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文学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25 17:52:09

古希腊文学艺术

古希腊文学艺术篇1

[关键词]萨摩色雷斯胜利女神;古希腊雕刻;希腊化时期

有句英文说:“It’s all Greek to me.”可以翻译为“我搞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古希腊艺术可以说是西方艺术的起源,但是演变到今天,却成为连西方人也觉得深奥莫测的代名词。那对于东方人来说更是困难的。所以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谈对古希腊艺术的感受,还做不到更深入的剖析。古话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研究古希腊的雕塑对于现在我们所学习的有很大的帮助。

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胜利女神是胜利的化身,是提坦帕拉斯和斯提克斯的女儿。她的形象是长着一对翅膀,身体健美,像从天徜徉而下,衣袂飘然。她所到之处胜利也紧跟到来。她还是宙斯和雅典娜的从神。

一、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大约创作于公元前190年,作者不详。高约328厘米,材料为大理石。这是纪念性雕塑,是希腊化时期令人神往的杰作之一。公元1836年发现于爱琴海北部的萨摩色雷斯岛,因此而得名。雕像出土时已成碎块,经过四年的精心修复,才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少头部和手臂。之后又发现了这一雕像的底座及女神的左手和部分手指的残片。对于女神原来的姿态是什么模样,人们有很多种猜测,都不足为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一次海战中大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它原来安放在萨摩色雷斯岛海边的悬崖上,面对着苍茫的大海。雕像犹如从天而降,飞立在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它既符合了纪念一场海战胜利的需要,又形象地表达了战斗胜利的主题。尽管雕像已失去了头与双臂,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我们都能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雕像的上身呈前倾姿势,静中见动;从侧面看,女神的乳峰为最高点,脸和双翼的波状线构成了一个钝三角,从而加强了前进的姿势。身上的衣服随着海风招展,好似张满风的船帆一样,极其有力,紧贴身躯的薄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雕像的构思非常新颖,作者将底座制成一艘战舰的船头,充分发挥了雕塑的立体造型的特点。

有人会说雕像都不是完整的又怎么可以称之为完美?虽然说像胜利女神或是维纳斯她们的形象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是完全写实的,尽量做到对现实的再现,能够尽善尽美。这就是个性的表达,就像我国的兵马俑,毫无疑问是我国艺术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个性的,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姿势也不同,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见对人体细节的完全再现吗?他们的铠甲、军服都是格式化的,甚至头型。但只能说两国的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她的衣服在大风之下,紧紧地贴在丰满的肉体上。每一条褶皱都那么的清晰,特别是她的腹部,那层薄薄的轻纱,好像是被雨水打湿的,半透明地露出肉色的腹肌和肚脐。石头本身是不透明的,但通过雕塑,却可以把透明感表现出来。我们佩服当时2000多年前古希腊雕刻家令人惊叹的艺术技巧,他仿佛赋予了石头以活的生命。像这样杰出的作品。无怪乎巴黎卢浮宫要将它和该馆收藏的《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并称为卢浮宫三宝。

二、古希腊的雕塑艺术

古希腊人是一个爱好艺术的民族。古希腊艺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一直令后代人瞩目,赞叹不已。艺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实践。由实用性萌芽而发展成审美对象。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由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所组成的。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构成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古希腊艺术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但它那巨大的艺术魅力一直历久不衰,其奥秘就在于它那优美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人本精神的结合和统一。

古希腊的雕塑艺术。特别是人物雕塑,是古希腊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达最大的繁荣,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整个希腊造型艺术的主导形式。虽然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希腊雕塑艺术仍然明显地受到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制约的埃及艺术风格的影响,人物形象呆板,缺少生气,但不容否认的是古希腊的人物雕塑即使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把集中于表现人自身。波希战争的胜利、经济的发展、城市奴隶主民主制度的巩固和民族一时的增强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同时也使希腊雕塑艺术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力图摆脱外来风格的束缚,克服那种拘谨、生硬、程式化的造型局限,努力寻找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自已的独特风格,在继承固有的人本追求的同时,努力塑造作为战士、胜利者和自由公民的人的理想形象,表现人的活力和尊严,表现自由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古希腊雕刻的五个时期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人所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刻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刻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古希腊雕刻分为四个时期。

(一)荷马时期

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8世纪),因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而得名也是古希腊雕刻的源泉。荷马时期的开始,是以多利亚人从希腊半岛北部南下为标志的,约在公元前12世纪末到11世纪。这个时期的氏族部落社会已经进入铁器时代了。它改变了荷马时期的社会面貌,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进入奴隶社会,这时期政治上盛行原是民主制。到荷马时期末期已由部落的管理机构开始向国家统治机关过度。由于多利亚人的南下,克里特和迈锡尼文化遭到毁灭,希腊文化必须从头开始。

(二)古风时期

古风时期(公元前750年-6世纪末),因为这时期的雕刻艺术呈古朴雅拙的风格而得名。在荷马时期,雕刻艺术仅是一些小雕像。真正古希腊雕刻史的首页应从古风时期开始。因为古希腊雕刻中最突出的人体雕刻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的。人们从保存下来属于古风时期的男女人像雕刻中,可以看出人类幼年时代的文明成就。古风时期的男子人像雕刻主要是青年全身像,希腊人称为“库罗斯”(意为“小伙子”)这些雕像在人体比例和肌肉质感方面都接近真实的人体,面部表情开始生动起来,出现笑

容。不管何种身份和职业的人物都用这种微笑去表现,称为当时统一的时代风格,后人称之为“古风式微笑”。

(三)过渡时期

在希腊艺术发展进程中,由古风发展到古典时期中有一段过渡时期,是指公元前5世纪前半期。在这段时间里希腊经历了一场反抗波斯入侵的著名的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就在这个时期。希波战争对古希腊具有深刻影响,严酷的战争培养了希腊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奋发图强的精神,产生了伟大的悲剧艺术。在雕刻艺术中出现了战斗,歌颂英雄业绩的主题,无论是表现神话还是现实题材都与古风时代的作品不同,与“古风式的微笑”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具有时代精神的风格:从静态姿势转向力求表现运动甚至激烈动作;雕刻的技巧更加娴熟,逐渐形成一种比例匀称、结构准确、形体明显的“团块”体系。这时期的代表作有《驾车人》和《里切亚青铜雕像》等。

(四)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下半期一334年),指希波战争结束至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开始东侵。古希腊的雕刻进入古典时期后出现了显得繁荣。雕刻家们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突破古风时期的模式,试图在人体直立的基础上将人体的重心移到一只脚上,使另一只脚自然的表现出一些动态来,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的各种运动感。这是古代艺术家美学观的新发展,意味着雕刻家对人与人体美的认识又有所提高。这个时期所创造的作品更加接近现实的完美人体。雕刻家菲狄亚斯以正确掌握自然形体、适当切合的表现完美的形式闻名天下。18世纪古典美学家温克尔曼的至理名言“高贵的简单、静穆的伟大”,恰如其分地道出希腊古典时期雕像的特质。

(五)希腊化时期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年-30年),指罗马灭亡埃及托勒密王朝这一历史时期。希腊化时期又称希腊主意时期。这一时期马其顿希腊王经过南征北战.使帝国版图跨越欧亚非三大洲,成为希腊的鼎盛时期。同古典时期雕刻相比,希腊化时期因为华丽的科林斯式建筑大量地涌进希腊化世界,繁华富丽的景象与亚历山大大帝的锋芒交相辉映。当此之时,雕刻和绘画也产生热烈的回应,繁复的变化取代了古典艺术静雅和谐的素质,再加上受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言论的影响,艺术风格趋于人性化,代表作有《高卢人自杀》和体现这一时期生死搏斗、美丑相争的时代精神、掺入悲剧性风格的《拉奥孔》等。而此时的《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和《米洛的维纳斯》两尊女性雕塑堪称为希腊化时代雕刻的极品。

