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10 22:26:05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1

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已掀起波澜壮阔的第三次全国计算机普及高潮。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高潮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计算机普及的历程。

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那以前,就全国范围来说,基本上谈不上计算机普及教育,只有少数科研部门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使用计算机,只是少数专家的事情。

80年代出现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198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普及委员会和中央电大联合举办计算机知识普及讲座,由我向全国讲授BASIC语言,当年收看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年起年年重播,收看人数超过300万人。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度里掀起这样规模壮阔的群众性的普及计算机知识的活动,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在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中,普及的对象主要是以下三种人;(1)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2)部分在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3)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学生。普及的内容偏重于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计算机高级语言。通过十年的努力,己经在大学的所有专业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结束了大学毕业生仍然属于“计算机盲”的历史。大家取得如下共识:计算机知识是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当时的条件,普及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高级语言。

90年代出现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从9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全国性的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如果说第一次高潮的普及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那末第二次高潮的对象已扩展到广大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知识分子,包括所有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中的人员。涉及的对象范围比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广泛得多。这次普及带有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成为人们求职的重要条件,各地各部门都制定了对工作人员在晋升职务、职称和工作考核中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并要求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普及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以及常用的一些应用软件。

经过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我们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这十年在计算机普及方面的成果应当有足够估计。

新世纪初出现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

刚刚进入21世纪,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在我国己开始出现了一次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这次高潮的普及的对象是一切有文化的人。

下面举几件重大的事情∶

(1)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在21世纪的前10年,将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即∶2001年前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前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说,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以后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有初步的计算机知识和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全国总工会决定在全国职工中普及计算机应用。争取在3年内在全国2.4亿职工中,至少有50%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职工自主择业和岗位竞争能力。

(3)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新世纪中,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4)全国所有领域将全面普及计算机的应用,所有公务人员和在职干部都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掌握计算机的应用。

在这次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的切入点将是网络应用。

三次普及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学习计算机的人数成指数增长。如果在第一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以百万计的话,那末,在第二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以千万计,在第三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以亿计。

这样规模的群众性学习计算机活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我们当前开展工作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

面对这一大好形势,我们应当怎么办?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搞好规划。制订出既先进又可行的向各部分人普及计算机的规划。

落实措施。必须有落实的措施和政策,否则规划就会落空。

建立队伍。要建立一支数量巨大的、强有力计算机普及队伍。

改变观念。要改变不利于计算机普及的某些传统观念。

二、计算机普及教育中的误区

这个问题讲的就是改变观念的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是∶怎样使亿万群众更容易更有效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现在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向亿万群众普及计算机知识和应用,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人不敢学计算机,正在学计算机的初学者感到计算机难学。这就形成一个尖锐的矛盾,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在计算机普及教育中存在误区

有的同志要求计算机的初学者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学习不同数制间的转换,学习原码、反码和补码,要他们背诵几十条DOS命令,还要记住哪些是外部命令,哪些是内部命令。许多种考试都有数制转换的考题,例如1378.9876的二进制形式是什么?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些都是源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原理》课。

现在大家都比较重视计算机普及工作了,许多计算机专家也投入了这项工作,发表了许多意见,这无疑是好事。但是光重视还不够,还应该解决观念的问题。我认为有些同志愿望是好的,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混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区别、学校和社会的区别、计算机专业人员与计算机应用人员的区别。把计算机专业学习的要求和内容搬到非计算机专业,把学校的模式搬到社会,要求计算机应用人员也像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样系统学习许多理论课程。这些就造成一个误区。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普及。

应当看到∶在从事计算机工作的队伍中有两部分人∶(1)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比例不足10%,他们是理论研究、科研、专业教学、系统开发的骨干力量,是专业登山队。(2)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90%以上,他们遍及各个领域,是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主力军。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由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编写的。对这部分人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显然,这两部分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特点是不一样的。

计算机教育的三个层次

就整个社会来说,计算机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

(1)计算机入门教育。对象为原来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群。应当通过本层次的教育使他们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这实际上是计算机的启蒙教育,即“扫盲”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

(2)计算机技术教育。对象是那些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处理各种任务的人们。例如工程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和工程制图,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显然,他们需要具有比第一层次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这个层次的特点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

(3)计算机专业教育。对象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研究生以及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他们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开发技术。

通常把前两个层次(计算机入门教育和计算机技术教育)统称为计算机普及教育,以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它的对象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人群,他们占全体人员的95%以上。

显然,对不同层次的教育,无论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各不相同,绝对不应混为一谈,否则将事倍功半。

应该从应用入手

有人认为学计算机应当从学习原理入手,有一位读者写信给我说∶他很想学计算机知识,心想应从原理学起,就到书店买了一本《计算机原理》,结果愈学愈糊涂。我对他说∶你的路子错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学计算机不应从原理入手,而应从应用入手。

有的人认为∶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不懂得二进制怎么生存?而且学了二进制和数制转换也没有什么坏处。我想,没有坏处的事多了,难道都要学吗?问题在于怎样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使初学者容易入门。应该看到∶制造计算机的人和使用计算机的人所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例如不能要求飞行员和设计飞机的人具有相同的知识结构,同样不能要求开汽车的人先学习汽车的工作原理和构造。现在已经有了数字电视和数字相机,是不是也要求看电视的人和用数字相机的人先学进制原理呢?当然大学生学一点二进制知识是必要的,但对广大公务员和老百姓就显然是不必要的。

要多为初学者着想

不应当把计算机专家或大学老师自己的学习经历照搬到广大业余初学者身上。不能说自己学过什么就要求别人也要学什么,自己怎么学的也要求别人怎么学。我们要为初学者考虑,替他们找出一套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方法,使他们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跑他们。

有时在讨论问题时,有些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与搞计算机普及的老师看法往往不同,甚至谈不到一块去。有些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比较多地强调水平、理论、系统知识,而从事计算机普及的老师则更多地强调对象的基础、学习的规律、普及的特点。应该通过实践,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没有普及就谈不上提高,老百姓首先要的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我们搞计算机普及的人不要怕别人指责我们“水平低”,只要符合广大群众需要,我们就应当坚持,做出无私奉献。

在为初学者设计学习内容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要提倡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在方法上,要按照初学者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在学校中讲授理论课程时,传统的三部曲是∶(1)提出概念;(2)解释概念;(3)举例说明。我们在对计算机初学者介绍计算机应用知识时,采取了新的三部曲∶(1)提出问题;(2)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3)归纳出必要的规律和概念。

一般理论课程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我认为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应当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是符合广大计算机初学者的特点的。

在教材编写上必须首先让读者看得懂,如果看不懂,别的都谈不上。现在市场上不少书是低水平重复,有的是直接从“帮助”搬过来的,按功能和菜单介绍软件的使用。这犹如靠字典学英语一样,好象很全面,但是看完全书以后还是不会用。我在20多年前学计算机时,曾经找过不少计算机的书看,结果发现许多书像“天书”一样,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我当时就想∶我以后要写一些让老百姓能看得懂的计算机的书,要把计算机从少数计算机专家手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广大群众手中的工具。

有一位同志说了这样一个顺口溜∶只有明白不明白的人为什么不明白的人才是明白人。我觉得很好,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这是一个学问,要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真正做到。

