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5 17:14:20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1

关键词:脑外伤;康复治疗;现状;趋势

脑外伤作为现代社会中车祸等意外事故发生后常的病症,它不仅对患者的运动机能造成障碍,严重时还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对于绝大部分患者,脑外伤后所出现的并发症,如头痛、记忆力下降、头晕、抑郁以及语言等功能障碍,还可能会引发肢体关节活动障碍、肌肉挛缩以及淋巴回流不畅等症状。因此,在患者体征恢复稳定后,尽早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恢复其各方面功能,已经成为脑外伤患者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1 脑外伤概述

脑外伤主要是由于外力所致的肉眼可见的脑部外伤,通常情况下,它可能会引发程度不一的永久功能,其中,常见的功能障碍包括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失语症、吞咽障碍等多种形式。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脑震荡综合征、脑外伤所致昏迷、脑外伤所致谵妄、脑外伤所致遗忘综合症以及脑外伤所致硬膜血肿等。

针对脑外伤患者的康复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治疗和护理,其中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也分为心理行为疗法和对症处理疗法两类,心理行为疗法主要是通过向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的进行,而对症治疗则主要是针对其对应的临床症状进行合理的用药和针对性的治疗;对于患者的临床护理则包括对其进行大小便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器官插管护理等多种形式。总之,对脑外伤的治疗和护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医护人员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帮助患者尽快从伤病中恢复。

2 脑外伤康复治疗现状

脑外伤康复治疗主要有三大特征,即需求量特别大、医护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以及患者自身对康复治疗的不乐观:

2.1脑外伤患者需求特别大 脑外伤不仅会影响到患者正常功能的障碍,同时还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我国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脑外伤发病率已高达100/10万人口,其中重症患者和死亡患者高达45%;脑外伤所引发的各项功能障碍和残疾也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因此,对脑外伤的康复治疗的需求俨然成为现阶段脑外伤康复治疗的一个主要特点。

2.2医护人员专业知识不足 ①相对于其他康复护理学科,在我国至今仍未构建完整的脑外伤康复体系,这也导致了脑外伤康复专科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缺乏脑外伤康复的专业性学科,同时在科研机构脑外伤康复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也严重不足;②专业性的康复护理医师数量不足,在大多数医院中,从事康复护理的义务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不足。

2.3患者自身对脑外伤康复护理信心不足 ①由于脑外伤所引发的并发症和伤痛容易让患者对治疗中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从而让其在治疗中去容易孤立自己,并被悲观情绪所俘获,从而对康复护理治疗的信心产生动摇;②由于患者通过多媒体等形式接触到关于脑外伤康复护理的发展现状等信息来源,了解到脑外伤的康复护理仍然是医疗界的一块短板,让脑外伤无法治愈的观念充斥自己的思想从而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也失去了信心。

3 脑外伤康复治疗发展趋势

3.1构建并优化脑外伤康复治疗的体系 作为影响脑外伤康复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相关研究和发展体系显得至关重要,①在脑外伤康复治疗领域中,未来必将会构建新型科研体系,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对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临床治疗中;②由于脑外伤的相关功能涉及到多个行业和领域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康复体系中不仅会更加注重建立针对性的脑外伤康复单元,同时还会更加注重相关行业核领域的综合,将脑外伤的康复治疗体系构建成一项全科型的康复治疗工作。

3.2重视精神行为康复和认知障碍康复 在脑外伤的相关症状及并发功能障碍中,情感认知以及精神行为一直是突出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这些障碍在诊断中也难以被确诊和治疗,同时,这类问题的治疗过程一般也不在医疗保险范围内,因此认知和精神行为的康复治疗一直被现代治疗所忽视。而这些障碍的治疗已经不仅是医疗范畴问题,更加是社会性的问题,在康复过程中,往往需要更长的治疗周期和更复杂的治疗方案,但不可否认,这类障碍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未来的脑外伤康复治疗中,精神行为和认知障碍康复必将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3.3增强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现阶段,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作为是限制脑外伤康复护理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需要从理论知识层次进行出发,提高其对脑外伤的理论认识,同时还应当对其临床实践操作进行培养,从而让医护人员能够对脑外伤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不仅能够做到了解,更能够将知识技能与之相融合,从而提高康复护理的水平和效果。

此外,在未来的脑外伤康复护理领域中,针对患者各项功能障碍进行设计的高科技医疗设备也必将成为主流,如运动控制训练装置、康复机器人、功能电刺激以及虚拟情景训练等形式也将会成为辅助患者康复的重要形式,从而为脑外伤康复护理的发展开拓一项新的进程。

4 总结

总之,脑外伤的康复护理是现代医学界的重要难点之一,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拓展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同时还应当有整体意识和前瞻性,从而为脑外伤康复护理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丽丽,王美红,陈慧婷,等.浙江省温岭市某医院脑外伤康复治疗患者韧性水平与应对疲惫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5,05:85-88.

[2]何静杰,杨柳,陈立嘉,等.脑外伤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和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07:644-647.

[3]张小年,赵春禹,崔利华,等.脑外伤的并发症和继发障碍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07:648-651.