四、古希腊雕刻对后世的影响

古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

古希腊文学艺术篇2

【关键词】陶器 装饰 风格延变 技法更新

从人类文化的历史上看,希腊文明是欧洲文化的发祥地。如果没有希腊,无法想象欧州文明会是什么样子。

彩陶艺术是古希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生动反映了古希腊的时代精神。古希腊有良好的粘土,适于制造优良的陶器。它在顶峰时期所显示的艺术魅力,完全不逊色于光辉四射的希腊雕塑。我们可以从彩陶的用途、风格中看到古希腊的社会风貌。

一、古希腊的装饰性陶器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主要有4个方面

1、作为仪式的专用器皿。比如长颈双耳瓶是用来为新娘的洗澡仪式提水的。

2、私人用品或装饰。希腊人的室内装饰物非常简单,除了石制的房屋、用具外,陶器是最实用的装饰品和奢侈品。希腊人有用橄榄油的习惯,不仅用它烹调食物,还用来照明、洗浴、做香水。根据用途不同,陶器的形状各异。

3、陶器是希腊酒宴上的主要用具。希腊人习惯把酒用水冲淡了以后再喝,所以他们用阔口缸混合酒水。用长柄陶瓶做酒壶倒入精美的酒樽或低的酒杯中饮用。

4、作为巨大的容器和储藏物。他们把葡萄酒、水、食物和橄榄油装进双耳瓶中用来储藏物品,也有三个提耳称为三柄水瓶是用来盛水的。

二、希腊陶器风格的延变

在约公元前900年至前200年的几何风格时期,结构和装饰简洁朴实。发现于公元前10世纪,属于原始几何风格期的莱夫坎迪出土的半人半马的陶俑,身体各个部分造型简单。半人半马形象并没有在中东爱琴海青铜器时代出现过,但马却是希腊艺术中经常刻画的对象。

早期几何风格和艺术文化我们只能通过丧葬品得到验证。希腊人死后进行火葬,雅典城建立以后,土葬代替火葬,葬礼依然是死者及其家庭地位的象征。纪念性的陶瓶,装饰风格已经有明显的变化。一是几何图形扩张到整个陶瓶,像个纺织品。二是装饰布局的中心已有人物形象或场景。比如在迪皮隆出土的双耳陶罐最宽的位置就有人物形象图案,装饰图案由回纹波形饰带、黑色线条、小方形组成。他从属于秩序、理性、绝对对称的心理特点和设计思维。陶器的人物形象,用来描绘出殡的故事情节。公元前8世纪晚期,战争场面的绘制在陶瓶的装饰中越来越普遍。

几何风格时期的祭品是宗教活动的产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几何风格的青铜祭品。马形饰物是当时常见的贵族象征,体现了重视竞技的本质。马反映了人们重视运动与竞技的本质;牛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农业、畜牧业的依赖是财富的象征;陶俑、肖像是勇士或为国捐躯的高贵品质的代表。

希腊的编年史把公元前7世纪的希腊艺术称为“东方化时期”是几何风格向古风时期的过渡。约公元前700年,希腊艺术家用中东的雕刻材料来加工希腊风格的作品,说明了东方工艺传统对希腊艺术的影响。这种异国情调的艺术品是贵族们的象征。比如迪皮隆出土的象牙雕像就是东方材料与希腊风格的完美结合。它只是广泛采用了中东地区的材料,描绘主题和装饰花纹。阿纳拉特斯的瓶画画家创作的双耳细颈陶罐采用了黑像画技法。人物较几何风格时期更复杂,出现了花形图案和缆绳状图案饰带,这明显摆脱了几何风格的限制,吸收了东方的图案内容。图案装饰的直线形变为曲线形,内容仍然以哀悼为主。

古风时期的希腊艺术出现了故事的叙事性变化,用来表现某个时间段的系列事件。有单一场景叙述也有综合性叙述。内容有葬礼仪式、历史战争场景、集会或体育训练的日常情景。到公元前7世纪,神话题材的图案已经很普遍。阔嘴陶罐浮雕绘有特洛伊沦陷的故事场景,(约公元前650年)是综合性叙述的形式。埃泽基亚斯的赛里克斯陶杯(公元前540至前530年)是以神话故事为题材,酒神狄厄尼索斯下凡被海盗绑架,他让葡萄藤从海盗船的桅杆上长出来,把海盗变成了海豚。

古典主义时期的陶器,人物绘画出现了新的特点。艺术家通过表现不同的水平线从而增强了人物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比如尼奥比德双口杯。而且通过生动真实的面部表情表现了主题的心理活动这是从抽象走向自然主义的关键。

在希腊化时期出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风格的更替在整个希腊大陆都曾出现过尤其是雅典,因此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出现各种风格的替换,为了满足当地人的喜好和品位出现了各种地方性风格。

古希腊彩陶在古典晚期开始衰落,它的衰亡也许是无可避免的,但留给我的启示却极富价值。它的艺术创造形式、内容、风格、技法给我们带来宝贵的经验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罗通秀 译,剑桥艺术史(上)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 外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法国.丹纳:《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凌继尧:《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古希腊文学艺术篇3

论文摘要:古希腊人独特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风俗观念形成了其独有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念,他们认为自然当中存在着万物的本原,艺术则是对自然本原的模仿。古希腊的艺术,正是在这种自然观念和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崇尚一种模仿自然与理想化相结合的美学风尚,创造了一个后人奉为典范的艺术高峰。

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对温克尔曼关于希腊绘画和雕刻的论述作如下总结:“温科尔曼先生认为希腊绘画雕刻杰作的优异的特征一般在于无论在姿势上还是在表情上,它们都显示出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尽管莱辛对温克尔曼的观点的理论依据有相左的看法,却十分赞赏他把握古希腊艺术单纯特征的准确性。几乎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惊叹古希腊文化艺术的伟大深邃与精妙,它离我们的现代文明越久远越散发出夺目的光芒,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希腊艺术之所以体现出这种独有的特质,与希腊人所具有的自然观念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这种自然观念决定了古希腊艺术观念的形成。

一、古希腊人的生活环境、制度、风俗

在探讨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念时,首先要了解古希腊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风俗观念,囚为正是这些社会基础决定了建立于其上的自然观念的形成

大约300()年前,爱琴海上那似群星璀灿的岛屿和海岸上出现了300多个城邦,城邦各自独立,实行奴隶主民主制度。公民享有直接参与或决定国家大事的权利。公民有人服侍,最穷的也有一个管家的奴隶。按阿里斯托芬喜剧中所描绘的,公民的生活非常简单:平日里,三棵橄榄,一头洋葱,一个鱼头,就能度日;全部衣着只有一双凉鞋,一件短袖褂和一件宽大的长袍,一举手就可脱掉,连苏格拉底这样鼎鼎大名的人物,也只有赴宴会才穿鞋子,平时大家都赤脚光头走来走去。这就是古希腊人的生活,一切随遇而安。朴素习俗带来思想观念的单纯,捐弃了物欲之求和生活之累的古希腊人,把他们的精力和才能用于思考文化和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从而造就出一大批思想家、艺术家和诗人,苏格拉底、荷马、柏拉图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历史的丰碑上占希腊人活泼爽快、心情开朗、从不灰心,似乎永远只有20岁。他们认为宇宙是一种秩序、一种和谐,这使得他们在艺术创作中依据自然法则,自由自在地驰骋想象,从未有任何清规戒律可以束缚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他们的自由意志在那种宽松自然、无拘无束的天地间得到张扬,单纯的天性得到发展。