今年初,《计算机世界》报组织的“世纪评选”评出了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IT人物”10个人,我是其中之一(排在笫2位)。说我的功绩是把千百万群众带入计算机的大门。我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但是这件事对我很有震动和启发,广大群众对于看似平凡、默默无闻的从事计算机普及的人们是不会忘记的。群众需要我们,我们离不开群众。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计算机的普及工作,希望所有从事计算机普及的人能认清自己工作的意义,深入研究计算机普及的规律,把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三、关于计算机证书考试

近年来,各种社会考试风起云涌,尤其是计算机的考试更令人注目。我认为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出现社会考试的热潮不是偶然的,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学历在整体上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证书则在一个侧面反映持证者的能力。例如同一个班的两个毕业生,都有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但是一个英语通过了6级,计算机通过4级,而另一个英语通过4级,计算机通过了2级。显然前者在谋职中比后者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谘询会上,不少毕业生手中拿着四、五个证(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有公务员考试证书、驾驶证等),以证明他的能力。只要有人才存在,证书考试就不会消亡,相反会更加成熟、更加规范。

目前计算机证书考试的种类有∶

(1)信息产业部主办的软件水平考试;

(2)教育部主办的∶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

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少儿NIT)

(3)劳动部主办的高新技术技能测试

(4)各地方、各部门举办的考试,如职称计算机考试、大学生计算机统一测试等。

以上几种考试对象各不相同,程度也有区别。

有人问∶计算机证书考试有没有含金量?通过以后有什么好处?我的看法是∶证书考试是一种社会考试,目的是提供一个科学的、公正的、客观的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但是通过了考试,不会自动增加工资或晋升职称或职务。含金量是有的,但不是由考试机关赋给的,而是由于考试得到社会认可,被有关单位赋予了含金量。例如北京市规定40岁以下的干部晋升科级以上职务必须通过等级考试一级B的考试,有些科技部门要求所有技术人员都要达到二级标准,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所有业务人员都要有通过NIT的模块测试,有些省市规定凡持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NIT证书的,可以免考自学考试的一门计算机课程等等。这些都为计算机证书考试创造了很有利的环境,使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有人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NIT有什么区别?我认为∶等级考试是通用性的考试,它大致反映一个人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如同跳高的标竿,不论你的职业和岗位,你跳过一级的竿,表示你已有初级的计算机知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自94年开考以来,发展很快,至今已有40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NIT是应用技能型的考试,侧重培训过程,采取模块化的方式,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例如你想当秘书,可以学计算机基础、文字处理、Internet等模块,你想当广告设计人员,可以学计算机基础、图形图象制作等模块,拿这几个证书去求职,有针对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NIT都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是不同类型的考试,两者是互为补充的。不同的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考哪一种。

前一时期,社会上对计算机证书考试有不少议论,有褒有贬。我认为∶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具体说,它的好处有∶

(1)提供客观公正的社会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

(2)为应试者提供证书,有利于证明个人能力。

(3)不少单位借鉴证书考试的大纲和内容,作为教学和培训的内容,推动了社会的计算机的普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我们从事这一工作的同志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有以下一些问题∶

(1)考试内容和大纲往往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例如有一个大城市的职称考试,今年还在考Windows3.1,机关、学校、企业都已用了Win95/98,为了考试,还要倒过去学Windows3.1。

(2)用标准题难以测量出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水平。

(3)有些学校和单位规定全体人员必须参加某一种考试,按这种考试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或培训。这种统一的要求可能难以照顾到各单位的特点。例如农学院本来可以结合农业领域的实际需要和例子进行教学,而为了参加统一考试,只能按统一的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举农业领域应用的例子,显然绕了一个弯,降低了效率。

四、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作用

大家都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也都多少知道为什么学习计算机知识,但是我感觉到在我们的宣传上有时讲得不是太全面,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供大家作宣传时参考。

学习计算机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无论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

(1)计算机是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在21世纪,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办事员,都不能离开计算机,因此,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计算机不仅是工具,而且是文化。工具是可选的,譬如我要敲钉子,就去买一个锤子,如果不需要敲钉子,就不必买锤子。而文化却是每个人所必备的。举个例子,在中学,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几何、三角和代数,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以后每天都要去计算多边形的面积、解联立方程式或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是这些课程却是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知识的基础。

当前计算机知识的作用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对计算机一无所知,以后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譬如去年报纸刊登了一消息说,在因特网上的域名中,中国许多著名企业的名字都被外国人恶意抢注了。我国许多企业的老总看不懂这条消息,他们说∶“我们已登记了商标,又申请了专利,现在怎么还冒出个“域名”来?到哪里去‘挂号’啊?”这就反映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中缺少了计算机的内容。

因此,虽然对不同的人来说计算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有的人的作用是直接的,有的人则是间接的;对有的人的作用是有形的,有的人则是无形的;对有的人是当前起作用的,有的人则是以后起作用的。但是对每一个干部、公务员、知识分子和大中学生,计算机知识是绝不可缺或的。计算机知识是当代文化的一部分。

(3)人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具体的科学知识,还学习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世界上的知识浩如瀚海,任何人都不可能通晓天下成为万能科学家。比学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需要时能发展自己的知识,并且能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应用十分灵活多样,促使人们深入思考,掌握规律,举一反三,发展知识,因而普及计算机知识是当前科学普及的一个重点。

(4)有利于全面素质的培养。中央多次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而计算机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

①启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向往;

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

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2

我们刚刚欢渡了国庆华诞,祖国50年成就令人欢欣鼓舞。我们国 家的IT事业也蒸蒸日上,以 加速度向前发展,回首我国40多年的电脑发展历程,电脑现在如此普及,是和大量从事电脑 普及教育的科普工作者的贡献分不开的。想起那些为电脑普及教育做出辛勤奉献的人们,一 个名字在我们的心中浮现——谭浩强教授,这位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著名的计算机教材作者,被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科学院院长宋健称为“教授计算技 术 的大师,普及现代科技之巨挚”,作为中国计算机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和见证人,他对这几十 年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回顾,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帮助我们看到了成绩与现状,也看到了未来 计算机教育的方向。?

在清华园那静谧的院子里,对计算机教育有颇多感触的谭浩强教授侃侃而谈。?

曲折的历史?

记者:谭浩强教授,非常感谢你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向读者坦露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心声。您的 文章《计算机教育的一个误区》发表后在全国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

谭浩强教授(以下简称谭):我也收到不少读者来信,认为文章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从事电 脑教育工作多年,我有一些感受和体会,非常愿意与大家交流。?

记者:时值50周年国庆,各行各业都在回顾50年的辉煌历程。计算机事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事 业,在我国没有这样长的历史,同样,计算机教育也相对短暂,要对这段历程作一些总结, 还是从最开始谈起吧。?

谭:在1956年制订的国家12年科学规划中,计算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1956年,成立了中科 院计算所筹备组,这算是我国计算机事业开始吧,计算机教育也同时起步。当年国家从一些 重点大学抽调了30名学生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一个计算机培训班,学习一年。另外在北京大学 也成立了一个计算数学培训班。这批人可以算是在中国第一批接受计算机教育的人,后来 这些人都成为了我国计算机行业内的骨干。这以后,一些重点大学陆续设立了计算机专业, 但在文化大革命前各校都没有成立计算机系,有的学校在电机系或物理系下面设了计算机专 业,有的在数学系下面设了计算数学专业,规模很小,全国每年培养的学生也就几百 人。 由于条件所限,计算机的应用范围非常窄。?