[4]古菁,黄怀,虞容豪,等.脑外伤的康复评定和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9,08:909-911.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2

一、工程意义

对贫困肢体残疾人实施康复救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我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关键步骤,是一件涉及范围广、受益人群大、社会效益好的实事好事。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好、实施好,确保工程目标顺利完成。

二、工程目标

年,为60名病程三个月以内的贫困肢体残疾人提供在区级以上(含区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一个疗程(三个月)的免费康复治疗,有效率达到85%以上;为145名病程在一年以内的贫困肢体残疾人提供在镇(街道)、村(社区)定点康复治疗机构免费康复治疗一年,有效率达到80%以上;为90名贫困肢体残疾人配发急需适用的基本辅助器具;受助的贫困肢体残疾人家属(亲友)培训率达到100%,家属(亲友)对康复治疗知情满意度达到90%以上;建立符合标准的成年肢体残疾人康复治疗机构和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人员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满足辖区内肢体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年按照本方案要求继续实施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逐步建立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机制,形成“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的服务体系和长效保障机制,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

三、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康复救助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相关部门具体职责如下:

残联:建立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作制度及区、镇(街道)、村三级康复救助工作网络;负责贫困肢体残疾人的组织、宣传、发动和贫困状况调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选择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负责确定救助对象和初筛阶段的组织协调;做好统计上报工作,收集并反馈康复效果和质量;负责专项资金的申请和具体使用。

卫生部门:做好贫困肢体残疾人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建设和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审定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资格,确认康复治疗技术人员资格;把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训练和服务工作情况列入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的校验审查内容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指导定点康复治疗机构对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制定康复计划,安排实施康复治疗;广泛宣传康复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康复意识。

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配套资金及时拨付到位,补助资金每半年拨付一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治疗项目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纳入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支付范围,保证医疗保障及时到位。

民政部门:以基层社区为平台,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配合卫生、残联等部门将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相关政策宣传进社区、到家庭;对贫困肢体残疾人按规定实施生活救助;对救助结束的符合条件的贫困肢体残疾人,在医保报销的基础上按规定给予医疗救助,做好城乡医疗救助与城镇医保及新农合制度的衔接。

定点康复治疗机构:区、镇(街道)两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要成立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领导小组,明确项目负责人,做好对下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期专业技术培训班,免费接受下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进修实习;各定点康复治疗机构制定优惠减免办法,设有足够的康复训练场地,配备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制作康复知识宣传长廊和明显的宣传标语,为受助肢体残疾人建立康复治疗档案,做好医保报销结算、费用返还、回访跟踪服务、数据统计、资料收集、信息上报和康复知识普及等工作。

新闻单位:对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进行全方位报道,做好对开展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重要意义和成果的宣传,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普及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确定定点康复治疗机构

申报区级以上(含区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须为二级以上医院,申报区级以下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须为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社区)康复站、民办医院等正规医疗机构。区残联、区卫生局将对申报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医疗单位的医保报销资质、康复治疗技术人员资格、设备状况、技术力量等内容逐一审查,符合标准报市残联、市卫生局认定。定点康复治疗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贫困肢体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并纳入工程救助范围的贫困肢体残疾人,在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按照不低于60%的比例进行医疗报销,按照规定报销后仍不足的,区级以上(含区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免费康复救助补助标准为3000元/人(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理疗、推拿、针灸、器械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纳入医保或新农合报销范围的医疗费用),区级以下定点康复治疗机构免费康复救助补助标准为200元/人;配发基本辅助器具的费用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0%的比例进行报销,报销后救助补助标准为200元/人(不足200元的按实际差额进行补助)。市、区两级财政将对贫困肢体残疾人医疗报销后的康复救助补助经费予以适当补助。

(三)健全服务网络

区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要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负责对各基层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康复门诊,村(社区)要配有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各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康复档案及各项工作管理制度,规范康复治疗项目和工作程序,实行跟踪随访制度。

(四)规范救助流程

1.申请。由贫困肢体残疾人本人或其家属向户籍所在地镇(街道)残联提出申请,申请时需携带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残疾人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明、村(社区)出具的低收入证明、区级以上医院病历(疾病诊断证明)、医保证及复印件并填写统一印发的《市暨区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申请审批表》。

2.镇(街道)初审。对申请人的相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无异议后签署意见,并将《申请审批表》及“疾病诊断证明”、“贫困状况证明”、残疾人证、医保证明等复印件统一上报区残联。

3.复审。区残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申请审批表》等相关材料进行复审,符合救助标准的签署意见后存档备案。对需转诊到市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由区残联出具转诊意见,经所参加的医疗保险机构同意,报市残联审批。

4.康复救助。贫困肢体残疾人凭“救助卡”到定点康复治疗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区级以上(含区级)定点康复治疗机构每天的康复治疗不少于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针灸、拔罐、推拿、理疗等项目的4节课,每月不少于22天康复天数;区级以下定点康复治疗机构每年的康复治疗不少于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针灸、拔罐、推拿、理疗等项目的270节课。

5.费用结算。救助任务完成后,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报销支付部分,由定点康复治疗机构与相应医保部门进行结算;报销后的补助部分由受助对象进入定点康复治疗机构时先行垫付,救助结束后,由区残联汇总情况,经区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领导小组检查合格后,由财政直接拨付至定点康复治疗机构,定点康复治疗机构负责将垫付费用返还给救助对象。

五、有关要求

(一)统一工作时限

根据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完成下发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议和定点康复治疗机构的申报、确定以及救助卡发放等工作,正式实施免费康复救助;月上旬,全区统一组织终期评估,月下旬迎接全市终期评估。

(二)强化督导检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调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进工作落实。月初,各镇(街道)按照方案认真进行自查,形成书面报告,报区贫困肢体残疾人康复救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做好工作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像等)的收集和整理。