古希腊社会风尚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战争。公民的职责除担任公共职务外,就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那时城邦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战败意味着自由人甚至那些贵族体面人,一夜之间将变成奴隶,将失去他们的妻子儿女和一切家产。这种特有的时代产生了特殊的观念,在他们的眼中,理想的人物并不单是有善于思考的头脑,而且还要是血统好、发育好、身体比例匀称、身手矫健、勇敢而坚韧的战士。正因为这样,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十分重视体育运动。在希腊的许多地方,都要定期举行体育比赛,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开始于公元前776年在奥林匹亚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就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在当时,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练就强健的体魄,是最受人尊敬的。按照当时的社会风尚,在体育比赛中获胜的公民,可以享有最高的荣誉:得奖一次给他立一尊雕像作纪念,得奖三次的不但给他立雕像,并把他的雕像放在作为公共活动场所的神庙内外因此,古希腊的公民都要经过练身场的训练〕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早年就是运动家;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据说得过拳击奖;戏剧家欧里庇得斯在运动会上也得过锦标;著名雕刻家米隆能肩扛一头公牛;西希翁尼的霸主克来斯西尼斯招待向他女儿求婚的人时,给他们一个运动场,以便考查他们的出身和教育。而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希腊本土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温度适中,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当时不论在练身场,还是体育比赛或者敬神的舞蹈中,古希腊人都是赤身的由于运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不以露体为耻,反以健美的身体为荣光,这引起美学家们的关注和艺术家的表现。美学家们探讨研究美艺术家们创造美。希腊占典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伯利克里斯就曾充满自豪感的说过:我们是爱美的人。风气所致,古希腊人高度崇尚美,这种普遍爱美的风气,几乎渗透到一切领域。也正是这种崇尚美的精神,促进了古希腊艺术的高度繁荣。

二、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念

古希腊人正是在上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其独有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念。现代人的自然观念和希腊人的自然观念是不同的。现代人往往是在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自然与精神的区分和对立中来理解自然,并且在人们眼中,自然只是理性认知的对象,技术制作的“物质”。对于希腊人而言,则只存在自然与技艺、自然与自然物、自然与存在的区分,他们所认识的自然也是本原、元素、质料和形式。希腊人的这种自然观念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是陌生的,而现在的人们要想理解他们的这种自然观念,就必须打破我们现在自身视域的限制,返回到他们那里,如其自身地去看待他们的这种自然观念。

1作为生长、本性的自然

这只是希腊人日常用语中的一个十分普通的词。自然真正从这种日常的使用中脱离出来,其意义被希腊人真正意识到和发现,是在希腊人开始深人思考世界、万物本原,探讨最初的事物的时候随着社会的进化,手下业从农业中分化出夹,技艺也发展了起来,人造、人为的东西逐渐增加了。而技艺的发展,人为制造的东西的增长,使人们进一步意识到,技艺也是一种本原,它就是人为制造的事物的本原,人为制造的东西就来源于技艺。但技艺只是一种有限制的本原,因为它自身受它所使用的材料的限制,显然它用以制造的材料不是它自身所能制造的。同时,技艺本身是一种模仿、仿制,它对原料的需要.使它亲近自然物,它的具体制作模仿的也只能是具体的自然物,技艺让自然物出现了。人们看到,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事物是凭靠自身天然地生长着的东西。而什么是这样的事物的本原呢?作为凭自身力量涌现出来的东西,显然它们的本原也只能是来自于其自身的自然。当然,发现“自然是本原”的是哲学。从泰勒斯到赫拉克利特的早期希腊哲学,谈的最多的就是本原问题,而谈的最多的恰是自然,因为在它们那里,‘“本原就是自然”,自然和本原二者是同义的:自然总是意味着某种东西在一件事物之内或非常密切地属于它,从而它成为这种东西行为的根源。这是在早期希腊作者们心目中的惟一含义,并且作为贯穿希腊文献史的标准含义。因此,当早期哲学提出什么是本原的问题时,也就是提出了什么是自然的问题,其水、火、气的回答,不过是对自然本原的具体规定。自然本原的发现对于哲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自然的发现其实也就标志着哲学的诞生。析学之所以能从关于神—本原的神话、宗教中分离出来,靠的就是自然的发现:自然一经发现,区别于神话的哲学就出现了,第一位哲学家就是第一个发现自然的人。

2.自然与自然物

在希腊人那里,自然不仅与技艺相区别,而且还和自然物相区分。自然原始的含义是本原,自然物则是由自然而来,以自然为其本原的事物,而自然物的总和或集合则是自然界、宇宙,因此,自然并不等于自然界。但是,现代人在谈到自然时,指的恰恰是自然物或自然界,二者经常是等同的。正是这种等同遮蔽了自然作为本原的原初含义,使人们无法理解早期希腊哲学在谈自然时指的就是本原或在谈本原时指的就是自然本身。他们所说的自然指的是初始事物,亦即最古老的事物,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自然一词的含义”,即改变自然作为本原的含义,“所改变的一切只不过是其应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起对于自然观念的改造。

3.自然中的人与神

了解古希腊人自然观念中对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于我们正确的理解古希腊的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古希腊有一种很普遍的人神同形同性的观点,古希腊人最初的宗教观念体现为神人合一或谓之“神仙凡人”的特征。神话的创造表现了语义化的特点,在他们的神话谱系中,神的名字是语义词直接命名的,神表现了人类的品性和气质,赋予神们自然的威力,这些神的力量在人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左右着战争的成败,支配着人的命运,但又为人类服务。希腊人把肉体的完美看作神明的特性,在荷马史诗中,到处可以看到神明与凡人一样有躯体,有刀枪可人的皮肉,会流出殷红的鲜血;有同我们一样的本能,有愤怒、有;甚至世间的英雄可以做女神的情人,天上的神明也会与人间的女子生儿育女。在奥林波斯与尘世之间并无不可超越的鸿沟,神明可以下来,我们可以上去。他们胜过我们,只因为他们长生不死,皮肉受了伤痊愈的快,也因为比我们更强壮、更美、更幸福。除此之外,他们和我们一样吃喝、争斗,具备所有的欲望与肉体所有的性能。因此可以说希腊的宗教和神话充满了人情味,它把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人格化,而不像后来基督教,把人的精神力量抽象出来,当作人的对立面来崇拜。费尔巴哈曾在批判宗教的文章里提到:古希腊的宗教是自然宗教,而基督教则是一种精神宗教。自然宗教是把非人的力量人格化,而基督教则是把人的力量非人化。由此可见,希腊神话当中的神明们正是希腊人的自然观念的最高表现和反映。

三、模仿自然的艺术观念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作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的最后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因素。‘’这就是说,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密切相关的,艺术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古希腊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风俗观念,决定了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念。而正是这种自然观念诞生了古希腊以模仿自然为中心的艺术观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思想家就开始对美做哲学的思考: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是更高一级的存在,万物模仿数,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永恒的活火”,认为自然万物是从对立的东西中产生和谐的,就象他所说的那样:“假如没有高音和低音,就没有和谐的旋律,如果没有雄性和雌性,也就没有动物,一切都是相反的”。正因为自然万物都是由于对立才造成和谐的,艺术也就应该如实地表现和反映这种和谐,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模仿自然,也只有模仿白然的对立的和谐才能够构成艺术品。

德漠克利特在探讨艺术创作问题的时候,也是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的,比如他说到:“在许多最重要的事情上,人类是动物的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纺织和缝纫,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燕子和夜莺等鸣鸟学会唱歌,都是模仿它们的”。将赫拉克利特原先蕴含着的艺术模仿自然的思想,做为一个明确的观点表示了出来。

苏格拉底则不管是艺术模仿再现自然说还是模仿理念说都是讨论艺术是模仿自然的表象和本性(在这里他称作为“理念”)的问题。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于这种以模仿为中心的艺术做了深人的阐述。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感性世界的原型和理想,感性世界是理性世界的模本和影子,而艺术则是对感性世界的影像。

