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

时间:2023-10-13 17:02:01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篇1

中图分类号:R749.055、R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4-00277-03

来访者,女,20岁,大学一年级学生,自诉其读初二时有一天看了一本很“刺激”的书,晚上总睡不着,由此引发第一次,此后一发不可收,每隔一个星期左右一次,但每次完后又后悔自责,认为这是很不光彩的事,无脸见人,并对身体也有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一的下学期,此时心理冲突已很严重,并经常感到头昏、胸闷、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焦虑、抑郁等,无法正常学习,不得不休学一年。复学后,头昏、胸闷、焦虑等症状没有减轻,但还是一直坚持读完高中,原以为随着高考压力的解除,症状也会减轻,但暑假两个月未见丝毫好转,后又认为上了大学会有所改变,但仍无好转。

来访者进一步谈到其在读高中时就已经知道本身是无害的,但对它给自己造成的身体及精神方面的损伤很是厌恶,想克制它,过上与其他同学一样正常的生活。发展到目前在与咨询员说起这件事时都觉得很恶心,但又克制不了它,每个月多的要做三四次,少的时候要做一两次。除此之外,还影响学习,由于总感到烦躁、不安,目前已无法专心看书、听课半个小时以上,无法集中精力做好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有时同学朋友邀请她去玩,她要么心不在焉,要么无精打采,或者干脆不去,同学们觉得她有点怪,她也很讨厌自己,内心极度痛苦。

在这种情况下走进了某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第一次走进咨询室的时间是进大学后第二个月,连续来了几次,也见过几个心理咨询员,一开始都是谈一些一般性的心理问题,没有谈实质性的问题。选定了一名咨询员后在咨询员的引导下,与咨询员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最终谈到“自己的一切心理问题都出在这个问题上。”

1 治疗过程

1.1 第一治疗阶段 了解情况,进行评估阶段,共2次。通过与来访者的交谈,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同时咨询员发现她对有关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也看过几本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书籍,有较好的领悟力。

双方约定整个咨询初步定为6-9次,每周一次,每周五下午三点至四点,每次一个小时,双方均需遵守约定时间,如有意外情况,必须提前通知对方并改期。来访者不需付费(本校学生免费)。

咨询员根据来访者的情况经上级咨询师同意施测了SCL-90自评量表,得出:躯体化(2. 5)、强迫症状(3.1)、抑郁(2.2)、焦虑(2.9);几项因子分值偏高通过焦虑、抑郁量表测量,SAS标准分为66,SDS标准分为57。

评估与诊断:

(1)可排除重性精神病 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近期新生入学体检无异常发现,家族中无精神病史,知、情、意等方面均正常,无幻听等症状,有自知力和较强烈的求助欲。

(2)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虽6年来出现焦虑症状群,如烦躁、不安,过分担心,过分思虑,头昏、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焦虑、抑郁等,但这些症状不是原发的。无惊恐障碍发作的症状,痛苦、焦虑固定在“”及对“”的观念上,而不像广泛性焦虑症缺乏明确的对象和内容。虽然心理测验结果SAS标准分为66,SDS标准分为57,但它们均可视为“”问题继发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另抑郁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不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

(3)从咨询员和来访者交谈了解的情况 SCL-90、SAS、SDS的测验结果,症状持续时间6年,及“每隔一个多星期就要一次,而每次完了以后又要后悔与自责,但又克制不了它,……知道本身是无害的,但对它给自己造成的身体及精神方面的损伤很是厌恶,想克制它,过上与其他同学一样正常的生活,发展到目前在与咨询员说起这件事时都觉得很恶心,……目前已无法专心看书、听课半个小时以上,内心极度痛苦”等症状,可判断该来访者是由于对“”问题的不良认知引发的中度焦虑情绪,加上长期没有得到正确引导,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

来访者在咨询前曾谈到过如果这次还没有人“理解”自己,就会很失望,对自己将来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信心。咨询员帮助分析其对产生的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本身给她造成了多大的损害,而是由于一开始对的不良认识及评价促使自己认为给自己造成了多大的身心损害。由于意识到这种损害的存在,又无法克服,所以又导致了自己对的进一步厌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目前的心理状态。听了咨询员对其心理问题的初步分析,来访者觉得耳目一新,称赞咨询员分析得很对,说的和自己的情况很相似,而且从未听过这样的说法,往往别人都是告诉自己如何克服等。

在正式治疗前,咨询员向来访者明确表示像她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治好,目的是增强来访者的治疗信心。但同时告诉来访者因为形成的时间长,治疗时间可能比较长,所以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而且有可能出现反复,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这样说既可以增强来访者的治疗信心又使来访者明确自己的责任,还可以预防来访者见一时没有效果半途而废,为以后的治疗奠定了基础。为了使咨询顺利进行,咨询员还向来访者介绍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作用及原则,强调咨访双方的协作关系非常重要,并说明只有双方努力,问题才可以解决,因此来访者要听从咨询员的安排,要严格按照咨询员布置的任务做,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来访者均一一答应。通过初步咨询,咨询员与来访者建立了较好的咨访关系,咨询员逐渐取得了来访者的信任。

1.2 第二治疗阶段 确定治疗方案及治疗阶段,共6次。正式治疗前咨询员除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情况,还了解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如来访者的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自己对其他成员的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等,根据对来访者情况的分析,咨询员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认为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比较适合本案例。合理情绪治疗( 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关于情绪障碍的理论是RET的基本理论。这一理论的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做ABC理论[1]。埃利斯曾指出“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我们的思想和情绪[2]”。

正式治疗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咨询员就来访者的一些认识进行质疑,如“你认为你的一切问题都是问题带来的,那么别人的会不会带来相同的问题?”“你知道生活中有多少人吗?他们是不是也都如你一样无法正常地学习与工作?”通过这种质疑式辩论,咨询员适时地指出来访者在认知方面出现了偏差,告诉她本身没有对她产生多大的损伤,之所以出现目前的心理障碍,是因为她总抱有“不好,我要克制它”,即使目前她对的认识已有改变,但一直认为所有的心理不适都是由引起的这一事实没变,也一直想戒掉,但又戒不掉,这种观念对她的情绪影响很大。同时,她的这种认知方式偏差也表现在她生活的其他方面。

第二步:通过连续两次(每周一次)的辩论与讨论,第五次咨询时,咨询员与来访者共同整理辩论的结果,明确地向来访者指出,她目前的情绪困扰与长期以来的等事件没有多大的联系,而是现在弥散在她生活各个方面的不合理观念所致,如“过上与其他同学一样正常的生活”,“……还没有人理解自己,就会很失望,对自己将来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信心”等,在生活中总是用消极的词汇来描述与自己有关的事件,这一特点导致其自卑、自责、焦虑、悲观、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所以她要想走出来,应该“戒掉”的是她的认知偏差,而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三步:从第六次咨询开始,咨询员协助来访者从纠正“是有害的”,“我一定不要”,“我要戒掉它”等观点入手,自己与自己产生辩论,将与“是有害的”有关的一些观点罗列于纸上,逐一对之进行辩驳,使来访者逐渐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产生全新的观念。

