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教育方式范文

时间:2023-09-17 17:19:51

独特的教育方式

独特的教育方式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15-03

由普通高校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试办的独立学院,目前已发展到322所、在校学生近200万人,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为了规范办学行为,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的基础上,2008年又颁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第26号令),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要求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方面,独立学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短短十年的办学历史,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尤其是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形式,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过程急需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如何规范办学行为?如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摆在独立学院举办者和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针对独立学院的生源特征和教育教学资源现状,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理念,突出德育为先的育人原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全员参与的实施原则,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作为实证研究基地,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为期七年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其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高等教育理论,而且为中国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独立学院的大学发生学特征

从发生学角度来看,大学的成长过程有多种生长方式。最典型的是办学历史悠久的老牌高校的自我繁衍式,即从办学的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积累、不断攀升,由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教育层次,当低层次的办学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主动而不失时机地向高一层次推进。

20世纪末,在中国高校扩招的过程中,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与相对不足的高等教育供给之间产生了矛盾,大学发生学的固有特征又决定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创办一批新的高校以满足社会需求,政府的综合国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投入以扩充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资源。而另一方面,部分普通本科高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管理经验资源在维持原有办学规模的前提下尚有余力。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如何引进社会力量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民办二级学院正是在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试办引起了教育部的关注: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使公有民办二级学院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彼此之间较大的差异性,甚至处于一种混乱状态。

为此,教育部于2003年下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将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规范为“独立学院”,并明确独立学院是专指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提出了“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的试办独立学院原则。独立学院的申办者明确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合作办学者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也可以是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申请者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合作办学方提供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若干意见》还规定,独立学院采用民营机制和新的办学模式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填报《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

2008年2月4日,教育部审议通过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并以教育部第26号令的方式予以,明确界定独立学院属于民办高等教育范畴,并要求独立学院按照《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进行资源配置,进一步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

独立学院的发生学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它以母体高校为依托,通过集成举办高校和合作办学方的优质资源来实现创办期的跨越式发展,大大缩短了其前期能量积累过程,使其能够在创办期基本达到大学本科层次的教育教学水平。当然,这种特殊的发生过程,使独立学院对母体高校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它是在母体高校的平台上成长起来的新兴大学,其进一步发展,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因此,独立学院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创办期、羽化发育期、发展期。基于独立学院的大学发生学时序特征,必须明确独立学院的长期办学思路:创办期依托母体学校和合作办学方,实现独立学院的跨越式发展;羽化发育期加强自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迅速积累办学能量;进入发展期,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形成独立学院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的共识使独立学院的发展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研究型大学定位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型大学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定位为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我国的高考制度现状决定了高校的生源特征,独立学院是本科第三批招生,其生源的文化基础属于本科的低层次,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考虑填补空白:强化综合职业素质训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既要夯实本科层次教育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面对人才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和职业领域的专业化需求,强化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可概括为:以本科层次教育为基准、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主线、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内涵

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综合考虑羽化发育期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现状和生源特征,创建了基于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和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体系

为了体现“以本科层次教育为基准、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主线、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创建了“源头控制搭构架、行业导学明目标、创新教育促发展、全程管理抓质量”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图1),并在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进行了为期七年的运行和实践检验,收到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源头控制搭构架: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实行学分制改革,规定本科修业年限为3~6年,并4次修订完善基于学分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大纲245个、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1286个,建成上网课程资源686门,为学生自主选课和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收到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近三届毕业生中,近5‰的学生三年完成本科学业分别考上研究生或顺利走上工作岗位,90%的学生四年完成本科学业,8%的学生五年完成本科学业,2%的学生六年完成本科学业,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行业导学明目标:研究期间,学院聘请138名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等,给学生举办558期“专业导学”专题讲座,并通过“走出去、请出来”的“东方名企行”、“名企东方行”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社会、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了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主线的能力培养,从而使近三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稳居98%以上。

创新教育促发展:学院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能力本位教育学分和创新学分,通过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及其有效利用机制、设立创新基金资助学生开展创新性和研究性学习项目、积极扶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等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学生参加全国CCTV英语演讲比赛获湖南赛区团体一等奖,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达398人次,学生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98篇。

全程管理抓质量:通过实施学生测评、同行测评、专家测评、教学环节考核的课程教师考评体系,结合教师授课优质高酬的奖励课酬政策,使教学第一线的质量意识得到了强化;通过开学第一天教学情况大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大检查、教学环节实施情况抽查等,强化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通过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和教学基层组织考评制度,运用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见图2)。

2.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针对“本科第三批”生源群体特征,为了有效地实现“强化综合职业素质训练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创建了“身心健康为基础、素质拓展强能力、多元集成育良才、职业指导促就业”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见图3)。并进行了为期七年的实证研究和实践检验。

身心健康为基础: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创造性的推行“自主选项、分类教学、自主达标”的“俱乐部”式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了体育课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学体育课教学领域的认可并在湖南省多所高校推广应用。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心理测评为基础,以心理咨询与辅导为手段,以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为保障”的“立体交叉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地预防和解决了学生心理问题,办学八年来未发生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案例。

