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范文

时间:2023-10-13 17:02:09

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

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篇1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安全食品市场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笔者基于广州等城市获取的调研数据,以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与评价为出发点,利用多重选择综合评价指数量化测度消费者购买或拒购安全食品的动因,并基于联合分析方法研究消费者的效用评价。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水平总体较低,安全、环保等属性是消费者最重要的购买动因,而价格过高与信任缺失则是拒购的关键原因,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效用评价远低于绿色食品与常规食品。

关键词:安全食品;购买动因;联合分析;效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031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 YJCZH013);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BS2011SF007)

作者简介:尹世久(1977-),男,山东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安全食品安全与营销研究;吴林海(1962-),男,江苏江阴人,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管理与政策研究;徐迎军(1974-),男,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决策理论与应用研究。

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共同难题,而信息不对称是引发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本原因(De Krom et al,2010)。建立信号传递机制,使信息能够充分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方法(Pieniak et al,2010)。促使生产者在政府的有效制度安排下以认证方式主动向消费者传递食品品质信息,是最为可行的且在现实中普遍采用的方案(Moschitz et al,2010)。上世纪末期以来,我国逐步构建起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以下统称为安全食品)为主体的认证体系。在公众食品安全关注度不断提升、环保意识日渐增强的背景下,安全食品消费与市场发展成为政府、学界乃至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

消费者的认知与购买决策是安全食品市场发展的基础与关键所在,诸多学者在该领域展开了大量的先驱性研究。Hjelmar(2010)研究发现丹麦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主要动因在于其具有安全健康属性。Napolitano等(2010)比较了消费者对有机牛肉与常规牛肉购买倾向上的差异,发现那些知晓更多有机产品知识的消费者对有机牛肉有着更高的评价。王二朋等(2011)研究发现:认知、对农药残留的判断、购买地点等显著影响着消费者对安全认证蔬菜的信任。Yin等(2010)研究了消费者有机食品购买动因与支付意愿。Briz等(2009)采用Probit模型分析了西班牙消费者有机食品认知、购买意愿与影响因素,受教育年限显著地影响消费者的有机食品认知度。Gracia等(2008)研究了意大利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购买行为,结果表明消费者认知成为关系有机食品市场规模能否持续扩大的关键。Roitner-Schobesberger等(2008)以有机蔬菜为例在泰〖HJ54x〗国曼谷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认知与信任成为阻碍市场发展的瓶颈。Chen(2007)利用柔性回归分析验证了消费者认知对购买决策的影响。黄季伸等(2007)对无公害蔬菜的认知与购买决策等消费者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周洁红(2004)以蔬菜和肉类为例,研究了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与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的购买意愿。

现有文献对消费者安全食品认知的研究表明:认知对购买决策有着显著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是消费行为与市场需求的起点,而效用评价形成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基础。与以前相关研究不同,笔者从消费者购买动因与效用评价的角度,探讨消费者购买选择与消费行为的内在驱动因素。以消费者认知与评价为出发点,探讨消费者的购买或拒购动因,以此为基础提炼安全食品的主要属性与水平。运用联合分析方法,研究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效用评价,并在不同食品间展开比较,据此提出旨在促进安全食品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广东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且毗邻港、澳、台地区,成为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安全食品市场,对此地的调研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与前瞻性。

2011年10月,在广东省珠海市华润万家、吉之岛等超市采取街头拦截的偶遇抽样法,进行了探索性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07份,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将不适当问卷项目剔除或调整。

2011年11月至12月,在广州、深圳、珠海利用调整后的问卷展开正式调研。调研采用问卷调研与有选择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成两个大组。第一组以了解消费者认知等基本信息为主要目的,采用街头拦截的方式,调研地点选择在商业区等人流密集的区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6份,有效回收率为95.6%。第二组以探究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意愿、动因与相关评价为主要目的,调研选择在华润万家、吉之岛等大型超市的食品销售区以及开设安全食品专卖店的小区附近采用偶遇抽样方式展开。如此选择调研对象的理由在于:经验表明,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理想销售终端是连锁超市、便利店和专卖店(方敏,2003)。实地调研结果也表明,华润万家、吉之岛等大型超市与商业区的有机专卖店已经成为该地区最重要的安全食品销售渠道。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广州、深圳与珠海各250份),回收有效问卷658份。被调查者相关特征见表1。

二、消费者安全食品认知与购买动因

(一)消费者认知及信息来源

认知是消费者行为与市场需求的起点。为了获取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状况,笔者设置了四个层次的问题,对被调查者是否认知进行提示和确认。第一个层次,“听说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吗”,“听说的途径”;第二个层次,对听说过安全食品的被调查者进一步询问,“是否知道安全食品认证”,“知道哪些安全食品认证标志和认证机构”;第三个层次,能否说出安全食品与常规食品在安全属性等方面的差别;第四个层次是询问被调查者知道安全食品的哪些特性,主要包括安全、环保、资源节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特性。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安全食品认知总体状况不容乐观:(1)第一层次认知率即表示听说过有机食品的消费者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3%,远低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80%左右的认知率(Yussefi,2008)。相比较而言,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的认知率虽然略高,但仍低于70%。(2)是否知道相应的生态标志及主要认证机构是认知的第二个层次,这几乎是消费者辨识安全食品真假的惟一重要依据。仅有32.3%的消费者了解安全食品的1~2个标志,这可能与政府或生产者宣传的内容偏重于“名称”、不重视“标志”有关。(3)能够说出有机食品与常规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在质量安全水平方面的差异的被调查者人数很少,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4.9%,并且很大比例的被调查者甚至对三种食品概念混淆。(4)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各类安全食品的各种特性,尤其是在食品安全之外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特性,是认知的第四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调研数据表明,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述各类安全食品多种特性的被调查者仅占总数的12.4%。