第四步:(几乎与第三步同步)每天做一小时家庭作业,内容是将对自己的一些消极评价罗列出来,并一一地对之辩驳,代之以积极的评价。同时,随时随地养成用积极的词汇来描述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所有的一切。为了督促来访者如此做,咨询员要求来访者每天要记日记,将用新眼光看到的一切事物记录下来,下次来访时带给咨询员看。

1.3 第三治疗阶段 巩固阶段,共2次。经过了上述8次治疗后,来访者诉说心里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指初中以后),目前也能坚持平静地看几个小时的书了,并流露出希望短期内完全“恢复”的急切心理。

咨询员及时地向来访者说明了不能急于求成,以防功亏一篑,并明确指出每天的家庭作业还是要继续做,但可适当减少,咨询的间隔时间也可拉长(从十天一次到两周一次)等。这一阶段主要是巩固成绩,以防半途而废。

1.4 第四治疗阶段 结束阶段,共1次。在咨询员的引导下,来访者总结和评价了自己的问题,认为的确是由于自己对“”的偏见导致自己长期以来烦恼、不安、厌恶、憎恨等不良情绪,通过这一段时间有成效的心理咨询已深刻地领悟到了这一点,而且对自己能认识到这一点并走出来感到很高兴,表示以后如果还有类似的想法,相信自己能够很好地调整。看到来访者已逐渐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了不合理的信念,咨询员也感到很欣慰,同时引导来访者认识到在将来的生活中要养成合理的思维习惯,培养自强自力精神,并告诉来访者“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在没有咨询员的指导下独立成长。

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开始是每周一次,到第八次以后改为10天一次,然后是半个月一次,共咨询11次,最后来访者诉说基本上已摆脱因带来的烦躁、不安情绪,即使有时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但也能及时进行调节,现在已能与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学习和生活了,并说明以后要靠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讨论和总结

本案例主要使用了合理情绪治疗技术,治疗的目标是使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最终帮助来访者脱离因“”问题引起的认知偏差及焦虑情绪,治疗目标的达成依赖于来访者对咨询员的信任及良好的咨访关系。本治疗是建立在良好的咨访关系上,在治疗过程中来访者的积极主动性及与咨询员的配合是治疗效果的保证。在治疗中咨询员始终鼓励来访者提高自我认识。使来访者逐渐脱离自罪自责、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最终得到心理上的成长。

合理情绪疗法适用于高校心理咨询与治疗,因高校心理咨询多是面向本校学生,是免费或少收费的,学生在费用上能承受,而在时间、地点上也较方便。但这一治疗技术因耗时较多,还需要来访者做家庭作业,所以如果来访者稍缺耐心便可能导致治疗中断。

3 点评

本案例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基本成功地帮助了一名女大学生走出了“”困境,但还有一些不足值得探讨。其一,本案例还只是涉及到对来访者因“”问题引起的症状方面的治疗,还没有涉及到来访者深层信念,待以后咨询中加强。其二,在咨询之初,咨询员出于想帮助求助者建立信心,几处使用“指导过头”的做法,如“在正式治疗前,咨询员向来访者明确表示像她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治好……来访者要听从咨询员的安排,要严格按照咨询员布置的任务做……”,又如在正式治疗的第一步中“通过这种质疑式辩论,咨询员适时地指出来访者在认知方面出现了偏差,告诉她本身没有……”,在第二步中“咨询员与来访者共同整理辩论的结果,明确地向来访者指出,她目前的情绪……”这些都流露出咨询员在治疗的过程中有“打包票”之嫌及急于“指出”结果,显然这种做法不是一种成熟的方式。分析咨询员的做法,一方面是咨询员想利用权威使来访者“臣服”,使之听从咨询员安排以利于达到咨询效果的目的,这是咨询员不自信与不相信来访者对咨询员信任的表现,其实通过以后的咨询,咨询员了解到来访者对咨询员有足够的信任,如来访者谈到“如果我不相信您能帮我走出困境的话,我就不会找您”,而且当她有进步时曾多次流露出对咨询员的感激,这些足以说明咨询员采用“打包票”之类的话,以及告诉来访者“要听从咨询员的安排,要严格按照咨询员……”属多余。求助者如果愿意接受咨询,而且愿意与咨询员探讨咨询安排和要求,就表明他相信你,所以咨询之初只要向来访者说明相应的要求,而且他愿意接受,就表明他对咨询有信心。另一方面,辩论的结果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完全有能力悟出其中的道理,但咨询员却急于把结果“指出”,这显然也是对来访者不信任的表现。如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始终是“引导”而不是“指导”来访者领悟到她的不合理之处,将有利于来访者更深入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同时也有利于来访者更快地成长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篇2

高校心理咨询的教育模式(educationalmodel)要求心理咨询应当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高校心理咨询教育模式侧重于借助价值干预的方法让求询者学会作出决定和新的行为,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以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教育模式把求询者看作是应付生活压力而需要帮助的健康人。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心理咨询应与高校德育结合起来,构建其高校心理咨询教育模式。

1.高校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结合的可能性

一方面,《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德育能够结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培育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帮助人们解决困扰其成长的心理认识问题,都是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上进行,并立足于教育和发展,以达到使其自我实现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高校心理咨询也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发展中国高校心理咨询所必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方法的引进和改造以及创新的关系,而且对于我们完整地认识高校心理咨询的学科特点,确定高校心理咨询的性质、目的、对象和方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德育工作者在严格接受专业化培训后,从事心理咨询有一定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表现为:熟悉学生生活的(有92%),有做人的工作经验的(有78%),善于观察人、理解人的(有52%),工作热情高、责任感强的(有51%),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有37%)。此外,还表现为有社会经验,知识丰富,心理素质好,表达能力强等”。

2.在结合方式上,分清问题性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首先,与思想品德课结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正在成为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能感受到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很容易接受,对自己也很有帮助。因为这类课程偏重于解决共性问题,以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载体,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极少数的心理障碍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以达到陶冶性情、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也就是说,在这类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了德育之中。

其次,开展心理测试,增加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针对性。这为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广泛借助心理测试资料,为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服务,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服务。心理测试是凭借心理咨询领域通用的、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的心理测试资料,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评估的过程。心理测试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从而对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个性缺陷明显的大学生,平时多加注意,进行必要的疏导;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帮助;还可以广泛研究优秀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才的规律,用于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等。这些正是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目的。

第三,加强心理咨询培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一方面,应加强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培训。国家教委政教司[1994]7号文件要求:应该“逐步培养一批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咨询方面专业知识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骨干”。《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有助于专业化建设,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做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也为高校德育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还应该对不从事专业咨询的德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区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如果属于心理问题,则建议他们到咨询员那里;如果属于思想问题,便可以通过德育工作解决。同时通过培训还可以使高校德育工作者转变简单的工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水平和成效。

我们不能把高校心理咨询简单地看作是高校德育的补充,因为心理咨询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工作任务;更不能认为心理咨询会取代德育工作,因为高校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以“发展性”咨询为主,构建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模式