记者:当时计算机培训班所学的课程有哪些??

谭:主要是学习一些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如:脉冲技术、计算机原理、电子线路等。在 今天看来是很初步的,但这是“零的突破”,我们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记者: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已经在计算机教育方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可惜“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谭:“文革”期间计算机教育基本上停顿了。除了少数为国防服务的机构还在进行计算机的 研 究和应用外,全国几乎一片空白。在这十几年中,外国的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 ,而我们不仅白白地浪费了宝贵时光,更重要的是停止了刚刚开始的培养计算机人才的工作 ,这个损失无法弥补。?

记者:计算机教育与其他领域一样在改革的春天里获得了生机。1978年开始,恢复高考后, 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多起来。?

谭: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大家看到了差距,心焦如焚,急起直追。一些重点大学在原来 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上陆续成立了计算机系。其它原来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学校也纷纷创造条件 创建计算机专业。更重要的是把计算机教育迅速扩展到非计算机专业。开始是重点院校的理 工科专业开设计算机谭程,很快扩展到农、林、医、财经、管理等专业,然后是师范、文科 、体育类院校。在80年代初,有的文科学生从学校毕业,却仍然是“计算机盲”。到80年代 后期,情况已经完全改变,所有的大学生都具备了计算机的初步知识。?

普及是命脉?

记者:80年代初,有一些中学也开始了计算机教育,北京有6所中学进行电脑教育试点,在 上海也有几所学校。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教育,不仅培养了孩子们从小热爱科学,而且培养 了他们的创造思维。每次组队参加国际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均有不俗表现,那些从小 接触计算机的孩子长大后大都成为各著名大学的高材生。?

谭:现在我们所谈的计算机教育与40年前所谈的计算机教育含义已经大大不同了。80年代开 始的两次全国性计算机普及高潮已经把计算机教育的范围大大拓宽了。80年代初,以中央电 视台开设面向全国的计算机知识讲座为标志(当年收看人数达100万人)开始了第一次计算机 普及高潮,当时普及的对象是三部分人:所有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部分在职科技人 员 和管理人员,以及大城市的中学生。内容侧重于知识的普及。90年代初开始的第二次计算机 普及高潮则是向一切工作人员普及计算机,内容侧重于应用,宗旨是推进计算机在各行各业 的应用。我们的口号是:“把计算机从少数计算机专家手中解放出来,使它成为广 大群众手中的工具”。

回顾40年的过程,可以看到计算机教育的几个阶段:80年代以前计算机教育的对象只限于少 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80年代的对象基本上是具有大学程度的知识分子;90年代的对象则扩 展到广大干部。21世纪初开始的第三次普及高潮将向所有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序的人普及计 算机应用知识,重点是网络的推广使用。?

记者:谭教授,您在很多场合多次提到计算机教育应区分层次、区别对象进行,这是为什么 ??

谭:从整个社会范围来说,计算机的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即(1)计算机入门教育,这是面向初学者的普及教育;(2)计算机技术教育,对象是以计算机 为工具去解决各领域任务的人员;(3)计算机专业教育,对象是高等院校计 算机专业的学生和计算机的专业人员。第一、第二层次可统称为计算机普及教育,以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每一层次的对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是 不同的,不应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不应把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教材、学习 方法照搬到非计算机专业,把学校的模式搬到社会,否则必然事倍功半。例如要社会上广大 初学计算机的人去学习不同数制间的转换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记者:过去有的人不重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而您20年如一日一心扑在计算机基础 教育上面,您是怎样想的??

谭:我始终认为帮助各行各业的人掌握计算机应用、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是一个战略任 务。这部分人将是计算机应用的主力军。每年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仅占当年毕业的大学 生的5%左右,还有95%的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以目前我国拥有的1000万台计算机来算, 如果一台计算机需要一名计算机应用人员,就需要1000万人。目前每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不足10万人,如果只依靠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至少要等100年,只能是杯水车薪。事实上, 现在许多优秀的应用软件是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人编的,他们的优势是既懂专业,又会用计 算机。这对加快各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记者:也正是通过第二个十年计算机普及教育,才使我们意识到:计算机知识是当代知识分 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计算机的切入点,80年代是编程语言,90年代 是文字处理和其它应用软件。而未来的学习内容,则是网络的应用。谭教授,能谈谈你的看 法吗??

谭:下一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网络的推广应用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它 推动了一场新的信息革命,也必然影响计算机教育。在21世纪,一个人不会使用网络就是不 会使 用计算机,所以人们常说“网络就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提供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新手段。 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发生变化,过去的标准是知识的积累,一个人脑 子 里装的知识多就是人才。以后的标准将转变为〖HTH〗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 创造,一个人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装在脑子里,但是他应当能在最短的时 间内用最有效的方式获取到原来不知道的知识。因而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今后一个时期 最重要的内容。?

电脑普及教育的问题?

记者:有些初学者反映,计算机不大好学,概念太多,令人却步。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拖了 计算机普及的后腿。您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谭:目前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还存在着误区,正像我前面提到的,一是混淆了不同对象的要求 ,让尚未入门的一般初学者去学习一些不必要的概念,有些内容不仅现在用不到,将来也是 用不到的。二是学习方法不得法,往往采用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的 方法,使人难以入门。我认为对多数人来说,计算机不应作为一种理论课程来学习,而应当 作为工具来掌握,应当强调技能和应用知识。现在许多应用软件功能很丰富,界面很友好, 学习应是轻松愉快的。我们应该多为教育对象着想,〖HTH〗不应难倒他们,更不应吓跑他 们〖HTSS〗。应为广大初学人员设计出容易入门的有效方法。我在教学和写书时采用的方法 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应 当使广大初学者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天地。?

记者:1994年开始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对我国的计算机普及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它的宗 旨是为我国各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科学的、公正的衡量标准。在市场经济模式下, 学历在总体上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各种证书考试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人的实际能力 。除了等级考试以外,教育部考试中心还推出了NIT(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它是 技能型、模块化的新型考试,可以根据职业和岗位的要求来选择报考内容。此外还有各种统 一考试,包括各地组织的大学生统一考试等,大家褒贬不一,您能谈谈看法吗??

谭: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5年来报考人数已超过200万人,已为社会承认。NIT最近发展也很 快。它们都是面向全国社会的。此外,一些地区组织所有高校进行计算机统一考试,甚至以 此作为是否毕业或授予学位的依据。对此争论较大。由于考试大纲更新不够快,往往落后于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且标准化的考题难以反映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因而对一些基础较好的 学校来说,可能不利于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对在校大学生 参加以标准题形式为主的统一考试提出了四句话:分析利弊,加强引导,自愿参加,逐步淡 化。?

不应忘记他们?

记者:在这几十年的计算机教育历程中,正是有着很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计算机教育人士的 努力,才有了今天计算机普及的辉煌成果。有一些人和有一些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甚 至影响到某些人的一生。我听说上海的一位中学生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节目中说他最崇拜的 人是谭浩强,原因是谭先生你写的书《C程序设计》让他迅速地进入了计算机世界。据了解 ,你写的《BASIC语言》创下了科技书籍发行量的世界记录,发行达到1200万册,《C程序设 计》发行了260万册,还有其他一些教材发行量都是全国之最,在中央电视台开设讲座,讲 了七种计算机语言,听众达到300万人。?