在知悉安全食品的被调查者中(N=1235),其获取安全食品信息来源最主要的途径依次为商店现场广告(36%)、亲友介绍(35%)和展览会(34%),而电视等传统主流广告媒体仅占9%。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渠道所占的比例达到26%,与政府宣传的比例(25%)基本相仿。由此可见,主流媒体在安全食品市场推广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安全食品厂商相对弱小,既难以承受相对昂贵的电视等主流媒体广告成本,又受制于淡薄的营销意识。扶持、壮大安全食品产销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市场开发中的作用,积极利用主流广告媒体,有望成为拓展安全食品市场的重要途径。

(二)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与拒购动因

消费者安全食品的选择行为与购买动因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函数,并因地域、文化等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Furst,1996)。根据对有关文献的研究和作者在访谈调研阶段的考察,消费者购买安全食品主要基于八种原因(Chryssohoidis et al,2005):(1)与常规食品相比农药残留水平低;(2)口味更好;(3)更新鲜;(4)外观更好;(5)利于环境保护;(6)利于生产者安全;(7)低化肥残留;(8)其他。而经验研究表明,造成消费者拒绝或未能购买安全食品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原因在于:(1)价格太贵;(2)购买不方便;(3)不够了解;(4)种类与品牌有限,难以进行比较选择;(5)不太信任;(6)口味并不比常规食品好;(7)不认可其环保等优点或并不看重这些优点;(8)其他(Padel et al,2005)。

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公众

自2008年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后,食品安全引起了公共的关注。此后,各类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比较典型的有2010年的“地沟油”事件、2011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2011年的“染色馒头”事件。更有一些词汇,如“苏丹红”、“毒胶囊”是公众所避之不及的。公众缺乏对食品安全及食品安全带来的健康风险的正确认识,导致食品安全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探讨影响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因素很必要,从而正确引导公众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为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打下基础。

一、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理论

(一)风险感知

风险感知属于心理学范畴,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的各种客观风险的感受和认识,强调个体由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获得的经验对认知的影响。心理测量方式是风险感知研究的重要工具。心理测量方式的理论基础是风险特征。1987年,Slovic提出了“自愿性”、“灾难性”、“新奇性”、“可控制性”、“恐慌性”这五个具有普遍解释性的风险特征。自此,风险感知广泛运用心理测量方式和风险特征来研究。公众风险感知则是将公众对风险各个维度的判断综合起来的社会风险的总体感知。

(二)食品安全风险

从感知的角度来研究食品安全风险是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研究角度。从近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食品安全风险兼具客观存在性和主观构建性,是一种复合式风险。从食品风险的源头来看,其可分为微生物灾害、化学灾难和技术灾难三类。微生物灾害一般是由细菌引起的,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化学灾难主要是由食品的生产和加工等控制环节中化学物品的使用和添加引起的,如抗生物治疗、生长调控激素等。技术灾难是由食物的技术改进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如转基因食品、辐射食品等。近年来,转基因食品的利弊备受关注,至今仍未有明确结论。食品添加剂问题也成为公众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事件和“双汇瘦肉精”事件是食品添加剂安全事件的典型事例。联合国粮农组织把有关食品危害的食品安全风险分为“食品变质过期”、“假冒食品”、“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和“食品中的添加剂”四大类。

二、影响公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因素

(一)食品安全事件信息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公众就会对其产生关注。食品安全事件对于公众风险感知具有双向作用。食品安全事故中,体现食品安全事故具有严重性后果的信息会增加公众的风险感知。食品安全事件中,政府对于事故所采取的措施及体现有效性的信息会增加公众的可控制感。在“三聚氰胺”事件中,这项风险危害的是婴幼儿的健康,婴儿因此会产生一系列后遗症,甚至有的婴儿因此而丧命。对于十分注重幼儿健康成长的中国公众来说,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风险感知。

(二)政府部门的失职

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众对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失去信心。吴林海的研究证明,有48%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风险是由于政府监管不到位。张金荣的分析更是表明,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责任归因,政府管理跟不上排在第一位。

(三)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

很多公众已经目睹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严重后果,因而会对其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增加风险感知。刘岩等的研究指出,公众对于各类食品安全风险的总体感知趋于比较可怕和比较担忧。严重后果所带来的担忧情绪直接增加公众的风险感知。严重后果的内容概括出来包含几方面,即损害身体健康、不易觉察性、影响下一代、后果的广泛性及深远性。

(四)无能为力与不可控制

因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公众对于风险显现的时间、后果及如何解决风险都不十分清楚。但有些地区公众对于利用科学技术认识食品风险的能力和社会解决食品风险的能力基本上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相反,如果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风险表现出无能为力,则会增加风险感知。无能为力显示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无法控制的焦虑心情,公众很难采取措施使自己和家人免受食品风险的危害。

