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7 16:51:45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1

关键词: 智力障碍儿童 教育动画 教学应用

1.引言

随着我国对聋哑儿童教育研究的不断完善,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开始受到重视,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先天发展不足造成学习困难,他们是可教的,首先他们是儿童,其次他们是智力障碍儿童,所以他们有发展的潜能。希望通过后天教育和康复治疗能提升他们的智商,让他们具备生活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动画是孩子们的快乐玩伴,也是他们模仿学习的很好途径,利用动画可以使智力障碍儿童像正常孩子一样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因此要让让动画在他们的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动画教学同样可以提供情景、生活案例,树立孩子学习的偶像,让他们主动模仿,也可以回到家里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情况进行再学习和强化。让他们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老师,让他们拥有一个理解他们的平等世界。

2.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是一种以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的、社会的及应用性的适应性技能。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智力障碍儿童的记忆特点有:识记缓慢,容量小;保持差,易遗忘;再现不完整。记忆的编码过程不完善,不会利用分类、进行组块、借用中介、实施联想、特殊编码等方法。记忆目的性缺乏,下意识地记忆的效果差。感兴趣的和运动记忆效果较好。有意义的记忆效果差,但机械记忆效果比较好。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有:感性认识不完整、言语发展表现不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思维发展过程速度慢;产生固着和黏滞。(2)思维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3)思维缺乏批判性与独立性。

3.教育动画

广义的教育动画指具有教育意义的一切动画;狭义的教育动画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要求,运用动画形象、故事情节等动画元素呈现教学内容,以传递教育信息为目的的动画形式。教育动画能很好地传承文化,能有效地传播知识,与传统教育相比,是一道曙光,但是新的教育方式没有经历时间的考验,在经验方面缺少相关理论的指导,所以目前教育动画存在“娱教失衡”的问题,为了让动画的优点发扬光大,尤其在特殊教育领域作出贡献,我们需要更努力地研究特殊教育和动画结合的相关理论和应用。

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材,培智学校会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状况编写校本教材,教师也会针对学生制订个别教学计划。下面以实际案例具体探索教育动画能否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发挥优势,缓减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困难状况。

4.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4.1我国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

由于面对特殊的教学对象,为此培智学校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生活语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强调生活语文是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的,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使学生掌握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生活语文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利用动画的教学设计

为了配合本课儿歌的学习,从儿童角度考虑,动画片就是他们的乐园。因此利用网络资源《起床以后》的Flas短片进行教学,以下是利用教育动画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生活语文课的一堂阅读与欣赏课。儿歌介绍了小朋友早上起床以后自己要做的几件事情,叠被子、穿衣裳、刷牙、洗脸、倒脏水,从而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动画内容概况:三个小朋友早上起床后,聚在一起玩耍,在等小然小朋友赶来的时候,他们在争论早上起床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起床第一件事是睁眼睛。这时小然到了,但他却很狼狈,小朋友们都很好奇他发生了什么事。他慢慢道来,最后一位聪明的小朋友发现原因了,原来他起床后要做的事情顺序弄错了,才造成他现在的模样。这位聪明的小朋友给他纠正了起床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

教学课时:本课设计有三个课时,第一课时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由于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短,认知能力较弱,识字量少,根据阅读与欣赏的要求,第二课时以跟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为主,第三课时要求学生在儿歌阅读欣赏的基础上,拓展练习说话我会自己做什么,并由教师帮助创编儿歌。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适合刚入学两个月左右的学生学习,他们的认知意识处于较低状态,需要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动画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能模仿、听懂指令,能理解图片信息,能借助录像、动画和图片的支持理解语句内容。而轻、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基本都具备这些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跟读儿歌,练习发音。(2)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3)知道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重点:跟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儿歌内容,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媒体和教具:电子白板、黑板、图片、贴图、动画片、儿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课堂导入,播放《起床以后》动画短片,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动画故事创设起床以后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早上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通过动画故事让学生知道起床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动画故事里的小然起床后做了哪几件事情?让学生回忆并回答。然后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图片。

教学环节二:儿歌学习,播放儿歌:闹钟高声唱,叫我快起床,自己叠好被,自己穿衣裳,刷牙洗脸倒脏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先教会学生朗读儿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会发音的学生,教师需要在他面前,让他看着老师的口型学着发音,然后全班学生跟读儿歌。

教学环节三:儿歌内容理解,教师把儿歌内容全部展现在电子白班上,读一句在黑板上贴一张相应内容的图片,还会对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在完成黑板贴图之后,教师对学生提问:请同学们看看黑板,动画片里的图片和儿歌里的图片,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儿歌里有的,动画片里没有的?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帮助学生重新整理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

教学环节四:评价环节,再次观看动画片回忆并说出起床后要干的事,利用每张图片检查儿童的理解能力,用做动作念儿歌、看图片念儿歌等方法检测儿童对儿歌的记忆。

4.3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4年3月,笔者在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智障班实施了上述教学设计方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堂生活语文课教学,在各种不同音乐的引领下,让孩子反复地听、反复地看、反复地说。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自然习得,最后在课堂末尾加上复测环节,检测学生的听、说、读能力是否提高。从教学结果来看,动画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减轻特殊教育教师的重复工作压力,还能发挥动画的视听优势,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教师考虑到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动画教学是一种将生活和语文结合起来的尝试。先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常识,再依靠儿童善于模仿的能力培养生活技能。以下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动画教学中的Flas片的截图。

图 教学动画部分截图

4.4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教学实施后,针对《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有64人,其中17人是特殊教育在岗教师。47人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工作年限在0~6个月的有40人,6个月到1年的有13人,1~2年的有7人,2年以上的有4人。其中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有23人,从事生活语文教学的有29人。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动画的有26人,偶尔使用动画的有31人,不使用动画的有7人。对于在教学中使用教育动画,认为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动画能达到预期效果80%的有18人,认为能达到50%的有31人,认为能达到20%的有13人,认为不能达到的有2人。对于笔者根据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语文课的要求所做的动画文学剧本,认为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80%的有10人,认为能达到50%的有41人,认为能达到20%的有12人,认为不能达到的有1人。对于笔者的教育动画剧本,认为动画剧本设计没有问题的有45人,需要修改的有19人,对于是否愿意自行设计动画,在有技术人员帮助设计动画剧本并完成制作的前提下,愿意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出教学“文学剧本”的有62人,不愿意的有2人。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得知,动画适合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特殊教育的从教人员有开发和应用教育动画的积极性,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应用能取得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教学资源教育动画是很好的选择。

5.结语

教育动画在儿童学习中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智力障碍儿童是儿童中一类特殊群体,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存在更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在素材的选择上存在困难,中国儿童资源网中有大量Flash教学动画片,这些都是针对正常儿童建设的资源,这些资源还需要特殊教育教师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特点进行筛选,为此会加大特殊教育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如果能有一个针对特殊儿童的动画资源网站,就更利于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家长选材辅助孩子学习。只要教师能有效利用动画资源,儿童定会从中受益。希望学界研究出更多关于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动画的理论,让智力障碍儿童拥有更多学习资源,能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动画片资源网。更重要的是,研究教育动画于特殊教育中的合理应用的模式和方法是相当紧迫的课题和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楠.教育动画片的设计与创作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6.2.

[2]王丽.寓教于乐相得益彰[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0.5.

[3]李光锋.特殊教育中的弱智儿童教育[J].湘潮(下半月),2010(9)(总第341期),123.

[4]贺宝勋,马颖峰.国内教育动画的现状及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9.3总第266期,54-59.

