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健康的感受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8:00

对心理健康的感受

对心理健康的感受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普遍的关注。随着90后成为高职学生的主体,他们的心理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90后学生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进取心和自尊心较强,情绪、情感处于积极的状态,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学习和生活的独立个性。同时,他们又处于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度期,稳定的人格正在形成当中,心理障碍现象也表现得较有共性[1]。

1.1 容易产生自卑感

很多学生是由于高考失利而就读高职院校的,受家庭以及社会的陈旧观念影响,他们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从而产生自卑感,甚至自我否定。遇事退缩,畏难情绪凸显,害怕失败索性不努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们感到自卑、挫败感、不自信。

1.2 孤独感强烈

进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学生感到孤独,周围虽有很多的同学,但感到没有知心朋友,遇到事情,觉得孤立无援。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亲密关系,却找不到切入点,从而内心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1.3 焦虑、迷茫、得过且过

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会感到焦虑和迷茫。一方面,由于基础差学习吃力,专业技能难以达到就业的要求,而对自身发展前景感到焦虑;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努力后达不到目标,既失落又感到迷茫,得过且过,产生消极倦怠的情绪。

1.4 是非观念模糊

少数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学识等方面的因素限制,容易发生拉帮结派,打架闹事的偏激、冲动行为,一些学生不仅没有认识到行为的错误,甚至把这种偏激冲动的行为看作是“敢作敢为、讲义气”的“英雄”表现[2],成为校园不稳定因素。

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新时期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正确的分析原因,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帮助。

2.1 社会原因

一方面,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应试教育使学校、老师、学生眼中只有分数,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他们不懂得人情世故,抗压能力差,禁不住挫折,以自我为中心,冷漠等。另一方面,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误区,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发因素之一。再者,媒体对青少年的过度开放,而又疏于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容易使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的学生产生心理感受的错位。

2.2 家庭原因

家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父母的言行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娇惯,使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自主、自理能力差,进入大学独立生活,会出现很多的不适应,而诱发心理失衡、无助、甚至恐惧。随着离婚率的增高,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疏于照顾,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引发交往障碍、敏感等心理问题。

2.3自身原因

高职学生处于心理成熟的过渡期,对自己报有很高的期望,但现实往往与理想存在偏差,当理想我与现实我得不到统一时,会出现焦虑、自我否定等。朋辈群体亲密关系建立的过程中,面对来自不同家庭、性格差异的同学,会出现冲突、排斥等情况,导致孤独、沟通障碍等。并且当出现心理问题时,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和必要的自我调适能力,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3.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有所欠缺,远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多数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课时少,针对性不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多数报以回避的态度,主动求助的较少;教师的专业性有待提高等问题较为普遍。综合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情况,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出以下措施:

3.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身心健康、品行端正,能够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方向要受到其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支配,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3]。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人不够多枪不够快”是目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普遍问题[4]。一方面,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培训,业务提升,多交流多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掌握学生情况最详实、准确,因此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咨询技巧,以确保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 配合学校课程教育,尽可能的弥补家庭心理教育的不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3.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5]。选用优质教材;积极创造条件,为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料;通过课堂讲授、情景表演、案例分析、团体训练、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得到提高和完善,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3.4重视校园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蓬勃向上、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氛围。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例如广播站、校讯通、学校网站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自我调节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征文、演讲、情景剧等,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唤起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人际关系交往、培养健康向上的意志品质,对不良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适应社会。 [科]

【参考文献】

[1]韦立群.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讨[J].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2]马晓园.如何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9,10.

[3]刘进球,刘薇.9O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9.

[4]谭赟赟,刘美霞.浅谈高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62.

对心理健康的感受篇2

贵阳供电局

贵阳供电局由原贵阳市南供电局和贵阳市北供电局合并组建、并于2007年2月挂牌成立,全局正式职工2000多人,承担着贵阳市云岩、南明、金阳、乌当、白云、小河、花溪、修文、开阳、息烽7区3县、清镇1个县级市以及黔南州的龙里、惠水、长顺、罗甸4个县共15个区、县、市的供电任务,供电面积16961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46座,主变253台,总容量14592.63兆伏安,拥有各类客户156.81万户。

近年来,为加快和谐企业建设,改进政治思想工作方式,提升员工幸福感,承担好社会责任,服务好电力客户,贵阳供电局提出并实施了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一、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主要背景

(一)构建和谐企业提升员工幸福感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幸福南网”的企业宗旨,贵州电网公司提出了打造电网强、队伍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国内先进的电网公司,要求所属企业加快和谐企业构建步伐,努力提升员工幸福感。贵阳供电局认为,和谐企业的建设需要广大员工的推动,需要企业重视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而员工的幸福是一种状态、一种感受、一种评价,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努力创造和提升。对于贵阳供电局的长远发展,怎样让员工有幸福和谐的状态、感受和评价,怎样用亲情温暖员工的心,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凝聚员工的心,是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例如谈心、慰问、帮扶等手段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GDP的增长,人对精神需求的提升,员工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必须要有科学的、有效的、涉及员工内心感受的心理健康管理手段才能解决,这些都是构建和谐企业的迫切需求。

(二)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电力客户服务的需要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是贵州电网企业的使命和目标。近年来,由于用电客户不断增加,供电量不断扩张,业务量不断加大,员工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加大,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显现。例如有的员工带着心理情绪上岗,负面情绪得不到疏导控制,引发了操作安全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岗位和薪酬,产生了对工作的厌烦情绪,严重影响工作质量;有的把自身的心理负面情绪传播到客户,直接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引起客户严重不满。贵阳供电局要承担好社会责任,提升电力供应服务形象,就需要增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力度,从提升电力供应服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着手,培养有利于企业实施战略发展目标,坚持公司发展理念宗旨、承担企业使命的积极正面情绪,大力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服务水平、敬业精神,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和管理,缓解窗口员工焦虑不安、恶劣心境等不良情绪,让他们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去做好电力供应服务,让电力企业透过他们优良的工作服务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加强和改进政治思想工作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根据这一要求,从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以前教育人、批评人,转到关怀人、关爱人,转到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将人文关怀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更多的关爱员工,激发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光荣感,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必将增强企业活力。   

将人文关怀理念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用和谐思维的方式认识自己的工作岗位、周边的事物,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形态,以开阔的心怀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增强克服中着重各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将人文关怀引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深刻认知员工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他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发展、自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

二、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内涵和做法

贵阳供电局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内涵是: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求为指导,以打造电网强、队伍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国内先进的电网公司为目标,把员工心理健康作为工作出发点,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运行体系,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营造关爱员工氛围,引进外部知识技能,开展员工心理健康评估,创新集体干预、工作坊、个案咨询等工作方式,全方位疏导员工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把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与与党建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四有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安全生产、电力营销有力结合起来,使心理健康管理落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处。其主要做法有: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组织机构

贵阳供电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两级组织。

1、加强领导

成立了由副局长谭小青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政工部主任、营销部主任、分县局局长等人成员的专项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项目推进方案审查,审定作业流程,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组织进行心理健康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划拨专项基金,给予心理健康管理有效的组织、资金保障。

2、建立二级实施队伍

为积极顺利推进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建立了心理专员队伍,在涉及部门选定对心理学有兴趣和责任心强的骨干担任心理专员,不定期召开专员会,安排布置工作,让专员负责推进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在部门的实施,做好员工与心理健康领导体系的沟通与互动。

3、构建心理健康作业流程【见下图】

 

 

 

通过上述工作,形成了贵阳供电局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日常运行体系【见下图】

(二)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管理知识,营造关爱员工氛围

贵阳供电局是全省推行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第一家国企,“员工心理健康”这个理念全局干部员工都比较陌生,更不知道怎样配合工作。针对这一情况,分三步进行推进:

1、召开全局心理健康管理启动会,进行全局心理健康管理知识普及

为让全局员工了解心理健康的实质,召开了召开全局性心理健康管理启动会,机关各主要部室成员、车间及分县局负责人及各部门干部员工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邀请了国内资深的专业心理人士对心理健康管理进行解说:

一是让员工了解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本质内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是消除员工对心理健康管理认识的两大误区:

误区一:有心理问题是丢面子的事情 。如果有人得了心脏病,他不会觉得丢面子,他的家人也不会,而只会觉得他不幸,并给予他特别的同情与关照。但如果一个人有了心理问题,他和他的家人就会千方百计加以隐瞒和掩饰,他周围缺乏教养的人甚至还会取笑他。其实,这是由于缺乏对心理问题的基本了解。 一般心理问题是人人都会遇上的,心理障碍与重症精神病的患病率却很低。但即使得了神经症或精神病也没有什么丢面子的,因为它们只是们未能处理好内心愿望与环境间关系的一种表现而已。

有心理障碍或得了精神病就是产生心理危机,而心理危机与其他危机一样,也是危险与机遇的结合,因此,只要处理得好,人就会有超出常态的自发现与成长。这里所说的"处理",指的就是通过心理健康管理找到专业人员即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专门指导下的康复过程。

误区二:心理医生只管治疗心理障碍。的确,心理医生有责任治疗心理障碍并且帮助精神病人尽快康复。然而,心理医生的工作并不止于此,就如同心理卫生学有最低与最高目标一样,上述工作也只是心理医生的工作目标之一。除了向有心理障碍和康复中的精神病人提供心理治疗外,心理医生还向人们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也有最低和最高目标。最低目标:帮助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走出情绪的低谷,并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最高目标: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潜能。

例如奥运冠军在赛前所接受的正是这后一类的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其实是一种享受。想想看,当他们作为当事者而迷惘的时候,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医生帮助,让他们在寻找并且实现自己的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感觉该多么美好!可以说,普通人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其实远远多于心理障碍患者。 那就是说员工不是一定要有心理障碍才进行心理帮助,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管理提高生活品质得到精神享受,感受企业带来的人文关怀,从而拥有愉悦的心情去工作和生活。

2、对两级组织体系人员进行先导性专题培训

要顺利开展这些工作,必须要对两级组织体系人员进行深入的业务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才能有效领导和推进这一工作。

首先针对以及领导体系人员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进行专题学习,先后到北京专业心理咨询公司学习心理健康管理的措施,到北京移动和国家开发银行等大型国企学习心理健康在企业的实践方法。其次还利用“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论坛”( EAP:“员工、心理帮助、计划”的英文单词第1个字母组合)在北京召开的机会,聆听了国际、国内杰出心理学教授的演讲,对心理健康管理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心理健康管理项目推进得到很多启发。

其次针对二级实施体系人员,举办了多期心理健康专员培训班,邀请了国内资深心理培训师进行授课,让首次接触心理健康工作的专员对工作的概念、内容有了了解;并通过生动案例,培养心理健康专员队该工作热情,同时通过心理沙龙、小型讨论会等多种培训形式,使心理健康专员对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辅导技巧有了不断深入的了解。

3、通过多种手段分阶段宣传心理健康管理

 “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提出后,就要通过多种手段宣传分阶段让全局干部员工对这一工作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第1阶段,是整个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开端,首要任务就是让所有全局人员了解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接受是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能够主动配合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各项服务。本阶段通过讲座、心理健康使用手册、电子邮件、网页、手机报等形式,向全局员工全面介绍心理健康管理的概念、服务内容、执行程序,以及员工如何获得心理健康管理的帮助,让心理健康管理理念及相关知识深入人心。

第2阶段,在心理健康管理各项服务开始展开的情况下,宣传促进作为辅助,推动整个项目更加顺利的实施。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专题培训、海报、随心刊、爱心卡、宣传栏、电子期刊、内刊专栏、网页等渠道,向员工进行主题知识的介绍、服务的反馈,活动的预告和建议信息的收集等信息互动。

第3阶段,本阶段是宣传的最后部分,同时也是心理健康项目的阶段收尾。经过一个心理健康管理周期的磨合,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此时的宣传促进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针对性。这个时期的宣传主要目的有两个,首先是对全年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展望下一步新一个周期的工作;其次,由于心理健康这阶段的重点是评估工作,宣传促进作为辅助,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呼吁员工积极参与问卷调查、访谈、反馈等,对推动评估的开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开展心理健康抽样评估,为心理健康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1、明确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的目的

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要有目的性和准对性:一是增强员工心理健康意识,通过一定数量的抽样评估,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意义和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二是给员工提供一个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机会, 在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自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性格,开发自的潜能;三是可以全面了解员工整体的心理状况,针对员工心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2、选择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的有效手段

在抽样评估工作中借助外部技术支持,与专业心理机构合作开展,采取了心理访谈(“一对一”、 “一对多”)和心理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心理访谈是由心理咨询师与员工进行“一对一”、 “一对多”的谈话,谈话通过设定的内容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心理问卷调查是通过问卷(心理健康调查表、心理卫生自评表、压力测试表等通过国内国家权威心理研究所认定的评估表格)的形式,让员工进行答题选择,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在开展这项工作中,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首先在调查人数上确保达到全局员工总人数的30%;其次员工类别涉及中层干部、普通专责、班组长、一线员工;还在评估中强调调查指导语和保密原则,消除员工顾虑,如实反映情况。

3、准确界定员工心理健康状态抽样评估结果

1)焦虑、抑郁人员比例偏高:从抽样结果看,中度和重度抑郁倾向的员工比例占12.0%,中度和重度焦虑倾向的员工比例占9.2%。焦虑问题主要集中在婚姻情感、人际交往方面。

2)职业枯竭现象明显:员工的职业枯竭现象明显,表现在“质疑工作价值”、“怀疑工作能力”方面。

3)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较低:表现在“活力”、“奉献”、“专注”度不够。

4)员工的压力感受较高:高压力感受的员工比例占60.1%,58.7%认为压力更多的是给自己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一线员工普遍反映长期压力积累让自己变得易怒、身心疲倦、工作更容易出错。过半员工认为带来负面影响的压力源前五位分别为薪酬、客户服务、工作负荷、组织公平和管理制度。

5)员工的满意度稍低:员工同事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单位满意度、晋升满意度、酬劳满意度偏低。

6)员工组织支持和组织公平感受等组织指标稍低,包括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受、群体的组织公平的感受稍低。

  通过心理评估整体分析,发现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职业压力、婚姻亲子、组织公平四个大方面。

(四)创新大型心理培训、专题心理工作坊和个案心理咨询方式

针对第一阶段心理调查出现的四大心理问题,引入外部技术支持,通过认真研讨,贵阳供电局创新了大型针对性集中心理培训、小规模焦点工作坊和个体心理咨询三种工作方式,用“点、线、面”都涉及的方式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水平。

 1、运用大型精品讲座解决一线员工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先后举办了“人际沟通技巧与压力管理”、 “解码亲密关系,享受幸福婚姻” 、95598人员“你好!也好!—压力管理”等40余场讲座,邀请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教授进行授课,通过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充满热情的讲课,通过体验式活动、游戏、学员互动,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让员工了解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

特别在 “修炼领导情商,让员工快乐工作”大型讲座中,邀请了上海复旦大学的教师授课,从管理者必备的洞察力、觉察力、表达力、同感力、情绪管理力四个方面将心理学的理论、技巧运用在管理工作中,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一位从事多年政工工作的中层干部在听完讲座后,感慨万千的说:“以前在做政治思想工作时,只知道进行“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单方面的努力,现在听完讲座后,知道了员工的个性千差万别,首先要了解员工的气质特点,跟不同的员工打交道要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学习心理学技巧,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包括通过了解员工人格类型、肢体语言、字体风格、面部表情等,观察员工的状态,运用同感共情等谈话技巧,很好的切入员工的内心世界,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

2、运用心理工作坊的形式解决一线员工小规模焦点心理问题

心理工作坊不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对一的,在工作坊中,是一个咨询师同时和一组具有相同心理困扰的参与者进行。心理工作坊不只是上课、讲座,而是将互动与主题相结合,让你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帮助。 针对心理调查出现的小规模焦点心理问题,举办了心理健康系列工作坊。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给员工介绍负面情绪处理、认知调整的方法,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扰,现场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

例如:针对员工职业生涯厌倦情绪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解决心理问题。员工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单位里度过,都在职场上打拼,不同角色的人难免会遇到以下的问题。

老员工常遇到的问题是:工作了几年,也换过不同的岗位,但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对工作也无法表现出更多的激情。

    新员工的问题常常是这样的:作为新员工加入公司后,始终无法与公司的文化与理念融合,具备的工作能力也因心态的影响大打折扣。

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和激励,但在基层“留人”却越来越难,该如何知道他们都要什么呢?

