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1-10 17:11:41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1

关键词:气候变暖;农作物;病虫害

当前,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转变得十分迅速,春、夏、秋、冬季节性的明显度和差异度降低,这些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影响农作物的创收,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后退。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病虫害的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之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增加、种类增加、变异增加,这些不可控因素都进一步加剧了农作物的生长培育问题。所以,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1.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现状

近些年,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农业生态系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农作物病虫害的损害程度加重,且病虫害的种类也在逐年增加。在我国,小麦、水稻以及玉米、棉花是较为常见的农作物,每个时间段发生的虫害是不一样的,本文对这些农作物在几十年间发生的病虫害情况梳理如下。

水稻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螟虫和稻瘟病为主;60年代螟虫的为害逐渐减弱,稻纵卷叶螟为害较重,病害方面以纹枯病为主;70年代稻纵卷叶螟进一步猖撅,螟虫回升,稻飞虱也上升为主要害虫,病害方面以自叶枯病为主;80年代稻飞虱和纹枯病大量发生;自90年代以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稻瘟病成为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病虫害。

小麦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吸浆虫、粘虫、锈病为主;60年代吸浆虫和锈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粘虫出现先减弱后回升的隋况;到70年代粘虫的发生频率增加,赤霉病和锈病成为主要病虫害;80年代粘虫的为害势减弱,麦蚜成为重要害虫,赤霉病、锈病、丛矮病成为3大主要病害;90年代以来,吸浆虫、麦蚜、麦红蜘蛛、蝗虫、赤霉病、锈病成为小麦的主要病虫害。

玉米害虫以玉米螟为主,在虫源基数高、气候条件适合的情况下,玉米螟将有大发生或局部地区大发生的可能。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二代粘虫发生为害玉米的趋势,主要决定于江准流域麦田一代粘虫的发生情况和5~6月份气候与天气形势的变化,仍有严重发生或部分地区特大发生的可能。

棉花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棉蚜、红铃虫、黄矮病为主;60年代棉蚜、红铃虫得到控制,黄萎病为害加重;^0年代棉铃虫、棉蚜危害加重,黄枯萎病流行;80年代棉铃虫、棉蚜、红铃虫、红蜘蛛1大害虫严重威胁棉花生产;90年代以来,棉铃虫、柿虫牙等成为主要虫害。

2.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2.1对农作物害虫的发育及其种群增长的影响

在对农作物病害虫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害虫生长季变暖能够更利于病害虫成长,使害虫种群增加迅速。当温度变高时,农作物的病虫生命较为活跃,还会使病虫发育历期延短,病害虫种群数量增加。例如,随着气候的变暖,麦长管蚜产量逐年增加,l育历期也缩短了,产仔期也会随着气候变暖的原因逐渐提前,温度在14.0 ℃ 时,产仔时间为24 d,温度在26.0℃ 时,产仔时间为9 d;气候变暖还对大白菜中的炭疽病的生长,是主要诱发炭疽病的原因。

2.2对农作物病害虫发生地理范围变化和危害程度的影响

在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研究中,发现生长季变暖能够让病害虫成长迅速,增大其危害农作物的程度。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在西南一些山区较为严重,发生范围也较少,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小麦白粉病已经扩展到我国湖北、安徽等一带,非常严重;在八十年代中期,白粉病又向北扩展,陕、甘、晋等地区也发生病害。由于全球气候变暖,20世纪以后,鲁西南棉铃虫第一二代也发生变化,发生期时间提前,第三四代棉铃虫也有所提前,危害程度也明显加重。

2.3对农作物害虫危害期以及害虫的繁殖影响

生长季变暖,可以使病虫危害期变得更长,严重得话更会导致害虫繁殖世代可能会比往年增加一个代次。如苏北地区1992年―2004年,稻纵卷叶螟调查中,结果发现,稻纵卷叶螟如若自然繁殖增加一代,病害虫量就会上涨62.2倍。在福建,年平均温度比往年增加一度,就会使褐稻虱世代增加到 0.8 代。

3.预防农作物病虫害的解决措施

3.1强化监测,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

监测部门要加强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发现病虫害生存的一般规律,从而根据这个一般规律建立起病虫害预警系统,并健全病虫害防治方案。通过分析研究,对未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病虫害问题进行科学预测、合理分析。同时,还要求监测部门实时监控农作物病虫害动态,全面掌握其生存规律、繁衍方式。另外,详细的农作物病虫害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也是对病虫害未来发展预测的一个重要条件,凭借这些数据,才能做出有针对性、全面、系统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3.2开展综合防治,减轻危害损失

首先,农业部门要出台相关文件,倡导农业防治,鼓励农民种植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与品种,而且要经常地松土翻耕,使农作物病虫害的死亡率增加。同时,还要及时除草,给农作物创造一个清洁环境,减少因为杂物营养性而使病虫害滋生。施肥和水分的供给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也十分有用,比如对氮肥的合理使用,能使农作物植株抗虫能力增强,使病虫害发生概率降低。其次,药物防治。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必不可少,但也要对农药使用量进行合理控制,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分量,都是对农作物病虫害有效防治的措施。

3.3 增强组织,确保技术规范到位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2

关键词:宁南山区;气象条件;农业;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02-1

病原体和害虫赖以生存的必要环境和物质条件是有利的气象条件和农作物。气象因素与原生物的繁殖、传播、侵染和害虫的分布、活动、繁殖、蔓延、危害等密切相关。它们的一切生长发育、繁衍和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温度、水分、光照等气象环境因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气象条件往往成为决定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因此,气象条件是做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重要研究工作。大尺度气象背景和小尺度气象因素对宁南山区的农业病虫害有重要影响,其中小尺度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风等对农业生产影响尤为明显。

