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礼仪的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25 16:51:25

交往礼仪的基本内容

交往礼仪的基本内容篇1

论文摘要: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目标,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树立科学的理念,更新教育内容,使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有层次、有序列、有体系。通过对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可以提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交往礼仪养成方案和“三级九档”的养成教育模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一定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取向,会产生相应的礼仪规范及行为准则。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目标,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树立科学的理念,更新教育内容,使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有层次、有序列、有体系。本文通过对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试图提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交往礼仪养成方案和“三级九档”的养成教育模式。

一、认识先行,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理念要科学化

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新,一新百新。教育要创新,理念要先行。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要树立以下理念:

(一)互动理念

“互动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要注重师生的互动,只有教师言传身教,讲究礼仪常规,才会带动学生明礼。l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只有师生快乐互动,才能营造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互动还表现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影响,光靠家庭和学校某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联合起来,让家庭和学校的步调一致,劲往一处使,以此才形成礼仪教育合力。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二是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四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互动之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展现,其主体地位也能够顺利实现。

(二)互利理念

“互利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认识到只要人人讲礼仪就能使双方或多方从交往中得到快乐,从心理上互利互惠。一个拥有礼仪的孩子,其内心是善的——有爱人之心,行真诚之道,能处处为他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严格要求自己。其外表是美的——文雅的行为举止,优美潇洒的风度,得体端庄的打扮,自然大方的谈吐。小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礼仪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双赢的。当一个受过交往礼仪教育的孩子得到另一个人的彬彬有礼的对待时,他肯定内心是愉悦的,也会快乐地以礼相待,这样,双方都能从交往礼仪中得到快乐,所以说交往礼仪的培养是以互利为原则的。

(三)互尊理念

“互尊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知道在交往中讲礼仪是双方或多方互相尊重的表现。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相互尊重是交往的首要原则。“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所有的礼仪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表示对他人的敬重,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顾及他人的尊严,切不可失敬于人,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才掌握了礼仪的灵魂。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互相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四)灵活理念

“灵活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知道礼仪常识是一般不变的,但运用礼仪要灵活多变,要因人因时因事不同而随时变通。礼仪的规则是死的,而社会生活本身是多变的,所以,对于礼仪的运用也要灵活应变,这种适度的应变表现在:要注意人乡随俗,尊重民族、国情、文化背景的不同;礼仪交往应与对方的身份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的亲密程度保持一致。一般来讲,与己关系密切者,礼仪可以相对简单,而与己关系疏远者,礼仪应比较讲究。礼仪要因场合的不同而不同,正式场合,礼仪要规范;非正式场合,礼仪应简洁。礼仪要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二、与时俱进,交往礼仪养成教育内容要时代化

礼仪是为适应人际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文化价值取向的变化,会出现交际活动中的新观点、新问题,进而要求礼仪产生变化,使之适应社会。所以,礼仪是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完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具有相对的变动性。小学生交往礼仪在内容上同样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一)弘扬传统,与国情相合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以文明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几千年的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并沉淀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良传统,且生生不息,具有极大的“核心竞争力”。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中应坚持“立足国情,弘扬传统”。在弘扬传统时应采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在家庭中,西方社会孩子直呼父母姓名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与他们强调平等、自由相一致,但在我国就不可以盲目效仿。因为长幼有序是我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家庭礼仪的最重要部分,是应该发扬光大的。在小学阶段,主要应让学生弘扬“尊老爱幼、和睦友好”的优良传统。要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

小平同志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小学生礼仪养成亦要放眼世界。礼仪是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因此,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还要让孩子们适当了解世界各国的不同礼仪风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尊重。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得到对方的支持并建立起互信关系。只有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才有可能在国际交往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西方人表达坦率,东方人表达含蓄。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总会客气一番:“今天的菜不好,但饭要吃饱。”中国人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时常喜欢说:“我讲得不好,请大家多包涵。”这种状况若出现在西方,往往会引起西方听众的反感:“明明知道自己讲得不好,为什么还要浪费我们的时间呢?”西方人把过分谦虚看作是虚伪。又如面对赞美,西方人的应答方式往往是“肯定式”或“互酬式”,即肯定自己确实不错或夸赞他人更好、更漂亮来表现自己心中的愉悦。在中国文化下,人们面对赞美常常表现为“谦虚式”,以“哪里哪里”或“您过奖了”这一类话予以应答,掩饰心中的愉悦。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已经开始“坦然”面对他人的赞美,以“致谢式”报以回答。上述提及的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礼仪的差异,仅仅是其中不多的一部分。让小学生了解这之间的差异,将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跨出国门,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合作,更好地树立中国人的形象。

