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13 11:22:09

病虫害防治计划

病虫害防治计划篇1

[关键词]园林病虫害、防治、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绿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园林绿化事业进展亦加快,树木花草的种类及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在花草树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使花草树木生长不良、畸形、腐烂甚至死亡,不仅降低花木的质量,失去观赏价值和绿化效果,而且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园林植物绿化防治的过程中,应从城市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树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独特的作用,采用适合城市特点的有效方法,相互协调,合理使用和逐步减少化学药剂;同时在设计、苗圃地、植物检验、绿地施工、后期养护等方面做好增强防治措施,使病虫害防治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

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做好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必须从规划设计抓起,规划设计在充分考虑景观效果的同时,还应注意植物的选用及配置必须符合生态学原理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1 在树种选择上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树是保证园林花木健康生长及提高花木抗性的前提。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本地城市生态环境为原则。

1.2 植物配置应依据生态学规律,设计人员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不仅要注重园林的美学观赏功能,还应符合生态学原理及生物多样性原则,致力于建立与天然植物群落相似,富有地方特色及符合美学原理的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在这种植物群落中,园林害虫及病原物成为园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自然天敌等因素的制约,不易爆发成灾。

1.3 植物配置应注意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等生物学特性,植物的相生与相克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自身或临近植物生长发育的现象。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相生促进作用,消除或降低植物间相克抑制作用和自毒作用。利用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原理,科学安排植物的配置,相互促进生长,共享天敌,是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的重要方法。

1.4 在规划设计中应避免配置病虫转主寄生植物引发病虫害的发生,如苹果、梨、海棠若和桧柏混栽则会诱发苹(梨)桧锈病;松树和芍药混栽易诱发松芍锈病;在杨、苹果树园周围种植桑、枸、栎、小叶朴等树种,会加重桑天牛的危害。

园林病虫害防治与苗圃地

城市各种园林绿地的苗木主要来源于园林苗圃,所以园林苗圃病虫害的防治直接关系到园林苗木的质量;关系到园林绿地景观的效果;关系园林植物后期的养护以及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病虫害防治问题。如果由于种植的苗圃带有病虫害而导致了大面积病虫害,这将给城市绿地带来巨大的损失。我想在苗圃病虫害防治方面可以做一下两个方面。

2.1 要从苗圃的卫生状况入手,苗圃的卫生是减少病虫害侵染的重要措施。其主要工作如下:苗圃地中病残体要及时收集,并加以处理,深埋或化学药剂处理。生长季节中要及时摘除有病枝叶,拔出病株,并对病土进行处理。园艺操作过程中要避免重复浸染,如摘心、切花是一定要防止工具和人对病害的传带。温室中的有病土壤及有病盆钵在未处理前不可能继续使用,在无土栽培时,被污染的培养液要及时清除,不得继续使用。在栽植苗木前进行深耕改土,耕翻后经过暴晒、土壤消毒后,可杀灭部分虫害。

2.2 把好苗木的进出,严禁带有病虫害的苗木进入苗圃和销出。在苗圃里配备专门的园林病虫害的技术人员,在苗木进出时进行严格的检验,防治带有病虫害的苗木直接进入苗圃造成病虫害的交叉感染。同时在苗木出圃时也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禁止带有病虫害的苗木流入城市园林绿地。若确实急需的苗木检疫出病虫害后也要经过处理病虫害后方可进出苗圃。

园林病虫害防治与植物检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口的、外地的花卉苗木源源不断流入本地,病虫害也会随之混入,爆发了大面积的病虫害,如:百锈病、樱花细菌根病菌由日本传入我国,给许多园林风景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这些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查,禁止带有病菌和虫害的花卉及其繁殖材料输入,防止病虫害分布区域的扩大和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这就要求遵守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新的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园林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由三个方面:(1)禁止危险性病虫害随着植物及产品由国外传入它不能传到无病区,并在检疫和由国内输出。(2)将在国内局部地区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使区把它消灭。(3)当危险性病虫害侵入新地区时,应及时采取彻地消灭的措施。

目前,我国以颁布的与观赏植物有关的进口检疫对象(病害)由:柑橘溃疡病、桑萎缩病、苹果锈果病、柑橘黄梢病等。经检疫,如果发现由检疫对象应进行检疫处理。(1)凡能用有效消毒方法消灭检疫对象的,经消毒处理后放行。(2)凡能通过控制使用防止检疫对象传播的,按规定控制使用。(3)凡带有尚无有效方法处理的检疫对象的应立即退回或销毁,禁止入境。

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园林绿地施工

园林绿地施工是园林苗木进入城市绿地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我们在这个环节也要重视园林病虫害的防治,为整个城市系统病虫害的防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防治因为种植了外来引进的带有病虫害园林树木花卉,造成病虫害的感染;同时也要注重当地病虫害对新种植苗木的危害,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进购种植苗木前要严格检查苗木的植物检疫报告,没有检疫合格报告的苗木不能进入种植现场。如果发现购买苗木带有病虫害且不严重,但又急需时要对苗木进行病虫害处理后方可进行种植。带有严重病虫害的苗木应就地销毁,防治造成交叉感染,危害其它苗木。种植苗木前要对基地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深耕改土、耕翻后经过暴晒杀死部分病虫害。给苗木创造一个好的生长条件,增强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后期养护管理