1 宁南山区农业病虫害发生的条件

病虫害一年四季构成生活循环,尤其是在作物生长的中前期,也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从宁南山区大部分地方来看,大范围出现病虫害是从每年4月开始。病虫害的发生通常分为三个时期:发生的始期、盛期和末期。

有四个重要条件影响农业病虫害的发生。第一是气象、气候条件,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和大气降水等常见气象要素;第二是为病虫害提供营养的农作物,其生长发育阶段和状态是比较重要的;第三是天敌的制约作用,包括天敌的数量以及对病虫害控制作用的大小;第四是人类采取的管理方法,例如是否对病虫害进行了有效的防治,是否喷洒了农药等。

农业病虫害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气象、气候条件。昆虫是变温动物,昆虫的体温随着温度升高,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生理生化反应速度加快,对昆虫的生长发育起加速作用,但是如果温度高到一定程度,对昆虫的发育和繁殖又会起到抑制作用,甚至能使昆虫致死。因此农业病虫害的发生,主要考虑的是天气条件是否超出病虫害适宜生长发育繁殖的气象、气候条件范围。

2 宁南山区农业病虫害发生的因素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太阳光照,空气湿度,大气降水和风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分别叙述农作物因气象因素而产生的影响。

2.1 太阳光照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对太阳光照非常敏感。光照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根据太阳光的强度和光照的时间的长短进行分类。首先害虫的活动和行为受光的强度影响。例如白天苍蝇类在活动,而傍晚或夜间是夜蛾科成虫在活动;还有紫外线可以促进小麦白粉病闭囊壳的产生,从而减轻小麦的病菌危害。其次害虫的发育受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举一个人们非常熟悉的例子:当光照充足、光照时间长时蚜虫就胎生无翅蚜;而当光照时间短时,则生有翅蚜,并迁飞。

2.2 温度

合适的温度是病原物和害虫的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如常温害虫,它的体温取决于周围的环境温度,因此它的新陈代谢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环境温度。害虫的繁殖、生长、分布范围等都受制于周围的环境温度,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区。例如温带地区的害虫,其有效温区一般为8℃~4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害虫生长好、生命旺盛,寿命长,后代多。如果在这个温度之外,则害虫繁殖停滞,发育迟缓,甚至死亡。另外,病虫害的地理分布也由环境温度决定。再如,小麦秆锈菌的夏孢子萌发侵入最适宜温度为18℃~22℃。其中温度对病虫害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包括土壤温度,一般包括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等。通过实践观察,赤霉病与地下水位有密切的关系。地下水位的增高可使植株的赤霉病发病率相应增加,从而使农作物减少产量,损失严重。所以科学及时地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水分是减少麦类赤霉病发生与危害的必要措施。

2.3 空气湿度和大气降水

适度的水分和合适的湿度环境是任何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都需要的必要条件。如果水分不平衡,生物体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适宜的湿度是病原物和病虫害在所有的活动期都必需的,如小麦赤霉病就是典型的“气象型”病害,大雾能加重赤霉病在小麦开花期的流行,赤霉病的流行与雨量、降雨时长密切相关。相对湿度是决定赤霉病流行程度的关键因子,赤霉病菌的生长发育、传播及病害发生都与相对湿度有很大的关系。害虫的生命活动受降水的直接影响。宁南山区冬季积雪对土中或土面越冬害虫起着保温作用;大雨和暴雨对小型害虫及卵(如蚜虫、叶蝉卵等)有冲杀作用。粘虫和麦圆蜘蛛的发生在阴雨天,湿度大时非常有利,而棉蚜和麦长腿蜘蛛在干旱年份危害严重。

2.4 风

大风能造成农作物伤口,为病菌侵染创造条件。无风或微风晴朗的天气有利于害虫飞行,如东亚飞蝗可逆风飞行在3.3m/s风速下;而当风速超过3.4m/s时,即改为顺风飞行。粘虫、稻纵卷叶螟、褐稽虱等,有长距离迁飞习性。晚秋随偏北气流由北向南回迁,与季风进退基本一致,并常随锋面天气系统移动。另外, 农药的药效和对植物的药害也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只有我们合理利用合适的气象条件,掌握科学合理的施药技术,才能有效控制农药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状况,才能对病虫害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可防止药物流失。以上结果表明,病虫害在中短期内的发生流行由中小尺度气象要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 结束语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3

【关键词】 水稻绿色防控;高效农业;生态控制;粮食安全

绿色防控工作是发展现代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以及省、市地方农业工作会议,都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把农业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列为重大科技推广行动,也是农业部、省农业厅植保植检三项重点工作之一。

衢州市衢江区是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区,现有耕地面积26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7万亩,是国家商品粮重点基地县(区)之一。但由于人多地少、山多田少,基本农田和土地后备资源十分缺乏。近年来,受耕作制度、品种特性、虫源基数、气候条件以及防治药剂和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以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 等“二迁”害虫为主的水稻重大病害虫在我区连续大发生和爆发,未来几年仍呈大发生态势。由于缺少有效的使用技术,农民滥用农药、过量用药等十分普遍,从而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农产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已成为阻碍粮食生产安全的新问题,严重影响我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增产增收以及粮食质量安全,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分析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单纯依靠化学防治和不合理使用,致使农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及害虫对某些农药产生了中、高度的抗性。同时,对粮食质量和人类自身都有很大影响。通过综合开发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从本区水稻生产的实际出发,以农药使用减量化、有害生物防控规范化、农田生态和谐化为途径,积极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以及高效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绿色防控工作的基本内容