[5]李韦.音乐在弱智儿童智力启迪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音乐探索,2003-3,87-90.

[6]李淑蓉.浅谈对弱智儿童的教育和矫治方法[J].教育战线,2010-8-15,94.

[7]张晓瑗.浅谈教育动画及其设计与制作[J].山东青年管理学院报,2004,9(5)(总第111期),103-105.

[8]周红林.结合flas制作的运动解剖学PBL教学尝试[J].科技信息,2009(17).

[9]许家成.再论智力障碍概念的演化及其实践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05(5)(总第59期).

[10]郑虹.智障学生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4)(总第58期).

[11]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3-06,共256页.

[12]魏婷婷.“生活化”还是“语文化”?――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2).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2

【关键词】孤独症;教育康复;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每年约有70至100万学龄儿童患有孤独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特殊音乐教育是指针对特殊儿童实施的音乐教育,目前,绝大多数学龄期孤独症儿童在培智学校中就读,接受教育康复。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工作实践中发现,国外发达国家针对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但在我国却较少为人所关注。因此,特殊教育有必要加强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入手,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力争让特殊音乐教育在孤独症儿童身上实现其特殊的教育和康复功能。

孤独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系统的病变而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其生理、心理均存在缺陷。他们退缩、胆怯,不善与人交流,但对各类音乐却并不排斥,音乐课甚至成为他们最喜爱的学科之一。因此,用音乐开启孤独症儿童“封闭之门”的做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及学生家长接受。音乐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对他们具有教育和康复的双重作用。音乐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的智力补偿、矫治的可能性也与其年龄有着密切关系,年龄越小,补偿的作用越大。若能抓住有效时机,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征和表现,给予这些特殊儿童以适当的教育方式,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是可以得到相当大弥补和改进的。

我国约有70至100万学龄期儿童患有孤独症,他们的教育康复问题一直受到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孤独症儿童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在普通公立、私立小学和培智学校中进行,在普通小学主要采取随班就读的形式,在培智学校主要采取混合班级教学的形式。目前, 90%的孤独症儿童在培智学校中接受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国家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力度不断增强,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培智学校的特殊教育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1988年,国家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大会;80年代以来,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特殊教学计划中,音乐课被列为重要的一门教育课程,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除了要达到思想教育的审美目的之外,还要求从实际出发,注意对学生进行生理缺陷与心理缺陷的补偿和矫正,体现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198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发展特殊教育要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原则”,在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基本方针的同时,全面阐述了特殊教育的重要地位,专门指导了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1994年,《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颁布,规定症状较轻的特殊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接受普通教育;同年,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行政法规《残疾人教育条例》颁布,法律法规从各方面保障和推动了特殊教育的顺利发展。

进入21世纪,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政府责任、教育形式、教师待遇、经费投入和法律责任五个方面做出相关规定,进一步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2008年国务院将“发展残疾人教育”作为促进残疾人全民发展的第一项意见;同年,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进行修订,从各方面强化了对残疾人教育、就业的保障。

依据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学龄期儿童都应入学接受教育,经过早期教育康复的孤独症儿童可以直接进入相应的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一直没有入学或在家的孤独症儿童可以进入培智学校学习。国家从法律上保证了孤独症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这些政策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正在逐步加强,并从各方面保障了特殊教育的顺利实施,中国特殊教育从此确立了“以普及为重点”,“保障义务教育”的发展方针,特殊教育各类课程由此得到积极开展,教育阶层扩大至初中。

江苏省作为我国的教育大省,其特殊教育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以省会南京为例,现已在各区建立培智学校6所,智障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2007年南京市下发了《关于加强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区、县把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本地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与重点工作来抓。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特殊教育的充分重视和有力支持,使得培智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培智学校中,孤独症儿童与其他智障儿童一起学习、生活,课程设置主要按照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遵循课程设置的原则,即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课程包括生活数学、生活语文、美工制作、体育、音乐、综合、游戏、律动、感知觉统合等。在课程安排上,对认知和操作要求高的科目放在上午进行,活动性强的科目在下午进行。此外,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会带领学生去公园、超市、广场等社会公共场所进行现场教学,以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000年以来,在江苏省教育厅的重视和关怀下,培智学校的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的重视,与此同时,各学校之间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日益活跃,在校内成立了各类教育康复训练中心,进一步形成了社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数据显示,国内孤独症儿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培智学校中,孤独症儿童人数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必须考虑到这些儿童的特殊需要,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孤独症儿童虽然口齿不清、交流能力欠缺,但他们对音乐有反应,有的儿童坐不住,满屋子乱跑,但一听见音乐马上就能安静下来;有的儿童需要伴随着音乐才能入睡;有的儿童对节奏敏感,音准极佳,具有超高的音乐天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孤独症儿童生长发育最佳时期,也是纠正他们生理、心理缺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体质的关键时期,儿童的可塑性需要正确的引导,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刺激有利于心理活动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滕飞.浅论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8

[2]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S].北京,1989

[3]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S].北京,1994

[4]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S].北京,1994

[5]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S].北京: 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

[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S].北京: 1990年颁布,2008年修订

[7]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0.238

[8]南京市政府.关于加强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通知[S].宁教初[2007]12号

[9]南京市教育局.以省特教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实现特殊教育高位均衡发展[J].现在特殊教育,2009增刊:1-2

[10]教育部.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S].北京,2007

作者简介: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3

关键词:残疾儿童受教育权;《残疾人教育条例》;国际法;特殊需要

2017年我国新修订实施了《残疾人教育条例》[1](以下简称“《条例》”),标志着我国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跨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它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保障法》为依据,在1994年原《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面修订[2]。它的出台,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残疾人教育法律体系的形成,将起到关键的助推作用。其一,条例进一步明确保障对象覆盖全口径残疾类型。其二,条例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责任,突出强调了对残疾人受教育权实施专项督导、残疾筛查和人口统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配备特殊教育仪器设备、组建残疾人教育专业委员会、拨付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等内容。其三,条例进一步明确融合教育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优先实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规定,这是第一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以《条例》为核心,在教育理念、残疾观、残疾类型、特殊教育需要等方面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相关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探索我国特殊教育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

1对平等的认识:从全纳到高质量

自古以来,对平等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孜孜不倦探讨的话题。对于残疾人的受教育权而言,平等是其法律规定的逻辑起点。如何理解平等以及如何贯彻实施平等?在国际法及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中都殊途同归。联合国于1993年通过了《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3],从“机会均等”的角度对残疾人受教育权进行了规定,提出普通学校的教育应该提供传译和其他适当支持服务,为适应不同残疾人的需要提供无障碍环境和支持服务。为此,要求各国应制定政策、调整课程、提供高质量的教材、运用社区教育等手段来践行残疾人的“教育平等”。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4],对平等的认识进一步进行了阐释。它认为,平等意味着“全纳”,即“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此外,这两份文件还强调了“有效”,即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因此“在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实施中必须考虑到这些差异性”,并“创设环境和条件来接纳他们,为其提供有效的教育”[5]。