园林植物的后期养护时一个长时间的、连续的过程,病虫害的防治在这个阶段同样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在这也时期应给树立一种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卢希平.《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岑炳沾、苏星.《景观植物病虫害防治》.广东科技出版社;

[3]张君达、韩继红、李传省.《试论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的几个问题》。

病虫害防治计划篇2

第一条为了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发展,根据国务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以营林措施为基础,抓好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因地制宜地使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防治方法,逐步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抗御病虫害的能力。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做好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的管理,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第五条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在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履行以下职能:

(一)贯彻执行国家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的法律、法规、规章;

(二)组织实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

(三)拟订辖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制定预防和除治措施;

(四)对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和除治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组织实施防治试验和推广新技术,建立技术档案;

(五)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检查验收;

(六)做好本辖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所需农药、器械的服务工作;

(七)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宣传普及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知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普及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科学知识,支持农林院校培养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专业人才,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职业技术培训。

第二章预防

第七条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在森林的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植树造林应当适地适树,提倡营造混交林,合理搭配树种,依照国家规定选用林木良种;造林设计方案必须有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二)禁止使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林木种苗进行育苗或者造林;

(三)对幼龄林和中龄林应当及时进行抚育管理,清除已感染病虫害的林木;

(四)有计划地实行封山育林,改变纯林生态环境;

(五)及时清理火烧迹地,伐除受害严重的过火林木;

(六)采伐后的林木应当及时运出伐区并清理现场。

第八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组织和监督森林经营者,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林内各种有益生物,并有计划地进行有益生物的繁殖和培养,发挥有益生物对森林病虫害的控制作用。

第九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建立无检疫对象的林木种苗繁育基地。

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依法开展森林植物产地检疫,并派检疫员在省际间木材检查站开展森林植物调运检疫。

第十条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对本辖区的森林病虫害进行普查,编制病虫害分布图,划分森林病虫害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

第十一条国有森林和林木由其经营单位组织森林病虫害情况调查;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森林和林木,由乡(镇)林业工作站组织森林病虫害情况调查,没有林业工作站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森林病虫害情况调查。

森林病虫害调查情况应当按规定向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报告。

第十二条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必须配有专职测报员,乡(镇)林业工作站、国有林场和没有林业工作站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派专人负责组织森林病虫害测报工作。

在森林病虫害常发区每1万亩林地设立一个测报点;偶发区每2万亩林地设立一个测报点。测报点由所在地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设置。测报点应当配备测报员,对森林病虫害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报告。

第十三条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制定全省森林病虫害的测报办法,综合分析各地测报数据,定期全省森林病虫害中、长期趋势预报。

地(市)、县(市、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综合分析基层单位测报数据,当地森林病虫害短、中期预报,并提出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测报信息处理系统。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病虫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林区建立综合防治基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其他有效措施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治理。综合防治基地必须设立标牌,封山育林。禁止在综合防治基地从事损害有益生物的活动。

第三章除治

第十五条发现森林病虫害的单位、个人,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除治。

发现新传入的危险性病虫害,当地人民政府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严密封锁,及时除灭。

第十六条防治森林病虫害所需要的劳力,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林场或者有关经营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动员和调配。

第十七条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1万亩时,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成立临时指挥机构,研究制定紧急防治措施,组织指挥防治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八条在森林病虫害常发区,乡(镇)人民政府、林场和其他经营单位,应当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队,进行技术培训,配备除治工具,增强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队伍,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承包。

第十九条在行政区域交界处的森林病虫害常发林区,上一级人民政府(含行署)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交界地的有关政府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成立森林病虫害联防组织,实行联防联治,定期检查毗邻区域的防治情况。

第二十条对森林病虫害在小面积发生时应当及时除治,避免扩散蔓延。

施药时必须遵守有关规定,防止环境污染,保证人畜安全,减少杀伤有益生物。

采取除治措施时应当注重生物防治。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重视生物防治技术推广,支持生物农药的生产,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扩大生物防治的面积。

化学防治用于控制发生严重的森林病虫害,使用时必须掌握有利时机和配制适当浓度,禁止滥用化学农药。

使用航空器施药时,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事先进行调查设计,做好地面准备;民航、气象部门应当密切配合,保证作业质量。

第四章经费

第二十一条根据《条例》的规定,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从下列方面筹集:

(一)森林经营者按木材销售额提取8‰作为森林病虫害防治专项经费,其中:70%用于森林经营者防治森林病虫害;30%由地、县两级调控使用,专项用于防治森林病虫害。具体提取和管理办法由省物价、财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二)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取的育林基金中安排不低于5%的比例作为防治专项经费,按预算外资金管理使用,并接受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监督。

(三)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需要,适当安排必要的经费。

第二十二条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但可以跨年度调剂使用。各级财政和审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按下列项目列支:

(一)扶持公益林的经营者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二)补助无力全部负担森林病虫害防治费用的森林、林木经营者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三)购置防治农药、施药器械以及测报和防治所需试验仪器、交通和通讯工具;

(四)培训森林病虫害调查、测报、防治技术人员;

(五)奖励对防治工作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十三条提倡在森林病虫害常发区逐步建立森林病虫害保险制度,具体办法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保险机构制定。

第五章奖励和处罚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成绩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一)严格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法规,预防和除治措施得力,在本地区或者经营区域内,连续5年没有发生森林病虫灾害的;

(二)预报病情、虫情及时准确,提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合理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获得显著效益;

