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0:30

5年人才培养规划

5年人才培养规划篇1

关键词:专业发展;培养目标;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82-02

引言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9年分布实施的高校新专业目录中新设立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石河子大学于2001年招收第一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以培养环境科学及规划设计类人才为目的。借助于近几年社会对环境类及规划设计类人才的有一定的需求量,几年来生源相对充足,专业发展也一度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面对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大的事实,该专业的发展前景也开始令人担忧,或者说已呈现出衰败的迹象,而且也会时不时听到该专业的毕业生丧气地叹道:几年学下来,感觉比较空洞,我能找到什么工作呢?社会需要我这专业干什么呢?面对这种感叹和疑虑,引起笔者长久的思考。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笔者认为,解决该专业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是个涵盖面较广的专业,据统计,全国有160多个高校设有该专业 [1],而各高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大相径庭,有的侧重于资源环境,有的侧重于城乡规划、有的以培养房地产管理人才为目标、有的以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等等。由于大部分高校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在地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偏重于地理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的高校偏多,同时各高校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专业发展基础设定培养目标,使该专业呈现出在同一专业名称下培养着不同方面的人才的现状。对此,要想使该专业有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准确“定位”,也就是应明确培养目标,认真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专业方向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并根据需求做灵活的调整,以便能使学生感觉所学不空、切实有用,消除学生疑虑,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的发展强劲有力,前景光明。

二、明确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这个“人才”应该理解为社会需要的可用之人。因此,石河子大学的培养目标就相当明确:培养社会所需之人。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及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特别是在新疆这样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任务相对繁重。针对社会需求,石河子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和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确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中有以下几个要素: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其中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 [2]。我们的培养方案经过几次大的修改,目前使用的方案相对完善,具体表现:(1)方案中着重加强了本科前两年阶段的基础教育,并适当增加了专业基础课学习;如增加了“计量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课程,将“环境规划与管理”、“遥感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等课程调整到大学第二年开课,使学生及早接触专业知识,为以后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为了培养进一步深造与承担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人才做准备,加强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选修课程;如增开了“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专题地图设计”、“全球变化”、“景观规划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突出专业知识教育,同时拓宽知识面。(3)实行“两段”式培养,即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在三年学校学习后,让学生到环境管理、环境保护单位、环境评价企业以及规划设计部门等实践半年,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经历,以提高实践能力和技能。

本培养方案的特点是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专业知识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管理和设计人才。

三、课程体系建设

要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的,而是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环境科学涉及自然、技术、社会和管理科学等诸多领域和学科,是一门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的科学[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形成了 “综合性强、研究领域广、相关学科多” 等专业特点。这即为专业课程设置提高了难度,同时也提供了广度。

高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跨学科课程;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大、中、小型课程;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等几个比例关系中[4]。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目前在我们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首先,体现了基础与专业的结合:我们开设专业所需的各类基础课,如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无机化学、自然地理学等。第二,体现了理论与应用的结合:一些课程除理论部分外,还开设实验或实习课,如环境监测学,该课程中一半的课时是实验课;再如遥感导论,该课程设有集中上机实习时间;还有野外实习,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官认识等等。第三,体现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发展的结合: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部分课程,如面对社会对环境规划设计类人才的新需求,在原有“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城市规划原理”、“景观规划设计”等课程,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目前该专业新的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适当,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比例适当,必修课与选修课程比例适当等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

结语

人才培养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有什么需求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求直接表现在对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上,因此,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会通过深入研究人才市场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做灵活的调整。站在教育工作者角度,如何才能抓住每一个市场需求机会,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推动专业的蓬勃发展,是每位教育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小风,黄贤金,等.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3):50-53.

[2]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98-101.

[3]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年人才培养规划篇2

一、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5550多万人,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最近5年来,全国新增专业技术人才86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高端引领,吸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专家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国共有两院院士1500多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60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7万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500多人,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在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下,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创新完善政策措施,人才环境日益优化

5年来,着眼于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科学发展,国家加大了政策创新和制度改革力度。围绕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国家颁布实施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博士后、留学人员回国两个专项工作规划,印发了18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在完善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制度方面,国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初步建立了以院士制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青年专家制度、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制度为主体的部级专家选拔体系。为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国家还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登记制度,颁布实施了培训证书管理办法、高级研修项目管理办法、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三、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增强引领示范作用

