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排水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6 15:20:03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篇1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这对高等院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学模式改革

从近几年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反馈信息来看,社会对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据住建部统计,2010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全国排名第四),且要求具备较宽的相关专业知识.笔者所在的土木工程学院,根据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之前构筑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之前,除学完基础课程之外,需要先修建筑概论、给水排水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CAD制图、水力学、泵与泵站等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建筑概论、给水排水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CAD制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建筑构造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协调关系,掌握建筑识图、制图和建筑防火分区的基本知识,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理论和设计原理奠定基础[1].通过水力学、泵与泵站的学习,为建筑内部和居住小区的给水排水系统、建筑消防系统、建筑热水系统等管道水力计算的理论与方法打下坚实基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中宜补充有关防排烟、供热、通风、空调、供电和燃气等设备系统的基本知识.在我校近10年的教学实践中,增设了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选修课,如建筑消防设备工程、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筑节水技术、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业通风、建筑电气、燃气输配等,实施效果良好.

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六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虽然吸收了部分院校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近年来国内外给水排水的一些新技术,但与该学科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相比,教材的部分内容建筑滞后于行业技术的发展[2],如绿色消防技术、雨水利用新技术和新型管材方面.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经常跟不上与之相关的设计规范、规程、标准、措施、手册、图集等,如游泳池和水上乐园给水排水设计的内容未按最新的《游泳池给水排水设计规程》(CJJ122-2008)修改.任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除了参加省里一年一度的“给排水年会”、“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外,还要经常参加给水排水信息网与土木建筑学会给排水分会等组织的研讨会、专家讲座等.笔者去年参加的“雨洪利用新技术”、“绿色消防技术”等讲座,不仅学习到一些新理念,而且可以跟踪前沿的科技信息知识,及时充实教材内容.通过典型工程实例介绍,如住宅、商住楼、宾馆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建筑思考某部分内容,通过思考逐渐消化抽象的理论,体悟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对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影响,消除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陌生感,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随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学术研究迅速发展,与之直接相关的工程设计规范、规程有十多本,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建筑中水设计规范》、《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等.这些规范规程不断修订改版,专业教师应及时对照修订前后内容,把其中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将改版的最新进展融入课堂教学中[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版)比2003版加入了不少新技术、新内容,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合理把握增删的尺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用到的内容需要详细介绍,如生活饮用水管道防回流污染措施的使用条件、居住小区给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通气条件下排水立管最大设计排水能力的调整内容、热水供应设计小时耗热量设计参数的修改、叠压供水、太阳能和热泵供应等节能技术原则规定等.《游泳池给水排水设计规程》(CJJ122-2008)比旧版的规程修订了部分内容,如池水循环部分,在授课过程中要及时补充.随着节水减排技术的普及,教师授课过程中必须把《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等规范标准的部分内容穿插到课堂中,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才能熟练掌握,为今后实际工程设计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一般为40~50学时,现场实践教学4学时,不少内容未能接触.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补充增加该学科的新技术、新知识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我专业近年来坚持课内、课外结合,课内教学注重问题引出、案例讲解.任课教师在认真学习外购课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写和应用信息量大、界面丰富、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媒体课件,解决有限课时传递大量信息的难题.如课堂上讲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排水立管中水流状态、固定消防炮系统等内容,学生觉得很抽象,利用flas演示,学生则会恍然大悟.在研讨会、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收集新产品厂家专业团队开发的动画短片,使学生感受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课外教学将课内教学延伸,构建了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网络教学网站并将多媒体课件上传,方便学生查阅课内教学内容[4].网站设置课程作业、模拟试题库等栏目,课程作业有课内各章节习题和课外开放型作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练习各章节习题,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提出多种设计或施工方案,技术经济可行条件下优化方案,锻炼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学期末学生可以在线随机抽取模拟试题.心得体会和互动交流栏目提供了在线答疑与交流的平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科研成果栏目传递本学科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有经验的任课教师经过多年教学积累,编写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习题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供学生课外配套使用,效果甚佳.

