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3 17:01:06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立法决策理念

作者:何晖1,任端平2,*,郭泽颖3(1.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206;2.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北京100820;3.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国家已出台一系列科学决策部署和法规规章,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强化科学严格监管,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然而由于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理念的问题,食品安全立法领域也存在一些决策研究论证不够充分,基础性矛盾和问题解决速度迟缓,决策部署不切合实际,针对性不强,政策措施反复调整等决策不科学的问题。本文就是通过总结食品安全立法及立法决策工作的得失,来分析食品安全立法科学决策应当遵循的理念。

1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理念的含义

立法决策是立法活动的重要环节,其理论基础是20世纪70年代的新兴学科——决策学[1]。立法决策是指决策主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根据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利益合法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需要,通过权衡为维护这种利益与满足这种需要所能采取的各种策略与手段,从而做出是否采取立法的手段和选择立法的方式的决定[2]。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决策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法规、规章做出立法决策),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等组成的科学理念体系,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现状,为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立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食品安全立法做出规划的行为。

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分析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食品安全立法的需求与供给情况;决定一定时期食品安全立法的方针和政策;在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时,把握时机,及时做出立法反映,出台新的监管体制和制度,促进食品安全立法迈上新的台阶;选定食品安全的立法模式和类型,如食品安全基本法的适时出台等。

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理念是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的前提,它是在食品安全立法决策及食品安全立法及监管的实践中发展完善起来的。遵循科学系统的决策理念,就能针对食品安全中的突出问题做出正确的立法决策,弥补现行食品安全立法的缺陷,从而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向前发展。坚持错误、片面的立法决策理念,就会导致错误的立法决策,不但食品安全立法固有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出现新的问题,给食品安全工作造成损害。

2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理念的丰富、完善和发展,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工作的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和能力稳步提升,立法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9年颁布了《食品安全法》,2015年又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进行了修订;国务院2009年制定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目前正在进行修订;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还出台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特殊食品注册备案、新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安全性审查、日常监督检查、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投诉举报、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等部门规章;内蒙古、广东、陕西、河北、江苏、湖北等27个省份还根据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出台了相关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出台了食品安全相关刑事民事司法解释[3]。这些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对强化食品安全依法监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食品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根本也是因为对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理念问题不够重视、对其中的某些方面认识有失偏颇。

2.1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随着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理念完善和发展,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立法决策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立法工作自然更有针对性,取得了全方位的进步,全面促进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2.1.1许可制度取得积极进展

严格主体准入是食品安全严格监管的基础。截至2017年11月底,我国大约共有1300万家食品生产经营者。其中食品生产许可证15.9万件,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3695件;食品生产企业14.9万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3685家。共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含仍在有效期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餐饮服务许可证)1284.3万件,其中新版食品经营许可证896.3万件,食品流通许可证(旧版)267.5万件,餐饮服务许可证(旧版)120.4万件[4]。

2.1.2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合格率稳步提升

2017年,监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抽检了23.33万批次食品样品,总体平均抽检合格率为97.6%;婴幼儿配方奶粉抽检合格率为99.5%,比2016年提高0.7个百分点[5]。农业部2017年按季度组织开展了4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测农兽药残留和非法添加物参数94个,抽检样品42728个,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7.8%。其中,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7.0%、98.0%、98.9%、99.5%和96.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向好[6]。

2.1.3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查处效果明显

2017年,全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5.7万件,移送司法机关2454件[7]。从复议诉讼案件来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受理食品类诉讼案件92件,行政复议申请378件[8]。

2.2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2.2.1政策措施针对性不强

例如2007年8月,为解决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确定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等12个百分之百的目标,并要求在2007年年底前实现[9]。2008年1月,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宣称,截止2007年12月20日,专项整治的八大任务、12个100%和20个量化整治目标已经实现。但实践中,2007年12月开始,三鹿集团陆续收到三鹿奶粉致害的投诉,2008年5月份事件开始不断发酵,直到2008年8月大规模爆发,危害严重,教训深刻[10]。客观地说,12个百分之百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和实质问题。

2.2.2破解难题决策的有效性不足

例如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农药平均利用率仅为35%。农作物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化肥的利用率约有30%。针对农业投入品滥用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国办发(2004)43号)提出,要整治食品源头污染,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开展农业生产资料打假,加大对农业投入品残留超标问题的集中整治[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7)28号)提出,要加强种养环节源头治理,禁止高毒农药用于农作物的生产。加强技术培训,合理使用农药、兽药、化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严禁使用“瘦肉精”等禁用物质。对出现的突出问题(如农药残留超标)进行集中治理[12]。可以看出,我国一直在深化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像农业投入品等问题确实具有复杂性、顽固性和反复性,多年来政府一直紧抓不放,不断强化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破解食品安全难题上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深入性、针对性不足等问题。

2.2.3部分决策的执行效率不足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较大,同时解决相关问题需要协调和调动的资源过于庞大,因此决策执行的效率不足,导致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如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根据农产品品种和产区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状况等,将认为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提出禁止生产的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13]。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保障食品安全,首先要保证生产环境的安全,切断污染物进入生产环境的通道,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14]。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3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17年底前,国务院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15]。土壤环境是食品安全的源头,是食品安全的基础,土壤污染不能得到及时治理,严重污染地块不能及时被划定,将对食品安全带来巨大风险。

2.2.4部分食品安全决策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差距

《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的“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结果发布,结果表明,食品安全连续6年位居中国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之首[16]。