(三)广泛普及宣传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3

关键词:脑卒中;单侧空间失认;康复治疗

单侧空间失认,临床上常称为单侧空间忽略,其属于大脑受损后不能对对侧躯体的肢体活动作出反应或不能对活动作出准确定位的一种状态[1]。单侧空间失认是脑卒中后较为常见的行为认知障碍,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该病症的发病率约为23.7%,多见左侧空间失认[2]。积极改善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失认症状,对患者的肢体康复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将以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56例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失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失认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56例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失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8例;所有患者均经单侧空间忽略量表进行检测,确诊为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失认。排除严重认知障碍患者、失语患者、偏盲患者以及不能配合相关诊疗活动的患者。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为(66.5±2.3)岁;病程7d~3.2个月,平均病程为(1.8±0.2)个月。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为(66.8±2.6)岁;病程7d~3.4个月,平均病程为(1.7±0.4)个月。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对比性良好。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具体措施如下:①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与疾病相关基础知识的健康宣教,并告知其治疗、训练中需要注意的各项事宜,促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单侧空间失认对日常生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程度。②患者的患侧要放置在病床外侧,一切诊护活动均在患侧进行,在进行各项操作之前要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③遮盖患侧对侧的眼睛,以此提高患者对患侧物体的注意力。在患者阅读时,要进行视觉暗示,在失认侧利用彩色线进行标记。在患者写字时要进行运动暗示,在桌面上间歇移动左手。④在患者进行基本动作康复训练或步行训练的过程中可适度转动空间失认侧躯干,以此提高患者的感知能力。⑤纠正并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纠正患者的坐姿,促使患者躯干向患侧或向后方倾斜。卧位则要促使患者向健康侧翻身,并鼓励患者利用患侧上肢或者下肢尽可能向前探,若不能做到则可告知患者利用健侧手臂帮助活动。在对患者进行起立、步行训练过程中要为患者使用腰带,以防患者摔倒。

1.3观察项目 ①对患者进行线段删除试验,患者要在B5纸上将随机分布的40条线段全部用笔勾画出来。勾画基本正确则为有效,反之则为无效,本次研究对比有效率。②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分数越高则表示运动能力越好[3]。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删除试验结果以及Fugl-Meyer评分结果表现出明显差异,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单侧空间失认,临床上常称为单侧空间忽略,其属于大脑受损后不能对对侧躯体的肢体活动作出反应或不能对活动作出准确定位的一种状态。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失认主要出现在右半球或非优势半球的病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阅读、书写障碍;单侧空间失认的书面作业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失认行为;以及运动维持困难、视野缺损、体象障碍等其他合并症。该疾病一般属于神经心理学疾病的一种,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都可能造成不同形式与不同程度的单侧空间失认,重度障碍者对肢体功能康复造成严重阻碍,且影响生活自理。脑卒中后患者出现单侧空间失认的几率较高,且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认知不足是阻碍单侧空间认知恢复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应当加强对患者辅以健康知识教育,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以此来增加患者对患侧肢体存在的认识,并且通过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加以指导、干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3]。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康复治疗,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删除试验结果以及Fugl-Meyer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失认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不仅有利于恢复患者的认知,纠正、改善患者单侧空间失认状态,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刘莉、莫想有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次研究结果与其研究结论具有相似性[4-5]。目前在我国临床上,对脑卒中后的偏瘫往往比较重视,但对单侧空间失认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肢体的功能训练,却忽视了对各种感知障碍进行康复治疗。只有对患者进行早期评估,采用全面康复的疗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脑卒中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失认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纠正空间失认,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正确的康复疗法能够对患者的认知障碍及早地进行纠正、改善,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颖,张艳明,杜巨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失认患者的康复治疗[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23(4):296-297.

[2]杨薇,辛宁,徐贵侠等.脑卒中后伴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康复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3,34(9):78-79.

[3]郝永玲,谢瑛,刘焕波.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康复治疗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0(14):547-548.

[4]刘莉,邵伟波,由丽.36例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康复疗效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4,21(6):2719-2721.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4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13-0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致残率很高的重型精神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与生物因素有关的精神疾病,与人脑神经系统生化病理相联系,目前治疗该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1]。病人在接受治疗后,随着阳性精神症状的消失,自知力逐渐恢复,精神状况就会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心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将很可能再度面临复发的危机。在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期阶段,药物治疗效果受到抑制,只有通过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2]。

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病人进行了区别治疗,以下是作者对60例病人进行的为期3个月的治疗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总结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作者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病人的临床观察记录,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17~54岁之间,平均年龄32.6岁;未婚17例,已婚43例;病程2~13个月。入组标准:符合CCMD-3中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在接受治疗后,阳性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已被确认为进入了康复阶段[3]。

1.2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病人进行随机分组,确定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人的年龄、病型、病史等基本情况无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

两组均使用常规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而观察组由一名心理治疗医师与若干护理人员组成,采用心理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方法。心理医师可以集中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针对个别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其目的是为了从心理上纠正病人的焦虑、妄想、幻觉等不良的精神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4]。护理人员主要的工作是通过示范性指导、行为训练、特权强化等服务行为,为病人提供一个更利于康复治疗的环境。

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观察两组精神病人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护理观察量表(NO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发现3个月后治疗组的各量表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如表1:

表1两组观察内容统计比较(x±s)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迁延性精神疾病,它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5%~20%。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致残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能力,同时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如果医护人员能在这个阶段做好对病人的心理康复治疗,对病人的康复将有极大的帮助。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心理状况分析。首先,康复期病人已经恢复了一定的自知力,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理性的判断,当他们对疾病认识及预防常识了解不足时,会对自己的康复情况心存疑虑,从而导致过份的焦虑和恐惧[5]。其次,精神分裂病人的行为总会让家庭成员头痛和无耐,家庭干预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病人的心理负担加重。第三,社会缺乏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认为它是一种不协调、病态的存在,总是避而远之,甚至冷眼相待。因此,当康复期病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后,又再次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再次导致病情复发。

分析了康复期精神分裂病人的心理状况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就清楚了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心理辅助治疗,才能真正的缓解病人心理压力,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生活能力,交友能力等。通过对两组病例进行观察,作者得出的结论是3个月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的心理治疗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病人的心理障碍,促使病人重获生存能力,减少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认知心理治疗作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辅治疗,不能完全取代药物治疗,但通过系统的认知,心理治疗病人认识到自己的疾病才能主动服药,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院外治疗维持时间延长,减少复发,提高整体的疗效[6]。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离不开病人家庭的心理支持,向病人提供家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亦是促进病人康复期疗效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7.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6.