素质拓展强能力:为了体现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过程,学生教育管理中充分体现“寓教于业”,通过多样化的素质拓展活动,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院开设了六大类189种素质拓展项目,使近三届毕业生中有82%取得了第三方认证的职业资格证和从业资格证,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推行的“3+1”顶岗实习模式,前三年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主要课程,第四年进入生产第一线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多元集成育良才:为了加速新生入校的适应过程,学院充分利用母体学校教授、专家等“银色人才资源”作为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指导老师,强化其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引导;对高年级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学院安排相关专业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并聘请相关行业专家或企业界技术或管理人员作职业发展导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了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全院实施和谐班级建设工程,使学风、考风、校风得到根本性转变。

职业指导促就业:为了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学院实行全程职业指导: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二至五学期不定期地进行团体职业辅导,第六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第七、八学期进行求职应聘实战训练,并配合贯穿全学程“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和毕业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桂英、姚 林.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2(1):59~62

独特的教育方式篇2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学校文化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文化意谓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流动形式和物质形式,主要表现为学校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传统的价值观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创业者的与时俱进,渐渐产生了学校文化的新内涵、新特质,体现了学校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由普通高等学校与非财政性社会资本相结合举办的独立学院应运而生。在短短的九年中,独立学院已发展到318所,在校生186.6万人,占民办学历教育在校生的53.4%,其中本科生165.7万,比例已占民办本科教育的88.7%。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与创新,独立学院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社会影响日益广泛,并将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它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其文化底蕴明显不足,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点、学生特色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独立学院的学校文化建设也必须走有特色的个性化之路。职业性与伦理性兼顾,科技性与人文性携手,学术氛围与企业氛围交融是独立学院学校文化个性之所在。独立学院的学校文化发展可从其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稳步推进,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征。

我国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单一而狭窄的“专业调动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专业口径狭窄,人文教育薄弱,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培养规格统一等,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全面发展,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2.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向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层次的定位,二是人才培养规格和学院类型的定位。

关于培养层次定位问题,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各省招生录取的批次安排在原本科二批和专科之间,即本科三批,这就将独立学院的培养层次定位在本科层次上。

关于培养规格和学院类型定位问题,这是由高等学校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多样化决定的。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新创举,根据其产生的北京、运行机制、培养层次、招生批次、受教育对象等特点,其培养规格应定为在市场为导向,贴近社会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既有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又有高职生操作技能的本科应用型高级人才。“本科应用性高级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就决定了独立学院属于教学型的高等学校。

3.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高人才的培养。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以能力为中心;二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市场需求是专业设置导向;三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专业培养方案。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培养――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以人为本”就是在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动力不平衡等实际情况,要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加强基础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满足每个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需求。

2.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核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全面发展”就是在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第一,在教育目标上,看重成人和成才。我们要关注受教育者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淡化分数界限,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力与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只有这样的人走向社会才会拥有持续发展的后劲。第二,在教学活动上,要重过程轻结果。以养成素质和培养习惯为中心,以启发、引导为手段,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智能的生成。第三,在教育的途径上,要拓宽学生知识来源的途径,让教育走向日常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使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科学与人文、知识与品德、智力与人格、个性与潜能、精神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3.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一方面,独立学院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特别注意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以渔”,教会他们终身学习的本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及时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才华。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受教育影响的不同,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在个人能力方面差异很大,独立学院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还必须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重点培养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三、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应用性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在国内,众多教育专家、有识之士强烈呼吁从根本上扭转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企业需求的倾向。北京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研合作教育主持人查建中先生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可借鉴高职教育做法》一文中指出:“目前多数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实践环节薄弱,这是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借鉴高职教育所采取的求职导向,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否则无法满足社会和产业对人才的需要。”

我院自办学之初就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特色、质量求生存,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2007年,我院认真研究教育部[2007]2号文(简称本科教育质量工程),该文第九条明确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试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开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课程教学为突破口,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创立了“3+0.5+0.5”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强化学院办学和学生就业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

1.“3+0.5+0.5”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3+0.5+0.5”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传授知识,能力培养、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充分体现文理渗透,艺体兼备,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表现为:大学前三年在校园修完大学本科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验课程,第四学年,即第七学期进行校外分散教学,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做”“学”结合,在“做”中学,以“做”为主,目标是进一步培训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着重培养与提升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及就业能力。第八个学年以专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主。

2.“3+0.5+0.5”应用型培养人才方案的课程结构。

课程共分为两类,即必修课(由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构成)和选修课(由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构成),在此基础上构建四大模块:

(1)综合素质培养模块:约占总学时33%左右。由“两课”课程(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培养科学素质);人文学科类课程(培养人文素质)、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培养身心素质),大学英语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就业指导教育课等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构成。

(2)专业知识培养模块:约占总学时39%左右。由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基础理论教育、业务专长培养所必须开设的各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必修课(含校内实训环节)构成。

3)发展方向培养模块:约占总学时16%左右。由专业特色课程、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个性发展课程等学科基础、学科专业选修课构成。