谭:我们只是做了最基础、最平凡的工作。在计算机教育领域(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 算机普及)中,很多人长期默默无闻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些工作在前一时期是不受重 视的,可以说他们是承受了许多压力甚至作出一定牺牲的(如职称、奖励等),我们不能忘记 他们。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是清华大学的吴文虎教授,他在十几年前自愿利用业余时间从事 青少年计算机教育,至今硕果累累,每年他都带队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年年荣获 金牌。此外,每个学校、每个领域都有许多优秀的人物,在中国的计算机教育史上应写上一 笔。?

记者:对读者学习计算机有什么建议吗??

谭:建议读者朋友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当前应当注意网络的学习。现在,许多人是在 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搞计算机的应当做到先知先党,成为信息时代的主人。 ?

最后,我想说的是,搞好计算机教育能促进素质教育,学习计算机能激发人们对先进科学技 术的响往,唤发人们学习知识的热情,启发人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人们的实践能力。计算机 既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结晶,又是最大众化的工具,人人都能从中受益。无论现在或将来 ,它都会在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中起重要的作用。?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 计算机专业 贴近学生

计算机专业作为新兴的行业,以“高科技”为人们所知,同时又以舒适的工作环境,不错的福利待遇,被大多数人羡慕。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带着这样的憧憬来学校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专业课的推进,他们渐渐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于是就出现了掉队、中途换专业、厌学、逃课等现象。这就引发了计算机专业课教师的深思。为了让计算机课堂更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计算机教师任重而道远。

一、问卷调查结果

在着手写本论文之前,笔者做了以下问卷调查。

1.问卷一

对象:初入学新生。

内容:你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吗?

结果:100%的学生回答满怀信心,而且详细为自己设计了未来。

2.问卷二

对象:已开课两个学期的学生。

内容:你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巩固吗?

结果:98.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知识脱离实际,甚至有些学生尖锐地指出这是“纸上谈兵”。1.8%的学生因为家里有电脑而有所实践,认为自己所学知识巩固。

3.问卷三

对象:第四学期计算机专业学生。

内容:你认为所有专业课中,有无不必要开设的课程?

结果:100%的学生回答存在这样的情况。

综合上述调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在校之初,是满怀憧憬的,但是他们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碰上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渐渐地感到很失望,放弃了原来的理想,对专业课抱以敬而远之的态度,才有了上述令老师头痛的问题。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二、分析原因

1.学生现状

被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一般是在中考以后被普高筛选下来的,文化课基础差,特别是与计算机专业有紧密联系的数学与物理两门课是他们最头痛的问题,这样便直接影响到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他们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懂得科学安排学习时间。近些年来,计算机专业所招的学生基本上是男生,一方面课堂纪律差,另一方面强烈要求动手实践,而且处在这个年龄段的男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影响学习效果。

2.教材的局限性

计算机专业课普遍枯燥乏味、过于抽象。许多教材并无很大的实用性,或者是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不能付诸实践。学生往往看不到这些专业课的实用性,或者无法真正理解这些教材。在调查中,很多学生尖锐地指出学习这些专业课是“纸上谈兵”。

3.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目前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往往会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的理论知识。此外,在授课的过程中理论教学占了很大比重,上机课却不能充分解决学生的困惑。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有些教师不是很习惯运用多媒体教学,主观上认为上好一堂课只要一支粉笔、一幅挂图就足矣。

三、采取的措施

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一改以往教学方法,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目光看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真正地对症下药,使计算机专业课更贴近学生。

1.合理安排参观与实习

参观与实习是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实习参观应该根据不同阶段进行合理安排。

第一阶段:入学之初,以增进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为目的参观。入学之初,新生对自己的专业知之甚少,对要学哪些课程、有什么要求、学后有多大用处、学习本专业后有什么谋职优势,都缺乏必要的认识。同时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缺乏感性认识,连组装计算机的一些专业术语都不知道,因而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学校应该安排刚入学的新生到一些与计算机密切相关的地方参观,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学好计算机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这样既可使学生认识到学好本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术的重要性,又能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一阶段的参观目的只是为了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因此,所参观的实习单位应具有行业代表性,即经济效益好、有发展潜力、专业对口的单位,做到参观面应广、内容应浅显。

第二阶段: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参观实习,以促进理论教学。笔者曾对《机械制图》课本P175“齿轮油泵装配图”教学作过一个比较试验。在甲班上课时,笔者用了2课时,只按书本内容详细讲解。由于学生从没见过这个设备,所以难以接受。而在乙班上课时,先用一节课参观实物,使学生认识它的外部形状、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然后只安排一节课学习。学生很快就接受了,效果非常好。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与机械制图相似,在理论教学中往往要涉及一些实践知识,并且以实践知识为基础。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时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实习参观。

这一阶段的参观实习是以服务于理论教学为目的,因此,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时性。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什么时候参观,参观内容是什么。

第三阶段:开课第2~3学期,以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为目的实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将走上生产第一线。这就要求毕业生除掌握必要理论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只能通过实习课来完成。由于实践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因此,实习不宜安排过早或过迟,大约在学生开课第2~3学期。此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实习能使理论知识得到运用和发挥。在实习内容安排上,应遵循先易后难、逐步提高的原则。首先应该掌握工具量具的使用和操作,再练习工件制作及精度、速度的提高。在实习形式上,首先采用分段式进行。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类似于理论课的学习,适用于前期基本功的训练。接下去就应采用集中式,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专门实习训练。这段时间内,实习劳动强度大,练习安排有系统性,接近于计算机实际应用,有利于实践技能提高。例如:在广告公司或网络公司等一些计算机相关企业,可以安排10周时间,对Photoshop、网页设计、网络技术、计算机编程等知识有侧重点、有系统地训练。经过这一系列的参观实习后,很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他们往往会饶有兴致地期待下一个新内容的学习。在实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同时,许多厌学的观念也消失了。

2.合理处理教材

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对于一些难度较高或实用性不大的教材要进行合理处理。对于那些纯理论的,或者是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根本无法付诸实践的课程,学生往往会学得很迷惘,自然谈不上学习热情。此时应该因材施教,对于普通职高生和要考高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前一类学生,应该放弃这些课程。而后一类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吃透这些教材,才能在考场上运用自如。比如,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一门课,除了“炼钢炼铁”以外,其他的内容是极其抽象的,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适用于一线工人,而对于高职考试却是很重要性的一部分内容,在高考分数结构中占很大的比重。并不是大纲规定的所有课程都要搬上课堂。如果这样,只会让专业课与学生离得更远,学生也学得糊涂,根本不明确自己学习这门功课的目的是什么。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运用多样化教学,克服计算机专业课抽象、枯燥的缺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1)打破常规,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安排课时。课堂必须要留有大量的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做练习。学生是很缺乏学习主动性的,一等到课外,就没有心思坐下来思考问题了。每一堂课的量要少些,教师的规律总结多一些、精一些。每位学生接到老师的任务后,教师应全面督促、个别检查。特别是对于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等课程,作业训练强度大,更应如此。笔者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督促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并作一一检查,效果非常好。

