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5 16:57:30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篇1

关键词 智力障碍儿童 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智力障碍儿童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而广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样的特殊群体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他们的行为特质进行细微而具体的研究,才能不断加强专业化的知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训练。

智力障碍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范围也很广泛。如脑损伤、感染性中毒、代谢或营养障碍、孕期感染、染色体改变、精神病等都可能形成智力障碍。综合智力障碍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和群体产生的复杂原因,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总结经验,在特殊儿童的培训学校进行观察实习,也应该深入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探究行为训练模式,更应该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智力障碍人群训练系统,在社会上打破对智力障碍人群的偏见,让这一特殊群体也可以投身社会事业中。

2智力障碍儿童概念的回顾及再认识

2.1关于智力障碍儿童概念的回顾

已有研究表明:智力障碍(Mental Retardation),也称智力残疾、智力迟钝、智力薄弱、智力落后、发展障碍、智力和发展障碍等等。

智力障碍儿童是智能明显低于平均发展水平,并且伴有缺陷行为的儿童。他们的智力障碍是一种落后,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时间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前。

2.2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概念的再认识

并不是所有有轻微缺陷的儿童都被定义为智力障碍,对于智力障碍这个定义,使用的时候必须谨慎。使用智力障碍定义需要谨慎,必须有以下的前提。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置于个体同龄伙伴有代表性的社区环境背景以及文化中加以考虑。

2.3智力障碍儿童行为及社会性缺陷的具体表现

2.3.1认知方面

智力障碍儿童的感觉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往往感受性慢并伴有范围狭窄;智障儿童视觉敏锐性比正常儿童低,听觉分辨能力也不及正常儿童灵敏;其他感觉反应也较为迟钝;弱智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也不及正常儿童。

2.3.2情绪与人格方面

智力障碍儿童情感交流多受机体需要的支配,高层次情感的协调力差。意志力比较薄弱,容易受到别人的教唆和驱使。

2.3.3社会适应特征

大多数轻度智障儿童通过训练可以学会一般的生活自理技能;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自理技能的发展需要较长时间的专门指导,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但能很大程度地改善其生活质量。

3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现状

根据上述定义和国际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水平界定,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以迟滞特征突出而表现为显著的“低龄化”倾向。所谓“低龄化”倾向是指智力障碍儿童的心智发展明显低于其相应的生理年龄,和与正常的低龄儿童相仿。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尽管经过多年的宣传,但仍有很多人将智力障碍儿童以“傻子”、“”、“孬子”等相称。即使在特殊学校,教师更多关心他们的行为改变,而很少关注其心理发展迟缓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本质特点缺乏正确认识。

4智力障碍教育新进展

根据一般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年龄越低,认知的距离越近。这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是随着其心理年龄的增长,逐步向外拓展。当然,有些特殊儿童可能接受能力好一点,有些慢一点,但是按发展水平组织教学,可以使一些特殊儿童逐步地升入高一班级,而一些因疾病原因造成发展水平进展缓慢的,可以继续在原班级就读。但是无论是发展水平高还是低的学生,我们特殊学校的教育一定要关注这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性的好坏,因为特殊学校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这些儿童的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燕,袁茵.浅议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技能教育[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2).

[2] 袁茵,刘红羽.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解析[J].现代特殊教育,2008(06).

[3] 密忠祥.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J].中国残疾人,2004(07).

[4] 熊琪,王辉.我国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

[5] Hallahan,D.P.,Kauffman,J. M.,Pullen,P.C.Exceptional learners: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2009.

[6] Friend,M.Special education: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for school professionals. 2008.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篇2

【关键词】智障儿童 随班就读 试点推广 教学策略 政策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3-01

绪言

特殊儿童随班跟读教育可以满足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保护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我国特殊儿童随班跟读的教学模式才刚刚开展不久,很多资金和技术上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出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制定适度的教学目标,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真正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提高特殊儿童入学率,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农村特殊教育中随班就读的作用

1.随班就读有利于普及智障儿童的义务教育

智障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政府注重的问题,如果大量建设特殊学校来解决这些问题,会消耗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在短期之内难以实施。但是我国的中小学数量众多,规模比较大,如果每个普通班都能接受一名或几名智障儿童,就可以快速、大范围地提高智障儿童的入学率,促进智障儿童义务教育的普及。除此之外,有些特殊儿童是因为身体原因而不能去读书的,如果他们可以就近入学,随班跟读,就可以排除这些难题,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还有一些智障儿童的家长担心孩子进入过智障儿童的学校,被贴上智障儿童的标签,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也希望孩子可以在普通学校里获得一个受教育的位置。

2.随班就读有利于实现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结合

当今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与普通教育获得融合贯通。随班就读可以使智障儿童受到最小的社会环境限制,让他们与同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和正常学生一体化,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实际教学中随班就读出现的问题

1.随班就读的支撑力不足

虽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就特殊教育的安置形式制订了大量的法律和法规,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政府对特殊教育足够重视,但是除了政府政策上的支持,经费的资助,办学设备的更新都没有得到保障,这些情况在农村中的状况更是令人担忧。世界上的先进经验表明,一所成功的有全体接纳性的学校必须具备特殊教育的专门设备和教师配套设施,资源中心,这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来制定适当的教育计划。在我国,政府不能保证特殊教育的经费,这些配套的教育设施和技术人员更成为了一种奢望。

