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9 09:26:54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 肌电刺激;盆底肌训练;压力性尿失禁

[中图分类号] R694+.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c)-0189-02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发病的重要因素是妊娠和分娩,国际尿控协会将尿失禁视为一种国际性疾病加以研究,并认为它构成了社会和卫生问题。女性SUI的常见症状是在大笑、咳嗽时容易无法控制的流出尿液。近年来,已经有不少此方面的研究,对其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1]。在目前众多的治疗方法中,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是公认的治疗女性产后SUI最简单、有效的方法[2]。本院通过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治疗产后SUI 156例,对产后SUI进行盆底肌肉康复治疗进行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9月~2013年2月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的产妇中共有156例SUI患者,均接受了电刺激及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平均年龄32(28~43)岁,96例(62%)为经产妇,60例(38%)为初产妇。其中,轻度125例,中度25例,重度6例。

1.2 诊断标准

入院接受治疗的SUI患者经诊断均符合产后SUI的症状,即轻度患者在大笑、咳嗽时无法控制地流出尿液,中度患者屏气用力时即有尿液流出,重度患者直立时即有尿液流出。检查前,嘱患者饮用500 ml水,按规定对其进行妇科检查、尿垫试验,按规定活动后再称量患者尿垫增加的重量,≥1 g即为阳性。

1.3 治疗方法

由医师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为其制订个体治疗方案及适用的治疗步骤。将低频肌肉治疗仪置于患者的阴道内,然后结合盆底肌的电刺激进行盆底肌肉的收缩放松训练。首先是训练一类纤维,再训练二类纤维,最后进行生物反馈综合训练,3个阶段的治疗时间均约半小时。8次为1个疗程,每周2次,1个疗程效果不佳者再加1个疗程的治疗。嘱患者平时在家自行进行盆底肌肉的训练,即收缩,收缩5 s放松5 s,循环训练,每次约15 min,每日3~4次[3-4]。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女性产后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查体无SUI;有效:女性产后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漏尿次数的减少幅度在50%以上;无效:女性产后尿失禁症状无明显改善,漏尿次数的减少幅度在50%以下。

2 结果

156例患者中大部分完成了1个疗程的治疗,少部分完成了2个疗程。其中129例在第1~4次治疗结束后漏尿次数就明显减少,8次治疗结束后漏尿完全消失。25例患者在第5~6次治疗结束后漏尿次数明显减少,第10~12次治疗结束后漏尿完全消失。另有2例患者是第3次产后,均为阴道分娩,且在第一次产后即出现不同程度的SUI,未进行过盆底康复治疗,此次在第8次治疗后才开始漏尿次数减少,到第15次症状完全消失。156例患者均无任何不适主诉。随访6个月,有5例患者复发,但症状轻,仅在跑步时发生。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盆底功能障碍发生过程中造成盆底神经肌肉、结缔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是妊娠和分娩。阴道分娩无论是对产妇还是对新生儿都能有效减少伤害,但在分娩的过程中会存在不可避免的伤害,如尿道括约肌、提肛肌和球海绵肌撕裂或变薄等,最终降低阴道收缩力,增加SUI。有权威统计数字显示,阴道分娩产生SUI现象的概率明显高于剖宫产发生尿失禁的概率。女性经阴道分娩后,盆底功能会随着盆底肌肉、韧带、神经损伤、膀胱颈等活动度的增加而发生改变,进而产生尿失禁现象[5]。这是尿失禁现象产生的基本流程。对尿失禁患者采取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方法的理论基础:通过有效运动改变盆底神经,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和张力,以为尿道提供有力的支撑[6]。尿道的支撑能力增强,再出现突然性的腹压后,能及时控制尿道,防止尿液流出。在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都比较早,而且目前已经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其实践证明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女性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在我国,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采用此种方法治疗女性SUI的总有效率可达90%左右。本研究结果显示,对156例产后尿失禁患者采用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的治疗方法,效果比较明显。156例患者在接受8~16次肌电刺激和盆底肌康复训练后,其尿失禁症状基本消失,达到康复出院的标准。产后SUI是一种常见又易忽视的疾病。盆底肌肉康复训练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对女性产后SUI的治疗效果显著,对女性的身体损伤也较小,综合这些因素,治疗女性产后SUI首选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的方法[7-8]。

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产后SUI效果比较明显,不过其所存在的唯一缺点就是由于受到多种多样因素的影响,极易拖延治疗时间,在使用这种方法治疗女性产后SUI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特别注意:①产后SUI患者对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的治疗方法容易产生依赖性。妇女在产后往往无法根据要求接受治疗,极易出现中途退出、半途而废,需要康复师耐心细致的劝导,甚至采取其他措施和手段为其进行治疗。②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其所适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在治疗的过程中必须有专人加以指导,才能保证更好的治疗效果。③产后SUI患者的前期治疗训练时间为每日3~4次,每次15 min。④后期治疗时,患者可以适当增加治疗训练时间,但必须坚持,否则极易出现漏尿更为严重的现象。症状复发者可于疗程结束3个月后继续来院治疗。

[参考文献]

[1] 杨欣,郑虹,廖索平,等.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0):662-665.

[2] Hadi E,Groutz A,Gold R,et al.Pregnancy,labor and delivery:the pelvic floor injury[J].Harefuah,2004,143(7):525-529.