(五)人口统计量

女性、受教育水平越高、年龄越大、收入水平越高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越显著。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风险的感知更为准确和理性,这可能也是他们对食品安全风险更加敏感的原因。徐立清对牛奶的安全风险研究表明,已婚的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水平高于未婚的消费者。家庭人口在 4 人以上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水平较高。家中有18岁以下小孩的消费者对于牛奶的风险感知明显大于其他。但是,这些对于牛奶的结论在全部食品安全风险中是否适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食品安全风险的政策启示

食品安全风险是一种复合式风险,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建构和人为放大,因此应引导公众持有合理的风险感知。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政策启示。

(一)政府要充分承担食品安全治理的责任

政府应加大对整个食品行业的整顿力度,提高执行力与监督范围。首先,对于企业应严格把关,强化质量保障。不仅对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严格把关,更应充分注意到公众对 “假冒食品”风险的强烈感知。目前仍然要将监管重点放在“假冒食品”上,同时不断提高监管的技术水平,增强应对各种生物化学性风险和其他高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公众才能对未来的食品安全有很好的感知,食品安全感知才能在公众心目中逐渐恢复。其次,在政府层面,应从监管者、监管对象和监管过程三个角度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尤其是在监管过程中,要强化监管的严格性、系统性和持续性。在严格性上,继续细化食品行业的标准,严格界定各种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对不符合标准的问题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在系统性上,应将食品安全监管的执行细节贯穿到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的每个环节中,控制整个食品链条的安全性,而不仅仅关注某个单一环节。在持续性上,坚持定期检测,建立食品质量监控数据库等。最后,应充分了解公众的风险感知情况,根据公众的风险感知需求,做出相应的措施。这样对于食品安全工作比较有针对性,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建立透明机制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大多处于一种“不清楚”的模糊状态,因此有必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的透明机制,使大众对食品安全风险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感知。对于食品安全事件,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电视、报纸等热门传媒,应客观公正地向公众传递食品安全信息。公众和消费者对于食品有知情权,大众传媒应避免夸大报道,要传递正确的信息。此外,还应引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使用,如应让公众意识到质量认证标志的重要性,在购买食品时关注质量认证标志、食品标签、食品内容、价格、品牌等信息,以便做出更合理的食品购买行为。但更为重要的是,很多食品信息的质与量存在多重缺失,而且现有少量能够反映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信息缺乏有效的传递机制。即使质量保障、政府监管都执行到位,但信息不通畅,消费者知情权受到限制,则其风险感知仍较高,消费信心仍无法立刻恢复。因此,消费者需要更准确的信息,甚至是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信息,这就需要向消费者传递更多、更准确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并加快推广和普及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三)正确引导公众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进行食品安全的科普教育和宣传

研究表明,普通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的认识不足,因此风险感知有放大效应。风险感知一面方给政府和企业敲响警钟,提醒政府应重视食品安全管理,但过度的风险感知则会产生负面作用,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正确引导公众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宣传势在必行。政府在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同时,需要强化对公众的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准确有效地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使消费者意识到消除一切食品安全风险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只要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就可以保证公众的基本健康。另外,公众强调政府责任大于企业责任,个体责任则是被大大弱化了。政府责任被公众放大,使得政府面临更大的压力。政府应引导公众,对于食品安全人人有责,消费者也应加强维权意识,这样才能使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公众积极成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理性行动是食品安全规制的内在保证,政府应在科学全面地把握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公众客观看待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和问题,正确看待个案与常态、局部与整体、偶发与频发的关系,树立客观、理性、公正的食品安全意识,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食品安全文化氛围。

四、评述与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对国内关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重点文献进行综述和研究发现,国内对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引起原因、影响因素、感知现状都有涉及。本文只总结了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参考。目前,对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研究不多,而且每一项研究都是以小样本为例,研究深度较浅。另外,对于不同区域的公众及不同食品之间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差异还未进行深入研究,有待以后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金荣,刘岩.风险感知:转基因食品的负面性――基于长春市城市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02).

[2]张金荣,刘岩,张文霞,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与建构――基于三城市公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状况调查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2).

[3]吴林海,钟颖琦,山丽杰.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的感知研究:国际文献的一个综述[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4]吴林海,徐玲玲.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和消费者行为――基于江苏省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消费经济,2009(04).

[5]范春梅,贾建民,李华强.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公众风险感知及应对行为研究――以问题奶粉事件为例[J].管理评论,2012(01).

[6]徐玲玲,山丽杰,钟颖琦,等.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的公众感知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的实证调查[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04).

[7]徐立青,徐晓梅.牛奶安全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3(07).

[8]李华强.突发性灾害中的公众风险感知与应急管理――基于汶川地震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09).

