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艺术剖析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0:16

花艺艺术剖析

花艺艺术剖析篇1

中国近代自有了正规美术院校以来,课程中也开始注重传授人体结构知识,开设艺术解剖学作为美术专业的必修科目。在传统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携带幻灯片、人体模具和挂图等进入课堂,这些教学资料一部分可以购买到,一部分需要教师自己制作,资源极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黑板上绘图和板书,课程进展缓慢,效率太低,传统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使教师讲授很费力,学生学得也费神,教学手段的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普通高等美术院校在讲授技法理论课,如艺用人体解剖学、透视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教师不仅仅是携带幻灯片、模具和挂图等进入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计算机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便捷,为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支持和帮助,大大推动了其学科教学方法的进步。如数码高清图片、视频和三维动画技术都可以应用到艺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并有机结合这些资料和技术组合成完美的课件。

笔者在多年从事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实践研究和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艺用人体解剖学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现状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理论和实践经验并重的前提下,曾主持大学生科技立项“艺用人体解剖学对艺术创作应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发表相关论文《人体造型解剖学与艺术创作》在艺术教育杂志上出版。以佳木斯大学解剖研究基地为依托,同时在佳木斯大学图书馆、佳木斯市图书馆以及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并在学术期刊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论文,来研究艺用人体解剖学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分析,逐步在艺用解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使课程讲授具有直观性、高效性、生动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目的是在高校教学中探寻更好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将成为今后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采取趣味性教学方式。查阅资料、整理调查资料,通过分析调研资料,提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理论体系,并在从中反思,实验教法改革教学的总结。艺用人体解剖多媒体教学中不管是高清图片和3d展示,还是视频播放,都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的人体肌肉、骨骼的动态和形态特征,使学生对人体解剖结构有着全面、正确、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多媒体教学把图形、动画和声音等有机结合,屏幕上的形象不断变化,使教学变得极为生动。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人体结构,打破了单一的思维定式和视觉习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为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给出比较专业的材料和论证。通过对艺用人体解剖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研究,为尽可能地加固学生在解剖学方面的记忆,通过手脑并用、“翻箱倒柜”的方式,将这门枯燥的课程转化成一门很有趣味的课程,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我国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艺用人体解剖教学理论提供材料。

人体造型解剖学是从造型艺术出发,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科学。我国普通高等美术院对艺用人体解剖学的这样一门理论技法的基础课程,应不应该加强?应该加强到何种程度?

对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绘画专业教学如何更好地将人体造型解剖结构,运用到实践的绘画中,不仅仅

转贴于

只是为基础知识而基础知识,基础之所以是基础,就是因为它是为艺术创作的更高层次服务的。没有人体造型基本知识、造型的训练,所谓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就是空中楼阁,这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把艺用人体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绘画创作中,真正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严格地以人体结构的科学理论为依托,并善于利用人体构造的理论知识,才能较为深入、真实地描绘和造型,解决人体造型中的诸多问题。人体造型解剖学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美术基础教学的必要,而不是医用解剖学。二者对人体生物特性的观察及探索是一致的,差异是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不同。所以,用艺术家的眼光对解剖学的认知,提高对绘画创作活动和教学实践指导,不断锤炼学生们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提高艺术表现力,用艺术家的眼光对解剖学的认知,提高对艺术创作活动和教学实践指导,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人体造型解剖学对高等美术教学实践的当代意义,增加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绘画技法的厚度、审美深度。在课堂和绘画创作中,自觉运用人体解剖学知识。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不同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跟踪考查学生在学习了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后,能否将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绘画作品当中,分别对素描课堂、油画课堂学科考察,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比教学效果。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西方后现代主义“反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等等一些思潮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变得疯狂起来,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表现着自己的艺术价值”,很多绘画作品削弱甚至完全没有了具体的造型。很多普通高等美术院的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没有了具体的形,曾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绘画基础训练方法被弃之不用,如人体造型解剖学,这种科学的方法,她的作用在哪里?如何看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目前美术专业基础教学正面临冲击,如不很好地对待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到普通高等美术院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通过艺用人体解剖在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现状研究,将人体这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形体,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对普通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给出较全面的论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专业美术刊物,为有关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在不断增加教学容量与质量的前提下,在提高学养与技法的过程中,认真搞好艺用解剖学的教学工作。

花艺艺术剖析篇2

关键词:环保;广告;传播;设计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环境刘我们生产生活的芝化产生的影响。环保广告不仅能让群众很好的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险,同样也是环保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改革深化的今天不管是在政治还是经济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越发凸显。而环境广告对于推进我国环保发夔和完善增加了许多保障机制。舆论的监督,从而提高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发夔有着重要的作用。绿色广告的发展史可分为两个时欺,第一个时期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的绿色市场经营领域,人们对环境间题有了初步的关注,第二个时期则是80,90年代,在绿色广告的映衬下商业广告的发展达叮了高潮,绿色消费也开始成为广告界的新热点。90时代以来对绿色广告的研讨首要会集在以下几个范畴:绿色广告的内容、广告方针方针、广告战略和效果。一些专家刘绿色广告进行内容剖析的一起钡l量了被试对不一样广告的情绪,意图在于辨认出绿色广告中常用的诉求力、法,然后剖析何种诉求最简单让花费者发生不信任感。研讨区分了五种常见的绿色诉求,它们是:着重某种对环境有利商品特性的商品诉求、着重公司技术水平、处置技术对保护环境有利的进程诉求。拟定告战略的第一步即是葵断定方针方针并知道箕特征,以找到与其交流的正确广告战略。通常来飞沦泉色广告的方针方针是绿色花费者,因而辨认绿色花费者、知道他们的花费习气变成绿色广告研讨的又一个重要方向。绿色花费者指的是刘环境疑间关不花费行动受环境要素影响的那有些花费者。关于绿色花费者的研词企图清晰绿色花费者和其他通常花费者之间的不一样,这些研i褪常会集在刘生齿统计学材料以及心思描绘图的剖析上。