5年来,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梯次递进的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体系不断健全。配合实施“”,国家全面启动新一轮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大力选拔培养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大力推进香江学者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新疆、特培等人才项目,同时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国家实施“”“百人计划”“长江学者”“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等专项人才计划。此外,以选拔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各省市启动实施人才工程项目,逐步构建了既全面覆盖又突出重点的人才项目体系。

四、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5年来,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大力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转变职能,优化服务。服务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服务方式创新发展,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五、投身现代化主战场,取得大批突出成果

5年来,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投身现代化主战场,在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各部门始终把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作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基础阵地,放手支持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在航天航空、深海探测、高性能计算机、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纳米科技、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创造了三峡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一大批工程技术成就,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5年人才培养规划篇3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承担着特有的任务,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层次、类型的教育也是不同的;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势必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模式以及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一步优化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成本,指导学生开展有特色、富有实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文章从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着手,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启示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但极大地提高了整体的人口素质,还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一方面,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竞争激烈,高职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特别是在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上,出现了企业“有岗无人”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越来越迫切地感觉到,构建富有实效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于社会、学校、学生都十分重要,这既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构建必须既体现特色又富有实效,这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互相配合,也需要加深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职业生涯的理解,同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进行开拓创新。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1.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过程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出现后,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很多的争论,但近年来趋于一致,目标逐渐明确,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总的看来,各阶段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经过了以下的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的职业大学到以后的“三教统筹”(即普教、职教、成教协调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大同小异,即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或“实用型人才”、“专门人才”等。比较典型的表述有: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

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这个文件首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问题,而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突出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2003年底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明确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该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从以上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来看,虽然表述不同,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并呈现出发展性的特点。这是因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客观上体现了它的社会功能与性质。总的来讲,有以下几点共同要素: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型,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差异的;(2)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要高(如比技术员高一层次的高级技术员),即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3)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4)工作场合和岗位面向基层第一线。

2.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经常用不同的概念来表述,那么,怎样来理解不同的人才类型,对我们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

人才类型通常按“二分法”分类,即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中,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种类型。据此,社会人才又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不仅有分工的区别,还有层次的区别。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含量在许多工作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这两类人才重叠交叉之处也有很多。

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后,学术界对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存有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高技能人才即“能工巧匠”,指那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在现场生产工艺、机电维修、模具制造等现代加工设备还无法解决和保证的领域中,能做到手到病除的优秀技术工人。有的认为,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最新的一个表述,也是内涵最为丰富的表述。

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属于技能型人才类型。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实际操作型人才,是完成工程技术人才工作的后继工序的人才,因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之间的联系非常紧。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也就是一个合格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各类生产第一线”,这个要求主要反映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方向。这里的生产第一线,包括了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经营业务岗位和高级技术岗位生产第一线的人才。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新思路

1.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面向就业,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的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着眼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应该把提高学生的一线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贯穿于全过程之中。高职教育也不同于中专中技,只注重学生简单的操作技能的学习,高职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具备把相应科学知识转换为生产力的基础知识。总之,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就业时需要具备的相关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基础,也为真正落实“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提供基础。

2.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作用

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强调将企业的生产实际在日常教学中得以体现,力求真实地模拟企业生产实际,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企业生产实际,力求学生毕业时实现直接从校门到厂门的无缝对接。为此,各个高职院校应加大力度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学校“双主体”,强调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构建更应该注重与社会、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实际,了解人才市场的真正需求,并把现实用于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应着眼于实现人职匹配,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人职匹配,减少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使个人在职业生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高职教育的办学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大多是热门专业,也就是人才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在人才市场比较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毕业生就业后,也往往出现毕业生频频跳槽的现象,这不但不利于用人单位的发展,大大地增加了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也不利于高职毕业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时候,应注重引导学生找准“职业锚”,确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4.职业生涯规划应该着眼于解决学生3-5年内的职业发展定向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性生产,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不进行更新,将会落后。另外,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个人不能尽快地适应这种发展,也有可能落后于社会。可以说,人类的学习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谁都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学习掌握终身所需的知识。高职教育也是如此,高职学院绝对不可能通过几年的教育就把学生一辈子所要用到的知识传授完毕。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最重要的是必须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重点引导学生规划好毕业后3-5年的职业发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开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获得发展,而非一步到位,让学生为个人的职业生涯的每一步都做好确切的规划。

参考文献:

[1] 李晓梅.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发展对策探微[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5-11-10.