[3] 冯静.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电刺激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1):5-8.

[4] 陈先玲,刘桂芝.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3):5262-5263.

[5] 彭其才,许成芳,吴玲玲,等.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J].中国实用医药,2010,5(4):41-42.

[6] 梁群,张倩平,黄敏.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5):34-35.

[7] 续奇志,邵晋凯,申丽萍.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3):3-5.

[8] 杨吉伟,张孝斌,赵讯萍,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8):871-872.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术;盆底康复治疗;盆底肌力;效果

子宫是女性极为重要的器官,但妇科子宫疾病的问题较为常见,因而需要全子宫切除术,但经过子宫切除后容易影响盆地组织器官,脏器因失去依托容易造成盆底器官脱垂,也易破坏膀胱、直肠、阴道等组织功能,并容易损伤盆底支持组织结构,盆底功能易受到障碍。为了能保证在进行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各方面的盆底功能不受影响,应尽快盆底康复治疗,同时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析,比较全子宫切除术后各种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因妇科非脱垂良性疾病经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患者年龄为39~60岁,平均年龄为(47.76±7.02)岁,患者体重平均(53.08±6.50)kg。选择的患者既往无泌尿生殖道瘘、泌尿生殖道手术史,并保证其非恶性肿瘤者,有心脏病心脏起搏器植入史的也应排除。在全子宫切除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盆底肌力测定,挑选120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例,患者年龄、体重等资料无太大差异,具有可比性。经患者及医院领导批准后进行研究。

1.2方法 在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3个月后检查患者盆底肌力及相关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实验组分别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而对照组不做盆底康复治疗。

1.2.1 A组 通过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法)法,通过医生对患者的各方面功能评估后指导患者进行Kegel 训练,令患者收紧和阴道,反复动作,收紧时间5~10 s一次,而在进行收紧动作呼气时应注意放松。

1.2.2 B组 通过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法对B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即通过一定频率的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对患者进行训练,令患者学习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收缩,从而提高其肌力。之后选择合适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对患者不同情况下的盆底肌收缩进行训练,进而锻炼患者肌力。

1.2.3 C组 C组除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外还通过阴道哑铃治疗的方法进行训练,将哑铃置入阴道,并令患者夹住阴道进行收缩动作[1]。维持10 min/次,逐渐增加哑铃的重量,并逐渐延长时间,锻炼患者的盆底肌力。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首先是通过相关仪器测定盆底肌力,并通过盆底肌力分级判断患者盆底肌力是否恢复,一般在盆底肌力达Ⅲ级以上则属于正常。同时还需进行问卷调查,填写患者的底功能障碍疾病及型生活满意度等问卷记录。并进行SUI判定,判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搬重物等情r时是否出现尿失禁的情况,临床将其分为4度评价。经治疗后若患者盆底肌力未提高至Ⅲ级以上则表示治疗无效,同时经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性生活改善的疗效是否满意,判断治疗后患者SUI是否下降2度及以上,若仅下降1度则表示治疗无效[2]。

1.4随访 在对实验组患者分别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进行随访,检查患者的盆底肌力是否提高,并调查其是否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及记录患者性生活满意度。比较近盆底康复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力、 SUI、等方面的变化,评价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

1.5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出来,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数据,采用t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并利用率表示计数资料,而其组间指标差异通过χ2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对照组及实验组及实验组中3组盆底肌力变化比较 在进行全子宫切除术后3个月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盆底肌力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组3组分别进行治疗,在治疗6个月后经随访。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明显提升,且实验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并对A 、B、C三组进行统计分析,C 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A组和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B组效果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见表1。

2.2 SUI发生情况比较 6个月随访后发现实验组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实验组中三组比较C组效果虽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而两组效果明显高于效果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在进行全子宫切除术时往往容易破坏女性盆底的支持组织,影响盆底功能,因而在术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则是极为重要的,目前治疗方法中主要有Kegel法、电刺激、生物反馈以及阴道哑铃康复训练法几种。采用Kegel法训练能够有效的增强患者的盆底功能,但由于该方法无法识别特定的肌群,因而难以及时准确地感受到效果。电刺激及生物反馈则是通过电流信号刺激肌肉而增强盆腔收缩功能,并能通过不同的环境结合锻炼患者在各类情况下的肌力,从而能够有效的改善盆底肌肉的松弛状态,并令患者形成自然反射,从而取得效果,恢复患者的盆底功能。而采用阴道哑铃训练与电刺激及生物反馈配合则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通过哑铃训练增强患者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收缩力量,并提高患者的腹部肌肉收缩能力[3]。通过研究表明当采用各类盆底康复治疗方法联合时能更有效的恢复患者的盆底功能,临床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患者在进行全子宫切除术后应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从而保证术后盆底功能不会受到影响并进一步改善性生活质量,此外通过三组治疗方法分析发现当通过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训练联合治疗后其不但经济安全,取得的效果更大,临床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郭广林,洪莉.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04:432-436.