[3]伍晓凡,刘立志.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病人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7(12):324-325.

[4]王欣然,贺国龙.社区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9-12.

[5]Beck AT, RectorNA.Humanistic psychiatric nurs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2010,23(4):73.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5

[关键词] 重症医学;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康复理念;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2-0122-04

重症医学是我国新兴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人才培养对于该学科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的重症医学除了需要加强临床技能训练和整体思维培养外,还应积极引入康复理念。近年来我国重症医学迅速发展,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而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1,2]。康复医学则针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障碍,尽可能使其功能恢复到最高水平,并改善其生存质量,因此早期开展康复治疗是提高危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康复理念在我国正迅速渗透到各临床科室[3-5],然而目前康复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严重限制了重症医学早期康复的开展;在重症医学教学中加强对临床医学生康复理念的培养是缓解这一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重症医学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和重症医学康复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重症医学教学引入康复理念的必要性

1.1 实现危重患者全面康复、提高幸存者生活质量的必要举措

当前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关系日趋紧密,发展康复医学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伤病患者急性期提供早期康复医学干预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危重患者同样有早期康复的必要性。重症医学科收治病种多,如严重创伤、多发伤、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术后,各种类型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急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哮喘等,这类患者伤势或疾病都很严重,这些危重疾病迫使患者制动、卧床时间长,因此常出现严重的废用综合征、心理及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6-8]。目前危重患者的早期康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9-11]。早在1967年Carroll D[12]就撰文指出在CCU中开展早期心脏康复的重要性。Corcoran JR等[13]研究表明无论机械通气患者或无机械通气患者均能从早期康复治疗中获益,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成本和降低急性期后的医疗需求。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认为应及早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开展心理康复治疗,以减少ICU综合症的发生率或降低其严重程度[14]。重症儿童作为重症患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容易出现神经肌肉无力、认知障碍、新的精神心理问题,更需要积极的早期康复干预[15]。

1.2 当前康复专业人才普遍匮乏背景下缓解危重患者康复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康复医学起步晚,康复医学教育规模明显落后于临床医学。国内有学者对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研究发现:至2020年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数为49.56万人,与2013年实际拥有数(3.21万人)相比较,缺口数达35万人[16]。我国有康复需求的人群超过1亿,然而我国康复教育体系培养出的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很少,面对如此大的缺口,需要通过多元化培养途径解决康复服务供需严重失衡的矛盾。

张雯等[17]对我国两所高等医学院校的部分临床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康复医学专业相关知识匮乏;现行医疗体系下的临床医师、护士因为没有接受过康复医学教育而普遍缺乏康复理念和康复知识。重症医学科仍然较多关注患者救治率而不是远期康复预后,再加上现有康复医学科治疗师数量有限与整体康复服务能力不足等限制,危重患者常常在转出ICU后才能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如果在危重医学教学中加强康复理念的培养,可能是短期内缓解重症医学早期康复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2 重症医学教学中的康复理念培养

影响重症医学早期康复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重症患者本身因素(比如谵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ICU工作人员(对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康复知识理念缺乏等)和医疗机构(康复专业人员数量有限、康复器械设备缺乏等)三方面[18-20]。重症医学教学中融入康复理念培养发挥“教学相长”效应,能有效提高重症医学科临床医师和医学生两方面人员对早期康复的认识,促使从事重症医学临床与教学的医师和临床医学生有一个根本性的理念转变:充分认识到ICU早期康复治疗是重症患者长期康复的起点,是安全、有效和必要的。

2.1重症医学教学中康复理念的培养措施

2.1.1 首先需要培养重症医学临床教师的康复理念 一方面:重症医师可参加权威机构举办的康复专业培训班或到康复专业机构进修学习,以便系统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康复理念。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原卫生部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均设立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室可定期邀请康复科专业人员为本科医护人员开展危重医学康复治疗的系列讲座或参与病例讨论会,通过互相学习与交流既可以增进危重病医师康复理念与康复知识,又可提高康复专业人员对危重病救治的熟悉程度,便于通过两科协作形式开展危重病的早期康复工作。临床医师掌握康复理念后,并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开展早期康复。

2.1.2 注重教学过程的康复理念培养 在临床医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把康复医学课程列为必修课,在本科学习阶段即开始学习康复专业理论与知识。重症医学临床教师在医学生实习带教过程中可以灵活选用团队学习模式、病案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实现传授早期康复理念和相关康复知识的目的。团队学习模式(team-based learning,TBL)[21]与开展康复所需的团队工作模式相一致;病案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22]选择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的典型案例,与康复小组人员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融康复理念于病人的医疗管理和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学生将康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深刻地掌握与运用康复手段。问题教学方式(problem-base learning,PBL)[23]偏重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通过检索文献和资料提出需康复解决的问题、并设计康复方案,然后集体讨论确定最后的康复目标与计划。