(4)实践能力培养模块:约占总学时22%左右。由军训(含入学教育)、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工学结合”专业见习、“工学结合”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构成。

3.“3+0.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

(1)“两课”、人文和科技素质课程的设置注重事实环节和教学效果。在教学形式上才去基本理论罗列、重点难点详解、热点前沿专题讲座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两年,在课时分配上进行改革,增加口语训练,听力、口语、精度周学时各2。大学英语结束后,开设专业英语、双语教学和全员性外语方面的任选课,为学生提高外语水平提供条件。

(3)强化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增加课外上机操作训练课时,理论课与课外上机操作训练按1:1设置,锻炼和提高计算机应用与操作水平。

(4)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基础理论够用”的情况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设置素质拓展学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活动和创新发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满足学生能力训练需要。

(5)以学生为本,实施完全学分制。推行学生跨学科选修、辅修制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结语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与企业对口联姻,双方“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是落实就业导向、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就读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共赢。但是,处于文化转型期的独立学院在构筑学校文化的过程中依然面临巨大的问题及挑战。一方面,作为私立的独立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正如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指出的也在构建文化建设中出现“五重五轻”的倾向:重外化轻内化;重变化轻进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强化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在完成校容、校貌(现代建筑及花园式环境)等外在形象的传播后,由于缺乏文化(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的积累与沉淀,以及传统价值观在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收到的冲击,尚不能构筑有效的工薪体系、激励机制等制度文化来稳定教师队伍,教师缺乏强烈的归属感,缺乏崇高的教育信念,缺乏明确的教学理念,导致在推行“3+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阻力重重。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目前尚处于浅层次水平,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受到诸如经济环境、政策因素、体制因素和利益因素等因素的制约。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只是停留在“点”上,尚未能普及到“面”,学校与企业合作向纵深发展还有赖于学校与企业进一步的深层次磋商。共同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建立具有可操作性激励、调控、保障和评价机制。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的产物,2008年9月26日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到我院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独立学院重点是落实‘质量工程’,打造强是本科,‘质量工程’核心是创新人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3+0.5+0.5’模式方向正确,要坚持下去,认真总结,提高质量,走一条民办教育优质之路”。从现实意义上讲,在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发生变化的状况下,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也得到不断增强,从市场导向及特色课程设置构筑学校文化已经成为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的核心基石,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将迎难而上,以创建百年老校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与创新,跃上新的办学制高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5,5.15.

[2]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

[3]人民日报评论员.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4.

[4]内部参考资料华立园.教育部[2007]2号文,2008,10.27.

独特的教育方式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中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独立学院。根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10年3月25日,全国独立学院有322所。

2005年1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比较鲜明的特点。因此,做好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考虑大学生共有的特性,也要充分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具有的个性特征,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扎实做好。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但是又有犹豫感

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来自本省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地区,普遍家庭经济实条件良好,父母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相对较高。父母对子女从小就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进行熏陶,入校后,表现出政治热情高,积极要求进步的政治特点。但和二批本科学生相比,由于高考成绩不高,挫伤了自信心;同时,因为进入独立学院生活与学习,更对自己向党组织靠拢的能力发生怀疑,在向组织上靠拢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犹豫。

(二)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强,缺乏必要的组织纪律性

独立学院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较强,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有较为强烈的参与意识,但由于大多数同学来自城镇,大多是独生子女,缺少自我约束的锻炼,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在组织纪律性方面对自己要求不严,在团体活动中缺乏合作意识,对同学缺乏关心,行为散漫,班级和集体荣誉感意识较淡薄。

(三)综合素质比较高,文化素质相对欠缺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都注意自身各项素质全面发展,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两项特长,特别在文体、书画、社交等方面,可谓是人才济济,这正是其他普通高校所不可比的,在口才、沟通等方面,也表现出较高的能力。但在文化基础方面,毕竟独立学院的招生分数线为本科三批录取分数线,因此,相对于母体高校学生,独立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四)生活态度积极较,自理能力比较差

独立学院学生家长素养较高,父母对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在自理方面的教育却没有跟上,从小缺少锻炼,怕苦、怕难,情感方面相对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学习凭兴趣,自觉性不强,缺乏信心和恒心,不够踏实,特别是对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吃力,但又对任课老师很挑剔,养成了个性强、以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且好自我表现,以自我为中心。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一)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

独立学院实行独立的财务,要求自收自支,因此独立学院一般对财务支出要求严格,可投可不投的尽量节省。而思想政治课在短期内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实力效果不明显,所以很多独立学院不愿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财力。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也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由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强行灌输,缺乏灵活的方法,不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独立学院的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缺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很多独立学院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不重要的地位,导致了对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因此在教师配备,教学材料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都做的不够。独立学院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师缺乏、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落后的局面。

三、转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独立学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如果独立学院只关注办学的经济效益,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有所欠缺,难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独立学院自身的社会声誉、前途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基本素质, 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思想自由,观点多样,敢于表现和表达,但也存在着其观点和看法的不成熟。因此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和精心安排组织课堂,做到课堂形式和授课内容的结合是对任课老师的基本要求。此外,任课老师还应尽量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实现德育的专业渗透。