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模仿论的基础上,不仅仅认为艺术模仿现实,即抄袭了现实,而且是向现实的自由迈进。他还第一次把技艺称之为实用的艺术,而把我们今天所讲的艺术从技艺中区别出来,并称之为模仿或模仿的艺术。他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模仿,区别是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不同罢了。他在论悲剧的模仿时说,悲剧是对行动的模仿,主要不是模仿自然而是人生。显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实体主义世界观和本体论美学的局限,把视角探进了社会生活。但是,亚里士多德毕竟是本体论哲学家,因此,他主张,模仿首先是人的活动的模仿,然后,模仿也逐渐变为自然的模仿。

可以说,统观古希腊诸多伟大哲学家的美学思想,可以看到,他们普遍认为自然当中存在着万物的本原,并且致力于探讨它们,认为艺术则是对自然的本原的模仿。而古希腊的艺术,则正是在这种自然观念和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崇尚一种模仿自然与理想化相结合的美学风尚,创造了一个后人奉为典范的艺术高峰。

四、总结

古希腊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不仅创造了神、神话,而且也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不像现代人把肉体隶属于头脑,希腊人认为肉体有肉体的尊严,他们所表现的是纯粹的形体,端庄、平和、安详,放射出静穆的光辉。完美的人体自然而然地折射出灵魂的圣洁与单纯和精神的高贵与伟大。古希腊的艺术就是对于神性的模仿,也就是对于其心目中所认为的自然的模仿。

古希腊文学艺术篇4

一、西方建筑自我否定式的发展

西方神话以希腊神话最http://富盛名,在希腊神话中,希腊神族的王权更迭是通过一种自我否定的暴力方式实现的,希腊神话中的诸神虽然都是不死的,但老一辈的神的影响力会随着新一辈神的产生而逐渐消失。希腊神话中这种自我否定的精神贯穿整个西方文化发展史中。西方建筑,由典雅的古希腊开始,进入古罗马的端庄,再到哥特式的奇骏,然后是理性的文艺复兴建筑,雍容华贵的巴洛克,严谨的古典主义……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建筑就处在这种自我否定的变化过程中。

二、神学对西方各时期建筑文化的影响历程

古埃及时期,神话和宗教信仰对古埃及人的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最重要一条是埃及人相信“死后重生”的说法。因此,埃及人非常重视陵墓的制造,金字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金字塔的形态有着宗教和象征的意义,它是帮助法老到达天堂的阶梯。

希腊神话对古希腊建筑的影响非常大,在古希腊人眼中,神是美的化身,是美的理想化的体现。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一些富有感性魅力的艺术形象,希腊人把神话中的感性体现在了对希腊建筑的形式美及造型艺术的追求上,把人的形体美赋予了建筑,仿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和仿女体的爱奥尼柱式就体现了希腊人对健康优美的人体外形的崇拜。古希腊建筑在美学上达到至高的境界,也使它成为了以后世界各地兴起的多种建筑风格的基础。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以圆顶、拱门、厚墙为特色,造型宏伟壮观,装饰华丽多彩,显示出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繁荣。WWw.133229.Com古罗马人对神的虔诚虽然不如古希腊人,但他们建造的神庙也能成为杰作。罗马帝国早期出于对希腊神话的崇拜,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庙宇看起来同希腊神庙相同,万神庙就是古罗马庙宇建筑的经典。

中世纪时,基督教教会的实力蒸蒸日上,对神的崇拜主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艺术上无一例外也要服务于宗教的需要,人们开始倾向于建立一种外表非常光荣耀的建筑艺术模式,这种精神走向最终促成了中世纪建筑艺术经典——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中最有名的就是巴黎圣母院和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史上最具纪念性的建筑是圣彼得大教堂。

16世纪,罗马的巴洛克风格将建筑外表的华丽风格发挥到极致。这一时期罗马教会的建设非常繁荣,原因是欧洲的天主教君主和诸侯都依靠耶稣教团来对抗宗教改革运动,于是建造了许多教堂、教皇府邸、别墅等。巴洛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圣保罗大教堂、耶稣会教堂等。

17世纪,建筑又回归理性,兴起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指的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为典范的艺术,歌颂理想主义,气势宏大,多以神话、《圣经》故事的历史人物为题材。这一时期的建筑造型严谨、端庄稳重、规模宏大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成了皇家建筑的典范。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是新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对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非常热衷和向往,以

转贴于 http://

回归希腊罗马艺术形式为特点,提倡古代艺术的严肃高尚的形象。统治者把希腊神话所寓意的威严和民主带到了这一时http://期的建筑上,如法国的雄狮凯旋门等。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面貌,更推动了建筑形式的巨大变化。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各国积极开展新建筑运动,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艺术流派。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人们对建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神话和宗教对建筑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了。

三、总结

古希腊文学艺术篇5

关键词:温克尔曼 艺术史观 古典意识

一、古典意识的建构与发展

(一)以“纯粹”为立足点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德国仍旧处在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中:经济上,尽管整个欧洲大环境上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蓬勃的上升趋势,但德国仍没有统一的关税及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政治上,国家分散,领地繁多,多达三百多个领土严重阻碍着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立;宗教方面,如火如荼的宗教改革与势力强大的反宗教改革相互倾轧,矛盾重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的启蒙运动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任务: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心理。再将视野拓展至整个欧洲,此时,随着庞贝古城的开掘,人们又对古希腊这样一个主体自由的时代产生浓厚兴趣,学术界又将讨论的重点转移到了对古希腊造型艺术的论争上,这无疑对当时迎合贵族上层趣味的“伪古典主义”巴洛克艺术产生冲击。由于现实世界并没有给当时的德国的文艺创作带来可供参考的经验,在于模仿中创立新路的过程中,德国艺术家们将目光转向对古典的追寻。温克尔曼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以《古代艺术史》作为他古典意识思想的集大成的著作,他用古典意识探寻古希腊的艺术遗存,用古希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理想美,去弥补现实生活的自由的缺失。在《古代艺术史》中,他明确的谈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区别性,他认为,古希腊的艺术具有一种原生的典范性,而古罗马艺术则是派生的、是模仿的,因此,古希腊的造型艺术才不同于古罗马的派生出来的诗或文学,具有“纯粹”的美感。就是这种向古希腊艺术的“纯粹”性回归的过程,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心理奠定了基础。

温克尔曼提出的古典意识,既不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那种缺乏系统理论而以实践为基础的古典回归,也不同于英法新古典主义的那种向王权靠拢的古典主义,德国的古典意识更为的纯粹,越过带有复制与模仿色彩的古罗马,直指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古希腊,目的性也更加明确:摆脱英法长久以来的文化影响与控制,走上独特的、带有德意志文化标签的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上来。

首先,莱布尼茨以“单子论”学说,奠定了德国在文学与哲学学科上的理性主义的基调,对文学与艺术的研究也将理性主义作为判定的标准,温克尔曼的思想自然也深受莱布尼茨的影响,他认为,古希腊的造型艺术正是由于以理性为创造内核,才使得其造型艺术具有纯粹、高贵、静穆与节制等特点,才使得古希腊的艺术具有理想美的特征。其次,美学之父鲍姆加登正是在莱布尼茨“单子论”学说的基础之上将其理论哲学化、系统化,才第一次真正将美学学科独立的展示在大众面前。受鲍姆加登的影响,温克尔曼在对造型艺术的解读中重视感觉与表现,强调将个体美与理想美相结合,由此开创了以艺术风格的分期及解读作为研究的中心,以发展史、风格史带动整个艺术领域创作的研究。