针对上述心理问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为员工指点迷津。老师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核心,以提高企业内员工敬业度和职场幸福感为研究领域,围绕员工的积极优势、积极成长、积极应对、积极情绪、积极关系五大积极因素展开。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丰富生动的培训课程以及一对一咨询形式,帮助员工充分认识自潜能,在组织内规划并发展职业生涯,以积极的心态成长和应对环境变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并最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积极组织! 并形成以下特点:

一是运用心理测评工具:运用“职业兴趣测评” 调查问卷,让学员清楚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适合的职业岗位领域,帮助学员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二是运用镜子技术:课程是面镜子,镜子的背面是大量的心理学理论。镜子前的学员不必掌握深奥的理论,却可由此照出自己内在的心态结构和优势领域。

三是尝试渐修渐悟: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帮助学员对内在心理冲突、内心与环境冲突进行分析,促使学员领悟并由内而外的的改变。

许多参与活动的员工对这种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已经有10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讲到:课程很丰富,分享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可以让他们参考使用的,活动中充满了欢笑与快乐,大家都在不断地发现自己,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来自调度管理所的新员工说,这种授课方式真是意犹未尽,平时觉得有些枯燥的理论在今天的课上都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了。其中很有印象的是老师提到的几个“非理性”观念,着实纠正了们很多人的错误意识。

    工作坊根据“小组讨论-成员分享-老师讲解”的模式进行,老师布置了很多题目让大家去用心选择、填写,每个人在小组讨论的时候都可以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大家在聆听别人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

3、启动个人心理咨询培训平台解决员工敏感性心理问题

个人心理咨询主要解决员工敏感、隐私类心理问题,主要涉及比较隐私的婚姻情感、亲子教育、丧亲疾病等方面。这些问题员工往往不愿意暴露给同事、朋友等亲近的人,但是这些问题又沉重的压在员工的心底,不良情绪时常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贵阳供电局针对这方面心理健康问题创办了个人心理咨询平台,建立了北京远程电话咨询平台和贵阳地区面询平台,员工遇到这类不愿启齿的心理困扰可以通过拨打心理健康提升系统“心灵相约”爱心卡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见下图】

在这张卡上,设计了心理咨询预约方式、预约电话,还有咨询电子邮箱,专家会在2个工作日给予答复。心理咨询平台分为北京远程和贵阳本地两个平台,主要考虑贵州本地的心理咨询水平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而两个平台,可以更好的适应员工提出的、难度高低不同的心理问题,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解决不同问题。据统计,目前员工个体心理咨询北京远程、贵阳共计达200余人次。

例如:新分到配电岗位一位22岁的女员工,喜欢本部门一个小伙子,向他表白后遭到拒绝,自己觉得自己很差劲,没有什么地方能够比得上别人,什么都觉得自己一定干不好,工作总出错。该女员工拨打求助热线后,经过心理咨询师的4次咨询,使她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接受自己优势的同时也要接纳自己的劣势,咨询师对她进行了情感认知调整,帮助她建立了信心,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使她恢复了快乐、自信的状态,工作日渐出色。

(五)创新三个结合,激发员工工作主动性、创造性

在开展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创新三个结合:

首先把员工心理管理与党建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我局把部门支部书记作为二级心理健康实施体系的成员,对支部书记进行了心理健康管理系列知识培训,要求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学技巧与员工进行沟通。

其次把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企业非常有必要引入心理健康管理系统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心理培训、咨询服务。企业心理健康系统的开展可以建立在员工转换心理契约的基础上与企业文化结合,这样不仅能为员工解决心理问题,更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员工间的渗透,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达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协调发展。

第三把该项目与安全生产、电力营销有力结合起来。安全管理、电力营销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我局把安全生产、电力营销与心理管理密切结合,关注员工的工作状态、情绪状态、心理困扰等问题,在员工遇到上述问题时,可以进行心理援助,同时在没有调整好状态时,可以申请进行“工作风险避险”,确保以最佳状态进入工作环境,避免安全事故和行风事故的发生。

通过三结合工作的开展,员工的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

  (六)加强对心理健康管理系统的定期评估,持续改进

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推行以来,其效果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该管理模式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实效,通过定期评估进行效果测试。评估的时间以半年为一个周期,评估的员工数量为总人数的30%,评估的手段为通过经典心理测试问卷进行评估,问卷选定国家权威心理研究所认定的“Campbell幸福感量表”、“LES生活事件量表”、“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工作投入量表(UWES)”、“神经症状量表”等量表进行测试。整个测试过程委托外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在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推行期间,一共进行了2次评估:

第一次评估结果如下:

维度

心理指标

对比增幅

结论

身心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11.3%

改善

身体幸福感

12.3%

改善

职业枯竭

缺乏工作活力

15.6%

改善

质疑工作价值

18.4%

明显改善

怀疑工作能力

10.5%

改善

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活力

25.7%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奉献

29.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专注

22.6%

明显改善

组织支持感受

组织支持感受

21.4%

明显改善

组织公平感受

分配公平

10.9%

改善

制度公平

21.5%

明显改善

满意度

对酬劳满意度

0.5%

未改善

对晋升满意度

0.8%

未改善

对工作满意度

10%

改善

对领导满意度

8%

改善

对同事满意度

12

改善

神经症状

高抑郁倾向

5%

稍有改善

高焦虑倾向

1.5%

稍有改善

第二次评估结果如下:

维度

心理指标

对比增幅

结论

身心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20%

明显改善

身体幸福感

21.3%

明显改善

职业枯竭

缺乏工作活力

25.6%

明显改善

质疑工作价值

18.4%

明显改善

怀疑工作能力

18.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活力

25.7%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奉献

29.5%

明显改善

工作投入专注

22.6%

明显改善

组织支持感受

组织支持感受

21.4%

明显改善

组织公平感受

分配公平

19.9%

明显改善

制度公平

21.5%

明显改善

满意度

对酬劳满意度

0.8%

未改善

对晋升满意度

1.1%

未改善

对工作满意度

17%

明显改善

对领导满意度

18.2%

明显改善

对同事满意度

19.3%

明显改善

神经症状

高抑郁倾向

18%

明显改善

高焦虑倾向

21.5%

明显改善

通过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员工群体的身心幸福感、职业枯竭、工作投入、组织支持感受、满意度、神经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从效果评估的数据分析来看,员工工作中更具有职业活力,更有奉献精神和专注的态度;使员工学会了更为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压力缓解和调节的方法,变压力为动力;员工压力主观感受也有明显缓和。

