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6 18:33:58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篇1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据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政策、规范、标准,结合实际,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信息化投入,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统一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家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实现审计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其次,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实施金审工程一、二期规划,提出在2012年前完成OA办公自动化硬件建设及系统的全面启动工作,同时对计算机AO辅助审计达到完全熟练运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局领导带头,全员动员,抓住重点,分步实施,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再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我们知难而进,集中攻关,不达目标不罢休。2008年,初次使用AO辅助审计,在数据采集中由于会计核算中心财务软件和AO软件有冲突,数据采集成了难点,局长亲自挂帅,成立了计算机攻关小组,并致电北京某软件公司寻求帮助,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才顺利完成了采集工作;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得到了财政部门和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在网络建设方面,提供了硬件及软件的帮助,使我们迅速完成了局域网建设,办公自动化顺利启动并日益完善。

二、建章立制,人技并重,全面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

(一)成立机构,加大投入。为推进信息化建设,我们专门成立了计算机中心,具体负责规划的落实,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审计信息化队伍。近年来,我们加大投资力度,改善软硬件环境,在机关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每年拿出十万元专门用于购置配备计算机审计的各种设备,依托审计厅审计专网,构建审计 “1 拖 N” 管理系统,实现了审计管理系统( OA 系统)和现场实施系统( AO 系统)两个工作平台的相互连接。2010年,我局还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专门组建了局域网,购买了广联达软件网络版,形成多人联网审计,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举办了为期10天的广联达软件操作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在短期内掌握基础业务软件的操作技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整体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也改版升级了韩城审计网页,使之成为内外交流学习和接受社会监督的全新平台。2012年我们又添置了十二台电脑达到外网和内网分离,强化了网络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建立制度,优化考核。以推进和提升审计信息化工作和应用水平为目标,规范审计业务人员使用 OA 系统和 AO 系统进行项目审计,实行审计项目运用 OA 系统和 AO 系统的跟踪管理,制定了本单位《内网制度》、《奖惩办法》,并制作了内网工作流程,进行专门培训,明确各自岗位责任,制定并逐渐优化相关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重新修订了《机关干部目标考核办法》,明确规定每个科室开展计算机审计项目必须达到60%以上,要求所有项目必须全部通过OA上传并管理,开展AO与OA交互,年度进行考核,激发了一线审计人员的创新热情。并定期对审计信息化应用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将参加培训合格率、AO认证通过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通过率、AO实例或专家经验上报等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对成绩优异、成效明显的股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取得计算机中级证和AO培训认证的人员奖励一台笔记本;对计算机AO审计项目获审计署或省厅应用奖、优秀奖、鼓励奖的除了上级机关的奖励以外,我们也相应给予奖励。这些考核激励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了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三)强化培训,提高技能。我们在狠抓计算机审计硬件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干部职工的计算机审计业务技能建设。每年都给予充足的时间安排和经费保障,采取走出去培训学习、请进来办班辅导、开展业务技能评比竞赛等方式增强学习效果,着力提高全员业务技能水平。一是选派骨干外出培训学习。近年来先后选派15名干部和业务骨干到南京审计学院集中学习,选派12人参加省厅组织的计算机中级班学习。在脱产培训期间,参学的干部将学习掌握的网络、数据库、编程、会计电算化、数据采集转换等知识熟练地应用于工作当中,逐渐成长为计算机审计工作中的中坚力量。二是多次邀请省市机关计算机中心的专业人员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辅导和专题讲座,审计人员带着审计实践中的问题,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请他们帮助解决平时工作中存在的疑问或难题。通过培训,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应用计算机开展审计工作的技能也不断提高。三是注重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坚持“新老”结合,开展每个审计项目都至少配备1名老审计人员和1名计算机业务骨干,实行优势互补,解决审计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紧扣目标,注重实践,着力抓好计算机审计工作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始终把掌握计算机审计技能作为首要目标,及时把培训学习的结果运用于审计实践,在审计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效,明确差距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每年年初安排审计项目时,都要求所有能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项目都必须开展计算机审计,并把计算机审计项目作为重点项目,不断加大AO审计普及应用的工作力度。

(一)做好审前技术准备。有条件的项目组建由计算机骨干人员组成的复合型审计组。没有条件的也应在审前对审计组成员进行适当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作好必要的技术储备。审计人员至少应熟练掌握AO的操作使用,包括项目资料的准备、电子账的导入导出、AO审计文档的编写、信息交互、数据分析、审计模块使用的方法等等,尽量演练一遍。如果已经采集到了真实数据,则可以对真实数据进行操作演练。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篇2

杨栋梁指出,“十五”时期,通过全市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天津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信息化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杨栋梁副市长也对2006年天津市信息化工作提出六点意见:

一是用十六届五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和市委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和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要深刻学习和领会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指示精神,这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信息化工作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前提,是推进天津信息化建设总的指导方针。

二是把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为编制和实施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在当前已有的良好基础上,在滨海新区率先建设以无线移动宽带为基础的先进的信息网络,建设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信息应用功能平台,建设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服务的信息系统,建成国家一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研发基地和国际软件创新实训基地。以先进的信息化建设环境为支撑,推动滨海新区在全市乃至全国信息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带动全市以及环渤海地区信息化发展,不断增强滨海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是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一要进一步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二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渗透性强的特点,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三要围绕提高装备智能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柔性制造、并行工程、智能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四要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创新应用,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全面上水平;五要以“村村通”工程为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的支持力度。

四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要瞄准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综合运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在集成电路、软件、新一代网络通信、新型元器件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二是要积极推动技术标准产业化、国际化;三是要进一步加快软件产业发展。