1.发展性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咨询的重点

高校心理咨询的侧重点及发展趋势应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所谓发展性心理咨询是相对于调适性心理咨询而言的。它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尽可能圆满完成心理发展的任务,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因而,只要是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都被认为是有心理障碍的“不正常的人”,这是一种误解。正是这个误解阻碍着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另外,高校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是使适应正常、健康的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以实现人生价值。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高校的心理咨询必然应以教育的发展的模式为核心。在功能上,把以前单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转变为心理健康咨询、学习咨询和职业咨询三个方面合作统一的方式。通过发展性心理咨询既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提供处理方法,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能够鼓励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现有能力,充分挖掘自己潜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塑造个性和完善人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2.心理困惑的调适与心理障碍的治疗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对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能通过调适性的心理咨询及时给以缓解,则势必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这些学生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在注重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同时,还要对一般的心理困惑问题与心理障碍严格区分,加强心理困惑的调适性咨询,并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送往心理治疗师那里去进行治疗。

心理障碍是有严格测定标准的心理问题,如果把一般心理困惑当作心理障碍,这不但会无意中夸大求询者心理危机,而且还会给心理困惑的学生带来新的精神压力,诱发新的心理问题。实践表明,学生心理异常的各种表现,大量的还是属于一般的心理困惑而非心理障碍。心理困惑通常又称为心理不适应、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则被称为心理缺损、心理失常。两者的区别在于:(1)心理困惑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连,通常由特定的情景诱发,并在特定的情景中发生。(2)心理困惑常常会自行或通过调适性心理咨询化解,这与特定情景的消除有关,还与个体的不断适应分不开。但心理障碍一旦发生,常常是持续出现、长期存在,很难自行痊愈,往往需要经过专门的心理咨询甚至药物治疗才能缓解和祛除,具有明显的持久性。

调适性心理咨询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其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干预进行调适,把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化解,进而将该大学生列为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对象。无论是调适性心理咨询或发展性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也是有区别的。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区别的争论,“哈恩认为,不同学者意见最一致的看法是(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不能完全区别开的,(2)咨询员的实践在心理治疗家看来是心理治疗,(3)心理治疗家的实践在咨询员看来是心理咨询,(4)尽管如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还是不同的。这段使人感到困惑的描述的确就是争论现状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程度和范围以及侧重点的差异:在服务对象上,心理咨询是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适应和发展问题的健康人或心理困惑者,而心理治疗是针对严重的心理障碍者;从提供帮助的人来看,前者是心理咨询员,而后者是临床心理医生;前者具有教育性、发展性,是帮助求询者澄清认识,而后者则要借助于药物,具有治疗性。然而,当心理障碍者通过心理治疗痊愈以后,他又可以成为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对象。

严格区别二者的目的在于要把高校心理咨询的重点放在解决心理困惑上。如把重点放在心理障碍上则会造成主次颠倒,劳而无功。毕竟心理障碍多数需要专门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干预和药物治疗才能矫正,心理咨询只能在心理支持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三、优化心理环境,为构建心理咨询模式创造良好条件

所谓心理环境,是指主体所能受到的一切对其心理产生影响的外部信息的总和,包括宏观的心理环境和微观的心理环境。而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往往是微观的心理环境,如学校的学风、班风、大学生人际关系、班规校纪以及奖惩的合理性等。针对当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定偏见或误解,应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心理咨询宣传教育工作。首先应经常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专题讲座,向大学生宣传有关心理卫生及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开设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心理知识。其次,应充分发挥教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及党团组织的作用,因为他们都是直接与大学生打交道的,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人际关系等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应对上述教职员工进行一定的心理咨询培训,以便通过他们直接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并加强对心理咨询的宣传。最后,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学校刊物、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N].2001.

[4]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M].香港:香港印书馆有限公司,1993.

[5]樊富珉.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工作报告[R].1999.

摘要: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指出:论文应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德育实效性。我们构建高校心理咨询模式,就是要让心理咨询成为大学德育的有力助手,共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篇3

心理问题等于精神病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具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都是左思右想,鼓足了勇气才走进心理咨询室,在咨询师的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吐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很可能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么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在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事实上,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相关解释说明:心理问题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地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地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

看心理治疗,一定要去精神科

有心理困扰或精神疾病的人,如果需要心理治疗,固然可以去看精神科门诊。但是,除了精神科门诊,提供心理治疗的地方还包括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学生辅导中心以及私人开设的国家认证的各种心理工作室。

心理治疗师是替人解决问题的人

许多人认为心理治疗师是专门替人解决心理问题的人。以为心理治疗师会帮助失业的人找到工作,帮助失恋的人重获爱情,帮助有外遇的人回心转意,帮助父母寻回离家的孩子等。这样的期待恐怕是要落空的,因为心理治疗师的主要工作是在帮助个案了解自我,进而发挥个人的潜能,去处理生活中的人际问题,去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心理治疗的谈话内容,会绝对保密

基于执业道德,心理治疗师通常会对个案当事人的谈话内容加以保密,即心理治疗师未经当事人同意,不会将当事人的谈话内容告诉其他人。但是,心理治疗的专业保密其实是有限制的,心理治疗师在下列的情形之下,为了保护当事人及公众的安全,通常无法继续保密。心理治疗专业保密的例外情况如下:

1 当个案企图要自杀或伤害自己时,心理治疗师为了保护个案的生命安全,只好通知家属或有关医疗急救人员。

2 当个案企图要伤害他人或危害公共安全时,心理治疗师为了保护个案免于犯罪,以及保护其他无辜的人免于受害,只好通知有关机构与有关人员。

3 当个案的行为涉及家庭暴力或虐待儿童时,心理治疗师依法为保护受害人,以及预防家庭暴力的继续发生,只好通知相关单位进行处理。

心理咨询是万能的

心理咨询只是一个连续地、艰难地改变咨询对象认知的过程,并不能将咨询对象的心结一下子打开。许多人将心理咨询神化,认为心理咨询师无所不会、无所不能,什么样的心结都能一下打开,所以常常就诊一两次,如果没有达到所希求的效果,就大失所望,再也不去了。

实际上,心理问题常与咨询对象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咨询对象必须有强烈的求助动机,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以持久的决心,逐渐解决自己积封已久的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等于政治思想工作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篇4

1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1.1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现状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如今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临床心理科学ra。无论是其作用的领域还是从业人员规模都随社会需求的增长而急剧扩大,其理论体系和操作原则已逐步趋于完善,对咨询和治疗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逐步严格。国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发展有两条明确的主线:一是心理咨询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发展;二是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职业道德规范和伦理建设,且两者相辅相成[2]。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道德与伦理继承了医学和心理学职业道德规范的优良传统。继希波克拉底誓言之后,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制订了相关的一系列伦理学准则和职业规范。如世界医学会1949年采纳的《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护士伦理学国际法(1953年通过,1965年重新修订,、美国医学会伦理学准则(1957年版,1980年重新修订)、美国医师协会(ACP)伦理学手册(1984年版)、美国内科医师协会伦理学手册(1987年版)、美国心理协会(APA)职业道德规范(1992年版)、加拿大安大略省心理治疗者协会职业规范(1994年版)等[2]。这些伦理法则和职业规范的制定,与其临床实践和研究紧密相关。职业伦理和道德守则的建立也是一个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美国在1951年成立心理咨询协会后,在1962年颁布了第一版《心理咨询伦理与道德守则》,为美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得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可能。同时,该守则的制定也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衔接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