[2]冯丽嫦,翁丽,欧美珍.规范全宫切除术后患者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1:46-47.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阴道分娩 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康复护理

阴道分娩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对胎儿和产妇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大多数产妇经阴道分娩后,常伴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导致盆腔器官脱垂、阴道松弛、性功能障碍和尿失禁等症状,既增加产妇心理压力,降低生活质量,又影响产妇正常生理功能[1]。数据显示,随着年龄逐渐增长,盆腔组织器官易产生退行性病变。因产妇妊娠、生产过程中,导致盆底肌肉、肌腱盆结构和筋膜产生可逆性损伤。有研究[2]证实,产后及时采取盆底功能训练有助于盆底肌张力快速恢复,降低疾病风险,改善预后[3]。既往临床上针对产妇产后采取常规康复护理,但整体疗效较差,无法有效改善盆底肌肌力,不利于产妇预后[4]。目前,临床常见的盆底康复训练有盆底肌锻炼、电刺激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不同康复训练措施其疗效有所差异。因此,本次研究将针对本院收治的72例产妇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盆底肌锻炼、电刺激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联合训练,对比并分析其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12月阴道分娩的72例产妇,纳入标准:(1)知晓情况,自愿签署同意书。(2)无其他妊娠合并症或者并发症。(3)无盆腔脱垂史。排除标准:(1)伴有妊娠期合并症。(2)引产、早产。(3)伴有癫痫或者哮喘疾病。入院后通过数字盲选法,将全部产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n=36例);另一组为观察组(n=36例)。对照组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为(28.36±2.05)岁,孕周最短38周,最长40周;观察组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为(28.41±2.11)岁,孕周最短38周,最长41周。对比两组产妇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给予产后常规康复护理,告知产妇盆底康复方法、重要性,提高产妇积极性,要求产妇保持身心放松,积极配合锻炼,合理控制饮食,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观察组则采取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包括:(1)盆底康复训练,告知产妇盆底肌功能、结构和康复锻炼目的以及锻炼过程中所需注意事项。采取仰卧位姿势,双腿保持弯曲,先缩肛3~5 s,再放松肛门5~10 s,1组时间为15~30 min,每日2~3组。同时,告知产妇收缩阴道、肛部肌群链,每日4次,1次时间大约10 min。(2)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选取生物反馈电刺激仪,排空膀胱,采取平卧位姿势,双腿弯曲,电极片贴于髂前上棘皮肤,先将探头放于产妇阴道内,频率控制在8~33 Hz,脉宽为320~740μs,若产妇伴有盆底肌肉收缩感觉,且无疼痛感最佳。其次是以生物反馈压力波形为依据,进行盆底肌训练,根据不同情况频率参数不同,Ⅰ类肌纤维,频率为30 Hz,而脉宽则为500μs左右,若Ⅰ类肌纤维力满足三级以上,则调整为Ⅱ类肌纤维训练,频率为50 Hz。脉宽则为250μs。1次时间为10~20 min,1周2次,连续5周为1个疗程。后期测试产妇盆底肌力,若取得满意疗效,可调整频率或者脉宽,并根据情况增加治疗次数。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盆底功能指标,包含:盆底平均肌力、盆底收缩压或盆底肌持续收缩时间。采用盆底治疗仪对产妇盆底收缩压或盆底肌持续收缩时间进行检测。(2)对比两组盆底功能障碍,包括:盆腔痛、压力性尿失禁、脏器脱垂及阴道膨出。(3)比较两组满意度,可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指标,使用问卷调查,总分100分。90~100分为满意;60~89分为基本满意;5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等于满意度与基本满意度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后用(±s)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后用(n,%)表示,检验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盆底功能指标对比

对照组盆底平均肌力为(3.71±0.48)级、盆底收缩压为(4.08±0.48)k Pa、盆底肌持续收缩时间为(4.41±0.39)s;观察组盆底平均肌力为(4.61±0.59)级、盆底收缩压为(4.62±0.51)k Pa、盆底肌持续收缩时间为(5.19±0.51)s。可见,观察组盆地平均肌力、盆地收缩压以及盆底肌持续收缩时间均优于对照组(t=7.198、4.690、7.390,P<0.05)。

2.2 两组盆底功能障碍对比

对照组37例产妇,5例(13.51%)盆腔痛、5例(13.51%)脏器脱垂及盆腔膨出、6例(16.22%)压力性尿失禁;观察组1例(2.7%)盆腔痛、1例(2.7%)脏器脱垂及盆腔膨出、1例(2.7%)压力性尿失禁。可见,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7.845、7.845、10.671,P<0.05)。

2.3 两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37例产妇,20例满意、15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4.59%(35/36);对照组37例产妇,15例满意、14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满意度为72.94%(27/36)。可见,观察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χ2=17.233,P<0.05)。

3 讨论阴道分娩属于诱发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产妇阴道分娩,对盆底组织神经、肌肉以及韧带过度牵拉,使盆底结构、功能受损,最终导致阴道松弛或者盆腔脏器脱垂等症状,引起盆底功能障碍[7]。并且,妊娠期受胎儿体质量、羊水等因素影响,也会增加盆底肌肉负担,导致肌纤维长时间保持收缩状态下,从而降低收缩储备能力。此外,在分娩时,胎儿下降、宫颈扩张使肛提肌受损,闭孔内肌、盆底肌肉受损,且分娩时未保护好会阴,会阴浅肌层、会阴深横肌严重受损,也会影响盆底肌功能,增加盆底功能障碍风险,影响产妇身体健康[8-9]。临床资料显示,胎儿吸引助产、巨大儿或者第二产程时间延长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风险率为正常分娩产妇的4~11倍。因此,对产妇产后进行有效的盆底康复训练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康复锻炼能够预防盆底功能障碍,使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改善产妇预后,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10]。