2.1.3 医疗机构的职责 医疗机构应为重症医学科提供开展早期康复的人员和物质条件,如提供必要的床边康复器械设备,配置足量的康复专业人员。

2.2 重症医学康复理念培养内容

2.2.1 明确康复目标,有的放矢 重症患者的长期康复目标是以最佳状态重返家庭、融入社会;在重症医学科的康复目标主要是近期的:预防废用综合征、谵妄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相关功能障碍的持续改善,为后期的系统康复奠定基础。

2.2.2 康复介入时机 重症医学科患者何时才能安全、有效地开始康复治疗?通常,在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原发疾病无加重的状态下建议在监护条件下早期康复介入。国外许多研究表明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是安全的[24-27]。国内研究表明在监护下生命体征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的[28]。康复介入越早效果会越好。如急性脑血管患者的康复介入时机为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以后尽早开始;临床情况稳定后,即可开始关节被动活动[29];患者能够耐受直立1 h以上可开始功率自行车训练[30];诊断为脱机失败的患者即可开始吸气肌力量训练[31]。

2.2.3 康复模式 理想的康复模式为重症康复小组的团队工作模式。危重患者康复小组的组织者为重症医学科医师,小组成员还包括了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中医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护士、患者家属等。康复小组这种团队工作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尤其心理治疗师和患者家属的参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危重患者的不良情绪,为最终回归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危重病房的康复护士不仅要完成基本护理任务,还要指导或协助患者在病区开展康复训练;同时康复护士还是康复教育的宣传组织者,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康复、主动配合与参与康复。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ICU主要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常常由护士实施,而不是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康复团队工作模式。

2.2.4 康复流程 康复流程中首先进行康复评价,然后制定康复目标,继而开展康椭瘟疲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康复评价,必要时调整康复方案,患者转入普通病房后继续系统康复治疗。

2.2.5 康复治疗具体措施 根据康复工作小组各成员情况,分工实施如下:(1)重症临床医师:患者病情稳定后,发出康复治疗申请,召集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并制定康复目标与计划。临床医师在制定临床救治方案时牢记康复理念,避免过度镇静或不必要的镇静甚至肌松药物的应用,必要时可间断中止镇静便于物理治疗师实施康复训练,选择深静脉置管操作时尽量不影响康复治疗。如开展体外膜肺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等新技术,以减少机械通气和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为重症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提供机会[32]。临床医师作为一个临床治疗与康复训练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让临床救治和康复相得益彰。并评估营养风险,及时给出营养支持方案。(2)重症护士:评估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卧床并发症的风险,做好定时翻身、叩背排痰、穿戴弹力袜等预防措施;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注意良肢位的摆放;实施营养支持方案;并实施下肢气压泵、床旁踏车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等床旁康复治疗;(3)物理治疗师(physical therapist,PT):PT治疗师根据康复计划循序渐进的实施康复训练,当患者还处于病危或不能进行主动康复训练时,应该开始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预防关节挛缩并发症;随病情好转,逐渐开始主动康复训练活动,如主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阻力训练、床上活动、转移、站立、负重及行走训练。另外,危重患者常常存在呼吸功能障碍,PT治疗师还负责呼吸运动及咳嗽训练,这对于患者顺利脱离呼吸机、恢复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4)作业治疗师(occupation therapist,OT):OT治疗师帮助患者开展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训练。作业治疗师也负责对患者进行认知疗法治疗,不但能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状态,而且也能提高日常自理能力。(5)心理工作者:对重症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筛查,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以减少和预防谵妄、抑郁或焦虑等并发症,帮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恢复自信、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与康复,顺利度过难关。(6)其他:对于脑血管病患者还常常存在言语、构音障碍或吞咽障碍,这时则需要言语治疗师的参与,评估障碍类型及原因,并给予言语康复训练。

重症医学科是衡量一个国家、一所现代化医院医疗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同时积极开展康复、关注危重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培养目前非常紧缺的重症医学人才过程中及时加强康复理念培养,是解决当前危重患者康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利于提高重症医学的临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而且利于促进重症医学早期康复的开展,最终对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迅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Kerckhoffs MC,Soliman IW,Wolters AE,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ICU treatment][J]. Ned Tijdschr Geneeskd,2015,160:A9653.

[2] McKinley S,Fien M,Elliott R,et 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Survivors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J]. Am J Crit Care,2016, 25(1):52-58.

[3] 薛官国. 基于快速康复理念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麻醉管理[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0):117-119.

[4] 刘持旺,苗祥文. 肛裂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治疗体会[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0):70-72.

[5] 鲁娟,余洁静,吴苗苗,等. 加速康复理念在微创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4, 52(20):76-80.

[6] Darbyshire JL,Greig PR,Vollam S,et al. "I can remember sort of vivid people...but to me they were plasticine." Delusions o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What do patients think is going on?[J]. PLoS One,2016,11(4):e153775.

[7] Fumis RR,Ranzani OT,Martins PS,et al. Emotional disorders in pairs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during and after ICU stay[J]. PLoS One,2015,10(1):e115332.

[8] Jolley SE,Bunnell A,Hough CL. 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J]. Chest,2016. [Epub ahead of print]

[9] Wieczorek B,Burke C,Al-Harbi A,et al. Early mobilization 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A systematic review[J]. J Pediatr Intensive Care,2015,2015:129-170.

[10] Sosnowski K,Lin F,Mitchell ML,et al. Early rehabilit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n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J]. Aust Crit Care,2015,28(4):216-225.

[11] Castro-Avila AC,Seron P,Fan E,et al.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during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on functional statu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LoS One,2015,10(7):e130722.

[12] Carroll D. Cardiac rehabilitation:II. Coronary care units[J].Md State Med J,1967,16(12):109,111.