(三)促进融合,与时代同步

融合不是被同化,更不是彻底的中国化或西化,而是在中西方交往礼仪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实现互补,在融合中得到发展,对传统的东西赋予新的内涵,催发新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交往礼仪是一成不变的。政治的变革,朝代的更迭,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会导致文化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交际礼仪也不例外。况且,国际间、民族间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也势必影响到各民族的交际礼仪不断地发生某些或大或小的变异,从而使交际礼仪显现出一定的时代性或阶段性。当历史的年轮进入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科技使世界各国间缩短了距离,整个地球似乎微缩成一个村庄。由于各国人民可以便捷地走来串去,导致国际间、民族间的交流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交际礼仪的相互交流、吸收乃至融合也日益增强,从而出现了国际社会的新趋势。如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要求人们珍惜时间,讲究效率;还要求人们乐群合众、讲究信用。因此在小学也应用现代礼仪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尊重他人人格,不失礼、不失约、不误时”,对客人和外宾以礼相待,接打电话时必须做到态度平和、咬字清楚、音量适中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体现文明时代的特征。

三、循序渐进,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体系要序列化

(一)礼仪养成教育的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及家庭状况存在着种种差异,因而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因材施教。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心灵是个体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的外化过程。米德认为,自我是不断发展的东西,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自我的发展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首先是嬉戏阶段,个人扮演其他一些人的社会角色,如教师、护士、厨师等,其特点表现为嬉戏的形式,它是缺乏外部社会组织的。例如捉迷藏、抓坏蛋等。其次是游戏阶段,此阶段特征是游戏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组织,儿童可以同时担任好几个角色,并遵循游戏规则与约定,将之融合成一个整体。第三是泛化的他人阶段,随着儿童能够按照一般角色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时,自我的发展就进入了由一般的期待和标准构成的泛化阶段,使个体逐渐以泛化的他人来计划和执行他们的行动路线。根据科尔伯格认知发展教育模式论,交往礼仪养成教育就是向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角色承担机会,以促进儿童的交往礼仪的认知和道德结构不断地产生新的质变,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具体地说,他认为道德教育首先应该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人手;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向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角色承担机会,从而在实践中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科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渐进发展的,一个阶段发展成熟后才有可能进人下一个发展阶段。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明了学生现在是处在哪一个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朝更高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

(二)养成教育目标体系的序列化

关鸿羽教授提出,养成教育还要序列化。任何一个学生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我们在交往礼仪教育中要求学生必须懂得在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如何与人交往,并要求学生必须按实际要求去做。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以身作则,积极检查、督促学生,时时事事按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去做,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实践证明,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序列化有助于加强小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可接受性,避免脱离学生实际,克服教育简单化和成人化现象。具体地说,就是从学生年级段分析低、中、高年级学生较难养成的行为习惯;从家庭教育中分析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在共同的方向和目标下,针对学生行为的好、中、差不同表现,对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进行行为指导,促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努力。

(三)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模式的构想

小学生交往礼仪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要有计划地根据小学生不同年级和成长阶段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梯推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促成学生的交往礼仪顺利养成。特别是各种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学生的个体特点适当采用,如低年级就应多用形象、生动、直观的模拟训练法、故事启迪法、游戏感悟法等,而高年级可以多采用课堂讲授、实践锻炼、岗位体验等方法让高年级的学生在落实礼仪行为的基础上对礼仪有一些理性的认识。鲁洁教授曾说:“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笔者认为,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的总目标主要是使小学生交往礼仪教育生活化,在理念科学化、内容时代化、体系序列化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交往礼仪氛围,使孩子们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得到潜移默化的交往礼仪行为养成,开心快乐地学会交往,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具体目标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目标体系——内容上的“三级九档”。

(四)“三级九档”养成方案的设计

交往礼仪的基本内容篇2

礼仪的道德教化之道

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

1.以礼“引”德

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2.以礼“显”德

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3.以礼“保”德

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1.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任何社会的交际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交际生活的钥匙。讲究礼仪既是文明的表现,同时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但由于缺乏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不善于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感,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进行大学生礼仪教育,让他们了解社交礼仪的内涵和基本规范是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2.彰显大学生内外兼修的新形象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大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在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相差甚远。国家要求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礼仪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通过教育,使他们掌握并以基本的礼仪规范去完善自我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自我的良好气质。

3.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礼仪修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礼仪修养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文明意识、行为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4.帮助大学生顺利社会化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修养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学习和应用礼仪标准,使自己成为一个集丰富文化知识和良好礼仪修养于一身的新人,从而促进自我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途径