二、古典意识的审美诉求:基于启蒙视角的艺术论争

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的一句“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开启了考察诗画关系的历史。于十六世纪发现的拉奥孔的雕像群堪称是古希腊雕刻艺术的杰作。在启蒙时代,温克尔曼开启了德国古典意识的研究先河,并发表了《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及《对〈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的解释》,在这两篇论文中,温克尔曼表示了他的关于诗画关系的看法。在对拉奥孔的解读中他认为,尽管拉奥孔被巨蟒缠住痛苦万分,可在雕像中并没有表现出拉奥孔的极端痛苦和强烈的感情,所展现出来的只是微微叹息的表情,就像大海表面偶有风浪,可在深海之处却是平静如水。如此,温克尔曼认为,古典艺术正是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为最高追求的理想之美,由于以节制、静穆为美,他提出能代表这种最高的美的,就是神,而自然存在着的人只能不断的接近这种美,而不可能达到神之美。此外,温克尔曼还将这种静穆之美赋予了道德的内涵,认为希腊诸神正是在以坚忍之态面对困难,面对痛苦仍保持心态的平和静穆,这即是人性的最高的完善,那些稍纵即逝的激情并不长久,而表现出这种感情的狂热的作品也是平庸的。温克尔曼将诗画理论更进一步的理论化,而莱辛则是在温克尔曼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探讨了美与真的联系。在他所发表的《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一文中,提出了不同于温克尔曼的“道德决定论”的“艺术决定论”。莱辛认为,尽管表现出英雄的软弱,可这并不影响英雄履行自己的职责,具有英雄般的行为,却也有普通人应该有的喜怒哀乐,这才是一个真正有人气的英雄。雕刻成的形象只是停留在了哀痛到达顶点时的一刻,而哀伤只会破坏美感。在莱辛看来,具有人同样的激情与喜怒哀乐才更有个性、更有创造力。这更代表了一种进步的观点――不以抽象的圣人标准将所有人物套上道德的外衣,而是更加注重个性与创造性、改革性,对个性化的特征更加包容,这更加是一种回归古典、回归希腊的精神。

在《古代艺术史》中,温克尔曼将古希腊的艺术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前古典期、古典时期、古典后期以及希腊化罗马期,与此相对应的产生出了四种风格:远古风格、崇高风格、优美风格、模仿风格。在对古希腊造型艺术的深入研究中形成了系统的风格理论。

第一阶段远古风格主要是指菲迪亚斯之前的艺术风格,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古钱币形成,温克尔曼认为,这一时期在古希腊整个艺术史上持续的时间最长,且认为这一时期的风格刚毅有余但优美不够;第二阶段崇高风格是从菲迪亚斯至留西波斯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是古希腊艺术的鼎盛时期,风格从刚烈逐渐转向柔和,真正表现了古希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特征。第三阶段是在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时期,在阿匹列斯到达繁荣,优美风格时期较前两个时期更令人感到愉悦。第四阶段是希腊化罗马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模仿为主,而艺术的衰落也由模仿开始,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模仿仍是以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为主,因此,这一时期仍旧保持着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温克尔曼用发展的眼光划分了古希腊的艺术风格分期,而这种发展的、历史的观点在赫尔德那里进一步的系统化。

受维柯思想的影响,赫尔德也将历史看做是由理性导向的、不断趋向完美人性的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诗的时代、散文的时代、哲学的时代逐渐演变。在《没落的审美趣味在不同民族那里繁荣的原因》这一著作中,赫尔德并不赞同温克尔曼将古希腊的艺术看做是人类艺术的最高峰,他更加客观的分析了各个阶段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成果。在对从古希腊至近代艺术成果的分析中,赫尔德得出,审美趣味的变化是由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正是具有了良好的审美趣味,才使得古希腊艺术开出美丽之花,而这样的审美趣味也会如植物一样经历成长到衰败的过程,也就是会出现希腊化罗马时期的模仿之风。赫尔德还认为,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是不可能会重新出现的,随着时代变化会出现新的审美趣味。其次,赫尔德认为,通过教育能够培养出天才,而天才则是新的审美趣味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他用这样的理论,反对德国机械、僵化的一味模仿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种种教条陈规,将审美趣味放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去考察,探讨艺术自生的发展过程,将艺术的历史观的方法传播开来,使得启蒙主义在德国有了更具民族化的发展,并由此开启了影响深远的狂飙突进运动。

三、古典意识的文化影响

青年时期的歌德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在那里接受了最新的启蒙思想,他以一种难得的热情,醉心于造型艺术特别是建筑的研究当中。不同于其他哲学家们的抽象的理论建构,歌德更加注重从对艺术的切身体验中获得结论。温克尔曼、莱辛等人开启德意志民族的独立之旅,歌德也同样肩负历史重任,企图用艺术与文化使德国走上民族独立发展之路,并与席勒一起将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推向高峰。歌德的整个艺术研究,是以“特征说”为基础。他认为,那种能显示出特征性的艺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而特征则与个体的情感密切相关,由此丰富了温克尔曼的艺术理论。在《论德意志建筑》中,歌德关注的焦点转向以斯特拉斯堡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并阐释了自己独特的关于造型艺术的理论。歌德提出,巴赫的斯特拉斯堡教堂可称得上是伟大的天才的杰作,并在这篇著作中体现了歌德古典意识,他提出比例和谐的重要性,在建筑中表现出来的各部分的完美的比例,合乎古典主义的自然法则,歌德认为,依照美的比例建造的建筑能使人产生美感,而以斯特拉斯堡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完美的比例则体现出了最完美的真与美的关系。歌德以对哥特式建筑的赞美抨击了中世纪以来的日益僵化的艺术模式和萎靡迎合贵族的巴洛克艺术,目的则在于唤醒独立的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使德国冲破桎梏,走上民族发展的独立之路。

从温克尔曼开始,德国的古典美学就开启着反对巴洛克艺术的传统。同样受温克尔曼的影响,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深深打上了历史主义的烙印。他所提出的绝对精神具体化就产生了人类历史,而绝对精神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即理念,存在于艺术、宗教和哲学三个阶段,而由于艺术所表达的是理念的感性的一面,因此,艺术存在于绝对精神的最低一层。温克尔曼将历史发展与艺术变化相结合,将艺术看做一种有机的整体,将时间顺序与空间逻辑相结合,这无疑是温克尔曼的一大贡献,到了黑格尔这里,他同样继承了温克尔曼的分期方法。黑格尔根据在艺术内容中表现理念的不同方式,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作为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象征型艺术中的理性尚在抽象阶段,仅仅是随意的表现出形象而理念与感性形象并未分离,这一类型的艺术多与建筑相对应;古典型艺术比象征型艺术更多的将理念与感性内容结合起来,多出现于雕刻艺术当中,古典型艺术将精神性的理念更多的融合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之中,使自然的东西在这种形式中统一的理想化,从而达到了艺术的顶峰;浪漫型艺术将古典型艺术的那种理念与精神的统一破坏,精神返回到内心生活,更加注重内在心灵的自由,外在的形式无法捕捉精神的丰富性与无限性,这种类型的艺术多体现在绘画和诗歌领域。黑格尔将美学进一步哲学化,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艺术之美就体现在了对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内在与外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过程,而美与艺术的本质就是感性形式与内在绝对精神的统一,黑格尔向我们展现了更为清晰的艺术史的演变轨迹。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重点项目资金资助“古典主义在二十世纪的现代回声――以叶芝、艾略特、奥登为中心”[项目号:YJSCX2016-044HLJU]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邵大箴译,温克尔曼.论古代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杨自伍译,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丁世中译,斯达尔夫人.德国的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童庆炳.文化与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奇.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古希腊文学艺术篇6