3现阶段食品安全立法决策应遵循的理念

3.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7]。“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是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18],关系着每个公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着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着消费的信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在食品安全法规政策形成过程中,正确的决策理念要求政策法规制定者坚持以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目的,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要深入调查研究食品安全重大实际问题,要比较论证食品安全重大政策措施的实效,避免出现华而不实的决策,避免照抄照搬上级文件的决策措施,出现决策空转。坚持速度服从质量,要着力提高政策法规的决策质量,避免出现立法进度一味求快的急躁情绪,避免将出台法规政策的数量作为政绩的价值取向。要有体系思维、宏观思维、战略思维,避免形式主义和表征主义,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顾头不顾脚”的思路,避免前后冲突,左右冲突的政策措施。

3.2坚持党对食品安全重大立法决策领导

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有的立法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有的立法未能反映客观规律,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有的部门规章的立法中,部门之间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所以,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

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立法中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19]。2017年10月18日召开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为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0]。2018年3月,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统筹协调全面依法治国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21]。

党的领导是形成食品安全立法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保证。在《食品安全法》修订期间,恰逢党中央重大改革决策出台密集期。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都对《食品安全法》修订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的决策部署精神[22],《食品安全法》修订强化了问题导向,强化专题调研论证,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修订过程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针对立法中的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食品交易监管、保健食品监管、最严格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创新、法律责任追究等50多个问题,通过实地调查、专题研究、比较论证等方式,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逐步取得制度构建的共识[23]。

再如根据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最严”的决策部署[24],新《食品安全法》在以下4个方面予以完善:一是强化严惩重处。强化刑事责任追究,要求首先对违法行为进行刑事判断,构成犯罪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予以行政处罚。增设了行政拘留的处罚,对新政累犯增设处罚,大幅提高罚款额度,最高可达货值金额的30倍。二是强化源头监管。禁止将农业投入品中的禁用物质如剧毒农药用于国家规定的农作物。三是强化全程监管。提出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相关部门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在食品生产消费的全过程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四是强化责任追究。对于地方政府及其监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履行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的违法行为,设定了开除、撤职、降级、记大过等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求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25]。

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对于食品安全立法及决策十分重要。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党对食品安全战略性、全局性重要问题的领导。《食品安全法》立法过程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组就立法中的重大问题向党中央做过专题汇报。

3.3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我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26]。

目前,在食品安全重大政策措施的形成过程中,在一些环节和领域还存在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的问题,存在关起门来做决策的现象,不擅长调研论证而只重视稿件文字修改的现象。这种不重视调查研究的作风和倾向往往导致食品安全立法决策没有能够针对真正的、深层次问题,导致不产生实效的政策措施,耗费时间与精力,导致政策空转,使得制定了无数政策,却无助于真正问题的解决。

3.4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2015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从现实的突出问题入手,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公共安全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抓关键、抓薄弱环节,努力提高公共安全水平[27]。科学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是做出科学决策判断的出发点和基础,也是确立食品安全立法决策目标的前提。食品安全立法及监管工作取得的成绩,都是基于对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和存在问题的正确判断。2004年以来[28],我国一直在深化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对具有复杂性、顽固性和反复性的问题,多年来政府一直紧抓不放,不断强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

3.5坚持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谈到进行伟大斗争的时候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在食品安全领域,一些基础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如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监管执法能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等方面不能适应保障食品安全的需求,影响和制约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提高,这些基础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的解决,要依靠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立法采取的是行政立法与刑事立法并行的体制,将行政违法行为交由行政执法机关依据行政法律规范进行查处,将犯罪行为交由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关进行立案侦查、移送起诉、依法审判,食品安全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是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的程度,以此来判断是纳入行政法律规范,还是纳入刑事法律制裁[29]。根据我国《刑法》,在考量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时候,不但要看其行为的性质是否符合刑法分则具体犯罪的规定,还要看行为的危害程度是否符合犯罪概念“但书”的规定[30]。

这种二元立法体制对于判断违法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还是刑事违法带来极大的困惑。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对于查明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的查处设定了不同的主体、权限和程序。对于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根据《食品安全法》第110条,食品监管等部门可以采取现场检查生产经营场所,对食品进行抽样检验,查阅复制有关资料、查封扣押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查封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等行政执法措施[31]。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查处,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措施的种类比行政监管部门的行政执法措施要丰富得多。按照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可以采取的侦查措施:一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如传唤、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拘留、逮捕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等。二是搜查措施。如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身体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物品、住处进行搜查。三是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对于跨地域以及多环节、多领域的食品安全犯罪,没有技术侦查措施的支持,很难查明真相。公安机关在立案后,根据需要,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四是查封扣押邮件。侦查人员认为需要扣押犯罪嫌疑人的邮件、电报的时候,经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即可通知邮电机关将有关的邮件、电报检交扣押。与公安机关侦查措施相比,食品安全行政监管部门行政调查措施受到诸多限制,往往使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如对于以家庭为场所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来讲,食品监管等行政执法部门束手无策,往往使犯罪份子逍遥法外;而对于公安机关来讲,通过搜查住所等措施可以及时、准确地查明犯罪事实、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在全国大市场的背景下,行政调查严重受制于不同地域、不同部门、当事人是否配合等因素的影响。而刑事侦查,具有刑事强制措施的保证,而且可以降低不同部门、不同地域、当事人是否配合等因素的制约。