一、环保广告设计理念构思及完善对策

1、环保广告的设计理念

环保公益广告是不带任何束缚与枷锁的,一切为了环境保护需要的公益创意海报,用平常心去交流,创意时叼着一颗平常已提十分重要的,广告的影响力大多数是人民群众,所以用心与心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在创作治理主体、生态环境的公益海报中要将创作者也置身社会群众中。用交流的方式告诉大众,是继续编织我们美好的家园还是`意拆卸都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希望我们为了世界多留点绿。用警醒的视觉听觉效果去震撼。神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有效地采取震撼效果使受众群体发自内心的产生一种警醒和积极行动参与其中。达叮事倍功半的效果。

2、内容上结合现行的环保新理念

环保广告内容上包括的不仅仅是保护环境、禁止乱砍乱伐树木等环保同时应该结合现行的环保新理念。比方环境伦理学的关于自然生存权的观念,人类,生态系统、生物的物种、景象等也具有生存的权力,不可以随意雪定。

3艺术表现手法爹式上创新

在环保广告的表现方式的运用中,要戈旦尝试传统文化符号对环保广告进行表现,运用突破传统的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创造险思维。一个方面中国民族传统彭拼羊中朴素的方法得纤挤羊育旨够被合理、正确地与广告中建议的内容结合起来,把要建议的、批判的内容经过立异的环保广告方式演示出来,用传统的艺术方式来表示新时欺环保广告的宗旨。这种演示既将新的艺术方式拿到大家面前以供赏识,又起到了宣扬教育的效果.另一个方面中国传统曲艺艺术是中国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能够抓取机遇将环保广告的内容和曲艺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电视前言中,尤其是在一些曲艺节目中,能够将建议的内容用平面或三维甚至多维动画的拟人相声扮演出来;或许能够将环保广告要宣扬的内容有湘1地融挂决板书的表现方式之中,这样既形象、有趣、有效、幽默,表达含义、针贬时弊,无形中形成了潜在的、广泛的环保广告的承受群。如果受众看到艺术性强,形象明显生动,声情并茂,图之俱佳的广告,视听觉甚至臼灵就会遭到冲击,由感官影响引感冲动和理隆考虑。

二、环保广告的影响

1环保广告的社会公益险

环保广告是通过媒介以传达环保之明和环保理念为主,引发公司与群众参与环保的知道、养成出色的环保习气的广告。其深远意义在于传播环保之北和环保理念,而且它可以唤起企业与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贯。所以要想提升环保广告的影响力,增加社会公益性,就需求媒体传播效应来拉动其扩散范围。

2、环保广告需要深层次影响社会

在环保主题的广告中传递出的是作为现代社会精神以及文明的载体,大力宣传环保知识、保护环境、传达生态文明。促进群众对环保知识的了解和注重,从而在公众中产生了强烈并且深远的环保教育作用,从而影响着公众的行为和思想,深层次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进步。

三、结语

环保公益广告传播任羹道远。公益广告以一种特殊艺长爹式,它所传达的信直观理念息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理念,环境间题是影响子孙后代的文明传承、社会可持续发买进步的最大、最严竣的间题。环保广告宣传有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主题丰富多彩。悬寸百名的创意宣传的主旨内容向公众表达了具有深刻教育断口起到指导意义的行为性的信息,因此公众可以共同达叮认矢口上的共识,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夔。

作者:陆彦折 郝青青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l]婷婷.WWF环保广告赏析IJ].中国广告2008,12:107一110.

[2]周杨静.环保广告及其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31张颖.中美环保广告的跨文化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1.

花艺艺术剖析篇3

关键词:回归;背离传统;抽象

经过了十几个世纪的漫长等待,21世纪人类的自由不再只是一种观念的理想,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个人生活方式。自由的成果无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还是人与人的关系中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1世纪是自由的时代,自由主义以及自由主义决定的个人主义是21世纪基本的艺术精神。

翻开近百年的现代艺术史,各种流派纷呈,面目各异,从最抽象的空无一物到毫发毕现直到只用原物,应有尽有。再加上现代艺术的终极价值是个人价值,不可比原则是现代艺术的基本原则,所以,就作品本身而言,现代艺术毫无共同点,它们的共同点仅在于它们都是“现代的”、“背离传统的”。背离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曾垄断美术史五百年的文艺复兴写实体系成为现代派首先否定的对象。现代艺术家们在视觉上否定传统的写实语言,一一取消明暗、空间、透视、强调变形与夸张,与此对应的是否定传统的技法语言、技法为形式服务。在构图上取消完整与和谐的美学标准和美学准则,强调形式的构成意义,以构成的形式法则取代真实的空间和生活气息,强调绘画的视觉特权。从19世纪到21世纪,出现了象征主义、原始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抽象主义……在20世纪初的美术形象革命中,在那种反叛精神驱使下,绘画走向抽象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抽象主义的包容性极强,现代艺术家们认为只要最后斩断与现实的联系就可以获得无限的自由。二次大战后的五十年代抽象表现主义的发展成为现代艺术的第二次高峰,彻底的否定终于使艺术摆脱了最后的“束缚”。于是,无论东西方之别,抽象主义成为全球的主流。随着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化,益加复杂,波普艺术、大地艺术、超写实主义、偶发艺术、装置艺术等等都先后或同时活跃在20世纪后期的艺术舞台。当然,抽象仍是充满活力的样式之一,而具象艺术却暗淡了很多。

诚然,客观世纪的巨大变化使原有的语言形态的承载力变得越来越有限,历史条件发展了,审美观念和要求也会变化。现代派的艺术创新确实可贵,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但有时,现代派艺术的创新,只不过是某些流派排斥写实的东西,排斥具象、鼓吹抽象、竞相时髦。在一次与某位崇尚现代派的艺术家谈话中,他提到,“到20世纪中期以后,传统的绘画雕塑已失去了文化的创造意义。”让人真有些费解,与其说这样是革新,不如说是对历史的误解。

新与好不能画等号。屈服时尚反而会威胁创作的自由。“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谢赫)、“根本没有艺术的赛跑,如果有的话,那我们最好还是记住龟兔赛跑的寓言”(贡布里希)。中外艺术家的话,意味深长。

正当人们为求标新立异而无所不用其极――名目繁杂,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如当代具象派大师巴尔蒂斯致北京书所说,“而今西方,只是一片极度的混乱。”然而,就在这些流派粉墨登场之时,具象绘画却一直薪火相传,它秉承原来的优良传统,顺应当今社会现实,从正反两面吸收了20世纪以来诸多新探索成败的得失经验教训,创作出数量无菲的现代经典作品,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色和蓬勃生机,人们发现具象艺术在悄然之中回归了。