我国2007年成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首批缔约国和履约国,与其他各缔约国共同承诺和履行残疾人“平等”受教育的理念[6]。例如,在《条例》“总则”中专门增加了第二条关于平等的基本原则,即“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禁止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并规定“根据残疾人的身心发展特性和需要……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7]。在入学平等上,第七条规定“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残疾人申请入学,不得拒绝招收”[8]。在过程平等中,通过对师资培训、减少班额、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等措施,来保障残疾学生平等参与教育教学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此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结果公平。美国于1975年颁布了《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即94-142公法,并不断修订,于1990年形成《残疾人教育法》,即IDEA法[9]。它强调对所有儿童实行零拒绝的教育原则,对所有儿童提供免费、适当的公立教育,让所有儿童都能不被排除在教育之外。随着2004年《残疾人教育促进法》和2002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以及于2015年修订的《促进所有学生成功法的出台,对残疾人教育平等的关注转向了“高质量”的教育效果,促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高学业水平等。

英国于1944年颁布《教育法》(theEducationAct),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为残疾儿童建立特殊教育学校。1976年对之进行了修订,支持把残疾儿童放到普通学校的做法,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保障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10]。1978年颁布的《特殊教育需要报告》,即《沃洛克报告》,首次提出“特殊教育需要”的概念,主张对所有儿童实行一体化教育,即从场所的一体化到社会的一体化,再到功能的一体化,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模式提出了挑战[11]。199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绿皮书》以及2001年颁布的《特殊教育需要与残疾法》强调对残疾人的反歧视性教育,对提高所有儿童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业成就标准做出了规定。日本于1947年颁布、1988年修订的《学校教育法》[12],1953年颁布、1989年修订的《学校教育法施行令》[13],以及2006年新修订的《教育基本法》,规定所有人都具有平等地接受适应其能力的教育机会[14]。1970年颁布、2004年修订的《障害者基本法》[15]规定,为提高残疾人的教育质量,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应该充实教育内容、改善教育方法、开展普通学生和残疾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活动,进而使其获得高质量的平等受教育权。

2对残疾人和特殊教育的差异性认识

无论是双流向、多层次教育安置模式的选择,还是回归主流和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的倡导,都指向了对残疾人和特殊教育不断认识的发展过程。基于此,《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认为“残疾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它反映出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文化语境中对残疾人身份特征的不断认识和重构,正如科林•劳所说的“残疾只是人的诸多特征中的某一个特征而已”[16]。除此外,残疾并不仅仅指纯粹生理上的残疾,更强调不能融入社会的功能。因此,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渐丰富,这也逐渐体现到各国具体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之中。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残疾人是指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17],据此明确规定了八类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所限,近年各地在发展特殊教育过程中,主要对盲、聋和智力残疾等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教育进行重点保障,同时兼顾其他残疾类型儿童教育。

美国《残疾人教育促进法》对残疾人的界定是“有智力残疾、听力损伤(包括聋)、言语或语言损伤、视力损伤(包括盲),严重的情绪干扰、肢体障碍、自闭症、脑损伤、其他健康损伤,或特殊的学习障碍等儿童,由于其自身的障碍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18],在类型上细分为十三类残疾儿童。基于此,它所需要的特殊教育是指“免费且经过特别设计以适应残障儿童独特需求的教学”。英国从1944年《教育法》规定的十类残疾儿童到《沃洛克报告》中使用“特殊教育需要”概念,并于1981年的《教育法》中确立了此概念,将“特殊教育需要”界定为“在儿童有学习困难、需要特殊教育辅导时,为其提供特殊的教育设施”[19]。日本在《学校教育法》中对特殊教育的对象进行了规定:盲校、聋校或养护学校,对盲者(包括重度弱视者)、聋者(包括重度听障者)、肢体障碍者或病弱者(包括身体病弱者)、智能不足者等实施比照幼稚园、国小、国中、高中之教育,并授予补救其障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目的。

3以特殊需要为核心的发展趋势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指出,特殊需要的教育是一种“使所有的残疾人都能够实现自由参与的社会”,为此,“在以最有利于发展学习和社交能力的环境中,提供适合个人情况的有效支助措施”[21]。该条约对各缔约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美国、英国和日本在“特殊需要”的实践层面上各有不同特点。美国以“特殊需要”为核心,以保护儿童的最佳利益为核心,在鉴定与评估、最少受限制环境、课程与教学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IDEA规定,在鉴定与评估中,评估时要使用该儿童的母语来实施;所使用的测验和其他评量工具须为可用来评量教育需求的特殊领域,而不只是使用测试智商的评量工具;不可用唯一的测验标准作为决定儿童教育计划的根源和依据。在课程与教学中,要为其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22]。在个别化教育计划中,规定其内容必须包括五项:(1)目前儿童的教育成就水平;(2)年度目标,包括短期目标;(3)提供给儿童的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以及该儿童得以参加普通教育计划的程序;(4)开始提供教育及服务措施的起止日期和所需时间;(5)建立适当的目标标准、评鉴程序和时间表,至少每年一次评鉴以决定短期目标是否达成[23]。在有效的教学策略中,通过为其运用干预反应模式、学习通用设计等手段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干预反应模式对有需要的儿童提供学业支持系统和行为支持系统。

例如:针对80%-90%的学生,提供通用学习设计模式;针对5%-10%的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干预;针对1%-5%的学生,则有针对性的和个别化干预[24]。在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中,IDEA要求所有的残疾学生要最大限度地获得合适的教育环境。只有当普通学校没有能力为残疾学生提供充足的特殊教育支持和服务时,才能把残疾学生安置到特殊的班级或学校中[25]。当学生被安置到隔离的地方时,学校必须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接触同龄的普通孩子的机会。为确保学生都能够被安置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学区必须建立一个完全的、连续性的、具有多种选择性的安置场所服务体系。这个连续的安置场所服务体系包含了普通班级、资源教室、特殊教育班级、特殊教育学校、在家教育、在医院和机构教育等[26]。英国《沃洛克报告》中提出“特殊教育需要”一词后,形成了特殊教育领域的新范式。在第三部分“一个新的残疾类型安置体系”中,它认为用残疾类型划分的维度容易把儿童打上各种标签,从事实上的“残疾”引发社会功能上的更多“残疾”。它提出“特殊需要”的概念,用“有学习困难的儿童”概念来表述各种残疾类型,用轻度、中度和重度来描述障碍的程度。

在其范式下,人们要看到儿童的优势能力,以及对其劣势提供各种资源和支持,包括提供特殊的设备或提供特殊的教学方法,提供特殊的或经过调整的课程[27]。日本对特殊需要也有自己的理解。它对重度和极重度残疾儿童的就学问题进行了考虑:其一,建立了盲校、聋校和养护学校,其中,养护学校是针对生活不能自理或需要他人协助的儿童;其二,对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制定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纲要,帮助其获得更为合适的教育;其三,对重度、极重度和多重残疾儿童有“免除就学义务”和“毕业评鉴”的特别规定。在1978年制定、1988年和1999年修订的《教育上需要特别处理儿童的教育措施》(《教育上特別な取扱いを要する児童・生徒の教育措置について》)[28]中规定,对于需要专心接受治疗或维持生命、健康的疗养,且接受教育有困难或不可能者,如其监护人提出申请书,可以采取暂缓或免除就学义务的措施,但应谨慎适用;因身心障碍无法接受义务教育且经过申请已经暂缓或免除就学义务的儿童,教育部每年举办一次评鉴,为想继续进入高中接受教育者给予同等学习的鉴定。