(三)在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或者在应用推广中获得重大效益的。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成绩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一)在林业基层单位连续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满10年工作成绩优秀的;

(二)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有其他显著成绩的。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除治,并可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造成他人损失的,责令其赔偿损失:

(一)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林木种苗进行育苗或者造林的,处以100元至2000元的罚款;

(二)发生森林病虫害不除治或者除治不力,造成森林病虫害集中连片成灾面积100亩以上300亩以下的,处以100元至500元罚款;超过300亩的,按每亩5元处以罚款,但罚款最高不得超过2000元;

(三)隐瞒或者虚报森林病虫情,造成森林病虫集中连片成灾面积100亩以上300亩以下的,处以100元至500元罚款;超过300亩的,按每亩5元处以罚款,但罚款最高不得超过2000元。

第二十七条违反《植物检疫条例》和其他有关森林植物检疫法规调运林木种苗或者木材的,除依照植物检疫法规处罚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并处50元至2000元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有失职行为的国家工作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九条被责令限期除治森林病虫害者不除治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单位可以代为除治,由被责令限期除治者承担全部除治费用。

代为除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不因被责令限期除治者申请复议或者而停止执行。

第三十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提讼。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申请复议、也不、期满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城镇园林管理部门管理的森林和林木,其病虫害防治工作由城镇园林管理部门参照本办法执。

病虫害防治计划篇3

关键词:园林;病虫害防治;问题;控制措施

Abstract: Garden pest control is not only the main part of the city virescence management, and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city greening in healthy, order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garden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prevention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btained in the control process should be toward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main control in ecological garden pest; pest control work as a who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garden plant,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better.

Keywords: garden; pest control; problems;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病虫害防治工作目的不明确,缺乏科学的防治理念

目前,园林绿化管养工作多实行承包模式,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对独立,与规划设计、施工种植、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相互脱离,缺乏协作。由于在承包模式下需要不断接受检查和评比记分,而且检查、评比又相对笼统模糊、评定标准局限于有无病虫害发生或病虫害发生危害程度,防治单位为应付检查,在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上形成了误区。错误地认为,多用农药就可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就可以起到有病虫治病虫、无病虫防病虫的作用,很少考虑到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安全。此外还缺乏有效的防治评估标准和监控机制,见病虫害就施药,以完全消灭为最终目的,用药过多过滥而不能用生态方法防治病虫害。

1.2对化学农药依赖较强,防治方式单一

由于化学农药具有见效快、经济实用的特点,长期被作为园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

1.3防治器械落后,施药技术不科学

农药技术是涉及到农药制剂、农药行为、施药工具、作物生态、气象因素等多方面和多学科的一门系统工程,而不仅是单一的药物种类及药物学问题。其任务不仅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还要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和对防治时机的把握。据估算,喷洒出去的药物只有25%-50%能粘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药剂能作用在靶标害虫上,只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可以说,化学农药是高效的,但使用手段是低效的。城市人口稠密,防治工作应充分考虑到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大量农药的流失,不仅影响城市居民健康,还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1.4防治工作人员技能参差不齐,管理混乱,安全意识差

大部分园林病虫害防治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有些甚至是临时工,专业技能基础较差。喷洒操作中经常有不戴口罩、不穿戴防腐手套及防护服等违反安全操作的行为,甚至有人被药物喷了一身一脸而若无其事,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在药物制剂选择、药量控制、施药和时机上,也很难做到准确把握,这些都对防治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1.5防治工作缺乏主动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意识淡薄

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往往局限于“有虫治虫”“、有病治病”,一味地等病虫害发生后才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对植物检疫、预测预警等工作没有足够重视,缺乏相应的预警、监测机制,对病虫害发生的整体趋势及相关信息收集不足、反应滞后,结果形成病虫害越治越多、农药越用越浓,防治成本增大、效果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2 病虫害防治发展方向及对策

当前,园林病虫害防治应实行以生态控制为主的生态治理(EPM)策略。高效化学农药,仅在特殊情况及紧急压低虫口密度情况下使用,在不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的前提下允许害虫存在,只求降低害虫种群数量、保持生态平衡,不求彻底消灭。

2.1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植物配置入手,奠定良性的植物群落

1)在树种选择上要做到适地适树,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本地城市生态环境为标准。

2)植物搭配应依生态学规律,符合生态学原理及生物多样性原理。致力于建立与自然群落相似、富有地方特色及符合美学原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同时,注意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等生物学特性,使植物配置达到相互促进生长、共享病虫害天敌之目的。

3)规划设计中应避免配置病虫害寄主互转植物,杜绝引发病虫害转主寄生的大量发生。

2.2实施科学养护管理

养护管理应紧紧围绕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源这一中心。一是加强植物保健,搞好施工栽植、选择健壮无病虫害苗木。创造良好的植物生长条件,科学施肥,合理浇水,松土除草、合理整形修剪,提高植株自身抗性。二是及时处理、消灭虫源。对虫源树及时控制,采取措施。三是切断病虫害传播途径,消灭病虫害滋生环境。如有效开展植物检疫,草坪、草花合理轮作;搞好绿地卫生,通过彻底清除卫生死角,改变环境条件,即可基本控制其发生和危害。

2.3提倡生物防治,加大生物防治比例

生物防治具有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保护生态平衡等优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3.1保护和利用天敌

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包括人工筑巢招引鸟类、保护益虫、饲养并释放天敌、增加天敌种群和数量等。