(三)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

(1)贴近学生实际,正视学生的认知特点,摸清学生思想困惑的症结,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强项和长处,有计划的指导他们参加各类主题活动,引导他们分析、理解和应用所学思想政治理论。

(2)贴近社会生活,采取参观、实地调研、现场参与、共同研讨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将丰富的感性体验与知性的理论相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3)加强思想教育和道德素质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要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担负起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授课中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来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从他们的行为、思想分析起,最后改变他们的思想,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中,做到思想教育和道德素质的结合。

(4)以网络教育为载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占领网络教育的平台,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的“观察室”、“晴雨表”,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且及时地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引导,使他们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既要借助传统手段的优势,又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优点,网上网下相结合,多种形式并用或交叉使用,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不失时机地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 李迎春,高平。独立学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及运用初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

[2] 严学仕。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2008

[3] 刘静,陈向芳。浅谈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

[4] 王旺多,周世兴。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初探[J]。经济师,2003

[5] 叶国灿。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独特的教育方式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

1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的前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二级学院,教育部于2003年4月23日颁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体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独立学院是新形式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更好更快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事物,面临着发展和完善学校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任,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支柱更是凝聚了学校灵魂,展现了校园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2月2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十六号令》对独立学院又有了新的定义,将其定义为“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

关于独立学院法律界定和规定的变动说明独立学院的确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新形式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更好更快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新兴的高等教育力量,数量上已经初具规模。截至二零一零年五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3所,在校学生达到2603177人,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群体。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群体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新兴力量,一方面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创新对于中国现有的独立学院成了一个极大的发展壮大的契机和挑战。

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1]。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担负着向广大学生传播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重要职责。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同时又具有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必须适时深入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1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是一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是反映青年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亚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它在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导向和调适作用。

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其应有的教化、导向、凝聚、辐射等功能外,对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2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实施的思路

2.2.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

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应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决定。独立学院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培养技术应用、生产、服务个组织管理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三本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

2.2.2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关键。

独立学院作为新型的办学体制,校园文化建设战略性规划意义重大。所谓校园文化的战略性规划是指站在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对校园文化进行总体的规划,系统的设计,严密的组织实施,从而促进校园文化与学院目标的协调发展。

2.2.3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

通过科技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效融合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渗透,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3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构建独立学院特色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要完善独立学院自身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建设发展的管理模式的需求,要以其开放性、适应性的特点与社会密切联系,使独立学院的教学教育更加进步、科学,改进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从加快提升物质文化建设、规范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突出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人手,努力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独特的教育方式篇5

实现教育目标的层次化和现实化

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层次性,要么照搬普通高校的传统做法,要么参照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独立学院有较为特殊和复杂的学生群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优化教育目标,使之尽可能地贴近独立学院学生实际。独立学院完全可以凭特色理念优化教育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有所作为。比如,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在2009级新生入学之际,改变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由通识教育部负责对全院4000多名新生开展了以户外素质拓展为主的转型教育,培养学生融入大学的能力,教育效果非常好。再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目前正在探索的“书院制”模式,以书院为单位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可以说,这些有益的探索只有在独立学院特色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够做到。

独立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面临的问题和心理成熟度不同,因此其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也不同。一年级新生主要是面对适应新环境、承受着到独立学院读书“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因此,一年级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着宣传心理知识,引导新生调整求学心态,进行各种适应问题的辅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二、三年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与专业学习、人际交往、个人感情等相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和关心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消除障碍,要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心理压力,对他们要开展职业能力指导和择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所学专业与相关职业之间的联系,引导他们作出合适的选择。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利用母体学校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帮助学生解决创业中的难题。

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和层次性更为明显。从个性学生到一般学生再到特殊学生,独立学院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个性学生是指家庭背景较好、个性极其突出、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群体。特殊学生群体是指高风险的学生群体,如疾患学生、学习不好的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等。对于个性学生,要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崇高的人生理想,鼓励这部分学生确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对于一般学生,应重点加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引导他们在较高的人生目标上起步,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理想结合好。对于特殊学生,要视情况不同,区别对待。对于家庭贫困学生,可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数据库,通过各种途径和争取社会力量对贫困学生进行帮助,也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之余靠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解决生活困难。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学校应从加强法制教育、社会道德观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有效针对学生“自我”特点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感到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很贴近自己的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这种层次分明、合理的教育目标,才能为独立学院学生所接受,才能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