我国在《条例》的修订版中,第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增加了相关条款,强调为残疾人提供满足其特殊需要的教育。例如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课程与教材等都要“符合残疾学生身心特征和需要”,通过设立残疾人教育委员会、创建无障碍环境、提供合理便利等措施来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要[29]。但条文本身对“特殊需要”的规定相对简单。从以上可以看出,特殊需要日益成为国际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各国都在积极进行转变。不同的是,各国对特殊需要的理解各有不同。美国通过残疾类型的丰富和细化来为残疾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和资源支持,以满足其特殊需要。英国通过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安置于普通教育学校,更关注儿童的优势能力,通过为其建立学习共同体和合作伙伴来提高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学业成就。日本对重度和极重度儿童的教育有着细致的考虑,不仅为其设立养护学校,还为其在家学习申请特别通道。我国的立法也在积极倡导“特殊需要”的理念。

4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处于加强残疾人教育法治建设的关键期。通过对美国、英国和日本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和分析相关经验,将对《条例》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及未来《残疾人教育法》的制定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其一,需要确定立法的基本思想、逻辑框架和核心概念。在基本思想上,我国已经与国际接轨,明确了开展全纳教育的方向。在逻辑框架上,是借鉴苏联的将特殊教育融入普通教育的模式,还是实施现行的单独立法的模式,需要进行讨论。在嵌入式的模式下,有利于残疾儿童的融合,但对其教育干预和保护力度则略显不足;在单独立法的模式下,仍然将之处于“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双维逻辑之中,但能够凸显政府对其重视程度,在经费投入、权利意识、干预手段等方面则更为丰富。在核心概念上,需要对于残疾人的概念和类型、特殊教育、特殊需要、个别化教育计划、资源教室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从而构筑《残疾人教育法》的制定根基。其二,厘清《条例》的法律位阶,研究起草《残疾人教育法》。

在法律位阶上,《条例》应该位于《残疾人教育法》之下,而不是在《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之下,因此有必要加快推动《残疾人教育法》的研究起草。对于《残疾人教育法》而言,它将涵盖学校教育、鉴定与评估、课程与教学、无障碍环境、辅助技术支持等诸多内容。因此,建议应以《条例》为核心,积极研究和起草《残疾人教育法》和配套的实施细则及相关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法治体系。其三,以特殊需要为核心,积极探索新的立法模式。重视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条例》在修订中也增加了相关内容,但还有很多的扩展空间。在国际社会逐渐用“特殊需要儿童”一词来描述各种有需求的儿童时,“特殊需要儿童”就不再只特指残疾儿童,也包括学习障碍儿童和超常儿童。在此逻辑框架下,学习障碍儿童、超常儿童是否应该纳入特殊教育法的范畴?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未来学习障碍儿童、超常儿童纳入特殊教育范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在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4

昆明学院 陈 晓

【摘 要】文章结合国内外融合教育发展现状,通过对云南省190名幼儿教师以及534名在高校就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访谈、调研,了解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经分析研究提出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 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18-03

一、学前融合教育

“融合”,美国教育部(2007)定义“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正常发展同伴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旨在强调提供特殊需要幼儿一个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学习环境”。学前融合教育,指有特殊需要的0~6岁学前儿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接受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

二、国内外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现状

从美国“回归主流”运动的开展,以及“零拒绝”“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的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美国3~6岁的特殊儿童基本都在普通托幼机构接受教育。英国的Warnock Report、The Green Report、DFEE等法案、报告,为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调查结果表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融合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已经关闭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国内,《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指出“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部分幼儿园已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与培训也已提上日程并逐渐实施。

三、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现状

1.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现状。截止2011年,云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共20132名。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和设置的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学生14966名,占总人数74%,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远远落后于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的受教育程度。

2013年以来,云南省在重点发展义务教育的同时,鼓励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3岁以下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机构,开办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加快普及残疾儿童学前一年教育。但因学前教育未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且云南省多地教育资源匮乏,因此未把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上工作日程,直接导致残疾儿童入园难的问题。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理解模糊,招收残疾儿童无法教育。部分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不仅引起普通儿童家长的强烈反对,还会因不了解残疾儿童特点导致教学事故的发生,综合多种因素许多幼儿园拒绝招收残疾儿童入园。

理念模糊、融合教育师资的短缺,成为剥夺特殊幼儿学习机会的理由,也成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瓶颈。

2.云南省幼儿教师问卷调查。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是否会遇到特殊儿童,是否需要掌握融合教育知识,是否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为详细了解这些情况,本文以改编的事实性问卷为研究工具,对来自不同地区的19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182份,回收率96%。调查的对象来自于昆明、文山、临沧、德宏等地,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表1显示:调查对象,52%在26岁至35岁之间,47%教龄在5年以下,学历在大专、本科的均达45%左右,67%为学前教育专业背景。来自不同地区的190名幼儿教师,具有年轻化、教龄短、学历高、专业性强的特点,但其中无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幼儿园教师。

图1显示,99%的调查对象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知识,60%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有遇到或教育特殊幼儿的经历,遇到多动型注意缺陷障碍、智力落后、情绪和行为障碍类型的儿童较多,遇到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超常三类儿童的几率较小。46%的幼儿教师曾经被家长询问特殊幼儿教育问题。

一名合格的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研究者就融合教育课程问题对190名在职教师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职教师对《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内容了解较多,而在职教师希望学习的特殊教育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

四、云南省高校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现状

1.云南省各师范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云南省师范类院校有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学院、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院、保山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大理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红河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等。通过调查显示,云南省各师范类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教育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在其课程设置中并未发现开设学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尚未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2.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问卷调查情况。本文对昆明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10个班级,其中包括六个本科班以及四个专科班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34份,有效回收512份,回收率为96%。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2,调查内容相关情况如图3、图4所示。

调查显示,253名大学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有区别,225名大学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有很大区别,二者占总人数的93%;285名大学生认为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教知识,217名大学生认为幼儿教师非常需要具备特教知识,二者占总人数98%。

昆明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应用型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昆明市以及昭通、文山、临沧等各州市实习、见习机会较多。调查显示,昆明学院大学生在实习、见习期间遇到特殊儿童比例相对较高,其中遇到较多的是多动型注意缺陷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学习障碍以及智力落后儿童,这与对幼儿教师的调查结果相吻合。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学生接触特殊教育相关课程较少,大学生希望接触、学习的特殊教育相关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

五、讨论

纵观国内外,学前融合教育已经成为特殊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是推进教育公平,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

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师资是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关键。研究者通过调查190名在职幼儿教师以及534名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结论如下:第一,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其工作、实习、见习中,均有遇到或教育特殊儿童的经历,遇到较多的是多动型注意缺陷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学习障碍以及智力落后儿童;第二,在职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均希望可以学习特殊教育相关知识,以便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特殊儿童;第三,无论在职教师还是在高校就读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希望学习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六、意见或建议

1.高等院校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

(1)加大融合教育的宣传力度。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师资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师范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及其他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然而,云南省各类师范类高校尚未把学前融合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建议云南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特殊教育专场讲座、残疾人艺术团巡回演出、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以及在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做义工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特殊儿童,提升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度。首先培养在校大学生对融合教育的积极态度与专业认知,使其在工作中遇到特殊儿童不会束手无策、冷漠,而是用专业的态度去关心、教育特殊儿童。

(2)开设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在对幼儿园教师、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中发现,希望学习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因此,各高校在开设学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时,可以考虑将三门课程知识进行整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大量的见习、实习机会,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院、早期疗育机构等,让学生对各类障碍儿童有更直观的认识。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例如:昆明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临沧师专,可将两个专业资源整合,实验室资源共享,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实践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此外,建议师范类院校可以在公共必修课中,开设一至二门融合教育课程,例如:《融合教育研究》、《特殊教育概论》等,在师范类高校学生间普及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相关内容,使未来的一线教师面对特殊儿童不再陌生,这对于推动云南省融合教育具有重要、长远意义。

2.康复机构专业人员培训。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具有特殊意义,建议康复训练机构、早期疗育机构整合医疗与教育服务体系,在机构中开设学前班、早教班,在为孩子提供康复训练的同时,为特殊儿童提供恰当的教育。双管齐下,促进特殊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师资问题,早期疗育机构可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入职培训,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系统学习、掌握康复训练知识,这样既可为特殊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同时又可进行简单的摆位、语言训练、作业治疗等,教育康复整合使特殊儿童在与时间赛跑中看到曙光与希望。康复机构、早期疗育机构培养融合教育师资,缓解了特殊儿童入园难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云南省融合教育师资短缺问题,促进云南省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亚,赵丽娜.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的态度和压力研究——以有融合教育经验的普幼教师为对象[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2]周念丽.学前融合教育的比较与实证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冯雅静.国外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的经验和启示[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4]张文京.融合教育与教学[M].广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杨志成.云南省特殊教育现状与发展报告[Z].2013.