在西方,美术称为“造型艺术”。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美术语言中造型因素的重要性。造型即创造画面的视觉形象。这里的视觉不是一幅画的整体形象,所以,除了绝对的抽象艺术之外,艺术中的物象基本上来自于自然形象。画中的造型则是游离于自然形象与抽象之间,这之间广阔的表现空间适应于表现画家的个性差异。

回顾造型艺术史,人类最初的艺术始于原始时期。从阿尔塔米拉洞窟的野牛图中,可以看出今天的人们有着原始人类惊人的写实造型能力。这些野牛图的写实程度甚至是许多初进入文明时代的绘画所不及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受伤的野牛》。由于剧痛,野牛伏于地上,头和四条腿尽力向身体收缩,对应的是背部的隆起。这幅画中体现的用动态的变化传达某种内心感觉的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仅这一项,就证明了原始美术的技巧性。研究原始美术可以发现,尽管相对于符合解剖学与透视学的西方写实风格而言,原始美术是不够写实。但是,无论是动物外形还是体态结构,原始美术都显示出了明显的写实倾向。它的非写实性大概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原始人的技术水平以及他们的整个文化发展状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掌握熟练的写实技巧,就像一个刚学画又不懂得透视解剖,缺乏正确训练的学生,尽管他内心是如何想画得准确,但它画出来地和他所想的却是两回事。第二是它的创作目的决定了他的审美判断标准不是写实主义,贡布里希在他的《艺术的历程》一书中写道:他们(指原始人)制作偶像是为了抵御那些在他们心目中与自然的威力一样实在的其他势力。也就是说,雕刻和图画是用来施行巫术的。因此,他们所看重的并非一件雕刻或一幅画能否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而是它是“灵验”,换言之,即它能否起巫术的作用。既然,原始美术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审美的需求,那么它事实上是一种原始人本无审美意识的创造,而是一种本能的抒发表现。同样,儿童绘画活动的行为来自儿童本身的需要,他们作画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的认可,而是借绘画活动过程表露自己的情感世界,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他们毫无顾忌,兴冲冲地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情感世界,不管是沉迷在无意识的想象中,还是游戏在意识的创造里,他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面表现出敏感的形象知觉。这并不奇怪,人的思维方式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人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式,直接说,便是人的本能。在没有复杂外界影响和思想活动下,人的本能一开始就把绘画引向具象之路,也恰恰证明了人类本能的审美习惯。

单单认为艺术作品是为了满足审美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包括深层次的观念与精神。到印象派之前,伟大的古典主义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从闪耀着完美古典主义光华的希腊雕塑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写实风格的确立,而且还可以看到希腊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由此关注才会具有的对人的社会性,人的现实生活,人的性格,人的个性,心理作全方位的剖析。从而使整个西方美术文化充满了人性,并在千百年的剖析中,显示出人性的丰富多彩。

花艺艺术剖析篇4

关键词:园林绿化 规划设计 艺术体现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有形物质,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

一、问题提出

作为世界园林之母,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园林的雏形——囿,历经秦汉、唐宋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的发展,造园理论与工程技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不断走向巅峰,形成了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寺庙园林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式园林。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时也框住了我们的思维,阻碍了开拓创新的步伐。现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使得园林绿化未能充分发挥好在城市中的作用。

二、原因剖析

在祖先留给我们丰厚遗产的同时,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仍走了一些弯路,面临种种困境和困惑,追根溯源、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解释。

(一)消化传统过多

总结我国古典园林的风格和形式,不外乎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效法自然的布局;二是诗情画意的构思;三是园中有园的手法;四是建筑为主的组景;五是因地制宜的处理。但不管哪一种风格和形式,它们都打上了产生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建筑比例过大等与现今条件相违背的弊端。

比如皇家园林,它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权力财富的炫耀与象征,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与现时期所倡导的“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方针相悖的。一些私家园林体现的深刻内涵、脱俗境界,须仔细琢磨才能悟出来。如今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的是直观、疏朗、明快的大色块、大效果。因此,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懂得先进行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吸收外来欠妥

受欧洲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园林设计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像法国的凡尔赛花园,围绕中轴线的对称式布置,形成宏大气势,不失为精妙绝伦之作,透出西方人注重遵循游戏法则的文化背景。日本的枯山水园林,精心构思,巧妙借喻,小中见大,给人久久回味。今天我们流行的却是人家过时的,像如今到处拔地而起的欧式建筑。

当然,西方的园林也包含了个人的喜好和猎奇的心理。限于地理环境不同,缺乏我国古代文人骚客的那种只能意会的脱俗境界。在局部处理时,我们可吸收对称式布置的美妙之处,学习他们独具匠心的带有高超技艺含量的创新作品。

三、可行依据

尽管目前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在基层县(市)水平一直上不去,但也应可喜地看到,在新世纪里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和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园林绿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令人欣慰的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让绿色艺术与生态建设相得益彰”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依据。

(一)有着良好的绿化意识氛围

渴求清新空气,把绿色带回家,已深入到每个老百姓的心中。家庭生活中鲜花的时尚,社会租摆业的发展,城市建设中见缝插绿,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如上海,放弃地产开发带来的丰厚利润,在繁华地段舍得开辟绿地。最近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就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将《京都议定书》摆到桌面上,说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

另外,看看建国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三个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以苏联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理论为指导;80年代,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90年代后,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说明理论上已走向成熟、理智、科学。因此,浓烈的意识氛围为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

随着人类基因密码的逐步解译,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转基因手段诱发突变形成植物嵌合体,或者直接嫁接,一种植物能开多种花;根据基因遗传特性,引种、选育、驯化出许多优良品种;采用组织培养方法,挽救濒临灭绝物种;电脑自动化控制温室为人们创造出四季色彩纷呈的鲜花艺术景观;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将绿色艺术带入每一个角落成为可能。

据报道,2001年5月13日,浙江省甬台高速公路三门段岭口互通区,科技人员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花费三百万元,将一千年古樟挪了窝,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所以有着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生物多样性的建设理论就有了实践的可能。