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观强调在大学生的诸多必备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从这一意义出发,在人才培养上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礼仪修养教育实施途径有以下四方面:

1.切实完善高校德育体系,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

良好的文化素质是一个人文化涵养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陶冶情操,为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奠定广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途径,着力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使学生具备一颗善良的心,具备优良品质,这是加强学生礼仪修养的根本途径。

2.开设礼仪修养教育课程,从加强学生礼貌知识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礼仪修养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之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个性人格之健全和完善,是一种更为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同样遵循着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再到素质涵育的教育逻辑,从知、情、意全面入手,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礼仪修养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有关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都是大学生“为人”、“做人”所应必备的知识。不断向学生传授礼仪修养知识,激发其提高礼仪修养的内在积极性,提高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和选择能力,坚持不懈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塑造新一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3.积极创造礼仪实践的机会,从加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加强礼仪修养教育,要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的能力,即“做人”的能力。更加注重渗透性教育、养成型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的体验、内化过程,增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营造文明育人环境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礼仪素养教育应该渗透到一切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潜移默化地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必要的硬件建设,使学生接受环境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加强软件建设,高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十分注意自身的礼貌修养,为人师表,把造就具有高度礼仪修养的大学生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意识及能力的引导和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做一个正派的人,就必须进行自我教育。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把他律化为自律,把强制内化为自制,才能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交往礼仪的基本内容篇3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加强途径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我们知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可以说道德是做人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判别善与恶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选择怎样做和做什么的标准;而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它更注重一个人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的外化,其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由此可见道德是理论方面的思想意识,礼仪是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

在当代社会,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材。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的;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侧重于从高境界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楷模式的人,存在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礼仪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可接受性强。因此礼仪教育既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并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2.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社会交际的钥匙。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那些懂得怎样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从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3.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前提

自觉地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的人,就被人们认定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视为缺乏修养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比如工作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事业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交问题。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文明大学生。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导致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因此,给大学生补上礼仪教育这门课已经刻不容缓。

4.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则,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有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都将礼仪看成是治国安邦之本。正由于礼仪对治国安邦和规范社会秩序意义重大,礼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稳定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礼仪的温馨和柔性可以弥补法律的刚性和无情,彰显人性关怀,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倡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身心和谐,乐于为善,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本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表现及原因分析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心安理得,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玩游戏、吃东西、甚至呼呼大睡;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接打手机、污损书刊桌椅、自带笔记本电脑玩游戏看电影;日常生活中乱丢果皮纸屑、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排对加塞、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当作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尊重别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高校校园文明风气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生于礼仪之邦,当为礼仪之民;身处书香之院,本该知书达礼,然而大学生这种状况究竟是谁之过?

转贴于 1.体制的变革和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受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讲求实际、追求实效,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但却忽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将礼仪规范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变化。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也涌人中国,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泛滥,进一步导致他们只注重自身利益,唯金钱至上,置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于不顾,造成公德意识淡漠,从而在实际行动上轻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素养的培育。

2.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礼仪教育的欠缺

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第一任教师,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和“第一掌门人”,对其百依百顺,致使爱心泛滥成为“溺爱”,造成孩子心中无别人,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这与礼仪的核心如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平等合作、严于律己的思想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加之有的家长本身不注意礼仪,没有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致使家庭礼仪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同时,应试教育使得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以后的升学和就业,忽略甚至放弃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

3.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校主要工作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学校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从小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到升学考试,使学生、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教授上面,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能考入大学的学生,小学至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成绩优良,受到家长、老师、同学乃至社会的更多关注、偏爱和包容,学习好的优点容易掩盖失礼的日常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同时也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更大的压力。而到了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1.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

洛克认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为人师表,塑造好自我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娴熟于礼仪,尊重并爱护学生,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言行举止,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开设礼仪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时代是礼仪理性的升华阶段,学生都有强烈的社交意识和自尊意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但是却容易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自然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对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使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鼓励学生勇于交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的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最终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

3.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沙龙、各类文体竞赛、演讲、文艺演出等给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世,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通过网站、报纸、广播、宣传栏等媒介介绍名人修身轶事,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通过举办校园不文明现象评选,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丑陋现象进行披露,引起大家共鸣,不断提高学生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使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制定相应的校园礼仪规范,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最终将学生培养为知书达礼的“礼仪之民”。

参考文献

[1]王新峰.基础文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3-4期.

[2]古广灵.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在和谐人格构建中的德育思考.《改革与战略》.2006年5期.