2.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把特殊儿童安排在普通班级中就读,并不等于满足了他们所需要的要求,因为在心理或者生理上的特殊原因,他们对获得教育的方式也有特殊的需求,除了接受和普通学生一样的教育之外,他们还需要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获得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就需要老师能够真正了解每一位特殊儿童的特点、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教育,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特殊儿童的数量也很多,特别是我国农村,有些班级的人数本身就很多,考试压力大,教师很难在分心去关心特殊儿童,而且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但是在我国西部地区,真正进行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

3.考试评价制度不合理

我国的应试教育中,只有少数分数高的同学才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大多数成绩一般的学生很少受到老师的关注,更不用说那些智力有障碍的学生,他们很可能被老师同学们遗忘,不能获得应有的关心,背负身心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很多特殊儿童不能完成学业。

4.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教育方式还很落后,很多老师使用“一刀切”的方法来管理班集体,不能根据特殊儿童的特殊要求来制定学习计划,这种随班跟读的方法反而会耽误特殊儿童的发展,特殊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有障碍,很多老师在面对升学压力的同时,认为特殊儿童没有潜力,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随班跟读的质量,不能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发展机会。

三、改革教学,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思考

1.巧排位置,教学优先

智障儿童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学习能力差,上课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情况,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获得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将每个儿童的特殊原因搞清楚,因地制宜地确定学生的课堂座位。

2.制定适度的教学目标,选择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可以保证特殊儿童获得更多、更有用的知识。个性化教学计划是基于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学业、社会行为等方面做出的反映来制定的计划,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有一个较准确的把握,还需要考虑到他们分别适合怎样的学习方法。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可以做成表格,方便老师随时根据学生的反映来做出适当的调整。

3.最大程度上发挥助学伙伴与合作小组作用

特殊学生要想真正的融入到班集体当中,就需要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关注,特殊儿童在进入班级之后,需要一到两名学生作为学习伙伴来帮助其学习和生活,课间可以陪同他们一起玩耍,从心理上给以他们关怀和爱护,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关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4.发挥资源教师的作用

目前,我国真正受过特殊培训的教师并不多,我们要更好地利用这些教师资源,可以让具备特殊教育技能的教师带领普通教师进行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定期给普通老师做培训,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这方面技能。

5.注重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定期考核评估

我们反对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进行一样的考试,这是不公平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刻意的迁就特殊儿童,不让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特殊的考核方法,不但对他们的文化知识进行考察,还要对其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进行考核,评估是可以适当降低文化知识的比例,或者降低文化知识的分数线,更注重他们对社会的融入水平,这种评估方法可以调动特殊儿童的积极性,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结果。

结语

在特殊儿童教育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用爱来呵护学生的心灵,时刻记住,特殊儿童更需要我们的爱护和关心。让我们为特殊儿童撑起一片天,让他们享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

参考文献:

[1]江海军.随班就读学生的灵丹妙药[期刊论文].现代特殊教育,2007(5)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篇3

一、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伦理失范的危害

(一)致使教育事业面临信任危机目前,在中国存在教育信任问题,在特殊教育中,由于一小部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存在职业伦理失范的行为,导致特殊教育事业也面临信任危机。四川师范大学曹正善教授在《教育信任:减负提质的智慧》中说:“良好的教育信任:有利于生成管理的技巧性,使管理变得富有弹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能够有效地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增加教师的幸福感,减轻学生负担;可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效发展出责任和尊重这样的核心价值。”因此,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职业伦理的修养,自觉按照职业伦理的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形成与教育要求相一致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二)损害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形象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形象、学识和人格魅力,往往是特殊儿童学习兴趣和成长的源泉,如果从业人员有违反职业伦理的行为,必定有损于其形象,失去特殊儿童和家长的信任。特殊教育从业人员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在事业上体现执着、敬业、乐业、奉献精神;在与特殊儿童交往时要充满爱心、耐心、充满亲情和热情;在处事为人上,体现诚信谦和的品格、高雅知礼的气质。(三)伤害了教育对象及家长特殊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地位,例如,聋生的语言训练,盲生定向行走的训练,以及其它类别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都需要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正如病人的病患只能由医生解除,其他的非专业人士是取代不了医生的专业地位的。而一些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存在的伦理失范行为,如抱怨工资待遇低;对特殊儿童的困难熟视无睹;思想消极,工作推诿拖沓;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离开了特殊教育工作岗等等,这必定会对特殊儿童及家长带来直接的不良影响。