五是把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把各级政府建设成为民、务实、高效的政府;另一方面,要强化公共信息服务建设,实现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六是把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政府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一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要加强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建设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三要积极普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四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信息化投入格局;五要加强对事关信息化建设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提高信息化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提高政府统揽全局,指导信息化建设的能力。

杨栋梁副市长强调,推进信息化关键在应用,重点在落实,成败在领导。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一定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抓住天津发展进入新的上升期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加大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力度,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共同努力,将天津建设成具有坚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大信息产业群体、较高信息服务水平、合理信息经济结构和良好信息社会环境的智能型城市,为圆满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分析了信息化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天津市“十一五”信息化建设目标。即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把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拓展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主线,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产业发展,打造“智能天津”。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篇3

关键词:信息化 新农村建设

一、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快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民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广泛了解,围绕市场进行种植和养殖,提高生产的主动性,减少盲目生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为稳定均衡生产提供保障。有利于指导农艺管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生活宽裕”。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率,有效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增加收入。有利于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更多的外出就业机会,增加致富的途径。有利于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利用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农民可以获得各种先进文化服务,有利于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村容整洁”。信息化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农民利用信息网络可以获取乡村建设规划,更新观念,培养良好的卫生整洁的生活习惯,促进的村容村貌建设。信息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管理民主”。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有利于实现政务公开,有利于推动乡村基层管理民主,有利于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有效地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迅速。一是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了一支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队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二是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有关资料表明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的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实现联网。覆盖国家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群已初具规模,正在逐步健全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三是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各地农业部门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正在组织开展的农业信息服务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试点,就是广大农业信息工作者的成功创造之一。这种模式能够使信息服务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各地出现的“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入企”、“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大集(下乡)”、“农技110”等服务模式,为打通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推进。近几年,各级农业部门纷纷根据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政务内网及办公自动化、指挥调度卫星通信、农情调度、动物防疫、农业遥感和渔政指挥、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基本农田管理等信息系统。有效推进了农业部门信息化发展步伐,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开了好头。

2006年以来,全国各地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代表的电信运营企业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不约而同举办各种活动,启动各自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国电信集团通过在江西、浙江和安徽等省进行的信息化新农村建设试点,决定开展“千乡万村”信息示范工程,率先全面启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力争用1年的时间建成1,000个乡镇信息示范站,10,000个发达村级信息示范点,从而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国联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项目也已在全国全面启动,建设覆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基层的信息站点,用于农业信息化项目中信息收集、维护、功能,同时兼备联通基层营销渠道职能,承担联通用户的发展、维系工作。2006年年内全国共计划建设完成5,000个乡镇的信息站点,服务400万-500万农户,惠及上千万农村人口。至2008年年末,全国计划共建设完成10.000个乡镇的信息站点,服务1,000万农户。

虽然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有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电信运营商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各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潮风起云涌,但是,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农村信息化尚属起步阶段,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农民从信息化中得到的好处还相当有限。因此,对我国的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

三、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推进的几个方面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要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多方式、多途径、多终端的信息基础网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规划和实施,总结经验,推广应用,切实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努力实现“家家通电话,户户看电视,村村通宽带”。

二要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大力开展农业生产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应用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逐步实现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灌溉、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的等农业生产信息化过程,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三要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各地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开发各类实用信息资源,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广播电视等手段,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促进市场繁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

国家和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为依托,建设省级农产品交易平台等农业电子商务系统。鼓励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搞好农产品现代物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订单农业。围绕粮食体制改革,全面提高粮食收储、流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粮食行业的管理质量,保障粮食运行安全,增强粮食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四要推进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采用互联网、广播、电视、信息接收机、电话、无线传呼机、信息栏、明白纸等多种形式,确保信息进村入户。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重点建设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农村疫情监测防治和卫生信息报告系统、医药食品检疫防疫信息系统、农村劳动力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等,尽快启动农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信息系统。

五要推进农村管理信息化。推进农村管理信息化。提高农村科学决策水平。开展农村管理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研制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经济管理系统、税费征收管理系统等农村管理应用软件,组织开发具有山东省特色的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等。采集、整理农村财务、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基础信息,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数据库。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建成全国省级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中心、县(市、区)级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分中心和乡(镇)数据处理站,逐步实现省、县(市、区)、乡(镇)、村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促进农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四、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的五大问题

一是规划先行和盲目建设的问题。要坚持规划先行,把制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制定“十一五”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农业特点,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群众要求,围绕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明确建设思路,提出建设任务,搞好建设布局,突出建设重点,强化建设措施,健全建设机制,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有序展开,避免盲目建设。

二是农民的购买力不足和信息产品的价格过高的问题。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和农民的意愿,积极引导,不搞强迫命令,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手段把实用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送到农民手中。由于农村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要求为之服务的信息化产品要低成本、广覆盖、讲实效,让农民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是信息化农村建设必须遵循和坚持的基本原则,要解决价格问题和农民的承受能力,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和资金承受能力。

三是硬件超前,软件落后,有路无车的问题。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重网络建设、轻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些政府网站上,只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政府新闻占据主要地位。而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几,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避免“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网络无应用”的尴尬局面。

四是资源整合和通力合作的问题。在组织运作上,通过政府、企业、社团之间的协同服务来解决农民对信息的全方位需求与农民社团经营能力不足、服务层次不高之间的矛盾。各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应根据农村的现实需求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增加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同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增加企业自身的收益。在信息服务上,电信运营企业、各类SP服务商、软件企业要开发农村特色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应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五是多元化投入和重复投资问题。农村信息化需要政府和企业、运营业和制造业以及邮政部门的全方位参与,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支撑我国农村信息化的产业链。在推进机制上,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必须把政府的推动、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资金问题上,通过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来解决信息服务资金需求巨大与农村财政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时政府要规划和监管,避免重复投资。