[3]赵梅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年1期.

交往礼仪的基本内容篇4

一、对大学生来说礼仪到底是什么

在一般性的表述之中,与“礼”相关的词最常见的有三个,即礼仪、礼节、礼貌。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被视为一体并混合使用。其实,从内涵上来看,三者不宜简单地混为一谈。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一,礼貌。它一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它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

其二,礼节。它通常是指人们使用于交际场合的,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它实际上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它与礼貌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

其三,礼仪。它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是指在人际交往之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规范化行为。显而易见,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它不像礼节一样只是一种具体的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而完整的过程。

不过从本质上讲,三者所表现的都是对人的尊敬与友好。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往往还可以对礼仪这一概念作出种种不同的殊途同归的解释。有位礼仪学大师讲得好,礼仪就是“尊重别人,即尊重别人的选择”,尊重了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所以我认为,无论是站在哪个角度来看礼仪,它都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体现,也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作为。

二、对大学生来说为什么要重视礼仪

其一,学习礼仪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目前,许多高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其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平也达不到,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

其二,学习礼仪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里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

其三,学习礼仪可以帮助大学生强化文明行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最具体表现。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都能反映出他的思想修养、文明素质教育。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大学生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要摒弃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粗俗的东西。、

三、对大学生来说礼仪应用的原则

一是律己的原则。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和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构成。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

二是敬人的原则。在礼仪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重要,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三是宽容的原则。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拥有宽容的心态,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会容易理解别人,容易接受别人,容易欣赏别人,容易善解人意。

四是平等的原则。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

五是真诚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六是适度的原则。这要求在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及其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人与人交往时不能不热情,但也不能过分热情,过分热情会让人反感。中国人讲究谦虚,但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一味谦虚或过分谦虚,反面让人觉得你虚伪,有时还会影响你的前途,甚至成为别人的笑话。

交往礼仪的基本内容篇5

【關键词】高职;语文;礼仪;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优良的传统文化氛围,而语文教育向来被认为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对应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其功能也是多层次的。最为基本的层次是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就其高层次而言,则以传承中华民族古典文化、介绍和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遗产及先进的人文精神为基本任务和核心内容。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恒久,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中必须注重公关礼仪方面的礼节。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程是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其背景,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其基础,以社会的需要为其归宿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公关礼仪的教育。

一、公关礼仪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

(一)学生在公关礼仪方面的现状

经过我们对学院学生公关礼仪常识方面的调查,以及平时观察和相关的测试来看,高职院校的公关礼仪方面教育普遍欠缺。人们认为公关就是陪吃饭和喝酒等方面的内容,礼仪就是注重形象、穿着等方面的内容,其实这是很片面的看法。礼仪应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部分学生比较有礼貌,少数学生连礼貌都没有。存在这样的现象,表现为骄狂,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厚此薄彼,更有甚者傲视一切,目空无人,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为此加强学生的公关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公关礼仪的职能

1.塑造形象: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一职能,包括塑造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两个方面。

2.沟通信息: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二职能,包括三种类型:一种是言语礼仪;一种是饰物礼仪;一种是行为表情礼仪。其中,一个信息的传递=7%的词语+38%的语音+55%的表情。

3.联络感情: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三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情感特征是真诚。以真诚的心换取他人之心;以真诚的行为对待他人;以真诚的语言取悦他人。真诚是社交成功的一半,所以在社交场合,尤其需要付出一颗真诚的心,方能收获温暖。

4.增进友谊:是现代社交礼仪的第四职能。

(三)加强公关礼仪教育的原则

1.真诚尊重的原则。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真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表现为对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2.平等适度的原则。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中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适度的原则是交往中把握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不要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要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

3.自信自律的原则。自信是社交场合的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强者不自惭,遇到磨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

4.信用宽容的原则。信用即讲信誉的原则,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社交场合,尤其要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定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的事,要说到做到,即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容许别人有行动与见解自由,对不同于自己和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二、语文教学中公关礼仪教育的设想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性,可结合公关礼仪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公关礼仪教育的设想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公关礼仪常识的教育

现代公关礼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加强常识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基础做起。其常识内容简要包括公关礼仪的涵义,分类、基本理论、原则、注意事项、各类公关礼仪的具体做法、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及相关礼仪要求和禁忌、公共礼仪常识。

1.语言类礼仪。可分为语音类、口语类和书面类三种礼仪形式。

2.身体语言类。分为表情语言和动作语言。

3.饰物语言类。通过服饰、物品等语言符号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意义的礼仪行为。一种是由服装、饰物化妆美容等代表的礼仪,一种是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