摘要古希腊的柱式建筑向来是建筑史上的丰碑,尤其是当前“欧式”建筑风靡国内外的时代,更是以其宏伟典雅的风格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本文将探讨古希腊柱式建筑的美学风格以及相应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柱式风格古希腊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是享誉世界的闻名古国。建筑,是镶嵌在古希腊灿烂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2500多年以前,古希腊建筑就以规模宏大、雕刻精致、造型优美而举世闻名。重建于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卫城,体现了那一时期最辉煌的艺术成就。

雅典卫城建造在一座石灰岩的小山上,四面都是绝壁,设计者巧妙地利用小山的地形,以及小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建筑布局,整个卫城由卫城山门、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等组成。当时艺术也因此而得到全面发展。建筑、雕塑和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人们誉为古典美的楷模。这个时期的建筑洋溢着端庄、典雅、和谐、理性的美感,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中,还流传着关于亚洲西部泰坦众神、东方巨灵和巨人的各种说法。阿卡亚人被后来的多利亚人征服后,迈锡尼文明便随之衰落和灭亡,但爱琴海地区和希腊半岛,仍然遗存了许多米诺斯文化和迈锡尼文化的城堡、狮子门、圆顶墓等宏伟建筑。在随之而来的大征服的时代,由于战乱不断和文明的毁灭,随着时间的消逝,一波续一波的后来民族完全不知道这些巨石建筑的来由。

古希腊文化和艺术单纯特性中,蕴含着崇高和伟大的美学品格与艺术精神。生活的单纯和艺术生产的非自觉性,成就了古希腊文化艺术的单纯的品格。战争带来对健美身体的崇尚,神人合一的宗教观念给单纯自然的天性创造出自由发展的天地,达观的生死观念尚未浸染复杂的功利性。可以看到这些方面都对古希腊的建筑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人以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打败了波斯的侵略者。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使希腊建筑结出了最完美的成果。恩格斯曾赞美:“希腊的建筑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白昼。”帕提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著名的建筑,它代表了古希腊的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因此又有“神庙中的神庙”之称。帕提农神庙建于古希腊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的鼎盛时期――公元前447―438年,是古希腊人为纪念在希波战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而献给雅典城邦的保护神――帕拉斯雅典娜的,愿意为“处女宫”。

帕拉斯雅典娜,希腊语为“刚强的雅典女子”。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雅典娜是众神之王宙斯、智慧女神墨提斯的女儿。因此,雅典娜集力量与智慧于一身,凶猛无比,睿智超群,是战神、智慧神、冶炼神、手工艺神,是奥林匹斯圣山最著名的12个神祗之一。

帕提农是一个长方形的庙宇,形体单纯。中央由墙垣围成的核心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比较深,是圣堂,西部比较浅。在这个核心的四周有一圈围廊。根据希腊本土的传统,帕提农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多立克柱式刚健雄壮而高贵,比例和各部分的处理最为成熟和完美。

希腊是采用石结构很早的文明古国之一,这些建筑中既有壮硕端重的多立克柱式,也有优美典雅的爱奥尼柱式和精美华丽的科林斯柱式。古希腊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和谐、完美、崇高。建筑本身也体现了设计师所考虑到的功能的划分,具备了祭祀、储存等功能。并且也体现了建筑的艺术性融入了雕塑、壁画等艺术元素,体现了作为欧洲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该有的风貌,并对欧洲建筑风格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它的设计风格、美学风格、装饰风格和布局风格都与古希腊人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息息相关。希腊的建筑经历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时期,希腊的建筑艺术日趋成熟。古罗马的建筑就大量地学习希腊的形式,从平面到立面,从山花到柱式,处处可以看出希腊建筑的影子。

比如古罗马柱则是用石头说话的世界艺术珍品,并将古希腊柱式发展5种:陶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组合式及塔司干式。从结构上看,这些柱子的长细比均控制在10以下,中国柱式的收分是从柱的2 /3开始,而西方柱式一般是从1 /3开始。总之,柱式的艺术造型与结构技术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这其实是整个罗马(文化)向希腊学习的一种“建筑表述”。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中生活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从古典柱式的造型与构造入手,了解柱式的美学特征和形态规则,就其形式与结构要求、材料性能、工艺条件等方面予以思考,就可能全面的了解其具体的结构。

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西方古典建筑曾作为世界建筑的主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建筑艺术发展的一种传承,古希腊建筑中的3种柱式构成了希腊建筑的精髓,并将其造型艺术拟人化。柱式艺术是西方古典建筑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世界的感性显现。建筑及其空间作为一种艺术对象,其深层语义也就是人的理念的表述,这也是建筑文化的实质。我们在这里着重说的是西方古代建筑及其空间的文化性语义。西方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述,也许,古希腊文化称得上是西方传统文化的“祖师”了。

如果结合哲学意义和建筑美学理论来讨论建筑学的文化价值的话,比如建筑美学理论及作用、形式与建筑功能、形式与象征性、公共性与“个人意志”、文化与传统等方面做出理解,笔者以为:一座典雅、高贵和气派的建筑,应像晨钟暮鼓那样,它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在提醒该城市的广大居民,教他们明白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这才是建筑的精神功能,而建筑的复杂性也就表现在这里。

因此,运用复杂性科学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核心思想,以学科交叉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和适应性的观点才能真正达到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复杂性科学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各种特性和相关理论,以及复杂性科学对实践的各种意义和启示,进而指出建筑学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属于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范畴,因而必须抛开就建筑论建筑的简单化方法,转变思维范式,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看待建筑中的复杂问题。

而古典建筑的美学风格以及现代运用就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建筑美学的重要性,运用满意原则,关注使用者的参与,并创造性地将整体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相结合,以综合平衡的原则使建筑能够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古希腊的建筑风格里,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光辉。至少在自由人中间,希腊文化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人,赞美人,发挥人的体能和智能。

“人是第一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劳动的果实。”柱式在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发展和定型,它渗透着尊重人、赞美人的古典精神。主持雅典卫城建设的大雕刻家费地说:“再没有比人体更完美的东西了,因此我们把人的形体赋予我们的神灵。”希腊人同时把人的形体赋予了柱式的柱子。正是这样的人形赋予,柱式才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对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艺术装饰的形式,也展示了不同时期柱式的审美情趣和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积淀。希腊诸神中许多神祗与东方文化有着复杂的关系,最为有名的莫过于阿耳忒弥斯和阿芙罗狄忒,希腊人为这两位东方女神建造了壮丽的神庙,其中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女神神殿跻身于古代七大奇迹。

阿耳忒弥斯女神在中文《圣经》版本里被译成“亚底米”,在古代罗马人们叫她狄安娜。作为丰收和繁殖女神。关于她身上的果实状物体,有种种说法,人们猜测它们是石榴、乳房、枣子、鸡蛋等,也有人把它与公牛崇拜联系起来。但不论是什么,它们无疑都象征着乳汁、多子和旺盛的生殖力。她的别名之一叫做俄耳提亚,意为“挺立”,与树的形状有关,意味着植物的属性,她的神像主要是笔直挺立的姿态。

从审美的角度,对建筑美创作的评价机制的性质、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认为建筑创作是特殊的商品生产,建筑美创作的评价是一个审美过程,结合审美主体提出了“审美域”,把建筑美的创作评价看作一个动态系统,结合创作主体提出了“评价域”,最终结合建筑方案的评选,提出了建筑美创作的评价曲线,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决策作用。建筑美既要具有美的一般属性,又要有建筑自身的特点。

建筑的美是丰富的,它给审美者带来的美感是非常特殊的。中西方传统建筑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纵观中西方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建筑与装饰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建筑艺术是建筑文化的体现,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全球一体化的信息交流,文化交流正在加速。随之而来,在建筑设计领域也掀起了欧陆风,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我国的建筑领域也盛行起来,西方传统建筑装饰上的柱式、山花、涡卷、铁花栏杆、花坛、线脚等等随处可见。