中国关于医学伦理的探讨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扁鹊提出的“六不治”原则,他明确提出医生行医的准则,即医生应当不做什么。东晋时代’张湛提出一个圣贤的医生不但要技术精湛,还要做到医德高尚。自此中国历代医家对医生的人格和医德都有精辟的论述。自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后,中国医学界开始重视分析并解决医疗卫生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在高等医学院校、卫生系统开展医德教育,医学院校开设有医学伦理学课,部分医院成立有专门的医院伦理委员会。卫生部颁布有“医院工作人员守则和医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1-10-18颁发)、“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卫生部1988卫医字第40号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08颁发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各省市结合本省实际也颁布有相应的医德规范,如“广东省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建设纲要”试行,广东省卫生厅,1996-12)。医德规范和收费规定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一开始就超出了医学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更由于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方法和手段的特殊性,因而仅仅以医德规范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手册是远远不够的。

1.2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规范研究的意义职业伦理和道德守则的建立也是一个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美国在1951年成立心理咨询协会后,在1962年颁布了第1版《心理咨询伦理与道德守则》,为美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得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可能。同时,该守则的制定也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衔接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美国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道路对中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4]。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研究对促进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研究,规范中国日益发展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保障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权益,以及开展随后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法律问题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的主要思想和观点陈国海[2]认为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的伦理道德问题。该研究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包括:①高技术与高尚医德是发展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的两大支柱。心理咨询与治疗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除业务能力强、技术精湛外,还需有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②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实践不规范,理论研究薄弱。而这种现状构成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极大阻碍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发展。③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道德受不同社会、阶段(阶层)、文化的影响,存在地域、文化、民族的差异。④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受中华民族心理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对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应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特点加以改造。⑤由于伦理与政治、法律的交互关系,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研究将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立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伦理教育内容

针对当前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际,陈国海认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者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3.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者伦理意识教育国家应当尽快制订统一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职业道德规范,以指导和规范当前中国蓬勃发展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伦理教育应当向从业人员灌输遵循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职业道德规范的思想,运用正反

两方面的经验说明职业规范和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起严格遵守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职业道德规范的意识。

3.2 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基本伦理教育李霁0认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基本伦理教育主要包括规范作业、保守秘密、知情同意、平等原则等4个方面的内容。

    3.2.1规范作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不同于一般说教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医学治疗工作,对任何一位当事人心理咨询与治疗者都必须采用规范的、恰当的、系统的程序和方法,并严格按照这些程序和方法开展工作,对此,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培训应当强调方法和技术规范,通过规范作业以避免出现临床伦理问题。

3.2.2保守秘密保密原则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最为重要的一条原则。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家联合会对学校心理咨询员的保密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来访者在咨询关系开始或之前有知情权;所有咨询的信息保密,但如果咨询员需要阻止来访者明确的自伤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时,保密原则也有例外,主要有如下情况:

①当事人极有可能自伤、自残或自杀的时候,应当注意提醒他身边的人、家属、朋友、组织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看护。②当事人极有可能攻击、伤害他人的时候,应当注意提醒他身边的人提高警惕,准备应对措施,或建议将当事人转移、入住医院。③当法庭要取证,有关当事人的个人资料、信息可作为呈堂证物或证词,影响法官判决的时候咨询者一般要如实回答。

3.2.3知情同意知情同意在近年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心理咨询与治疗者必须发展和遵守一套良好的知情同意程序。大多数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赞同,在当事人同意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之前,他们应当被告知:①咨询与治疗的费用。

②约会的次数和频率。③失约的处理。④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的资格和能力。更有一些心理咨询与治疗者认为,当事人同样应当被告知:①治疗的类型,包括对当事人的要求和咨询与治疗者将采取的行为。②咨询与治疗的危险和收益。③基于实证基础之上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效性。④咨询与治疗所需的时间。

3.2.4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团体运作中很重要的原则之一。它主要是针对治疗师提出的伦理标准,要求治疗师公正、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个成员,不带种族、道德、性别、宗教取向、年龄以及其他因素的偏见。

3.3 结合特定心理咨询与治疗和方法的伦理教育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主要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等四大流派[7&。各个学派对心理疾病的原因的认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各个学派有自身的伦理规范。

    4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规范及其管理伦理学规范

为了避免对来访者造成不必要的医源性伤害,必须设立一些专门机构来管理和监督治疗咨询师的行为。美国于1947年决定制订一个正式的伦理学法典,并成立了一个制订伦理学标准的委员会。1948年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经验研究及起草伦理学法典的部门。1951年,在《AmericanPsychologist》杂志上发表根据法典草稿归纳了6个方面的标准。1992年,伦理学标准委员会把伦理学标准为最新的版本“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EthicalPrinciplesofPsychol¬ogistandCodeofConduct,简称“伦理学规范”)。目前,尽管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都有相对应的学术委员会对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进行引导,但是这两个机构都无法对从业人员构成现实的约束力,也没有相应的准入标准和培训机构认证标准,行业内部由于缺乏这样一个最高的行会组织无法进行有效自律,这导致了目前国内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混乱的局面。5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道德现实困境。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治疗;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4-0045-03

【作者简介】罗苗,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33)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积极职业教育;潘永惠,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33)党委书记、校长,工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职业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学概念是赛里格曼于1998年提出的,它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因素的一种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其研究重点放在人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美德作为出发点,倡导用积极的眼光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以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并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1]区别于传统的心理学关注人类的薄弱之处和精神异常,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优势、美德、希望等积极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带来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繁荣。

积极心理治疗是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1969年在德国开设自己的心理诊所之后,逐渐形成的心理治疗思想。积极心理治疗中的“积极”是指治疗并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主要目的,而是在于努力发现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2]积极心理治疗认为来访者既拥有生病的能力,也有保持健康的能力,治疗师和咨询师要调节这两种能力,动员来访者自身的健康能力,自主治疗病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办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也是强调来访者自身的能力,强调来访者自愈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更加坚定了这一理念。

积极心理治疗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宗旨是一致的,积极心理治疗拓展了积极心理咨询的实践领域,丰富了积极心理咨询的内涵,同时给学校心理咨询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积极心理咨询

柏雅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找寻愉悦。”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职校生的学习状态,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无数次的打击和批评,很少能体验成功和学习的快乐,慢慢养成了一种消极心理。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3]是指个人经历多次挫折与失败后,再遇到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4]习得性无助的人已经形成某种惯性思维,心态特别消极,这种消极心态主要是指他对事物的看法,塞利格曼认为是“解释风格”导致了“习得性无助”现象,而一个人的“解释风格”是后天学习来的,既然是学习来的,也就可以通过学习改变。因此,“习得性无助”是可以通过学习改变的。职校生的这种“习得性无助”首先在学习上产生,慢慢地形成了对待事件的解释和处理风格,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中,慢慢地就会使他变成一个不自信、不积极、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职校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改变这一消极现象。