(2)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多鼓励、少批评。教师要及时引导,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发现自身优点。让学生认识到要学好计算机专业课,既不是难于上青天,也不是易如反掌。不能等到学生已经心灰意冷,或是落了很多功课时才发现问题,那就太迟了。对待功课落后的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因为这些学生在初中时就因为被冷落而丧失信心,一方面极其敏感,另一方面易破罐子破摔。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教师能多给予些鼓励、少些批评,并在课外进行个别辅导,他们一定激动不已,感激老师的情绪便转化为学习动力。计算机专业学生基本上是男生,笔者把他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接受能力极好的学生,通过新课就能掌握得很好、动手能力强,要很好地发动这类学生,让他们辅导接受能力差的同学;第二类是接受能力较好,但极易受外界干扰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往往易受情绪、课堂纪律的影响,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经常点拨、谈心和提醒;第三类学生接受能力差,极易放弃学习,教师千万不能对这批学生不管不顾,因为他们往往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典型代表,所以教师要随时发现他们的小小进步及时进行鼓励,随时放慢课堂节奏等他们跟上了再进行下一步教学。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并发动前两类学生开展一帮一活动,这样才能全班共同进步。一旦这三类学生上了共同的轨道,班级学习氛围一定会很好。

(3)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走下讲台,让学生上台充当小老师找出结论。课间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辩论活动,把专业课的学习推向高潮。许多教师认为这在职业学校根本是行不通的,课堂纪律必定会一团糟。其实不然,只要上课的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例如:笔者在讲工程力学课程中的“起重机平衡”问题时,许多同学课外制作了模型,做出图片,模仿起重机满载与空载的两种临界状况。其间辩论得异常激烈,每位学生都是全神贯注地投入,教学效果非常好。计算机专业本身具有开放性、可操作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学生也容易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的意识也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的说来,计算机专业课的安排,一定要合理,一定要找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R悼胃贴近学生,并开展得有声有色。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贴近学生,尽自己一份力,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汪建华.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娄海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纪武瑜.工程力学[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4]陈海魁.机械制造工艺基础[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5]何克抗.计算机应用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4

关键词:技工学校 计算机专业 基础知识 现状 相关对策

一、中技生学习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现状

当今社会,几乎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好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这已经成了国家教育部门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中技生也不例外。技工学校对培养中技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往往也比较重视,在开学之初,技工学校即将新生编成二三十人的小班,对其进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实习培训,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分工负责,指导中技生熟悉键盘、训练指法、学习五笔输入法和二笔输入法等基本知识。随后在两至三年的学习中,技工学校还依据全省计算机统考考纲,结合社会上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安排300节以上的教学课时,对中技生进行WindensXP、Microsoft Office、Photoshop、Access、Flash、Premiere等软件的教学。中技生在学校的安排下,一般能够做到按要求上好理论课,至于实操课,则由于限于技工学校电脑设备老化和短缺的问题,难以保证学习效果。对于互联网方面的基础知识,技工学校一般也会比较重视,通常安排专人在教学区域内组建校园网,然后再将校园网与外网进行互联,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聊天软件和浏览器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然而,对于计算机日常维护、计算机系统工作环境、打印机和图像扫描仪方面的知识强调不够,特别是计算机组装方面的知识,没有对中技生做好引导和普及,使得中技生在往后的职业生涯当中,会由于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的缺乏而遭遇职业瓶颈。

二、中技生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技工学校中技生学习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从初期学习效果来看,总体上来说并不理想,引发这种局面的原因多样而复杂,笔者综合各种因素,认为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知识基础薄弱

技工学校的生源在近年有比较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相当一部分中技生来源于各初级中学的分流生、中考的落榜生、偏远山区的贫困生或社会青年中的打工人员,绝大部分中技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往往比较薄弱。特别是一些农村学生,他们在小学和初中时期,见都没有见过计算机,更不用说有什么计算机文化根底了,即使是来自城镇的学生,由于他们在初中时期贪玩,较少地接触计算机。所以总体上,技工学校中技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都是比较薄弱的,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中技生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不强。反观技工学校,往往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依照固有的教学进度,对全体中技生实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其结果是容易直接造成教学分离或教学互不相干的局面。

2.技工学校存在计算机教学设备老化、短缺的情况

技工学校由于教学专业众多,特别是预留给数控加工专业、模具与机加工专业等专业的设备购置款项偏多,往往造成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设备的投入不足的情况。在有些民办技工学校当中有将近一半的教学电脑的cpu运行速度还是256型号的,有的电脑只能运行很简单的QQ软件。诸多技工学校也难以在计算机方面确保学生人手一台,而只能对计算机机房实行三班倒的值班、用机制度,甚至与校外网吧合作,定期定时租用网吧的计算机来进行日常教学。另外,有些公办学校更换计算机配置的积极性不高,使得教学用的计算机配置往往要落后于社会上实际发展水平三年以上。笔者认为,这种教学用计算机配置方面的短板状况已经比较严重地影响到了中技生的学习效果。

3.技工学校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欠妥

笔者认为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对中技生进行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动时,没有遵循先理论后实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并且,笔者注意到,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罔顾一个事实,那就是用作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电脑里面,均装有或多或少的计算机网络游戏。笔者认为,这些网络游戏对于缺乏自制力的中技生来说,可谓贻害无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这些电脑游戏分散了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消耗了中技生群体的部分精力,进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中技生群体的学习效果。

三、技工学校中技生有效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相关对策

技工学校中技生要有效掌握好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需要从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中技生三方面同时入手,制定并落实好相关对策,才能有望彻底改变中技生目前学习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被动局面。兹将相关对策列举如下。

1.技工学校加大对计算机专业的投入力度

笔者认为,技工学校完全可以参照针对数控专业、模具与机加工专业的做法,加大对计算机专业的投入力度,下定决心,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上,制定好两年规划或三年规划,拨出专款,添置高清高配置电脑、质量完好的电脑桌椅、质量上乘的空调、装修到位和防盗系数高的电脑机房,配装好一流的监控设备,安排专人负责,搞好日常管理,搞好防火和防盗措施,努力做到对中技生的计算机学习的高度负责,为中技生搞好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提供强劲的物质保障。

2.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尊重教学规律

针对中技生的实际情况,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以客观的眼光和独到的心态,切实尊重好教学规律,按照先理论后实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赶进度的教学理念,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多与中技生进行交流,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中技生在计算机知识点方面的领悟能力,进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构建良性发展的师生关系,为确保中技生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中技生要把握好学习环节,自觉抵制电脑游戏

技工学校中技生应当在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帮助下,树立学习上的自信心,注重把握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训练、纠错思考等基本的学习环节,养成带着问题去听课的好习惯,同时做好听课笔记,积极思考,勇于提问。另外,中技生要注意有意识地组建一些计算机知识学习兴趣小组,发扬好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中技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在自身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再去寻求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帮助。在计算机实操课上,遇到不懂的地方,中技生更应该主动寻求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帮助,拿出决心和意志力,主动抵制各种电脑游戏的诱惑,抓紧时间、集中精力搞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把自己培养成对祖国、人民和社会有用的技能人才而努力学习。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5

论文摘要:要在高校推行毕业生“双证书”制,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本文阐述了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是提高计算机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经验的主要途径,也是推行高校学生“双证书”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

推行高校学生“双证书”制度,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而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高校专业教师中推行“双证书”制,势必会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技能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学生“双证书”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1“双证书”制的含义

1.1学生“双证书”制

高校学生“双证书”制,指的是学生既要有高校的毕业证,还应具有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这两个证书的相互关系为:前者标识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包括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以就业为目的。而后者是职业资格认证教育,以专业岗位能力为基础,以就业准入为目的。