但是,行使侦查权的前提是刑事立案,在我国目前二元立法体制之下,刑事案件立案标准是很高的,其标准也是统一的,这当然也是保障司法秩序的需要。因而,这种行政调查权与刑事侦查权的配置失当是有些食品安全犯罪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查处的一个重要原因[32]。再比如,《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16条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案标准是生产者、销售者所销售的伪劣产品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的,或者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15万元以上的,或者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5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3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15万元以上的[33]。但实践中,由于违法犯罪行为人故意规避法律风险,有的实行订单生产,有的不做记录,往往查实的违法产品数量的货值金额达不到5万元,受行政调查权性质的制约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无法彻底查明根源和违法产品数量,而公安机关又不能启动刑事侦查权,导致我国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形势严峻。对于这些问题,确实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探索降低刑事侦查权启动标准[34]。

4结语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篇2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在市局、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用3个月时间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整治,工作中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强化监管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教育引导、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等措施,切实解决影响食品安全的隐患性、区域性问题,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监管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二、工作重点

(一)重点区域。以城关镇(肉制品)、农村及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整治区域;重新摸排新的隐患区域,确定整治目标,制定整治方案,开展整治行动。

(二)重点产品。确定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敏感的、高风险的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小麦粉及其制品、纯净水、肉制品、饮料、冷冻食品、酿造食品等产品作为重点产品。

(三)重点企业。对桶装饮用水生产加工企业、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有过质量违法行为、消费者投诉、媒体曝光的企业作为重点整治企业。

(四)重点项目。全面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以亚硝酸盐和致病菌(肉制品)、增白剂(面粉)、吊白块(豆制品)、白酒中的甜味剂以及大桶水的PET桶等为重点项目,加大抽检频次,实施风险监控。

三、时间安排

根据全县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要求,从2012年4月1日开始,6月30日结束,利用3个月时间,分3个阶段完成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顿任务和目标。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阶段(4月1-4月10日)。制定实施方案,宣传动员,广泛发动。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4月11日-6月15日)各辖区按照工作安排和实施方案,针对我县食品安全薄弱环节及潜在安全隐落实措施,扎实开展专项整治。

第三阶段:检查总结阶段(6月16日-30日)。

做好专项整治总结工作,迎接市局和县政府的检查验收。局将组织专门的检查组,对各辖区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对考评结果进行通报。

四、主要措施

(一)对生产企业开展大检查,督促企业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1、分类摸清企业底数。对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者进行全面清查,动态掌握食品生产加工者状况,健全完善企业和小作坊“一企三档”,掌握证照不全的食品加工者名单,彻底摸清食品生产加工者底数。

2、对食品生产企业开展大检查。重点检查辖区内获证企业是否设置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是否有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生产必备要求,是否严格实施原材料进厂把关、生产过程关键点控制和出厂检验,是否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是否对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进行登记并报备,是否建立回收食品登记销毁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仍达不到法定要求的,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坚决吊销生产许可证,并建议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

3、对小作坊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其是否有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能够保证所生产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监督其如实记录原料进货台账与产品销售台账,落实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回收食品登记销毁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责令整改。对存在安全隐患,具有区域性或行业性特点的,要将有关情况书面报告县政府,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集中整治。

4、开展获证企业质量安全知识培训。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对辖区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开展质量安全知识培训,重点培训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以及食品添加剂管理知识,切实提高辖区内企业厂长经理质量安全意识、管理水平。

(二)对重点产品开展大检查,建立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1、确定重点产品监控目录。对生产加工食品开展全面清查,以动物源性食品、特殊人群食品、容易制假食品以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面、油等大宗食品为重点,掌握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高风险的食品品种、主要问题和生产企业状况。制定重点产品目录,实施风险监控。

2、强化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制度。继续开展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添加非食用物质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规范产品标签标注。

3、建立预警防范机制。一是对行业“潜规则”问题进行调查,主动收集食品安全隐患信息,及时开展风险监测。二是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突出肉制品、大桶水、饮料、调味品等重点品种,进入企业现场检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三是加强对已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控,实施跟踪抽查,对不安全的食品坚决实施召回。

(三)对自身监管工作开展检查,建立协调有序、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落实相应的监管责任。

1、开展自查活动。针对食品生产加工业易产生质量安全问题的薄弱环节,查找自身监管与执法工作中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合理、工作不到位、能力不适应的地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2、完善日常监管制度。完善常规监督检查制度和措施,提高常规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制定我县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风险监测制度,使风险监测的信息收集情况报告、食品监测和问题处置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局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局专项整治工作,督查工作进展,督办重大案件。

(二)认真履职。为确保专项整治顺利开展,各辖区务必高度重视,把本次食品安全大检查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依法依规对所管辖的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进行拉网式、全覆盖检查,做到不留死角、不走过场。

(三)加大督查考核。对监管成效大、专项整治效果好的辖区,及时总结宣传,纳入年终评先评优考核主要依据;对监管效果不好、问题较多的辖区,加强督察督办,实行一票否决。对因工作不力、失职、渎职,致使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食品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按照我局食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管理办法追究责任。

(四)及时报告。专项整治期间,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对发现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或需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要在第一时间向分管领导报告。

(五)做到“四不放过”。对发现的问题未查明原因的不放过、未处罚到位的不放过、未整改到位的不放过,违法违规当事人未受到法制教育的不放过。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政府职能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下,食品安全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地区之一,因此国家领导人在诸多会议上都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出指示,在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过程中,食品安全监管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因此本文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症结和出路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症结问题