五、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把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务求实效。各涉农部门、各省、市、县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人具体负责。要引导各电信运营企业要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划,理性务实地看待农村信息化市场,制定实施方案,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实行集约成片开发,科学有序推进地信息化新农村建设,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二)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要充分发挥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形式,引导农民和社会积极投入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主要依靠农民开展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不包办代替,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整合资源、多方共建。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动员、统筹、整合包括电信运营、工商企业等社会力量,根据国家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按照整合资源、多方共建、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以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加快整合我国农业、林业、气象、计生等涉农部门有关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共享。发展公益性和市场化的信息中介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市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气象、灾情预报等适用的信息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建设队伍、普及教育。要重视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信息利用能力。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培训长效机制。采用学校教学、成人教育、广播电视、网络远程教育等多途径,大力普及农村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知识扫盲教育,大量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提高农村信息人才的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和应用能力。

(五)注重实效、稳步推进。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任务,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力戒形式主义和盲目攀比,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达标升级;要从农民群众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防止一哄而起、急功近利。

(六)优化环境、建章立制。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法规,开展农村农业信息标准规范研究和建设,保障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篇4

刚才,市信息办报告了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情况,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和措施,并对我市*信息化规划作了展望,大家的发言也很好。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抓好信息化工作的信心

近几年来,特别是“*”期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势头良好,有些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信息化总体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突出表现为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产业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信息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无论是产业总量,还是发展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信息产品制造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8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软件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虽然目前总量还不大,但我市软件产业有着自身的产业优势、发展基础,至*年底,全市拥有软件类企业400家左右,从业人员近10000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经省认定的软件企业超过50家、软件产品达300个。信息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年,全市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94亿元。信息产业三业并举,为我市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建设的龙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无锡”门户网站在国内各级机构的评估中名列前茅;*年我市各级党政部门实现了公文无纸化传输,同时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开发进度加快,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国内技术含量处于前列的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市政务外网建设已经启动。

三是信息技术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率先建成了制造业信息化ASP公共服务平台、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工程,为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部门应用信息化得到广泛推进,宏观经济数据领导查询系统、人口数据库、安全生产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等一批业务应用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公共服务信息化明显加强,社保卡工程已经开始发卡,社区、教育、交通、农林、卫生等一大批与广大市民密切相关的信息系统取得较大进展。

总的来看,我市信息化建设进展很快、成绩很大、成效明显,通过对“*”的总结,感到信息化工作大有发展、大有潜力、大有希望,更加充满信心。

二、统一认识,进一步突出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

要使我市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必须要站在宏观全局的高度,以更宽广的眼界,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推进信息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渗透性和信息资源应用的广泛性,引发了国际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

推进信息化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市场各部分的时空距离,为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提供了最为方便快捷的手段,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

推进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市目前正处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处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阶段,我市经济发达,人才众多,我们要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我市“两个率先”进程。

推进信息化是坚持创新发展新路子的具体体现。开展电子政务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形式的创新,推动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产品功能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实施公众服务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创新和市民生活方式创新。我们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推动整个城市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推进信息化是实现“两个确保”的助推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两个确保”的目标,这个目标既宏伟又务实,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如何打造五大名城、构建五个中心,哪一项也离不开信息化,只有实现新型工业化、区域城市化与国际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互动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实现“两个确保”、打造“五大名城”以及构建“五大中心”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

三、抓住重点,进一步开创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

当前,我市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今后我市信息化工作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我想应该强调五句话:“着眼发展,立足应用,突出重点,资源共享,务求实效。”“着眼发展”,就是要抓住优势产业、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实施重点突破,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立足应用”,就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优势领域重点突破;“资源共享”,就是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务求实效”,就是坚持效益优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按照这五句话的要求,*年要紧紧围绕“三大目标”,重点抓好几项工作。

“三大目标”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实施信息产业“三个一工程”,即力争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000亿元,完成软件业销售收入100亿元,信息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100亿元。

一要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信息产业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要继续花大力气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创建部级信息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打造我市“硅谷”和“液晶谷”为抓手,以增强和扩大优势产品群为重点,培育一批高、精、专的知名企业,在重要领域拥有一批专利,形成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跨越的产业优势。建立若干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为纽带、产学研互动的产品联盟,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具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集群。努力培育信息服务业,要紧紧围绕构建五大中心的任务,建立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要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促进信息消费持续增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同时要着力推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娱乐等社会化应用,建设一批公益性信息资源库,加快数字电视发展,推进全市有线电视网的双向改造和网络整合,加快我市动漫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我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年,全市信息产业要实现增加值340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以上。