加强教师梯队建设

目前,大多数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硕士,在教学和实践上还不够成熟,难以保证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4].为此,学院延聘资深而有专长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授,协同任课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实际工程设计,传授多年积累的工程经验,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梯队,并编写了《快速识读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作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辅助资料.青年教师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成长,丰富教学内容,密切关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还聘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来校交流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

结语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篇2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教学研究;教学环节;合理安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74-02

《水质工程学》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涉及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习及课程设计等四个教学环节。《水质工程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本专业毕业生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与水平。而教学质量除了受制于各单一教学环节本身的教学效果外,各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也会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校成立了《水质工程学》课群组,教学团队完成了多项关于给排水专业教学改革的项目,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得《水质工程学》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一、《水质工程学》主要内容与教学环节

(一)《水质工程学》的重要性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市政设计院、建筑设计院等各类设计院所、自来水公司、环保公司等工作,毕业生应能从事与给水处理、污水处理相关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工作。而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来自于《水质工程学》。因此,《水质工程学》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单位对学校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

(二)《水质工程学》主要教学内容

《水质工程学》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内容按处理对象主要包括城市给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工业给水及污废水处理等;按处理原理包含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物化处理和生化处理等,具体包括各种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城市给水处理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有解决城市给水处理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熟悉城市水厂的运行管理,重点掌握凝聚与絮凝、沉淀、过滤、吸附及消毒等水处理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设计计算。了解该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进行给水处理技术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污水处理部分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水的物理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污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以及污泥处理与处置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设计计算和运行管理技术,掌握污水处理的工程技术与方法、应用条件以及新工艺与新技术,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污水处理工程设计、科研及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工业水处理部分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水的化学处理、离子交换及各种膜法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工艺技术;熟悉工业给水及工业废水处理的基本处理方法和设备运行管理,熟悉工业废水处理的排放标准;掌握工业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程设计与计算的基本概念;初步具备从事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的科研能力,并对该学科现状和发展动向具有初步的了解。

(三)《水质工程学》主要教学环节

《水质工程学》涉及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理论教学、水质工程实验、课程设计以及生产实习等四个方面。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只覆盖一到两个教学环节相比,《水质工程学》的教学过程涵盖了所有相关的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对保证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理论教学为学生讲授水处理方面的相关原理,使学生全面了解与掌握水质与水质标准、水处理方法与原则、凝聚和絮凝、沉淀、过滤、吸附、氧化还原与消毒、离子交换、膜滤技术、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污泥处理处置与应用、水的冷却、腐蚀与结垢、典型给水处理系统、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工业水处理等基本概念与理论,掌握城镇给水与废水处理技术的基本计算方法及其发展状况。水处理实验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实验基础理论,包括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测量方法、误差分析、实验原理,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实验内容的设计与实验数据的整理等。让学生在学习水处理基本理论后,能更形象地理解理论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设计则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学习有关设计规范与技术标准,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工程设计能力。生产实习则通过让学生参观实际的水处理工程(包括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学习给水排水工程设施的施工、运行、维护与管理知识,学习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与规程。能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进行理解,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知。

二、《水质工程学》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

(一)给排水主要专业课程

除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技术基础外,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有:《水质工程学》、《泵与泵站》、《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设备基础》、《给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工程施工》与《水工程经济》等课程。上述课程有的涉及课程设计和实习,有的则只有理论教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与《泵与泵站》两门课主要涉及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两个教学环节,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主要涉及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三个环节,很多学校都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直接进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则是安排在课程设计之后进行。《水工程施工》、《水工艺设备基础》、《水工艺仪表与控制》与《水工程经济》等课程则只有理论教学一个环节。《水质工程学》教学环节涉及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等四个方面,这四个环节时间顺序上的安排,各个学校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水处理实验都会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而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有的学校先安排课程设计,有的学校则先安排生产实习。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是课程设计安排在生产实习之前。

(二)《水质工程学》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

根据《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水质工程学》作为水质控制核心知识领域的推荐课程,课堂教学核心学时数至少应安排64学时;水质工程学实验包含:混凝实验、颗粒自由沉淀实验、过滤及反冲洗实验、活性炭吸附实验、树脂总交换容量和工作交换容量的测试实验、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的测定与分析实验、鼓风曝气系统中的充氧实验、加压溶气气浮的运行与控制实验,安排至少16学时;课程设计包括水厂课程设计和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至少各安排1周;生产实习主要是水厂与污水处理厂实习,时间则至少安排2周。《水质工程学》涉及的四个教学环节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不同的教学安排,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每个教学环节教学目的不同,各教学环节执行的顺序也需要合理安排。根据我校多年的教学总结,各环节安排应按如下顺序:首先,安排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以及其他各环节的基础,应作为第一顺序安排。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授水质净化各种处理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及设计计算。其次,安排水处理实验。水处理实验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形象体现,应当跟随理论教学的进度随堂安排,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点后,可以立即将其实践化,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第三,应该安排生产实习。重点选择两个技术先进、工艺较齐全的给水厂和污水厂蹲点实习,再适当参观若干个工艺方面有不同特点的水处理厂。只有通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进一步结合实际工程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切实掌握各种水处理构筑物的形式、结构、管渠连接等情况,熟悉各类泵房的布置形式、阀门控制及起吊设备,熟悉自动控制、水质检测等水处理运行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及其作用,理解与厂区构(建)筑物、道路、绿化等相关的平面布置与高程布置原则。最后,安排课程设计。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及有关实验操作,并经过校外生产实习的实践活动,再回到学校进行水厂和污水厂课程设计时,将会得心应手,具有更加清晰的思维和逻辑,更能明白水处理厂各构筑之间平面布置与高程衔接的重要性,理解水泵选型及运行的合理设置,明白道路、办公用房、检修车间、化验室等等附属建筑物的布置特点。因此,设计方案会更加合理,更切合实际,为后续毕业设计及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语