(一)分段式的政府监管致使食品安全监管缺位

分段式的政府监管致使食品安全监管缺位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症结问题。就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主要实行的是分段式的监管方式,主要是通过政府所设定的相应专门化的职能部门,对相应食品单位诸如食品生产和餐饮管理等环境分段式的进行监管,分段式的政府监管的安全食品监管体系看似比较全面,但实际上存在诸多局限性,一方面,此监管方式使监管食品安全的主体较多,对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需要调节的部分无法形成相应的合力;另一方面,由于食品供应链的特点较为复杂,分段式的监管方式无法实现无缝对接,监管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洞。

(二)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症结问题。就当前我国法律建设问题而言,虽然法制建设相对完善,但是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够健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以及食品安全危害健康方面的问责与处罚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由于食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各供应链的关联性较强,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则导致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划分不够明确,由此使食品安全监管出现问题。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出路措施

(一)明确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并强化中央职能

明确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并强化中央职能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出路措施。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中,科学技术术迅猛发展以及交通日益快捷,食品安全监管将不再是区域问题,在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过程中,必须明确相关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打破区域和部门的限制,逐渐强化中央政府职能,以不断促进中央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建立较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通过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直接控制,能够有效改善以往监管主体过多而职责不明的情况,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出路措施。目前我国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法规主要以《食品安全法》为主,该法律是我国相关部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法律依据,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其规范性和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指导性仍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中,必须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体系,不仅要加强对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法律建设和食品安全质量方面的法律建设,更要加强对生产危害人类健康食品厂商的问责和处罚的相关法律条款的建设,从法律方面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三、结语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篇4

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决定立即组织开展学校安全大检查的紧急通知》精神以及区教育局关于安全工作的具体要求,我学区及时召开了中小学中层干部会议,认真传达了上级有关精神,补充调整了学区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学区学校安全大检查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并按照《通知》要求的七个重点,在各校自查的基础上,组织人力对中小学校舍、学生宿舍、师生食堂、体育设施、照明线路、实验室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对复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解决,做到检查与自查相结合、检查与整改相结合,坚持边检查边整改,以检查促整改,尽最大努力把不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将学校安全大检查工作情况及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学校安全大检查情况

1、不安全问题及隐患⑴、学生宿舍存在的问题:照明线路电线漏电,有些电线接头没有用绝缘胶布缠绕,有些缺吊线盒,线头外露,极不安全;部分宿舍电线布线不规范,显得比较凌乱;个别宿舍床板不牢固,容易出现下掉,影响下铺学生安全。⑵、学校食堂存在的问题:动力电线路架设不规范,闸刀安放在地上;食堂饮食卫生制度不健全;校外经营食品的个体户没有注册登记,食品质量无法保证;蔬菜乱堆乱放,没有分类隔离储藏。炊事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管理经验。不能定期消毒。⑶、体育设备设施存在的问题:联合器拉线不牢固,千秋、爬梯、浪木、翘翘板磨损大、结合部不光滑、容易出现问题;幼儿园(班)个别玩具已经损坏,没有进行维修,也存在着危险。⑷、校舍方面存在的问题:幼儿园电路由于年久失修,个别电线外露,容易引起火灾;教室插座安装太低,幼儿有触电的可能。教室缺插座盖和开关,电线质量不过关,电线太细,线路混乱,布局不合理,导致线路断电短路。部分电线质量较差,加之电线被氧化,出现漏电、连电等现象,尤其是天阴下雨、下雪时表现极为明显。部分学校围墙、厕所及辅助用房地基下陷、墙体裂缝,对师生安全有严重威胁。⑸、学生上下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清水中学、清水中心小学、西湾小学、中心幼儿园和中寨小学低处312过道,由于来往车辆多,交通拥挤,存在着不安全交通隐患。⑹、部分学校水窖窖口太大,经常不上锁,存在不安全因素。

2、部分学校安全制度还不够健全,对学校安全工作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清,存在侥幸心理,安全工作措施不够得力,组织安排不够扎实。

二、整改的措施办法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学区及时调整了安全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了以学区主任为组长,党支部、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部分小学校长及学区有关人员为成员的学区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小学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始终把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常抓不懈。通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对安全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

2、根据《**市学校安全工作暂行条例》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要求,结合我学区实际,健全完善了中小学安全工作管理规定、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值周制度、安全常规检查和放学护送制度等,明确了工作责任,狠抓安全措施的落实,确保学校财产安全和师生人身安全,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篇5

根据莆涵食安办《关于开展2014年食品安全监管纠风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为确实做好本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研究特制定区海洋与渔业局2014年水产品安全监管纠风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2014年食品安全监管专项治理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着力在解决渔业生产、水产品质量安全热点焦点问题上下功夫、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认真履行本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工作,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二、主要任务

(一)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增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将水产品食品安全纳入局工作目标,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加强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和应急管理,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二)完善管理规范,实现养殖生产全过程监管。强化水产养殖过程三项记录监管,产地药残抽检不合格率控制在3%以内。

(三)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水产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四)开展“餐桌污染”治理工作,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按照区政府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要求,及省、市海洋与渔业系统要求,一是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清缴禁用药物,从严打击违规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药物和化学物品的违法行为。二是开展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抓好无公害水产品等认证工作。三是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强化养殖生产单位用药培训,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使水产品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水产品行业自律显著加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水产品消费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三、实施步骤

(一)工作部署及自查自纠阶段(6月30日前)

1、制定工作方案。结合本系统实际,制定《区海洋与渔业局食品安全监管纠风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纠风责任,促进本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精心动员部署。根据实施方案,对纠风工作进行部署,各部门要组织开展食品监管自查自纠,认真查找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边查边改,整改到位。

