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病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01 17:13:13

内科护理病例分析

内科护理病例分析篇1

【关键词】 循环内科;护理风险;解决对策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75

据临床疾病统计结果得知, 循环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循环内科又称之为心血管内科, 是各级医院内科为诊疗心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 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 其中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较为多见。临床中循环内科住院部的患者常见于老年患者, 且常并发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慢性病, 其病情常呈现出发病迅速、病情严重、治疗难度大等特点[1]。同时循环内科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易发生跌倒、坠床等护理风险, 因此给护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本文为分析循环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风险并探讨具体解决对策, 回顾性调查分析了本院循环内科住院部发生护理风险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5月在本院循环内科住院部发生护理风险的48例患者的相关资料, 其中男21例, 女27例, 年龄最小49岁, 最大81岁, 平均年龄(64.8±5.4)岁。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症状, 入本院进行检查治疗, 经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确定诊断为心血管疾病。48例患者中冠心病27例, 心肌病10例, 心律失常7例, 心肌梗死4例。

1. 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 分析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调查并总结循环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见护理风险, 并根据护理风险的发生原因、风险程度进行综合探讨, 以探讨出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具体解决方法。

2 结果

48例患者中跌倒17例, 坠床13例, 换错液体9例, 标本送检错误9例;48例患者均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护患纠纷, 其中护理工作人员因素是引起护患纠纷的主要因素。

3 讨论

医疗护理工作是一个高风险、高责任心的技术,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 使得风险无处不在。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与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 再一次敲响了护理安全的警钟。在纷繁复杂的护理工作中如何正确规避职业风险, 保障患者安全, 成为广大护理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可能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 有的护理风险的发生原因可能是患者因素, 有的可能是治疗器械因素, 但大多数还是医院护理工作人员的因素。因此目前临床中需要加强医院对院内护理风险的管理, 以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循环内科中的主要疾病是心血管疾病, 该科室的住院患者均具有较重的病情, 因此在治疗和护理工作中均存在很大的难度。本文为分析循环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风险并探讨具体解决对策, 回顾性调查分析了本院循环内科住院部发生护理风险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出本院循环内科住院患者的常见护理风险, 包括跌倒、坠床、换错液体、标本送检错误等, 其主要原因是护理工作人员因素。护理风险的存在加大了护理难度, 降低了护理效果, 因此如何降低循环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至关重要。本研究针对循环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的护理风险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具体包括:①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意识防范的教育, 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对护理人员进行持续护理教育和风险意识培训, 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诚信度,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②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及制定紧急风险预案, 对患者安全实施持续的监控, 建立各种警示标语, 如:小心跌倒, 小心烫伤等;③增进护患沟通, 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

综上所述, 循环内科的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而引发护患纠纷、降低护理效果, 因此加强管理循环内科中的护理工作并有效降低该科室中的护理风险是本科室护理工作的重点。加强循环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并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艳.心内科常见护理风险隐患及防范对策.基层医学论坛, 2014, 21(18):2844.

[2] 姜重燕.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的分析及对策.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 2015, 3(3):172.

内科护理病例分析篇2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不安全因素;防范对策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内科常见的疾病-心血管疾病,具有多发性,起病急,病情复杂的临床特点,如果心血管疾病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因此,临床有关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进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护理探讨研究,我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探讨有效的防范对策,提高护理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确诊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2岁±2.8岁(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0岁到75岁),其中男性心血管患者40例,女性心血管患者46例,本组心血管患者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和先天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等。

1.2 方法以及观察指标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本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本组患者和我院心血管内科护理的护士在护理期间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并且根据调查结果探索分析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第一,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11例)和护理水平因素(13例);第二,患者自身因素(27),例如患者出现期望过大等心态,第三,环境因素,包括不合理的规章制度(20例)和住院环境因素(15)。

3讨论

近年来,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心血管疾病具有多发性,起病急,病情复杂的临床特点,如果心血管疾病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本次研究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展开探索,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本组86例心血管患者和20例临床护理人员的护理全因素,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进一步得到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措施。