《水质工程学》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如何安排该课程各教学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影响极大。我校成立了《水质工程学》课群组,教学团队完成了多项关于给排水专业教学改革的项目,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得《水质工程学》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根据我校多年的教学经验,制定该课程教学计划,首先进行理论教学,相关实验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行,生产实习则需要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最后进行课程设计,这样能极大提高教学效果。当然,对于不同的学校,可能在教学计划、学时安排上都会有差异,但从教学效果考虑,应本着由浅入深、从课堂到实践再到课堂的教学顺序,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庆,王淑莹,彭永臻.水质工程学课程两点一线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75-77.

[2]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篇3

设立各种工程实践训练项目,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分为设备安装、管道焊接、水厂调试、检查井维修等工程实践小组,结合校外实践基地的实际工程,进行工程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1.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参加学科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不断开阔专业视野;鼓励学生参加有关专业方面的各种资格认证;在企业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多样的企业文化,对社会与企业的关系有所认识,注重学生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创业成才。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正直,富有责任感[7]。

2培养方案

2.1培养方案特点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突出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了课设实验、认知实习、施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类型。按照培养目标对工程能力要求,选择多个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相关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为企业学习阶段提供场所和条件;同时,聘请实践教学基地有实际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在企业学习提供全面指导[8]。累计企业学习实践时间40周,并要求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此外还要突出工程创新和研究能力培养。在校内开设第二课堂与创新实践课程,实施企业和学校双导师指导,以研究给水排水领域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深入企业积极参与实践和项目研究,使学生具备工程优秀工程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潜质[9]。

2.2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给水排水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其他实践环节:(1)基础实践教学:计算机技术实训、金工实习、测量实习、水分析化学实验[10];(2)专业实践教学:专业软件应用与实践、认知实习、施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与实习等;(3)其他实践环节:工程科研训练、创新能力拓展项目(大学生创新性计划项目、各类大学生创新性计划、各类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等)。除了基础实践教学,其他实践教学均由校企联合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课程体系[11]。

3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用“3+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累计3年,校内外实践实习时间累计1年,其中在校外实践实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12]。依托山东建筑大学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学习与实践是在学校学习阶段的基础上,对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的进一步夯实和深化。在本科四年的时间内,通过在企业完成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灵活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给水排水工程的系统观念,掌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与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管网、排水管网等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具有给水排水专业设计、施工、科研与管理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职称的潜质人才,为山东省地方区域经济输送具有卓越品质的科技工程人才。可以看出企业学习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得到工程师素养的培养和训练。

4企业学习实践环节

4.1专业软件应用与实践

目的是掌握给水排水专业常用的专用软件,如AUTOCAD、天正给排水、鸿业给排水等专业软件的应用,了解各种软件的功能及其运行环境。重点掌握AUTOCAD画图软件的操作命令、画图技巧等,能熟练应用该软件。专业软件应用与实践安排在企业进行,在企业以现场参观、集中讲解和实践操作的形式完成。安排在第7学期,时间为2周。

4.2认知实习

安排在专业课程教学之前,带领学生到济南市参观学习市政、工业企业、建筑、水体及水域等领域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处理技术等内容,让学生对专业有感性认识,建立给水排水系统的整体概念,了解给水排水系统的组成、关系以及运行特点。重点了解给水系统组成和重要工艺、排水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工艺、建筑给水排水的组成和主要设备等。认知实习安排在企业进行,以现场参观、集中讲解和简单操作的形式完成。安排在第3学期,时间为2周。

4.3施工实习

施工实习目标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土石方工程、砖石工程、基础加固工程、施工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各种金属管道及非金属管道安装、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容器、设备)的施工方法及质量验收标准。重点了解给水、排水等市政施工工程以及各种金属管道及非金属管道安装等。施工实习安排在企业进行,以现场参观、集中讲解和简单操作的形式完成。安排在第7学期,时间为1周。