但是从数据分析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没有改变到的指标是:“对酬劳满意度”和“对晋升满意度”,这两项指标因为国企工资体系的问题和人才提拔的特色性,心理健康管理系统对这类指标认知的改善要差些。鉴于这两项指标心理健康管理系统没有明显改变,通过与人事、政工、工会等职能部门进行研讨,认为心理健康管理系统通过认知调整、缓解压力等情绪管理手段虽然改变甚微,是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原因影响了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也要通过合理的办法进行调整,所以心理健康专项领导小组向局分管领导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对岗位设置、酬劳合理、晋升提拔制度进行改进。在2011年下半年局采纳了这些合理建议,对岗位、薪酬进行了合理配置和理顺,特别提高了一线农电工的工资待遇,开通了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成才通道,选聘了一批技术、技能专家,他们通过技术成才这条道路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愿景。再次通过专项心理测评,达到了明显改善的效果。

三、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效果

(一)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

通过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贵阳供电局员工在遇到心理情绪问题是能够主动要求管理者进行帮助,要求主动参加大型心理讲座,工作坊的员工越来越多,遇到不宜公开的心理问题,主动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寻求咨询师“一对一”帮助。员工对企业有了归宿感,感受到了企业对员工心贴心的帮助,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部门领导反映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在岗学习指标大幅提升,员工人均培训学时达130,一年来,有近百.名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获得了国家认可的文凭,员工主动参加用电宣传活动,微笑服务、规范服务,温馨服务成为员工的习惯,员工科技管理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能手竞赛不断获奖,有先后20余项成果获得省市级各种奖项。特别是在2011年民族运动会期间,各分局一线员工主动请缨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坚持战斗在保电一线,圆满完成了停电任务,为贵州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促进了电力生产、电力营销服务的高效运行

安全管理2011年成绩斐然:截至2011年四季度,通过开展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工作积极性提高,安全形势总体趋于稳定,未发生有责任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人身事故,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电网、设备事故,未发生生产人身死亡事故,未发生有责任的较大电网和设备事故,未发生恶性误操作事故,未发生因违反调度纪律而造成的事故。发生A类一般设备事故1起(220kV鸡场变110kVⅡ母母线保护区外故障动作跳闸事故),同比减3少起;未发生A、B类一般电网事故,同比持平;未发生电网一类障碍,同比减少4起;未发生设备一类障碍,同比较少3起。在2011年贵州电网公司安全责任目标考核中,的考核成绩名列贵州电网公司九家供电局之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电力营销服务水平明显改观:自从推行通过开展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以来,95598监听抽样情况不合格率达到比去年同期降低25%;客户投诉、举报量逐月下降,月合计发生数3件,低于硬性计划指标5件;供电可靠率达到99.906%,用户平均停电时间5.82小时/每户,用户平均停电次数为1.732次,同比改善幅度明显,供电质量明显提高;没有出现一例恶性电力行风事件。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服务形象。

(三)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推进了打造和谐企业的步伐

 通过开展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员工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人际关系良好,职场分为和谐,领导和一线员工上下级关系友好,职工家庭和睦,离婚率下降,亲子关系密切健康,企业整体氛围比较和谐。

对心理健康的感受篇3

[关键词] 生活满意感;心理健康状况;城市居民

生活满意感是个人对生活经历质量的认知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主观体验,它是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国内已有的研究认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满意感主要体现在对当前社会环境、政府政策、工作或职业,经济状况、自身健康、住房条件、休闲娱乐和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Fugl和Meyers等的研究认为生活满意感直接影响人们的幸福感。郑雪等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体验同积极情感、生活满意感存在着相关,对生活不满意者较少感受到幸福。以往研究中满意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感之间的存在某种联系。据此,本研究致力于探讨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感与主观健康感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86名被试来自宁波市居民,男143名,女143名。年龄分布:在18~60岁之间,其中18~30岁107名,31~45岁125名,45~60岁48名。职业状况分布:企业主11名,政府部门员工40名,教师医生等事业单位职工22名,个体户51名,下岗及失业人员14名。文化程度,小学15名,初中61名,高中及中专83名,大专80名,大学47名。婚姻状况:已婚194名,未婚125名,其他4名。

1.2 研究工具及程序 本研究由3个部分组成。①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等。②生活满意感量表,参考Neugarten等编写的生活满意感指数自评量表(LSIB)编写而成的,量表共有12个项目,因素分析抽取3个因子t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SSl)、人际关系和健康状况(SS2)、政府政策和自身受教育的程度(SS3),3个因素可解释的总变异量为0.563,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达到0.80,高分表示满意程度高。③心理健康问卷,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为国内公认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中最全面的一种。含有90个项目10个症状因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无该项症状反应评1分,很轻评2分,中度评3分,偏重评4分,严重评5分。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卫生的水平越低,心理健康的指数越差。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8.0整理和分析数据。

2 结果

2.1 不同群体总体生活满意度的比较 不同群体总体生活满意感的得分如表1:不同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的群体间在生活满意感的得分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失业和下岗人员总体满意度水平最低,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水平越低,总体满意度水平也越低。而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的群体间地在生活满意感的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2.2 各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指标基本统计值各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指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下表。各项满意度指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SSl)、人际关系和健康状况(SS2)、政府政策和自身受教育的程度(SS3)及满意感总分处在一般和较满意之间。满意度最高的是个体相对可控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状况因子。

2.3 城市居民生活满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生活满意感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SSI)与SCL-90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偏执及SCL-90总分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抑郁、偏执及SCL-90总分与这个因子的相关达到了差异极显著的水平。人际关系和健康状况(SS2)与躯体化因子相关极显著、政府政策和自身受教育的程度(SS3)与抑郁、敌意因子相关显著。

2.4 不同生活满意感水平者心理健康差异的比较 选择在生活满意感总分上得分最低和最高的27%的被试各77人,分成生活满意感水平高、低两组,对这两组在心理健康各指标上的得分情况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除恐怖、精神病、其他三个因子不显著外,生活满意感高、低分组在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偏执及SCL-90总分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抑郁、敌意、偏执及SCL-90总分上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生活满意感水平高组的城市居民在心理健康症状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偏执及SCL-90总分上均显著低于生活满意感低组者,本研究中高生活满意感水平预示着被研究对象会有高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健康症状。

3 讨论

本研究中不同职业状况、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的群体间在生活满意感的得分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的群体间地在生活满意感的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满意度最高的因子是人际关系和健康状况。这与陈世平,袁晓京。郑雪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袁晓京等调查结果是,个体满意度最高的方面是家庭关系、健康状况,相对满意度低的是经济状况。陈世平等研究结果认为不同群体的满意度水平在工作状况和收入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郑雪等的研究认为,家庭经济收入对个体的生活满意感有显著的影响,并提出用社会比较的理论来解释收入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中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水平越低,总体满意度水平也越低。说明决定个体生活质量的现实经济状况确实影响个体的满意度水平,以往的实证研究和本研究均得出了上述的结论。

对心理健康的感受篇4

关键字:心理健康 一日活动 环境教育

一、幼儿健康教育

1.健康的定义。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强壮、精力充沛并具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常以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衡量。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指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2.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其形成健康心理状态的过程。幼儿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提高幼儿健康的认识,改善幼儿健康的态度,培养幼儿健康的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

二、健康幼儿的表现

1.幼儿健康的表现。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象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具体的表现有很多种,这里不一一列举。

2.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发泄对维护心理健康的价值。他认为当人有情绪时,讲出一切来,能够减轻精神上的症状。所以,让幼儿有机会通过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就能减轻他们精神上的压力,而这种精神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变成精神创伤。

3.不健康幼儿的表现。幼儿对个人情绪发泄的认识水平和评价水平都不高,因而他们还不能根据场合合理地宣泄情绪,而不正确的发泄方法对他们的危害也是无处不在的。它会助长急躁不安、倔强、无理取闹的坏脾气,在性格方面还会产生自闭症、退缩、缺乏信心等,甚至会造成侵扰其他幼儿、含怒不言、自伤等现象。不良的渲泄更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及集体的规范。可见,帮助幼儿很好地渲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确实是有利的。所以根据以上所述,幼儿不健康的表现具体概括有五种:

(1)多动。幼儿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幼儿的行为上,有些幼儿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2)焦虑。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幼儿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4)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5)恶劣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教育活动

