

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的评估方式按照评估的时间分为两种:中间评估(Interim Assessment)及事后评估(Posterior Assessment)。

1.中间评估

中间评估的目的在于审核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这些项目的实施成效为何,并检查其进度。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日本学术振兴会)所聘请的专业人士和专家给予适当的意见,以使计划所使用的经费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评估的时间在计划资助的两年之后,由学科专家及研究计划领域国际动向的专业人士共同进行评估。评估项目有运行状况、效果及未来展望等。对中间评估结果的使用,有五种处理方式,包括:(1)计划有变更,但执行仍可达到最初目标,建议继续开展;(2)已达到最初目标前提,应参考相关建议并做进一步努力;(3)目前计划对完成预期目标有困难,应做适当修正;(4)根据现况判断难以达成最初目标,建议大幅缩小最初计划规模及修改计划目标;(5)计划继续进行,努力后仍难以达成预期目标,建议计划执行终止。

2007年文部科学省公布的中间评估结果中,有10个计划被要求做适当的修正,2个计划被建议大幅缩小原定计划规模与修改计划目标,削减了约6.8亿日元资助经费;2008年的中间评估只有4个计划被要求作适当的修正,计划实行至今,还未有计划被要求执行终止。

2.事后评估

五年计划结束后,将由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委员会进行事后评估,评估项目与中间评估项目大致相同。由计划委员会决定审批、评估方法及评估项目,委托综合评估委员会进行各领域审核,之后进行书面与口头的简报评估,此时接受评估的校长或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须针对研究中心的进度以口头的方式进行报告,委员针对当初申请书的内容与现今研究中心成果作意见交换,必要的时候到实地了解状况。判断研究中心是否能够达成预期的目标,是否有修正、终止计划的必要性,最终得出评估结果。

二、全球卓越中心计划

(一)计划背景

2005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构筑大学教育的国际魅力暨全球卓越中心计划”,又称为“全球COE计划”,这是基于“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的架构下,文部科学省于2007年进一步推动第二阶段的卓越计划,与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主旨基本相同,涵盖对各研究领域计划的资助,为研究单位提供经费,一项一年资助5000万至3亿日元不等。与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相比,相同的是,计划申请两年后会有中间评估,资助结束后会进行结果评估,确保经费使用效果;不同的是,全球卓越中心计划基本是以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的继续研究,主要方式是联合国内外大学与研究机构强化提升日本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以达到国际顶尖教育水平,因其层次更高,所以获得的经济支持力度也更大。

(二)计划内容

由日本学术振兴会制定大学及科研机构申请全球卓越中心计划及通过审批的条件和必要事项。

1.申请要点

申请要点十分简明,主要有以下几点:(1)只有大学校长才可以申请计划;(2)卓越中心计划成员必须是组织或研究所的成员,须为计划负责,如果领导计划核心研究员退休成为兼职人员,他仍需继续负责该计划的执行;(3)计划领导者分配计划成员的职能,并且为进行整体计划负责;(4)计划领导者必须是研究所的全职教职员,而其他计划成员可以是全职或兼职人员;(5)计划的成员不能兼任其他计划成员;(6)申请计划的大学校长必须提交计划书给文部科学省,计划书内必须说明如何让研究所在他的管理下发展为一个世界级的研究或教育中心;(7)计划书的内容不需包涵所有研究活动,着重阐述中心计划;(8)研究中心应以所在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为核心,核心负责计划整体运行的基本保障。

2.经费使用

在每个财政年度决定计划的内容及预算,经费必须精确地反应在卓越中心计划的实施内容之中。两年后的中间评估将会决定之后第四及第五年的经费提供,也有可能被缩减预算。经费分配要求,70%的经费应分配在纯科研上;30%的经费分配在机构的开销上,包含设备费、人工费、会议费等。