二、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伦理要求

(一)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性表现在由于视觉器官的残障,个体不能接收到视觉刺激,无法形成视觉表象,进而无法对事物进行整体知觉。这种特殊性使视力残疾儿童必须改换信息通道,训练发展听觉、触觉、嗅觉等其它感官功能的代偿作用。因此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除了与普通儿童一致的教育内容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内容,如感觉训练、定向行走训练、盲文的学习、生活能力的训练等等,这些特殊的教育训练内容需要专业的特殊教育从业人员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在对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中,从业人员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身心特点,对他们提出适度的教育要求。对于视力残疾儿童出现的不良身心现象,特殊教育教师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例如盲态的纠正,需要从业人员长时间的、耐心的引导和纠正,如果一味地责怪和纠正有可能损伤盲童的自尊心,反而起不到教育训练的作用。这时,从业人员应针对盲童的兴趣,采取一些策略来达到矫正的目的,如可以在游戏活动中纠正盲态。因此,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伦理素质关系到视力残疾儿童的未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质量,是视力残疾儿童教育训练效果优劣的关键因素。(二)听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由于听力损伤的影响,听力残疾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对语言的理解也有着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一个平均听力损失在55分贝以上的听力残疾儿童,在语言交流中会错过绝大部分的信息,正由于他们存在听力和语言障碍,所以他们在表达需要和情感上存在困难,常常会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周围环境所接纳,在对其他人或某一件事的理解上,他们表现出不够敏感甚至有些困难。如果这些困难长时间没有得到周围环境的理解,甚至遭受到一些指责,逐渐地听力残疾儿童就会出现情绪发展障碍的各种表现。所以,听力残疾儿童教育训练的重点是听力语言的训练,也就是沟通和交往能力的训练。在教育训练过程中,从业人员要考虑到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听力残疾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观察力也极为敏锐,视觉补偿在他们的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也正是因为听力残疾儿童需要利用视觉进行功能代偿,他们需要非常专注地聆听和观察,因此容易疲劳,常常会出现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出现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作为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必须善于观察,依据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运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他们易于理解的方法与其进行交流。(三)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弱,情感、意志以及个性方面存在缺陷。智力落后儿童由于智力的损伤,导致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脱节,这是智力落后儿童重要的特点,例如,行为幼稚、情绪易波动等。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和训练要不怕反复,强调“爱”“、顺”、“宽”“、导”。一要“爱”,智力落后儿童接受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并且大都比较执拗和任性,如果从业人员对他们没有爱心,就很难耐下心来。二要“顺”,在教育训练中,要尊重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不可强制和责备。如果从业人员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反常行为”不能立刻制止,就先要“顺”,不能急于求成。从业人员通过冷静观察,认真思考后,再找出结症,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三要“宽”,智力落后儿童理解能力差,学得慢,记得少。虽然他们智力上有缺陷,但并不等于他们的智力不发展,他们的智力是可以慢慢开发的。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教育训练过程中,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像对待初生婴儿一样引导他们,有时还要“哄哄”他们,让他们快乐起来,轻松起来,高兴起来,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发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特长。四要“导”,智力残疾儿童对事物的理解简单直接,他们异常的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善良的动机,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又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因此,从业人员要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其表达出真正行为的动机,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地进行教育。(四)其它类别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视力残疾儿童、听力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儿童是传统意义上的特殊儿童,现在,特殊教育的范围已经扩大,特殊教育对象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凡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都可称为特殊儿童,例如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等等,对其它类别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也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其伦理要求与上述三种类别的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的要求一致,都需要特殊教育教师付出爱心、耐心及宽容心等。

作者:周姊毓单位:绥化学院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篇4

关键词:听障儿童康复教育 语言教学存在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 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听障儿童早期康复教育的发展趋势

听障儿童早期康复教育同幼儿园教育一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康复教育应以健听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尊重听障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特殊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对特殊儿童进行某一方面功能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全面的发展。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听障儿童的早期康复教育呈现出整合教育的趋势。尤其在集体教学的内容上,以开展语言活动为主,同时开展科学、社会、健康、艺术等相关领域的内容,并强调在语言活动中整合其它领域的内容,又把听力语言教育渗透到其它领域当中,促进聋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将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康复与全面发展相结合。

二、听障儿童康复教育语言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综合看来,当前教师在开展语言活动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活动目标的设定和内容的选择上比较盲目,不知道“教什么”、“学什么”,只注重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也没有依据孩子的发展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2、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3、过分偏重听觉语言训练,强调单一的说话训练,活动组织形式单调、枯燥,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4、在活动中缺乏对孩子的观察和指导,以教师为活动主体而不是以幼儿为主体。

5、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6、以幼儿说得多和少、好和坏作为评价语言活动的标准,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由此可见,如何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开展听障儿童语言活动,促进康复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听障儿童康复教师需要思考的课题。

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给予特殊儿童教育策略的启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的提出,不但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智力理论,而且对整个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教育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其理论更注重儿童智能的全面开发。理论指出,0~7岁是幼儿各个智能发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幼儿的智能能否全面平衡地发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一生。每一个人的智能组合是不同的,通过教育可以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从而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这一理论在我国幼教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对于特殊儿童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

听障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如果过分地强调一些儿童的特殊性冠之以“特殊儿童”,其结果是仅仅看到了“特殊”而没有看到“儿童”。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不存在所谓的“特殊儿童”,每一位儿童都是各具潜能、通过教育可以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儿童;每一种智能在个体身上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有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一位听障儿童除了自身的弱势智能――语言智能外还有其它几种智能,甚至还会有优势智能。因此,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不应该只是看到他们的弱势智能,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并促进他们优势智能的发展,并把优势智能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使其弱势智能得到尽可能的弥补,以便形成强弱互补、协调发展。