对于阴道分娩产妇产后采取盆底康复训练效果显著,既能改善盆底功能,防止盆底障碍,又能促进产妇正常功能恢复,提高产后生活质量[11]。盆底肌锻炼主要是根据产妇情况,通过提肛肌锻炼,指导产妇进行收缩肛门和放松肛门的运动,对于预防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重要作用,既能提高产妇控尿能力,又能减少疼痛,改善产后预后[12]。但由于大多数产妇产后负面情绪波动较大,再加之对盆底肌锻炼知识缺乏了解,导致锻炼积极性较差。通过盆底肌锻炼,提前告知产妇盆底肌结构、方法、康复锻炼目的以及锻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导产妇加强运动,改善负面情绪,保证合理的营养摄入和休息时间,提高产妇舒适度,激发产妇康复积极性[13]。盆底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疗法主要是利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仪产生电刺激作用,电刺激利用特定电流参数对盆腔组织器官、神经纤维直接起刺激作用,使神经肌肉产生兴奋性,从而提高收缩力,但长期电刺激后,也会使盆底横纹肌内抗疲劳纤维数量明显增加。电刺激利用盆底肌肌肉以及神经发生刺激作用后引起的传导性神经冲动,还能促进交感通路兴奋,对副交感通路则起到抑制作用,阻止逼尿肌收缩[14]。而生物反馈法有助于促进产妇盆底器官功能的恢复,先采用测压计对产妇尿道、阴道以及直肠肌电情况进行测量,再利用不同频率、能量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训练,受损后盆底神经肌肉在刺激作用下能够提高肌肉强度与弹性,使盆底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对放置在产妇腹部以及阴道内电极施加各种强度电流,以便加强盆底肌神经敏感性,缓解疼痛感。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两组产妇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盆底康复护理,观察组盆底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盆底功能障碍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对于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及时采取盆底康复护理能够取得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采取盆底康复训练,疗效满意,不仅能促进盆底肌力恢复,预防盆底功能障碍,还能减轻疼痛,提高满意度,可作为一项有效的治疗措施在临床予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赖海燕,管晶.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9,34(1):145-147.

[2]刘翠萍.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134.

[3]吴美芳.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J].名医,2020(4):153-153.

[4]彭华英.高龄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4):32-34.

[5]薛艳,任秋伟.不同分娩方式早期盆底康复锻炼与盆底近期功能及预后状况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1):104-107.

[6]孙晓娟,任秀华.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29(8):117-118.

[7]陈柔珊.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2):175-177.

[8]冯莹,孙珂,梁丽红,等.基于微信互动对产妇盆底康复延续性健康教育应用的探讨[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11):69-70.

[9]朱云.五位一体专病专管延续护理在提高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9,18(8):61-63.

[10]江美琴.早期康复护理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6):834-835.

[11]蒋新勤.盆底康复锻炼结合生活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肌肉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19(62):116,118.

[12]袁佩琼.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4):172-174.

[13]盛喜霞,王兆杰,权晓芳,等.盆底康复对不同分娩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预防作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5):29-31.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盆底肌功能训练配合电刺激;产后尿失禁;预防

产后尿失禁是由于分娩过程中对骨盆结构及盆底肌肉发生损伤[1],是女性常见病之一,其发生率为15%-52%,尿失禁的发生严重影响女性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甚至部分产妇出现抑郁和焦虑状态[2],而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是目前公认的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我院自2010年11月以来对住院自然分娩的产妇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配合电刺激预防治疗产后尿失禁,获得良好效果,现回顾性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分娩的200例足月单胎顺产的初产妇,年龄20-40岁,胎儿体重2500-4000g,既往无泌尿系统感染、肾脏疾病及盆腔手术史,无阴道炎症感染等,按单纯随机抽样兼顾自愿的原则,将研究对象按住院号的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产程时间、生产方式、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研究工具与方法 采用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法国),用会阴肌力测定及尿垫试验方法。

1.2.1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①用力时(咳嗽、大笑、搬重物、改变时)发现不自主漏尿;②尿垫试验:即让产妇垫上月经垫、大量饮水后做慢跑、爬楼梯、抬重物等活动,30min-60min后检查月经垫发现漏尿而潮湿者为阳性 。上述两项中任意一项阳性,都认为是压力性尿失禁。

1.2.2盆底(会阴)肌力测定方法采用PHENIX治疗仪,将肌电位探头放进患者阴道,另一端连接于PHENIX肌肉刺激治疗仪上,分类测患者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变化。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将肌力分为6个级别,当病人阴道肌肉收缩持续OS肌力为0级,持续1S并重复1次肌力为Ⅰ级,持续2S并重复2次肌力为Ⅱ级,持续3S并重复3次肌力为Ⅲ级,持续4S并重复4次肌力为Ⅳ级,持续5S或大于5S并重复5次或大于5次肌力为Ⅴ级。