[4] 卢红学.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5年人才培养规划篇4

一、 培训目的

1.规范护理临床技术操作规程,强化操作技能。

2.熟悉各专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专科业务能力。

3.掌握院感基本知识,提高人际沟通、护理教学、护理科研能力。

4.帮助新护士迅速适应医院环境,投入护理工作,保障护理安全。

5.培养专科护士,强化主管护师业务能力,提高护士长管理素质。

二、 培训规划

培训分为五个方面:基础护理操作培训、专科业务能力培训、新进护士业务培训、护理综合能力培训、重点护理人才培养。

三、 培训对象

1.基础护理操作培训:助理护士、护士、新入职人员。

2.专科业务能力培训:各专科护理人员。

3.新进护士业务培训:新入职护理人员。

4.护理综合素质培训:全院护理人员。

5.重点护理人才培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理骨干。

四、 实施方案

1.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有护理部组织,24项基础护理操作按每月培训两项逐步完成,每月培训分为四个流程:(1)第一周观看操作碟片,观摩操作示范;(2)第二、三周指导操作练习;(3)第四周实际操作考核。

2.专科业务能力培训:各科室组织,护士每季度一次考核一次,护师、主管护师每半年考核一次,护理部定期指导,年底根据综合考试成绩评选优良、合格等级。

3.新进护士业务培训:实行院科二级培训,护理部组织岗前培训,各专科负责专科培训。新毕业护士采用轮科方式进行培训,各轮转科室制定培训计划,依照计划对轮科护士进行专科培训,其他人员由各专科培训。

4.护理综合素质培训:护理部制定计划,主要以每月组织一次全院业务学习的形式开展,并举行市级学术讲座,开办专题培训班。

5.重点护理人才培养:积极选派护理骨干去省级大医院进修学习,举行护士长经验交流会,安排护士长及专科护士参加护理管理及专科知识学习班,落实主管护师ICU轮转制度。

五、 培训内容

1.基础护理操作培训:静脉输液、静脉输血、注射法、鼻饲法、洗胃法、灌肠术等24项基础护理操作。

2.专科业务能力培养:各专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护理常规、健康教育等。

3.新进护士业务培训:护理核心制度、医德医风教育、护理服务礼仪、医疗法律法规、各专科护理知识等。

4.护理综合素质培训:院感知识、人际沟通技巧、护理教学技能、护理科研等。

5年人才培养规划篇5

1 河南省民办本会计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根据国家及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满足“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对于科技人才的需求,发挥民办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贯彻《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会[2010]19号)文件精神,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应探索定位于面向河南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会计、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知识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会计诚信与敬业精神,具备会计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会计核算、财务成本管理、审计与会计电算化操作等相关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沟通技巧,熟悉国内外通用会计准则及国际惯例,并能主动适应社会对财会职业学习与创新要求的面向河南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会计专门人才。

2 发展河南省民办会计学本科教育的必要性

2.1 是落实《河南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重要举措

据《201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河南省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GDP)为22 9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1.9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有67万名持证会计人员,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 500人;注册会计师行业1.2万名从业人员中,有4 200名执业注册会计师。会计队伍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形势的发展对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当前河南省会计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国内较为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会计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缺乏;会计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等。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提升会计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5月河南省财政厅公布了《河南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会计人才规划》)。《会计人才规划》明确提出会计人才发展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结构优、竞争优势明显、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会计人才队伍,为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奠定会计人才基础。具体为:① 会计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50%,全省各类会计人才总人数达到100万人,队伍规模不断壮大,较好地满足中原崛起发展需要。② 会计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中受过专业教育的比例达到80%以上;涉及会计审计实务、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管理等方面的各类别高级会计人才总量增长一倍。③ 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趋于合理。继续增加各类别初、中级会计人才在会计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 ∶ 40 ∶ 50,形成高级会计人才2.5万人(包括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人才10万人、初级会计师人数15万人的结构合理、层次优化的新局面,会计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④ 会计人才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面向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高新技术、金融保险等重点领域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着力培养造就200名省内会计领军人才(其中:企业类100名、行政事业类40名、注册会计师类40名、会计学术类20名)、200名正高级会计师、8 000名执业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的数量达到10 000人、会计师总量达到100 000人,担负全省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

要实现《会计人才规划》的总体目标,作为会计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教育应创新会计人才学历教育模式,从源头上推动河南省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高等会计教育应加大会计学历教育改革力度,建立涵盖面宽、实践性强、体现国际化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生教育兼顾理论与实践,创新会计本科生应用型教育模式。因此,发展面向河南省、服务地方经济的民办会计学本科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会计专门人才是落实《会计人才规划》的重要举措。