四、语言教学活动及其情境的创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按照如下方式进行教学设计。首先通过观察和对比,理解什么是“发芽”,引导孩子通过视觉对“发芽”的感知,创编“发芽了”的动作,激发孩子的表演欲望。观看课件《春天,植物发芽了》,让孩子初步了解春天来了,植物发芽了,加深对“发芽”的理解。播放音乐《小雨沙沙》,教师带领幼儿以律动的形式进入教室,并围成半圆形坐好。教师出示装有黄豆的盆子:看一看,这是什么?(黄豆。)春天来了,小朋友在长大,黄豆宝宝也在长大。不信,你们看一看黄老师变的小魔术。教师把没发芽的黄豆放进箱子里,偷偷换成发芽了的黄豆。呀,你看,黄豆还和原来的一样吗?它怎么了?(讨论:黄豆长高了、长大了、长出了小尾巴。)通过对比,让孩子理解什么是“发芽”并引导幼儿学说词汇“发芽”。出示树、花、草、豆的图片,引导孩子通过视觉对“发芽”的感知,创编这几种植物“发芽了”的动作,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及表演欲望(先请配课教师表演树发芽的动作,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发芽了》这一过程的了解,培养了幼儿观察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能力,并对这些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帮助孩子理解了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培养了幼儿的语言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少毅 著《从聋到龙――聋人生活必读》.华夏出版社。

2、《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1997版。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篇5

关键词 特奥会五人制足球 智障儿童体育教学 应用

1 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简介

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简称“特奥运动”,是智障人士在正常人组织、引导下,力所能及地参加的体育运动,旨在使智障人士增强体能开发智能,提高社交活动能力,从而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康复,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和机会。五人制比赛在特奥会足球比赛中属于开展较好,比较受欢迎的项目。这给智障儿童的足球训练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支持。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的意义

2.1 符合教育大纲制定的原则

我国特殊教育教学大纲的制定原则是: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补偿其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自立、自强奠定基础。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的训练包括跑、跳、转身、变向等一系列的身体技巧训练,能够能够帮助儿童改善肢体缺陷,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经常参加比赛可以增强儿童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同时,经常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能培养儿童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为以后生活和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2.2 有利于儿童的智商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动作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开始,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董静等提出,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大脑的发育。人的智力发展是建立在人脑这一物质基础上的,参加体育活动有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智障儿童开展合理的体育锻炼是提高智力水平综合疗法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3 特奥会五人制足球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制约特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原因,主要包括器材缺乏、没有合适的场地和缺乏老师的指导。足球训练对场地和器材有一定的要求,同时智障儿童本身的生理特点也制约了足球运动在学校中的开展。由于伤害事故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生的概率高,学校对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不高,尤其在特殊教育学校,这也成为阻碍五人制足球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开展的原因。

调查表明,特殊学校的体育活动主要是早操和课间操,其他的课外活动形式很少选择体育项目。体育活动的方式大都以游戏为主。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的训练一般依托专业的训练队伍,然而在现行学校层面上开展的还仅是一种基础训练。所以特奥会五人制足球在学校层面还有待开展。

4 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现实为探索特奥五人制足球提供了条件

场地上,一些特殊学校场地受限制没有正规11人制的足球场地。特奥会五人制足球比赛要求的场地为最大为50米?5米,最小为40米?0米。小场地是为低能力运动员设计的。球门为4米?2米。特殊学校一块空地就能满足运动需求;比赛规则上,特奥会五人制足球比赛上下半场各15分钟,特殊儿童的体育课为40分钟一节课。一个课时就足够进行一场比赛,从而就提高了比赛的灵活性和简便性。以上可以看出智障儿童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的灵活多样性。师资上,特殊学校教师一般为非特殊教育专业的普通教师,对智障儿童心理和生理状况了解不是很全面,这又为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当儿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非足球专业教师的技能不足的缺点会凸显出来,所以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以便更好的开展智障儿童的足球训练。

5 学校开展特奥会五人制足球的具体措施

5.1 拆分式的教学方式

特奥会五人制足球在学校开展过程中要做适当的调整和针对性的训练,根据智障儿童特点特奥会五人制足球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拆分式的教学模式:

(1)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中注意儿童运动能力缺陷的补偿,例如肢体行动不协调的儿童我们可以多进行平衡性和下肢力量的训练。不仅提高他们的技术,还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2)球感训练:球感训练是要让学生熟悉并接受足球这项运动,由于智障儿童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差,所以球感训练在整个训练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球感训练阶段可以让学生利用足球进行各种自己喜欢的运动,可以拍、踢、扔等任何形式的动作,为了让学生培养对足球的兴趣。