3.1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第一,护理人员因素,根据本组研究结果,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中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11例)和护理水平因素(13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往往病情变化复杂,这就要求临床护理人员具备相当高的护理水平和责任心,然而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严重匮乏,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无法应对突发紧急事件,表现的惊慌失措,这样容易耽误患者的及时治疗,并且容易导致护患纠纷;另一方面,由于心血管病人较多,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部分护理人员在大量的工作内容之中逐渐失去耐心,未与患者进行积极主动地沟通,无法保障护理工作的质量;第四,患者自身因素(本次研究中出现27例),由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该病高发人群为中老年患者,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大,其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这就造成了治疗时间的延长和治疗效果的降低,部分患者对临床护理和治疗所抱持的期望过大,未建立积极的乐观心态,使得治疗结果一旦达不到患者的期待,巨大的心理落差将长生悲观消极等不良心态,从而使疾病产生不同程度的恶化或者产生医患或护患纠纷;第三,医院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本次研究中出现25例)和住院环境(本次研究中出现15)等,导致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地下以及护理工作质量差的直接原因为医院的管理不到位,即院方的规章制度缺乏合理性,另一方面,医院的病房地面湿滑或者走廊拥堵等均成为患者出现危险的潜在威胁。

3.2 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

根据上文分析的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不安全因素,结合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重点,笔者现护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院方需要重视护理人员的规范管理,完善护理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定期的开展护理人员专业护理知识和技巧的培训课程,在提升其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教导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并且对患者表现出尊重,严密的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做好各项记录工作,一旦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反馈给治疗医师;第二,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住院治疗环境,保持地面干燥,走廊通道畅通,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年纪大的患者病床周围设置防护栏以防止患者翻身过程中跌倒等;第三,临场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疾病的治疗周期较长,教导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建立正确的面对疾病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从而为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采取完善护理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为患者和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住院或工作环境等措施有效防范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事件。

【参考文献】

[1]申时艳.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7(4):100-102.

[2]陈丽清,林群带.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4(6):145-146.

内科护理病例分析篇3

【关键词】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护理干预;跌倒;效果分析

内科老年病人跌倒临床较为常见,易发生跌打损伤、骨折、甚至脑损伤、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已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1]。为了避免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跌倒,提高护理的质量,本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跌倒的效果分析,临床效果良好,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5月入住我院内科的13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59-78岁,平均年龄65.4+2.3岁;观察组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67.1+2.6岁;其中脑梗死57例,脑出血26例,脑动脉硬化34例,帕金森症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

包括每日查房,记录每天的体温、大小便情况,日常的病房消毒、清洁,协助治疗及辅助检查及病人的日常护理等。

1.2.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干预护理的方法

(1)病区安全管理。尽量减少病区障碍物,病区地面应使用防滑材料,避免地面潮湿打滑,对于浴室、厕所等易滑场所平铺置防滑垫,设置防滑警示;在患者床边安置护栏,并给予扶持工具,便于站立时使用。定期检查病区安全设施,如有损坏应立即报修[2]。(2)安全教育。在护理的过程中时刻给患者灌输安全观念,要求患者提高安全意识,并教其掌握预防跌倒的相关措施。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家属配合进行安全护理[3]。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x +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见表1。护理后两组的跌倒发生率均较护理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观察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跌倒原因分析

(1)病情因素。神经系统疾病通常发生脑损伤、神经功能缺损,使患者自我平衡能力降低;特别是患者突然站立容易发生一过性的脑缺血,引起缺血缺氧继而眩晕、站立不稳,导致跌倒[4]。(2)年龄因素。老年患者本身机能退化严重,活动能力及反应能力都较慢,且大多伴有视觉、听觉退化,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容易出错,导致跌倒[5]。(3)环境因素。楼道、卫生间、浴室等障碍物多、地滑的场所易发生跌倒,其次为光线昏暗、空间狭小区域。

3.2 护理干预的优势

(1)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不必要的跌倒损伤导致病情加重。(2)对病区的安全管理更有针对性及执行性,针对危险区域进行安全设置,针对患者病情特点进行安全指导。(3)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要求为出发点,加强对病人安全的管控,实施全面的护理。(4)能够及时处理意外跌倒事故,尽量使伤害减小到最低。

在本研究中,护理后两组的跌倒发生率均较护理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跌倒的防范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医疗质量,减少了医疗纠纷,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莉.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跌倒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3:147-148.