二要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加快形成以无锡软件园为龙头,带动滨湖以及其它区域的软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培育软件骨干企业,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软件企业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使我市成为全国著名的软件企业汇聚区和软件人才聚居地;大力发展具有无锡特色的软件外包服务,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政府各部门要千方百计为软件企业提供服务,金融、担保等行业要根据软件企业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同时,要大力开展软件专题招商工作,要切实抓好软件统计服务工作,加快建立适应我市软件发展需要的统计制度,要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的意见和政策,为软件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全市软件产业跨跃式发展。我们抓产业,不但要规模,更要注重抓产业的内涵、注重抓产业的质量,要全力构建创新体系,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与传统行业相比,信息产业更注重创新,因此,在引进项目的过程中,不光是追求其规模效应,更要注重知识、技术的引进,要将引资与“引智”有机结合起来,逐年提高“引智”的比重。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和制订适应招商“引智”需要的专项政策,同时多开展一些“引智”方面的专题招商活动,加快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是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我们要把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线,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探索嵌入式软件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的新路子,努力提高工业企业中信息技术装备的比重、信息技术所支撑的产品的比重、信息技术人才的比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使信息技术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整合服务资源,以便民利民为目的构建服务体系,不断拓展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抓好全局性、基础性、公益性重大信息工程的实施,在未来几年内,要根据实际需要,集中力量推进一批涉及全局的基础性、标志性信息化工程,刚才市信息办提出的“一二三”工程,我认为这个思路很好,尤其是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具有全局性、公益性、基础性特点,因此需要各地、各部门的通力配合,请信息办抓紧落实,并做好指导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认真予以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是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要加快建立规范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明确信息资源采集、维护、共享、管理的责任主体,着力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逐步推行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有限资源利用率。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和效率,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应用能力的实际出发,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把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始终放在满足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全局上,坚持围绕经济发展重点、政府管理难点和社会关注热点,从基础抓起,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推进信息化,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评议评估制度,对财政投资和涉及国计民生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特别是电子政务项目工程进行质量检测和绩效评估,以为民服务和政府效能提高为标准,建立群众评议、专家评审、专业机构评测相结合的信息化评价体系,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引导与约束机制,力求信息化建设早日见效、见到实效。

信息化建设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是涉及多种业务和技术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防止各行其是、政出多门。大量实践证明,推进信息化工作,首要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领导和协调。根据需要,我们调整了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成单位,统筹协调各领域、各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并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这是完善和加强信息化组织领导体制的重要举措。希望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尽其职,把本部门、本行业的信息化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市信息办要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主动与各成员单位沟通、协调,通过有效的交流协作,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条件下,逐步形成我市信息化重大工程、重要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范、统一行动机制,高效推进我市的信息化工作。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篇5

同志们,在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深入分析环境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化服务水平,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提供重要支撑。刚才会议表彰了全国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我代表环境保护部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谦虚谨慎、再接再励,不断提高,希望各单位认真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推动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有利条件。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基础,开发应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或改进决策管理的历史性进程。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在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当中的重要作用,对驾驭信息化,以信息化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信息化正在全球范围内向更深的层次、更广泛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作为生产的要素,进入再生产的全过程,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推动传统经济向新兴经济的转型,信息化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发达国家充分把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深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美国实现从“笼子上的国家”到“网络上的国家”的重大转变,欧盟完成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整体转型,日本实施从工业化赶超到信息化赶超的战略转化。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作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环境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采取有力的措施,深入加以推进,对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二)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机关的重要手段。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政府的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电子政务作为环境信息的重要领域之一,承担着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通过电子政务这个载体推行网上办事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环境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既开辟了新的为社会服务的途径,也便于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目前环境部门政务公开等领域还不够广泛,网上办事的能力还不够强,服务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环保工作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对推行电子政务创造更好的条件,有利于提高环境服务网络化办事便捷化程度,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建设更加高效、规范、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三)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决策和提升监管效能的基本保证。环境问题是世界问题的复杂体,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环境利益冲突、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一个多层次、多纬度、多视角的复杂问题。从经济角度看,涉及三次产业的各行各业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从社会角度看,涉及行政机关、学校教育、科研院所和家庭生活的多个方面;从技术角度看,涉及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学科领域;从业务管理角度看,涉及到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执法监督等业务的管理;从人文角度看,涉及生态文化和伦理道德;从国际角度看,涉及国际政治、国际贸易、国家外交和国家安全等等。环境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任凭原有的人工模式势必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的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实践证明,环境信息化是环境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环 境各个领域的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是环境管理决策的基本保障。离开环境信息化,势必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制约环境监管的效能和水平。

(四)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等一系列崭新的理念,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定位,给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环境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信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先后制定了“九五”、“十五”、“十一五”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等文件;二是组织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环境信息机构;三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有较大的发展,已经初步建成涵盖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环境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保局和五个计划单列市的环保局,广域网络性,除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环保厅和多数地级市环保局都已建立门户网站和局域网办公系统;四是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一定的规模,组织开发了环评质量的监测、污染源的监控、环境应急管理、排污收费、污染投诉、建设项目的审批、核与辐射管理等一批业务应用系统。

所有这一切为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有力条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不够重视,环境信息化工作还存在着边缘化的倾向,工作机制不顺,统筹协调不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突出,数据资源不能共享,基础能力薄弱,网络覆盖面不足,传输能力偏低,机构队伍不够健全,全国还有三分之二的市级环保局、环保部门没有信息中心,整个系统的人员不足千人,对这些问题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创造条件,尽快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明确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定位和目标任务。

环境信息化建设要始终紧紧围绕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服务和推动环保事业的科学化发展,为环保优化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提供更好的平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环境保护的中心工作,实施信息强环保的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与环境保护业务工作相融合,以信息网络设施和能力建设为基础,以环境保护电子政务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效能为核心,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全面整合、广泛共享和充分运用环境信息资源,提升环境保护监管系统的信息化水平,构建先进完备的数字环保体系,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提供坚实的保障。

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建立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合理顺畅的工作机制,环境信息网络覆盖全国,环境信息基础设施整体完善,环境信息化与环境业务紧密融合,重点核心业务全面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广泛共享,环境信息服务覆盖环保业务的全流程,实现环境业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化、信息服务规范化,基本构建数字环保的体系。

要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实现环境信息化的四个转变,着力强化“三种能力”,完善“三个体系”,抓好“一个重点工程”。