(3)运球训练:在运球练习中,由于智障儿童大都身体不够协调,运动能力不强,在运球中在教会学生如何运球的过程中尽量多的运动示范动作进行教学,在讲解中尽量多的运用手势而非语言。同时,运球练习中要注意多次重复,并且可以穿插两队运球比赛,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和竞争性。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传球训练:传球体现了队员之间的默契和配合,在传球训练的开始阶段,可以让学生对墙传球练习,再过渡到人对人静止传球,然后再过渡到两人行进间的传球。传球训练阶段着重培养队员之间的默契和相互信任,可以穿插一些素质拓展训练例如最常见的信任背摔。以此来增强学生之间的默契度和信任度。

(5)射门训练:射门技术的训练可以按照静止射空门——行进间射空门——静止射有守门员把手的球门——行进间射有守门员把手的球门——行进间两人传球配合后射有守门员把手的球门这样一个顺序来进行训练,循序渐进的增加难度,并且把运球和传球结合到一起,把所学的技术串联起来。

(6)头球训练:头球训练要求教师把技术动作讲解到位,并且时刻监督纠正学生在训练时的错误动作,多加练习。最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安全。

(7)守门员训练:开始阶段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尝试一下守门员的训练,然后教师在从中挑选比较适合做守门员的学生进行单独的守门员技能的训练。对守门员的训练要求护具要齐全,避免受伤。

5.2 宽松的评价方式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篇6

【关键词】智障儿童;青春期;课程;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一般指的是认识活动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障碍的儿童,他们在智力发育和心理发育上都远远落后于正常儿童。在他们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其身体发育成熟和心理认知发育迟缓造成的矛盾,学习生活上将产生巨大的困恼,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笔者们为其做出的努力远远不够,现今的教育体系中的青春期教育课程主要取材于普通儿童的课程内容,并未考虑到特殊儿童的身体特殊性,因此此类课程并不足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在当前的研究环境中,已有很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方面,尤其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这一问题,并取了一些喜人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具有个体化强普遍性不够的特点。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个归纳性的研究,并初步分析特殊儿童青春期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个人实践的经验及思考。

一、个人认为智力障碍儿童在青春期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可以分为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两个方面,而诸如学习态度、情绪变化等问题大致都是以上两个方面的衍生或直接体现

(一)智障儿童由于身体发育成熟,会自然地产生性的冲动与需求,对异性会比以前有更多的关注,同时也渴望得到异性老师或同学的关注,但是与普通儿童不同,他们对于这些苛求的表达方式更加地直接直白,这不仅对其本身造成困恼,同时也对异性师生的生活教学造成困恼。例如与人交往时身体过于靠近他人,在学校里他们会使劲地往异性教师身上靠,或者故意触摸他人的身体隐私部位,允许他人与自己的身体保持近距离接触,甚至允许别人触碰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

(二)在智力障碍儿童青春期心理问题方面,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划分为青春期一般心理健康问题和青春期性心理问题。青春期轻度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有其共性之处,两类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他们在以上4个方面的表现比较接近。而由于智障儿童的身心特殊性,其在心理健康方面又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明显的孤独感自卑感,这一点在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中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其认知不断加强,在与同龄人比较后深刻认识了自己的缺陷,敏锐地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于他们的不同反应,同时缺少同伴和家长的支持和引导,自卑感和孤独感将油然而生。而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法则表现为难以控制其性冲动,很难形成适应性的符合社会心理的,缺乏对后果的预见性,在理解社会规则方面存在困难,特别是对于如何区分隐私和可公开的信息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二、笔者认为产生以上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儿童智力、认知发展方面的落后。智力障碍儿童普遍无法理解自己身体变化,对自己身体出现的感觉欲望感到好奇,会尝试去了解自己或者别人的性器官,甚至从抚摸自己的性器官中获得与满足。如果性冲动或者性需求过于强烈,又缺乏对之按照符合社会常规进行控制和满足的能力,就可能会不顾场合做出一些不适当的行为。

(二)与性有关的关键知识缺乏。对于普通儿童来说,各种约定俗成的与性道德、异往礼仪有关的行为规范,尤其是公共场合的社交行为规范,大多是通过生活经验逐渐内化而形成,是在儿童与他人交往、阅读书籍、看电视、电影等过程中很自然地形成的。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来说,他们很难跟其他儿童一样自然而然地通过日常生活经验、观察学习等等方式学习到此方面的社会规范以及与伦理道德有关的知识。即使他们的生理方面已经发育成熟,但在社会交往领域仍旧缺乏这方面的关键知识。

(三)社会化技能欠缺。由于智障儿童生活空间的狭小,其缺少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因此对身体变化而感到困惑,对自己此方面的权利以及他人的权利缺乏认识,很少能够尊重他人的隐私以及希望他人能尊重自己的隐私,对公开暴露、抚摸身体及生殖器以及在公开场合直言不讳地谈论性方面的事情等行为很少产生羞耻感。在抑制或者控制身体冲动、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方面缺乏能力,更多会去追求生理方面的满足。在与人交往时缺乏保护意识、知识和能力,很容易被他人引诱而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