[9]格束哲・摩根,麦克斯・享得昂,米切尔・斯莫.不确定性[M].王红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管制度 调研 构想

一、食品安全对我国公民的健康及民族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看见食品安全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毒大米”“地沟油”“三聚氰胺”等新名词,逐渐走入公众的视线,使得公众对许多日常食品的安全系数报以担忧,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

通过问卷调研,我们发现,多数被调研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生产许可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尚不够完善,市场准入和审核标准不够严格。

(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制度不够完善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国的食品检验检疫制度不够完善,且实施力度和效果都远远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三)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够明确和严格

经查阅大量的资料,我们发现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各项指标较其他国家而言标准非常低。

(四)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方式及力度不够

我国当前法律规定中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过轻,导致许多制假售价的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抱着侥幸心理以身试法。

(五)公民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偏低

经过调查研究,我国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偏低,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不会注意到包装上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在买到不合格的食品时,有苦无处诉,只能忍气吞声,很少有人找商家退换货,大多数被调研者认为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素质偏低。

另外,我们发现,我国公民对《食品安全法》及其相关规定的了解很少,对其的认知程度也非常浅,了解相关知识的渠道也是少之又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

三、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

(一)严格的食品检验检疫制度

(二)高标准的食品安全要求

(三)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罚力度

四、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能转变与策略选择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多数被调研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应当采用多部门合作的方式,虽然两种监管方式都有着各自不可逾越的优势,但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病,单一部门监管容易出现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并且会加重相关单位的工作负担。而多部门监管又会造成责任不明,监管不到位,各部门间相互推诿责任,从多部门监管变成“无人监管”。但是权衡之后,多部门监管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袤,食品安全问题繁复,解决难度大,只依靠单一部门进行监管,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较大,单一部门难以胜任,所以应该采用多部门合作监管,但应当明确各方责任,严格监管方法,以免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

另外,政府应当在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逐渐转变职能和角色,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多层级,多因素影响的复合问题,应当依靠多方的努力来解决,不能依靠政府的严管。除了加强管理之外,政府应当注意发动经营者、生产者以及消费者共同来保证食品安全,加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普及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关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构想和建议

针对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以及监管制度的分析,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我们提出了如下构想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大家加入到食品安全监督的行列中来,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2.制定严格的食品生产市场准入审批制度和程序,查处不合格的食品生产厂家。

3.制定严格的食品检验检疫程序和标准,提升进入市场的食品品质。

4.严格“食品安全犯罪”入刑,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罚力度。

5.明确各部门间的责任,建立高效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参考文献:

[1]冀玮.多部门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02)

[2]郑风田 胡文静.从多头监管到一个部门说话: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亟待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11(7)

[3]李先国.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其启示[J].财贸经济,2011(7)

[4]李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1)

[5]刘伟.风险社会语境下我国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形式立法的转型[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11)

[6]任燕 安玉发 多喜亮.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策略选择――基于北京市场调研案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1

[7]蒋慧.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症结与出路[J].法制科学,2011(6)

[8]杨攀.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困境及其解决机制分析[J].时代经融,2011(8)

[9]顾加栋.食品侵权惩罚性赔偿的立法完善[J].中国法制卫生,2010

[10]董娟.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3)

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篇4

为探索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新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负责区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用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监督管理,负责组织本地区食品生产许可的管理,审查和申报工作,具体组织实施区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强制检验,巡查、回访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管理,食品标检监督管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注册管理工作。负责区县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调查工作。组织开展食品生产、加工监督检查和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实施食品安全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召回制度,组织区县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采集和工作,配合监督科查处生产、加工不合格食品及其他质量违法行为。

目前我国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涉及面广,从源头、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安全隐患,恶性事件、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食品普遍缺乏安全感。首先,食品安全源头存在多种隐患。在种植和养殖环节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蔬菜、茶叶和其他植物性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二是畜禽以及水产品等动物性产品药物残留和滥用生长激素及添加剂问题;三是来自环境中的污染物,如工业三废和化肥、重金属等有机或无机物对食品的污染问题。其次,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全国有上百万家食品生产企业,但70%是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一些食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和卫生意识淡薄、诚信缺失,受利益的驱动而置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多数食品安全事件是由食品生产者违法使用劣质原料和有毒有害添加剂加工、制造食品造成的。第三,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许多原本出厂合格的产品就因为流通环节出现问题而变成不合格,甚至成为腐烂变质的食品。

一、对于区县食品科机构职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非常重视。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对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探索建立符合区县管理需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调整的预期目标是,在“采取分段监管为主”的工作基础上,对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逐步形成由一个部门主管的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监管模式,使食品安全监管更趋统一和高效,按照明确预期目标,指定阶段方案、分布推进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予以推进,保证区县食品科机构职能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二、分清界面,明确职责。

1、将有区县食品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包括餐饮业、食堂)以及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职能,关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所涉及的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容器包装新材料和食品工具设备,“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格局不变。区县对当地食品安全以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区县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

2、在区法制办,县编办的协调下,基本明确了区县食品监管局、区监管局、县质监局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界面。以职能来说,相关部分主职责分工是:食品监管局负责食品流通、消费环节、保健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对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依法办理。

3、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除保健食品以外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局负责食品企业依法经营、无证照经营的取缔。按照《食品卫生法》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管理。

三、区县食品科机构人员情况:

1、关于人员编制,从卫生监督部分转化到食品监管部分的人员编制,由区县编办会同卫生局、区县食品监督管理局按照移交职能确定区县的编制控制数。区县划转工作要在区县政府领导下进行,划转人员名单由区县卫生局和区县食品兼顾双方职能确定区县的编制控制数,区县政府与区县工作小组沟通后予以划转,区县质量技监局承担新的职能所涉及的机构编制及所需人员,由区县编办会同区县质量技监局,区县食品监管及另行商定。