1、绿色防控的概念。绿色防控技术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界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这一定义的核心是强调植保措施要与自然界和谐友好。因此,可以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讲,绿色防控技术就是采取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友好的植保方法或措施(手段)。因为植保措施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友好了,就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就能保障农业生产及其产品质量安全。

2、指导思想。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水稻病虫防控为重点,以控制农药残留污染为主要目标,以绿色防控技术的落实为突破,以示范区建设和技术推广为手段,兼顾经济作物病虫的综合治理,实施因地、因作物、因栽培方式制宜,分类指导。

3、工作目标。通过绿色防控工作的实施,在保障农产品产量不因有害生物危害形成严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控制农药的残留。示范区作物产量要明显高于非示范区,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 10%以上,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要全部符合质量要求。与此同时,形成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方式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二、实施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的现实意义

农业生产安全事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粮食安全是农业生产安全的首要问题,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生产安全、粮食流通安全、粮食消费安全。当前粮食安全仍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是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

(一)我区当前农作物病虫发生状况:近年来,我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已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主要表现为:农作物病虫种类多、发生面积大、暴发频率高、危害重。全区常年发生的农业有害生物多达 500多种,其中可造成严重危害的有 100余种以上,水稻病虫主要以“二迁”害虫为主,还有水稻病毒病。常年病虫草鼠发生面积600余万亩次,防治900万亩次以上。全区每年防治病虫草鼠挽回粮食损失 4.8万吨,占产量的 7%— 10%,但每年仍造成粮食损失0.82万吨以上。随着气候、环境、种植结构、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变化,病虫种类增加、发生为害程度上升。一旦暴发成灾,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减产达 30— 40%以上。

(二)、实施水稻病虫绿色防控对粮食生产安全的意义:随着人民群众对农产品需求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与加入 WTO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区防治病虫仍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加之施药机械和技术较落后,导致农产品残留等问题仍较突出。当前,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修订技术法规和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对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限制水平和植物检疫措施的要求,这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技术壁垒。被进口国停止贸易交往的现象时有发生,较为突出的河北天洋食品公司“毒水饺”事件,给我国在食品贸易方面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国际负面影响。近年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产品安全工作,开展了“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等一系列安全监控工作,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较严峻,国家禁限使用的农药屡禁不止,用药观念和用药技术仍较落后。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可以从技术角度改变农民传统耕作习惯、种植模式、施药技术,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4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影响

中图分类号:S42;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158-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气候变化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当今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暖冬”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所以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1.气候变化的概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就是所谓的气候变化。其主要表现在离差和气候平均状态两个方面。如果这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或者是同时在统计意义上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这就说明气候发生了变化。多层次、多方位、多尺度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显著特点。当然,气候变化产生的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影响,比如说气候变化提高了我国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如果就对整个中国而言,那么气候变化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的主流影响就是负面的。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变暖,我国南方的春季开始出现霜冻、冰冻等自然灾害,这样就会导致农作物的抗寒性不断减弱,发育期也较之前提早了。在南方出现高温干旱、洪涝灾害严重的同时,北方的干旱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农业气象灾害被看做是我国粮食发生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中旱灾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大的气象灾害,接下来依次是洪涝、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除了这些我们知道的气象灾害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病虫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作物的施肥措施以及作物品种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易被人发现,所以气候条件就成了影响农业病虫害波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和农业病虫害的产生及普遍流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甚至于有可能引发新的农业病虫害,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其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影响,这样就会对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1]。

2.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产生的影响

2.1 对洪涝灾害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洪涝灾害根据季节划分可以分为春季洪涝灾害、初夏洪涝灾害、夏季洪涝灾害和秋季洪涝灾害。从洪涝灾害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洪涝灾害在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发生,不会受季节限制。在四种洪涝灾害中,夏涝产生的危害最危险并且发生几率也很高。就我国而言,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地区,在黄河、淮河及长江流域最为集中。台风、暴雨等洪涝灾害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海水的逐渐温度提高所造成的。在我国淮河、长江及太湖等大型河流、湖泊区域,洪涝灾害不断发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根据2000年至2015年的数据分析,得知洪涝成灾率逐年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极端气候时间的发生概率也在呈上升趋势。

2.2 对旱灾产生的影响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日益加剧。在某些干旱地区,土地大面积的干旱问题时有发生,这样就会使土壤里面的十分不断加剧蒸发,以致土壤内的水分逐渐匮缺,从而使得受灾面积日益增加。众所周知,长江以北区域是我国的干旱集中地,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区也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在我国华东北、华北地区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干旱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而相对来说我国华中北、东北地区干旱面积的增加速度就比较小,西北东部干旱面积的变化更是不明显。而我国降水变化趋势和我国的干旱情况基本一致。近几年来,我国华东北、华北地区的降雨天数逐渐减少,降雨间隔加大,长期不降雨的次数不断增加,降水量也是逐年下降,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干旱情况更加严重。

2.3 对大风冰雹灾害产生的影响

除了洪涝灾害、旱灾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之外,大风冰雹便是我国的第三大农业灾害。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风冰雹灾害也随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风冰雹灾害的主要特点就是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这样就会使得灾情在局部地区比较严重,同时累积损失也就会非常严重。大风冰雹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农业自然灾害中占据十分之一左右。