三、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识到,在智力障碍儿童中开展青春期教育课程刻不容缓,而且根据特殊儿童在行为和心理上的独特性,在该课程中笔者认为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尊重保护智力障碍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与普通儿童相互比较,智障儿童的自尊心更加的脆弱,由于大部分特殊儿童长期生活在封闭而独特的环境中,其更加关注他人的目光,同时更加渴望他人的肯定。青春期的智障儿童处于一个特别敏感的时期,他们更加容易感知到他人的评判,并将这种评判作为自己人格建立的重要凭据。在受挫的情况下,更加容易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丧失信心,这种情况并不利于课程的进行。而在其自尊心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儿童得到了他人的肯定评价的情况下,儿童将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

(二)正确引导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针对特殊儿童生活环境单调枯燥的问题,笔者认为帮助儿童建立合适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有针对地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够有效地减少其刺激的状况。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儿童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活习惯,让儿童自己参与制定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惯表,从而让这些生活习惯有效地贯穿在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同时适当地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尽量减少儿童独处无聊的时间,让儿童的精力和活力有适当的发泄途径,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控制儿童刺激情况的出现。

(三)注重青春期教育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在当前的青春期教育课程中,人们更多地是注重青春期知识的传授,同时这些课程针对的目标主要为青春期阶段的儿童,但是青春期教育中不仅仅是青春期发育知识,更应该是综合全面地关于成长发展的课程,尤其更涉及与异往、隐私保护和自主思考等等方面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全面深入的教育过程。而另一方面人类对于自身的探究从人类早期就已经开始,从孩童时者们就会思考探索自己的身体,思考自己从哪里来,而特殊孩童也是如此,这涉及人类本体意识的逐步建立的过程,因此青春期教育应该从早期就开始,应该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能够深入地为特殊儿童提供系统的支持。

(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单纯的学校教育知识传授其实是无法解决青春期儿童的问题,特殊儿童不仅要面对学校环境,同时也要面对家庭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儿童毕竟要回到社会中生活,而笔者们的特殊儿童认知迁移能力较差,而更多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不仅能够更加彻底地贯彻学校教学内容,而且更加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近些年以来,特殊教育工作者们对儿童们的青春期发展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并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果,但这并不足以解决特殊儿童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境,笔者期待能够有更多这一方面的支持,而笔者也将进一步深入发现研究特殊儿童的各种困境,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给予更多的帮助,能帮助特殊儿童们建立更加健康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发作与性主编:关小蕾GlennS.Quint暨南大学出版社.

[2]青春期常识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3]青春期教育概论.主编:吕荣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重度智障儿童青春期的不良行为及教育对策.阎莹莹.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年07期.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篇7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入学难;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2-0116-07

一、 问题的提出

1.关于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是指由政府、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青少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机构。人类的普通教育已经发展有几千年,而特殊教育却只有短短200多年的历史。1760年,法国人莱佩在巴黎创办了第一所聋哑学校,公开招收聋哑学生,为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揭开了序幕。1784年,法国人霍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所盲人学校,该校采用了凸字触摸盲文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美国的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开始于1839年,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盲校中伴有智力障碍的儿童进行教育训练。1948年,韦伯在马萨诸塞州的Barre开办了第一所为智障儿童单设的特殊教育学校。随后美国各州陆续开办了智力障碍儿童与成人的教育训练机构。20世纪世界各国特殊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从过去的按残障分类教育,到强调不论残障类别,都要享受平等合理的教育,以至于残障人士能融入社会生活,并获得合理的“生活品质”。

2.关于“残疾儿童”群体或概念。《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将残疾人定义为包括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将残疾人定义为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残疾儿童是指残疾人中0-14岁的儿童,属于残疾人之别的群体。

3.关于武汉市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数量。武汉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华中地区金融、交通、文化的中心,属长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常住人口1033.80万人,户籍人口827.31万人。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武汉市约有43.8万残疾人。根据市残联2014年年度统计,武汉市残疾人办证数为157754(见表1)。关于残疾儿童的数量,由于社会习俗影响,有些家长把残疾儿童当作隐私不愿暴露,加上目前社会对残疾儿童的管理和福利滞后等原因,目前尚无准确数据。保守估计,全市0―14岁残疾儿童数应在5000人左右,其中自闭症儿童2000多人,智障儿童2000多人,脑瘫儿童等1000多人。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所有残疾儿童都有权利接受义务教育。据进一步调查显示,全市13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7个中心城区及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6个新城区(远城区)中,目前共有特殊教育学校9所,其中主招智障生2所,盲校1所,其他学校以招聋哑生为主。在7个主城区中,江岸、■、武昌、洪山4个城区计有6所特殊教育学校,其他江汉、汉阳、青山3个城区没有特殊教育学校。整个汉阳地区,包括汉阳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在地域上与他们相连成片的汉南区,没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另外,全市没有一所公办特教幼儿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61号令颁发的《残疾人教育条例》(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进行了修订),第二条指出:实施残疾人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质,为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残疾儿童属于弱势群体,其家庭在经济、精力和心理、康复以及教育方面面临一定的困难。目前武汉市残疾儿童中,尚有较多的残疾儿童没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武汉市目前主要针对听力障碍、视力障碍以及智力障碍三类残疾儿童设立了特殊学校,其他类型的残疾儿童例如自闭症儿童以及多重残疾儿童面临着无法接受义务教育的困境。