1.2教师“双证书”制

高校的教师“双证书”制,指的是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这两个证书的相互关系为:前者标识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后者标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推行“双证书”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推行“双证书”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已开始推行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即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方式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确认,这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实行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之一,就是强有力地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因此,在高校教育领域推行“双证书制”将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项目中对高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也有明确的要求,而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获取双证书是大多数没有工程背景教师的必选条件。

3目前高校教师现状

目前高等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据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高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经过家门—大学门—高校门直接上讲台,有的学校“三门”教师比例甚至高达96%。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然而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像网络互连技术、网页开发、面向对象程序开发等专业课程,更要求教师具备实际工程背景、独立开发能力和职业资格认证。

目前,我院计算机专业专职教师共有46人,其中具有“双证书”的教师有20人,占整个专业教师人数的43.5%,而教育部试点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拥有双证书的比例达到了97.5%,数字显出了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

4全国计算机认证分类

4.1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

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大体分为五类,是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领导下的国家级考试,是对原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简称软件考试)的完善与发展,它科学、公正地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考试级别分5个专业: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信息服务。每个专业又分3个层次:高级资格(高级工程师)、中级资格(工程师)、初级资格(助理工程师、技术员)。每个专业、每个层次还设置了若干个级别。

4.2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简称NIT考试)

NI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它借鉴了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剑桥信息技术(简称CIT)的成功经验并与之接轨,采用了系统化的设计、模块化的结构、个性化的教学、规范化的考试和国际化的标准,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客观、统一、规范的标准,适合各种行业人员岗位培训的需要,供用人单位录用、考核工作人员参考。目前有计算机操作基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库、程序设计、计算机绘图、桌面出版、多媒体应用、因特网(Internet)、局域网和会计电算化11个模块,并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际需要不断增设新模块。

4.3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

该考试是原劳动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促进就业,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新兴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工作,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考试。考试共分八个模块,即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数据库应用模块、因特网应用模块、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模块、计算机速记模块、专业排版模块、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与维修模块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考试合格颁发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OSTA)。等级划分为五、四、三、二、一,对应职业资格的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称为初级操作员、操作员、高级操作员、操作师和高级操作师等。

4.4IT厂商设立的认证考试

这类考试是由软硬件开发商举办设立的培训认证,目的是证明学员对该公司开发的软硬件的掌握程度。主要有微软认证产品专家(MCP)、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CSE)和微软认证软件开发专家(MCSD)、MCSA(微软认证系统管理员)、CCNA(Cisco网络工程师)、CCDA(Cisco网络的教师认证)、CCNP(Cisco认证网络专家)、华为-3COM认证、MCDBA(微软认证数据库管理员)、RHCE(RedHat认证工程师)、SCJP(SunJava认证软件工程师)、CISSP(信息系统安全认证专家)、ADOBE平面设计师3DSMAX工程师以及美国Autodesk认证考试等。

5如何对专业教师实行可操作的职业资格认证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制定一套符合本专业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考证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考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理解它对促进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意义;其次要转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的观念;让教师深刻意识到一个不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经验、不熟悉本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教师是不可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专业实践和专业应用能力,也不可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的。

5.2根据专业方向取得相应证书

目前,高校生师比一般都比较高,高校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精力有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那么多的职业资格认证,如果要求教师什么证都学都考,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应该以自身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为前提,有选择地进行专业主攻,使职业资格认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把计算机专业大致分为五个方向,即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多媒体应用技术。对以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主的教师,可以选择参加软件考试中的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CCNA(Cisco网络工程师)、CCDA(Cisco认证网络设计工程师)、CCNP(Cisco认证网络专家)等的认证考试;以讲授多媒体课程为主的教师为例,可以选择参加IT厂商认证的如Adobe平面设计师、3DSMAX工程师、动画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等资格认证考试。

5.3按初级—中级—高级循序渐近取得相应证书

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教师可以按初级—中级—高级(或者中级—高级)循序渐近取得相应证书,使考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也使职业资格认证具有可行性。

5.4增加经费投入,建立激励制度

高校的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IT技术的快速更新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因此,高校应该在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等问题上给予实质性的政策倾斜。比如可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奖励制度,对取得证书的教师在晋级、评职称等方面给予优惠,以激励教师积极考证。同时,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利用假期送教师参加资格认证培训,到生产一线、实训基地学习,为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较宽阔的外部条件。

6结束语

高校教师被时代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的位置,鼓励高校教师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参加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推行教师“双证书”制,是高校推行学生“双证书”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提高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庆仙,刘闻慧,何芸.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认证研究[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14-116.

[2] 张灵,吴开军. 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现实问题与改进措施分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06(1):151-153.

[3] 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1-142.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6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课程定位

“计算机导论”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计算机专业完整知识体系的绪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及知识体系、计算机学科方法论及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并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为大学四年的知识学习、能力提高、素质培养和日后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计算机导论”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组成,具有5个方面的作用: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框架;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并初步具备系统的组装与维护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跟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促进研究性学习;培养计算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传统教学内容的不足

近几年,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程,也出版了一批计算机导论教材。在内容选取和叙述上各有一定的特色,基本适应了不同学校的教学要求。但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来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叙述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2.1计算机发展简史的介绍过于简单

介绍国内外计算机发展简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及软硬件产品的发展历程、生产厂商的经营策略和专家学者的重要贡献。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概括性地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及产品的历史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从成功的经验中启发思路,从失败的事件中汲取教训,从科学家工程师们献身科学技术的奋斗中获得力量,从而激发出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如果这部分内容介绍过于简单,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2.2内容相对陈旧

“计算机导论”的教学,不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还应使学生跟踪到计算机科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会使学生感觉教学内容落后于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概念和产品,影响其学习积极性。把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产品的最新进展及时融入到教学中,可以通过两个主要步骤来实现。一是教材的编写要尽可能吸收最新的内容,二是教师备课时把由于教材出版时间等因素一时不能及时写入的最新发展补充进来。

2.3不容易理解

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介绍(如计算机基本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工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安全等),有些内容介绍的太多太细太深入,而有些内容又介绍的太少太简单,各部分内容在层次和深度的把握上不平衡、在前后呼应上不协调。有的内容介绍成了相关课程的简单压缩版本,叙述方式上没有考虑大学新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不符合“计算机导论”的教学需要。这些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其后续课程的学习。

3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入门性和绪论性课程,“计算机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选取与叙述应体现6个字的特点:广、浅、新、易、趣、思。即知识面广、层次浅显、内容新颖、通俗易懂、激发兴趣和引导思考。

3.1知识面广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引导性课程,“计算机导论”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和计算思维的各个主要方面。学生学完该课程,应初步具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思维素养,对电视、互联网、报纸等日常媒体中常见的专业术语与产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或了解;初步建立起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在日后的学习逐渐丰富和完善这个框架,最后形成内容丰富翔实的完整知识体系。

基于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分析,在借鉴有关文献中关于“计算机导论”内容选取的基础上,我们确定“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包括9个部分: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计算机组成知识、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与职业道德、计算机领域的典型问题和计算机学科方法论。这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内容选取模式,每部分内容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能够较好地适应“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定位。