3.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病虫害产生的影响

3.1 气候变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乐兀这就导致了农业害虫的发育提前,繁殖数量也就增加了。据统计,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害虫增加一至三代。随着农业害虫的不断增加,其对农作物危害的时间就会增长,与此同时也就会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严重,不利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进行。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有些地区的“暖冬”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大家都知道害虫繁殖需要温暖的环境,这样一来随着冬季温度的不断升高,对害虫的繁殖就变得更加有利。害虫的繁殖数量增加,则它的死亡率就会逐渐下降,那么总体来说害虫的数量始终处于增加的状态。另外,气候变化也会使新的农业病虫害产生,以至于对农业的生产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2]。

3.2 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对农业病虫害产生的影响也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说,我国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生产区域,但是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暖干化的趋势更加严重,病虫害也变的越来越严重。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增加,暖湿化的迹象频频出现[3]。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东北地区地处最北方,纬度比较高,冬季的气温也比较低。而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冬季的温度逐渐升高,使得病虫害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而另外一个我国重要粮食产地华北地区,由于气候变暖越来越严重使得华北地区的降水量逐年减少,温度的升高为病虫害的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性气候变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也就会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损害了我国的根本利益。本文主要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或许认识并不充足,但仍希望可以对以后我国的农业安全生产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顾娟.浅谈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8):65-66.

[2] 王子一,王猛,赵子程.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32):63-64.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5

关键词 桑蚕;安全生产;影响因素;控制技术;广西蚕区

中图分类号 S8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09-03

进入21世纪,广西地区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战略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区位优势,把桑蚕产业列为加快发展的11个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明确定位桑蚕产业作为继糖料蔗产业之后又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自2005年以来,广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缔造了中国蚕业神奇的“广西现象”。但是随着近年来桑蚕业的发展壮大,广西桑蚕业也逐渐面临诸多因素带来的安全生产隐患,如极端性天气增多、桑园病虫害加剧、农药中毒事故明显增多、蚕病危害、环境化学因子污染、养蚕废弃物污染等,都影响桑蚕生产安全。这些影响因素在江、浙、粤等老蚕区造成蚕农欠收、绝收的案例触目惊心,教训深刻。新形势下广西蚕区如何提高桑蚕业安全水平,提升桑蚕业安全保障能力,维持桑蚕业持续安全稳定,应引起各级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和相关从业者的重视和思考。

1 桑蚕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

1.1 气象灾害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性天气增多,气象灾害成为影响桑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洪涝、霜冻、持续干旱以及冰雹等灾害频发,且呈现出灾害种类多、发生范围广和影响面大的特点,增加了桑蚕生产的不确定性。2005年6月下旬,柳州市洪灾造成全市桑园受灾面积1 522 hm2,其中重灾区鹿寨县蚕业直接经济损失1 107万元。2008年春季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仅柳州市桑园直接受灾面积就达到1 040 hm2,蚕茧减产9 000 t。2009年冬季至翌年春的长期干旱,东兰、巴马、风山、宜州等蚕区出现重度至特重级干旱,仅宜州市因干旱桑叶产量就减少了30%。2011年进入7月后,部分蚕区再度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2013年3月中下旬,象州县、忻城县、宜州市等蚕区遭遇罕见冰雹灾害,给桑蚕生产造成不小的破坏。

1.2 桑园病虫害

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常态性发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桑园虫害形成品种增加、抗药性提高、世代重叠严重、发生期延长和发生量激增的危害现象[1]。据估计,每年因桑树病虫为害损失的蚕茧至少在10%~15%,严重威胁桑蚕安全生产。广西地处亚热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有利于许多病虫害的繁殖和蔓延,据统计,广西桑树发生的病虫害共有109种,其中病害23种,虫害86种[2]。各蚕区几乎每年均有因桑树遭受病虫害侵害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情况发生。2005年融安县出现桑瘿蚊为害,导致全县95%的桑园受灾。2006年蒙山县桑园受桑赤锈病危害面积达3 333.33 hm2,感染桑树细菌性青枯病桑园面积有143.33 hm2。2007年宜州市桑园花叶病发生率达52%,桑叶减产15%[3]。

1.3 农药中毒危害

随着桑园病虫害危害加剧,不科学地使用农药致使土壤、水质、大气等整个生态环境受到农药污染。另外,蚕农缺乏自保意识。农药保管不善,蚕药、桑药与农药混放保存,喷雾器、计量器等工具共用造成相互污染,药瓶、药袋乱仍乱抛,甚至直接扔在桑园里,很少有人按技术规程操作[4],加之市场上药品质量问题等原因,导致桑蚕生产过程中农药中毒事件明显增多,蚕农出现减产甚至绝收,对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

1.4 蚕病危害

在农村养蚕生产上,蚕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蚕茧质量和数量的重要因素,一些蚕区由于蚕病虫害高发导致的蚕茧大幅度减产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由此影响到蚕桑行业的健康发展[5]。随着广西地区桑蚕生产的发展,养蚕量的增多和批次过密,蚕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起来。2008年春蚕期,广西横县、象州县、忻城县、武宣县、港南区等地的局部地区桑蚕流行僵病,一些村屯养蚕普遍发生僵病,有的农户发病率高达50%[6]。

1.5 环境化学因子污染

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与蚕桑生产密切相关的农村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也明显下降,特别是一些含有氟化物的有害气体对桑树的影响很大。蚕吃下受污染的桑叶后,轻则导致茧和丝的质量明显下降,重则使家蚕死亡甚至颗粒无收。大气氟污染对桑蚕生产影响在江浙粤等老蚕区较为严重,给蚕桑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目前,在广西蚕区虽然不是很严重,但近年来也陆续发生大气污染桑叶导致蚕造不稳或纠纷的事件,而且正逐渐成为蚕桑生产发展的隐患。