二、武汉市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

武汉市的特殊教育在上世纪30年代由外籍牧师创办,至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武汉市的特殊教育有了一定规模,特别是在聋哑学生的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截至目前,武汉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见表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武汉市在残疾儿童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进步,但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有关部门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有效促进人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个人来说,个人通过受教育提高素质,同时获得谋生手段和实现个人发展。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目前特殊教育在我国各地区的实施情况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在政府和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认识不够,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不足。

保障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重视特殊教育是20世纪以来人类的共识。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应当给一切人以受教育的充分而平等的机会”的工作目标,给特殊儿童受教育机会和权利也是一个国家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具体体现。特殊教育的发展对于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体现教育公平原则,减轻残疾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特殊需要人群的素质、促进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残疾人家庭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逐步建设中,一些旧的认识和习俗还深深地存在于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意识中,有些家长认为家有残疾儿不光彩,尽量隐瞒孩子的病情,不愿带孩子出来“示人”。另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在逐步完善过程当中,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家庭津贴政策不足,大多数残疾儿童家庭经济面临着较大困难,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不去争取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残疾病情较轻的儿童通过教育训练,能让他们和普通儿童一样掌握知识,学到生存的技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中重度的特殊儿童在接受适当的教育与训练以后,也能做到生活自理,从而减轻对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减少抚养他们的经费。

3.需要增加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和平衡布局。从数量上来说,武汉市是一个拥有10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只有9所,在校生人数1000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保守估计约5000名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另外,目前武汉市特殊教育学校地域布局不够平衡,主城区内的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集中在武昌区、洪山区、江岸区和■区,江汉区、汉阳区、青山区均无特殊教育学校。在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类别方面也表现出不平衡。全市现有的9所特教学校中,主要是针对听力障碍、视力障碍以及弱智三类残疾儿童设立的特殊学校,招收聋哑学生的学校最多,智障生次之,盲生又次之。目前武汉市户籍的聋哑、盲童生源严重不足,由于师资及管理原因,现有特殊学校又很少招收自闭症等疾患学生,但残疾儿童中自闭症患者呈快速上升趋势,且他们参与健全学生融合教育困难重重,效果不佳。自闭症患者的早期教育干预对自闭症患者将来融入社会,能自食其力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其他类型的残疾儿童例如自闭症儿童以及多重残疾儿童面临着接受义务教育的困境。

4.增设残疾儿童幼儿园。“十一五”期间,我市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公办幼教资源不足,“入园难”问题较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市新、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力争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达到全市在园幼儿总人数的60%以上,等级园数量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85%以上。但残疾儿童幼儿园建设尚为空白。因而必须增设残疾儿童幼儿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考虑残疾幼儿园的合理布局,以满足社会需求。

四、对策和建议

1.加大投入增加特殊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数量。武汉市“十二五”教育规划提出,对农民工子女、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教育权利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提高公办学校“融合教育”水平,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全方位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学生资助全覆盖;确保每一名少数民族学生、残疾儿童、“问题学生”享有同等教育权利;《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2013―2020)》将全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面积由原来的中心城区扩展到都市发展区到现在的全市域,为全市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足够的土地空间,构建起覆盖城乡、均衡分布的学校布局体系。“十二五”期间,还重点加强了7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设备。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尚未充分体现特大中心城市教育发展的普惠性。

根据“十二五”期间的预测,全市出生人口2015年左右达到峰值,数量将达到约8.5万人。近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预计出生人口会有新的增加。按照优生学统计,在现有的科学条件下,残疾儿童在出生人口中仍不可避免。

为此笔者建议,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尤其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采取措施,激励社会兴办一批高质量且具有特色的特殊教育学校,首先建立能够针对所有类型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其次普及到各个城区,方便残疾儿童入学。在残疾儿童幼儿园的建设上应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充分体现武汉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的转变,使武汉市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使武汉市教育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更快进入国内教育一流城市行列。

2.提高教师待遇,加强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目前,我市特殊教育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待遇比较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工作有其特殊性,每天应对的都是残疾患儿,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工作环境相较于普通教育者更差一些,然而工作强度较大。但是他们的福利待遇相对普通教育者明显偏低,导致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明显不足。《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三十五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终身从事残疾人教育事业;二是培养培训特教教师的学校和机构不足。目前特教教师队伍中,受到特教专业训练的教师数量不足,在职的特教教师也缺乏足够的继续教育的机会和平台,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为此我们建议,增加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和建筑面积;增加特教教师编制;实行特教教师资格制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市属高校加强特教研究和教学,增加特教教师的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的机会。

3.提高随班就读模式的管理质量

随班就读的模式在我市已经开展多年,通过随班就读的方式,可以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可以加快残疾儿童融入社会的步伐,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班就读的管理不到位,教师的专业培训滞后以及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失衡等问题仍然使得残疾儿童的入学之路不那么顺利。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篇8

【关键词】智障儿童;教育;干预

一、智障儿童的定义

智障儿童又称作弱智儿童。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的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级的阶段的称智力发育迟滞,从特殊教育的角度统称智力障碍。”