1.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

2.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可以利用幼儿生活活动来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鞋子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3.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的作用。游戏让幼儿养成合群性、独立性的良好习惯。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形成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4.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统合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四、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环境教育中

1.幼儿园小环境

(1)通过户外活动器械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积极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

(2)运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如通过墙饰布置、教育专栏等宣传健康知识及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常识。

(3)结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例如,“我的小手真干净”、“教室是自己的家”、“垃圾的坏处”等社会性活动,带领幼儿开展从自身爱讲卫生开始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卫生、维护环境卫生的教育,培养幼儿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2.家园共同营造积极的环境因素

(1)转变健康观念,完善健康意识。通过多种活动让家长转变健康观念,不断完善健康意识,明确健康教育理念和幼儿健康教育目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实施有效教育。例如,安全教育中的“急救、求助电话号码”、“遇到坏人怎么办?”、“不跟陌生人走”等内容,取得家长的配合教育就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2)心理健康的教育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成员之间和睦、民主,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和家庭气氛,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真正尊重孩子,更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家园交流、合作,让家长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措施

1.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要懂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幼教工作者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教师心理知识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时,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又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2.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关系条件下形成其思想、感情、行为和作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环境影响人的一般表述。由于幼儿年纪小,可塑性大,他们的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环境的影响。因此,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是作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面。

(1)树立一个良好的班风、园风,以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班集体或园集体,是幼儿生活的一个主要环境。这个环境建设得好与不好,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如果班风、园风不正,幼儿的心理就会被扭曲,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冲击。相反如果具有一个积极向上、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且富有同情心的班风、园风,幼儿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教师要端正对幼儿的态度、行为。人与人互为环境,对幼儿来说教师就是其环境。要形成健康环境,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一些幼儿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幼儿心理抹上了一层灰色。如我班上有一位小朋友,他相对能力较弱,属于天资愚钝型的那种,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说:“走开,走开,你笨死了。”这样就会在他的心理造成伤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孩子从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要热爱、要尊重、要严而有格,不能借“严师出高徒”为借口惩罚幼儿,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鼓励的心理安全气氛,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比如谩骂、侮辱、指责、压制、强迫、威胁、挖苦、无情的惩罚等。

(3)办好爸妈助教,向爸爸妈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园、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幼儿园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

3.创造爱的气氛,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和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的关心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就要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为此,我们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如关切地说上一句,或轻轻地抚摸一下头,也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几年、一生。因此,教师平常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4.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这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呢?除了上述所说的健康环境的影响外,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通过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来培养。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也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儿童入幼儿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等得以纠正。

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小孩。这里的“问题家庭”指的是父母中一方亡故或父母不和或父母离婚的家庭。这类家庭的小孩,心灵上都受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关心,让其在幼儿园里得到家里本应得到的那份爱,从而有效地防止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参考文献

[1]陈宁.为了健康的生命和未来.早期教育,2009(7、8合开).

[2]顾荣芳等.幼儿对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认识.学期教育研究,2008(4).

作者单位:

对心理健康的感受篇5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1    我有幸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我很认真的听了多位专家的理论课,还有课上与课下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所想。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学习,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并且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可是,不正确的关注,反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预防为主的,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应该只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应该是有他们的各自作用的;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一门增加学生负担的学科,而应该具有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的独特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你生搬硬套理论,不要我们教师诚惶诚恐,而应该是讲究艺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式应该是形式多样,时时处处注意的问题。

   二、心理教育培训对于教师自身的重要性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老师也有烦心的事,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苦恼。但如果要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更不能因此而在课堂上随意发怒,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在走进教室的前一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微笑”,要把自己最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看到一个怒气冲天,动不动就发火的老师的。教师乐观积极地稳定地情绪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提高心理健康的时效性。在新形势下,小学生不同阶段表现出各自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这一阶段应用心理评价系统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目的是通过分析评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基本心理素质和个体心理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树立健康的新形象。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的角色转换,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学习生活的困惑期。这一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阶段,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并初步占主导地位,口头言语,内部言语能力不断完善,但学习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自制力差,社会道德是非判断力以近期、自我为主的特点。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多动症和学习无能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指导,开发小学生潜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整体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2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那么,怎样才算健康呢?同学们也许会说:“健康就是不生病,身体好。”其实,这样的回答是不全面的,健康除了指身体健康,最关键的是心理要健康。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培养优秀品德,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有利于身体健康,更是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心理不健康能导致内脏功能受阻、思维紊乱、记忆力衰退等。长期被不良心理笼罩,就会导致生病。所以我们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

   健康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所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中,依靠自身努力和锻炼形成。在班里,我是一名清洁委员,也许有的人会看不上这个“七品芝麻官”,但我深知整洁的环境不仅能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而且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总是认认真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因此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有一天,我一直忙着做作业,忘了检查卫生,教室里被几个平时不讲卫生的同学弄脏了,老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我,还扣了我的分。当时,我心里甭提有多难过了,真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但我很快就平静下来,心想:这次扣了就扣了,自己端正工作态度,以后一定更好地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为班级的卫生工作尽力。正因为我有这样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正做到了“胜不骄,败不馁”,所以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以一颗平常心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后来,我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在我的努力下,我班的卫生工作真的搞上去了,教室里再也不见乱丢纸屑的人。我们整天都在洁净的环境里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同学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也增强了。

   由此可见,健康的心理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多么重要。正如巴德?舒尔伯格说的,只有在受批评时不气馁,受表扬时不骄傲,才会取得成功。是啊,健康的心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只有平衡好自己的心理,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一切,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时代呼唤心理健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3    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在心理课上,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慢慢的开始正视自己。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永远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些时候,理想也等同于我们的目标,但只是有了理想却没有认真规划,在实现的路上歧路多多,看着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计划往往赶不上改变,到头来感叹行路难,安慰自己已经追求了过程就不要太再意结果。

   这是理想与现实出入太大不得不给自己的安慰。而如果你的确认真规划了你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即定的目标,如果过程出现了偏差就及时改正,始终让自己的目标在现实的征途中存在。一旦紧咬目标,你会发现你有战无不胜的力量,而且会努力为自己的最终理想而奋斗不已。目标清晰与昏昏噩噩根本就是两种不同人生的选择,规划好你的人生,你会奋不顾身地为理想而努力,而你行动的动力,也是你每一个阶段不同的规划目标。所以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太重要了,而这门课就很好的帮助了我。

对心理健康的感受篇6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3.098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by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health knowledge and self-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stomach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149 patients with stomach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74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75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health education. Comparison was made on mastery of health knowledge and self-efficacy situation in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l higher health knowledge scores of disease cognition, operation purpose, preoperative diet requirement,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mode of life, mental regulation,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care, notices and punctual subsequent visi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14.13, 13.21, 13.56, 16.53, 19.54, 18.90, 13.79, 13.67, 8.72,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l higher active attitude score, self-decompression score, self-decision score and total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4.58, 3.02, 12.87, 4.11, P

【Key words】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health education; Stomach cancer; Health knowledge; Self-efficacy