四、解决措施

在深刻剖析原因之后,从园林绿化发展的喜人形势中找到了解决依据,接下来思考的就是在创作中如何既要体现艺术,给人享受,又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好环境,我认为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拿准解决问题的钥匙。

(一)把握住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规划设计中要以中央作出的关于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思想,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这就是: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性、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从比较差异中继承传统与吸收外来

中国的古典园林博大精深,与现代城市园林相比其产生的背景、形成的条件不同:气候环境条件没有受到污染,社会文化背景有差异,思想相对保守、封闭,服务对象只是少数人,实施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建设的目的、出发点只是为展示奢侈和供享乐之用,并没有考虑大多数人的需要。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些不同,有所为,有所不为。

花艺艺术剖析篇5

【关键词】真空降水强夯法;原理;工艺流程

0.前言

目前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及强夯法。真空降水强夯法就是将强夯技术与真空井点降水结合起未的一种新的复合式地基处理方法,该法能够充分发挥强夯和真空井点降水的技术优势,利用真空降水来加速强夯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和孔隙水的排出,从而使软土地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加固效果。

1.加固原理

真空降水强夯法是一种快速加固软土地基的新技术,由真空降水与强夯两道工序组成,通过真空降水—击密两道工序的多遍循环,降低土体含水量,提高土体密实度和承载力,减少地基的工后沉降与差异沉降量,从而达到加固软土地基的目的。

2.施工工法

真空强夯法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根据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和分次的击密效果检测资料不断调整施工参数,通过真空降水-强夯两道工序的叠加与循环,使土体强度逐渐接近设计目标。其施工工法如下:

2.1确定施工参数

确定真空排水管、塑料排水板、真空泵的布置方式,然后通过初步的夯击试验确定强夯的单击能量大小、击数等参数。

2.2第一遍真空降水

在进行强夯施工前,首先对地基进行真空降水施工。根据不同的土质,采用不同的井点密度、深度、真空时间、真空度等施工参数来降低土层的含水量。

2.3第一遍强夯

在第一遍真空降水结束后,对地基进行第一遍强夯。

2.4进行土体第一遍处理后的效果检测

包括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及荷载试验,调整施工参数进行第二遍真空降水强夯施工。

2.5进行土体第二遍处理后的效果检测

如果土体强度仍达不到设计要求,则需要进行第三遍真空降水和强夯施工,然后进行效果检测,如此反复,直到土体强度满足施工设计要求为止。

3.施工参数设计与工艺流程

这里将结合东莞南玻绿色能源产业园区软基处理工程实例,详细阐述真空降水强夯法的施工工艺流程。

3.1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东莞市麻涌镇,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冲填土(填砂)、冲积而成的淤泥质粉质粘土、砂层、粉质粘土以及人工填土组成,地质剖面示意图如图3。设计要求工后沉降不大于25cm,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20kPa,差异沉降不大于0.3%。

3.2施工参数设计

3.2.1塑料排水板

本次塑料排水板采用梅花形布置,深度18m,1.2m间距,塑料排水板选用滤膜连接为胶粘式槽型板,平面图如图1,剖面图如图3。

图1 梅花形塑料排水板布置示意图

3.2.2真空排水管布置

真空管排距按3m、点距按3m 控制,每块区域的四周滤管按间隔2m布置,每9m2一个真空降水点。剖面图如图3。

3.2.3真空泵的布置

为了确保真空度不小于80KPa,利于强夯施工过程中软基排水,按2000m2布置一台真空泵的原则布置,剖面图如图3。

3.2.4夯击点及夯能

夯点按3×3m 间距控制,布置成梅花形,第一、二遍间隔夯击,如图2。第一遍夯击能量控制在2000kN·m,第二遍夯击能量控制在2000kN·m,每遍每点夯击4击, 以点夯累计夯沉量不宜大于1.2m 控制,两遍夯击间隔时间不小于10d。第三遍普夯夯击能量控制在1200kN·m。

图2 夯点布置示意图

3.2.5排水系统

在距离真空泵2m处开挖排水沟,剖面图如图3。

图3 真空降水剖面示意图

3.3工艺流程

(1)真空降水:真空度维持在80kPa以上并正常抽真空预压55d以上。

(2)强夯:取得土体的岩性、粒度、含水量、渗透系数等基础资料,根据夯前、夯后资料对比分析,确定强夯施工参数。

(3)地基处理检测:主要有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等。

4.技术要点

真空降水强夯法属于快速动力排水固结的工法,在进行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要点:

(l)根据不同土体的渗透系数,含水量,分层多遍强制调整各层土的真空度,真空气量、平衡参数,使需要处理的土体逐步接近加固密实的最优含水量。

(2)在需处理土体分遍逐步接近最优含水量的同时,同步采用大型击密设备对所需处理土体实施分遍击密,使之逐步接近最大密实度。

(3)根据地基处理的深度要求,正确计算各种下土体击密所需的击振能量。如第1击时就出现明显隆起,则要适当降低夯击能,相邻夯坑内的隆起量应小于5cm;第2击夯沉量应小于第1击夯沉量;两击夯沉量应小于50cm。强夯最后两击夯沉量应小于5cm。

(4)各类土层的孔隙率是不一样的,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也有差异,因此须正确确定超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与每遍击密的固结恢复时间,要求超孔隙水压力消散达85%~90%且不小于7天后方可进行第2遍强夯。如地层中粘土含水量过高,土中的孔隙水不易排出,超孔隙水压力不易消散,间歇期相应要长。

(5)强夯及降水过程中的监测、检测项目应按规定穿插在以上步骤中进行。停夯及回填土方期间应做好施工小区地面排水系统,确保地表水能及时排走;夯坑及地表有积水时应及时抽干,严禁浸泡夯坑。