4.酒宴类礼仪。通过设宴饮酒吃饭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的一种礼节,古今中外,以酒宴款待亲朋好友已成为惯例。一则,通过美味佳肴表达对朋友亲人的深情厚意。二则通过宴席上种种礼仪行为表示对客人的礼貌尊重,以求此后友好的发展互相的关系。

从主体应酬的工作对象分,可分为内务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个人社交礼仪等相关内容。

(二)模拟公关礼仪实习

在学院的各种学习生活中模拟相关的公关礼仪实习场所,让学生得到实习的机会。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模拟实习。

1.语言礼仪;2.动作礼仪;3.会议礼仪;4.酒宴礼仪;5.行车、坐车礼仪;6.公务礼仪;7.商务礼仪;8.个人礼仪;9.各类角色的礼仪实习;10.各类社会公关礼仪实践活动

当然,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绝非语文教学的专利,学生的礼仪礼节养成也不会通过语文单一学科教育就能实现。应加强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各学科的配合联动,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形成强大而有效的校园文明氛围场,从而促进学生在礼仪方面的良好养成。

交往礼仪的基本内容篇6

【关键词】旅游服务礼仪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44-02

一 课程性质与作用

旅游服务礼仪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在介绍基本礼仪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行业的特点,深入阐述了旅游接待人员所应具备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和礼仪规范,旨在深化学生对服务意识及礼仪规范的理解,为从事旅游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在学生实践训练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全面提高其实际应变能力及应用旅游礼仪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全面了解现代社交礼仪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则的基础上,掌握仪容仪态礼仪、礼貌语言的运用、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及旅游行业主要接待服务礼仪的基本知识。

三 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第一,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由普高及职高升学组成,普高学生对旅游行业接触较少,职高学生则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旅游服务礼仪的具体知识同样很少接触。

第二,开设本课程是在第二年的第一学期,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铺垫。学生初步树立了发展职业能力的目标,学习的职业导向性明确。

第三,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

针对以上学生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策略:(1)理论结合实际,精讲多练,注重实训实践;(2)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反思等教学方法;(3)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立足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并结合理论作业、实验作业和参观、实践相结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4)针对复杂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

四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在生产经营、社会服务领域具有高级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加强礼仪教育尤为重要。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坚持“理论够用、适度”的原则,注重通过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礼仪素养,掌握各类礼仪的基本技巧、规范及操作方法,更好地胜任旅游岗位工作,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见左表)

五 教学方法手段

1.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一,理论讲授。对于旅游服务礼仪的理论部分,包括概念、历史、思想、原则、功能、性质、特征等内容,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应用多媒体设施,扩大信息量,提高其生动性,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案例分析。在教学中鼓励教师运用大量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礼仪在旅游工作中、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知道礼仪在具体应用时要遵循的原则和灵活性,体现了这门课的实践性。

第三,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也是本课程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针对一些重点与难点问题,如:东西方礼仪的差异、中国人存在的不文明行为、旅游工作者的礼貌修养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等问题提出思考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对所思考的问题都有了深入的思考,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四,专题模拟。由于学生缺乏社交经验和服务工作的经验,如果只采用理论讲授会枯燥无味,学生也缺乏互动,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礼仪在社会交往中、在旅游服务中具体应用规范的掌握。所以在实务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采取专题模拟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设计场景,自己参与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去体验、思考、总结归纳、评价。

第五,实际训练。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用在旅游服务礼仪的能力培养部分,主要涉及社交基本礼节、礼貌语言运用、仪容仪表修饰、仪态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我们的实际训练,使学生在相关内容的应用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现了这门课的运用性。

2.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旅游礼仪课程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幻灯投影、视频、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等不同方式进行授课,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强化学生对礼仪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仪表礼仪”章节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VCD,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仪表美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平.现代社交礼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鄢向荣.旅游服务礼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李莉.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交往礼仪的基本内容篇7

美国建国迄今200多年,从一个殖民村落发展为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成为当今世界上国力最强的国家。在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道路上,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及其价值观,构成美国强大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基督教清教精神传统与本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有机结合,是有别于欧洲礼仪文化传统、积极结合自身现实与实践创新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现象,具有自由民主的传统、平等宽容的内容、积极进取的精神、诚信率真的特点和简捷实用的功效。这一独具特色的软实力,为美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