2.3.2增加生物农药使用比例

目前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上应用较广的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周氏啮小蜂、阿维菌素、浏阳霉素、井岗霉素、灭幼脲、爱福丁等,其他还有一些不育剂、植物源农药以及信息素、性激素等。

2.4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要以安全、有效、经济为原则,首先是人的安全,要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其次是注意对天敌和植物的安全,利用策略来降低农药用量,减少对水体、土壤的污染。三是加强对化学药剂的筛选,提倡无公害防治,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应选用水溶性农药,减少对乳剂农药的使用量,因为有机溶剂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2.5防治关口前移

实行园林病虫害监测预警制度,建立健全防治病虫害的信息网络,建立病虫害情监测点,实施动态观察,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

2.6推广应用科学施药技术

采用根茎和干部注射法、根施法、包扎法等隐蔽用药方法,避免药液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运用精细喷雾技术,在药物中添加漂移控制剂(如聚丙烯酸胺等)控制雾滴飘移,使农药能够准确击中靶标生物,以减少药液对环境的污染。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复杂和多变的生态环境,其特点是以人为核心,因此在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提倡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对城市园林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为广大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爱兰.浅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面临的问题[J].江苏绿化.2001,02,17-18

[2]郑进.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03.03,31-33.

病虫害防治计划篇4

[关键词] 森林 病虫害 防治

一、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现状和问题

1.成灾病虫种类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损失

现阶段,我国的病虫种类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如今的50种,这么多的病虫已经能形成严重的病虫灾害,这些品种部分在我国从未发生过,部分是由外国陆续传入的有些病虫在过去造成严重的危害且至今仍无法有效的控制,甚至现在仍在某些地区频发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松毛虫、天牛、杨扇舟蛾等。每年发生的森林病虫害使木材的产量大大减少,而且对经济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严重影响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近几年人工造林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单一数种纯林的增加大大加剧了病虫危害。近几年来连续干旱、冬季转暖等原因,越冬死亡的害虫数量明显减少。在当前人力、资金、技术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大大增加。

3.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一些病虫例如天幕毛虫、松毛虫、青杨天牛和黄连木尺蛾等都表现的十分顽固且危害比较严重,基本上都具备爆发成灾的特点,甚至有些的几乎年年都在部分地区爆发。如果检测不到位,在病虫害发生的初期没有及时发现,等到发现时情况已经十分严重,无法在第一时间防治会使接下来的防治工作十分被动。

4.危险性病虫害潜在的威胁增大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入侵我国,例如油松叶小卷蛾、苹果棉蚜及美国白蛾,即便对这些危险性的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使其并未造成太大的危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它的潜在威胁。

二、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偶然发生的森林病虫害通常会大面积爆发,造成极大的损害;二是经济林病虫危害逐渐加重,不仅制约着山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林农脱贫致富的进程;三是经常爆发的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居高不下;四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极为迅速,严重威胁了我国生态环境、森林资源以及自然景观;五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这样会使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加。

三、制约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对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后的成效不大,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的防治措施会增强病虫的抗药性杀伤病虫的天敌、污染生态环境,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生物防治还没有进行全面的推广。二是防治资金的短缺抑制了减灾抗灾的能力,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必须的交通通讯工具,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不足等,而且因为缺乏有效的病虫害的防治,即便有先进的技术能够有效的防治也跟不上;三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无法充分协调,从而导致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育苗、引种分开,有些地方没有仔细考虑过病虫害的防治就开始搞造林规划设计,没有良好的预防机制,给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难题。四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缺乏相应的经验和基础,致使无法及时并准确地掌握虫情,预报滞后,给指导防治工作带来困难;五是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地区检疫跟不上病虫害爆发的速度,而且缺乏检疫检查站不利于控制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从实现林业的在新世纪的快速发展的高度认识;二是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三是从保护我国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声誉度、美誉度的高度来认识;四是从减少损失和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认识。因此,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安排落实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纳入减灾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而加强领导。

2.增加投入,实行工程治理

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本责任制,以群众投工投劳,地方投入为主,国家补贴为辅的投入原则,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必要时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来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清醒认识到危险性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并且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危险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允许的情况下将病虫控制在最低密度,以维护生态平衡。

3.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把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全部的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的调查监测。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监测和监报能力能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达到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可以有效的降低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4.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危险性病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物群种,要探索出新的防治方法和途径,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坚持生态林业;二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三是使用农药时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那些剧毒高残留的农药要逐步禁止使用;四是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并进行有效的推广,研究并探讨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进行推广。

5.加强植物检疫

病虫害防治计划篇5

关键词:森林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S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了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的减轻和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出现与危害,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际可操作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疗相结合,预防和控制治理和有效利用相结合”的激励和奖励的共存方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广泛持久控制园林树木有害生物灾害形成的数量,构建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

一、森林病虫害成因分析

1.气候因素原因

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有些树种的适应性下降,干旱、沙尘、暖冬等气候现象使一些抗性较强的树种也出现了病虫害,一些杨树品种出现枯梢,针叶树出现枯枝等。呼和浩特地区的春旱严重,降水量少,地下水位下降,林地养护管理不当,致使部分树木长势不良,给双条杉天牛、木蠹蛾等害虫发生提供了条件。

2.树木更新速度慢

杨、榆等大龄树木分布较广,因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导致树木长势渐弱,给杨树等树种的溃疡病、腐烂病、天牛病虫害的侵袭带来可乘之机。因此,要及时更新林木,尤其对被害林木要及时清除,以免发展为病虫害扩散的源头。