胃癌是我??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每年死于该病的患者约有16万人。近年来, 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上多采用手术的方法治疗胃癌, 但手术具有创伤性, 加之癌症本身及其治疗对患者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负性生活事件, 患者术前心理压力较大。自我效能是指患者内心死亡变化和行为行动外在的具体体现, 其直接影响着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和术后康复。知信行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 是一种规范化、科学化、易操作的护理健康教育管理标准体系, 对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具有积极意义[1]。本院2014年8月~2016年3月随机选取74例胃癌手术的患者实施知信行健康教育, 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知识和自我效能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49例胃癌手术患者采用软件编号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75例)。观察组中男55例, 女19例;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63.19±10.07)岁;受教育年龄6~18年, 平均受教育年龄(12.5±4.5)年;病理类型:腺癌65例, 其他9例;肿瘤分期:Ⅰ期22例, Ⅱ期26例, Ⅲ期26例;手术类型:全胃切除6例, 胃大部切除68例。对照组中男59例, 女16例;年龄29~78岁, 平均年龄(62.91±9.53)岁;受教育年龄6~19年, 平均受教育年龄(13.2±5.2)年;病理类型:腺癌65例, 其他10例;肿瘤分期:Ⅰ期21例, Ⅱ期25例, Ⅲ期29例;手术类型:全胃切除8例, 胃大部切除6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出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胃癌诊断标准[2];②年龄18~80岁;③未发现肝、脾及胰等远处转移;④初治的患者;无幽门梗阻、穿孔及大出血;⑤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同意治疗方案;⑥无其他恶性肿瘤史;⑦患者意识清楚, 无交流障碍。排除标准:①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②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疾病、肌肉系统疾病;③严重营养不良者;④自身免疫性疾病;⑤活动性感染性疾病;⑥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1. 3 方法 两组除健康教育的方式不同外, 其他护理方法一致。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 由当班护士在患者入院时按照健康教育处方对患者讲解胃癌住院过程中的治疗护理过程, 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口头讲解相关知识或患者有疑问时针对性讲解。观察组采用知信行健康教育干预, 内容如下。

1. 3. 1 知识

1. 3. 1. 1 科室成立健康教育小组, 制定内容丰富全面的胃癌疾病知识手册, 并对护士进行培训, 要求护士熟练掌握。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发放胃癌疾病知识手册, 由护理人员结合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给患者胃癌的疾病知识, 包括发病机制、诱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吸烟、胃炎等]、治疗方法、治疗进展以及预后等, 传递胃癌可预防、可治愈的信息。结合宣传画册讲解术前饮食、术前准备、咳痰、大小便等内容, 采用示范、重复的方法加深患者的印象。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提问, 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讲解。

1. 3. 1. 2 采用手机或iPad播放手术室相关视频, 让患者及其家属观看。视频以柔和的音乐作为背景, 介绍温馨整洁的手术室环境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到皮肤消毒、手术体位、麻醉、手术过程、送回病房的整个过程。告知患者麻醉后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及麻醉起效后的感觉, 指导患者通过简单的动作缓解不适[3]。引导患者说明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告知会有专门的护士在术中陪伴患者, 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

1. 3. 2 信念

1. 3. 2. 1 责任护士每天至少2次到病房与患者互动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加患者的信赖感。告知不良情绪对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的负性影响作用, 鼓励患者调节情绪。在交谈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疏导, 采用暗示、保证、非语言沟通等形式帮助患者确立信念和改变态度。

1. 3. 2. 2 成立胃癌病友俱乐部, 组织胃癌病友之间进行相互交流, 互谈感受、困惑、讨论问题。术后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介绍经验, 发挥同伴效应, 传达积极的信号, 提高患者的手术信心。

1. 3. 2. 3 制定胃癌患者心理评估单, 管床医生及护士负责评估, 帮助患者的家属分析患者的围手术期期间的心理状态和特点, 鼓励其给患者真诚的理解和支持, 使患者勇于面对现实, 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提高治疗的健康信念。

1. 3. 3 行为

1. 3. 3. 1 强调自我管理在术后康复及预防复发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患者参与到自身护理中来。结合宣传资料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康复保健措施、术后生活方式以及复诊等内容。出院后采用延续性护理的方法, 通过微信平台、短信、电话、QQ等方式进行院外康复指导, 促进患者形成健康行为[4]。

1. 3. 3. 2 放松训练:包括肌肉放松训练和呼吸放松训练两种, 其中肌肉放松训练时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 50~60 dB, 60~80拍/min的与人体心率接近的旋律, 循环播放, 让患者心理放松, 全身肌肉处于舒适状态, 引导患者从双手放松开始, 吸气5 s握紧双拳, 呼气5 s放松双拳。然后采用类似的方法依次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腹及下肢, 每次放松1个肌肉群并保持30 s左右。呼吸放松训练主要采取腹式呼吸的方式, 嘱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指导患者想象“气从口腔顺着气管进入到腹部”, 腹部和下胸部在气体的填充下徐徐隆起。吸足气后稍微屏息一下, 想象气体在血液中进行交换, 之后通过口和鼻慢慢的呼出气体, 腹部下降。指导患者术前每天进练习。

1. 4 观察指标

1. 4. 1 健康知识 采用本科室自行设计的胃肠肿瘤健康知识调查问卷, 术前1 d晚对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疾病认知、手术目的、术前饮食要求、术前准备、生活方式、术后康复保健、心理?{节、注意事项、按时复诊, 每个项目包括9个条目, 每个条目评分1~3分, 表示完全不了解、一般了解、完全了解, 每个方向满分5~15分, 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越好。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712。

1. 4. 2 自我效能 采用中文版健康促进策略量表(SUPPH)对胃癌患者的自我效能情况进行调查, 该量表由积极的态度、自我减压、自我决策3个维度组成。用于评估患者对照顾自己的自信程度, 每个维度包含若干个条目。每个条目5级评分, 1~5分, 代表没有信心到非常有信心, 评级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813。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观察组疾病认知、手术目的、术前饮食要求、术前准备、生活方式、心理调节、术后康复保健、注意事项、按时复诊的健康知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自我效能感各方面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积极的态度、自我减压、自我决策以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8、3.02、12.87、4.11, P

3 讨论

3. 1 知信行健康教育增加了胃癌患者的健康知识 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的转变对临床治疗能够起到增效作用。知信行健康教育包括获取知识, 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 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5]。护理人员实施的健康教育和信息是形成积极、正确的健康观念与态度的基础, 而态度是改变行为的动力。以往的健康教育是一种单项灌输的过程, 患者真正的健康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知信行健康教育通过干预患者的知识、观念和行为, 向患者传播健康知识, 协助患者树立健康信念, 最终帮助患者自觉采纳健康行为[6]。本研究结果显示, 相对于对照组, 采用知信行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有关胃癌各方面的健康知识得分显著提高。

胃癌是一种致死性疾病, 患者对治疗和预后具有不确定性, 知信行健康教育干预通过图文并茂以及影音手段进行知识干预, 将患者所需信息, 如胃癌知识、手术目的、手术过程、预后、术后注意事项、康复保健知识等, 更加直观地展现在患者面前, 使抽象的讲解变的直观而且准确, 既能提高对健康知识的接受程度, 又能提高宣教效果, 有利于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和评价现状。一方面能够使患者做好充分的住院手术准备, 另一方面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以及即将接受的治疗, 增加了患者对治疗和生活的信心, 改变了面对疾病的态度, 进而使患者对手术本身和自身配合能力坚定信心, 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

3. 2 知信行健康教育提高了胃癌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也就是个体自身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 是指人们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境能力的信念, 即个体潜意识对自身功能活动的暗示[7]。在获得相应知识和能力后, 自我效能感成了决定行为和结果的关键性因素。研究报道, 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护理动机、康复水平和心理健康[8]。而且有研究显示, 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老年手术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 相对于对照组, 知信行健康教育的患者干预后积极的态度、自我减压、自我决策以及总评分均显著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知信行健康教育中通过宣传彩页和影音资料的知识干预, 使患者直观感悟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程序, 增加了对疾病、手术的认知程度, 减少了患者对疾病和即将到来的手术的不确定性, 降低其负性情绪, 使其以积极心态接受和配合治疗[9]。另一方面, 通过患者与护士, 与其他病友之间的互动了解了更多的手术信息, 让患者感到“我不是最不幸的”“还有人和我一样”, 从而纠正了不良心理, 通过康复病友的鼓励, 提高了对疾病的承受能力, 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10]。此外, 行为干预中的肌肉放松疗法使患者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 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 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在知信行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不再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 而是通过传授给患者知识, 帮助患者树立乐观的情绪, 配合治疗, 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知识、信念和水平, 也密切了护患关系。