[2]张岩,陈翠,张昱.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老年患者跌倒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413-414

[3]杨以成.神经内科老年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2012,10(3):113-114.

内科护理病例分析篇4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临床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7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70-02

呼吸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且发作起来非常严重,对患者的生活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护理不当还会造成病情恶化、疾病转移,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就以我科在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人性化护理以及常规护理,旨在探究科学有效的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在2012年2月――2013年6月总共收治了10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并对其进行了常规呼吸内科疾病的检查,均符合呼吸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然后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了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年龄在23-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8岁,病程在2个月-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3年,女性22例,年龄在2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岁,病程在1个月-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9年;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年龄在25-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岁,病程在3个月-7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42年,女性23例,年龄在2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岁,病程在15个月-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1],即在心理、环境、药物、呼吸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心理护理:就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绪、心态,并通过语言鼓励、眼神鼓励等,积极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并积极配合;环境护理:就是保持患者病房的干净、整洁、通风等,并将病房温度控制在22℃-24℃之间,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且要注意病房的阳光照射,但光照不宜过强,使患者休息比较舒服;药物护理: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之前,详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情况,必要时,要做实验针,然后选取合适的药物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注射时要注意速度,尽量缓慢注射,并在注射中密切关注患者对药物的副作用,避免发生过敏情况,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呼吸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呼吸道会被堵塞,导致呼吸不畅,因此,护理人员会指导患者及时清理呼吸道,并保持口腔的清洁,当患者发生呼吸困难的情况时,应及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呼吸通畅情况、护理效果、并发症情况等进行统计记录。

14护理标准痊愈:患者的呼吸完全通畅,呼吸内科疾病的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患者的呼吸基本通畅,呼吸内科疾病的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患者的呼吸内科疾病的症状没有消失。

15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护理效果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47例痊愈,2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18例痊愈,15例好转,1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6%,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2并发症情况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2例发生了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12例发生了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4%,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比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护理不当引发的感染以及并发症,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提高呼吸内科疾病的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内科护理病例分析篇5

关键词:消化内科;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消化内科接诊的患者疾病类型多样且传染性较高,疗程和康复期较长且病情多为慢性、反复[1]。护理风险指患者在住院护理期间可能发生不安全事件,如何采取针对性强且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护理风险,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都是每位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要面临的问题[2]。本研究笔者总结分析本院消化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寻求有效地防范策略并观察其实施效果,旨在为今后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笔者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2月本院消化内科住院部收治的158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设为对照组,另以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686例患者为调查对象,设为观察组。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两组患者在住院护理期间发生各项护理风险的次数,并分析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并实施,对比分两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同时使用我院护理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统计分析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将其分为满意、较为满意、尚可、不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满意率+较为满意率。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χ2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风险事件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将护理风险主要有:危重疾病监护不周、病情观察不详、药品应用错误、意外坠床跌伤、延误抢救时机、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院感、护理人员感染等,对照组1586例患者中共计98例发生护理风险,发生率为6.18%,观察组1686例患者中共计65例发生护理风险,发生率为3.86%,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9.3231,P=0.0023),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分析 观察组行护理风险预防护理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较满意率分别为54.15%、40.6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01%、37.01%(χ2=33.6306,P=0.0000;χ2=4.5003,P=0.033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78%明显高于对照组81.02%(χ2=147.6932,P=0.0000),见表2。