第一,实现四个转变,继续深化和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一是从重环境管理业务建设、轻环境管理信息化向环境管理业务建设与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建设并重转变。在这样一个先进的监测体系和完备的执法体系的同时,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二是从环境管理业务与环境信息化脱节分离向环境管理业务和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转变,加快实现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三是从各业务板块支撑体系向整体推进和业务协同转变,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更好地兼顾和统筹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四是从数据重复采集不能共享向环境信息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数据共享转移,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强化三种能力,进一步提高推进环境信息化的水平。一是强化统筹规划的能力,即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确保环境信息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使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二是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网络设施,扩大网络覆盖的范围,提高信息化的传输能力,丰富采集内容,增强采集的实效,提高系统利用效果,满足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的信息需要和需求;三是强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建设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互通平台,形成统一管理、分布储存、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工作布局。

第三,完善三个体系,不断健全环境信息化服务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业务应用信息体系,实施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工程,促进信息化与环境管理核心业务的融合,推进各业务应用板块的优化和协同,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二是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标准规范的先导和基础作用、基础地位,将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纳入环保科技标准体系,按急用先行、全面推进的原则,尽快建立健全;三是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建立有效的环境信息安全等级保障制度,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制定环境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第四,抓好一个重点工程,夯实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国家环境信息的统计能力建设项目是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大的基础工程,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环保部门的信息化基础网络和部门应用系统服务,不仅是完成污染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今后信息化整体推进的重要支撑。在环境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项目的实施是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将对环境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产生重要的影响,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与项目实施的领导,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监管到位,注重廉洁自律,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如期完成。

三、切实加强环境信息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保障工作。

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各级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保障措施,扎实加以推进。

(一)加强组织保障,环境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各级环保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和业务司局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要高度重视,环境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与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加大组织协调的力度,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完善管理机制。环境信息化工作由环境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办公厅统一协调,业务部门提供需求,信息中心具体实施。贯彻这个会议,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这些基础设施、这些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节约开支,反对铺张浪费,使国家有效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健全运行机制,建立信息维护分析负责制,明确各业务部门的职责,保证环境与信息的统一管理;三是完善信息共享交换的机制,在统一共享管理的模式下,建立合理的环境信息内容,外部信息资源共享的交换机制,保障环境信息的共有和利用。同时,在不影响泄密的条件下,大部分环境信息都要公开,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提供给各有关部门使用。

(三)加大资金投入。环境信息化周期长,投入高,各级环保部门要重视资金投入,理顺投入的渠道,建立稳定的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对国家和地方环境信息化建设分别纳入国家和地方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取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四)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高素质的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要进一步扩大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规划,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按照《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设置和装备环境信息中心,对这项工作将根据各地情况实时地开展考核,把人才培养作为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将信息化的培训纳入年终培训计划,不断地加大力度,努力提高环境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篇6

区长***

(2006年4月13日)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区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市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区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郊区新农村的高度,以科学发展、创新驱动的理念,在更高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我区信息化工作。刚才,###同志回顾总结了一年来我区的信息化工作,并对今年要做的工作作了通报,成绩讲得很实在,工作任务也很明确,有很强的操作性。3家单位交流了信息化建设中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信息化工作中借鉴、创新。夏以群副区长传达了市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部署了下一阶段我区信息化工作的任务,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完全同意,大家要结合各自的具体工作实绩,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对于我区信息化工作再谈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开路先锋来抓

在2月24日**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书记对**的信息化发展用了两句话来概括: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对我们**的信息化工作来说,虽然也是形势喜人,但更是形势逼人。

讲到成绩喜人,是我们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进展。几年来,在全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围绕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抓规划、抓落实、抓推进,各级干部信息化意识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区、镇(街道)两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工作的机制、体制和服务体系初步完善,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电子政务、城市管理信息化等方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化工作体系。信息化总体水平,尤其在应用和产业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讲到形势逼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求越来越高,挑战性越来越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对我们的工作信息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信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信息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信息化的应用、渗透和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这次市信息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工作目标是:整体水平继续保持领先,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水平。到2010年**世博会时,在科技展示方面,**要成为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高、信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亚太地区信息通信枢纽作用突出的城市,充分展示以信息化为重要特征的国际大都市形象。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新郊区,体现郊区现代化的很重要的标志就是郊区信息化。江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书记和**市长在这次市信息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推进城市信息化,是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开路先锋”和“突破口”,在全市“十一五”规划中,“信息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要“举全市之力,深入推进信息化”,“谁能执信息化之牛耳,谁就有未来发展的主导权”,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但是,从我们**的信息化工作实际来看,与全市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和市委、市政府对信息化工作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同兄弟区县相比,也没有优势;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许多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推进力度不大;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步伐不快;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利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信息化应用的覆盖面还不广,广大市民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意识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强化,许多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走不进寻常百姓,比如很方便的“付费通”,我们办公楼底层大厅里就有,使用的人却不多。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信息化工作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牢牢把握当前信息化工作在面临着的巨大发展机遇,站高一步、看远一步、抢先一步,加快推进我区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引领、支撑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我区信息化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发展能级,加快推进“四大板块”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进入科学发展、创新驱动、进一步提高总和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信息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突破口,明确目标任务,抓住重点环节,强化统筹规划,在稳步扎实的前提下,加快速度加以推进。现在,下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主要任务已经明确,我们重点要在以下4个方面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力争有所突破。

(一)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切实提高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力和覆盖面。

近年来,我们在抓重点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拓展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提高应用水平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深渗透、提高覆盖率。