3.树种简单且生物多样性较差,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与扩散

森林发生病虫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树木配置不合理。受栽植地点的立地条件所限,行道树、居民绿地多为杨、柳等绿化树种,其组成、林层、林龄结构简单且林木生态系统中鸟类、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天敌种类少,数量小,造成林地自我调控病虫害的能力较差,一旦条件适宜,病虫害极易迅速蔓延、流行,导致成片林木被害、发病或死亡。还有一个原因,盲目追求景观效益,没有考虑树木的适应性,引种栽植没有考虑病虫因素,直接导致病虫害发生。如国槐小卷蛾、杜松赤枯病、云杉小爪螨、松针落叶病、苹桧绣病等。

2 当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发生面积逐渐增大,多方因素导致工作难度变大随着我国单一结构树种的育林造林面积增加,再加上近些年的连续干旱以及冬季变暖等天气因素,导致害虫在冬季的死亡率大大下降,也就引发了病虫害面积的逐渐增大。而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给予的资金支持以及人员、技术上的支持不够完善,甚至有时会极度缺乏,这也导致了各地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上的一些难度比较大。

2.2 害虫种类繁多,时常发生暴发现象近些年我国不光是病虫害的面积在逐年增加,连病虫害中的害虫种类的增加速度也开始加快,目前已经发现的森林病虫害虫种类达到了8000 多种之多,而其中能够对森林造成严重危害的也有200多种。另外,一些害虫还有着比较顽固的遗传特征,抗逆性和抗药性也在防治中不断增强,再加上技术上的一些限制,对有些森林害虫根本不能达到根治,也正是因为如此,时常会导致大规模的虫害暴发现在在全国各地发生。

2.3 预测预防工作速度跟不上,从很久以前开始,就有各种各样的带有危险性的害虫不断侵入我国,虽然我国的相关林业部门对这些具有较强危险性的害虫都给予了强力的控制措施,到目前为止也没有造成过太大的危害,但是因为资金和技术等多种因素,有时候预测预防工作根本就追不上森林害虫的变异速度和更新速度,因此害虫所带来的潜在威胁也是我们营林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3、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病虫害的种类

树种单一,是造成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森林病虫害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受到危害。

主要的森林病虫害种类以杨树病虫害为例,主要病虫害有:

3.1、蛀干性害虫。主要是:青杨天牛、青杨虎天牛、杨干象甲、白杨透翅蛾等。

3.2.食叶类害虫。主要是:杨扇舟蛾、杨潜叶跳象、杨小扇舟蛾、刺蛾等。

3.3.刺吸类害虫。主要是:杨圆蚧、杨牡蛎蚧、青叶跳蝉等。

3.4.主要病害。主要是:杨灰斑病、烂皮病、杨溃疡病等。

4、针对森林病虫害的一些应对措施针

对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病虫害防治工作实际,提出从以下几点:

4.1、 加强管理,对营林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在管理林业生产活动的时候,我们必须一致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管理,营林工作实行综合治理。一是应当在适地选取适树进行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混交林的建设;二是选取合理树种,优先选用林木良种;三是在造林设计方案中必须强调突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四是进行育苗或者造林时,严禁使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林苗。

4.2、 加强预测预报工作。预测预报工作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地方根据当地实际合理建立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点,并专门配置测报或病虫情调查人员。对当地危害性严重的主要病虫害,定点设立中心测报点,科学运用调查方法和测报手段,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动态。确定专人专地、各部门固定地块、明确防治对象、指定方法、定时不定地地调查,做到时时防治、及时发现、及时除治。

4.3、 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保证防治需要。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各林业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努力增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工作各环节的基本投资,并适当建立奖惩措施,调动并加强各部门的责任性和积极参与性。利用专项资金加强对森林防治基础设施的建设,有计划、有目的地、有重点地建设好相关基础设施,配备相关地专用交通工具等设备,进而提高森林防治工作的防治能力和水平。

4.4、 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参与。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以及地方研究所要将重大危险性、顽固危险性的森林病虫害研究纳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组织专家进行专项研究。及时注意国外先进技术和防治手段的更新,及时引进并应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防治工作中,要坚持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提倡生物防治,科学使用化学农药,防止环境污染,保护有益生物,促进可持续发展。

4.5 推广无公害技术的应用

第一,利用病虫害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和治理。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对森林的各种病虫害进行治理效果十分显著,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在一定森林区域内,一旦有病虫害的天敌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对病虫害的抑制时间十分长,其效果是化学农药无法比拟的。在很多城市,都具有可以进行生物防治的条件。首先,城市的各种森林资源种类很丰富,比较适合病虫害天敌的生存和繁衍,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病虫害天敌的利用和保护程度,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利用无公害的方法进行防治工作。其次,很多城市建筑会将园林植被进行一定的分割,从而形成“海岛生态”,这也有利于对病虫害的天敌进行释放。目前,很多生产销售病虫害天敌产品的公司正在逐渐成长,这也促使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工作逐步走向产业化。第二,选择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生物农药的使用,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保护病虫害的天敌,消灭害虫,另一方面,对人畜以及对环境的危害污染都比较小,相对于化学农药而言,其控制作用更持久。比如,利用Bt 乳剂来防治国槐的尺蠖灾害,每年只需要喷两遍就可以实现有效行控制,而化学农药的使用一般都要喷洒两次以上。目前,生物农药的种类越来越多,除了 Bt 乳剂、灭幼脲外,花保、烟渗碱等也是在森林病虫防治过程中比较常用的生物农药。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病虫灾害,要采取不同的对策,注意实施的方法和时间,将进行病虫害防治时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以保证安全性。