3讨论

3.1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护理风险主要有:危重疾病监护不周、病情观察不详、药品应用错误、意外坠床跌伤、延误抢救时机、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院感、护理人员感染等。目前,医院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监护不周、对病情观察不详等事件发生[3];消化内科患者病情复杂、疾病类型多、药品种类多,使用方法也不尽相同护理人员工作繁重,对于急性发病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不能处理,延误抢救的最佳时机,造成严重的后果。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因自身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不足,在抽血、输液、吸痰等护理操作时直接接触患者可能会接触到携带各种病毒的血液和分泌物,锐气刺伤也可能导致感染[4]。

3.2 护理风险预防对策 首先要通过对医护人员风险管理教育和培训,掌握医疗事故处理措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工作,并定期进行培训,检查和监督,考核消费工作,降低感染发生率[5]。警惕危急重症,增强科室内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加强对护理人员药物使用宣传,提高其职业素养和修养,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温馨的护理。表1数据显示,实施针对性风险预防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3.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8%(χ2=9.3231,P= 0.0023),另外,表2数据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78%明显高于对照组81.02%(χ2=147.6932,P=0.0000)。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院感、延误抢救、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护理人员感染、坠床等不良事件,不断总结分析寻找原因并完善工作制度,认真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方可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晓丽.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25-28.

[2]覃文娴.消化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及临床防范要点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3,(7):1260-1261.

[3]王家香,陈宇.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价与安全护理[C].第14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266-268.

[4]李迎春.内科护理风险因素调查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6):59-60.

内科护理病例分析篇6

【关键词】 肾内科;护理;体会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医院的工作中,对于护理工作,也由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逐渐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增强了护患沟通。我们在护理工作中提倡,在对患者生理进行护理的同时,对患者心理的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对生理和心理同时进行护理,才实现了护理工作的完整化。本文笔者对肾内科的护理工作提出了几点体会,详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以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5例肾内科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病例,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0岁。

2护理方法

2.1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

本组研究病例中,有23例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术后需要进行血液透析。因此,需要着重加强对这部分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的护理。首先,应当对患者本人和家属耐心讲解血液透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对其方法进行讲解,对透析后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讲解,消除患者内心的盲目和恐惧心理。血液透析需要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下进行,在透析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精神状况以及热原反应等情况进行严严密的观察,同时应当准备好急救需要的设备设施等,确保患者出现意外情况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其次,在透析完成后,将护理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知识传达给患者家属,对于透析后可能产生的疼痛以及其他症状告知患者家属,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指导患者在穿刺时进行深呼吸是缓解透析后痛苦的有效措施,将缓解疼痛和减轻焦虑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传达,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2.2对儿童患者的护理

本组研究病例中,有12例患者年龄在10~15岁之间,这类患者由于身心发育还不完全,很多时候生活上不能照顾自己,对身体的疼痛和不适也无法用语言清晰的表达,因此,对这类儿童患者的护理,是需要十分注意的,主要的护理措施应当从与儿童家属的沟通开始,因为家属与儿童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对于儿童的表达更加的理解,但是,不能完全忽略与儿童患者自身的沟通,护理人员需要与小患者多多的交流,消除他们对医院和疾病的恐惧心理。在于患儿进行沟通时,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语气,始终保持微笑,在语言的选择上,多使用激励性以及保护性的语言,获得患儿的信任,使他们能够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另外,对于患儿家属焦急的心情应当给予理解,对于患儿家属对患儿病情的描述也应当认真的倾听,并且详细讲患儿治疗的进展情况告知家属,当家属对治疗方法、用药等方面提出质疑时,应当耐心的沟通和解决,这时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好的素质和修养,理解患者家属焦急的心情,诚恳并且灵活的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缓解他们的焦急心理。

2.3术后的健康教育护理

肾内科的疾病是一种慢性且终生性的疾病,其治疗和住院只是漫长的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初级阶段,在出院后,需要长期的进行治疗和检测,因此,对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某些项目的监测、饮食禁忌等方面,需要专门的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做到及时发展问题,及时进行就医。健康教育一般在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期间进行展开,护理人员通过持续的健康教育,并且亲自演习和参与到各种护理活动中,比如按时吃药、锻炼身体等等,使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利于病情长期的康复,也可以有效的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另外,由于肾内科疾病的治疗过程很长,容易造成患者抑郁、恐惧等心理,而健康教育能够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使患者看到康复的希望,能够自觉参与到自我护理中,感受到家属对自己的认可,觉得自己不再给家人增添负担,则会积极配合治疗。