1.3治疗方法

1.3.1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于产后第1天,由专人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及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介绍盆底肌功能训练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取得产妇配合,方法:产妇可在平卧位、站位、坐位时进行,训练方法:吸气时尽力收缩5-10S,呼气时放松,10S后再收缩,练习完毕,进行3-5次快速收缩,反复练至掌握,避免腹部吸气加压和腿部及臀部肌肉的参与,每次15-30min ,3次/日,持续12周,并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将训练时间延长。

1.3.2 盆底肌电刺激训练法 对产后42天复查并恶露已干净、会阴切口愈合佳的妇女,嘱排空大小便,取平卧位,采用压力张力器对盆底肌力检查,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分别采用手动及仪器对患者盆底肌力测定,对Ⅲ级以下者分别应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采用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综合治疗,每周2次,每次15-30分钟,1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完成后予压力张力器复查。

1.4 由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产妇于产后3个月、6个月比较,治疗前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无差异,而盆底肌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显著提高(P<0.01),肌力Ⅲ级以上的病例94%,而对照组是14%,差异有显著性;尿垫试验阳性率,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两项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盆底肌肉训练前后肌力变化情况

注:两组治疗前比较无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有差异性(P<0.01),各组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有差异性(P<0.01),而对照组无差异性(P>0.05)

3讨论

女性盆底肌肉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而产后尿失禁由多种原因如妊娠时胎儿的逐渐增大及分娩时胎先露下降,产道的扩张,使盆底肌肉纤维不可避免牵拉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致使盆底肌肉及筋膜松驰,使膀胱和尿道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产生尿道压力降低,而当患者腹内压增高,就可能会导致排尿失控、尿液溢出,从而影响产后生活质量及引起产生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本研究显示产后42天的妇女90.5%有产后盆底肌不同程度的受损,对产妇的身心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所述,盆底肌功能训练及配合电刺激是早期预防产后尿失禁的有效方法,其并发症少,风险较小,患者依从性较好,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促进产妇身心健康的,提高生活质量,是女性尿失禁非手术疗法中一个好的选择,但治疗过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的训练,并长期坚持。有资料显示,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引起的功能改善至少可以保持5年以上。

参考文献

[1]杨素勉,马卫景,王秀粉,等.个体化指导产妇盆底肌锻炼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9

[2]李丽丽,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及康复锻炼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9

作者简介: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 盆底功能治疗仪;产后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患者腹压突然增加时,尿液不由自主的从尿道流出的病症。尿失禁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女性妊娠分娩时盆底功能受到损伤,所以尿失禁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调查指出分娩3胎及以上的产妇患病率高达90%[1]。尿失禁不仅给患者生理上带来痛苦,同时也带来其心理、社会以及经济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对尿失禁近年成为国内外的热点研究对象。传统手术方法因其昂贵,恢复期长,疗效一般渐渐被新的治疗方式所代替。沈阳市苏家屯区妇婴医院应用盆底治疗仪治疗产后尿失禁,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产后康复门诊治疗产后尿失禁的73例患者,年龄41~56岁,平均(51.2±3.8)岁,其中51例为阴道分娩,22例为剖宫产术;61例为第一胎,12例为第二胎,无第三胎及以上。治疗前通过询问病史及检查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按尿失禁诊断标准,1例为重度,5例为中度,67例为轻度。

1.2 治疗方法 把盆底肌肉治疗头放置在患者的阴道内,通过反馈测量到患者的盆底肌肉肌电,结合患者的不同情况设计专有的治疗程序。嘱患者按照治疗仪显示屏显示图形进行盆底肌肉的收缩和放松训练,每次进行30 min左右;治疗过程中要使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两种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先训练一类纤维,再训练二类纤维,最后进行综合训练。每个治疗疗程为10次,每周进行2次。治疗结束后,嘱患者在家自行锻炼盆底肌,收缩5 s,放松5 s,反复进行,每次10~15 min,2~3次/d。

1.3 评价标准[2] 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患者是否有不适状况出现。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无尿失禁症状,查体无压力性尿失禁;有效:减少50%以上的漏尿次数;无效:症状无明显缓解,漏尿次数减少在50%以下。

2 结果

73例产后尿失禁的患者中,68例患者在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症状消失,表示痊愈,其他5例有效,两个疗程治疗后,其他5例患者症状消失痊愈。73例患者治疗中,治疗后均未表示出现不适状况。

3 讨论

妇女妊娠时子宫向下移位,盆底肌肉群在压力的作用下,使盆底的肌肉肌力和疲劳度在电生理中出现了下降,盆底张力和压力也随之下降[3]。进而出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能力下降的肌肉松弛,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症状的出现。产妇阴道分娩时,盆底组织的肌肉、筋膜以及韧带等常常受到过度牵拉,造成盆底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产生以尿失禁为主要症状的盆底综合征。

盆底肌锻炼法是美国妇产科医生Kegel在1940年创建的,其开创了盆底康复的先河,简称Kegel法,即指导患者做紧缩和阴道的动作,每进行3 s后放松,连续做12~30 min,1个疗程为4~6周。妇女妊娠期间以及产后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以防治尿失禁的疗效已得到普遍的认同。长期进行盆底肌的锻炼可使盆底神经有效运动单位和兴奋频率增加,可以加强肌肉收缩和张力,使膀胱、尿道的支撑结构得到巩固,同时也使尿道括约肌的力量得到加强。

我科1年以来,采用盆底治疗仪,通过对产后尿失禁患者行上述治疗及护理措施,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的指导,使患者的痛苦得到减轻,解决了其难言之隐,提高了生活质量。使用盆底治疗仪治疗,并发症少,风险小,即便不能达到全部治愈,也能在不同程度上使尿失禁症状得到缓解。盆底康复法是一种相对无损伤、安全有效、简单的治疗方法,是保守疗法中治疗产后尿失禁首选的基本方法,在孕期或产后进行盆底康复疗法,不但可以预防发生产后尿失禁,也可对产后尿失禁产生较好的疗效。因此我们认为采用盆底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为产后尿失禁患者非手术治疗的首选疗法。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组.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培训教材,2009,12.