2.2 是完善河南省会计服务体系、提高会计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

首先,根据2011年度招生考试之友专业目录公布的河南省高等教育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统计,2011年度河南省本科、专科共计划培养会计人才1.735 8万人次,其中本科0.488 1万人次,占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的28.12%;专科1.247 7万人次,占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的71.88%;可以看出,本科层次的会计人才培养所占比例过低(具体参见表1)。依据2011年度培养计划估算,到2020年将培养接受系统高等教育的会计人才约17.358万人次,其中会计学本科学历层次总人数约为4.881万人次,专科学历层次总人数约为12.477万人,此规模将不能满足河南省2020年会计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供需总人数100万中80万人次受过专业教学训练、中高级会计人才合计12.5万人次的需要,也很难改变河南省会计人才结构性失调的现状,将严重制约河南省会计服务中人才数量的供应及质量的保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办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比例占全部培养学生量的5.38%,比例过低,很难发挥民办高等会计教育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的作用。

其次,2010年2月8日,中纪委、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财会[2010]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是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措施。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尤为突出,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是河南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也将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39.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数(46.6%)7个百分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城镇化建设的深化,必将加大对会计人才和会计服务的需要。在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加强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和审计监督工作是急需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是做好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的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量大,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尤其对于接受过本科高等教育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急需更多的熟悉河南农村经济特征的会计学本科层次的会计人才充实到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去。就目前仅占高等教育28.12%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很难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提供高层次的本科会计人才支撑。

再者,2010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关于做好全省企业首发上市工作的通知》(豫政金〔2010〕71号)确定并公布了河南省150家有望5年内在境内外证券市场实现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重点后备企业。这是河南省首次公布“首发上市重点后备企业名单”,在公布的150家重点后备企业当中,农业、食品类企业成为一大亮点,文化、旅游类企业增多,充分体现了河南特色。截至2011年5月,河南省全省上市公司已经达到89家,发行股票91只,其中境内上市股票57只,境外上市股票34只。境内上市公司首发、再融资累计约531.1亿元;境外上市公司首发、再融资累计约261亿元。上市公司的深入发展必然对本企业会计工作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对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服务行业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如何满足河南省目前公司数量、公司规模、公司形式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是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在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仅占19.14%,民办高等会计教育的功效还有待进一步的。所以,发展面向河南省、服务地方经济的民办会计学本科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会计人才是解决河南省会计人才结构性失调以及深化河南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提升河南会计中介服务行业执业能力等难题的现实需要和有效途径。

2.3 符合“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发展趋势

2010年6月国务院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改善投资环境,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战略规划给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同时也说明河南要承担起经济、社会更大的责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根本保证。会计人才是河南省高素质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河南省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亟需大批会计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事关河南省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体系、强化人才支撑、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局,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 结束语

5年人才培养规划篇6

P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土木工程 学生选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9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工程类专业人才,深化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该校土木工程试点专业的运行情况,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学生选拔问题,希望对兄弟高校能有所借鉴。

1 “卓越计划”的主要特征

“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工程师。

2 “卓越计划”学生选拔模式调研

“卓越计划”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在选拔“卓越计划”学生过程中会碰到学生规模和学生层次两个关键问题:学生规模问题需要考虑能够满足现有的学校资源配备,并满足去企业实习实践的可操作性,既要明确要求某种选拔标准,又能体现学生素质;学生层次问题即选拔对象是针对大一年级学生还是大二年级学生,这关系到“卓越计划”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为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学生选拔模式,增强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向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生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共有363名同学参与,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2.1 试点专业与班级管理

调查表明,94.47%的人认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应该设置在工科类专业,95.48%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在的专业应该开设卓越工程师教育;83.92%的同学认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应该设立专门的行政班级,并且人数应该控制在30人左右。

2.2 能力素质培养

90%以上的同学认为“卓越计划”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品质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能力是工程能力,并认为卓越工程师在工程项目中应该起到技术管理革新推动者的作用。

2.3 学生选拔与管理

73.1%的同学认为选拔应放在大学入学一学年后进行,64.4%的同学认为选拔时应该将大一学年的GPA作为首要标准,同时应重点考虑创新和实践能力;如果选拔形式增加面试环节,73.8%的同学认为面试中要注重考察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对工程实践的兴趣,64%认为要考察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表达沟通能力,59.1%认为要考察学生对实验和工程技术的探索兴趣;85%的同学认为卓越班可依据挂科情况进行淘汰,70%的同学认为一学年进行一次淘汰较为合理,但变动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妨碍班级建设。