对心理健康的感受篇7

关键词:维护 心理健康 小学生

当今社会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关注的是孩子身体的成长和学习成绩。在生活上尽量使孩子吃好、穿好,但往往忽视了孩子另一方面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造成不少独生子女任性、胆怯、缺乏自信心,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怕苦怕累,自理能力也较差等,社会上戏称他们为“小皇帝”。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引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注意和重视,及时发现他们不健康的心理苗头,并从日常生活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欲增进与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应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言语表达由简单句向复杂句发展;思维形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地位;动作对思维的影响较大;动作由简单向复杂精细水平发展,动作技能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好奇心、模仿力强;情绪化较强,情感、理智水平较低,言行易受情绪和情境影响;自我意识发展较快,个人评价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来自家庭的因素

(1)父母的溺爱。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年,国家鼓励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这基本国策的贯彻,使我国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甚至子女犯错误时。

(2)父母离婚的负面影响。改革开发以来,在我国家庭变化的同时,离婚观念也发生急剧变化。从我国来看,离婚案占到民事案的一半,还有逐年增加的势头。父母离婚,最大的受害者是未成在年的子女,在心里上受到的创伤很难愈合。离婚的父母,有的争着要子女,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来自学校的因素

学习负担过重 小学生不但背着越来越重的书包,更背着父母的希望、老师的期望。他们所处的学校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群体,大家好比赛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我们所处的大社会。这种局面迫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活动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其中一些人便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3、来自小学生的因素

(1)气质类型的缺点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他们的气质类型亦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抑郁质和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像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教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关系。

(2)人际关系的障碍 小学生也有社会交往的需要,这种需要能否满足,对个体心理有很大影响。有些小学生使尽各种办法,也处不好同学关系、伙伴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受他人排挤、冷落。独来独往、多疑、自卑、压抑、嫉妒便成了他们特点。

三、如何增进与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1、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小学生身心赖以健康发展的第一把安全伞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家庭关系良好,小学生在家里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家庭给予他安全感、归属感、满足感。这些是自尊、自信产生的良好基础。现在社会关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家庭经济状况不很理想,家长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焦虑、烦恼使良好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变得伤痕累累,小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心理难免不受伤害,许多小学生心理变得很自卑、易敏感、易激惹,言行退缩、喜欢独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心理变得傲慢、喜显示、炫耀、影响控制他人的欲望较强等。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孩子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来源。相反,父母虐待孩子也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来源。

2、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把安全伞

(1)作好情感交流工作

小学生向师性强,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心理素质。可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例子,由于某些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心理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如讽刺、挖苦、变相体罚,动辄就咎等等,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人为的情感隔阻,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这是很不可取的。

(2)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小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不甚了解,又不善于自觉地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相应的外部行为。因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迫在眉睫。小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欺负同学,搞小动作,甚至影响不限于班级,涉及全校。老师对其批评教育收效甚微。针对这一情况,我开始从心理上找原因,经过观察和多次的谈话了解到他欺负同学,很多时候是没什么原因,搞小动作违反纪律,常常是因为他觉得没事干,而控制不了自己。究其实质,这主要是自我控制问题。经过教师的疏通和诱导,总是决心改正。老师对他的违纪行为有度地给予宽容,经常与他谈心,让他明白打人的不对,应该怎样做,提高心理认识水平,从而在意识上产生主动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

3、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三把安全伞

对心理健康的感受篇8

[关键词] 少数民族;少数人种;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2(b)-0123-04

人类自产生以来,就因自然环境变化、人口增长、社会动荡和国家历史变更等原因而不断地流动和迁移。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人口迁移不断高涨,国际移民组织(IOM)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跨境移民人数将超过4亿人,约占目前世界人口总数的7%。”由此带来的少数民族和少数人种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本文通过查阅与少数民族/人种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服务相关的文献,分析归纳该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点、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效果,为提高该少数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1 少数民族及少数人种的心理健康状况

1.1 国内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1.1.1 经济发展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不同地域上看,城市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基本接近全国常模,城镇少数民族其次,最后为农村少数民族[1]。有研究显示,农村学生的SCL-90总分大于城镇学生,其中人际敏感、强迫、焦虑、抑郁分子、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即农村学生更易出现人际交往困难、孤僻和抑郁情绪[2-4]。但是也存在极个别的相反情况,如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低于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5]。

从家庭经济条件上看,经济条件好的少数民族人群心理状况优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群,且心理健康水平与经济条件呈现显著相关性,即经济条件越好,心理健康状况愈佳[6-8]。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在躯体化、焦虑、恐怖、抑郁、恐怖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月收入越低,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将云南地区和北京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相比较,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强迫症、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等多方面问题均比北京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严重。可见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深远。经济条件是决定人群能否生活舒适的一项重要标志,它虽然不能决定人群的幸福度,但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群的生活水平。如果生活水平低下,大多数人就会感受到对于未知生活的恐惧、焦虑以及对于社会不公平的愤慨,而这些都是导致心理疾病甚至人格扭曲的诱因。

在经济条件这个框架之下,语言、自然环境、、民俗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也成为了影响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如非汉语言少数民族因与外民族的沟通存在语言障碍,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速度较慢,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汉语言少数民族地区。再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群[9-10]。其原因可能是在沿海地区有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经济结构转型也较为容易。但是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地理和气候的限制不易摆脱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在经济发展速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少数民族中的某些和特殊民俗也有可能成为心理问题形成的诱因。从有无上看,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对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11]。而具有相似的、语言和民俗习惯的不同民族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相似,如傈僳、景颇、怒族的中小学生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民俗习惯(火把节),他们的各项指标数值与全国常模的差异也相似[12]。又如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氐羌民族聚集区,人们对生殖器有普遍的崇拜,子嗣为先的思想使得妇女常年在家且视孕育生命为最高使命[13],这无形中剥夺了女性受教育和外出工作的机会。男性保持着对生殖的敬畏并产生男性优越感而轻视女性,这样的心理在走出部落后得不到满足,容易遭受挫折打击而出现心理问题。

1.1.2 家庭成员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少数民族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即家庭成员文化程度越高,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一般来说,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高则家庭经济条件也相对较好。正如上文所说,经济条件越好的少数民族人群,家庭成员所面临的生存压力越小,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另外,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越重视,能够顾及孩子的感受,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之,家庭成员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感情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常年累积形成心理问题。

父母的健康状况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而言,父母有疾病的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明显差于健康父母的人群,且父母疾病越严重,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越差。另有研究发现,母亲的健康状况对少数民族人群有更大影响[13]。当父亲身体健康不良时,人群大多出现明显的躯体化。而当母亲出现健康不良时,人群则表现出更为严重的恐怖、躯体化、强迫、敌对、焦虑和精神病性等症状;同是恐怖、躯体化的症状,母亲健康状况欠佳的人比父亲健康状况欠佳的人更严重,分数更高。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人群在面对压力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无论这些压力来自经济、住房、职业、学业、健康、人际交往还是其他,都会首先引起焦虑、抑郁、强迫和躯体化。这也就可以解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水平低”这个反例。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城市学生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期望高,孩子的升学压力大。相比于城市,农村的少数民族地区仍保持着比较封闭和传统的生活方式,没有过多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所以,当人群面临更多压力时,心理问题也就越多越明显。

1.2 国外少数人种(亚裔和有色人种)的心理健康状况

1.2.1 亚裔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亚裔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当地平均水平以下,相比于本土人群有更多心理问题,更需要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14-16]。首先,亚裔人群的人口增长速率不断加大,导致问题人群的基数持续上升,由此导致的行为问题层出不穷,如中断教育、药物滥用、失业、精神分裂、人际关系崩解甚至自杀。第二,亚裔人群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容易遭遇工作冲突、疾病、交流困难、遭受排挤等负性生活事件。第三,语言也是影响亚裔人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父母能说同一种非英语语言的孩子相对父母不会同一种语言的孩子在心理更加健康[16]。语言不通的亚裔人群相对英语流利的亚裔有更多的心理问题,他们几乎没有向周围人倾诉的途径,容易积压不良情绪,而且语言不通也是接受心理干预的障碍。