一是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管理效率。要加快信息技术在我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等领域的融入程度,特别要与“四大板块”建设和新型城镇体系建设融合起来,以信息化手段加快各种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要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融合起来,以信息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全区产业的技术和管理能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要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融合起来,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要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要不断拓展电子办公系统的功能开发和应用领域,提高党政系统的现代化办公水平,提高办事效能和管理效能,加快行政办公的现代化步伐。我在这里重申一下,从明天开始,全区所有的非文件全部在政务网上,区信息委为了推行这项工作,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各单位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实施。三是进一步办好**门户网站。作为**对外的窗口,**门户网站在,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共享和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今后要在优化网站建设的基础上,发挥网站关注民生、集中民智、政民互动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强化网站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有关部门要加强关注,及时处理和解答群众的合理化建议、监督、投诉和咨询,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四是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平台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快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人口基础数据库、企业法人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综合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集成和共享各种政务信息资源,为实现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和人口综合调控等提供及时科学的基础服务,提高建设和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五是全面推进网上办公、网上审批、联合办公等新的政府审批模式,不断增强政府工作依法行政的能力,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工作的效能。

(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目前,我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已处于较为领先水平,我们要牢牢抓住已有的优势,以现代化新郊区新农村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的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为我区的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规划要高起点,既要充分考虑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又要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园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设要集约化,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这方面,区信息委要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协调和统筹,确保集约化建设,集约化使用,避免各自为政、重复浪费的现象出现。

(三)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要强化以人为本事项,把便利市民生活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在教育、卫生、交通、社区服务等领域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社会保障卡、市民信箱、“付费通”等项目,进一步完善设施布点和功能优化,让广大市民享受到经济实惠、方便快捷、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综合信息服务,切实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同时,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在市民中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化应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广大市民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水平和能力,让日常生活信息技术成为百姓用得着、用得起、用得好的基本技能,让使信息现代化更贴近百姓,更好地服务百姓,为我区信息化工作营造良好地社会环境。

(四)培育发展信息产业,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实力

近年来,我区信息产业发展很快,已经初具产业规模,以汽车电子、光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信息服务业等为主体的信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成长为推进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接下来的工作,一要重点围绕功能定位,启动**汽车电子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依托区域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的技术优势,推进信息企业集聚,努力打造与国际汽车城配套的汽车电子产、学、研“硅谷”。二要通过“小巨人”计划扶持和政策导向,引进和开发一批高信息化程度、高附加值、高资产利润率的软件开发、信息服务企业,实现信息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把信息产业培育成为**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三是要加快推进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在制造业领域,实施电子化水平提高计划,重点提升汽车、化工、机械等行业的智能化水平和产品能级;在服务业领域,不断增强企业信息化规划、测评、咨询、培训等方面的专业服务能力,切实提升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努力推动全区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经过“基础先行”和“重点突破”这两个阶段的努力,我区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政务信息化已经初显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积聚了相当的资源。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强领导,优化环境,形成合力,使我区的信息化建设迈出新的、更坚实的步伐。

一要加强领导。推进信息化,关键在应用,重点在落实,成败在领导。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一定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加大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推动力度,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打铁先要自身硬”,全区各单位的领导干部都要学习和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作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排头兵,有力地推动我区的信息化工作上新台阶。

二要形成合力。信息化是一个涉及面广、渗透性强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共同推动。各单位都要树立全局观念,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切实打破部门界限,形成全区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合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互用,提高行政效率。从目前的情况看,信息资源的部门分割、自成一套的现象还很严重,各部门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己建网站、建系统,自己管理、维护,除了成本高,还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同时造成信息数据采集过程中的重复和浪费,互相不对称,并且由于部门限制,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而且,由于条线分割和许多人为的因素,前一段时间信息资源整合的难度非常大。现在,市里已经明确,要加大整合建设跨部门的信息系统的力度,把各部门能够整合的信息系统尽量整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以地区、部门和单位的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整合开发一批能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全面实施城市管理网格化。当然,要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积极的姿态、认真的态度、负责的精神去推进这项工作。

三要确保信息安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和社会生活对信息化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信息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城市安全、公共安全的高度,成为关系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大事。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确保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一手抓信息化的发展,一手抓安全运作。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安全的风险也在加大。所以,我们在思想上不能放松,行动上不能间断,持之以恒地抓好信息安全工作,重点是加强信息安全基础性技术服务,逐步构建管理规范、可控性强的信息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解决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保障政务信息系统平稳运行。在信息安全问题上,光靠堵是堵不住的,关键是要掌握好、控制好网络。在技术这方面,区信息委是主管部门,要担负起责任。保密局要担负起管理监督责任,各单位要遵循信息安全有关制度,上下确保不发生信息安全事故。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篇7

一、深化认识,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时期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作为九大目标之一。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列入“*”时期重要议事日程。“十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我部提出的“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三个着力点,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的农业网站群,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了行政审批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应用信息系统,启动了“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等重点工程,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有关要求上来,把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发展趋势。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化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政府主导化趋势。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需求复杂化趋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主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的热点。三是渠道多样化趋势。各地经济实力和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差别,造成农业信息化推进方式各不相同,信息服务呈现出多渠道、多模式、多手段综合应用的态势。四是工作交织化趋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消费等各个方面,工作外延扩大、内涵更加丰富,与农业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工作交织推进。五是发展社会化趋势。实践表明,除了政府主导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三、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服务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推广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的工作原则。一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系统协调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各地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服务,注重实效。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努力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微观信息服务。要求真务实,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三是加强引导,合力推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开放农业信息服务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服务社会化。四是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活力,在创新中谋求更快的发展。