结束语

近些年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正在逐年增大,全国发生森林病虫害的面积已经占据森林总面积的8.2%,占据人工林面积的 23.7%,成为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都说森林病虫害是森林中的无烟火灾,是严重威胁着森林安全的三大公敌之一,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森林资源的保护。因此要想切实做好营林工作,就要充分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森林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初小波,徐连峰,史绍林,等1我国北方城市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1防护林科技, 2005, (5): 73-741

[2] 杨景伟1谈园林设计与病虫害的发生[J]1中国园林, 2004,(2): 73-741

病虫害防治计划篇6

关键词城市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园林绿化病虫害的防治中,应从城市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树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独特的作用,采用适合城市特点的有效方法,相互协调,合理使用和逐步减少化学药剂;同时在设计、苗圃地、植物检验、绿化施工、后期养护等方面做好增强防治措施,使病虫害防治经一部科学化、系统化。

园林树木病虫害的防治是保护园林绿地的重要措施。多年来,在园林绿化中,只重数量,忽视质量,植树后缺乏正确的抚育管理,加之初期发生的林木病虫害未能进行必要的监测和防治,因而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增多,危害加重。因此我们应该从规划设计到园林绿地后期养护各个环节进行园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在现阶段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对策时,应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放宽防治指标,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许的为害范围之内。基于此,我们的植保工作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为前提,养护管理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种防治方法。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就是通过协调而有计划地运用各种策略,将有害生物的种群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这些措施应该是经济有效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可以接受的。要达到上述要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从源头上遏制病虫害的发生

(一)把好植物检疫关

在调入苗木和花卉时,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则要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予以销毁,防止新的病虫害传入,以免给园林绿化带来更大的损失。

(二)搞好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病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多选用乡土树种,合理引进外来树种。

(三)合理间种可以有效的减少某些病虫害的发生

悬铃木是目前重要的行道树中之一,但在不少地区刺蛾危害严重,虽屡用化学防治,却难以控制。通过观察,只要间种楝树的,均未发现刺蛾危害。《本草纲目》记载:苦楝性寒,有小毒,杀虫。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楝科植物中含有活性成分川楝素、印楝素以及多种提抽物。由于楝科的活性物质具有挥发性,所以有抵御刺蛾取食的作用,可以引起刺蛾离弃植物或拒绝取食。即使是老熟幼虫,也不愿在此类树干缝隙、枝桠或干基附近浅土层中结茧越冬。所以,合理间种可以有效地减少某些病虫害的发生。

二、科学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

建立完整的城市绿化管理档案

建立以各类绿地内树种统计的档案、行道树树种的统计档案,全面掌握城市绿地的树种分别情况,对每种植物每年病虫害发生时间进行记录,进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办法,为病虫害防治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达到防治的最佳效果。

(二)科学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利用植物物候期指示病虫害的防治

园林植物病虫的出现和发展,与环境条件休戚相关,它是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为转移的。由于园林病虫害长期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活,形成了一定生长发育规律,它与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相适应,所以寄主植物的物候期是查明害虫生长发育变态过程的准绳,也是选择最佳防治期的确定,而应以寄主植物或指示植物的物候期来指示,则更为准确而科学。

例如草坪的锈病:当温度在20℃至30℃时,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尤其是叶片湿润利于夏孢子的萌发和侵入。在我们这里,主要发生在低温高湿的秋季,当炎热的夏季一过,气温有所下降,加上空气潮湿,病害会迅速发生。据观察,当5厘米土层温度达到24.5℃时,病菌就开始侵染,随着温度继续下降,如果再有大量降雨,病害就迅速蔓延,几天之内,草坪明显枯黄。另外排水不良,夏季过多施用氮肥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防治锈病最好的办法是使用预防性杀菌剂。在发病初期,用20%的三锉酮乳油800倍液或75%的百菌液500倍液等杀菌剂进行预防。一般在草坪叶片保持干燥时喷药效果好。喷药次数主要根据药剂残效期长短而定,一般7至10天一次,要尽可能混合施用或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进行化学防治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病虫害大发生和消灭虫源基地的主要措施。我国化学防治面积占整个病虫害防治面积的70%左右。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前提下,正确使用农药适时进行防治,一般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国内常用的杀虫剂有爱福丁、吡虫啉、锐劲特、灭幼脲等;杀菌剂有百菌清、多菌灵、粉锈宁、托布津。主要施药方法有喷雾、喷粉、熏蒸、拌种、放烟等。在生产中还开发了在树干上用毒笔涂环,捆扎毒绳或药纸带,往蛀孔中插毒签或塞药片,注射药液,撒毒土或毒饵等简单易行的施药方法,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毒药较低的农药,如杀虫脒、苯来特、托布津、溴氰菊酯等部分依靠进口。