3结果

通过有效的护理,本组65例病例全部康复出院,并且在出院后2个月内进行走访,没有感染和并发症的产生。

4讨论

护理工作需要从认知、行为等多方面同时进行,护理人员坚持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实施护理,使患者体会到护理工作者的关心,赢得患者的信任,才能够在治疗的过程中积极的配合治疗,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因此,对肾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付叶琳,孟祥芳.肾内科护理工作的几点体会[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4(11):55-56.

[2]叶锦荷,巫思红,卢妙娟.护理干预对老年肾内科患者安全护理方面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6(10)120-122.

内科护理病例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R8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6-03--01

呼吸内科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1]。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和病程时间长等临床特点,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面临一定挑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6年7月-2017年10月)搜集的60例呼吸内科患者一般资料,按照优质护理干预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联合优质护理干预方法)和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实验组中有21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3.02±3.12)岁,平均病程时间为(2.59±1.08)年;平均年龄为(63.05±3.11)岁,平均病程时间为(2.62±1.05)年。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进行基础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指导护理、输液护理等。实验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联合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方式如下:

(1)环境护理。保持呼吸内科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的环境清洁度和安静度,定期开窗通风;除此之外,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呼吸内科患者能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2)严密监测呼吸内科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和发病情况,严密监测呼吸内科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等,一旦发现异常则在第一时间内报告给医生;(3)吸氧护理。积极缓解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症状,取患者半卧位,设定氧气流量,监测呼吸内科患者的血样情况;(4)保证呼吸道通畅, 定期为呼吸内科患者翻身,促进呼吸内科患者排出痰液,正确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咳痰;(5)心理护理。让呼吸内科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病情,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充分了解呼吸内科重症的救治方法,缓解呼吸内科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让呼吸内科患者能够产生更大信心,积极配合医护工作人员。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呼吸内科患者在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模式下的临床治疗效果(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足以及烦躁和抑郁不良心理情绪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足以及烦躁和抑郁不良心理情绪等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消失为有效、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足以及烦躁和抑郁不良心理情绪未消失为无效)、护理总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2.2 两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分析

实验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为(95.78±2.32)分,对照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为(80.02±2.28)分,实验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对于呼吸内科患者而言,其主要临床症状有:其一,呼吸困难;其二,血氧饱和度不足;其三,容易产生烦躁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2]。呼吸内科患者的消化功能易受损,使用相关药物治疗之后会发生不良反应,对呼吸内科患者的相关治疗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基于此,对呼吸内科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最终恢复呼吸内科患者的身体健康。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临床多发疾病,病变轻者多受到咳嗽和呼吸等影响,病变重者呼吸困难甚至缺氧。由于环境受到污染,人口逐渐老龄化,所以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发展趋势[3]。因此,临床中必须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干预。

呼吸内科患者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特点 ,因此对呼吸内科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在治疗呼吸内科患者过程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护理。在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加以护理。一旦护理不善,势必会造成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为(95.78±2.32)分,对照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为(80.02±2.28)分,实验组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内科护理病例分析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资料80例为我院儿科2010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婴幼儿,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2个月8例,2~3个月20例,4~6个月23例,7~9个月14例,10~12个月15例,12~36个月8例。

1.2辅助检查 所有病例进行血常规检查、粪常规检查、腹部X线透视、心电图检测、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肌酶检查。

1.3病例诊断 结合病史采集及辅助检查结果,区分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疾病以及疾病的轻重缓急,明确诊断。

1.4哭闹原因分析 将80例婴幼儿的463次哭闹全过程进行观察,结合疾病诊断结果,将哭闹原因归纳及分析。

2 结果

哭闹原因及出现时间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婴幼儿哭闹按照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为非病理性哭闹,另一种为非病理性哭闹[1]。