(二)监督检查阶段(7月1日-11月10日)

1、对各部门自查自纠情况和群众举报投诉反映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主要检查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自查不认真、走过场的单位,责成重新进行自查自纠;对消极应付、掩盖问题,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加大纠风工作的监督力度。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特别是对顶风违纪的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加强专项检查和日常督查。

(三)巩固提高阶段(11月11日-12月15日)

汇总监督检查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健全完善的措施建议,根据措施建议,进行整改完善,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食品安全监管纠风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直接抓,认真部署,狠抓落实,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工作落实,及时解决监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监管督查。要加强纠风工作专项监督检查,坚持日常与重要时期督查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纠风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能够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立即整改有困难的,要认真分析原因,制定措施,限期整改。

(三)加强队伍建设。在加强监管人员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的同时,要强化《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学习,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建设一支能够熟练了解、掌握、运用法律法规,熟练了、掌握食品监管专业知识的监管队伍。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篇6

一、整治目标及原则

根据市局和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利用3个月时间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整治行动,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强化监管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教育引导、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等措施,切实解决影响我县食品安全的隐患性、区域性的问题,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监管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通过本次整治,基本消除使用各种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违法行为;基本遏制滥用防腐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基本解决城关、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乡结合部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行为;获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添加剂备案制度。

二、整治重点

1、重点产品:酿造食品、饮料、肉制品、白酒等产品。

2、重点区域:马店镇、工业园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乡结合部。

3、重点企业:巡查监管中发现问题较多的、近年来在监督抽查中质量出现不合格情况的生产加工企业;风险食品(酿造食品、饮料、调味品、肉制品等)生产加工企业;生产过程管理问题较多、不能确保必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和存在质量违法行为或因产品质量问题被消费者投诉、媒体曝光过的生产加工企业。

4、重点项目:全面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监管,以着色剂(酿造食品)、亚硝酸盐(肉制品)、甜味剂(白酒)、增白剂(面粉)等项目为重点,加大抽查频次,实施风险监控。

三、整治措施和工作步骤

专项整治工作从4月6至6月底,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6日至4月10日)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实施方案,针对区域特点和存在问题,确定整治重点,同时完成组织、动员、部署工作。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宣传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设立并公开举报电话,营造声势,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专项整治活动。

(二)集中行动阶段(4月11日至6月15日)

突出整治重点,结合专项整治,有效解决区域性较突出的产品质量问题。

1、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窝点”。

要按属地管辖原则,落实辖区打假责任制。

(1)整合全部执法力量,组织大规模打假执法行动,对辖区进行拉网式逐一排查、地毯式打击查处。

(2)通过公开举报电话、建立举报奖励、加强巡查等方式积极查找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黑窝点”的线索,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取缔一个。凡涉嫌犯罪的,一律依法移送公安部门处理。

2、坚决取缔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违法生产加工企业。

彻底解决城关、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乡结合部无证照生产加工行为。

(1)对现有已建档的食品企业进行梳理、排查,按营业执照是否过期;生产规模、生产条件是否具备,卫生环境是否规范;产品质量状况等方面进行分类,制定帮扶类、整改类、取缔类企业名单。

(2)根据分类情况制定具体措施,分步实施:对无营业执照的企业及时函告工商部门;对基本具备条件的帮扶类企业,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上门服务,尽快完善证照;对目前不具备条件但通过整改后能具备基本条件的整改类企业,责令其整改,给其三个月整改期限,整改后仍不具备条件,提请政府牵头组织予以取缔。

3、继续开展获证企业专项检查。

按照《省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实施细则》,继续深入开展获证企业专项检查,确保获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

(1)、检点为巡查监管中发现问题较多的、近年来在监督抽查中质量出现不合格情况的生产加工企业;风险食品(饮料、调味品、肉制品等)生产加工企业;生产过程管理问题较多、不能确保必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和存在质量违法行为或因产品质量问题被国内外消费者投诉、媒体曝光过的生产加工企业。

(2)、重点环节是检查落实企业“三个环节”、“四本台帐”、“五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检查原料、添加剂进货索证验证情况,发现有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违法行为的,责令停产,并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肃处理,实施产品召回,并予以销毁;对添加剂使用备案情况进行检查核实,发现有滥用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等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的,责令停产,并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肃处理,实施产品召回,并予以销毁。

(3)、对获证企业产品全面实施监督抽查,严厉查处生产不合格食品等违法行为,落实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措施,并实施跟踪抽查,直至产品质量稳定。

4、积极开展获证企业质量安全知识培训

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对辖区内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开展质量安全知识培训,重点培训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及食品添加剂管理知识,切实提高辖区企业厂长经理质量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5、认真组织专项监督抽查及风险监测。

结合监督抽查计划,认真组织监督抽查,抽点是卫生指标及添加剂使用情况。对饮料、肉制品、米面制品等相关项目开展重点监测。

(三)总结验收阶段(6月16日至6月30日)

对专项整治情况进行总结,作好迎接上级验收的准备。

四、其它要求

同时要加强和其他部门配合工作,加大联合执法力度,要强化信息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整治中的难点问题,确保整治成效。

(二)完善机制,着眼长效。

要从健全制度和完善机制着手,切实加大治本力度,巩固和深化整治工作成效。要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全面提升食品企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为根本,以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为方向,以完善食品标准和检测技术为基础,以强化区域监管责任制为保障,以落实市场准入等各项监管制度为手段,坚持扶优治劣,监督与服务相结合,发挥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自律三方面作用,建立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同时,要加强食品生产加工领域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