基督教诞生后,曾经在中世纪欧洲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支配着西方人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基督教的教义、宗教礼仪渗透在社会生活之中,基督教的节日成为大众节日,基督教的禁忌成为社会禁忌,基督教的礼仪成为世俗礼仪,使得几乎整个西方社会的礼仪文化、社会习俗和交往方式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基督教分裂和新教的诞生。新教又称清教,它汲取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果,用符合人类世俗生活和欧洲社会发展现实的尺度重新理解并阐述基督教精神,从教义、礼仪形式等的方方面面,向正统、僵化、禁锢的罗马教廷发起挑战。同天主教的等级森严、思想专制、奢侈浮华、仪式繁琐等不同,新教崇尚自由简约,主张善功无用,反对繁缛礼仪。新教领袖加尔文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动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它成为上帝旨意的体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就在于表达对上帝的爱,彰显上帝的荣耀。”“财富的积累不是罪恶,而是蒙受神恩的标志,只要人们不是挥霍浪费,而是过一种勤俭的、有节制的合理化生活,就应当鼓励人们去努力积累财富。”因此,新教徒把培养勤劳、俭朴的美德和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精神,作为宗教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完美结合。这种新教伦理蕴涵的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带动了新教国家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外,新教对于基督教繁琐礼仪的改革与简化,使人们从难以承受的、繁重的、例行公事般的宗教仪式活动中解脱出来,将金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世俗生活当中,树立了珍惜时间和讲求效率的观念。这一切深刻地促进了欧洲新教国家近现代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及其礼仪特色的形成,推动着人们的礼仪观念向着符合人性和回归理性的方向迈进,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努力追求一种超越等级身份的自由而平等的行为方式。改革后的基督教对于世俗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具有了现代化的精神气质,为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清教精神是美国赖以立国的精神动力。当15世纪初第一批为逃避英国国教迫害的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抵达美国时,即订立了体现人民和平等自由思想与原则的《五月花号公约》,表达了人们反对专制、渴望民主和自由的愿望,此公约也被视为“北美民主制度的一块基石”和“美国宪法的胚胎”,标志着独立自主、民主自治、平等合作的清教精神从此在美国扎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的人们所组成的民族大熔炉。在这里,任何一个教派都不可能压制另一个教派,任何一个人的“特权”都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谁也没有什么特权,或者说没有人承认他们原有的特权”,“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此美国人认识到只有相互宽容,才能谋求共存;要想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只有靠个人的努力。由此养成了一种开放、自由、民主、主张人人互不干涉的心态,培养了独立奋斗的意识。

美国自建国之初,即致力于从道德、行为等方面开展礼仪文化的建设。美国第一代领导人也身体力行地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及其伙伴们是为自己的母邦开创了诸多伟大先例和精神路标的人”,“创业者的一举一动对于该国的性质定位及命脉走向都是影响至深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被美国人称为“美国的圣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全美最好的行为礼仪大师”,他编纂的一部名为《穷理查德年鉴》的书,一经出版就风靡了所有讲英语的国家,受到人们广泛的称赞,“在北美,所有报纸争相转载;在英国,人们将之印在巨幅的图纸上,留作建筑物上张贴之用;在法国,出现了两个法史译本”。华盛顿、富兰克林等人的建树,奠定了美国礼仪文化的基石。

从18世纪70年代独立建国到整个19世纪,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与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联邦共和政体,南北戎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南方各州落后的奴隶制度,为全面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民主、博爱、人权等观念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普选的实现及社会民主运动的发展,促进了美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在经济上,西部开发和工业革命激发了全社会开拓致富、创新发明的热情,工业化浪潮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很快进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前茅。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模式发生巨变,古典主义的传统文化面临强烈冲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快速迈向现代化。美国的发展成就与发展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文明。伴随着美国文明的形成应运而生的、同时又反映这一文明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特色的,就是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一词的古希腊语原义是“行为”、“行动”。19世纪70年代,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最先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实用主义哲学的立场和基本观点,充分表明实用主义是一种强调行动和效用的哲学。此后,威廉·詹姆士和约翰·杜威将这一理论系统化并引入到政治和社会学领域,它讲求行动、效用、进取和冒险,强调的不是最先的范畴、原则,而是看最后的事实和效果,主张“以行动求生存、以效果定优劣、以进取求发展”,其特点就是“切实可行、个人主义、机会主义、天然形成而不露人工痕迹、对未来报乐观态度,所有这一切都奇妙地同一般美国人的气质一拍即合……”实用主义哲学是“美国人不断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于新时代需要的一种反映”,一方面,“美国几百年从无到有的开拓进取的历史,美国人讲究实际的作风以及反传统、反权威的精神是实用主义得以产生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实用主义与美国人原有的基督教信仰相一致,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由此构成了美国人精神世界及其礼仪文化的基础。