3.审批要点

计划的审批要点也十分明确。(1)申请书应包含大学未来发展的理念,反映其独特的体制特色,在大学校长管理下,应有科学的规划,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教育和研究中心;(2)过5年的资助结束后,大学的卓越研究中心应能继续运作成为一个国际优秀的教育和研究中心;(3)该计划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高水平教育和研究中心,以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中心必须从事国际性的、创造性的、先锋性的研究;(4)计划(特别是跨学科,综合领域,新学科)应融入以创新为主旨的研究项目;(5)卓越研究中心在全球卓越中心计划之后应有后续规划,将各项成果及层次继续深化、提高;(6)如果核心大学要与其他机构合作实行其卓越研究中心计划(包括国内或国外机构),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可操作性的辅助计划。

(三)计划类别

由2007~2009年的计划类别变化可得知,全球卓越中心计划的资助类别架构大致上与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相同,这说明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强调科学研究计划的连续性。

从表4可以得知2007~2009年的审批结果,该计划2007年共申请281项,通过63项,平均通过率为22.4%;2008年共申请315项,通过68项,平均通过率为21.6%;2009年共申请145项,通过9项,平均通过率为6.2%。可以看出,2007年的各领域通过率整体而言与前一期的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通过率虽然相近,但结构却变化很大,主要原因是同一领域的申请项数锐减所致。

(四)计划经费

由表5得知2007年至2008年的经费资助变化,全球卓越中心计划2007年资助经费约为158亿日元,2008年为179亿日元。国立大学两年资助比率分别为84.9%及82.8%,占有比例较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时期比例更多,相对的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资助比例在减少。

(五)计划效果

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委员会对实施计划实际效果的分析主要基于中心所培养的博士与教师的成果来分析:

1.博士培养效果

(1)在校博士生。以所有研究基地的主持人所属的研究所为参考系,博士报考人数、博士入学人数、博士在校人数的增幅分别为3.9%、6.6%、7.4%,可见卓越中心计划只是轻微地带动了博士人数的增加。

(2)博士的工读机会。博士的工读机会可分为研究助理、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员(除博士后研究员之外的研究者)、教学助理与约聘事务或技术职员。除教学助理的增幅较低(3.3%)之外,其余工读机会在实施COE之后大幅提升(都提升50%以上)。

(3)博士就业状况。博士就业状况可分为博士后研究员(同所或不同所大学)、大学助手或讲师、公立研究机关、企业界或其他职业,从表6可以看出,实施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对博士就业有着不错的效果。

(4)。实施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后,这些中心的状况不论在学会论文、国外学会论文、学术性期刊(含学报、会议演讲论文集等)还是正规刊号刊物上的数量都有提高,其中学会论文增幅为28.30%,国外学会论文增幅为52.30%,学术性期刊论文增幅为31.80%,正规刊号论文增幅为27.30%。可见,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对促进各类型的具有显著效果。

2.教师研究成果

(1)合作研究。实施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后合作研究的状况变化为:国内合作研究由7 269项增加到10987项,增幅为51.10%,国外合作研究由2 422项增加到3 679项,增幅为52.60%。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的合作研究数量在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之后都有显著的增长。

(2)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次数与人数都有显著的提升。人文科学的研讨会次数由48次增加为149次(增幅293.8%);社会科学由105次增至381次(增幅262.9%),领先于各领域(平均增幅为125.3%)。

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第10篇

达标课、评优课和展示课,既是三种公开课的名称和类别,也是记录青年教师在专业化发展历程中不断进步、逐渐攀高的三个里程碑。回望我的成长之路,发现自己就是这样一路且歌且行走过来的。

走向合格教师的达标课

1997年大学毕业,我随着女朋友一起来到张家港教育局报到,一位领导跟我开玩笑:“你女朋友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英语专业八级,是我们张家港最想要的大中华香烟,而你像一包顺道搭过来的火柴。”人家说的话入情入理,我既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也没有学过系统的英语课程,更没有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况且还是一个专科生。

赌气,不如争气!我给自己提出了第一个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如何站稳讲台?如何让学生接受、家长认可、同事肯定和领导信任?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这盒“火柴”擦出点燃闪电的火花?