(三)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整治成果,及时揭露并曝光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大力宣传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专项整治实施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普及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正确消费。

(四)组织督查,沟通信息。

在专项整治期间要落实报告制度,各辖区安排专人负责有关信息材料的搜集、整理,每星期报送至食品股汇总上报,遇到重大案件、突发食品安全事件要及时向逐级报告。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篇7

一、我县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县食品安全的基本情况。

*县幅员面积2678平方公里,辖15个乡、1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其中10个少数民族乡,92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528个村民小组。全县人口11.7万人。

1、种养殖业方面。截止20*年底,全县已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0亩,其中野生蔬菜生产面积4500亩,无公害黄果柑生产基地1500亩,无公害油桃生产基地1500亩。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整体认定已经申报。已认证的绿色食品有《草科鸡牌》草科鸡罐头、冰鲜草科鸡、草科鸡蛋。无公害农产品有《*河果业》油桃、黄果柑、绿予蕨菜三个。粮食总产量保持在3.6万吨左右。宰羊、新民两个乡建成黄果柑基地5000亩,年产量4000吨。畜牧业发展较快,常年生猪出栏91000头左右,羊出栏75150只左右,牛存栏26000头左右。已形成了草科乡和挖角乡无公害草科鸡生产基地,年产无公害草科鸡30.3万只;*少数民族乡山羊无公害基地初步建成,年出栏山羊约4.9万只。全县肉类常年总产量达到1.56万吨,禽蛋产量达1499.9吨,奶产量29.4吨。水产品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养殖面积达175亩,水产品产量达520吨。

2、生产加工方面。截止20*年底,全县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6家,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25家,已有4家食品企业取得了“QS”认证。大米、面粉等5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已全面启动。建立了37家食品企业的质量档案,根据企业的生产条件、管理能力、产品质量和诚信经营情况等将企业分为A、B、C、D四类,提高了监管效能。

3、流通环节方面。现有食品经营企业695家,集贸市场5个,超市(商场)7个,小杂食店683个。

4、消费环节方面。持有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企业46户,经营企业355户,餐饮业318户,共计719户。实施量化分级管理719户,达到量化分级管理C类标准的719户,全年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

(二)*县食品安全的主要工作成效。

县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先后印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和20*年《*县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方针、政策,安排、部署全县食品安全工作。把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县委、县政府对部门目标管理考核,多次召开县政府常务会等会议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工作,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每年纳入县财政预算食品安全资金2万元,两年来实际到位20余万元。

20*年,按照国务院、省和市政府的要求,我县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理顺并建立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提高了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加强农产品源头监管,规范了种子、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有效防止了源头污染;加强市场监督,在规范经营行为方面取得进展,查处了违法经营行为,缴销了部分假劣食品,防止了事故发生;探索建立了“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定点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几年来没有发生重(较)大食品安全事故。

全县近两年来查处食品违法案件186件,罚没入库15.42万元;取缔非法经营37户;缴销不合格袋装食品3620公斤,食用油2.14吨,名酒173瓶,猪肉840公斤,农药489公斤,兽药(含饲料)1313公斤,化肥575公斤。有效的打击了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群众的饮食安全。

全县构建了宣传、教育、规范、查处“四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思路,建立并执行了《宣传、培训制度》、《重大节假日、开学前联合检查制度》、《学校大宗食品定点采购制度》、《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工作制度》、《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工作机制并纳入县政府对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加强了食品安全供应网、流通网、监督网“三网”建设,开展万村千乡连锁店、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全县聘请了100名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实现了监督网全覆盖。

同时,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刚刚起步,广大农村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食品生产、餐饮业基础差,小而杂乱的食品加工点(作坊)点多面广,监管手段落后等问题使全县食品安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我县食品安全状况问题分析

(一)食品源头管理受各种因素影响,存在安全隐患。

我县农产品源头污染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种植业上,传统农家肥的使用越来越少,对农药、化学肥料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能起到生物防止病虫害的动植物越来越少,长期下去必然造成农产品源头污染。养殖业最大的问题是“速成养殖业”发展带来的滥用饲料添加剂问题,动物未能消耗完的各种生长(促长)激素转化到人身上,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还有高污染企业带来的环境、水源、土壤污染等问题都直接形成食品源头污染,影响食品安全。

(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基础薄弱,卫生安全意识差,产品档次低,质量不高。

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可喜的一点是,随着食品包装袋的推广和印刷业的发展,注重了食品包装,具备一定品牌的地方特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意识增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但总体看,我县食品生产企业受市场等因素限制,规模小,产量少。取得QS认证的两家饮用水生产企业和草科鸡加工企业生产经营也不景气,特别是草科鸡加工,一年只有几个月的生产时间,生产期短,储存期长,保质要求高。糕点、调料、豆制品加工、酿酒等加工作坊业主急功近利,员工责任意识不强,存在无规章制度或不执行规章制度现象;存在食品卫生环境差,添加剂使用不规范,原料和产品不经检验、不标注或乱标注生产日期销售产品等违法行为。

(三)食品流通环节存在经营随意性大,保障措施不力现象。

近几年来通过发展连锁超市和整顿规范,在城区建立并执行经营管理制度,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我县食品流通环节进步很大。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县城乡仍然存在食品经营随意性大,保障措施不力的现象,流动经营、无证经营不时出现,尤其经营场所环境卫生差,食品与农药、化肥、饲料等物资同室储存、销售,索证、索票意识薄弱,食品追溯难以健全,销售过期、霉变食品等问题在农村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现。