(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计划用3到5年时间,通过“五抓”促使“五个根本提高”。一是抓工程,促使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覆盖面有根本提高。二是抓标准,促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标准的统一规范程度有根本提高。三是抓资源,促使面向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成效有根本提高。四是抓应用,促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建设现代农业的贡献率有根本提高。五是抓队伍,促使农业信息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根本提高。

四、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注重研究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日益多样化。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扩充、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八)加强信息资源采集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基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联合各涉农部门,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农资质量监管、农垦信息以及农村劳务、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特别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决策提供依据。

(九)加快重点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力度,对各级农业部门现有数据库资源扩充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重点数据库的建设。各级农业部门建立的数据库要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资源效益。

(十)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要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做好信息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使信息工作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农业部要根据“经济信息日历”的安排,及时信息,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信息制度,开辟窗口,拓宽信息渠道。

五、实施重点工程,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一)全面实施“金农”工程。“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程。各地要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工程。

(十二)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各地要认真总结项目建设、运行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镇村屯,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力争到“*”末,“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县。

(十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向农村基层延伸的实际,“*”期间,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计划完成“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十万村庄建站”,就是要在全国以省(区、市)为实施主体,共选择十万个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点),面向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百万村官在线”,主要通过整合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资源,在十万个示范村培训100万名村、组干部,使之能经常“在线”获取信息,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员和引领村民利用信息致富的带头人。“千万农民上网”,即主要通过已培训的村干部,以“一带十”,帮助辅导1000万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信息。

六、加强整合开发,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十四)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建设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力争“*”末,中国农业信息网在世界农业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各省级农业门户网站在本省(区、市)各行业门户网站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十五)开发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发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主要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村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市场监管系统主要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行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的网络化。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一要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主要工作包括扩展系统功能,完善服务,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等;二要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到2010年,网络化信息采集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要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数据库群的联网信息服务。

七、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十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各地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创造和有益探索进行发掘、总结和提炼,丰富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并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要注意跟踪国际农业信息化发展动态,把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

(十七)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创新。创新信息服务内容,重点要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民的信息需求,不断丰富、充实和更新信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就是要注重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十八)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及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强调合力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健全机制,动员、整合各方面力量,特别是要重视发挥电信运营等工商企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八、强化培训,抓紧抓好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十九)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农技推广体系、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保障。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二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重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培训要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力争到“*”末,平均每个行政村有1-2名合格的农村信息员。

九、加强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二十一)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信息工程项目和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加工标准。重点研究制定“金农”工程、“三电合一”信息平台、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基本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篇8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题调研组

 【内容摘要】本文就如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了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现状,针对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一是分层次、分类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能力;三是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发展低碳经济;四是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五是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六是抓好示范工程,稳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七是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八是加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九是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十是建立完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政策和引导体系。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深度融合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局的统一安排,本调研组围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现状

(一)工业领域信息化加快推进。CAD/CAM技术在制造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90%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了CAD的应用技术。全市建立了80多个工业企业网站。100%高新技术企业和90%以上民营科技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机械行业协会建立了***机械网,为40多户企业建立了网页。机械制造企业购置了大量数控机床等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2007年获准成立了广东省数字化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钢、宏大齿轮、新宇建机被列入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广东鸿源众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被选入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轴承行业数字化综合集成平台建设与应用》、《南雄精细化工产业园化工产品安全监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7个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二)制造业与信息化结合稳步推进。制造业企业将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加强技术创新,不断研发和改进自动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机械部件和整机,如带传感器自动增益伺服油缸、水平定向非开挖钻机、电脑控制自动配料混凝土搅拌站、可控硅微机励磁装置系统、高低压配电柜、水力发电机组、智能培养箱、养猪养鸡成套自动化设备、虚拟结直肠镜、电炉专家节电系统、气密检漏仪、税控收款机、智能线路板制作机、智能锁、电子衡、数控电火花小孔机等。

(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铝箔、电容器、磁性材料、积层板、电路板、高能电池材料、铟镓锗等半导体材料、ITO纳米粉末、微型马达、数据线、传感器、绝缘胶带、液晶显示器、变压器、电感、光盘、音像设备、电子钟表等电子原材料、元器件产业快速发展,有的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西格玛技术有限公司的“ITO大尺寸靶材”项目获得广东省发展平板显示产业财政扶持资金5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进入验收阶段。

目前,我市拥有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3家(友迪资讯、微智科技、极速资讯),软件登记产品14个。拥有至卓飞高线路板(曲江)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1家,2010年规模以上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22.67亿元,增加值3.33亿元;电信企业营业收入15.79亿元,广电业务收入4600万元。

(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初见成效。***钢精益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铸电炉控制系统的改造与自制、***液压件厂有限公司液压油缸制造数字化改造、***东阳光精箔有限公司高精铝生产流程信息化改造示范工程等5个项目被列入2010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钢荣获2010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行业标杆企业称号。高安全性数字化协同开发和管理平台建设、宏大齿轮SG-CIMS系统等2个项目被列入2011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候选项目。

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大型企业信息集成与共享水平不高,离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要求仍有差距。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技术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二)电子商务发展不快。电子商务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融合程度较低。推进企业上网工作亟待加强。通过对我市150家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2家工业企业已经应用了电子商务,占被调查工业企业总数的28%,对开设电子商务讲座感兴趣的企业只有106家。

(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既懂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四)政策配套有待落实。扶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资金有较大的缺口。

三、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分层次、分类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1、按照行业推进

电子信息产业。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工业化强大的支柱产业,同时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机械产业。重点是提升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推动装备制造数字化,发展工业数控、激光加工、智能化工程机械等技术和设备。