好的外科医生靠的是一把刀,合格的教师需要上好每一堂课。当时,张家港市教育局规定,新分配教师必须练就教学基本功,上好课堂教学达标课,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观察、思考、行动和总结,是一个青年教师成长的基本行走方式。一开始,我就学着其他老师,把教学参考书视为圣经,备课就是把教参上的教学设计转移到备课笔记本上,只做“搬运工”。过不了几天,我就发现这种备课方式不对路,不但浪费时间精力,而且根本没有什么实效,纯粹是在应付学校教导处的检查。

要想早一点走好路,就得早一点扔掉拐杖。一咬牙一狠心,我就把教学参考书给扔掉了。为找到备课的真材实料,我厚着脸皮走进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一边听,一边拼命地记录,回来后再整理,“仿制”成自己的教案,第二天再到课堂中去实践,教学效果大有改善。可是,没过多久,我心里又犯嘀咕了,这样去听别人的课,然后原封不动地移植到自己的课堂里,感觉自己就像一支录音笔,还不是在做一个“搬运工”的活吗?

在接下来的听课中,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受益终生的听课规矩:多想少记,不允许自己把上课全过程一字不漏地记下来,而是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思考上,在听课的过程中,要不停地换位思考:我要是上课老师,我会怎么办?这种教学设计适合我和我的学生吗?听课笔记上呈现的全是自己的所思所想。

一路摸爬滚打,我朝着课堂教学达标课的标准靠近,工作第二年就被调入江苏省重点高中塘桥高级中学。由初中到高中,我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为了能胜任高中的教学任务,我利用当年暑假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先是认真研读所有的中学英语教材,做了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整理出高中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和考点。正式开学后,我把大量的时间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去了解学生与学法,研究教材与教法,琢磨试题与做法。在那里,我接触了对我的成长影响巨大的两本杂志《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和《中小学外语教学》。它们为我开启了两扇窗,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中学英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教学案例中的精神营养,一笔一划地去临摹优秀教师的课堂。

关于课堂教学的想法,在心里越聚越多,有一种喷发的冲动,我特别想上公开课,展示给其他老师看。市里面举行的公开课对评职称和骨干教师有用,想上的教师争先恐后,当然轮不上我这种小字辈。而学校里举行的研讨型公开课往往是一个“烫手山芋”,没有人愿意接。但是,对于一个急需展示和交流平台的新教师来说,却是一个香饽饽。

不论公开课的层次高低,不论听课教师人数的多少,不论别人是否在边听课边做杂事,我都认真对待每一节汇报课,因为我和我的学生在乎每一次展示的机会。一个学期不到,我在学校里就小有名气了,每逢我上公开课,来听课的同行越来越多了,教室里挤得满满当当的,边听课边做杂事的老师越来越少了,课后大家也争相借鉴我的教学设计。

我在课堂上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做法,引起了争论,有人觉得新鲜别致,也有人觉得哗众取宠。在这种情况下,我特别想向专家咨询、求证。于是,我就想到写教学论文――如果得到专业报刊的广大读者的认可,那么我的这些想法和做法就不是无稽之谈和瞎折腾了。就这样,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的第一篇论文《浅谈课文教学中的任务设置》诞生了,并刊发在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外语教学》上。这篇论文的发表,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肯定,让我迷恋上教研这种行走方式:先想,后做,再总结。

三年后,我任教的班级在高考中取得了这所学校前所未有的大丰收,英语成绩在全市也名列前茅,还有一个学生史无前例地获得了苏州李政道奖学金,在整个张家港市引起不小的轰动。这时候,一种欣慰的感觉油然而生:我的课堂教学达标了!

通向优秀教师的“评优课”

教学质量是高中教师的生命线。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但是,如果只有分数,却永远到不了明天。老实说,我工作前几年确实是为了站稳脚跟,千方百计向课堂要效益,教学目标只停留在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上,但这不是我理想中的英语教学。我又该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上谋求更多、更新的突破呢?