1.6 养蚕废弃物污染

随着桑蚕业的发展,蚕沙、桑枝等废弃物对养蚕环境的污染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有些地方已成为“公害”,严重威胁桑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未经处理的病死蚕和蚕沙,是蚕病病菌繁殖和传播的主要场所,一些蚕农在养蚕过程中乱扔、乱倒,其中含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就会通过雨水、风的传播扩散,导致养蚕大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从而容易导致蚕病的流行与发生。

2 桑蚕安全生产控制技术

2.1 科学进行防灾减灾,积极应变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一是以预防为主,做到防在灾害前面、实行主动避灾。蚕业部门应积极主动与气象部门联系,为蚕农及时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以及生产建议等信息。二是加强灾变规律和防灾救灾技术研究,科学合理应用防灾减灾技术应对极端天气。

2.1.1 洪涝灾害后管理技术。洪涝灾害发生过后,应设法开通排水沟,使排水顺畅,避免桑园长时间积水,保证雨停水干。然后及时清理桑园,扶正倒下的桑树,做好灾后桑树病虫害防治和消毒工作,追施叶面肥[7]。

2.1.2 霜冻灾害生产管理技术。一是灾前预防,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报,预知有霜冻天气情况下,可提前采取熏烟、灌水等方法防霜冻害。二是如冻害已经发生,对于冻害严重的适当降干剪伐促进下部桑芽萌发,并且适时追施速效肥,促进潜伏芽和副芽萌发和桑树生长。合理调节养蚕布局,春蚕适当延期收蚁。冻害特别严重,可提前伐条,放弃养春蚕,多养夏蚕。

2.1.3 抗旱生产管理技术。选用抗旱耐旱桑树品种。在遭遇连续长时间干旱时,有条件的要及时选择在傍晚后进行桑园灌溉,并要速灌速排。有条件灌溉的桑园对土壤进行耕翻,在桑园地表覆盖地膜或作物秸秆。浅耕除草防止杂草争水争肥。增施叶面液肥补充养分和增加水分。在旱情得到缓解后,应及时追施速效性肥料。

2.1.4 冰雹灾害生产管理技术。剪去破损严重无使用价值的桑枝,以减少枯枝和养分的消耗,防止病虫害发生和蔓延。全部枝叶受损的桑园,应及时在新梢基部20 cm处剪枝,促使其重新长芽长叶,恢复生机。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促使桑树迅速恢复长势。受灾桑园整修清理后,需加强病虫害防治,特别是注意防芽叶病害发生。

2.2 多举措加强桑保工作,确保桑无病虫、蚕无中毒

桑园病虫害防治要坚持既能有效控制桑园病虫的为害又保证蚕作安全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工作方针,坚持以害虫发生的特点和阶段为依据,把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等防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进行综合防治。

2.2.1 建立暴发性桑蚕病虫害预警与防治体系,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加强对重点病虫害的监控和预测预报,及时病虫情报,按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准确地提出防治意见,指导蚕农开展综合防治工作。

2.2.2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检疫,禁止从病虫害严重区域调苗。重视桑树水肥管理,增强树势及其抗病能力。桑树伐条时,冬伐留长枝防治花叶病,修剪病枯枝以杀灭桑象虫等越冬成虫。及时清园,烧毁落叶、杂草及地表的桑树病虫害。冬耕冻死害虫,破坏地下害虫越冬场所。及时挖除桑青枯病、桑萎缩病等重病株。有条件的桑园可适量养鸡吃虫。

2.2.3 物理防治。在桑园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利用趋光性灭虫,应用斜纹夜蛾性激素诱捕器捕杀成虫。采取人工机械捕杀幼虫或摘去虫叶。用48 ℃温水浸渍苗根30 min,以防治桑树根结线虫病和紫纹羽病,用50 ℃温水浸根10 min,可防治桑萎缩型萎缩病等[8]。

2.2.4 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如桑象虫的天敌有桑象虫旋小蜂,桑尺蠖的天敌有桑尺蠖腹茧蜂。

2.2.5 化学防治。根据防治对象,选择合适的农药、浓度、时期以及方法杀虫。桑园上常用的农药有敌敌畏乳油、乐果乳油、克螨特、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夏伐后,7 d内必须进行白拳治虫。冬伐清园后及时进行封园杀虫,喷药时确保均匀喷洒桑树体及地面。

2.2.6 防控桑蚕农药中毒。在粮桑混栽区,蚕业部门要加强与其他农业部门进行生产动态和情报交流,蚕农在治理桑园时也要求互通治虫情报,协调防病治虫方法和时间,尽量做到统防统治,根据用药高峰期合理做好养蚕布局。尽可能用非化学手段防治,科学合理地使用桑园农药,严禁使用有机氮类农药、菊酯类农药及其他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推广应用新农药前做好安全性生产试验。使用有农药污染嫌疑的桑叶,喂蚕前应先做少量试喂观察。加强宣传和指导,指导农户选用有生产许可证、合格证、注册商标“三证”齐全的厂家生产的农药,严防使用假冒伪劣产品。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户掌握农药使用技术水平,防止错用、混用、乱用农药。农业执法部门加强农药质量执法管理,严查国家禁用农药、“三证”不齐的农药。

2.3 狠抓以消毒防病为中心的养蚕技术,控制蚕病发生

2.3.1 建立蚕病预警机制。在饲养中,根据天气变化趋势和适宜病原体滋生环境进行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蚕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养蚕风险。