[6]王建颖.在2012年度全省特殊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EB/OL]. ynjy.cn /chn201010201505186.

[7]杭州市区普通幼儿园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问卷[EB/OL]. sojump.com /jq/240387.aspx.

[8]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适应问卷调查表[EB/OL].sojump.com/jq/1348232.aspx.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5

根据教育部《2013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3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2013年地区特殊教育毕业学生37人,招收学生213人,在校生835人,其中女生352人。[2]在在校生中,小学的一、二、三年级占的比重最大,分别为19.52%、18.56%和14.735,小学四年级占10.18%,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比例较小,高中一二三年级的比例都没超过3%[3]。年级越高学生的比重越小,说明特殊教育开展的越晚或者学生流失越多。2013年有5所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包括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日喀则特殊教育学校、山南特殊教育学校、那曲特殊教育学校和拉萨盲校。五所学校当年招生164人,在校生539人。[4]1.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位于海拔3650米有着太阳城之称的拉萨。2013年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主要在校的学生是盲生和聋生,共有学生209人。包括听障生193人,其中男生113人、女生80人,女生占比41.45%;视障生11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2人。2013年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50人,其中专门的科任教师46人,纯管理人员2人,既管理又上课人员2人。师生比(含所有教职工)为1:3.9。①2.日喀则特殊教育学校。日喀则特殊教育学校位于日喀则地区的日喀则市,海拔3836米。日喀则地区是中国自治区的一个地区,区行署在日喀则市。它位于拉萨和山南地区西部,西接阿里地区,北靠那曲,南连不丹、锡金、尼泊尔,是中国西南重镇。日喀则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盲聋弱智兼收的学校,2012年共有学生70名,其中听障学生44名,视障学生8名,智力障碍学生18名。日喀则特殊教育学校2013年共有教职工25名,其中专任教师14名,既管理又上课的教师8名,管理和后期人员3名。师生比(根据12年学生数)为1:2.8。②3.山南特殊教育学校。山南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位于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整个山南地区位于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的干流的中下游,西与日喀则相邻,北接拉萨,东与林芝地区接壤,南面与印度、不丹接界。泽当镇位于山南地区的西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海拔3551米。山南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盲、聋、弱智兼收的特殊教育学校,同时还有送教上门的学生。2013年共有学生85人,包括听障学生48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19人;视障生10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4人;智力障碍学生11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5人;送教上门学生16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6人。2013年山南特殊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35名,任课教师31人,管理后勤人员4人。师生比为1:4.3。③4.那曲特殊教育学校。那曲特殊教育学校位于那曲地区的那曲县。那曲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是长江、怒江、拉萨河、易贡河等著名河流的发源地区。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横贯全境,北与新疆、青海接壤,西与阿里地区相连,南面是拉萨市、日喀则和林芝地区,东临昌都,全境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那曲县那曲镇是行署所在地。那曲位于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海拔4459米以上。那曲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盲、聋、弱智合校的特殊教育学校,兼有送教上门。2013年共有学生70人,包括听障学生35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20人;视障学生20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3人;智障学生5人,为男生;送教上门10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4人。2013年那曲特殊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22名,其中专任上课教师14名,既上课又管理教师2名,纯管理和后期人员6名。师生比为1:3.2。④此外,自治区拉萨市还有一所私立盲童学校。这所学校是由德国盲人萨帕日娅发起成立,也是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和德国有关组织合作的项目,主要招收全区的盲童和低视力儿童。

二、自治区特殊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2013年地区特殊教育的整体评价

地区地广人稀,面积辽阔,76.29%的人口居住在乡村,而且是海拔极高的乡村。居住分散时集中办学不易,特殊教育的办学更不易。2013年总人口312万,有特殊教育学校五所,在校生835人,相对于整个教育的发展,和其他地区比较时,的特殊教育成绩是巨大的。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2011年12月的《自治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十二五”期间,整个特殊教育在“十二五”期间要:(1)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完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普及残疾人义务教育,并予以重点扶持。(2)将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指标列入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指标体系,做好残疾儿童少年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的入学转介工作。(3)制定三类残疾学生接受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助学政策,开展残疾学生学习救助。(4)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在普通中小学推行随班就读(融入式教育),加大残疾人特殊学校的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力度,提升特殊教育师资能力。(5)设置残疾人特殊教育职教专项经费,保证经费投入,使三类残疾学生都能接受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6)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高校开设特殊教育有关专业,支持师范院校培养、培训特殊教育师资。(7)保障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接受高级中等以上教育。(8)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依法兴办特殊教育机构。(9)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10)继续开发和推广藏语盲文和手语,并要求在教育上,要建立残疾人教育体系,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大力推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到2015年,全区残疾儿童在校生达到800人,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数达到200人。从接受教育的残疾人数说,2013年已经达到“十二五”的目标。但是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数在2013年没有达到200人的规模。此外,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当年有残疾人19.4万,残疾人占总人数的7.0%.根据6-14岁残疾儿童残疾总数的2.96%计算,学龄残疾儿童0.57万。如果根据2013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的当年人口312.04万计算,2013年有6-14岁残疾儿童应该是:312.04×7.0%×2.96%=0.65(万)。2013年有残疾学生539人,那么的残疾学龄儿童的在学率是:539÷5700×100%=9.5%,或者539÷6500×100%=8.3%,不到10%.也就是说,尽管的特殊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整个学龄残疾儿童的在学率不到10%。

(二)专任教师的比例高于全国特殊教育学校

根据教育部教育统计[5],2013年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职教工161人,其中专任教师136人,占整个教工的84.47%,高于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82.86%;行政人员和工勤人员的比例也高于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但教辅的比例远低于全国。与普通小学相比,专任教师的比例低于普通小学,其他类别教工的比例高于普小。这反映了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小学的工作性质有差异。对于住校的残疾学生而言,需要更多的工勤老师。由于2013年的特殊教育学校没有代课和兼课教师,所以专任教师的比例,比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把兼课和代课教师算入时更高,反映出大致处于新建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更注重专任教师的投入。

(三)教师的学历素养和高级职称高于普通小学

统计分析发现[6],2013年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和本科学历的教师与全国比较基本持平,但高于普通小学的水平。136名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1.47%,大大高于普通小学0.09%的比例;本科学历占52.94%,大大高于普小28.1%的比例。特殊教育学校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数比当地的普通小学高26.22个百分点。当然,和全国比较,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低2.05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小学高级职称以上的比例高于普通小学。特殊教育学校136名教师中中学高级占2.21%,小学高级占44.12%,高于当地普小1.73%和32.19%的比例,两者合计高出12.41个百分点。当然,那个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小学一级以上的职称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两者合计低2.05个百分点。