物理防治

在生产上可利用一些害虫的成虫对灯光的趋性,设置黑光灯或高压灭虫灯诱杀成虫。还可采取超声波、热处理、射线照射等方法处理种子和插条,消灭病原虫或害虫,如47~51℃温水浸泡桐种根1小时,可防治泡桐丛枝病。我国北方利用松毛虫下树越冬习性,在松毛虫春季上树前在树干上扎上塑料带,可阻止越冬幼虫上树,减轻其危害。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防治园林病虫害具有节省能源、防治成本较低、不污染环境、可以持久发挥控制效果等优点。近十年来,生物防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值得大力提倡。

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等。我国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面积较大。1984-1986年,湖北、湖南和广东三省应用青虫菌6号液防治马尾松虫千余公顷,效果达90%以上。从80年代以来,我国已将春尺蠖多角体病毒、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别用于防治春尺蠖、马尾松毛虫、舞毒蛾,推广面积均在6000公顷以上。利用枝顶孢霉防治杨干象、用泰山1号线虫防治杨树天牛也取得了明显效果。我国的微生物制剂,特别是白僵菌的产量及应用面积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绝大部分微生物制剂为土法生产,全国又没有制定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制剂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效果不稳定、成本高等问题,致使近年来白僵菌在一些省份应用面积逐年下降,苏云金杆菌应用面积亦不大。

前苏联、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已生产多种经过注册的商品化微生物制剂。前苏联每年生物防治面积占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总面积的50%以上,他们主要应用苏云金杆菌和多角体病毒防治舞毒蛾、橡绿卷蛾、松尺蠖、松毛虫等食叶害虫,球孢白僵菌用于防治小蠹虫。美国、加拿大每年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云杉卷蛾的面积在105公顷左右。日本的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是世界上最先注册,并商品化生产的病毒制剂,用于防治赤松毛虫。美国和加拿大也生产有多种病毒制剂用于防治食叶害虫。由于病毒制剂见效慢,加入少量化学农药,便可加速害虫死亡,以提高防治效果。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生产上已应用微生物商品制剂防治根癌病和根腐病。利用白粉寄生菌可控制白粉病、绣菌寄生菌可控制锈病的发展,利用大隔孢伏革菌防治松树银白腐病等。

天敌昆虫

我国应用校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和蜘蛛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应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面积达数十万公顷。经过多年生产实践恒明,在一定范围内人工释放赤眼蜂仍是低虫口密度条件下控制松毛虫的好方法。目前在浙江、湖南等省应用面积较大。利用蒙古光瓢虫防治松干蚧,利用寄生性天敌蒲满控制隐蔽性害虫(如鞘翅目的天牛类(双条杉天牛)、小蠹类(柏服小蠹)、长蠹类(二齿茎长蠹)、吉丁虫和鳞翅目害虫如松梢螟、六星黑点豹蠹蛾灯),利用肿腿蜂防治双条杉杉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利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利用天牛蛀姬蜂防治青阳天牛等有明显效果。但除赤眼蜂外,其他天敌均因未完全解决繁殖寄主、工厂化生产工艺或防治效果不稳定等问题,未在生产中广泛应用。除人工释放外,在生产中应注意保护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为天敌的繁殖创造条件,从而提高自然界各种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美国十分注意从国外引进天敌昆虫,用引进天敌昆虫防治落叶鞘蛾等害虫取得成功。法国对赤眼蜂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该国的昂莱布生物防治试验站从世界各国收集赤眼蜂,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美国、英国和前苏联等国也有应用赤眼蜂防治云杉卷蛾的报道,但因防治效果不明显而未大量用于生产。

益鸟

在杨树人工林中利用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山雀、啄木鸟和灰喜鹊等益鸟,可以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据观察,一对啄木鸟可控制20~30公顷杨树林中的光肩星天牛。猫头鹰对林鼠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德国、前苏联等国很重视人工林中益鸟的保护和人工招引益鸟技术的研究。由于这些国家林分生态环境较好,益鸟保护森林的作用十分明显。

性外激素的应用

70年代以来,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开始用于一些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 。我国应用白杨透翅蛾性信息素、舞毒蛾信息素制作的诱捕器,捕杀杨透翅蛾和舞毒蛾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病虫害防治计划篇7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1目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问题

1.1防治技术落后

由于林场工作人员对病虫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林区的工作只围绕经济利益进行,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意义,使得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依然以传统落后的模式为主,病虫害防治技术停滞不前,从而造成了病虫害现象反复性、经常性发生。

1.2防治难度增加

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强了植树造林工作,人工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但造林对象主要以纯种林为主,混交林数量相对较少,这导致了病虫害的放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难度。此外,由于农药的不科学使用,造成害虫的天敌减少,也是增加防治难度的一大因素。

1.3灾害监测不力

灾害监测制度、监测预报网点的不完善使防治工作无法与林业生产工作有机结合,导致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处于被动局面,最终造成林场生态防御系统的破坏,一旦爆发病虫害,林场管理人员便无法有效遏制快速的蔓延,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无法顺利开展。

2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具体措施

2.1完善林区管理制度

建立林区病虫害防治的奖惩制度,对消极态度的治理人员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对防治工作有重大贡献的治理人员加以奖励,以此规范和激励治理人员。加强治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要求在预防和治理病虫害的过程中,采用科学和适当的监测技术,加强对病虫害的预防力度。对治理人员实行防治理念再教育措施,从意识形态入手,使其首先意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再让意识指导实践,让治理人员积极投入到平常的治理防护工作中。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对病虫害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减少病虫害对林区带来的损失。林区管理制度是防治病虫害活动的有力督导,完善林区管理制度能有效改善林区病虫害现象,对林区工作人员工作开展具有一定指导和约束作用。