积极心理学使得改善职校生学习和生活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变成了可能。积极心理学治疗认为心理治疗应该建立在健康而非病理学的基础上,应该聚焦于如何帮助人们过上富有创造力的生活,应该建立于人们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之上。[5]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治疗理念为职校生的心理咨询提供了新的视角。

结合积极心理学原理和积极心理治疗理念,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咨询就是在咨询中相信来访者的力量,挖掘来访者的优势,帮助来访者重新树立信心,通过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和挫折。笔者将结合实际案例展示积极心理咨询的过程。

三、积极心理咨询实践应用

(一)积极共情,建立关系

几乎所有的心理流派都重视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甚至有学者认为关系的重要性超过技术,而有学者认为咨询不仅仅涉及人际关系,它本身就是人际关系。[6]充分共情是良好咨访关系建立的前提,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积极共情要做到真诚而坚定,及时抓住共情点,拉近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

心理咨询案例:吴同学,职业高中二年级,面临着继续上对口单招还是参加社会实习的选择问题,咨询时间为5月底。吴同学的成绩一直不错,处于班级前十名,但是最近一个多月以来,他表现特别差,上课顶撞老师,严重破坏教学秩序,无心学习,成绩下滑严重。班主任建议其进行心理咨询。

在咨询室第一次见到吴同学时,他眉头紧锁、眼神迷离、面色憔悴、欲言又止。这时候咨询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技巧与被咨询者实现共情,共情他的状态和表情。此时,咨询师可以这样与被咨询者交流,吴同学,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我感觉到你比较疲惫和纠结,能和我谈谈发生了什么吗?当他开始讲述时,咨询师要非常认真投入地进入聆听者的角色,在聆听中及时抓住共情点,他开始说到纠结时,表情也开始变得痛苦,咨询师表示“你感到很痛苦,我能理解你的痛苦”。这样重复的话语,可以让他感受到被理解,也可以让他更明白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达到良好的共情效果,同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后面的咨询打下基础。

(二)积极沟通,收集资料

积极沟通是指在咨询中,咨询师需要把握咨询的主线,在积极共情过后,积极提问。咨询中为了收集材料,常常会对被咨询者进行开放式或封闭式的提问。如:你很痛苦,是吗?你现在感觉怎样?来访者需要自己组织语言去描述感受,有时候还要用具体的事件来说明。对于类似的案例,开放性的问题异常关键。通常的提问包括:哪件事情让你感觉痛苦?你和哪些人讲过你的痛苦,他们怎么说?如果碰到学生有抑郁倾向,眼神躲闪,不主动说明情况的,更需要咨询师积极沟通。可以先从其他方面进行切入,如提问:你最喜欢看的小说或电影有哪些?你有哪些好朋友?曾经做过最棒的事情是什么?这样家常聊天式的问题,先避开被咨询者敏感的话题,获取他的信任,让咨询师更多地了解来访者,便于给出合适的建议。所以,在咨询中要尽量多地提问,深入了解才能充分理解,和来访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三)积极倾听,及时鼓励

咨询过程中,让来访者尽情地诉说,咨询师积极倾听,是咨询成功的关键。倾听技术是咨询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积极倾听是要听出来访者的言外之意,听出消极事件的积极面,听出来访者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事件本源。

在和纠结的吴同学交流中,咨询师提问:“你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怎样?”他告知,他的亲生母亲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去广东做生意,再也没有回来过,现在的妈妈是后妈,但是父母只有他一个孩子,他以后想赚很多钱来报答父母。此时咨询师要及时肯定他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虽然他把赚钱作为回报父母的方式,有些狭隘。积极倾听还表现在,当来访者说到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了钱而抛弃他时,让他有意识地去理解自己对于前途的纠结和现在面临的选择困境。

(四)积极解释,步步为营

在倾听和提问后,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有了充分了解,比如他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和家人的关系。此时要将咨询中的发散状态进行聚焦,和来访者一起商量本次咨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次咨询我们商量的结果就是如何选择,是继续上对口单招进一步深造还是参加社会实习,一年后走上社会。主要使用的方法是罗列对比法,让学生现场写出两种选择的优势和劣势。对于他写到的如“走上社会可以尽快赚钱,现在社会也是一所大学”,给予积极肯定;对于他写到的“上学只要辛苦一年,幸福三年”,在询问详情后,给予积极解释:上了大学,虽然课程比较轻松,但是大学的活动丰富多彩,也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大学的生活真实地表明一个人需要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此外,对被咨询者对“钱”的异常在意,要引导他思考是否和自己的亲生母亲有关。他也认同这样的解释,表示周末回家继续完善优势劣势的对比,再做决定。

(五)积极肯定,解决问题

咨询师和来访者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因为情况比较紧急,需要及时反馈,所以让吴同学自己安排周末活动,周一下午过来反馈。

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吴同学准时来到咨询室,一头的短发,整个人看上去精神多了。他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想通了,我要去社会上闯荡,创出一番事业来。”

咨询师:“哦!能具体谈谈吗?”

原来,周末他打球、和家人聊天、陪朋友逛街、剪了短发,感觉特别地轻松,睡眠也非常好。特别是和家人一起吃饭,感觉到了爸爸妈妈都对他特别好,对自己亲生母亲的埋怨也少了很多,只想好好报答现在的爸爸妈妈。所以,准备和爸爸一起做生意,把家里的公司做好。

一个月后跟踪调查发现,这个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良好,不再破坏课堂秩序,对老师也非常有礼貌,恢复了常规状态。

所以,在“积极肯定,解决问题”这一阶段,当他汇报喜讯时,教师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关注,让他详细描述他是如何做到的,这样可以让他更有成就感,同时把自己的好方法回顾一遍,应用赛里格曼的解释风格理论,告诉他这件事情做得特别棒,方法很好,效果很明显,而且他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借助这次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回顾吴同学的案例,成功的关键是:一、顺利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挖掘多项资料,激发了学生自身的能量,及时给予鼓励,相信他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困难。二、根据收集的资料给出解释,学生表示认可后,借助咨询师给他积极的暗示和鼓励,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当他找到后,给予积极关注和鼓励,让他收获成就感,加强自信。

职业学校的心理咨询,要注重发展性心理咨询。在这个年龄段,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对待困难的态度,看到事情背后的成长点,激发学生自身的能量,让每一个挫折都成为人生成长的宝贵财富。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成长点,提醒他们自身所具备的力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应该说,积极心理学应用在学生咨询、教育、教学中,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崔景贵,黄亮.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建[J].职教论坛,2013(7):4-9.

[2]诺斯拉特佩塞斯基安(Nossrat Peseschkian),白锡遥ㄒ耄.积极心理治疗――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崔景贵.解读职校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心理症结和教育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65-72.

[4]王水珍.中小学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表现极其治疗[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66-68.