3 “卓越计划”学生选拔模式实践探索

2011年10月,武汉大学作为第二批进入“卓越计划”试点的高校,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该文将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运行情况,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学生选拔问题。

3.1 学校定位

该校土木工程专业坚持“服务国家、严谨严格、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以宽、通为特色,要求毕业生除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较强的组织判断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培养要求,结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为国家培养一批未来工程领域领军人物和工程大师。

3.2 组织机构

为确保卓越试点顺利进行,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专业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改革经验的总结、试点经验推广等工作,下设管理运行工作组和校企联合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运行工作组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日常运行的各类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3.3 学生选拔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突出“工程性”和“精英性”,在这方面可借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外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策引导高考中的佼佼者报考土木工程专业。学院制定了“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选拔方法”,决定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大一学年结束时再进行一次选拔,选拔流程主要包括:宣讲、报名、面试等环节,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大一学年的绩点排名,最终确定录取学生名单。具体办法如下:

(1)宣讲。学院在学生入校后通过学习指导日活动和专业教育等措施,将“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培养方案等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广泛宣讲,让学生充分了解“卓越计划”的内容及特点。(2)报名。报名条件为必修课成绩绩点在当届学生中位列前50%,且对土木工程的实践与创新有兴趣、有志成为卓越工程师。(3)面试。面试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4)录取。在学生个人申请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大一学年的绩点GPA排名及面试表现,每年从当届土木工程专业中择优录取50~60名优秀学生到卓越计划班学习。(5)淘汰机制。学院对卓越班实施动态管理及淘汰机制,卓越计划班的学生在大三由学院组织考核,不能达到要求者将回归普通班学习。

“卓越计划”班级实行独立管理,每个年级设两个试点班,每班25~30人,设班级导师2人;“卓越计划”实行双导师制,每班级设烛光导航师4~5人,指导学生4年本科阶段的学习,企业学习阶段设企业导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年级学生跟随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学习;鼓励学生选修双语课程并参加各项国际交流项目,赴国外高校或企业进行工程实习,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论坛等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4 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未来的重大改革项目,需要精心设计教育教学理念、校企合作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而“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参考现有试点高校及专业招生选拔方法,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特点,确定了校内二次招生的原则,提出了由学生个人申请、工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考核以及面试后择优录取等一系列过程构成的招生选拔程序,并进行尝试与实践。这一招生思想原则和选拔环节的设计等可为兄弟高校的学生遴选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史文芬.“卓越计划”下的“卓越班”班级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13-15.

[2] 赵婕.“卓越计划”学生选拔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4(5):5-9.

5年人才培养规划篇7

“3A”系统培训本地人才

按照以往的规律,一家保险公司只要进入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保险市场就面临着一场挖角大战,其他保险公司的保险人会纷纷跳槽到新公司。安联大众人寿广州分公司(筹)总经理王宾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分公司的设立不会带来这种情况,因为他们着重的是培养广州本地人才,虽然还处在筹建阶段,但分公司已经开始筹划一系列的本地人才培养计划。他说,由于广州人已不满足于保险人仅提供单一的财务保障服务,更期望能透过专业的理财规划服务,帮助他们实现财务保障、养老、儿童教育等全方位的财务目标,因此安联大众人寿首次将“财务规划师”这一崭新理念的保险人模式引入广州。

据介绍,安联大众人寿广州分公司将运用“AAA培训实践系统”。这是安联集团在多个市场成功验证的一种保险人及业务主管培训系统,3A分别指Allianz(安联)、Agency()和Achievers(成功者)。透过这一系列的培训,不仅能帮助保险人达成财务规划师的理财专业技能,还将帮助他们掌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领导、社交、沟通等各个层面得到充分提高。同时,该公司还将为成功应聘者提供长达12个月的财务津贴。

未来5年争取完成全国布局

与其他外资寿险公司相比,安联大众人寿在上海成立5年后才开始筹建第一家分公司,扩张的脚步似乎有点慢,然而这正符合德国人沉稳谨慎、厚积薄发的性格和办事作风。据王宾贤透露,该公司在上海市场的年保费收入平均增幅在180%以上。由于中国计划今年底全面开放国内保险市场,安联大众人寿设立分公司的步伐也会加快。据透露,安联大众人寿下一个分公司的目标将是北京,还计划在未来5年内争取完成全国布局,亦即凡是有外资保险公司进入的地方,安联大众人寿都要涉足。