清教信仰与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结合,成为美国人道德生活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准则,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构成美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进入20世纪,时间、节奏、效率、速度、实用等资本主义因素继续主导着美国礼仪文化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社会交往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竞争连接在一起,造成一种使任何人不敢偷懒、懈怠的社会氛围,催促人们开拓进取。人们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是智慧与社交能力,良好的品行及善于推销自己,是获得他人的好感与尊重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注重礼仪、自觉实践礼仪的社交行为,是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适应时代变化、善于与他人交往是新的成功标志。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社交范围的扩大与交往活动的频繁,尽管传统的礼仪、习俗等行为观念的差异仍然存在,但美国社交礼仪越来越朝着现代化、世俗化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调节公民社会人与人平等交往、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文化工具。

美国社交礼仪建立于美式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成果之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美国的价值观。

平等是美国社交礼仪的基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共同尺度。美国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风范,社会交往中广泛盛行着友好亲切的握手礼、拥抱礼,讲究“女士优先”和“绅士风度”、规避隐私等,这些都体现了美国人平等交往的文化色彩。美国人所追求的平等原则,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基督教将“人生来平等”的理念灌输给他的每一个信徒,使其深入人心。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西方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具有这样的思想认识。美国被公认为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人们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每个人都有参政和议政的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四,机会平等,社会地位与收入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这样就能使每一个人都有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各自不平等的潜能”。正是在这些平等精神的指导下,个人的奋斗和成功受到普遍的认可和赞扬,因此造就了美国人的独立和自主。平等原则在美国适用的范围很广,体现为父子平等、夫妻平等、长幼平等、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在相互交往中,美国人愿意尊称对方为教授、将军,但决不称呼官衔、职衔,以免因地位、财富不同而破坏交往中的平等原则,这反映了人们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和对能为国家的安宁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的推崇。美国人认为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反映了他们追求人格独立、和平友善、和谐与共的价值观念。

美国人视“宽容”为现代生活的基石。房龙曾指出:宽容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他引用《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说:“宽容,指的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宽容”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宽容产生于文化模式的差异,意味着对文化的差异性的理解。文化的差异性是一个事实,它是由文化特质的复杂交织导致的结果。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是根据文化内部发展起来的“无意识选择原则”进行选择、经过了或多或少整合了的行为的成就,是一种具有丰富内容、重要价值与制度功能的整体的文化。当今世界之所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多元性特征,就在于不同的文化所作的选择不同。“现代生活已将许多文明置于紧密联系之中;……文明更需要真正具有文化意识的人,能够客观地、毫不畏惧地、公正地理解其他民族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行为方式的人”。“人类的明智正表现在对这些现象的差异采取一种极为宽容的态度”。第二,宽容精神发源于欧洲社会历史的实践。在中世纪,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以上帝的名义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把一切文化都纳入基督教的范畴之中,不符合基督教精神的统统被指责为“异端邪说”,甚至设立宗教裁判所,处死主张所谓“异端邪说”的人。基督教的“不宽容”曾经在西方中世纪历史上几乎长达十个世纪当中钳制着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此后,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学说中,宽容被当作一个十分重要的准则,最能体现宽容的一句格言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意见的权利。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宽容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因为有了宽容,才会有个人自由,才会有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所以,宽容可以说是西方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基础。以思想宽容和政治宽容为基础,社交礼仪也充分体现博大、宽厚和互相包容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知识结构、文化背景、道德意识、行为方式不同的人,都能轻松、和谐地进行交往的文明要旨。在现代社会,作为社交礼仪的一种核心原则,宽容已泛化为一种社会态度和人文精神。在美国这一民族大熔炉中,人们要能够和平共处,宽容是不可缺少的交往原则。

基于基督教的传统,美国人的礼仪交往非常看重道德的诚信和人格的信誉。实用主义伦理观念形成后,与商品经济、市场价值的思想观念相结合,“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商品经济的观念深入到一切思想角落,积极人世、节俭自制、珍惜时间和讲求效率等观念在美国社会中得到了极好的诠释。在社会交往中能否遵循上述原则,不仅折射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而且直接关系着这个人事业的成败。守时、勤勉、节俭之所以成为美德,是和事业上的成功有关。美国人习惯实话实说,直来直去,性格直率,坦诚待人,如果让对方感到虚伪和失去信任感,就很难再继续打交道。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浪潮连续不断地冲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间与空间距离缩小,网络化虚拟世界的产生,使人们的联系与交际的手段更为便捷、快速、多样。严格而有序的交往礼俗趋于淡化和简化,传统礼仪规范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简洁、实用的礼仪。西方国家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节,从握手、问候到相互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但在现代社会已经去繁就简,普遍采用的见面礼节是“握手礼节”。而在美国,不是特别的场合,他们甚至连这一世界上最为通行的握手礼也略之不用,更愿意以点头、微笑为礼,向对方说一句“嗨”。但是简捷、轻松的礼仪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放任自流”,基本的礼仪精神和规则同以往一样重要,甚至比以往更加重要。