另外,从公共空间的视角,对古希腊的神庙、剧场、运动场等公共建筑及其空间进行历史的解读,可以看到它们所传载的公共活动――无论是宗教崇拜活动还是社会与文化活动――都是城邦政治活动的一部分,因而体现出城邦政治的开放性与民主性。而且,公共空间的主导性与私人空间的次要性,也体现了城邦政治中民主高于自由这一不同于现代西方自由民主制的重要特征。

一般意义上,透视构图存在于任何成功的建筑群体中。但中国古代建筑的透视构图却远远超出这种或较简单的、或随机的透视构图,它是一种自觉追求的、系统复杂而十分成熟的群体透视构图体系。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挖掘、研究,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建筑是实用的对象,也是艺术对象,与人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创造,建筑设计是空间设计及其表现。建筑空间以有造成无,所用在于有之无。建筑的单体存在纳入建筑群,即产生了形象组群问题,其恰切性在于构成群体的适宜性。单体空间和群体空间对人造成的自由存在条件,即是建筑美的实现。这有待于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概括地讲西方美学史上对建筑美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强调建筑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所表现的伦理价值。

欧洲古典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风格,是人类灿烂文明的象征。随着历史的进程,古典建筑演变出各种各样的建筑形态,深入研究它们的形态特征、变化规律和构成法则将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历史,清醒认识当今错综复杂的建筑局面,为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建筑美感的获得就来自于被主体感性接受,主体的功利诉求以功能感性化和直觉化为形式,功利心理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建筑审美的结论。对美学中形式与意义关系的探索,并对建筑意义的思考,并对“建筑意义的来源”、“建筑意义的表达”等方面做了阐述,从而希望树立一种重视意义表达和深度追求的建筑观。而且刚柔性是建筑内部空间和装饰作用于视觉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希腊罗马神庙内部空间和装饰中的刚柔性,我们都可以有意识地利用,通过空间和装饰或强化或改变建筑内部的刚柔性,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求。

单从建筑学角度讲,希腊神庙建筑也许没有埃及、罗马和西方中世纪的同类结构成熟,但是,通过希腊人的酒神信仰,透过现象获得理解希腊建筑文化的内涵。政治家狄・斯帝尼说:“雅典仍然有永恒的财富,一方面是对开拓伟业的纪念,另一方面是往日那些美丽的建筑物,山门、帕提农、柱廊和船坞。”古希腊留给世界的最具体而最直接的建筑遗产,无疑是具有永恒生命的柱式风格,它是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浩然:《论古希腊柱式风格的结构性组成》,《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 高飞宇:《古希腊建筑特色略谈》,《湖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陈志坚,男,1986―,浙江嘉兴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陆科柯,男,1987―,浙江杭州萧山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古希腊文学艺术篇7

关键词:古希腊 雕塑

在古希腊哲学家与艺术家眼里,人体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最具匀称和谐、庄重优美特征的审美对象。于是,古希腊艺术中,人体雕塑随处可见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如果说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则是追求“真实的美”。

在文化史上,通常从亚历山大远征开始到埃及托勒密王朝臣服于罗马帝国的历史阶段称为“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的题材相当丰富,出现的地区也十分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扩张,其影响覆盖了整个欧洲,并且成为了整个西方艺术的奠基,其崇尚客观真实之美的文化便是西方文明讲究思辨性、讲究客观之真的最初体现。希腊雕塑创造了一种美的综合,对于人体本身也充满了赞美,这些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许多雕塑上得以体会。反过来说崇尚的风俗也给了写实雕塑语言的发挥以淋漓尽致的机会。

在古希腊哲学家与艺术家眼里,人体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最具匀称和谐、庄重优美特征的审美对象。于是,古希腊艺术中,人体雕塑随处可见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这与希腊人特殊的观念有关。在他们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优越、发育良好、比例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这种思想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他们周围的利提阿人、加里人等几乎所有临近的异族都以为羞,只有希腊人毫不介意地脱掉衣服参加角斗与竞走。斯巴达连青年女子运动时也差不多是的。

古希腊人在古典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与其他古代世界观相比较是进步的。私有制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古典世界观是重视个人个性的。但公有原则的并存,又决定了它对集体和国家的重视,从而形成了一个古典的民主主义思想。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古典世界观在本质上并没有离开唯心的即宗教世界观的范畴,但是,另一方面它承认人的崇高与伟大。古典世界观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人是主体,是标准,是世间万物的尺度,而神不过是理想的人。尽管神生活在天上,人生活在地上,但本质上人与神并没有这种天壤之别。神的身上所体现的实质上是人自身,对神的赞颂实质上是对人自身的肯定。与此紧密相联的就是那种神圣的裸裎观念,并因此而导致了更为直接的优异条件就是青年人的身体锻炼与竞技,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民的模特儿。

其次,那时的人们在浴场上、在练习场上、在敬神的舞蹈中、在公众的竞技中,经常看到和的动作。他们所注重而特别喜爱的,是表现力量、健康和活泼的形态和姿势。他们竭力要使肉体长成这一类形态,培养这一类姿势。几百年之间,雕塑家们就是这样的修正、改善、发展肉体美的观念。事实上,我们今日对于理想人体的观念就是始于他们的。在哥特式艺术终结的时期,比萨的尼古拉与近代最早的一批雕塑家脱离了教会传统,放弃细长丑陋、瘦骨嶙峋的形体的时候,就以留存下来的或新出土的希腊浮雕为模范。

再次,体育竞技在古代希腊是与宗教活动联在一起的,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更具有一种神圣的色彩。因而,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包含的实际内容,已远非“运动会”这个概念所能容纳。实质上,它已经成为一个蕴含深广的文化现象、民族凝聚的轴心和整个希腊民族精神的象征。甚至有些外邦人把奥林匹亚圣地认作是希腊的首都。每两届奥运会之间的四年称做一个“奥林匹德”,它被古人用作纪年的一个计算单位;公元前776年历史上举行第一次奥运会的年份,被后人用作希腊纪年的开始。随着古典盛期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尤其是身体锻炼和比赛风气的形成,人们对人体的外在形式美的探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从理论上作出了规范。著名雕刻大师波利克里托斯就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他所创作的身体运动员的形象已经成为当时的典范。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他把观察与表现模特儿以及他的整个艺术理想做了一个总结,在理论研究上很有建树,后人把他这套完整的规律称之为“法式”。波利克里托斯的“法式”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成了人物造型的金科玉律。之后也有人对其进行了突破,但这些都说明希腊古典后期人们对人自身的美的认识与把握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古希腊文学艺术篇8

[论文摘要]立足于对“艺术繁荣”、古希腊的“艺术形式”等范畴的含义的特别梳理,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克思是在平衡论的前提下谈不平衡的。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的命题,是一个经典的命题,也是一个被后来的研究者不断解释的命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所以如此,乃是不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那段手稿中极其简约的、带有思路性并表现为提纲式的话语进行了不同解读,并得出不同意义的结果。例如,早期关于“不平衡关系”是“现象”还是“规律”,的争论和马克思的立旨是在“平衡”还是在“不平衡”的争论等。当然,这些争论的目的都是力图恢复、还原或逼近这个话题的原始意义,但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还原理解,确非易事。笔者认为,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还原理解,第一,要知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二,要对马克思关于“不平衡”理论表述中所提及的一些重要的范畴、概念(比如“艺术繁荣”、“古希腊的艺术形式”、“历史形式”等)的含义进行必要的界定和梳理。否则,概念理解上的稍稍差异,便会导致话语意义理解上的谬以千里;第三,要结合文本语境与时代语境来理解马克思的表达思路。本文力求运用以上三种方式来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不平衡关系”的命题。 