2.2革新防治技术

对强危害性的病虫害制定针对性的应对计划,优化防治技术,禁止外来生物和害虫的人为传播行为,可以有效避免害虫对林区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科学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产品,降低有毒物质对土壤和森林的危害程度;采用生物科学技术,对病虫害的天敌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让天敌对病虫害的繁衍起抑制作用,实现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

2.3强化防治意识

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秉承能预防不治理的原则,将预防工作贯穿在整个防治活动中。在林业部门内部进行改革,加大防治工作管理力度,使部门人员对防治工作引起重视,从而逐渐建立病虫害防范机制,以此保证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4加大资金投入

林场的管理经费决定了病虫害治理的投入力度。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大约每年有6.67万hm2森林病虫害现象严重,且无法得到有效治理。政府部门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加大对病虫害的防治投入,在财政投入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地方补助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原则。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林场防治的方方面面进行资金投入,因此资金投入的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地方政府筹资投资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收入,从而才能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加大扶持力度。融入政府职能原则。各级政府要将林场的病虫害防治归入到当地的综合防灾减灾计划中,市县2级财政要加大防治、预测和监管等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通过这样双管齐下的方式,才能使林场的病虫害的治理手段更加有力有效,治理工具的选择也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2.5加强林木检疫

在高速公路路口增加防疫检测站,加强产地检疫工作,对病虫害频发地区和城镇植物产品集贸市场、单位加强检疫管理,从源头上切断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对引进的树木新品种及其森林产品实行2次检查,做到林木检疫的万无一失。

3结束语

树木具有存活时间长,生长周期久等特点,短则几十年,长则达百年之久。树木在漫长的生长发育期中,由于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界有害生物会随时对树木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林场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即使病虫害现象发生,也要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危害在可控制范围内。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我国森林资源才能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良性的提供森林自然资源。

参考文献

[1]丁筱慧,谢业霞.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2]高刚.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

病虫害防治计划篇8

1 进一步认识森林植物害虫、病原菌等有害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所谓森林病虫害是人类从对自身的利弊角度提出的一种名称。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森林病虫害对人类是有害的,必须完全消灭,这种观点并不全面。植物发生病虫害本是生态演化中的自然现象,森林害虫、病原物往往是在森林生态环境失调的状况下,才对森林植物造成一定的危害,适度的病虫害对植物有自然整枝、自然稀疏、刺激生长及淘汰劣势植株等作用,不能单从对人类的利弊去评价。现在我们逐渐认识到森林害虫及病原物都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和森林植物共居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形成竞争、取食、寄生等种种关系,它们除危害相应的植物外,还具有其他的生态学功能,与森林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成员一起形成多种多样的食物链和关系网络,在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中起着某些作用。

用生态学的观点看待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就要求我们在森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上必须实施可持续控制,即争取在害虫、病原物与森林植物共存的情况下减少景观、生态、经济上的损失,而不是彻底消灭森林病虫害。必须从以往的“绝对防治”改为和自然界相适应的“相对防治”。

2 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与造林规划设计

做好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必须从规划设计抓起,应注意植物的选用及配置必须符合生态学原理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2.1 在树种选择上做到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是保证森林健康生长及提高森林抗性的前提。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我县生态环境为原则。

2.2 树种配置应依据生态学规律 应符合生态学原理及生物多样性原则,致力于建立与天然植物群落相似,富有地方特色及符合美学原理的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在这种植物群落中,森林害虫及病原物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自然天敌等因素的制约,不易爆发成灾。

2.3 树种配置应注意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等生物学特性植物的相生与相克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自身或临近植物生长发育的现象 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相生促进作用,消除或降低植物间相克抑制作用和自毒作用。利用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原理,科学安排植物的配置,相互促进生长,共享天敌,是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的重要方法。

2.4 在规划设计中应避免配置病虫转主寄生植物引发病虫害的发生 如苹果、梨、海棠若和桧柏混栽,则会诱发苹(梨)桧锈病;松树和芍药混栽易诱发松芍锈病;在杨、苹果树周围种植桑、枸、栎、小叶朴等树种,会加重桑天牛的危害。

3 加强森林植物生长管理是实现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关键

做好以森林植物的土、肥、水栽培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植物保健,能促进森林植物健康生长,增强其抗病虫能力,达到预防病虫害的目的。森林植物保健是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最基础、最经济的方法。3.1 植物保健应从施工栽植抓起 森林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但直接关系到森林植物的种植成活率,而且将对植物终生的生长状况产生长期的影响。在施工中,做好植物检疫、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是做好植物保健的第一步。其次是做好土壤改良及换土工作,确保苗木生长在良好的土壤环境中。第三是按照技术规程做好整地、挖穴、施肥、栽植、浇水等施工中每个环节的工作。3.2 实施科学的绿化养护管理是做好植物保健的关键 养护管理应紧紧围绕提高植物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源和病虫害大发生前除虫灭病这个中心展开。每项养护管理措施都应该放在整个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中加以评价。一般来讲,森林植物养护管理包括以下内容:科学施肥;合理浇水;松土除草;合理整形修剪,以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并结合修剪,清除病虫枝叶;做好绿地卫生,清除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来源;对草坪、草花等进行合理轮作;结合翻地消灭越冬虫害等。

4 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与生物防治

上一篇:教育基本原理范文 下一篇:理财保险营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