4.4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安排在专业课程教学之后,分组参与企业的技术管理和运行、参与设计施工和技术改造;深入到给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市政工程施工企业的生产、施工现场,跟班进行生产实习。安排具有工程师资格的现场人员做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实习,使学生得到应用理论方法开展设计、施工、生产、维修和管理等能力的锻炼。生产实习安排在企业进行,以现场调查、实际操作的形式完成。安排在第7学期,时间为8周。

4.5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根据大纲要求,结合设计规范,进行工程设计。内容包括:泵站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等6门课程设计,共11周。课程设计安排在校内、企业完成,根据相应课程开设时间安排在第5、6、7学期。

4.6毕业实习与设计

毕业实习与设计采用边设计边实习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选择现场实际问题,安排学校教师和具有工程师资格的现场人员两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1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获得显著提升。毕业设计与实习在企业完成。安排在第8学期,时间为16周。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如表1所示。

5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后备工程师,为国家和地方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增强动手能力训练、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方案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构建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篇4

《室内与厂区给排水工程》是水暖与通风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建设部人才开发司制订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大纲,明确阐述了它的任务:使学生掌握室内给水、消防、热水、排水及生活小区或中小型厂区给排水系统的组成、构造、工作原理;常用设备和构筑物的选择及管网水力计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给水、消防、热水及排水工程设计的初步能力。

我校自一九八四年开办水暖与通风专业以来,每届学生毕业设计课题之一就是室内与厂区给水排水工程。但十几年来,这门课的教学除了更换过一次教材版本,其它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程设计一直是四层以下的单元住宅给水排水设计。毕业设计是单层小型浴室及生活区的给水排水设计。而当今社会给排水事业实际情况发展变化很大,这样的教学内容及计划安排,培养出的学生已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子,很难和社会“接轨”。

参加课题设计的同学明显感到任务量小、内容简单、时间过剩。学生没有压力,学不到东西,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任务紧迫,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实践

在分析了诸多因素后,我根据多年的工程实践和教学理论,借鉴CBE理论,以能力教育为指导思想,以满足现场对培训对象的主要要求为基本原则,抓住大纲规定的“使学生具有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给水、消防、热水及排水工程设计的初步能力”这一最终任务,以此为突破口,注重生产现场对本专业学生实际需求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职业能力锻炼,以水暖93-2班专业课程作为教学改革实践,效果明显。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突出结合实际,和社会实践紧密挂钩。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在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兼职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经常参加一些新产品会,施工图会审,现场变更,峻工验收等。对国家、省、市有关本专业新规范、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了解的较为及时。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马上就要进入社会,进行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因此,一堂课应象一场新产品会,有原理,有依据,有计算公式,有电化教学演示,还有实物可以亲自体验。学生学到的,应是当今社会上正在施行的规范、规程、工艺、方法,而不应是陈旧过时的。学完一节课,学生应能够掌握如何面对实际可能碰上的问题。如在讲解第五章第五节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以我设计的本校新图书馆(二类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为例,紧扣主题,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中出现的中庭概念以及防火要求,特别是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传授给学生。对于特别之处,要求学生明确说出规范的编号、实施日期、日期,单位,以及具体的章、节、条,并能够清楚地解释。

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应把课堂教学安排在现场和实际之中。甚至有时将这门课安排在厕所里上,虽说气味不佳,学生却是听得津津有味,且是边听边看边记。有时则安排在施工现场,学校的水源井、清水池、二级泵房、水塔、化粪池、污废水管道都是我们的课堂。在安排课堂提问时,注意涉及学校各类建筑给水排水的实际问题,培养和启发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让他们留心学校的各类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情况,并进而随时、随地观察思考。如各种卫生器具的配管连接情况,卫生器具的配水点的高度,排水管连接都使用了哪些管件,水平管和立管如何连接,检查口距地面的高度及朝向,地漏的设置位置及地面坡度情况,消火栓的布置间距,栓口距地面的高度等等。养成了这一习惯,不仅对今后实施教学有很大帮助,对学生的专业思想也是一个加深和提高的过程。

(二)超前渗透,为后续课开道,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是一步步加深的,兴趣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我在教这门课的同时,还担任《施工组织与管理》(内容包括定额与预算)课程的教学任务。我深知后续课的学习与已学过的各门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让他们注意一些容易忽视的小问题。同时把自己在工程设计时搜集的各种各样的产品样本、市场工程造价信息、给水排水等专业性杂志摆到学生面前,看见这些资料,学生心态有了明显变化,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提出问题的人多了。实践表明,超前渗透,不论是对完成本门课程,还是后续的其它课程,都有明显的推进作用。