2.3.2 加强养蚕技术普及,增强消毒防病意识。通过培训,确保蚕农弄清蚕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原理,并掌握防治蚕病的关键技术,确保配套技术真正落实到位。

2.3.3 做好养蚕各个时段的彻底消毒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病原物数量和毒力,净化大环境。做到养蚕前彻底消毒、养蚕期经常性消毒和养蚕后及时回山消毒。加强桑园消毒防病工作,防止病虫害对家蚕交叉感染。

2.3.4 推广标准化饲养技术,增强蚕体质。选择饲养优良的抗病抗逆品种。积极推广小蚕共育技术,降低由散户单独饲养过程中受环境病原菌感染的风险。按蚕各龄期生长发育要求加强温湿度调节,严把桑叶质量关,做到保证小蚕吃好、大蚕吃饱、饱食就眠、适时饷食,使蚕生长发育良好,增强抗病性。

2.3.5 准确诊断蚕病,及时控制传染。发现病蚕要及时拣出并投放到石灰缸中。发现感染真菌病的,应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坚持每天早晨使用1次防僵粉或烟熏防僵。发现感染病毒病的,应早晚使用1次新鲜石灰粉消毒蚕体蚕座。发现感染细菌病的,应连续添食蚕服康3~4次,直到细菌病控制为止。发现感染蝇蛆病的,应及时使用灭蚕蝇。发现农药中毒的,首先查明毒源和中毒种类,然后立即撒新鲜石灰粉,使蚕停止食桑,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加网喂新鲜无毒桑叶后除沙。

2.4 防控环境化学因子污染,为桑蚕业提供良好洁净环境

2.4.1 从源头上防控。工厂设置及桑园规划必须统筹兼顾。地方引进小型化工企业时,应认真做好环境质量标准评估。排氟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环保意识,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排放废气,做好“三废”治理。养蚕季节必要时熄火停产。发展桑蚕基地必须离开砖瓦窑、水泥厂等生产企业至少2 km以上。

2.4.2 在生产上防控。在氟化物污染蚕区,建立桑叶含氟量检测制度和环境检查制度,开展污染气象预报。蚕业管理部门根据监测情况适时调整养蚕计划和发种时间,避开污染高峰期。地方政府和环保等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切实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为桑蚕业发展提供良好洁净的环境。氟污染蚕区应尽可能选栽抗氟能力强的桑品种和饲养耐氟力较强的蚕品种。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桑园喷灌,以减低桑叶含氟量。做好氟化物中毒预防工作,合理选采桑叶,对污染叶,大、小蚕期分别用5%和3%的石灰浆浸桑叶或喷于叶面后养蚕可解毒,再改喂清洁的桑叶,并加强饲养管理。

2.5 积极进行蚕沙等废弃物就地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防止扩散污染环境

加强对蚕农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养蚕废弃物危害性的认识和保护养蚕大环境的意识。除沙时操作细致,避免蚕沙大量散落地面,除沙后应及时进行地面消毒;淘汰的病弱蚕严禁饲喂家禽。蚕沙严禁乱倒乱放在村头村尾、房前屋后和田边地头,严禁直接倒入河流。养蚕规模较大的专业村屯,可采取“桑+蚕+沼+果(蔬)”、“桑+蚕+菌+肥”等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利用蚕沙。建蚕沙池用微生物菌剂对蚕沙进行发酵处理,在短时间就地处理后能灭活蚕沙中的病原微生物,迅速还田。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蚕沙处理工厂,生产蚕沙有机肥或对蚕沙进行提炼综合利用,使蚕沙资源利用走上农用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的道路[9]。

3 结语

桑蚕业是广西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能否确保安全生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只有自觉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在各个环节上落实各项控制技术应对各种不安全因素,才能确保桑蚕生产安全。同时,为了及时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因素对桑蚕安全生产的威胁,还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在出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尽量降低可能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

4 参考文献

[1] 戎世芳.海安县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的主要做法[J].北方蚕业,2011(3):62.

[2] 王小欣,周晓舟,梁萍,等.广西冰冻灾后春季桑园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初步调查[J].广东蚕业,2009,43(4):25-27.

[3] 黄显卓,罗日梅,韦思庆,等.桑树冬留长枝防病高产技术应用[J].广西蚕业,2008(3):57.

[4] 许梅.桑园生态治理对策[J].江苏蚕业,2010(4):32.

[5] 李文学,青学刚,王芳.影响蚕桑生产安全因素现状及对策[J].四川蚕业,2010(3):49.

[6] 朱方容.广西部分地区桑蚕僵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控对策[J].广西蚕业,2008(3):29.

[7] 贝建设,刘秋丽.浅谈原蚕区种茧育桑园的建设与管理[J].北方蚕业,2012(1):28.

[8] 赵毅.浅谈桑树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J].四川蚕业,2009(2):33.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6

关键词:农药;农作物;人畜;生态环境;农副产品;影响

化学农药是农业、林业病虫草害的重要武器,尽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少的负面影响,但是作为防治农业、林业病虫草害的一种手段,在今后会被一直使用。因此农药的安全使用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随着人们对农药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加强,深刻的懂得安全使用农药的重要性。为了减少农药的负面影响,人们在用药时期、用药量、选择农药剂型、施药天气选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1、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果用药不得当,使用农药后对农作物产生的药害问题有:

一是农药使用时间不当,不仅影响防治效果,而且还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药害产生的药斑病(梨树幼果期施用代森锰锌易出现果皮斑点)、药害引起的生长抑制(除草剂施用不当出现植株生长缓慢)、药害导致劣果(西瓜受乙烯利药害,瓜瓤暗红、有异味)、花期或作物生殖生长期用药不当引起不孕(水稻抽穗期施用稻脚清造成秕粒);