2、关于财政经费和装备、办公用房等设施。此次职能调整所涉及到的区县食品监管局、区县卫生局、区县质量技监局、区县卫生监督所部门预算,仍按原渠道分别编制,待相关机构、编制、人员调整到位后,区县财政部门参照有关精神,会同相关部门拟订具体实施意见。有关装备、办公用房等设施,原则上先保持原有状态,以确保使用。下一步划分和调整有关设施,由区县政府机管局会同市卫生局、区县食品监管局、区县质量技监局研究解决。

3、关于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后的有关机构编制补充、人员考核录用等事项,由区县编办会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区县质量技监局进一步研究。对监管机构、队伍实施分类管理工作,纳入了区县行政事务执行机构及事业单位的改革。对职能调整后有关监管上的新问题,列为专题逐一研究。

4、关于区县卫生监督所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出后编制定位问题,由区县编办会同市卫生局另行研究。

2009年,我们将继续围绕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努力提高全区食品安全水平,全面保障人民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重抓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大对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工作的人员实行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基层人员素质和整体水平,逐渐建设一支业务过硬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二要提高食品检验机构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重点是加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2、继续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采取电视、报刊、广播、社会公众网络、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学校、社区、农村开展食品宣传活动。充分报道全区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及取得的实效;大力宣传我区食品行业的优质品牌和优秀企业,提高全区食品安全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深入基层,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及时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典型。

3、继续做好协调,合力推动全区食品安全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众人拾柴火焰高。食品安全工作千头万绪,食安办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各部门的支持。我办将定期提请区食安委召开工作会议,加强各职能部门的交流合作,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措施,减少重复执法、推委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整合有限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有效调动群众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篇5

机构组建和基础性工作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好机构组建。各直属局、分局按照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和监管职能的要求,加强对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设专人负责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工作,各工商所(基层分局)要配强、配齐食品流通监管执法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和执法设备。

(二)抓好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根据监管食品流通的职能要求,采取分类分级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安排食品抽样检验技能、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操作规程等业务培训。一季度,重点针对一线执法操作人员,突出操作和技能类培训;二季度,组织“两项制度”信息化培训;三季度,围绕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食品抽样检验,组织岗位技能竞赛,调动监管积极性,提升监管水平。

(三)抓好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深入执法一线调查研究,调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了解执法一线存在的困难,总结推广基层的成功经验,推进指导全局性工作。2011年,市局食品处与市工商学会拟在流通环节食品监管的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理论研讨,并以润州局、丹阳局、句容局作为工作联络点,定期调研了解执法一线的工作,用调研的成果指导面上的工作;各直属局、分局要围绕市局提出的调研方向采取基层调查、专家论证、学习借鉴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市局将在三季度召开研讨会,并采纳好的做法在全市推广并报省局食品处向全省推广或向省学会推荐刊用。规范加强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为日常监管提供支撑;各单位每月上报不少于两篇的工作信息,市局进行整理编辑向全市推广;信息上报和使用情况纳入年底条线考核。

(四)抓好督查考核。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日常考核与集中考评相结合,重在考核日常工作的办法,强化日常工作落实力度;通过定期督查、对口互查等多种形式,强化督查考核,对被检单位实行实地指导、现场点评、文件通报等形式进行考核反馈。探索研究流通环节食品监管绩效考评办法,推动各单位学习先进,查找不足,掀起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五)大力加强食品监管机构队伍建设。以组建食品监管机构为契机,立足于抓基层、打基础,加快构建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要加强学习培训,帮助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层次、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队伍。

二、以规范、及时、高效为目标,完善食品安全的应急处置体系

(一)强化软件建设。结合省局要求,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的指导意见,对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以规范、及时、高效为目标,制订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从组织机构、操作程序、报送标准、信息等各环节对应急处置提出规范化的统一要求。

(二)强化应急演练。各直属局、分局要按照应急处置的硬件、软件建设要求,加强应急演练。二季度,市局将选择一家单位召开全市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观摩现场会向全市推广经验做法。各地在年底前必须组织一次应急实战演练。

三、以主体监管、行为监管、质量监管为内容,以整合资源、提高效能为方向,构建食品流通环节的科学监管体系

(一)抓好市场主体准入和食品经营主体动态监管。

对食品流通许可核发工作进行调研、探索,指导督促各地找出符合当地工作实际,方便经营者申报的证照核发办法,完善许可证软件的使用,使计算机记录信息更能符合监管工作的需要;按照《省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将乳制品列为食品流通许可项目核定类别单独审核,细化和完善对乳制品流通许可的要求;继续按照总局《关于对食品经营主体予以特别标注的通知》的规定,对食品经营主体进行特别标注,推进信用分类监管。

(二)加强基层工商所(分局)食品执法机制建设。

基层食品执法水平,决定全系统工作的成效,2011年从三方面加强基层工商所(分局)食品执法机制建设:一是以满足基层监管需求为重点,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化网络建设,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完善意见,使网络信息技术在流通环节食品市场主体准入、质量监管、市场巡查和执法办案等方面更能贴合工作实际;二是以明晰职权责任为线索,指导构建职权清晰、配置合理、责任明确、执行有力的以工商所(分局)为依托的食品执法单元(责任区);三是以依法、规范、科学为目标,逐步完善基层工商所(分局)食品监管标准规程,推进食品监管的精细化。市局将选择成绩突出的单位召开现场推进会,推进全系统基层工商所(分局)科学、高效的食品执法机制的建设。