[2] 王雅贤,刘颖琳,陈少青,等.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93.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盆底康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子宫全切术;尿动力学

子宫全切术是妇科疾病诊治中常见的手术,其在切除宫颈的同时也破坏了盆底的支持结构和生理状态,导致神经损伤、血管营养障碍等,从而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以及女性障碍等。压力性尿失禁是指腹压增加时出现尿液不自主的从尿道口溢出,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目前,关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主要包括康复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采用非侵入性方法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已成为首选。我院对子宫全切术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并采用尿动力学检查客观的评价疗效,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妇产科门诊收治的因妇科非脱垂良性疾病行子宫全切术治疗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并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30例患者进行研究。排除以下情况:(1)患者既往有泌尿生殖道瘘或者泌尿生殖道手术史;(2)有神经肌肉病变性疾病史;(3)有心脏病、心脏起搏器植入史;(4)急性泌尿系、阴道感染者;(5)患者依从性差,不能定期随访。患者年龄40~67岁,平均(55±10)岁,均为经产妇,产次2~5次。

1.2盆底康复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训练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法。首先将探头置于阴道内,给予一定频率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群的训练,使患者学会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的收缩,锻炼其盆底肌肉的肌力;接着依次进行各种场景生物反馈训练模块、A3反射训练模块以及会阴-腹部协调收缩训练模块训练,进一步的指导患者在不同情况下收缩盆底肌群,增强盆底肌力。每次治疗30min,2次/周,5周为1个疗程。同时在电刺激+生物反馈训练的基础上加用阴道哑铃训练。首先从最轻的哑铃开始,将不同重量的哑铃依次放入阴道内,让患者收缩阴道夹住,保持在咳嗽、大笑、跑步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依然不脱出,且保持10min以上,然后增加哑铃的重量,时间延长至15min,以加强患者盆底肌力,紧缩阴道,改善阴道松弛情况。1次/d,3个月1个疗程。

1.3研究内容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随访,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记录3d排尿日记,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

疗效观察指标包括最大膀胱容量(maximum cystometric capacity,MCC)、最大尿道压(maximum urethral pressure,MUP)、最大尿道闭合压(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MUCP)、功能性尿道长度(static functional length,SFL)、腹压漏尿点压(abdominal leak point pressure,ALPP),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

1.4疗效评价

治愈:治疗结束后患者自觉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结束后患者自觉尿失禁症状明显好转,漏尿次数减少大于50%;无效:治疗结束后患者自觉尿失禁症状无明显缓解,漏尿次数减少少于50%。有效率的计算公式为(治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例数。

1.5统计学分析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尿动力学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2.结果

2.1疗效分析

所有3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训练后6个月随访,治愈19例(63%),有效8例(27%),无效3例(10%),总有效率90%,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由此可见,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训练治疗子宫全切术后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满意。

2.2治愈和有效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改变

进一步的分析治愈和有效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个月的尿动力学参数可以看出,与治疗前相关参数相比,治疗后6个月患者最大膀胱容量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而治疗后6个月MUP、MUCP、FUL以及ALPP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加,P

3.讨论

盆底整体理论认为女性盆底的器官、肌肉、韧带、筋膜以及神经等组织具有各自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但各个部分有彼此间互相联系,功能上成为一个整体,盆底相关器官和肌肉组织相互配合,参与尿道闭合机制,其中前耻尾肌支撑阴道前壁进而压迫尿道,阴道的收缩可以关闭膀胱颈,肛提肌板收缩,向上牵拉耻骨膀胱筋膜和阴道前壁组成的“吊床(hammock)”结构,进而关闭膀胱颈,从而维持控尿能力的完整。若这些组织结构缺陷或功能障碍,导致尿道闭合力量减弱,使尿道闭合压下降,无法在腹压增加时仍维持尿道的关闭,维持尿道闭合压高于膀胱内压,当尿道闭合压下降至低于膀胱内压,从而尿液排出,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子宫全切术目前主要包括阴式子宫全切术、经腹子宫全切术、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等,其需要切断宫骶韧带、子宫的血管以及主韧带,且其在切除子宫的同时下推膀胱,推开两侧的输尿管,破坏了盆底支持组织如肌肉、韧带、筋膜、结缔组织等的解剖结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从而可能引起盆底功能障碍,且手术后患者阴道长度缩短,卵巢功能不同程度的减退,心理因素等,可导致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性生活质量欠佳,更有患者常因尿失禁而避免社交活动,避免参加运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关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主要是增强盆底支持组织的力量,恢复盆底正常的解剖位置,增强尿道的控尿能力,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行为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是药物治疗因其禁忌症和不良反应较多而应用受限,手术治疗费用较高,且有可能因手术给患者带来进一步的损伤,造成痛苦,因此仅适合重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物理和行为治疗费用较低,无药物不良反应,效果明显,患者易于接受。盆底康复治疗是物理治疗的首选。