(三)设计环节的改革,设计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途径。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建筑物的布局和形式、内容和标准也都有很大的变化。如底层设有商业点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大量涌现,高层建筑比比皆是。沿袭过去的设计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已不能和现实社会相适应。因此,在课堂上就开始渗透各种作图思想,在讲课时定下目标,每讲一样设备或卫生器具,不仅讲清楚其原理,功用,还要给学生列出规范规定的标准图例,各种建筑物对该种设备的规格、档次要求,主要生产厂家。对于每一图例,课堂上还专门抽出时间进行练习,为学生在将来的各种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乃至今后工作中的识图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课程设计时则以中小型实际工程为题,进行“实弹演习”。如徐州化工厂浴室(二层)、本校学6楼、浴室(二层)、综合楼、开发区底商住宅等等。因为是实际工程,有的是正在设计或刚设计完的,所以学生很有兴趣。

毕业设计则以二类高层建筑为题,其中涉及给水、排水、雨水、自动喷水消防、消火栓消防,热水供应等,还包括水箱、水池、水泵房、无害化化粪池等选择计算。使学生学过的理论和走向社会即将面临的问题均系统地反映出来。今年毕业设计题目,是某公司的一座局部十层弧线型二类高层建筑。其中涉及到的泵前水柜是手册、规范所查不到的,学生设计的自动喷水消防、消火栓消防、客房热水供应,在历届学生来说,是从未接触过的。

毕业设计的另一课题是厂区或居住小区的给水排水工程,已做的工程有本校外网、徐州三河尖煤矿生活区外网、永夏矿区牡丹小区外网、徐州师范学校新区外网。

水暖93-2班45名学生,在毕业设计分组时,自愿报给排水课题的只有15名,因原定三个课题组临时变动成两个,故进行第二次报名,此次报名达22人。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到,给排水课题组已不再是学生毕业设计期间的“避风港”。本次设计历时7周,共计完成2号加长图8张,1号图7张。分三个课题,分别为三个不同的工程平面,按同一个层高,层数进行设计,三个级平面布局不同,但层数相同,内容相当,进度一致。

三、结束语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篇5

缺失实践教学环节。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同样也应体现在给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当中。实践教学通常包括专业实验课、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内容。专业实验课教学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课程设计通过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工程规范、计算方法等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知识链条。受限于学时、师资和实践场地等客观因素限制,目前仅有课堂教学,这即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悖,亦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教学样式单一。给排水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受到现场实习场地的制约及工程施工周期特点,很难组织起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工程现场实习。同时,针对学生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已在众多领域证明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增进与学生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设置。就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与传统的建筑给排水、室外给排水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并不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这对给排水工程的教学开展较为不利。本课程的第三章为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这一章的内容自身较为重要,是前期基础课程的总结及知识体系的强化,如果先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设置更多,学生掌握得更为牢靠,则这一章内容可用1~2个学时完成,而把更多教学学时安排在后面的给排水管道设计尤其是污水管道计算等内容上。针对目前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大前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对于流体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应该引导学生高度重视,并且缩小本课程与这些先修课程的时间间隔。这样,学生的相关水力学背景和知识架构已经建立起来,则第3章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部分就可以适当减少学时,进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给水管网、污(雨)水管网的设计计算上,学生遇到涉及到的一些教学难点、重点才不会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完善实践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带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等环节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工厂中给排水管道工程方面的设施、设备、材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任课教师注重有关工程方面施工的现场图片或视频等信息的收集整理,鼓励学生对身边的有关给排水工程施工多加留心观察,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理论知识尤其是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都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止步于书本,一方面学生会陷入抽象晦涩的理论而不知所云、难于理解,另一方面脑海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很不牢靠,只是疲于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物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给水管网设计及平差、污水雨水管网设计等内容结束后布置相关设计题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给(污、雨)水设计量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同时引导每个小组内的同学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中的不同设计和计算部分,并视教学课时情况决定是否让学生交叉完成其他同学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说明,引导同学就各组设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既可以促进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又可以锻炼同学的讨论概括和表达能力;而且可将课程设计的完成情况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项主要依据。

拓展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给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在污水(雨水)管网学习中为学生介绍英、法等国发达而规划周全的排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大都建成于一百多年前,至今仍在稳定运行,有效保证城市基础市政功能,甚至于巴黎的下水管道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管网却连基本的排水功能还不能满足,以上事实直接折射出我国排水管网在规划、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社会事件问题背后蕴含的原因,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内容与工程实践的紧密关系,为以后工作科研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这两种方法,一定做到扬长避短,互相补充,而不是将二者相互对立、相互隔离起来。在《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给水管网工程设计、优化设计、污水雨水管道设计计算实例等主要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部分知识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虽然讲解速度比较慢,时间消耗较多,但可以通过板书-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环能量方程组求解、哈代-克罗斯算法、污水、雨水设计计算实例重要知识点。本课程其他以文字为主的概念、规范、标准等内容则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给排水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既有较为抽象晦涩的基础理论,又有较高的工程设计要求。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补充最新工程实践和学科研究内容,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需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系统深入,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目的。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篇6