5.结语

花艺艺术剖析篇6

【关键词】当代陶艺 装置 语境 环境 空间

从当代陶艺的创作面貌与形态观察来看,越来越多的当代陶艺家们开始涉足陶艺装置语境的思考。装置对于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人来说,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但对于当代陶艺创作者来说,装置陶艺是一个相对新鲜而刺激的新领域。对于装置陶艺的涉及,陶艺家们最早的思考还是从当代陶艺单一形态或者系列陶艺形态的创作中,寻求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可以更加自由地诠释作品要表达的某种深层次内涵。对于装置陶艺概念的解读,当代陶艺家由于自身对于陶艺特殊语境的考虑,使得其概念不再束缚于装置艺术这个当今仍然具有模糊概念的范畴之内。装置艺术的起源被大家广泛认同于二战前杜尚和里格瓦瑞特等前卫艺术家的系列作品探索使然,最为标志性的当属于那件实物装置作品《泉》的展示。实际上装置艺术是一种表现技术和方法,是透过整合多种材料在特定艺术空间而呈现的具有临时性或者永久性的艺术作品。重新提出装置陶艺这类概念,是为了更加具体、贴切于当代陶艺目前所呈现的一种普遍现状,当代陶艺创作的元素已经发展成为在空间中具有较强综合性与包容性的艺术新形态。因为在当代陶艺家的创作始终,是一个完全由单体到群体再到综合创作的概念过程,无论是国内抑或是国外当代陶艺家,在装置艺术概念提出的前后,在当代陶艺创作范畴内都产生了具有装置语境的陶艺作品形态,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在当代陶艺创作领域,更多的艺术家已经将作品的视角延伸到装置语境这一特殊范畴之中,剖析装置语境下的当代陶艺创作形态,对于当代陶艺创作未来的发展及其艺术方式的转变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

基于当代陶艺创作的语境思考

当代陶艺家对于陶艺材料的重新体验与尝试,源于工业化文明所带来的思想聚变和文化反思,无论是1954年被世界公认的奥蒂斯陶艺革命的创始人彼得・范克思(Peter Voulkos),还是日本陶艺社革命的创始者八木一夫,他们对于陶瓷创作观念与面貌的反思,均是出于对现有文化与工业文明,自然与社会,人与机械之间的某种精神恐慌与反思。他们的反思对于日后的艺术发展而言均是彻底的,被后期从事现当代陶艺家们奉为旗手。当然他们以前的陶艺界前辈们也在这条改革的道路上试图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形态,但社会语境与当时文化语境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和给他们给养的那个文化艺术形态做个决裂式的告别。

中国早期的当代陶艺家在与国际现当代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政治与文化氛围有所松动的前提下,当代陶艺创作的面貌也有了全新的改观。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在当代陶艺革新领域,中国对于世界当代陶艺的贡献,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均显得微乎其微。就中国本土内部而言,中国当代陶艺创作所呈现的形态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与推动也显得微不足道。但即便如此,一批较早涉足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开始小范围选择陶瓷材料作为实验艺术的引子,夹杂着部分学院派陶艺家也开始反思传统陶瓷艺术在当代所扮演的角色,合力将中国当代陶艺的创作面貌引向了一个全新的轨道。

早期当代陶艺的创作面貌虽显得有些稚嫩,但其独立思考与创作的叛逆精神却是传统陶瓷创作者所缺失的。从具有独立当代陶艺精神的作品创作,到与兼具实用功能的当代陶艺作品的磨合,再到环境陶艺介入室内外公共空间的形态改变,使得当代陶艺的面貌所呈现的不再仅仅是材料与技术的革新,富有个性观念与思想内涵的作品开始显山露水。多元的艺术创作思维,综合的艺术形态,或具象或抽象,抑或平面立体,这类作品开始包含着陶艺家对于当代社会各个阶层政治、文化、环境、生活的诸多反思与研究,观察之细微,思考的深邃,了解之全面,都为当代陶艺以全新的形态纳入到社会真实的另一个语境之中,自由探讨的创作状态为介入装置语境的新艺术形态开创了先机。

当代陶艺对于室内外环境语境的介入

当代陶艺作为纯艺术被早期的当代陶艺家们所提出,其创作的手段与观念是异常超前的,对于功能性的早期摒弃,为陶瓷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材料而进入更多当代艺术家的视野提供了外部条件。但无论如何,当代陶艺对于环境的思考与探究还没有明确的被提出。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当公众所依赖的生存环境资源例如空气和水受到威胁时,具有环境主义保护观念的一些艺术家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创作作为革命的武器,以弗兰斯・威登汉(Frans Wildenhain)、鲁斯・达可伍思(Ruth Duckworth)为首的艺术家开始从大自然中获取素材与表现内容,将自然、宁静、幽雅的湖面,自由翱翔的飞鸟,代表生命的阳光与空气、雨水,代表能源破坏而呈现的干旱沙漠与熊熊火山等题材以陶瓷壁画的方式呈现于社会公共空间之中。当代陶艺对于公共环境空间的涉及,不仅在公共空间领域展现了当代陶艺的独特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当代环境陶艺壁画以其独有的材料泥味、火味、釉色和人文关怀精神被大众所接收。如美国陶艺家温・海格比(Wayne Higby)将其所生活的科罗拉多州的山脉表现于系列创作中,那些高耸入云的断崖陡壁,沉降于万里低空下浩瀚碧绿海面,都为我们展现出蔚为壮观的大自然是如此的富有生机与活力。

室外环境陶艺可以完美地展现陶瓷材料独特泥料的魅力,粗狂、斑驳、厚重古朴天成;亦可以展现釉色的窑变、奇幻、瑰丽、鬼斧神工之趣;亦可展现彩绘的特质美感,温润的笔下青花、内敛的粉彩装饰、灵活的新彩写真;亦可展示拼贴的趣味,异构、重复、时空交错。

相对于室外陶艺的自由创作与表现,当代陶艺在室内环境语境的涉及就显得保守了很多,它需要特殊环境空间色调的制约,它需要独特灯光气氛营造的衬托,它需要古朴木质家具的材料点缀,它需要植物花卉小品的掩映附着。室内环境陶艺的创作可以精致小巧,在环境的语境中,装置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环境的特殊点缀,喜欢禅境的可以以湖田影青装饰的佛来构建空间,喜欢喧嚣的可以以釉色瓷窑变的唯美与张力宣泄情韵,喜欢会所商务的可以陈设抽象构成或现代瓷塑打造空间实体的敦实与文化气息。无论室外室内,当代陶艺的装置语境对于环境具有独特仰仗与依赖,它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了命题,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考。