(四)餐饮环节经营者责任意识不强,监管难度大。

随着旅游业发展和流动人口增大,我县餐饮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批有规模、上档次、有特色,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宾馆饭店发展起来,促进了餐饮业健康发展,*烧烤在市内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许多小食店、小推车食品、零售熟食品摊点、经营管理差的烧烤摊点、路边小饭馆存在食品卫生差,食品储存条件简陋等问题。无证经营、不办健康证、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业主拒绝监管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学校食堂受到校园周边小餐饮的无序竞争,形成学生食品安全隐患。农村家宴聚餐监管也有待规范和完善。

(五)食品安全重点区域仍存在较大隐患,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

我县食品安全的重点区域是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摊点(店)、民工工地食堂、集贸市场和农村家宴聚餐。这些部位虽经两年的重点整顿规范,建立和落实了相应的制度,整个安全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容乐观,使监管部门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历来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食堂承包,大宗食品定点采购制度执行难;有的学校食堂饭菜质量差,不适合学生口味,导致半数以上学生拥到周边小饭馆就餐,安全状况堪忧。民工工地食堂管理不适应,厨工流动性大,食品存放条件差。集贸市场熟食加工人员卫生安全意识不强,自觉性差,操作不规范等。农村聚餐主动接受指导监督的少,厨师素质不高,采购食品原料重价格轻质量,无索证(票)意识,食品存放无安全保障。

三、对加强我县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创造维护食品安全应有的社会氛围。

食品安全涉及每个自然人,需要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从农田到餐桌,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宣传也是监督。我们必须把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多方位的宣传教育网络体系。

根据我县实际应该坚持行之有效的宣传工作制度,并在具体工作中完善创新。一是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重点宣传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绩、举措,增强群众消费信心。同时,揭露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跟踪报道采取的措施和效果,震慑违法分子。坚持每个月由一个部门负责食品安全宣传,并纳入对该单位目标考核。二是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障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等特殊时间联合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和科普知识相结合的专项宣传,营造食品安全“全民参与、人人关心”的社会氛围;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2010)》,按照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宣传、教育、规范、查处”四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模式,开展食品安全进学校、农村、企业、社区,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四进一普及”活动。

通过宣传教育,力争达到:使食品安全常识和法律知识得到普及,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明显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制观念、首责意识显著增强,食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岗位培训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监管能力明显增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工作进一步规范,信息公开透明,舆论监督及时有效。全社会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倡导安全、科学饮食的社会风尚初步形成。

(二)食品安全监管的探索。

目前,食品安全现状与民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要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继续加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严厉惩治制售假劣食品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实际行动表明党和政府维护食品安全的决心和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另一方面要正视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办法。进一步开展对全省食品安全重点环节的调研,全面掌握食品产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态势,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抓好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的监管。一是要继续支持鼓励发展无公害农产,绿色食品。每个乡都应根据实际建立一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制订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指导,确保产品无公害,逐步在面上推广。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水平。三是加强产地产品检测,建立健全农、水、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2、抓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加快食品质量市场准入进度,以巡查、回访、年审和监督检验等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切实落实好分段监管责任制,开展食品生产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管。抓好重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实施食品生产质量安全通报制度。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和酒类市场秩序规范。

3、抓好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全面推进四个“五统一”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进一步提高经营者索证索票、进货台账等制度建立的水平和质量,坚持依法登记注册和取缔无照经营,严把食品主体市场准入关。加强重要活动和节日食品安全监管,监督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企业、食品经营柜台出租企业、食品展销会的举办企业履行管理义务。继续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工作,加大对农村食杂店和集贸市场的监管,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工作。

4、抓好食品消费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开展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全县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100%,提高量化分级管理的档次和水平。规范旅游景区餐饮企业的经营行为,使卫生设施完善,全面落实食品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定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大中型餐饮单位、集体食堂全部落实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规范餐饮单位餐饮具消毒行为,推广餐饮具集中消毒模式。加强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对校园及周边餐馆严格准入条件,加强日常监督,从严查处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5、通过示范乡建设,积极探索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食品安全是民生的重要内容,食品主要源于农产品,农产品安全对食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把好农产品源头关是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的关键措施。没有农村的食品安全,就没有城市的食品安全,就没有全国的食品安全,维护农村食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几年的专项整治,城市的食品安全有了较大改善,但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强,一方面源头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特别是违禁农药、饲料、添加剂使用等监管存在漏洞,当务之急是如何进一步唤起农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加强源头治理,加大治理和整顿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力度,营造和谐的农村食品安全环境,确保农村食品市场的有序和规范。

监管工作中,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应当正确处理需求与现实,整体与个别的关系;正确处理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关系,解决具体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三)强化责任意识,以“三用心”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国务院“503号令”和《国家食品药品工作“十一、五”规划》要求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再次明确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机制,调整明确了部门职责,我们都应认真落实。一是明确工作目标,抓好责任落实。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各项工作目标分解到有关监管职能部门和具体负责人,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目标任务。层层抓好落实,切实将责任落到实处。二是实施绩效考核,严格责任追究。继续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对因领导不力,监管措施不到位,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导致严重后果的,要严格依纪依法追究责任。加强重点工作和重大问题的督促检查,开展经常性的明查暗访工作,如实了解工作落实情况和食品安全状况,促进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整改到位。三是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企业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把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将责任延伸到生产经营第一线,落实到生产经营过程的具体环节。四是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在现有监管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职责,完善协调运行机制,着力解决分段监管中的空隙和漏洞。从制定规则、监督实施、绩效评价、责任追究四方面进一步细化具体措施,丰富综合监督的内容,创新综合监督的手段和方式,完善综合监督的机制。