二、智障儿童存在的身心问题

(一)生理问题。有的研究明确的表明他们的身体素质明显不如常态儿童,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智力落后影响了他们的活动,进而影响到身体素质:二是测量时,他们可能没有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智力障碍形成原因不同,其身体形态就可能不一样。

(二)心理问题。智障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他们有如下一些心理问题:感知觉迟钝、缓慢;注意力不集中;机械记忆力尚可;语言能力薄弱;抽象思维能力极差;容易兴奋;意志力差;情绪变化快;对人多怀有敌意;缺乏自信心;性格极其孤僻。

从上述说明可见,智障儿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过程水平低下,而是个心理活动各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下。但是,他们也会因为智障程度的不同及其他一些原因,显示出较大差异。同时智障儿童由于脑功能受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表现了与正常儿童不同的个性特点。而且缺乏适当的社会行为或伴有明显的社会行为障碍,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干预很重要。只有尽早实施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与干预,效果才更好。

三、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与干预

(一)智障儿童的教育疗法。教育康复的目标是让智障者最终能回归社会,并融入社会,以避免与社会脱离。律淑芬等人研究的114例轻度智障儿童,经20个月的内容包括感知动作训练、生活训练、基础文化知识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说明轻度智障儿童具有提高智力的潜在可能性,经教育康复后智商增长速度可达到正常儿童,而幼儿园效果最好,说明教育康复越早、效果越好。若能继续对他们进行教育康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完全可能回归到正常人群中来,从而减轻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

(二)智障儿童的医学疗法。据调查,约95%的智障儿患有其他的身体或精神疾患,因此充分运用医学手段对这些智障儿童伴有的躯体功能障碍进行康复,对于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质量是十分有益的。刘绍曾等对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智障学生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按摩方法刺激神经、皮肤和肌肉,采用被动活动、主动活动等手段发展肌肉力量,提高关节活动度,恢复和发展肢体的功能。结果发现,上述医学手段对于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学习的自理能力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三)智障儿童的体育疗法。刘绍曾等提出,通过体育活动,智障儿童反应速度、注意力、记忆力提高了,智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黄南洁等根据智障儿童的个体特征,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通过心率指标来控制有氧锻炼范围,而且认为运动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处方较为适宜。董静等提出,体育运动和良好的心理是可以促进智力发展的,尤其是对学前特殊儿童智力的发展作用更加明显。学前特殊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大脑发育,人的智力发展建立在人脑这个物质基础上的。对于智障儿童合理的体育运动是改善智力水平综合疗法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四)智障儿童的音乐疗法。罔明认为,音乐可以有效地引导情绪反应,促进记忆力和交流能力以及社会和运动能力,智力障碍者对音乐的反应明显比其他教育或治疗方法更为积极。音乐治疗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发展过程的治疗法。吴巧云在实际工作中的亲身体验证实,音乐治疗作为辅助治疗,在精神科疾病的治疗中可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配合药物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杨宇还提出,音乐可以改善注意力,活跃思想,启发和丰富想象力及创造力,可以改善情绪,塑造人的个性,增强自我信心并起到良好的镇静、镇痛等作用。张义泉也证实,音乐疗法是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疗法对于预防和治疗学生的身心疾病,调适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对智障儿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智障儿童的游戏疗法。王顺妹经实践证明,游戏在智障儿童心理康复和行为矫正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游戏能帮助治疗者正确诊断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游戏能满足他们的安全需要,使他们对他人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调节他们认识和情感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宣泄不良情感,使他们获得快乐并体验成功。

(六)智障儿童的综合康复疗法。智障儿童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多学科合作,。刘绍曾对运用医学、教育、体育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手段康复智障儿童手指功能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智障儿童的手指功能各项指标包括握力、手指反应速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功能障碍取得了明显改善,很好地促进了智障儿童的整体康复。

(七)智障儿童的中医药疗法。中医学认为,智力低下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产生。多属虚症,以心、脾、肝、肾亏虚为主,精髓不充,精明之府失养;部分后天性患儿有因瘀血、痰浊阻滞脑络,致神明失聪者。李文权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智力低下146例,认为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刺激脑细胞生长,兴奋中枢神经和改善智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律淑芬,黄录碧,刘军,等.114例轻度智力低下儿童教育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5,03(6):58-60.

[3][4]刘少曾,孙耀鹏,李满.体育与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1991,ll(1):l1-15.

[5]黄南洁,刘少曾.智障学生有氧锻炼运动处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2):53-54.

[6]董静,郭敏.学前儿童体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2):186-188.

[7]罔明.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附典型病例报告) [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3,18(4):328.

[8]吴巧云.论精神疾病与音乐治疗[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01):52-53.

[9]杨宇.音乐疗法在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J].技术与市场,2005(8):56-57.

[10]张义泉.音乐疗法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作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80-83.

[11]王顺妹.游戏在智障儿童心理康复和行为矫正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740-3741.

[12]刘少曾.运动医学/体育和教育三结合方法康复智障学生手指功能[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16(2):52-63.

上一篇:计算机职业技术培训范文 下一篇: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