当代陶艺创作的装置语境分析

对于艺术家而言,永远无法回避的就是对于作品在何种语境下呈现的思想分析。上述对于环境的探究多源于对环境真实空间、社会人群结构、公共价值体系、群体目标定位等综合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综合考量与思考,而当代陶艺创作的装置语境还存在于特殊的展示空间中,这里的展示可以是作品创作前既定的室内外空间设计,也可以是作品创作后所必须要求的室内外空间选择。而以装置语境出现的当代陶艺创作,结合室内外空间的两种诉求来看,对于装置类型的当代陶艺(简称装置陶艺)创作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装置陶艺是以空间为参照系而创作的具有空间类型概念的当代陶艺创作。空间对于装置陶艺来说具有其独特性,这个空间是必须参与到作品之中的空间,而且由于这种空间,作品才显得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与意义。空间可大可小,大的空间比如自然的某个空间或者整个室内空间展厅(如在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馆展出的艾未未陶艺装置作品《1亿颗陶瓷瓜子》,一千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地面上铺满了一亿颗葵花籽,其重量超过150吨。巨大的空间,数量众多的陶瓷作品,扑面而来的视觉感受和作品创作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使得作品获得了空前的社会影响。艺术家艾未未并没有给作品一个完整的、固定的解释,而是将作品呈现于硕大的空间中,让每位参观者去感受并获取内心的答案)。小的空间比如装入容器的陶艺(如徐洪波用一系列形态相同或相似的基本构成元素来进行分割、并置、翻转、破碎或扭曲等手法来完成一个陶瓷装置作品《克隆实验室》)。

2.装置陶艺所呈现的内容往往是对于某种社会现象、文化形态、自然形态等提出的一种艺术文化思考与关照,而非仅仅是技法、技术及其艺术观念的某种革新。相对于独立的当代陶艺创作而言,当代陶艺对于思想、立场、精神的内在思考与探索更加深入。如陆斌完成了自己第一件或许也是中国第一件影像与陶艺结合的作品《大悲咒》,正如作者自言:“陶艺的创新不是那种抽掉了人文关怀、哲学思考,弥漫着小资情调的精致与完整,而应该是真正体现当代文化在陶瓷艺术领域里的重建,强调艺术的社会性与公众性建立。”这件作品诠释的是作者皈依佛门后,将自己对社会、人生、自然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也是作者以作品创作的方式重新诠释他所理解的佛教中的轮回之意。再如日本陶艺家鲤江良二的《Return to Earth》系列之一(1990),艺术家在公园地面堆起数个完整的脸孔,安置期间任由路人和孩子穿梭其间走过,这些面孔最终面目全非,最终回归到泥土自然的原貌中。这种通过作品所传达的隐喻力量往往比作品本身所呈现的美的哲学本意更加有价值。

3.装置陶艺对于场地的社会属性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自然环境的地域特征的选择具有特殊的要求,甚至在创作的过程中就需要对环境本身加以改造或者技术上达到对接的各项要求。因装置类陶艺作品本身的语境要求,对社会环境、空间的某个意识形态或社会形态提出自己的思考方式。如作品对于水、草坪、墙体、光等的依赖,决定了作品必须在固有的空间中来完成其意义的表达。如朱乐耕的装置陶艺作品《生命之光》,是一个跨专业合作的综合性的作品,首先是和观念前卫的建筑设计作品的一次合作,其次是和音乐音响的一次跨界合作,最后作品的设计与呈现必须要考虑建筑与音乐厅的两个功能。“从音乐厅的内墙到每条走廊,都用陶瓷材料装饰,整个作品是通过光影来表现。如果从某种角度看,里厅和外厅的巨大墙面都像花的海洋,非常动人。作品高低起伏的律动,以一种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向观众逼近,这是一种正在爆发中的生命力量,来自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崇高感和宗教感”。最终完美作品的呈现是与装置作品本身所依赖的环境和要注重的空间环境诉求相一致,才呈现了被韩国称之为“陶瓷宫殿”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

当代陶艺创作对于装置语境的思考,为当代陶艺介入公共空间的各个领域,对于主流艺术形态的积极参与和介入,为陶艺面貌的整体呈现开创了新思路。更加深入地剖析当代陶艺创作的环境与内容,积极思考当代生活状态下的人文关怀,能为当代装置陶艺的深入拓展开创更好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周光真.今日美国陶泥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5.

[2]姜波.文化语境中的观念嬗变――论中国当代陶艺的现代模式与价值取向[J].中国陶瓷,2008,04,第44卷总第233期:59-60.

[3]张玉山.论环境陶艺中的陶瓷雕塑与装置艺术[J].中国陶瓷,2009,06,第45卷总第247期:76-78.

[4]黄焕义.装置艺术与现代陶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3,总第123期:171-174.

[5]沈嘉禄.陶艺家朱乐耕:陶瓷回音壁颠覆音响传播惯例[J].新民周刊,2007,08.

花艺艺术剖析篇7

(内蒙古大学 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更是宝贵的文学艺术财富。本文就探索古诗词的音乐性并以《大江东去》和《月满西楼》为例,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诗词的音乐性的融合。

关键词 :古诗词;音乐性;演唱;音乐分析;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14-03

古诗词艺术歌曲有别于世界上的艺术歌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新体裁,是中国古诗词的音乐性与艺术歌曲的融合。而艺术歌曲的演唱也是却也是相当的严格,必须要根据词作者与曲作者的创作作品时的心境,真实表达作品的真实情感。所以,古诗词的音乐性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的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就是为古诗词谱曲而完成的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与音乐的巧妙结合,更是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歌曲体裁。这种体裁有别于世界上的艺术歌曲体裁,它是我国古人遗留下来的艺术成果的再次发扬。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作曲,不仅仅是要做出好听的乐曲,还要遵循歌词也就是古诗词的意境,遵循词作者在作词时的思想情感,表达出古诗词的真正的意蕴。而在古诗词的演唱方面,更是要前期准备做足,了解词曲的真正内涵,再配合演唱者精湛的唱功,才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下面就是以《大江东去》和《月满西楼》作为例子,浅要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及演唱。

(一)《大江东去》的歌词剖析与演唱风格

1.《大江东去》的歌词剖析

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开始对艺术歌曲的研究,同时,开始了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与创作。并以青主的《大江东去》作为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开山之作。