提高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服从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直接体现。抓住重点教育内容是提高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相对于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言,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突出重点,以是否有利于教育对象身上引起的变化、形成的思想观念作为其教育有效性的评判标准。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优也是特色,有了特色再把它“做大、做强”。“民、优、独、特”这些特点已经决定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技术的培养。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适应这一变化,紧紧把握这一培养目标,重点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以此为切入点建设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理想信念教育。独立学院学生普遍有理想远大与功利色彩浓厚并存、自我意识突出与集体观念淡薄并存等特点。首先,独立学院可通过入学教育鼓励学生重新树立远大理想,使他们尽快走出高考失利的阴影。每年开学初,独立学院可举办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帮他们找回自信。其次,培养学生追求进步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引导学生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协调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学校、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学习方法教育。独立学院的学生之所以有成才愿望强烈与学习动力不足并存的现象,除了学习基础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刚开始他们大多习惯于高中阶段那种“赶鸭子式”的教学方式,完全依赖教师的灌输和学校的监督,一旦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他们就会感到迷惑进而不知所措。因此,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非常重要,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社会现实环境出发,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及职业价值观制定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自2006年开始就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大学的学习方法》,强调特色教育,配合学分制的实施,允许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重新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选择的学习空间,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把“成人”与“成才”教育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接受“成人”教育的同时,能够练就一身服务社会的本领。在特色办学理念的指引下,独立学院可以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等来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提供学生发展的多样可能。

心理健康教育。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的很多问题,看起来是思想问题,其实是心理问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特别是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在家庭优越感较强的情况下增强其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磨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抵御挫折能力。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热情与狂热、兴奋与狂欢、成功与狂妄常常紧密伴随,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引导正确,这些情绪、情感就会变成巨大的热情和力量;如果引导错误,学生就会做出对自己、对学校、对家庭、对社会不利的事情来。因此,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注意学生的情绪、情感。其次,要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引导学生在意志行动中正确支配、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或感情,在顺利时,不忘乎所以;在困难时,不灰心丧气、半途而废。最后,要培养良好的性格。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要教育学生谦虚谨慎、为人正直、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信自强、敢于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强化教育的咨询、指导和服务功能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到教育对象作为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的必然状态,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教育客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具有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的“人始终是主体”的一切特征。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其鲜明的特色理念,强化在咨询、指导和服务方面的功能,具体通过在服务层面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教育层面上突出“全人教育”理念、管理层面上强调“民主参与”模式、指导层面上培养“科学发展”思维等教育方法,将教育目标与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很多教师抱怨独立学院学生难教,笔者却认为,只要引导得当,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不管他们以前的状况如何,只要独立学院采取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在走出校园之后,他们都应该而且能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适应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思想现状的要求,独立学院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相应的调整。首先,要淡化管理职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平等的氛围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总是以自己固有的价值尺度和需要评价来选择教育内容,参与教育活动。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蕴涵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观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身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并外化为行为习惯。其次,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指导和服务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从发展的趋势来设想,独立学院可以将咨询工作分为心理咨询、就业形势与政策咨询和教学管理咨询等;指导工作分为学习指导、选课指导、求职方向和求职技巧指导、党团活动指导和社团活动指导等;服务工作分为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助学贷款服务、勤工助学服务和保险服务等。各院系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逐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社团管理中心、助学贷款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通过调整职能,把普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逐步培养成精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完成从单一的政治教育工作向综合服务咨询工作的转变。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独特的教育方式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困境;对策

作者简介:何剑(1984-),女,河南漯河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实习研究员;张洋(1985-),男,河南临颍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助理实验师。(广东广州51099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09-02

一、独立学院的概念及发展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规定:“独立学院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一些普通本科高校按公办机制和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不属此范畴。独立学院要一律采用新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008年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26号令)中又进一步明确规定:“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

1998~2002年是我国独立学院的迅猛发展期。1993年,我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拉开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序幕。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指出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这使得刚刚起步的民办教育遭到重创,停滞不前。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国家首次明确以法律形式肯定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这表明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态度有“限制”转变为“鼓励”,民办高等教育正式迎来了春天。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独立学院这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2001年,全国举办独立学院的本科院校已超过230所,招收学生近10万人。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民办教育的专门法,掀开了我国民办教育的新篇章,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的法律与法规建设开始步入成熟规范阶段。1999~2002年,虽然是独立学院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国家对独立学院的态度仍不明确,仍处于跟踪调研和积极探索阶段。民办教育促进法中也没有涉及到有关独立学院的规定,加上独立学院合作多元化,有一些甚至是“公办”形式,故当时民办教育促进法在独立学院上的适用还有待商榷。

2003年4月,第一个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政策性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颁布,首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概念。同时,提出对独立学院要贯彻“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的原则,并规定要一律采用民办机制。文件要求加强对独立学院的管理,并对已经举办的独立学院进行检查、清理,凡不符合规定和要求的要立即停办或停止招生。按照文件精神,2003年下半年开始教育部对各地的独立学院进行了逐一检查和整顿,对已创办的360多所独立学院进行审查和重新备案,结果取消了其中100多所“二级学院”的办学资格,最终确认249所。至此,独立学院才算真正走上规范发展之路,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开始向自主办学机构过渡。2006年开始,教育部进一步加大对独立学院的规范力度,独立学院稳重发展。2007年,独立学院总数为318所,在校生186.62万人,其中本科生165.68万人,专科生20.94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0.87万人。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第26号令,从4月1日起正式施行《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这是国家第一次在法规层面上,明确提出独立学院是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从根本上澄清了独立学院“似公似民”的模糊法律属性,困扰人们数十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办学者的疑难问题得到了明确,也使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更加清晰。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3所,在校生260.32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54.6%;其中本科学生238.98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本科本科学生人数的85.1%。可见,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独立学院的发展困境