读史使人明智。学习计算机发展简史,可以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创业的启示。

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介绍,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尽快了解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与素质要求,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重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软件工程、计算机系统安全等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概括性介绍,可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

职业道德与有关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的介绍,使学生不仅要有保护自己所用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意识,而且要遵守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不做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安全的事情。

通过对计算机领域典型问题的介绍和分析,能够使学生清楚所学课程的重要作用,了解计算机学科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学习计算机学科方法论,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本质,了解数学知识和系统科学知识在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使其重视数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数学思维、系统观及计算思维的培养,既有利于大学阶段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也有利于日后从事计算机领域的相关工作。

3.2层次浅显

由于大多数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思维方式还不适应,所以对每一部分内容的介绍应从宏观层面上进行,不宜深入,把握到高级科普的层次。作为导论课程,不可能把所有专业知识都讲深讲透,可以留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和学习兴趣。

对于计算机基本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软件工程、计算机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要结合现实应用以合适的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广度优先、控制难度和深度,使学生理解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及课程的作用即可,深入的、细节性的原理内容留待后续的相关课程中介绍。

基本知识的介绍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内容多且深入,二是内容虽少但深度不减。内容多且深入,或许是想把更多的内容告诉学生,但由于受教学时数及学生知识背景与理解能力的限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也没有必要,因为学生日后还要学习相关课程。内容虽少但深度不减,这或许是一种省事的做法,把相关课程的内容简单压缩后介绍给学生,最大的可能是把学生讲糊涂,还不如不开设导论课程。

3.3内容新颖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新的概念和术语不时在互联网、电视和广播等媒体中出现,新型电子产品不时推出并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导论”课程中介绍的内容要能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产品的最新发展,使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和术语的基本含义及新型电子产品的基本原理和功能。新颖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原理的强烈愿望。

我们在计算机发展简史部分,从最初的手指记数一直介绍到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IBM公司研制的运算速度超过1000万亿次每秒的Roadrunner,对未来可能的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及光计算机也作了简要介绍。

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部分,我们介绍了考研的最新规定。从2009年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系统结构3个二级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在原来政治、外语、数学全国统考的基础上,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也实行全国统考。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包括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

在计算机网络部分,介绍了近几年流行的博客、网格、云计算、IP地址、域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B2B、B2C、C2C等术语,并说明了Ipv6与Ipv4的主要区别。

计算机系统安全部分,在介绍计算机病毒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近几年比较流行的黑客、网络钓鱼、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等术语和相关技术及产品。

其他部分也都介绍到了近几年的最新技术进展。如U盘、DDR内存、小体积大容量硬盘基于的巨磁阻效应、动画、虚拟现实、超线程技术、多核技术、Windows Vista、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ML、分布式数据库、XML、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智能机器人等。

3.4通俗易懂

对教师来说,经过多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积累,“计算机导论”课程中的内容都会觉得容易理解。但是,如何才能使大学新生真正理解所介绍的内容?这需要教师对内容的叙述和讲解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要适合一年级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其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这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教师对各部分专业知识的介绍,要以合适的角度切入,力戒成为相关课程的简单压缩(内容少而深度不减),否则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不仅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

在计算机组成部分,我们简化了对计算机组成部件特性的介绍,充实或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和宏观层面内容的介绍。如充实了对主板和总线功能的介绍;改写了对字符型数据及汉字的编码表示;对按层次组织文件的优点、删除文件的含义及文件恢复原理等进行了更为明晰的叙述等。

在程序设计知识部分,我们简化了对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和编译原理具体内容的介绍;强化了对程序设计语言发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的不同特点及各自的适用领域;强化了对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和编译原理知识在培养程序设计能力上各自所起作用的介绍,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掌握这些知识作出铺垫。

在软件开发知识部分,我们简化了对有数据库与软件工程具体内容的介绍,概括性地介绍数据库和软件工程的知识,使学生在刚入门计算机专业时,就认识到数据库技术在软件(特别是应用面最广的信息处理类软件)开发中的作用,认识到开发大型软件只有好的程序设计能力是不够的,要有科学的软件开发方法指导才能高效率地开发出高质量的中大规模软件。

3.5激发兴趣

“计算机导论”课程总的作用是把学生引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殿堂,即起引导入门的作用。如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兴趣,该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教学就是成功的,有了兴趣才能更主动地学习,才能把后续课程学好。一些学生报考计算机专业是出于自身的兴趣,但更多的学生可能是考虑到就业或受家长、亲友的影响才选学的计算机专业,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培养这些同学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尤为重要。

在计算机发展简史部分,我们介绍了计算机领域著名的公司和科学家,包括计算机之父――图灵和冯• 诺伊曼、ACM图灵奖获得者、IEEE-CS计算机先驱奖获得者及国内计算机领域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公司的发展历史及杰出科学家们的工作给有志于在计算机领域成就一番事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很好的激励作用。

各主要知识领域主要是介绍其发展历程一直到最新进展并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这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就是逐步想办法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的历史,软件开发方法就是在开发大型软件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互联网的接入方式是随网络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

3.6引导思考

本课程不只是让学生学习了解一些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为学好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找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传统习题的基础上,设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有关文献,对一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在计算机发展简史部分,无论是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研制技术路线,还是公司的经营策略,都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计算机领域的典型问题部分,我们特别指明了算法设计与分析的作用,一些理论上可行的算法在实际上可能是不可行的,需要设计出实际可行的代替算法;对于计算机智能,介绍了目前的各种主要的不同观点;在计算机学科方法论部分,我们讲解了学科的3个过程、12个核心概念以及数学方法与系统科学方法如何与后续课程的学习联系起来。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很好地思考。

4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5个要求之一是: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并初步具备系统的组装与维护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个需要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虽然可选的“计算机导论”理论教学教材比较多,但相对来说专门的“计算机导论”实验教材比较少,有些是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在一本书中,有些是选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类实验教材。这样的实验教学偏重于常用软件(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操作使用,而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网络连接、病毒查杀、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有关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内容的介绍比较少,甚至没有。课程学完以后,计算机专业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体现不出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特点。

“计算机导论”的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特色,学生除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装和维护能力(真正打开机箱观察过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学生并不多),如计算机的拆卸与组装、网络连接、环境配置、软件的安装与卸载、计算机病毒的查杀等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安排一些有关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的实验题目,供学生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选做。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初步具备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能力,还能加深对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当然,也要注意计算机系统的组装与维护的实验内容的难度与深度,毕竟是刚入学的学生,以要求初步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好,更深入的知识学习和技能练习可以在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实践中逐渐要求其掌握。

5总结

本文在分析“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定位与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了“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改革。“计算机导论”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几乎包括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各个主要方面,目的是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有一个总体性的了解和认识,建立一个基本的框架性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以后通过每门课程的深入学习逐渐丰富和充实这个体系。为符合刚入学大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对每部分内容的介绍要浅显,要适当掌握深度,着眼于基本内容的讲解,为以后的深入学习起一个引导和铺垫作用。各部分内容既要介绍历史由来,也要尽量介绍到最新发展,这样便于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董荣胜,古天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 袁方,王兵,李继民. 计算机导论[M]. 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宁,张国春,王亮,等. 计算机导论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误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应用和普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也是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上最为匮乏的主要用人缺口之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补充社会上稀缺的这部分计算机技术人才,各地的学校都普遍的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从最初的FOX语言到现如今的C语言,教材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在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误区,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质量。