《大江东去》是以宋代词人苏轼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词,所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这是一首典型的豪迈奔放的辞作,经过青主谱曲以后,更是让人深刻的领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更加的震撼,情感上的表达也是更加的细腻,不露掉一丝一毫的情感宣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宋代词人苏轼被贬至黄州游赤壁古战场时所作,作者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景色描述,抒发作者对于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与自己被贬的感慨。这首词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上下两片上阕写景。描述的是作者在游赤壁古战场时的汹涌澎湃的长江之景。大江之水滚滚东流,大浪搏击着江岸,浪花飞溅,声势浩大,无与伦比,令人精神振奋。

下阕借景抒情,抒发作者对昔日英雄的无限怀念,与自己被贬黄州报国无门的无奈,这个感情是非常细腻的,非常纠结的。由对昔日英雄“雄姿英发”到自己“早生华发”的无奈,“人生如梦”到最后却又“一樽还酹江月”这些遭遇都不算什么,愿意以酒祭奠江月,与江月同醉,又是振奋人心,义盖云天,豪放结束。

这首词有对长河滚滚的波澜壮阔的场景的描述,有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怀念,有对自己自身被贬和早生华发的无奈,还有“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放,可谓是情感丰富。

2.《大江东去》乐曲剖析与演唱风格

《大江东去》是1920年青主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所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的事诗词本身的内容和意境,借用音乐来诠释古诗词的意境和词作者的内心情感。全曲可以根据诗词的格局,分为两个乐段,是一首带有尾声的单二部曲式歌曲。

第一部分1—22小节,庄严地广板,采取宣叙调的写作技法。除去第一小节至第二小节,以及第十七小节至第十九小节是豪迈奔放的旋律,其余部分皆是一字一音。例如乐曲刚开始的第一至第二小节。

开始就是豪迈奔放的旋律,强音开始,直接把听众带到大江滚滚奔流,一泻千里的壮阔场面,令人心神荡漾。到第二小节的时候又是弱音开始。演唱者在演唱这部分时,一定要用强而有力的气息作支撑,就像长江滚滚东流的江水没有止境。另外,第二小节有一个半拍的休止,要做到声断气不断,这样才是更加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其余部分多是一字一音,还运用了大量的短休止。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注意共鸣腔体完全打开,咬字有力,吐字清晰并且归韵要统一。

第二部分23—42小节,较快的行板,采用咏叹调的写作手法,旋律起伏跌宕。这一部分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气息要均匀流畅,仿佛像作者那样,遥想昔日英雄周公瑾的雄姿英发,想着英雄谈笑间便“强虏灰飞烟灭”以及感叹着自己被贬黄州而且“早生华发”的无奈。

尾声部分43—53小节,间奏以后由“pp”开始,叹息着人生如梦,岁月如梭,至51小节时,感情基调急转,由音阶式的上升,情感激昂,达到乐曲的最高点,“早生华发”又何妨?被贬又何妨,我愿用杯中酒祭奠江月,愿与江月同醉,不可不谓是豪迈奔放。

在乐曲的伴奏上,更是采用琶音的效果,就像是滚滚东流的江水,也容易给听众带来无限的想象。

这是一首典型的豪放派古诗词艺术歌曲,曲作者青主先生为其谱曲时,更是遵照词作者的初衷。这首艺术歌曲多是一字一音,不时加入一些豪迈奔放、跌宕不羁的旋律,而且这首艺术歌曲在情感上,更是有着强烈的对比,豪迈、无奈以及浪漫。演唱者在演唱这首乐曲时,需要歌者拥有强劲的气息支持,豪迈奔放的演唱,更是要遵循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的内心的真实的、细腻的情感。演唱者要让自己的声音把听众拉入到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最最细微真挚的情感。

(二)《月满西楼》的歌词剖析与演唱风格

1.《月满西楼》的歌词剖析

我国的古诗词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有着不同的派别,如果说《大江东去》是豪放派的词作的话,那么《月满西楼》当属婉约派的典型。

《月满西楼》是苏越为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所谱写的艺术歌曲。而这首词,是李清照与丈夫分别后,抒发作者离愁别苦所作的。整首词以一种清新的格调反映出女性特有的细腻忱挚的爱,却没有一丝的俗套之感,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却又小小悲伤地美得享受。

“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语言精练、节奏分明,处处体现了作者对丈夫的相思情怀。

“独上”一次写出作者与丈夫的离别之事,暗示自己只有一个人的处境,也是对丈夫的无限相思。而且,相思之苦无刻不萦绕在作者的内心,不减反增。

这样一首表达相思之苦的词作,可谓意境深远,内涵丰富,词人把与丈夫的离别相思,用女性特有的敏感体验,用清新淡雅的语言,将抽象的相思离苦表现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2.《月满西楼》的乐曲剖析与演唱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文化的发展,一些乐曲家在为古诗词谱曲配乐时,也不再拘泥于古曲,而是迎合着当代人们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在古诗词与当代人们之间进行巧妙的联合,既接受了我国中华民族的古典音乐风格,同时也引进了现代的音乐元素,有一定的现代感,但也有别于一般的流行音乐,可谓是雅俗共赏。《月满西楼》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这首乐曲的写作,更是把音乐与歌词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令听众听起来更加的舒畅、简洁,唱起来也不是那么的拗口。歌曲的旋律清新流畅,多是根据歌词的特点,出现了四级跳跃式、水平式和波浪式等进行方式。全曲在调式调性上采用的是我国的民族七声清乐羽调式(也有说是a小调)。这种调式,更容易与这首诗词的意境相融合,从而完美的再现诗词中的相思离愁之苦。此曲一共分为两个乐段,是一首带有前奏、间奏和反复的单二部曲式。A、B两个乐段均为方整性结构,而且都采用了“同头异尾”的创作技法。如谱例:

前奏(1—6小节)和间奏(16—17小节)都是采用的反复的波浪式的反复的方法,使得旋律缠缠绵绵,仿佛作者内心世界里面的相思之苦,挥之不去,去之还来的感觉。前奏渐入心里,间奏也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乐曲更是缠绵不断。

A乐段(7—15小节),旋律采用了顶针(也叫鱼咬尾)的写作技法,有一种缠绵不断的感觉,寓指词作者的相思之苦挥之不去的感觉,而在A乐段的结尾处,音高持续攀升,使得歌曲的情绪也跟着开阔了起来。离愁相思别苦更是喷涌而出。