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化工、建材产业。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应用,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广应用节能控制和污染治理信息技术和设备。

玩具、纺织产业。重点是提升玩具、服装设计生产能力,推广应用三维测量、玩具、服装设计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及设备,实现玩具、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

食品产业。以推进产品质量控制为重点,在食品加工各环节推广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制药产业。大力推动制药产品创新,融合运用化学、生物信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分析筛选,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

2、按照企业大中小规模推进

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小型企业。重点引导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收集、产品信息和宣传企业形象,开展企业会计财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

处于单项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开发的能力,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推动业务集成与应用集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监控,建立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企业业务的统一集成,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

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团财务管理、集团控制、结算中心、分销管理、决策分析等系统。对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和支付型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和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以自身为龙头,实现价值链的全面优化,建立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带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对处于国际性应用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系统,以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

(二)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能力。

1、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机床、汽车、机械设备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推进生产装备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优化生产过程,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推进以数控机床、光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

3、推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以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物流效率,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4、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通过融合互动,推动制造业从简单加工装配为主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方向升级,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主导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提升我市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

(三)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发展低碳经济。

抓好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我市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引导构建企业能源消耗信息中心,实时监测和控制,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精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抓好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电力、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业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电力、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排放自动监控,并按有关要求联网远程监控。

加强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应用。对经济运行中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支持以无线城市为载体的环保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视频监控点建设,实现对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远程环境监控。通过推广手机支付、电子门票、手机报、数字音乐等无线城市应用,提供绿色产品,减少碳使用和碳排放,促进低碳性经济社会的建设。

(四)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充分利用信息化对产业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关键信息技术,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保障。

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发展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五)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消费中的应用。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消费服务的融合,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大力发展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数字内容创意服务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以信息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现代工业的有力支撑。

积极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方案(2011-2015年)》(粤经信信息【2011】900号)的实施意见。积极发展面向服务、支持制造资源按需使用、制造能力动态协同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切实抓好《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围绕基础设施、工业控制、现代物流等重点应用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快推进RFID的大规模应用。从生产管理与控制、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等方面着手,大力普及应用RFID标签。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新业态。支持我市电信运营商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下一代网络(NGN)、数字电视等新型网络增值服务。支持基于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内容增值服务发展以及基础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推动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发展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业态。

(六)抓好 “4个100”示范工程,稳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1、实施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围绕工业主导产业,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计能力、改进管理模式。重点抓好***钢、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东南轴承公司等企业的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

2、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组织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以装备制造数字化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核心和突破口,带动工业产品的信息化、生产过程与管理控制的智能化。重点抓好***液压件厂有限公司、宏大齿轮公司等企业的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

3、实施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组织实施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带动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重点抓好***东阳光公司等企业的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4、实施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在我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组织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带动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抓好***铸等企业的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七)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我市装备制造业中全面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生产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工业信息化的最核心内容就是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先进的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建立是工业化完成的标志。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抓好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要在产品与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要在设计、制造过程实现数字化,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进集成化的生产执行系统(I-MES)的普及应用,推动数字控制系统(N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CAQ)等生产自动化技术应用,重点推动嵌入式软件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加快发展铸锻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农用机械、建筑机械、发配电成套设备、汽车零配件、液压油缸等产品,大副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数字化水平。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带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八)加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

推动软件公共技术服务、服务外包公共支撑服务和嵌入式软件公共服务等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暨南大学***研究院、广州大学***综合发展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基地、园区、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面向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抓好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服务平台、面向行业领域和产业集群的公共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工业园区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为企业提供共性信息技术服务,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加快构建支撑两化融合的工业行业软件产业链。结合从***制造走向***创造和***服务的战略要求,突出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和行业应用软件。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企业以及中间件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合作,面向行业应用,提出优秀的整体解决方案,并与行业企业形成产业联盟,使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产品迅速大规模部署,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落实《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牵手工程“百场千企”巡回交流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引导省内优秀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面向我市传统产业开展两化融合宣传推广和合作对接活动,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升。

(九)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推动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深入发展,在提高网络采购和销售水平、扩大网络营销覆盖率基础上,向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集成方向升级。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积极推动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诚信发展,支持提高面向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移动电子商务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着力推进工业电子商务,促进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学习借鉴惠州、佛山、广州等地经验,积极引进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落户我市,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加强鼓励扶持,培育本地电子商务企业。鼓励、支持***移动、***电信、***联通等电信运营商与各类信息服务提供商合作,开拓和推广移动电子商务特色应用。引导消费者关注并登陆***移动公司推出的“***旅游通”平台。进一步打造***商家联盟平台“移动商惠”网。加强***电信公司号码百事通网上应用宣传,进一步完善网上预订等商旅服务功能,推进网上购物。切实提升***钢港务、亿华、***峰、***雪印、乐昌粤湘、南雄粤赣、始兴交通物流中心等物流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十)建立完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政策和引导体系。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开创性工作,营造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良好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创新推进机制,创新工作手段,加强协调合作,不断优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政策和引导体系,努力开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领导小组,部署全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市发改、经信、外经、财政、科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2、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财政支持方式,设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市发改、经信、外经、财政、科技等部门要合理调配现有各项扶持资金,充分利用市现代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三项资金、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市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全民创业专项资金等现有设置的市级各项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有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各有关部门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我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省、中央财政有关资金的支持。

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支持有关信息技术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各类行业信息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知名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市经信、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中小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培训,重点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引导、鼓励、支持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开展针对产业应用的信息技术培训。

上一篇:财务实践报告范文 下一篇:宏微观经济学重点范文