(四)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用地优于全国

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7],2013年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69.15平方米,大大高于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生均20.15平方米的水平,也高于当地普通小学生均10.45平方米的水平;教师办公用房、生活用房和当年新增用房的生均面积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普通小学。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行政用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当地普通小学。从专用教室的生均面积来看,特殊教育的总生均面积是22.37平方米,大大高于全国9.19平方米和普通小学3.16平方米的水平。其中,普通教室生均面积是全国的三倍多,是普通小学的九倍。这反映出这些后建学校到2013年具有充足的校舍面积。当然,这也可能与的五所特殊教育学校目前的在校生还没有满额有关。尽管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用地,包括生均绿地、运动场地大大高于全国和当地普通小学,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图书却低于全国一倍,也低于西子昂普通小学67%。

(五)在雪域高原开展了残疾儿童的送教上门

还在雪域高原上开展了送教上门活动,对那些重度残疾、一时无法到特殊教育学校读书的儿童送教上门。在雪域高原的特殊教育的这个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送教上门并非仅仅是指送给残疾学生温暖和教育,还包括其他人。例如,山南地区《关于开展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实施方案》中就规定送教上门的对象是:(1)迫不及待需要送教的重度残疾学生。(2)重度残疾儿童的监护人及家庭所有成员。(3)对村级干部送暖送情,以他们为中介,借助他们的职能,对送教学生及家庭得到长期的支持和关爱。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特殊教育的覆盖面还有待提高

正在世界屋脊的腹地开展残疾儿童的教育无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到2013年特殊教育还没有覆盖整个地区。有的地区还没有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有些儿童还没有接受特殊教育。因此,特殊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还是如何让所有儿童包括残疾和障碍儿童都接受基本的义务教育。

(二)探讨学生分散情况下如何教育的问题

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教育那些散落在千壑万户风雪草原的残疾儿童确实需要很好的探讨途径与方法。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固然重要,送教上门也是一个方法。但是,在那么广阔的地区,要很好地发展特殊教育必须和普通教育有结合,使每一个小学或教学点的老师都有能力教育特殊或者残疾儿童,进而使残疾儿童尽可能的就近接受教育。对那些有条件建立学校的地区,则尽可能的采用住校的集中办学的方式使残疾儿童接受教育。

(三)提高办学的软件水平

就五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占地面积、教室面积、教师条件等硬件来看,要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条件、数字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样就能使已经入学的残疾儿童接受到更好地教育。

(四)探索送教上门的新路经

在雪域高原开闸送教上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但是,如何提高送教上门的效益、减少成本,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教育、残联和学术界应该联合起来,探索雪域高原送教上门的新路径。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6

关键词:精细动作训练;运动发育迟缓;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241-02

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又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常用来描述运动或智力技能的落后,达不到正常发育所要求的内容。儿童多由脑损伤引起[1]。常见的原因有:由围生期脑损伤引起;由先天缺陷所引致;由遗传疾病所引致;周围神经损伤或肌肉系统病变引起;染色体病: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遗传性代谢缺陷病等。手部精细动作就是儿童运用手特别是手指训练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本质就是手、眼、脑的协调能力。近年来,儿童手部精细动作训练越发受重视[2]。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常儿童手部精细动作研究方面,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手部精细动作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从训练方法入手展开研究,以期为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工作者及家长提供帮助。

一、研究对象

小艺,6岁,女,运动发展迟缓儿童。个子矮小并伴有智力低下、肢体及言语等多重障碍、手部肌肉损伤程度2级,肌张力1级,2015年9月入贵州某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接受教育康复训练。入校时,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经过近一年的训练,基本学会如厕等生活自理能力,但其手部的肌力仍比较弱,主要表现在:(1)手腕关节活动僵硬。(2)对伸、屈、抓、握、捏比较困难。(3)手指很难分开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此次采用了家庭访谈与班主任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家人和老师以书面填写的方式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家庭环境以及障碍程度做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评估测量法。本次测量采用《手部关节活动度测量表》用量角器对个案进行测量,康复前测量结果如表1。

3.手部精细动作训练法。本研究采用手部精细动作训练法为个案进行精细动作方面的测评与训练。通过康复教具的使用,锻炼个案的手指功能的训练方法。

三、研究目标

1.短期目标。腕部关节的背伸、掌前臂旋前、旋后能力改善;掌指和指间关节的屈、伸、屈、抓、握、捏改善;手指分指,合指弯指的灵活性改善。

2.长期目标。手指的内收和外展,拇指屈伸,拇指外展和内收能力改善;能完成拇指与其他指的对指,拇指屈伸;增强患儿自信心。

四、研究训练教具

此次研究所运用的康复方法为手部精细动作训练法,教具有:(1)彩红按摩球(7.5M),主要用来对手指屈伸肌肉进行训练,也对手掌肌肉进行训练,增加手部血液循环。(2)握手棒(插孔训练),主要是对肱二头肌,手掌、手指、手腕的肌力训练,加强外在肌和内在肌训练。(3)剪刀(剪纸训练),使用剪刀重点是拇指和食指的用力配合,而拇指、食指在整个手指抓、握、拿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五、研究训练过程

该训练每天训练一次,每次为30分钟,一个月30天为一个训练疗程。每天30分钟的训练过程如表2。

六、研究结果

通过对个案实施为期一个月的手部精细动作训练。个案的手部关节活动度有所改善,具体改善程度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个案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左右手关节的活动度在屈曲、伸展、内收、外展方面所有了很大的改善。左手屈曲由原来的30度变为50度,右手屈曲有原来的20度变为45度。左手的伸展有原来的6度变为10度,右手的伸展由原来的5度变为8度。左手的内收由原来的4度变为10度,右手的内收由原来的4度变为15度。左手的外展由原来的3度变为15度,右手的外展由原来的6度变为10度。总体来看,左右手通过此康复训练在功能上均有所提高。并且左手的功能恢复比右手的功能恢复更好一些。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手部精细动作训练,该案例的手部关节各项活动度改善明显,其心理和智力也有明显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循序渐进的手部精细动作训练能对发展迟缓儿童的手功能、心理、智力等多方面产生影响。这为我们的特殊教育教师和发展迟缓儿童的父母提供了训练的方向,当然,在以后的教育康复训练中,建议增加手部精细动作训练的活动内容,例如:拨算盘训练、拧旋训练、挟物训练等,以激发患儿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唐乐群.唐氏综合征儿童精细动作训练的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4,(11).