二是有些农民在购买农药时只相信宣传或贪图价格便宜,结果购买了假劣农药,这些农药使用后,不是因为含量不够而难以达到防治效果,就是因为农药的质量不好或杂质太多而产生药害;

三是农民希望尽快的将病虫害控制住,随意加大用药量,也造成了药害;

四是农民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眼睛只盯住高毒农药,却不知高毒农药的负面影响也极大,有些病虫害不一定高毒农药才有效,高毒和高效不一定一致,内吸剂毒性很高,但对靠触杀才能杀死的害虫就不一定效果好;

五是气候条件不利,不仅影响防治效果,还会产生药害问题,如:夏季高温季节(7~9月份),应在早上6:00~8:00或下午4:30~7:00喷药,中午喷药易引起喷药者自身中毒,还极易引起农作物遭受药害。冬季应在露水干后喷药,确保药效和农作物的安全。总之,农药使用得当,不仅可以药效的防治农林病虫害,还可达到为农林业生产保驾护航,可见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减少农药药害,意义重大。

2、农药对人畜的影响

在农药的应用过程中,最棘手的变是人畜安全问题。众所周知,农药是为了防治病虫害,因此农民愿意选择那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对人畜的安全危害性极大,在20世纪50~60年代,大量使用高毒农药,再加上防护措施不当,急性中毒事件频频发生,那些不易降解的有机氯等农药又是造成人类畸形、致癌、致变的罪魁祸首。人类每天都从实物中获取营养,长期食用农药残留的食品,人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头晕、失眠、健忘等。

3、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不断恶化所造成的恶果认识的加深,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安全得到了重视。人们知道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大量的杀伤有益生物,导致生物链失去平衡,直接造成自然环境破坏。因此农药安全使用又增加了一个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

4、农药对农副产品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健康方面的意识逐渐加强,食品安全已广泛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重视,而农产品以及用农产品生产出来的副食品占用重要的地位。因此社会极为关注的食品焦点便是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而直接影响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主要因素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问题。尤其是大量农药造成蔬菜、果品等严重污染,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更影响了品质,造成了大量的农副产品不能出口,对经济损失极大,大大降低了农民收入。但是实际情况来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化学农药的使用是避免不了的,因此,如何即把病虫害有效的控制住,又不会给农产品造成极大污染,保证绿色,无公害食品安全生产,造福人类,就是我们安全使用农药的又一重大作用,这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7

[关键词] 提高 水稻 病虫害 防治效果 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085-01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粮食的增产增收问题逐渐成为现阶段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由于人们一直以来没有对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引起重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水稻的产量受到了影响。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并为国民经济的稳定提升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虽然我国粮食产物和经济作物等产量每年都是世界的前几位,但是由于病虫害、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我国作物的生长也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基于此,要认识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接下来,就将围绕水稻病虫害防治进行研究, 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1 常见的水稻病虫害类型

经过笔者多年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经验来说,在我国华东地区常见的水稻病虫害类型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常见的虫害类型主要: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

2 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

2.1 重视后期方式,对前期防治工作没有引起重视

有一些农民群众由于分蘖的影响,会认为水稻在生长初期如果受到病虫害的影,可以通过增加分蘖对其进行弥补,因此在前期防治的过程中没有对其进行相应重视,这种方式将对水稻的生长起到十分不利的影响。大量的实践证明,如果在水稻种植的初期没有对其进行重视,那么水稻生长到后期时就很容易出现虫龄不齐,难以治理的情况。

2.2 过于重视对药剂的使用,忽视了综合防治的作用

很多农民认为,一旦出现病虫害问题,就需要用农药或是相关治疗药物对其进行治疗,才能将问题进行解决,殊不知这种方式并不可取,甚至忽视了综合防治的作用。比如,在对水稻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抗病的品种,在种植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宽行窄株的方式,此外也可以适当的调整水稻播种期,这些方式的应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虫害的发生[2]。

3 怎样加强水稻病虫害的防治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现代生物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各个生产领域中,其对抵抗病虫害有着极为明显的帮助作用。比如除草剂的研发和应用,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生产中的问题。生物技术适当的应用在水稻生产环节中,对预防其病虫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手段,相信在今后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这种方式也将对水稻生产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3.1 加强农业防治

3.1.1 种子的处理

根据江西地区的水田问题,我们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绿色高产高效的原则,选择相对适应能力强、抗病虫较好的品种,将病虫对水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3]。

①科学施肥

在水稻种植和生长过程中,要适当的使用化肥,以求达到更好的增产增收目的。在施肥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水稻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通过有机肥料和无机肥的有效集合,不断满足水稻的养分需求,维持和提升整个土壤的肥力。

②水分管理

在水稻的不同生长时期,水稻对水分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在这个前提下,就应该保证采用适当的湿交替灌溉方法等管理技术,对田间气候进行有效改善和管理,进一步加强水稻整体抗病性。

3.2 生物防治

和其他防治方式来说,生物防治具备较高的选择性,并且由于安全性相对较高,受到了广大农民的追捧。这种防治方式就是利用自然天敌控害技术,比如寄生蜂、寄生蝇等对水稻害虫进行移植,这种方式能有效的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通过研究开发天敌昆虫饲养技术,进一步对水稻害虫的生长进行控制,降低害虫种群的繁殖能力[4]。