(三)强化食品流入源头监管,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和落实“两项制度”。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食品经营者落实进货检查验收及记录制度,完善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机制,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强化食品批发商和食品总经销(总)为重点的食品流入源头监管,依法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特别是大中型超市、卖场的进货查验制度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修订和推广食品批发企业统一式样销售凭证,着力解决小食品经营单位建立落实“两项制度”覆盖率低和质量差等老大难问题,建立可靠的流通环节食品溯源机制。市局将在二季度前会同丹阳局与电信部门通过开通数据接口等方式,完善本地区系统的功能并向全市推广,确保2011年底大型商场、超市、批发企业等重点食品经营主体“两项制度”信息化系统应用率达到90%。

(四)加强食品检验体系建设,强化对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监管。

一是严格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及总局有关规定和制度,认真执行当地政府有关食品安全监测计划安排和省局的统一部署,按照《省流通环节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要求,开展食品抽样检验工作。

二是严格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的使用,依法支付购样及检验费用,用好用足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确保检验任务落实到位。各直属局、分局要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争取经费、政策上的支持。

三是建立健全重点突出、行为规范、技术可靠的检验检测体系。各单位要对商品抽检程序、方法、文书进行思考研究和整理规范,市局将以“抽检工作包”等载体指导和规范基层的抽检工作。对符合执法实际、整合资源、提高效能的检验体系,将在全市总结推广。

四是要加强检验结果的综合运用。通过快检和法检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和运用,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执法的权威性,促进源头治理。

(五)强化案件查处。要充分行使《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大违法案件查办力度,探索食品安全案件新领域、新类型案件的查处。

(六)按照总局、省局、当地党委政府的安排,做好食品监管的各类专项整治。一是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执法行动。要结合农村食品市场特点,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品种,集中整治销售假冒、仿冒和“山寨”食品等违法行为。二是深入开展乳制品市场专项整治执法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和国家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按照省局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流通环节乳制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各地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严格乳制品特别是婴幼儿乳制品市场主体准入、严格质量监管与抽样检验、严格规范经营行为,切实保障全市流通环节乳制品市场消费安全。三是深入开展打击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地沟油”等专项整治。依法规范食品添加剂经营者主体资格,依法严厉查处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以及违法销售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以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经营场所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的行为。四是深入开展对重点食品品种和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食品经营以及季节性、节日性食品市场的专项整治执法行动。继续突出市场消费量大、消费者申诉举报多以及群众日常生活必须的食品和季节性、节日性食品,有针对性的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食品和扰乱食品市场和食品店的监督检查。五是深入开展食品经营主体清查行动。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资格,掌握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流通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数量及相关信息,对全市食品经营主体确实做到主体清,状况明。六是开展校园周边地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强化中学小学内部食堂、商店的管理,实行一店一证一照,明确承包人责任,建立有效的台账资料。对紧靠学校周边经营食杂店、小吃店,要严格前置审批条件,确保证照齐全。

四、以督促食品经营者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为核心,推进食品安全诚信自律体系的构建

(一)强化行政指导和宣传培训制度。加强宣传教育,继续加大《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普及工作,督促指导经营者明确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定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及相关制度;将《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经营者的法定责任和义务以列表的形式具体化,强化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明确培训标准,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制度,市局采取现场指导、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形式对食品安全管理员进行培训。

(二)将两项制度信息化作为督促指导企业落实两项制度,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的重要抓手和工作平台。坚持自愿原则,通过宣传、引导、激励手段,逐步扩大两项制度信息化的覆盖率。坚持企业经营管理需求和执法监管需求相协调,增强信息化工作的可操作性。在2010年工作基础上,将信息化系统建设从有条件、有基础、有专业人员的食品批发单位以及总经销、总批发、大型商场、超市,逐步扩大到一般批发商;在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从单机运行、全市联网,到全省数据标准的统一和监管资源的共享。

(三)按照“提档升级”的建设目标,继续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指导食品经营者提升自律意识,强化内部管理,在以往示范店基础上,继续培育一批市级、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店。以食品安全示范店为核心,在条件相对较好的街道和区域,积极动员广大食品经营者参与食品安全示范街(区)创建活动,形成“点”、“线”、“面”互相呼应、互相促进的创建格局,提升全省食品信誉度和消费者满意度。

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篇6

关键词:旅游城市;居民;食品安全;关注度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49-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我们于2011年7月对4A级旅游城市一阆中市进行了食品安全关注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阆中市城镇、农村居民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样方法。在本次调查中,对阆中市城镇和农村居民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本次调查发放问卷为1115份,收回有效问卷1053份,问卷有效率为94.4%。

1.2.2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由调查者自行设计,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形成《阆中市居民食品安全关注度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资料收集,采取匿名自填问卷的方式,问卷当场收回,由调查员认真审查,保证问卷质量。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1053名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均衡,20~40岁、居住于城镇的对象为主,初高中文化程度、月收入低于两千者占70%以上,具体情况见表1。