B乐段(17—27小节)多是运用半拍的休止,抑扬顿挫,直接抒发相思离愁别苦,把情感的表达推向高潮。

在演唱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时,更是要注意深入此曲作者的内心,要深刻的理解词中的真正的意境,运用平稳的气息,表达出作者的相思之苦,用声音来诠释作者的内心世界。这首歌曲我听过安雯老师的演唱,在她的演唱中,可谓是字字都带有原作者的内心情感,完美的诠释了这首古诗词艺术作品。可想,她在演唱这首歌曲之前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

二、古诗词歌曲词与曲的融合

我国的古诗词本身就具备较强的音乐性,在古代就有诗与乐的紧密联系。而在近现代,诗与乐的融合更是又迎来一个新的阶段。对于古诗词的编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古曲,也不再只是中国的原始的音乐文化,而是结合着国外的优秀的音乐文化,与中国的古诗词相融合,创作出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近几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发展,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更是独具一格,既有流行音乐的现代感,又有别于流行音乐的雅俗共赏。

而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融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词与曲的融合,就是古诗词的音乐性,通过歌者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表达出来,通过歌者对词作者和曲作者的了解,通过歌者对词曲的理解用演唱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歌者的气息、声音和强弱上的、情感上的对比,使得古诗词不再仅仅是节奏、语言和意境的美,还加入了人声,通过歌者声音的演绎,仿佛身临其境,使得人们更能真切的体会词曲作者的内心世界,给以听众真切的共鸣体验。

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融合,使得我国的古诗词文学艺术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使得我国的古诗词文学艺术通过艺术歌曲的形式,又迎来的新的发展空间。而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与古诗词的音乐性的融合,更是使得我国声乐演唱的道路更加宽阔,想要通过声音表达的真实情感更加深刻,更加细腻。

从古至今,在两种东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同时,在他们不断进步的同时,总会伴随着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融合便是如此,在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同时,古诗词的音乐性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的融合也便开始产生了,是必然的趋势,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就要有歌者来演绎,歌者通过声音与古诗词的音乐性、词曲作者所赋予的古诗词的意境进行融合,使得古诗词又有了新的生命。不论是美声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在与古诗词的音乐性相融合的时候,都是使得古诗词不再是古板的文字、节奏的美,还带有声音的诱导,给听众、给观众带来真切的声觉体验和共鸣体验,仿佛词作者就在眼前创作这篇古诗词,仿佛看到了词作者在古诗词中所赋予的意境,也仿佛进入到词作者在词中所看到的美景。

古诗词的音乐性与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融合,是时代和发展的产物,是对古诗词的继承与发展,这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国五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我希望,能够再多多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古老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与时代接轨,跟随时代的脚印。让民族文化在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许树坚,刘小朋作曲.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选[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

花艺艺术剖析篇8

何洪禄(南开大学文学院):《群策群力以图音乐之革新——留美生对近代“新音乐”的传播和推动》

国得杰(中国音乐学院):《有意味的空间——音乐传播之空间媒介》

二等奖:

朱晓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音乐传播理论下的洮岷花儿研究》

李常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歌书”的传播形态研究——以广西平果壮族嘹歌歌书为例》

周东颖(中央音乐学院):《清代末期粤剧的海外传播及其意义》

赵志奇(郑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文化创意的释义与内涵——基于文化创意时代语境下的学理透析》

黄德俊(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我国数字音乐产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

马栋梁(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论明星评委在(中国好声音)品牌打造中的作用》

刘靖华、郭建民(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高校音乐教育引领城市社区大众精神文化》

李凌燕(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苏南传统音乐传播、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陈丽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生活中的“精神困境”——解读外出农民工音乐生活现状》

袁茜(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网络音乐传播中的审美现象研究》

聂会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当代音乐理论期刊出版问题探讨》

蒋劫(中国传媒大学):《音乐表演商品的社会价值》

谢引风(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视阈下的在线音乐付费模式探析》

优秀奖:

艾和(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文化馆):《大众文化中雅俗学说误区的辨析——由高雅音乐进社区引起的刍议》

刘畅(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高校通识教育的音乐人文传播——以通识课“影视音乐赏析”为例》

杨瑞庆(江苏省昆山市文化馆):《扫描与时俱进的歌曲传播媒体》

杨灿(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传承与传播民族音乐的探索中找寻出路——广西有江民族歌舞团建团初期研究(1958-1983)》

李奇龙(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南宁市琴行音乐文化产业调查与分析》

张艳(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一袭春风满树繁花——关于当代古琴艺术传播的思考》

张皴(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大学生古琴社团中的多重话语——以“首届全国高校琴学论坛”为中心的分析》

张劲盛(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中蒙两国马头琴音乐文化交流史与现状调查分析》

陈怡静(中央音乐学院):《从传播学的视野探究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侗族大歌为例》

陈露(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府白话童谣当代传播模式考察与研究——以禅、穗二地为例》

林平(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音乐审美象征体验与公共音乐传播》

罗沽璐(中央音乐学院):《栖息在旅游与产业之间的艺术》

居地希(星海音乐学院):《20世纪30年代广州戏院、茶楼、民间乐社的兴盛——粤剧、粤曲、粤乐在广州的传播研究》

赵君(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河南南阳在戏曲艺术传播中的作用与价值——以汉调二黄为例》

赵波(南京艺术学院):《MV创作者的社会身份及创作心理解读——基于音乐社会学视角》

宫林林(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左翼电影歌曲的传播价值》

黄燕(星海音乐学院):《当代客家民间音乐传承的文化生态剖析——以广东梅州客家竹板歌为例》

曹军军(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媒介与受众音乐接触行为相关性研究及其方法论》

曹翘楚(中央音乐学院):《传播学视野下的近现代鄱阳渔鼓变迁》

崔家嘉(中国音乐学院):《融合影与光乐音齐飞扬——浅谈多媒体应用视角下的严肃音乐传播》

韩建勇(浙江杭州卓韵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室):《企业音乐电视的传播之道》

曾凡忠(东莞市嘉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古琴艺术的网络传播》

上一篇:考古发掘方法范文 下一篇:工程造价的服务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