关键词: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程设计

一、概述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针对给水排水工程中水的输送、分配和废水的收集及排放的管道系统的工程设计及计算理论所需求的内容,系统地论述管道系统的功能、布置原理、水量计算、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工程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及管道系统的运行管理理论及实践。目前我校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教学、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多个环节。多年来给水排水管道系统一直采用闭卷考试、学生成绩评定标准化的模式必须改革。应坚持考试与平时的考核相结合,在严格、公平的考核制度和考场纪律的基础上,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课程设计采用平时考核、答辩、设计成果考核的成绩评定方式,以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与掌握。

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方式。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理论性强、难度大的管网水力计算部分采用传统教学,对信息量大、相对容易理解的其它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利学生掌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学生利用资料室、图书馆、互联网等教学资源进行资料检索,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在教材使用方面,根据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在学生反馈、教材比较、兄弟院校教学交流的基础上,我校选择均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条理清晰的《给水工程》(第四版,严煦世主编)、《排水工程》(第四版,孙慧修主编)和《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二版,严煦世主编)作为主要教材。选择《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给水管网系统理论与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等作为参考书。

自我校给水排水专业开办以来,教研室多次参加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课程教学研讨会,不断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专业交流,积极获取国内外给水排水专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信息,以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课程建设特色

2003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新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方案,将原来的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合成一门课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并提出了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校给排水教研室根据这一变化调整了教学计划,于2006年开设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取消了给水工程(一)和排水工程(一)两门课程,课时由原来的72学时变为48学时,课程设计由原来的3周变为2周,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上突出以下特色内容:

1.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突出工程问题的处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从工程实践到理论,然后又从理论返回到实践,突出工程意识和工程观点,着眼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工程思维。

2.坚持务实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从课程设计和实践操作两方面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课程设计是对所学理论的系统运用,学生需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在设计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原理、熟悉专业规范与标准、锻炼工程思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管网的施工、运行与管理方面,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工程敏感性,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自2000年给水排水专业开办以来,教学中不断要求学生留心身边与给水排水工程的相关实际,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由专业空白到了解,然后到敏感,最后到积极实践,学生除了按教学计划完成实践课程外,大都有自己联系公司和工地积极实践的经历。

4.教师队伍建设

在实干中锻炼培养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朝气和活力、水平较高且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学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中注重任务驱动、启发、诱导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结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研究

教学组在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教学实践中,正探索采用以下措施改进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学习本课程。

1.倡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习资料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而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习资料的选取和整合以及对这一互动过程进行有效的协调。在德国,专业课教学强调教师的组织与主持,许多专业课程没有教材,但参考书很多,教师不是要“教会”学生,而是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国学者韦迪也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的新兴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就是正确把握好课程与教学两者的关系,彻底实现教学中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校正尝试新的教育理念,改“以教为主”为“引导为主”,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2.尝试让学生登台讲解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以的形式在讲台解读。这样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促使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不同感受,可以让他们利用讲台跟大家交流分享;三是锻炼学生的公众场合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尝试让学生上台解读设计规范,讲解信息反馈过程,为了正确解读,学生必须事先认真阅读、思考、打电话询问。解读后,自己记忆深刻,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台下的学生则认为有新鲜感、有挑战性、记忆相对深刻,通过比较,对自己有促进作用。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为了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运用,虽然板书浪费时间,并且在黑板上写的信息量有限,但一笔一划的板书可以带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板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前走来走去,时而写写,时而强调,用某些特别的肢体动作,可以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思考,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避免了多媒体教学中看显示屏、单纯念的枯燥讲解。

4.课堂教学与工程实例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工程实例相结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举工程实例,二是课程的讲授阶段抽时间带学生前往工地实地参观。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到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多举工程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抽时间带学生前往工地参观,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5.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课堂教学过程中便开始课程设计,以给水管网设计为例,设计任务书在讲授“节点流量计算”时发放,管网定线和给水方案选定以及设计计算随课堂进度,在教师辅导下进行,设计计算说明书整理和绘图集中在设计周进行,同时,学生利用资料室、图书馆、互联网等教学资源进行资料检索,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课程设计中,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用任务驱动组织教学

任务的制定可以是教师给的具体的题目或问题,如课程设计,也可以是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后,自选设计题目或研究内容,由教师把关,看是否满足要求。这样,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作用下,广泛查阅参考书和期刊资料,努力学习基本理论,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此外,也可以在每堂课前,布置有关后续讲解内容的思考题,驱使学生提前自学,这样进入以后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和学生更多地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教学中唱主角。