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以其人性化的丰富内涵和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不仅广泛、持久、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的文明面貌,对于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世界各国的礼仪文化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成为其他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迫摹对象。

首先,现代社交礼仪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补充,配合人们采取理性生活的能力与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构成一种有效的约束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发展,是社会稳定与人际关系正常发展的保证。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靠多种制度和规范交互配合、发挥作用,全面协调和处理社会成员的各种利益关系。概括地说,有“硬性”和“软性”两套约束系统:“硬性约束系统”指法律,是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硬性手段作为保证;“软性约束系统”则是指道德,而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信仰、良好的行为礼仪等手段来推动的。这说明,社交礼仪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补充,与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等关系非常密切,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礼仪是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标准的外化形式,发挥着规约人们行为规范的作用。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一贯被人们推崇为法治的社会,人们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调整人际关系,使每个人都能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权利,同时也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利益与权利的尊重。尽管法律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法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发生在西方国家的贩毒、凶杀、抢劫等罪恶活动,并没有因为强有力的刑法惩戒而禁绝。因此,在建立和健全法制、加强法治之外,依靠道德教化力量、礼仪的调节功能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社会,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性格、职业、年龄、性别各异,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交往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矛盾或冲突,这时就需要在社会上形成一套为合理的、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社交礼仪规范,引导人们注意遵守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并借助某些礼仪形式如宴请、联谊等活动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促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如果有德行,不用法律来鞭策,自己就会上轨道;如果无好的品德,法律尽管详细、严厉,也不会有多大的效力。16由此可见,“法”与“礼”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都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以调整人们的利害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为目的的。礼仪虽无法律一般的严格强制性,但对于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是有很强的约束力的。

其次,现代社交礼仪能够产生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审美关照,产生心理愉悦和心理满足。人们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相互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真为内涵、美为形式、趋向善的目的的活动,在交往中获得既肯定他人又肯定自己的满足。这种满足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承认,使人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加人们对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及其社会合理性价值的认同,有效地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美国的社交礼仪文化以基督教为背景,以从古希腊文明中继承下来的世俗的人文主义精神为传统,又是在美国走向现代化、实现了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现代化精神气质和内容的礼仪文化,这一礼仪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平等、宽容、诚信等现代化意识,对于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建构和谐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指人类社会不断地从较低阶段走向较高阶段的过程,包括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高度民主的政治框架,而且为社会创造了高度的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只追求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或只追求精神文明而忽视物质文明,都会导致物质与精神、人与社会的畸形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开辟新的可能性,造成人的文明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强化,另一方面人的发展不断为社会进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更强的主体能力和实践、更加文明化的行为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没有人的持续而全面的发展就没有社会持续而全面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合理的、开放的社会,一方面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为人们扩大交往、讲究礼仪、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活动的丰富,要求人们的观念要不断更新,性格要更加开放,具有更强的交往能力。

交往礼仪的基本内容篇8

6月12日至14日,公司特别邀请了辽东学院讲师,利用下午临近下班时间,组织全体员工在国润宾馆的二楼会议室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商务礼仪学习,会上大家都认真仔细的学习了有关商务礼仪中的各项准则,由于我当时正在外地学习,所以只参加了最后一天的培训。通过讲师详尽生动的讲解,使我对商务礼仪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此次学习,不仅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并且对于以后自身的素质也是很大的提高。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崇尚礼仪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我国的礼仪规范就是中华特有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体现。礼仪,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在商务交往中涉及的礼仪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以我们习惯把商务礼仪界定为商务人员交往的艺术。

顾名思义,商务礼仪是指在人们商务交往中适用的礼仪规范,是在商务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商务礼仪的操作性,就是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商务交往中做到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才能使人们更轻松愉快地交往。为他人着想不仅是商务交往、也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基本原则。所以说学习并正确的运用商务礼仪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又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就一定要掌握商务礼仪的技巧。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掌握一定的商务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并能很有效的促进的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试想一下,一个微笑,一句关怀都能给人以心灵上的温暖,并且可以使自己的心情也随之愉快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医院合同能源管理范文 下一篇:数字化城镇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