[2]刘振寰.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康复训练图谱[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A Cas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Hand Fine Motor Training i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Motor Delays

LU Yan,XING Ming-ming

(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Guizhou 5543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study of hand function training for a child with motor delay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hand func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treatment courses were made by using the interviewing method,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hand fine motor training method. After one month intervention and observation of hand fine motor training,we can see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degree of hand joint mobility from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in this case. This provides the training direction for rehabilitation teachers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and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7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systems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分布伦纳(Bronfenbrenner)提出的发展心理学范畴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个体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之中,个体发展受到自身与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布朗分布伦纳认为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并强调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发展中的个体处于直接环境(如家庭)和间接环境(如社会文化环境)等几个相互嵌套的环境系统之中。根据其对个体影响程度,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每一系统与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发展都会波及其他系统,进而影响个体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微观系统(microsystem)是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系统随儿童年龄的成长而逐渐变化,由最初的家庭扩展到社区、学校等,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中间系统(mesosystem)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果各微观系统之间能形成较强的积极联系,中间系统的发展也能实现最优化。外层系统(exosystem)指儿童未直接参与其中却能对其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如父母工作环境。宏观系统(mascrosystem)指儿童生存发展所处环境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如社会文化价值观、法律法规。

二、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一)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在我国,儿童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在特殊教育领域,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其智力和适应性行为的特殊性,对其心理健康的描述并没有统一标准。从心理健康的定义来看,心理健康更侧重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稳定的情绪状态,并未对智力有相应要求[2]。因此可以推断智力障碍儿童并非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但已有的研究表明,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儿童相比存在差距,个别领域表现偏低。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人际适应、人格、行为等方面。一项由父母和老师进行评分的研究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和一半的程度较重的智力落后儿童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情绪困扰症状,且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Emerson和Hodapp等人在2003年的研究表明智力落后群体内表现出情绪和行为困扰的比例高出普通人群4倍[3]。张福娟(2004)[4]和江琴娣(2005)[5]的研究都表明智力障碍儿童存在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等情绪问题。而且,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也较高[6],有研究显示,智力障碍儿童良好行为的形成率较差,且普遍存在孤独、自卑、胆怯等心理问题[7]。在学业上,由于智力缺陷,智障儿童学习失败经历较多,对学习存有逃避心态,且学习兴趣不足,动机缺乏,可能患有学习焦虑。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受到过多照料,日常生活缺乏独立性,缺乏与人交往的社会技能,无法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智力障碍儿童人格品质的研究也显示,与视障、听障和普通儿童相比,发展程度最差[8],表现较差的人格特质有坚韧性、固执性和生活习惯[9]。通过以上研究得出,智力障碍儿童存在或轻或重且表现不一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几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个人。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涉及到儿童成长发展的各个生态系统。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心理健康水平对儿童影响较大。智力障碍儿童父母的过度保护不利于其独立性的发展,儿童易产生依赖心理,严厉管教易使智障儿童产生恐惧倾向,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敏感,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父母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智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安定因素,且对子女的行为问题有较好的预测力[10]。学校是除家庭之外对智力障碍儿童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又一微观系统,其中,同伴关系和教育安置对儿童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11]。社会文化环境及教育政策、法律法规是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宏观生态系统。而儿童个人方面的影响因素如年龄、智力、性别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三、生态系统理论与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性

首先,开放式的教育环境更加符合智力障碍儿童认知水平特点。低于常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该类儿童很难通过说教,甚至书本上的知识理解什么是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生态系统理论所提倡的动态、开放的环境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及行为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遵循“疏导”而非“抑制”原则利于智力障碍儿童习得一般的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技巧。例如,对于一名有情绪障碍的学生,在暴发情绪问题时,让其在操场自由奔跑释放积压比封闭式、单独的教室更能使其心情平复。这也启示我们,对于智力障碍儿童而言,生成式的、互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普遍优于依靠传统模式的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生态系统理论支持下的开放、互动的教育方式规避了智力障碍儿童认知事物浅薄的弊端,侧重儿童自身与环境的互动,使其在行动与互动中逐步掌握化解心理问题的技巧。其次,多层次的生态系统能刺激和丰富智力障碍儿童多种感官,使其内心丰盈。心理健康之人,必然是内心有着丰富情感及包容心的。儿童在与外部环境的逐步探索过程中,明了是非,习得善恶。若切断儿童与外界的联系,哪怕以爱为名刻意窄化儿童与外界的通道,仅是将其置于成人搭建的象牙塔中,必然造就内心贫乏、不识是非善恶之人。生态环境本身是真实的,与环境的互动能使儿童获得最真实的情绪体验。例如,通过在社区、福利院、敬老院等的活动,教会孩子“爱”的理念:爱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父母和老师,更包括同伴和长辈,不认识的陌生人,甚至花草树木,飞鸟走兽;爱的方式也不仅仅包括听话、顺从,更在于通过创造性的举动完成任务,获得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倡导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正是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拓展儿童的体验渠道,使智力障碍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丰富且深刻的情绪情感。最后,生态系统理论为培智学校开展多种活动性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在培智学校中,各种活动性课程的数量相当可观,占比也不容小觑。活动性课程是符合智力障碍学生认知特点的,培养其技能技巧、开发心智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多元丰富的活动中,学生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在家长及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认识并理解自身在与环境互动中所体验到的深刻的各种情绪体验,并在持续不间断的活动中内化升华为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全心理。生态系统理论启示培智学校的活动性课程要沟通家庭、社区和社会,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构建完整且功能齐全的系统模式。

四、生态系统理论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视环境因素,一昧从儿童自身缺陷寻找原因,强调思想开导,灌输积极向上的想法。这一做法因不贴合智力障碍儿童实际,收效甚微。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能单从儿童本身的身心特征去寻找突破口,还应该从儿童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角度思考。因此,本文试图从环境的角度考虑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构建微观的家庭支持,中间系统的社区、地缘支持,宏观的政策支持、社会舆论支持的家庭-社会支持体系,从中获得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构建以家庭、学校为主的微观系统。家庭、学校是儿童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最直接也最久远。儿童和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受到的比实际存在的更重要”,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体验到的环境”。影响儿童生长的环境不仅包括家长提供的实体环境,还包括在环境中儿童对环境特征的主观感受。特殊儿童与父母、手足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能影响到儿童性格、品质的发展。在多数特殊儿童家庭中,由于自身的缺陷,特殊儿童在与家人交往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即使面对比自己年龄小的手足,也要扮演“服从者”的角色,这不利于儿童主动性的发展,甚至导致儿童自卑、懦弱性格的形成,不利于健全心理的成长。一个人与环境互动,和其他人发生关联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智力障碍儿童虽然由于智力和适应性行为的缺陷,不能正常习得人际交往技巧,但同样具有与人交往的渴求与能力,大多数智力障碍儿童甚至拥有一套自己的社交模式。家长在儿童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承担指导和鼓励的责任,而非代替或过度保护。同时,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影响孩子,孩子也影响着父母。作为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在处理与孩子关系时,要以积极的心态主导双方关系,给孩子以积极乐观的暗示和引导,避免受孩子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因此,在智力障碍儿童家庭中,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家庭成员要创造以智力障碍儿童为主的社交空间和自由,引导儿童发展积极健全的性格品质,同时给儿童健康向上的反馈,避免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培智学校没有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课程。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是贯穿于学科教学中,以说教为主,活动类课程以生活技能技巧的教育为主,不涉及心理健康教育。从环境角度入手,培智学校应为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心理环境”,遵循“实在是有影响的”原则,全方面考虑与个体有关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包括教室环境、课堂氛围、校园文化等,使儿童能在包容、愉悦的环境中发挥天性,自由生长。其中,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协调环境与儿童心理的不和谐因素,站在儿童角度思考不同的环境因素在不同的时刻可能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教师应是学校教育与儿童心理的沟通者,是校园文化的显性传播者和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者。