子宫全切术后患者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主要是为了提高盆底肌肉的收缩力量,延长收缩时间,从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哑铃训练法可用于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该方法通过阴道探头电刺激盆底肌肉组织,使盆底肌肉功能增强,且能准确的指导患者分别训练盆底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增强肌肉整体的功能,提高患者的控尿能力,使患者紧缩阴道,明显的改善性生活质量。电刺激还可刺激神经,加强其兴奋性,通过增强神经反射而增强盆底肌肉如肛提肌、尿道横纹肌等等的收缩功能,提高尿道关闭压。电刺激还可通过作用于传入神经纤维抑制逼尿肌核的兴奋性从而抑制逼尿肌的收缩,长期作用可降低逼尿肌的兴奋性,使膀胱容量增加,同时兴奋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进一步增加尿道的关闭功能;同时,交感神经冲动使B-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从而使膀胱底松弛,相应的增加了膀胱颈的封闭性。除了直接刺激神经冲动,电刺激还可具有神经细胞唤醒作用,唤醒丧失传导功能的神经细胞,稳定逼尿肌的兴奋性,修复受损的排尿反射调节机制。生物反馈则将患者无法直接感知的生物信号转化为可直接感知的视觉或听觉信号,从而帮助患者建立相应的反应,加强盆底肌肉的训练效果。阴道哑铃训练可以唤醒浅层和深层肌肉收缩的本体感觉,增强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整体收缩力量,增强会阴、腹部的肌肉收缩能力,从而增强患者的控尿能力。已有研究发现,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明显,且不受年龄、体重、月经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患者依从性较好,易于接受。目前研究发现,产后妇女及时的进行合理的盆底康复训练,能明显的提高其盆底肌肉的力量,改善性生活质量,减少尿失禁的发生,临床疗效明显。

采用尿动力学结果来评估盆底康复治疗的疗效,能有效的排除主观因素对尿失禁程度的判断,避免其他一些方法判断尿失禁疗效的不确定性,较其他方法更加科W、客观,已成为研究尿失禁的重要方法,其还可以通过动态的观察治疗过程中各个尿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更客观的动态的观察盆底康复治疗效果,更有效的指导患者的治疗,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提高疗效。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篇7

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003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妇产科所接收的8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进行随机分配,包括行专业系统的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及产后康复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以及仅仅进行普通的健康知识及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并在产后3个月时进行随访,查看盆地功能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 产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的肌力测定级别达3级及以上例数为35人,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等各方面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护理干预措施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与改善作用,而且可以明显减少产妇的尿失禁现象,降低了产妇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概率。

[

关键词 ] 护理干预措施;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a)-0036-02

当前,越来越多产妇出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此疾病现已引起社会及医务人员的广泛重视。可以说,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妇女的生活质量,现有许多报道指出,适当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将有可能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促进其康复,笔者结合多年的妇产科临床经验,针对本院的80例初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下面将就此展开论述,现将研究报道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妇产科2012年9月—2014年2月期间所接收的产后6周在我院进行复查的8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范围为22~36岁,孕周为37~42周,均为单胎产妇,且全未出现妊娠合并症、急性、慢性传染病。医务人员根据产妇的自身意愿,将其随机分为40例观察组与40例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周、健康状况等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及饮食常规护理干预 ①对这两组产妇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尤其注重对产妇进行盆底肌保护的健康教育,例如在产后一个月内应当多加休息,避免劳累,禁止盆浴,在两个月内禁止同房等,避免在产褥期出现感染。另外,必须向产妇说明在产后应当避免负重,尽量不要久坐或就蹲,避免过度增加腹压。

②对这两组产妇进行饮食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在产后多食用蔬果,健康饮食,尤其禁止喝酒、抽烟、饮用浓茶、咖啡及其他辛辣食物。

1.2.2观察组产妇的护理干预措施 依据观察组产妇适应症和禁忌症制定护理治疗方案。盆底肌锻炼方法:作缩进肛门动作,每次时间≥3 s,之后放松。持续15~30 min,2~3次/d电刺激法:电刺激强度必须检查以患者耐受,感知不到疼痛为前提。

1.3观察指标

于产后3个月测定2组产妇盆底肌肉张力(0~5级,级别愈高,表示恢复效果愈好),问卷调查其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等,POP-Q评分评价盆腔器官脱垂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比较

2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测试评分情况比较,可以明显发现观察3级及以上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2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比较(n)

2.2 两组产后3个月随访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

2组产后3个月随访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如表2。

表2 两组产后3个月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

[n(%)]

3讨论

根据临床资料表明,当前我国的已婚育女性中有40%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一般表现为产妇在产后出现子宫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状况,这是由于患者在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对盆底慢性牵拉引起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盆底支持结构出现缺陷、损伤,最后引起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

关于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方法,目前有Kegel盆底肌训练、阴道哑铃、电刺激、生物反馈等,但鉴于以上医疗护理器械在基层医院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应用的现实,本文针对观察组进行盆底肌评估,并进行盆底肌锻炼,加以电刺激疗法的专业系统化护理治疗进行护理干预;而对照组仅仅是进行普通的产后健康教育及常规的康复护理。主要探讨了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结果发现应用盆底肌评估加盆底肌锻炼,辅助电刺激疗法的专业系统化护理治疗的观察组产后3个月随访盆底肌级别≥3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疗法对促进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产后6周以后的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包括盆底肌肉的针对性训练,能够减轻轻度及中度子宫脱垂,阴道膨出,对因生育引起的各种尿失禁疗效显著,阴道紧缩度增强,性生活质量提高,腰背痛症状减轻,因此可以据此制定盆底肌治疗个性方案,借助电刺激疗法和常见的康复体位巩固训练,在基层医院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杨继忠,刘静华,蒋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2(17):124-125.