1.2.2 西方有色人种的心理健康状况较白人差 研究发现,影响西方有色人种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移民的经历、年龄和代际等。首先,有移民经历的西方有色人种比一直在本民族地区居住者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在一项对比研究中,把黑人国家的黑人与英国的白人相比,两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相似。而英国的黑人和白人相比,黑人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是白人的3~4倍[17]。其次,移民年龄越小,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越大。年龄小的移民者心理发育不成熟,处理问题较不冷静,容易诱发心理问题[17]。有报道以25岁为分界线,在25岁前移民的人比25岁后移民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好[18]。第三,移民的后代比祖辈更容易患精神疾病。第一代移民大多数是成年开拓者,他们在来到西方之前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以应对新环境可能带来的困难。第二代移民接受第一代移民的本土文化,归属感比第三代移民更强烈。第三代移民是逐渐融合进入西方本土文化和社会的一代人,虽然西方国家是他们的故乡,但是由于种族歧视的存在,却不能被故乡的人们完全接纳,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归属。

2 少数民族及少数人种的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效果

2.1 国内少数民族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效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心理健康服务状况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仍然存在某些不足。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获取与互联网、自我学习、求教朋友等呈高相关性。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少数民族人群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程度与他们自身条件有关,如与辅导员关系好、学习成绩好、有亲密异性朋友的大学生更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服务[19]。

近年来将团体辅导运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促进的报道较为多见,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的效率高且影响广泛、咨询效果易巩固,尤其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人群[20-22]。另外,多篇文献推荐建立多元化的校园氛围,如多文化背景的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这个做法给予少数民族同学更多的存在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减少对主要民族的排斥感,从而减少心理问题[23-27]。某些院校针对知识面狭窄和语言不通的自卑感导致的少数民族学生自我封闭和逃避等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主动提供知识普及书籍和不同民族灿烂文化历史书籍,用以拓宽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28]。

在新疆克拉玛依地区[29-30],各个社区和街道均设立免费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人群心理健康水平。这一举措在缓解民族矛盾、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在北京、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高新技术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富有时代性,如手机报等网络媒介。此外,哈尔滨地方政府通过广播这一廉价的手段向人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得哈尔滨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甚至超过了经济更发达的北京地区。

2.2 国外少数人种(亚裔和黑人)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效果

2.2.1 亚裔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效果 研究显示,对于大多数的亚裔人群来说,接受心理干预会令他们产生羞耻感,进而出现偏见、不信任、性格刻板、恐惧、尴尬、愤怒、愧疚等,这些会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甚至对家庭成员产生绝望[31-32]。此外,有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为了保持自尊而阻止孩子接受治疗。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甚至还认为这是一种因果报应,孩子患心理疾病是因为长辈造孽或者是母亲的血统不纯正造成的[33]。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和偏见使得心理健康服务不易在亚裔人群中推行。

2.2.2 黑人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效果 在西方国家,黑人移民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健康服务并未真正惠及有色人种。原因有语言障碍、不同文化背景的服务人员存在交流和信任障碍、对黑人固有的刻板印象、贫困经历等。移民的时间越短,越不愿意接受心理干预[34]。即使移民超过21年的黑人,对于心理医生的求助率已经接近美国本土人群,但是仍有差距。

3 少数民族、少数人种与普通人群的比较研究及后续研究建议

与全国常模相比,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少数民族心理问题的表现不同。与汉族贫困人群对比,少数民族贫困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西方黑人和亚裔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白人。语言不通和文化不容是少数民族和少数人种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在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和效果上,少数民族和少数人种表现相同。他们相对普通人群更加不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对心理服务的满意度也相对较低。但是随着少数民族和少数人种融入新环境的时间增加,接受服务的概率和满意度都有所上升。

但是,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对某个特定人群做跟踪调查,也没有进行某种干预前后的对比研究,这使得以上干预方法的效果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非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采用随访调查的方式,对特定人群定时回访。此外,在研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时,有些研究人员没有区分异同点是来自于经济、环境、疾病、灾难等外界条件,还是来源于多文化不适应、无宗教文化归属感等内在条件。因为外界条件产生的效果也可在非少数民族人群中出现,如不排除外界条件则容易造成混淆,致使分析结果的偏倚。故应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得到更多可信的研究结果,为少数民族和少数人种的心理健康促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婉奇,杨凤池,朱梅芳,等.北京市农村社区居民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分析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1081-1085.

[2] 杨金江,秦庆,罗晓云.对新疆大学等九所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57-62.

[3] 朱婧,侯玲,张荣华,等.甘肃少数民族贫困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6):69-72.

[4] 高云鹏,艾克热木・艾尔肯,王雪.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北京邮电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92-98.

[5] 李锐,赵永乐,何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2):122-124.

[6] 汪小琴,张建灿,罗亮.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8(1):42-44.

[7] 王玉琴,刘健.南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研究[J].健康研究,2013,33(3):238-240.

[8] 肖瑜,陈宇明,黄志军.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8,15(6):29-31.

[9] 罗鸣春,黄希庭,严进洪,等.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10,33(4):779-784.

[10] 陈耀庚,王娜.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33(5):128-131.

[11] 庄立臣.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教育模式探索[J].嘉兴学院学报,2012,24(2):129-134.

[12] 杨洪猛,高松,傅金芝.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6):416-418.

[13] 张胜冰.论地理环境因素对西南氐羌民族审美观念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5-59.

[14] John DA. Does an immigrant health paradox exist among Asian Americans? Associations of nativity and occupational class with self-rated health and mental disorders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2,75(12):2085-2098.

[15] John DA.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 from a religious or spiritual advisor among Asian Americans [J].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3,6(6):599-605.

[16] Jackson JS. Us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with treatment among Black Caribbean immigrants: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n Life [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ublic Health,2007,97(1):60-67.

[17] Jill M. Promoting the mental well-being of older people from black and minority ethnic communities in United Kingdom rural areas:findings from an interview study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2,(28):406-411.

[18] Leu J.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Asian immigrants: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age at immigration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8,66(5):1152-1164.

[19] 姜雪凤,陈.异域文化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调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7):88-90.

[20] 冯宏丽.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疆高校学生就业心理干预的应用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0,19(3):89-92.

[21] 杨晓梅.团体心理咨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及探索[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55-56.

[22] 刘桂芬,王智.团体咨询结合个别咨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信水平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072-1073.

[23] 刘桂芬.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体模式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74-76.

[24] 杜登.关于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7):82-83.

[25] 钟菁芸,崔馨淇,王睿青,等.医疗纠纷后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204-206.

[26] 吕志颖,张青.金盏地区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6):90-91.

[27] 王菊英.青少年重复人工流产心身症状及避孕行为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3-15.

[28] 高桂芬.发挥图书馆优势 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心理[J].民族教育研究,2007,18(2):41-45.

[29] 杨笑怡,杨凤池,傅文青,等.北方三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1):3719-3722.

[30] 吕志颖,张青.金盏地区空巢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142-144.

[31] Angela WY,Shik. Integrating creative art into a community-based mental health program for Asian American transition age youth [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3,(35):377-383.

[32] Teng EJ. Increasing mental health awareness and appropriate service use in older Chinese Americans:a pilot intervention [J].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09,76(1):143-146.

[33] Li H. Engaging Asian American youth and their families in qual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s [J].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0,3(4):169-172.

[34] Williams DR. The mental health of Black Caribbean immigrants: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n Life [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7,97(1):52-59.

上一篇:知识经济概述范文 下一篇:儿童保健学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