2.2 对典型食品安全事件的知晓情况

知道双汇瘦肉精事件的达85.1%,知道染色馒头事件的为67%,知道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的达91.1%,知道苏丹红染色事件的为59.7%,知道毒生姜事件的为33%,知道毒豆芽事件的为62.5%,而知道面粉增白剂掺石灰事件的为62.4%。由以上数据分析得出,阆中市居民对食品安全事件普遍比较关注,而其中的三鹿奶粉和双汇瘦肉精事件更是广为关注。

2.3 消费者判断食品优劣方法

2.4 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途径

阆中市居民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通过电视、广播的占60.1%,网络占24.1%,询问有购买经验的人占17.7%,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占15.6%,相关知识讲座占8.4%。不难看出,其主要方式是通过电视、广播收看或收听相关食品信息,食品相关部门可以将这两种途径作为载体来加大食品相关知识的宣传,以便于群众获得更多的信息。

市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较农村居民高,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越高。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食品卫生、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已经被认为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元素。

2.5 居民对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的看法

2.6 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食品安全部门执法不严(65.5%),国家免检等食品安全机制(27.3%),食品相关法律不健全(28%),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43.9%),中国国情的必然现象(10.4%),其他原因(2.5%)。在阆中市居民看来,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与食品安全部门执法不严和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有很大关系。居民们希望政府和食品相关部门能够加强执法力度,严惩不法商贩,并且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希望商家能够倡导诚信经营,加强行业自律性,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能力,以避免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从而保障人民健康。

3 结果分析与建议

从上述的调查可看出大多数阆中市居民比较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尽管很多人对日益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感到失望,但仍有一部分居民对全社会积极改善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持有信心。这部分居民认为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消费者对假冒伪劣产品的鉴别能力不高;(2)食品相关部门监督不严,执法力度不够;(3)食品制造厂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消费者的利益;阆中市居民主要想了解一些食品安全常识来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这与同为旅游城市的武夷山游客的调查结果不同,这可能与两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及受社会关注的程度不同有关。对于阆中市这一调查结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加大对食品安全常识的普及来提高当地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从而推动当地旅游食品不断向前发展。

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 调研方法 市场需求 统计数据

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42-01

1 食品安全检测仪的现状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反应出的问题也比较多。针对这种现状,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需求量是否和人们的关注度存在一致性?人们对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了解又有多少?通过了解的人群又有多少愿意主动去使用该类产品?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

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一方面反映出了我国质检体系的不健全,需要专业机构对于食品进行重新检验。据调查发现,近些年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食品安全的检验标准也不能及时更新,使得检验滞后于事故的发生,缺少保证措施和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应该进一步对食品检测认证的扶持力度、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不断发展的食品市场。

通过研究,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市场将在未来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尤其以民营检测市场的增长最为显著,相关数据表明,民营检测市场的增长速度将超过30%。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需求也将随之水涨船高。这表明,在整个检测行业中,食品安全检测仪将拥有最大需求和发展潜力。

2 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市场调查研究以及分析

市场调查有许多方法,对于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的调查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市场调查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按选择调查对象来划分,有全面普查、重点调查、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等;第二类是按调查对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来划分,有访问法、观察法、实验法。在众多的调查方法中,根据现有能力和实际情况选用了比较具代表性的重点调查法和随机抽样法。

首先,针对使用人群的不同将调查对象划分为30、40、50及以上的不同的年龄阶段。然后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重点调查。

针对3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调查显示,在319名的受访者中,有289名知道该类产品,约占受访者总数的90.5%。对该类产品有明确认识,并知道其最基本原理的26人,约占总受访者的8.1%,有意愿主动接受该类产品的215人,约占受访者总数的67.3%。

对于4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调查显示,在267名受访者中,有233人知道该类产品,约占受访者总数的87.3%。对该类产品有明确认识,并知道其最基本原理的38人,约占总受访者的14.2%,有意愿主动接受该类产品的189人,约占受访者总数的71%。

而针对5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调查显示,在320名受访者中,有193人知道该类产品,约占受访者总数的60.3%。对该类产品有明确认识,并知道其最基本原理的10人,约占总受访者的3.1%,有意愿主动接受该类产品的275人,约占受访者总数的86%。

通过数据显示,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受访者年龄的增长,对于该类产品的认知程度有明显的递减趋势。对于年轻人群,往往信息量大,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熟悉和了解信息。而随着受访者年龄的增长,相对于年轻人群来讲,信息收集渠道则相对闭塞。因此这样的数据信息便不难解释。从而我们应该针对年长人群进行该类产品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加强认知,从而扩大产品受众。可以通过印制宣传册等方式进行直接宣传,结合市场,将会起到明显的作用。其次,数据也反应出,在5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愿意接受该类产品的比例也是最大的。这也反应出这类目标人群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心程度也最高,也最愿意对该类产品进行消费,因此针对此类人群的宣传更显得十分重要。

数据也反应出,相对年轻的30、40群体中,对于该类产品的了解认知程度明显高于50人群,但相对该类产品的消费程度不高。对于这种现象,应该采取措施使目标人群对食品安全的危害加以重视,使得他们在对产品的高认知率的情况下,能够进行主动的接受,并形成良性循环,使得认知与消费形成统一。其次,还有一些数据没有体现出的问题,需要进行分级对待。例如,将30、40群体与50及以上群体的产品定位分级对待。由于客观愿意,50及以上群体的自学与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弱于年轻群体,因此应该着力将这一目标群体的产品进行功能上的简化与重组,可以采用设定专用控制数值的定性分析,取代传统的定性定量双重分析方法,在体积上与形态上也应该进一步简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使得该目标群体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最大限度的使用该类产品。而针对年轻群体则应该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创新,优化组合过剩功能,造型上尽量符合年轻群体的消费心理,从而扩大产品的生存能力。