四、结语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篇7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给水排水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59-03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2010年6月,教育部在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1003所本科高校中批准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院校,其中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高校共有4所。[1]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现已有10余所大专院校开展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其中除了既包括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老牌重点院校外,也涵盖了诸如山东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新兴力量。可以看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是大势所趋,也是今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办学转变理念和改革教学思路的主导方向。

创办于1952年的武汉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有着长达60余年的办学历史和较为丰富的培养经验,曾被誉为全国高校给水排水专业中的“老八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全国的排名和影响力已今不如昔。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配合教育部开展的高等学校“卓越计划”,我们以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力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和壮大我校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卓越计划”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探索,重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2]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3]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也是保障和评价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依据。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参考国内已开展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院校的相关有益经验,以及本专业主要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反馈信息,我们主要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学术性标准、职业性标准等方面,建立兼具工科专业普遍特点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学术性标准

大学教育首先是学术性教育,而“卓越计划”最大的特点则是在学术性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自主性,给予学生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其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保证“学术为本”这一根本价值,建立合理的学术型标准,构建适合的知识结构系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条件。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相关的学术性标准既可包括广泛的通识性知识(诸如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知识(诸如水力学、微生物学等)、专业性知识(诸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也应涵盖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知识(诸如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而如何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机组合,将创新能力作为系统的核心,则是构建完善的学术性标准体系的一大难点。

(二)职业性标准

所谓职业性标准,就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岗位适应性程度来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4]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职业性标准制定,应树立服务于市政工程行业、给水排水工程行业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行业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供水、排水)和环境需求(水源保护、水体修复)为导向,以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反馈信息为补充,以各种实际的给水排水工程实例为依托,以水处理技术为主线,通过校企联合、校企互助,统筹规划学生应达到的培养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是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关键。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已经不能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5]我们以现行的《武汉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为基础,以培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并据此进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巩固培养计划中的多种类基础课程,强化培养计划中的实验类课程,增加培养计划中的创新性课程,注重培养计划中的实践实训性课程,以此构建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

(一)“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就是要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强,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栋梁人才。因此,我们制定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

首先“宽口径”,即不拘泥于给水排水工程行业内的知识,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个专业,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个性突出,具备不同行业发展的潜力。其次“厚基础”,要求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牢固掌握,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重实践”,即对学生进行给水排水工程理论与实践的训练,通过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的引入,突破以往“填鸭式”课程教学为主的模式,强化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强化动手能力而。最后是“多交叉”,通过对交叉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找寻不同学科的交叉互通点,以引导式思考、案例式教学等为中心的多元培养模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具有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程经济等专业学科背景,满足给水排水工程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相关不同行业需要的基础宽厚、创新意识强、工程素养突出、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发展潜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二)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

作为“卓越计划”的培养对象,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不同知识的交叉融合,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因此,构建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参考和借鉴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经验,以给水与污水处理为核心技术来进行专业定位、专业发展和专业交叉渗透融合,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入手加以优化。在重点介绍基础内容的同时,强调水处理工程的最新进展情况及相关专业的行业动态,如新增设了水环境化学、建筑暖通空调、水工程新技术与新材料、环境监测与评价、给排水工程监理、人工湿地技术等课程,着力改变以往单纯以本学科知识点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按照“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要求,以满足学生自身未来发展和行业当前需求为目的,进行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加选修课程、综合性课程的数量,让学生自主选择,引导他们自主地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著名高校的紧密联系,加强外文教材的引进和修订工作,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国际最新专业进展情况。

四、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讨论稿中,对本科层次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6]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实践类教学是大学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加大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类教学的改革力度,以期通过增设“工程实践课群”和建立“1+1+1”培养模式,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工程实践课群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我们设立了以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工程实训为基础的工程实践课群,涵盖与基础理论相关的实验课程(如水处理实验、给水水质检测实验)和课程设计(如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与实际工程相关并到实地参观、亲身参与的实习课程(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实训课程(如给排水基础强化训练、给排水能力拓展训练);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工程实训课程,创建工程实践课群;合理分配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及开设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后,马上通过工程实践课群的锻炼,加深印象,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1+1+1”培养模式

“1+1+1”培养模式即将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企业实训三者有机结合,从这三种不同类型培养方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及教学保障入手,建立完善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当前实践性教学的结构不完善、教学内容单薄、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依据培养内容在不同时间点上所处的不同阶段和层次,我们按照理论学习、动手操作、实践创新层层推进的方式构建“1+1+1”培养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习―动手―实践层层推进的方式,完善工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培养和训练过程,在理论学习―模拟试验―工程现场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中逐步造就成一名合格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

五、结语

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如何建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每位大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全新的难题。本文针对我校开展的相关教育改革研究工作,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瑕疵及未能深入研究的内容。在此仅希望能抛砖引玉,为新形势下我国大学工程教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探索新的思路。

[ 注 释 ]

[1] 张建锋,黄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3-96.