[13] Corcoran JR,Herbsman JM,Bushnik T,et al. Early rehabilitation in the medical and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 for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mechanical ventilation:An inter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roject[J]. PM R,2016. [Epub ahead of print]

[14] Jackson JC,Jutte JE. Rehabilitating a missed opportunity:Integration of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into the car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survivors,and caregivers[J]. Rehabil Psychol,2016,61(2):115-119.

[15] Hopkins RO,Choong K,Zebuhr CA,et al. Transforming PICU culture to facilitate early rehabilitation[J]. J Pediatr Intensive Care,2015,4(4):204-211.

[16] 任光圆,周菊芝,孙统达,等.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R瞪柚枚圆哐芯[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 (8):40-41.

[17] 张雯,陈文华,阚世锋. 临床医学生康复知识调查分析与思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4):389-391.

[18] Lee CM,Fan E. ICU-acquired weakness:What is preventing its rehabilit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BMC Med,2012,10:115.

[19] Zanni JM,Korupolu R,Fan E,et 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outcome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n observational pilot project[J]. J Crit Care,2010,25(2):254-262.

[20] Pohlman MC,Schweickert WD,Pohlman AS,et al. Feasibility of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beginning from initi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Crit Care Med,2010,38(11):2089-2094.

[21] 尚立芝,季书,高剑峰,等. TBL教学法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146-148, 151.

[22] Srinivasan M,Wilkes M,Stevenson F,et al. Compa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effects of a major 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J]. Acad Med,2007,82(1):74-82.

[23] Dolmans DH,De Grave W,Wolfhagen IH,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J]. Med Educ,2005,39(7):732-741.

[24] Calvo-Ayala E,Khan BA,Farber MO,et al.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function of ICU survivors:A systematic review[J]. Chest,2013,144(5):1469-1480.

[25] Kayambu G,Boots R,Paratz J. Physical therapy for the critically ill in the ICU: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rit Care Med,2013,41(6):1543-1554.

[26] Li Z,Peng X,Zhu B,et al. Active mobilization for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13,94(3):551-561.

[27] Stiller K. Physiotherapy in intensive care: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J]. Chest,2013,144(3):825-847.

[28] S东锋,毛玉,许光青,等. ICU脑卒中康复干预的针对措施和短期结局[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2):78-80.

[29] Morris PE,Goad A,Thompson C,et al. Early intensive care unit mobility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 Crit Care Med,2008,36(8):2238-2243.

[30] Chen YH,Lin HL,Hsiao HF,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pulmonary mechanics and function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Respir Care,2012,57(5):727-734.

[31] Martin UJ,Hincapie L,Nimchuk M,et al. Impact of whole-bod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ronic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Crit Care Med,2005,33(10):2259-2265.

[32] Batycka-Stachnik D,Piwoda A,Darocha T,et al.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rehabilitat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hypothermia treated using ecmo support[J]. Wiad Lek,2016,69(3 pt 2):489-494.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6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效果探讨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除常规用药物治疗外,康复治疗是预防并发症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科室开展全日制康复,既患者除训练时间外,一切体位活动均在康复监督

指导下,结果取得确切的满意效果。

1资料

我科于2004年5月~2005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脑出血患者,均为第一次发病,年龄在30~60岁间,均是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无严重认知障碍,发病1个月内介入康复,性别、病情无显著差异。把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全日制康复组,B组为普通康复组。

2方法

A组患者在治疗前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并取得认可合作,每日除正常进行PT、OT、ST的康复治疗外,其余在病房的时间由经过培训的有康复知识的

护工照顾,康复治疗人员每日巡查指导两次,从肢位摆放到翻身起坐,移乘步行再到日常吃饭梳洗穿衣等活动,根据实际病情及能力最大量减少对患者的辅助,加强患者的主动意识,把康复延伸到训练以外时间,把康复内容融入到ADL能力中。每周安排一次集体训练,加强治疗人员与患者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正确引导对预后的认识,和对自主生活的认识,树立患者康复信心。B组患者只接受正常PT,OT,ST的治疗,由家人照顾。

3评价和结果

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一个月的治疗训练。治疗前后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用IADL量表评分。结果显示A组患者在运动、

ADL、情绪方面明显优于B组病人。

4讨论

      脑卒中系高级中枢神经受损,是运动模式的异常及不能控制,不当的训练活动还会增加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因此,患者在训练外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7

1.治疗方法

两组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均采用DWY-Ⅳ妇科炎症微波治疗仪(珠海市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由固定人员对病人行微波治疗。治疗时间均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d~7d内,微波功率设定60W,根据糜烂面大小及深度选择合适的辐射器,凝固范围超出糜烂面1mm~3mm,每点接触3s~5s,至糜烂面呈均匀黄白色即可,术毕喷洒外用溃疡散。治疗后1周、2周、4周、6周、8周复查1次(前3次随访时创面喷洒外用溃疡散),记录遵医行为、阴道排液量、出血量、愈合情况,最后1次复查时判断疗效。

2.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实施健康教育,进行相关疾病知识教育,治疗后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及复诊时间,向病人发放健康教育卡片,由病人自行阅读理解,复查时只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及处理。观察组采取循证护理方法实施健康教育,通过循证护理,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如下。

2.1确立问题

全面评估病人,根据临床经验并结合病人及家属的需求确立以下循证问题:宫颈炎相关知识缺乏;治疗后病人遵医行为和自我护理能力较低;寻求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的方法。