独立学院经过蓬勃发展不仅在数量和学生人数上达到了一定规模,而且在质量上也逐步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独立学院起步较晚、资源短缺,同时还面临来自国内公办高校、其他民办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压力,其发展之路可以说是举步维艰,面临着许多困境。

我国关于独立学院的政策法规过于宏观,原则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差,基本上停留在政策层面,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较之法律还有很大差距。

独立学院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国家对独立学院不投入,只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独立学院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参与举办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一些举办者无力源源不断为独立学院输入办学资金,独立学院便只能走“以生养生”道路,靠收取学费维持学院的运转,后续资金力量不足,导致一些独立学院办学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教学质量难保证,无法形成优势专业和自身特色,限制了独立学院的发展。

独立学院从初建至今,最长也只有十多年历史,发展历程短,大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及品牌,一些独立学院还存在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等问题。

管理存在漏洞。独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种管理体制有一定的优势,比较灵活,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或重大事件时能做出迅速反应,并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去突破某一方面的难题和瓶颈。但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董事会可能会虚位,也可能会越权过多干预学院的管理,董事会与学院管理层之间关系紧张等。学院的日常管理也是目前引人关注的话题。一些独立学院照搬公办高校的管理模式,注重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但管理成本较高,灵活性稍差;一些独立学院则采取企业管理模式,过多追求办学经济效益或回报,忽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又会造成“人治”,劳动者利益得不到尊重。

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相对公办高校,独立学院教师数量少,生师比大,且兼职教师较多,流动性较大。专职教师也存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缺乏高职称、高学历和中青年的教师。另外,由于独立学院教师在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科研配套设施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科带头人等高端人才的引进上显得力不从心。

专业设置普遍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论证,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专业设置雷同,缺乏特色专业,偏重成本低的专业,带有明显的短期实用主义倾向,专业变化频繁。

三、独立学院如何走出困境

国家要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完善法律体系,为独立学院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要借鉴西方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立法调控措施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的立法体系,规范立法程序,注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时修正已有立法,并保证法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使独立学院真正做到依法办学、依法治教。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独立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独立学院仅靠单一的投资主体或学费投入明显不足,不能满足独立学院的后续发展。独立学院应积极拓展经费渠道,可以通过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加强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积极募集社会各界的捐赠等方式来筹措高等教育经费,努力走出一条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模式,为独立学院发展谋求充足的资本。

独立学院想要提高竞争力,在与公办高校和其他民办高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打造自己的品牌。首先,办学过程中,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等方面形成稳定的个性特征;其次,把特色发展、品牌建设纳入到学院发展规划之中,制订一系列办学特色、品牌建设策略;再次,要建立规范的学院形象设计,包括校园形象设计和VI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最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宣传介绍学院的特色,以提高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

独立学院是创新的产物,不能固守原有的模式和机制,必须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构建特色鲜明的内部管理体制。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施依法治校,做到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规范人;其次要以人为本,理顺内部各种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和谐内部氛围,强化学院内部管理。

可以借鉴公办高校长期形成的内部管理的做法和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加以修正、调整,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建立起精简高效、独具特色的独立学院内部管理模式。最后,在管理手段上,可以在坚持董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完善院长办公会议制度。参与院长办公会议的成员一般只限定在学院的高层,而学院的高层均是由董事会任命。学院日常的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招生、就业、人事、宣传、对外交流等行政事务是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的重点。完善院长办公会议制度实际上是完善学院决策过程和治理结构的优化,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最终也是在董事会领导下推进学院的各项事务。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层干部会议,提高中层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执行力。中层干部是高层决策的执行者和基层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是管理过程的中坚力量。中层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院整体的工作面貌和管理水平。所以,独立学院要重视中层领导干部的力量,对中层干部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中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定期召开中层干部会议,以保证学院各项政策决定及时准确向下传达,同时,可以通过会议向上反映问题、反馈工作状况,便于高层领导正确决策、及时解决各项问题。

教师是独立学院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最终决定着高校的教学质量、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学术科研水平等。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以看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高校的重要性。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优良的师资是获得优质办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关键要素。因此,必须以包容的心态开拓多种途径,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改善独立学院目前的师资结构状况。

首先,加大吸引人才投入的力度。在每年的发展计划和经费预算中,提高用于师资队伍、人才建设的投入比例,设立专门的人才引进工作经费,加大科研项目经费,对于突出的优秀人才实行特事特办,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其次,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吸引优秀人才。着重引进一批能支撑学科发展的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另外,人才不仅要引进,还要培养,要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扶持力度。最后,优化人才管理机制。人才引进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才在合适的位置上依靠先进的管理机制或模式,发挥最大的效能,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应在充分尊重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新需要,一方面发挥学校已有学科的专业优势,打造品牌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发掘或培育新专业。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进行市场调研,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置、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严格的论证。

参考文献:

[1]许为民,林伟连,楼锡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金彦龙,李福学,牛似虎.独立学院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劳凯生.中国教育改革30年:政策法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沈怡玥,倪振民.关于独立学院的政策与法规及其问题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2006,(7).