误区一:忽视入门教学

有的学者曾经说过,计算机教学是一个简单的学科。随着电脑的普及,家庭电脑、笔记本电脑甚至是平板电脑越来越多的成为我们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一个家用电器之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是懂的计算机的操作原理,深入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就不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以至于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他们也遵从这一个被歪曲的原则进行教学,在编写教案时把原本应该6-8个学时才能教完的基础入门课压缩到1-2个学时。有的老师还振振有词的说学生们根本不屑于学习这些基础的入门知识,甚至有的学生在小学的阶段就已经学习完了这些基础入门课程了,现在再让他们来学习这些内容是在浪费时间。

其实这种说法和做法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虽然,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在一些教学环境较好的学校,的确是很早就开设了计算机教学课程,但是要综合到中、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上来,我们就绝对不能忽视这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入门教学。因为结合中、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来看,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是来自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这些地方的基础教育资源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很难保障说当地的基础教学已经完成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而且,即使已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其教学也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如果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忽视了计算机基础入门知识的教学的话,这些学生就不能完全掌握计算机基础的最初应用,这对于以后他们深入的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的话,带来了严重的教学脱钩。此外,即使是对于那些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学生来说,系统的、完善的再学习一次基础知识也是有必要的。虽然有的学生以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但是因其前期教学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得有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有许多的学生因为从小就养成了一个固定的学习习惯,虽然说这种习惯是错误的,但是由于是多年养成的,他已经下意识的以为自己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正确的了,如果我们再不加以纠正的话,这对于他以后的学习会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必须要我们任课老师对所有学生养成的学习弊病进行重新的梳理、纠正。打下一个良好基础之后才能更好的学习以后的计算机专业课上的知识。

误区二:过度重视程序教学

据相关数据显示,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缺口是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上最大的,那么在这个最大的缺口之中,最为抢眼的人才应该是属于计算机程序员这一职位,从目前的薪金待遇的来看,一线的沿海城市一个普普通通的企业里的一个程序员的月薪也基本上达到了5万元以上。即便是达不到专业的程序员水平的话,简简单单的给一个公司做一个网站,进行一下日常的维护,其个人薪酬方面也是很可观的。因此,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们在日后的就业中能掌握一个主动,就盲目的对这方面的内容增加教学课时,用填鸭的方式来强制性的让学生多学习程序方面的内容。

客观来讲,任课教师的这种为学生前途考虑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作为任课教师来说,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虽然,作为程序员来说,目前的就业前景是很看好的,但是作为其他的专业,比如说电子商务专业,一个精通电子商务操作流程的学生,随着B2B、B2C的广泛普及和应用,这些学生在学成之后也能找到一份比较不错的工作。因此,任课教师不应该目光短浅的看到现在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就盲目的让学生去学习这个专业。首先是应该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个人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其想学习的专业知识,努力的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让这种潜能充分的转化成学习动力之后,再来确定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只有让学生自己选择了他认为有兴趣学习的知识,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真正在以后的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内容。从而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误区三:片面的追求资质认证

计算机这个专业是属于入门简单学习难的专业,根据该专业的特点,到了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要根据所学内容不同,经过多次不同的知识资质认证考核,再进一步的学习更深的知识。而且这些资质认证的证书,也往往是学生就业简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部分的任课教师就容易出现“凡证必考”的盲目做法,从而浪费了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应付一些没有实质内容的考试,大大降低了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实效性。

在深圳一家知名的IT企业到某知名高职院校搞的一个计算机专业专场招聘会中,有一个班的40多个学生人人都能拿出来若干本不同的资质证明,权威的是教育部等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较为专业的是认证机构颁发的专业技能认证,剩下的那些证书简直就是五花八门,大到顶着认证机构的牌子发的若干单项知识的认证,小到某个专业知识过级的认证,甚至还有一些是没有听过名字的、在网上都查不到的一些所谓的海外认证机构发的一些资质认证。但是,该专场招聘会学生的签约率并不高,而且签约的职位普遍偏低,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虽然证书多,操作能力却偏低,博而不专,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职业学校在为社会培养大批的人才为社会服务,但是我们在培养这些人才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科学使用,从而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来说,一个科学的、系统化的、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启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杜红霞,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思考,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02)

[2]汪君,浅谈职业中专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成才之路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篇8

关键词:等级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职业教育

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由普及阶段进入到提高阶段,并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定位于: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内容较为稳定、规范、系统和先进,类似于大学数学、英语的公共课。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运用水平和教育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是现代人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已成为他们从事各项工作的重要工具,应十分注意培养他们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我在本学院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已经两年了,参加组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五次,对等级考试的特点与意义有了一些认识,认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需要改革,认为“考证促学”的方式组织教学比较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让学生从不懂计算机到初步能应用计算机的一门课,重在强调应用能力。学校规定学生能毕业的其中一个条件是必须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所以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针对考证来教学的。

一、当前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1.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在我院设立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已有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中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在同类高职院校一直保持着较前的位置。

2.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增加教学难度

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我院有初中起点的和高中起点的学生,他们存在接受、学习能力的差异。还存在的一种情况是有的学生在初、高中就有一定计算机基础,有的则从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也给教师讲课方法增加难度。

3.教材内容更新频繁

计算机技术发展快,计算机基础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频繁,而有些教师往往是熟悉的内容多讲,不熟悉的内容照本宣科,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看到上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学院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验环境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我院进一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教学目标明确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仅仅注重基础,更注重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计算机工具解决所学专业的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白皮书”的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教学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能够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及应用的能力。倡导创新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具体体现为:(1)在学好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教学目标也不相同。如初中起点的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后期重点培养应用型软件(Photoshop、Flash、CAD等)的学习。高中起点的学生,后期重点培养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类软件(C、VB、Java、VFP等)的学习。(2)增强学生计算机意识,善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2.组织实践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在以前的教学中,理论课和实验课一般是分开上的,这样安排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上理论课时,虽然教室配有计算机和投影仪,但是学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师操作而无法亲自动手试一试;上实验课时,虽然每个学生都配有一台计算机,但由于多数机房没有安装投影仪,常常难以看到老师的演示,况且老师也很难在实验课上再次全面讲解了。另外,理论课和实验课往往隔了几天,不能做到及时练习,及时巩固。这些因素造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反而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在以前的学院计算机考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1)考试的形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2)试题的质量不高。(3)评分不客观,信息不反馈。因而,导致很多期末拿高分的同学,也未必能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B考试。也有些同学,考试笔试得高分,可是上机操作半个小时都未能输入完100个左右的汉字,叫他建立一个“记事本文档”都不会,这就是明显的理论脱离实际。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精心组织,计算机应用教研室已组织教师编写一套实用的实践教学教材,已运用到本院教学中,配合上机的自动化阅卷软件,学生可以轻松掌握。

3.获取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现在作为学生升学、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我认为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考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很全面。能够通过一级考试的同学,其计算机基础已经达到教学要求。再通过后期的学习考证,知识层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提高了就业的竞争力。

当前信息技术在社会上的普及越来越广泛,科技的发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使他们获得信息时代所必备的技能。社会上有很多的计算机认证考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一种比较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特点的认证考试,将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浩强,林定基,刘瑞挺.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出版说明.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0

2.方向,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计算机教育.2004.5

3.余小燕.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2003).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8

上一篇:对网络安全提出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固定资产管理权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