笔者认为,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的命题,是在承认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是平衡的基础上提出“不平衡”的。 

要解释好这样一个悖论性的话题,我们首先要重新解释“艺术繁荣”的含义。“艺术繁荣”(又译作“艺术繁盛”)的含义有两个义项。第一层的意思是指物质“硬件”方面的艺术繁荣。艺术产品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要得到“实现”,必须借助于物质载体,比如规模印刷、优良的纸张、精美装帧、大量发行、旺盛的读者购买力、传播与交流速度的快捷等。这样的“艺术繁荣”都与物质生产分不开的,甚至包括作为社会分工而独立的有闲阶级(包括专门的思想家、艺术家等)的出现,也都与物质生产分不开的。第二层意思是指艺术作为特别个性化、主观化和精神创造性特别强的“软件”方面的艺术繁荣。“软件”方面的艺术繁荣又可分为两点。第一,以不可再生性的特有思维方式为标志;第二,以一个、凡个或一批作家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品的出现为标志;而这些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品的诞生,主要依赖于艺术家非常个性的卓越的思想力和艺术表现为等。 

就“艺术繁荣”的第一层含义来说,马克思承认物质生产的进步与繁荣是平衡的,成正比例的;就“艺术繁荣”第二层含义来说,马克思又认为物质生产的进步与艺术繁荣是不平衡的,不成正比例的。这样,马克思就从“艺术繁荣”的第二层含义,否定并批驳了庸俗的自然唯物论和庸俗的生产力决定论。不平衡的“艺术繁荣”是作为一种比喻的案例镶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书表述中,的。马克思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没有明确地说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的“硬件”繁荣,是同步的、平衡的、成正比例的,但是这样一个结论,笔者认为,应是包含于马克思思想逻辑之中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整个的精神文化形态的“硬件”繁荣,都可纳入这一机理之中。 

马克思的“平衡”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说明。第一,可以称之为肯定性平衡。所谓肯定性平衡,就是物质生产(实指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和与之相道应的物质条件的进步)与艺术的“硬件”繁荣是平衡的成正比例的。也就是说,随着物质生产力的进步,艺术发展的“硬件”也随之进步与繁荣。前面所举的规模印刷、优良纸张、精美装帧、大量发行、旺盛的读者购买力等,即此。甚至包括作为社会分工的有闲阶级(艺术家是其中之一)的诞生,也是物质生产力进步的结果。第二,可以称之为否定性平衡。所谓否定性平衡,指随着物质生产力的进步,替代了历史上曾经一度盛行和繁荣的艺术存在的“硬件”方式。马克思说,史诗《伊利亚特》,作为艺术存在“硬件”方式(指口耳相传的存在方式),随着“活字盘甚至印刷机”的诞生,便会随之消失。马克思说:“随着印刷机的出现……,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史诗的必要条件”,就是指史诗的前后代口耳相传的“硬件”的艺术存在方式。否定性平衡,可以理解为一种繁荣替代了另一繁荣:一种进步的新的硬件的物质样式替代了一种落后的旧的硬件的物质样式。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不平衡论的观点,主要依据于“艺术繁荣”的第二层含义。但是马克思的不平衡观点,应是建立在平衡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平衡论与平衡论,本质上是不矛盾的。不平衡论是在平衡论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马克思辩证思维逻辑的必然产物。马克思的不平衡论观点,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说明。

第一,马克思认为,“艺术繁荣”是以一种历史的不可再生的特有的思维方式为标志。这种思维方式,在历史某一特定时期特别盛行。从而构成了某种艺术繁荣的局面,古希腊的“艺术形式”就是这样。马克思所讲的古希腊的“艺术形式”,千万不要以我们今天狭义的艺术样式的含义来理解。结合上下文语境,马克思实质上是指古希腊人在人类发展史上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神话思维,或用今天的时髦语说即诗性思维。马克思说,“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又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幻想的思维方式去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意思是,古希腊人是通过想象和幻想的思维方式去认知自然和社会的,也就是说,神话思维与诗性思维是古希腊人认知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特有方式,也是一种有重要意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只停留在人类的早期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思维的到来,神话思维和诗性思维便会逐渐消失。但是,它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史上,特别是在思维的发展史上却有着划时代的无法替代的意义。正是从这个角度,马克思将之称为“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所谓“重大意义”,当然是指人类发展史上或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古希腊人的思维属于“儿童”思维。儿童是一种比喻,比喻人类的早期。我们从儿童绘画中可以体会到“儿童”思维的特点。儿童绘画里的感知,是和成人不同的,它的夸张,它的结构的错位,色彩的大胆,理想的浪漫,想象的奇特,都是成年人不可理解的。但你若从思维方式来考察,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也只有从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思维方式,才会看出它们的价值所在。古希腊艺术是极富想象力的和创造力的,因为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得古希腊神话艺术极富艺术品质与艺术魅力。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及其神话人物,造就了古希腊艺术的繁荣。而古希腊艺术的繁荣,则主要取决于古希腊人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不与当时物质生产进步与发展的状况发生直接关系。因此简单地以物质生产的进步与经济繁荣来考察是得不出古希腊艺术极富艺术品质和艺术魅力的逻辑结论的。而要考察古希腊艺术的成功与繁荣,只能回归到人类思想发展史这样的一个视角去考察,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通过特定的“历史形式”(实指历史的方法)来考察。马克思所说的“不平衡关系”,就是指古希腊艺术繁荣与古希腊人历史上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关系。这个“不平衡关系”,说明物质生产的进步与繁荣不能简单作为考察艺术繁荣的原因。马克思所说的“拿希腊艺术同现代艺术的关系作例子”,同样也是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因是手稿,马克思的这句话实际上省略了某些成分,马克思的意思是:现代艺术的品质和社会魅力,不如希腊艺术,但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大大地超过了古希腊社会。通过如此的比较,就可以看出古希腊艺术的成功与繁荣,并不是与古希腊物质生产进步状况成_二种正比例的,于是寻找古希腊艺术成功与繁荣的原因,也就不能简单地追溯到那个时代物质生产和经济状况,并从中获得解答。或者说作为社会存在的最基础的物质生产和经济状况,并不能l最充分、最具体地解释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种的古希腊艺术繁荣的成因。而要成功解释古希腊艺术的繁荣,必须从特有的历史条件去解释。这个特有的历史的条件,就是古希腊历史的特有的神话思维或诗性思维。要进一步地完整解释好这个问题,我们还要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作目的来谈,马克思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包含有很多意图,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意图,就是要批驳当时以德国毕希纳、福格特和摩莱特为代表的庸俗唯物主义,马克思称之为“自’然唯物主义”,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小贩”。庸俗唯物主义,在社会学上,他们企图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发展规律;在政治观上,他们极力论证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乃至整个意识形态的永恒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如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言:“于是资产阶级关系就被乘机当作社会一般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偷偷地卷了进来”。庸俗唯物主义的论证方法,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从而论证当时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在内的整个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与先进性。而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逻辑推导方法。所以马克思举出了古希腊艺术繁荣的例子,来批驳庸俗唯物主义的逻辑推导方法。马克思的思维逻辑是这样:正如古希腊艺术一样,一般的物质生产和经济状况,并不能简单论证和推导其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同理,当时的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的进步与发展,并不能保证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及其整个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合理性。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种古希腊艺术超越了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种的现代艺术的例子,即可以看出庸俗唯物主义推导方法的谬误。古希腊艺术的繁荣(“繁荣”一词,实际上包含了价值判断,马克思所说的古希腊艺术“就某些方面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即为此意)和其卓越性,只能从特定的人类历史的思维方式去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若只是简单地从物质生产或经济决定论去考察,那只能得出荒谬的结论,尽管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进步是人类其它所有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所以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荣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上一篇:市政建设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多元智能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