[5]孙爱东.民办教育现状及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6]胡卫,谢锡美.困境与选择: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民办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7]马明.我国独立学院的现状与前景展望[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9.

[8]马琳.独立学院内部管理模式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9]刘德国.论高校品牌建设与提升[D].济南:山东大学,2008.

独特的教育方式篇7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大学进步的标志,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对独立学院而言,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从某种程度上说,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文化之魂。

一、独立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

校园文化是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和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里,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的总和。大学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程度。这对独立学院而言,也不例外。杜威认为:“成年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年人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式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行动、思考和感受。”为强化学校文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也告诉人们:“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大学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文化空间和生活环境。

从独立学院产生之日起,“育人”就始终是其基本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则是独立学院工作的主线,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主线展开。中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绝非仅在课堂里或说教中成长,在课堂以外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同样重要。独立学院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是不能完全靠自发完成的,这也是教育恒久存在且必须存在的理由。但是,独立学院的办学者还必须意识到,教育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的外力作用,更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力作用,即外来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内化过程的质量。因此,独立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一种以独立学院教师及管理者对其学生前途的关心为特征,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手段,并通过教师的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熏陶、引导和激励的过程。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文化或隐性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从而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其对校园文化的认知程度与建设程度。独立学院的办学者一直非常重视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并已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助推器”的共识,但由于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尚无经验可循,再加上其办学历史短,历史和文化积淀不深,导致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仍受到申请高校的约束。独立学院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只是简单地复制申请高校的校园文化,没有依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自身优势突出特色,其校园文化建设仍没有走出申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腹地”。

二是独立学院的大学精神尚未形成。独立学院经过十年的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优势日益凸显,但代表独立学院灵魂的大学精神却至今仍未形成。当前,没有自己的校歌、校训和校徽等文化标识的独立学院仍普遍存在,没有自己明确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的独立学院也还存在。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尚未深入,仅停留在举办体育、文艺活动等显性文化上,体现独立学院精神和价值的隐形校园文化建设尚未完善,代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品牌”文化没有形成。

四是独立学院及其成员不重视理论学习,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独立院校师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还不够坚定,教师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肩负的使命认识不到位,用理论指导实践和教育学生的能力还不够强。师德、师风建设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仍需进一步强化。

五是学生主体文化建设有待加强。由于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一般比公办高校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加上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在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现实差距,这造成了独立学院不少学生出现丧失信心、缺乏主动性、心理压力较大等问题,影响了学生主体文化的建设,也制约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长期下去,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及其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受到影响。

以上问题如不及解决,其一危及独立学院校园环境的改善,其二危及独立学院的形象和地位,其三危及独立学院文化的先进性。因此,重视并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是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三、独立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它所处的环境、它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它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自身的目标密切相关。因此,独立学院根据目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自身特点,建设符合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校园文化迫在眉睫。

1.独立学院办学者要提高思想认识,肩负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独立学院能否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关键在于学院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虽然当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却是独立学院发展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独立学院办学者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改善和建设负有以下责任:一是必须注意独立学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环境文化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它们相互强化,使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必须注意校园文化中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结合,在坚持共性的基础上,应该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能反映独立学院特有的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富有活力的个性文化,使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独立学院的文化之魂;三是注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积极吸收申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同时,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新形势下,加强对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要在教师中广泛开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活动,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履行教师职责,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教书育人的理论指导、思想认识和方向原则问题;二是要在教师群体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活动,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把握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感和敬业乐群的事业心,全面提高育人能力;三是在广大教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大讨论活动,增强自身抵制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自觉地从“实际、实用、实惠、实在”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3.突出自身特色,加强独立学院的物质形象建设。学校的物质形象包括自然景物和实物建筑,例如校园整体的规划布局、房屋建筑、自然人文景观、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工程等都属于校园物质形象。有特色的校园物质形象,一方面可以宣传学院的校园美,扩大学院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全体师生的自豪感,使全体师生形成爱校、荣校的主人翁精神。

4.加强软环境建设,形成独立学院特有的大学精神。美国学者abraham flexner说:“在保障大学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可见大学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位置。一般来说,大学精神的塑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度建设。具体来说,包括科学的大学运行模式和规划设计,人性化的教师科研、教学管理和激励制度,人本化的学生管理制度等。二是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歌等软环境建设。大学精神是随着大学自身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体地说,就是大学师生员工在大学制度和软环境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它包括其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形式、行为方式、信仰表达体系、科研学习氛围、创新精神、自由精神、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精神是稳步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软环境建设,塑造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刻不容缓。

5.弘扬先进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先导。独立院校可以通过教学讲坛、开放论坛和有益影坛宣传主旋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以校报、广播站、宣传栏为中介,宣传好人好事,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并树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还可以通过建设有特色的德育网站和青年健康成长网站,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学生能及时了解学院的最新动态和获取有益信息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健康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另外,独立学院作为高级理论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式,强化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工作方式,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