[2] 苏曰华,刘萍,崔福鸾.阴道正常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影响及产后康复治疗措施探讨[J].吉林医学,2011,32(3):446-447.

[3] 赖俏红,黄惠芳.120例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25):13-14.

[4] 易念华,刘海意,乔福元,等.武汉市初产妇盆底肌力调查及产后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5):361-363.

[5] 高原,李雯华.产后盆底康复的个体化治疗100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8),936-939.

[6] 邓海英,刘芬,胡建梅.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9):24-27.

[7] 朱兰,郎景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策略[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793-794.

[8] 邓海英,胡建梅,刘芬,等.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杂志,2011,24(9):601-602.

[9] 王雅贤,刘颖琳,陈少青,等.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93.

[10] 符白玲,邓惠贞,罗燕琴,等.盆底肌肉康复器预防早期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杂志,2009,7(7):1911-1912.

[11] 王凤珍,张虹霞.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用于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作用的分析[N].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0):3248.

[12] 邓晓云,张海燕,吴秀娜.女性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技术应用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杂志,2011,24(12):627-628.

[13] 丁立新.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239例临床疗效分析及意义[J].临床医学,2012(7):72.

[14] 朱小玲,陈琳.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N].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1-20.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篇8

关键词 产妇 盆底肌锻炼 生物反馈电刺激 压力性尿失禁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088

压力性尿失禁又称张力性尿失禁,是因腹内压增高,直立或行走时,由于尿道括约肌弛缓和无力形成的尿液不随意地流出的疾病。国际尿控协会将其定义为腹压突然增加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不是由逼尿肌收缩或膀胱壁对尿液的压力引起的,是产妇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1]。2009年9月~2010年3月收治产后尿失禁患者45例,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3月收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45例,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32岁,均有分娩史。行尿常规、尿垫试验、诱发试验、指压试验、棉签试验、B超等排除急迫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泌尿系感染等导致的刺激性排尿症状。结合临床表现、体查及特殊诊断试验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将其按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5例,统计分析年龄、产次、体重指数、文化水平、经济收入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

压力性尿失禁分度:①轻度:在咳嗽、劳动等腹压显著增加情况下出现;②中度:行走等日常活动腹压轻度增加时发生;③重度:静息无腹压显著增加情况下即出现尿失禁。据此划分标准,45例门诊患者中,轻度10例,中度34例,重度1例[2]。

方法:①产后42天返院在盆底康复中心进行产后复查,复查内容除子宫复旧、伤口愈合情况外,还进行盆底肌功能测试,内容包括:询问其有无尿失禁、尿失禁频率、超声测量膀胱残余尿量;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杉山Phenix U4)检测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肌力骨盆肌收缩持续时间[3]。先给予研究组安慰剂处置,并安排患者前往康复科接受盆底肌肉锻炼专业指导治疗方法:采用同一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于确诊当日开始,进行1个疗程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锻炼。每疗程15~17次,3次/周,持续时间20分/次。Ⅰ类纤维刺激频率8~32Hz,Ⅱ类纤维刺激频率20~80Hz。疗程结束后,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两组于产后3个月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及盆底肌肉张力测定,产后9个月再次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及盆底肌肉张力测定和POP-Q分度,以评价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作用,同时结合电话随访。②评价方法:以上两组患者自确诊后每疗程结束后来妇科门诊检查1次并做压力性尿失禁,所有患者自连续随访36周。随访治疗并记录12周后、36周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次数和残余尿量测定等,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的肌力。

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后,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行X2检验和t检验,以P<005示差异有显著意义[4]。

结 果

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潴留现象。另外,治疗前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尿失禁的日平均频率,Ⅰ类纤维、Ⅱ类纤维平均肌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讨 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联合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能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减少尿失禁发生率,改善盆腔器官脱垂。电刺激盆底肌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是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国外研究表明,妊娠是对女性盆底功能构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妊娠期发生过尿失禁的患者,在产后(不论采取何种分娩方式)发生尿失禁的风险比未发生尿失禁组增加,产后通过积极的盆底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盆底功能的恢复[5]。

参考文献

1 Zmrhal J,Horciea L.The changes of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of the pelvic floor after the delivery.Zentralbl Gynaekol,2001,123(11):619-621.

2 周卫阳,吴二平,潘映红,等.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中国妇女保健,2007,22(13):1768-1769.

3 李敏言.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中外医疗,2008,28(24):169.

4 叶明,冯琼,唐家龄,等.妇科门诊女性尿失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3.

上一篇: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范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