机缘巧合,就在这时候,组织上把我调入张家港外国语学校,这里是一个更大的全新舞台,有许多挑战在等待着我:上课班级变小了,只有20多个人,该如何有效开展小班化课堂活动?教材难度远远高于普通学校,我还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吗?课堂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等方面的能力,我能胜任吗?

思考过后,我马上就付诸行动。为提高课堂口语表达能力,托人购买《走遍美国》《老友记》等英语教学和原版电视剧的VCD,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和模仿。为保证课堂上英语表达的准确性,事先把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写在备课本上,然后背下来。在上课前,还会跟着录音机模仿课本上的单词和课文,直到发音准确、能背诵下来为止。

为使我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符合语言教学规律,我还去上海外文书店购买和研读桂诗春的《新编心理语言学》、束定芳和庄智象编著的《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黄国文的《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等英语教学书籍。此外,还订阅了《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等面向大学教师的杂志。

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不满足于停留在有专家引领和教授指导的被动层面上。作为一线教师,我有机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研究素材,为什么我就不能成为研究的主体呢?于是,我就给自己树立了“教师即研究者”的新理念,开始行动起来,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去研究学生和课堂,让备课、上课、听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辅导、考试和试题等教学过程都成为我的研究对象。

在接下来的五六年中,思考、行动和总结再一次成为我的行走方式,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陆续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课堂教学论文。这时,我又发现一个新问题:我的课堂教学研究要么零零散散,犹如一个个断篇,缺乏贯穿始终的教学主张;要么浅尝辄止,形不成合力,感觉像一个游击队员,东打一枪西放一炮。新问题带来新机遇,为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我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从县市级课题,到部级课题;先是参与别人的课题研究,再到自己独立申报主持省级课题的研究。

我的教学研究没有浮于“坐而论道”和“纸上谈兵”,而是注重实效,这对我的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比如说,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我发现纯粹文本形式呈现的信息往往头绪太多,会增加记忆的负担,不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处理和保存。针对这一问题,我独树一帜地提出了“语篇信息转换”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把文字形式的阅读篇章内容转换成简单完整的视觉表象形式,从而利于信息的加工、保存和提取。通过实践与反思,我总结出了阅读教学中常用的转换手段,如图片、简笔画、表格、树形图、网络图、流程图、时间线等。借助这些手段,可以通过完整的视觉表象形式将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关系(网络图)、分类关系(树形图)、事件的发展过程(流程图)、戏剧场景(简笔画)等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从而为后来的交际储存更多的有效信息。

“语篇信息转换”教学模式在苏州市英语评优课上公开展示后,引起了同行的巨大反响,该课获得苏州市评优课一等奖,后来又获得全国外语特色学校评优课一等奖,根据那节课整理而成的教学论文《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其中的核心理念被大量引用。与之相关的教学论文先后两次获得江苏省“五四杯”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

评优课凝聚了一个教师平时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实践。这两次大型评优课的成功预示着,在某种程度上,我已具备一个优秀教师的潜质。在这期间,我被学校先后提拔为教导处副主任、教科室主任和校长助理,还被张家港市教育局评为英语学科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和带头人。

迈向知名教师的“展示课”

随着荣誉的增多,被邀请上展示课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我的内心却越来越有一种“江郎才尽”的忐忑不安。我反复地问自己,该拿什么来奉献给充满期待和花时间来听我课的那些老师呢?

经过深思熟虑后,我的答案是读书,读更多的书。正如《人民教育》杂志总编傅国亮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其阅读史。我研读了大量书籍,从读国内英语教育专家的书,到直接接触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引进的《Seameo Relc Portfolio Series》等英语教学原著,再到阅读如人民邮电出版社引进的《Social Psychology》等英语教学以外的书。我边读边实践,把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巧妙地连接在一起,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011年,在苏派教育研究中心与张家港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第二届“苏派名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的展示课上,我借用漫画、简笔画、视频和音频等手段,从形式、意义和功能等三个维度来呈现语法知识虚拟语气,精彩展示了“三维语法”教学模式,获得与会专家和教师的高度赞誉,被大家誉为“三声课堂”:课上学生愉悦学习的笑声,听课教师赞叹的掌声,课后教师排着长队拷贝课件――无声胜有声。