3.2.1物理防治

这种防治方式就是通过对光谱等因素对病虫害进行诱杀,从而进一步达到防治效果。比如一些害虫有较强的趋光性,通过对不同光谱的使用,对害虫起到诱杀的作用。

3.2.2化学防治

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对病虫害进行消灭,这也是现代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防治手段。其主要的特征就是作用快,并且见效快,对水稻的生长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这种药物只能对病虫害起到消灭,但是却不能阻止害虫的繁殖,随着时间的积累,害虫很容易对药剂产生抗药性,因此在对药物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应该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农民正确使用药剂,以求达到最有效的病虫害防治。

结束语

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大国,我国先进的农耕文明和技术也逐渐发展到了国外。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粮食一直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其稳定发展、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和国家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粮食产物和经济作物等产量每年都是世界的前几位,但是由于病虫害、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我国作物的生长也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我国今后的农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全面提升我国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保证人们食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勇峰,唐春生,黄守行等.衡阳水稻主要病虫害全程组合用药控害增产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4,33(24):47-49.

[2]朱永枢.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技术提高方法研究[J].时代金融(中旬),2015,46(8):332.

[3]卢仲良,孔学梅,袁文龙等.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7(15):89-89,93.

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篇8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气象因素;影响;防御措施;湖南茶陵;2009年

茶陵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气候适宜,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为茶陵县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其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多种经济作物,是湖南著名的水稻种植重点县。近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稻病虫害有一定的发展势头,导致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下滑,因此要分析研究水稻生长期的气象条件,最大限度地防止水稻病虫害发生[1]。笔者利用2009年茶陵县气象站气温、降水等资料以及对水稻种植区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分析了气象条件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防御对策。

1茶陵县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

茶陵县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岗、平俱备,红壤、水稻土和山地黄壤兼有。其中部朝西南开口的走廊状盆地,成为西南暖湿气流的天然通道,为水稻生产提供了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农业气候资源。2009年,茶陵县农业部门对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发现:在气象条件和其他因素影响下,2009年茶陵县水稻以稻飞虱、稻瘟病等为主的重大病虫害发生严重,并交替危害早、中晚稻生产。早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程度为:二化螟中等发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中等发生(2级),稻瘟病中等偏轻发生(3级),纹枯病大发生(4级),全县早稻病虫草鼠发生面积为8.6万公顷次,防治10.07万公顷次,实际损失363 t,较2008年减少2.4万公顷次,减少损失12 t;中晚稻病虫发生趋势为:纹枯病大发生(5级),发生面积2.39万hm2;稻飞虱大发生(5级),发生面积2.87万公顷次;稻纵卷叶螟大发生(5级),发生面积2.43万公顷次;二化螟中等偏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1.77万公顷次;稻瘟病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3 333.33 hm2;稻曲病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1.07万hm2;细菌性条斑病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1.1万hm2。

2气象因素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影响水稻虫害生长、繁育和迁移活动的主要气象要素有温度、降水、湿度、光照和风等,其综合影响对于虫害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一是温度。2008年11—12月茶陵县气温较常年偏高,其中11月气温在15 ℃以上的天数超过20 d,12月为16 d;2009年6月,茶陵县有8 d高温在34 ℃以上,尤其是7月至8月上旬,气温超过35 ℃的天数接近20 d。二是降水。2009年茶陵县水稻生长期降水较少。2009年1月1日至7月22日,茶陵县总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均值偏少,7月22日达到中等干旱程度。影响水稻的害虫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能决定害虫的地理分布、发生的世代和时期,决定其发育速度。据研究,20~30 ℃是虫类繁殖生长的最适温度,10~40 ℃为有效温区,-10~10 ℃或40~45 ℃时停止发育,-10 ℃以下、45 ℃以上为致死温区。温度达到适温区时,幼虫生长快,发育健全,繁殖力强,寿命长;在有效温区内,温度越高,发育越快。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另一重要因子是湿度,湿度对病害的发病高峰、严重程度有较大影响,相对湿度70%~90%时最易发生,空气湿度较小时不易发生。通常情况下,温度和湿度是相互关联综合作用的,当温湿条件都适合时,病原物就会大量繁殖和生长[2]。冬暖干旱天气为病虫的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温床,有利于病菌孢子和虫卵的安全越冬,春暖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繁殖,易导致春季病虫害偏重发生。早春天气回暖早,气温上升快,当温度和湿度条件相适宜时,病虫发生早,繁殖快,并且迅速蔓延。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茶陵县气温较常年偏高,有利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大量迁入,造成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快速、大量繁殖。

3防御措施

一是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根据病虫基数、栽培条件、气象条件等加强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不断完善

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3]。针对茶陵县水稻病虫害偏重发生,特别是病害可能严重流行的形势,要加强大面积病虫害发生情况的普查和监测工作,及时将病虫害调查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传送到上一级测报站点,对病虫发生趋势进行分析,制定适合本县水稻病虫害的防控预案,加大防治力度,搞好综合防治,强化应急防治,力争把水稻病虫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二是选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因地制宜,推广先进抗病品种,是有效防止稻瘟病的措施[4],为茶陵县水稻优质高产打下基础。由于高温高湿天气是水稻病虫害的高发期,应改进栽培措施,进行早稻适期早栽;结合茶陵县气候条件,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促使水稻植株健康生长,配合农药和水的管理,创造不利于水稻病虫害流行的环境条件。

4参考文献

[1] 夏松年.南陵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种业导刊,2006(6):33-34.

[2] 廖杏芳.水稻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初探[J].福建稻麦科技,2009,27(3):43-44.

[3] 李国满.无公害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湖南农业,2007(7):15.

上一篇:小学生辅导方法范文 下一篇:投资连结保险的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