3 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其检测产品也逐渐走出了专业检测机构和第三方检测组织,进入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中。在检测机构和检测产品的双重防范下,食品安全问题也将间接的得到抑制和缓解。随着检测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和人们自我防范意识的不断增强,食品的安全问题也将不再是人们谈之色变的话题。这还需要政府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规范管理以及相关检测标准的陆续出台,加之检测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升级,食品安全检测产品将会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市场调研咨询报告.

关于食品安全的调研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 出口贸易 日本农产品 贸易政策

将食品安全纳入影响中国食品出口竞争力研究体系,分析食品安全引发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导致我国食品出口大幅度受挫和出口贸易量锐减的现实情况,提出扭转现状、提升我国食品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路径。以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为例,全面解析其产生的影响和可能走势,掌握相应的研究经验,为规避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提拱借鉴意义。

一、食品安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1)技术贸易壁垒与国际贸易。余佶(2003)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确保食品安全、保障国民健康有着积极作用,但也可以增加出口成本,引发贸易障碍,限制出口贸易;季任天(2009)认为,当前中国的标准化水平及标准制定的参与程度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只有不足30%的标准技术水平符合当前科技、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与国际标准相比较,我国能实质性发挥作用的技术标准所占比例不足25%。杨志花(2009)认为,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应从制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战略、建立预警机制等方面入手。本领域研究的贡献在于,突出强调了技术标准对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影响;不足之处是,只从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构建方面来研究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缺乏基于新贸易保护角度的现实分析,对很多国家利用技术贸易壁垒来达到限制进口的现实案例研究明显有所忽视。

(2)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社会福利损失。Thorns bury(1998)认为,为确保食品安全而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极有可能被贸易保护者故意滥用。某些利益集团可能左右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的制定,从而达到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目的。柳延恒(2006)根据海关统计数据判定,日本设置“肯定列表制度”的次月(2006年6月),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额为5.96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减少1.31亿美元,同比下降18%。潘红青(2009)指出,日本以重金属残留超标和疫病控制机制不健全进行拦截,致使我国2007年冻肉鸡出口额减少19亿美元,造成约105万人失业,纯收入损失至少达2亿多元。本领域研究的贡献在于,以确凿事实证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及其背后的国民福利有严重影响;不足之处是,研究方法局限于静态的成本——收益(损失)分析,对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明显不足。

二、出口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1)供应链管理。臧敏(2008)强调,为确保食品安全,应从种植、生产加工、包装、物流和销售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彭卫华(2007)认为,应建立可追溯信息系统,实施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监管,主要加强食品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和食品污染的安全监管,实现从种植到消费的全程监控。

(2)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罗莹(2006)认为,应从加强完善国内食品安全管制制度、严格遵循国际检验检疫标准、利用WTO框架协议的争端解决机制进行谈判磋商等三个方面来应对一些贸易进口国以食品安全为名义所实施的绿色壁垒。翟金义(2009)认为,HACCP体系(国家标准GB/T15091-1994《食品工业基本术语》对HACCP的定义为:生产(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作为预防性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引起了食品贸易国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国食品出口企业应按照食品安全卫生科学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和有效实施HACCP计划。蔡永民(2009)的研究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立法与国际标准相比在如下几个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国家一级的CAC委员会;协调小组人员不足,经费无保障;对食品法典的应用范围较狭窄;我国食品加工企业对HACCP体系的应用存在空白。

三、针对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问题的研究

针对日本食品贸易政策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多集中于贸易政策、安全管理模式,以及法律保障和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本研究领域的贡献是,系统阐述了日本农产品质量检验政策产生的背景及其对我国输日农产品产生的影响,不足之处是,对贸易争端背后隐含的制度因素和发展背景缺乏深度分析,已经成型的研究文献较多局限于影响度等层面的分析,比较深入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针对日本食品安全规制进行的研究文献有限、深度不够。若干重要研究文献并未切实发挥创新引领的作用,相反,过多局限于对技术壁垒、安全规制的概念解析、局限于对食品出口过程中贸易争端的描述等狭小圈子,不利于从根本上说明贸易争端产生的真实原因。

尽快扭转这种带有很大局限性的研究状态,从政策根源角度深入分析我国对日食品贸易争端的起因、分析解决各类争端的路径,同时,系统阐述日本食品安全规制产生的背景,并将其与贸易政策调整、两国乃至多边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正伟,拿什么拯救食品安全的道德[J],理论参考,2011(5):12-13.

[2]老言,大力治理“另类恐怖”[J],学理论,2004(6):44-46

[3]范彬彬,用制度为食品安全把关[J],小康,2008(10):77-79

[4]彭娟,论日本食品安全危机的法律应急机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2):22-24

[5]孙华,论日本食品安全规制中的登记检察机关制度[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1(2):31-32

上一篇:即时通信技术原理范文 下一篇:市场经济的起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