独特的教育方式篇8

一、独立学院的现状

独立学院在我国发展已经将近十年的光景,从最初的十几所到现在的三百多所,从最初的母体依附期,“双轨制”的过渡期,到如今的独立期,体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取得了实践成果,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针政策。随着《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的颁布与实施,尤其是部分独立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功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标志着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长,教育理念的转变,个人教育成本投入的增加,为独立学院生源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为独立学院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给了一个合理的回答。

独立学院的发展可以用“快”字来形容,出现多家公办民质的本科院校,这无疑增加了竞争的难度。学校的竞争的体现,就是学生生源的数量的体现,当一个学校生源不够,并且每况愈下的时候,那说明学校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这就是破产倒闭,企业走向死亡的证明。因此,生源是独立学院的生命源泉,也是生存的必备条件。生源的竞争给独立学院带了层层压力,这种压力一部分来自老牌本科院校,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专科、高职高专等院校的。大多数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首要考虑的还是经济因素,其次才是就业、兴趣与专业。独立学院的学费不是大多数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可以接受的,因此这些学校给独立学院生源带来的是紧迫而又窒息的压力感。其次就是压力来自于独立学院之间的同性比较,办学条件,教育培养模式、师资就业、校园文化等办学要素的较量,无形中加大了各院校之间的竞争。只有高水平、厚实力、强资本的独立院校,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够率先脱颖而出,走向转型期,踏上更加宽敞的大道,在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去。

二、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

独立学院生存之道,当以学生管理为主。当有了一批批的生源时,要想使之变为活水源,还得看这些水滴流入海中过程的磨练以及入海带来的实际效果。学生就好比这些水滴,学校就是磨练的场所,那么指挥者就是学校的管理者。没有高超的管理方式,最终会使学校变得混乱,学生质量大大折扣,从而培养不出所需求的人才。因此学生管理对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起到关键性作用。这既能体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颖性、可塑性,又能表现出教育管理水平的艺术性与时效性。当一个学校能够发挥教育育人的两个目的,一个是满足个人生活的需求,另一个是满足社会需求,这就需要在学生生管理上下硬功夫,对学生进行有度、有序、有力的指导与教导,让学生在配合中主动找到学习与生活的方法与学习的境界。

独立学院由于其性质的差异,因而学生就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社会活动、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第二,自我表现欲望强、心理两极分化大;第三,自我控制、约束能力较差;第四,自理能力较差,家庭经济实力强。根据独立学院学生鲜明的特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方法应采取不断的更新与改进才能适应管理对象的变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的情况下,发挥学生能动性,引导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学校各项管理中,以向上的态度面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措施,主动地配合学校来实现自我管理。同时减少对立情绪,调和矛盾,增强学校教育管理的效果。

三、独立学院的管理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应该依据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心声,打造高效的学生管理效率,促进学生工作的稳步开展。这样就会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主人翁的幸福感,从心里去认同学校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认识到学校的管理出发点都是以学生的教育利益为核心,而不是被施加的一种管理,减少管理者对管理对象实施管理较大的抵触性。特别是面对这些思维活跃,想法颇多的学生。这样的方式会使管理双方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状态,实现最大的双赢效用。这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节约教育资源,同时又能够处理好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和谐性,促进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良性循环的工作状态。

其次,独立学院合理加强学生管理主要措施在于增强校园文化的培养与传承,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型特色活动。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氛围不是十分的浓厚,但是创办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比较突出。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培养模式注重应用型和技能型,一般都采取这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塑造,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略有差别。因此,在校园中会发现,这里的文化氛围十分的活跃,学生活动办的有声有色,花样齐全,涉及到学术、体育、娱乐、心理辅导等各方面,并且拥有自己的特有的品牌特色活动。这都是学生们积极发挥能动性的体现,他们精心策划,动手包办,各个环节都会做的十分的详细,在教师们的指导下,能够很快的掌握办活动的方法,将各项活动落实开展。当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活跃时,拥有品牌活动的时候,它就会凝聚学生们的心,让学校的宣传更加丰富,知名度传播的更加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作为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合理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管理,无形中达到一种育人的目的,寓教于乐的快乐感。

独立学院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还在于对学生就业观的培养与就业实习指导。上大学,就是要拥有一种学习思考的方式和掌握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把握会做人的道理,进而在社会中找到一份工作,来实现自己的生理上的需求,进一步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三个环节的前面两步都是在学校的管理与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就业观与实习指导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容易控制的一步。学校评价的高低与就业率息息相关,高就业率的实现,体现了学校培养计划与教育目的。因而对学校学生进行分期的就业相关的知识培训以及指导,是在竞争中取胜的长远策略。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和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在每个阶段进行不同的分类就业观培养,将会让学们进一步受到启迪,领悟到市场经济下竞争的残酷性,从而反其道促使自生发奋图强,力争上游,打造自己独有的综合和素质和较强的就业能力。

独立学院发展的最佳形式是往民办院校转型,这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对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引导方向。已经转型的独立学院,拥有更加明确的身份与性质,还没有转型的独立学院,将面临一个漫长的考验。从学校的学生管理入手,找到关键点,将会赢得更多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上一篇:科技项目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