5年人才培养规划篇8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85-03

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处于全球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经过多年扩招,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培养的工程人才多而不精,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特色不突出,与发达国家培养的学生有差距。目前存在着困扰高校和用人单位的矛盾:大量工科毕业生涌入到就业队伍中,学生和家长抱怨“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不到胜任岗位的人才,面临“用人荒”。解决该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个人以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学习中创新,整合各项资源,充分显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知识、技能、个人品质及价值观等[1]。某些学者关注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施炜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1]。曾向昌分析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关联性[2]。黄艳霞提出关注就业技能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3]。王秀芝研究了欧美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模式、措施及启示[4]。本文将从社会用人单位对工科大学生的能力需求出发,从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角度探究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举措问题。

一、社会用人单位对工科人才的能力需求

工科大学毕业生除了应当具备基础科学、工程基础和工程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个人和职业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

(一)个人能力、职业能力

1.发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工程基础理论和技术,使用规范的工程语言表述,进行工程推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2.求知欲和终身学习能力。能探索工程问题,发现新知识点,提高自身能力;具备自学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专业领域的前沿和动态。

3.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可提高专业素养,发现问题,批判性地吸收经验,保持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4.主动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社会要求职场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根据自身条件及环境需求,进行自身职业发展规划。

5.职业道德和责任感。诚信社会要求每个人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遵守行业规范;具有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

(二)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1.组织与协作能力。在多学科交叉的工程实践中,要求工科人才理解企业文化,具有团队意识及协调、管理、领导能力。

2.表达与沟通能力。工科大学生应能够编纂和诠释工程文件,采用专业术语交流,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能力。

3.外语沟通能力。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外交流增多,要求大学生具有对外技术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

(三)工程设计、实施管理能力

1.了解社会环境以及企业与商业环境。工科大学生应了解本专业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责任,了解企业战略和规划,重视企业文化。

2.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针对工程问题,工科大学生能够运用工程软件进行设计和优化并确定实施方案。

二、提升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为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专业负责人和教师应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专业培养方案出发,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等方面;用人单位也应担负起社会责任,参与人才培养;学生个人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就业竞争力。

1.制订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首先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各专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工科人才的能力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整合课程体系,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分解,与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逐一对应,加大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创新类课程或环节的比重。例如,开设三维工程软件课程(UG等),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开设创新类课程,设置创新创业训练环节,培养提升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工科高校应积极引导教师借鉴先进的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等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探索创立的现代工程教育模式,成效得到了公认[5]。采用基于项目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围绕实际工程案例、工程项目设计将有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在知识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3.校企协同培养工科人才。发达国家的本科高校自上世纪初开始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工程人才。“交替式模式”,即学习学期与工作学期交替进行,安排学生在企业集中实践,提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中,效果明显。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自2010年开始,教育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特点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强化学生的工程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的时间累计一年[6]。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项目研发等方面深度合作,校企共同制定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将集中实践环节如工程岗位实习、专业课程实践、毕业设计等分散在企业进行,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真刀真枪”地实践,学生毕业就业时很快会进入“角色”,适应新岗位,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历了由职业指导到生涯教育的发展过程。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历史悠久,系统全面。例如,德国重视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大学、企业、劳动主管部门紧密合作,大学负责培训学生的专业能力,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负责实习生的考核和培训。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以及就业方式的变革,“职业生涯规划”开始进入中国教育界[7]。2007年,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高校都设立了就业与创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扎实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与创业,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5.社会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工科人才培养的主体是高校,同时需要用人单位参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到提供实习机会,校企协同培养是目前成功的工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用人单位,不能游离于人才培养的环节之外而指手画脚,把责任都推向高校[5,6]。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出于降低经营成本和安全因素以及技术保密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很少提供在校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机会,而国有大中型企业所提供的工程实践岗位和机会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工程实践需求。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出台政策,鼓励和督促各类企业参与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6.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应当珍惜自己的青春时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刻苦学习,“苦练内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需求更多的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才俊。当代大学生只有勤奋努力,把握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完善自我,才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论

高校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培养方案制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用人单位应参与校企协同培养工科人才;大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8-121.

[2]曾向昌.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关联性分析研究[J].高教研究,2007,(2):110-112.

[3]黄艳霞.关注就业技能: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06-109.

[4]王秀芝,罗嘉珂.欧美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模式、措施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3,(5):120-124.

[5]王刚.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28-32.

[6]刘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09,(7):111-113.

[7]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11-13.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发[2012]130号)和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GZ201208)和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JG11ZD12)。

上一篇:教职工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下一篇:考古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