(二)构建沟通家庭、社区、学校的中间系统。智力障碍儿童生长发展的各微观系统(家庭、社区和学校)的有效配合能使中间系统发挥最大效用。生态系统的各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关键部分的改变就能影响或连带改变其他系统,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社区教育也应为家庭教育服务。因此,可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中间系统。首先,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中,应注重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建构,家长和教师之间形成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共识,在教育工作中步调一致且有所偏重。教师可以是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者与帮助者,为家长提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指导与策略;同时,家长可以将儿童近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系统教育。儿童的缺陷和障碍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也具多变性和可变性,家长和教师要时刻保持对儿童心理状况发展的敏感性,避免儿童形成心理问题。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创新新的学习环境使智力障碍儿童去体验、感受不同的生活、学习情境,促进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的发展。社区教育重在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活动,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第三活动场所。在儿童离开学校,家长忙于工作而疏于管教时,社区可以集合周围学校可利用的人力资源,结合本社区文化资源,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情境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具体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它更像是一种体验式教育,需要儿童发挥主动性,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进行主观体验,以形成和丰富自己的心理品质。结合智力障碍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中间系统,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进步的有力保证。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案例篇8

青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是由1990年附设于青山区进步道小学的培智班发展而来。进步道小学位于富强路四号街坊,占地面积1 600平方米,最初由培智班和聋儿语训班二个教学班组成,学生15名,专任教师4名,学校面向全区隔年招生。青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校内教育教学设备齐全,设有劳动操作室、运动康复室、心理康复室、微机室、多功能活动室等专用教室。配备有多媒体、实物投影、电脑、电子白板、健身器、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运动康复设施。截止2013年底,学校占地面积约1 4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 620平方米有教学班7个、在校生50多人,主要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多重智力障碍等残障儿童。

(一)学生就读现状

青山区特殊教育培育学校是包头市唯一一所单独办学的培智学校。主要承担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共有在校学生50人,学制九年,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为7—9岁。为了完成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任务,学校在特殊教育这一领域里做着积极的努力与不断的探索,力求使每个智力残疾儿童都能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经过多年努力,该校的学生智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除低年级个别学生需要家长接送外,其余都能自己乘汽车或骑自行车上、下学,学生们能写简单的日记、作文,高年级学生能编织围巾、车座套,使用缝纫机,自编自导文艺节目,九年级一名同学能用电子琴为同学的演唱伴奏。学校已有30名毕业生走上社会,其中1人从事电脑打字工作,2人从事餐饮服务工作,3人从事运输装卸工作,1人送纯净水,2人为广告公司发送宣传单。此外,在包头市第五届残疾人文艺会演中学校节目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首届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美术作品大赛中,有3幅作品获奖。这些都告诉我们,残疾儿童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们通过努力,付出汗水,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创造了社会财富。

(二)师资队伍发展现状

特教教师是教育、培养残疾儿童的专门师资,他们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残疾儿童思想品德的塑造者,是残疾儿童生活信心的树立者,是给残疾儿童知识的传播者,是残疾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校现有在岗教师17人,其中取得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未定等次2人;取得本科学历7人,专科10人。近年来,学校先后外派教师19人,参加有关特殊教育的学习。其中,两人获得“韦氏量表”使用资格,一人获得“瑞文推理测验”使用资格,2人获得国际特奥会教练员资格。这些都是学校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的证明。作为一名特殊教师,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施教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要能够做到“爱特教事业、爱特教学校、爱残疾儿童”,使残疾儿童能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学校一直坚持在教师中开展“一爱三为”(爱残疾儿童、一切为了残疾儿童,为了一切残疾儿童,为了残疾儿童的一切)和“六个标准”(补偿缺陷、矫正行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自食其力)。

(三)财务经费现状

包头市青山区特殊教育培育学校由市区两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投资建成,是包头市唯一一所单独办学的培智学校。它有稳定的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经费,一般包括教学行政费、一般设备费、教学设备费和技术实习费等,其中,教育行政费一般以班为单位计算,应比当地普通小学的定额增加一倍到三倍,一般设备费可相当于当地的初级中学的定额标准,教学设备费相当于当地高级中学的定额标准或相当于当地中级师范学校的标准。近年来,政府还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实行“两免一补”(免交杂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政策,保证了残疾学生的顺利入学,促进了我市特殊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全市义务教育的普及率。

(四)内部业务流程现状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普通学校有着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需要有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为实现共同目标努力工作的运行机制维持。为此,学校采用的是“形成理念、建立机制、建设队伍”的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和改善教育、教学管理。

1.完善学校教学设施,大力开展学校建设。

由于特殊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学校建设方面就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特殊教育学校除设有普通教室外,还建立了专用教室,如音乐(律动)室、书法绘画室、仪器室、家政室、体育健康训练室等。同时,还配备了保证特殊教育、教学和学生康复需要的设施、设备、模型和康复器材等。

2.科学实施国家课程,开展研究校本课程。

学校使用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主要针对轻度智障儿童。为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特别提出了“系统教学策略”(即合理调整教学进度、组织教学活动多样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反复练习、及时反馈、分层教学、体验成功)。在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充分考虑到智力残疾儿童在认知程度、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体现了学校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尊重和关爱,又能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自信、自强、活泼、勇敢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学校还开拓创新教学课程改革,早在1997年就开始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使其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水平,但是这一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3.建立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抓好教育、教学管理。

学校建立了“教师教学情况赋分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并设定每月一次的家长开放日,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每位教师和家长都能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

4.建立康复训练档案,学生管理网络化。

学校除学籍外,还给每位学生建立了康复训练档案,对学生的出生史、家庭病史、康复训练情况进行详细的记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5.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办学差距,积极地与区内、外特殊教育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今年,学校与南京特师附属小学和北京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的智障教育机构联系组织教师对十个适应性技能基本领域进行研究。又与青山区少年宫合作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对智障儿童发展的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

1.特殊教育质量还比较低。

包头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设备、信息技术工作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不仅缺乏特教的专用设备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学校的教研、科研工作明显滞后,而且在招生方面也很有局限(如东河区聋哑学校主要承担适龄听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和3-8岁聋儿语言听力康复训练,青山区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年满3周岁的聋儿),高中阶段的教育还是空白,这些都制约着包头市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特殊教育是一种高投入的教育,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对特殊教育机构发展的财政支持上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但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发展需求仍明显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生均公用经费偏低。如内蒙古自治区根据1993年颁发的《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义务教育经费参考定额》中的规定,生均公用经费每生每年不低于80-100元。呼市、包头、乌海市的学生公用经费每生每年150-200元,今后随着物价的上涨,生均公用经费也应同步增加。但是目前,包头市的生均公用经费仍保持在1993年的水平上,并没有明显的增加。

3.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够。

国家虽然颁布有《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残疾人保障法》等,但保护特殊群体的社会氛围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全国近650万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还不到40万,很明显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解决近600万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普及问题。

4.师资队伍匮乏。

师资是特殊教育质量保障的先决条件。就包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而言,大部分来自普通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缺乏特殊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教学经验,而且少有与其他地区特殊教育机构经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三、加快包头市特殊教育机构发展的对策

1.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要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真正使孩子终生受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有利条件,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提高特教班与随班就读的质量,建立并完善以县为单元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资源教室、建立特教班、特教学校、特教班、资源教室的辐射作用;以科学研究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应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公用经费标准,真正做到逐年增长。同时,保证各项基础教育的投入项目,向特殊教育倾斜,努力增加经费,开拓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渠道。

3.完善特殊教育立法,抓好法律法规的落实。

在认真贯彻落实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立法,制订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4.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门要大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使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掌握科学文化和教育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特教专业知识和施教能力,同时,还树立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加强与其他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平衡发展。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特殊教育方面研究与发展的新理念,使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与国际接轨。

上一篇:儒家思想的人生观范文 下一篇:高中体育教学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