[2]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五届第二次会议[C].广西:桂林,2011.

[3] 陈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N].人民日报,2010-07-09(A8).

[4] 陈玉强,朱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203-204.

[5]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给水排水课程设计篇8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毕业设计;选题

中图分类号:TU9903;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33-03

毕业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是对四年专业学习一次全面、彻底的总结和应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结合工程实际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环节。毕业设计对巩固、深化和拓展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毕业设计由多个环节组成,其中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基础,决定了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2]。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涉及多学科知识体系并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学科[3],在此笔者根据其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工作实践,对给水排水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进行探讨。

一、现状及问题分析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分为设计和论文两大类,设计类主要包括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给水系统、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厂(站)、建筑给水排水等;论文类有各种水处理的试验研究和其他专题研究等,因此,给水排水毕业设计可供选题的范围非常广泛。学校给水排水专业近几年毕业设计题目和选题人数见表1。

(3.5%)由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给水排水专业的毕业设计大多是设计类题目,论文

类的题目比较少。在设计类题目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建筑给水排水和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设计的题目占有较大比重,约占毕业设计题目的75%左右。结合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对近年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选题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

设计类题目可以是直接选自工程实践中的实际课题,也可以是明确工程背景下的模拟课题。由于采用实际课题不易把握工程量和时间进度,选题难度较大;而模拟课题工作量和时间进度容易掌握,便于指导教师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进行安排和组织教学,因此目前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是模拟课题。模拟课题由于缺少实际工程背景,涉及实际问题较少,需要学生分析的客观资料不多,导致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缺乏深度,图纸与工程实际有较大差距。

(二)题目范围过大

闫怡新,等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

毕业设计是从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理论分析、制订设计方案到设计、计算、绘图以及编制技术文件等过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锻炼。宏观的题目会使学生感觉无从下手,顾此失彼。目前学校给水排水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总学时只有14周左右。在这14周的时间内,除了要完成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和绘图工作外,还要进行外文资料的阅读翻译以及答辩的准备工作等。一些毕业设计的题目范围过大导致学生对设计说明书的撰写不够细致,涉及范围虽广但不深入,工程制图也过于简单,与实际工程相差较远,还有的学生为了应付差事,出现一些抄袭行为。

(三) 选题内容重复性高

给水排水专业的毕业设计多集中于城市污水厂、建筑给水排水及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设计等,虽然其题目较多,但是设计内容比较固定。例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虽然可以根据不同的处理规模和处理工艺给出较多的设计题目,如奥贝尔氧化沟、卡鲁赛尔氧化沟、三沟式氧化沟、TE氧化沟、A2O、A/O、SBR、CASS、UCT工艺等,但是由于城市污水水质变化不大,而且其处理模式比较固定,基本上都是粗格栅—提升泵房—细格栅—沉砂池—生物处理系统—二沉池—消毒池,重复性内容较多,导致学生抄袭现象有增加趋势。特别是近年来毕业设计成果均有电子版本,网络上甚至出现了给水排水专业的全套毕业设计成果可以下载,更为学生抄袭提供了方便。

(四)论文类题目较少

给水排水专业的论文类题目中,主要是采用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法来进行各种水处理的试验研究。论文类题目中虽然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较小,但是对具体问题研究深入,有利于考上研究生或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继续学习或研究。然而受试验条件的限制,给水排水专业的论文类题目一直较少。

二、 对毕业设计选题改进的建议

(一)加强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为使毕业设计更好地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有人提出选择实际课题进行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模式[4]。这固然是使毕业设计贴近工程实际的好方法,但是由于设计时间和学生的设计能力有限,采用学生毕业设计的图纸作为实际工程的施工依据显然并不合适,所以真题真做在给水排水专业的毕业设计中不可行。但是毕业设计选用真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设计工作的责任感,并且真题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详实的设计资料,促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对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可以采用真题假做的方式,一方面制造一个实战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在参与一项真正的设计工作;另一方面,虽然是模拟,但仍然按照实际工程的标准来要求,使学生高水平完成设计课题。真题假做吸取了实际课题和模拟课题的优点,既发挥了模拟课题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比较方便快捷的长处,又使毕业设计更切合工程实际,在给水排水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应以提倡[5]。

(二) 选题应灵活多变,反映先进的科学技术

上一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规定范文 下一篇:公立医院物价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