我县能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取得成绩,就是各部门能按照责任要求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以有为提升有位的结果,我们应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保持和发扬。

(四)建立并逐步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

食品安全工作中常遇到依照规定执行难、取缔难的情况,形成监管“空白”的问题。对此我们应当实事求是的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并执行监管制度,把“不好管的”也要管起来,解决“空白”的问题。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对建立食品安全工作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今年又将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示范乡试点工作,要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和试点基础上,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诚信建设制度、警示惩戒制度、举报奖励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新的工作制度,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工作有实在的内容,协调事项有规范的程序,落实责任有严格的措施,评价考核有明确的标准。

(五)以发展促监管,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我县食品产业起步晚,规模小、散、乱,缺乏市场竞争力,反过来都影响食品安全。安全放心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办法,运用市场经营的规律解决食品安全中的问题,从而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首先要优化食品产业发展环境,坚持科学监管,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帮助和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以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推广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二要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管理优势,引导食品产业结构调整,整合产业资源。充分发挥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的扶持、引导和带动作用,对食品企业的重点技术、设备升级更新、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改造项目予以一定倾斜,带动食品企业健康良性发展,提高我县食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淘汰那些存在卫生安全隐患的落后食品产业。

(六)加大政府投入,解决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 原因 危害 措施

前言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食品安全问题原因

1、经济利益驱使: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泛滥,屡禁不止,经济利益驱使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食品生产者所选用的原材料往往是一些过期变质、价格低廉的原材料或非食品原料、添加剂,然后再使用一些成本很小的违禁品对食品进行再加工,这样加工出来的食品,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但价格低廉,很多不法商贩往往就选择这些食品,从中获取暴利。

2、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现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比较落后,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不能解决新形势下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条款中所涉及的罚金是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所制定的,这些的罚金处罚在今天已经很难起到处罚的目的。

3、现存法律的处罚力度不够:从事食品安全违法经营者,获得的往往是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暴利,而在现实法律法规中这方面的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惩戒的震慑作用。如《食品安全法》中规定: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销毁导致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病的食品,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显然这样的处罚力度不够,犯罪成本低,这也是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4、多头的监督体系,监督管理混乱:目前技术监督、工商、药监、卫生等多个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监管的部门多了,最终导致坏事谁也不管,好事大家一起管。一旦出现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问题,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都不愿意承担责任。监管局面混乱,使得监管的效率大打折扣。如沈阳“毒豆芽”事件曝光后各个职能部门各抒己见,工商、质监、农委等部门均称“不归我管”,并阐述了各自的理由。而监管职能不明引发的推诿扯皮,是“毒豆芽”在市场上横行数年的深层原因。

5、检测标准在行业普及率较低,检测手段落后: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食品标准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所颁布的CAC标准。而目前我国也只有大约40%左右的食品企业使用了CAC标准用于检测,这个行业普及率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实在是太低了。除此之外,在检测手段更新升级的速度与效率方面,国外的食品行业也是远远快于、高于国内。而我国大部分大多数企业却还是沿用十几年甚至更早时候的检测手段,面临日益丰富与纷繁复杂的我国食品市场,既无法完全满足检测需求,更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检测工作。

二、食品安全问题危害

1、严重威胁民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如今频频暴发的食品安全问,已不是老百姓荼余饭后闲侃的小问题,早已能让人触目惊心,令人倍感担忧的大问题。对于老百姓来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与食品有关,食品安全问题每个人都无法回避。那些表面看起来光鲜,实则暗藏杀机,轻则有害健康,重则要人性命的问题食品,实在成为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饱含三聚氰胺的三鹿问题奶粉、导致大头娃娃的阜阳问题奶粉又令多少家长神伤;可以这样说,这些平日里我们经常会见到、吃到的食品,一旦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2、危及食品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一些假冒伪劣食品的出现,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整个相关食品行业的利益。牛奶“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后,很多家长对国产奶粉失去了信任,纷纷选择国外品牌奶粉,即使国外奶粉纷纷涨价,面对相对便宜的国产奶粉,人们也无动于衷,这对我国整个奶制品行业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

3、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食品发生安全问题时,说明政府监管缺失或监管不到位。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若政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采取了错误的措施,没有将食品安全问题妥善处理,公众对政府不满意,从而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

三、食品安全问题防范措施

1、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当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能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一套完备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使其能适应新形势下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2、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加大处罚力度,以违法经营者所获得的收入为基础,处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罚款,以此来增加罚金的金额。增加犯罪成本。对涉及刑事问题的要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

3、加强监督力度,由专门的部门负责食品安全:加大对监督部门资金和人手的投入,保证从监督环节上杜绝假冒伪劣食品的再生产、再加工;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监督主体的职能,避免职权的交叉和真空;建议由一个部门负责食品安全,避免相互推诿,以克服多头监督所带来的种种不利。

4、完善食品检测标准和技术:重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工作,借鉴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不断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以达到最终符合CAC的国际标准。

5、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如可以借鉴欧盟的溯源制度。面对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危机,欧盟于2002年首次对食品生产提出了“可溯性”概念,为每份食品“建档案”,严格监测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以法规形式对食品、饲料等关系公众健康的产品强制实行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等各阶段的溯源制度。

6、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四、结语

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正在日趋完善,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法宣传力度,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星联,唐晓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食品科技,2005.

上一篇:青少年心理疏导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市场经济竞争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