由于上课效果好,社会反响大,2012年,我再次受邀参与第三届“苏派名师”教学思想研讨活动课堂展示。在本次展示课中,我独辟蹊径,首创英语作文“目标分析法”,指导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如何把大的写作话题先化整为零,再各个击破,去构思语篇和发展段落。新颖独特的视角、行云流水般的呈现、轻松高效的方法再一次引起轰动,下课后,我马上又收到去多个学校讲课的邀请。

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我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多,我被教育局提拔为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副校长,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外语教师,被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评为江苏省高中英语课改先进个人,被苏州市教育局评为苏州市英语学科带头人。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我的展示平台不再局限于课堂,我的教学主张通过博客、著作和讲座等更多的形式展现出来。

2003年,我总结江苏省开展中学生口语等级测试的相关情况写成文章,发表于《中小学外语教学》上,受到江苏省中小学研究室的肯定与表扬。还连续多年为《中小学外语教学》撰写教学设计,共计20万字,惠及更多的英语教师。2008年,受省教研室的委托,我参与编写《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回顾、总结江苏省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经验。2009年,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邀请,参与编写《外语之友》。2010年,受译林出版社委托,主编《初中英语课标教材阅读精华文库》(第四卷)。2013年,浓缩自己教学实践精华的新书《做最好的英语老师》也即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7年受译林出版社委托,我先后去湖南长沙、江苏扬州、泰州、徐州、宿迁、无锡等地做了英语新课程的培训。我还多次受华东师范大学、西安教科所、苏州大学、徐州师大等单位的邀请在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做相关讲座。我把每一次讲座都视为公开课,认真备课、上课,用朴素的语言和翔实的案例诠释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先进理念,受到了一线英语教师的热烈欢迎。每次做讲座时,许多教师对我的年纪惊叹不已,看文章,听介绍,都以为我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学究,没想到却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人。

博客,也是展示我教学主张的一个平台。我注册了新浪博客,笔耕不辍,坚持写教育叙事,深受教师们欢迎,时间不长,访问量逼近16万。其中,部分博文还被一些报刊选用。

一直以来,我主张“把英语当成语言来教”,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有一种异化现象,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把英语课看成数理化一样的知识课:误以为学英语主要是学英语知识,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拼命在知识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误以为学生掌握了语法知识,就会发展符合语法规范的书面和口头语言;掌握了文体和各种文章结构的知识就能写出各种文体和结构的文章;学生了解各种表达方式,他们就会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此外,我还“跳出思维的盒子”,去思考英语教学的改革,建议英语教师多去听小学语文课。我的论文《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发表后,在中学英语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文章指出,我国现代英语教学所倡导的理论和方法过于理性化、技术化,强调分析、分析、再分析,以理代悟。语文教学中所采用的听、诵读、模仿等这些方法看似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却是最朴素、最生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些方法给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教会他们领悟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持续学习能力。

此外,我还积极主张英语教学应该做到“目中有人”,体现“大英语教学”的理念,因为英语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在许多场合,我都大声呼吁,“目中无人”就是当前我们中小学英语教学及研究的通病。英语教师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把自己当成一个操作机器的技术工人,注意力只停留在如何呈现语言知识、如何进行课文语篇分析等技术层面上。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要忽视,所有这些理性关注和分析都是建立在一个假设前提之上,那就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态度端正且认真配合教师及教学的。所以,没有把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出来的英语教学,其实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教学效果肯定没有趋于最大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行动研究,让我从一名对教育一知半解的非师范生,慢慢体会到“为人师”的快乐,感受到“像花儿一样盛开”的教育幸福,立志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

行动研究,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幸福道路,一批有思想力的行动者正大步流星地向前迈进。

上一篇:四好教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师科研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