[5]George W.Burns 主编,高隽译.积极心理治疗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6]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篇6

复杂的心理问题导致众多心理咨询流派的产生。每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都有其理论基础,都可追溯到某一心理咨询学派。面对同一个来访者的问题,精神分析学派会认为是幼年精神创伤所致,人本学派则认为是不被周围人接纳尊重使然,行为学派却认为是奖惩不当或学习训练不够造成的,而认知学派则强调是认识不合理引起的。不同的咨询流派有其不同的咨询理念和方法,而不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大多属于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暂时性和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如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大多因为学习问题、同学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行为习惯问题、恋爱与性问题及就业压力带来的困扰等问题而来求助。问题的原因往往也都比较简单明了,很少有精神分析学派所强调的潜意识的深层次原因。发展性的、正向鼓励性的问题解决疗法比较适合于解决他们的问题。本文将对这种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疗法

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的问题解决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它以认知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为理论基础,较少地关注与探讨症状背后的原因,而把目光集中在来访者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上,导引来访者积极地朝向目标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体现了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理念。问题解决疗法的主要目标即是为了提高人们在某些特殊情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学会如何明确问题,系统地、渐进地分析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评估这些方法,并学习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问题解决疗法的疗程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矫正较短,是一种短程心理治疗理论技术。

二、问题解决疗法的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们对问题的知觉和态度直接影响人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效果。问题解决疗法除了遵从以上的观点外,还强调人们对问题解决自我阻碍式的知觉和态度会妨碍他们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促进式的知觉和态度则会促进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疗法试图加强来访者的一种信念,即解决问题是一种重要的应对技巧,通过它我们可以改变目前的现状。当使用其他的疗法逐步使来访者对自己的症状获得了某种认识和领悟之后,来访者就要解决他们现实中面临的问题,而对于一些适应困难的来访者来说,他们缺乏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疗法能够帮助他们增强应用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以有效应对产生压力的问题情景。训练来访者使用问题解决的疗法,可以帮助来访者在结束心理咨询后很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在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时,问题解决疗法往往可作为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相对于其他的心理疗法,问题解决疗法在理论上显得过于简单,然而这种“简单”的疗法,却在相当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问题解决疗法的适用问题

问题解决疗法关注来访者所面临的问题,不关注产生问题的原因,旨在与来访者共同探讨并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评估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如前所述,问题解决疗法的原理简单,只作为复杂问题咨询中的辅助手段。但有的时候,它也可独立解决一些问题――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暂时性和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如中小学生的同学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行为习惯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原因往往也都比较简单明了,因此问题解决疗法这种发展性的、正向鼓励性的咨询模式比较适合于他们。在咨询过程中,辅导者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学生的问题与情绪,为其提供一种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与其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适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监督其执行的情况,不断反馈与调整方案。实践证明,问题解决疗法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中是非常有效的。

四、问题解决疗法的实施过程

问题解决疗法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对长期的专业训练和临床经验积累也不作过多的要求。结构清晰,容易掌握和操作。问题解决疗法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咨询关系的建立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曾经指出:许多用心良苦的咨询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为在这些咨询过程中未能建立起令人满意的咨询关系。尊重、接纳、真诚、温暖、积极关注,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因素。优秀心理咨询师的鲜明特点就是要有亲和力:态度和善、目光慈祥、语气温和,只有这样才能清除来访者的阻抗心理,与来访者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

2,问题的明确与界定

来访者往往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的非常态,但其很难将问题从纷繁的生活事件中剥离出来,这样问题就可能被放大或者缩小。如果被缩小,则会被来访者忽视,问题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滋长变得严重;如果被无限放大,来访者则会觉得问题无所不在,严重影响其生活,并降低解决问题的信心。因此,心理咨询师在积极倾听来访者陈述的基础上,要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抽丝剥茧,找到问题所在。如果问题多于一个,则要和来访者一起列出重要程度表,选择当前最重要的一个。如果认为这个问题太大,可将问题各个部分按重要程度排序,先关注最为重要的部分。经过这样的将问题明确化的工作之后,来访者会对自己的问题有一个真切、清晰的把握。总之,问题的明确与界定在整个咨询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后面的咨询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3,确立目标

在心理咨询师的真诚支持、积极引导下,来访者确立自己的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具体目标。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将目标细化,使其可操作性增强,并构建出~个从现在延伸到未来的目标体系。目标的确立应该遵从适度原则。过低的目标设置等于放任自己,必然无助于问题解决;过高的目标设置也是需要纠正的,无论它是多么让人向往,如果难以实现,最终都会伤害来访者的热情和信心。如果不能确立自己的目标,说明来访者来还没有将自己的问题界定好,需要重新进行上一个过程。在这一步中,咨询师要注意纠正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

4,共同制订解决方案

心理咨询师以来访者现实处境为起点、以目标为终点,创造性地引导其设计尽可能多的行动方案。可运用头脑风暴法,尽可能地打开思路。这个时期的任务是做出更多的方案,而并不对方案进行评判。咨询师要鼓励来访者与家人及朋友商讨,以获得更多的支持。人们之所以容易陷入狭隘与无知的困境,是因为不习惯于借助外部人际资源的辅助。自己冥思苦想而无计可施的问题,对他人而言,可能就是亲身经历过并且已经成功解决了的问题,或者那个问题对他而言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5,评估方案

咨询师与来访者设计出各种方案后,要对每一个方案共同进行评价,评价思路是:它是现实的吗?它将需要多少时间、精力、努力和资源?我认同和接受它吗?它能否解决我的问题?来访者对各个方案的评价的结果有可能是:行不通,没有可行性;不完整,需要一定的补充;可行性很高,又能解决问题,很完美。咨询师可帮助来访者将几种方案整合起来,汇总其他方案中的可取之处,最后形成一个最优化方案。

6,执行方案

心理咨询师指导来访者执行最优化方案。这个环节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来访者可能从未如此有计划、有策略地面对和处理自己的问题,因而可能会出现怀疑倾向和行为顾忌,心理咨询师要告诉来访者这是正常的,并鼓励其大胆行动。对其表现出的正向力量和积极主动的方面,要及时给予强化。

7,评估初效,作出调整

心理咨询师要引导来访者积极地面对执行方案的效果:结果如何?是否有效?引导来访者归纳出自己表现极佳之处,并鼓励其继续发扬。如果收效不大,则要分析原因何在,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不管结果如何,来访者必须告诫自己:我正在解决一个难题,这个目标是我向往的;我在积极组织有效策略,而不是在鲁莽行事。然后,开始新的尝试,直到最终解决所有问题,达成与咨询师共同设定的目标。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篇7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应用策略

今年开始进入了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辉煌“十三五”收官,壮阔“十四五”启航,中国在经济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一旦无法疏解,就会成为心理困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量增加,伴随而来的是对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咨询师技能的高要求。“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潮是21世纪的当今社会很重要的一种心理理念,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手段。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本主义起初是“万物之灵”的意思;文艺复兴后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建构“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潮,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之后便迅速发展起来。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之后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发起人是马斯洛,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人本主义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流派主张的环境万能论,另一方面又反对精神分析流派的性本能决定论,它摒弃研究人的问题行为,转而关注正常人,强调人的积极价值和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1]。

2心理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包括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或手段,狭义指具备心理学理论指导和技术应用的临床干预措施。罗杰斯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2]。心理咨询实质上是“助人自助”,第一个“助”的发出者是咨询师,第二个“助”的发出者是来访者。首先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提高自知、自控、自我行动的能力;其次,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来访者能从中获得帮助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最终能进行自我指导、自我改变,自我提升,从而有效地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人生课题,最终走向成熟。咨询师的帮助,来访者的自助,完美地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实现“自助”是心理咨询中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自助,达成自我实现,是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