2.2寻求实证

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检索关键词,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相关文献,查询中国知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出相关文献49篇。对收集到的文献认真阅读,筛选出与本次循证密切相关的资料,并对证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最后确定真实、可靠、可操作性强的最佳证据:采用常规口头宣教加发放健康教育卡的健康教育方式能明显提高接受高频电刀治疗的宫颈糜病人的遵医行为,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和减少结痂期出血;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宫颈糜烂妇女的治疗依从性,获得较高的治愈率;根据病人不同文化层次及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可行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治疗和转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治疗后进行电话指导,提高了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提高了治愈率。

2.3应用证据制订健康教育计划

根据查询证据,结合临床实际、护理人员经验、病人及家属的个体需求,制订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行为干预:护士有针对性地介绍发病原因、症状、治疗方法,说明治疗的目的、重要性及大概过程,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解除其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向病人发放健康教育卡,同时对不同个体及文化程度的病人采用简要、形象、生动、易懂的语言,将有关知识告诉病人;随访时针对病人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主动进行强化教育及指导;术后4周内避免劳累、增加腹压的动作,禁阴道灌洗及盆浴,禁性生活8周~10周;保持会阴清洁,术后2周阴道内可流出淡黄色及少许分泌物,要及时擦洗,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顺序,最后擦到,同时告诉病人术后7d~10d脱痂时有少许阴道流血,如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量应及时回院复诊;饮食上禁酒、烟、酸辣等刺激性的食物;成立门诊咨询室,设立热线电话,印发科室联系名片,使病人随时得到正确指导;将宫颈糜烂的相关知识及护理编成小册子,免费发给病人;办讲座,充分利用录像、VCD等进行宣传,每月举办1次讲座,讲解有关预防知识及治疗新进展,邀请病人及其家属参加,并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及时反馈病人的身体状况信息,及时纠正不利于病人治疗的不良倾向,促进护、患之间的交流;与病人家属沟通,强调术后康复过程中家属主动参与和配合的重要性,取得他们的理解、配合,以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

3.效果评价

两组病人均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由专人发放自行设计的宫颈糜烂基本知识问卷调查表,采用选择题形式,了解病人对宫颈糜烂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治疗后遵医行为。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医用统计软件对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讨论

循证护理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新动向。依据当前最好的证据为病人实施最好的护理是循证护理的核心。微波治疗是治疗宫颈糜烂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因为治疗后宫颈愈合所需时间长,一般6周~8周,少数病人需8周以上,病程的迁延易使病人产生忽视和疲溃心理,导致病人遵医行为降低,影响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是改善和提高宫颈糜烂病人遵医行为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循证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手段,是保证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在健康教育中借鉴循证护理理念,摆脱以往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观念,避免了健康教育的盲目性,使健康教育经济、高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认知水平、健康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宫颈糜烂微波治疗病人的健康教育中,能提高病人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病人治疗后自我护理能力和遵医行为,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对康复治疗的认识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家庭康复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出院时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纤维性僵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家庭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出院后家庭康复组开始接受家庭康复治疗计划,对照组则不受约束,两组患者均于3个月后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ROM)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3,P<0.05),家庭康复组膝关节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在出院时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于研究结束时差异较为明显,家庭康复组优良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30.0%)。结论 实施家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术后活动范围,恢复肢体功能,减轻残疾,使患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

【关键词】 膝关节术后;纤维性僵直;家庭康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Family Rehabilitation with Non-Family Rehabilitation on the postoperative knee joint with fibrous stiffness.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frature around their knee joint were enrolled from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and the Ningxia People's Hospital. All of these patients had a stiffness knee joint when they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after the reconstruction opera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Family Rehabilitation group(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The Family Rehabilitation group began to accept the remedy of family rehabilitation,while the Control group didn't do it when they leave the hospitals. The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by the Lysholm score system and ROM(range of motion) of the knee joint after 3 months. Results The two groups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ysholm knee score results(t=7.13,P<0.05). The score of The family rehabilit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stinction of ROM was not very obvious in the discharge ,but at the end of this study i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the Family Rehabilitation group(96.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30.0%).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ami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ange of knee activities, restore physical function and reduce disability,make the limb dysfunction to a minimum level.

Key words:the postoperation of knee joint ; fibrous stiffness; family rehabilitation

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非常常见,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谢业东等人[1]认为造成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手术损伤、长期制动、术后并发症、疼痛影响或限制等方面。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研究较多,康复治疗在膝关节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已得到了共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随着康复治疗模式的转变,家庭在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关于患者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治疗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家庭康复对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家庭康复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9月-2009年1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6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27~53岁,平均年龄(35.6±8.5)岁。所有患者于住院期间均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外固定架治疗、内固定(钢板螺钉、张力带、髓内针)治疗等,其中外固定架固定6例、钢板螺钉内固定34例、张力带固定13例、髓内钉固定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h~10d,平均为7d。出院时所有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僵直,病程均>3周,膝关节活动范围10~60°不等,最小屈伸度数10°,最大58°,平均32.5°。致伤原因为机动车车祸伤31例、高处坠落伤18例、压砸伤11例。骨折类型包括股骨下段骨折、胫骨上端骨折、髌骨骨折、浮膝损伤等,个别患者同时合并有一定程度的韧带软组织损伤。