非病理性哭闹中,饥饿性啼哭是最见的原因,多见于母乳不足或者人工喂养时奶粉调配过稀,如改善喂养、满足婴儿需要,哭闹一般会立刻停止[2]。此外,婴幼儿所处环境舒适度的改变、温度不适宜、衣着不适、看见陌生人等,也会引起婴幼儿发生非病理性哭闹。非病理性哭闹时婴幼儿一般情况正常,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当上述原因去除后哭闹即止[3]。

本组资料中由饥饿性啼哭、生理性夜啼及梦魇引起的哭闹计37例,占样本总数的46.25%,属于非病理性哭闹,在父母的呵护和加强医院护理下,一般均能减少[4]。

病理性哭闹原因比较复杂,凡是能引起身体有不适的任何疾病均可致婴幼儿哭闹。腹痛为婴幼儿哭闹最常见的病因,一般由肠痉挛、肠套叠、蛔虫病等引起[5]。主要表现为哭声尖锐、患儿四肢乱动,经喂奶或抚抱后,哭闹仍剧烈不止[6]。

分析80例婴幼儿哭闹时间多在48h以内出现,达92.5%,其中病理性哭闹48h以内出现36例,占45%;非病理性哭闹48h以内出现32例,占40%。而且,48h以内12~48h时间段,婴幼儿儿哭闹出现61例,占76.25%,其中病理性哭闹出现31例,占38.75%;非病理性哭闹出现25例,占31.25%。因此,对于婴幼儿哭闹,要关注48h、尤其是12~48h之内的观察。

本研究发现,生理性夜啼最重要的是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这是儿科医生的基本功,也是防止漏诊、误诊的基本保障。由于婴儿病理性哭闹可见于内、外科等多种疾病,例如小儿心律失常[7]、小儿嵌顿疝[8]、湿疹[9]。因此,儿科医生必须掌握能导致婴儿哭闹的各种常见病、多方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应根据哭闹发生的时间、性质、伴随症状及间歇期的表现,并认真、全面地进行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从而区分婴幼儿哭闹是非病理性还是病理性[10-13]。如果是病理性,要接着区分其为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疾病,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总之,临床上鉴别婴幼儿病理性哭闹与非病理性哭闹十分重要,而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是鉴别的主要方法[14-17]。对于婴幼儿的哭闹,医护人员应该多观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合理地应用各种辅助检查。有条不紊的诊治程序可有效防止漏诊、误诊,避免贻误时机,给治疗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参考文献:

[1]王永莉.婴儿及学龄儿哭闹的病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9):90-91.

[2]孔德凤,马莉.实用新生儿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4.

[3]王爱玲,赵青华.婴幼儿哭闹原因观察与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03,10(10):40.

[4]黄电芳.新生儿哭闹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213-214.

[5]武庆斌.婴儿常见的胃肠道不适及处理[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01):1-2.

[6]白学斌.小儿哭闹原因辨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4):25-26.

[7]范小燕.新生儿心律失常42例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04):117-119.

[8]蔡巧怡.小儿嵌顿疝手术治疗后的整体护理措施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01):40-41.

[9]周文英,吕霞.婴儿湿疹的家庭治疗及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2,25(01):113.

[10]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

[11]彭明琦,张译文,孙真真,等.南京儿童医院近3年急诊患儿发病情况分析[J].现代医学,2015,02:139-144.

[12]陈明.针对性护理干预减轻婴幼儿预防接种注射疼痛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8:2547-2548.

[13]陈玉芳,李春梅,王芳芳,等.我院687例门诊患儿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处方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3:48-49.

[14]张美伦.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15]宁克颖,武治国,张文生.婴幼儿静脉采血部位的选择与效果观察[J].安徽医学,2013,11:1643-1646.

[16]孙雨,钱静,胡青华,等.反复发病的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诊治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10:22-24.

上一篇:海洋污染的解决措施范文 下一篇:旅游活动的主要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