3人本主义心理咨询观

3.1人性观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主张性善论,与我国古典主义心理学理论中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论有着天然的相似性。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以罗杰斯为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理念是:人性本来是良善的,人是可以信赖的,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人能够通过自我促进而成长。

3.2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及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假设来访者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专家,他们自己有资源,能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而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对自己的情绪情感进一步地了解,以找到解决办法。关键是引导来访者,而不是直接指示或者强行灌输。心理咨询师的任务不是改变来访者,而是要努力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指导和成长能力。

3.3咨询理论的咨访关系

咨访关系,拆开来即为“咨”和“访”,“咨”为咨询师,“访”为来访者,顾名思义即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咨询的发生,咨访关系的维系,使得来访者达到心理改善的作用。它是一种动态的人际互动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氛围。所以秉持人本主义理论流派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交流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真诚、一致、尊重,随时关注来访者内心的情绪情感的波动,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关注、温暖的氛围。

4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4.1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应用策略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罗杰斯提出的,它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咨询师认为来访者有了解自己的问题的能力,有自我治愈的能力,来访者自己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凡是持有这样的观点来看待来访者,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务必关注来访者本身,相信来访者有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来访者乐观积极的一面。罗杰斯认为态度第一、技术其次。强调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个人特质以及咨访关系是心理治疗过程中最基本的重要因素。咨询师不给劝告、不做评价、也不给指导,只是倾听,咨询师要不断地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他到底在说什么?他要表达的最特殊的信息是什么?在当来访者语言中断时,给予鼓励,支持对方继续下去。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咨访关系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是最需要予以重视的。咨访关系既是咨询过程的开始,又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这种以双方关系为导向的咨询方法,在咨询策略中并不需要刻意针对来访者一定要采取什么具体技术和手段,没有什么固定的步骤或工具,能做的就是在此时此刻对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3]。咨询师不需要始终保持理性地去解决来访者的问题,需要做的是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内心深处,设身处地地从来访者的角度去知觉他们的世界。包括关注、设身处地地理解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使用沉默等技术。①关注:必须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让来访者感觉到这种关注。咨询师的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可以很明确展示出,此刻面前的咨询师是否真正关注于来访者的诉求和情绪。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身体距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太远感觉遥不可及,太近感觉不自在或感到威胁,只有适当的距离,才会有促进会谈的效果。咨询师的声音特点包括措辞和声音的抑扬顿挫等,只有选择使用符合来访者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的语言才有助于表达对来访者的理解和接受。咨询师只有全力关注来访者,才能较快较容易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把来访者的内心防御或刻意阻抗卸下来,且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②设身处地地理解言语交流:设身处地意味着换位思考,咨询师要充分理解来访者的诉求、情感和认知,并且让来访者知道,他的情感和想法是真正被准确理解了的。如,一位中学生来访者,对某次考试成绩有情绪困扰。来访者:我考试的分数很低,可我并不认为自己很差。咨询师在表面认知水平上的理解为:你对考试成绩感到失望。较深层次的理解为:你对你的考试成绩一方面感到吃惊,另一方面感到很烦恼,因为这个成绩在你的预料之外,结果不应该这么糟。第一种反应只是简单的情绪重复,把来访者放在“失望”的状态;后一种反应则体现咨询师感受到了来访者内心情感,帮助来访者从更广的范围认识他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来访者自我期望问题,即为来访者潜在的动机问题。③设身处地地理解非言语交流。非言语信息主要通过这些方式传达出来,包括眼神、躯体活动、面部表情、音高音调等。省略的、没有说出的话,以及观察到的机体活动,都能传达非言语信息。比如来访者咂嘴、皱眉,有可能表明他的疑惑、怀疑、回避、拒绝等,从而影响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些非言语传达的线索信息并不完全正确,但这些在言谈之外的非言语线索或多或少会促进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和认知。④沉默是咨询师表示理解的一种有效策略。所谓“沉默是金”,咨询中出现的沉默时刻,可能是来访者需要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是来访者处于情感冲突中,不知从何说起;可能只是需要咨询师的耐心等待,虽沉默但不尴尬,让来访者体会到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没人逼迫,他是自由地,可以沉默不语也可以畅快表达。关键要让来访者意识到咨询师是可以接受这种沉默的,并且很平静淡然,不会让人感觉不安,那么来访者就会继续在这种安全的氛围里去探索他自己。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摘掉生活中的面具,帮助来访者恢复真正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全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来访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对于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所发生的变化,罗杰斯曾用15条标准进行过具体描述,国内学者江光荣将其归纳为5条: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来访者更加信任自己;来访者变得更适应了;来访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称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4]。

4.2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完形疗法的应用策略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篇8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大学生心理咨询;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68-03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一般介绍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通过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以帮助其解决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1.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①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观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beliefs),C是指个体的情绪与行为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不合理的信念、看法、解释和评价。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信念和看法,进而改变情绪困扰。②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征。不合理信念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2.合理情绪疗法的咨询过程及咨询技术。①合理情绪疗法的咨询过程。合理情绪疗法的咨询过程包括四个阶段: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和再教育阶段。在诊断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求助者的“ABC”。领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明了其自身对事件的信念和认知与其情绪困扰的关系。修通阶段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阶段。所谓修通,就是指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放弃不合理信念和认知,并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摆脱情绪困扰。再教育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巩固新观念和新的思维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②合理情绪疗法的咨询技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是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咨询师对求助者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主动发问和质疑,以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的认知改变技术。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是一种情绪控制的方法,通常的做法是先让求助者通过想象,进入到产生不适当情绪的情境之中,然后引导他改变对情境事件的信念和看法,从而改变不适当的情绪体验。认知性家庭作业主要有两种形式: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ational Self-Analysis,简称RSA)。这两种方法都是要求求助者自己分析自己的“ABC”,并以报告的形式写出各项的具体内容。

二、合理情绪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1.案例基本情况。求助者,女,21岁,师范类大学三年级学生。求助者主诉:11月份就要去学校实习,最近一个月以来都在做准备,主要是备课和试讲。为把课讲好,我经常去教室试讲。可指导老师来观摩我们小组的试讲时,说我讲的思路很混乱,重点也不突出,要我继续试讲,而同组的其他同学都顺利通过了试讲。自己那么努力,可老师竟然认为我讲的不好。去年表姐通过了家乡的事业单位考试,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老师,父母也希望我今后能像表姐那样。可我试讲那么差,我还怎么去当老师?人家一定不会要我这样的老师了,那我的人生就完了。我感觉好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心情好压抑,好紧张,失眠,要到夜里2~3点才能睡着。咨询师观察和了解的情况:求助者情绪低落,性格内向敏感,不敢与咨询师进行目光接触。在父母眼里,求助者乖巧懂事,凡事不让父母操心。