1.2 分组

根据随机数字表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家庭康复组(以下简称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骨折类型、手术方式、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接受康复指导治疗时间、出院后在家中开始接受治疗(或观察)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自入组至研究结束两组患者均无脱漏。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过由骨科护士、手术医生指导的简单的早期康复治疗,患者出院回家后,康复组开始接受由康复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个体化家庭康复治疗计划。治疗计划包括[2]: 第一阶段 (术后4~8周) 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鼓励患者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肌力训练以耐力-力量的练习为主,训练时间可适当延长,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渐进式抗阻及负重训练,开始练习时负重不可过大,以免影响骨折愈合。第二阶段(术后9周~3个月) 进行渐进性完全无支持地负重练习,灵活性和耐力性练习,直至恢复正常活动。治疗过程中可附加沙袋负重练习、自我牵引练习等,并让患者根据计划的内容及时间严格执行,要求患者及家属每2周来康复门诊评估指导一次,传授有关的康复技术及康复知识,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康复的项目及时间、强度等,并于治疗期间康复师不定期电话跟踪督促,力争有效地完成每天的康复治疗计划。而对照组不受上述康复治疗计划约束,在每天训练与否、每天训练的时间、内容及训练的强度等方面完全由自己掌握,所需的技术主要为患者在住院期间由骨科的护士、医生传授及由出院指导获得。 所有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3个月后由同一位康复医生完成康复评定。

1.4 评定标准

本实验入选的所有患者在出院前24h内应用双臂量角器测量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并作记录,在实验结束时康复组和对照组均采用以下两种评定标准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

1.4.1 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3]

共有8项,满分为100分:跛行(5分)、需要支持(5分)、绞锁(15分)、不稳定(25分)、疼痛(25分)、肿胀(10分)、上下楼(10分)和下蹲(5分)。膝关节功能正常在84分以上,66-84分为尚可,低于65分较差。

1.4.2 膝关节活动范围测量(ROM)[4]

共分为四个等级,屈膝>100°为优,80~100°为良,50~80°为可,<50°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活动范围测量结果出院时采用χ2检验,而实验结束时根据ROM等级进行优良率比较。

2 结果

2.1 康复组和对照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1。表1 康复组与对照组实验结束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略)

2.2 康复组和对照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比较

见表2。表2 康复组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测量对比(略)

3 讨论

3.1 骨折术后家庭康复治疗的必要性及目前的治疗现状

家庭康复治疗[5]泛指患者出院后应该接受到的一些治疗措施,要求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共同参与,创造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而且经济的治疗环境,努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使其自食其力参加劳动,实现康复的最终目的。家庭在病人康复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经济原因、家属照顾不便等等的现实情况,大多数患者不可能在医院待太长的时间,多数患者会在手术伤口拆线后回家,部分患者可能由于个别原因等不到拆线即要求回家,由于住院时间短、没能接受太多的康复知识,出院后在家中也没有继续进行系统的或巩固性的康复治疗,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造成了终身的残疾。对于家庭康复治疗,国内研究较少,现有的家庭康复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儿脑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脊髓损伤等方面,而对于骨折后的家庭康复研究的很少,多数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复知识以至于不能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通过我们的调查,对照组中约有85%的患者家庭康复主要以“散步”为主,没有具体的时间、强度的限制,因此效果较差,Lysholm膝关节评分仅为(55.7±24.6);相比之下,康复组由于具有严格的家庭康复治疗计划,且有康复医师督促、指导,Lysholm膝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ROM在实验结束时康复组ROM优良率(96.7%)明显好于对照组(30.0%),提示指导下的家庭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纤维性僵直的膝关节功能,且针对此类患者家庭康复治疗非常必要。

3.2 影响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家庭康复治疗的因素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家庭康复治疗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指导下的家庭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总结影响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家庭康复治疗的因素,我们认为心理问题及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膝功能提高的重要因素。

在我们的随访中发现治疗效果较差的16例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级<65分)中,有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安于现状的情况非常普遍,他们认为骨折创伤对他们来说是不幸的,能保住一条腿已经很不错了,不敢奢望太多的功能恢复,满足于已获得的功能,消极地对待康复治疗,失去了最佳的康复时机,造成了残疾。因此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康复,心理康复是机体康复的枢纽[6],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体康复,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其增强信心、缓解负性情绪、指导和鼓励患者表达意愿。下肢肿胀是在家庭康复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一些患者由于住院时间短,出院时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尤其是手术部位的肿胀,住院期间有医护人员督促指导下肢抬高,出院后则不遵医嘱,随意摆放肢体或不正确的抬高、热敷等导致了肿胀增加,以至于害怕活动而造成了恶性循环,直接后果是关节活动度的丢失。还有患者是由于急于求成、过度或者不正确地活动膝关节而造成渗出明显导致了下肢肿胀的发生。相比之下,康复组由于康复治疗师的及时指导,下肢肿胀较少发生,而且一旦发现下肢肿胀及时处理,对患者的康复影响较轻。此外,疼痛也是影响康复效果的重要障碍,16例效果较差的患者中有7例曾经出现过疼痛,部分患者因为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动或不敢增大范围活动,长时间在一个无痛的、既定的屈伸范围内活动,因此收效甚微。

3.3 我们以后的工作

精湛的手术只有结合完美的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7]。针对患者的需求及目前的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工作:①医护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特别是康复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在患者住院期间传授较多的康复知识,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②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尽可能细化,特别是针对此病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简单易学、标准化的家庭康复程序,指导患者出院后在家庭进行治疗;③加强患者的管理,督促患者定期复诊,以评估及指导下一步治疗。

综上所述,家庭康复治疗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纤维性僵直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较为明显,实施家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其功能,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谢业东,袁华军.股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原因[J].骨关节康复杂志,2003,17(1):589.

[2]黄东锋.临床康复医学[M].广州: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340-341.

[3]姚雨,徐本明.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治疗与康复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4):73.

[4]于俊.微创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临床及相关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2.

[5]王俊华,聂斌,刘悦.家庭康复计划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8):677-678.

[6]刘素林,王烽,商月娥,等.膝关节僵硬经关节镜松解术后的康复训练及心理疏导[J].河北医药,2009,31(4):496.

上一篇:口腔预防医学重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