2.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分析。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方面是家长的期望以及试讲未得到老师的认可;心理因素方面主要是求助者内向敏感的性格和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如单凭试讲的失利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这是一种过分概括化的认知方式。而形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内在心理过程表现如下:父母的期望以及自己顺从的性格,求助者把老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在求助者看来,实习中的良好表现无疑有助于今后的求职,所以求助者对实习格外看重,希望自己在实习中有好的表现,为此,求助者努力地试讲。可是,在求助者看来,自己的满腔期望和积极努力并没有得到指导老师的认可和预期中的成功。表面上看,求助者目前的情绪困扰直接来源于试讲的失败或老师的不认可,而内向敏感的性格更会使其加深这种负性的情绪体验。但实际上,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试讲失败本身,而是她自己对这种失败的不合理的信念和解释。在求助者的信念里,既然自己那么努力地准备,那么自己在指导老师面前的试讲就必须取得成功,指导老师就应该给予自己好评和认可。而现实是求助者的这种绝对化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求助者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认知方式就立即启动,试讲失利就意味着自己一无是处,就意味着自己今后的职业理想无法顺利实现,就意味着自己的生活糟糕透顶,就意味着自己的人生毫无希望。

3.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咨询技术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通过摄入性会谈和初步诊断,咨询师认为求助者的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符合健康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且造成求助者目前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后,决定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咨询,以缓减其情绪困扰。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先是明确求助者的“ABC”。在本案例中,A是试讲失败即未能得到老师的认可,C是心情压抑和失眠等情绪和行为结果,B是求助者对这一失败事件的众多不合理信念,具体表现如下:①“自己那么努力,可老师竟然以那样的态度对待我,认为我讲的不好”,这是一种绝对化要求,在求助者的信念里,认为既然自己那么努力,那么老师就必须认为自己讲得好。②“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这体现了求助者思维中的过分概括化,就因为自己在老师面前的一次试讲没有得到认可,就对自己全盘否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③“我还怎么去当老师?人家一定不会要我这样的老师了,那我的人生就完了”,这是一种糟糕至极的思维模式,求助者过于夸大了试讲失败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认为不仅影响今后的工作,还影响自己的整个人生。在咨询的第二个阶段,咨询师主要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认识到:引起其情绪困扰的并不是老师对自己试讲的不认可,而是她自己对这一事件的信念和看法,她对自己的情绪困扰负有责任。随后,咨询师把整个咨询的重心放在修通阶段,主要是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咨询技术帮助求助者修正不合理信念,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与求助者绝对化要求的错误观念辩论。针对求助者绝对化要求的错误观念,咨询师进行了如下辩论。咨询师:你之前说自己那么努力地准备,可老师竟然认为自己讲得不好。求助者:是的,我已经很努力了,可老师还是不满意。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老师必须对你的试讲满意?求助者:因为在讲给老师听之前,我真的很努力地在自己练习试讲。咨询师:按照你所说,只要我们努力过的事情,别人就必须满意?求助者:是的,应该是这样的。咨询师:因此,你信奉的是“只要努力了就要得到别人的满意”?求助者:是的,我们为什么努力?努力就是为了得到一个认可的结果。咨询师:因此,你的大学老师努力地备课,并在课堂上努力地想把课上好时,你对他们的讲课都很满意?求助者:不是的,有些老师尽管很努力,但是我仍然会对他们的课不满意。咨询师:你刚刚说只要努力的事情,就理所当然地要得到肯定,可你的有些大学老师即使很努力地备课和上课,而你却对他们仍然不满意,你的说法前后是不一致的,对此,你如何解释呢?求助者:难道是有些努力可能会得到认可,而有些努力可能得不到认可?咨询师:你说呢?求助者:我明白了,是我要求太多了。第二步,与求助者过分概括化的错误思维辩论。咨询师:因为试讲没讲好,所以你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做?求助者:是这样的,我感觉自己真是什么都做不好。咨询师:那按照你所说,既然你什么都不会做,那么你肯定不会吃饭,不会穿衣服?求助者:不是的,这些我都会。不仅如此,我还会洗碗做菜呢,我妈妈为此经常夸我,很喜欢吃我做的菜,一到寒暑假就要我做菜给她吃。咨询师:可你刚才说你什么都不会做,现在又说会洗碗做菜,你前后说话似乎存在矛盾,对此你要如何解释?求助者:好像我夸大了自己的问题,我只是试讲不顺利而已,其实我的优点也是有的,比如我安静斯文,朋友们都羡慕我这点。第三步,与求助者糟糕至极的观念辩论:针对求助者认为既然自己试讲没得到认可,所以就意味着自己今后就不能做老师,自己的人生就没希望的悲观信念,咨询师主要是进行了这样的发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现在的试讲不好,今后就不能做老师?”“老师不认可你的试讲,这又能对你怎么样?他能让你死吗?你还不是好好地坐在这里,还不是照样可以好好地活下去?”在再教育阶段,咨询师主要是对求助者的试讲提供了一些具体建议,并要求求助者回去后以日记的形式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写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并体验自己信念改变后的情绪反应,以进一步巩固合理信念。

4.咨询效果评估。咨询开始前,求助者把自己的情绪压抑和难受水平定为50分,通过协商,咨询目标定为把情绪困扰降低到20分左右。咨询效果的评估主要是从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咨询师的观察与评定两方面进行。咨询结束时,求助者报告自己的压抑情绪一扫而光,内心感觉很舒服,甚至把自己的积极情绪定为70分。而咨询师通过观察了解到,随着咨询的开展求助者的情绪逐渐好转,初始阶段,求助者不敢与咨询师进行目光接触,言语缓慢低沉,表情生硬,情绪低落;咨询后期,求助者眼神明亮,与咨询师目光交流自如,话语响亮,情绪愉悦,面带笑容,临分别时还主动要求拥抱咨询师以表示感谢。综上,咨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合理情绪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应用的心得体会

合理情绪疗法作为一种认知取向的咨询方法,对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的求助者更为有效。而大学生刚好具有这样的特点,他们年轻,文化水平高,认知能力强,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考试焦虑、恋爱受挫、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等方面的负性生活事件,少数大学生还正经受着家庭贫困、体像困扰等现实考验。但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缺乏,他们极易对自己生活中的这些负性事件持有不合理信念,从而出现抑郁、焦虑、紧张、愤怒、自卑、头痛、失眠、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等方面的情绪、行为问题。所以,合理情绪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是,在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时,咨询师只有自己具有高水平的认知、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的信念,才能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诊断,才能准确地对他们的“ABC”各项进行分析,也才能思路清晰地与他们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另外,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咨询技术的使用要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辩论技术就其实质而言,是对大学生的各种不合理信念进行公然的挑战和质疑,这样很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抵触和阻抗,因为大学生大多优越感较强,他们喜欢的是咨询师的尊重和理解。尽管如此,相对于其他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及其操作技术在原理上更通俗,在操作上更简单,在咨询实践中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所以,合理情绪疗法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必备咨询方法和技术。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32-151.

[2]邓选梅.合理情绪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01):97-100.

[3]李春雷.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应用及发展[J].消费导刊,2009,(5):201.

[4]曾秋燕.谈理性情治疗在职校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07,(3):5-7.

[5]薛效儒.合理情绪疗法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7-8):250-252.

上一篇:保护环境的解决方法范文 下一篇: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